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主人

2024-09-19

课堂的主人(精选12篇)

课堂的主人 篇1

一、深刻的共鸣

读了《教学月刊·数学》2013年第11期, 其中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朱凤书的《减负, 从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开始》一文, 顺应时代潮流, 符合当下教育现状。

“问题的提出”环节, 关于背景意义的阐述, 朱老师这样写道:“数学课堂教学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把‘通过小河达到对岸’比作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问题就好比铺在河中的一块块石头, 过多的、精心化的设计为学生达到教学目标铺设了一条道路, 学生行走在教师精细化的设计里, 同时教师也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思维在流淌。但是, 学生的思维是停滞的, 他们感觉不到是在‘过河’, 留下的经验仅仅是‘踩石头’的感觉。这种现状使得学生没有独立过河的机会, 没有完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 精心铺设的‘石头’把学生的思维切割得支离破碎, 直接导致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习、不会思考, 更不会独立行走。”

精彩的描述, 生动的比喻, 揭示一个深刻的现状, 短短几句话, 好似当头一棒, 给人一种近乎窒息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由此联想到自己设计“用字母表示数”一课, 开场仅仅5分钟的课堂实录:

将课堂语言整理成如上文字实录后, 不难发现, 我预设的显性问题已经有十六个之多, 且不包括隐性口语化常态问题, 这不禁使我对自己产生了疑惑。剖析自己的课堂, 对比朱老师的观点, 这不就是一次生动的诠释吗?不得不感叹, 行进在追求精彩教学的途中, 我们还需不断地努力。

二、沉重的现状

冷静下来, 细细回味, 如此写实的课堂, 不断在我们身边上演。教师所谓“精心的问题设计”“充实的课堂预演”, 常常让自己心生愉悦, 胸有成竹。殊不知, 如此充实的准备, 却让教学有了一种缺失。朱老师在背景中阐述丰富的问题设计, 就是其中之一。课改十余年, 教师教学均有了很大的突破, 但是, 我们不得不正视各级教研活动, 围绕自行设计的教学轨道, 表面看似充分却又拘谨的课堂探究。实质课堂的形式缩减了, 体验也少了, 表面工作、外在成果紧跟着多了。这些都是课后研讨时津津乐道、深度探究的内容, 有时甚至不假思索, 一概全收。

三、彻底的颠覆

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很多教师至今难以接受这一现实。学生总是被冠以“主人”的角色, 紧跟教师这个幕后主人周旋, 积极实践类似“管家”的任务。方张松老师曾经这样说过:“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开始, 也是数学课堂的生命,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问题的提出意义非凡, 这一点毋庸置疑。关键的是, 实际的课堂提问的角色仅限于教师, 这一点恰恰颠覆了学生作为提问主体的时代需求。

台湾张民杰撰写《案例教学法》一书说道:拿贝尔列举出六项不利于学生讨论的教师行为, 包括不充分的等待时间、过快的奖赏、影射答案的问题、不具体回馈的问题、教师专断的行为、固着于低层次的问题, 另外教师常问“为什么”也不利于讨论。

回避这六项不利于学生讨论的行为, 着力创设各类问题情境, 抓住课堂中的兴奋点、争议点, 打破心理平衡, 引起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形成这样的一种意识, 教师随时关注课堂, 积极给学生以鼓励, 逐步地进行渗透。或许, 下一个十年, 课堂提问真正的主人将乘风归来。

(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轧村小学313008)

课堂的主人 篇2

一、眼看口说,激起参与。

刚入学的儿童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根据年龄特点,知道他们思维具体形象,又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基础,所以我尽可能运用生动的、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激起参与学习的欲望。

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大多配了一些直观形象、色彩鲜明、学生喜爱的图画,可以让学生以课本为据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学生就能参与到其中。如教学《北京天安门》这篇课文时,我利用教材上整整一页的插图,让学生较快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始,我让学生观察画面,进行说话。“图上画了什么?能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句或几句话。”此时,学生通过观察,纷纷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好。其中一位同学说:“国庆节那天,天安门广场上有许许多多的白鸽飞向蓝天。一大群的气球升上了天空,有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又有一位学生补充说:“五星红旗在天空中飘扬。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高高地挂着毛主席的像,两边各有四盏大灯笼和四面红旗。”学生观察得多么仔细,说得又那么精彩。

在教学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从多角度提供相关资料,创设表达的机会。可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清晰的投影片,让学生充感知图片内容,帮助理解、积累、感悟语言。可提供图片、模型、实物等,如照片、动物标本、小手帕,让学生观察。进行表达训练。又可指导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少儿节目、动画片,看后伙伴之间交流一下,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的眼睛能使唤了,嘴巴能说话了。难道他们不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吗?

