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共5篇)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篇1
1 黄河三角洲湿地管理现状
1.1 法律不完善、现行政策对湿地保护实践的指导性弱
当前, 我国统一的湿地立法存在诸如湿地范围界定、部门权力划分等一系列困难, 对滨海湿地单独立法尚难开展。诸法之间的协调性较差, 导致各地行政机关法律适用困难。在涉及黄河三角洲的政策性文件中, 大部分是在宏观层面强调黄河三角洲保护的重要性, 但是, 如何保护或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 有何种政策倾斜, 文件中语焉不详, 甚至未有提及, 具体配套措施也不完善。现行政策对湿地保护实践的指导性差, 导致有关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1.2 保护管理能力薄弱、缺乏科学发展
长期以来, 虽然经过土地清理整顿, 但部分土地无法在短期内收回, 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特别是近两年一些地方出现了把湿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错误倾向, 现有天然湿地面临着被开垦和改造的威胁。同时, 湿地污染加剧。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等不仅使湿地水质恶化, 而且对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 给湿地水体带来了严重污染。过度利用生物资源, 导致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破坏, 严重影响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 威胁其他水生物种的安全, 造成滩涂湿地大面积消失。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一些地方忽视了湿地的生态环境用水导致湿地萎缩。
1.3 湿地监管统一规划较弱, 保护资金相对不足
从2008年开始国家每年都会对湿地恢复进行投资。但是, 多数地方级湿地保护区没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这也制约着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湿地保护认识的不足, 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涉及多个部门, 但没有把湿地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对待。保护湿地、可持续利用湿地, 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
2 对策
2.1 完善湿地保护法律政策体系
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建设, 借鉴国际上的优秀经验, 形成与国际接轨而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保护专门法律法规。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湿地, 有效地保护黄河湿地鸟类、动植物、水生生物资源, 保持黄河湿地生物多样性。正确处理湿地保护发展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部门主导与依靠各方面力量的关系。坚持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 把湿地保护纳入各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计划。加大保护力度, 坚持保护优先原则, 强化天然湿地保护, 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行为, 使湿地保护走上健康有序轨道。
2.2 加强规划、科学发展
要保护和合理利用黄河湿地资源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坚持市场导向, 以增加湿地周边农民收入为核心推行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生态环境、生态经济, 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满足湿地生物多样化的生存需要, 实行严格审批发展旅游事业及其相关产业, 特别是污染产业, 使人与黄河湿地和谐相处, 构建生态湿地。坚持以系统工程和综合治理的方法, 确保湿地保护目标任务的落实。加快推进抢救性保护, 在湿地生态脆弱地区抢救性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扩大湿地保护面积, 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做好湿地保护工作。把湿地保护纳入本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加强组织领导, 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湿地保护。
2.3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涉及到各个主体间、各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关系, 应该全面的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地方特色。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应以公平为出发点, 以生态效益为基础, 补偿主客体的确定需遵循“受损者获得补偿、受益者提供补偿”的原则。湿地保护可能对当地农村经济与精神文化和农民心理等社会利益造成一定影响, 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应兼顾当地农民的各方面利益, 对其进行有效地补偿, 使保护区建立的外部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4 加强湿地保护宣传与教育
我国湿地保护工作起步较晚, 湿地的概念、功能和保护的意义对广大群众来说还比较陌生, 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 需要经常、持久、广泛的开展湿地保护宣传, 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争取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了解, 发动公众参与湿地保护工作, 合理利用湿地。
3 总结
湿地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对我们的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及生物的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保护湿地生态, 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也是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需要, 我们在生产生活中, 必须及时发现问题, 实现保护区退化湿地生态的恢复。
摘要:本文将在分析黄河三角洲生态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 通过阐述黄河三角洲存在的生态问题, 提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对策, 如加强湿地保护立法、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环境保护的执法宣传、行政管理权限等, 不断提高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水平, 使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实现保护区的科学和谐发展。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恢复
参考文献
[1]赵艳云, 胡相明, 田家怡.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11)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篇2
