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

2024-08-06

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通用12篇)

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 篇1

《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有一句名言:教师的责任就是动用一切有创意的方法让学生被书本深深吸引。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提问就是让学生被深深吸引,进而有所创造的最简易的方法,当然前提是问得深入,思考深入,立足点高。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书洪范传后》中说: “问之不深,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周。”阅读教学本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可教学实际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是盲无目的满堂问,问题零碎单调不系统,层次混杂无情趣。表面热热闹闹,实则徒劳、低效,教师上得吃力失落,学生学得寡淡无味,一无所获。相反,众所周知的名师课堂提问往往是举重若轻,一问激起千层浪,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能抓住文本的灵魂,学生学得主动,意兴盎然,教师教得轻松,浑然天成。

看似寻常一问,结果为何这般悬殊?其原因就在于名师问的背后是他们对所教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是他们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和把握,是他们丰厚的学科积淀,是他们过人的技能、技巧及教学智慧。他们问得少而精,轻巧的点拨却做到了“他熠熠闪光的思想”总是“温柔地俯视不易调控的课堂”。虽然不同的文本、学情、教学环境等客观因素决定了他们问题设计的不同特点,不同的理念、悟性、个性、风格更决定了他们对问题设计的不同选择。虽然问的方式千差万别,但其中的规律隐隐可循。研究众多名师课堂提问设计,尤其是同课异构课的问题设计,必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课堂提问设计的规律,把握课堂提问设计的优化策略,优化设计我们自己的课堂提问,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通过比较分析,我认为名师课堂提问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巧妙切入,牵一发而动全身

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寻找独特切口,巧妙突破,是名师的第一高招。抓住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分析归纳是通常教师解读小说的路径,这种做法难免会破坏小说的整体感,上得琐碎、凌乱。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由小说中他人对于勒的评价、分类的方式设计了问题,切入文本,去带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展示了不同情况下人物的反应,自然而然地把握了人物的个性,小说的主题水到渠成地揭示。而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执教的《出师表》则分别站在第三者、诸葛亮、刘禅的立场上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真实地进入了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的热情。都自然达成了教学目标。高处着眼,低处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激活了课堂,问题设计角度独特而巧妙。

二、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

课堂上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学生关注当前的学习、主动参与的证明,固然令人欣喜,但我们应该看到绝大部分学生的提问是肤浅的低层次的记忆性问题,是个人的而非个性的认识,缺少广度和深度。教师如能独具慧眼,从无疑处生疑,必会推动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特级教师郭初阳老师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华连卡,这么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子,她竟然会爱上别里科夫?你怎么解释”?为了利于学生思考,他补充了课文删去的内容,让学生找“它删去了什么东西,从而隐藏了什么东西?”引导学生探究作品复杂的深刻的内涵。结果学生谈到了契诃夫的创作观,谈到了作品的社会环境背景,谈到课文删除后缺少了现实感、人物不完整、情节不合理等缺点,甚至还谈到了性爱与情爱等问题,思维的发散性之广之深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意料。给学生一个平台,他们会给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

三、无中生有,彰显教育智慧

“文有不言者” (刘熙载《艺概》),“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内,人之所游焉息焉者,皆空处也” (清·袁枚《随园诗话》)。这“空”,正是作者有意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义空白。教师若善于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再造想象,或者编织插叙,或者续补情节,或者改写人物,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学会在“空白处”有机填补,就会在联想和想象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当然学生的想象应该是合理合情合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是无中生有的所谓创造性阅读。

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执教《纸船》时无中生有,以杜撰的一封冰心奶奶的来信掀起课堂波澜,以“诗歌评改会”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炼字炼句体会诗情。教师真正地把课堂让给了学生,让教与学精彩对接,活力无限,则更彰显出教育智慧。教育家爱德华有一句名言:“教育就是教人思维。”若是有心人,训练思维的方法则无穷无尽。

四、山重水复,纷呈无限精彩

“教育要介入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产生两难处境,让他们的灵魂颤抖,每一个选择都是挣扎,都是冒险,都是精神生命的参与。唯有这样,师生生命才能产生共振,才能获得高峰体验。那是教育的极致,也是生命的大美。”站在这样的高度,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才有质感,有高度,有整体性。既贴近学生实际,又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学生在选择、挣扎之后是一个个高潮迭起而又异彩纷呈的课堂。特级教师王君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连续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同学们,如果把题目的这个句子还原到课文当中去,你怎么读这个题目?”“请你再次速读全文,找一找,文中对于勒还有哪些称呼?”

2.“结合这些称呼,回顾课文,请设计一条曲线来展示于勒的人生轨迹的起伏”“标出表示于勒的称呼反复变化的原因。”

3. (重点来研 究于勒的 第二封信。) “就是这封信,成为了菲利普一家的福音书,成为了他们十多年的希望。但是,现在,请你仔细研究一下这封信,你发觉这封信有什么破绽吗?”

4. “从哲尔赛岛回来之后,菲利普一家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的叔叔于勒》被选进教材的时候被删去了开头和结尾,我们再来看一看你又会读出什么?”

