小城镇生态调查报告

2024-10-10

小城镇生态调查报告(共8篇)

小城镇生态调查报告 篇1

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汀溪镇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问题的调查。

一、实践目的开展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题的调查实践服务活动,调查有关海西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局的成功经验和问题。在实践中了解小城镇的过去、现在,展望小城镇的未来,并结合专业特色,在实践中强化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运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与服务意识。

二、实践内容

2010年7月20日至21日主要是上网找有关小城镇建设的资料、汀溪镇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汀溪镇的建设„„

2010年7月22日走访镇政府了解有关小城镇建设的已取得的成就、汀溪镇发展基础、汀溪镇目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有利机遇和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同时还和汀溪镇副团委书记座谈,从他那边得到了很多有效的统计数据和有说服力的文字信息。比如关于汀溪水库水资源生态保护区保护扶持方案

2010年7月23日至7月24日在镇上发“生态城镇建设调查报告”、走访了汀溪镇为数不多的几家相对有点规模的工厂

2010年7月25至7月31日这七天时间,我走访了汀溪镇大大小小的13个行政村:隘头、路下、褒美、古坑、西源、荏畲、顶村、堤内、半岭、前格、五峰、汪前、造水。在这半做社会实践半旅游的的七天里,我收获颇丰。了解了各个村特有的文化背景、所拥有的文化古迹还有各个村的特产等,比如:

代销日本的珠光瓷古窑址,朱熹遗迹文山石刻,明代抗倭古堡,畲族八卦古楼,龙眼、荔枝、柑桔、蜜柚等驰名海内外的果蔬遍植,褒美芋头、路下生姜、堤内茭白、汪前盐葱、造水生态玉米,让人难以忘怀。当然,在我到各个村也都会向村民宣传向居民们宣传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和理念,讲有关生态环保的知识,号召居民携起手来,共同构建和谐、文明的城镇,共享桃源生态。

2010年8月1日至8月2日这两天我呆在家里整理之前做到汀溪镇生态城镇建设调查问卷,做分析统计,这也是个大工程

2010年8月3日至8月5日根据所收集的的相关资料、调查问卷以及我的所见所闻写“汀溪镇生态城镇建设调查报告”

三、实践结果

(一)、汀溪镇概况

1、自然环境的概况: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北部,汀溪气候宜人、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全镇森林覆盖率达68.7%,水资源丰富。辖区内有厦门市最高峰云顶峰海拔1175米,有高山出平湖的汀溪水库。

2、社会经济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汀溪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 个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步,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扶贫攻艰工作进展顺利,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9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3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4.77亿元;财政总收入4272万元,其中,镇本级财政收入1003万元,分别是2005年的3.2倍和2.9倍,年均增长分别为34%和30%。

3、历史文化概况:人文古迹:镇区西南的南洋寨、报恩寺、镇区东 北侧的宋代珠光瓷古窑址、邻近镇区的山美村古民居、五峰村的明清古堡、牌坊、褒美村的文山石刻、西源村的万寿山泉寺、李剑光烈士墓等文物古迹

(二)、城镇生态环境问题调查

1、主要环境污染问题:水污染

2、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水污染,由于水库上游个体户猪养殖数量多,把猪的排泄物直接排到溪,这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垃圾污染,汀溪垃圾收集、清运、无害化处理体系还未建成,不少村民把垃圾随处倒,造成比较严重的污染。

(三)、城镇生态社会问题调查

1、城镇居民生态满意度调查:城镇居民对生态环境还是比较满意的2、城镇生态文明程度调查:绝大部分的居民对生态城市的提法还不清楚,但是,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四)、城镇建设现状与规划调查

1、经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结果显示,汀溪镇目前的布局,镇上的布局一般,而偏远的农村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势所限,布局零散。汀溪镇是水资源、生态公益林和基本农田“三大资源保护区”,被誉为厦门的“绿肺”,生态环境极优,森林

覆盖率为68.7%。

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以原省道205线、同南公路、上堤公路为三大交通主干线,成扇形向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延伸,连接全镇13个行政村,形成沟通同安、南安、安溪三县(区)较便捷的交通网络。行政村之间“村村通”道路已建设170公里,自然村之间道路施工建设已完成85%。镇域居民点的电力、电信、电视网络完成建设,山区村民饮用水和污水生态处理建设也全面启动。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

2、建设规划。到2015年镇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2.6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70%以上,绿地率35%以上,生活垃圾处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90%以上,以生态型休闲度假、温泉疗养和特色观光的宜居生态旅游新城镇建成。

(五)、总结与建议

1、以生态的视角进行城镇规划与建设

(1)、要优化配置各项空间资源,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在乡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强化基础设施和社会设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用地由传统集镇型想现代化城镇型 转变。小城镇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标准,把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

(2)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传承。尽量保持小城镇原有宜人的格局、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及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息。

2、优化和挑战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数发展

小城镇在发展建设的同时,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保护并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与能源,建立优质、高产、高效、低能耗的可持续发展共、农业生态体系,积极扶持旅游、种植、养殖、手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无污染或低污染的产业,并使它们发展为农村、农业服务的各类第三产业。

3、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以环境建设为重点,提升小城镇的主题服务功能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应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加强小城镇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可以使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做到建设与环保同步进行,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4、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建设,营造和谐城镇

生态真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城镇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仍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四、实践体会

这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更是一个热血沸腾的暑假!我收获和很多,也颇有感慨:

1、我总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热爱家乡的人,而事实上我并未真正地了

解我的家乡。通过这次暑期实践活动,我对家乡有更深入的了解,了解故乡的秀丽风光、人文风情、文化积淀„„看到了家乡的美好的发展前途,虽然我的家乡——汀溪镇现在很多方面还处于落后阶段,但有这些有利机遇:

1、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政策支持,2、若干生态型二、三产业落户汀溪,盛之乡酒店将于今年8月全面运营、景田水文化产业一期将于明年达产、抽水蓄能电站基本确定落户汀溪,3、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我的家乡经济会腾飞,天会更蓝,水会更清澈,社会更和谐!在这次实践中哦更加了解我们汀溪这个小城镇的过去、现在,展望小城镇的未来,并结合专业特色,在实践中强化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运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与服务意识。