【发布文号】郑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75号 【发布日期】2008-05-15 【生效日期】2008-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郑州市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郑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75号)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业经2008年5月8日市人民政府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赵建才
二○○八年五月十五日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指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发挥湿地生态调控功能、维持生物多样性,在黄河郑州段的河道、滩区划定的保护区域。
第三条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保护区的规划、建设、保护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
第四条第四条 保护区的规划、建设、保护及管理应当服从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符合河道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科学规划、分区控制、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五条第五条 市和保护区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湿地保护需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湿地保护。
第六条第六条 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保护区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其所属的保护区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保护区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的保护区管理机构在市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统一协调、指导和监督下,负责本辖区内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市、县(市、区)保护区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制定并落实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
(三)调查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监测;
(四)组织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
(五)承担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六)承担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监测、研究、救护工作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防控工作;
(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使行政执法权;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第七条 市和保护区所在地的黄河河道主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在黄河河道内行使河道管理职能。
发展改革、环境保护、财政、规划、国土资源、旅游、农业、畜牧、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第八条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湿地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行为进行制止和举报。
第二章 湿地保护规划
第九条第九条 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发展改革、规划、河道管理、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旅游等有关部门编制保护区的保护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编制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应当服从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并与土地利用、农业开发、生态水系、环境保护、旅游发展等规划相衔接。
经批准的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应当严格执行。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条第十条 林业、环境保护、农业、水利、旅游、交通等部门在编制有关专业规划时,涉及到保护区湿地保护的,应当有湿地保护措施的具体内容,并符合有关保护区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章 保护管理措施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完善并组织实施湿地保护的日常巡护、防火、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监测等制度,完善湿地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湿地的保护。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位于保护区内的单位和进入保护区的人员,应当遵守有关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和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并接受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保护区范围和界线,在保护区边界的显著位置设置界标。
保护区范围或界线的调整应当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或破坏保护区的界标和其他设施。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保护区按照自然生态条件、生物群落特征、重点保护对象,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域。
县(市、区)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在各个功能区域的边界明显位置设置标志。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在核心区内,除因科学研究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外,禁止开展任何其他活动。在缓冲区内,除可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教学实习、标本采集等科研活动外,禁止开展任何开发利用活动。
在实验区内,除可以从事本条第一款、第二款允许的活动外,还可以进行参观考察、生态旅游、原有物种以及珍稀动植物养殖等相关活动。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因科学研究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研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市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书面申请和活动计划书。市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出具初审意见,并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因教学科研目的,需要进入保护区的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的,应当事先向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书面申请和活动计划书。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经批准从事本条第一款、第二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活动成果的副本提交保护区管理机构。保护区管理机构认为活动成果对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保护有价值的,可以与成果完成人签订协议,约定成果的权属使用等事项。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现有利用湿地从事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生产经营活动的,由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限期收回。生产经营活动经依法批准的,收回时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等开发利用活动的,应当依法报经黄河河道主管部门和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生产设施或建设项目,不得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生态资源或者影响景观,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生产设施或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湿地保护规划和防洪要求,并依法办理有关批准手续。