学生从这些问题中读出了冷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读出了亲情的变异,到读出一个坏人的于勒,到读出有一些温度的于勒,到读出有一颗温柔的心的于勒,到读出对菲利普夫妇的恨转而变得同情,到对菲利普一家生活的无尽的想象。正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给了学生无限丰富的阅读视角,才有了学生对人物内心、对现实生活的艰难无限丰富的认知。才能够刺激学生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命运。体会到作品的“无限的丰富多彩”。

五、于矛盾处设疑,体会独运匠心

有些课文的标题或内容看起来自相矛盾,实际上却正是文章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不仅可以化解学生的疑惑,而且可以使他们领会作者的独运匠心,进而模仿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甚至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认识事物认识生活的视角,对学生的影响将更为深远。

被誉为“文化语文”教学流派的特级教师程少堂老师的经典课例《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程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作品开头写很美的自然风光,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家这么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违反现实的,他的用意何在?”由此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从而感知到了人民对这土地深沉的爱、所有抗日战士战斗动力的源泉、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更体会到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内心之间的和谐统一的文化内涵,感知到“天人合一”适中和谐的文化对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感知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对文学的影响。小问题引发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惊叹。

课堂提问的精彩设计千千万万,但大道至简。还是语文界前辈苏立康教授说得好: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他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他才能从这一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教师只有把阅读过程看作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才会去寻找课文内容的共鸣点,并且选择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我想这才是教师问题设计优化策略的根本吧!

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 篇2

教师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诸如目的不明确,零碎不系统,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或自问自答,随口发问之类的问题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所以,笔者认为,除了以检查教学效果目的的提问外,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主要不是去发现“知道正确答案的学生”,而是帮助全体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如何“处理”面对的问题,去形成“会思考问题的学生”。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而“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

一、当前某些科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无效问题较多

有的教师喜欢集体问答,经常向学生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是什么”等问题。教师问,学生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好多同学只是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根本没有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滥竽充数、不愿思考的习惯。因此可以说,这样的问题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

2.提问总是面向个别优秀学生

有的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向个别优秀学生提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抓住答对的学生,把他当作顺势往下滑的杆子,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表面上看教学过程十分顺利,岂不知,这样做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地去思考,去参与,而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致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每况愈下,这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

3.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就像是演绎教案。在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时,往往提出问题后,急于让学生做出回答,而且一答对就过去,以完成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却很少去考虑“学生们都思考了吗?是真的答对了还是猜中的。”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却难以得到足够的发展。

4.对学生的回答缺少及时的、必要的评价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也不让其他学生评价、质疑,而是马上让另外的同学回答,追求多样性,鼓励发散思维。这样的问答虽然改变了一问一答的模式,却也伤害了回答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更加不清楚自己的回答正确与否。那么,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一些策略

1.精心设计,目的明确

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提问,提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手段。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会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因此,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还是了解学情、复习旧课的摸底性提问,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或是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等。

像有的教师一样,有的课堂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集得像“地毯式”的“狂轰滥炸”;有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不是启引,而是即让另一个学生代答,常常是一长串的学生才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的培养了。

也有的教师不好好钻研教材重难点,导致课堂提问的设计往往粗制滥造,或偏难过易,或空泛琐碎,学生思维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2.难易适度,深题浅问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提的问题应难度适易,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是”与“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使之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

3.新颖别致,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一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提问内容上的新颖别致外,还应在提问的形式上不断地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4.循循善诱,层层深入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设计的问题不能空洞面广,要有梯度。形成了提问的梯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5.面向全体,鼓励为主

提问要面向全班。对教师来说,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教师的教诲。对个别基础差的,在提问中,教师要优先照顾,鼓励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学生应答完毕,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题的同学白眼相待,也不能乱表扬,更不能不加点评,直接让其坐下。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方向。?

教师提问时,应当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等全体学生思考一遍之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教师所提的问题,并使全班学生都积极思考,在心中试拟一个答案,还能更好地对某个学生的答案加以评价,提出质疑。教师提问时,一般问题只说一遍,语言要清楚明确,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重复,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提问的习惯。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 篇3

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目前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问过多过虚,只重数量忽视质量

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问了多少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学到了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即使是好的提问,也不宜过多,太多则容易造成学生疲劳,挫伤他们的兴致,影响学习效果,特别是一些教师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等,课堂貌似热闹,却华而不实。

2 .提问太难太易,脱离学生实际

有些教师的提问过难,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学生思维难以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也容易造成启而不发。

3 .问题缺乏思维空间,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的余地

有些教师在提问时,问题的思维空间很小,学生自由思维的余地几乎没有,这样的提问不仅不会使学生思维水平得到进步,长此以往更会对数学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

4.提问注重问题答案,轻视学生反馈

有些教师在上课前精心准备一些了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到自己所预设问题的答案上时,就把学生的答案晾在一边,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只有对提问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对课堂进行提问,浅谈几点:

一、激趣性的提问。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

[师]你们只要按我的要求算出一个数,老师就能猜出你们每一个人的年龄!

[生](有少部分学生轻轻地说)不可能

[师]请你把你的年龄乘以3减去7,最后除以2,然后说出运算后的结果!

[生](争先恐后)19、17.5、16

[师] 15岁、14岁、13岁

[生](学生对老师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 你们想知道秘诀吗?

[生](异口同声)想……

此时,老师告诉他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他们也能猜出他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

二、启发性的提问。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在引入“过三点”的圆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然后提出问题: :

①有一个圆镜被打碎,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要不要反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残片都带去?