2、从这次社会社会实践我学会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这次社会实践的开始阶段,我就面临了不少困难,觉得很烦躁,甚至想过放弃。后来还是硬着头皮,顶着烈日完成了社会实践,这让我感到了克服困难、冲破阻碍成就感,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成功和失败有时候只是一念之间。成功有时候是要放弃的时候,咬咬牙,多坚持一步,就成功了。

小城镇生态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土生态文化,传承,现实困境

乡土生态文化作为乡土文化的一个分支,发源于农村,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乡村文化、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传统生态文化[1],反映出乡村社会中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精神与灵魂。近年来,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土生态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急需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乡土生态文化的传承价值,探究如何更好地传承乡土生态文化、实现城乡良性互补,从而推动乡村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转型。

1 调研背景与目的

1.1 调研背景

2014年4月河北省出台《关于推进河北新型城镇化意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统筹生态、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意味着在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这种转型,通过文化的相互包容与融合来推动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2]。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河北省具有巨大的潜力,学者们针对乡土文化发展现状作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对策研究,目前国内对于乡村、乡风建设和生态文化的研究已然硕果累累,但真正将乡土文化和生态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转型进程的新方式的研究还较少;并且对于乡土生态文化的特色研究较少,不同地域都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对于河北省乡土生态文化发展的研究是个空白,需要填补。

1.2 调研目的

本文选取了保定市易县、衡水市阜城县、承德市承德县三个各具发展特色的地点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通过理论宣讲,将自身所学、所悟、所感转化为现实力量,提高当地居民对乡土生态文化的重视程度,为乡土生态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提供良好的传承氛围。另一方面,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三个县的居民对本地乡土生态文化发展状况的认知程度、结构和观念,发现乡土生态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所存在的共同问题与阻碍,从而以小见大,掌握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乡土生态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探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土生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以达到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乃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繁荣发展的目的。

2 调研地乡土生态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乡土生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与传承,但同时也存在着乡土生态文化的断层现象。为准确深刻地掌握和了解河北省乡土生态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调研组对三地居民进行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以最直观的方式掌握调研地的基本情况,乡土生态文化的建设成果,从而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建言献策。

2.1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

西汉始置阜城县,其历史文化悠久。阜城文庙又称“孔子庙”,是祭祀我国古代先贤孔子的庙宇,已有600多年历史。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也出现过不少的学者名流,北齐的刘昼、北周的熊安生等博学多闻,精通经史,著书立说,名垂青史。当代的阜城大地,也养育出了不少文化艺术名流,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当地的乡土生态文化发展现状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分析。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对乡土生态文化的传承采取积极的态度,超过一半的人将乡土生态文化的传承落实到实际行动,但其中48%的人认为其所采取的行动效果并不大。大部分人认为对乡土生态文化的发展起着主要作用的应是当地政府,可见,政府在此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式,通过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发展本地区的乡土生态文化。

2.2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

承德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多奇峰异石。天桥山、朝阳洞名列“热河十大景”,中外游人络绎不绝。水资源总量为20.839亿立方米,有山泉瀑布多处和著名的“汤泉行宫”避暑疗养胜地。文化积淀比较丰厚,历史悠久,与承德市文化同宗同源,境内有朝阳洞、汤泉行宫、石海森林公园、毛主席语录碑等自然、人文景观。

根据调查显示,91%的人认为发展乡土文化应该进行适当创新,这项结果为我们发展乡土生态文化的方式提供了方向。调查数据还显示,77%的人对乡土文化的发展前景采取比较乐观的态度。至于乡土文化的流失,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说传承者的断代、现代文明的冲突、西方文明的传入、管理人员的缺乏、资金的缺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国家重视力度不够,靠地方组织运转。因此,发挥地方政府对当地乡土生态文化的宣传作用有着一定的重要性。

3 乡土生态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通过对易县、阜城县、承德县的实地调研和文献搜集,笔者对三个地方的乡土生态文化的传承现状与现实困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虽然三地的乡土生态文化传承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存在差异、各有不同,但从整体把握三地乡土生态文化的传承现状,将会对乡土生态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

3.1 乡土生态文化的“无根化”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面积不断向周边农村扩张、吞并,土地作为乡土生态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其面积在不断减少、自然生长不断遭受破坏;与此同时,出于生活的压力和对城市的向往,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而重返农村的人则少之又少,失去了青壮年来传承乡土生态文化,老人和儿童则成为传承乡土生态文化的中坚力量。更为可怕的则是乡村的减少,中国正以一天大约消失80个到100个自然村的速度,将许多人的乡村记忆连根拔起。土地和乡村作为孕育乡土生态文化的根,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农民只能将乡土生态文化装进包裹带入城市,却难以找到让乡土生态文化再生的土壤。土地、农村和农民共同组成了乡土生态文化的生长环境,缺少哪一个,乡土生态文化都难以生存。然而现实是人与土地的分离、“根”的消失,乡土生态文化在农民的记忆中维持着生命,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残喘。

3.2 乡土生态文化的边缘化

乡土生态文化的边缘化,即乡土生态文化在城市文明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核心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城市文化在农村中的蔓延,吞噬着乡土生态文化的生机与灵魂。城镇化的发展城市文明不断膨胀、同化农村传统面貌的同时,也使农民的思想观念逐渐被“城市化”。由于对城市的渴望、对现代“梦想”的盲目追求,大量农民只顾享受经济建设带来的物质成果却忘了文化的精神建设,在农民心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是落后的,对城市文化的追求才是符合潮流的,他们将乡土生态文化看作是粗鄙、落后的文化,急于将乡土生态文化丢弃,这就导致乡土生态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逐渐边缘化、在农民心中的逐渐边缘化。

