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研究思路设计(精选12篇)
课堂提问研究思路设计 篇1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庙港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开展了“基于目标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本次活动由教科室牵头, 校长亲自主持,并由我校数学组全体老师承担本次课堂观察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了观常所不察,发现了偶然中的必然,记录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找出了平时教学中的弊端。观察后进行深刻反思,洞察问题的关键所在,找出解决办法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活动主题】苏教版第十一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案例片段的微研究。
【实施过程】
第一次教学现象描述:
教学片段一:课件出示天平
问:“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上一大杯果汁,要使天平保持平衡,右边应怎么放?”
课件出示3小杯果汁。
问:“每个大杯果汁和每个小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从中导出“假设”这个概念。)
问:“想一想,根据上面的这个依据;1 1个大杯;2 6个小杯;3 1个大杯和3个小杯,分别可以怎样假设?”
对3进行重点提问:“假设前后, 方法虽然不一样,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学片段二:出示例题,学生自己读题,教师接着用课件出示6个小杯和1个大杯,共720克。
问:“一共7个杯子,求每个杯子的重量,能不能直接用720÷7来解答呢?”
问:“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策略把不一样大小的杯子变得一样呢?”
学生想一想,与同桌交流讨论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两种方法: 1全部假设成大杯。2全部假设成小杯。
问:“想法既然已经有了,现在你能不能把每个大杯和小杯的重量算出来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学生板演, 完成后,结合课件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自我反思:首先,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难度较大,所以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合理,片段一导入部分问题数量过多,导致前松后紧,以至于后面的练习不能在常规时间内完成,很是遗憾。此外,下面的环节中教师引导过多过细,师生一问一答,课堂中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很少,缺乏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和讨论,缺少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其次,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假设的方法使原本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策略的过程中,感受到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 但是从导入时的天平开始,一直到后面的教授和练习,问题的设计仅仅只关注了“解决问题”这前四个字,停留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层面上,一直是在我的 “强压”下用假设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而忽视了“策略”这一核心内容,忽视了学生对假设这一策略的体会,忽视了对本质的深层挖掘。
新的教学方案:
教学片段一:
导入:(1)欣赏动画故事片《曹冲称象》。
(2)提问:故事中大家在称象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曹冲又是怎么解决的?
生1:“因为大象太重了,所以没有秤能称得起。”
生2:“曹冲用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的重量,通过石头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小结:曹冲真是太聪明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类似的问题。
教学片段二:(1)出示例题,学生自己读题,教师接着用课件出示6个小杯和1个大杯,大杯的重量是小杯的3倍,共720克,每个大杯和小杯各多少克?学生想一想,与同桌交流讨论, 全班一起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两种方法: 1全部换成大杯。2全部换成小杯。
问:“想法既然已经有了,现在你能不能把每个大杯和小杯的重量算出来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学生进行板演。
小结:今天同学们都当了一回曹冲,学习他的方法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假设。
(2)对比:出示杯子的图片和假设的依据,以及假设的两种方法。
问:“不管用了方法1还是2,对比假设的前后,什么变了?变化的目的是什么?你能找出变化中的不变吗?”
第二次课后反思及研究:
自我反思:几节探讨课下来,我对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感受颇深。首先, 提问语言要精练,指向明确。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课堂的设问不是为问而问的,应把握提问的时机,诱发学生思考。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提出的问题又具有挑战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其次,提问应难易适度,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如果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实际水平,太难或太深,没有学生能回答,那问题本身就缺乏实际意义,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也要给学生留有一定探索的空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更是无从谈起了。
最后,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是要拓展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教师的提问技巧会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展开,进而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把自己的提问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
【活动反思】通过本次课堂观察, 我们发现:
(1)指向更清晰的目标。基于目标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我们数学组的老师历时一个月,通过团队阶段性跟踪观察的方式进行的课堂观察研究活动顺利完成。一路走来,经历了从相对模糊到相对清晰,从困惑到渐渐明朗的过程。主题明确的课堂观察改变了数学组老师原先兵分几路,各自为战的评课模式。对此,课堂中原先有些内容改了又改,正因为有了 “基于目标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的主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出发点不一样每个人的想法就不一样,学生在这个环节到底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这才是重点。从这个观点出发, 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参与课堂观察的老师教学行为从教师主体走向了学生主体, 目标建构也有了新的出发点,变得更清晰,更有目的性!