二、动手动脑,引导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据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玩一玩,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这样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习,努力提高参与质量。

为了让学生理解《乌鸦喝水》中乌鸦怎样喝水的过程,我事先为每个学生小组准备了瓶口较小的玻璃和许多小石子,且瓶子里的水有多有少。当课堂中读到“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这个句子时,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单位,学着乌鸦做一做。顿时,课堂沸腾起来了,你放一颗,我放一颗,水果然慢慢升高了,真正理解了“一颗一颗”和“慢慢”这两个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突然,一个同学通过动手观察后说:“乌鸦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左做右思。随后,有的学生感悟到了,马上取来水试起来了,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实践、思考,明白了:瓶子里的水不能够太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但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

又如,学习《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玉米、桃子、西瓜,让学生演一演文中的站猴子。在表演中,教师随时指导,动作示范一下,语言提示一下,帮助理解“掰、扛、摘、扔、捧、追”这些动作词,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在表演中学会求知,学会思考。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多玩玩、多做做、多演演、多画画,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就会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得到启发,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体验。

三、给予时间,拓宽空间,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呢?我想: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学生在认知、思维等方面得到应有发展。

为了让学生干一点他乐意干的事,学一点他自己想学的学问,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在教《北京天安门》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最喜欢的有关天安门的剪报、图片、画册、照片等,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去收集,趣在其中。上课时,尽量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大胆地想象,无拘无束地表现。如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教师一边放欢快的音乐,一边动情地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然后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一篇课文上完后,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春风吹》这首儿歌后,我激励学生去找春天,唱春天,画春天,赞春天。其中一位学生创作了儿歌:“春风吹,春风吹,吹得花儿红又红,吹得柳树绿油油……吹得太阳暖洋洋,大家快来播种子。”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坐自己的位置上,老是面对同学的后背,成了一种习俗。如果教师有意改变一下位置,变成“马蹄式”、“圆桌式”的位置,在空间上进行改换,适应儿童要求平等的心理,容易确立主体意识。让学生合作学习,找一个好伙伴评一评作业,互相读一读,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走动,学生了有自由的空间,放开了手脚,学习效果会更理想。

实践证明,以上方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孤立起来运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起大语文教学观,确立主体发展的意识,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努力为学生营建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就能促进学生主体主动参与,自主发展,就能让每一节语文课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课堂的主人----学生 篇3

在近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大胆创新教学思路,在教学中实践了自己的教学想法,坚持课文学习与实际体验相结合,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收获喜悦

语文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既要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又要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

在学习《桂林山水》、《颐和园》等描寫山川秀美的课文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让学生自主地走向生活,通过生活观察,与家长、亲朋的访谈、询问,利用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家乡风景、特产、人物和建设成就等方面的情况;其次是指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情况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整理;最后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展示,通过课堂交流、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把对家乡的认识表达出来,极大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又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语言组织、文字积累等能力。

在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地快乐,发现生活与语文的天然联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天然渊源,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一个无限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从而使学生能自主地、合作地、探究地学习语文,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材的编排,每一个单元都有比较明显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每一单元的集中特点,引导学生把课文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学,在教、学互动中深刻的理解掌握知识,同时收获参与学习的快乐。朱熹有诗云:“问渠哪能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特点以课文作为源头,挖掘出新的活水,为课文注入新的空气,进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激活教学思维,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快乐

教是一种幸福,学是一种快乐,教学和学习都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因此,在教学中开展适当的游戏,对学生实施愉快教学,尤其对低年级学生十分必要。一节课四十钟,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生理成长特点的制约,精力不能高度集中,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把学习当成乐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创造思维。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

