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主人》教学谈

2024-06-20

《黄河的主人》教学谈(精选8篇)

《黄河的主人》教学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湍急、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惊涛骇浪、如履平地、胆战心惊、谈笑风生”。认识2个多音字:“漂、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 体会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初步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 初步感受艄公成为黄河的主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 今天先与大家进行歌曲填词竞猜。歌曲是《大中国》, 歌词是:“我们都有一个家, 名字叫中国 , 兄弟姐妹都很多, 景色也不错, 家里盘着两条龙, 是长江与———”请问是什么? (板书:黄河)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我们已经知道这是哪里, 可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呢? (板书课题:黄河的主人。)

大家读课题。再响亮地读一次。经过预习, 我们知道课文是由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写的。原题是《筏子》。

【设计意图:歌曲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堂上, 教师安排学生填词,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和积极性;两次读课题, 锁定了阅读的重点;交流作者姓名等信息, 是对学生阅读常识的拓展。】

二、初读课文, 感知人物

1.播放课文录音。同学们仔细听, 听录音时, 请作记号。

2.说说这是什么样的地方。请按照句式“这里是黄河, 黄河波涛汹涌”说一说。

3. 刚才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说出了对黄河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共同读一读这些词语:

万马奔腾羊皮筏子浊浪排空提心吊胆

谈笑风生波浪滔滔鼓浪前进专心致志

4.在这些词语中, 哪些词语描写了黄河?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黄河的险恶。生活在这里的人靠什么战胜它呢?再次观察课文插图, 在滚滚黄河激流中漂浮着一只羊皮筏子, 艄公靠什么让它破浪前行?艄公凭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呢?

【设计意图:词句训练很重要, 它可以为语文学习打下基础。这里规范语言表达形式, 强化理解和运用, 都建立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5.自由朗读课文, 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 镇静和机敏, 战胜了惊涛骇浪, 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成为黄河的主人。”

6.正是如此, 艄公成为了黄河的主人。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壮观以及羊皮筏子破浪前行的壮观!我们来读一读吧。

7.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先标出序号。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 面向全体, 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 落实阅读要求。】

8.刚才几位同学读得不错。课文中的生字在认读方面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出示:滚、艄、浊、整、磁、凭、履、篙、吞、积、漂、系。

指名读。大家注意听, 再提一提宝贵意见, 纠正读错的地方。

小结:“艄、浊、整”是翘舌音;“整、凭”是后鼻音;“漂、系”是多音字, 请注意它们在课文中的读音。好,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些字音。本课的生字很有特点。

9.指导写字。这些字在字形结构和书写方面有什么要注意的呢?请打开课本第133页, 先描红, 并细心体会。

(教师巡视, 指导描红。)

引导交流:刚才同学们很认真地用钢笔描红。哪些生字结构相同? (指名说) 说得很好, “滚、艄、浊、积、磁”都是左右结构, “整、凭、履、吞”都是上下结构。练习书写时注意字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

下面一起回顾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对黄河、黄河的主人, 我们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感受。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解,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四、作业布置

参考学习资料, 给课文划分段落, 弄清楚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黄河的主人》教学谈 篇2

《黄河的主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第八自然段中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他凭着智慧和勇敢、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关键是让学生能充分地感知艄公操纵着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中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

在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几乎不大可能亲眼看见黄河,为了更好的了解黄河,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文中描写的黄河的语句比如第一自然段写:“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其它段落中还有“汹涌的激流”、“波浪滔滔的黄水”、“险恶的风浪”、“惊涛骇浪”,就能产生共鸣。让学生自由表达,也就是让他们展示了一幅幅黄河的画面,通过文章中的文字展开想象,最后再回到文字上来,将文字中的气势用语言来进行拓宽。认识了黄河的汹涌,对于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就会有更深的认识。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了疑,孩子就有不竭的探索动力,就会有大进。对于文本就会有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就能最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一开始就出示课题,让学生提问,学生的质疑恐怕大部分是迎合老师,对课文的兴趣也不会有这么浓,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篇3

《黄河的主人》一文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讲读课文,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的一篇叙事性散文,原题《筏子》。这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的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颂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借助具体的语言情境理解有关语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艄公的勇敢、智慧、镇定、机敏,感悟到他熟悉黄河,能顺应水势,驾驭黄河,不愧为黄河的主人。

3.了解文章侧面描写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从黄河令人胆战心惊,羊皮筏子轻、小、险,体会艄公的勇敢、智慧、镇定、机敏,感悟到他熟悉黄河,能顺应水势,驾驭黄河,不愧为黄河的主人。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师: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是她,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母亲河,去目睹她的雄姿吧1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描写黄河的词语有哪些?(惊涛骇浪、气势磅礴、江宽水阔、惊涛骇浪、震耳欲聋、奔腾不息、波澜壮阔、气吞山河、一泻千里……)

4.师:黄河的主人是谁?

