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文化与黄河治理

2024-09-06

黄河水文化与黄河治理(共11篇)

黄河水文化与黄河治理 篇1

1黄河大荔段基本情况

1.1基本情况

大荔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位于东经109°43′~110°19′,北纬34°36′~35°02′,是黄、洛、渭三河汇流之地。南界渭河与潼关、华阴、华县为邻,西绕洛河与蒲城、临渭区毗连,北沿台塬与澄城、合阳县接壤,东濒黄河与山西永济相望;行政区辖15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400个行政村,26个社区,556个自然村,总面积1 800km2,耕地面积9.3万hm2,总人口75万人,其东西最长50km,南北最宽处40km。黄、渭、洛三河在大荔县汇流,县境内河段总长253km,三河滩区面积4.8万hm2,均属三门峡库区范围,沿河分布着12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34个村庄,受洪水威胁的人口达25万余人,是省市防汛工作的重点县。

1.2黄河河流现状

黄河小北干流位于大荔县东部,自北向南穿境而过;上接合阳,下与潼关相连,位于黄淤53-汇淤2断面之间,流长47.6km,河道宽度10~18km,县境内河床宽浅,水流散乱,沙洲密布,汊流丛生,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摆动频繁,为典型的游荡型河道。

1.3沿河社经情况

黄河滩区总面积2.73万hm2,沿岸分布着范家、赵渡、安仁、朝邑4个镇79个村,其中范家、赵渡2个镇29个自然村、18个国营农场、单位4万余人,定居在黄河老崖以下,特别是赵渡镇有雨林5个村在朝邑围堤以内(临水侧)定居。

1.4河道工程状况

1.4.1河道整治工程。黄河段现有河道整治、护岸控导工程5处;新兴工程、华原工程、华原下延工程、雨林工程、牛毛湾工程,长度39.66km,坝垛317座。

1.4.2路堤工程。连坝路堤、雨林路堤、雨林险工路堤、雨林上延上坝路堤4处,长度14.95km。

1.4.3堤防工程。朝邑围堤北起范家镇裕西村,南至朝邑镇紫阳村,全长34.72km,顶宽8m,临背河边坡分别是1∶3和1.0∶2.5,临河侧高5~6m,背河侧高6~7m,临河侧护堤地宽100m,背河侧护堤地宽70m,土质为沙土。其中北段10km堤防可防御黄河龙门站20年一遇的洪水,相应流量为2.1万m3/s,安全超高1.5m;南段24.72km堤防可防御黄河龙门站5年一遇洪水,相应流量为12 700m3/s。上段17km属黄委会黄河大荔河务局管理,下段为县水务局管理。朝邑围堤是保护范家、两宜、双泉、安仁、朝邑和赵渡6个镇、农场土地以及东雷总干渠防洪安全的主要屏障,起着防止黄河西倒进入“咸丰故道”的作用,是返库移民的生命线工程。

2河势演变过程

三门峡水库蓄水运行前,黄河主流靠东岸自然顺流,原朝邑县大庆关与旧蒲州城相距3km。三门峡水库运行后,由于潼关高程迅速抬升,黄河小北干流淤积严重,河床抬升,主流摆幅加剧,冲刷两岸土地,1969年后山西省开始在东岸修建长7km小樊湾工程和长8km的舜帝工程,迫使黄河全面西倒,华原段河势严重西倒位移了4km,华原以东河流人为形成了大弯道。仅原华原乡就损失耕地0.27万余hm2,使华原乡各村3 500名村民人均仅有0.027hm2耕地,丧失了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1978年,永济县修建了5km长的城西工程,使大荔县雨林一带主河流向西塌岸位移了3.1km,至20世纪80年代末,黄河普遍向西位移了2.8km。20世纪50年代末期朝邑滩区面积为4.07万hm2,到80年代末,锐减至仅有2.73万hm2。1989年8月6日,人民日报刊载的山西省永济县《黄河岸边新长出二十万亩农田》即为大荔县损失的1.33万hm2耕地。由于受对岸挑流工程影响,牛毛湾工程下段形成偏西300m的大弯道,使渭河入黄口不断上提,至90年代初已经上提4.2km。

1990-2000年,黄河小北干流主流一直紧靠陕西一侧,河道变化趋势相对较小。2000年以后到2009年,由于上游工程增多,河道来水逐年减少,水流散乱,主流摆动频繁,黄河主流西倒趋势加剧。大荔县损失土地17.8km(约合0.178万hm2)。

3河道治理现况

3.1河道治理

1964-1969年为防止洪水淹没耕地,大荔县与国营农场一道修建了长35km朝邑围堤。1994、2002、2003年分3次对朝邑围堤进行了加高培厚。上段10km按照黄河龙门站20年一遇2.1万m3/s洪水设防。下段25km堤防按照黄河龙门站5年一遇12 700m3/s洪水设防。

在河势西倒严重,塌岸日趋剧烈的情况下,从1979年开始修建护岸、控导工程,经过多次续建加固,至1997年共修建护岸控导工程5处,长度35.5km,坝垛275座。工程设防标准从3 000~1万m3/s不等。

这些工程修建后,对于控制河势,防止黄河主流进入咸丰故道,制止渭河入黄口上提,防止河流西倒塌岸塌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这些工程大多是被迫抢险修建,工程标准偏低,多年来一直险情不断[1]。

3.2险情频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黄河上游水沙条件变化和泥沙淤积影响等因素,河道主流西倒,塌岸不断发生,河床普遍西倒位移3~4km,黄河陕西一侧损失滩地1.33万余hm2。2006年华原下延工程上首主流持续西倒,主流直接顶冲华原下延工程连坝路堤,造成护岸工程和连坝路堤裹头先后出险十余次,9月26日连坝路堤被冲断,口门宽度达30余m。造成2个乡,2.5万人受灾,其中农作物受灾352hm2,成灾294.67hm2,绝收211.20hm2,塌岸毁地200余hm2,直接经济损失1 939万元。2008年9月开始,黄河主流西倒加剧,在华原下延工程和雨林工程之间4km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弦长约4 000m、矢高约870m大弯道。主流顶冲淘刷河岸,顶冲护岸工程,致使护岸工程及连坝路堤年年发生险情。2012-2015年,华原下延工程、雨林工程上首、下首,牛毛湾工程连年多次出现重大险情,形成了边抢边冲的被动局面,严重影响大荔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010年,面对不断出现的险情,省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先后多次视察黄河,调研防汛工作,要求克服一切困难,不等不靠,尽快建设黄河小北干流雨林上延工程,确保黄河陕西一侧安澜。在省市党委、政府、水利(防汛)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20年多来在河南省黄河一侧投资最大的黄河小北干流雨林上延控导工程开工建设,一期于2010年7月动工,2011年5月完工,二期于2014年元月动工,2014年6月15日主体工程完工。

4河势西倒原因分析

4.1潼关高程居高不下

三门峡水库蓄水前,潼关高程为323.4m,水库运行初期,库区泥沙淤积发展迅速,1969年潼关高程抬升到328.4m,比建库前抬升了5m。水库经二次改建后,1973年潼关高程曾降到326.6m。自1973年起按全年控制运用后,冲淤变化不大。但从1985年起,潼关高程又逐年抬升,到1992年汛前达到328.4m,“05.10”洪水过后,潼关高程基本维持在328.0m上下。2015年汛后,潼关高程为327.63m,经过冲淤变化后,潼关高程累计比建库前抬升4.23m,潼关高程虽降了一点,但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

4.2河床淤积严重

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以来至2015年统计,三门峡库区淤积泥沙61.227 1亿m3,其中潼关以下库区段淤积28.206 3亿m3,黄河小北干流19.357 2亿m3,渭河下游10.851 2亿m3,洛河下游2.812 4亿m3。造成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洛河下游河床抬高,泄洪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加剧,小水大灾频繁发生。

4.3河道矶心滩增多

目前黄河河床淤积加剧,河流趋于平缓,沙洲密布,汊流丛生,河道行洪能力显著下降;目前在大荔县华原段形成一个0.13万hm2大的鸡心滩,雨林工程以下也形成矶心滩。倘若遇到不利的水沙组合,拦门沙段阻塞河道,泄洪不畅的现象将会加重,必将加重库区的灾害程度。

4.4灾害损失惨重

自1990年以来,黄河先后出现了15次超警戒流量和春汛、凌汛洪水,特别是“92.8”洪水、“96.1”七十年一遇洪水、“06.9”连坝路堤冲断抢险以及近5a来华原、雨林、牛毛湾工程抢险,共淹没滩区农田2.862万hm2,直接经济损失达4.865亿元,严重影响了大荔县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洪水已成为县域发展的心腹大患。

5思考与建议

综上以上分析,黄河大荔段近几年来险情不断,大量耕地蹦入河槽,库区返迁移民不能安居乐业,土地纠纷时有发生,造成社会不安定。在黄河潼关高程未彻底降低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采取工程措施控制河势西倒,是非常必要的。从长远和近期治理考虑,有以下思考与建议:一是建议上级改变三门峡水库的运行方式,今后水库运行方案的确定不能以发电为目的,要充分考虑到有利于降低潼关高程,减轻库区灾害;二是根据河势现状,应依据水利部关于黄河规划治导线,在黄河新兴工程与华原工程、华原工程与华原下延工程、华原下延工程与雨林工程之间修建护岸工程,工程布置均沿治导线进行布置,以控制河势,减少小水冲刷塌地;朝邑围堤是库区群众的生命线工程,虽经2次加高培厚,但下段25km仅按5年一遇(龙门站12 700m3/s)设防,防御标准偏低,应再加高培厚,使其由目前5年一遇防洪标准提高到20a防洪标准;赵渡镇雨林5个移民村,居住在朝邑围堤以内(临水则),周围东、西、南三面又被黄、洛、渭三河环包,每遇三河洪水,移民群众的安全都将受到淹没威胁。按照《防洪预案》之要求,必须全部撤离安置,是省、市、县、镇四级政府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级领导防汛抗洪最愁心的地方。从长远着眼,应对5个村庄修筑高标准的护村围堤工程,以减少三河有汛时,移民群众频繁的搬迁之苦。

6结语

大荔县地处三门峡库区黄、渭、洛三河汇流处,洪涝灾害频繁,历年来都是省、市防汛工作的重点县。黄河安澜将对大荔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要兴荔,先治水”已成为全县各级干部群众的共识。因此,河道治理与防汛减灾将是大荔县一项长期复杂与艰巨的工作任务。实现每年的安全度汛,是建设“美丽大荔”的迫切需要与基础保证,也是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因此,应依据国家有关河道治理的法律法规及水利部统一规划,在有效控制与降低潼关高程的同时,多方筹备投入资金,加快河道整治步伐,加大防洪工程建设力度,达到人水和谐,才能实现库区移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顾定法,唐青蔚.黄河断流及其防治对策[C].//21世纪中国水文科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技术和新方法——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文集,1999.

