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的课堂学生的向往

2024-07-09

自主的课堂学生的向往(精选8篇)

自主的课堂学生的向往 篇1

“自主的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具有天然的好奇心、浓

得的经验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主的课堂”构建的前提。例如, 我经常在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进行交流、游戏、锻炼。这样学生就把我当成了他们的“大朋友”, 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所以我在上体育课的时候, 学生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我所安排的学习目标, 学生都能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探究,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一、构建“自主的课堂”, 师生的平等

厚的学习兴趣, 并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以积是前提极的态度去进行。这样的教育是一种成功

构建“自主的课堂”, 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 首先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关系。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师生关系是一种师尊生卑的关系。这样的教学, 学生的个性往往受到很大的压抑, 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导致我们体育课所倡导的“汗、会、乐”的结果是“汗流了不少, 但真正学会的东西不多, 乐更是无从谈起”。而新体育课程理论倡导的是建立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彼此认同、信任和尊重, 并能够在教学中相互理解与合作。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自

的教育, 这样的课堂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 “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想达成这一目标, 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努力去营造一种和谐、高效、科学、民主的体育课堂。而“自主的课堂”正是教师们所希望的、学生们所喜欢的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那么,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去创造这种“自主的课堂”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将具体的做法和取

布森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来到一所学校, 随意抽出一部分学生的档案, 告诉老师, 这些学生将来都会有很高的成就, 然后就离开了。半年以后, 当他们再次来到这所学校, 发现当初他们指定的那些将来会有很高成就的学生, 在学业上都有很大的进步, 而其他学生在学业上取得的进步就不那么明显。由此可见信心的重要性。而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常遇到挫折, 这时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正视失败、承认失败, 然后分析失败, 把失败的原因找出来, 加以排除, 这样即使做错了题也会有所收获。当学生有所收获或取得成功的时候, 要及时加以鼓励, 让学生树立能学好数学的信心。比如我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生, 因为以前基础差, 对学好数学没信心, 上课总是不认真听, 课后作业也是抄袭别人的应付了事。当我了解到这些的时候, 不是采取正面批评的态度, 而是先表扬他在其他方面的优点, 让他对我产生好感, 并在数学课上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当他回答正确的时候, 及时对他进行表扬, 给他信心。从此, 他开始觉得数学并不难学, 对数学有了兴趣, 上课也开始积极提问题, 成绩提高很快。而且, 他在班级的其他活动上也变得积极上进了。后来还被评为三好生。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对提高教学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三、注意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 好之不倦, 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由此可见,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学习的质量也会得到提高。体校学生对体育非常感兴趣, 那么我们上课时就把数学与体育专业结合起来, 采用一些与体育训练有关的例子, 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如在讲授排列组合时, 就以我校每年举行一次的“校长杯篮球赛”为例, 我校一共有12个班, 每班组织一个队, 采用单循环制, 如果让你组织这场比赛, 那么一共要打几轮比赛, 共有几场球?场地如何安排?这时可以用排列组合的计算公式得出共有11轮, 66场球。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一般都表现得很有兴趣去思考, 也很轻松地掌握了数学的基本知识,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由于体校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 过多过难的内容, 只能为学生增加负担, 不利于打好基础, 也不利于培养能力, 更不利于激发学生

二、构建“自主的课堂”, 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众所周知,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 决定着体育改革的成败。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由此可见,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构建“自主的课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呢?我认为应该从对学生进行“导趣”“导思”

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使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内容, 并尽可能把学习中难度较大的地方通过各种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 对于数学中公式较多的三角函数部分, 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头痛, 不好掌握。部分学生总是记不住或者搞混, 感到难以接受,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应该怎么克服呢?这时候可以编一些顺口溜, 帮助学生记忆。如诱导公式可以概括为:k·90o±α (K∈Z) 的三角函数值, 当K为偶数时, 得角α的同名函数值;当k为奇数时, 得α相应的余函数值;然后前面加上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记忆口诀为:“奇变偶不变, 符号看象限。”这样诱导公式的规律就非常容易记住。这个规律用在选择题、填空题上很方便, 在验证计算或证明等大题时也非常有用。顺口溜语言简短明确, 容易记忆, 知识的掌握自然就牢固不忘。当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方法、途径还有很多, 如运用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利用手中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体育中的一些问题等, 均能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是课程内容向综合化发展, 更注重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 知识更新越来越迅速。计算机技术、纳米技术、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空间技术、大气污染等前沿的综合性、实践性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渗透到所有课程。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科前沿的知识和最新发展, 才能解决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带来了新的授课方式, 要求教师能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教学。同时, 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如独生子女、父母离异、享乐主义等错综复杂的问题, 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 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只有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 才能丰富和提高自己, 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晓明.兴趣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尝试[J].教育科研, 2005 (16) .