②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让学生探索、讨论)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形镜。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

③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必须知道什么?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三、悬念猜想的提问。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教师提出问题后,先不作答复,而是留给学生一个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讲“根与系数关系”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解出方程 +5x-6 = 0的两个根,求出其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然后,教师提问:“我们不解该方程能求出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吗?”经过思考,学生明白要想不解方程,求其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必须寻找新的规律。教师再提示从数字方面去思考,这样,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铺垫性的提问。这是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提问课本所联系到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传授铺平了道路,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又能降低思维的难度。

例如,在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什么?”当提出梯形中位线定理之后,继续问:“能否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该定理?”这样提问,就为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紧紧围绕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积极思考,

探索本定理的证明思路,于是证明的主要难点——添加辅助线很容易被突破。

五、结尾时的提问

课堂结尾点提问,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方法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和归纳,而且好的提问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通过提问还能将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得到延续,为下节课的学习留下伏笔。

如《平方差公式》小结

问题 1:满足怎样结构特征的算式可以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问题 2:有一位同学说,平方差公式中的 a和 b可以变脸,你知道 a和 b都可以代表什么吗?举例说明。

问题 3:怎样用几何图形描述平方差公式的意义?

问题 4:学习平方差公式有何作用?你会计算吗?

= ,那么如何计算 =?也就是如何计算两个数和的平方呢?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数学课的到来!

此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将有关平方差公式的重点知识有条理地进行了回顾与整理,同时让学生对公式“结构稳定性、字母可变性”的本质特点以及公式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并且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真正实现了学生思前者如余音绕梁,历历在目,想后者宛若“磁石吸铁”,欲罢不能的效果!

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 篇4

一、问题应让学生具有参与性

学生的参与性是检验课堂提问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课堂上, 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是一种参与, 而回答问题更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学生“知而不答”的现象, 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回答的积极性.教师在提问时, 应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 选择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对于性格内向、不爱开口的学生, 教师要耐心鼓励、引导, 以增进他们的勇气;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 在肯定积极性的同时, 还应提醒他们思考问题要周到, 回答要严密.

二、问题应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课程目标的一部分, 是健康的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中, 就应以教学目标为基础, 以兴趣为“催化剂”,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积极思考,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数学课堂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的内容, 若只是照本宣科, 学生听起来则无趣.假如老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创造愉悦的情境, 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例如, 在教授“有理数的加法”时, 这节课本身是抽象的, 枯燥的, 学生学起来感受无味, 我就以扑克牌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为正数, 黑色为负数, 让两名学生一起来抽扑克牌, 每人抽两张, 然后把它们相加, 谁得的数大则谁赢.

三、提问方式应具有多样性

课堂教学中, 应巧设疑问, 注意多角度地设计各种“亮点”,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所学内容的需要、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不同、教学目的的差异性来选择不同的提问方法, 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1.“教师自问自答”的提问方式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之一, 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2.“教师问, 学生答”的提问方式, 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3.“学生两两配对”的提问方式, 为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反复“操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 在教“平行线的判定”时, 在推理说明环节, 可先提问一名学生分析, 然后要他选择另一名学生画图, 这名学生再选择另一名学生写出已知……这样进行下去,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师的提问并非无的放矢, 随意问, 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向, 做到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鼓励学生的参与, 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没有内在联系时, 这个问题就“太难”, 学生难以回答, 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同, 学生凭借记忆就能回答时, 这个问题就太“易”了,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有联系, 但又有所不同, 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时, 使学生既有信心解决, 又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 这个问题才是“难易适中”, 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才是有效的.

五、提问应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基本目的之一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需要思维的深度参与, 同时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确保这种思维的进行.用问题驱动学生的主动思维, 就要合理设计问题, 以确保深度思维的进行.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让学生在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 而又以教学目标为基点的问题, 尽可能丰富提问内容, 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以激发学生思维, 开阔思路, 活跃课堂气氛.例如, 在教学“角的比较”时, 可以这样提问:“用一副三角板, 在同一个平面内, 能画出多少个小于180°的角?”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个活动, 并记下他们所画角的度数, 另外, 在操作过程中, 还要让学生探究角的和、差及其关系, 说出用三角板能画出的所有角的度数, 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这些角都是15°的倍数) .

六、对学生回答进行及时的激励性的评价

教师应及时评价和总结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 当学生 (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 作出正确的回答时, 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这是对学生能力的认可.适时的表扬可以使学生有成就感, 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肯定还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因为提问本身就可以督促学生对知识进行及时消化.对于回答不对或不全对的学生, 老师应给予适当的暗示、帮助, 以达到纠正学生学习错误的目的.如果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知而不敢答”了, 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 教师要有民主作风, 让学生有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重视“问”, 又要问得“巧”, 还要对有关知识进行适当的刨根究底, 才能让学生“顺着藤”而摸到“瓜”, 因而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才能使教与学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 使课堂成为思维扩展的无垠芳草地, 让教师有所收获, 学生得其所乐.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 每一环节都涉及提问.因此, 教师要仔细斟酌提问的层次, 运用各种不同的提问方法, 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过程, 使我们的教学更有利于朝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发展.

