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确权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讲义

2024-10-22

土地确权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讲义(精选5篇)

土地确权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讲义 篇1

土地确权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讲义

一、土地确权的概念

土地确权又称为确定土地权利,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对土地权利的主体、客体、内容进行认定,明确土地权属的行政行为。实践中,对土地确权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土地确权,仅指依法确定土地权利的归属,即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土地(或一宗地)的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和抵押权等土地权利归谁所有。广义的土地确权,不仅包括确定土地权利的归属,还包括确定土地权利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由于具体的土地权利总是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者的统一,因此,实践中确定土地权利的概念,更多地采用广义上的理解。

二、土地确权的依据

土地确权依据,是指确定土地使用权或者土地使用权过程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和事实根据。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一)法律依据

确定土地权利归属的法律依据散见于基本法、土地法律和各种土地法规及相关法律中。

1、基本法:《宪法》、《民法通则》。

2、土地法律:《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3、相关法律:《物权法》、《城乡规划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水法》、《文物保护法》等。

4、土地行政法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外商开发经营成片土地管理暂行办法》、《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中外合资企业建设用地的暂行规定》、《铁路留用土地办法》等。

5、部门规章及政策性文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土地登记办法》、《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等。

6、其他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等。

(二)事实依据

在土地确权工作中,可以作为土地确权的事实依据包括:

1、当事人依法达成的协议;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处理决定:

3、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调解书;

4、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

5、生效的遗嘱;

6、土地详查或更新调查形成的土地权属协议书、认定书;

7、新中国成立之后双方签订的土地、山林等权属或界线的协议;

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三、我国的土地权利体系

(一)土地权利概述及特征

1、土地权利是对土地的支配权。

2、土地权利是排他性财产权。考试大论坛来源: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确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权属性质、面积、坐落,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确认所有权。

2、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这一概念在《物权法》中没有直接的规定,但在我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等法律中有明确规定。

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处分的权利。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体现了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可以分离的基本原则。

我国土地使用权分为以下几类:

(1)建设用地使用权

《物权法》将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一项独立的土地权利类型进行了单独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依法对国家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利用该土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建设用地使用权具有以下特点:

①在设立范围上,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

②在设立方式上,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采取出让或者划拨等方式。

③在权利内容上,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有权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附着于该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一并处分。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该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处分。

④在期限上,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没有使用期限的限制。

⑤集体所有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的,应当依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办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集体建设用地的处分等权能仍受到严格的限制,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相比,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仍在权能上具有不完整性。

(2)宅基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作为一项独立的土地权利类型,是《物权法》中的新规定,根据《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宅基地使用权是经依法审批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给其成员用于建造住宅的、没有使用期限限制的一种土地权利。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宅基地使用权具有以下特点:

①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宅基地因自然灾害等原因灭失的,宅基地使用权消灭;

②对失去宅基地的村民,应当重新分配宅基地;

③已经登记的宅基地使用权转让或者消灭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④宅基地使用权按照批准程序取得,实行无偿、无期限的使用制度;

⑤宅基地使用权不得单独转让。出卖、出租住宅的,再申请宅基地不予批准。考试就到考试大考试大论坛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3)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确立的,它是依赖于国家、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一种权利,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它是一项独立的物权。

3、其他土地权利

(1)地役权

地役权是指土地权利人因通行、取水、排水等需要,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的权利。(如甲工厂原有东门可以出入,后想开西门,借用乙工厂的道路通行。甲工厂与乙工厂约定,甲工厂向乙工厂适当支付使用费,乙工厂允许甲工厂的人员通行,这时甲工厂即取得了“地役权”。)《物权法》首次将地役权作为一项重要土地权利写入了我国法律中,并对其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具体规范。根据《物权法》规定,地役权具有以下特点:

①地役权的设立。设立地役权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地役权合同,地役权自地役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已经登记的地役权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地役权的期限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的剩余期限。

②地役权的优先效力。《物权法》第一百六十二条:“土地所有权人享有地役权或者负担地役权的,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时,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人继续享有或者负担已设立的地役权。”

③用益物权对地役权的优先效力。《物权法》第一百六十三条:“土地上已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的,未经用益物权人同意,土地所有权人不得设立地役权。”