4 结语

乡土生态文化作为传统乡土社会中是重要的文化标识,熔铸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城镇的历史、生长、生成与创造起到了重要的表征作用[1]。因此,在城镇化建设的转型时期,急需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城乡关系,让更多的人回归土地,做乡土生态文化的传承者,开辟一条城乡互哺、人与自然互融的新道路。

首先,是思维的转变,由文化迷失转向文化自觉。通过文化自觉,充分认识乡土生态文化的地位作用,正确把握乡土生态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承担发展乡土生态文化历史的责任。让人们切实体验乡土生态文化,不断发现乡土生态文化更多的内在价值,自觉地去了解与热爱、传承与发展乡土生态文化,使乡土生态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重现生机与活力。其次,发展传统有机农业的方式为乡土生态文化的传承提供健康的生长环境,小规模、物种多样性为基础,以小规模辐射当地经济为主要对象,以建立健康的、有机的、人格化的食物生产体系为目标,重新建立新型的城乡互动关系,通过采用传统的有机农业耕作方式来善待土地、善待农民,使得传统的农耕知识和耕作方式得以保留,使得乡土生态文化能够在健康的土壤之中得以传承,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回归土地。最后,促进人才回归,实现人才与文化的反哺。为农村精英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为农村精英的回归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将大学生村官制度落到实处,完善基层民主政治,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鼓励更多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能够回归农村,实现教育的反哺。

通过河北省易县、阜城县、承德县三地的实地调研,笔者对河北省乡土生态文化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困境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和了解。重新审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生态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对乡村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琳琼.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中乡土生态文化的作用、传承现状及对策探究[J].社科纵横,2015(10).

山水小城石泉的声景生态调查 篇3

【关键词】声景生态;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剧场建设;声学设计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5.01.007

1 前言

根据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文化设施建设的预测,全国数千个县级以上的城市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将会实现剧场建设,目前已经建成和在建的还不到三分之一。还没有完成主体剧场建设的主要是三、四线的各类地、县级城市。在近些年一、二线城市的剧场建设中,由于各种原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剧场的建设往往侧重于城市地标和建筑外观,而对剧场作为声学建筑的功能性及其在当地声景观形成中的文化定位缺乏足够的重视。剧场的功能性及其文化定位,如果处理得不好,造成的遗憾或负面效果往往是长期的和难以挽回的。在一些超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剧场建设实践中,这个问题已经逐渐显露出来。建筑造型怪异、声学品质缺陷、好看不好听等问题已不鲜见,这也反映出在剧场的规划和设计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前期工作,特别是对文化设施与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的协调缺乏思考。

三、四线城市大多都是中小城市,分布广泛,生态环境还没有受到由现代工业和生活方式引起的严重破坏,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征,并保留了良好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在剧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借鉴,在这些中小城市主体剧场的建设规划中,应该做好扎实的前期策划工作,把剧场的声学功能和声学风格的设计与城市的声景生态结合起来,使剧场的建设与城市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积淀、民俗民风、地方艺术等相协调。在剧场的声学设计上,不应一味追求所谓的标志性建筑、现代风格等,而应该使得剧场的声学品质或音质成为城市声景生态的一部分,塑造一个“听得见”的城市形象。

石泉县位于陕南安康的西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总面积1 525平方公里,人口18.2万,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山水小城。石泉建县于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25年),因“城南石隙多泉、径流不息”而得名。石泉是省级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是秦巴汉水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素有“秦巴山水、石泉十美”之称;是西部第一蚕桑产业大县,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是国家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西部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是先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纵横学派鼻祖鬼谷子在此修炼授徒,又称鬼谷子故里。石泉民风淳朴,深厚的汉水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承,孕育了石泉人聪明灵秀、热情友善、开放包容、诚实厚道、谦和质朴、奋发图强的人文精神和民俗民风,为石泉营造了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随着石泉城市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的发展,石泉主体剧场的建设已经提到日程上,如何使得主体剧场的声学设计与石泉的文化和声景生态相协调,是规划部门和设计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了给石泉主体剧场的声学设计提供参考,本文对石泉的声景生态做了调查和分析,以期对石泉这类特色小城的文化设施的设计有所启发。

2 调查问卷

声景生态状况的调查是通过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进行的,问卷调查是主要的调查信息来源。调查问卷的设计遵循声景调查研究的规律,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拟定问卷调查的内容。问卷调查的设计要素包括声景的背景声、标志声、信号声等[1],还涉及到与声景共存的视觉景观、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方艺术等。调查问卷如表1所示。调查表中的答案尽可能设计成选择项,这样可以减少调查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但是需要事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做扎实细致的现场考察,总结归纳出可能的选项。

3 结果统计

问卷调查是在石泉信息港网站的协助下进行的,调查时间为2014年10月~11月,共有153人参与调查。表2为被调查人员的性别、年龄、籍贯、职业等信息的统计。被调查的人员中有2/3是男性,年龄主要集中在21~40岁之间,其中21~30岁的青年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说明他们对此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当然也与网络人口的年龄分布有关。被调查的人大部分都是石泉的当地人和在外地工作的石泉籍人,他们所反馈的信息应该是充分代表了石泉当地人的想法和看法。被调查人员的职业分布中没有明显的集中职业群体,各种职业的分布都有一定的比重,特别是“其他职业”一类占了1/3,表明此次调查的被调查者在职业覆盖面上的广泛性。从表2的整体情况来看,此次调查的结果反映了各行业年轻石泉人的想法和看法。

表3是根据调查问卷中的问题抽取出来的声音印象类别的统计结果,如根据表1中的“石泉的背景声是什么?”一题归纳对“背景声”的印象选择。对背景声印象选择最多的是“汉江流水”。可以看出,石泉的声景中汉江流水是声景三要素中的背景声。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声音印象还是比较集中的,许多印象中都有75%以上的被选择项。意见比较不集中的印象有:“石泉的性别”、“石泉的图形”、“对混响的认识”、“喜欢的歌唱环境”等,这几个印象要素在主体剧场的声学风格设计中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汉调二黄是陕南地区的地方戏剧,是除了秦腔之外陕西的第二大地方戏曲,有研究表明汉调二黄也是京剧声腔的源头之一。汉调二黄在石泉地区流传甚广,但是根据表3的结果,当地人对汉调二黄的喜爱程度似乎不如预期,这可能与年轻人的喜好有关。

