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2024-06-23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精选11篇)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篇1

在小学一至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 在三至六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 与过去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 这两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 重在培养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联系儿童的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培养道德情感,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于是, 教学观念更新了, 课堂主体转变了, 活动形式加强了, 教学效果提高了……但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方面不同程度地出现走形式、摆架子的现象。让我们驻足而立, 审视困惑, 走出误区。

误区一:情景创设脱离了孩子的生活

案例:《长江黄河》

一位教师外出听课时听了《长江黄河》一课后, 觉得非常精彩, 于是将教学内容搬到自己的学校里借班试上, 这样的教学显然脱离了孩子的生活, 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镜头一:课前小资料

老师问学生:“长江上有一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你知道是什么水电站吗?”几个学生举起了手, 找到了答案。老师又问:“课前给大家布置的作业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三峡水电站的信息,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在交流时, 学生有的说:“三峡水电站建立在三峡上。”有学生说:“三峡水电站发电量很大很大。”实质性的内容就不太有了。老师只好尴尬地自己描述三峡水电站的总体特征, 概括了水电站对推动人民经济和生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镜头二:小组汇报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感受黄河灿烂文报时, 却是千篇一律的资料朗读, 大部分小组是将书上的资料组织一下, 有的甚至读得磕磕巴巴的。交流的面很窄, 与预想的热闹镜头差远了。

[反思及对策]教师需要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

同样的教学内容, 为什么在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学效果会迥然不同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错就错在学习方式与学生基础条件发生了错位。教师没有真正走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学建议》提出“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的选择应依据目标、内容、资源条件、学生特点和能力等情况。”合理的活动设计必须依赖于对学生的关注和了解, 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程度和能力发展为基础实施教学。可见教师不仅要走进“教材中的儿童”, 更要走进

明, 老师要求学生从“最远古的人类痕迹”、“教室中的儿童”。教材内容是相对稳定的,

“最早的华夏文明”、“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等方面进行多种多样的小组汇报。但在汇但“教室里儿童”则是变化着的。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其自身特点是不一样的。从小就可以感觉到, 教学内容的设计面向的是一群知识面广、家家电脑普及、有条件外出旅游的城区学生。而这位教师一味从教学设计出发, 试想:一个家里没有电脑的地区, 一个年收入仅几千元的家庭, 哪来的钱让孩子买课外书?哪来的钱到三峡旅游?农村家长们忙于耕种, 忙于打工生计, 再加上教育理念的缺失, 哪有时间来顾及孩子的发展。教学的失败可想而知了。

误区二:莫视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

案例:《今天, 你安全了吗?》

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品德与社会》, 其中的一节内容《今天, 你安全了吗?》,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花费了大半节课时间和学生讨论“我家有哪些不安全因素?这会引起什么危害?”然后再和学生一起看图片探讨“这个同学的家安全吗?”学生由开始的兴趣盎然到后来兴味索然, 失去了学习热情。

[反思及对策]学生需要鲜活的学习内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来, 随着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安全教育内容的重视, 学生每天会接受到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安全教育, 每隔一段时间也会从社区交警叔叔的讲座中得到安全教育。所以学生的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措施的学习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显然是漠视了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将教学内容进行了“炒陈饭”式教学活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学内容的处理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 《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学建议》也指出: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和组织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 联系学生现实生活, 及时吸收社会发展信息。因此, 不熟悉学生状况的教师, 在上课前应该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访谈、调查和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 更好的确定教学重点。如上述教学前, 教师要先思考:学生已有多少在家的安全经验?学生有没有单独回家的经历?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课堂教学中学生才会特别投入、富有兴致。因为这些教学素材源于孩子的生活水平, 又高于生活, 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

综上所述, 在具体的品德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健全人格发展的基本理念, 因为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人, 只有从儿童的需要出发, 对教材进行筛选、整合、创新, 以孩子的兴趣为特点开展体验活动, 促进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发展, 使教学真正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指导生活。

自从推行新课程理念以来,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利用《班级日记》来管理班级, 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所带班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并赢得了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赞许。

《班级日记》的主要内容是每天的学习、出勤、纪律、卫生等各种情况, 学生根据学号轮流记载, 班主任通过阅读《班级日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人生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具体做法如下:

一、利用《班级日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以后要珍惜家长的劳动, 将心思用到学习各门功课上。他把自己的想法写入《班级日记》, 同学们看后都触动很大, 明白了什么样的生日才过得有意义, 有价值。

还有一次, 那是准备迎接年终统考的时候, 班长想让同学们劳逸结合, 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 就在《班级日记》中写道:“班主任老师, 春回大地, 万象更新, 我们多么希望能开一个‘元旦’联欢会, 留下难忘的中学生活回忆, 您能实现我们这个小小的愿望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 我先放下手