④地役权不得单独转让和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转让的,地役权一并转让,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抵押的,在实现抵押权时,地役权一并转让。需役地以及需役地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部分转让时,转让部分涉及地役权的,受让人同时享有地役权。供役地以及供役地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部分转让时,转让部分涉及地役权的,地役权对受让人具有约束力。

⑤地役权消灭的情形。《物权法》第一百六十九条:“地役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供役地权利人有权解除地役权合同,地役权消灭:

(一)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滥用地役权;

(二)有偿使用供役地,约定的付款期届满后在合理期限内经两次催告未支付费用。”

(2)土地抵押权

土地抵押权是指土地权利人以其合法拥有的土地使用权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当使用权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或宣告破产时,抵押权人有权处分土地使用权,并从中优先受偿的权利。根据《物权法》、《担保法》等法律规定,土地抵押权具有以下特点:

①抵押标的限定性。可以抵押的土地权利包括:

a建设用地使用权;

b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

c以建筑物抵押的,该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以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的,该土地上的建筑物一并抵押。抵押人未依照前款规定一并抵押的,未抵押的财产视为一并抵押:

d乡镇、村企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

土地所有权不得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

②抵押财产折价或者变卖的,应当参照市场价格。

③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不可分割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随之抵押;反之,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抵押时,其使用范围内的使用权随之抵押。

④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后,该土地上新增的建筑物不属于抵押财产。该建设用地使用权实现抵押权时,应当将该土地上新增的建筑物与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处分,但新增建筑物所得的价款,抵押权人无权优先受偿。

⑤土地抵押权实现后,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用途。

⑥ 土地抵押权有下列情况之一,即终止其效力:第一,主债权消灭;第二,土地灭失,当作为担保财产的土地使用权所依附的客体土地灭失时,附在其上得土地使用权抵押权当然随之消灭;第三,土地抵押权实现。

四、土地确权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在土地确权过程中,确权机关必须遵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有关土地确权的规定。合法性原则包含既要遵循实体法,又要遵循程序法两个方面,违反实体法或程序法,都将构成对合法性原则的破坏。

(二)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土地确权决定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理性,即土地确权行为的动因应符合行政目的,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内容应合乎情理。坚持合理性原则既有利于保障行政权力合法行使,也有利于维护公民、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原则

《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城市不存在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其土地自然应属于国家所有。

(四)国有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可变更原则

国有土地可以由农民集体长期使用,但不能因此而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对于国家建设征收后,由于种种原因又退还给原农民集体使用的土地,其国有土地的性质不得改变。

(五)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原则

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土地权属状况十分复杂,致使土地权属纠纷不断,使土地确权工作面临相当大难度。因此,在确权工作中,必须坚持尊重历史和现实、分阶段处理的原则,即既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政策、又要充分考虑当前土地使用的实际状况,正确处理国家与集体、集体与集体、单位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六)有利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原则

在实施土地确权时,尽可能地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坚持有利于社会团结、稳定这一处理原则,化解矛盾、解决纠纷。

五、土地确权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土地确权的目的是界定土地产权,明确土地权利,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土地所有权在附设在土地上的各种权利中处于最基础的位置,土地使用权是从土地所有权上分离出来的,因此,确定一宗土地的使用权,首先要明确该宗地的所有权归属。

(一)正确划分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

在确定土地所有权上先后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确定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还是属于集体所有;二是如果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则还需确定该宗土地属于哪一个农民集体所有,及如何把不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划分清楚。

1、国家土地所有权

(1)国家依法征收的土地,围海、围湖造地或者因自然力量形成的土地,确定为国家所有。

(2)下列土地可以确定为国家所有:

①依据一九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及有关规定,当时没有将土地所有权分配给农民集体的土地;

②实施一九六二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时未划入农民集体范围内的土地;

③《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公布以前,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的华侨农场使用的原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包括合作化之前的个人土地,迄今没有退给农民集体的;

④解放初期接收、没收、征收、征购的土地。

2、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1)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目前该农民集体实际使用的本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确定所有权。

(2)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下列土地可以确定为农民集体所有:

①土地改革时分给农民并颁发了土地所有证的土地;

②实施《六十条》时确定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③原属于国有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经带地入社和实施《六十条》时固定为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

(3)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满二十年的,确定为现使用者所有。虽满二十年,但在二十年期满之前所有者曾向现使用者或有关部门提出归还的除外。

3、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划分

按照城市土地国有化原则,我国城市土地都属于国家所有。这在空间地域范围上把城市土地的国家所有权性质进行了明确。但是界定城市市区以外的国家所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必须搞清楚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确定土地是否曾经为集体所有。这一点在确定农民集体土地所用权上已作说明。

第二,如何考察曾经被确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其后的所有权性质有没有发生变化。确定一宗土地在历史上曾经属集体所有,只是确定该宗土地所有权归属的第一步,还不能说明这宗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就一定是集体所有,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土地权利变动频繁,在管理上也比较薄弱,所以必须考察该宗土地在这几十年间是否发生改变而转为国有。

根据《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发生变化,主要有以下情况:

(1)1962年9月《六十条》公布以前,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的华侨农场使用的原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含合作化之前的个人土地),迄今没有退给农民集体的,属于国家所有。

《六十条》公布时起至1982年5月《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公布时止,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原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国家所有:

①签订过土地转移等有关协议的;

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使用的;

③进行过一定补偿或安置劳动力的;

④接受农民集体馈赠的;

⑤已购买原集体所有的建筑物的;

⑥农民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转为全民所有制或者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的。

1982年5月《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公布时起至1987年《土地管理法》开始施行时止,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违反规定使用的农民集体土地,依照有关规定进行了清查处理后,仍由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确定为国家所有。

凡属上述情况以外未办理征地手续使用农民集体土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按当时规定补办征地手续,或者退还农民集体。1987年《土地管理法》施行后违法占用的农民集体土地,必须依法处理后,再确定土地所有权。

(2)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发布之前,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租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后,能够恢复耕种的,退还农民集体耕种,所有权仍属于农民集体;已建成永久性建筑物的,由用地单位按租用时的规定,补办手续,土地归国家所有。凡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了的,可按处理决定确定所有权和使用权。

(3)国家建设对农民集体全部进行移民安置并调剂土地后,迁移农民集体原土地转为国家所有。但移民后原集体仍继续使用集体土地,国家未进行征用的,其所有权不变。

(4)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农民集体建制被撤销或其人口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其未经征用的土地归国家所有。继续使用原有土地的原农民集体及其成员享有国有土地使用权。

(5)全民所有制单位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兼并农民集体企业的,办理有关手续后,被兼并的原农民集体企业使用的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家所有。乡(镇)企业依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审批程序和补偿标准使用的非乡(镇)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家所有。

但必须明确一点,虽然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可以发生变化转为国家所有,但国家土地上所有权性质一般是不可变更的,国有土地不得再转变为集体土地,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4、集体之间土地所有权的划分

集体所有的土地还要进一步明确属于哪一个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边界如何划分清楚,《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二十条“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目前该村民集体实际使用的本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确定所有权。根据《六十条》确定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由于下列原因发生变更的,按变更后的现状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

(一)由于村、队、社、场合并或分割等管理体制的变化引起土地所有权变更的;

(二)由于土地开发、国家征地、集体兴办企事业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进行过土地调整的;

(三)由于农田基本建设和行政区划变动等原因重新划定土地所有权界线的。行政区划变动未涉及土地权属变更的,原土地权属不变。”这是集体土地之间划分的一条基本原则,对集体土地之间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还对长期以来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情况明确规定: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已满20年的,应视为现使用者所有;连续使用不满20年,或者虽满20年但在20年期满之前所有者曾向现使用者或有关部门提出归还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土地所有权。

另外,《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对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情况做出了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乡(镇)或村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修建并管理的道路、水利设施用地,分别属于乡(镇)或村农民集体所有;

(2)乡(镇)或村办企事业单位使用的集体土地,《六十条》公布以前使用的,分别属于该乡(镇)或村农民集体所有;《六十条》公布时至1982年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公布时止使用的,由下列情况之一的,分别属于该乡(镇)或村民集体所有:

①签订过用地协议的(不含租借);

②经县、乡(公社)、村(大队)批准或同意,并进行了适当的土地调整或者经过一定补偿的;

③通过购买房屋取得的;

④原集体企事业单位体制经批准变更的;

⑤乡(镇)企业使用本乡(镇)、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有关规定进行补偿和安置的,土地所有权转为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经依法批准的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使用的农民集体土地,分别属于乡(镇)、村农民集体所有。

(二)正确处理铁路、公路、水利、电力、军队使用的土地确权问题

1、军事设施用地依照解放初土地接收文件和人民政府批准征用或划拨土地的文件确定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有争议的,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文件规定处理后,再确定土地使用权。国家确定的保留或地方代管的军事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权确定给军队,现由其他单位使用的,可依照有关规定确定为他项权利。经国家批准撤销的军事设施,其土地使用权依照有关规定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收回并重新确定使用权;

2、依法接收、征收、划拨的铁路线路用地及其他铁路设计用地,现仍有铁路单位使用的,其使用权确定给铁路单位。铁路线路路基两侧依法取得使用权的保护用地,使用权确定给铁路单位;

3、国家水利、公路设施用地依照征用、划拨文件和有关法规划定界线;

4、原由铁路、公路、水利、电力、军队及其他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土地,1982年5月《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公布之前,已经转由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的,除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应当退还的外,其国有土地使用权可确定给实际土地使用者,但严重影响上述部门的设施安全和正常使用的,暂不确定土地使用权,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后,再确定土地使用权。1982年5月后非法转让的,经依法处理后再确定使用权。

(三)正确处理农民集体使用的国有土地确权问题

农民集体使用国有土地,其使用权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划拨文件确定;没有审批、划拨文件的,依照当时规定补办手续后,按使用现状确定;过去未明确划定使用界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参照土地实际使用情况确定。

六、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确定

(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依法使用宅基地以外的集体土地从事非农业建设的,确定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确定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①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使用的集体土地;

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的企业使用的集体土地;

③单位和个人通过兼并乡镇企业或接受破产乡镇企业取得的集体土地。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确定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取得集体土地并进行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确定宅基地使用权。

①符合当地政府分户建房规定而尚未分户的农村居民,其现有的宅基地没有超过分户建房用地合计面积标准的,可按现有宅基地面积确定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②一九八二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发布之前农村居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规定的面积标准,只要未经拆迁、改建、翻建的,可以按实际使用面积确定宅基地使用权。一九八二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发布时起至一九八七年《土地管理法》开始施行时止,农村居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当地政府规定的面积标准的,超过部分按当时国家政策及地方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处理后,可以按实际使用面积确定宅基地使用权。

③符合当地政府分户建房规定而尚未分户的农村居民,其现有的宅基地没有超过分户建房用地合计面积标准的,按现有宅基地面积确定宅基地使用权。

④依法通过转让、继承房屋等方式取得宅基地,与原有宅基地面积合计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标准的,按合计面积确定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上的房屋等建筑物灭失后,超标准部分的宅基地使用权由本农民集体依法收回。

⑤家庭成员的户口全部迁出本农民集体的,在房屋等建筑物的存续期间内仍确定其宅基地使用权。

土地确权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讲义 篇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因此,我国政府积极制定相关服务政策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2010年11月,中共中央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指出,要全力解决农户承包问题,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1年,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设定了139个试点,其中山东省和浙江省全省都是试点。土地确权工作的全面展开为档案资料袋整理和保存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这需要档案局在人力和物力上给予双重保障,为土地确权材料齐全完整奠定基础。

二、土地确权的相关概念

下面,我们就以下几方面对土地确权的相关概念进行解析。

(一)土地确权的基本内涵。

土地确权,指的是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以及其他权利的确认和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宪法和土地法的相关规定,我国每宗地的土地权都要经过土地登记申请、审核、注册、颁发土地证书等程序才能得到最终的确认。行使其确认权的机关主要包括县、乡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根据相关原则和办事流程,发挥在土地确权领导中的指挥作用。