在对“城市属性”的调查中96.9%的人选择了“静谧小城”,这个结果超乎预料。在现场考察中发现,石泉街道上飞驰的摩托车声、各路人士大跳广场舞的声音等现代噪声比较普遍,并不算宽的街道常常堵车,总体感觉有如置身嘈杂闹市。“静谧小城”的选择比例如此之高,也许是人们潜意识里希望把逐渐变得现代、浮躁、和嘈杂的石泉留在记忆中的“静谧小城”里。

4 印象分析

将表3中每一类印象的选择中比例最高的项作为此类印象的代表,将选择比例作为印象指数,抽取出印象指数大于50%的项目。将印象描述进行语义凝炼,然后按印象指数进行排序。此次声景生态调查的印象指数排序情况如图1所示。声景观印象的排序构成了一副描绘石泉声景生态的诗意图画,其中前六项印象的指数都在80%以上,它们基本上描绘出了石泉的声景生态的主要面貌:悠闲宜居、小城静谧、泉声处处、江上鹭鸣、方言悦耳、汉水回响。

nlc202309011123

声音生态和声景印象的调查结果可以作为石泉主体剧院声学设计的背景和艺术创意的出发点,根据这些启示,在石泉主体剧院的声学设计和室内装修艺术风格的营造上应该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1)石泉剧院的声学或音质必须具有石泉本地的特色,她既不是现代的,也不是一般性的“中国风”式的民族风格,这是石泉人所期望的。石泉特色的声学风格,需要深入思考和把握。

(2)石泉的性别是偏阴柔的,如清澈的汉江,细腻而文静。在这阴柔之下,却是如大山磐石般的阳刚。柔似水、刚如山,这就是山水小城时时刻刻透露出来的性感。

(3)石泉的生活是悠闲和安逸的,这里是一个静谧的小城,依山傍水,自然和谐,似乎与世无争。虽然现代生活的诱惑和节奏给小城带来了些许浮躁,人们的内心依然是愿意生活在静谧的山水桃花园里。

(4)石泉的灵魂是水,泉水、江水、还有心水。水来自石泉,水从石泉流过,水养育了石泉,水也带走了石泉。水是流动的,从身边流过,但是水的声音时时刻刻都驻留在石泉人的心里。水的节奏,就是石泉人的节奏。

(5)汉调二黄是石泉的特色,是不可忽视的文化特质之一。汉剧的声腔和石泉方言的乡音是石泉人的最爱。

(6)石泉的印象图形是圆形或接近圆形的多边形,鲜少棱角和不对称的图形。石泉人的个性是圆润的、温和的,也是灵活的。

(7)石泉的主色调是绿色,是碧水青山的色调。秦巴山脉上空的蓝天、汉江水面上的白鹭、明清老街里红色的灯笼是绿色背景上的点缀,写着石泉的生机和活力。

剧场的声学设计并不完全是技术问题,在目前的科技水平条件下,剧场的声学设计可以说一半是技术、一半是艺术,而技术也是为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服务的。所以,剧场声学艺术风格的把握和设计,是一个剧场的声学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声景生态的调查结果给声学艺术风格的把握提供了一个基础,调查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以下声学要素和环节的设计[2]:

☆ 剧场观演空间的体形

☆ 混响时间和混响感的设计,包括反射声序列的结构

☆ 侧向反射声、顶部反射声、散射声

☆ 早期时延间隙

☆ 语言和音乐清晰度

☆ 舞台声像宽度和观众区的包围感

☆ 声学装修材料的色调和图形结构

5 小结

到目前为止,国内观演建筑的声学设计大多还处于纯技术层面,只是把观演空间的声学设计当作工程项目来做。而此类工程的设计者往往对声学规律并不是十分熟悉,因而造成了许多新建观演建筑的声音品质不高,甚至有声学缺陷,更加缺乏把声学设计与当地的声景生态和文化积淀结合起来,赋予其艺术活力的理念和实践。

借石泉建设主体剧院之际,笔者考察了石泉的地理、文化、民风民俗,对石泉的声景生态做了初步的调查,得到了极大的启发。通过该调查了解了石泉的声景生态现状,了解了石泉人印象中的声音以及石泉的声音文化。石泉大剧院的建设目的不是要建一个标志性的观演建筑,也不应该建设成一个所谓 “多功能”的大棚,“多功能”的结果就是什么都不能做到最佳,或什么都不能。石泉的百姓需要一个有石泉当地风格的观演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能感受他们“赏石听泉”的悠闲、惬意的生活,能向外来的游客展示石泉的江上鹭鸣、汉水回响。

山水小城石泉虽然地处秦巴山区,汉江两岸,相对比较闭塞,但正是这样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使得石泉保留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极具特色的声景生态。声景生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将其融入石泉剧院的声学设计中,更是需要用心、用情去感悟的过程。翻越秦岭,亲近巴山,驻足汉江畔,晨雾中聆听碧绿的水面上低飞的白鹭,寻找江边石隙的泉声,夕阳下漫步古朴的老街,依江而建的南门牌坊上横批“赏石听泉”,左右对联:“石韵和谐吟白雪,泉声清雅唱阳春”。沉思片刻,顿悟:这其实就是石泉的声景,石泉声音的灵魂!这也是在石泉剧院的设计中应该追求和重现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孟子厚,安翔,丁雪. 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与北京的声音[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戴璐,孟子厚. 混响感的因素分析[J].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0(3).