三、用《班级日记》与家长交流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 都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而班主任告诉家长的是大致印象, 《班级日记》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记录, 弥补了这一不足。一次, 我在家长会上介绍了班级总体情况后, 轮流传阅《班级日记》, 有位后进生的家长看完说:“我的孩子每次回家都讲没有作业, 原来他的作业经常拖欠, 我被蒙了啊。老师, 我应该怎么做?”会后, 我和家长交流了想法, 达成共识, 避免了误会发生。

用班级日记管理学生的尝试

把存荣

!!!!!!!!!!!!!!!!!!!!!!!!!!!!!!!!!!!!!!!!!!!!!!!!!!!!!!!!!!!!!!!!!!!!!!!!

同一平台,学生才是主人 篇2

为了更好地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我将我的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拥有的自由天堂。下面我就针对100以内口算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一)”的设计,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体验。

一、课堂训练

(一)一名学生(每天换一个)上讲台组织课前训练。

(训练的内容可由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进行设计,也可以由学生自出题目)

1.组织者:同学们,哪位同学能提出问题

生:5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 )

8个十去掉2个十是( )

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8的数是( )

2.口算题卡

30+40= 80-20-35+4= 42+20= 35-2= 57-8=

师:同学们课前训练就到这里,这节课我们还应该学习什么呢?

生:整理和复习。

(二)自主合作学习

1.进入情景初步自我整理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在100以内口算加减法中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播放比较柔和的低声音乐)

生:音乐停止后,总结出(1)两位数加整十数……

师:随着学生无序的同答教师将准备好的知识条卡随意地贴在黑板一角。

2.将知识系统整理、归类突破

让学生独立完成整理和复习中的第1题(教师板示1题)

师:请同学们口述计算过程和结果并用手势判断对错。

(在说过程时让学生尽量按100以内加减法口算法则去说,不强调独特的说法,便于生巩固掌握运算法则)

生:例48+9=57,我是这样想的,先算8+9=17,再算40+17=57,所以48+9=57。

师:请同学们将刚才做过的12道题,分类整理可分几类呢?

生:加法和减法(板书)

师:加法、减法根据黑板上的题型可分成几类呢?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将刚才零乱的知识条卡进行整理。

3.选出代表题复习总结算理(同桌讨论)

(1)选择四种类型

例39+40= 36+7= 97-60= 65-7=

(2)选择退位减法做进一步探讨总结

例:65-7=

同学们可真棒!看谁能再次开动脑筋想出以上四道类型题,还有哪些计算方法呢?

(1)先自己想,然后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4.再次提炼,找出最简单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找到这么多的方法,可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呢?

生:79-40中40+40=80 80-1=79 所以79-40=39

36+7中36+10=46 46-3=43 所以36+7=43

97-60中100-60=40 40-3=37 所以97-60=37

65-7中65-10=55 55+3=58 所以65-7=58

师:根据以上这些练习,你能总结出最简便的计算方法吗?

生:凑十法。

(课中活动:利用凑十法调动小组间人数编做加减法游戏)

二、组织训练

1.听算

听算正确的人有选择谁来答下一个问题的权利。

2.判断

54-6=58( )

76+6=72( )

3.独立完成书上的1~4题

三、拓展选标

对整理和复习的教学处理,我没有延用做题、批改、讲题、再批的老套路线,而是将整个课堂设计成了一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也充分表现主人翁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将一堂枯燥乏味的复习课变成探索和提升的过程。

为了有效地体现课改精神,把握课堂的方向我在设计课时着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口算计算过程进行思维提升训练

引导学生说出口算过程,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准确性,还有利于口算方法的掌握,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慎密性、灵活性。

2.计算出结果并不是最后的选择

为了让学生系统地对100以内口算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促进知识内化和吸收,特引导学生由一般性认知提升到对问题的深层次地整理和挖掘,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3.学舍抓“典型”

有些重要的知识不将它提炼出来,可能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浅层认知现象,不利于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学生遇到问题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果在课前设计时注意到此类问题就会将问题从一般性提炼到特殊性,便于高层次的认知。

4.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发现的乐趣

现代教学否定“异口同声“的回答,重视学生张扬个性,大胆去想、尽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求同存异,创造一个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来讲,如果没有新意识,就好像搭了慢班车一样,是不利于人的发展的,所以,作为教育者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篇3