(二)土地确权的相关政策。

国家为了保障土地确权的贯彻落实,给予了多项政策支持。第一,明确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的发证范围是全部农村的集体土地,其中包括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等。第二,加快地籍调查工作的进度,这有利于确认每宗土地的权属、用途、面积和结界,为土地确权登记提供科学有效的凭证,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得到严格确认。这项政策能够使集体土地的所有权确认到每一位农民个人,遵循平等、自治的原则,将土地确认给农民集体或个人。

三、土地确权中资料整理和保存的相关建议

土地确权问题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其档案材料的整理和保存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对其整理和保存提出相关对策。

(一)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档案局应对土地确权档案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在资金和人员方面给予充分保障。首先,档案的整理需要专业素质较高的、德高望重的人员来进行,近年来由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逐渐提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每个科室还都配备了电脑,这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基本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很多工作人员存在认为档案工作谁都能做的心理,对自身工作不重视、不认真对待,甚至很多人将这一工作当作跳板,档案室人员流动比较频繁,土地确权工作难以得到保障。因此,档案局要稳抓落实,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可以定期为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使他们了解土地确权的相关方针政策,促使其提高业务素质以便更好地为土地确权整理工作服务。其次,土地确权的资料整理和保存也少不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档案装具的购买、计算器、相关使用工具等,必要时还可以安装监控设备。总之,好的人力、物力支持是做好土地确权资料整理和保存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二)做好土地确权的宣传工作。

通过宣传土地确权的相关知识,能够使工作人员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准备。档案局要加强指导,随机对乡镇进行抽查和复查,若发现问题要及时改正,做到纠错、整理两不误,充分保障土地确权资料整理和保存的质量和效率。

(三)土地确权信息采用一体化作业模式。

传统的土地确权信息采集方法效率低下,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节奏,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一体化的作业模式也逐渐应用到土地确权信息上,以提高工作效率。它指的是利用GPS、移动终端以及互联网,使土地确权的数据采集、成图、编辑工作在现场实现一体化完成。在采集过程中,需要通过GPS定位系统提取界址点和宗地信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人工作业的强度和难度,也节省了时间,加速了成图和制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测量仪器(GPS接收机)能够在移动终端和蓝牙接口处进行自动数据传输,使土地确权数据统计做到实时化、一体化。同时,空间信息的采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工作人员需与涉及的当事人交流,获取详细的土地信息,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此外,土地确权资料得到初步的统计后,要对遗漏属性进行补齐,美化勾绘成果,进行拓扑检查,利用GPS机自动提取界址线。如果遇到底图不清晰的状况,应派专业人员去现场进行影像信息的采集,确保土地确权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土地确权中资料管理和保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档案管理部门要提高重视程度,对文件的归档情况、装具设备、档案室人员配备等进行及时的监督和管理,对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和归档、立卷等事项进行逐一审核,不得出现纰漏,严格督促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工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杜会石,孙艳楠,陈智文.“3S”技术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中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4(12).

土地确权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讲义 篇3

一、农村集体土地的现状及确权登记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的“三农”问题内涵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些农村的集体土地确权问题尤显突出,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清晰,权能没保障,损害农民利益。二是当前农村宅基地乱占滥用现象严重。三是不利于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给农村的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二、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土地产权登记发证宣传力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土地的资源和资产属性更加显现,人们普遍关注城区及其周围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淡化了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忽视了农民土地权利的保护,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土资源系统既要加强对乡镇和基层村组干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力度,也要加大对普通群众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特别是土地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产权意识,使农民学法、懂法、守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土地产权。

三、全面查清土地权属状况,依法妥善处理好权属主体

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农村土地产权的权属状况。对于乡(镇)集体土地所有权,要依法确认给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的,由乡(镇)政府代为行使;对村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已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要依法确认给村内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村内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的,由村民委员会代为行使;对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要依法确认到每个土地使用权人;对已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村并居等工作的区域,依法依规处理好各种利益和权属关系,妥善做好确权登记工作,确保不出现新的矛盾和纠纷。

四、妥善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积极稳妥开展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