黄河水文化与黄河治理 篇2

黄河三角洲文化与文化研究刍议

进行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应区分文化型态与文化类别,重视文化场域与文化资本,把握文化转型与文化交往,要搞清文化研究本体的有关内容,利用几种较实用的文化研究技术,以求推动此项研究的发展.

作 者:张献青 ZHANG Xian-Qing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中文系,山东,滨州,256603 刊 名:滨州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NZHOU UNIVERSITY 年,卷(期): 21(1) 分类号:G07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文化   文化研究   文化生产   研究技术  

黄河口文化内涵界定与解读 篇3

[关键阗]黄河口;文化;基本特征

一、黄河口文化定义与内涵

对于黄河口文化的研究,目前尚无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和完整的定义。但对于黄河三角洲文化已有学者进行研究,较有代表性的如,田家怡(2001)认为黄河三角洲文化是黄河三角洲人一组组共同体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切生产、生活样式,行为方式,智能和精神系统的总和。孙才顺(2002)认为所谓黄河三角洲文化,概指产生发展于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是有史以来生活在黄河三角洲上的人们共同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称。对于东营地域文化,也已经开始有学者进行尝试性研究,如孙德祯(2004)认为东营地域文化可以定义为:这一特定地域产生的以黄河文化为渊源、古齐文化为根基、移民文化为补充、革命传统文化为底蕴、石油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为主体的文化。

以上定义均是以地域的角度来对黄河三角洲文化和东营地域文化进行的界定,但是如果以这种方法来定义黄河口文化却是不妥的。原因有二:

其一,自然地理概念的黄河口在历史上一直是不确定的。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大的流路调整就有六次,现代黄河人海口是黄河1976年5月27日改道清水沟流路形成的,即使上溯至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渤海,也仅仅才150年左右的历史。对此高有鹏先生也持同样观点,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作为历史地理的概念,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所以如果单纯以地域的角度对黄河口文化进行界定,显然是不完整也是不严谨的;

其二,黄河不仅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一条文化的河流,黄河不仅仅是简单的两个汉字,而是一种文明的象征。余秋雨曾经说过,“中华文化是一种大河文化,我们中华文化都有大河文明的性格,具体说来,就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大河文明的性格。大河文明就是身在水边,聚族而居……而这种文明一定与大海文明的性格不一样,与游牧文明的性格也不一样……而对中华文明集体性格造就最重要的就是黄河”。黄河人海口是黄河流域河流的汇集,是黄河流域植物的汇集,也是黄河流域文化的聚集,更是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心系梦萦之所在,倘若单纯以地理角度而忽视其所蕴含的代表民族精神和气质的价值形态,显然抹杀了黄河口文化的历史性和真实性。

黄河口文化与黄河三角洲文化有一定渊源但却绝不等同,以上分析并非力图解释或澄清两者相互关系,而是在于努力探寻一种如何描述黄河口文化的较为科学和历史的方法,即:不仅仅要从地域角度来描述黄河口文化,更重要的是跳出地理概念的苑囿总结出黄河口文化所蕴含和代表的最真实的价值形态。

乔清举认为,河流不仅具有自然的生命,而且具有文化生命,河流的文化生命(the culturallife of rivers)是“河流作为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而不单是纯粹的自然现象所具有的生命,是河流对人类精神生活、文化历史和文明类型的积极的启示、影响和塑造。河流的文化生命不是河流静态、单向地对人类文化产生影响,而是人与河流相互交往、对话、诠释的产物。河流的文化生命表现为人与河流的相互交往所形成的理念,是人与河流关系的升华,表达了人与河流的互动和同构”。显然,河流的这种文化生命,其核心是人类和河流交往与诠释,而这些交往虽然包含着“实践”,但其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实践的内涵,在人与河流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某些“非物质”的理念和精神符号往往演化成为河流文化生命的主体特征和核心要素。

于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黄河口文化定义的问题可以转换为一种定义的两个角度,一种是广义的角度,是置于社会学视野下的,根据这样的理解,黄河口文化则应被定义为某一特殊社会生活方式的整体;第二种是指从狭义的角度而言,以其所蕴含和代表的民族精神和气质为核心的价值形态所做的界定,亦即文化本身的主体特征和核心要素。其内涵亦即余秋雨先生所言,“黄河口的文化旅游价值在于,这里是千古母亲河伟大的归结之处,很多伟大的地方去了之后会让人感到很激动,黄河人海口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激动的地方。母亲河的概念,并不仅是指黄河千百年来‘灌溉’了两岸的百姓,更重要的是黄河从文化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一些基本的性格”。这两个角度所给出的定义不是分割开来的,而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由此,黄河口文化可以定义为:黄河口文化是黄河文化、齐鲁文化等多元文化在黄河人海口区域碰撞、汇聚、融合所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态,是一种具有母亲河归结处象征性的文化,内容体现为有史以来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反映其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生产生活类型、社会结构模式、风俗习惯特征、文化心理心态的总和,其核心要素体现为其本身所蕴涵的华夏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心等价值形态。并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文化元素注入其中并相互交流、融汇,这种多元文化的汇聚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其内涵,共同构筑了黄河口独特的地域性文化体系。

对于这一定义应特别注意四个关键点,缺少任何—点来理解黄河口文化的内涵都是不完整的:

一是黄河口文化地域上虽然囿于黄河入海口地理区域的限制,但是在内涵上早已突破了地理疆界的束缚,它所代表的是黄河这条文化大河所孕育的文化体系核心价值一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在其人海之地的集中体现;

二是黄河口文化体系所包含的在黄河人海口区域形成的文化形态(主要是指黄河口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注入的新的文化元素如齐鲁文化、海洋文化、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移民文化、石油工业文化、红色文化、军垦文化的因子),是黄河口文化一定历史时期(现代)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传承的载体,它的形式与内容随着黄河流路的变迁和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体现出较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nlc202309040209

三是黄河口文化所蕴含和代表的华夏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黄河口文化体系的本体特征和核心要素,虽然黄河口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和赖以传承的载体形式随着黄河流路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她所代表和蕴涵的这一主题几千年来一直贯穿于其成长发展的整个过程,也正是这一主题的本质所在赋予了黄河口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扬弃。

四是,这一定义本着历史的态度把黄河口文化体系分为了两个有机构成部分,一是其本体特征和核心要素,即其所蕴含和代表的华夏各族人民的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勤劳勇敢、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二是其内容或表现形式,即黄河人海口区域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反映其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在此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齐鲁文化、海洋文化、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移民文化、石油工业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军垦文化的因子或其复合体。其形式和内容虽然时时刻刻都发生着嬗变,往往随黄河入海口流路的变迁而变化,但本体特征、基本形态和核心要素基本保持着稳定性。

二、黄河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在文化的定义和对其本质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重要论述。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文化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思想。而黄河口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则是一漫长的客观历史过程,它孕育于黄河文化哺育华夏民族成长、壮大的历史,产生于黄河入海口区域人类世世代代的生产活动过程之中,其内涵产生于实践,但绝不仅仅局限于实践的内容。

1.黄河口文化发展的动力

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贯穿于黄河口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是黄河口文化产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海内外炎黄子孙都引以自豪的母亲河。早在远古蛮荒之时,她就哺育着两岸的华夏民族,孕育了最初的华夏文明。在中华文化发生、发展、壮大的悠悠历史长河中,黄河文化不仅是重要源头,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一直占有主体的地位。同时,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中,“黄河”始终不是一条普通的河流,她有超出单纯自然现象的“神性”,这是由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和黄河的交往史所决定的。在殷代,他叫做“高祖河”;在汉代,她又叫“中国河”;她至今还被叫做“母亲河”,这些都表达了她的“神性”。这种神性,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潜在地发挥着作用。而这种“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可以总结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勤劳勇敢、拼搏进取的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

在大河人海之地,多种文明在此交汇,多元文化在此交织,而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勤劳勇敢、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在大河与大海的交汇之地得以集中展现,尽管因其多泥沙,河道“善淤、善决、善徙”导致入海口多次变迁,但是这种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却一直激励着华夏儿女在大河人海之地百折不回、繁衍不息。

2.黄河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黄河入海口是整个黄河流域河流的汇聚,是黄河流域各地土壤的聚积,同时黄河口也是黄河流域各种文化的汇聚、交流、碰撞之地。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移民,将各自的乡土文化元素带入黄河口,与其本土传统文化中齐鲁文化元素、海洋文化元素、农耕文化元素在此杂糅融会,同时在发展、成长过程中又注入了现代石油文化、革命文化、军垦文化的因子,从而在它的入海口孕育出独具特色、兼容并蓄、博大精深、集黄河文化之大成的黄河口文化。

