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治理》教后反思

2024-09-28

《黄河的治理》教后反思(精选18篇)

《黄河的治理》教后反思 篇1

初中地理《河流和湖泊》——黄河的治理优秀教案与教后反思

教材分析

《河流和湖泊》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三部分,一是从整体上介绍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概况,以内外流区域的划分和河流水文特征的对比为重点;二是重点介绍了黄河的泥沙产生的原因及治理问题,最后以“水能宝库”、“黄金水道”、“长江水患”为重点介绍了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每一部分专题的介绍都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取该专题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作全面细致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运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河流和湖泊的基本知识部分,首先以简练的语言交待出中国是个河湖众多的国家以及河流和湖泊的作用,以小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中国的河湖状况有初步了解。这部分的重点内容是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首先以图解的形式讲解什么是内流区和外流区,并简要介绍他们在水量、流域面积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的对比,说明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差异。教材配以代表性的图片对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作了有侧重的介绍,突出了我国西北地区内流河的基本特点。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在地图上认识中国主要河流并分析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外河流在流量、汛期等方面的差异。

京杭大运河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突出它在沟通五大水系、航运价值和服务于南水北调的巨大功能。

黄河部分的重点在黄河的环境问题和治理上。课文以图配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得出造成黄河泥沙含量大的原因是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同时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出现“地上河”的问题所在,课文图文结合,并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治理黄河的重要性的认识,活动部分让学生变换另一个角度,全面综合地考虑治理黄河的措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课文开头用不多的几句话赞美了黄河,但起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作用。

长江部分的重点内容有三个,丰富的水能资源,黄金水道和水患的治理.源流概况的内容通过长江水系图和三幅图片说明,同时使学生对长江中上游地区丰富的水能资源有了初步的感官认识.长江干流剖面图对长江为什么水能资源丰富以及水能资源的富集地段给出了直观地解释。黄金水道是通过长江航运图点明的。活动2既阐明了长江水患产生的原因,也为学生推理长江水患的集中发生地提供了基础,同时在学生对于解决长江水患问题得出答案的同时,也受到了协调人地关系等观念的教育。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识记能力,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教浓,大多数同学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记住黄河的自然地理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形状、流经的省区和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2、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

(二)能力目标:

1、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学会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记住黄河的地理概况。

2.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教学难点:

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黄河的治理》教后反思 篇2

一、从经验层面进行反思

(一) 反思教学亮点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每节课都会有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巧妙新颖的导入;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等等。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 稍瞬即逝, 不由自主”, 如不利用教后反思及时去捕捉这些“偶得”, 就会留下很大的遗憾。把它们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便于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二) 反思教学“败笔”

即使是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教师应善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的方式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有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教学内容有没有做到精心选择;等等。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 积极地从主观上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 总结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

(三) 反思教学机智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引发产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的思路。这里既有教师自己的“瞬间灵感”, 也有学生的“创新火花”, 可以拓宽今后的教学思路。如教学设计是否巧妙;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启发引导是否独具匠心;某一教学思想的渗透是否有新意;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师生双边活动是否出现令人意料不到的效果等等。这些都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 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四) 反思“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 教师必须重新回顾一下教学过程。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及时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从理性层面展开反思

(一) 对课堂教学理念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 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表演者。应该反思是否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具体来说,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以下的转变: (1) 由过去重教转变为现在重学; (2) 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重过程; (3) 由过去重强记转变为现在重技能的拓展。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 不仅要看教师讲课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要仔细考察学生学会和会学的程度以及学生的精神状态。

(二) 对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是有效地上好每节课的必需环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用活用好教材, 进行创造性地设计课堂,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在设计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 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合作交流、如何获得结论;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总之, 我们要坚持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原则, 精心设计好课堂, 只有好的设计才有可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探究和创新。

(三) 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的反思

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新颖的教法不仅能吸引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而且对启迪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的思维多维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 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反思课堂中是不是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 (1) 商场购物时:一家打折, 一家返券, 一家给予积分并有抽奖活动, 另一家赠送礼品, 如何选择? (2) 买彩票中奖问题;等等。对于已有的这些经验, 如果教师能在讲授新知识前用问题形式提出来, 学生定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对“教后反思”的思考 篇3

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流程,它受到课堂教学中诸因素的制约,教师必须灵活掌握,或做内容上的微调,或做方法上的变更。清代画家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月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中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转引自《名画的故事》)这段话对教师颇有启示意义。如果说教学预案是“眼中之竹”的话,那么,实施教学预案就是“胸中之竹”,而灵动的变化则成为“手中之竹”。

因此,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之间是不能完全划上等号的。这中间关系到实施过程中的灵动变化。有些教师的上课得心应手,就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将“胸中之竹”灵动地变为“手中之竹”。虽然“竹”的形象未变,但“竹”的神韵异彩纷呈。因此,即便同一个教案,执教的技术与艺术不同,效果也就各有千秋。因此,寻找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的差异点,就是要寻找预设与效果的落差在哪里,寻找“驾驭”的异同在哪里。