(2)指向更明确的描述。问题的设计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我要思考什么?做什么?”。在活动过程中,参与课堂观察的老师都有一致的认识,原来设计的问题都是教师从教的角度来描述的,具有强制性甚至是命令式的,而且每一个提问也不能让学生非常明确地知道教师提问的具体指向是什么?比如数学组沈老师就钮老师课堂中的一个问题提出了这样一个看法:当学生说把1个大杯假设成3个小杯的时候,钮老师问有没有把大杯和小杯交换?这个问题问下去学生都一脸茫然,好像没弄懂老师的提问是什么意思。其实,钮老师的目的是想说明大杯和小杯并没有真正的替换掉,而是把大杯看做小杯。这样的问题就有必要斟酌如何表述。有时提问时, 表述虽仅一字之差,意思却差之千里, 这也是我们这次课堂观察的意图之一。
(3)指向更系统的达成。聚焦基于目标的提问有效设计以后,在此次课堂观察中我们还发现:虽然是不同的提问却在课堂教学中成了重复的提问。于是我们感觉到我们的各个教学目标常常是孤立存在于教案之中,纵向来看,提问的设计也是这个环节要达到什么目标就设计什么问题,而不是整节课系统地梳理后,再有层次、有梯度,前后连贯呼应地根据教学目标确立和设计提问。 通过这次课堂观察活动,我们认为这样根据更系统的目标确立而紧密融合提问设计也是教学内容的梳理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较之以往有明显改善。
课堂提问研究思路设计 篇2
关键词:问题 提问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构建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体系。把课堂教学变得充满生气和乐趣,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对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的生命活动。合理“提问”是构建这种运行体系,促进师生、生生互动的催化剂。
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何正确地进行英语课堂提问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提问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重视个体,循序渐进
课堂提问要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学记》日:“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就是说,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应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在课文里、蕴含在课文内容中的知识加以综述;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如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明真伪,找出原因,并作创造性回答。
又如阅读教学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来实现,即阅读前提问,阅读中提问和阅读后提问。阅读前提问一般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导入新课来实现的,所设计问题应使学生能轻松自如地复习旧知识,又了解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在教SEFC第三册Losson34 Gymnastics一课时,可向学生展现著名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同图片,并设计以下问题:① Who is your favorite gymnast?② In which type of exercises did he/she win a gold medal?③ How many types of exercises do you know?教师利用了学生喜爱体育明星这一心理特点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活跃课堂气氛,再慢慢地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到Gymnastics上,这样既科学又自然,学生容易感染。阅读中提问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Fast reading和Careful reading, 并捕捉信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个步骤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的写作观点,态度和目的等。阅读后提问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引向自然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下学习,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对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发表不同的见解。
二、激发兴趣,情意共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在学习SBⅡ,Lesson 58-59A Famous Detective一文中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① Why was the young lady worried?
② Why was Holmes worried?
③ Where was the red bell rope connected?
④ Why did Holmes ask if her uncle kept pets?
⑤ Why did Holmes and Wasten sit with the light on for half an hour?
And Why did they turn it off later?
⑥ What did they find in the uncle's room?
Which of them do you think are related to the murder?
⑦ Can you make a description about how the uncle was killed?
这样很快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地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激发兴趣,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所设计问题能够“投石激浪”。但在注意趣味性的同时,决不可忽视问题的真实性,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甚至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感觉。
三、方法多样,灵活妙用
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将问题设置作了多种分类。从提问的程式分,提问有判断式(是什么?)、描述式(怎么样?)、分析式(为什么?)和评论式(你认为怎么样?);从认识目标出发,提问又可分为认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掌握性提问和应用性提问;从提问形式来看,提问又可分为导入性提问、疑问性提问、判断性提问、填空性提问、对比性提问和讨论性提问等。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采用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如提供True or False(判断性提问),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一些介绍人物生平的文章。如Madame Curie, Charlie Chaplin,Gandhi等,以及Office Equipment 等说明文可让学生通过阅读完成提纲或图表,即填空性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清楚地了解有关顺序、数字、因果关系或获取更多的课文信息。
同时提问的角度不同,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如“Why is the invention of paper important?”这类问题易使学生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换个角度提问:“Why can we know what happened a thousand years ago?”如此设问,学生感到特别新鲜,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有利于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问题的灵活多样性,要求我们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难点、重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高层建瓴,精心设计,适时适度,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真正体现问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发散思维,挖掘内涵
外语教学要适应改革开放和“三个面向”的需要,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意义,寓思想教育于外语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不畏艰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契可夫说过:“教育学生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还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富有启发性,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教育性,以便很好地落实“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性”这一大纲要求。如在学习SBⅡ,Lesson 35 Animals in Danger一文中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
1、What wrong attitude do people have towards wild animals?
2、How can we do to stop animals dying out?