(徐州体育运动学校)

教学有效性就是教师采用某些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通过师生间的合作学习, 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实现确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知识的传授, 情感的交流, 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等诸多元素融合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让学生在一种愉悦之中接受文化和情感的洗礼和熏陶。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重视教学中师生的合作与实践。有效的课堂应该是鲜活的, 富有创造力的活动。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必定是要关注师生双方的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它不同于工厂单纯的生产效益, 也不完全和“导练”三方面入手。

等同于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它有时的着眼是隐性的, 是潜移默化的, 是润物细无声的。因此在职高英语教学过程中, 在传授课本内容的同时, 也应渗透一些相关的教育, 例如在“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文中, 应让学生了解一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如中国人忌讳谈论死亡;英国人禁忌谈一位女士的年龄和体重;美国人忌讳谈种族歧视等。又如在学“Growing up”一课时, 不妨开导学生多和父母交流, 促进沟通, 使彼此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 找到一种最佳的改善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方法。以便使学生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二、在课堂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 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

1. 导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学生一旦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真正的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例如, 我在发展学生跳跃能力的目标练习时, 在课的开始, 我让学生自主去“玩跳绳”, 并启发学生“看谁跳的花样多”。于是, 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兴高采烈, 虽然满头大汗仍乐此不疲。这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主动地去练习、思考, 会创造出许多“新花样”!

2. 导思

体育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创新性学习。例如, 我在进行技巧头手倒立教学时, 通过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头手倒立的支撑点是等边三角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等边三角形稳定还是等腰三角形稳定?并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会动作。又如, 我在进行跳绳教学时, 我只做了一个并脚跳的动作, 并提出:“谁能和老师做的动作不一样?”结果学生通过思考, 做出了很多不同的动作, 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让学生互教互学, 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3. 导练

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技能性课程。在整个体育学习活动中, 运动技能的学习、改进、巩固和提高是学习的中心, 并贯穿体育学习的始终;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构建“自主的课堂”,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以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 我在对学生进行弹跳能力培养的时候, 让学生开动脑筋, 创编各种练习的方法进行锻炼, 有的学生采用了跳绳的方法、有的学生采用蛙跳的方法, 还有的学生采用了跳远、负重蹲跳起、跳皮筋、单足跳等方法,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在“自主”的环境中得到锻炼。

四、构建“自主的课堂”, 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 构建“自主的课堂”,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而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正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方法。

1.体验性学习

这是最普遍的学习方法。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或新技术时, 首先应该让学生自己进行体验, 在体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 我在进行篮球教学时, 首先就让学生自己去玩篮球, 学生通过玩, 对篮球产生了兴趣, 同时也发现了自己技术上的不足, 从而产生学习篮球的欲望, 为以后篮球技术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实践性学习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不断实践得到的。因此, 教师应该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活动方面, 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创新性学习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他们可能会走一些弯路, 但最终他们学会了学习, 提高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正是我们新体育课程所期望的。

五、构建“自主的课堂”应避免盲目、作秀

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体育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然而有的体育教师没有真正地领会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精神, 只做表面文章, 没有把握住“自主学习”的实质, 这有悖于自主学习的初衷, 不利于“自主的课堂”的构建。

1.把“自主的课堂”简单化为“学生动起来”

很多的优质课评选, 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教师拿来剧本, 分好角色, 学生反复排练, 课上亮相时学生忙忙碌碌, 一看就知道是教师在“导演”, 这样的课再精彩, 也谈不上是“自主的课堂”。

2.把“自主的课堂”简单化为“课上乐起来”

在教学中, 还有的教师为了达到“课上乐起来”的效果, 动用了很多的现代化设备, 至于有无必要, 有无效果则不去过问。这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头雾水, 弄不清老师到底要做什么, 自己应该学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科需要、学习效果需要出发, 注重教学的形式。

