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东营)

2024-08-27

黄河口(东营)(共6篇)

黄河口(东营) 篇1

2015年1月17日, 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分会主办, 山东金宇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 (黄河口) 建筑钢结构高峰论坛在山东东营蓝海御华大饭店隆重举行。本次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倡导钢结构工业化助推建筑绿色节能”, 建筑钢结构分会领导携协会三名专家莅临论坛开讲, 分会领导、专家主要围绕钢结构工业化议题分别从宏观形势和政策环境、钢结构住宅技术和设计应用、钢结构住宅应用及模块化建筑生产施工、钢结构建筑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研讨。来自东营市住建委;东营各区、县住建局领导和就近钢构、建筑企业200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 建筑钢结构分会胡育科副会长解读了国内钢结构产业政策和发展环境, 分析各地区在推进钢结构工业化所做的努力和支持, 呼吁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扶持, 助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明贵博士从钢结构住宅的优势、特点、难点和关键问题讲解, 他说, 工业化发展是钢结构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协会专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张跃峰介绍了一种新型工业化模块化建筑的现状与发展情况, 让大家耳目一新。协会专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魏群教授结合BIM, 向与会人员普及了钢结构建筑信息化技术, 四位专家的讲解让参会人员受益匪浅, 加深了对建筑工业化的认识, 也更加坚定了对这钢结构行业美好前景的信心。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发展, 给钢结构行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中国的城镇化率由目前的50%提高到60%, 这10%的城镇化率, 将伴随着更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显而易见, 钢结构快速施工的特点将体现得更为明显。同时, 基于目前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钢铁应用于钢结构建筑仅5%左右的现状, 国家也将进一步鼓励建筑采用钢结构。

会议期间, 与会人员乘车前往金宇钢构厂区进行实地考察、参观。

黄河口(东营) 篇2

[摘 要] 介绍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水资源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东营市水资源分析可持续发展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面积的1/6;总人口约985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10。黄河三角洲作为全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东营市处于黄河三角洲的中心,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对于东营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1、东营市水资源现状

东营市可利用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客水资源。

1.1 地表水。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556毫米,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月份,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4.47亿立方米,现地表水每年可利用量为1.8亿立方米。

1.2地下水。全市可利用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滩区、老黄河故道、刁口河和神仙沟黄河故道及广饶县小清河以南4个地下淡水区,总量1亿立方米。

1.3客水资源。小清河在东营境内长34公里,多年入境水量5.82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为0.71亿立方米;支脉河在东营境内长68.2公里,多年入境水量2.8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为0.36亿立方米;黄河流经我市境内138公里,全市90%以上的用水依靠黄河供给,是主要的客水资源,全市分水指标为7.28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工程从2010年起规划引江水量为2亿立方米,远期2030年为3.8亿立方米。

根据以上数据统计,目前全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达13.15亿立方米。按照用水水平发展与节水规划相结合的原则,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指标和制定的用水定额角度分析,2020年东营市需水总量为12亿立方米。综上所述,东营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较为充沛。但随着经济社会尤其是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一大批重大基础项目不断上马,全市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造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2、水资源供需紧张原因分析

据分析,造成全市水资源供需紧张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由于我市建市较晚,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是蓄水工程有待提高。全市建成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19座,其中胜利油田管理10座,地方管理9座。由于水工设施权属不同,导致调水管理协调难度大,工程效益未得到最大发挥,急需整合全市水库资源,提高整体效益。二是灌区工程有待改造。尽管灌区主干渠连续多年实施续建节水改造,但90年代以前衬砌的渠道设计和建设标准偏低,部分区段老化、损毁,致使输水不畅或出现渗漏。受黄河调水调沙影响,河床下切,部分引黄闸不能自流引水,亟待改善提高。三是田间节水灌溉工程缺乏。全市田间节水灌溉面积仅有60万亩,计划“十二五”期间再建设50万亩,由于该项工程投资大,目前省级以上尚无投资政策,推进较慢。