又如:SBⅡLesson 2 Walt Disney 一课,笔者有意识地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Why are Disney’s films so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讨论,渐渐得出了结论:其作品充分反映了“智慧战胜强暴”,“邪不压正”、“勤劳才有收获”等这些人类永远歌颂的主题。通过问题的讨论回答,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提问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全体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学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书目:
李萍:“英语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学英语(高中教师版)》第8期
单凌晨:“提问促进‘互动’”《学英语(高中教师版)》20第47期
雷水蓉:“关于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课堂提问研究思路设计 篇3
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来说,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所以,教师在对问题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的欲望,以此作为主导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热情,能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并且在探究中寻找到正确的答案。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要对教材的内容吃透,才能从中找出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在建筑的时候用的三角铁是三角的、自行车的架子也是三角形的、在墙上固定一个物品要用三个钉子以三角形的形状进行固定。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不会产生枯燥的感觉,使学生积极地融入学习当中,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出的问题要突出重点
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总会即兴地进行提问,总是以这个对不对,那个对不对的一些没有营养的问题进行提问。这么做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效果不是十分的明显,有时候过多的问题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因此,只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突出一定的重点性,减少提问的频率,增加提问的质量,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对于课堂教学提出问题的策略
对于课堂提问的策略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策略。例如:根据对象提出不同的问题,提出比较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对学生的智慧发展进行引导。所以,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果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提出一些难度比较高的问题,学生肯定会产生厌烦的感觉,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提出一些难度比较低的问题,则提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同一道题要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提问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但要对教学的内容作充分地了解,对提问掌握一定的策略,对提问的频率和质量要有一定的保证。唯有如此,才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设计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质量 篇4
虽说教师风格、学生状况等的不同, 决定了课堂提问并不定式, 但课堂问题的设计仍有它应该遵守的原则。下面笔者就以《与朱元思书》一课的课堂问题设计为例谈谈课堂提问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八年级下期教材《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短小精炼的山水小品文。我在备课时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能用原文回答的尽量用原文回答。2.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可以从写作角度, 修辞两个方面重点谈一谈。3.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以上三个问题的设计, 主要遵循了课堂问题设计的以下原则。
一、问题设计的规律性原则
(一) 符合教材的意图
《与朱元思书》是典范的山水小品文, 领会写景的方法, 领会作者的抒情, 就是这篇教材要传达给学生的主要意图。为了达到这个意图, 我设计的这三个问题各有用意:问题1让学生领悟到写景也应该有一个主题, 能给人明确的印象。学生经过阅读, 应该很容易地找出“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这一答案, 能够很快地明白, 课文就是写“山”和“水”的。问题2则是重点了解和学习写法。从学生回答中我们可以提取“色彩”“声音”“动静”这些角度词, 可以提取出“拟人”等修辞词, 让学生知道写景就应该选取恰当的角度, 使用恰当的修辞和描写方法去尽力描绘, 进而学习到写作的方法技巧, 让这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变成学生的知识, 更变成学生以后可以使用的能力, 充分达到教材的意图。问题3稍稍提高了一点, 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感情,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所以认真地完成了问题3, 学生就可以对课文, 对作者有更高、更全面地了解, 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写景文两大要素———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上面的三个问题, 问题1明显最简单, 学生只需阅读课文, 便很容易地可以从原文中找出“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这个答案。问题2则不仅要读懂, 还要读透才能完成。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 不仅要抓住“缥碧”这些色彩词, 抓住“蝉”“猿”“山”“树”这些动静词, 抓住“互相轩邈”这些修辞句, 还需要把它们提炼出来, 无论从完成的时间还是完成的内容看, 都要比问题1难了不少。问题3不仅需要对全文有总体把握, 更要深入领会作者隐含的深意, 有“揣摩”之功才行, 更比前两个问题难了不少。
这样的问题设计, 符合了学生认知中的“由浅入深”的规律。从“浅”入手, 学生容易接受, 可以完成, 因而也就愿意完成, 同时也可以为后面问题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到“深”结束, 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教材, 理解教材, 留下深刻的印象, 形成知识和能力。
二、问题设计的突出性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 其根本仍然是教语文, 问题的设计和训练目标也永远应该是语文的, 落脚点也应该在语文上, 更准确地说, 应该落脚点在语言上。只有着重于语言本身, 才能让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合理, 也只有着重于语言, 我们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以《与朱元思书》的问题设计为例, 这三个问题中, 问题1、3的落脚点都可以从教材原文中找到答案, 问题2更是紧贴教材, 完全从课文本身体会教材, 领悟教材的妙处。
当然, 教材的内容不同, 教学的着眼点也不一样,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情况, 设计一些“开发”性问题。但是语文教学的大方向———语言、文字不能变。因此, 语文教学课堂问题的设计, 要来自文本, 突出文本, 关注语言文字, 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而训练的落脚点则一定要落在文本中, 不能随意的无原则的脱离文本, 构建“空中楼阁”。
三、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原则
任何学科的教学行为, 其针对的主要对象就应该是学生。语文学科也一样。因此, 课堂问题的设计首先要针对的对象也是学生。这就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程度, 甚至了解一些学生的兴趣爱好。
我校学生的水平在全县处于下游, 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对课文仅处于读懂阶段, 甚至有个别学生读不懂。因此, 要想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课堂教学中来, 争取不漏掉一个学生, 设计的问题就必须让后进生能参与进来。我所设计的问题1是基础题, 后进生都能回答上来, 而问题2、问题3虽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从答案的寻找过程可以看到,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没有脱离文本。后进生只要愿意回答这些问题, 也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课堂问题的设计更要针对教材, 教材提供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就是教材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因此, 设计出能针对这些特点的鲜明问题, 就成了一篇教材问题设计成功的标志。《与朱元思书》是写景文, 怎样写景, 景与情怎样交融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也是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问题2就是针对怎样写景这个知识点和能力点来的, 让学生领悟到怎样写景, 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内容, 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 选取具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 是写景的基本方法。而问题3则是针对“怎样情景交融”这个知识点和能力点来的, 让学生领悟写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 可以通过写景来抒情, 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目标, 写作中不盲目, 形成最终的知识和能力。
四、问题设计的连续性原则
课堂问题设计的连续性, 主要指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过渡要自然, 衔接要紧凑, 不能出现大范围跳跃式发展的现象, 最好是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自然过渡, 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自然跟进。
在《与朱元思书》教学中, 我所设计的问题1是回答“写什么内容”的, 学生很容易得出“奇山异水”这一答案, 那么, 问题2怎样描写的过渡就很自然了。有些问题之间, 衔接不可能处处紧凑,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过渡语来进行过渡。比如问题2回答完了以后, 要是直接提问表达了什么感情, 就显得有些突兀, 教师可以在对问题2的答案总结中设置过渡语如“文章写的‘山奇水异’想表达什么”来过渡一下。尽量不使学生感到东一句, 西一句, 不让学生思维断层, 尽力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活跃, 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问题设计的提示性原则
