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主人

2025-01-08

课堂主人(共12篇)

课堂主人 篇1

一、深刻的共鸣

读了《教学月刊·数学》2013年第11期, 其中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朱凤书的《减负, 从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开始》一文, 顺应时代潮流, 符合当下教育现状。

“问题的提出”环节, 关于背景意义的阐述, 朱老师这样写道:“数学课堂教学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把‘通过小河达到对岸’比作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问题就好比铺在河中的一块块石头, 过多的、精心化的设计为学生达到教学目标铺设了一条道路, 学生行走在教师精细化的设计里, 同时教师也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思维在流淌。但是, 学生的思维是停滞的, 他们感觉不到是在‘过河’, 留下的经验仅仅是‘踩石头’的感觉。这种现状使得学生没有独立过河的机会, 没有完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 精心铺设的‘石头’把学生的思维切割得支离破碎, 直接导致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习、不会思考, 更不会独立行走。”

精彩的描述, 生动的比喻, 揭示一个深刻的现状, 短短几句话, 好似当头一棒, 给人一种近乎窒息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由此联想到自己设计“用字母表示数”一课, 开场仅仅5分钟的课堂实录:

将课堂语言整理成如上文字实录后, 不难发现, 我预设的显性问题已经有十六个之多, 且不包括隐性口语化常态问题, 这不禁使我对自己产生了疑惑。剖析自己的课堂, 对比朱老师的观点, 这不就是一次生动的诠释吗?不得不感叹, 行进在追求精彩教学的途中, 我们还需不断地努力。

二、沉重的现状

冷静下来, 细细回味, 如此写实的课堂, 不断在我们身边上演。教师所谓“精心的问题设计”“充实的课堂预演”, 常常让自己心生愉悦, 胸有成竹。殊不知, 如此充实的准备, 却让教学有了一种缺失。朱老师在背景中阐述丰富的问题设计, 就是其中之一。课改十余年, 教师教学均有了很大的突破, 但是, 我们不得不正视各级教研活动, 围绕自行设计的教学轨道, 表面看似充分却又拘谨的课堂探究。实质课堂的形式缩减了, 体验也少了, 表面工作、外在成果紧跟着多了。这些都是课后研讨时津津乐道、深度探究的内容, 有时甚至不假思索, 一概全收。

三、彻底的颠覆

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很多教师至今难以接受这一现实。学生总是被冠以“主人”的角色, 紧跟教师这个幕后主人周旋, 积极实践类似“管家”的任务。方张松老师曾经这样说过:“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开始, 也是数学课堂的生命,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问题的提出意义非凡, 这一点毋庸置疑。关键的是, 实际的课堂提问的角色仅限于教师, 这一点恰恰颠覆了学生作为提问主体的时代需求。

台湾张民杰撰写《案例教学法》一书说道:拿贝尔列举出六项不利于学生讨论的教师行为, 包括不充分的等待时间、过快的奖赏、影射答案的问题、不具体回馈的问题、教师专断的行为、固着于低层次的问题, 另外教师常问“为什么”也不利于讨论。

回避这六项不利于学生讨论的行为, 着力创设各类问题情境, 抓住课堂中的兴奋点、争议点, 打破心理平衡, 引起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形成这样的一种意识, 教师随时关注课堂, 积极给学生以鼓励, 逐步地进行渗透。或许, 下一个十年, 课堂提问真正的主人将乘风归来。

(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轧村小学313008)

课堂主人 篇2

一、眼看口说,激起参与。

刚入学的儿童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根据年龄特点,知道他们思维具体形象,又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基础,所以我尽可能运用生动的、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激起参与学习的欲望。

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大多配了一些直观形象、色彩鲜明、学生喜爱的图画,可以让学生以课本为据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学生就能参与到其中。如教学《北京天安门》这篇课文时,我利用教材上整整一页的插图,让学生较快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始,我让学生观察画面,进行说话。“图上画了什么?能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句或几句话。”此时,学生通过观察,纷纷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好。其中一位同学说:“国庆节那天,天安门广场上有许许多多的白鸽飞向蓝天。一大群的气球升上了天空,有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又有一位学生补充说:“五星红旗在天空中飘扬。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高高地挂着毛主席的像,两边各有四盏大灯笼和四面红旗。”学生观察得多么仔细,说得又那么精彩。

在教学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从多角度提供相关资料,创设表达的机会。可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清晰的投影片,让学生充感知图片内容,帮助理解、积累、感悟语言。可提供图片、模型、实物等,如照片、动物标本、小手帕,让学生观察。进行表达训练。又可指导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少儿节目、动画片,看后伙伴之间交流一下,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的眼睛能使唤了,嘴巴能说话了。难道他们不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吗?

