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通信(共5篇)
黄河通信 篇1
1 概述
山东黄河信息通信专网主要包括语音交换、计算机网络、骨干传输、视频监控等系统。目前, 专网内运行维护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全局计算机骨干网络缺少实时监测平台, 网络故障的发现、判断依靠传统人工方式。二是运行维护资料的生成、使用不能实行动态的管理。三是不能进行技术档案的自动存储、调用, 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
2 需求分析
本章首先对该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进行定义, 然后利用RUP方法来对功能性需求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得到该系统的系统用例模型。
2.1 功能性需求。
根据我们的需求调研, 山东黄河信息通信业务管理系统的工作业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核心业务、辅助业务。
2.1.1 核心业务的需求分析。
核心业务需求主要有山东黄河计算机网络、电话业务管理, 山东黄河通信档案管理、山东黄河广域网拓扑管理、山东黄河计算机广域网监测管理。
2.1.1. 1 网络业务管理。
网络业务管理需求主要为满足山东黄河河务局用户能够快速申请并使用网络;当网络发生故障及需要迁移时, 能够快速得到保障;通信管理人员能够快捷的查询及管理用户的基本信息、缴费记录、维修记录等内容。2.1.1.2电话业务管理。电话业务管理需求主要为满足山东黄河河务局用户能够快速申请并使用电话;当电话发生故障及需要迁移时, 能够快速得到保障;家庭用户还能够获取自己的缴费信息。其次, 通信管理人员能够快捷的查询及管理用户的各种信息。2.1.1.3监测管理业务.监测管理需求主要为满足通信管理人员对山东黄河广域网通信状况进行动态的、全方位的监视, 帮助其掌握省、市、县网络的连接情况、通信质量, 及时发现网络故障, 并可查询故障发生的时间、地点。2.1.1.4山东黄河广域网拓扑管理。山东黄河广域网拓扑需求主要为满足通信管理人员快速掌握山东黄河计算机网络的互联情况、通信带宽, 帮助其对广域网进行整体规划, 对网络路由进行合理的设定。2.1.1.5通信档案管理。山东黄河通信档案管理主要为满足通信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立卷、封卷、归档、检索、借阅等操作。
2.1.2 辅助业务的需求分析。内网辅助业务需求包括:权限管理、工作计划安排等。
2.1.2. 1 权限管理。
权限管理需求能够满足通信管理员对本系统使用人员的权限进行细致化的管理, 能够按照工作部门、工作角色设定相应的权限, 能够控制本系统用户对每个功能模块的读、写、改、删等操作。2.1.2.2工作计划安排。工作计划安排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工作日历, 以方便制订个人的工作计划。
2.2 非功能性需求 (质量属性) 。
非功能性需求也叫质量属性, 主要是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基础上, 对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修改性等方面进行定义, 以使设计的软件架构满足上述的需求。
2.2.1 性能。
性能就是指一定的时间限制内对到达系统的事件生成一个响应。影响响应事件也就是性能的两个基本因素是:资源消耗和闭锁时间。
2.2.2 稳定性。
稳定性也叫健壮性, 是指系统在发生异常时能够从异常中自动恢复并提供服务的能力。异常的恢复通常又分为可恢复异常和不可恢复异常。
2.2.3 安全性。
安全性是衡量系统在向合法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 阻止非授权用户的能力。系统要有完善、周密的安全体系和信息安全支持平台紧密配合, 从物理、传输、网络、应用, 采用多层次的安全保障措施。
2.2.4 可扩展性。
系统未来可能要增加新的功能模块, 也可能要改写现有的模块以提升系统的性能, 这就要求在设计系统架构时充分考虑到可扩展性的要求, 当需求增加时, 可以实现功能扩展。
2.2.5 易用性。
我们吸取各大主流软件厂商的经验, 秉承“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简单的事情规范化”的设计原则, 从用户的实际工作设计整个系统, 改变传统软件单调、繁琐的计算机操作方式, 功能清晰、简洁、友好、易用和一致, 注重整体风格布局, 精心设计界面中诸如按钮位置、数据表现方式等细节, 使操作者能够方便地操作和比较容易理解界面所表达的信息和内容, 便于用户快速掌握系统的使用。