3.把“自主的课堂”简单化为“老师退下来”

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就可以放松了, 就可以“退下来”不问学生, 让学生自由发展。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极端的。“自主学习”不等同于“自己学习”。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生活阅历有限, 需要教师的引领、参与和调度, 所以, 教师的“引领”“指导”“点拨”是实施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不这样做, “自主学习”极易陷入盲目, 步入困境, “自主的课堂”也就无法得以实施。

综上所述, “自主的课堂”需要老师着力去构建, 学生亲身去实践, 师生合作去共建。让学生在这种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学习, 效率是高的, 效果是好的。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一些权利, 让他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 让他去体会;给孩子一点困难, 让他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 让他找答案;给孩子一个空间, 让他去发展。这样的课堂是学生最喜爱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是学生最向往的课堂。

自主的课堂学生的向往 篇2

——小议音乐课堂中的学生自主学习

南照岳

小学的音乐教学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音乐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它的教学除传授音乐知识外,更多的是学生的音乐实践,这种实践就必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要把没有实体形象的音乐语言,进行形象化的再现,让音乐的主题、旋律、节奏、情感都视觉化,让学生通过形象去理解音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自主学习,让音乐在学生心间流淌呢?

一、转变观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让孩子自己去做,使孩子们感到自己在和音乐合作。”就是说教学时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和具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前提是: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型师生关系。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放手能让他们自由地想,大胆的质疑,积极地讨论交流,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别处心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例如:在讲授《多彩的美洲》一课时,我鼓励学生自己搜集关于美洲的资料在课上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有地理方面,也有文化方面的,当然还有关于美洲的音乐,课堂上学生自告奋勇为大家跳拉丁舞、器乐演奏等等,既拓展了知识面,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对美洲音乐的风格有了很深的印象。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爱因斯坦提出:“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难的多,意义也大。”问题是教学课堂的生命,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原有的音乐水平,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而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尽可能的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己生成,还要由学生自己去解决。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本身的魅力在于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这一特性,把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通过想象比喻,与形象生动的情景事物作比较,增加评价的审美情趣,栩栩如生地传达歌曲的意境。例如,我在上《友谊的回声》一课时,在ppt课件中录制了一个回声,再配上大峡谷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同时,学生 通过聆听,自主分析回声现象中发声源和回声的区别,最后分组表现回声现象,教师将学生的声音录制后再次播放,学生聆听到自己的声音,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自主的课堂学生的向往 篇3

【关键词】主体地位 师生平等 师生互动 感悟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50-01

教育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历史教育要让每个生命都有主体精神的焕发,都有创造精神的闪烁。何为有效教学?又何为有效评价?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弘扬学生的个性还是压抑学生的精神;我们的教育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的是愉悦还是痛苦;我们的教育结果是为学生营造生命的绿洲还是制造心灵的荒漠?这便是衡量教育有效与成功、无效与失败的准绳。人的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让学习成为学生生命流程中最富色彩的精神体验,把课堂营造成学生成长中最具向往的精神家园。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只有教材,没有教法;只有知识,没有思想;只有教师,没有学生;只有生冷的过去,没有鲜活的历史;只有太多的墨守成规,没有更多的创新精神;只有太多的急功近利,没有更多的人文关怀。比如,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满堂灌输并未绝迹,学生死记硬背“涛声依旧”,师生总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更有甚者,它忽视学生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尊严、有个性的主体人的存在,忽视学生道德规范、意识形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着力把学生培养成顺从的而非独立的,模式的而非个性的,记忆的而非求知的,接受的而非探索的,守成的而非创新的人。单向的灌输,乏味的重复,枯燥的语言,机械的训练使学生感到的只能是压抑而不是快乐,只能是痛苦而不是幸福。