1.2水资源用水效率评价机制缺乏。水资源供给主要从确保社会效益角度出发,单纯依靠政府指令性计划进行调控,以满足不同行业(尤其是农业)的用水需求。由于缺乏用水效率评价机制,导致政府供水部门多为完成计划而不计成本,用水户过多强调用水权利而不注重节约,供需双方都缺乏投入与产出的供水效率观念。每逢春灌,群众对引用水源、输供水成本等问题一概不予考虑,宁愿采用大水漫灌,也不注重末级田间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1.3水价杠杆调节手段缺乏。根据2007年省物价局对全市灌区农业供水成本的监审结果,非农业供水成本为每立方米0.3225元,农业供水成本为每立方米0.1445元。目前,全市农业水费价格为每立方米0.0552元,不足供水成本的40%。由此,一方面导致农业供水成本与价格严重倒挂,市属引黄灌区亏损严重。另一方面与其他沿黄地市相比,目前全市农业水价过低,群众惜水观念淡薄、不注意节约用水。同时,目前非农业水费价格过低,工业、服务业部门以及供水公司产品收入过高,导致工业、服务业部门宁可增加用水指标也不愿投资安装节水设备,水重复利用率不高,造成水资源损耗大。

1.4有效的用水计量方式缺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全市水费收取还不能完全实行精细化的计量收费,有的地区采用以灌溉时间为单元进行计收,有的以灌溉面积为单元进行计收,还有的以人口为单元进行计收,计量标准不

一、收费方式混乱,由此导致用水户形成“用多用少一个样、用于不用一个样”的错误观念,存在跑冒滴漏等“吃大锅水”现象,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甚至出现违法盗取水问题,严重扰乱了供水市场。

3、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措施

3.1切实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是整合全市水库资源。整合优化油地县水库设施,重新调整全市水系布局,串联黄河以南引黄渠系,延伸辐射东营经济高端产业区,实现境内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的统一调度。二是加强雨洪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改变过去应对洪水“以排为主、入海为安”的传统做法,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实施雨洪水资源化利用,利用水库、河道、沟渠收集雨洪水,实现丰蓄枯用。逐步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恢复地下水位,增加地下水战略储备。三是加强田间节水工程建设。在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的同时,重点加强田间节水工程建设,在黄灌区配套支、斗、农渠,在井灌区大力推广滴灌、喷灌和管灌等节水技术,打造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效田间节水示范区。四是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建设。继续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到2020年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0%以上。

3.2 统筹调度全市水资源

随着全市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工业和生活用水比重明显增加,非农业用水大量挤占农业用水,造成农业灌溉用水缺口逐年加大,给粮食安全生产带来隐患。因此,从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的大局出发,搞好供水结构调整,黄河水优先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成后,在充分利用黄河水的前提下,不足部分用江水保障工业和中心城区居民用水的需求。

3.3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一是全面建立“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按照《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办法》要求,科学确定全市及各县区的用水总量指标、用水效率指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容量指标,切实把实际取用水量控制在可补充、可循环、可持续利用的范围内。二是不断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将用水许可审批限定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内,并明确设定否决条件。申请取水许可必须符合用水计划,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必须符合用水定额标准。三是健全完善取水监测系统。从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监测系统,制定统一的操作规范,保证监测方法简便易行,监测结果真实公平。

3.4 规范全市水市场

黄河口(东营) 篇3

2010年以来,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住建局以开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宣传活动为契机, 不断坚持依法行政, 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突出重点把好四关:一是施工许可关, 未取得施工图审查合格备案的企业, 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二是新型墙体材料关, 用于建筑工程的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 必须取得山东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认定证书;三是节能专项验收备案关, 没有进行建筑节能专项验收或达不到节能标准的, 不予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四是加强建筑节能施工的监督检查关, 开展城市规划区在建工程日常监管工作, 对在建工程的各个阶段进行跟踪检查, 定期或不定期对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进行稽查和专项检查, 督促相关单位认真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和施工技术规程, 严格把关, 对不执行的单位, 依据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罚。

(摘自中国墙体材料网)

黄河口(东营) 篇4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第一中学 张明

【课前预习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要服务于实践。

能力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培养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

改造

的 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

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

2.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

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

决定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

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4.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意味着实践是一种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

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和。

5.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

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

制约,是一定

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

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

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中所产生的 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课前思考

1.实践也包括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吗?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只能是实践吗?