土地权属争议的主体、内容和形式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证据收集难度大,特别是原始资料不完整甚至缺失,保存下来的一些证据由于当时条件限制,也难以保证真实性。对于这些问题和纠纷要认真对照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以及各省市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指示精神,秉着“尊重历史,注重现状”的原则,从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出发,依据法律法规,充分听取权利各方的意见,查看双方提供的证明材料,主动协调,妥善解决。

五、充分利用已有成果资料,强化地籍调查

对于在以往工作中形成的调查登记资料,在甄别其合法性、规范性、完整性,弄清每宗土地权属、地址、面积、用途、现状等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可作为本次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依据。对第二次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中形成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等图件资料,可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址点现场标定和测量依据。对原签订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及调查成果不能满足此次所有权总登记发证要求,需增设界址点的,可按原《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确定的界线和走向由各方法定代表现场指认和设置界标,并作为原协议书的补充,用于此次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对已办理土地登记发证的国有农场和其他国有土地,可直接以登记确认的界址为依据,确认相邻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权属界线。

六、协调联动,开展试点,以点带面稳妥推进

通过基层国土所积极与乡镇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协调沟通,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切实做好农村集体土地权属调查和界址认定等工作。可首先在每个乡镇(办事处)选取1~3个经济基础较好、班子较强的行政村或居委会作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试点村,总结工作经验,研究相应的土地确权登记政策。对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推进工作中诸多的难点问题,按照“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逐一确定集体土地产权归属主体。

七、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发挥土地登记成果的作用

争议土地确权申请书 篇4

被申请人:×××,男,×××年生,汉族,×××人,农民,小学文化,住址同上。系村支书×××之子。 申请的目的和要求:

要求×××××街道办事处对我们与被申请人×××争议的土地纠纷进行确权,明确村民组于×××年划分给我们婆婆×××、太婆(婆婆的婆婆)×××两人合计宽××尺,长××米,面积约××余平方米的开垦荒山土地的管理使用权归我们二人享有;责成被申请人将侵占我们的这块土地回归给我们耕种管理。

申请的事实和理由:

我们的太婆×××居住在×××××××××,生育有我们的公爹××等子女。我们的婆婆××系随姑妈做媳妇与我们的公爹××结为夫妻,生育有×××、×××高等子女。公爹××在×××××局工作,婆婆×××与太婆×××在×××务农为生。我们二人中,×××与×××、×××与

×××先后分别结婚。(该二人先后于××年××年病亡)。1980年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我们的`太婆×××和婆婆×××都参加承包得土地。1994年村民组划分集体开荒的耕地,是按1980年承包得土地的人口划分的,×××按原承包人口×××人划给,由村民组长×××和×××持竹竿丈量,由我们的公爹××和××两位老人用油漆做标记,按每个人口两尺宽从我们家开始,除出公路边沿三公尺后,划给我们婆婆、太婆婆×尺宽(实为××尺),长××米,面积约××余平方米的土地。接下去是划给××家二尺、×××家八尺??。被申请人××家根本没有在此处划分有土地,但却利用其父××担任村支书职务无人敢惹的权势,强行侵占划给我们婆婆、太婆的应由我们二人耕管的这块土地。我们数次去耕种均被×××操骂和以暴力相威胁而离开。

×××霸占我们的这块土地后,曾将该地作价××××××元(×××元)准备出卖给×××之子×××,因我们阻止写字未成,出卖土地未成交。×××又将该块土出租给×姓搭棚打铁的住户种菜,租期已达×年。

为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我们多次口头及一次书面申请×××街道办事处司法所、综治办解决,均因被申请人×××之父×××是村党支部书记的因素,顾及上下级关系的面子不好着手,以我们没有证据为借口,推给法院和县政府。

根本不注重1994年划分荒地,没有填入承包责任地的承包册内之事实。并强调按“谁连续管理使用,土地归谁所有,”之规定处理。我们已提供很多证人,只要司法所、综治办的人员调查、核实就可以作出处理结论。但该所办就是不予采信。

对于×××办事处司法所、综治办的上述态度,我们曾向县政府法治办汇报请示,答复:“书面申请××办事处确权,作出处理决定,若不服再申请××县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据此,再次书面申请××办事处对争议土地进行确权。