二、寻找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个人的教学,也需要一面镜子,那就是他人的评价。诚然,这面镜子不能变形,变形了。评价也就走了样。对于他人的评价,也要作客观分析。看他的评价是否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是否切中教学的要害,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在教后反思时,要寻找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那么,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有哪些呢?其一,表现在教学理念上,看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其二,表现在教学目标上,看目标的定位是否切合教学实际,目标与效果是否趋于一致;其三,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安排上,看是否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其四,表现在教学形式上,看师生互动是否默契,合作学习是否卓有成效,学生的思维是否得以激活。只有在这些结合点上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才能有效地将他人的评价化为自己今后教学的良策。

三、寻找教学实际效果和重新设计的生长点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实施教学预案之后所实现的预期目标的程度。具体衡量的标准,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根据课型特点各有侧重。对教学实际效果的界定,传统的观念侧重于知识与能力,侧重于教学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忽视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与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相悖的。因此,检验教学实际效果应以三维为指向,做到“形神兼备”。在实际操作中,有形的是可以通过多种检测手段检验优劣,无形的则要与三维目标中的参照物比较得失。

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就是要根据教学实际效果的优劣得失,扬长补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案虽好,但效果欠佳。这主要是因为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与先进的教学预设落差过大。这就要求在重新设计时放缓难度,做到既不降低教学要求。又要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也有些学生虽成绩较好,但平素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当学习方式变革之时,他们一时不能适应。这时,教师更要注意导而有度。导而有序,导而有效。因此,在重新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在新老方法的交替中架桥铺路,让学生慢慢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可见,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一要考虑教学预案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原则,二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学习方式与实际水平的适应性原则,从而使经过实践后的教学预案更具先进性,更具可行性,更具有效性。

四、寻找设计的有效性与学生情感体验的融合点

有效的教学设计,除了体现设计的先进性、操作的可行性外,还必须体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任何先进的教学设计,任何灵巧的教学方法,最终都必须落实在“有效”上。而有效的教学,终究要通过学生的心灵感悟、情感的体验而获得。因此,教学反思中必须寻找设计的有效性与能力发展、情感体验的融合点。

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叙事散文。那段对“背影”的描写,虽朴实无华,但情真意切。然而,有些中学生却体会甚微。为了加强情感体验,在二次执教时,一改先读后写的方法,变为先写后读,“未读背影先有情”,即先写自己亲人的背影,关爱自己的背影,艰辛劳动的背影,工作后疲劳的背影……再读朱自清的《背影》。由于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效果就迥然不同了。可见,教后反思,不仅可以弥补教学上的不足,还可以使教学预案日臻完善。

争论的故事 教后反思 篇4

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教学第一部分时我抓住兄弟二人的对话反复练读,让学生感受他们争论得很激烈;接着,加上提示语读,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兄弟俩的互不相让;最后分角色读,这个时候,学生不由地进入情境,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还做起了动作;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生生的评价,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这也为第二课时说感受奠定了基础。

本文出现的反问句比较多,我牢牢抓住这一特点展开教学,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让学生体会反问句比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并懂得句式间的相互转化。

《唯一的听众》教后反思 篇5

《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一个被家人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虽极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并没有泯灭他对小提琴的爱好。他躲到树林里练习拉琴,幸运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称是聋人的老妇人,给予了无私的真诚的鼓励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顾虑,重拾了自信,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手。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个善意而美丽的语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回顾课堂的四十分钟,我自己觉得在以下方面还可圈可点。

一、精心设计补白,营造课堂高潮

由于老妇人隐瞒了身份,装作了一个聋人,直到有一天,妹妹才告诉我事情的真相,由此,我震惊震撼,我百感交集,在原文中,作者还是继续隐瞒了这个秘密,继续面对这唯一的听众演奏着动人的曲子,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回报老妇人的教导。因此,事情的真相的揭示,同样会给同学们一个震撼,回读的设计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设计了通过再读描写老人语言神态的语句,一位慈祥善良的老人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激发了学生对老人的崇敬之情。

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自读课文时,给与充分的时间朗读,同时写写批注。在巡回时,我发现有些同学的批注还是相当精彩。通过阅读,学生很敏感地感受到老妇人不是真正的耳聋,而是一个善意的谎言。有的对“平静的`望着”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平静的眼神让我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现在回想一下,课堂应该是展示学生学习心得的舞台,课堂上未展示这一点,实在有些遗憾。

正是由于学生出于对老教授的尊敬,所以学生学得入境,读的入情,感悟得也更深刻。如:我的心中漾溢着一种从未有过感觉。我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学生的回答令我惊喜:“这是一种暖洋洋的感觉!”“这是一种像喝了蜜甜滋滋的感觉!”“这是我从未感觉到的自信!”……谁说不是呢?学生读到了我的心坎里去了。

三、巧妙的教材处理,引发了探究欲望。

这是一篇叙事文章,事情的开头和结尾有很大的差异。首先学习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找到“我”前后的巨大变化,较好地引起了学生探索变化原因的兴趣。