3.人的认识对实践有没有反作用?是怎样的?

四、我的疑问(如尚有不明白之处,可写在下面)

【课堂导学案】

【导入】:

课前准备:咸鸡蛋四个,生、熟鸡蛋10个左右。课前分发给学生。每小组8人,可随机获得一个鸡蛋。

导入:发放鸡蛋,请同学们观察,用各种方法辨别自己小组获得的鸡蛋的生、熟、咸、淡,作出区分。可见,我们对鸡蛋咸淡生熟的认识来自我们的亲身尝试。从哲学上讲,就是实践。

【授课】

搞清一个概念,开展两个探究,做好四组练习,掌握一对关系。

大背景:以我们胜利油田各项事业发展为背景,共同探讨本课内容。

一、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一个概念:实践。由同学们结合自学内容,分辨以下事件是否为实践活动,并说明原因,加深对实践含义的认识。

1.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及海啸后10天,日本开展震后重建工作。

2.胜利一中王涵同学荣获第24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金牌,并被录取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3.天气转暖,冬眠的动物们开始出动捕食,农民开始耕地播种。

4.胜利一中的老师们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同学们认真学习。

5.我国科学家经过检测和研究发现日本核辐射对我国的影响十分有限。

学生回答说明,教师点评,并总结指出实践的三种分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

情景探究一:胜利油田教育事业发展之“百年大计奠根基”。结合胜利一中高中部新校建设,说明我们的新校建设是如何体现实践的三个特点的?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由同学们在自学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畅谈发展大业,探讨本课知识。教师作总结说明与补充。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情景探究二:胜利油田科技事业发展之“学以致用创佳绩”。从胜利油田一位科技创新能手的故事说起。分析讨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他是谁?有什么故事?参见探究二文本材料,附后)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科技能手的故事逐步展开,环环相连,扣人心弦。看故事,学知识。在这里,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我们从中会受到很多启迪。

三、趣味性巩固练习

由各小组同学们选择,练习以“诗情”、“画意”、“故事”、“歌声”为模块,小组随机选择后由本组来完成。

【故事】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 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

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直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

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以上材料体现了我们本节课所学的什么知识?

参考答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画意】

1.观察右图:潜伏该结束了!我们研究发现,你不是行星,只是矮行星!

这体现了本节课的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观察左图:“堂堂游泳一教练/不幸落水难上岸/大呼救命惹人笑/早知当初多实践”

这幅漫画主要蕴涵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歌声】

展示许嵩的歌曲《想象之中》MTV片段。看歌词听歌曲,歌词反映了我们本节课所学的什么知识?

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诗情】

1.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增广贤文》(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行以求知,学以致用”

──浙江师大办学理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四、知识比照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来自于实践,那么是否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呢?请参考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四个方面)

2.认识反作用实践(正确认识„„,错误认识„„)

3.方法论要求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课后思考】

1.胜利油田发展之展望,“三年寒窗学不厌,求索真知做贡献”,请用本节课的知识说明:我们当前和今后该如何投身于胜利油田建设?