3 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总体架构。
我们采用分层及模块化技术构建系统的总体架构。本系统共分为四层, 分别是客户端层、表示层、应用层和数据库层。基于模块化技术分为六个子系统模块, 分别为网络服务模块、电话服务模块、档案服务模块、监测服务模块、拓扑服务模块和辅助服务模块。
3.2 基于非功能性需求的分层架构设计
3.2.1 基于AJAX模式的客户端层设计。
在客户端层采用AJAX模式, 主要是为满足非功能性需所定义的性能方面的要求。采用AJAX方式能够有效减少资源的消耗, 主要体现在减少客户端与服务器的数据通信量, 同时提高服务器的运行吞吐量。
3.2.2 基于MVC模式的表示层设计。
在表示层采用MVC模式是为了满足系统非功能性需求所定义的可扩展性方面的要求。使用MVC模式设计的应用程序, 在表示层被分成三个核心部件:模型、视图、控制器。
3.2.3 基于FACADE模式的应用层设计。
在应用服务层采用Facade模式是为满足系统非功能性需求所定义的可修改性要求。Facade (外观) 模式为子系统中的各类 (或结构与方法) 提供一个简明一致的界面, 隐藏子系统的复杂性, 使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
3.2.4 基于DAO模式的数据访问层设计。
在数据库访问层采用DAO模式设计是为了满足对非功能属性的可修改性需求和可扩展性需求。通过对业务层提供数据抽象层接口, 实现了数据访问与底层实现的分离, 从而分离了数据使用和数据访问的实现细节。
4 系统方案实施
部署方案:为增强系统的服务能力, 系统部署采取静态内容与动态内容分别处理的方式。对于静态内容, 如网页图片、flash等内容采用专用的http服务器进行处理, 而对于动态内容的输出则采用基于java技术的应用服务器进行输出。采用此种部署方式能够减轻应用服务器的访问压力, 提高应用服务器的吞吐量。
数据库则单独部署在一台服务器上, 同时为数据库服务部署一个二级缓存, 部署二级缓存能够有效的减少对数据库的访问, 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结束语
山东黄河信息通信业务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进一步加强了黄河通信专网管理的规范化, 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管理成本, 推动山东黄河信息通信单位的规范、有序、高效运转, 为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黄河防汛应急对无线通信的运用 篇2
一、黄河防汛应急通信的特点与要求
(1) 应急通信的主要特点。以黄河沿岸山东德州地区为例, 当出现紧急突发情况的时候, 当地黄河河务局的相关技术人员是无法预测这种突发情况的, 只有在遇到通信突发情况时, 这一问题才会有相应的对策;同时, 应急通信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无法预知, 无法预知通信容量的大小;在黄河防汛应急通信中, 需要的网络类型也是不固定的。
(2) 应急通信的主要任务。黄河防汛应急通信主要任务是保障防汛专用通信网络的实时性、可靠性、稳定性。在发生紧急汛情的情况下, 配合现有黄河通信设备帮助相关部门进行防汛指挥。
(3) 应急通信的技术要求。关于黄河防汛应急通信的技术要求主要体现在通信设备方面。黄河防汛应急通信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应急通信相关设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 同时还要保证方便、轻捷;防汛应急通信设备要能保证传播信息的可靠性。
二、无线通信在黄河防汛应急中的作用
无线通信应用技术在我国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各行各业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无线通信事业的应用与发展不断促使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仅如此, 无线通信技术对于防灾减灾也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 无线应急通信网络可以为黄河防汛提供重要的保障基础, 上个世纪, 黄河流域经常发生一些自然性灾害, 由于黄河本身就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环境中, 所以突发险情也就比较多, 不可预测的汛情因素也多。而我国把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科学的应用到黄河防汛应急通信体系中,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证黄河水情、工情、险情信息安全的作用, 同时防汛信息还可以及时准确的进行传递。