二、动手动脑,引导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据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玩一玩,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这样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习,努力提高参与质量。

为了让学生理解《乌鸦喝水》中乌鸦怎样喝水的过程,我事先为每个学生小组准备了瓶口较小的玻璃和许多小石子,且瓶子里的水有多有少。当课堂中读到“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这个句子时,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单位,学着乌鸦做一做。顿时,课堂沸腾起来了,你放一颗,我放一颗,水果然慢慢升高了,真正理解了“一颗一颗”和“慢慢”这两个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突然,一个同学通过动手观察后说:“乌鸦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左做右思。随后,有的学生感悟到了,马上取来水试起来了,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实践、思考,明白了:瓶子里的水不能够太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但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

又如,学习《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玉米、桃子、西瓜,让学生演一演文中的站猴子。在表演中,教师随时指导,动作示范一下,语言提示一下,帮助理解“掰、扛、摘、扔、捧、追”这些动作词,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在表演中学会求知,学会思考。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多玩玩、多做做、多演演、多画画,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就会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得到启发,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体验。

三、给予时间,拓宽空间,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呢?我想: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学生在认知、思维等方面得到应有发展。

为了让学生干一点他乐意干的事,学一点他自己想学的学问,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在教《北京天安门》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最喜欢的有关天安门的剪报、图片、画册、照片等,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去收集,趣在其中。上课时,尽量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大胆地想象,无拘无束地表现。如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教师一边放欢快的音乐,一边动情地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然后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一篇课文上完后,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春风吹》这首儿歌后,我激励学生去找春天,唱春天,画春天,赞春天。其中一位学生创作了儿歌:“春风吹,春风吹,吹得花儿红又红,吹得柳树绿油油……吹得太阳暖洋洋,大家快来播种子。”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坐自己的位置上,老是面对同学的后背,成了一种习俗。如果教师有意改变一下位置,变成“马蹄式”、“圆桌式”的位置,在空间上进行改换,适应儿童要求平等的心理,容易确立主体意识。让学生合作学习,找一个好伙伴评一评作业,互相读一读,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走动,学生了有自由的空间,放开了手脚,学习效果会更理想。

实践证明,以上方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孤立起来运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起大语文教学观,确立主体发展的意识,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努力为学生营建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就能促进学生主体主动参与,自主发展,就能让每一节语文课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做课堂的主人 篇3

数学作为一门典型的理科,它的知识架构和题目形态要比文科抽象很多。在文科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依靠背诵可以解决很多考查客观事实的问答题。而理科的特点在于它的形式抽象多变,题目几乎不会重复,条件和问题都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同时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计算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有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将各式各样的题目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数学模型,并能灵活处理各种不同的新颖的题型。

1.疏通课堂进程

既然数学题目几乎不重复,那么课堂内容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数学课堂内容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数学概念、公式以及定理等知识点的探究和讲解,在这一部分当中,老师就这一知识点慢慢引导,由浅入深;第二类是基于知识点的应用训练,题目由易变难,从基本的代公式到变式训练到结合其他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第三类是整理归纳不同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同学们体会到数学题目的本质。

在如此大容量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必须时刻紧跟老师脚步,这就要求学生能理解老师所讲的每一个环节,接着继续跟上下一个环节。而在现实课堂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相比学生,必然对题目更熟悉、思路更快,尽管老师会尽量达到和学生的同步,但毕竟还是会有差异存在,并且不同的学生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总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无法理解解题的某个环节。这时候,如果借助笔记,记下老师所讲解的解题思路,将不理解的那一点做好记号,并默认它是既成事实,继续跟上老师的下一步,下课后再重新回顾笔记去弄清那不理解的一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时的思维滞后不会影响到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暂时弄不懂的问题先假设成立了,快速跟上老师的节奏,而问题留到课后解决。