《巨人的花园》教后反思 篇6

一、紧扣文本情节变化,引领孩子走进童话的世界

本节课,我紧紧抓住巨人花园春天到冬天景色的变化,内心感觉从孤独到快乐的变化,人物态度从赶到给的变化,引导学生走进童话的世界,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文本美词佳句,引领孩子欣赏童话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读”。通过多种形式、循序渐进的零距离读,体验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从而使感悟更深刻、更高效、更有价值。使学生进入童话的意境,引领孩子欣赏童话语言的魅力。

1、优化整合美读,赏花园春冬之美

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巨人的花园春天景色的词句,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巨人的`花园冬天景色的词句。因为词句比散,我把它们综合在一起:

春天,花园里百花盛开,草翠花红,树木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冬天,花园里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季节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怎么把春天给读出来,怎么把冬天给读出来?接着指名读、齐读。

2、咀嚼品味演读,明春来冬去之缘

巨人的三次斥责时态度的凶恶,我让学生自由读,接着指名读,想象读,同桌互相演读,再个别读,最后全班站起来演读,读出巨人斥责孩子的语气,我让学生明春来冬去之缘。

3、渲染熏陶赏读,通童话内蕴之意

拆除围墙后花园的和谐,我让学生齐读,使学生陶醉其中,感受快乐、和谐,理解童话的内涵。

三、挖掘文本想象因素,引领孩子感悟童话的内涵

这节课,我注重挖掘文本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进入到童话优美的意境中,使之感同身受。学生的思维、情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和自己反复的朗读、品味中逐渐清晰、丰富,内心的体验与文本的情感更靠近,内心的感悟与文本的内涵更吻合。这样,领悟寓意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我是从以下四个地方引导学生想象:

1、让学生说关于描写春天的词句,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又引导学生想象欣赏春天的美。

2、想象巨人三次斥责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明白春天来了花园还是冬天的原因。

3、想象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可能在说些什么,让学生明白巨人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七颗钻石》教后反思 篇7

“你能跟大家说说为什么这样想吗?”

“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要是这时能下雨,干旱就解除了,人们就不会那么辛苦了。”

“多好、多朴实的愿望啊。”———面对干旱,“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大雨下了下来”要比“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星星普照人间”更有现实意义。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

一、充分朗读,体验情感

1. 初读,触发感觉

学生在读一篇文章时,难免会碰到个别生字词不会读或读不准,课文读起来就显得有些生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默读、轻读等方法感受课文,给学生提出朗读的要求,当然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要求,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当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后能正确熟练地读课文时,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去读。这是孩子最自然的、最原始的朗读,无论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面,还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2. 品读,抒发情感

每篇课文中,都会有一些不容易读的地方,特别是在读法的轻重、缓急、高低、停顿、断句等朗读技巧上,教师要做重点指导。这些重要的语句往往能帮助孩子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要把这些句子或段落挑出来,指导反复朗读,让不同的学生用自己所体会到的不同方法去朗读,然后再让学生选择哪种读法更好些,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

3. 全读,领会思想

课文是一个整体,只能读出好的句子和段落来是不完整的朗读。在指导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通篇感知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句以及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语气转换等作“引导”。教师可以用手势或“领读”等方法作强调,也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一点肢体语言。最佳办法就是选一些适合课文的音乐做渲染,调动学生的感官。使用配乐时,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有些老师和学生习惯音乐一起就读,我觉得应该让音乐起来一小会儿后再读,利用这个时间,孩子可以很好地理解音乐、提前感悟、调动情感,从而很好地把握课文,使音乐和朗读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对学生美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引导想象,感悟真谛

1. 创设情景,引发情感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有的课文与孩子们生活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如《七颗钻石》这一课,可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设想处理水的种种方法和理由,既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为凸显文中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在指导学生朗读前,可利用一些和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的录像、音乐、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和理解课文,进入角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2. 发挥想象,表现情感

《七颗钻石》教后反思 篇8

“你能跟大家说说为什么这样想吗?”

“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要是这时能下雨,干旱就解除了,人们就不会那么辛苦了。”

“多好、多朴实的愿望啊。”——面对干旱,“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大雨下了下来”要比“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星星普照人间”更有现实意义。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

一、充分朗读,体验情感

1 初读,触发感觉

学生在读一篇文章时,难免会碰到个别生字词不会读或读不准,课文读起来就显得有些生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默读、轻读等方法感受课文,给学生提出朗读的要求,当然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要求,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当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后能正确熟练地读课文时,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去读。这是孩子最自然的、最原始的朗读,无论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面,还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2 品读,抒发情感

每篇课文中,都会有一些不容易读的地方,特别是在读法的轻重、缓急、高低、停顿、断句等朗读技巧上,教师要做重点指导。这些重要的语句往往能帮助孩子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要把这些句子或段落挑出来,指导反复朗读,让不同的学生用自己所体会到的不同方法去朗读,然后再让学生选择哪种读法更好些,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

3 全读,领会思想

课文是一个整体,只能读出好的句子和段落来是不完整的朗读。在指导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通篇感知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句以及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语气转换等作“引导”。教师可以用手势或“领读”等方法作强调,也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一点肢体语言。最佳办法就是选一些适合课文的音乐做渲染,调动学生的感官。使用配乐时,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有些老师和学生习惯音乐一起就读,我觉得应该让音乐起来一小会儿后再读,利用这个时间,孩子可以很好地理解音乐、提前感悟、调动情感,从而很好地把握课文,使音乐和朗读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对学生美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引导想象,感悟真谛