其次, 无线通信在抢先救灾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1998年的夏季, 我国的嫩江流域、松花江流域、长江流域都发生了严重的水灾, 特别是长江流域特大水灾, 给我国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而当时国家有关部门就曾调用了众多无线通信技术设备, 包括海事卫星、VSAT移动卫星站、便捷式微波通信设备等, 为抗洪救灾指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保障, 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洪水带来的破坏力。
三、黄河防汛应急对无线通信的运用
(1) 无线图像传输系统。无线图像传输系统是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应用也比较广泛, 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 主要是从应用技术层次面上进行分类, 包括移动视频图像传输系统、固定点图像监控传输系统。移动视频图像传输系统广泛应用于海关、油田、矿山、水利、电力、海事等领域, 尤其是对水利、海事等方面而言, 因其具有特殊性, 在应急通信方面凸显的比较困难, 但自从无线通信技术在黄河防汛中的应用, 极大的改变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移动视频图像传输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把黄河发生汛情区域的现场实时情况信息通过图像传输到防汛应急指挥中心, 有助于防汛应急指挥中心的相关决策人员就像身临其境一样来指挥防汛工作, 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指挥中心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科学性。
固定点无线图像监控传输系统, 它的最大作用就是实时监控, 重点是在不利于有线闭路监控的地方实施监控。举个例子, 像海关港口码头地区的监控系统, 黄河、长江等水域地区水利大坝工程监测系统等。最重要的就是保证了应急通信的准确性、科学性, 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卫星地面小站系统。卫星地面小站系统可以在陆地上移动, 同时还具有GPS定位和自动对星的功能。在黄河防汛应急体系中, 卫星地面小站系统可以实现防汛现场的图像、视频等信息的实时采集, 并向黄河防汛指挥中心进行实况转播。
(3) 无线电波在黄河防汛应急中的应用。近些年来, 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尤其是山东地区黄河沿岸, 泥沙沉积不断增加, 河床不断提高, 几乎使黄河变成了地上悬河。正因为如此, 才有可能造成黄河下流出现决口现象, 所以, 在黄河防汛应急过程中, 采用无线通信技术是应急通信中的最有效选择, 它可以更高效的应对水量调度与抗洪救灾。
摘要: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急通信系统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无线应急通信系统具有机动灵活、反应迅速等优点, 尤其是在黄河防汛应急当中, 无线通信已经得到广泛的普及与运用。以下就简单的介绍黄河防汛应急对无线通信的实际运用, 重点针对山东黄河防汛工作整体要求与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探究。
关键词:无线通信,黄河,防汛
参考文献
黄河通信 篇3
黄河防汛通信交换网络是黄河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量调度等各项治黄工作的语音通信保障平台, 在多年的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黄河防汛通信交换网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的, 目前已形成由黄委中心交换局和沿河各防汛通信交换子网汇接所组成的大型语音交换系统, 覆盖范围包含黄河上中游地区、小北干流地区、三花间地区以及黄河下游地区, 全网的设备机型和设备数量繁多, 共有108台交换设备, 19种设备型号, 用户容量达到了34631线。
黄河防汛通信交换网络呈四级结构。黄委中心交换局是C1级, 为全网的交换中心;下游两省河务局 (河南、山东) 以及沿河其它一些防汛单位是C2级;两省河务局下属的地、市局是C3级;县河务局C4级。每一级分别与所属的上一级交换机相连接。
1.1 中心局
