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课堂对学生的影响(精选12篇)
健康课堂对学生的影响 篇1
一天, 我在办公室正在备课, 突然我班的一名学生哭着跑过来找我说自己不想上了, 要退学回家, 我感觉很是意外, 因为在上课之前我当见过这个学生, 她是兴高采烈的去上课了, 结果课没有上完, 却哭着跑了回来, 而且在终止学校的生活, 我静静地等着她哭, 哭完后给我描述了当才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 因为与任课老师说话不投机, 产生了一点小小的冲突, 后来在我的劝说下, 才不再说要退学的事情。
通过这件事我一直在思考, 在课堂上, 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他们本应该是相辅相承的, 是相互依赖的, 怎么会发生那么多的冲突呢, 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有义务去思考这个问题, 有责任地承担建立一个完美的课堂, 让老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的个体之间相互尊重, 以诚相待。我把这个课堂称之为健康课堂, 在这个健康课堂里同学们学习是积极向上的, 老师与同学之间, 同学与同学之间是一种和睦相处的关系。
一、健康课堂
什么是健康?对人来说, 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就是健康, 有的人时时感觉到自己不舒服, 可是到了医院检查什么问题都没有, 这是一种亚健康。真正的健康还包括有充沛的精力, 乐观的处事方式, 积极的态度, 不论出现什么问题都能乐于承担责任, 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有较好的能变能力。对于课堂来说, 它不仅包括了师生的身体健康, 还包含了师生关系上的和谐, 学习上的互动, 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 还要学到一些能力。有些教师课前准备很充分, 上课也很认真, 但是整个课堂是满堂灌, 让学生没有消化的时间;而有的教师则是课堂学生有充分的自由, 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教师基本上不是管不问, 这种连课堂秩序都不能保证, 学生的学习又从何来。以上两种情况都不是健康的课堂。
二、健康课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健康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学生就会向你信任的方面发展, 否认学生, 学生就会向你否认的方向发展。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关于信任的文章, 有一个学生成绩很不好, 老师开家长会的时候, 对孩子的妈妈说:“你的孩子成绩太差了, 一定考不上大学, 你看能不能……”下面的话虽然没有说出来, 但是孩子的妈妈也明显的感觉到了, 孩子的妈妈心里非常的难过, 但是见到孩子后, 妈妈对孩子说:“老师说, 你的成绩不是太好, 但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老师说你一定会努力的。”孩子听后有些内疚, 下决心要努力学习, 第二次家长会的时候, 老师对妈妈说孩子虽然有进步, 但是考上大学还是没有希望的, 家长会回来后, 妈妈对孩子说:“你的进步很快, 老师非常高兴。”就这样妈妈每次把家长会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学生在一点点进步, 直到最后学生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给妈妈。
这个故事是妈妈帮孩子树立起了信心, 如果每位老师都象这位妈妈一样, 将肯定给予学生, 让学生接收到老师对学生的肯定与信心, 一次、二次……学生会在肯定中发展自己。
学生在接收到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表扬时, 会产一个愉快心里, 这种愉快的心理又会让学生做出一些良好的反映, 学生经常处于这种愉快的心情中, 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自信, 这种自信将会伴随他一生, 对他今后的人生有良好的帮助。如果学生听到的经常是教师的批评和指责, 他的心理就会产生厌倦、沮丧, 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自己产生不自信, 一个对自己都没有自信的人, 他是无法成功的, 所以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时, 甚至是一生的。
三、健康课堂上的教师行为
在健康课堂老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老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行为呢?
