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研究报告(精选8篇)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研究报告 篇1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研究报告
一、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研究本次八位上研究课的中、高级教师的总课题是:优化课堂教
学,提高教学效益。学校拟定的这一总课题同国家各类教育机构倡导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为了确定研究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我学习了《对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的初步研究》一书。钟作慈等专定指出,当前“相当多的课堂教学仍然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造才能,重视认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做人、做事、合作交往等方面的养成,重视考试的选拔功能而忽视对学生的全面综合评价等等。”钟作慈等专家还指出“教师系统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听讲的‘传授一承受’模式仍是较普遍的教学模式,至于一讲到底的注入式‘满堂灌’也不少见。”
如何改变“教师系统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听讲的‘传授—承受’模式”,与我多年的思考不谋而合,我确定以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为突破口,试图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我进而思考取代这种模式的可行做法。报纸上的一则消息给了我有益的启迪:当代武侠小说创作大师金庸被浙江大学任命为文学院院长后,他的第一堂课即是采用学生提问,教师答问的讲课法。这时一个念头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如果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从教师一方移交至学生一方,不是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讲的状态了吗?我捕捉到这一教学灵感,把它具体化为一个明确的研究课题:“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研究课所使用的教材也随之确定下来:鲁讯的《〈呐喊〉自序》。我之所以确定《〈呐喊〉自序》为教材,原因有二。一是当代中学生大多感到鲁讯作品深奥难懂,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因而容易提出问题;二是本人从教三十年的过程中读了较多的鲁讯作品及鲁讯作品研究文章,有所蓄积,具备一定的讲解鲁讯作品的素质。
《〈呐喊〉自序》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二课时实质上是研究课的准备环节,第三课时即为研究课。在前两个课时中,我给学生印发了两页材料,一页是“鲁讯诗八首”:《别诸弟》(1900年)、《自题小像》(1903年)、《自潮》(1932年)、《答客诮》(1932年)、《题〈呐喊〉》(1933年)、《题〈彷徨〉》(1933年)、《题三义塔》(1933年)、《无题·万家墨面》(1934年);另一页是报纸文摘和《〈呐喊〉自序》的结构线索表。印“鲁讯诗八首”,不仅扩充了教材容量,而且将鲁讯的八首诗串接起来能够起到使学生对鲁讯的生平思想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认识的作用。准备研究课的时候,适值报纸大量刊载“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年”的各种图文的时候,这使我如鱼得水,于是抓住这一契机,给学生印了《谈天说地·金庸与池田大作对话录》的谈论鲁讯的部分和“新文学星座”中孙郁介绍鲁讯的文章。为了方便学生自读《〈呐喊〉自序》,我还给学生印发了这篇课文涉及到的鲁讯“怎样写起小说来”的思想发展线索。有了上述的准备,使可以实施“学生提问,教师答疑”这一模式的研究课了。
如果不是上研究课,第三课时一开始便开采用学生提问的方法,起于自然起,而止于可以止。但作为研究课,这未免有随意性之嫌,因此我想,倘不把问题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担心听课评课的老师不予认同,这涉及到研究课与平时课的区别问题,姑且不论。只说课堂教学设计,便增生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就是,以课文开头的“梦”为引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文以载道,我捕捉到《〈呐喊〉自序》的“道”即是贯穿鲁讯先生思想发展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于是我确定了回答学生问题的主线是爱国主义思想促使鲁讯先生最终写起小说来的。
课堂教学环节是:
第一环节:教师先指出《〈呐喊〉自序》第一段是统帅全篇的,其中“梦”字是文眼,请学生解读之。然后教师陈述自己的意见,讲全文有五处写到了“梦”,除了单四嫂子那一处的“梦”是自然概念外,其他四处使用“梦”字都有其隐含意义,强调读书时应着重对关键词的多义性进行准确理解。
第二环节:请学生就课文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表述教师意见时,提请学生重视对全文使用九处之多的“寂寞”一词准确把握。指出“弃医从文”是鲁讯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
第三环节:请学生就课文第二部分提出问题。结合学生问题,教师重点讲解的地方有三处。一处是“北京蛰居”段落中的描写部分;另一处是钱玄同与鲁讯的对话部分;再一处是如何理解文中“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这层意思。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指出《〈呐喊〉自序》的底蕴是鲁讯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用鲁讯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证之。最后强调从“做人”的角度去解读鲁讯作品,并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呐喊〉自序》进一步走进鲁讯,而对21世纪,“奋然而前行”。
板书设计:
(说明:学校要求附录教案,因“学生提问,教师答疑”这种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有所区别,学生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有不可预测的特点,所以不能写出完整教案。好在有录像,将来可整理出“课堂实录”以应之。)
二、对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及问卷调查的分析说明
(一) 对课堂教学效果检测的分析说明
检测题共有三道。第一道题检查学生对词语意义的理解;第二道题检查学生对短语比
喻意义的理解;第三道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
据抽样评分的结果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二) 对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的分析说明
1. 学生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评价:
任亚飞:这节课的目的是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这一点马老师做得很成功。马老师并不是将他的体会强加于我们(这是以往语文教学的弊端),而是让同学们自己
提问,再由同学和老师解答。
石峰:我们现在在学校里学习由老师直接传授给我们知识,但终有一天我们将结束求学之路,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到那时如何学习?自学,好像是叶圣陶先生说过:“若不能在该提出问题的地方提问问题,也是学习的一种失败。”而现在您所尝试的教学方法恰是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是一种良好的尝试,是我所理解的素质教育。
张纯:我喜欢那堂公开课,因为我喜欢老师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我们。
2. 学生对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的评价:
赵焱:对于马老师给我们上的《〈呐喊〉自序》公开课,我个人认为是很成功的。这堂
课的精彩之处是在“创新”二字。
以前的语文课,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以老师说为主,同学们充当“记录员”,传授知识的方式像“填鸭”,被动学习,枯燥无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们的思维,降低了学习的兴趣,怪不得如今有些报刊上登出“古板的语文教学方式”这样的文章,所以从内心讲,我非常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方法。
于宁昕:这节课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以老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田佳:则于我对鲁讯文章的喜爱,所以对这堂课很感兴趣,在预习过文章后也是一肚子问题,这要是在平时,肯定是欲问不能,只好咽下这一大堆问题,学习的激情也烟消云散了。
我希望多上这样的课,它可以为学生“打开嘴巴”,老师“下来”,我们“上去”。
刘凯:我是极其推崇这种教学方法的。旧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把整篇文串进一遍,把要点、考点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的弱点在于,学生只按老师教授的思路去理解文章,而不能有太多自己的见解,且不能发挥人们潜意识中的创造性思维——过于束缚学生。而此公开课的教学方法颇为新颖,不落窠臼,学生自学自问,使心中的疑难得以解决,便于更好地驾驭文章。
刘经纬:主动学习一门课程其效果要远远超出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应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多说,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他一定会十分专注地听老师给他讲解,并且全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许彤彤:这周二我们上了一节语文研究课,内容是读《〈呐喊〉自序》,老师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同学自己动脑去思考,提出问题,教师解答,互相讨论,从而使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使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问题所在,解释时更有针对性,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使以往教师空议半天,学生只等死记硬背的情景改变了。如果各校都把改革作为已任,我想语文教学会有很大发展。