(1)齐鲁文化

东营境内以广饶(古乐安)、利津县为代表的区域,西周至战国时期均为齐国地,秦代属齐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首置广饶县,广饶曾一度被封为侯国。从传统文化的脉络看,当时以广饶县、利津县为代表的区域应属齐鲁文化的区域范围,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在文化的主流上承延了齐鲁文化的脉络,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凸现着齐鲁文化深邃和厚重的特点,鲁文化的儒学思想和齐文化的商学思想都得到很好的发挥,使这一地区具有较肥沃的文化土壤,同时也培植了一些具有文化代表性的精英。如先秦兵家的代表人物孙武,以《孙子兵法》名世,而后辅佐吴王成就霸业;干乘(今广饶)人欧阳和伯及同郡人倪宽以及欧阳和伯之子及曾孙高,形成了一个显赫的今文《尚书》“欧阳学”传经派别,对西汉学术乃至西汉政治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崇文尚武、擅农重商、富民兴邦、以德化民的古齐鲁传统文化对黄河口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中国造船史》指出“内涵丰富的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组成部分……黄河、长江与海洋共同孕育了中国的舟船文化”。《战国策》卷29《燕策一》“燕王哙既立”章记齐王曾“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既言“北地之众”,就说明临淄以北(今广饶一带)已有较为密集的人口,使得可耕地面积日渐减少,必然会向退海之地开荒要粮;另据历史记载,现在东营市的广饶、利津一带周朝为齐地,秦朝时属齐郡,依据靠海的优势,大兴渔盐之利,又兼农桑垦殖,自先秦以来创造了发达的农业经济区;同时当地居民世代与海打交道,靠海、吃海、用海,创造了这一区域灿烂的海洋文化。自黄河在此入海以来,黄河文化便与海洋文化融为一体,共同融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黄河口文化体系。

黄河下游地区作为海洋文化的典型,集中在山东沿海,而由于黄河经常改道,黄河入海口便成为理解其作为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点,而不论黄河在哪里人海,它都赋予海洋文化以新的内容。与东南沿海地区不尽相同的是,黄河新旧人海口对龙王的崇拜要远远盛过对妈祖的崇拜。今天的滨州、利津,包括整个莱州湾的黄河冲积扇平原,尤其是神仙沟、甜水沟(今东营市境内)一带为集中地,道教文化具有绝对优势,其中的泰山神崇拜,特别是碧霞元君的民间信仰,是黄河下游地区民俗生活中极其突出的一个亮点。

nlc202309040209

(3)移民文化

自明初以来的六百多年间,黄河三角洲先后出现过三次移民迁入大潮:第一次是明洪武、永乐年间迁自山西洪洞与河北枣强的移民;第二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来自鲁西和部分军队的移民;第三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鲁西和全国各大油田的移民。三次规模较大的移民,形成了三晋、燕赵等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给黄河口地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内涵,使黄河口文化有了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特点,具备了极大的包容性。移民文化是黄河口文化的重要补充。

(4)革命文化传统

黄河入海口一带是革命老区,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共产党的早期活动。1925年春,东营市的广饶县刘集村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一刘集党支部,我国第一版的《共产党宣言》也在此被发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河口英雄儿女们开辟出了山东五大抗日解放区之——渤海解放区,在为全民族解放事业伟大斗争中形成了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黄河口革命历史文化。

(5)石油文化

建国以来,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兴起,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大军汇聚黄河三角洲。随之而来的还有军马场、石油大学等中央、省属单位的加入。几十年来,油、地、军、校四方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这一共同目标,携手并肩,艰苦奋斗,共同开创了以团结奋进、艰苦创业为主题的石油文化。这一文化经过几十年的锻铸和锤炼,已充分融入黄河口文化体系中,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促进黄河口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现代黄河口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主题鲜明的多种文化的融合体。黄河口文化受到了黄河文化与传统齐鲁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得到了海洋文化的浸润,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古老民俗的浸润,外来移民文化、石油工业文化、红色文化、军垦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击,多种文化的集聚、碰撞和融合,终于演化成为一种雄浑淳厚、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它既蕴含和展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艰苦创业、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又体现了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和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极富多元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区域个性和时代特征。

三、黄河口文化的基本特征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而这一特点我们称之为文化的基本特征。黄河口文化在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的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勤劳勇敢、拼搏进取的精神为本体特征,与黄河入海口自然环境相适应,既传承历史又与时代发展相呼应,既与地域文化相交流又吸纳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主题鲜明的民族性、和谐共处的人文性、兼容并蓄的多元性、独特唯一的地域性四大基本特征。

(一)主题鲜明的民族性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远古先民在此“择水而居”,辛勤耕耘,孕育了黄河流域最初的文明。数千年来,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和繁荣,被全球华人誉为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蜿蜒浩荡、百折不回的黄河,也被视为中华民族坚韧顽强精神的象征。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讴歌描绘的对象,以其为题材的众多作品鼓舞了亿万人民奋发向上的斗志。而在中华民族最为危险的时刻,《黄河大合唱》无疑唱出了全中国人民的最后的吼声,以“黄河在咆哮”的气势和胆魄,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最后终于实现民族的独立。

黄河口文化继承了这种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勤劳勇敢、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并且激励着历代黄河口人民在入海口克服艰险,繁衍生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历代移民在这片退海之地,勤恳耕耘,世代劳作;在中华民族最艰难困苦的时期,黄河口人民苦苦探寻着救国之路,第一版《共产党宣言》在这里的早期传播,孕育了这片土地最初的红色火种,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山东五大抗日解放区之一一渤海解放区;建国以后,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兴起,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大军汇聚这里,发扬团结奋进、艰苦创业的精神,建设了新中国第二大油田。随之而来的还有军马场、石油大学等中央、省属单位,艰苦创业、奋勇拼搏,使得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焕发着勃勃生机。在新时期,这种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勤劳勇敢、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并一直成长为黄河口文化的不变的主题。

(二)天地人和的人文性

“和谐”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当然“人河和睦共处”也是人类与河流关系的最高境界。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就没有世界,有了水才有生命,有了水才有灵性。黄河在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滋养、哺育人类文明的同时,定期泛滥和频繁决口,却给沿岸和河口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威胁。由于黄河善淤、善徙、善决,所以一部黄河史,就是一部人类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人类与黄河力求和睦相处的历史。

但是,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长期主导下,人类与黄河的关系正在遭遇空前危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床抬升,河道断流。黄河断流给河流带来致命威胁,河道泄洪排沙能力削弱,主河槽严重淤积;河流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污染度超标。而且,黄河断流切断了河口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黄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受到损害。

黄河口开发建设的历史,也是一部黄河口人民力求与大河“和睦、和谐”共处的历史,在黄河人海口改道水清沟之前,黄河流路的不稳定一直威胁着胜利油田的生产和安全,1976年5月27日,通过人工疏导,黄河入海口成功改道水清沟,至今顺利行水30年,打破了黄河“十年一改道”的宿命。世纪之初,随着黄河水不再断流,黄河口人民开始实施湿地修复工程,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提高了湿地内生物的多样性。入河共处标志着“河流伦理”、“河流生命”的理念正在成为主旋律,也标志着人类从蒙昧期的“乖孩子”开始,经历了反叛期的“坏孩子”阶段,现在正在文明的更高层次上,努力做一个与河流和解的“好孩子”。人与自然在这里共生共荣,天地人和的崇高理念正在随着黄河口人对黄河进一步认识而升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精神也成为黄河口文化基本特征之一。

(三)兼容并蓄的多元性

nlc202309040209

黄河入海口是整个黄河流域河流的汇聚,是黄河流域各地土壤的聚积,同时黄河口也是黄河流域各种文化的汇聚、交流、碰撞之地。黄河口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中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较深,它首先吸收了齐鲁文化的革新、开放、包容精神,之后又受到北方游牧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内容与形式渐趋多元。

自明代起,现代黄河口区域历史上共发生三次大规模移民,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移民,将各自的乡土文化元素带入黄河口,与其本土传统文化中齐鲁文化元素、海洋文化元素、农耕文化元素相互融合,黄河口文化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趋多元。同时黄河口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又吸纳了黄河口军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创造的优良的革命文化因子、石油勘探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石油精神,从而在黄河人海口孕育出独具特色、兼容并蓄、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的黄河口文化。

它不仅继承了黄河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传统文化精华,而且还吸纳了菜州湾沿岸海洋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内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移民的涌入不仅加速了黄河口文化融合的进程,而且使得黄河口文化形态渐趋成熟;红色文化和石油文化的融合使得黄河口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其本质特征和主题更加鲜明,而新时期现代文明的注入则使得黄河口文化时代特色鲜明,使得这一“多元一体”的地域文化展现了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四)唯一独特的地域性

黄河唯一性体现在中华民族母亲河形象上。同时黄河入海口也是唯一的,它的唯一性不仅仅在于黄河人海口的生态地理概念,而更在于其本身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情感和爱国情结。