2.复习课堂内容

数学在高中阶段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几乎所有高中生每天都需要上至少一节数学课和完成一份数学作业,这就产生了总数庞大的课堂内容和题量庞大的已做习题。那么作业是具体的存在,我们可以通过翻阅习题册或是错题集来复习已经做过的习题,而课堂内容在考试之前该怎么复习呢?这也需要借助课堂笔记。笔记是课堂具象化的存在,也是记录历史课堂的印记,只有通过记笔记我们才能将这庞大的课堂内容真正地保存下来。学生时常反映,上课时都听得懂,做作业时却两眼一抹黑。事实上,作业是课堂的真实反映,是否真正理解课堂内容,都能真实地反映到作业中。正因为此,作业中的题目往往都是基于课堂例题的。当学生一天的各科课程结束后,尽管他数学课上确实听懂了,但做作业时真的能回忆起老师对于知识点的讲解,真的能回忆起重点例题的解法,真的能记得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示的注意事项吗?一周以后呢?一年以后呢?因此,笔记能帮助我们复习课堂的要点。

3.提升思维层次

高中数学对于课时的安排是非常紧凑的,对于自我要求较高的学生来说,课堂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记是我们进行更高层次探究的基础。老师在课堂中因为时间的缘故,有时无法展开过多,只能简单描述学生可以自行探究的方向,此时若做了及时的记录,课后便可进行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对于有探究意向且有探究能力的学生,通过课后对笔记的重新审视,也能发现题目的共通之处,可以归纳整理题目类型方法及其本质,甚至可以更进一步地从特殊到一般,延伸出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些活动都建立在大量的课堂例题和课后习题的基础之上。完善课堂笔记,才能为思维层次的提升做好准备工作。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篇4

一、以生为本,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缺乏学生参与的课堂不是生本课堂,而是教师专制的课堂。专制的课堂犹如整天有着乌云笼罩着天空,学生透不过气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课堂基本没有互动。教师必须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为学生营造民主学习环境。例如:教师课前布置了搜集花朵的任务,可以是真花,也可以是假花。由于有了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兴致很高。因此,在展示课上,学生都能展示不同的作品。在展示时,教师不时与学生互动,如:你认为这朵花美在哪里?你知道有关这种花的故事吗?等等。此时,课堂真正是属于学生的,学生能够发表个性观点。通过这个途径,教师突出了生本教育,为学生营造了民主的学习环境。

二、以生为本,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是美术教师运用得较多的方法。小学生年龄小,不喜欢单调式的教学。因此,教师要为本身看似平淡的教学添加色彩,将其加工成情境,利用情境吸引学生学习。这样一来,教师真正考虑了学生所需,也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巧设情境,吸引学生关注,就会成功将其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例如: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组有关大自然的图片(色彩缤纷的大自然,利用鲜艳的颜色,刺激学生眼球);在自动播放图片时,教师配上与之相符合的背景音乐,渲染氛围,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再次,教师还配上生动的解说,以变化的语调吸引学生。“大自然多神奇,穿着各种颜色的衣裳,迷人极了。看,秋天层林尽染,霜叶红于二月天”……图片播放完毕,教师继续利用问题引导:“同学们有没有感受到这迷人而又神奇的色彩”?同学们大声回答“感受到了”。“那大家想不想学习色彩知识,然后用画笔画出比这更吸引人的图画”?随着一声整齐而响亮的“想”字,教师切入色彩的学习。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迎合学生学习需求,以情境导课;然后,教师再以问题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入境学习、思考,形成互动关系。

三、以生为本,搭建合作学习平台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就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可以以任务做牵引,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平台。例如:在上课之前,教师安排任务,让学生带纸盒来教室,以方便课堂中运用纸盒,进行重新设计。本次课以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先将学生分组,再出示合作任务,如:可以利用什么方法,将纸盒“变形”?小组学生将带来的纸盒集中在一起,让小组成员说出看到这个纸盒,想象一下能把它变成什么?集体讨论,运用带来的纸盒进行“变形设计”。小组成员需要说出“变形设计”的创意来源、能够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等。任务出示后,小组开始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先是交流观点,再进行“变形设计”讨论,形成方案,再利用“变形”方法,将实物做出来。在合作学习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相互讨论。教师做好调控和引导工作,保证合作顺利进行。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真正突出了生本教育,学生真正成为了主人。因此,在最后的展示小组合作成果环节,学生作品创意十足。