摘要:提问是一种课堂教学手段,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途径.完美地运用提问手段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充满趣味.提问有复习巩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醒学生注意、锻炼学生思维的功能, 巧妙的课堂提问应有的放矢, 起到调节课堂气氛、控制教学节奏的作用,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优化课堂提问的六个策略 篇5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人“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作为准备一节课、上好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力求实现课堂提问从内容、方式、语言、结构、过程到导学关系等诸方面的科学性安排和艺术性组织。〃

一、精心酝酿---优化课堂提问的内容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展开,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随便凑几个问题。优化课堂提问内容至少应当兼顾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乙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课文或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3.提问内容要有预见性

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在课堂上,一般不宜提发散

性思维的问题,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一课的内容。

4.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区分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要为学生搭臵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教育测量中的难度PH=1-P/W,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答问通过的人数。难度PH在0至1之间,提问的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至0.8之间,使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

二、巧妙安排---优化课堂提问的结构

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优化提问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1.注重整体性

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

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

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

2.要体现量力性

一方面,要适时,即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并达到解惑的目的。另一方面,要适量。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人重点。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提问占据,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提问设计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可借鉴系统工程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合并、简化、删除,达到精简数量、加大容量和提高质量的目的。

3.要增强灵活性

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导人、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说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查核、催促、提示、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合理调控——优化课堂提问的语言

无论是问话还是解答,从高标准、严要求角度看,课堂教师提问的语言都应力求实现“六要”。一要语调愉悦。声音亲切柔和,感情丰富,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二要语汇丰富。提问和解答妙语横生,流畅自如,形容得当,措词清新,必要时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三要语言风趣。富有幽默感和诙谐性、含蓄性;四要语言精炼。对每个词句都能加以斟酌推敲,言简意赅。五要语言质朴。做到诚恳和实事求是,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六要语言机敏。为顺利答疑解惑,要善辩,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问话上,要特别注意所提问题必须明白简练。所谓明白,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所谓简练,即语言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那种罗罗嗦嗦的冗长叙述,只能让学生昏昏然,抓不住提问的要领。

在问题的解答上,要尤其注意语言节奏感的合理运用。所谓节奏感,是指教师解答时,声调要有高有低,节声有快有慢。讲话不能总是一个声调,一个速度,声音要有停顿,该高则高,该低则低,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停则停(停顿的目的是给学生以回味、思考的时间)。

四、科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问的过程

课堂提问过程的优化,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臵境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用指令性语言设臵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有所准备。

2,臵疑阶段

在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

3.诱发阶段

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教师可查核一下学生对问题是否明确,促进学生回答;可以给出相关提示材料,协助学生作答。

4.评核阶段.

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检查学生的答案,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答案联系其他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瓦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词句,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鳞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

五、丰富多彩——优化课堂提问的形式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1.直问

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

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

2.曲问

为突出某一原理或者为向某一原理逼近,可以从问题另一侧面发问,寻找契机。

3.反问

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

4.激问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

5.引问〃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6.追问

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六、主辅分明——优化课堂提问中的导学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毫无疑问,课堂提问尤其应当体现这一精神,因为在课堂提问中教与学矛盾的两个方面关系表面化,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本身最为直接。

一方面,课堂提问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课堂上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在我们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要采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方针,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问题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有的教师期望学生的回答能与教师或书本上的所谓“正确”或„„标准答案”说法一致,如有的学生回答的不一样,还未等他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打断:错了,不必说了。其实,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的思路、标准答案南辕北辙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即使学生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他说完再给予评解,说不定他的这种

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才是。

另一方面,在我们组织课堂提问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条件。在我们设计提问时,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内因作用,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从根本上改变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同时,要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欢迎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绝不要有意无意地压抑学生发表创新见解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课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提问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教学目标。

彭春义

鞍山市第六十八中学

优化课堂提问的五大原则 篇6

一、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提问的目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

1.检查、巩固已学的知识。

学过的知识该记的是否记住了,理解得是否正确、完整。通过提问,常常可以发现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补救。

2.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

为了学生便于接受新知识,教师通过提问唤起旧知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的成败与师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协调一致,关系极大。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一般来说,教师是心中有数的,但在学生来说却不一定。如果在关键处向学生提问,引起学生重视,是很必要的。否则尽管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

提问的结果,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答得来,这当然好;再一是答不来,也有好处,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对接受新知识作好思想准备(当然不是每个新知识都必须提问,也可设问,或用其它方法唤起注意)。

3.培养学生的物理语言应用能力,表达能力。

把问题的思路整理出来并运用语言尽可能简洁、清晰的表达出来,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训练和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提问一个问题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并充分估计学生的答案有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的问题症结在哪里。否则乱问一通,看起来好像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什么作用,还可能问得学生晕头转向,给教学设下障碍。

二、问题要提得确切,不能信口提问。

有的问题,提得含糊,学生摸不清意图,就不好回答。有的问题,答案范围过大,也不妥当。

为便于学生思考,教师提问的每个问题,都应该象出考试题一样,一字一句地斟酌恰当,使所提问题的逻辑更严密,语言更简炼、清楚、确切。切忌出现科学性错误,使学生心理受压,影响正常的思路展开。

三、要启发,不要暗示。

教学中,我发现有的提问是明显带有暗示性的。暗示的结果,并没有培养真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学生的回答多是盲从。