课堂设计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回答, 是让学生通过回答学习课本知识, 而不是刁难学生。因此, 恰当的提示语就必不可少。在《与朱元思书》的问题设计中, 我注重了这一点。如问题2的提示语:“可以从写作角度、修辞两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就可以保证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写作角度 (色彩、动静等) 和修辞方法 (拟人等) 两个角度上, 从而避免了东拉西扯, 乱找一气, 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浪费课堂教学时间、降低课堂教学效果的现象发生。
总之,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是一门大学问, 我们只有努力钻研, 认真实践全面把握才能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情况的问题,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原动力。
在教学实践当中,发现只有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认为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件如此轻松快乐的事情。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突出问题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所需要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这样问学生:“平行的定义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呢?”很多学生都觉得加不加这个条件没有关系,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但学生通过讨论后就发现了这个条件是必须加的。
可见,提问时,适当的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很有必要。
二、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不仅严谨,知识之间更存在着很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以及相似的思维方式,教学时,教师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将各知识进行迁移。
提问时,还要遵循着由浅入深以及以旧引新的提问原则,提高问题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内容时,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一些长、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用割补的方法来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策略,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以及自主探索或者是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
1.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
2.用两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是否能够拼成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图形呢?如何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呢?
3.学生可以动手测量数据,然后再填写实验操作的报告,最后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教师在使用迁移法进行提问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渗透,为接下来的迁移类推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内容。
三、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在提问时,要使得所提出来的问题“大气”,不能太小,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答案,一问一答的问题等要尽量减少。
“大问题”必须要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时必须是指向明确的,问题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问题;“周末的时候,只要爸爸休息或者是妈妈休息,他们就会带着小红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呈现之后学生的情绪也随之高涨起来。
这个时候,数学教师提出“小红会想些什么呢?”的问题,这一问题一经提出立刻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讨论。
一方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需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者是数学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故此,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在学生间引起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四、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既要在每节课上为学生创造一些质疑的机会,还要让学生真正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自己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是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课堂提问的时间真正利用起来,真正地将提问的价值发挥出来。
为了让学生会提问题且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训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节内容时,对于教材中什么是角,角各部分的名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这些内容,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了。
这个时候,我就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吗?”很多学生都答道“没问题。”
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提出一些问题来考验学生:“角的大小为什么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呢?”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角的边主要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因此,角的大小是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
可见,教师在提问时,要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出问题,这样就能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有效提高数学堂教学学质量,教师加强提问环节的设计,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的效果,这样才能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出数学课堂提问的价值。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篇6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出现“满堂问”的现象,问得过多过滥,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我觉得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一、提问内容目的要明确
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中随意发问,就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提问要把握难易度
教师要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合理设计提问。对于一些难度大的问题,可将它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多个小问题,使学生通过解答过程,逐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课堂提问要求新求异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推动他们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完成全程学习。同一问题,如果变换一下出题角度或出题形式,使它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致勃勃,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如我在教学生初中一道关于圆的开放性数学题时,让学生从各侧面、各层面、多角度进行回答。问题一出,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各种有关圆的答案与推断层出不穷。通过这一例题的解答,充分激发了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一题多得、一题多用的效果,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
四、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学生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不要让“尖子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问题出现。因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一般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差生”可适当降低,这样就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得充足的知识营养。
五、课堂提问要不断适应学生新的需求
思维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新的需求和原有水平或主观内部状态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思维发展的动力。课堂提问应符合这种需要。
教师对学生积极思考后的回答都要加以肯定和赞赏,因为不管答案正确与否,都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智慧的结晶。
课堂提问研究思路设计 篇7
一、问题应让学生具有参与性
学生的参与性是检验课堂提问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课堂上, 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是一种参与, 而回答问题更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学生“知而不答”的现象, 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回答的积极性.教师在提问时, 应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 选择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对于性格内向、不爱开口的学生, 教师要耐心鼓励、引导, 以增进他们的勇气;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 在肯定积极性的同时, 还应提醒他们思考问题要周到, 回答要严密.