四、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另一种方式是参与教学评价。这主要是因为评价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以师评为主。这样一来,学生感觉不到自己是课堂的一分子,对于课堂教学动态也不会关注太多。因此,教师必须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首先,教师组织学互评。由于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因而以小组成员互评为主。学生可以对组内成员的贡献程度、合作学习的配合程度、积极性等方面进行点评,让学生发现自己合作学习中的优缺点。通过互评,学生认识不足,及时调整提高。其次,教师对学生评价。在这里,教师要多赞扬,因为小学生需要被人赏识,从而更为主动地学习。当然,针对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及时指出。赞扬,满足了学生心理;指出不足,为学生日后前进指明方向。只有学生参与评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本课堂。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篇5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包含了生动实例和精辟理论分析的教育著作,对刚步入教育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具有宝贵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该书的第63条建议中有一段文字让我感受尤为深刻——“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经常看到,正是由于教师不让学生去干这种笨重的建筑工作,才使学生变得不够机灵,理解力下降的。只有让学生去实际地干,他才会开始掌握知识。”这段文字不由得让我回到了去年五月的一天。那一天,我在高一某班上一节校公开课。在课堂上由于只专注自己的教学思路而没有注意到一名学生提出的疑问,课后谢艳林主任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虽然特别关注这一点,但还是在内心留下了些许遗憾。试问有多少教师和我有过同样的经历?有多少学生的疑问在教师滔滔不绝、自我陶醉的讲授中被淹没?又有多少学生长此以往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成为思维上的懒惰者呢?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新课堂教学中提得最响亮的口号。可事实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依然束缚着新课改下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于“被雇佣的职业技术劳动者”,而学生俨然成为在这一劳动过程中的“超大信息存储器”,不管学生是否接受、认同、反思,只要时间完结,任务完成,就是劳动的终点。这种做法显然是和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背道而驰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做课堂的主人呢?我认为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

第一、把握学生思维特点,用学生眼光看教材

在教学中,学生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也不是书本的奴隶,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个体。教师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的课堂。我在上《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一课时,根据信息化普及的时代特点和学生乐于看报和探讨国家大事的实际情况,在新课导入当中从时事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当今经济危机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原本难以理解的知识形象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在从实际到理论的转换中,认识经济危机本质这一抽象概念。事实证明,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创设学生舞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上《工业革命》一课时,我曾在两个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个班用课件展示图片,以我的讲解为主使学生了解工业革命,但学生热情不高,有的甚至走神、昏昏欲睡。第二个班,还是用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到讲台上讲解。由于学生有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积累,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发言踊跃,还能把物理、化学、历史等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联系起来探究。可见,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方法的不同,效果也大不相同。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应以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尽量将课堂教学时间归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演绎的舞台。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通过课外资源的拓展和利用,为学生创设多样的情景模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教师只要充分信赖自己的学生,给学生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就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第三、尊重学生见解,激发学生兴趣

在讲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时,我充分肯定了学生和工人阶级的作用。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他将资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有条有据地阐述出来,从全新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当时我并没有阻止他,而是听完后带头鼓掌,表示对他的鼓励和赞赏。此后,很多学生更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避免将问题教条化、标准化。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应采取一些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激活学生潜在的多样思维意识,允许课堂上不同声音的存在,而不是以简单的对或错来判断。一些新颖、有益于发展创新能力的见解应受到赏识和表扬;一些有偏颇的,也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激励。也许正是教师的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你再想想”,就能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并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只有在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探究、总结出的真知灼见受到教师的支持和珍视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才会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寻找“课堂提问”的主人 篇6

读了《教学月刊·数学》2013年第11期,其中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朱凤书的《减负,从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开始》一文,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当下教育现状。