在学习完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你眼中的曾国藩是什么样的?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和上网搜索。结果同学们的答案很多都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同学的题目是《杀人恶魔曾国藩》,因为曾国藩残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而被人称为“曾剃头”;有的同学的题目是《洋务重臣曾国藩》,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有的同学的题目是《廉洁朴素的曾国藩》——写到了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竟然入不敷出,“亦将欠债”,“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廉”字,他的起居生活非常简朴、平素穿着家人为其织的土布衣服,不着绸帛,一件天青缎马褂,穿了三十年,他升任总督后,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制作。吃饭上曾国藩也不讲究,简单至极,每顿饭只有一个菜,时人称为“一品宰相”,并且曾国藩在生活上常以两袖清风的林则徐为榜样。还有的同学写的题目是:《治家严谨,教子有方》,写到了曾国藩在前线打仗的时候,还抽出时间批阅其子女的作业。正是曾国藩教子有方,才培养出曾纪泽那样的杰出外交人才和爱国政治家。通过这个案例,我很惊讶学生们的视野和思考角度,学生们也全面了解了曾国藩,也启迪了自己做人处事的道理。

在教学关系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其个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之兴趣的重要条件”。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调动全体学生的内部动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师引人入胜的精讲、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师生热烈有叙的讨论三者结合。师生平等,师生互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全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在历史课堂,全体学生始终参与其中,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教学评价上,必须突出学习的积极评价,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评价是一盏灯,它能照亮学生前进的航程,让学生看到希望,令学生享受成功是提高其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每当学生处于一筹莫展或产生失望情绪时,我就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路,既让他们真切体验“山重水复”跋涉的艰辛,又使他们充分感受“柳暗花明”赏心的美景,享受学习历史给自己带来得乐趣与收获。这样,学生在不断地学习、探索、跋涉、成功这一良性循环之下,越来越喜欢学习历史了。

让德育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篇4

一、抓住兴趣关键, 注重新课导入

学生的注意状态对上好整节课关系极大。上课开始时, 教师如果能设计出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导语, 就会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 使其心理达到最佳状态。

例如, 讲“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这一知识点时, 我首先讲了“按图索骥”的故事。听了这个故事, 同学们都禁不住哑然失笑, 带着愉快饱满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并主动探求新知。我抓住这一契机导入了新课的教学, 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向了新知识的学习。

二、激发思维活动, 引导学生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否积极思考、如何思考 (即思路) , 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那么, 怎样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呢?一般说来, 思源于疑, 有疑才有所思。授课过程中, 教师根据讲授内容,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疑问和悬念, 就可使学生的思维机器发动起来, 并循着老师提问的路径去思考。

如讲“生活消费及其作用”时, 我先出示了《世界知识画报》上摘登的“妙趣横生的外国广告”, 画面上许多奇妙的广告设计以无形的语言吸引了学生, 而后我又进一步讲道:“当今社会, 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广告身价倍增, 谁的广告独具匠心, 谁的商品在竞争中就能获得一席之地。那么, 为什么要做广告呢?一席话, 如一石投湖, 涟漪四起, 学生们跃跃欲试, 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许多有趣的探索。如, 有的学生说广告是为了引起人们对某种商品的注意和兴趣, 最终激起购买的欲望和行为。老师顺着“购买的欲望和行为”引出课题“消费的作用”。整节课, 就是在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态中完成的, 之所以这样, 老师的导入新课的那段富有色彩的引言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三、优化教学语言, 调动潜在机能

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有声语言为载体来表达情感、传授知识的。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述, 会加深学生对材料或事例的感知程度, 唤醒他们深藏着的悟性, 从而实现认识的飞跃———从现象、材料中感悟出其内含的哲理或根本的东西。

如讲“人的一生充满矛盾”, 我这样讲:“同学们正值花季, 不能说饱尝人生矛盾的滋味, 但起码是初尝酸甜苦辣的。当你们的考试成绩‘潮起潮落’的时候, 当你和同学之间的友谊出现裂痕、渴望理解的彩虹在心灵的蓝天重新飞架的时候, 当望着新华书店那本新到的你梦寐以求的名著而囊中羞涩的时候, 当你们的节假日被旧的教育模式的秋风从你们花一样生活的大树上轻轻吹落的时候, 这就是层峦叠嶂的矛盾‘三峡’在迎接你们这艘满载民族希望的生命之船。”富含真实、幽默和哲理的语言, 赢得了学生阵阵笑声和掌声。这笑声和掌声, 正是对于这种特殊语言表述在情感和思想上的强烈回应。这种回应带来的教学高潮是平铺直叙的语言所无法企及的。