2.撰写《实践论》读后感。

附:探究二文本材料

【人物简介】

陈景世,1969年参加工作,1974年来到胜利油田。先后做过汽车司机、修理工,现为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采油厂高级技师。他在石油机械、机床改造等领域,不断探索,刻苦攻关,拥有5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11项国家专利,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劳动模范。他提出了“咱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的口号。

【故事一】

1997年,机修厂面临危机,而工厂的振动磨床技术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工厂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陈景世决心自行设计制造,但查阅了大量资料,也未找到相关情况。有一次,汽车在行驶中方向盘摆得很厉害,修了几次都未解决问题。陈景世想,找一下两前轮的动平衡试试。想到这里,他脑海里灵光一闪,动平衡不正是一种震动原理吗?掌握了震动原理,经过近半个月的攻关,陈景世终于设计出自己的震动磨床。

问题:陈师傅这一想法的来源是什么?

【故事二】

2000年,胜利采油厂胜兴集团决定上一套粉尘加工设备。集团公司花50万元购买了粉尘加工技术,并购买了设备。开始时,运行良好。然而想不到的是,不久后,就接二连三地出现故障,反复修理仍不能解决问题。

专家和厂家的技术人员到现场联合会诊,得出的结论是中轴设计不合理,要拆卸设备运回厂家修理。要拆卸高7米多、重几十吨的设备,需要动用大吊车,这样不仅要拆掉工房大门,还要掀掉房顶,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大笔的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公司领导找到了陈景世。陈师傅在仔细研究了图纸后,又采用先进的工具和仪器对设备的安装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在未拆卸情况下解决了故障。

对方在了解了他的维修过程后,连声称赞说:“没想到,没想到,你真了不起。” 陈师傅说:“这次经历又让我学到了很多。”

问题:这套粉尘加工技术从一开始的不成熟到后来的故障解决,是如何完成的?这说明了什么?

【故事三】

抽油井口的密封是油田长期未能解决的一个大问题。陈景世经过刻苦钻研设计出了“光杆密封器”。

有人说:密封问题是个重大难题,他的这种密封技术看起来也没啥了不起,能不能解决问题很难说。

问题:如果你是陈师傅,你会如何打消这些人的顾虑?

陈景世的“光杆密封器”投入使用后,效果非常好。采油队的工人师傅说:“陈技师研究的这种密封器几乎不用换盘根,也不用天天紧盘根压帽,而且不漏油,很好用,可给我们采油工人解决大问题了。”

陈景世说:“科技创新就是为了应用于生产,如果束之高阁,那还改进技术做什么?”

问题:工人师傅和陈景世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黄河口(东营) 篇5

1 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1.1 农地流转面积逐年上升

农业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自2013年以来,滨州市努力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在全市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据市农业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底,滨州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98 927hm2,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26.7%,比2014年增加37.2万hm2。东营市的土地流转也日渐活跃,成为东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东营市土地流转面积3.79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6.9%,比上年同期增长14.96%。

1.2 土地流转形式日益多样化,主要以转包、出租为主

近年来,滨州市、东营市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建设,呈现出流转方式多样化、流转主体多元化、流转管理日趋规范化的良好态势,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截至2015年底,滨州市土地流转主要出现了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其中转包45 687hm2,占总数的46.2%;出租35 260hm2,占总数的35.6%。截至2015年底,东营市37 907hm2土地流转面积中,土地转包18 493hm2,占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的48.8%;土地出租16 520hm2,占43.6%;土地互换107hm2,占0.3%;土地转让2 533hm2,占6.7%;土地入股247hm2,占0.7%。

1.3 流转土地的农民收入逐年增长

农村土地流转更大程度的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劳动力转移,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2015年滨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 72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2万人次,农村贫困人口由30万人减少至11万人;2015年东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达到13 887元,年均增长13.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6万人。

2 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认同度低

虽然近年来山东省已经开始大力推行农村最低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医疗改革,但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因素,大部分农民担心失去土地后,生活并无保障,而不愿流转,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新农合报销受区域限制、子女上学受户口限制、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等普遍问题的存在,导致进城务工人员压力过大,土地成为他们最后一道保障。我国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普遍存在“广覆盖、低水平”的情况,新农合推广后,由于农民医疗报销数额低,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仍难以根治。因此,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成为了土地流转的最大阻力。