1. 教师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
教师只有对自己所教的知识熟记于心, 动用自如,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受到学生的好评, 才能在学生的心理树立起威望, 这样的教师教育起学生, 学生才能更好的接受。
2. 教师要有幽默感。
有幽默感的人, 有种让学生亲近的感觉, 会将教育于无形当中, 同一件事情, 呆板的人和有幽默感的人, 处理起来, 效果将不尽相同。
3. 教师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左右自己的课堂。
教师也是人, 在课后也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 产生很坏的情绪, 如果将这样坏情绪带到课堂中, 必然会影响到学生, 而且对自己的教学不利,
4. 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目标。
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总是设法来证明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裴尼 (Payne) 和海恩 (Hahn) 在他们的著作《理解你的健康》中列举了年轻人要完成的四项重要的任务, 分别是 (1) 形成最初的个性; (2) 养成相对独立性; (3) 培养逐级升高的责任感; (4) 发展必要的社会技能。这些正是我们这些职业类学校学生所需要具有的。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些目标。
四、健康课堂上教师要接纳学生
接纳———一种有所归属的感觉, 一种被肯定的感觉, 这种感觉会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教师在课堂上要接纳所有的学生, 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教师多加注意理所当然, 而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就会被忽略, 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失落感, 每个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要让所有的学生感觉到教师注意他们的目光, 如果教师来不及用语言来表达, 也可以通过一些小的动作, 如一个微笑, 一个简单的手势来表达到学生关注。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出色时, 或学生在机房里提前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时, 可以向学生竖起大拇指或OK的手势, 给予鼓励或表示赞成。如果学生犯了一些小的错误可以用一个眼神等进行制止。
学生现在这个年龄阶段是一个多变、性格品质进成的阶段, 教师多加关注或冷漠无情都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教师应该多付出一些, 为社会培养出多一些有用的人才。
健康课堂对学生的影响 篇2
张金键
心理健康问题为人们普通关注是与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也就越加突显。
作为社会对人类健康观念的重新认识的一种结果,心理健康对在校生的成长有着广泛而普遍的意义,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校生是在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生和成长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受益者,但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受社会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各种影响。在目前,我国在校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之高、范围之广,这是必然的现象。因此,从家长到学校、社会都相当重视,有关的研究也相当热烈。本文主要就教师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影响谈几点看法,以尝试揭示其中的关系。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表面看属于个体行为,但对心理的研究表明,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内源性因素主要是指个体在生长过程中本身生理因素引起的心理变化。如遗传因素、分娩异常、发育迟缓,各种疾病等。内源性因素是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对学生的作用比较直接、明显。
而外源性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不同于内源性因素,具有间接、隐蔽、难以控制的特点。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对在校生来说,社会因素由于学生用于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时间同家庭、学校相比毕竟相当有限,其影响还不是决定性的。家庭因素相对于社会因素,其影响力要大。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由于血缘的关系,学生从其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长辈那些接受的影响直接而细微,容易形成定式,不易改变。
学校是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主要舞台。学校办学思想、文化氛围、物理环境、人际关系及教师的素质直接对学生的行为培养、个性发展、生活和社 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由于教师是学生成长的直接培养指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成了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教师的素质引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又称之为教源性心理问题。
对学生心理问题,过去我们一向过多关注的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外源性因素不被重视。不少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咨询,也往往侧重于学生本身的原因。学生有问题到教师身上找原因,这种观点难以被人接受。但实际情况却证明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是呈正相关关系的。
教师给学生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个性才能养成个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注定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榜样和心理保健医生。教师队伍的素质,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都对学生起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理特征对教师的心理品质进行过滤,剔除不合胃口的,吸收与自己情趣相近的,使自己逐步向自己喜欢的教师靠近,形成与教师相类似的心理品质,这个道理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有些学生连老师的笔迹都可以学得维妙维肖。
心理学上曾对教师的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作了相关研究,内容主要针对教师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研究表明,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显著相关,但教师人格特征却能影响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个性。如:
富有同情心的教师,能更好地与学生共享喜爱和感情,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于激励、生动活泼、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课堂上更能控制学生活动,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学生学习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善于培养更多的探究性的人才。
公正、民主、合作的教师则易于培养具有情绪稳定、态度积极、友好、对人诚实、坦率的学生。
善于学习,对本学科性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师,受其影响学生在学业上较认真、专注,容易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风专制的教师,容易造成学生的紧张、焦虑、冷淡的性格,而且带有比较强的攻击性。教师在的时候学生毕恭毕敬,一旦教师离开则可能秩序大乱,不能自制。
对学生放任的教师,所带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差,缺乏团队精神,什么事情都无动于衷,缺少对事业的责任感。
其他如教师兴趣广泛,学生中也多有业余活动爱好者;教师情绪稳定、态度安详,学生也多心平气和,活动有序;教师偏袒、不公平,则学生多任性、猜疑、自负或自卑。