黄河绵延万里奔腾人海,在其人海口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栖息地。区内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有白天鹅、丹顶鹤等289种鸟类,被誉为珍禽的乐园;野生植物达393种,柽柳、天然芦苇荡成为一大独特的景观。整体上讲,黄河口生态资源分布集中,类型多种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已经传唱了几千年,它们所凝聚的是人们对这条母亲河奔流人海的一种情怀。自古以来,长河人海、河海交汇曾经寄托了多少华夏儿女的憧憬与向往,如今黄河入海口更是海内外千千万万炎黄子孙魂牵梦萦之地,她所蕴含的民族情节是任何一条河流所不能够代替的。自然地理意义的黄河入海口随着黄河尾闾的摆动而不断变迁,但是黄河口所蕴含“非物质”层面的的象征意义和民族情节,在华夏儿女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而这种“非物质”层面的无形的象征正是黄河口文化的本质内涵和核心要素,这种象征和意义决定了黄河口文化具有的独特、唯一地域性特色。

四、结语

黄河口文化是一独特的文化形态,对于黄河口文化的研究也因为黄河口的多徙所导致的“黄河口文化无历史论”而耽搁,本文对黄河口文化的解读乃一尝试性界定,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黄河口文化的研究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专家的注意和重视。

黄河水文化与黄河治理 篇4

1.1 地理位置

青铜峡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银川平原之南。地处东经105°37′~106°21′, 北纬37°16′至38°15′之间, 南北长60多公里, 东西宽30多公里。总面积2424 km2方公里, 辖七镇一个街道办事处三个农林场, 总人口26万。青铜峡市被誉为“塞上明珠”, 九曲黄河穿境北流, 举世闻名的青铜峡拦河大坝坐落于境内。

1.2 自然资源

地形地貌。青铜峡市海拔高度在1100~1700 m, 有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貌。地势南高北低, 南部为牛首山山地丘陵地带, 海拔1200~1455 m;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 海拔1121~1135 m, 自南向北倾斜, 平均比降1/4 0 0, 地势平坦, 排灌畅通, 现代农业发达。

气候资源独特。青铜峡市地处西北内陆, 属中温干旱气候区, 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干旱区域的交汇地带, 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四季分明, 昼夜温差大, 全年日照2955 h, 年平均气温摄氏8.3℃~8.6℃, 无霜期176 d, 年降水量2 6 0.7 mm。

水利资源充沛。黄河流经青铜峡市58公里, 年过境水量400亿立方米, 自秦汉先后开掘的秦渠、汉渠、唐徕渠等九大干渠均从青铜峡境内引出, 引黄灌溉条件得天独厚。地下水补给总量3.5亿立方米, 可利用量1.2亿立方米, 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水资源。

土地资源广阔拥有耕地3.266万公顷, 农村人口人均3亩, 宜林面积2.2万公顷, 宜牧草地11.066万公顷, 宜渔水面3933.3公顷, 国有为主。

电力能源充足。是宁夏的电力工业基地, 有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大坝火力发电厂、66万千瓦的铝厂自备电厂、装机容量30.2万千瓦的青铜峡水电厂和8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厂, 年发电量100.8亿度, 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灰石、水泥灰岩、石膏、烟煤、重晶石、砂砾、胶泥等, 其中水泥灰岩储量大、品位高, 已探明达1.3亿吨。

1.3 社会发展

交通便捷畅达。京藏铁路、大古铁路、109国道、石中高速公路横贯全市, 距银川机场50公里, 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市56 km, 青铜峡火车站是京藏铁路大型的客货运站。率先在全区实现了镇、村通硬化路面, 形成了四通八达快捷的立体交通网。

服务设施完善。全市已形成以专业银行、地方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主体的金融体系, 有5家分支机构承办外汇业务;城乡通信均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功能齐全, 城区日供水能力达34000 t/d, 供热能力134 MW, 保证了经济快速发展对服务设施的需要。

工业实力雄厚。是自治区的重要工业基地, 自治区经济核心区之一。辖区内有青铜峡铝厂、大坝电厂、青铜峡水电厂等20多家中央、区属大中型企业, 形成了以电力、冶金、化工、建材、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各类工业产品达480余种。年产铝锭58万吨, 碳素制品26万吨, 铝型材5000吨, 水泥230万吨。铝锭、铝型材、PVC树脂、水泥、烧碱、皮革、加气砌块、御马葡萄酒、老苗月饼等名牌拳头产品畅销区内外, 法福来面粉荣获自治区名优产品称号, “西夏贡米”荣获99’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御马庄园葡萄酒荣登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宝座。

现代农业发达。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 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苹果、葡萄等农作物, 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市, 形成了粮食、畜牧、蔬菜、食用菌、瓜果、桑蚕、肉蛋奶、水产品等八大农副产品基地, 全市粮食种植面积62万亩, 粮食产量稳定在2.5亿公斤, 水果、蔬菜产量18.2万吨, 食用菌栽培面积达22万平方米, 总产量达600 t。贺兰山东麓是全国酿酒葡萄最佳种植生态区, 被誉为中国的“波尔多”, 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4万亩, 5年内将发展到10万亩。规范化养殖水平处于全区前列, 猪、鸡、牛、羊饲养量分别达45万头、300万只、4.8万头、65万只, 奶牛饲养量1.3万头, 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量大质优的原料来源。由此崛起了年加工优质小麦5万吨、优质水稻4万吨的法福来面粉公司和塞外香面粉有限公司, 年产5万吨葡萄酒的御马酒业公司, 年加工120万张优质滩羊裘皮的雄鹰皮草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周边县 (市、区) 均属引黄灌区精华地带, 经济发达, 资源富集, 为投资者提供了充裕的原料保证。

旅游资源奇特。境内有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建造的古渠水系;有线条清晰、写意逼真的广武口子门岩画;有号称“宁夏小八达岭”之称的北岔口明长城;有西北最大最多的佛教庙群牛首山寺庙和始建于西夏时期排列奇特的108塔;有气势雄伟, 蔚为壮观, 集发电、灌溉、防洪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青铜峡拦河大坝;有风光旖旎的库区鸟岛、金沙湾、黄河风情园;有颇具民族特色的回乡民俗风情园等众多旅游观光胜景。

2 罗家河综合治理与湿地恢复工程

2.1 工程的必要性

罗家河是黄河吴忠段西岸青铜峡市的重要排水沟, 南起青铜峡市大坝镇上滩村, 经青铜峡市小坝镇、陈袁滩镇, 北至青铜峡市叶盛镇地三村入黄河, 穿泰宁渠, 惠农渠等主要渠道, 沟道全厂24公里, 沿途接纳中干沟、反帝沟等排水干沟。最大排水量6.02立方米/秒。罗家河也是河西地区最大的纳污水体, 接纳着除青铜峡铝业集团公司和大坝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外的河西地区全部工业、生活和农业污水排放, 其中包括米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青铜峡城市污水处理厂、宁夏天峰化工有限公司等3家重点水污染源排放单位, 这三家排污单位的污水经中干沟穿惠农渠入罗家河。罗家河年接纳工业、生活污水899万吨, 向黄河排放主要污染物COD2523.22 t, 氨氮1044.26 t, 分别占吴忠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的3.12%和24.4%。近年来, 随着青铜峡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罗家河的纳污量也在不断增长, 造成水质逐年下降。经监测分析, 罗家河枯水期 (11~3月) 水质为Ⅴ类至劣Ⅴ类水质, 主要超标污染因子为氨氮 (17.0 mg/L) , COD (44.7 mg/L) 和生化需氧量 (18.0 mg/L) 分别超标7.5倍、0.12倍和0.8倍;丰水期 (4~10月) 水质已由Ⅲ类下降为Ⅳ类水质。因此, 对罗家河水污染进行综合治理显得十分必要。规划建设罗家河流域湿地恢复工程, 利用自然氧化塘方式对罗家河进行综合治理, 通过湿地恢复重建, 种植芦苇, 菖蒲等水生植物吸收营养物质, 自然氧化, 改善罗家河水质, 减少入黄污染物排放量, 从而改善黄河水体水质干流。

2.2 工程的主要内容

黄河吴忠段自古就河网纵横, 湖泊相连, 有“七十二连湖”之说。由于解放后围湖造田使大量湖泊湿地消失, 仅存的一些湖泊水面锐减, 水体自净功能下降。本工程拟在罗家河干流陈袁滩镇段北至大古铁路, 东到滨河大道, 西南沿石中高速公路围成的三角区域内利用现有沙坝湾8队湖、杨滩村湖、袁滩村湖等三个自然湖泊, 在叶盛镇林东一队中干沟跨惠农渠将中干沟水引入这三个湖泊, 同时通过开挖河道, 清淤扩湖, 种植水生植物, 重建生态湿地。主要工程内容包括:节制闸1座, 开挖10 m宽输水河道8公里, 将三个湖泊相连通, 清淤扩湖915亩 (其中清淤85亩, 开挖人工湖830亩, 按平均水深1.5 m开挖) , 种植水生植物500亩。净化后退水仍排入罗家河下游。

3 投资概算和环境效益

3.1 罗家河综合治理与湿地恢复工程投资概算

节制闸1座:300万元。

泵站1座 (2万m2/d) :500万元。

砼输水管 (¢=1m) 3.8 km:700万元。

开挖河道:800万元。

清淤扩湖:3000万元。

种植水生植物:500万元。

共计:5800万元, 其中地方配套资金1160万元, 申请国家专项资金4640万元。

3.2 环境效益与分析

罗家河干流水质通过节制闸节流进入湿地, 经水生生物吸收其中氮、磷等营养物质, 同时水体在湿地水停留自然氧化, 可进一步降低水中各种有机污染物浓度, 从而改善水质。以30%削减率计算, 每年可减少向黄河干流水体排放主要污染物氨氮313.28 t, COD756.97 t, 环境效益十分明显。同时可增加水面1050亩 (含沟道水面210亩) , 水生植物约600亩, 使该区域水生植物, 水生动物, 鸟类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 有望建成吴忠境内除青铜峡鸟岛之外的有一处鱼类、鸟类的乐园。