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已建成的设施或建设项目,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对保护区造成破坏的,由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严格控制占用湿地。因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确需占用湿地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时,应当征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经批准占用湿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恢复同等面积和功能的湿地。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在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未经批准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挖塘、采石、挖砂等活动;
(三)排放湿地水资源或者修建阻水、排水设施(黄河河道整治工程除外);
(四)向湿地排放污水或者有毒、有害气体,投放可能危害水体、水生生物的化学物品,倾倒固体废弃物;
(五)非法采集国家或省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
(六)捡拾鸟蛋;
(七)其他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活动。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市和保护区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保护区保护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资金来源包括:
(一)国家安排的国债资金及其他专项资金;
(二)省、市、县(市、区)财政拨付的资金;
(三)国内外团体和个人的捐赠;
(四)开展与保护区保护方向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的收入;
(五)其他合法渠道筹集的资金。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保护区管理机构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擅自移动或者破坏保护区界标和其他保护设施的,责令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二)未经批准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责令退出保护区,并可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三)位于保护区内的单位和进入保护区的人员不服从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的,对单位可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可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四)未经批准在保护区内开展参观、旅游等开发利用活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五)在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六)在保护区内进行开垦、烧荒、挖塘、采石、挖砂的,责令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对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七)排放湿地水资源或者修建阻水、排水设施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并可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在保护区内有违反野生动物、野生植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委托保护区管理机构实施处罚。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触犯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其他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保护区管理机构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有管理权限的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法批准单位和个人进入保护区或者开展参观、旅游等开发利用活动的;
(二)违法实施行政处罚或者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不及时依法处理的;
(三)不严格执行湿地保护规划,造成保护区遭到破坏的;
(四)有其他不依法履行职责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篇3
1 保护区概况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中下游交界处, 郑州市北部的黄河南岸滩地, 西起巩义市的康店镇村, 东到中牟县狼城岗镇的东狼城岗村。涉及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金水区、郑州市惠济区和中牟县的5个县 (市、区) 15个乡 (镇) 89个行政村。其中保护区巩义、荥阳段属黄河中游地区, 惠济、金水、中牟段属黄河下游地区。
保护区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4º48´~35º00´、东经112º48´~l14º41´之间[2], 东西长约158.5 km, 南北跨度约50 km, 总面积36 574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8 640 hm2、缓冲区面积2 599 hm2、实验区面积25 335 hm2, 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6%、7.1%和69.3%[3]。荥阳桃花峪是黄河中下游分界处, 桃花峪上游南北两山夹持, 黄河横亘在山地丘陵上;桃花峪下游黄河即冲出高峡, 进入广阔的豫东平原。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特点是: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雨雪少, 春季干旱风沙多, 夏季炎热雨丰沛, 秋季晴和日照长。年平均气温14.2℃, 1月平均气温-3.0℃, 7月平均气温27.3℃。年平均降水量为616 mm, 多集中在6~9月。年平均无霜期227 d,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366 h, 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6%, 年平均风速2.5 m/s。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古北界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4]。
2 鸟类资源