3. 学生对师生课堂表现的评价:
钱喆:也许是因为经过的锻炼多了,我们成熟了,在上公开课时同学们摆脱了以往的
紧张,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一台摄像机与几十教师围在同学们周围,同学们能视而不见,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配合老师,真是实属不易,竟有二十多名同学在课上发言,比平常还要多,看来同学们都在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于宁昕:开始的几分钟,面对三四十位听课老师, 同学们有些拘谨。但在马老师精彩
的引入和田佳同学第一个提问后,同学们逐渐进入了状态,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从各个方面对课文时行了较深入的思考,马老师精辟的回答使每一位同学都十分满意。
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了公开课的尾声,马老师开始对整篇课文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归纳。这可以称作整节课最富感染力的高潮部分,只见马老师情绪激昂,慷慨陈词,对鲁讯先生梦想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做了说明,使我们感到鲁讯先生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使我们更加了解了鲁讯。
耿彦婷:快下课时马老师为了让这节课有一个相对的完整性,又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总结。课堂气氛随之自然地发展到高潮,马老师话音一落,大家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的掌声。随掌声而来的就是下课铃声,时间刚刚好,一节课就这样有条不紊地过去了。在外人看来是有条不紊,实际上这是马老师随机应变的功劳。
邓晓嘉: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马老师。平时马老师上课时总是一副极其沉稳的形象,语言幽默含蓄,像一位男低音;而在公开课上,则是充满了激情而又恰到好处,无论是音调还是音量都是有所加强,俨然一副男高音的派头,再加上一些形体动作,使得课上气氛活而不乱,公开课十分圆满地结束了。
4.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耿彦婷:唯一遗憾的是马老师在下课前说错了一句话。当时,同学中有人知道说错了,
却没敢提出来。马老师说提出来会更好,可我总觉得当时正要到达高潮,如果提出来会不会降温,使高潮推不上去,影响最后的课堂效果呢?倘若真会这样倒不如不提出来。
钱铖:此外美中不足的是,据语文老师课后说由于时间有限,有一些内容上课时没有进行完。
刘凯:时间问题,一节课45分钟,即使是全问问题,也不可能问得全面。一问一答的方式,有时局限于老师与问问题同学之间的对话,其他同学有的明白,浪费时间;有的全然不知,一样浪费时间。
徐浩:我想给马老师提两条小小的建议:一是如果课堂节奏再快一点,就会更加活跃;二是对提问的引导更多一些,提问的质量会更好,范围会更集中,在保证学生思考的同时,会使这种思考更加切题,更有逻辑。
任亚飞:为您提点儿建议:每当要学习新课文时,如果作者是个很有名气的,您可以让我们回家自己先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第二天再在课上说出自己找到的
信息,不会您再补上,这样会使我们对作者记得更牢。
以上从四个方面摘录了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意见,研究课《〈呐喊〉自序》的教学效果可以约略见之。倘对学生意见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甲、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学生更看重“教学方法”,或者说学生是从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上来观照教师的教学观念的。道理很简单,“方法”无疑是“观念”的表现形式。我想:学生肯定了《〈呐喊〉自序》的教学方法,即是在肯定“方法”的同时,亦肯定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乙、令人惊异的是,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看得一清二楚。如于宁昕同学说:“这节课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以老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持论竞然同我设计这节课的认识完全一致。这说明素质教育的观念已开始深入人心,就是学习亦不例外。教师倘不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倘不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出发去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终有一天会被学生抛弃的。
丙、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一方的表现,同学们的意见是以学生“多说”为好,因为“想”是“说”的前提,学生“多说”意味着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考问题深入了。语文课上学生“多说”同物理化学课上学生“动手”一样重要,不知这种类比是否妥贴。虽然语文课堂仍然要有读书的内容,要有教师讲解的内容,但是一个学期下来,如果没有学生“多说”的场面,那么,这种教学局面至少是滞后的。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一方的表现,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一致认为教师需要有激情。教师如果没有教学激情,是根本无法“激活”学生的,虽然“激活”学生在总体上是属于教师长于研究学生学法的问题。从录像上看,教师似乎从容不迫,但实际上我十分注意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不仅精神高度集中,音量也比平时要大许多。虽然时值五月下旬,然而下课时发觉自己已经汗流浃背了。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得用教师的汗水换取,信然。
丁、学生针对这堂课提出的意见十分中肯。最尖锐的意见当属刘凯了,他说:“一问一答的方式,有的局限于老师与问问题同学之间的对话,其他同学有的明白,浪费时间;有的全然不知,一样浪费时间。”他的话实质上涉及到班级授理形式的局限性问题。仅从班级授课目前仍是我国普通中学所遵循的唯一方式这个现状上看,刘凯的意见至少说明:采用学生提问,教师答颖的方法只不过是主体型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而已。主体参与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有多种模式,若只选用一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从较长时间上看,是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的。
同学们提出的建议,也能切中肯綮。徐浩的关于提高提问质量和任亚飞的关于让同学提前查阅资料等见解都印证了学生的高明,我从中又一次感受到“教学相长”的愉悦。适时地开展评教评学,不断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应当成为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研究课的体会
1. 让全体学生活动起来,是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之本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作为本节研究课的尝试,从问卷调查上看,是成功的,
成功的标志,是这个班的学生大体上都活动起来了。让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用时25分钟,可以说这堂课的主要时间交给学习的主体了。教师向学生提问,属于导读的性质,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动脑思维并有读书收获,就值得肯定。“导读
”是主体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但这种模式亦有不足,就是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在语文阅读上的求知渴望。“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语文阅读上的的求知渴望。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语体文,不是学生都不懂,不懂的地方只不过数得上来的若干处;一个班的学生,语文阅读理解的能力本来是参差不齐的,也不是每位学生都一定存在相同的问题。“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对于“导读”来说无疑是一种扬弃和补充。它的好处是允许学生提出有别于其他同学的问题或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现代汉语词典》注释的“因材施教”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我体会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就是针对因材施教而言的。在《〈呐喊〉自序》这堂研究课上,共有十五名同学发言和发问,这说明至少这十五名同学解决了各自的读书障碍或疑点。虽然有的学生的问题没有得到满意的解答,但课堂上存疑会引导学生课下的进一步研究,这亦当视为可贵的教学效果。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实际上是允许学生课堂质疑的一种做法。十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有如下的体会: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自学能力的方法有多种,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乃是其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从旧中国走到新中国的叶圣陶老人对传统教学法的实质看得十分透彻,他说:“课堂教学既然是一讲一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偶尔举举手答个问题,也不过是配角罢了。这在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从语文教学改革的角度看,在语文课堂设置“质疑”环节,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冲击和反叛。我认为在语文课上设置“质疑”环节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一讲一听”的关系。允许学生“质疑”,就使他们自配角变为主角,从而确立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凭旧知学新知的积极性一经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就处于活跃状态,这时的语文课堂便进入到一种理想的教学情境中。