比如在课前品尝“游戏点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预习课文,使知识得到巩固与积累,同时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生字卡片传递,既是对字的认识与巩固,又是词语的积累;课中畅游“游戏世界”,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这样的游戏多运用于生字的认、写学习中。如猜字谜、拼装部件成字等游戏,让孩子乐于学习,游戏于教学。在课堂教学进行一定时间,也可以进行课文接力,让学生逐句接力读课文,既可以进一步熟悉课文,又能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孩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自觉参与学习,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分享欢乐

“教师是教给学生希望的翅膀”。任何课堂教学,都不能让教师给学生填鸭,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发挥值得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去体验,在这种参与中分享欢乐。

在识字教学中,我经常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主加拼音、组词,课前预习就要解决一些问题。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做好提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参与其中,给学生心灵放飞的自由,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

再如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理地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我教学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创意。但这却同时带来了不少问题,即放得太多时有些放纵,不易于调控,生生之间缺少合作,生字教学方法单一等。针对生字教学单一问题,我尝试着从班里挑选一个学生临时代替老师进行生字教学。一个学生一种方法,合作交流“我”是怎样记住生字的,学生不易枯燥,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加强孩子的合作意识,让孩子两两合作,建立一帮一互助关系,并定期进行检查,落实合作情况。对合作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调动孩子们的合作兴趣,进而为在课堂上多人小组合作打下基础。同时,合作交流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精神。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篇4

关键词:自主创新,主体意识,主人

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非常关键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向“学”过渡, 营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形成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精神的教学环境。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数学教学的成效会有很大成度上的提高。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 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感受大数”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一亿新版人民币摞起来有多高吗?银行的工作人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数完吗?”教师设下悬念,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时, 教师很自然地引入课题, 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教学。在学习“几何图形”时, 有一节实践课“制作七巧板”, 对这节课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 每个学生制作一副七巧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拼出各种各样精美的图案, 找学生到前面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大家, 并且给自己的拼图作出解说。让学生拼出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用一张正方形纸制作七巧板, 这张纸的边长是1, 那么这副七巧板的面积是多少?你拼出的图案的面积各是多少?为什么?”让学生解答。这节课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既能促使学生探索, 又能使学生深入思考,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在课堂上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发扬创新精神, 改进教学方法。如“有理数加法”这一节, 这堂课首先提出问题:思考1:小明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进行训练, 他先向东跑了50米, 稍微休息后又向东跑了20米, 问:小明最终的位置在哪里?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呢?

(教师通过这题的问题, 借助课件中的数轴, 来引导学生得出式子: (+50) + (+20) =+70) 。思考2:小明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进行训练, 他先向西跑了50米, 稍微休息后又向西跑了90米, 问:小明最终的位置在哪里?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呢? (教师同样借助课件上的数轴, 引导学生得出式子: (-50) + (-90) =-140注:从这题开始,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 然后把学生的成果用多媒体展现。思考3:小明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进行训练, 他先向东跑了50米, 稍微休息后又向西跑了30米, 问:小明最终的位置在哪里?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呢? (借助课件, 引导学生得出式子: (+50) + (-30) =+20并把学生的结果用投影仪展现。

思考4:小明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进行训练, 他先向东跑了50米, 稍微休息后又向西跑了50米, 问:小明最终的位置在哪里?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呢? (借助课件, 引导学生得出式子: (+5) + (-5) =0, 并把学生的成果用投影仪展现。教师:从上面的4个思考题中我们发现每个式子都出现了带正负数的运算, 这就是“有理数的运算”, 但是我们不能都用数轴的方法去找到答案,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规律, 同学们能不能从中发现规律呢?然后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堂课我最大的创新就是让学生自觉地获得知识。

三、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享受数学

“玩”是学生的天性, “学”是学生的天职, 两者看似一对矛盾体, 但是如果能将两者巧妙地结合, 寓教于“玩”, 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在“玩”中享受数学, 那么数学的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篇5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包含了生动实例和精辟理论分析的教育著作,对刚步入教育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具有宝贵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该书的第63条建议中有一段文字让我感受尤为深刻——“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经常看到,正是由于教师不让学生去干这种笨重的建筑工作,才使学生变得不够机灵,理解力下降的。只有让学生去实际地干,他才会开始掌握知识。”这段文字不由得让我回到了去年五月的一天。那一天,我在高一某班上一节校公开课。在课堂上由于只专注自己的教学思路而没有注意到一名学生提出的疑问,课后谢艳林主任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虽然特别关注这一点,但还是在内心留下了些许遗憾。试问有多少教师和我有过同样的经历?有多少学生的疑问在教师滔滔不绝、自我陶醉的讲授中被淹没?又有多少学生长此以往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成为思维上的懒惰者呢?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新课堂教学中提得最响亮的口号。可事实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依然束缚着新课改下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于“被雇佣的职业技术劳动者”,而学生俨然成为在这一劳动过程中的“超大信息存储器”,不管学生是否接受、认同、反思,只要时间完结,任务完成,就是劳动的终点。这种做法显然是和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背道而驰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做课堂的主人呢?我认为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