当然“是非问”有时却是必要的,当遇到一个易错易混的问题时,“是非问”还是很好的,在解答许多选择题时,运用“是非问”及反证法可以迅速排除错误选项,直指正确答案。

四、对学生的答案要有着、有落。

教学中常见这样的现象,学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后,教师一下子拿出自己的答案,而对学生的回答却不置可否。

这样以来,提问就成了一个没意义的过场。特别是对不确定的或错误的答案,尤其不能放过,缺了什么,错了什么,应该一一细致地落实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培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过程。而且,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活动中,还可以把方法穿插其中,所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的教师怕被学生的答案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计划,但我认为:

(1)教学计划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2)发现意外答案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当然希望学生全能答对,但不现实)。只有当问题暴露出来,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

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有意识地让学生暴露学习中的问题。实际上当出现相互矛盾的两种答案时,更便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这种相互矛盾的答案正是教师事先想找而找不出来的。为使学生明确一个物理概念,教学中常用“比较法”,这种意外答案正是很好的比较材料。

(3)有意外答案,教师觉得不对.但又一下子说不来道理。这情况是常有的,武断地说不对是不行的,那怎么办?

要实事求是,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现在不好解决,咱们下课后继续考虑”。 坦率地告诉学生,老师也并非无所不知(当然教师要尽力将自己所教范围的内容理得清一些,钻研得深一点)。

这样做,表面上好像有失教师的尊严,实质上,在向学生展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好学风。经过研究再向学生解答,比武断不置可否的遮掩要强得多。

五、提问对象要兼顾全体。

比较简单的应尽量让中、下学生回答,较难的也可让中等学生回答,然后再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解答,这样上、中、下三 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机会。

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 篇7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思想是从发问开始的。恰如其分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探究知识, 使其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学从根本上说, 是教师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 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互动过程中, 问题是最好的催化剂, 教师的思考和问题意识起着主导的作用。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却存在不少的误区, 主要是———

1.问题过于泛化。上海某区教育学院调查6所中小学:教师每堂课平均提问30次以上, 最多者在45分钟内提了98个问题, 平均每分钟提2.2个问题, 事实、记忆、理解类的问题占80%左右。过于泛化的提问会挤占学生的思考时间, 影响其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一堂课时间有限, 大胆舍弃, 化繁为简, 不让枝枝叶叶掩盖主干, 是教好课的本领。

2.问题过于肤浅。语文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你觉得这篇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最让你感动是什么?”这些问题看似很好, 但具体操作起来就有问题, 是从写作手法回答?还是从内容本身来回答呢?由此可见, 太过笼统肤浅的问题, 以及缺乏目的性的提问只能让学生无言以对, 等于没有提问。

二、优化语文课堂设计问题的策略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讲的是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一问三不知的问题必然是失败的, 而人人皆知的问题必然又是无效的。所以优化问题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带着问题走向学生, 带着学生走向问题。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学生只有积极地思考才能获取果实, 难易适中是优化问题设计的核心原则。如何优化问题设计, 具体有以下方面———

1.问题的设计要创设开放情境。问题是情境的焦点, 情境因问题而存在, 问题因情境而有效。基于问题的情境是有效情境, 基于情境的问题是有效问题。问题是对话的焦点, 开放性、启发性是对话的本质。如《中国石拱桥》 (八年级上册) 的主问题设计:请在“中国石拱桥”前加一些修饰语, 并说明理由。学生的回答可能很多:历史悠久的、结构坚固的、形式优美的、还在发挥作用的、废弃不用的、数量庞大的……这样的回答无疑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设计, 学生的参与度高, 从而能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 是很贴切的问题。

2.问题设计要抓住文章主干。生动活泼的动态课堂讨论始终有一条鲜明的“讨论线索”。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主干问题, 也称其为“核心问题”, 将其作为对话的联系线索。核心问题的设计要着眼于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品读, 着眼于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课堂学习讨论。所以, “核心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的主干问题, 能起到“一问抵多问”的作用。设计主问题的方法: (1) 围绕文本主旨设计主问题; (2) 根据内容层次设计主问题; (3) 联系人物遭遇设计主问题; (4) 针对关键语句设计主问题; (5) 结合写作特色设计主问题。

3.问题设计要拓宽思维路径。教师应善于把知识“问题化”, 让提问既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积累有关, 又属于认知缺失或空白的区域。在“老师的哪种提问最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卷调查结果中, 紧扣课文内容———46人 (7%) , 联系作者生活———107人 (17%) , 联系老师生活———88人 (14%) , 联系学生生活———392人 (62%) 。如杭州惠兴中学吴雪梅老师针对《孔乙己》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这样设计的———

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生1:死了, “我”长久没有看到他来喝酒了。

生2:我也认为死了, 因为掌柜把“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念叨了一年多, 也没见孔乙己来还。

生3:课文对孔乙己最后进酒店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暗示他活不长了。

生4:不一定, 他腿断了, 但两只手还可以替人家抄书, 养活自己。

师:假如你是作者, 你会怎么写, 为什么?