5.指名回答。

板书:艄公

二、品读感悟

(一)感受艄公

1.师:艄公凭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指名回答)

出示课件: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2.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板书: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3.理解“惊涛骇浪”。

(二)感受黄河

1.师:课文中哪个句子写出了黄河惊涛骇浪?

出示课件: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4.你想看看万马奔腾的黄河吗?

出示课件:黄河视频

5.师:看着这雄伟的画面,老师不由得想读了,你们是不是也想读出来。

出示课件: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生齐读)

6.师:这汹涌的黄河,滚滚而来;这猛烈的黄河,奔腾而来;这黄河充满力量,这黄河势不可挡,面对这黄河,真是令人——胆战心惊。

过渡:老师也害怕,然而艄公却站在那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7.理解“如履平地”

8.出示课件: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齐读)

(三)品读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出示课件:说说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2-8节,然后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2.引读: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

3.分析,指名读,齐读。

过渡: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四)体验筏子的危险

1.艄公是用什么工具战胜这滚滚的黄河的?

2.出示:黄河中鼓浪前行的羊皮筏子。你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羊皮筏子的句子吗?

3.交流

出示:那是什么,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行?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①指名读。

②指导朗读,体会重点词语:小、轻、浮、小小——东西渺小、无助。整个儿吞没——黄河的汹涌险恶。

③齐读。

过渡:随着羊皮筏子越驶越近,作者看到了什么?感到怎样?

出示:定睛一看,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指名读从中读出了什么?)

4.交流

小结:这六个人坐着羊皮筏子就如一片树叶在黄河的风浪里穿梭、颠簸,你看他们若隐若现,忽左忽右,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他整个吞没。这种情景怎么不令人提心吊胆呢!可见,艄公是多么勇敢,多么有智慧,多么镇静和机敏啊1

5.这样的筏子你敢坐吗?筏子上的游客怎么样?

6.游客怎么敢谈笑风生呢?

7.假如普老师去撑,客人还敢坐吗?你们撑呢?为什么?

小结:是啊,这样的艄公,怎么不令人肃然起敬,怎么不令我们由衷地敬佩,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感悟写法

黄河的主人公是艄公,作者为什么只用几笔写艄公?(指名说)

小结:作者从黄河的壮,羊皮筏子的小,游客的从容,来衬托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这种描写称为侧面描写。

三、拓展

出示课件:说一说

1.黄河上的艄公啊,我想对你说……

2.我想对自己说……

板书设计:

23

黄河的主人—艄公

勇敢智慧

镇静机敏

《黄河的主人》教学谈 篇4

一、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

学生无疑是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主人, 这种主人地位的体现, 往往存在于知识的构建过程当中。《黄河的主人》一文的理解, 首先在于学生对黄河的感知, 这种感知几乎是基于直觉的, 但学生对黄河基本上没有直接的认知。于是我们的教学就有了两种选择:一是让学生观看黄河视频, 去获得直接的对黄河的认识;二是通过学生对所学过的黄河的描述, 去构建关于黄河的意像。从教学效率的角度来看, 后一种选择成为笔者的第一选择。于是笔者设计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让学生说出与黄河相关的诗句。

这一要求符合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 因为回忆曾经学过的诗句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于是,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尽数出现。值得强调的是, 其中一些诗句是语文课堂学习中还没有遇到过的, 但在课后的阅读与诗歌朗诵中都已经遇到过, 因而学生在此呈现的过程中并不会遇到什么困难。在这一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自主性被尽情发挥, 学生初当了一次主人。

接着这一教学活动, 第二个教学活动就是:根据这些诗句, 去想象自己所理解的黄河。这是一个关于黄河的形象的自我构建过程, 是理解《黄河的主人》的重要铺垫。在理解的过程中, 学生自主得到了这样的发现:“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描述的是一幅宏大的场景, 白日依西山而尽, 而黄河却东入大海, 这是多长的一条河!在“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理解中, 学生获得了黄河与大海的高度差, 从而也就构想出黄河水的汹涌澎湃;再加上“万里沙”的描述, 于是黄河水之“黄”也就明确存在于学生的印象中了。