二、问题应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课程目标的一部分, 是健康的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中, 就应以教学目标为基础, 以兴趣为“催化剂”,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积极思考,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数学课堂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的内容, 若只是照本宣科, 学生听起来则无趣.假如老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创造愉悦的情境, 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例如, 在教授“有理数的加法”时, 这节课本身是抽象的, 枯燥的, 学生学起来感受无味, 我就以扑克牌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为正数, 黑色为负数, 让两名学生一起来抽扑克牌, 每人抽两张, 然后把它们相加, 谁得的数大则谁赢.
三、提问方式应具有多样性
课堂教学中, 应巧设疑问, 注意多角度地设计各种“亮点”,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所学内容的需要、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不同、教学目的的差异性来选择不同的提问方法, 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1.“教师自问自答”的提问方式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之一, 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2.“教师问, 学生答”的提问方式, 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3.“学生两两配对”的提问方式, 为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反复“操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 在教“平行线的判定”时, 在推理说明环节, 可先提问一名学生分析, 然后要他选择另一名学生画图, 这名学生再选择另一名学生写出已知……这样进行下去,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师的提问并非无的放矢, 随意问, 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向, 做到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鼓励学生的参与, 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没有内在联系时, 这个问题就“太难”, 学生难以回答, 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同, 学生凭借记忆就能回答时, 这个问题就太“易”了,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有联系, 但又有所不同, 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时, 使学生既有信心解决, 又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 这个问题才是“难易适中”, 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才是有效的.
五、提问应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基本目的之一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需要思维的深度参与, 同时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确保这种思维的进行.用问题驱动学生的主动思维, 就要合理设计问题, 以确保深度思维的进行.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让学生在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 而又以教学目标为基点的问题, 尽可能丰富提问内容, 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以激发学生思维, 开阔思路, 活跃课堂气氛.例如, 在教学“角的比较”时, 可以这样提问:“用一副三角板, 在同一个平面内, 能画出多少个小于180°的角?”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个活动, 并记下他们所画角的度数, 另外, 在操作过程中, 还要让学生探究角的和、差及其关系, 说出用三角板能画出的所有角的度数, 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这些角都是15°的倍数) .
六、对学生回答进行及时的激励性的评价
教师应及时评价和总结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 当学生 (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 作出正确的回答时, 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这是对学生能力的认可.适时的表扬可以使学生有成就感, 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肯定还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因为提问本身就可以督促学生对知识进行及时消化.对于回答不对或不全对的学生, 老师应给予适当的暗示、帮助, 以达到纠正学生学习错误的目的.如果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知而不敢答”了, 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 教师要有民主作风, 让学生有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重视“问”, 又要问得“巧”, 还要对有关知识进行适当的刨根究底, 才能让学生“顺着藤”而摸到“瓜”, 因而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才能使教与学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 使课堂成为思维扩展的无垠芳草地, 让教师有所收获, 学生得其所乐.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 每一环节都涉及提问.因此, 教师要仔细斟酌提问的层次, 运用各种不同的提问方法, 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过程, 使我们的教学更有利于朝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发展.
摘要:提问是一种课堂教学手段,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途径.完美地运用提问手段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充满趣味.提问有复习巩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醒学生注意、锻炼学生思维的功能, 巧妙的课堂提问应有的放矢, 起到调节课堂气氛、控制教学节奏的作用,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研究思路设计 篇8
一、精心设计问点,提升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依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进整个提问环节的顺利进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悉心了解学生,在大量的数学知识内容上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在设计问题时做了以下尝试:
1.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移”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一组全部由平移而形成的美丽图片,我向学生提问:“大家看这些图片漂亮吗?”学生答:“漂亮!”我继续提问:“你们为什么感觉这些图片漂亮呢?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时,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地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和提问方式使学生对平移知识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整个教学课堂学习氛围浓郁。
而后,我又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了几个简笔画图形,并提问学生:“大家可以用平移把这几个图形创作成一幅画吗?”学生答:“可以!”学生在创作时都非常认真。学生一边作画,我一边提问:“平移后的图形可以与原图形重叠吗?平移的方向有限制吗?……”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又上升到一个高度。
2.根据教学的易、难点设计问题点
以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材45页的探究题为例,我由易到难、逐层递进地向学生提问。在课程开始前我先向学生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哪些?”这个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知识,并为知识的实际运用做好铺垫。班级里有几名学生说出了所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 因式分解法,此时我把这几种方法的公式一一列在黑板上,以便于学生解题时对知识点查阅并加深记忆。
接着,我又提出问题:“谁能说一说我们上节课总结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呢?”此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解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首先应仔细阅读题目, 弄清楚哪些条件是已知量,哪些条件是未知量,然后再设定未知数,根据要解答的题目,选择恰当的未知数并设为x,根据题目中有关量的联系列出正确的方程式,最后解出方程。”我说:“好,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所学的知识做一道题,好不好?”学生齐答:“好!”