(编辑 薛云霞)

基于生态优先的小城镇总体规划 篇4

摘要:利用GIS技术进行叠加,确定该区域土地生态敏感性分为三级,分别为极度敏感区、重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并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整个总体规划过程,在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卫生等方面提出有力的规划措施。

关键词:生态,小城镇,总体规划

Abstract: by using GIS technique are united, and determine the area land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s divided into level 3, were extremely MinGanOu, severe MinGanOu and moderate MinGanOu,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cept throughout the overall planning process, land u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make a strong planning measures.Keywords: ecological, small towns, overall planning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和城市建设区面积增加,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很多城市日益严重。如何有效地减小人类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协同演进,是各地区共同面临的课题。本文试图以沈阳市白清寨乡总体规划项目为例,探索通过规划手段,促进生态保护区周边小城镇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一、项目介绍

沈阳白清寨乡地处沈阳市东南部苏家屯区。南与本溪市张其寨乡接壤,东与抚顺市海浪寨乡毗邻,是沈阳市城镇发展的重要区域。该乡四面环山,自然景观秀美、是市级自然保护区。地区人文景观丰富,在娱乐休闲、度假疗养等方面拥有众多资源。

近年来,白清寨乡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适时把握机遇,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建设用地缺乏拓展空间、旅游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村屯环境差等。

本文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细致梳理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与问题,预测人口与用地发展规模,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提出科学系统的总体规划策略,推动地区整体协调发展。

二、区域生态环境评价

1、自然保护区概况

白清寨市级自然保护区包含白清寨村、太平山村、邓家沟村、和顺堡村、康家山村、营盘村、康宁营村等村屯,总面积4266.7公顷。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

保护区气候相对湿润,年积温较高,物种资源丰富,区内的森林植被在整个沈阳市的森林生态环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自然保护区环境敏感性分析

依据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地理空间分区,利用GIS技术进行叠加,得出的土地生态功能综合分区,确定白清寨乡土地生态敏感性分为三级,分别为极度敏感区、重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极度敏感区分布在乡域北部和东部山体和森林集中区域,约占乡域总面积的二分之一,重度敏感区主要集中在乡域南部康家山周围,中度敏感区位于区域中部现状镇区及周边。

三、基于生态导向的总体规划

1、技术支撑――基于GIS技术的模拟分析

地形条件是城市用地条件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山地地区更为重要。不同的地形条件对其规划布局,道路走向、线形,各种工程的建设,以及建筑的组合布置,城市的轮廓、形态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白清寨乡为半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地势变化明显,海拔相差60米。

该项目规划运用GIS技术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

(1)通过GIS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减少建设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通过GIS地形及坡度等分析,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布置建设项目,减小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

(3)通过景观点视觉敏感度分析,控制高敏感区的土地开发和建筑物的建设密度,确定观景点、主景观节点和自然景点。

规划利用GIS技术建立了地形、高程、坡度、坡向、建设用地评价、景观点视觉敏感度等真实直观的分析模型,为土地利用、道路规划、建筑密度与高度控制、景源选择、观景点选择、景观视廊控制等规划内容提供充分的判断依据。

2、总体规划――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规划在综合考虑区位、环境、生态承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产业发展与用布局。

1.1土地利用规划

白清寨乡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镇区,村庄沿北沙河、沈抚线、白康线公路呈带状分布。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分布零散,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土地利用效益偏低。

规划统筹考虑镇区和乡域内的发展现状、产业特色,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调整村屯宅基地与城镇建设用地比例关系,降低现状农民人均建设用地数量,最大程度减小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合村并点等措施,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形成结构合理,利用高效、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规划形成“一个镇区、二个组团、三个中心村”的功能布局结构。

“一个镇区”:是白清寨镇区。集中发展商贸、旅游、文化、居住等服务功能,强化对全乡和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二个组团”:考虑到作为旅游小镇,该区域的旅游开发和房地产开发需求日益明显,规划结合现状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规划以邓家沟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组团和后小峪度假、居住组团。

“三个中心村”:合并北部邓家沟、顺山子、窝棚沟等村屯至太平山中心村;二是合并南部营盘、尹家沟、蔡家村、迷子沟村至康家山中心村;三是合并沈丹高速公路以西的胡家沟、姚家沟两村屯至台沟中心村。撤并村庄后形成三个中心村,有效地节约了用地。

1.2产业发展引导

白清寨乡产业结构呈现三、一、二的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第一产业仍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第二产业主要为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金属加工等;第三产业主要为旅游业及与其相关的商业服务业。

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为“把握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特色”。

(1)第一产业

在保持目前种植业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经济作物和新技术现代化的主体地位,提高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形成几个高效农业经济区,将农业发展和生态、观光旅游等新型服务业结合起来。

(2)第二产业

产业发展要严格符合建设生态乡镇的目标,严格限制水泥制品、铸造、化工等污染严重,高耗能的产业。空间上应采取集中布置,避免到处开花。

第二产业加强与种植业和旅游服务业的联系。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中药制药等产业。结合旅游业发展旅游服务产品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地区居民就业。

(3)第三产业

依托优越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规划细致梳理了该地区的各类旅游资源。在确立开发定位、项目选择、项目规划等方面,均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自然山水景观格局,形成 “一核三区”空间布局结构。“一核”:即白清寨乡镇区综合服务核心;“三区”:分别是北部的自然休闲片区;中部的冒险运动片区;南部的情趣休闲片区。

1.3环境卫生规划

随着白清寨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排放日益增多,对环境影响较严重,而环卫设施建设确很薄弱。为提高全乡环境质量,减少城乡建设和人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了的镇区、景区、生活组团、村庄全覆盖的环境卫生规划。

镇区设置垃圾转运站,收集、转运镇区及全镇的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各村庄均设置垃圾收集点。实现垃圾的“户集、村收、乡运、区处理 ”一体化的垃圾处理系统,并要求做好垃圾分类和处理再利用。

景区、景点规划相应的垃圾收集点的安置和管理,同时要求加大对当地村民及游客的宣传力度,建立日垃圾清理制度,保障景区、景点的环境卫生。

结语

生态空间的构建决定了白清寨乡的功能和空间组织模式。本文一方面保障土地的集约利用,使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通过生态网络有机组织城市功能,保障布局空间和生态空间的连续和互补,实现区域整体效应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闵婕,基于生态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组织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04期