有了这样的基础, 再进行第三个学习活动:与学生一起读《黄河的主人》, 去读出黄河的主人何以成为黄河的“主人”。在读的过程中, 有两个细节值得品味, 笔者后来也觉得正是这两个细节, 让学生的主人地位显得更加的明显。第一个细节是, 一位学生在读“胆战心惊”的时候, 一不小心读成了“胆大心惊”。这是一个意外, 其余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提醒:读错啦!而笔者也急中生智, 顺便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可以用这位同学读的这个词吗?学生沉静了一会儿之后说“不可以”, 因为“胆大”与“心惊”是有矛盾的, 胆大的话, 就不会心惊了!这样的解释让包括阅读者在内的所有的其他学生都获得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第二个细节是学生自主问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写作的时候, 要将数人数的“一、二、三、四、五、六……”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写出来?为什么不直接写“一共有六个人”?这是一个笔者预设的问题, 但却被学生提前问出来了, 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也说明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 可以让学生的主人地位更加的明显。

自然, 为了彰显学生的主人地位, 这个问题也应当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解决的方法是什么?是比较。于是笔者提醒学生去比较这两种写法的区别, 可以将后一个句子换到原来的文中去, 再去读读, 看感觉如何。后面的教学过程估计是同行们都能预料到的, 在此就不赘述了。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人”

当然, 在实际教学中像这样的有价值的细节还有不少, 于是笔者反思, 为什么这节课的教学能够获得一个较好的结果, 其中有没有值得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沿袭的内容呢?笔者开始了反思。

从以上教学的细节来看, 如果在课堂开始的时候不帮学生建立关于黄河的认识, 那学生就未必能够认识到黄河的“凶险”, 而如果没有了这样的认识, “黄河的主人”也就没有了“主人”的含义。因此, 这一步的情境创设实际上是给学生的学习心理创设一个大的情境, 是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一个大的情境。这一步是由教师来完成的, 但同时又利用了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基础, 因此本质上学生的主人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因此, 从这一教学教程中的师生关系来看, 其实正是教师的主人地位, 成全了学生的主人地位。

而对课堂上生成的“胆战心惊”与“胆大心惊”的问题来看, 这个问题如果忽略, 对课堂的整体性也没有多大的影响, 但很可能也就丧失了一个良好的课堂契机。这两个词的含义明显不同, 但后一个词自身存在的相矛盾的地位却并不容易为学生所发现, 于是将其作为课堂讨论的一个小热点, 未尝不可。事实上, 也正是依托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使学生对前一个词的运用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知道其是不能轻易替代的。而学生的这一认识是从何而来的?不正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讨论吗?

关于“一、二、三、四、五、六……”的讨论, 在实际教学中既是预设, 也是生成, 因而毫无疑问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而比较教学的思路亦是课前的一步设计, 如果教师通过自身的讲与引导, 也能让学生获得认识, 但那样的话学生的主人地位也就淡了。而比较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本能的认识, 既是本能, 就是主人地位的一种体现。于是在实际教学中, 当我们让学生将“一共六个人”替换到原文中再去读时, 学生就读不出那种数人数时的艰难。原因正在于学生大脑中已经出现了羊皮筏在波涛滚滚的黄河水中艰险的情形, 既然情形如此艰险, 那观看的人又怎么能轻松地一下子就看出是六个人呢?只能是“一、二、三、四、五、六……”地去数了。

笔者以为, 选择比较这种教学方式, 正是教师主人地位的一种体现。因为在无序的情形下, 学生不会一下子想到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那样语文课堂也就有可能成了一锅粥, 焦糊而无味。而正是教师主人地位的体现, 才使得学生能够在比较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人作用, 较好地构建出了对课文的认识。

三、师生“主人观”下的小语课堂

无论是作为教师, 还是作为学生, 在语文课堂上有了“主人”的态度与观点, 也就形成了一种“主人观”。在这种观点的作用下, 一位语文老师与他所教的学生便形成了一个整体, 一个让师生共同珍惜、容不得别人干扰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语文架设起了一道桥梁, 而在通过这个桥梁的过程中, 师生对语文的理解会达到一个新高度。