四、培养师生情感, 增强求知欲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要上好德育课, 教师要注意调控师生之间的距离, 融洽师生关系。无数事实证明, 学生对某位老师感情越好, 就越爱听某位老师的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细心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 审时度势, 真正爱学生、了解学生, 把握他们的脉搏, 抓住他们的兴奋点, 营造起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课堂情景, 使学生欣然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教须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开发智力、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只要德育教师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精神, 不断探索, 认真钻研教材, 改革教学方法, 注入源头活水, 德育课作为一门使人聪慧、睿智的学科, 必然会出现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的新气象。德育课堂必然会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摘要:让德育课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要围绕培养师生情感, 注重新课导入, 优化教学语言, 激发诱导, 教法灵活, 寓美于教, 给学生成功喜悦等方面来激励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爱学要学。

自主的课堂学生的向往 篇5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下面就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来谈谈几点做法。

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

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笔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感到非常有兴趣。

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笔者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在教学“分类”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来到商店,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毛巾是生活用品,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另一个学生马上发现:“皮鞋也应放在卖鞋的地方,放在这里不方便卖也不方便买。”还有的学生说:“墨水瓶太小,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应该与地球仪的位置对换。”……通过创设这样的空间,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从评价方式为自主学习提供动力

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篇6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热情;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是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发展、生动活泼之中。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将教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设计巧妙的情境表现出来,使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更加生动活泼,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应用题时,我出示了一群小朋友在操场做游戏的画面。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境,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比右边的多(少)多少人;左边的和右边的一共多少人。学生还发现了男孩比女孩多(少)多少人,踢毽子和跳绳一共多少人等问题。在创设的情境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学生参与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大大拓展了思维空间。

二、动手动脑,增强自主探索的兴趣

单调地说、讲带给学生的只是表面的认知,往往没有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时间计算”,例如,“晚上8时到早上3时一共几小时?”等问题时,我让学生制作了简易的钟表模型,学生自己动手拨动指针,直观地看到时针从晚上8时到早上3时,共转了7个大格,也就是7小时。于是就摸索出了两种解决方案:(1)以12时为基本点,即晚上12-8=4,4+3=7;(2)将12时以后的1时、2时、3时依次看做13时、14时、15时,即15-8=7。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强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目的。

三、小组交流,培养相互协作的精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教学“分类”第二课时——“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先组内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进行讨论交流,学生想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按铅笔的颜色分;按铅笔的长短分;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也确实让我惊叹。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四、练习质疑,促进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而这就要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始,在练习质疑这一环节中,教材中的许多练习就是实际生活情景的再现。学生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他们的视角来解答问题。

如有一题是讲幼儿园买面包,一个班15个学生买哪两盒合适,有三盒供学生选择:6个、8个、9个,有的孩子就提出要多买两个给老师吃。在计算连减时,有学生依生活实际,想出了可以先把最后两个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去减这个和的办法。其实这些都是孩子能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表现,足见练习中的那些实际问题对学生学会生存发展是有着促进作用的。

总之,只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贯穿“以学为主,教学结合”的思想,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设计、改革,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既教给学习方法,又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让体育课成为学生向往的课堂 篇7

这是在学校经常出现的镜头。不过, 这多是缘于学生对枯燥文化课堂的厌恶。要使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之向往, 需要广大体育教师以生为本, 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以增加体育课堂的吸引力和教学效益。

那么, 体育课如何才能吸引学生呢?我的做法是:

一、“磁化”是前提

所谓“磁化”, 就是增加教学的吸引力。讲课区别于其他的表演艺术, 这是由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体育课表演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 就是教师内在的人格显露。教师的表演同演员一样在声、神、行等方面具有艺术修养, 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真实情感, 只不过不像演员那样“自我”罢了。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 与其责怪学生, 不如反问自己。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 第一要紧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磁化”过来, 使学生乐学。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便会形成合力, 产生“磁化”效应, 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二、“变化”是关键

所谓“变化”, 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变换教学方法, 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 注意教学方法、练习手段的多样化和兴趣化