可见,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的害怕、说谎、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是与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二、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讲的是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试验者从几个班中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这些学生有学习好的,有学习差的,大部分是平平常常的。然后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有特殊的潜能,将来会有很大的成就。一年之后,试验者发现这些学生真的个个成了优等生。不管原先的基础是好是差,每个学生都比他们原有的水平有了显著进步。试验者将试验的真相及试验的结果告诉了老师,老师们也相当吃惊。事实上,教师的知识水平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是对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已。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可能高,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积极地学,积极地思考。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影响。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现在,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要么“阳奉阴违”。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是否产生对立的师生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五、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参照,是榜样。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六、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起 着重要作用。
七、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教师,易导致孤僻、压抑、焦虑等心理疾患,这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形成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人际关系良好的教师与学生相外时,信任、欣赏、以诚相待,关爱有加。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榜样的力量。学生的学习同样包含学习做人的道理,但他们的社会经历有限,难以提供足以学习的榜样。进入了学校后,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将成为学生学习做人的模板,这是教师职业所以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戴高乐将军有一句名言,他说:“我们还可以去月球,那并不是远不可及的事,不过我们所该探寻最远的距离,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心灵是最博大的,教师的心灵尤其如此。
1.要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是教师在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关键。管理者应该始终把管“人”放在第一位,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情趣和爱好,明了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和依法参与管理学校的民主权利,努力保持教师的心理平衡,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
2.建立积极的校园人际关系
“文人相轻”,这是一种容易形成效率衰减的人际关系。它使教师间的信息流难以沟通,教师心理上有隔阂,互相防范,影响团队效益的发挥,也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障碍。管理者应努力避免这种现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教师间的了解与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变“相轻”为“相亲”。
3.采取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有效的心理训练,既能帮助教师消除心理问题,又能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方法有团队训练和个体训练,有形训练和无形训练,专门训练和非专门训练三种类型。
团队训练指请心理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训练;个体训练是教师个人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有形训练主要指借助直观的工具或手段进行训练;无形训练要求通过教师间的各种活动和交流达到疏通、融合各种关系的目的;专门训练是有针对性对部分教师集中训练;非专门训练则利用课余、工余时间进行。学校管理者应该对全校教师的心理状况有清楚的了解,制订计划,采取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心理训练。并且主要地运用个体训练、无形训练和非专门训练来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4.用欣赏的眼光看教师
学校管理者评价教师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一条却是不变的真理,那就是你永远都需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你的下属,这是任何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有的胸襟。
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但教师是普通的。每一个教师都有一种希望自己的工作被人认可,自身的价值得到肯定的心理。如果我们“求大同,存小异”,充分肯定教师哪怕极细小的一点成绩,都会使之成为教师更为努力工作的内驱力。
5.知人善任,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
超负荷的工作量以及与本身素质不相符合的工作容易使人的心理产生异常,如失望、暴躁、焦虑、烦闷等。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要了解每一个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工作,避免教师超负荷的劳动。
戴高乐将军有一句名言,他说:“我们还可以去月球,那并不是远不可及的事,不过我们所该探寻最远的距离,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心灵是最博大的,教师的心灵尤其如此。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只有每位老师能做到智力发达、情感丰富、意志顽强、人格完 整,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乐观精神,具有洞悉学生内心世界的观察能力,与学生密切沟通的交际力,能随时调控自己和他人心态,才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的害怕、说谎、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是与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讲的是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试验者从几个班中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这些学生有学习好的,有学习差的,大部分是平平常常的。然后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有特殊的潜能,将来会有很大的成就。一年之后,试验者发现这些学生真的个个成了优等生。不管原先的基础是好是差,每个学生都比他们原有的水平有了显著进步。试验者将试验的真相及试验的结果告诉了老师,老师们也相当吃惊。事实上,教师的知识水平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是对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已。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可能高,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积极地学,积极地思考。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现在,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要么“阳奉阴违”。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是否产生对立的师生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参照,是榜样。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教师,易导致孤僻、压抑、焦虑等心理疾患,这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形成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人际关系良好的教师与学生相外时,信任、欣赏、以诚相待,关爱有加。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
群体心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3
郭:我认为,党和国家发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示,是非常及时、非常正确的。近年来,广大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有效的途径、方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我认为,有一点应当引起广大中小学的重视,即学校要重视群体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发挥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记:您认为群体对学生有哪些心理影响呢?