应当说, 教师的主人地位与学生的主人地位是相辅相成的, 只要教师能够认真研究得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遵循的心理规律, 那教师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抓住教学的要点, 从而让学生的主人地位得以实现。这就是笔者所理解的师生“主人观”下语文教学的最佳状态。

但实际教学的经验也让笔者深深地知道, 这种状态并不会自然形成, 相反它会受到许多干扰, 尤其是陈旧教学观念的干扰。在这种干扰中, 教师有可能不仅当了自己的主人, 还成了学生思维的主人,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思维如果受教师的摆布, 那学生的主人地位也就没有了。因此, 教师的主人地位要拿捏得十分准确, 如果过了, 则学生的主人地位得不到保证;如果少了, 学生的主人地位同样会受到影响。

《黄河的主人》教学反思 篇5

在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我适时巧妙地抓住以下四个对比,来引导学生精读感悟。

一、“坐”和“站”的对比

课文第7自然段写到:“听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第一次尝试,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上,……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的”。坐羊皮筏子就必需足够的勇气,否则即便坐了上去也不敢睁开眼睛瞧一瞧,可见“波浪滔滔的黄水”是如何令人胆战心惊。那么艄公呢?面对同样险恶的风浪,还身系乘客的安全,他站在那小小的羊皮筏子上(是无论怎样也不敢也不能闭一闭眼睛的),只凭手里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便能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这需要何等的胆魄、何等的镇静与机敏。一坐一站,一闭一睁,艄公勇敢、智慧、沉着、机警的形象便油然而生。

二、羊皮筏子体积之小与它负荷的重进行的对比,

“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可是“那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这足以让岸上的观众为之惊讶得目瞪口呆。羊皮筏子越小,它在黄河上漂流就越危险,撑羊皮筏子的艄公就越需要勇敢、胆略和智慧,没有惊人的胆量和过人的智慧,没有高超的撑筏技术,艄公是不敢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

三、旁观者和当事人的对比

看到这六个人乘着一张小小的羊皮筏子,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在惊涛骇浪中颠簸,岸上的“我”不禁提心吊胆,然而“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我”的担心固然有其原因,也是人之常情,可对艄公而言却似乎是多余的。你瞧,“羊皮筏子上的乘客谈笑风生,……那从容的神情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乘客们何以如此放心,如此安然,这一切都是艄公为他们创造的,是艄公给予他们的保证……读到此处,学生自然明白作者写“我”的担心、乘客的从容,都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沉着。

四、将黄河的巨浪激流与羊皮筏子的轻微渺小进行对比。

黄河越是是巨浪滔天,那么在黄河上漂流的羊皮筏子就越显得艰难险阻。

《黄河的主人》教学谈 篇6

1.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黄河,走近艄公,进一步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领略黄河主人动人的风采。请齐读课题——(生读)黄河的主人。

2. 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反复朗读品味。

二、 分享成果,内化中心

1. (出示:“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一个小而轻的羊皮筏子怎么可以看出艄公的勇敢?从哪个词语看出的?它究竟小到什么程度,轻到什么程度?“汹涌的激流”是什么意思?“鼓浪前进”是什么意思?

2. 羊皮筏子没有被吞没,还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读到这儿,你又感受到什么?

3. 这就是黄河上的艄公!他正是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这就是黄河的主人。

4. (出示:“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这么小,这么轻的羊皮筏子上还有人,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害怕、惊讶、激动、兴奋、紧张、担心……)

5.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啊,那上面还有人哩!” 指导读好“啊”的三种读音。(第四声,兴奋、激动;第二声,惊讶,难以置信;第三声,担心)

6. (师引读)“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 我们平时心里感到害怕、紧张、惊讶、激动、担心,往往数数速度会越数越快,音量会越数越响,谁来试着数一数?

7. 这六个人,就如同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贴着”水面,这水面是平静的吗?那这六个人呢?又轻又小的羊皮筏子上坐着这么多人,还有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却能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漂流”而不沉。读到这儿,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8.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作者赞叹的难道仅仅是这羊皮筏子吗?

9. 黄河那令人胆战心惊的气势,羊皮筏子那令人提心吊胆的惊险,无不衬托出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是他让艄公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出示中心句,齐读)

三、 品析词句,理解文意

1. 写艄公沉着的表现时,作者抓住了他的动作、神态来进行描写,具体神态是专心致志、小心、大胆;动作是撑、注视、破浪前行!