2.2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农民权益受损

第一,流转合同签订不规范。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有的农户土地流转没有签订书面合同,仅仅是口头协议,也有的农户虽然签订了书面合同,但是内容不规范,双方权利义务没有不明确,征地补偿约定不清,也没有及时向镇、县农经部门进行备案、鉴证、登记、存档,导致产生纠纷。第二,土地流转政策落实不到位。按照国家政策,国家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资金应该补给种粮者,但实际上有的村集体通过签订虚假土地流转合同等手段,骗取国家种粮补贴,违背了国家粮补政策的初衷。日前,中纪委对套取国家粮食补贴的村干部进行了通报,并对直接责任人开除党籍,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3 土地流转价格混乱,农民积极性不高

通过对黄三角地区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乡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价格混乱,且价格普遍较低,定价机制不健全,土地价格也难以发挥杠杆和指示作用。目前土地流转价格形式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征用土地,各个地方的价格不统一;二是农户私自将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双方达成的协议价格。据调查,滨州博兴的农村土地流转租金每667m2每年一般在400元左右,土地征用的价格每667m2每年一般在1 200元左右,价格普遍较低,导致农民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

3 健全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机制的对策

考虑到农村土地流转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框架设计,必须以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应当贯彻以市场需求为指引,遵循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坚持自愿、平等、有偿的基本原则下进行。

3.1 政府加大对土地流转的政策扶持力度

第一,积极宣传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保障各项机制运行的关键,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积极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各项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农民身边的实际案例,让农民深刻认识到土地流转的益处。第二,健全社会各项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范围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比如农村社会保险、农村医疗保险、社会救济等,逐步实现城乡社保相接轨。只有当农民真正放下担子,没有后顾之忧时,黄三角地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才真正取得成效。第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的时代,政府可通过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流转经营主体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实现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3.2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第一,建立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市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大多数市场主体由于处于不对等的位置,土地交易过程受到阻力,为了土地交易的顺利进行,应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明确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和建立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比如土地价格评估机构、土地法律政策咨询机构、土地交易经纪机构等。第二,构建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农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应该包括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投资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五个方面,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自发地、分散地和问接地调节农地流转,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市场职能。

3.3 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监督机制

第一,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资金收益的财务公开制度,建立资金使用的民主决策制度,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强化村民对资金使用的监督权,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收益权。第二,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乡镇政府、全体村民和村民土地流转监督小组,明确各监督主体的权限分工几监督程序,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及资金收益的指导和监督,强化土地流转合同、手续等的合法、有效性,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钟太洋,黄贤金,孔苹.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5,(1):49-55.

[2]许恒周,郭忠兴.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农民阶层分化与产权偏好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94-98.

黄河口(东营) 篇6

(一) 黄河三角洲概况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 包括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的部分地区, 共涉及十九个县 (市、区) , 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 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6;总人口约为985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近1/10。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生态系统独具特色,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开发黄河三角洲是山东人的“跨世纪之梦”, 早在1993年就进入省委、省政府的决策, 1997年被列为全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 以2001年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和2006年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标志, 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攻方向。直到2009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 黄河三角洲发展的“排头兵”——东营市概况

1.东营的中心城市地位

综观“蓝、黄”两个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涵盖了6市19县,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也涵盖7市51县, 黄蓝两大战略在东营叠加融合, 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城市, 在两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

从自然条件来说, 东营市海岸线长413公里, 滩涂和浅海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 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另外, 东营岩盐资源储量5900亿吨, 卤水资源储量9.5亿立方米;地热资源富集, 可采热水储量750亿立方米。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东营市境内, 可以说, 无论从土地储备、资源存量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具备了深度开发的基础和实力。

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 “十一五”期间, 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综合实力显著加强。初步统计, 2010年东营市生产总值达到2360亿元, 比2005年翻一番, 年均增长14.4%, 工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地方财政收入104.88亿元, 是2005年的2.7倍, 年均增长22.2%, 城市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25位。