保护区内丰富多样的生境类型, 吸引了众多鸟类来此觅食、栖息。通过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 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16目40科169种。其中鸭科26种, 占15.4%;鹰科16种, 占9.5%;鹬科、鹭科各10种, 均占5.9%;雀科、鸦科各7种, 均占4.1%;鸥科、科、鹤科、鸱科、啄木鸟科、鸠鸽科、科各5种;科、秧鸡科各4种;雉科、鹳科、隼科、反嘴鹬科、杜鹃科、文鸟科、燕科、翠鸟科、科各3种;鹈鹕科、山雀科、伯劳科、卷尾科、椋鸟科各2种;鸬鹚科、雉科、科、鸨科、燕科、雨燕科、鹎科、戴胜科、绣眼鸟科、黄鹂科各1种。
2.1 区系分析
在169种鸟类中, 广布种鸟类50种, 占鸟类总数的29.6%, 古北种鸟类102种占60.4%, 东洋种为17种占10.0%。在本地繁殖的鸟类有84种 (包括留鸟和夏候鸟) 占本区鸟类总数的49.7%, 而非繁殖鸟 (包括冬候鸟和旅鸟) 有85种占本区鸟类总数的50.3%。在84种繁殖鸟中, 古北界种鸟类34种占40.5%, 东洋种鸟类14种占16.7%, 广布种鸟类36种占42.8%。无论从鸟类总的区系成分还是繁殖鸟类的区系成分均可以看出, 本区的鸟类区系组成成份均以古北种占优势, 其次是广布种, 东洋种比例最小。
2.2 居留型分析
本区鸟类组成的最大特点是候鸟 (包括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 占有较大比重。在169种鸟类中, 留鸟42种, 占本区鸟类总种数的24.9%;候鸟127种, 占本区鸟类总种数的75.1%。在候鸟中夏候鸟42种, 占鸟类总种数的24.9%, 占候鸟种数的33.1%;冬候鸟47种, 占鸟类总种数的27.7%, 占候鸟类种数的37.0%;旅鸟38种, 占鸟类总种数的22.4%, 占候鸟种数的29.9%。
2.3 分布型分析
湿地:主要栖息地类型为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小生境有:河流水面、沙洲、河岸、水沟 (渠) 、水沟 (渠) 边、水塘、水塘边、芦苇丛、香蒲丛、藕池、水稻田、草本沼泽、灌丛沼泽等。
主要分布在湿地的鸟类共有99种, 其中有目3种、鹈形目3种、鹳形目14种、雁形目26种、隼形目9种、鹤形目9种、形目20种、鸥形目5种、雨燕目1种、佛法僧目3种、雀形目6种。常见的鸟类有:普通鸬鹚、大白鹭、苍鹭、豆雁、灰雁、大天鹅、赤麻鸭、斑嘴鸭、绿头鸭、灰鹤、黑水鸡、灰头麦鸡、环颈、银鸥、普通燕鸥、冠鱼狗、白等。
森林:主要栖息地类型为阔叶林。如:杨树林、柳树林、刺槐林、苹果林、桃林、枣林、葡萄园、梨林、银杏林等。小生境有:树干、树枝、树冠、树根、林中空地、林中草地等。
主要分布在森林的鸟类有29种。常见的有:四声杜鹃、大杜鹃、黑卷尾、黑枕绿啄木鸟、大斑啄木鸟、雀鹰、松雀鹰、大山雀、暗绿绣眼鸟等。
农田和灌 (草) 丛:农田主要栖息地类型有水田和旱田。如稻田、玉米、麦田、豆田、高粱、棉田、菜田、谷类等。小生境有农作物和农田;灌 (草) 丛主要栖息地类型为沙地灌 (草) 丛和盐生灌 (草) 丛等。小生境有:灌 (草) 丛和灌 (草) 丛地面。
主要分布在农田和灌 (草) 丛的鸟类有41种:鸢、大、普通、大鸨、鹌鹑、雉鸡、豆雁、戴胜、家燕、金腰燕、喜鹊、麻雀、金翅雀、三道眉草、田等。
2.4 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黑鹳 (Ciconia nigra) 、白鹳 (Ciconia ciconia) 、大鸨 (Otis tarda) 等10种,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大天鹅 (Cygnus cygnus) 、小天鹅 (Cygnus columbianus) 、黄嘴白鹭 (Egretta eulophotes) 等31种 (见表1) ;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有79种;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有23种[5]。
3 鸟类影响因素分析
3.1 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影响
3.1.1 湿地水文变化影响
为减少河流洪涝灾害, 解决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 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些国家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相继在黄河上中游建成。水利枢纽工程对黄河水量的综合调控, 改变了自然状态下保护区的水文情况, 湿地水文变化影响了区域内各主要生境类型的数量和分布格局, 从而影响了以不同湿地生境为主要栖息、觅食地的鸟类数量。
3.1.2 气候变化影响
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保护区温度缓慢上升, 一些东洋种鸟类在保护区开始出现, 一些候鸟在郑州黄河湿地保护区停留时间延长[6]。气候的改变影响保护区内鸟类种类和数量。
3.2 人为活动影响
3.2.1 农业开发影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在黄河两岸进行耕作。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周边群众对黄河滩区的农业开发不断加强, 造成湿面积逐渐减少, 鸟类活动区域不断缩小。
3.2.2 工程建设影响
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深入带动了黄河两岸经济的高速发展, 为满足两岸交通需求, 目前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已建各类桥梁4座, 在建1座, 桥梁建设及运营产生的废气、噪声、灯光等对整个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另外,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石油管道、输电线路等穿黄工程在施工、运营期也会对保护区内鸟类产生影响。
3.2.3 旅游开发影响
随着郑州市生态旅游产业的兴起, 郑州黄河湿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 各种生态游园、生态农庄等生态旅游餐饮项目也蓬勃发展, 游客数量逐年增多, 交通工具和人为活动产生的废气、污水、垃圾不断增加, 保护区内湿地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导致保护区内鸟类受到干扰。
3.2.4 其他人为影响
(1) 滩区内采沙活动改变了保护区局部生态环境, 使鸟类分布格局受到干扰; (2) 滩区周围群众采挖植物、放火、影视拍摄等活动, 破坏了保护区内植被, 减少鸟类遮蔽物, 影响鸟类活动区域; (3) 在利益诱惑下, 保护区周边一些村民在芦苇荡中下铁夹子、布粘网、下毒饵, 进行乱捕滥猎等违法活动, 导致保护区鸟类数量直接下降。
4 保护对策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 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已达l1.9743亿元[7], 保护好郑州黄河湿地对提高郑州市中心城市地位、打造生态郑州有重要意义[8]。
根据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 提出以下保护对策:
4.1 加强宣传, 提高公众保护意识。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活动, 来提高全社会对湿地功能的认识, 强化公众湿地及鸟类保护意识。
4.2 加强湿地管理, 严格控制开发。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保护管理力度, 制定统一规划, 严格控制开发, 禁止对湿地资源形成新的破坏。对于已经开发的湿地, 如:黄河风景名胜区、丰乐园农庄、富景生态园、黄河花园口旅游区等生态旅游园区要采用引导、回购等方式加以管理规范, 并与各经营单位签订保护区共管、代管协议, 避免无序或多头管理;对没有人为影响或影响程度较小的湿地区域要进行严格管护, 禁止造成新的破坏。
4.3 限制保护区内各大型工程建设。划定重点保护区域, 对受影响的珍稀濒危动植物采取就地保护措施, 在工程建设中应按法律规定采取生态保护措施, 降低工程建设和运营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 确保湿地鸟类生活环境不受大的扰动。
4.4 坚持鸟类资源监测和疫源疫病监测。研究区域内鸟类栖息地类型、分布特征、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和疫源疫病发生规律, 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方案。
4.5 加大管护力度, 严厉打击破坏湿地、乱捕滥猎等行为, 尽力减少保护区内农药、化肥的使用, 积极协调与周边群众的关系, 促使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宪国, 陈克林.中国水禽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及管理[J].野生动物, 1997, 18 (3) :l0-l3.