十年后的今天,我尝试将学生课堂质疑,教师答疑做为主体课的一种模式推出来,并且冠之以“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的名目,无非是表示我将继续研究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决心。
2. 欲想培养学生素质,须先提问教师自身素质
“素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有三条:①指事物本来的性质。②素养。
③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乃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对学生和教师而言,“素质”实则是指“学养”,即“学问和修养”。
如果说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培养学生素质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治学方法,成为“学养”。站高一点看,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的关键,是靠有“学养”的教师培育有“学养”的学生。从课堂自身来说,学生是其主体,但从教学的角度上说,教师的“学养”是影响每一堂课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仅从备课上说,尝试“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就需要教师深研教材。因为你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了,就意味着使课堂具有了不可预测的性质。倘若你对教材不熟悉,或备课上不够深入细致,就有可能被学生问倒。“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意味着教师要在备课环节上花费更大的气力。以《〈呐喊〉自序》为例,我是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备课的。不唯如此,我还一个一个地从课文中数出5个“梦”字和9处使用了“寂寞”一词,并比较出它们意义上的异同。不唯如此,我还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以为教师答疑时的储备。
教学相长,从课堂录制的声像磁带上看,敢于让学生向自己提问,既是教师充分备课的自信表现,也是向学生表明老师具有“把自己问倒”的心理准备,课堂上无论出现“释疑”抑或“存疑”的效果,都是教师求真知的学养表现,都会对学生产生“如何治学”的影响。到了这一步,教师才能摆脱“匠气”,才能敲开教学上“自由王国”的大门,这是我主动接受点名上研究课的挑战并付出两个月心血的所得。
3. 你尊重了学生,学生也就尊重了你
给我的研究课做出了最高评价的是张纯同学,她说:“我喜欢那堂公开课,因为我喜欢
老师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我们。”
什么叫作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最大特征是什么?我以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尊重学生。“一切教育行为的目标与最高追求,就是人格发展。”在《对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的初步研究》一书中,“民主性特征”被列为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的六个特征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民主性特征”即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特征。该书说:“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不仅仅是指传统认识上的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教学相长等观念,还包括其他两种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学生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允许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学习方式有所偏爱,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平等交流中展现自己的潜能,给予每个学生同样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体现出学生在心理特征、认知能力和社会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二是要尊重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和谐融洽关系,通过教师和每个学生的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我在研究课上,“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是充分体现了“民主性特征”的,其实质是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这里所说的尊重学生绝不是一次性的“偶一为之”,而是贯穿在教师与这个班集体构成教学关系的全过程之中。不然,你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为什么非要提出问题不可?甚至在教师提问学生的情况下,他们也完全有保持缄默、不发一言的可能。这样说来,《〈呐喊〉自序》一堂课上学生此起彼伏地频频向老师提出问题,乃是教师与学生长期互相尊重、默契配合的必然结果。
4. 语言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如果把语言课堂教学看成一门艺术的话,那么,我从教30年的体会是,这是一门遗憾
的艺术。《〈呐喊〉自序》研究课又一次说明了这一点。
遗憾之一是我把覆盖在鲁讯棺木上写有“民族魂”的白色旗子说成红色旗子了。虽然在下一节课上我做了更正,但是在这一节课却留下了遗憾。
更大的遗憾是上课不久刘经纬同学即提出《〈呐喊〉自序》的思路不够清晰,当时我即意识到此时出现了课堂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情境,因为我备课的卡片中刚好摘抄有叶圣陶关于“文章有路”的卡片,我想下课前念叶老的话岂不是使课堂产生首尾呼应的佳境,然而到下课时,我偏把这一内容忘却了。这真令我后悔不迭。
写下这一条感慨,是说明艺无止境。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努力减少课堂遗憾,这是我的追求。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研究报告 篇2
一、自学
自学阶段又分以下两步:
(一)扫清阅读障碍,积累优美词句
让学生分组(基本固定),小组长分配专人查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其他同学共享该同学学习成果。当然“查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这一任务也并非总有一个人承担,而是本组成员轮流承担,这样做会让人人都有锻炼“查工具书”能力的机会。字词方面疑难问题尽可能在组内解决。此环节主要任务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积累并掌握一些优美词句,扩大学生词汇量。并使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的好习惯。
(二)初读感知,整理收获
字词障碍排除后,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读完课文合上课本,闭上眼睛回忆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并鼓励学生们将初读后整体的感受,用最概括的语言整理到笔记本上,或口头与组内其他成员交流。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因为首先通过初读,学生基本上弄清了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学生的学才有针对性;其次,让学生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或交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这也适合了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
二、定标
让学生自己制定探究目标,明确学习的重难点。这一环节在学生初读后紧接着进行。怎样引导学生制定探究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1)将初读后内容上印象深刻之处定为探究的目标。
2)将自认为文章写法上的可取处定为目标。
3)将课文语言上的特点定为探究的目标。
4)其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定为目标。
5)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学习目标。
三、质疑
根据自定的探究目标,提出疑问并通过自学、探讨、交流一一解决。这一环节中的关键问题是怎样提出问题,下面将以现行人教版初三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较为简单的教读课文《故乡》为例作详细阐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根据自定目标提问。如有些同学确定的探究目标是“分析人物形象”。则引导学生提问: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实际上这一步是引导学生把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以便与其他同学交流。)再如还有的同学确定的探究目标是“学习本文用自然环境烘托主题的写法”。则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写回忆中故乡和现实中故乡的自然环境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从文章的主题、内容、思想、感情;结构、线索、写法、语言等方面提出疑问。
将自己读的过程中的疑惑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以供全班同学一起探讨。在全班同学一起探讨之前应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看是哪方面的问题,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重点探讨。当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应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观点,尽可能尊重学生的意见。
学生根据以上提示读课文,提问题,为探究做准备
四、探究
(一)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处理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可能提出的两类问题。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便更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疑问的探究:
其一,学生自己读懂的问题,用于检测同组同学或异组的同学学习情况。这类问题不用老师讲解,通过学生自己交流即可解决。其好处是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他们的学习收获可能更多更大更深入。