2. “专心致志”说明艄公撑筏子的时候非常地投入,不敢有半点马虎,黄河水势非常湍急,而且变化异常,这写出了环境的险恶,再者他身系着乘客的安危,责任重大,所以不得不小心面对。但他的技术是高超的,才能大胆地破浪前行。

3. 乘客们的谈笑风生也能反映出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艄公为乘客保驾护航,娴熟的技艺就像给乘客吃了定心丸,确保了乘客的安全)

四、 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1. 看,艄公来了。面对他,你想说些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具有艄公的精神?(叶欣面对“非典”;缉毒警察面对歹徒;消防战士面对险情……)

2. 像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他们都有艄公的这种精神。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我们的祖国才能一次次战胜艰险,一天天走向强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精神,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3. 今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惊涛拍岸、令人胆战心惊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风采,还领悟到了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我相信,同学们只要努力拼搏,不畏艰险,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事业的主人!

五、 作业超市

1. 喜欢积累的同学,摘录描写黄河和艄公的词句。

2. 喜欢讲解的同学,继续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向家人和朋友介绍黄河的主人。

3. 喜欢写作的同学,仿照课文最后一段的写法,赞一赞自己敬佩的人。

《黄河的主人》教学谈 篇7

【片段一】

师: (出示白板课件“奔腾不息的黄河”视频) 这就是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 这就是九曲回肠, 奔流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 我们伫立在黄河边, 听着黄河的咆哮, 心潮起伏, 感情激荡……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 令人胆战心惊。

师:看了激流奔泻, 巨浪滔天的黄河, 同学们, 你感受到了什么, 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答:我感受到了黄河奔流到海, 万马奔腾的磅礴气势。

生答:我感受到黄河像桀骜不驯的猛兽, 它发狂了, 发怒了, 发威了……

师:同学们的感受是多么真切啊!在这黄河上, 激流险滩不计其数, 如此凶险的黄河, 却有人征服了它, 成了黄河的主人。

【反思一】

此次课中, 我恰当地运用了白板课件, 特别针对我校流动儿童情感较难激发的特点, 通过声情并茂的“奔腾不息的黄河”视频创设情境, 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当学生情感渐渐进入较佳状态时, 再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引导, 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出现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 从而感受黄河水真是令人胆战心惊!在教学过程中, 我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情境的创设, 角色的进入, 心理的揣摩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的意境, 使教与学双方的情感搭建畅通无阻。

【片段二】

师:提到“这么小, 这么轻”的筏子, 大家一定十分好奇吧, 见过吗?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这个小东西吧! (出示“羊皮筏子制作”视频课件) 它就是由一个木头搭的架子和几张吹满气的羊皮构成, 仅此而已。这么小这么轻的羊皮筏子在波涛澎湃的黄河上漂流, 让人感到怎么样?

生答:险!

师:再仔细看看, 河心的那个小东西仅仅就只是个羊皮筏子吗, 还有其他吗?

生答:还有人!

师:几个?看着图数一数。

生手指向课件点数:123456。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出示白板课件“黄河中的羊皮筏子图”) 课文中的第3小节就是你们刚刚所看到的景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再定睛一瞧, 啊, 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 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 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 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师:这段文字你读懂了什么?

生答:我觉得作者会很紧张, 这么小的筏子上有这么多人, 筏子怎么受得住呢!

师:读到这儿, 我们的作者也不禁惊叹到, 大家一起读书上作者惊叹的词句“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反思二】

这一段关于“羊皮筏子”的教学片段, 我借助图文视频资料的呈现, 使学生首先对羊皮筏子的“小而轻”有了深刻的体会, 当学生们在目不转睛地观看羊皮筏子的制作过程时, 他们的表情告诉我, 眼前所看到的一切真是不可思议, 嘴中还有不断的感叹声发出。当让学生数“羊皮筏子”上人的个数时, 他们都情不自禁地把手指向了课件屏幕, 边用手指点人数, 边嘴里数着数, 朗读的语气非常到位!因此, 我认为, 此时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基于课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而朗读课文的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老师去“唤醒”, 去“激活”。由信息技术设计出来的文本环节, 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 同时, 在发挥想象、发展语言的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也得到熏陶, 智慧也同时可以得以启迪。这时让学生的朗读发自内心, 朗读的语感也可以完全被唤醒了。