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产生很强的动力, 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体现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如果强迫学生去学习, 就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学。因此, 兴趣有待于培养,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因,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二年级第一学期《识字2》这课时, 我让学生在操场上做运动, 然后再谈自己校园内外的生活,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时学生就有说不完的话。如:我们打沙包、钓鱼、踢足球等, 使学生有话可说, 并对本课有了浓厚的兴趣, 然后通过看图、你做动作我猜词语、找卡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无意中学会合作学习, 最后让学生总结回顾:我学会了什么?还想学什么?在强烈的求知气氛中, 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在合作中学、在游戏中学, 主动参与, 自己去感知、探索和理解。

二、让自学陪伴终身

一个博学广闻、知识丰富的人, 大多靠自学成才。美国教育家提倡“发现法”, 中国的教育家主张“教是为了不教”, 显然, 他们都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所以, 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一旦培养起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他就会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将来长大了就会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 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去发现探索, 去发明创造。

1. 养成独立查字典的习惯。

字典是学生无声的老师, 学会查字典是学生形成自学习惯的基础, 读懂一篇文章, 就要理解字、词的意思, 做到敢想、会写、会讲, 才能会运用。仅靠在学校的时间是不够的, 所以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学。常言道:“学习重在方法”, 只有正确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 培养学生养成翻阅字典的习惯, 正确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从而去理解整篇文章。小学生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并不难, 难的是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培养出查字典的好习惯, 要求学生查字典就像使用课本那样平凡, 时常把我们的工具书置于案头。阅读、预习、写作、复习等, 随时查阅。教师要对学生在查字典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指导, 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来激发学生查字典的兴趣。

2. 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帮助学生解疑。同时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为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我们培养的新世纪接班人, 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接班人, 他们应该是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新人, 培养人才要从“小”抓起, 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爱提各种问题, 所以教师就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儿童的心理特点, 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 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不同类型的课文时, 就要采用不同的导入法, 激发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去学习。阅读《小狐狸卖空气》一文, 可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不同的问题, 他就会想:“狐狸怎么会卖空气呢?空气又怎么能卖呢?”学生好奇心强, 也好问, 但一接触到文章, 又往往提不出问题来。这就要求教师细心培养, 也可以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再如:老师可以说我这儿也有几个问题你能不能帮我解决, 这样一来可以树立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 调节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个问题, 思考并明白新鲜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懂得, 只有多栽树、多种草, 才能有新鲜的空气。建立保护花草树木, 促使生态平衡的意识。如果教师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 学生就逐渐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教师就要充分肯定, 还要学会赞美学生。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 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 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多几句赞美, 少一些批评,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4

一、眼看口说,激起参与。

刚入学的儿童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根据年龄特点,知道他们思维具体形象,又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基础,所以我尽可能运用生动的、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激起参与学习的欲望。

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大多配了一些直观形象、色彩鲜明、学生喜爱的图画,可以让学生以课本为据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学生就能参与到其中。如教学《北京天安门》这篇课文时,我利用教材上整整一页的插图,让学生较快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始,我让学生观察画面,进行说话。“图上画了什么?能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句或几句话。”此时,学生通过观察,纷纷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好。其中一位同学说:“国庆节那天,天安门广场上有许许多多的白鸽飞向蓝天。一大群的气球升上了天空,有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又有一位学生补充说:“五星红旗在天空中飘扬。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高高地挂着毛主席的像,两边各有四盏大灯笼和四面红旗。”学生观察得多么仔细,说得又那么精彩。

在教学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从多角度提供相关资料,创设表达的机会。可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清晰的投影片,让学生充感知图片内容,帮助理解、积累、感悟语言。可提供图片、模型、实物等,如照片、动物标本、小手帕,让学生观察。进行表达训练。又可指导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少儿节目、动画片,看后伙伴之间交流一下,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的眼睛能使唤了,嘴巴能说话了。难道他们不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吗?

二、动手动脑,引导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据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玩一玩,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这样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习,努力提高参与质量。

为了让学生理解《乌鸦喝水》中乌鸦怎样喝水的过程,我事先为每个学生小组准备了瓶口较小的玻璃和许多小石子,且瓶子里的水有多有少。当课堂中读到“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这个句子时,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单位,学着乌鸦做一做。顿时,课堂沸腾起来了,你放一颗,我放一颗,水果然慢慢升高了,真正理解了“一颗一颗”和“慢慢”这两个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突然,一个同学通过动手观察后说:“乌鸦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左做右思。随后,有的学生感悟到了,马上取来水试起来了,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实践、思考,明白了:瓶子里的水不能够太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但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