小城镇生态调查报告 篇5

王培辉武月华

摘要: 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是促进乡镇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农村城镇化进程所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其中最为突出是工业型小城镇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我国一些发展起来的工业型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环境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对它进行分析,并对我国的工业型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的方向与模式进行探析。

关键词:工业型城镇生态规划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

1.引言

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背景下,通过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的经验基础上,依据我国的国情出发做的一大战略决策。它的建设不仅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我国所面临的城市人口膨胀及生态环境的压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相伴的小城镇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民间投资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发展,有效地分流了中城市的压力,弥补了国家资金的紧张的不足,拓展了城乡商品市场,拉动了城市化需求。实践证明,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东部的一些发达地区更是得到相当的建设,它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而在整个过程中,工业型的小城镇的发展最具典型,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基地,加快城镇化的进程,要求发展小城镇企业与农村服务结合,促使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与小城镇的转移,这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工业型小城镇的特征及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2-1 工业型小城镇的特征

小城镇是区别与大中城市与农村,具有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聚集中心,它是具有非农业活动与生产的城市特征,它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工业型小城镇是产业结构主要以工业为主,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工业产业比重大,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算的比重大,乡镇工业有一定的规模,生产设备及生产技术有一定的水平;产量;质量品种能占领市场,工厂设备;仓储库房;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2-2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别近年来,农业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对农村生态系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农村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出现了耕地锐减;森林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加上人口的压力,农村固有的乡土风貌与文化景观受到严重的威胁。如何安排农村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使其形成完整;高效与多功能的新时期小程镇生态系统,是21世纪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展生态乡镇规划与建设,既是农村城镇化的客观需求,也是发展农业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小城镇的生活质量;促使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3.工业小城镇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小城镇的规模渐渐膨胀,带来人口与经济的不断增长,同时它与生态环境问题与日渐尖锐化,小城镇的生态问题的实质是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的关系的协调关系遭到威胁。所带来的是人们生活环境的明显下降,主要是人们只是注重一些直接的经济效益,只注重形象,极其表面的东西,却忽略其内在存在的客观问题及所将带给人们的间接社会效益。概况起来它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低

忽视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象特别明显,由于价值取向问题,人们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却忽视更长远的利益,出现了大量耕地锐减、森林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加之人口的压力,农村固有的乡土风貌与文化景观受到严重威胁,这在我国一些发展起来的乡镇尤其外显。

3-2 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

我国的工业型小城镇规划的深度普遍比较粗犷,表现为规划设计指导思想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及操作的浮躁心理与短期行为盛行。从而直接对农村生态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许多因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出现如追求大广场、大草坪、人工护砌河道的非自然化倾向,有的甚至造成对当地自然物种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的恶化进程。有些地方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改造为人工景观,结果是弄巧成拙,如我国的一些小城镇,为了治理河道,花巨资,伐去河道两岸的树林,铲掉溪边自然生长的野生植物群落,代之是水泥,石块护岸及人工大草坪,结果由于破坏了河道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野生生物系统,再加上岸边居民生活污水及工厂废水的任意排放,河道水质不但没得到改善反而恶化。

3-3 片面追求速度的误区

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一味强调速度,导致一些如西方国家发生的虚假城市化现象在我国重现,走上一条虚假繁荣单一膨胀的不良循环之路。

把城镇化率简单地当作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来追求。城镇化率并不能充分反映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如草原,沙漠或某些工矿区,仅看城镇化率比较高,并不能说明其城市现代化水平高。城镇化的实质是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优化,非农业就业岗位增加。一些地方不重视实质,只重视形式,致使出现能源紧张、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乃至贫民区等城市恶疾。

4.小城镇环境生态建设理论与构建原理

要认识与改善城镇的生态状态,首先要正确认识与理解城镇生态的构成要素;生态的目标及基本内容及生态学,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等相关内容。

4-1生态小城镇的构成要素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斯基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生态城市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结构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集地。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社会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结果,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生态城市主要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将城市建设成一个限定空间内的资源循环系统,维护资源的多样性、吸收与排放、产生与再生、循环利用平衡。它是具有更高标准的内涵,更具理想和更具高级文明的城市生活方式。一般来说,城市生态系统包括城市生命系统与城市环境系统,生命系统包括城市市民与人工的、天然的植物群落、微生物群落等,城市系统则是包括地理位置,流域及自然水体;气候自然景观等。这些有的需要控制;如人口、有的需要保护,如天然景观、天然动植物等,有的需要合理的开发利用等这些需要人的主观行为活动,同样是城镇生态建设的范畴。

城镇生态系统是城镇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与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城镇是经济体,社会体与自然体,因此,城镇生态系统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体系统。

4-2生态学概念及相关内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一般可以从类型进行分类:按照组织层次划分,生物栖息地类型划分及应用分类,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适合与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理,它主要是以人类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层次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机制,控

制论方法、辩析系统中各种局部与整体、目前与长远、环境与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关系,寻求调和这些矛盾的技术手段,规划方法与管理工具。研究的重心是中心的生态系统的实理关系与功能过程。

4-3 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

生态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对规划区域的自然生态因子与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的生态的和谐。

生态规划内容是由总体规划及若干个相关的子规划组成,包括系统生态规划与调控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生态规划、人口适宜性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绿地系统建设规划等。

生态建设是在对系统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有系统地、有组织地安排人类相当长时间活动范围与强度的行为,它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以空间合理利用,系统关系协调为目标,使人与人、人与环境、系统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相协调,从而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清洁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生态建设的内容是由系统现实存在的生态问题所决定,涉及到社会、经济、自然等各方面,主要有合理适宜人口容量的确定,土地利用适宜程度的评价,产业结构模式调整与演进,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等。她是在生态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实施生态规划内容的建设性行为,生态规划是生态建设的基础与依据,生态规划的一系列目标设想都通过建设来实现。