黄河防汛通信交换网中心交换局是2001年建成并投入运行的, 它是全网的核心汇接局, 实现了与沿河各防汛通信交换网络的互联互通。核心设备采用的是华为的CC08程控交换机, 网络结构采用中心交换局下挂接入网点的组网方式, 局端的OLT设备通过SDH光传输网络, 共下挂了19个接入网点, 用户容量达8000线, 中心交换局采用七号信令与电信公网汇接, 实现用户的出局呼叫。网络结构图如图1所示:
1.2 下游地区
两省局交换网络采用的是三级架构的组网方式, 两省局为C1级, 省河务局下属的各地、市局为C2级, 地、市局下属的县局为C3级。
河南省局交换网络共包含6个地市局, 25个县局;山东省局交换网络共包含8个地市局, 35个县局。
河南省局交换网络共有交换设备40台, 网内用户容量10006线。山东省局交换网共有交换设备44台, 11个远端用户模块, 网内用户容量13460线。
各下级局与上级局之间的中继汇接采用的信令方式多数为一号信令, 只有个别局向为七号信令, 有很少的几个县局还采用模拟EM或环路中继连接;省局、市局及部分县局的交换机与当地公网都有中继汇接, 实现本地用户的出局呼叫。
1.3 三花间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交换设备是2003年建设的华为CC08局用交换机, 用户容量有2300线。与黄委中心局汇接采用的1号信令, 出局与本地公网汇接采用的是7号信令。
三门峡通信处。黄委信息中心三门峡通信处交换设备是2010年建设的中兴ZXJ10-SM4C局用交换机, 用户容量有320线。与黄委中心局汇接采用的7号信令, 出局与本地公网汇接采用的是7号信令。
洛阳通信处。黄委信息中心洛阳通信处目前使用的是1999年建成ETS450用户交换机, 业务功能相当有限, 设备故障率高, 安全性、可靠性得不到保障。与黄委中心局汇接采用的1号信令, 出局与本地公网汇接采用的是AT0模拟信令。
1.4 小北干流
山西河务局。交换设备是2001年建设的华为CC08-S交换机, 实装用户150线。与黄委中心局汇接采用的1号信令, 出局与本地公网汇接采用的是7号信令。
陕西河务局。交换设备是2001年建设的华为CC08-S交换机, 实装用户240线。与黄委中心局汇接采用的PRA号信令, 出局与本地公网汇接采用的是7号信令。
1.5 上中游
上中游管理局。交换设备是2002年建设的华为CC08交换机, 用户容量500线。与黄委中心局汇接采用的7号信令, 出局与本地公网汇接采用的是7号信令。
黑河管理局。交换设备是2004年建设的西门子HICOM-3550交换机, 用户容量有41线。与黄委中心局汇接采用的PRA号信令, 与公网无中继。
上游水文水资源局。交换设备是2007年建设的松下KX-TDA200交换机, 用户容量有50线。与黄委中心局汇接采用的一号信令, 出局与本地公网汇接采用的是7号信令。
2 存在问题
2.1 设备老化、故障率高、无法提供基本的语音通信保障
目前, 黄河防汛交换网络当中普遍存在设备陈旧、老化、故障率高的实际情况, 在今后的防汛和治黄工作中, 就会出现影响通信畅通的安全隐患, 不能更好地为防汛和各项治黄工作提供基本的语音通信保障。
局端的核心交换机已安装运行了十年的时间, 下游网络当中70%的设备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产品, 使用寿命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使用年限, 特别像有些交换机设备 (ETS450系统) , 厂家已经停产, 同时也不再提供硬件维修服务和开展新业务的技术支持服务, 所以一旦设备出现硬件或软件等方面的问题, 就很可能造成设备的瘫痪, 不能满足设备稳定运行的工作需求, 不能为防汛通信提供基本语音保障。
2.2 网络结构复杂
黄河防汛交换网络结构复杂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目前黄河程控交换网的网络结构采用的是四级结构, 网络层次过多;另一方面是由于设备机型、数量繁多, 有100多台交换机设备。由此就对网络造成了接续速度慢、通话质量差、功能不透明、维护工作困难等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 使整个网络所承担的通信保障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2.3 技术落后、难以满足新业务需求[1]
伴随着光纤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视频技术等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字黄河”工程的应用系统和黄河防汛需要通信交换网络所能提供的通信业务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话音业务, 对智能网业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针对业务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就要求通信交换网络在承载的业务类型、传输带宽、服务质量等方面能够满足“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以及黄河防汛的业务需求。