又如,学习《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玉米、桃子、西瓜,让学生演一演文中的站猴子。在表演中,教师随时指导,动作示范一下,语言提示一下,帮助理解“掰、扛、摘、扔、捧、追”这些动作词,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在表演中学会求知,学会思考。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多玩玩、多做做、多演演、多画画,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就会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得到启发,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体验。

三、给予时间,拓宽空间,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呢?我想: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学生在认知、思维等方面得到应有发展。

为了让学生干一点他乐意干的事,学一点他自己想学的学问,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在教《北京天安门》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最喜欢的有关天安门的剪报、图片、画册、照片等,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去收集,趣在其中。上课时,尽量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大胆地想象,无拘无束地表现。如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教师一边放欢快的音乐,一边动情地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然后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一篇课文上完后,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春风吹》这首儿歌后,我激励学生去找春天,唱春天,画春天,赞春天。其中一位学生创作了儿歌:“春风吹,春风吹,吹得花儿红又红,吹得柳树绿油油……吹得太阳暖洋洋,大家快来播种子。”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坐自己的位置上,老是面对同学的后背,成了一种习俗。如果教师有意改变一下位置,变成“马蹄式”、“圆桌式”的位置,在空间上进行改换,适应儿童要求平等的心理,容易确立主体意识。让学生合作学习,找一个好伙伴评一评作业,互相读一读,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走动,学生了有自由的空间,放开了手脚,学习效果会更理想。

实践证明,以上方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孤立起来运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起大语文教学观,确立主体发展的意识,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努力为学生营建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就能促进学生主体主动参与,自主发展,就能让每一节语文课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篇5

许老师首先转引《辞海》关于主人公的解释:“主人公是文艺作品中集中刻画的主要人物”,“是矛盾的主体”。然后指出“《最后一课》的焦点是征服与反征服的矛盾”,并作如下分析:

“当韩麦尔写完‘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时,这两个字不仅写在黑板上,也是写在小弗郎士的心中了。连顽童也知道爱国。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已被交到下一代的手中,这样的民族会灭亡吗?矛盾终于解决了,小弗郎士是矛盾冲突的主体。”

很显然,许老师对“钥匙”一句的理解是不准确的。在最后一课上,韩麦尔先生把异族的统治比做监狱,而把祖国的语言比做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形象的比喻是在告诫小弗郎士及其他所有听课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这样才有可能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并不是通过短短的一堂课就让小弗郎士学会了祖国的语言,一个民族的语言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易学好的。那么“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已交到下一代手里”的说法岂不有悖情理!

退一步说,即便这把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钥匙果真传到小弗郎士的手中,那么矛盾的主体应该是传递钥匙的人,而并非是接钥匙的人。因为是传递钥匙的人在与侵略者斗争,在做反征服的工作。

由此看来,用凭矛盾的主体是谁来推断主人公的方法只能得出与许老师相反的结论了。

许老师的文章还说:“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正是要揭示小弗郎士的心理过程,是作为小弗郎士思想发展和成熟的一种映衬,是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

果真如此吗?我们无妨做如下思考:作家塑造一个人物形象,无非是为了反应现实生活,为了使读者有所启迪,那么主人公的典型意义必然远远超过其他人物。试问:作者是想让读者阅读本文后明自在阿尔萨斯还有一个或若干个小弗郎士,他们已经觉醒,法国还有收回国土的希望并从而产生一种自信,还是想让读者从韩麦尔那感人至深的表现中认识到每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承担起捍卫祖国尊严的责任?到底哪一个人物对读者具有鼓舞作用?

许老师在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以韩麦尔为主人公,其他人物就该围绕他而展开,郝叟老头的思想变化难与主人公发生联系,铁匠华希特也游离与情节之外,更成为多余人物。”

笔者以为一个民族在国土沦丧之时不甘屈辱全力抗争的绝不会只有一人,而且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因此,作为韩麦尔的正面陪衬,郝叟等人的出现是非常合理的。他们和韩麦尔一样爱国,和韩麦尔一样为国土的沦丧而痛心。是他们让读者明白,爱国不单属于韩麦尔一人,而是属于整个阿尔萨斯,整个法国,乃至全世界所有善良的人们。至于华希特,除了在情节上设下悬念外,他的出现还有另一层深意。对于国土沦陷,他似乎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这态度折射的思想阴影虽然没有笼罩全篇,但却和文中的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乃至郝叟等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痛不欲生,肝肠寸断;另一方面则是无动于衷,幸灾乐祸。两相比较,我们不是可以从中体会到作品严肃的批判意义吗?一个是正面烘托,一个是反面映衬,谁能说这两个人物与情节无关,与韩麦尔无关呢?