1 创设情景,引发情感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有的课文与孩子们生活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如《七颗钻石》这一课,可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设想处理水的种种方法和理由,既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为凸显文中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在指导学生朗读前,可利用一些和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的录像、音乐、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和理解课文,进入角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2 发挥想象,表现情感

《圆的周长》教后反思 篇9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已有本事自我去研究的资料尽量放手给孩子,让孩子经历知识的构成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仅对研究圆的周长有效,对学习其他知识也有效,这节课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

2.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本节课有两个难点:如何测量出圆的周长?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布置作业前先对学生做了了解,个别学生有了自我的方法,其他学生做了提示。首先让学生发现尺不能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从而使学生想出用测绳、用滚动等方法化曲为直。这使学生感到必须探索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3.充分发挥合作意识

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合作精神,所以本节课在课上也是多次让学生合作去发现、解决问题,同时我及时给予帮忙指导。不仅仅让学生学会合作,并且让学生在合中提高效率。存在的问题

学案设计没有问题,但在完成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明白了圆周率后直接用圆周率计算了周长,而并没有真正的动手测量,这还需要我们再进行教育,让孩子明白,自我得到了成果比直接用更有意义。

真实的高度教后反思 篇10

翁垟第一小学 陈金莲

本课选自人教版第7册选学课文《 真实的高度》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不依靠父亲大仲马的盛名,为追求文学创作上的真实的水平和能力,虽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和永不言败的品质,最终以《茶花女》问鼎文坛的感人故事。课文的人文性较浓,我在解读文本时,主要抓小仲马的退稿时的失望和坚持,成功时的坦然,扣住名不见经传到一举成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品读其重点词句,体会并感悟小仲马的人格魅力和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这堂课的设计,我努力追求简约,追求和谐。首先,在教材处理上,追求简约,剪裁重缝。主要抓住三个层面:

1、小仲马面对一次次失败后的失望——难受。

2、小仲马在失败中的坚持——难得。

3、小仲马没有依靠父亲的盛名获取成功——难能可贵。

课之初,从孩子们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通过课题质疑,将孩子们的问题梳理成一个相对集中的问题:什么是真实的高度?引领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这个故事。

这篇课文需要理解的词语较多,除了把“不露声色”放到随文理解,其他词语放在一道练习设计中进行。这也是本堂课的设计亮点。出示退稿笺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体会小仲马的坚持,设计了想象说话练习。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声,学生仿佛看到了小仲马在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失望中仍然坚持创作,克服困难的决心,在想象说话中体会小仲马永不言败的精神。再读句子,学生自然能更好地读出感受来。在教学中,我把大量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找描写大仲马盛名的句子,做批注。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小仲马的难能可贵,引领学生感受小仲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难得的坚持,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在亲近文本之后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而课题“真实的高度”在导语、过渡语、小结语中不断渗透。我只是在关键的文本上作简单的点拨和语言表达的示范,而更多的语言感悟和情感的阐悟由学生自我去实践、提升,真正体现“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主体观。

教学中抓住了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会和理解”这一理念,实施了略读课文“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的教学策略,整堂课从教材的挖掘和课外资料的补充,直至训练的拓展,让学生在理解、感受、品味和积累中挖掘语文的语言因素,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上课过程中,总担心学生讲不出来,引得还是过多,取舍不够。这是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堂课中是我在参加乐清市教导主任优质课评比中设计的一堂课。应语文组的要求作为展示课在本学期的校教研活动再上一次这堂课。虽然在这之前试教了几次,但这次面对五年级的学生还是有许多不同。回顾课堂,每一次的试教都有变化和课堂的意外生成,课堂是灵动的,如何灵活合理地驾驭课堂,是检验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一个指标。这一点,觉得自己把握得还不错,但仍需努力。

做好教后反思 提高教学能力 篇11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都包括课前备案、课堂讲解、课后反思三个主要环节,英语更是不例外。课前备案是否充分、到位,课堂讲解是否细致、详细,每个过程是否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充等问题,都需要教后反思这一环节。

教后反思,可以是对上一节课或章节内容的教学得失之见,也可以是对作业审批后的反思,更可以是对教学中出现的疏漏和失误做的记录和分析。长期坚持进行教后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带来优质的课堂教学。

教后反思,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既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又是下一个过程的开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在补充、完善教案,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学不断改进和发展上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那么,教后反思究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呢?