其二,将学习中的疑惑提出来,全班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应慎重处理。不管哪类问题允许学生多种答案并存。学生共同的难点,教师才加以点拨,其内容也仅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不采纳,继续争论,继续思考。
(二)引导学生整理重要问题及见解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课堂所的收获,整理自认为有价值的知识,为以后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积累。
(三)写下自己本堂课的学习收获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写自己的收获:通过读这一篇文章你思想上受到了怎样的熏陶,感情上受到怎样的触动,明白了怎样的道理?对人生又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五、运用
根据学生本堂课上的学习收获,布置适当练习。让学生把课堂上学来的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学习、观察、阅读、写作中去,这样长久的学、练结合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越来越强。
这种以学生提问、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可取之处:
1)学生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说明学生在读在动脑了,这也许最可贵之处吧。2)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他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在争论中、在交流中长了知识,即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使语文课堂活跃了许多。最令人高兴的是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这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
把语文作业设计的权利交给学生 篇3
为了使作业布置这个环节真正地发挥效力,又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学生作业的设计上可以尝试大胆地放手,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题,这对于已经有能力处理自己事务的中学生及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是完全可能、可行的一种作业布置方式。尤其是对语文这样的学科,主观性题目较多,作业更要灵活一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自己设计作业并非教师完全放手,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作业过程跟踪指导。特别是开始的时候,要在边扶边放中,实现自能。此时教师的角色已不是在设计作业方面,只是对过程的操作进行跟踪与指导。
一、 限定题型,灵活内容
作业题分三类:必做题、自选题、自创题。
必做题,即根据教学目标非做不可的习题。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自己编写的一些习题、学生选择时容易忽略的重要知识点,都可以定为必做题。
自选题,即学生自己选做的练习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地选择,灵活性较大。
自创题,指学生个人或与他人合作编制的练习题,即使题型有参照,内容自己编的也可以视为自创题,教师一定要注意对这类题型的收集与整理,这是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亮点,最能体现学生的创造精神、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给予这些学生以鼓励,发挥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潜力,大胆创造,勇于创新。
二、 质量把关,防止分化
自己设计作业,开始时应该在质量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所谓“质”,不仅指作业书写态度、格式等,尤其需要重视的是自选题,防止一部分学生偷懒,投机取巧,应该选择那些动一动脑筋可以解决的,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而又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过难与太容易都不要去选,鼓励学生大胆挑战难题,不要拈轻怕重。
“量”即作业的数量,这涉及到两个极端的问题,“两个极端”即作业的量过多或过少。作业量要求要具体,一次作业至少为三题,每题应该包含两个小题或知识点,低于这个量化的指标,就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少,也不要提倡“多”以免增加负担。
三、 及时总结,适时交流
总结不光是针对教师,更应该是学生。教师的总结是为了交流,学生的总结是为了在交流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得到更快的提高。交流要及时,交流间隔时间不要过长,时间长了,积压的问题过多,交流便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般两周至少要交流一次,交流中要强调互相学习,不要放过一次难得的巩固知识与提高解题能力的机会。
交流的形式是多样的:办展览、分小组、个人交流……办展览是大面积的交流,全班或者更多﹝哪怕全校或更大的范围﹞的学生都可以参与,一学期不低于两次。分小组是在本组内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弥补办展览交流周期长、组织难度大的不足,而且锻炼了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分工、合作的能力,又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个人交流灵活易行,既及时又不需要教师的组织,只要在学生中提倡,也可以交给班级干部。个人交流在学生之间进行,简便易行,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他们可以在一起互相切磋、互相学习,能够取长补短。这是交流形式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式。通过交流、总结避免学生自己在设计作业中的片面性,更好地完成作业。
四、 互相出题,自我考察
成绩好的学生出题,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去完成,能够出题目,必然要动一番心思,出题目的学生对题目一定会做一番钻研,对该题一定知之甚深,比完成题目难度也要大得多,这样同时也就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作业指导与布置无定式,方法当然有很多,特别是语文这样的课程,学生是可以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的。布置作业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信息的反馈而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即可。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研究报告 篇4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在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参与讨论、参与解决问题上面下功夫。让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感受知识带来的快乐。
一. 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很多学生由于基础差,所以在教学时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上课不参与课堂活动和思考,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又无心顾及到每个学生,使这样的学生就越来越差。数学教学是需要一定数学基础和生活经验的,要想让学生参与学习,首先要让学生感觉自己有能力参与学习。只有这样他们学习才会有信心,才会主动。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考虑本节知识的起点,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在上课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到很轻松的进入新知。在相遇问题中,我没有直接说明相遇问题,而是从学生最简单的行程问题出发,由解决单一的行程问题引入,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足够了,首先就能应用知识,激发兴趣,能乐于参与学习。在根据实际情况把两个简单问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很轻松的进入新课,而避免学生对自己的基础没有信心而放弃学习。
二. 抓住学生注意力,带领进入学习
没有不想学的学生,没有不想学好的学生;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果教师在课上讲的太多,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机会,没有自己思考的过程,学习就象婴儿走路,如果大人扶着,勉强能移步,但不能放手独立。而学生即使听懂了,也不会应用,忘的更快。 要想学生取得进步,首先必需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思考;让学生参与学习就必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让他们在课堂上不断思考问题,只有让学生思考,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让他们主动学习。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轻松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我让学生上前表演的形式来理解“相对”、“同时”、“相遇”等词语,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对数学词语理解的枯燥,而且在学生注意力下降的时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的气氛再度回升,在出示相遇问题,学生通过表演很自然的把新课内容自己引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思考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的过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较高,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三. 