【片段三】

师:同学们,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它孕育了中华儿女, 更锻炼了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 艄公只是亿万中华儿女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 像这样的“艄公”千千万万。

(出示播放课件视频短片+配乐:“支援西部贫困地区的教师”, “奥运会的运动员”, “中国的宇航员”, “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舍生忘死的战士”, “废寝忘食的医护人员”……)

(出示白板文字:中国的________成了________的主人。)

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所出示的图片, 想想:中国的______成了_____的主人。

生答:中国的教师成了教育园地的主人。

生答:中国的运动员成了庞大运动场的主人。

……

【反思三】

在教学中, 我认为文本的拓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优势, 本次课末尾处, 我通过视频短片放映的形式, 方便、快捷、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存在着的具有“艄公精神”的人, 学生们触动很深。课后, 仍有学生向我讲述他们身边所发现的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 讲述他们的故事。此手段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穿透力和感染力。我认为, 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 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 有效感受和吸收课文的语言,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新语言, 从而优化语文课。

《黄河的主人》教学谈 篇8

感性阅读,是当前许多教师迷恋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多数情况下教师会以文本的情感主题为主线来设计教学,将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上,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只局限在一篇课文的视域里。

而理性阅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教学设计的主线;教学的着重点是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习得语言文字;显化学法指导,让学习过程有法可循;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而是通过对两篇及以上同主题文章或内容的学习和渗透,将文本的情感价值隐形,成为教学的一条暗线,从而实现教学的情感价值诉求。

笔者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理性阅读的实践探索。

一、理性阅读的目标诉求———学习文本的表达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言语作品。教师通过设计“听、说、读、背、写”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进入课文所设定的“言语学习场”,在规范的言语材料中悟得语言的法则、形成自己的语感,并能运用于自己的言语活动———说、写中,从而实现学生的言语生长。特别是像《黄河的主人》这样的名家名篇,更值得教师去研究言语材料,将作家言语表达的密码揭示给学生。

许多教师教学《黄河的主人》,把教学落脚点放在“品读课文语句,体悟艄公的品质”这个层面上,而对“烘托”这一写法,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笔者在教学时不仅注重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关注词语在语句中的表达效果,而且将“烘托”的写法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深入浅出地教学,让学生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言语训练,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学科价值回归。

新课标对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描述中,虽没有要求本学段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但是《黄河的主人》所在的单元是四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此时引领学生关注词语的表达作用,领略文本的表达方法,还是十分可行的。

目前,教材仍然以情感主题为单元来安排选文,这就更需要每个年段的教师理性地思考每篇课文该让学生学习文本的什么表达方法。比如,一、二年级重点学词学句式,三、四年级重点学段式,五、六年级重点学篇式。如果教材的单元安排能按照语文本体性知识和方法为系列,循序渐进地训练,梯度螺旋地上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不愁不提高。

二、理性阅读的方法诉求———显化学习的过程

维果茨基说:“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思维在言语中的具体化,同时也就是对具体表现在言语中的意义结构的改变,也即‘思维的语法成了言语的语法’。”《黄河的主人》一文作者运用的“烘托”的写法,是将与艄公有关的景、物、人与艄公形成对比和映衬,从而突出艄公的形象,是作者比较思维的显现,亦即作者“思维的语法成了言语的语法”。

作者的比较思维,给了笔者教学设计的灵感。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将“比较”这一学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直接触摸语言文字。由浅入深,从词语比较、语句比较、篇章比较,最后到课外的练笔,教学环节层层推进,学生学习时间充分,语文能力不断提升。

可以说,比较,是笔者提供给学生打开文本言语密码的一把钥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引领,是学法指导的显性化。

笔者将本课的几个教学环节呈现如下:

【教学环节1】词语比较,在句式表达中巩固理解

师: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先考考你们对词语掌握的程度。谁来读这两个词?

生(读):胆战心惊、提心吊胆。

师: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个词的意思比较相近,都是形容比较害怕。

师:再比较,它们的程度一样吗?

生:“提心吊胆”应该是微微害怕,“胆战心惊”是十分害怕。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这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别。那你会用吗?谁来填一填?(出示练习)

生:手里拿着成绩单,我(提心吊胆)地往家走。走在不到一米宽的悬崖边上,我顿时有一种(胆战心惊)、心跳加速的感觉。

师:请问拿着成绩单,你为什么不填“胆战心惊”?