5.小城镇的生态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5-1提倡工业过程生态化,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事实证明,在全球资源短缺的今天,继续走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放弃环境代价而不顾,必将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老路,即先发展后治理;先经济后生态的老路。那是不可持续发展,行不通的。所以只有把工业化与生态化结合起来,推行经济生态化,鼓励发展绿色产业,限制发展有污染的产业,同时减少资源的消耗与资源的浪费,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真正将生态环境变成一种资源。新型工业是一种保护型工业;资源节约型工业。同时我们应该知道这是一个系统过程,它包括设计及工艺的生态化、工业群落的生态化、工业产品消费的生态化等。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抓好工业园区的综合规划,以排放废物做为规划是否合格为标志,或根据生产的性质,重新布局与规划,做到企业间能够真正地相互利用,以降低治误的成本。

5-2加大对人们的生态文化的宣传力度

借助环境教育;环境法制;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等手段,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与生态的问题的重要性,养成文明的环境行为习惯,从而投身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列中去,开展生态环保的实践,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同时通过环境法制加大对一些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提高实施生态城镇建设规划的积极性。

5-3 科学合理编制城镇的发展规划

任何城镇的发展与设想,最终要通过规划来实现,规划指导着城市发展与建设。规划应该具有前瞻性又要立足与现实,不应仅限于某种理想模式的探讨,更应务实,从城镇的实际出发,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规划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对城镇发展进行合理的布局、节约土地、城镇建设集中、不盲目铺张浪费,同时也应针对

城镇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规划方法,使规划富有弹性,以适应自身的持续发展与区域体系结构的优化调整。

具体可以根据城镇自然资源的分布,人口居住环境、农业产业结构、本身的用地资源与区位优势、按照生态学的原理,调整与优化了乡镇的总体生态布局,使乡镇的生态结构的综合质量与社会行为的相互关系呈现良性循环的新局面。按照生态功能分区规划、生态景观结构规划及生态环境规划等,有效实施生态建设保护规划,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持续改善。

6.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与工业的现代化,建设生态型的小城镇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必须的现实问题,当然我们也知道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生态经济、生态城镇建设、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利用、科技投入等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动态开放的系统工程。注意生态,保护生态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历程,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应从系统与整体上把握对工业型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才能真正可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唐建军严力蛟段兆麟 编著 城乡生态环境原理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5

刘康李团胜 编著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 2004.3 王如松 迟计 欧阳志云 编著中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整编合方法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康慕谊 编著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7

徐坚 周鸿 编著 城市生态边缘区(带)生态规划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11

小城镇生态调查报告 篇6

造绿城镇--景观生态学在城镇建设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是景观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对人类生存空间的规划、建设、保护和利用等内容进行综合研究.如何将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念应用到城镇景观规划设计中,已成为当前城镇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 者:周三卫  作者单位:湖南省汨罗市规划局 刊 名:小城镇建设 英文刊名: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年,卷(期): “”(9) 分类号:F06 关键词: 

探讨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 篇7

1 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开展是非常缺乏的, 下面我简单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探讨。

1.1 大气质量下降

小城镇空间比较宽广, 大气环境的总体质量是比较好的, 相比于城市地区来说, 其环境质量是比较高的, 但是很多小城镇的大气污染物含量是非常高的, 尤其是一些降尘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主要就是因为乡镇企业大多数是位于一些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较好的城镇周边地区, 因此乡镇企业的工业排放废气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小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

1.2 水质污染严重

很多小城镇当前的生态环境质量是比较差的, 水质污染非常严重, 很多城镇的排水设施是比较简陋的, 有些情况下甚至没有相应的排水设施, 生活污水也没有经过严格的处理后就进行了排放, 污染处理厂较少, 设备比较落后, 因此污水的处理效率是比较低的, 工业废水效率也比较低, 因此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很多废水都是没有经过处理后就进行了排放, 严重的污染着小城镇水体环境。

1.3 垃圾围墙

在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小城镇环卫设施是比较短缺的, 道路清扫保洁工作管理效率较低, 很多小城镇地区甚至都没有专业的环卫机构和专业的环卫管理团队, 因此缺乏系统标准化的垃圾处理设施, 很多垃圾都是简单的堆积, 根本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 因此造成很多地方的垃圾严重堆积, 危害着城镇的空气和环境, 对于环境保护也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甚至对于城镇景观建设都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降低小城镇的居民生活质量。

2 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和规划对策

在小城镇生态环保工作开展过程中, 需要针对当前小城镇环保工作开展现状加以分析和探讨, 能够针对水质污染严重、垃圾不合理排放和堆积、大气质量下降等情况展开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进一步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来对小城镇的生态环保工作进行科学规划。

2.1 因地制宜

在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设过程中, 需要加强对城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规划建设,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环境保护方式以及未来的行动指南等进行科学规划化的系统筹划, 目的就是为了有效的实现预期环境保护建设目标。在因地制宜发展建设过程中, 第一步就是对整个小城镇实施宏观规划和建设, 第二步就是针对环境实现专项整改规划和建设。在对小城镇因地制宜环境保护规划建设过程中, 需要提高城镇人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 采用现代化的管理和规划方式, 将该城镇的远期生态规划目标和近期要实现的生态保护目标相结合来对环境状况实施整体规划和建设, 使得制定的保护措施更加符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情况, 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趋势, 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调节, 能够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2.2 提高管理人员基本素质

环境管理需要充分人的管理作用, 在对管理人员进行素质培养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提高管理人员对于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开展, 能够在落实小城镇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进程, 将辖区内的环境质量问题作为考核管理人员管理效果的主要指标, 这样就能够在不断的发展建设过程中, 加强管理人员的基本认识和基本素质, 同时不断健全相关部门对于环境保护和规划建设的方针政策制定情况, 提高基层环保组织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重视执法检查,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管理效率。

2.3 完善环境基础设施

小城镇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 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加大对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水平, 能够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 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环保区域, 加快小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建设步伐, 能够在对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了解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垃圾处理管理机制, 从而做好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工作, 不断对城镇的工业废水进行回收利用和废水处理, 由企业带头执行, 政府部门及其相关单位组织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对生活污水实现统一的排放管理, 逐步实现官网化操作, 能够将废水集中处理。