4 结论

黄河河口治理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5

关键词:黄河河口;治理;问题;对策

黄河河口是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治黄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河口治理,相继采取人工改道、加修堤防、整治河道、等措施,初步建成了河口防洪工程体系。在新的形势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的提出,对治理河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沙条件的急剧变化使得黄河河口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关系河口地区安全、发展的重大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尾闾河道持续淤积延伸,河口流路急需进一步治理

1.大量泥沙堆积在河口,尾闾河道不断淤积延伸。

清8改汊之后,尽管1996年7月-1997年9月尾闾河道冲刷强烈,但由于水沙条件的变化,自1997年10月以后,清4以下河道冲淤交替变化,总体呈淤积状态。据统计,1997年10月-2005年4月清4-汊2段河道淤积838.3万m3,淤积强度37.8万m3/km;汊1断面净淤积500.8m2。分析其原因,一是径流流量小,挟沙能力减弱,造成泥沙淤积,二是河道的淤积延伸,侵蚀基面抬高,引起溯源淤积。

与此同时,改汊后的沙嘴也不断向海中淤进。1996年清8出汊之后,至2004年9月沙嘴向海淤进约10km。其中,1996年5月~2000年5月,清8汊河沙嘴向海延伸了约5.3km,造陆面积约19.2km2;2000年9月-2004年9月清8汊河沙嘴向海中淤进了大约5km。

2.河口河道工程布局不尽合理,节点工程不完善。

十八户以下靠河的险工控导工程长度23.5km,仅占河道长度的五分之一左右,控制长度不足,清4以下为无工程控制区,致使十八户以下河段河势变化较大,造成部分工程脱流,多处滩岸坍塌严重,特别是丁字路口附近的右岸滩地,自1998年至2005年坍塌长度达5000m、宽度400m,如若继续任其发展,不仅会引起其他段落的河势变化,而且极有可能改道流向南边海域,淤塞东营市的排水体系。同时,清8附近呈现出明显的“S”弯,发展趋势极为不利。

对策建议:黄委会把“治理黄河口,以尽量减少其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作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九条治理途径之一,把治理黄河口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是新时期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胜利油田的深入开发强烈要求较长期相对稳定入海流路的要求。

1.加大挖沙降河力度,减少河道淤积对黄河下游的反馈影响

“拦、排、放、调、挖”是处理泥沙,有效减少黄河下游淤积的五大措施。在黄河水动力输沙作用日益减弱,河道主槽淤积加重的形势下,利用挖河疏浚的方法,藉以增加河道的输沙能力,减少河道的淤积,十分必要。三次挖河实践已经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现场观测资料分析、综合效果研究和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一致,均表明了挖河能够有效地减缓河道淤积,具有明显的溯源冲刷、增大泄洪能力和降低水位的效应。因此,应继续实施挖沙降河工程,常年挖河不止。

2.完善节点工程,稳定主槽,归顺河势

针对河势变化较大,工程控制长度不足的河段,应加大整治力度,完善节点工程。当前,应及早建设十八户控导上延工程,对清6到清8河段进行河道整治,有效控制河道的横向摆动,稳定主河槽。

三、缺乏专项经费,观测研究工作明显滞后

黄河改走清水沟流路以来,河口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相比之下,河口观测研究滞后,能够运用指导生产实践的研究成果较少,远远落后于河口治理。形成这种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必要的经费。按照国家计委关于河口治理的批复精神,需要加强对河口段的观测研究,为今后河口治理提供可靠的理论根据。但由于没有资金来源,这项工作虽然有机构(河口研究院)却无法开展。

黄河下游堤防道路工程治理刍议 篇6

1 毁坏成因分析

黄河堤顶道路修建时设计标准低, 工程设计参照平原微丘三级公路标准。但由于堤线布置的不规则性, 满足不了三级公路对路线平面布设的要求, 设计指标值采用参考三级公路。在修建时部分基础有粘性土而且含水量较高, 在设计及施工时未彻底处理, 建成后即投入使用。另外, 黄河大堤两侧村庄相对密集, 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沿黄运输车辆急剧增加, 堤顶道路车流量大, 滩区部分路段超载、超限车辆通行势头也日趋加剧, 破坏了堤顶道路的基础, 导致沥青面层形成龟裂。管理过程中虽采取了一定措施禁止超载车辆的上堤通行, 但由于个体利益所趋和管理职权所限, 治理效果不甚理想。加之近年防洪基建工程的增多, 特别是放淤固堤工程的施工, 造成了堤身不均匀沉陷和变形, 也加剧了堤顶道路的毁坏。除此之外, 目前堤防道路主要表现的龟裂、裂缝及沉陷坑槽等形式的主要毁坏成因为:

1.1 龟裂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路面结构强度不足引起;二是黄河堤顶上通行的货车和防汛备石采运车辆超载;三是由路基变形引起路面局部开裂后, 裂缝发展演变而形成龟裂 (如放淤固堤工程施工时出现龟裂、沉陷和凹槽主要是由于路基 (堤身) 不密实, 碾压不均匀, 在水的浸蚀下, 经频繁的行车作用引起的变形) 。

1.2 横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路面质量较低, 车辆超载严重, 致使沥青面层或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裂缝。二是由于温度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的疲劳裂缝。三是放淤固堤工程施工过程中堤身遭水浸泡后强度和路面的承载力降低造成的。

1.3 纵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路基不均匀沉陷造成的;二是沥青面层分幅摊铺时, 两幅接茬未处理好, 在行车载荷作用下形成的。

1.4 沉陷坑槽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沥青混合料在施工时拌合不均匀, 沥青含量相对减少, 不能将矿质集料有效粘结, 在高速行驶车辆轮胎的“泵吸”作用下, 较细集料被吸出;二是施工时混合料拌合温度太高, 使沥青过早老化发脆, 粘结力下降;三是施工温度太低, 混合料温度下降快, 压实不充分, 导致密实度不足;四是施工时路面下面层标高控制不好, 导致沥青上面层太薄, 没有形成结构厚度。

2 治理方案及管理措施

目前, 黄河部分堤顶道路受超载、施工等原因破坏较重, 坑洼不平, 堤身出现沉降、裂缝, 已影响到“抢险交通线”的畅通。雨季雨水积存和下渗, 容易引起裂缝和沉降的进一步扩展, 加速堤顶道路破坏, 进而危及到堤防的安全。为适应黄河防汛抢险的需要, 方便堤防工程管理, 需要对裂缝尽快进行处理。

2.1 龟裂和横缝:

为防止雨水渗入基层, 减缓道路的损坏, 应对沉陷部位, 采用切割挖除修补的方案进行。乳化沥青上封层施工主要包括路面清扫、热沥青喷洒、撒米石、碾压等工序施工。

2.2 大面积龟裂、路基沉陷和整段路面路基毁坏:

应对该段道路重新修建。经分析对比采用冷拌处理底基层的施工方法进行基础处理, 每平方基层加20kg水泥, 然后进行透油层、沥青碎石施工。粗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 并具有良好的颗粒状, 宜采用石灰岩碎石, 压碎值应≤30%, 细长扁平颗粒含量不大于20%, 与沥青有良好的粘结性能。

2.3 部分路段龟裂路基下陷:

拆除沉陷部位路面的面层和基层, 路基翻松30cm后压实, 要求压实完成后的路基顶高程与沉陷前的路基顶高程相同 (沉陷路基需要增加土方) ;再按堤顶道路的原设计要求恢复道路的基层和面层, 要求恢复的面层顶高程与相邻路面顶高程一致。

2.4 纵缝处理:

对纵缝小于3cm的首先采用锥探灌浆对缝进行充填, 再填入沥青混合料, 对大于3cm的首先采用锥探灌浆对缝进行充填, 然后沿封开挖成槽用土回填, 槽底路基压实后, 按原设计道路标准进行堤顶道路的恢复。

2.5 道路管理措施

1) 与地方联合执法, 按有关文件和规定标准修复破坏的拦路墩, 加强超载车辆管理, 严禁超载车辆在黄河堤防道路上通行。

2) 安装永久性警示标语, 宣传黄河大堤不作为交通道路使用;进行标志标牌、交通警示牌、下堤路口警示桩等设施的修补和安装工作。

3) 加大黄河堤防道路补偿性收费和养护力度。

4) 加强堤防道路的管理, 加大堤顶道路政策的宣传,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逐渐提高人们的认识, 用法律捍卫黄河水管单位的根本利益。

5) 加强滩区窑厂的管理, 批复建设方案时, 要同时拟订拉砖路线, 按照行走堤防道路的长度交纳堤防养护费或按照生产砖的数量交纳堤防养护补偿性收费。

6) 积极协调地方政府, 建议尽快修建平行堤防的滩区和沿堤的迁安救护道路, 用以缓解堤防道路的压力。

7) 组建自己的专业队伍, 购置道路维修设备, 加强道路及时维修养护能力。

3 预防措施

3.1 龟裂、裂缝的预防

由于路面基础温缩、干缩引起的纵向、横向裂缝, 缝宽在6毫米以内的, 可将裂缝的缝隙用钢刷扫净, 并用压缩空气吹去尘土, 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灌缝封堵;缝宽在6毫米以上的, 填沥青砂石或细粒式沥青混合料, 捣实后用烙铁封口, 然后撒砂扫匀, 也可以用乳化沥青混合料封填。对于土基或路面基础强度不足引起的裂缝, 要先处理土基础, 然后再修复路面。在路面出现微小裂缝时就必须及时处理, 对于细裂缝可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 或用热沥青封层罩面。