体育课之所以深得学生的喜爱, 是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兴奋, 让学生尽情地享受活动的喜悦, 因此课堂的教学方法、练习手段应多样化、兴趣化。例如以篮球为主教材的教学导入可以一段欢快的音乐来让学生自主去接触, 发挥自己现有的篮球技术去活动、去热身。然后再用一段节奏比较强的DJ舞曲音乐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球操, 要求他们模仿老师的动作自己跟着节奏练习。这样利用音乐渲染气氛、创设情境, 从而抓住学生的心理, 立疑激趣, 促使学生情绪高涨, 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再比如, 在篮球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以及行进间变向运球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会出现各种方式的运球?各种运球在什么时机运用比较合适?运球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控制球等等。这样学生可以带着这些疑问去练习运球, 有助于运动技能的提高。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应当突出教学侧重点, 带着学生由整体到分解、由粗浅到深入、由此及彼地对动作进行探究,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努力做好动作的拓展和延伸工作, 让学生将理论知识演化为动作技能, 切实有效地提高活动力、发展力。整个教学过程也应当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机结合, 是促进水平目标自然生成的过程。因而教者在课堂上应当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踊跃锻炼;善于抓住动作要领, 以师导促生学, 以师导引生究, 以导研学, 在疑问中研究, 在研究中交流, 在交流中释疑, 在释疑中归纳, 在归纳中领悟。例如, 中学生广播体操《舞动青春》教学中, 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等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动作, 然后学生分组或集体练习,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然后进行互评互练, 共同提高, 让课堂绽放互动共进的生命之花。

三、“感化”是目的

教学活动中, 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向师性和向生性, 这就是指教师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心理相容、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护。特别针对一些“问题学生”, 教师更要付出更多的爱心。

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课堂 篇8

课前预习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因此,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特别重要。那么,怎样教学生预习呢?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老师要制定出课文的预习目标,学生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一课,首先我鼓励学生通过上网和查书等途径了解作者季羡林。只有了解作者,才能走到作者的心里。其次,让学生把课文最少读三遍,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借助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把不理解的词语做上注释,把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悟,哪怕是一个词或是一句话,以便在课堂上交流。第三,还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是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小苗与大树分别指谁?小苗与大树的含义是什么?第四,找出这篇课文中的困惑,学生有可能问,到底什么是闲书?季老今天为什么还主张看闲书呢?季老的文章写得那么好,和他小时候看闲书有关系吗……把这些困惑带到课堂上交流、讨论,这样就能循序渐进地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礼记·中庸》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践证明,预习是一种良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是学生交流的平台,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个“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在读书思考时遇到困惑,就要通过“交流平台”展开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各抒己見,发表独立见解,提高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形成能力。课堂舞台,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劳动成果的天地,人人发言、人人参与、无拘无束,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胆子也越来来大,慢慢也变得活泼起来,只有这样的交流平台,学生的成就感才会越来越强,自主学习的动力才会越来越大。例如,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一课时,我说:“同学们,作者走进后院看到了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了吗?同学们都纷纷举手,有的说:“没有”;有的说:“我注意到了‘枯蔫焦黄’这个词语,说明马草放了很长时间了,天长日久枯黄了”;有的说:“我注意到了‘一堆’这个词,这个词说明马草很多,也说明青年收下作者很多的马草。”我接着问:“马草一天一天多起来,青年扔把马草收下,说明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这是残疾青年对作者的关心,愿意帮助他,让他有书看”;有的说:“作者一直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以为真的有那匹马,现在作者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趁热打铁问:“作者明白了真相,心情如何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除了作者的感激之外还表现了残疾青年的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经过一连串的讨论与交流,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不用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我当堂表扬了他们预习的到位。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把问题一一解决了,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学到了知识,老师再也不用满堂罐的形式来说教了,真正把时间还给了学生。

二、注重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探究精神

朱熹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动力。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疑问,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还需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如,《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我首先动情地讲述运动会上桑兰试跳时遭遇不幸的一幕,然后以“在遭受如此不幸后,桑兰会怎样呢”的疑问来揭示课题。学生读题后,我再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桑兰微笑着承受一切中的“一切”指什么?她是怎么微笑着承受一切的?这时我因势利导,对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扎扎实实落实初读要求,使桑兰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起来。有的学生说:“他曾经是优秀的体操队员,如今再也不能在赛场上驰骋”;有的说:“失去了运动事业,遭遇不幸后,年仅17岁的她接受康复治疗,需要忍受多么大的痛苦”;有的学生含泪说:“她失去了生活的自理能力……桑兰必须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一切不幸。”在这个环节中,授之以渔,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提高质疑兴趣和质疑技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上一篇:企业社会责任CSR下一篇:行政许可听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