但是, 根据目前网络当中的设备所能提供的技术条件, 根本无法实现。目前的网络当中, 还有很多功能落后的用户交换机设备, 中继汇接方式也很落后, 除个别局向采用NO.7及PRA信令, 绝大部分仍然使用是NO.1信令, 下游网络当中有些地 (市) 局到县局汇接甚至使用的还是四线E/M中继或两线环路中继, 根本无法满足满足新业务的需求。
2.4 不具备防汛应急电话灵活布放的需求, 不能实现对信息点偏远、分散地区的语音通信覆盖的需求
目前黄河防汛通信交换网还是传统落后的程控电话交换系统, 电话的布设需要增加传输交换设备, 并且需要架设外线, 根本不具备灵活性。使得很多县局以下的一些偏远的地方, 如险工、险点、河务段、闸门等部门不能覆盖, 而在发生险情的时候, 这些地方又恰恰是最关键的地方, 如果通信不畅, 将会酿成灾难性的后果。
3 需求分析
黄河防汛通信交换网络作为各项治黄工作的通信业务支撑服务平台, 它的建设发展必须以需求为牵引, 以满足各种实际业务应用为出发点。
通过对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量调度等各项治黄工作进行详细的业务需求调研, 将需求总结归纳为以下几方面。[2]
3.1 需要网络提供丰富的语音通信功能
(1) 数字黄河建设对智能网业务的需求。随着“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 对语音交换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求系统除了提供普通电话业务 (POTS业务) 外, 还要能提供包括基于IP技术的语音业务 (VOIP) , 包括可视电话、统一通信、多媒体彩铃、一号通、IP呼叫中心、Web800等智能网新业务。
(2) 普通电话功能需求。语音通信系统需要提供PSTN/ISDN交换机所提供的全部业务, 包括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
3.2 No.7信令网的需求
目前黄河防汛通信交换网络当中, 中继信令汇接方式绝大部分仍然使用的是NO.1信令, 甚至还有四线E/M中继或两线环路中继, 随着通信新技术的飞速发展, 这些技术已经开始逐步退出应用舞台, 为了满足黄河防汛和“数字黄河”工程的通信业务需求, 适应通信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就需要建设一个能够集中管理维护、功能强大、业务丰富的NO.7信令网, 从而为网络向综合化、智能化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3.3 优化网络结构的需求
网络结构过于复杂, 不仅给整个网络的运行性能带来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 而且给网络的运行维护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对网络进行优化改造, 应当在原来结构的基础上, 采用少局所、大容量、减少网络层次的建设思路, 重新优化网络结构, 从而大大改善和提升网络的各项运行性能, 满足业务信息可靠传输的通信需求。
3.4 需要网络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网络的灵活性
由于传统的程控交换系统缺乏电话布设的灵活性, 所以至今还有许多地处偏远、信息点分散的地区及一些险工、险点、河务段、闸管所等防汛一线地区没有被黄河防汛通信交换网覆盖, 需要通过积极引进软交换、MSTP等通信新技术, 提供IP网络可达, 语音电话就可达的技术手段, 实现花费少, 快速、灵活的部署, 使语音通信网覆盖范围扩大、灵活性提高, 解决偏远地区和信息点很分散的险工、险点、河务段、闸管所等地区的通信需求。
4 前景展望
从黄河防汛通信交换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业务需求来看, 对目前的网络进行更新改造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当以业务需求为指引, 通过合理稳妥地引入通信新技术, 搭建新一代的黄河防汛通信交换网。[3]
其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通过积极稳妥地引入通信新技术, 使网络所能提供的业务种类、业务功能和服务质量等各方面都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档次, 从而更好地为“数字黄河”工程和黄河防汛工作服务。