“问题的提出”环节,关于背景意义的阐述,朱老师这样写道:“数学课堂教学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把‘通过小河达到对岸’比作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问题就好比铺在河中的一块块石头,过多的、精心化的设计为学生达到教学目标铺设了一条道路,学生行走在教师精细化的设计里,同时教师也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思维在流淌。但是,学生的思维是停滞的,他们感觉不到是在‘过河’,留下的经验仅仅是‘踩石头’的感觉。这种现状使得学生没有独立过河的机会,没有完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精心铺设的‘石头’把学生的思维切割得支离破碎,直接导致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习、不会思考,更不会独立行走。”

精彩的描述,生动的比喻,揭示一个深刻的现状,短短几句话,好似当头一棒,给人一种近乎窒息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由此联想到自己设计“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开场仅仅5分钟的课堂实录:

将课堂语言整理成如上文字实录后,不难发现,我预设的显性问题已经有十六个之多,且不包括隐性口语化常态问题,这不禁使我对自己产生了疑惑。剖析自己的课堂,对比朱老师的观点,这不就是一次生动的诠释吗?不得不感叹,行进在追求精彩教学的途中,我们还需不断地努力。

二、沉重的现状

冷静下来,细细回味,如此写实的课堂,不断在我们身边上演。教师所谓“精心的问题设计”“充实的课堂预演”,常常让自己心生愉悦,胸有成竹。殊不知,如此充实的准备,却让教学有了一种缺失。朱老师在背景中阐述丰富的问题设计,就是其中之一。课改十余年,教师教学均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各级教研活动,围绕自行设计的教学轨道,表面看似充分却又拘谨的课堂探究。实质课堂的形式缩减了,体验也少了,表面工作、外在成果紧跟着多了。这些都是课后研讨时津津乐道、深度探究的内容,有时甚至不假思索,一概全收。

三、彻底的颠覆

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很多教师至今难以接受这一现实。学生总是被冠以“主人”的角色,紧跟教师这个幕后主人周旋,积极实践类似“管家”的任务。方张松老师曾经这样说过:“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开始,也是数学课堂的生命,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问题的提出意义非凡,这一点毋庸置疑。关键的是,实际的课堂提问的角色仅限于教师,这一点恰恰颠覆了学生作为提问主体的时代需求。

台湾张民杰撰写《案例教学法》一书说道:拿贝尔列举出六项不利于学生讨论的教师行为,包括不充分的等待时间、过快的奖赏、影射答案的问题、不具体回馈的问题、教师专断的行为、固着于低层次的问题,另外教师常问“为什么”也不利于讨论。

回避这六项不利于学生讨论的行为,着力创设各类问题情境,抓住课堂中的兴奋点、争议点,打破心理平衡,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形成这样的一种意识,教师随时关注课堂,积极给学生以鼓励,逐步地进行渗透。或许,下一个十年,课堂提问真正的主人将乘风归来。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篇7

“把语文课堂还给语文”,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在“科学与人文的语文教育”座谈会上讲过的一句话,顾老师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创设种种教学情境,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那么,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富有“激情”。在上语文课时,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只有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才能陪伴孩子度过一段“燃烧的岁月”!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等,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营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花瓣飘香》这篇课文时,把一束月季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先说出它的名称,并问他们看到月季花后想到了哪些词语,学生看到真实的花朵摆在眼前,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发言。随后我又给每一个学生发了一片花瓣,让他们闻一闻花的清香,摸一摸柔软、细腻的花瓣,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上学得兴趣盎然。“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了。在教学活动中,还应注重“融情”,置师生于课文情景之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师往往越俎代庖,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和交流。现在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实现“与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课上,教师的第一要务便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与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教师要引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和“听”,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用自己的感受、想象去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生活气息,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聆听来自老师的、同学之间的不同见解。只有具备独立思考意识的“读”和“听”及相互交流,才能有效地感悟语言,培养语感,领悟情意,发展思维,这才是有效的、厚实的语文阅读教学。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究,并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字比“鸟”字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黑到我们都看不见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解释:“喝水”要用嘴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就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学生的知识才能不断巩固,能力才会逐步提高。基于这种认识,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山行》后,引导学生诵读了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借景抒情的古诗。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去尽情享受,并通过“说”和“写”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只有在真实的情感碰撞中,课堂才能渐入高潮。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内涵,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例如《西湖》这篇课文描写了“西湖神奇秀丽的风光”,如何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情感呢?我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西湖的美丽,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热爱之情赞美家乡的自然风光和发展变化。这样,孩子们既体验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提高了表达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阅读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美妙篇章的同时,时时联系自己,促进认识的不断提高。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8