生5:我会安排他死, 因为文中写“他脸上黑而且瘦, 已经不成样子”, 说明他的身体已很差了。

生6:我安排他死, 因为他好吃懒做, 靠偷窃度日, 是没有好结局的。

生7:我也安排他死, 因为在这样的生活和精神的重压下, 他是活不长的。

很明显, 这种提问要回答好, 首先要充分理解文本, 还要充分结合时代背景, 更要结合生活的实际体验,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大大地得到了拓展延伸。

5.问题设计要注重后续提问。课堂问题设计要关注后续性问题的生成。后续提问主要有两种:衍生问题 (后续再生问题) ———在师生对话中动态生成, 是教学流程的衍生物;加工性问题———将学生的质疑加工成新的问题,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 进行深入探究。

摘要:发问是引导教学对话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问题是对话的焦点,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 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 加强问题引导是对话教学课堂设计的关键一环。文章主要从创设开放情境、抓住文章主干、拓宽思维路径、注重后续提问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 篇8

一、当前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

课堂提问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课堂教学手段。然而目前, 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 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问题不明确。

一个问题的提出, 目的性要明确, 即明确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 要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曾听一位老师在上《我的老师》一课时, 分析完文章内容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本文着重写王老师爱学生, 还是着重写蔡老师最使‘我’难忘?”这类问式, 选择项之间必须是不相容的, 而王老师爱学生和王老师最使“我”难忘, 两者在课文中内涵一致, 并不排斥。可见这一问题问得不明确, 学生难以回答。

2、问题过难。

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 问题过难, 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有一位教师在上《鼎湖山听泉》时, 这样设计提问:“请找出重点段落来读一读, 说出你的理解。”这篇文章较长, 学生根本不清楚重点段落在哪, 所以无从思考回答。如果教师提问一味拔高, 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 会使学生学习的信心受挫。

3、语言不恰当。

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很简单, 会的请举手。”这样的提问语言很不准确, 学生能回答出来那是理所当然, 因为问题简单;如果答不上来则会感到很难为情, 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信心受挫会感到很自卑。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

从中学语文学科特点着眼,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 应是紧密围绕教学目标, 紧贴学生学习实际, 蕴涵品德素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就教师而言, 更应对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正确的认识, 应从教学目标出发,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 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 进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就学生而言, 应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课文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以期师生共同探讨, 进而增长知识, 开拓思路, 培养创新精神。有效的课堂提问对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设计有效问题, 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强调了积极思考的重要性。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认真钻研文本, 善于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使之力求达到“愤”和“悱”的思维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以下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对如何设计有效问题, 进而优化课堂提问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1、巧妙设疑, 激发情趣

巧妙设疑,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 能激发情趣, 发人深思,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时, 老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 巧妙地设计问题, 抓住契机, 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 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从而获取语文知识。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时, 曾满怀激情地提出问题:“我们一提到春啊, 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 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贺知章描写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 王安石描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朱熹描写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些短诗只从一两个角度, 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而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很多, 下面就让我们读一读课文, 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描写春天的?”这样的巧妙提问, 充满激情, 意境深邃, 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 大大激发学习情趣, 启动学生的思维。

2、难深适宜, 以生为本

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教师提问的内容, 如果过于浅显, 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 则学生无从动脑……”因此老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从发展学生思维出发, 从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学科的特点, 以及课堂教学45分钟的限制出发, 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 调动多角度思维, 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 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 以及健康情感的培养。如《一双手》一文, 我就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在书上找出答案——“天下第一奇手”。然后问:“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双手的?”这个问题有点难度, 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深入分析, 得出答案:运用了视觉和触觉, 从理性上去感知, 一层层写出了手的特征。最后, 我顺势利导, 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双手揭示了主人公怎样的精神境界?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 使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很容易理解。

3、提问要精准结合, 拓展思维

“精”“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问题精要恰当, 准确无误。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围绕重点、针对难点, 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 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联系、有层次, 能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如一位教师在教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时, 先用歌曲导入, 然后引导学生感知母亲形象 (概括母亲做的几件事情) , 接着在体会母爱真挚 (难点) 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并说说理由。”这个问题的提出, 根本不能突出重点难点, 显得笼统, 缺乏针对性, 让学生的思维没有明确的方向。如果换种方式提问:“文中虽然没有离奇的情节和华丽的词藻, 但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份深深的母爱, 文中哪些话语、事例让你最受感动?找出来简要说明理由。”这样, 学生思考问题有目标, 在掌握文章重点难点知识的同时, 思维也会得到很大的拓展,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既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语文课堂本是精彩的课堂, 课堂提问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更不应该简单呆板、一成不变。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并且通过他们自主地探索来解决问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效地课堂提问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气氛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动性,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 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和教育素养,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把握上。因此, 优化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课堂提问的意义, 分析了课堂提问的误区, 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提问,设疑,拓展思维

参考文献

[1]黄济, 王策三, 主编.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 篇9

化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实现素质教育, 是化学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 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提问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 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促进化学教育的发展。

二、当前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中学化学的教学水平也普遍受到了重视, 教师也着力从各个方面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 以优化课堂教学。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当前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课堂提问过多, 问题过于简单

当前化学教学中, 有些教师为了营造所谓的课堂气氛, 往往会把一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 导致很多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简单, 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不相符,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 因而也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二) 课堂中不允许学生提问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 尤其是在课前, 就和学生说好, 上课时不许提问, 不许插话, 有什么问题等下课再讨论。可能这些教师认为, 这样就保证了课堂的进度, 使得教师的思路不会被学生打乱。其实, 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3) , 不是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 使得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