[2]王恒瑞, 王迪, 赵宗英.郑州黄河湿地大鸨越冬情况及保护对策[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9, 5 (2) :26-28.
[3]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郑州黄河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报告[R], 2003.
[4]郑光美.鸟类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5]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河南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总体规划[R], 2009.
[6]李长看, 张光宇, 王威.气候变暖对郑州黄河湿地鸟类分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8 (6) :2962-2963.
[7]杨朝兴, 卫发兴, 王坤宇.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功能机制及生态效益价值研究[J].生态经济, 2009 (1) :372-374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篇4
1 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保育及恢复的重要性
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10°10′~110°36′, 北纬34°36′~35°40′, 总面积57 348 hm2, 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面积最大的湿地之一。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际保护候鸟在中国中西部的一个重要的栖息地, 也是中国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 是陕西省鸟类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区。保护区内鸟类数量最多时达40万只以上。有20余种国家一级、二级珍稀水禽在区内越冬栖息, 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 (学名:Ciconia nigra) 、东方白鹳 (学名:Ciconia boyciana) 、丹顶鹤 (学名:Grus japonensis) 、大鸨 (学名:Otistarda) 、白肩雕 (学名:Aquilaheliaco) 和金雕 (学名:Aquilachrysaetos) 等6种。陕西省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 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庞大的湿地水禽种群汇集, 一直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许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在区内进行考察研究。通过对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研究、野生动植物资源物种研究、候鸟迁徙规律研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措施的实施,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保护区内湿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以此为迁徙驿站或在此越冬的候鸟种类及种群数量大幅度增加;陕西黄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将会对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鸟类、保护我国黄河湿地资源、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3]。
在国际上同类湿地中罕见的多样性水生、湿生、中生、耐盐植物群落, 包括金鱼藻 (Ceratophyllumdemersum L.) 、眼子菜 (Potamogetonaceae) 等水生植被, 芦苇 (Phragmites australis) 、香蒲 (Typha orientalis) 等草本沼泽、盐生灌丛、落叶阔叶林、典型草甸和盐生草甸;有包括野大豆 (Glycine soja) 等珍稀濒危植物在内的植物物种220余种;另外, 动物物种较植物物种多样性更为丰富, 达到了惊人的800余种。这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多样的植物群落, 为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目前全世界湿地退化面积仍在增加, 大量的污染依然存在, 研究和保护好陕西黄河湿地资源, 有利于解决人类活动造成湿地的功能退化等问题,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也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对解决湿地生态系统保育和恢复的价值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存在的问题
陕西黄河湿地是黄河流域面积最大的湿地之一, 也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河流湿地。但是人口众多, 资源利用长时间的消耗, 对湿地的开发污染加剧, 目前许多湿地功能剧减少, 湿地的功能和效益承受着严重的威胁[4,5]。具体表现有以下方面。
2.1 对湿地盲目开发和改造
2011年7月渭南市林业局组织湿地管理处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湿地资源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近年来由于人为占用湿地资源进行养鱼、造田, 导致原生湿地面积减少1/3以上, 滩涂面积减少2万hm2左右。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保护区内土地所有部门将大面积土地对外发包和区内农民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大规模发展种养经济产业, 破坏了生态系统。原生湿地被人工湿地所替代, 其生态功能被大大削弱甚至丧失。
2.2 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湿地是工农业和生活的主要水资源, 但因过度地从湿地取水或开采地下水, 使湿地的供水功能受到巨大威胁。保护区多家赢利单位从黄河取水和直接排水, 不但消耗大量湿地水资源, 影响了湿地水源补给, 而且还造成局部严重的水质污染和空气污染, 使黄河水质变差。直接导致多种植物群落遭到破坏和湿地水文变化, 功能下降, 大量植被死亡。
2.3 湿地污染加剧
一是空气污染。区内多家电厂和焦化厂, 排放多种有毒气体, 如SO2、NOX、CO等, 同时造成总悬浮物浓度增加, 对鸟类的栖息环境造成了破坏。二是水质污染。河流上游工矿企业排污、居民生活排污, 以及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其随地面径流进入湿地水体, 使黄河、渭河、洛河等河流水质均受到污染。源自各个方面的污染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系统, 使湿地丧失了原有的功能。
2.4 缺乏规划, 多头管理, 责任不实