首先,我提出第一个问题: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能传染x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个人在第一轮传染中传染了___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人患了流感?此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逐步引导学生解题。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解题方法,并能灵活地在各种解题方法之间进行转换。
由易到难的逐层推进了教学进程,这不仅在最短时间内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还提高了整堂数学课的教学与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与探究精神,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所以,合理设计提问点是我们课堂提问环节的关键部分。优质的提问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创建“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化提问技能,增强提问的技巧性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拒绝回答问题或者消极对待问题的现象,为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我做了大量的探究工作,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问模式,整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时机
教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知识底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学生特点,在课堂上选择正确的时机进行提问,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验证勾股定理的图片,在学生仔细观察时,我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求得中间正方形的面积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得许多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我抓住了学生都在思考“这道题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时, 提出了这一问题。
这时,学生都自主地讨论起来。最后,由平时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给出了一个式子:(b-a)2=c2-4×ab/2,此时,我又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可以继续把这个式子解下去,变成最简式吗?”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式子的求解过程中。最后,出乎我意料的是这道题竟由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a2+b2=c2。
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把握好提问时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恰当的时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完成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
2.控制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影响,课堂的学习氛围有时也会被影响;在提问时也可能因教师提问时的情绪不佳,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发挥,甚至使学生消极地面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应在提问时调整好自身的情绪与提问的语气,用最恰当的语言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3.保持耐心
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经常会向学生提问一些拓展性的知识问题,而有时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往教学中, 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学生一知半解时便失去了耐心而开始讲解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了解题的兴趣,甚至影响学生思维体系的发展,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教师要对学生多一点儿耐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想象空间。
4.正确评价
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大量的问题,而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许多教师又常常忘记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进步。在某位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是这样对他评价的:“首先,我们全班同学都要向这位同学学习,敢于回答问题,虽然他最后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但解题思路是正确的,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结合实际情况,注重提问的针对性
班级中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向学生提问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适时改变题目的难度, 对于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应以基础问题为主而提问,对于平时成绩一直较优异的学生则要延展知识点。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让每名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人性化,使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形成自己的数学学习思维体系, 不断积累数学文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平时的综合成绩设计了难度不同的问题。对于平时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我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在基础知识之上进行的拓展;对于平时成绩一般、综合成绩中等的学生,我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是中等难度的问题,是对基础知识的引导性拓展;对于平时成绩较差、表现较差的学生,我提出的问题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通过对大量基础知识的不断复习与巩固,使其逐渐能够熟练运用知识。
所以,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尽可能地发挥每名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创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提供一条便捷之路。
初中数学课堂的精彩不仅仅是数学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运用其独特的教学方法,还应不断地储备数学文化知识,在课堂提问时应抓住时机,精选提问点,因人而异地提问,从而更高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探究与思考,这样的提问才是最有效的提问。
摘要: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与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问题,强化提问技能,把握提问的针对性,以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优化数学课堂提问设计 篇9
一、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 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 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 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2. 启发性原则: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 使之应启而发, 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答案, 学到知识。
3. 适度性原则: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另一方面, 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
4. 兴趣性原则:教师的提问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增强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5. 循序渐进性原则:数学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 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6. 全面性原则: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 并鼓励学生发问, 培养创新精神。
7. 五优先原则:即先提问后点名、先思考后回答、先讨论后结论、先学生后教师、先激励后更正。
8. 讲究容量:
根据心理学原理, 观察学生一节课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精心设计成两、三个问题, 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 教师提问的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9. 发展性原则:课堂提问还应遵循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原则。
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艺术
现在有的数学课, 表面上很热闹, 学生参与度很高, 回答问题也很积极, 但大多是“是”或“不是”的问题, 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因此, 大多算不上有效提问。那么, 该怎样有效地设计这些问题呢?