不得不提的是许老师的另外一种理由:“在亡国灭种的惨祸面前,矛盾的解决不在于韩麦尔先生喷发的爱国热情,而在于下一代身上植上民族之根,处在民族焦点和掌握解决矛盾关键的只能是小弗郎士,而非韩麦尔先生。”

那么我说,没有韩麦尔这样的人的呼吁,抗争,小弗郎士恐怕连爱国是什么都不会知道!如果说作家把希望寄托未来,代表未来的人就是主人公,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断《故乡》中的主人公就该是“宏儿”和“水生”了呢?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吗?当然不可以。

这里没有硝烟,却比战场更加惨烈;这里没有鲜血,却比刑场更加悲壮。这堂课上给了小弗郎士和他的同学,上给了郝叟和过去的镇长,也上给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堂课也上给了普鲁士兵,这是对侵略者最严厉的抗议!

如果说韩麦尔是民族解放斗争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么小弗郎士便是一架精心安排的摄像机,主次之别不言而喻。

细菌才是地球的主人 篇6

增加维生素

拿维生素K为例, 这个维生素群有好几种, 有些可以从食物中摄取, 但其中一种关键的维生素K2主要来自细菌。我们的肠道里有几种细菌会在代谢过程中制造K2, 如果少了它们, 可能会出现维生素K缺乏症和凝血方面的疾病, 以及骨质疏松之类的骨骼问题。

散发爱的气息

细菌也能在爱情与婚姻的戏码里插上一脚。一般人到了青春期, 胯下与胳肢窝的腺体就会开始制造功能类似性吸引剂的化学物质。但这些物质必须先经过皮肤上的细菌的处理, 才能制造出我们所说的麝香味———所以说, 拿破仑会要求约瑟芬在他到家前先不要洗澡, 图的就是这味儿啊。

拿破仑可能曾经从世界各地带回美味点心送给爱人, 而其中许多点心的复杂风味都是细菌的杰作。例如, 可可豆发酵而成的巧克力, 瑞士奶酪上平滑的小洞, 以及香肠的浓郁香气。人类尽管聪明, 却无法复制这些过程, 只能拜托个头超小的细菌主厨来代劳。

移山碎石

信不信由你, 有些细菌具备让地球四分五裂的能力。这些叫作“无机营养生物”的细菌会制造能啃食石头的化学物质, 雕刻出种种地形地貌。事实上, 一般认为细菌是岩石遭风化与侵蚀的最重要因素, 它们能开凿洞穴、磨耗高山, 并将矿物质养分释放到土壤里。

挖泥掘土

要是没有细菌在土里默默进行某些活动, 我们恐怕都要饿死了。这类活动就是制造肥料, 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从空气中捕捉氮的过程,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了。这种化学反应极为耗能, 人类需要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才能完成。然而, 花园里的细菌做起这些事来, 好像我们在园中赏花般轻松。

天降甘霖

稍微再靠近地面一点, 我们碰到的某些细菌具有人类梦寐以求的能力———操纵天气。雨滴在降落地表之前是云里的冰晶粒子, 但没办法自行结晶成形, 需要依附在诸如灰尘微粒的微小粒子上。科学家发现, 某些特定的细菌更能有效完成上述过程, 而且在全球各地的雨滴里, 都能找到这些细菌。

正因为它们产生冰晶的能力不凡, 天气不理想时, 滑雪场甚至会在造雪机里放入这些细菌来帮忙造雪。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篇7

关键词:自主创新,主体意识,主人

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非常关键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向“学”过渡, 营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形成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精神的教学环境。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数学教学的成效会有很大成度上的提高。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 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感受大数”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一亿新版人民币摞起来有多高吗?银行的工作人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数完吗?”教师设下悬念,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时, 教师很自然地引入课题, 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教学。在学习“几何图形”时, 有一节实践课“制作七巧板”, 对这节课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 每个学生制作一副七巧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拼出各种各样精美的图案, 找学生到前面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大家, 并且给自己的拼图作出解说。让学生拼出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用一张正方形纸制作七巧板, 这张纸的边长是1, 那么这副七巧板的面积是多少?你拼出的图案的面积各是多少?为什么?”让学生解答。这节课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既能促使学生探索, 又能使学生深入思考,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在课堂上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发扬创新精神, 改进教学方法。如“有理数加法”这一节, 这堂课首先提出问题:思考1:小明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进行训练, 他先向东跑了50米, 稍微休息后又向东跑了20米, 问:小明最终的位置在哪里?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呢?