一、教后反思的作用

(一)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创造性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在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观念、行为、经验等进行反思的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起自身对于其教学专业性方面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分析教学事件、探析教学活动等方式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以及优点,还可以通过征求同事、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等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专业自主权,促进自身的专业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对于教学的反思性可以使教师对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更为客观、积极地审视对待,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等逐渐富于能动性、创造性,使其专业得到更为进一步的发展。

(二)深化实践性知识,为形成系统教育理论奠定基础

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在知识方面主要存在四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性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其中,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自身在学校所受过的一些特定的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自身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等。而实践性知识,最通俗地讲,是教师个人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以及被教育观念所指导的教育行为。

教师自身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实践性知识,是需要一堂堂课的进行,一次次的反思总结从而完成的。每一次的课后反思,都是为了下一次良好的实践性教育做准备,从而使教师在实践性的教育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教育的系统理论。由此可知,课后反思为系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三)缩短教育理论与实践差距,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根据相关专业的人士研究表明,一个专业人士在他自身的专业工作中,并不是单纯地应用过去在专业训练当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是在自身的工作进程中的一种“行中思”。所谓“行中思”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表现所做的认真观察、分析和具有一定程度评判性的反思,进而做到“行”“思”一体化,发现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不足与差距,再次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以及专业水平,使得“行思并进”。

既然教后反思能够为教学进程带来如此之多的好处,那么处在教育实践中的教师们,在讲完一节课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教后反思时,该注意哪些方面才能够达到以上所述的作用,为教学带来必要的帮助呢?

二、教后反思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确立反思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对于教师的成长提出了以下一则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说明教师要想快速而且有效地成长,就需要在教学中对自身的教育进行不断地反思并积累经验。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有一种切实可行的反思意识,对自身所教学科目进行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身业务,不断发展自我,培养自身专业的判断力,使自己更为专业化。这些就需要教师克服一次性学习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之精神,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反思和提高后的精华结晶,从而满足每一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撰写教学日记,付诸行动

对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性,其中最为普遍、有效的就是教学日记。教学日记是教师积极并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以及描写。通过不断地书写教学日记,使得自身不断改进教育理念,提高自身在教学工作中的专业发展。

教学日记,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是点评式、随笔式、提纲式等。其内容主要是自己在教学当中的成功和不足、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创新等。与此同时,教师一定要坚定不移地付诸行动并坚持,因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三)反思内容

在教学日记当中,所述的反思内容注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记成功与“败笔”之处。成功之处可以记录,课堂当中临时应变之举;教育学、心理学中所述原理的使用感触;创新的教学方法等。“败笔”之处,可以是课堂教学当中的疏漏、失误之处,将此记下,方可日后对其进行必要的回顾与梳理。

2.记学生表现。在教学中,往往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之间的思维与情感得到融洽的交流,会不经意间产生一些良好的互动。教师在课后就可以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创新表现、独到见解记录下来;也可以记录教师自身在课堂上的突发灵感、良好的教学思路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日后教师丰富的教学材料。

3.记录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究竟哪些是从这一节课程当中得到的,哪些是有效率的,哪些是丢下的,哪些是仍需要改进的。这部分内容做好之后,写出下次再上课时,如遇到此种情况该做如何的改进,如何做。如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上做到精益求精、取长补短,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更为新的境界和高度。

《论语》中讲过:“吾日三省吾身。”任何一名教师,无论是自身的教学能力有着如何高的起点或者是起点很低,都需要在其自身的教育实践中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必要的教学反思,对以往的教学经验基础进行不断地开拓和创新,从而寻求解决问题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当今,新一轮的教改措施正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直面我们的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面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教育理念。教师自身“教”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自身“学”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面对诸多的变化,面临着新课改的考验,我们需要不断进行教后反思,教后反思的进行对于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自我教后反思,有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作为一门语言课的教师,更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反思与改进,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够过了英语的语言大关,才能够流利自如地运用英语,与他人进行顺畅的沟通。

【责编 齐秋爽】

《垂线》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篇12

1. 本节内容在章节及全书的地位

《垂线》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就已经对垂直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这节课也是在学习了角、相交线后的一节课,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垂线的性质是后面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核心和重要内容。

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并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会用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垂线,并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垂线的一些性质。

(3)经历观察、猜想、探究、归纳的过程,逐步学会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教学重点

(1)会使用工具按要求画垂线。

(2)掌握垂线的性质。

4. 教学难点

垂线性质的探究。

二、教学流程

1. 创设情境

(1)欣赏一组关于垂线的图片。

(2)学生列举一些自己身边的与垂线有关的例子,并抽象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3)对比两条相交直线与两条垂线,让学生找出两图的区别与联系。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实际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学生持久记忆,而且易于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会比较。

2. 探究新知

活动一:

(1)经历欣赏、举例、比较等过程,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定义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表示方法:两条直线垂直,可以表示为:AB⊥CD或CD⊥AB,读作:“AB垂直于CD”。如果垂足是O,还可以表示为:“AB⊥CD,垂足是O”,或“AB⊥CD于O”,也可以表示为:a⊥b或b⊥a,画图时常打上直角标志“┐”,以便识别。

(3)说明:直线与线段、射线垂直就是与线段、射线所在直线垂直。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并及时总结,用自己的语言给出垂直的定义,教师适时加以补充。经过从几何模型—具体图形—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过程,通过引入大量的实物模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使抽象与直观结合起来,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其他语言,感受几何语言的优越性。

活动二:

(1)道路设计:观察交通图,让学生通过应聘工程师来设计城市交通:过人民广场来重新设计另外一条路线和人民路垂直,过解放路和青年路的交叉口再重新设计另外一条路线和人民路垂直。

(2)动手操作:已知点P和直线a,过点P作直线a的垂线,大家能作出来吗?如果能,都有哪些情况?