(1) 对于新课,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备课, 深层次挖掘教材, 发挥教材的“源”功能。弄清楚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在那里, 学生学习的难点又在哪里。教师只有把这些搞清楚, 才能从根本上去设计每一个问题, 并做到心中有数, 层层推进, 逐步增加难度, 让学生既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适度地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学到一些数学知识。
(2) 对于复习课, 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注意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 不仅要在每一个知识点上设计问题, 还必须从不同知识点的衔接处去设计问题。从知识交汇点处设计问题,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试能力。
(3) 对于数学习题课, 教师不仅要能够熟练地解答每一道习题, 而且要悟透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因为不同的数学题可能蕴涵着相同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这些方法着手, 对不同的数学题适度归类, 并由此去设计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不断展开联想和类比, 让他们尝试着自己独立地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到解题成功的快乐, 而且能让学生自觉地去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有效提问与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 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 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 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 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 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 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 学生就没有了自己, 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 淹没了教学重点, 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 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了解学生, 没有了解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 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 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 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 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 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有效提问与激励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 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 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 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1) 热情。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 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信仰传达给学生, 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师的热情隐含在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教师的身体语言之中。
(2) 期望。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 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 但这只是一种可能, 只抱有期望, 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 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能够成功, 有成功体验。
怎样设计英语课堂提问 篇10
关键词:英语,课堂提问,设计
课堂提问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起到引导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但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5)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6)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利用一节英语课为例,谈谈如何设计英语课堂提问。
一、提问揭示教学内容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首曲子的话,那么毫不夸张地说,课堂提问就是构成这首曲子的音符。这首曲子的起拍收拍,节拍的强弱缓急,乐句间的留白、休止,还有主旋律都要根据教学内容预先谱好,这样才能顺畅地演奏出这首曲子。
以牛津教材8B“Water Talk”教学为例,根据教材教学内容,我把课文第一节和最后三小节放在一起,提出了两个问题:Where was Daisy?What was Daisy doing?作为这首曲子的起拍,然后奔向主旋律:How many places had water been to?Wha were they?What did water do or what was water done there?通过这三个问题把水循环的过程用图文形象地展示出来,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提问服务教学目的
一堂课,有些问题是一个个强拍,它们紧紧扣住教学内容,相比它们,有的问题可能就是次强拍或是弱拍,但是它们在乐曲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也不能随意乱谱写,否则就没办法演奏出美妙的乐章。它们是一个个路标、一根根链子,引导学生正确无误地奔向目的地。
在“Water Talk”教学中,我提出这样一些链子式的问题,首先用两个问题:Have you ever heard water talk?Can water talk?作为序幕,用来引入课题。在学生回答No的基础上再追问:What questions will appear in your mind when you read this title?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然后提出问题:How many paragraphs are there in this text?Which paragraphs are the dialogues between Daisy and Water?From which paragraphs can we know the trip o water?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最后提出问题:Why did water tell Daisy its hard trip?What did water tell Daisy to remember?引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主题句。
这样的提问达到了帮助学生练习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提问受制于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提问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当时的思维节点,他们的思维处于什么样的觉醒阶段,他们已具有的思维水平层次和他们能达到的思维高度,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思维差异。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问题太难、太深,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了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太易、太浅,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状态,提问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Water Talk”课文第一节一共有三小句:Daisy was in the bathroom of her flat.She was brushing her teeth and the tap was on.Water was pouring into the sink and vanishing down the drain.这三小句很简单,但出现了三个生词tap, sink, drain,如果预先告诉学生这三个词的词义的话,这一段对于学生而言则过于简单,他们会毫无兴趣地跳过这一段。针对这一情况,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Can you guess the meanings of the three words“tap”,“sink”,“drain”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and your own experiences?学生经过仔细思考推敲,找出了它们的词义及猜测的线索:tap←was on, sink←pour into, drain←vanish down (in the bathroom, brush her teeth)。这样的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英语阅读中猜测词义的乐趣,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学习探究的兴趣。
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通过提问来揭示和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还要考虑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让提问成为师生教和学的方向标;提问也要关注提问对象,如果忽视学生实际,提问就会流于形式,起不到任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Thomas, S.C.Farrell Planning Lessons for a Reading Class.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Paul Davies&Eric Pearse.Success in English Teachjing.英语教学成功之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篇11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时常听老师提问,受老师指点,乃能“通其意而得其要”。可见课堂提问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方法,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要占老师讲授时间的1/3,所以,我们如果能考虑提问的角度、坡度和量度,设计一些能揭示本质的、有明确出发点和针对性的问题,一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引入新课题时设问