(教师通过这题的问题, 借助课件中的数轴, 来引导学生得出式子: (+50) + (+20) =+70) 。思考2:小明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进行训练, 他先向西跑了50米, 稍微休息后又向西跑了90米, 问:小明最终的位置在哪里?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呢? (教师同样借助课件上的数轴, 引导学生得出式子: (-50) + (-90) =-140注:从这题开始,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 然后把学生的成果用多媒体展现。思考3:小明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进行训练, 他先向东跑了50米, 稍微休息后又向西跑了30米, 问:小明最终的位置在哪里?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呢? (借助课件, 引导学生得出式子: (+50) + (-30) =+20并把学生的结果用投影仪展现。

思考4:小明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进行训练, 他先向东跑了50米, 稍微休息后又向西跑了50米, 问:小明最终的位置在哪里?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呢? (借助课件, 引导学生得出式子: (+5) + (-5) =0, 并把学生的成果用投影仪展现。教师:从上面的4个思考题中我们发现每个式子都出现了带正负数的运算, 这就是“有理数的运算”, 但是我们不能都用数轴的方法去找到答案,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规律, 同学们能不能从中发现规律呢?然后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堂课我最大的创新就是让学生自觉地获得知识。

三、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享受数学

“玩”是学生的天性, “学”是学生的天职, 两者看似一对矛盾体, 但是如果能将两者巧妙地结合, 寓教于“玩”, 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在“玩”中享受数学, 那么数学的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8

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环境

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 创造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首先, 针对教材内容为学生制定一个总体目标, 并在第一节课上让学生知道这个目标。其次, 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再次,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人际环境。学生在怎样的人际环境中才乐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这是很多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的结论是,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环境的基础。在学校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师生关系。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必须改变, 不能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强迫和要求下去学习, 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课堂上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 允许学生在学习上有犯错和改正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意见,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给他们创设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气氛。

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途径

1.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

在课堂上, 学生才是主体, 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独立的思考与练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得到内化和提升。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把课堂带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在自主的学习、独立的思考中得到锻炼。比如, 在学习设计演示文稿时, 先让学生考虑我们作品的主体、结构以及样式等, 然后动手去尝试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训练。

动手实践的过程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只有充分的实践, 才能让学生从不会到会, 从学到用, 从而实现把知识变为能力, 把能力转变为素质。比如, 教学Flash动画时, 学生从开始对Flash一无所知, 到认识Flash, 了解其设计的基本方法, 从而去设计, 完成对Flash的创作, 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 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

2.采用小组教学模式, 让学生组内协作、组间竞争

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 教师设计了很多教学方法。其中的小组教学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 变成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双向或是多向交流方式。比如, 一个班级36名学生, 分成4个小组。小组内部相互学习, 相互检查, 相互激励, 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得到交流, 思想得到碰撞。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争论、竞赛等活动, 每节课评选出一个优胜小组, 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及时展示学生作品, 给予鼓励性评价

学习的主动参与精神, 是需要得到教师的及时肯定与鼓励的。因此, 学生作品的及时展示就显得很重要。当一个学生的作品完成后, 把他的作品呈现在其他同学的电脑屏幕上, 其他同学露出羡慕的眼神, 教师要在这个时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鼓励每一位学生探索新的技巧和方法, 争取自己的作品也能得到展示。在课堂上完成任务不应该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任务的完成, 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技能,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所以评价的标准应该是, 是否熟练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是否有创新精神, 而不能以是否完成了任务为标准。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篇9

而生本教育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师生关系不再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而应是一种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无论课堂内外,都应该彼此尊重、信任。为此,我开始践行我的生本课堂。以下是我对生本课堂教学的感悟及点滴。

一、对“生本教育”的认识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理论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的确,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还是无意间忽略了学生的地位,而夸大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禁惭愧与汗颜,我们为孩子们设计的课程,他们喜欢吗?每一节课所传授的内容,是孩子们所需要的吗?与孩子们交谈的内容是他们所感兴趣的吗?课堂上组织的教学活动是孩子们发自内心愿意去做的吗?恐怕大多数的回答都是否定的。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学生生命之提升,它以生命自身为最根本的动力,依托生命去实现其理想,在生命的发展中体现其价值”。“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满载着不完善蓬勃生长!”……这些让我忍不住想在自己的课堂上小试一下。

二、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1. 个人先学,设置前置性作业。

生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个体先学,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第一步。由此,给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很重要。把来日学习内容、目标、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动力源——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完成,学生在明确先学任务的同时也为第二天的小组交流提供了“话语权”的保障,从而有了想“展示”的欲望,由此展开学生学习的第二环节——小组交流。所以,先学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小组学习的基础,是知识获得的根基。