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环境

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 创造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首先, 针对教材内容为学生制定一个总体目标, 并在第一节课上让学生知道这个目标。其次, 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再次,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人际环境。学生在怎样的人际环境中才乐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这是很多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的结论是,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环境的基础。在学校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师生关系。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必须改变, 不能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强迫和要求下去学习, 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课堂上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 允许学生在学习上有犯错和改正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意见,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给他们创设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气氛。

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途径

1.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

在课堂上, 学生才是主体, 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独立的思考与练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得到内化和提升。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把课堂带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在自主的学习、独立的思考中得到锻炼。比如, 在学习设计演示文稿时, 先让学生考虑我们作品的主体、结构以及样式等, 然后动手去尝试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训练。

动手实践的过程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只有充分的实践, 才能让学生从不会到会, 从学到用, 从而实现把知识变为能力, 把能力转变为素质。比如, 教学Flash动画时, 学生从开始对Flash一无所知, 到认识Flash, 了解其设计的基本方法, 从而去设计, 完成对Flash的创作, 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 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

2.采用小组教学模式, 让学生组内协作、组间竞争

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 教师设计了很多教学方法。其中的小组教学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 变成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双向或是多向交流方式。比如, 一个班级36名学生, 分成4个小组。小组内部相互学习, 相互检查, 相互激励, 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得到交流, 思想得到碰撞。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争论、竞赛等活动, 每节课评选出一个优胜小组, 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及时展示学生作品, 给予鼓励性评价

学习的主动参与精神, 是需要得到教师的及时肯定与鼓励的。因此, 学生作品的及时展示就显得很重要。当一个学生的作品完成后, 把他的作品呈现在其他同学的电脑屏幕上, 其他同学露出羡慕的眼神, 教师要在这个时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鼓励每一位学生探索新的技巧和方法, 争取自己的作品也能得到展示。在课堂上完成任务不应该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任务的完成, 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技能,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所以评价的标准应该是, 是否熟练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是否有创新精神, 而不能以是否完成了任务为标准。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9

一、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 学生将《和同为一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中“文成公主入藏”编成历史短剧, 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文成公主入藏”, 路途漫漫, 留恋故乡, 学生在表演中大胆创新, 塑造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青海有一座日月山, 唐朝时是唐与吐蕃的分界地, 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 唐太宗特地为她铸造了两面黄金宝镜———日月镜。宝镜能照见中原河山, 以便她思乡时使用。文成公主进藏途经这里, 举目四望, 草原空旷, 杳无人迹;拿出宝镜东望, 长安城繁花似锦, 不禁潸然泪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 她毅然扔掉日月镜, 踏入吐蕃地界。一位留恋故土, 却又能识大体、顾大局, 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文成公主形象栩栩如生。这一剧情的安排, 既尊重了历史, 又融入了丰富合理的想象, 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设悬念, 多质疑,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 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的教学中, 课前我安排了预习, 并给出问题:西域的含义是什么?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是什么?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设计启发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出发, 对本课内容形成感性认识, 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基本知识点。课堂教学中,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再次提出问题:张骞出使西域在路途中遇到哪些困难?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哪些历史和现实意义?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究,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畅谈见解, 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 最后加以归纳,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就某一历史事件, 展开自由辩论, 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

例如, 对“岳飞抗金”这一史实评价的处理。我首先拟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 A观点:岳飞抗金是正义的;B观点:岳飞抗金是非正义的。然后把学生分成A、B两组, 分别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自由辩论。A组阐述:“岳飞抗金就是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金对南宋的骚扰, 造成了南宋生产力的破坏, 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人民流离失所。岳飞抗金, 阻挡了金军的进攻, 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B组辩论:“岳飞抗金, 阻碍了金灭南宋的步伐, 使祖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 如果南宋不战而降, 金很快就会统一全国, 这样就能避免战争, 百姓也就免遭战乱之苦。”在同学们唇枪舌剑、辩论激烈的时候, 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金对南宋的战争给北方经济造成了严重地破坏。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 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正义的。通过展开自由辩论, 增强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从认识上的冲突达到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

有效的课堂,学习的主人 篇10

在本校以“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下, 我上了一堂公开课。课题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 (下册) “倍数和因数”单元的第一课时。我现将课程中的部分片段及课后的反思进行一番总结。

[教学片段一]

媒体出示“用12个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操作要求。

师:要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你能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你能用乘法算式把它们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学生小组内操作)

师:你摆成的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乘法算式是怎样的?