3.2 路面推移和啃边的预防

对于路面推移和啃边的预防主要是提高混合料压实后的内在稳定性, 适度降低沥青和细集料的含量, 提高混合料中多角碎石颗粒的含量, 施工摊铺时尽量避免搅拌不匀。坚决避免运输途中颠簸严重、运输时间长等情况。

另外, 由于黄河堤防路面较窄, 重车交错极易产生对道路边沿的破坏, 应通过加大路沿石和路沿硬化断面, 来提高路沿侧应力, 减少路面推移和啃边的破坏。

3.3 车辙的预防

对于车辙的预防主要是提高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是防止或延缓路面产生车辙的有效方法。在沥青中掺入不同的改性剂能改善沥青的很多性能, 粘度提高、感温性能稳定、沥青软化点提高、针入度提高、耐老化性能提高, 从而也相应提高了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和抗车辙能力。

3.4 坑槽的预防

如果路面基础完好, 路面层有坑槽, 可先测定路面损坏深度和范围, 划出开槽修补的轮廓线, 其纵横边线应与路中线平行或垂直。然后沿标记线仅开凿已损坏的路面部分, 标记划好后再切削或破碎坑槽, 坑槽的槽壁应该垂直切削, 切削时应连续作业直至达到未破损的面层。坑槽破碎完毕后进行清理, 在清理好的坑槽内撒布沥青粘结层。撒布粘结层时, 粘结层过厚会导致车辙, 粘结层应撒布薄一些, 且不能用扫帚或浇注。粘结层撒布后再进行坑槽混合料的摊铺, 为防止离析, 摊铺时应一层一层地进行, 从修补的一侧到另一侧作业。坑槽内填料应高出原路面3~5厘米。填料完毕立即进行碾压, 碾压完后允许其表面高出原路面2~3厘米, 避免产生凹面。另外, 加强黄河下游堤防道路超限管理, 彻底限制大型超载车辆通行。

如路面基层损坏, 须先进行基层修复后, 再进行路面坑槽修补。

黄河水文化与黄河治理 篇7

一、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特征

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经过夏、商、周各代在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上的进步, 公元前后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而更显繁荣的特征。

(一) 多种经济成分交叉的经济结构

秦汉是奴隶主经济逐渐向佃耕制经济转型的时期。虽然秦汉时家养奴隶这种行为十分盛行, 但大多数奴隶并不从事农业生产, 而土地私有化趋势增强, 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处在上升趋势的封建生产方式。当时黄河流域主文化区存在着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佃耕制、雇佣制和农奴制等多种经济形式。

(二) 农业、畜牧业高速发展

由于生产工具的铁化、生产工具和耕作方法的创新 (主要指牛耕) 、水利灌溉的发展, 中原的庄园经济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在汉武帝时期, 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广泛的千亩种植园经济。同时中原的农学理论体系也随之开始发端形成。在对牲畜的品种鉴定、良种改良、饲养管理以及兽医等方面上的技术都有了长足进步, 同时还颁布了奖励养育马、牛的政策。

(三) 手工业承前启后, 出现分工

秦汉时社会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冶铁业、冶铜业、纺织业、造纸业以及建筑、陶瓷漆器工艺、煮盐酿酒等行业的技术都得到了革新, 产量质量提升。

(四) 交通运输完善, 第一个商业高潮出现

川陕通道、四川云南交通道、洱海天竺道和通夜郎道的修筑连结了西南边境少数民族和中原, 并连通了丝绸之路。灵渠、邗沟、鸿沟等水道的有效利用进一步便利了交通运输。武帝前期, 商业发展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 境外贸易得以开拓, 商人势力空前之大。商业的发展导致货币流通量增多、货币制度走向统一。但是从东汉起, 这种发展趋势被遏制, 商业发展呈下滑状态。

二、秦汉时期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大发展时期。在对先秦文化总结和升华的基础上, 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稳定为秦汉文化取得巨大成就准备了条件。这一时期的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恢弘磅礴的气势, 这与这一时期的经济特征和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外儒内法的政治思想形成

“天人合一”的思想实质上融合了儒道两家的思辨, 甚至在董仲舒提出之时还融合了阴阳家。这既反映了儒学的上升, 也体现了秦汉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相融合的特点。由于农业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带来了农学理论和天文历法的改良, 使人们对顺应自然这一思想更为接受。当时奴隶制向封建制生产方式过渡, 相应的统一封建政权建立, 积极入世的儒学成为更符合社会变革进取潮流的政治思想, 并由此推动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入人心。汉初统治阶层采取的道家“无为”的政治理念虽然滞缓了儒学上升的进程, 但某种意义上由于“天人合一”符合了道家学说与自然协调的思想, 儒道两家的思想在这里进行了交汇融合, 形成了中华文明极富包容力的一面。外儒内法这种儒家和法家的杂糅在秦汉时期形成, 亦是部分受到当时土地私有化的影响。

(二) 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

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处于领先世界的水平, 这与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算学著作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其内容绝大部分服务于农业生产, 如“方田”、“粟米”、“商功”;天文历法上产生了《灵宪》和《太初历》, 医学上出现了《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 也不外乎是农业发展的要求。而商品贸易对多民族交流、文化传播的促进, 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

(三) 艺术风格大气磅礴, 丰富多彩

秦始皇采取的统一经济、文化的措施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先秦时百家争鸣的文化面貌, 自然而然产生了为统一王权服务的庄重壮观的艺术风格, 如万里长城和秦兵马俑。自汉武帝重视儒术后, 推崇气势恢弘的艺术风格, 同时经济的发展和儒学的兴起促使务实风格的盛行。而由于交通贸易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 中原文化与齐鲁、荆楚、西蜀和边境少数民族的交流以及中外交流增多, 各地艺术风格互相借鉴融合, 形成了与统一壮观并存的丰富多元的风格。

(四) 社会文化素质提升

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交通商贸的繁荣为秦汉时期社会文化素质的提升提供了经济基础, 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哲学政治思想的更替、法律的改革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人的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 实践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 以“孝”为代表的道德素质的提升, 以至于民主意识萌芽的出现。

三、秦汉时期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

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大气磅礴的文化氛围为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儒学的上升为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建立完善在思想上铺平了道路;具有包容力的哲学思想和社会风气为商业贸易, 尤其是对外及对少数民族的往来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发展提供了条件;科学技术中对经验的概括和精炼反过来被应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实践中, 指导生产方法和技术的再一次飞跃。

摘要:公元前后的秦汉是我国经济文化综合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经济与文化均呈现出鲜明特征, 蓬勃发展、私有化程度加深的经济首先为文化的进步提供了背景, 繁荣丰富的社会文化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多样化。

关键词: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文化,互动

参考文献

[1]、范传贤, 杨世钰, 赵德馨.中国经济通史 (第二卷)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夏峰华.关于秦汉艺术风格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0)

黄河水文化与黄河治理 篇8

一、山西民间舞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在谈民族舞中固根守本问题时,表面上我们守的是民族的基本体态和基本动律,实质上守的是民族文化之根。比如,对于山西民族民间舞来说:守的是黄河文化、三晋文化,可以肯定的是它也属于中国大文化背景之下。既然说到这里,就有必要说明一下中国文化的特点:1、天人合一;2、以人为本;3、剛健有為;4、中庸平和。在第一个特点中,我们以山西威风锣鼓为例来说明天与人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天,是劳动人民可以求得风调雨顺的保证,只有通过发自内心的舞动,才能与天对话,与神灵相通,表现自己的意志。人们宣泄激情和敬天的舞鼓、舞锣、舞钹的场面,可谓“惊天地,泣鬼神”,那种震撼的力量,不正是天人合一的结果吗?在第二个特点中,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类自身,正因为这个原因,一切生产活动才变得那么快乐有趣,显示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及其独特的精神风貌,而那蓬勃又自然的生命力,就属于民间民众,属于平凡朴素的黄河儿女;在第三个特点中,应从“威风”二字入手,即要求我们的动作大气而磅礴,力度一定要特别强调。看着山西汉子们赤裸着肩膀,彪悍的身体展露无余,那是不同于其它民族舞的势壮之美;在第四个特点中,中庸之道应体现在其恰到好处的表现上,“狂而不燥,烈而不灼”,让人只有感动,而不会腻烦。平和体现在其轻奏时,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的信念。