(3)学生总结:经过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步骤(用直角三角板);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活动三:

(1)路线设计:如果要从点A处横穿马路,怎样走路线最短?你能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吗?

(2)学生总结: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如何测量跳远成绩?

(4)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比较垂直、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

设计意图:探究垂线的性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自己总结,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通过设计道路、画、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理解,掌握有关符号的表示方法;通过借助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垂线,进一步丰富操作活动的经验;通过操作活动,探索有关垂线的一些性质。

3. 反馈练习

(1)如图1,某长方形木板在运输过程中不慎折断,请在剩余的板材上画一直线,以便截出一块面积最大的长方形木板。

(2)如图2:污水处理厂要从A处把处理过的水引入排水沟PQ,应如何铺设排水管道,才能使用料最省?试画出铺设管道的路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 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在老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独立画图,然后利用实物展示台汇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联系实际的好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4. 课堂小结

(1)本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惑或其他想法吗?

设计意图: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会反思、学会质疑的习惯,并且逐渐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5. 布置作业

(1)从实际生活中找出一些垂直应用的例子。

(2)思考:试用不同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画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并用量角器进行检验。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三、教后反思

从整节课看较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了本节课的得失。

1. 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要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因此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充分体验,发展思维。我只是对垂线性质的探究加以引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从而发展智力。

2. 设计特点

(1)以生活实例为素材,让学生主动体验。

从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垂直的图片入手,学生一看既熟悉又亲切,激发起学习兴趣。接着通过设计道路、测量跳远成绩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全面提升对本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学时比较关注非数学化的图形欣赏,也比较关注标准化的几何图形,学生逐步学会将实物图抽象成几何图形,也培养了识图能力。

(2)以数学活动为主线,让学生乐于探究。

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而本节课一开始就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接着通过设计道路、测量跳远成绩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垂线的有关性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创建主动活泼富有活力的课堂新格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除培养了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的能力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空间观念发展创造力、丰富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以经历过程为途径,让学生获得发展。

“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往往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和价值;“结论”是重要的,但结论的获得离不开过程。因此在学习垂线时,我首先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定义垂直;接着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数学化”,探索垂线的性质;最后让学生利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先“学”,老师后“教”,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3. 不足之处

(1)本节内容所覆盖的数学知识不太多,但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几何,且垂线的两个性质都要学生建立在自己的观察、分析基础上归纳得到,学生的建构需要一个过程,看到学生归纳的垂线性质总是有些偏差时,我显得有些急于求成,不能认真、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回答,留给学生的时间偏少,缺少科学的有效的引导。

(2)学生第一次在阶梯教室上课,面对台上前后的摄相机和台下数百位听课老师显得有些紧张,而我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也做得不够好,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如果能对学生搜集一些垂直的相关实例及时评价,并多渠道地对学生的表现开展比赛,效果会更好。

课文望月的教后反思 篇13

1、重感悟、抓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中很强调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重感悟。这就造成一种不良的倾向:学生只是匆匆读过一遍课文,句子还未读通,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学生说感悟,往往造成课堂上的“死气沉沉”。但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并未一下子就让学生谈体会,而是进行了层次分明的朗读、感悟。如首先让学生闭眼听老师范读,并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是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最初了解,只要学生认真听,都能回答这样的问题。然后又让学生边读边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原因。这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就又更进了一步,他们此时考虑的并非完全是课文中的原话了,而是把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都挖掘出来了。如有同学说“安详”平时都是用来描写人物的……最后我又设计了让学生赛读这一环节,使学生在对课文达到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尽情地把自己的想法释放出来。这就真正做到了重感悟、抓实效。

2、真放手、达自主

手指的数量教后反思 篇14

案例描述:

陈x、刘xx等几位小朋友来到到数学参加活动,我请他们自由选择内容活动,可参加操作活动,也可在老师提供的图片中做练习,完成后再交换活动内容。我重点观察陈x和刘xx小朋友,他们选择在图片上做练习,数学内容是相同的。我先引导他们观察范例,知道先要点数出图片中出示的手指数量,然后涂上相同数量的圆点,最后写出数字来表示。我请他们按这三个环节将下面的题目做完,然后一起给老师检查。在他们作业时,我到操作组指导。

刘xx和陈x拿着作业找我检查,我便回到他们一组。老师先请他们各自说说是怎样知道图片中手指的数量共有几只的。刘xx告诉老师,她用的方法是加法,如这里左手伸五个手指,加上右手伸三个手指一共是8个手指。刘xx是上过大班的小朋友,我表扬她能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做练习。陈x告诉老师的方法是一个一个点数出手指的数量。我肯定他们用的方法都很正确,但是陈x的`方法数手指会很慢,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更快地数出手指的数量。于是我伸出一只手,问他们“我们的每只手上面都有几个手指头?”回答:“5个”。我进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图片,这里左边都可以看出伸出了一只手,我们不用再去一个一个数手指了,刘xx就是用的这种方法,一看就知道一定是5个手指头,这就叫目测法。现在我们把“5”记在心里,接着往下数右边伸出的手指,我示范点数:“6、7,一共7个手指头”。“你们看老师用这种方法我只要数两下,就知道手指头一共有7只,是不是数得的很快呀?”他俩高兴的点头。我请他们也用这种方法数一数其他的手指数量。