(三) 不注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评价

在当前的化学教学中, 很多教师忽略了评价这一块。很多时候, 及时恰当的评价,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些教师要么不评价, 要么就是对回答错误的学生给予批评, 这些做法都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提问对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启发并引导学生思维的一种基本教学手段 (4) 。它对于优化化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提问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对知识点掌握的不足之处, 从而及时地查漏补缺。此外, 通过提问的层层深入, 还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掌握知识点。

四、化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提问设计的途径

提问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展开提问教学已是大势所趋。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优化提问设计呢?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 围绕教学的重点进行提问, 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

课堂教学并不是要求面面俱到, 知识点也不是讲得越多越好。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教师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并且围绕这个重点对学生进行提问, 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而且在提问的过程中, 我们不需要把每一个问题都掰开来讲, 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而且还浪费时间。提问数量也不宜过多, 要保留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进行思考。比如, 在讲到“二氧化碳的制法”的相关知识点时, 由于教学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制作这一实验过程, 因此, 教师可以围绕这一知识点来设计问题。如“把实验后的气体注入到澄清石灰水中, 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呢?”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 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知识。

(二)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思考

在开始新课之前, 教师可通过一个问题来导入新课、设置悬念, 这样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而且还可以在第一时间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以便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 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卖馒头的老板, 在把馒头放在锅里时, 在炉子里放了一块木炭, 然后在碳的周围撒了一些黄色的粉末, 然后火就熊熊燃烧起来了。这时我问学生:“这些黄色的粉末, 你们认为是什么?为什么要放这些粉末呢?”这样, 可以引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注重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问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提问固然重要, 但是也千万别忽略了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问。让学生自主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自主思考, 而且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 应善于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比如, 还是以“二氧化硫”那一章为例,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 参照教材以及教辅资料让学生进行学习讨论, 对于不懂的地方可做标记, 然后各小组间互相提问、互相解答。这样,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自觉思考, 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结语

问题教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 不断发现能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提问设计方式, 从而充分利用提问教学带来的便利, 促进化学教学的发展。

摘要: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提问已经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受到了教师的普遍欢迎。化学课堂教学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教学水平一直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提问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顺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也是促进教育向着更高水平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是在分析当前化学课堂教学现状以及提问的积极意义的基础上, 探讨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提问。

关键词:化学教学,提问设计,方法

注释

1汪培武.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提问设计与优化[J].考试周刊.2012, (82) :141.

2实晓琴.课堂“提问”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及思考[J].科技信息.2012, (35) :838 .

3陈广海.化学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提问设计[J].考试周刊.2009, (41) :188.

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 篇10

一、牢固树立小学语文教学的正确理念

1.“简单教语文”的理念

“把深奥的道理说浅显,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抓住语文教学的各个关键和本质,让语文教学真实扎实有效,这是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核心理念。”[2]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如此强调。他指出“简单教语文”即“教学目标简约”“教学内容简单”。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崔峦更是提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大道至简,简单教语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2.“问题化教学”的理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诱导,即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是双向互动的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学理念。

二、准确把握课后习题的编排精神

课后练习题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编排经过各级专家的层层审核,是遵照学生认知的规律性、学段要求以及课文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而统筹安排科学设计的,是指引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明灯。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会极其重视课后的习题。于永正老师就曾明确指出:“每篇课文的课后要求就是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2]。对于教学经验匮乏的实习生来说,课后习题在课堂问题设计中更能起到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

三、掌握优化问题设计的基本方法

1. 了解课后习题,明确问题设计的目标

课后习题的设计往往兼顾了新课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内容,明确习题的出题意图,便于我们简洁明了地把握课文的教学目标。

如人教版(以下举例均同)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后有四个习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内蒙古草原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再从课文中找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3)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4)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不难发现,前三个问题就分别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命题的,第四题则属于语文的基本功训练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问题设计也就有的放矢了。

2. 着眼课后习题,把握问题设计的重点

语文知识繁复,要做到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显然是极不明智的。我引导实习生学会结合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和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来分析习题,从而准确把握问题设计的重点。

如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柳树醒了》和二年级下册第一课《找春天》,课后均有三个习题:“我会写”“读读背背”“我会读”。不同的是后者的“读读背背”部分,在“朗读课文”前还加上了“有感情地”几个字;“我会读”的部分变成了“找找说说”,即不再出示现成的词语认读,而要求学生自己去找字组词。题目难度逐步提高,与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各学段的要求是完全同步的,执教者的课堂提问自然也应有所侧重。

再看六年级上册第五课《詹天佑》后的三个习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同学讨论: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2)默读课文,试画一个示意图,说明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再借助‘人’字形线路的插图,说说火车爬上陡坡的方法;(3)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结合本单元“分析文中关键字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要求,不难发现第一题才是教学的重点。执教者显然应围绕重点段落第四、第五自然段来设计问题,通过引领学生重点品味“带着”“扛着”“背着”“定点”“测绘”“攀山越岭”等关键动词,体会主人公詹天佑的高大形象。

3. 分解课后习题,提高问题设计的质量

将课后习题奉为圭臬的囫囵吞枣的极端做法,不是将学生逼成了苦行僧,就是可能使其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感和恐惧感,令人担忧。

解决课后习题,不但应将其分散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且对于中心问题还应化直为曲,学会分解。

如要解决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后第一题“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就必须先设计如下两个小问题:(1)课文中介绍了北京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2)每个日子里分别有哪些主要的习俗?由此学生才能感受得到:北京的春节持续的时间长,喜庆的日子多,有着忙碌、热闹、红火而美丽的特点。

解决课后的重点习题,还要注意所设问题之间的层次性、逻辑性和启发性。

如五年级下册第三课《白杨》后有这么一道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为解决这一重点问题,我引导实习生进行了如下思考:白杨的特点仅仅只是表面上的“高大挺秀”“从来就这么直”么?为什么爸爸介绍它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什么爸爸对白杨那么了解?……问题设计层层铺设与递进,引导学生将白杨的生长环境与爸爸的工作特点结合起来分析,从而明白爸爸是触景生情,在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志向!