二、山西民间舞与黄河文化的关系

黄河歌舞以丰厚的传统为根,通过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与消融,很便捷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语汇体系,确定了民族舞蹈的自主性,即我们所说的“固根守本”,在此基础上才能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面对种种价值选择,做出最具理性精神的价值判断。它不以对其他文化的排拒作为自身特质,而以现代人的包容立场与开放性思维为标准,这一点与现代舞的创作理念是一致的。这样就会使民族舞蹈艺术的美学品性更加富于角色独立的维持价值,当它面对传统的时候,即以主位心态咀嚼、体味一个地域生命群体乃至一个民族历史文脉延续中的痛苦与欢乐的时候,才能真挚地讴歌这个古老民族文明进程中的真、善、美,才能从更具整合性的文化整体中撷取开放的视野与眼光,这是当代舞蹈艺术民族化、个性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三、山西民间舞蹈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今天看来,这样的继承与提升、回归与重建至少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对舞蹈所表达的思想内蕴——道德、价值判断及民族性格的关注省视;对舞蹈艺术语汇审美层面的继承与拓展,要善于发现一种新的内涵。让我们把目光首先投向前者——舞蹈的意义层面。黄河歌舞提供给我们的常常是看似平缓实则矛盾的审美情感,它柔和而包蕴机锋,俏皮而暗含讥评,使素来擅长表现丰收喜庆场面的民间歌舞第一次变得活泼而有思想,有了沉甸甸的分量,也使我们多了一份反观自身、思索人生、反省民族性格的沉重感受,以作品《盼子》为例,盼子,本是人类正常的生命理想和心理活动, 它是人类文化生殖意识崇拜的延续,麻烦在于,它还是儒家伦理规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道德体系中,人们尤为看重传宗接代、接续香火、繁衍生命、维系家族血统流存的责任,当一种生命活动被冠以道德的名义时,合理化、准则化便成为节律一个人思维、衡量一个人品性德行的尺度,直接的受害者首先是女性,她们身不由己地承受着种种自身价值之外的荣辱悲欢。这时候,现象不再是现象的本身,任何生命活动一旦纳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传统道德体系,它便即刻具有了超出自身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含义。再以作品《洞房》为例,它紧紧抓住人物情感主脉,截取了最能体现人的本性和自然情态的人生片段——洞房夜。一对已然是夫妻却又互不熟悉甚或从未谋面的青年男女,由不知不识而产生心理期待、 心理紧张,揭开盖头后惊喜万分,觅到意中人时的侥幸、满足、松弛与心理快慰。新娘挣脱层层外装的羞怯娇嗔,情感自然流淌,哲理含蓄渗溢,妙趣横生之中诱发我们去思考:思考封建礼教与人类本性的冲突矛盾;思考封建婚姻的悲剧;思考传统文化规范中人的命运;思考封建道德对于人性的扭曲压抑。新娘里三层外三层紧紧裹着的四季新衣俨然道道城防,它是一种柔弱的护卫,可它怎能抵挡赌博似的婚姻给女性带来的一生的悲哀?它在戏虐夸张、看似喜剧性的情节编排氛围渲染中表达了对生活悲剧性的认识和艺术审美。这种戏谑与夸张真正的符合了现代人接受传统文化的方式,山西人的精神世界是单纯而又丰富的,似乎是一种矛盾态势,但细细品来是对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劳动人民最准确的概括:单纯,是山西人的淳朴性格和黄土高原所特有的爽直泼辣的个性;复杂,是山西人对这片土地所抱有的热爱之情,多少次走西口,泥泞的道路、恶劣的天气,不管再艰难也要回到故土,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壤蕴含着多么庞大的力量。

黄河水文化与黄河治理 篇9

一 中原经济区黄河文化旅游带旅游资源的类型

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 是认识和评价旅游资源的前提, 是制定旅游规划必不可少的科学资料和重要依据。[1]按照国家2003年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标准[2]进行统计, 区域内旅游资源可以分为7主类、19个亚类和37个基本类型 (如表1所示) 。

二 中原经济区黄河文化旅游带旅游资源的特征

(一) 自然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

中原经济区黄河文化旅游带地跨山西、河南、山东三省, 从地形上看, 跨越了我国的第二和第三阶梯, 既有高山、丘陵, 也有平原、盆地。域内河流、湖泊众多,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在山地旅游资源方面, 有五岳之一的嵩山, 有驰名中外的云台山, 有国内知名的白云山和王屋山, 有号称“中国风水最好的地方”的邙山;在水体旅游资源方面, 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有被誉为“中国死海”的运城盐湖, 还有文化底蕴深厚的开封龙亭湖和包公湖;在生物景观方面, 有国内知名的洛阳牡丹和开封菊花, 有五龙口猕猴、三门峡白天鹅和大鲵[3]。

(二) 人文旅游资源底蕴深厚。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被古代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根、文明之始、文化之源。这里是古人类的聚集地, 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地, 是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的出生地、生活地和归葬地, 这里有众多的人文历史遗迹, 文物总量巨大。有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 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门石窟、天地之中建筑群, 有被称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 有白马寺、相国寺、中岳庙等全国知名的庙宇和道观, 有少林拳和陈式太极拳等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黄帝故里、孙膑故里、汉光武帝陵、欧阳修墓、范仲淹墓等一大批名人故里和墓地。这些人文旅游资源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 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三 中原经济区黄河文化旅游带旅游资源价值研究

按照国家2003年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标准, 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价值分析如下:

(一) 资源要素价值

1. 观赏游憩使用价值。

区域内拥有众多观赏游憩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 如嵩山是五岳之一, “五世同堂”的地质奇观世界罕见;云台山是我国北方山水的代表, 云台天瀑是亚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洛阳牡丹和开封菊花更是享誉海内外, 并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此外, 还有运城盐湖、鹳雀楼、三门峡白天鹅湿地公园、小浪底水库等无一不具有很高的观赏游憩价值。

2. 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方面, 区域内拥有龙门石窟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两处世界文化遗产,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此外, 人文始祖黄帝故里、中国第一座寺庙白马寺、中国三大关庙之一的运城关帝庙、仰韶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开封龙亭、相国寺等也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艺术价值方面, 云台山独特的丹崖碧水景观被称为“云台地貌”, 小浪底大坝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杰作, 也是我国跨世纪第二大水利工程, 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此外, 开封山陕甘会馆是我国建筑艺术的杰作, 汴绣、唐三彩、豫剧等也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影响,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4]

3. 珍稀奇特程度。

区域内有少量珍稀物种, 如五龙口猕猴、三门峡卢氏大鲵等。此外, 区域内具有较多奇特景观, 如运城盐湖是世界第三大硫酸钠型内陆湖泊, 被誉为“中国死海”, 国内其他地区非常罕见。

4. 规模、丰度与几率。

区域内的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巨大, 如龙门石窟、黄帝故里、小浪底水库等;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完美、疏密度优良, 如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云台山景区等;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高, 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以及遍布中原地区的各种庙会等。

5. 完整性。

区域内著名旅游资源保存完整度相对较好, 有些资源尽管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 但是不影响资源的观赏和使用, 且经过修复后较为完整。

(二) 资源影响力

1.知名度与影响力。区域内的许多旅游资源都是“中国之最”、“亚洲之最”甚至“世界之最”, 在旅游行业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这些旅游资源代表了区域的历史、文化、地理和艺术特征, 影响力巨大。如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等已经构成世界性品牌, 运城关帝庙、白马寺、相国寺、白云山等也在全国较为知名。

2.适游期或使用范围。区域内旅游资源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300天, 绝大部分资源甚至全年可游, 并适宜于所有游客使用和参与。

四 结语

尽管中原经济区黄河文化旅游带旅游资源丰富, 然而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市场分工, 区域内各景区还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 旅游业发展已经到了平台期。因此, 要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 就要进行高水平的规划, 要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资源整合, 以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

摘要:通过对中原经济区黄河文化旅游带内旅游资源的调查, 按照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标准, 对中原经济区黄河文化旅游带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初步分类, 同时, 分析了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特征和价值。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黄河文化旅游带,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评价

参考文献

[1]董晓峰.旅游资源学[M].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 2003

[3]王启.河南省黄河滩区旅游业开发研究[J].中国商贸, 2012 (26)

黄河三角洲文化之旅 篇10

黄河口在黄河三角洲的北部。许多年以前,黄河入海口的位置是在东营市的河口区,而随着日月的变迁,今日的黄河入海口已经渐渐西移到了东营市的垦利县。

没有人怀疑,黄河三角洲虽然生长着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但是厚重而久远的齐鲁文化令人想象不到地在此快速延衍发展,并且诞生出独具特色的黄河三角洲文化甚至河口文化。

如果沿着河口文化及黄河三角洲文化的长河追溯,便可以发现其中丰富的文化脉络。先是举国乃至于世闻名的齐文化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广漠的大地上茂然生长。齐文化作为山东齐鲁文化的重要一翼,内容丰富至极。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姜太公于营邱(今临淄),就开创了“泱泱大风”的齐文化。到了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又改营邱为临淄。从此,临淄便以地名而出现。此后齐国一直建都于临淄,历时600多年。临淄成为“海内名都”,为中国八大通衢之一。

经济的繁荣同时造就了独具风采的齐文化。齐文化在临淄一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向四周快速辐射,特别是向着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延伸。

在广漠的黄河三角洲,伴随着齐文化的延伸与发展,于公元前535年左右诞生了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孙子兵法》成于公元前515至512年,影响深远。而被后人尊为“兵圣”的孙武,则与鲁国的孔子“文圣”遥相映辉。数千年之后,“孙子兵法”在被世人广泛用于军事的同时,还被用于商业等诸多领域。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应该说,出生于无棣或广饶的孙武,当然是黄河三角洲文化领域的最亮之星。在无棣,有孙武镇与孙武故里,在广饶有孙武纪念馆。两地详实而丰厚的历史文献都在向世人释说着孙子的圣明与辉煌。

其实,黄河三角洲文化是多样性的。在位于广饶县城的东营博物馆里,人们还惊讶地发现中国最早的医学头颅手术阐述与展示。这对今人依然是一种具有强大冲击力的震惊。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人们难以想象会有这样的奇迹发生。

而作为最具代表山东剧种的吕剧,其发源地也位于神奇的黄河三角洲,且至今在拥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于三角洲领域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不断地普及与传承不息。

当然,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广漠的土地上,还诞生并漫延着河口文化、湿地文化、移民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等等。也正是这些丰厚的文化,向世人诉说着黄河三角洲的辉煌往昔,同时也向世人展示着今日的秀姿。

仅就河口文化而言,年轻而广漠的湿地就为其丰富着极深的内涵。这种内涵的厚度和力量使黄河三角洲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面前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风采。

简单地说,黄河口湿地基本可分为两大片,主要是现行清水沟流路和原钓口河流路冲淤形成的新生湿地,总面积约230平方公里。也就是这片处于黄河口的神奇土地,仿佛在不停地传说生生不息的金色息壤。这金色息壤以平均每年2公里多的速度向海中延伸,且每年平均新造陆地30多平方公里。由于黄河“善淤、善徙、善决”,便成就了神奇的填海造陆功能,并且逐渐生成了今天黄河三角洲的大部分陆地。