把问题交给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自己提出问题,再在自己解决,学生被动接受、记忆,没有任何讨论、反驳的时间,这种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良好的教学并不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解答,或者学生简单的说出答案,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或指导学生思考,学生互相解决,并在解决过程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题过程。只有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才会更加有迫切解决的欲望,注意力才会更集中,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整个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清楚的过程,并让学生帮助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并发现问题,讨论解决,在解决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 把挑战和快乐结合,合作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总是觉得太简单,这样会让学生思想松懈,不愿意思考问题,注意力也会分散;在设计教学的过程应紧抓学生的认知,层层深入,让学生有自我挑战的感觉,这样他才会不觉得枯燥,也能从中学会分析难题的方法,迎难而上,同时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收获的快乐。如在教学“相向而行,相距200米”时,先让学生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很简单的想到相遇前的情况,并很快找到路程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解答完毕后,教师在让学生继续走到相遇,问接着走会怎样?把问题在一次交给学生,并让学生互相讨论,这种情况和上面有什么不同,路程关系是什么?学生兴趣很高的讨论,画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多种思维考虑问题,从而化难为易。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研究报告 篇5
把阅读自主权交给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11月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例研讨感言
今天的课例研讨,主题的提出和研究很有实际意义。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发展根本。而在阅读教学中把学习自主权
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在本次主题研讨中大家重点探讨了五个问题:分组自学,定向、质疑,讨论、答疑,以赛促学,网络、媒体资源的利用。课堂教学效果和研讨的结果表明,我们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到这几个方面是比较到位的。
下面针对课例研讨中的几个问题,从分组自学和质疑两方面谈点看法。
分组自学几点看法:
(一)重视组内交流和分层辅导
⑴自学前要明确目标,以提高自学效率。值得一提的是目标要具体,要分类、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合适的发展提高的空间,这样会获得自学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取得理想的自学效果。
⑵分组自学后组内交流,分层辅导很关键。自学后,小组内要交流,分两步进行,①提出学习中的疑问。②互相帮助,理解的同学作好辅导和讲解。通过交流辅导(特别是在同龄人之间,且缺少权威因素)学生畅所欲言,尽管有些内容理解不一定十分准确,有时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但学生普遍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辅导,帮助后进生打好了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小组争论中也激发了他们潜在的竞争意识。
⑶分组自学要重视自学总结,及时反馈。
教师可以设计“分组自学”情况汇报单。
“分组自学”情况汇报单:
_________班_______学科自学情况汇报单
学习内容________学习时间__月___日 第_____课
组 长:
成 员:
自学题 :
自学情况:
1、自学后初步理解,组内意见一致的题目:
2、部分同学初步理解,帮助后统一意见的题目:
需要帮助的同学:
3、部分同学初步理解,讲座后意见仍不一致的题目:共_______种看法,没有发表看法的同学:
4、组内同学都不能初步理解的题目:
自学结束,要求小组长根据讨论的情况,填写“分组自学”情况汇报单,交给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培训小组长:学会如何组织自学,如何组织交流,如何组织辅导,如何检测作业等。提高了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分组自学就会得到有效的调控。
教师及时了解哪些题目学生全部初步理解,哪些题目部分学生理解,哪些题目学生不理解;哪些同学是在别人帮助下理解的;哪些同学发言积极,哪些同学没有发言。掌握全班学生学习新知的真实情况,不失为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的一种有效调控方式。
(二)、分组自学要重视:分类点拨——顺“疑”施教,授渔解惑。
⑴教师巡回点拨。自学中,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个别点拨,帮助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了解自学进度,掌握全班学生自学的第一手资料。
⑵教师概括点拨。自学中,绝大部分同学已经理解的题目,教师进行简要的、概括性的点拨。学生都理解了,教师就进行概括点拨:首先可以指名一小组推荐发言的同学代表小组回答(事先要求组长推荐辅导后学会的同学)。其次,引发其他各组进行评价、补充。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表扬自学认真的小组,特别要表扬进行补充的小组的同学。学生会的,教师略讲或不讲。让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引发了小组间的竞争,激发集体荣誉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⑶引导学生点拨。对于部分学生不理解的问题,由教师引导理解的同学进行点拨。教师点拨时,首先表扬已经初步理解的小组的同学,然后要求其它同学听他们的讲解。此时,已经初步理解的同学受到表扬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没有理解的同学则急于想明白其中的“为什么”。不同层面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同时关注这一问题,教者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先让三个小组的代表发言,然后再指出他们的不足,接着精讲知识要点,满足了初步理解和没有理解的同学的心理需求。在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时候精讲,效果比较理想。
⑷教师重点点拨。全部或绝大部分学生不理解的题目,就需要教师的重点讲解点拨了。
综上所述,“分类点拨”要求教师从学生理解新知的疑点出发,针对具体的情况,或不讲,或略讲,或精讲,或全面讲,因“疑”施教。教师点拨并不是简单的对答案,求结果,而是放样子,指路子,激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索,在“解疑”的同时也“授渔”。
二、质疑
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质疑能力相当欠缺,学生所能提出的问题多数是“这个字怎么读?”“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关于字词的没有深度的问题。所以执教中教师对学生质疑、答疑这一探索过程不敢放得太开。所以课
堂质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1.课堂质疑“有名无实”
课堂上专门给学生一段时间质疑,而等学生一个个说完后,教师却按事先准备好的话总结一番,接着教师不管刚才质疑的具体情况,生硬地出示几个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而置学生的提问于一边,仍按既定方针教学。这样,把质疑当作了一种点缀和摆设,仅仅是过场而已,课堂质疑也就成了“有名无实”。
2.课堂质疑成了“排练后的公演”
曾看到过这样的现象:上课至关键处,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水平很高的问题,教师听后作欣喜万分状,对该生大加赞扬,然后重点突破,漂亮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原以为会给课堂增添一个亮点,殊不知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排练后的公演”,带着明显的演戏的痕迹。这种课堂质疑对学生的发展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3.课堂质疑解答后还留“遗憾无限”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地迸出火花,对学生提出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教师不能抓住最佳教学时机引导、点拨,用模棱两可的语言草草解释。这样,既扑灭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又挫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解疑之后仍有一大堆的疑问,一大片的遗憾。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把质疑问难引进课堂,需要学生不仅要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还要使自己的脑筋处于“完全开动”的状态中,要随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培养学生“敢问”精神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提问中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恰当吗?”“我的问题太肤浅,同学会讥笑我吗?老师会批评吗?”等的心理。教师应经常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及时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鼓励学生多问。学生不论提出什么问题,有的甚至是很不合适的,只要他们态度认真,老师也不批评他们,不说他们不认真听讲,使学生解除思想顾虑。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和本课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就马上请别的学生或自己解答;对一些与本课关系不大的问题,或完全离谱的问题,可在课堂上作适当引导后,再在课后帮助解答,做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个个有着落。这样学生的顾虑消除了,有疑难都能大胆提出来,渐渐就会连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向老师提问了。