(2) 构建山东、河南两局较完善的黄河防汛程控交换机系统, 将会解决当前系统整体设备老化、备件难购, 设备性能低、功能少的问题, 从而全面提高交换网络的运行性能和服务功能, 为两局防汛和日常办公的提供更为可靠的语音通信保障服务。
(3) 将会为基层一线的语音通信提供可靠的保障, 满足防汛应急通信需求。
新一代的黄河防汛通信交换网一定会在“数字黄河”工程和黄河防汛工作的通信保障上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为未来形势更加严峻的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工作创造出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摘要:通过详细分析黄河防汛通信交换网的现状, 指出了网络存在的各种问题, 结合新时期各项治理黄河工作的通信业务需求, 对黄河防汛通信交换网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黄河防汛通信交换网,通信保障,业务需求
参考文献
[1]达新宇.现代通信新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 2001
[2]滕阳, 任齐, 李胜阳, 赵乐.“数字黄河”工程需求分析[J].人民黄河, 2003
黄河通信 篇4
关键词:通信设备接地,防雷击,运行安全
1、引言
在黄河通信专网中, 防雷与接地保护装置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关系到供电系统、通信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而且是保护用电过程中人的安全和财产安全。不论是哪类通信站, 在供配电中都含有接地保护设计。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黄河通信的不断发展和涵闸监控、无线设备等工程的建设和投入使用, 通信网络已延伸到防洪抢险第一线。电源、微波、宽带无线接入、网络交换及监控信息采集等设备的防雷接地保护, 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内容。为此, 黄河专网通信站的接地防护工作一定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怎样才能做好防止雷击及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下面根据国家标准和规范, 分析一下通信站内应设置的接地保护装置。
2、设备接地保护的种类及方式
黄河专网通信站, 要求接地保护的设备种类很多, 有强电设备、弱电设备以及一些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配线设备及金属构件。如果选用不正确的接地方式, 不但起不到防雷作用, 还会扩大电击事故的范围, 使电子设备受到干扰而无法工作。因此, 根据国家有关标准, 通信机房内应采用下列几种接地方式:
2.1 防雷接地
防雷接地是目前防止或减少通信设施免遭损坏及保护人身安全的有效措施。在实践中我们将雷电通过金属导体引入大地, 以防止或减少雷电对通信设施及人身伤害的接地方式称为防雷接地。雷电对通信设施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直击雷, 破坏力极强, 是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微波铁塔上, 造成建筑物或通信设施损坏;二是感应雷, 即强雷电产生电磁效应, 使其周围建筑物金属构件和线路上产生高达几十万伏感应电压, 在设备接地不良的情况下, 此感应电压足可以击坏所有的通信设备。感应雷的破坏力和范围远比直接雷的危害大得多, 是目前雷击造成通信设备损坏和人身伤亡的主要原因。在雷击时避雷设施通过接地极将几kA甚至数百kA强电流引入大地, 接地极周围将产生瞬间高电位差, 此时接地极附近有人将是非常危险的。所以, 防雷接地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50689-2011《通信局 (站) 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设计和施工, 确保防雷接地符合规范要求。在有些通信机房如果设在楼内或有防雷设施的建筑中, 一般不再考虑防雷接地。但是要在已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上再架设微波天线、网络通信接入设备等, 则必须另外敷设通信设备防雷接地。
2.2 交流工作接地