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刘xx能在图片中正确地涂上圆点和写出数字表示手指的数量,作业正确,也很认真。陈x做错一道题,8只手指涂了7个圆点表示,数字却写的是8,显然是粗心造成的。我请他检查这道题错在哪里,并更正,告诉他作题时一定要细心才行。

我的反思:

《黄河的治理》教后反思 篇15

关键词:私有云,以学定教,分层教学,适切教育,大阅读观,高效课堂

“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得太少。”这是卡耐基·梅隆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句经典的口号,同时也是美国十大教育类年会关注度最高的议题。类似的思考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同样存在。“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是与众不同的,但是我们能针对他们进行真正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吗?”传统教学中,尽管我们倾尽所能地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但是仍无法有的放矢地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学习需求。

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过去无法收集与分析的数据都被新的技术手段赋予了可能性。谁能对大数据的挖掘更为深刻,谁就会在行业发展中抢占先机,教育领域随之而来的便是我们的“云课堂”。笔者执教的《夹竹桃》便是一节基于云平台环境下的语文阅读课。云平台将语文学习工具、语文学习资源库集于一身,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学习资源;同时,它的及时反馈系统、强大的交互性功能有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情以及生生之间进行交流。

一、尊重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得到适切发展———以学定教,分层教学

1. 前置性学习———及时反馈,以学定教

课前,通过云平台发布预习作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通过平台强大的及时统计反馈功能,了解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哪些是他们学不会的,从而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如笔者针对本课预习中学生提出的难点字词和质疑问题,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本课生字。正确书写“凄”,正确认读多音字“参差”,并理解“叶影参差”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尝试背诵第四自然段。

(3)品读课文,体会双重否定的表达效果,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体会作者对夹竹桃赞美喜爱之情。学习运用“无……不……”“无不”造句。

另外,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安排学生提前观看三段微视频《季羡林生平简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句子摘录发》《双重否定句》,为课堂学习做好了知识和方法上的铺垫,从而使得语文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2. 课堂学习———及时反馈,分层施教

探究阅读和高效阅读环节的教学设计如下(见表1):

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平台强大的及时反馈系统,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且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例如,在高效阅读闯关过程中,平台可以及时统计出学生的答题进度、正确率等,老师可以及时对错误比较集中的题目进行讲解,或者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巩固教学重难点,保证学习质量。

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层施教。在背诵环节,我们同时发送了3个级别难度的背诵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题目来当堂背诵,每个人都可以在课堂上体会到完成任务的愉悦感。

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拓展阅读。例如,在阅读季羡林的资料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完3篇文章,这时,任选自己感兴趣的一篇阅读,在交流中互通有无,实现了容量大且高效的课堂。

3. 课后作业———查漏补缺、有效巩固

课堂学习结束,除基础性作业外,每个孩子都会得到一份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作业,这部分作业一方面来自于课堂上没有完成的任务。如,没有选读的拓展文章,没有背诵的文章片段等。另一方面,平台会提供大量的相关文章供孩子们自由选读。

大数据支持下的“云课堂”已经不仅仅只是应用了网络技术手段的课堂,更是充满人文关怀、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课堂的代名词。

二、构建并实现大阅读观———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实用的阅读能力训练功能

一方面,平台开发了实用的阅读训练工具。如:眼脑机能训练功能、高效阅读答题系统。

另一方面,云平台局的资源库中收录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资料,《夹竹桃》一课,由于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基础上展开,课堂教学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展开,所以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在课堂上给了孩子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大量阅读的时间。而平台中的资源库可以方便地服务于课堂,在课堂上孩子不仅阅读了关于季羡林的文章,还进行了高效阅读练习,拓展了本节课的相关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更在课后给孩子们推荐了大量的文章自由阅读。云技术平台就像一个大大的图书馆,任凭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三、营造随性、自由、从容的高效阅读课堂———实用的语文学习工具

就像之前提到的阅读训练工具———眼脑机能训练功能。点击按钮,屏幕便会出现定点凝视训练、横向移动训练、纵向移动训练等图片,孩子们不仅可以看图,更可以通过系统及时记录自己的成绩,并且系统会将学生每次的成绩记录下来,方面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再比如:高效阅读答题系统。根据高效阅读训练的一贯模式,系统会先向答题者发放文章,答题者读完点击按钮,文章消失出现题目,答题结束,系统自动判断对错,根据阅读时间、答题正确率计算出阅读效率,记录后入数据库。传统的高效阅读训练一般一篇文章从发题到完成并且订正答案计算阅读效率至少需要30分钟的时间,而阅读答题大约只占用其中的5到8分钟,更多的时间浪费在了发题、批改、计算成绩上了。高效阅读答题系统的出现,将这些事务性事情的时间大幅缩短,同样的一节课,过去只能练一篇,在云课堂上一般可以练3到5篇,大大提高了课堂训练效率。