第一、把握学生思维特点,用学生眼光看教材

在教学中,学生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也不是书本的奴隶,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个体。教师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的课堂。我在上《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一课时,根据信息化普及的时代特点和学生乐于看报和探讨国家大事的实际情况,在新课导入当中从时事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当今经济危机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原本难以理解的知识形象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在从实际到理论的转换中,认识经济危机本质这一抽象概念。事实证明,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创设学生舞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上《工业革命》一课时,我曾在两个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个班用课件展示图片,以我的讲解为主使学生了解工业革命,但学生热情不高,有的甚至走神、昏昏欲睡。第二个班,还是用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到讲台上讲解。由于学生有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积累,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发言踊跃,还能把物理、化学、历史等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联系起来探究。可见,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方法的不同,效果也大不相同。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应以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尽量将课堂教学时间归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演绎的舞台。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通过课外资源的拓展和利用,为学生创设多样的情景模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教师只要充分信赖自己的学生,给学生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就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第三、尊重学生见解,激发学生兴趣

在讲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时,我充分肯定了学生和工人阶级的作用。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他将资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有条有据地阐述出来,从全新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当时我并没有阻止他,而是听完后带头鼓掌,表示对他的鼓励和赞赏。此后,很多学生更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避免将问题教条化、标准化。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应采取一些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激活学生潜在的多样思维意识,允许课堂上不同声音的存在,而不是以简单的对或错来判断。一些新颖、有益于发展创新能力的见解应受到赏识和表扬;一些有偏颇的,也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激励。也许正是教师的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你再想想”,就能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并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只有在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探究、总结出的真知灼见受到教师的支持和珍视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才会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课堂的主人 篇6

一、创设情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首先,在新课导入中创设情景。“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大脑才会处于最活跃、最兴奋的状态。要实现师生的互动,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应该认真备好没一节课和每一个学生,从新课导入开始,让学生乐意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在上《夕照》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对对子。老师:“天对(地)、云对(风)…朝阳对(夕阳),日出对(夕照)…”这样一对,学生的兴趣来了,马上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了。同时样的导入还唤起了学生对旧知(《海上日出》)的回顾,把日出和夕照放在一起,既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有很好的完成了单元《积累·运用》的一个训练要求。

其次,让学生参与互动,合作完成课堂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合作学习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非常重要,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能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加宽加深。 例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时,我让学生自设问题,一位学生提出:“老班长有没有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任务?”有的认为老班长没有完成任务,因为还没走出草地他就牺牲了;有的认为老班长完成了任务……一下子学生的发言的欲望强烈了,我在提问:“为什么老班长在临死前说自己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呢?”问题一出,有同学就说:“老班长非常出色的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尽管他为之献出了生命但他仍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证明了他对于革命的无限忠诚。”

二、转变角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要融洽,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教师必须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开展活动或研究的平等参与者”;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和情趣反映。要给予学生温暖和关怀,让学生心里充满阳光。课堂上教师要多用“你真棒!”“你说得真好,有新意!”“你真了不起!”等赞扬的话语。这一声声赞扬送入孩子的耳际,会给他们带来亲切感,会给他们主动学习的力量。教师多努力创设美好的情境,把微笑教学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便会逐渐形成。

三、留下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留下充足时间和空间。要使语文课堂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如《海滨小城》这篇课文,词句清新,语言优美,课文从海滨和小城两部分描述了小城的美。备课时,根据这篇课文的特色设计了“以读带讲”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自赏中去感悟小城的美丽和整洁。一位小朋友用响亮的声音和较快的语速朗读“这里的孩子见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一位女同学这样评价:“读的声音很响亮,但是没有感情,读的速度快了,‘理睬’和‘只好’读重些,拉长些,才能表现贝壳的无奈。”不难看出,学生评价能力相当强,正是因为老师放手让学生自悟,自得,学生的体会才深刻,评议才会如此贴切。