交流工作接地是指将变压器三相绕组的中性点 (N线) 接地。在通信工程中我们多采用TN-S系统。TN-S系统是指采用具有专用保护零线 (PE线) , 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220/380V三相五线制低压电力系统。中性线 (N线) 与保护接地线 (PE线) 在中性点共同接入地极, 保证系统具有统一的基准电位。交流中性点接地的目的, 主要是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若中性点不接地, 一相线碰地而人触及另一相电时, 人体所承受的接触电压将超过相电压。而当中性点接地时, 由于中性点的接地电阻很小, 一但线路对地短路, 接地电流就成为很大的单相短路电流, 过流保护装置能迅速地动作切断电源, 从而保护了人身和设备安全。在机房内多采用电源中性线接地, 设备金属外壳及机架、PE线直接接入地线汇接排入地。
2.3 安全保护接地
安全保护接地是指通信设备金属外壳、机柜地线柱、抗静电地板等金属构件与地线汇接排之间作良好的金属连接。一般通信机房内设备较多, 品种型号各不同, 为了防止设备漏电及设备外壳静电对人身和设备造成威胁, 采用PE线将设备外壳、机柜、抗静电地板等金属构件分别用绝缘导线就近接入系统安全保护接地线排上。不允许将PE线与N线连接。安全保护接地接好后, 由于安全保护地线电阻远小于人体接地电阻, 当设备金属外壳或机柜漏电或产生的静电, 将被直接引入地线排入地, 人体接触带电金属外壳后不会有触电的危险。
2.4 直流接地
在通信站内, 安装有大量的通信和交换网络设备, 为了保证各设备之间信号传输稳定可靠, 除需要一个稳定的供电系统外, 还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参考电位作为基准, 这个基准参考电位就是直流接地零电位。正确的接法是根据设备接地要求, 采用相应的绝缘铜芯线作为引线, 一端接入直流接地汇接排入地, 另一端供电子设备直流接地, 保证设备与设备之间有一个基准的零参考电位。
2.5 屏蔽接地与防静电接地
为使设备运行正常和避免设备损坏, 在设计布线系统时, 应当防止内部因导线之间耦合, 电磁场幅射, 自然雷击和静电放电产生干扰。屏蔽是防止电磁干扰的有效方法, 但是屏蔽必须有正确的接地方法, 否则达不到屏蔽的效果。通常的做法是将设备、机柜的金属外壳与PE线可靠连接。电缆线的屏蔽层以及金属管作为屏蔽时, 要求屏蔽层及金属管两端与PE线可靠连接;室内金属走线槽屏蔽也应与PE线多点可靠连接。防静电接地也是为了减少设备故障和干扰。在机房间内人脚步与地板的摩擦、设备的移动均会产生大量静电。消除和防止静电产生的最有效方法是, 将所有的设备、机柜外壳及抗静电地板与PE线多点连接, 将带静电物体以及有可能产生静电的物体通过金属导电体接地放电, 构成电气回路以有效的消除和防止静电的产生。
3、通信站常用的单点接地方式
根据TN-S系统, 通信站按规范宜采用一个总的共同接地装置, 即单点接地方式, 单点接地是指保护接地、交流工作接地、直流接地在设备上相互分开, 各自地线独立, 从设备分别引出至总等电位铜排上共同接地, 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取定;若防雷接地单独设置时, 其余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接地采用单点接地时, 其接地电阻应≤1Ω。若达不到接地阻值要求, 应增加接地极数量或采取化学降阻, 保证接地阻值≤1Ω。在黄河专网通信中, 由于系统多采用微波、光缆传输、计算机管理及网络交换等设备联网使用, 所以接地系统均采用单点接地方式, 这样容易实现等电位联网, 能较好的保证弱电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特别注意的是在单点接地中, 不允许把多种接地方式先连接在一起, 再用引线接到总等电位地线排上, 实际上这是混合接地, 不符合规范要求, 不安全同时又会产生干扰, 应该给于改正。
4、结语
接地系统是通信网络的基础, 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安全的有效措施, 若没有完善的防雷与接地保护设施, 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以往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通信站的接地防护工作, 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对防雷措施不到位的通信站点, 应根据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整改, 做好整体防护措施, 有备无患, 减少雷电对通信设施的侵害,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通信站内人身和设备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689-2011《通信局 (站) 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2012-05-01实施.