生:因为拿着成绩单没有那么害怕。

师:那么站在悬崖边为什么胆战心惊?

生:因为悬崖非常高,关系到生命,让我感觉很害怕。

师: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像这样的近义词很多,我们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察觉它们细微的差别,这样才能准确运用。

【教学环节2】语句比较,在合作探究中体悟写法

师:请大家找出课文中描写艄公的段落。

学生找出课文的第6和第8自然段。教师出示这两个段落,并用红笔把不是写艄公的句子先去掉(如下图)。

师:和原来的句子比较一下,看行不行,如果不行,得说出理由。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看法。(学生交流)

生:我觉得“我不禁提心吊胆”不能去掉,因为这和“艄公却很沉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我觉得“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这句话也不能去掉,因为这些乘客以前也坐过,他们知道那个艄公身系乘客的安危,也很熟练,不会有生命危险。衬托出艄公技术高超。

生:乘客既然能表现出谈笑风生的神情,说明他们对这个艄公的技术很放心。

师:平常我们在什么情况下看到哪些人谈笑风生?

生:我看见一些老奶奶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生:亲戚朋友们很久没有在一起,团聚的时候谈笑风生。

师:同学们发现,我们说的这些谈笑风生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

生:在安全、悠闲的情况下发生。

师:可是乘客们在哪里?

生:黄河上。

师:从“谈笑风生”这个词语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艄公?

生:我看到了一个驾驶技术很好的艄公。如果他的驾驶技术不好,乘客们在船上就有可能提心吊胆。

……

师:说到这里,我相信同学们已经领悟到了作者的一种写作方法。大家请看,他本来想写的是艄公,可他偏偏不用太多的句子去写艄公,而是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我”、乘客、黄河、筏子,通过写这些和艄公有关的景、物、人,来为写艄公服务,这种方法叫烘托。(师板书:烘托)

在学生交流自己观点的同时,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既能让学生加深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又能体会作者运用“烘托”这一表达方法的妙处。

在学生了解了“烘托”这一表达方法之后,再让学生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寻找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也在烘托艄公的品质。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表达,深入体会“烘托”这一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环节3】篇章比较,在略读训练中强化写法

在学生了解了《黄河的主人》所运用的“烘托”的表达方法之后,笔者又推荐学生读苏联作家尼古拉斯的《大森林的主人》。让学生略读短文,并比较一下,《大森林的主人》和《黄河的主人》的写法一样吗?

学生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比较,明白《大森林的主人》用了很多的篇幅详写了大森林的主人猎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是正面描写,而《黄河的主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进行侧面描写,也就是烘托,从而让学生对烘托与正面描写这两种写法进行区别,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理性阅读的价值诉求———隐形文本的情感

感性阅读执着于文本情感的渲染和品读,其实文本的情感不需要着力去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接受了情感的熏陶和濡染。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历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本所受到的情感熏陶程度是不同的。教师的讲,作用微乎其微。

理性阅读,不是忽略文本的情感主题,而是将情感变成一条暗线,贯穿于教学始终。比如《黄河的主人》一文的情感目标———对艄公品质的感悟,笔者就将其淡化处理,隐藏在主题设计之中,让学生在表达中自己去体悟。

在课的结束,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

最后,笔者的课堂结语是:希望你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战胜一切困难,成为生活的主人。

从课文《黄河的主人》的精读到课内拓展《大森林的主人》的略读,再到课外《鲁滨逊漂流记》电影的观看以及以“学习的主人”为题进行的习作练笔,都是以本文的情感主题为主线来设计的。虽然笔者整节课没有一个环节讲艄公的品质,但学生在体悟《黄河的主人》“烘托”写法时,在比较阅读《大森林的主人》时,已经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实现了对情感态度的学习和迁移,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感受精神气质,立志成为生活的主人。

理性阅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给学生说、写的表达空间,更多地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的观念和情感在说、写等学习活动中自然倾泻,从而实现学生言语能力的自由生长。

摘要:理性阅读,是相对于感性阅读而言的。理性阅读以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教学设计的主线;教学的着重点是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习得语言文字;显化学法指导,让学习过程有法可循;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而是通过对两篇及以上同主题文章或内容的学习和渗透,将文本的情感价值隐形,成为教学的一条暗线,从而实现教学的情感价值诉求。

上一篇:乳化液膜下一篇:家庭教育从无心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