2.4 改变能源结构

在对城镇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规划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推广当前的清洁能源, 能够结合具体的本地实际情况, 提高阳光、潮汐、风力等能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对沼气池等加强开发和研究建设, 逐渐降低城镇空气污染情况, 改善城镇环境,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

2.5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在产业结构优化处理过程中, 需要保证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小城镇在发展各项产业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城镇自身的资源状况, 对其产业发展结构进行科学调整, 能够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生态系统, 将现代科学和传统农业相结合, 建立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率、低能耗的循环发展生态体系, 大力的扶持当地的其他产业发展, 推动无污染产业的快速发展, 能够形成农村、农业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结构, 从而降低资源消耗, 提高能源利用率, 促进产业发展, 实现节地、节水、节能, 实现了对我国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

2.6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群众环保意识

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开展, 不断强化环境意识和理念, 正确的处理好小城镇产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能够正确的识别眼前的利益和长远利益, 更好的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增长和稳定, 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动经济发展, 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需要针对城镇企业污染情况严重、资金不足、生产工艺落后等特点进行有效的改善处理, 提高城镇居民的环保意识, 能够形成以城镇发展为主体, 广泛深入的开展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 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 使得居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能够有效的推动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3 结束语

城镇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对发展方式进行更新,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立足点, 能够依靠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来进行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和绿地系统规划建设, 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 能够有效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总体素质, 不断推动我国小城镇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小城镇发展建设已经成为了当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在发展过程中, 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前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需要充分的认识到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从而针对其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有效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探讨,小城镇,生态保护,规划,定位

参考文献

[1]李丽.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8.

[2]李永军, 尚改珍.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保障体系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第三卷) [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09∶5.

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镇建设 篇8

关键词 城市生态化;生态城市;城镇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F299.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要想使城市生态化,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就要遵循自然的发展鼓励,做到可持续发展。在对资源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也要及时补充上已经开采的资源,只有這样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想要早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必须大家的共同努力。在自然界中,没有任何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而,人们要能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这样才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基于此,将对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镇建设的进行分析和研究。

1 关于城市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随着各国之间的交往,我国在城市建设上有2个选择。一是走向传统工业的道路,这样所有的生产方式都不会改变,只要合理的进行微调就可以;二是全面进行传统工业改革,探索出新的生态发展道路。而第一种选择是存在危险的,如果选择第一种方案,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将会走许多弯路,人类的生态危机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只会加剧生态建设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付出更大的代价。而选择第二种方案,将会使我国面临巨大的挑战。因而,城市生态化的建设必须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这样才能防止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的反复出现,这也是现行的最有效方案。人类要想摆生态城市的建设,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这样城市生态化的建设才势在必行。而要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强生态化城市建设的宣传,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普及生态化城市建设的作用,倡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态观,从最基层做起,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同时,这也是建设生态化城市最关键的一部。

在制定城市生态化的发展过程中,要能够制定合理的计划,并积极行动起来,有效实施这个计划,将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贯彻到整个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并设立城市生态化机构,使部门能够积极地交流沟通,研究出合理的城市生态化的建设计划,开发出先进的生态技术,并能应用到建设过程中,保持生态平衡,防治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使用率,维护绿色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时,要能加强立法,让人们能够做到有法可依,遵法守法,这样才是对生态建设的保障[1]。

2 针对生态化城市建设的研究

在生态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想使城市具有生机活力,就要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使人类的本能可以充分发挥。这样在建设过程中就可以贴近自然,在建设时也能与市民进行良好的交流,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城市发展氛围,人们也会感受到平等和谐的社会城市。同时,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在发展的同时能够兼顾建设的利益,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建设的数量,还可以提高质量。同时,可以有效地节约能源,保护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只有从不同的层次研究生态化城市建设,才能合理建设生态化的城市[2]。

与传统的生态城市建设相比,现代化的生态城市建设更具有威慑力和影响力,它做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根本上改变了其方法,这样就使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不在受到制约,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能保持生态的发展和平衡。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人们要能够做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和变化,协调城市的建设。将现代生态化建设做到健康、舒适,使人们能够接受这样的建设。而在此过程中,生态城市的建设结构合理,具有多种功能,且环境优美,维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城市又具有多种特征,如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和整体性,这都与传统的生态城市建设不同。因而,只有遵循其生态建设的原则,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此外,要限制城市人口,使城市能够容纳合理的人数,使城乡之间的人口平衡,这样才能建设生态化城市,而在对城市的规划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城市的经济问题,也要维护其生态系统的稳定,要能够使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避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态环境建设,要能将城市废弃物回收,以免污染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改善被污染的环境,助推生态化城市建设计划的继续实行。

3 对于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镇建设提出的策略

在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起步初期,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倡导人们及时的形成生态价值观,激发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行动,在建设其工程过程中,要能做到示范性,加强生态化建设基础能力建设,要对城市建设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将其功能应用到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为建设阶段打下基础。然后在建设阶段,要重视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改善,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加强生态的构建和生态的恢复,进一步提升人们的保护生态的观念。最后在成型期要能使人们自觉参与到生态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效地管理、研究,实现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在这一过程中,生态城市不可以形成僵死的状态,而是要通过各种科学技术和行政管理,引导人们寻找切实的解决方法,实现生态化城市建设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生态建设已经开始,在研究中,要针对不同城市因其发展水平,做出不同的计划,从而使城市建设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在每一环节中,也要考虑其建设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此时要将基础环节与中心环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实际发展情况入手,这才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最高境界[3]。

4 结语

只有采取合理的城市生态化建设方法,城市的建设才能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生态化的城市不能离开合理的设计方案,因此要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参考文献

[1]袁凤军.建设森林生态城市 改善昆明市人居环境[J].林业调查规划,2012(3):14-25.

[2]余合泉.更新城建理念 建设生态城市——澳大利亚的生态城市建设及其启示[J].中外建筑,2013(2):13-78.

[3]刘娟.建设生态城市[J].经济视角,2013(2):33-56.

上一篇:大学大一新生欢迎词下一篇:中考材料作文:生命多不完美,乐观书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