2、指导学生“会问”的方法
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冥思苦想也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处扶一把。我们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处地方质疑:
(1)从课题质疑。(2)从记叙文的要素处质疑。(3)从文章的思路处质疑。(4从文章的重点词句处质疑。(5)内容矛盾处质疑。(6)从内容没有写清楚(或没写完)处质疑。(7)从语句重复处质疑。(8)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质疑。(9)内容顺序有所变动处质疑。(10)从过渡段)处质疑。(11)标点符号处质疑
(12)从插图处质疑。(13)从自己认为不懂、奇怪的地方质疑。
培养学生提问的方法很多,既可以在课堂上问老师,也可以学生相互讨论;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既可以在课前预习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联系作业中进行。
(二)把发现质疑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1、自学生疑,沟通求疑信息
自学生疑,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学生用“圈、点、划、批”等办法勾出疑难,待下一步讨论排疑。在这一环节里,学生通过自学能挑出其中的疑点,就会产生急于解决的心理,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及知识的认知情况,以便集中力量,解决问题。
2、鼓励质疑,引导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丰富多变的。它应该成为学生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高明的教师能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各具特色的表现进行及时、准确,符合个性的评价、引导,既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体现人文关怀,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3、读中释疑,深化求疑成果
教师应扣住课文重点、难点设疑,以读促读,在读中“启发释疑”。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读中有所发现,产生新疑,使他们始终保持“愤”、“悱”状态。我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师在深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后问学生:“老师读得好不好?”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为什么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读得那么大声?”“(课文最后一句是:小鸟在枝头高唱:“红领巾真好!”)只见教师沉思片刻后微笑地请那位学生坐下并说:“你听得真用心,连老师哪里重读都听出来了。那么,老师为什么要把最后一句读得这样大声呢?请同学们自己读的时候好好想想,你认为该怎么读,等一下再告诉老师好吗?”后来,老师又再次请刚才那位学生发表意见,非常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觉得这个学生提出的意见非常有意思,看得出他是动脑了,而且是用心去学的。对于学生这种有个性、有创造的“意外”,这位教师并没有忽略不计,而是热情激励、顺势牵引。那么,受到鼓舞和激励的就不只是那位提问的学生,而是全班的学生。
4、创造质疑,拓宽思维。
这一环节,是学生对课文的再思考,再质疑。这种思考、这种质疑一般已超出课文要求理解的层次(需要理解的内容一般都在前面三个环节中解决了),带有非常明显的创造性质。如教学《狼和小羊》,在教学总结时,学生手教师语言诱发,又提出了以下的疑问:“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老师根据这个同学的疑问展开讨论,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是,可一部分学生的看法则相反,理由有:“狼向前扑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一头撞在前面的树上昏倒了”;“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到前面的陷阱里去了”;“狼向前扑的时候,前腿碰在石头上撞伤了”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鼓励“发现”,善于“质疑”,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破除传统的注入式与接受型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创新价值。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健康个性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智能的完善,帮助学生学会发现的技巧——提出问题、树立假设与检验假设及验证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这正是一个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三.讨论、答疑。在分组自学和定向质疑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疑难问题。为了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讨论、答疑,可以采用自由发言、轮流发言、小组推荐发言、小组补充发言、小组竞争发言等形式。教师根据发言情况,给予肯定、鼓励、补充。这样,在讨论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不仅统一了认识,而且培养了自主思维能力,尽管在讨论中会出现一点偏差,但只要教师点拨及时,学生反馈及时,学生的错误便会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当学生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逐步增强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内驱力。
把思念交给五月的河流诗歌 篇6
从云端落下,沾着晶莹
梦呓的泪珠
尘封已久的心事,
被洗的晶莹剔透
云里雾里也遮不住
视线里的画面
你充满神韵的身影,
羽化成蝶蹁跹花芯
刻画所有故事情节
一些雨后明亮的词语
伏在岸边悄悄地疯长
一片嫣红,轻轻地摇曳着
一笺曼妙的.心语
以遥望的姿势,泅渡你岸
从右到左之间
依旧那么遥远浩瀚
心与心的相叠中,生出双翼
两岸往返,鸿雁传书
这个初夏,吹来一缕
无休无止的风,穿入我的体内
声声打开心房忧伤的花朵
花瓣纷飞,叶子飞落
细雨缠绵中,一叶花瓣兰舟
载着满舟的情丝万缕
这个夜晚,向你飞渡
把英语课堂交给学生的尝试 篇7
随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 英语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走进课堂,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设法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把课堂交给学生,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享受到自主学习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在此, 笔者结合初三年复习阶段的“阅读理解与完形填空专题训练”教学案例, 谈谈自己将课堂交给学生的做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针对中考题型进行设计的, 笔者将一篇文章以“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整篇知识点讲解”的三种形式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直观具体地感知中考题型的变化, 改变固有的“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
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两个重要题型, 也是考查范围较广、难度较大的两种题型。长期以来, 学生对这两部分尤其是完形填空没有足够清楚的认识, 存在着畏难心理。
针对此种情况, 本堂课的设计就从缓解学生解题的紧张情绪开始, 以学生讨论兴趣爱好为切入口, 引出象棋这一话题, 之后通过播放一个象棋的视频来切入课题, 随后, 用《下象棋》这篇文章贯穿整节课, 让学生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自主进行讲解, 以期在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
一、教学现状
实施教育改革新政策以来, 英语的课堂容量通常很大, 多数教师生怕知识点遗漏, 因而讲得面面俱到, 然而结果却是一堂课下来教师往往讲得筋疲力尽, 而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却不高, 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起来, 部分学生还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
为了让师生从沉闷的课堂讲解中解脱出来, 也为了还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 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来完成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中从思想意识、备课、课堂教学和评价权利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二、课前的准备
(一) 学生思想上的铺垫
从初一开始, 在课堂上我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来成为当小教师的能力, 我先渲染了上一届学生是如何在课堂上展示“小教师”风采的, 然后进行全班总动员, 让学生心向往之, 跃跃欲试。最初学生有些胆怯, 不敢尝试, 为此,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优生先行示范, 进而带动全班学生。
一段时间之后, 我采取接龙的方式, 同时允许未做好准备的学生下次找机会补上。这样不仅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面子及充分了解课本知识及内容的时间, 而且还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事先根据我所预定的内容进行准备, 恰当地安排自己所要讲解的步骤及内容, 同时还允许这部分学生课前向优生寻求帮助。
后来, 有些学生会主动在课后请求次日请他上台讲课, 就连班上一个英语从来不曾及格过的学生也主动请缨, 居然将一篇阅读判断文章讲得头头是道。据我所知, 为了能够在课堂上一展风姿, 课前他在其他学生的帮助下先进行了文本的梳理。但是, 他能够听进去又讲出来, 就足以说明他已经理解了内容, 我们又何乐而不为?