此致

×××街道办事处

申请人:××××××

二O××年××月十四日

土地权属争议的内容和处理原则 篇5

2011-04-20 09:51:49

土地权属争议的主体范围比较广泛。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种:国有土地所有者与集体土地所有者之间;集体土地所有者之间,即村农民集体之间、村内两个以上经济组织之间,乡(镇)农民集体之间,及其相互之间发生的土地所有权争议;国有土地使用者之间;集体土地使用者之间;国有土地所有者与集体土地使用者之间。这里没有包括国有土地使用者与集体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土地争议,原因在于集体土地使用者享有土地使用权的物权化程度不高,缺乏充分的财产权地位,所以,在发生这类争议时一般由集体土地所有者出面解决。当前涉及比较多的争议有:

(1)军队与地方单位之间土地权属争议;

(2)涉及宗教团体的土地权属争议;(3)涉及铁路部门的土地权属争议;

(4)涉及水利部门的土地权属争议;

(5)涉及民航、石油、冶金等部门的土地权属争议;

(6)个人宅基地土地权属争议;

(7)其他。

2、土地权属争议的内容

土地权属争议的内容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争议、土地使用权争议和土地他项权利争议。

(1)土地所有权争议

土地所有权争议分为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之间的争议、农民集体之间的土地所有权争议,包括乡(镇)农民集体之间、村农民集体之间、村民小组农民集体之间的土地所有权争议。

(2)土地使用权争议

土地使用权争议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争议和集体土地使用权争议,国有土地使用权争议大多为单位与单位之间土地权属争议,集体土地使用权争议包括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争议和宅基地使用权争议等。

(3)土地他项权利争议

土地他项权利争议是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之外的土地权利而发生的争议,在处理使用权争议时往往涉及这部分权利争议。

3、土地权属争议处理的原则

土地不动产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发生权属争议时,解决过程中除了遵循一般民事和行政案件中所贯彻的原则外,还要体现土地案件自身的特点。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的原则

土地权属争议产生的原因很多,但多数是因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所引起的,这种情况在集体组织之间的土地权属关系中十分常见。引起这类争议的主要原因有:①历史上乡、村、社、队、场因合并、分割、改变隶属关系等行政建制变化遗留的权属未定、权属不清;②因过去的土地开发、征地退耕、兴办或停办企事业、有组织移民形成的权属不清;③因过去无偿占用或“一平二调”造成的权属争议;④地界不明,包括过去无偿划拨荒山、荒地时未计算面积和划定地界,历史上无地界标志或地界标志不明,新划地界不清或不合理,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开荒、更改河道等造成地界变化等情形。这些争议的普遍特点,就是土地占有现状缺乏权属依据或者权属依据难以证明。处理这类纠纷,应当从历史出发,摸清争议土地的历史发展变化,查明引起变化的事实背景和当时的政策依据,确定争议产生的原因,以合理划定地界、确定权属。

(2)现有利益保护的原则

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前,土地权利处于不确定状态,因此,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现状,不得破坏土地上的附着物,争议双方应本着保护现有利益的原则,不得有任何破坏土地资源、阻挠争议解决的行为。在涉及历史原因的集体土地争议中,如历史事实不清、相关证据或政策依据不明,应以土地实际占有的现状为根据确定土地的权属关系。在国有土地因重复征用或重复划拨引起的土地争议中,也应本着“后者优先”的原则,按土地利用现状确定权利归属。

(3)诉讼解决以行政处理为前置的原则

政府处理在土地权属纠纷解决方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土地确权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基于对本行政区的土地状况比较了解,对发生的争议,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以法律、法规和

土地管理规章为依据,及时、公正地解决土地权属纠纷。因此,土地权属争议的解决,应先采用行政处理的方式,只有对行政处理不服,当事人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土地权属争议处理的方式

土地权属争议解决的方式主要包括协商、政府处理和诉讼。

(1)协商。这是当事人自行解决争议的最基本的方式。我国法律鼓励当事人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解决纠纷。

(2)政府处理。当事人发生土地权属争议,经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提出处理申请,也可以依照《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规定的管辖权限,向有关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查处理申请。

上一篇:县公安消防大队工作计划下一篇:双十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