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内向课外的辐射作用,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让学生课内练基本功,课外拓展知识。 一位老师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课前,他布置了预习,让学生查阅周总理的相关资料,并给提供多种查阅的途径。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各自采取不同的渠道查阅了资料。由于课前的充分准备,上课时,老师有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与学生交流,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的知识形成了互补,教学非常轻松,也非常成功。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篇7

“把语文课堂还给语文”,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在“科学与人文的语文教育”座谈会上讲过的一句话,顾老师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创设种种教学情境,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那么,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富有“激情”。在上语文课时,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只有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才能陪伴孩子度过一段“燃烧的岁月”!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等,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营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花瓣飘香》这篇课文时,把一束月季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先说出它的名称,并问他们看到月季花后想到了哪些词语,学生看到真实的花朵摆在眼前,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发言。随后我又给每一个学生发了一片花瓣,让他们闻一闻花的清香,摸一摸柔软、细腻的花瓣,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上学得兴趣盎然。“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了。在教学活动中,还应注重“融情”,置师生于课文情景之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师往往越俎代庖,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和交流。现在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实现“与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课上,教师的第一要务便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与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教师要引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和“听”,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用自己的感受、想象去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生活气息,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聆听来自老师的、同学之间的不同见解。只有具备独立思考意识的“读”和“听”及相互交流,才能有效地感悟语言,培养语感,领悟情意,发展思维,这才是有效的、厚实的语文阅读教学。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究,并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字比“鸟”字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黑到我们都看不见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解释:“喝水”要用嘴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就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学生的知识才能不断巩固,能力才会逐步提高。基于这种认识,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山行》后,引导学生诵读了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借景抒情的古诗。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去尽情享受,并通过“说”和“写”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只有在真实的情感碰撞中,课堂才能渐入高潮。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内涵,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例如《西湖》这篇课文描写了“西湖神奇秀丽的风光”,如何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情感呢?我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西湖的美丽,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热爱之情赞美家乡的自然风光和发展变化。这样,孩子们既体验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提高了表达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阅读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美妙篇章的同时,时时联系自己,促进认识的不断提高。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8

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环境

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 创造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首先, 针对教材内容为学生制定一个总体目标, 并在第一节课上让学生知道这个目标。其次, 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再次,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人际环境。学生在怎样的人际环境中才乐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这是很多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的结论是,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环境的基础。在学校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师生关系。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必须改变, 不能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强迫和要求下去学习, 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课堂上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 允许学生在学习上有犯错和改正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意见,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给他们创设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气氛。

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途径

1.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

在课堂上, 学生才是主体, 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独立的思考与练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得到内化和提升。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把课堂带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在自主的学习、独立的思考中得到锻炼。比如, 在学习设计演示文稿时, 先让学生考虑我们作品的主体、结构以及样式等, 然后动手去尝试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训练。

动手实践的过程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只有充分的实践, 才能让学生从不会到会, 从学到用, 从而实现把知识变为能力, 把能力转变为素质。比如, 教学Flash动画时, 学生从开始对Flash一无所知, 到认识Flash, 了解其设计的基本方法, 从而去设计, 完成对Flash的创作, 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 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

2.采用小组教学模式, 让学生组内协作、组间竞争

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 教师设计了很多教学方法。其中的小组教学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 变成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双向或是多向交流方式。比如, 一个班级36名学生, 分成4个小组。小组内部相互学习, 相互检查, 相互激励, 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得到交流, 思想得到碰撞。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争论、竞赛等活动, 每节课评选出一个优胜小组, 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及时展示学生作品, 给予鼓励性评价

学习的主动参与精神, 是需要得到教师的及时肯定与鼓励的。因此, 学生作品的及时展示就显得很重要。当一个学生的作品完成后, 把他的作品呈现在其他同学的电脑屏幕上, 其他同学露出羡慕的眼神, 教师要在这个时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鼓励每一位学生探索新的技巧和方法, 争取自己的作品也能得到展示。在课堂上完成任务不应该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任务的完成, 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技能,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所以评价的标准应该是, 是否熟练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是否有创新精神, 而不能以是否完成了任务为标准。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9