生:4×3=12;6×2=12;12×1=12。

师:在算式4×3=12中, 我们把4、3、12叫做什么?

生:乘数和积。

师:那么你知道积12是乘数4的几倍吗?

生:3倍。

师:对了!所以, 我们可以说12是4的倍数。那么, 12是3的倍数吗?

生:是!

师:很好, 12也是3的倍数。那么3和4是12的什么呢? (学生这时产生了疑问)

师:这里, 我们把原来的乘数4和3叫做12的因数。

师:我们连起来说就是:12是4的倍数, 12也是3的倍数, 4和3都是12的因数。

师:你能根据另外两道算式, 说说谁是谁的倍数, 谁是谁的因数吗?

(根据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规范答案)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 接下来我出一道判断题, 请大家判断一下是对还是错, 并且说明理由。

师:在算式6×2=12中, 12是倍数, 2是因数, 这句话对吗?

这时, 学生的回答产生了分歧。有的认为对, 有的认为错。

师:接下来老师讲一个小故事, 大家听了后一定就能判断这句话是对还是错了。

故事:一天同学A的妈妈来学校找老师, 同学B跑到办公室来告诉老师, 他说:“老师, 妈妈来找你。”

师:同学们, 你们说, 老师听了同学B的报告后, 能知道是谁的妈妈来找老师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同学B没有说清楚是谁的妈妈来找老师。

师:恩, 大家真聪明, 一下就抓到关键的所在, 那么我们来联系刚才的判断题, 大家想想, 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生:这句话是错的。因为它没有说明12是谁的倍数, 2是谁的因数。

师:回答得非常好!你能把它补充成正确的一句话吗?生:在算式6×2=12中, 12是2的倍数, 2是12的因数。

师:嗯, 你很爱动脑筋, 非常正确。

师:所以我们在讲倍数和因数时, 指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思考]

在现实的课堂中, 许多教师为了体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 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 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 教育不仅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而且是学生当前正在经历的生活。课堂必须是学生真正的生活, 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而不是通常所看到的, 在课堂生活中被异化为仆人、游人或者成人。

一、学生不是仆人

学生不是仆人, 他们有主动意识和主动性、有欲望、有热情。在传统的课堂中, 学生没有主体地位, 甚至被“非人化”, 成为装载知识的容器和任人摆布的工具。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 要求教师心中装有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激发他们投入学习的热情。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利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判断的方法, 努力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学生不是游人

学生不是游人, 课堂不是游乐场, 学习不是走马观花, 轻松愉快不是新课堂的本质特征。学习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 学生必须具有认真学习、达成目标的责任感, 应当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主体能力。许多教师会在课堂上安排一些新鲜有趣的游戏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但很多都是与教学内容无关或者可有可无的, 这样很容易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对课堂教学不但起不到帮助作用, 反而影响了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尽量避免涉及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 插入的小故事针对教学实际, 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依存关系。

三、学生不是成人

学生不是成人, 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在万物的秩序中, 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类的秩序中, 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 把孩子当作孩子。”教师应当提倡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 用儿童的心灵去体验, 用儿童的方式去研究;应当关注学生的成长性和发展性, 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支持、宽容、关爱, 引导学生按照身心发展的规律,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依存关系理解存在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我举了“学生的妈妈来找老师”这样一个例子, 既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但这必须是在教学内容以内的, 不能天马行空地随便举例, 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 并不排斥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分释放教师的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只有具有主体性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

总之, 素质教育是发展性的教育, 它的理念和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宗旨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只有立足《数学课程标准》, 转变教学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才能为实现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苏霍姆林斯基.兴趣的秘密何在.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课堂主人 篇11

(小博士)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以同学们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变革,但在以同学们为主体的课堂中,师生的地位和角色应该怎样转换呢?我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使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下而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自主学习,培养能力