(二) 学生备课的引导
初中前两年, 我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进行了学习方法的示范和有针对性的学法训练, 在各个环节上指导学生, 并对学生提出了相应的方法要求;引导学生把自主学习作为认识思考的对象, 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 从而最终形成“学习方法——掌握运用——强化迁移”的链式结构。
在学生最惧怕的阅读题上, 我致力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阅读理解题, 引导他们通过亲身体验、交流与总结, 归纳出了相应的解题策略。再经过实践中的解题指导, 逐步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了理性认识, 并让他们在训练中熟练运用各种解题策略和步骤, 从而对今后的解题真正起到了指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我有意指导学生进行自学, 帮助他们明确目标任务, 引导他们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学生通过自学或组内合作的方式完成了预习任务, 主动对文本进行了挖掘, 做好了上课的充分准备, 然后才充满自信地走上了讲台。
(三) 教师意识的改变
开发和利用学生这一教学资源, 除了需要阶段性的认知和经验反馈之外, 还需要做好教师自身方面的改变。教师需要本着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 为学生提供民主互动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 只要学生敢于大胆发言或者提问, 我都不吝啬对他们进行表扬, 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决不能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 甚至无知, 也不能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制了学生的创新。譬如, 有个学生讲完一道填空题之后, 其他学生提问relation与relationship有什么异同。这是平时学生容易忽视的知识点, 但是有心的学生就会对此进行探究。于是, 我顺势对知识点进行了拓展, 为了让学生形象地进行记忆, 我引用了friend与friendship, 告诉他们, 前者是两者之间的客观存在关系, 后者是两者之间的感情关系。通过这种形式的提问, 学生真正懂得了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 而在于从已知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
(四) 教师备课
在对教材和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我们的课堂环节可以设置为在宏观的架构上进行的微观操作, 因为课堂是动态生成的, 无需执著于某个环节或者某个细小的知识点。要把课堂交给学生, 教师在备课中要有所“预谋”, 也就是在备课中要提前想到, 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地说, 学生可能说出哪些答案, 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教师应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 可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 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准备。而且在这样充分开放的环节中, 教师需要足够的教学机智和临时应变的能力, 这对教师的知识面、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处理教学中突发情况的技巧和艺术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三、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操作
把课堂交给学生, 不仅仅需要教学理念上的认识和准备, 还需要具体真实的实践操作。
(一) 学生的行为
课堂活动由教师及学生共同完成,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的言行贯穿了整个课堂活动过程, 这就使得教学结果难以达到早期制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 其要求教师要转变旧有的思想观念, 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动手实践能力, 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去发现、探索及解决问题, 真正地掌握知识要点及要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可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锻炼:1.发言,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发散性思维;2.板演, 通过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来加深学生对课本及教师所讲知识要点的领悟;3.点评及纠错,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向, 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不足, 使得学生能够及时纠正自身的不良习惯。
在决定放手让学生来主持课堂时, 我在先前的课堂上宣布, 会安排学生从1号到58号进行流水作业, 每个学生都需要当教师。基于前述策略, 学生纷纷选择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内容, 而对于相对较难的内容我则安排给了优生。并且我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旨在实现全员参与。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 每个学生在课前都会认真预习, 上课过程中也很认真地听讲, 在吸取好的经验的同时, 还对照自己的预习进行了补充。在发言的学生的讲解过程中, 其他学生会提出补充意见, 或者某个学生如果讲得精彩, 他们会报以发自内心的真诚喝彩。
(二) 教师的行为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不要教师, 相反整个课堂仍是在教师的策划导演下有序进行的。下面就前述案例《复习阶段的专题训练——完形填空》进行说明:
I’m saving up my money to buy a chess 9______.It’s very good for practice.That way I’ll 10_______have someone to play with, and I’m sure I’ll make more progress.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 按照既定的流水线, 轮到学生对本题进行讲解, 第9个空格的备选项是A.computer B.book C.dictionary D.game。在此, 学生没有进行详细的讲解, 我则引导她做进一步的说明, 学生在我的提示下, 说出了下文能够和人下棋的只有computer, 所以选择了A。
仍以本堂课的第二个环节——同题阅读判断为例, 其中一道判断题是4.Sam’s school has a very good chess team.这道题在原文中的依据比较隐晦, 由发言的学生讲解的做题依据为This year we won the All English Schools’Championship, and I had to go up on stage in front of the whole school to collect the prize, 全班学生听后报以豁然开朗的微笑。
在学生讲解完所有题目之后, 我则引导她说出了做题的思路, 旨在让所有学生分享方法和经验。我认为, 同学的经验是最能引起共振、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在这种开放性的课堂中, 教师的任务就是在“一旁”做必要的组织、引导、点拨、拓宽和提升, 在必要时进行纠偏归正, 及时准确地把握好时机, 提出疑点, 科学地加以引导。
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是对整篇文章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小组合作之后, 我选派学生进行讲解, 学生讲出了文中所有的语言点, 也是中考的考点:
playing chess/one of the greatest games/in the world./taught me how to play/beat (打败) me对比win/for the first time/from then on./from now on/It takes about a day to learn the rules (规则) ./If you want to be good, you have to practice for years./prefer playing.