一、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 学生将《和同为一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中“文成公主入藏”编成历史短剧, 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文成公主入藏”, 路途漫漫, 留恋故乡, 学生在表演中大胆创新, 塑造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青海有一座日月山, 唐朝时是唐与吐蕃的分界地, 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 唐太宗特地为她铸造了两面黄金宝镜———日月镜。宝镜能照见中原河山, 以便她思乡时使用。文成公主进藏途经这里, 举目四望, 草原空旷, 杳无人迹;拿出宝镜东望, 长安城繁花似锦, 不禁潸然泪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 她毅然扔掉日月镜, 踏入吐蕃地界。一位留恋故土, 却又能识大体、顾大局, 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文成公主形象栩栩如生。这一剧情的安排, 既尊重了历史, 又融入了丰富合理的想象, 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设悬念, 多质疑,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 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的教学中, 课前我安排了预习, 并给出问题:西域的含义是什么?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是什么?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设计启发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出发, 对本课内容形成感性认识, 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基本知识点。课堂教学中,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再次提出问题:张骞出使西域在路途中遇到哪些困难?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哪些历史和现实意义?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究,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畅谈见解, 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 最后加以归纳,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就某一历史事件, 展开自由辩论, 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

例如, 对“岳飞抗金”这一史实评价的处理。我首先拟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 A观点:岳飞抗金是正义的;B观点:岳飞抗金是非正义的。然后把学生分成A、B两组, 分别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自由辩论。A组阐述:“岳飞抗金就是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金对南宋的骚扰, 造成了南宋生产力的破坏, 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人民流离失所。岳飞抗金, 阻挡了金军的进攻, 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B组辩论:“岳飞抗金, 阻碍了金灭南宋的步伐, 使祖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 如果南宋不战而降, 金很快就会统一全国, 这样就能避免战争, 百姓也就免遭战乱之苦。”在同学们唇枪舌剑、辩论激烈的时候, 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金对南宋的战争给北方经济造成了严重地破坏。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 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正义的。通过展开自由辩论, 增强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从认识上的冲突达到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

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 篇10

一、让学生的眼睛“转”起来

著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就是:“观察, 观察, 再观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 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 才能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 获得富有价值的材料, 从而有成效地进行发明和创作活动;儿童也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才能通过观察事物, 开阔视野, 丰富经验和掌握知识, 从而有效地进行学习.人的观察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通过培养和锻炼得到发展的.因此, 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让学生的眼睛动起来, 注意引导儿童观察客观事物, 以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观察力.数学教学要紧紧把握这样的理念:“对数学实现再创造, 使数学顺应人类学习的需要, 走向生活、走向大众, 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 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自然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课堂.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教学内容, 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 学习数学, 增长见识.

二、让学生的嘴巴“说”起来

在当前新课程思想理念的改革春风之中, 数学课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 还要加强学生说的训练, 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所以, 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堵住孩子的嘴巴, 可通过孩子独立大声说、同座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形式, 让每个孩子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 调动孩子表达的积极性.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 要求孩子通过观察和想象, 找一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原型.孩子通过充分想象, 纷纷举手发言, 说出了许多老师未想到的结果:门、玻璃、火柴盒、楼房中的房间、一张白纸……多么令人满意的答案!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孩子对这部分内容很爱学, 也能学好, 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孩子也能学得较好, 并因此激起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成绩得到了提高.

三、让学生的头脑“活”起来

学好数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而是每名学生的权力, 在整个义务教育课程结构中数学不应当作为一个“筛子”———将“不聪明”的学生淘汰出局, 将“聪明”的学生留下.数学课程是为每一名学生所设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激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 给每名学生一块自己的天地, 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学校准备在南操场规划出一块800平方米的面积种植草坪, 请你设计一下怎么规划较合理?”这是既要学生动手又要动脑筋的实践的活题.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大脑兴奋, 大脑在兴奋时最容易爆发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动手尝试.由于此题无固定答案, 学生能在长方形图中画出面积是800平方米的各种不同的设计图.学生们一个个从自己的审美出发, 设计出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从实际出发,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回到生活中去, 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 每一道练习, 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 抓住孩子们的年龄特征,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这样的活动,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不是向学生灌输教材, 而是让学生活用教材中的知识解决问题

孩子在这样的场景中解决问题, 不同的思路尽可能地出现并产生了碰撞, 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 满足了孩子的不同需要, 尽显了孩子的潜在能力, 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 以“动”激“活”, 体现了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 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群体学习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及交往理念也得到了同步发展.在学习过程中, 还总结出了数学学习的“转化”思想, 这将有利于后继学习, 促进孩子的创新思维.