地方政府对于湿地未制定统一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由于缺乏统一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导致湿地随意开发和盲目开发, 造成湿地系统的破碎化。湿地按照土地权属, 分属于水利、林业、农业、环保、旅游、黄委等多个部门, 各部门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进行开发利用, 而忽视了湿地的保护。
2.5 人员及工作经费难以落实
陕西黄河湿地总体规划7个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站共20人。目前, 各保护站机构已得到批复, 但7个站编制批复仅19人 (大荔规划6人, 批复5人) , 实到位专职人员7人, 其余均属兼职 (其中韩城下峪口站兼职7人, 属自收自支) 。由于人员工资及保护管理经费无法落实, 使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 湿地保育恢复的对策
3.1 尽快完善机构建设, 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相关县市政府尽快解决人员编制, 县林业部门抓紧落实人员到位。同时, 各县、市区应当根据各辖区的实际情况, 争取地方政府对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把保护区发展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进一步完善保护管理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以保证湿地保护工作的正常运转。
3.2 建立湿地保护管理协作机制
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是保证湿地保护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做好湿地管理和保护的组织协调工作, 使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 发挥各自优势, 共同协作做好湿地保护工作[6]。同时成立湿地保护领导小组, 主要由政府牵头组织协调全市湿地保护与各级部门间在湿地保护与利用共同合作的有效协调机制, 通过部门间的联合行动促使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效益提高。各部门切实做好各自管辖范围的保护工作, 逐步收回已被垦殖的天然湿地, 采用人工辅助恢复的方式开展原生态恢复工作, 使原生态湿地面积呈逐年递增态势。
3.3 建立湿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占用补偿制度
湿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占用补偿制度是基于对湿地的价值清楚认识之上的, 目前我国《土地管理法》将土地类型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而沼泽、河滩、滩涂水塘等天然湿地往往被视为没有价值或者价值低廉的荒地荒滩而不加控制的利用, 使天然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各县、市区在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中, 明确提出湿地有偿使用和占用补偿制度, 按照“谁受益, 谁补偿”的原则, 对所有在保护区范围内受益于湿地生态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生态补偿费, 以用于湿地保护和管理, 从而提高湿地的利用效率, 达到湿地的持续利用[7]。
3.4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监测
各相关县市要切实加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库。根据湿地保护区的地形地貌、资源分布状况、周边居民点分布及交通、水电、通讯等综合因素, 在保护区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重点区域设立监测点, 并配备监测设施、通讯器械等, 进行正常监测工作。保护区应尽快建立完善资源监测系统和动态监测网络, 为保护区管护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3.5 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
湿地保护和管理并不是孤立的, 不仅仅需要保护区内部进行管理和保护, 同时也需要保护区以外的力量参与, 通过跨区和全世界范围内的合作, 建立健全有关保护措施, 严格执行湿地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通过内外合作, 齐抓共管, 从整个生态系统和景观范围进行湿地保护和管理, 才会真正产生实效[8]。
3.6 加强湿地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建设
包括养分循环过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扰动变化等的影响, 湿地水体等方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以及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协同变化等方面,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以及丰富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建设, 进而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变化的不确定性。
3.7 加强特殊湿地类型的研究
应该加强对特殊生态系统的研究, 密切关注这些特殊湿地类型枯水区的湿地生态变化、盐碱性等观测数值变化, 利用对特殊湿地类型的研究, 寻找保护湿地系统的办法和举措, 进而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系统恢复等方面的研究, 更好地保护和培育生态优良的湿地[9]。
3.8 对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保育
可以通过改良土质、增加繁殖体等技术途径, 加强对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退化的植物种群等方式并利用建立人工群落, 确立关键种群源的临界面积及种群源、廊道的配制方案, 以稳定现有的生态系统。
摘要:针对陕西黄河湿地现状, 论述了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保育恢复研究的重要意义, 分析了国外湿地研究动态和我国湿地研究的进展, 指出了在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保育与恢复存在的问题和具体对策, 以期为今后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湿地生态系统保育及恢复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保育恢复,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华青, 吴振海, 吕江鱼, 等.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王太明, 房用, 蹇兆忠, 等.山东省湿地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J].山东林业科技, 2001 (6) :14-16.