2.东营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良好的基础

一是政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为加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 东营市政府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 实行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例会, 分析形势、部署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强规划指导, 完善政策体系, 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见》《东营市节能降耗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 对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东营市积极组织综合利用项目认定, 帮助落实减免税政策, 加强认定企业的监督管理, 有力地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已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41家, 年免税额达8000万元, 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三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创立。工业方面, 重点培育了“石油化工循环链条”、“林、浆、纸一体化链条”等8大循环经济链条以及“电解阳极泥深加工回收稀贵金属”、“海水一水多用”等25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农业方面, 积极推广种植、养殖、能源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

二、循环经济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的战略定位

(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目前, 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形势比较严峻。从资源状况看, 当地水资源贫乏, 人均占有量仅为314m3, 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当地土地资源丰富, 但成土时间短, 土壤类型多以盐化潮土、盐土为主;矿产资源除石油、天然气和卤水资源较丰富外, 其他矿产资源极为贫乏。从环境状况看, 黄河三角洲区域环境污染突出, 目前, 多数河流受到严重污染, 油田开发及地方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局部的大气污染都比较严重。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形势, 黄河三角洲要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发展水平,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 发展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迎接外部挑战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区域竞争来看, 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 从“长三角”、“珠三角”、津唐沿海开放带到辽宁沿海开放带, 形成了从南到北、由点到面、由线到带的开发开放新格局,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各地都在竞相发展, 态势咄咄逼人。因此, 黄河三角洲应抓住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这一难得机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 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从国际贸易壁垒来看,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 已是不可逆转的国际趋势,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 与环境相关的绿色壁垒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为了避免绿色壁垒对外贸出口的不利影响, 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提供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 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内在要求

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型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类型上, 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 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 做到无废或少废, 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 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 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立足山东半岛城市群, 依托环渤海, 面向东北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 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可见, 循环经济是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内在要求。

三、东营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

(一)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1.绿色种植业

实施引进、试验、示范、繁育与推广工程, 推广立体高效农业、生物质能多层次利用和多能互补等技术, 积极发展耐碱、耐旱、节水、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种植业。目前, 东营市已经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21.5万亩。东营市应积极推行“上农下渔”模式和枣粮间作模式, 同时, 重点推进荒碱地治理与高效种养、绿色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绿色控害技术综合运用和农业机械化。

2.生态畜牧业

发挥东营市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 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奶牛、肉牛、肉羊、肉鸭等畜牧业, 加强动物疫病防治, 建成一批特色养殖基地。规划改良天然草场和规模较大的饲料粮种植区, 配套建设畜禽加工和生产安全保障设施, 支持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建设。目前, 东营市已建成奶牛规范化养殖小区120处、肉畜规模养殖基地1569处。垦利县以创建全省畜牧大县强县为目标, 从畜牧龙头企业培育、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等方面入手, 积极探索完善高效生态发展模式, 实现畜牧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3.现代生态渔业

坚持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和海产品专业化市场建设梯次推进, 培植“苗种繁育—生态护养—精细养殖—精深加工—海洋生化—产品运销”的循环渔业产业链条。目前, 东营市已制定了“3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发展规划”, 通过利用区内丰富的浅海滩涂资源, 大力培育和引进高产优质的海淡水养殖新品种。

(二) 发展循环型工业

1.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

企业的生产活动是经济系统中的废弃物产生的源头, 循环经济在这一层次的依托是清洁生产。东营市按照企业自愿审核与强制审核的原则,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意识, 引导企业自愿进行清洁生产审核。针对重点企业, 组织强制审核, 使清洁生产工作全面推开。目前东营市已有21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