类似于这样的语文学习工具,平台还有很多。如对于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阅读批注功能、查字典功能、录音功能、拍照功能、分组交流功能等,为阅读教学扫清障碍,提供交流的平台……使得孩子们的阅读更加的随性、自由、从容。

家乡的景色 作文教后反思 篇16

《介绍家乡的景物》是这学期要训练的第一篇习作,是让学生写出家乡的景物及感受。要求学生在习作中写出景物的特点,并按一定顺序写清楚,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有丰富的想象。

首先进行实地考察吧!乐清有很多名胜古迹,但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雁荡山、楠溪江、四都王十朋故居„„学生去过的人不多,就算去过的,也已经记不得哪里有什么景点了!这下,我就犯愁了。正值油菜花开的时节,校园外的油菜花开得很茂盛,这为我们的习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所以,我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欣赏了一节课的油菜花。

什么是景物的特点呢?那就是这种景物与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是它自己所独有的。如《珍珠泉》的作者就发现了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所以这泉便得名“珍珠泉”。作者写出了珍珠泉的绿、清、深、美,这就是珍珠泉的特点。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呢?很简单,那就是要留心观察你要写的景物。只有认真观察了,你才能发现它的特点,否则只能看到表面现象,写起来也是蜻蜓点水!你可以通过观察这种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或动静的变化来发现它的特点。例如叶圣陶爷爷写《荷花》时,无风时荷花就像一大幅活的画,一阵微风吹来好像“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一静一动,想像丰富,荷花的美也不是更鲜明了吗?

写景的顺序有观察顺序,如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内等,还有时间顺序,当然,写作顺序也并不是固定的,要根据你的表达需要来确定,因文而异。同学们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一定要条理清楚。让没有到过你家乡的人一读你的作文一目了然,或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就更好了。

三年级的学生是最善于想像的时期,在写景的文章中,有了想像,会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而合理的想象需要用上比喻、拟人、排比或者夸张来体现,这就更好地训练了他们对常用修辞手法的使用。

在介绍家乡的景物时,一定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喜悦感,那么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作文中去。

陶校长的演讲教后反思 篇17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环节是:

1.检查预习,听写词语。我重点抓住难记易错的词语“锻炼”“鞭策”“道德”,主要渗透从词义入手以及编顺口溜记忆字形的方法。

2.从课后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掌握抓住重点句子(中心句、总结句)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黄河的治理》教后反思 篇18

一、游戏激趣, 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期待

小学生好奇心强, 活泼好动, 教师如果能抓住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 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 则阅读课堂教学活动将事半功倍。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歌曲、游戏、头脑风暴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还能激活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 促进学生对语篇材料的理解, 让学生在真实的感受中产生对阅读材料的阅读期待, 促使学生迅速进入阅读状态。在本课的教学中, 笔者带领学生玩一玩头脑风暴的游戏, 具体的玩法是:教师出示关键词如:colour, food, animal, 让学生小组内30秒内不停顿地说相应类别的单词, 尽量不重复。然后通过屏幕呈现故事的主角The lion, 引导学生观察, 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一故事主角, 让学生对故事产生强烈的期待。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同时又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 为后面的阅读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故事留白, 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想象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与方法,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学生能读懂简单的故事和文章,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阅读教学的三段式, 即:阅读前 (prereading) , 阅读中 (while-reading) , 阅读后 (post-reading) , 由易及难逐步帮助学生理解语篇, 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阅读,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 笔者尝试运用故事留白, 即教师播放故事的图片和录音, “Long long years ago, there was a lion and a rabbit in the same forest.The lion is strong.He always bullied the rabbit.The rabbit couldn’t stand it any longer.She wanted to teach the lion a good lesson.”之后忽然中断的故事, 仿佛故事中的几页丢失了, 然后直接给出了故事的结尾, 告诉学生这只狮子死了, 学生们感觉到很奇怪。教师引导学生思考:What happened?The lion is stronger, why is he dead?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些故事留白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学生借助想象用英语表达出很多有趣而富有童真的奇思妙想预测故事情节, 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制作绘本, 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奋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和感知水平, 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言学习注重感受与体验,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感悟才能有效地习得语言, 提升语言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的活动来呈现新知,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参与过程中, 有效地感知语言材料, 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语篇阅读期待之后,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图片袋, 图片袋里装着没有页码的故事梗概图, 并且打乱了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内仔细观察图片和阅读文字, 将图片重新排列, 夹上书夹制作自己的故事绘本, 完成并共同阅读自己制作的故事绘本。在制作绘本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对故事进行了一定的阅读理解, 同时也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感知语言的逻辑顺序, 体会故事的发展。

四、故事表演, 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体验

阅读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梳理、反馈和提升, 帮助学生及时地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教师可以通过指导阅读、故事表演、故事复述、写作练习等多种形式, 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为学生搭建英语展示的平台, 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 笔者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 借助图片, 尝试来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们在图片和板书的提示下运用夸张的表情和自己的语言进行了故事的表演, 获得了成功。故事表演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语篇材料的理解,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满足了小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征,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上一篇:老庙镇综治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龟虽寿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