[3]王仁卿, 刘纯慧, 晁敏.从第五届国际湿地会议看湿地保护与研究趋势[J].生态学杂志, 1997, 16 (5) :72-76.
[4]白军红.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 2000, 20 (6) :6-10.
[5]国家林业局科技局.中国湿地保护研讨会文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6]李国明, 高志勇, 汪涵, 等.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湿地科学, 2010 (2) :9-13.
[7]刘力维.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3 (10) :99-103.
[8]兰维娟, 王俊, 毛鹏军.洛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调查及保护对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 :67-68.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篇5
黄河平川段特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月河社至野麻村空心楼社的黄河干流流域, 河干全长32 km, 流域总面积821.07 hm2。其中陡城村至小黄湾村为核心区, 河干长17.08 hm2, 流域面积477.71 hm2, 水泉镇牙沟水村月河社至陡城村、小黄湾村至野庥村空心楼为实验区, 河干长14.95 km, 流域面积343.36 hm2。
保护区内河湾众多, 河段平坦宽阔, 浅滩较多, 其独特的自然环境, 是当地圆筒吻觞、大鼻吻铜、兰州鲶、黄河鲤等鱼类的主要越冬地和繁殖场地, 也是文献记载中这些特有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分布较集中的区域。此外, 还分布有多种珍稀水生野生动物。20世纪60年代以来, 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当地特有经济鱼类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尽快开展保护迫在眉睫。为此, 为了贯彻落实好《渔业法》和《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加强对水生生物栖息地的保护管理, 平川区畜牧兽医局拟申报建立黄河平川段特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并在对该河段资源环境现状现场考察论证的基础上, 严格按照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定工作规范 (试行) 》, 结合当地实际, 完成了保护区区划报告。区划以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和改善栖息地生态环境为中心,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有效保护水域生态系统, 把黄河平川段特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成集保护、科研、驯养、繁殖、宣传教育、旅游观光和开发利用于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保护区。
2 保护区概况
黄河平川段特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起点为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月河社, 终点为平川区野麻村空心楼的黄河干流流域, 河干全长32 km, 流域总面积821.07 hm2, 该段河段较为平坦宽阔, 水流平缓, 整个保护区有近十处的河湾、浅滩, 是当地兰州鲶、圆筒吻觞、大鼻吻筋、黄河鲤等特右鱼类的产卵场和主要越冬场所。在保护区内自然形成许多洄水湾, 为适宜于静水中生活和底栖生活的鱼类创造了天然的生存环境, 也为洄游性鱼类产卵、繁殖及越冬创造了条件。
保护区的核心区位于平川区陡城村至小黄湾村, 该段河道宽阔, 两岸浅滩分布, 是特有鱼类的索饵场和产卵场, 河湾、浅滩, 是土著鱼类的产卵场和主要越冬场所。实验区位于水泉镇牙沟水村月河社至陡城村、小黄湾村至野麻村空心楼社, 整个保护区为当地特有鱼类的主要活动场所。拟建的保护区属黄河中游, 平均海拔1 504 m。保护区地处水泉镇沿黄河长条形分布, 便于集中保护。
3 保护区建设意义
我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但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 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 由此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严峻, 物种灭失已经成为当今最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因此, 建立黄河平川段特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对于养护水生生物, 保护黄河平川段特有经济鱼类物种资源, 保护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水域生态平衡, 推动当地渔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通过建立保护区, 增强保护力量和手段, 将有效地对区域内水生生态系统实施保护, 防止资源破坏和水域环境污染, 使当地特有鱼类资源的濒危状况彻底得到缓解。二是在资源量自然增长的基础上, 利用繁育基地, 通过人工驯养繁殖, 开展人工放流增殖, 恢复和保持区域内生态平衡与稳定。同时, 一方面通过培育优良养殖品种, 优化渔业品种结构, 提高农民养殖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对资源韵合理开发利用和人工养殖, 丰富水产品市场,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 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必要性