四、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解放孩子的双手, 让孩子动手操作的过程, 其实质是孩子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孩子学得生动活泼, 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 (1) 画一画.以形象的直观性促进理解的正确性.在“比多比少”、“倍数关系”、“相遇问题”等应用题中引导孩子画线段图, 可促使孩子借助想象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 通过画线段图将形象还原成画面, 从而使文字与形象配合, 数量关系与画面互补, 以促进孩子理解题意, 达到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目的. (2) 做一做.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课前可以先让学生做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学具, 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等底等高”这一知识点.在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时, 组织学生分组操作.学生按照课本中的方法进行倒水分组实验, 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此时, 老师质疑:“所有的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圆锥体积的三倍吗?”然后再次组织学生交换一个圆柱后再次做实验.很显然第二次学生实验的结果肯定和第一次不同, 这样从做中学生明白圆锥体要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从中我也体会到, 教师在引导孩子去寻找真理时, 让孩子通过观察、操作、实践, 最后得出结论, 孩子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 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动脑思维的习惯.只有这样, 教学过程才会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培养.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学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和深长如何进行角色的转化?实实在在把课堂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翁?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大家者在探究之中,没有完整、成熟的经验,下面就我个人对政策的理解,及工作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第一,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什么为什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校办学目的是什么?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古往今来的科学知识,为他无今后步入社会,走上人生旅途扎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因为有学生的存在与需要,才有学校,教师存在的必要。这就是揭示课堂里主体与客体,外因和内因的相互关系。过去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好坏,教师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学生学得好,是教师会教,功劳归教师;学生学不好,责任全在老师身上,是老师不会教,深长完全受控于老师。这种本未代倒置的师生位置,严重压制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堵塞许多学生成才的道路。这次课改,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发挥深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成为追求知识的主人。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和教师的认识必须真正到位,绝不能含糊,这样把课堂还给深长才有牢固的思想基础,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高度自觉。

第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对每位参加课改的老师来说,确实是一门硬功夫。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在于他无与成年人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他们年纪小,知识对他们日后的作用是什么?许多学生没有亲身的体会。因此,自觉追求知识的欲望不强。在课改过程中,许多老师课前布置的预习,学生当耳边风。这耳进,那耳出,不当一回事。不认真按教师布置进行预习,有的深长根本没有预习。第二天上课,教师围绕预习的内容,要让学生自答、自释,则无法进行。教师只好重复旧的教学法,以教师的讲为主。有的学生因长期受到传统的教学法,对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不习惯,不适应。有的学生爱面子、胆子小,在老师鼓励发散思维过程中,不敢辩论,不敢发言,不敢交流,不敢实践,至使课堂冷冷清清,这使老师只好回到传统的教学法,自导、自演,独讲独释。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一名課改的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生理、心理,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方能达到预定的课改的目的。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进行的主导作用不能否定,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第三,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牢牢抓住教材中重点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明确的知识追求目标,学会弹知识钢琴,而不是面面俱到,主处不分。让学生自学了半天,还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学到了什么?丧失了学习信心。

(二)要提高自学的兴趣,特别要注重知识点与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我现在学的这些知识将来是有用的。避免学生为学而学,学无目标。枯燥无味。比如,政治课有一课讲到我们从小必须培养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力的问题。意志力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书里举的例子是居里夫人,就是有坚强的意志力,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百折不挠,最后发现了镭的化学元素成了一名著名的化学科学家。如居里夫人是谁呢?她离开人世时间已久,二她是外国人,离我们太远,如果照本照科,学生的记忆,不会太深。如能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其他资料如便举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战争及其恶劣的环境中就是靠坚强的意志力,以革命大无畏的精神,战胜“三大敌人”,建立人民共和国的例子。还可以例举深长的父母有的是产品推销品,在处地人生他不熟推销,找到了顾客,但被拒绝。因为他有坚定的意志力,一次不行,第二次,第二次不行,第三次,第四次,最后产品推销出去,这就是意志力的威力。还可以例举用意识力战胜疾病,克服学习上存在的困难等例子,让学生在这些发生在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例,觉察到意志力的重要性、实用性,而产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这样,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授课与解释,与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实践、操作的比例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留给深长去思考,解惑,实际操作。严防教师包办代替,满堂灌。