学生讲解完毕, 全班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因为实在精彩、全面, 甚至不亚于一位老到的教师。充分说明一个有预习习惯的学生、一个有超前学习能力的学生, 他们在某些问题上, 早已有了自己的见解、看法和独到的诠释了。这节课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为之后更多的人进行勇敢尝试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这堂课的成功给师生带来了喜悦, 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催生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充满成长味道的课堂。在后续的教学中,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结语
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好比打游戏, 学习激情会空前高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实现英语课堂的自主学习正是源于对这一潜能的开发和需要的满足。
在此我们不妨回味一下卢梭说过的:“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 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英语学习则更进一步, 教学生如何发现固然重要, 然而让学生喜欢发现、乐于尝试、自我发展则更为重要。教学方法、教师才能与教学效果是息息相关的, 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意义的课堂、和谐的课堂、五彩缤纷的课堂, 流淌着人文、诗意和爱的课堂。
笔者通过亲身的教学实践深深体味到, 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课堂交给学生, 十分符合中学生成长的心理需求, 同时也是目标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同时也能使课堂变得兴味盎然, 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总之, 如何把课堂交给学生, 需要我们教师不懈地努力与探索。
摘要:随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 围绕着目标教学所进行的初中英语教学, 更为重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使动态生成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意义的课堂, 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学生,目标教学,意识,行为
参考文献
[1]倪其翠.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误区及应对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
[2]赵婧, 徐帆.谈合作学习的课堂定位[J].教学与管理, 2010 (10) .
[3]杨映春.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 2010 (3) .
把课堂交给学生 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能动性;创造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的音乐课程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目标,它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注重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新标准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不同以往,不再是简单地强调评价优良差和重视分数的作用,而是更注重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那么,作为新时代下的音乐教师又将如何调整我们的教学,实现这些目标呢?笔者结合本人以往音乐教学实践,针对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总结经验如下:
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一门艺术。音乐学习的过程本应是轻松愉快的,可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师生都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情感体会,渐渐就对音乐学习失去了兴趣。
因此,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不断地尝试各种新方法。在这些年的实践中,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们自己多思考、多尝试,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才可能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深刻地理解音乐、欣赏音乐,提高音乐素质。
那怎样让学生参与进来,怎样真正动起来呢?比如欣赏课中,学生听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大象》、《狮子》、《袋鼠》等主题时,我带领学生伴随着不同的律动,去模仿那些用音乐刻画的动物,形象而又生动,学生很快地融入音乐中并能轻松地听辨出和掌握一些较专业的音乐表现手法,如大象的走路利用了和弦所具有的厚重感;袋鼠的蹦蹦跳跳利用了跳音轻巧明快的特点等等。
平时的教唱课中,教师唱一句和学生学一句的模式显得十分单调枯燥。为了使课堂更加活跃,在演唱时,根据歌曲的强弱快慢情绪的不同,我加入了一些简单的节奏和变化形式,比如《啊,朋友再见》中我和学生边演唱边轻快地拍手,进而再加入轻拍桌子或者其他动作,虽然加入的节奏、动作十分简单,但学生们进行演唱时会感到很新鲜,很有动感,同时也吻合了这首歌的主题,产生了很不错的效果。
所以,通过“动”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动”加深了学生对乐曲中音乐语言和音乐形象的理解,通过“动”,课堂中出现了更多师生平等参与的局面,学生真正成为了教与学的主角。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学会尊重,学会与人相处,从此更加热爱自己的课堂。
二、改革评价方法,鼓励教学,增强自信
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激励性评价,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应提倡“鼓励——鼓励——再鼓励”的赏识教育观。在班上,对于那些胆子比较小的学生,要多进行鼓励式的引导,比如可以鼓励他们说“能荣幸地邀请你和我一起演唱这首歌曲吗?”或者“你的音色很美,我们大家听你唱歌是种美的享受”、“唱歌比以前节奏感好多了”。或者把他们和唱歌好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一起进行演唱,当他们唱完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几次下来,有了信心做基础,这些学生学习唱歌的劲头就更大了!如在学唱《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时,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想请王伟同学给我伴奏,我用朗诵的方式来演绎这首歌”,有的学生曾经学过舞蹈,边唱边表演,学生们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新颖的表现方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所以,对于缺乏信心的学生,我们要更加地关注他们,对他们放低要求,多给予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对于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总会冒出意想不到思维闪光点的学生,教师同样要给予充分的鼓励,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音乐课更加生动。
三、课堂教具多样化
多媒体、乐器、电视、DVD等教学用品,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立体直观地学习音乐知识,可是在更多的普通学校或者农村学校当中,这些条件还不完全具备,那我们不妨把身边的东西变成我们手中的乐器,比如:在塑料瓶中装上米粒或者沙子就变成了沙锤,家里的锅盖变成了镲,把废弃的啤酒瓶盖用铁丝穿起来就变成了摇铃,甚至用我们自己的声带发出富有节奏的声响等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和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生学唱《快乐老家》时,做了这样一个集体练习: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摇沙锤,第二组敲特制玻璃瓶,第三组唱歌,第四组跟老师一起表演。这样反复练习,边唱边奏边舞,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整个教室洋溢着幸福、欢乐、喜悦的气氛。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更展开了学生们想象的翅膀,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他们怎会不热爱自己的课堂,不热爱美好的生活呢?
总之,我们应以《课标》为理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好,这其中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去发觉、去创新,也为更好地投入到音乐教育事业中做好准备,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成路霞,《音乐教育研究》,河北科技大学出版社
2.张维、王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湖南师大出版社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06-20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计划09-22
小学音乐课堂提问的技巧研究论文01-12
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研究07-03
课堂提问研究思路设计10-27
语文课堂提问效能研究11-10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10-18
课堂有效提问研究课题研究报告07-28
语文课堂的提问05-23
课堂提问的方式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