可以说,这片湿地是神奇的,瑰丽的。

无论是从空中看黄河三角洲还是看黄河入海口,其壮丽景致总是让人惊叹不已。大片大片的新生地仿佛巨幅水墨画,浑浊而凝重的河水在湛蓝的海面上呈扇形伸展而开,碧波与黄流,送给人们的是泾渭分明,似幻似梦,美丽得几乎让人难以言信。这种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只有苍天与历史才能够绘就。

而进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们还可以领略甚至仔细品味“地球之肾”的精美。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各种植物390多种,而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野大豆更是分布广泛。区内的3.3万公顷天然芦苇、1.8万公顷天然杂草地、2000多公顷天然柳林、8100多公顷天然柽柳灌木以及5600多公顷人工刺槐林等等,除了调节气候,为人类生存创造最佳的环境,同时还给众多珍稀、濒危鸟类栖息繁衍、迁徙越冬提供了适宜的居所。

现在,黄河三角洲已经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地球鸟类的“国际机场”、中国野生动物资源的“基因库”。无论从哪种角度讲,美丽而神奇的黄河三角洲都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目前,这里生存的各种鸟类已经达到280多种。在黄河三角洲,在黄河入海口,人与鸟的和谐被刻画得美丽无比,翩翩起舞的丹顶鹤、悠然自得的天鹅,和着苇波的荡漾,和着心灵的沟通,送给人们无尽的梦一般美妙的遐想。

也正是因为黄河三角洲的独特地貌与地质,同时还创造出了一方的富饶物产。就在黄河口湿地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肥沃的淤地上野草丛生,野草丛中野兔穿梭,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茂密生存,茵陈、益母草、菟丝子、芦苇、朴硝、车前子、苍耳、海龙、甘草、生地、黄芪、枸杞等等遍布于此,其数量已达292种之多。

其实,在共和国这片最年轻的土地上,无论是丰厚的齐文化的延伸,还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以及河口文化的魅力,毫无疑问都给人们留下了非常之多的吸引与遐想,而这种吸引与遐想也正是黄河三角洲的俊美与神奇之处。

A Cultural Tour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By car from Jinan on the expressway it takes roughly two hours to get to the fascinating Yellow River Estuary.

The estuary is located in the furthest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Many years ago, the estuary of the Yellow River was located in Hekou District, Dongying City. With the vicissitudes of time, the present-day estuary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shifted to Kenli County, Dongying City.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s home to the youngest land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e time-honored Qilu culture, with an amazing speed, is rapidly spreading and developing on this piece of ground and accordingly has given birth to the unique Yellow River Delta culture and even the Hekou culture.

Looking back on the Hekou culture and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ulture, one can find the rich cultural veins. It was in the vast field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that the famous Qi culture flourished luxuriantly.

Moreover, the wetland culture, immigration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lso display the past splendors and present-day brilliance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s far as the Hekou culture is concerned, the young and vast wetland enriches its contents, which allows the Yellow River Delta display its unique glamour in fro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Taking a bird’s-eye view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the Yellow River Delta, one will be amazed by the spectacular beauty. The vast tracts of newly formed land look like countless pieces of ink and water paintings. The turbid river water spreads out into the blue sea like a fan.

Entering t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one can experience the elegance of the land called the “kidney of the earth.”

Nowadays, the Yellow River Delta has become a “transfer station” for the birds migrating from the hinterland of northeast Asia and the region around the western Pacific, the “international airport” of the world’s birds, the “gene bank” of China’s wild animal resources. The beautiful and marvelous Yellow River Delta is a genuine paradise for birds. At present, it is the habitat for more than 280 kinds of birds.

黄河水文化与黄河治理 篇11

关键词:黄河,综合治理,对策

宁夏吴忠市是因黄河而兴, 因黄河而富, 因黄河而美的全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地级城市, 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打造黄河金岸建设的重点城市。黄河干流吴忠过境段全长69公里, 总过境水量172.5-202.4亿立方米, 总取水量6.667亿立方米, 为吴忠市农业、工业、生态和人民生活用水提供着基础的水资源。但是,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每年仍有7908.16万吨工业、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黄河, 其中含主要污染物COD3.31万吨, 氨氮0.27万吨, 以及其他的一些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的排放, 给黄河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

为了进一步消减入黄排污量, 不断改善黄河水质, 立足于污水资源化再生利用, 吴忠市拟实施黄河两岸污水综合治理工程, 这一工程包括造纸化工产业园区废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吴忠市西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吴忠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中水回用工程;青铜峡铝业集团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 青铜峡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中水回用工程;南干沟污水综合治理工程等六项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 每年可减少向黄河排放污水4330.19万吨, 减少主要污染物入河量COD2.03万吨, 氨氮0.19万吨。同时通过污水资源化再生利用, 每年可减少地表和地下取水3925.57万吨, 创造经济效益10.39亿元。通过向牛首山地区供水, 建设生态林1.2万亩, 同时为吴忠市牛首山地区工业发展提供水源, 取得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赢。为黄河金岸生态景观线建设和滨河水韵吴忠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

1 吴忠市基本情况

吴忠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 北连银川市, 西接中卫市, 南接固原市, 东部与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毗邻, 东北、西北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和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相连, 东南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接壤。现辖利通区、红寺堡区、青铜峡市、盐池县、同心县5个县 (市、区) 和太阳山开发区1个, 国土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 占全区总面积的31%, 总人口137.2万人, 其中回族人口70.2万人, 占总人口的51.2%, 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 被誉为中国“回族之乡”。

2 采取的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为了进一步消减入黄排污量, 不断改善黄河水质, 立足于污水资源化再生利用, 吴忠市拟采取以下措施, 减少污染物排放:

2.1 造纸园区废水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

通过修建泵站, 埋设压力管道, 利用现有扁担沟水库构筑氧化塘和相应配套建筑物, 将吴忠市造纸园区、吴忠市昊盛纸业有限公司、宁夏金牛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峡光纸业有限公司、金昱元化工集团公司现有4.33万吨/日污水沿银平公路造纸循环经济园区以南7公里的黄羊沟扁担沟水库3座氧化塘, 有效容积189万m3, 通过厌氧、兼氧、好氧过程, 利用自然沉淀和微生物分解, 使污水进一步净化, 达到《农灌水水质标准》中旱作物标准。再以氧化塘深度净化后的水为水源, 灌溉速生林基地1.2万亩, 营造绿色屏障, 改善生态环境, 逐步实现林纸一体化, 走循环经济路。

通过实施造纸园区废水上山资源化利用, 每年可减少直接或间接向黄河排放工业污水3122.57万吨, 减少COD入河量1.47万吨, 氨氮入河量204.64吨。另外, 灌溉1.2万亩速生林及生态林, 每年可使约720万吨污水资源化, 为极度缺水的慈善工业大道区域提供宝贵水源, 进行生态建设, 为这一地区生态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2.2 吴忠市第一污水厂中水回用工程

项目利用第一污水处理厂排水作为水源, 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 设计供水能力3.0万吨/日, 用于工业杂用、绿化、城市杂用等。

通过项目的实施, 每年可减少COD排放量1095吨, 氨氮438吨, 可以明显改善黄河吴忠段的水质, 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改善水环境质量做出贡献。

2.3 吴忠市西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项目

吴忠市西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位于吴忠市金积镇北侧, 紧邻吴忠金积工业园区, 目前处理能力为2万吨/日, 拟建设的2万吨/日中水回用项目可解决吴忠市金积镇工业园区企业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缓解供水矛盾。

通过项目的实施, 每年可减少废水排放547.5万吨, 减少COD排放量657吨, 氨氮136.88吨。同时每年可使547.5万吨污水资源化, 解决部分企业用水及金积镇城区绿化用水及生态旅游区用水问题, 为这一地区生态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2.4 青铜峡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

青铜峡市是吴忠市的重要工业城市, 其辖区内的宁夏大坝电厂、宁夏大唐大坝有限公司是用水大户, 为了保证企业的用水来源, 青铜峡污水处理厂拟建设处理能力为1.5万吨/日中水回用工程, 通过对青铜峡市的生活污水进行回用, 有效解决了企业用水困难, 减少黄河水的用量, 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双重效果。通过项目的实施, 每年可减少COD排放量547.5吨, 氨氮219吨。

2.5 青铜峡铝业集团污水回用工程

青铜峡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骨干铝冶炼企业之一, 每天产生的污废水近7000m3, 为节约水资源响应国家提倡的节能减排政策, 企业将处理后的废水作为青铜峡铝业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工业用水。

项目实施可减少废水排放255.5万吨/年, 减少COD排放量511吨/年, 减少氨氮排放量51.1吨/年。

2.6 南干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项目通过铺设南干沟金积水源地段截污收集管网6.23km, 将金积镇及金积工业园区的宁夏宇华纸业有限公司、宁夏万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宁夏夏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富荣化工有限公司、吴忠市恒枫乳业有限公司、吴忠市强胜化工有限公司等6家工业企业生产、生活污水全部收集进入吴忠市西区生活污水处理厂, 吴忠市西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再通过中水回用工程用于吴忠市热电厂, 彻底解决此段工业污水对水源地的影响。项目总投资1980万元。

项目的建设不仅解决南干沟污染问题, 改善金积区市民生活环境, 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同时可改善下游农村排水沟道水质, 保护吴忠市水源地项目实施可减少废水排放404.62万吨/年, 减少COD排放量2830吨/年, 减少氨氮排放量883.76吨/年。

3 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上一篇:透明氧化铝下一篇:三维有限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