一是保护区所在河道两岸浅滩、河沱、河槽、湾沱较多, 是兰州鲶、圆筒吻觞、大鼻吻构、黄河鲤等特有鱼类的主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建立保护区, 保护特有鱼类栖息场地不受破坏非常必要和紧迫;二是近年来觞亚科鱼类在黄河大多数河段已绝迹, 但在黄河平川段仍有捕获, 但数量稀少, 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一旦这些濒危物种消失就很难再恢复。因此, 建设黄河平川段保护区,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十分必要和紧迫;兰州鲶、黄河鲤是重要的经济鱼类, 在黄河平川段捕获量大, 种群集中分布, 建立保护区, 采取有力保护措施, 对保护珍贵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十分必要。
4.2 可行性
一是保护区自然环境好, 外界干扰因素少, 适宜保护;二是保护单位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平川区水产站一直承担着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该单位机构健全, 经过多年管理总结了成熟的经验;三是有一定的技术力量作保障。平川区水产站有专业技术人员8人, 早期已经开展了特有鱼类驯养繁育研究工作, 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 可以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四是领导高度重视。平川区政府对建设黄河平川段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高度重视, 指示要抓紧规划, 并要求土地等管理部门积极配合, 争取早日立项。综上四点理由, 建设黄河平川段水产种资源保护区是完全可行的。
5 规划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以及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定工作规范 (试行) 》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根据保护区建设的性质、任务、资源分布、适宜栖息的环境条件以及生态类型等特性进行区域规划。
6 指导思想和原则
6.1 布局合理和区域完整的原则
在制订保护规划时考虑到保护对象的自然栖息特殊规律, 把握好典型性、稀有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把建立保护区和良好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保持自然区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减少不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使生物系统趋于稳定。同时确保有一定的适宜水域与陆地, 满足被保护动物种群的栖息, 人工驯养繁殖等水生生物特性所必需的最适空间, 使有一定水域及周围良好的生态环境来保证操作和水质不受污染。
6.2 保护与人工驯养繁殖相结合的原则
保护自然环境和水域生态环境, 拯救珍稀濒危水生野生物种,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人工驯养、模拟繁殖。通过放流, 使人工增殖与自然保护增殖同步进行互相促进, 加速发展特有鱼类种群数量。
6.3 全面保护与依法管理原则
对区内的自然环境、生物资源和人文景观, 实行全面保护, 把依法治区与宣传教育结合起来。
6.4 重点突出和分区施策原则
核心区以保护为主, 核心区作为绝对保护区, 对当地特有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主要生长繁育区域要设定特殊保护期和一般保护期, 保持其自然状态, 禁正一切人为干扰。保护区内一切工程设施均不能破坏自然景观和自然资源一切活动均要符合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实验科学价值, 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科学实验、试多种经营, 但必须以不破坏自然景观, 不影响资
6.5 保护与恢复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保护现存的环境。另一方面应积极创造条件, 促进水域生态一切科学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对特有鱼类进行驯养数量, 提纯复壮。
6.6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在对保护区内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 利适当开展多种经营活动, 增加保护区的自身发展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区域内各种生态系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防止栖息环境与植被破坏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途径, 促进保护环与自然演替。最大限度地保护区域内各种生态系统和动植统的平衡与和谐, 防止栖息环境与植被遭到破坏, 与此同时, 积极探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与自然演替状态。
摘要:本文介绍了黄河平川段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情况, 就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意义、指导原则做了详细的阐述。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推荐阅读:
渭河入黄流路调整工程对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10-11
黄河水文化与黄河治理09-06
有关黄河的古诗句_描写长江,黄河的诗句08-21
黄河通信07-16
黄河九曲05-09
河南黄河07-11
黄河系统07-31
黄河鲤鱼08-12
黄河滩地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