(四)课堂是班级所有学生共有的学习场所。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提高的权利。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者,应面对全班全体学生,分给进行知识点的讲座,以优秀的学生带动一般的学生,教材的要点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深长相互启发,得到大面积的普及与提高。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革,是值得各科长期坚持与实践的好办法。当然也不是每一堂课教师非这样做不可,这就得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定。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驾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按自己的爱好,对深长实行有偏向性的教学。比如课堂里总是提问那几个自己认为较好的学生。而应该面向全班学生。重点是要关注那些学习较差的深长。要让他们也有发言的机会。在这些发生在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例,觉察到意志力的重要性、实用性,而产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六)为了让深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成为深长求获知识的最佳场所,一定要努力改革过去那种刻板式的,你教我听的教学模式,做到老师讲,深长动脑相结合,静与动相结合,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与室外相结合,盘活课堂教学形式,最在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深长驰拼知识的大舞台。

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相当大,还有许多的问题困惑着广大教师,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做好这篇新课改的大文章。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第十四中学)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篇12

1.变“引导”为“自主探索”.首先为全体学生创造主动探索的空间, 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多方位地探索交流, 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结果,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生在探讨中掌握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普罗塔克曾说过:“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 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 觉得“有话想说, 有话可说”, 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2.明确目标, 合作探究.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程度各异, 差别很大, 我们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通过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 “跳一跳, 摘到桃”, 使每个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以成功来激励自己, 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就可以得到更大提高.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 优势互补,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师要始终坚定“每一个学生能成功,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理念不动摇, 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为展示成果做准备.

3.教师精选习题, 学生探究创新.说实话, 刚开始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也很担心.一个问题, 你说你的, 我讲我的, 这能学会吗?要不要我代劳?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学习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在讲解“编写一个方程, 使它的解是3, 未知数的系数是-2”这一题目时, 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有的学生说先列x=3, 再利用两边乘以-2;有的学生说可以先列-2x=m, 再两边除以2, 得m/-2=3, 即m=-6, 最后得结果-2x=-6;还有很多解法.学生个性的展示, 让我很惊讶.同时加了一些我的引导、点拨, 少一些我的讲解, 学生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真正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幸福的.在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下, 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活跃的, 全班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4.教师走下讲台参与, 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要让学生自己去摸爬滚打, 更要允许他们犯错误.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利,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犯错, 并因势利导, 将错就错, 就错改错.以前教师主宰了课堂, 实行三包:“包想”、“包讲”、“包做”, 造成“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极不情愿地正襟危坐, 恭听教师的教诲.到头来教师累, 学生并不领情”的局面.如今把权力交给学生, 让学生掌控课堂, 来“展示成果”, 课堂氛围有很大改观.学生根据两人的讨论情况, 对学习目标进行讲解、分析等;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都会的不展示, 学生出错率高的、一题多解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将是我们展示的重点.“小老师”也从“学数学”到“说数学”, 再到“教数学”, 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学生上黑板, 时不时扮演一下“小老师”的角色, 对课堂上的一些练习题进行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 更好地消化所学知识.因为讲给别人听, 他们要认真思考怎么讲才能让其他同学明白, 而且声音要响亮, 否则同学们听不到.这样既让他们锻炼了胆量, 又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感悟到原来我也可以当老师啊!师生之间的这种互补展示, 让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有了更宽的交往空间, 交流探索有了更高的积极性.当一个学生讲解完以后, 其他学生可随时补充, 可以随时切磋, 不局限于原地, 随时走动, 有不同方法的学生可以讲解他们的方法.从中也给每个学生展现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敢想、说、问、演、答, 让学生在最显眼的位置上, 展示自己最精彩的地方.让学生通过展示, 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自我能力, 增强自信心, 消灭自卑感, 让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张扬个性, 释放潜能.

5.让学生展开自评与互评.对学习目标的达成, 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解题的方法和关键, 做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做到“一日一小结, 一周一总结, 一章一反馈”.

上一篇:问题及策略分析下一篇:聚乳酸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