2.企业之间资源循环利用

企业在生产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并不一定能为自身生产所回收利用, 依照工业生态学的观点, 经济系统中存在着工业生态群落, 行业部门之间存在着“工业代谢”关系, 即一个企业的废弃物可被另一个企业作为生产原料, 生态工业园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建立起来的。东营市积极推进“1320”工程, 其中的“3”代表着3个循环型工业园区, 包括东营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区和垦利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区着力打造循环经济品牌, 已经初步形成了石油装备制造、石油精细化工、机械配件、精密铸造等4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垦利经济开发区在入园项目选择上, 坚持凡是与“上下游”企业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项目, 优先批办和进园, 实现园区内企业共生耦合、资源共享的代谢生态链。

(三) 发展环境友好型服务业

1.生态旅游业

东营市旅游资源主要由以黄河入海口湿地生态为主的自然景观, 以石油为主体的现代工业景观和以孙武故里、古齐文化为主题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三大块构成。生态旅游占主要部分, 并且把生态旅游区发展作为带动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开发建设区域, 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是山东省规划的五大重点旅游区, 已入选“中国六大最美湿地”。

2.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行业, 在全球经济范围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 东濒莱州湾, 西与滨州接壤, 北临渤海, 南与淄博、潍坊毗邻, 可以和东北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东南沿海经济带相连, 是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及黄河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圈与京、津、塘的结合处。东营市依托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和重要货物集散地,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重点建设临港物流基地, 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社会化的物流体系, 建成环渤海南部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四) 发展环保产业

1.农业无害化发展

一是在“黄三角”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一池三改”工作, 形成“饲草种植和加工—奶牛养殖—牛粪发酵制取沼气—沼液、沼渣生产有机肥料—有机肥料还田”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 从而有效地解决秸秆焚烧、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等问题, 真正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二是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黄三角”地区土地资源丰富, 农作物秸秆产量巨大。东营市积极推广秸秆直接还田、秸秆气化和秸秆生产食用菌等模式, 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2.城市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

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其产品可能来自于其他区域, 要实现一个城市的循环经济, 除了在自己制造的产品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使用原则外,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城市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东营市以城镇、工业园区为平台, 实行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积极建设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目前, 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3座,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4.2%;拥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5个, 无害化处理率94.81%。

四、深化东营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策略

(一) 大力发展交通, 为循环经济建立良好的运营环境

随着东营市发展步伐的加快, 交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闭塞的交通框架越来越不适应东营市经济外向型发展的需要。

重点推进“三路”建设。即建设荣乌高速公路、黄骅—滨州—东营—寿光—大家洼铁路和德州—滨州—东营—龙口铁路。加快推进“两港”建设。一是东营海港, 以促进临港物流和临港工业发展为目标, 提升综合功能和扩大吞吐能力为重点, 积极推进万吨级散杂货泊位和液体化工品泊位建设。二是广利港, 加快集渔港、商港和旅游港的一体建设。加快东营机场4D级标准扩建。完成跑道加长、增厚工程, 新的航站楼尽快投入使用, 使机场能停靠大型客机。

(二) 发展蓝色经济, 为循环经济培育广阔的涉足领域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应与发展蓝色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黄河三角洲地区约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6, 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北翼的主体组成部分, 海洋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 拥有打造蓝色经济的明显优势与潜力。首先, 要促进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加快构筑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高效生态蓝色经济体系;其次, 重点发展海洋产业如海洋化工业、海上风电产业、船舶制造业, 着力发展临港产业、海洋渔业、生态旅游业等, 合理高效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和黄河资源。

(三) 加强宣传教育, 为循环经济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

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 循环经济建设需要政府的倡导、企业的自律和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通过媒体宣传、培训学习、会议交流等多种形式, 对社会各阶层进行宣传, 使政府官员、企业主管、工程技术人员、服务业人员以及平民百姓逐步接受循环经济观念、理论和方法, 提高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 树立同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共识, 使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公众消费的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东营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EB/OL].山东省经贸委网站, 2008-05-01.

[2]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EB/OL].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网站, 2009-12.

[3]东营统计年鉴2009[EB/OL].山东省情网, 山东省情资料库.2009.

[4]孙国强.以循环经济的模式建设生态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独立学院内部控制下一篇:民族民间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