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同学们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采取多种方式主动读书,在读的同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同学们在我的指导下自读自悟,大胆地试着讲述文章描述的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穷人》这篇课文时,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经过筛选,选出两个主要问题:1.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2.渔夫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覆盖面大,我以这两个问题为凭借,指导同学们研读课文内容,让大家有充足的时间读书。通过读、图、画、批注等不同方式,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的自学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在同学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又想到一个办法,组织同学们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然后,再扣住重点难点进行点拨,引导同学们细读深究,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大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同时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我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同学们合作交流。我鼓励每个同学抓住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参与各组的交流讨论。在交流中,我巧设悬念,适时点拨,激活每个同学的思维,使合作交流活动收到了最佳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渔歌子》这首诗时,先让同学们自主学习,熟读诗句。接着让大家欣赏插图,联系注释理解诗意。在大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器础上,再让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并让大家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翻译家、朗诵家等,然后每个同学以各自特有的方武描绘诗意:当翻译家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当朗诵家的以朗诵的形式朗读诗句……最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个成员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活动情况,每个小组再推荐一个同学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同学进行交流,我在关键处进行点拨。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同学们不仅各展所长,在民主的氛围中学懂了古诗,而且在课堂中构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形式的交流网络,使每个同学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课堂精彩纷呈。

三、发现问题,深入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同学们要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文文句、课文插图等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既能培养同学们的自主能力,又能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又能锻炼大家的独立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小白兔和小灰兔》这篇课文时,我让同学们就“你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这个问题开展辩论,喜欢小白兔的同学占大多数,他们列举了小白兔的种种优点:爱劳动、懂礼貌、聪明。可少数喜欢小灰兔的同学也不示弱,他们也找到了小灰兔的许多“闪光点”:他也有礼貌,帮老山羊收白菜,说明他也爱劳动,他知道“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个道理后一定会种白菜的。同学们通过深入探究,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这种课堂教学形式很好地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使大家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12

1. 教师要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著名特级教师李烈说过:“教师要改变观念, 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这是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且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那么, 如何让学生产生问题就是关键。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增强学生的怀疑意识。笛卡尔曾说:“要追求真理, 我们必须把一生中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在现实的教学中发现, 大多数学生不是没有问题, 而是不愿意提出问题, 结果使得问题胎死腹中。因此, 要让学生敢问、爱问, 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其次, 教师还要在巩固学生已有问题意识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其发问水平。

2. 教师对课堂要有创新,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兴趣中辅导, 让课堂变得生动。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 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兴趣越大, 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很多, 如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课堂中插入电教媒体等手段, 改变学习形式等, 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让课堂变得高效。

在怀疑中交流,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怀疑常常是创造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 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 通过师生平等交流, 培养独立思考,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 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在合作中学习, 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 实现个性差异互补, 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 在交流中发展。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同时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3.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

营造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自己有信心, 让他们感觉到师生是平等的。如果学生对自己没有自信, 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希望、认为自己很笨, 那么学习的效率是十分低下的。

营造洋溢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在课堂里应该使学生感到轻松、活跃、精力充沛。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活力, 甚至消沉、忧虑、紧张, 高效的课堂是无从建立的。这里的轻松不是说让他们随心所欲, 而是让他们在张和弛的有效结合中, 轻松地掌握学习的内容。营造团队合作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里, 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自己属于这个集体, 都是这个集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都觉得在这个集体里, 自己被认同、被认可, 让他们用自己火热的心去迎接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能够彼此聆听, 彼此认同, 彼此尊重。没有取笑, 没有冒犯, 没有孤单, 没有被抛弃, 没有边缘人物, 没有陷入自私自利的泥潭。这样的班级里有最优秀的学生, 但他们不会孤芳自赏, 也不会离群索居。这样他们就会互帮互助, 共同努力, 共同进步。

创设让所有学生赏心悦目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学环境包括很多方面, 我们着重从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入手, 要求教师对教室进行布置。例如在四面墙上挂上精心挑选一些相关的名言、谚语、图片, 当学生走进教室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让学生能自我体验到独特的学习环境。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这有利于改变教学环境。如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这些课件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具有显著的效果。

上一篇:仪器共享下一篇: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