实践证明,紧扣课后习题,能迅速理清教学思路,是优化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途径。实习生是教育战线未来的生力军,在其入门之初,教给其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使其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会稳扎稳打,逐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法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课堂文化,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方法。”[1]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初上讲台的实习生最为棘手的问题。作为教法老师,可以将课后习题作为抓手,通过引导实习生了解、把握、分解课后习题等方法,实现课堂提问的最优化。

关键词:课堂提问,课后习题,问题设计

参考文献

[1]孔凡哲,李莹.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中国民族教育,2006,(5).

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方法的优化 篇11

一、 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

教师的提问要适度、适量,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问题设计要合理。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优化历史课堂提问的方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1. 提问要有层次性。提问的层次性是指在问题设置上应该重视分层提问。历史知识本身是有层次的,学生对知识也是分层次理解和接受的。因此,设计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逐步引导中如剥茧一样明白问题的实质,进而总结规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的内容时,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的:①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②战争的结果如何?这两个问题,学生阅读完课文后能直接从书中找到答案。然后,笔者又提出第三个问题:③中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这一问题把学生带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当然,上好历史课仅仅依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教师要围绕核心问题,提出一系列层次分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延伸。

2. 提问应有针对性。在历史教学中,提问的灵活性很大,但不管怎样设计,都要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提问应有针对性。

首先,要针对教材的重难点提问。众所周知,课堂提问的出发点是为了进一步分解、简化、解析教材的重难点,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接受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做到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其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基础、能力习惯都存在着差异,学习成绩自然就有好、中、差之分。况且每个学生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消化吸收知识的程度和能力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同样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所以,提问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分层次地进行提问,让问题能够切合他们的实际情况,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过程,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的内容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①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针对学习中等的学生)③如何评价洋务运动?(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这样根据问题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从而使各类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3. 提问当有启发性。启发性的提问主要是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才能得出答案。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质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对“问题”是处在“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例如提问:“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虽然这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重点,但缺乏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用不大。如果把问题改为:“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情况就不同了。学生经过对比、分析认识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就对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认识更深刻了。

二、 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注意问题的度。一般说来,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度适当,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设计出一些“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问题。问题太简单,不利于学生深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会养成学生不求甚解甚至敷衍了事的坏习惯。问题太深奥,使学生无从下手,势必造成“冷场”,或者出现“胡答乱猜”的情况,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当以全班1/3 到 2/3 的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回答为宜。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力争让学生在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情况下,“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

2. 要注意问题表达的准确性。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在实际教学中,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 使学生一下子就能听懂,知道应该怎样回答。同时要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使课堂教学在教师有计划的设计中顺利进行,做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徒具形式、为问而问的现象。

3. 要注意留出思考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不宜“连珠炮”式地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是达不到启发思维的效果的,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生从理解问题,提取加工信息,形成答案到准备回答,至少需要3~5秒钟的时间。所以,在问题提出以后,一定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做可使更多的学生能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减少卡壳现象,也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 篇12

一、以情动人, 提高提问的效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某些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 还要善于从文章巧妙的艺术构思中提出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的学习容易使学生尝到劳动和收获的欢乐。而学习的进步是进一步积极学习的有力的催化剂。在教学中, 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 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亲和力”, 所以提问也要以亲密的师生情感为背景, 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提问的效益。

二、善于提问, 控制学生的注意

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 心灵门户的开启与关闭, 应当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 也应当是决定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因为, 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开启了他们的心灵的门户, 就能使他们产生兴趣和动力, 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进而走上活泼、主动发展的道路。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 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的一粒石子, 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 启迪学生的心扉, 开拓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三、精心设计, 使提问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

课堂提问不能盲目, 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进行精心设计, 使提问富于启发性, 能够激发学生思考, 引导他们去探索, 去发现。教师不应把学生单纯的视为被提问的对象, 而应视为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 通过精心设问,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 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设计情境式问题, 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所谓“温故而知新”,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 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相关的旧知识, 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并预示新课题, 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急切期盼“探个究竟”, 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 而后层层递进, 逐步阐述自己的知识点, 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 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 发现、掌握新知, 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 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设计发散式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的懂, 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发现, 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 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 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学困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 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开窍, 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 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六、重视课堂提问的鼓励作用

中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 好胜欲, 希望能受到老师关注、表扬, 至于那些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 更希望能得到赞赏和青睐。他们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大都比较单纯和幼稚, 事实证明, 不少学生偏科的原因往往是缘于对任课老师的疏远,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通过提问, 然后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 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勇敢精神, 还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 增加师生间感情。

上一篇:低压锅炉水质标准下一篇:音乐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