我在设计“unit 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阅读教学时,给学生创设的前置任务是:(1)在阅读短文过程中划出新单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意思并写出来。(2)通过音标,尝试读出单词。(3)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机器人并绘制其图片。(4)查阅资料了解机器人的相关知识或新闻。这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一环节,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大大地提高,不再是教师说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而是充分地利用自身的兴趣达到学习的目的。

2. 组内交流,班上评选“优秀团队”。通过前置性作业指导学生先学,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学所得(无论多少,无论对错),都想在同伴面前“show”一下。此时,我们就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先进行小组内的学习交流,把在完成作业时遇到的困惑与他人分享,会的学生就教不会的学生,从而建造一个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平台。我也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把文章交给学生,让他们去阅读,让他们去感受,让他们去理解,让他们去分析,让他们去讨论。并让学生用英语向大家介绍本组设计的机器人。通过这些活动,释放了学生的潜能,从而在阅读中学到知识、得到快乐。

为了能更好的形成这样的学习氛围,我开展了评选“优秀团队”的活动。在班里,我成立了以4人一小组的学习小团队,每个小团队都有自己的队名,奋斗的目标,通过对小团队的建设评比,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与管理,而这也正好体现着“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观。

3. 小组间展示、互动点评。

小组交流之后,各小组要对本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展示。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解决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如某小组中存在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帮忙。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让学生学会聆听。恰巧学生通过这种自主的学习和自我的学习及同学间的讨论,却往往能牢牢地记住所学到的知识。

三、生本课堂带来的变化

1. 学生找到自信了,甚比以往更积极了。

他们都主动地争取汇报展示,或者争取机会点评别人。特别是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学生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意识也增强了不少。

2. 学生会积累了,以前的Everyday vocabulary都是我来讲,现在我们把这个权利交还给学生了,每个小组轮流主持一次Everyday vocabulary,(我给学生提出两点要求:(1)四个人讲解的内容不能相同。(2)讲解的词汇要有例句)。这样以旧带新在改编Let’s talk时,学生就有了可供运用的词汇或句子来充实对话了。

3. 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有需要时给以适当的辅导。一节课下来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且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这比过去单纯的老师在讲台上讲授的方式好多了。生本教育真的是让老师得到了解放,让学生获得了自由!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10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初中几何第一册的“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中,我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腰用纸遮住,要求学生动脑筋把等腰三角形的另一腰画上。结果学生主动动笔画了至少三种方法,第一种画法正好可以得出这节课要学的判定定理。第二种画法则是今后学习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事实基础。据了解,当时学生还有将残余图形对折的第三种画法,而这又是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体现。几何源于现实生活,对于初学平面几何的学生来说,选择适当时机让他们从个体实践经验中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这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不是由教师给出的,而是让学生先凭经验画图,那么画出的图究竟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产生了问题,然后从问题出发,得出判定定理,这样做,改变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状况。因此,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当前,有的教师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上,依据沿袭应试教育那一套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听书、抄书、背书,这种教育教学不能不令人担忧。如果每一堂课都是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也就“深入骨髓”了。因此,需要探索一种能够贯彻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用以指导规范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效果的实现,必须通过师生在教学过程的共同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构建“主动、合作、创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引导学生开发个性素质潜能的关键。如我在研究下面的题目时,就使用了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这题目对学生讨论起来兴趣更高:第一、它要求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自行推测可能的结论。第二、通过图形的变化、引伸,让学生在条件发生变化时观察论证结论的变化,这些做法,可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转换的基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时间利用率,适当的变式练习,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解题技能技巧的有效措施。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主动作用形成学生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景,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含义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积极自觉的参与学习全过程,手脑并用,生动活泼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个性品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交流、交往、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下,学生呈现多向发散思维状态,自主加工信息,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关于自我表现,标新立异,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逐步形成对环境自我的超越意识和能力,这就是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通过表现在一题多解的方面,我常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踏实严谨的学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记忆。

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当天和近几天反复记忆。另外指导学生用“理解记忆”,“对比记忆”,“并联记忆”等;要求学生每天回家后,先看书,后做作业,养成看书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具有高效率的学习作风,要求学生发现自己作业或考试中的错误之后,一定要弄明白错误原因,并加以搹正。

二、紧密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明朝以前,我国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有的领先数百年,有的领先数千年,只是在近二、三百年才开始走下坡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伟大的思想家、发明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如我国古代的学者们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有许多重要成就,不仅在很久以前独立发现了勾股定理,而且使用了许多巧妙的方法证明了它,尤其在勾股定理应用方面,对其他国家数学影响很大,这些教师我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在学习勾股定理内容时,我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教育学生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为将来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打下基础。