通过有目的地提问,引入新课题。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时,教师可出示两个圆柱体实物,一个短粗,另一个细长,问学生:“这两个圆柱体的体积哪个较大?”学生争论不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究竟哪个大,只有准确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后才能确定,那么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呢?现在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内容。”这样提问,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问
这样提问有助于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使新课题易学,难点不难。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一”可以看做什么?如果把“一”看做比,比是否也会有类似分数、除法的性质呢?这样提问,使学生了解知识是如何深化发展的,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容易激起类比推理的热情,有利于新知识的获得。
三、在教学关键处设问
这样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化难为易,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例如2.7×6=?这道题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把小数乘以整数转化为整数乘以整数。老师可以这样提问:如果把被乘数变成整数,要扩大多少倍?积将有什么变化?要求出原式的积应怎么办?这样抓住关键提问,没有在计算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了小数乘以整数的方法。
四、在抽象概括时设问
这样提问能击中要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例1,把5分米,5厘米,500毫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在得到“0.5米=0.50米=0.500米”的结论后,可以这样提问:①从左向右看,三个小数的末尾有什么不同?实际长度有什么变化?②从右向左看,三个小数的末尾有什么不同?实际长度发生变化了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这样提问,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小数的基本性质。
五、在教学重、难点时设问
重点知识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掌握,难点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出错较多的地方。这时教师首先要分析研究“难点”难在什么地方,然后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找突破口,分散难点。例如,在讲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何试商时,提问:在什么情况下商容易偏大?在什么情况下商容易偏小?怎样调整商的大小?让学生真正理解道理,突破难点。
六、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设问
学生的学习由不知到知出现思维疑难或思维受阻是经常发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把问题提在“火候上”。例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后,有这样一道深化题:把300本图书放在一个三层的书架上,上层的__等于中层的__等于下层的__,求每层书架上各放多少本图书?开始不少学生困惑不解,不会解释。这时教师可点拨:①这三层中各有几份?②这三层中每一份的大小都相等吗?③在三层中共有多少份?通过这样设问,使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应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很快正确地解答了这道题。
七、在解题的方向上设问
课堂提问研究思路设计 篇12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思想是从发问开始的。恰如其分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探究知识, 使其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学从根本上说, 是教师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 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互动过程中, 问题是最好的催化剂, 教师的思考和问题意识起着主导的作用。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却存在不少的误区, 主要是———
1.问题过于泛化。上海某区教育学院调查6所中小学:教师每堂课平均提问30次以上, 最多者在45分钟内提了98个问题, 平均每分钟提2.2个问题, 事实、记忆、理解类的问题占80%左右。过于泛化的提问会挤占学生的思考时间, 影响其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一堂课时间有限, 大胆舍弃, 化繁为简, 不让枝枝叶叶掩盖主干, 是教好课的本领。
2.问题过于肤浅。语文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你觉得这篇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最让你感动是什么?”这些问题看似很好, 但具体操作起来就有问题, 是从写作手法回答?还是从内容本身来回答呢?由此可见, 太过笼统肤浅的问题, 以及缺乏目的性的提问只能让学生无言以对, 等于没有提问。
二、优化语文课堂设计问题的策略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讲的是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一问三不知的问题必然是失败的, 而人人皆知的问题必然又是无效的。所以优化问题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带着问题走向学生, 带着学生走向问题。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学生只有积极地思考才能获取果实, 难易适中是优化问题设计的核心原则。如何优化问题设计, 具体有以下方面———
1.问题的设计要创设开放情境。问题是情境的焦点, 情境因问题而存在, 问题因情境而有效。基于问题的情境是有效情境, 基于情境的问题是有效问题。问题是对话的焦点, 开放性、启发性是对话的本质。如《中国石拱桥》 (八年级上册) 的主问题设计:请在“中国石拱桥”前加一些修饰语, 并说明理由。学生的回答可能很多:历史悠久的、结构坚固的、形式优美的、还在发挥作用的、废弃不用的、数量庞大的……这样的回答无疑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设计, 学生的参与度高, 从而能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 是很贴切的问题。
2.问题设计要抓住文章主干。生动活泼的动态课堂讨论始终有一条鲜明的“讨论线索”。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主干问题, 也称其为“核心问题”, 将其作为对话的联系线索。核心问题的设计要着眼于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品读, 着眼于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课堂学习讨论。所以, “核心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的主干问题, 能起到“一问抵多问”的作用。设计主问题的方法: (1) 围绕文本主旨设计主问题; (2) 根据内容层次设计主问题; (3) 联系人物遭遇设计主问题; (4) 针对关键语句设计主问题; (5) 结合写作特色设计主问题。
3.问题设计要拓宽思维路径。教师应善于把知识“问题化”, 让提问既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积累有关, 又属于认知缺失或空白的区域。在“老师的哪种提问最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卷调查结果中, 紧扣课文内容———46人 (7%) , 联系作者生活———107人 (17%) , 联系老师生活———88人 (14%) , 联系学生生活———392人 (62%) 。如杭州惠兴中学吴雪梅老师针对《孔乙己》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这样设计的———
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生1:死了, “我”长久没有看到他来喝酒了。
生2:我也认为死了, 因为掌柜把“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念叨了一年多, 也没见孔乙己来还。
生3:课文对孔乙己最后进酒店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暗示他活不长了。
生4:不一定, 他腿断了, 但两只手还可以替人家抄书, 养活自己。
师:假如你是作者, 你会怎么写, 为什么?
生5:我会安排他死, 因为文中写“他脸上黑而且瘦, 已经不成样子”, 说明他的身体已很差了。
生6:我安排他死, 因为他好吃懒做, 靠偷窃度日, 是没有好结局的。
生7:我也安排他死, 因为在这样的生活和精神的重压下, 他是活不长的。
很明显, 这种提问要回答好, 首先要充分理解文本, 还要充分结合时代背景, 更要结合生活的实际体验,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大大地得到了拓展延伸。
5.问题设计要注重后续提问。课堂问题设计要关注后续性问题的生成。后续提问主要有两种:衍生问题 (后续再生问题) ———在师生对话中动态生成, 是教学流程的衍生物;加工性问题———将学生的质疑加工成新的问题,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 进行深入探究。
摘要:发问是引导教学对话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问题是对话的焦点,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 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 加强问题引导是对话教学课堂设计的关键一环。文章主要从创设开放情境、抓住文章主干、拓宽思维路径、注重后续提问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课堂提问研究思路设计】推荐阅读:
设计课堂提问11-19
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研究07-03
语文课堂提问效能研究11-10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设计05-12
英语课堂的提问设计08-03
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08-06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09-05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06-20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10-12
课堂有效提问研究课题研究报告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