黄河通信 篇5
河南黄河治黄防汛工作的主要信息通信手段目前以河南黄河通信专网为主, 少量公网租用为辅, 由微波、一点多址微波、无线接入系统、移动通信、程控交换、部分光缆、卫星通信等多种通信手段组成的综合通信网, 是河南治黄防汛工作的主要通信手段, 也是全河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防汛、抢险、水调、视频会议、电子政务、防洪工程信息化等等各项治黄业务提供信息数据传输的重任, 多年来为黄河防汛指挥调度及日常治黄工作提供专项信息通信服务。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三级信息通信综合网络, 覆盖了河南境内6个市级河务局、28个县级河务局以及沿河两岸重要险工、险段及涵闸300余处。
对于河南通信网络资源的整体管理而言, 基本上还停留在手工管理为主、计算机管理为辅的水平上, 而且有关通信资源管理各自为政, 没有有机结合、统一管理;线路设计、网络优化也采用人工测绘和图纸管理的方式。如何加强河南黄河通信资源和设备的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更好地为黄河防汛提供有效的通信支撑, 成为黄河通信事业的迫切课题。
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选型
Skyline软件是利用航空影像、卫星遥感数据、高程数据和其它的二维或三维模型等信息源, 包括GIS数据集层等创建的一个交互式环境。它能够允许用户快速的融合数据、更新数据库, 并且有效地支持大型数据库和实时信息流通讯技术。Skyline软件系列产品为网络和非网络环境提供了一个三维交互世界的窗口。以下的工作流程能够指导你在本地或网络环境下进行基本数据生成, 数据传输, 数据可视化和数据分析等。产品能够分离开或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用户化的特殊定制。因此, 选用Skyline的三维GIS平台, 能更好的实现黄河通信资源管理, 并具有很好的升级扩展能力。
三、项目的研究内容
1、首先搭建一套基于Skyline的三维地理信息平台, 使用卫星影像、高程数据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河南黄河全河段进行建模。2、根据我局信息传输网、交换网络的实际情况, 对微波站点、通信线路、交换站点等通信资源进行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分类。3、根据通信资源的不同类别, 在三维GIS平台上进行批量建模, 实现河南黄河通信资源的可视化管理, 更好的为黄河防汛提供通信保障能力。
通过对河南黄河通信资源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整理、分类, 以Skyline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 建成一套河南黄河通信资源三维GIS模型, 以便实现通信资源的可视化管理, 为黄河防汛通信保障提供更为方便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项目建设目的
根据当前黄河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 采用Skyline的三维地理信息平台, 建立河南黄河通信的传输资源、交换资源的三维GIS模型, 实现以下目标:
1、真实、直观地再现微波站点、通信线路、信息交换站点、地表信息和建筑物等的三维景观。
2、可以实时浏览、检索、查询各个信息点的基本信息, 管理整个河南黄河通信设施的庞大基础数据, 包含设备信息, 无线覆盖范围, 有线线路路径, 以及地理信息等数据。
3、为决策者提供多种分析处理工具并生成各种专题图纸, 以便决策者进行分析、决策。
五、项目功能需求
1、三维GIS的基本功能:可以对地图进行无级放大、缩小, 通过图层控制可在地图上新建、删除基本点、线、面、建筑物等实体模型, 并进行标识和属性设置, 可以控制各类模型的叠放顺序、显示隐藏状态、显示风格, 可以根据需要输出专题图纸。真实再现通信网所在环境以及线路、微波、交换站点的分布情况, 通过三维自由飞行, 实现三维景观浏览, 使通信管理、施工、维护人员可以直观了解通信网现状。
2、为通信网规划、设计人员提供依据:根据三维GI S系统提供的丰富数据, 建立准确的模型, 应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可以辅助通信网的规划设计, 为通信线路的设计施工和通信网络的优化提供依据。例如, 微波站点的选址, 微波天线的选型、挂高及方向, 设备的功率, 光缆的路由等, 在线路规划中可以自动生成最佳路由图。
3、故障管理:以三维GIS系统为平台, 可以清晰的看到网络运行状态, 根据通信网拓扑关系, 进行通信故障影响范围分析, 通过界定故障点的物理位置, 找出故障点上、下游的所有受影响的线路及站点, 为检修人员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 使通信恢复更为快捷和容易。
4、其他功能:实现通信资料的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 提高对黄河防汛的通信保障能力。在“公专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上, 为实现与公网更好的合作共享提供便于查看更加直观的资料。
六、结束语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黄河通信管理上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三维GIS技术, 对河南黄河通信网的物理和逻辑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实现对通信网组织和优化, 为决策者和管理部门提供大量的数据分析和专题图纸。随着黄河通信专网的建设, 三维GIS技术的发展,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黄河上将会有更好的应用。
摘要:随着河南黄河通信专网的建设, 网络规模不断扩大, 借助三维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网络规划、优化和管理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河南黄河通信专网规划、优化和维护中的应用。
【黄河通信】推荐阅读:
黄河防汛应急通信05-18
黄河水文化与黄河治理09-06
有关黄河的古诗句_描写长江,黄河的诗句08-21
黄河九曲05-09
河南黄河07-11
黄河系统07-31
黄河鲤鱼08-12
黄河滩地09-08
黄河精神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