三、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天然联系的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还常常处于“教材是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有时我们把数学与生活的天然联系割裂开来,鲜活的数学异化成了纯粹的符号系统,成了游离生活之外的另一抽象世界。于是我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去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主要我尝试了以下做法:例如我在教数学代数式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首先我先问我的学生想知道自己未来的身高吗?他们听后一起说:“想”。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公式:男人成人身高:(X+Y)÷2×1.08,,女人成人身高:(0.923X+Y)÷2。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学生都有很高的兴趣,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很快,每个学生的预测身高都出来了,他们兴奋地互相报着,带着惊奇的表情,此时我不失时机的讲着: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父母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恍然而且印象深刻。这样的例子能举很多,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事情,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注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训练。特别是近年来,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并把知识加以扩展,在愉快情绪的体验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书是手段,是桥梁,育人才是根本目的,我们全体教师只有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深入骨髓”,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走向无比光辉灿烂的未来。

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 篇11

一、让学生的眼睛“转”起来

著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就是:“观察, 观察, 再观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 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 才能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 获得富有价值的材料, 从而有成效地进行发明和创作活动;儿童也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才能通过观察事物, 开阔视野, 丰富经验和掌握知识, 从而有效地进行学习.人的观察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通过培养和锻炼得到发展的.因此, 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让学生的眼睛动起来, 注意引导儿童观察客观事物, 以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观察力.数学教学要紧紧把握这样的理念:“对数学实现再创造, 使数学顺应人类学习的需要, 走向生活、走向大众, 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 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自然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课堂.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教学内容, 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 学习数学, 增长见识.

二、让学生的嘴巴“说”起来

在当前新课程思想理念的改革春风之中, 数学课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 还要加强学生说的训练, 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所以, 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堵住孩子的嘴巴, 可通过孩子独立大声说、同座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形式, 让每个孩子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 调动孩子表达的积极性.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 要求孩子通过观察和想象, 找一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原型.孩子通过充分想象, 纷纷举手发言, 说出了许多老师未想到的结果:门、玻璃、火柴盒、楼房中的房间、一张白纸……多么令人满意的答案!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孩子对这部分内容很爱学, 也能学好, 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孩子也能学得较好, 并因此激起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成绩得到了提高.

三、让学生的头脑“活”起来

学好数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而是每名学生的权力, 在整个义务教育课程结构中数学不应当作为一个“筛子”———将“不聪明”的学生淘汰出局, 将“聪明”的学生留下.数学课程是为每一名学生所设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激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 给每名学生一块自己的天地, 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学校准备在南操场规划出一块800平方米的面积种植草坪, 请你设计一下怎么规划较合理?”这是既要学生动手又要动脑筋的实践的活题.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大脑兴奋, 大脑在兴奋时最容易爆发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动手尝试.由于此题无固定答案, 学生能在长方形图中画出面积是800平方米的各种不同的设计图.学生们一个个从自己的审美出发, 设计出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从实际出发,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回到生活中去, 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 每一道练习, 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 抓住孩子们的年龄特征,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这样的活动,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不是向学生灌输教材, 而是让学生活用教材中的知识解决问题

孩子在这样的场景中解决问题, 不同的思路尽可能地出现并产生了碰撞, 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 满足了孩子的不同需要, 尽显了孩子的潜在能力, 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 以“动”激“活”, 体现了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 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群体学习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及交往理念也得到了同步发展.在学习过程中, 还总结出了数学学习的“转化”思想, 这将有利于后继学习, 促进孩子的创新思维.

四、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解放孩子的双手, 让孩子动手操作的过程, 其实质是孩子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孩子学得生动活泼, 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 (1) 画一画.以形象的直观性促进理解的正确性.在“比多比少”、“倍数关系”、“相遇问题”等应用题中引导孩子画线段图, 可促使孩子借助想象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 通过画线段图将形象还原成画面, 从而使文字与形象配合, 数量关系与画面互补, 以促进孩子理解题意, 达到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目的. (2) 做一做.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课前可以先让学生做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学具, 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等底等高”这一知识点.在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时, 组织学生分组操作.学生按照课本中的方法进行倒水分组实验, 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此时, 老师质疑:“所有的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圆锥体积的三倍吗?”然后再次组织学生交换一个圆柱后再次做实验.很显然第二次学生实验的结果肯定和第一次不同, 这样从做中学生明白圆锥体要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从中我也体会到, 教师在引导孩子去寻找真理时, 让孩子通过观察、操作、实践, 最后得出结论, 孩子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 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动脑思维的习惯.只有这样, 教学过程才会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培养.

上一篇:文化管理变革市场营销下一篇:脓毒症心肌病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