郭:这涉及到群体的心理功能。群体的心理功能是指群体情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群体中的个体是处在人与人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群体的行为目标、行为规范以及群体舆论、风气等对个体心理活动会发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群体有归属功能。群体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得到相互关心和照顾的需要体验。儿童、青少年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有渴望进入相应一级的学校学习、成为其中一员的需要。当他进入学校后就能体验到归属感,认为自己是属于某一个学校的,到学校就有一种如同到家的感受,特别是当学生进入一所好学校或学校获得了某种荣誉时,学生往往会以自己为该校的学生而自豪,并为维护学校荣誉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就是说个体归属需要愈强烈,他们的集体观念和整体观念也愈强烈,特别是当群体取得荣誉时,群体成员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就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当群体受到外界压力时,群体成员的归属感也大大增强,而且也将团结得更紧密。
其次,群体有认同功能。群体能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原则性的事情或问题,同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个体自愿接受群体的影响并与学校群体融为一体。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正是在这种个体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学校校风、学风形成得越好,对学生的认同功能的作用就越大。好的校风和学风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于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形成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再次,群体有支持和塑造功能。群体中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行为方式以及个体所取得的成就等,能得到群体的肯定与鼓励,使其获得一种支持的力量,增强其信心,推动个体进步。也就是说群体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业绩能起到激励或推动作用。学校群体按照社会要求塑造学生,使学生能健康成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记:您是否可以详细地说一说,群体是如何对学生产生心理影响的?
郭:群体之所以对学生产生心理影响,是因为:
第一,群体有社会助长作用。个体因为有他人在场,行为水平往往会得到增强。学生在班级中学习、生活,带有竞赛的性质,一般而言,学生都有较强竞赛动机,所以学校群体较容易显示助长作用。除了一些复杂的活动,学校群体一般都会对学生产生助长作用。
第二,群体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和服从心理。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遵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的现象。一般在学校里低年级学生从众现象比较明显。从众心理在学校教育中有积极作用。从众有助于群体形成一致意见和行为,有助于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也有助于提高凝聚力,并且可以通过群体来改变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说,在学生群体中,只要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采取一致的意见或行为,就可以带动整个群体。所以在学校群体中,教师如果能引导一部分学生积极向上、遵守纪律、好好学习、主动为同学服务、帮助他人等,这样一些行为就会在群体中形成风气。这种风气对个体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个体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从而起到有效的教育转化作用。服从是个体按社会或他人的要求不得不做的行为。它是在外界压力或影响下被迫发生的行为。服从与从众虽然都是在群体压力下采取的,与群体规范相符的行为,但从众是自愿选择的,而服从是无可选择地按别人的要求去做。服从在学校群体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通过服从来维持正常秩序;另一方面,它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方面,提高学生对服从社会和学校规范的道德认识水平,使学生形成对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
第三,群体有去个性化作用。个体有时在群体意识的影响下,失去或削弱了自我导向的功能和责任感,个性状态相对丧失。也就是个体在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在群体的影响下却出现了。这是因为在群体中做事,有时不知道是谁做的,有责任分散的现象。所以,群体对学生也有一些消极影响。
记:应当如何克服群体的消极影响,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呢?
郭:我认为,主要是应当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学校群体里,学生处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作用的方式主要是竞争与合作。在学校里学生之间的竞争相当频繁,如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评选优秀生等各种竞赛性的活动。尽管竞争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如使人际关系紧张,使有些人失去前进的信心等,但是竞争在群体中仍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竞争对于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具有更多的积极作用,在竞争的条件下可以更进一步发挥个人或群体的潜能,更能促进个人和群体积极向上。
合作是群体或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同心协力的行为。在合作中大家有一致的目标,活动的结果有利于所有的成员,他人的成功是自己成功的条件。合作也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形态之一。在学校群体中不仅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现代社会从经济发展到科技创造,甚至日常生活,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共同奋斗,是不可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因此,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相互协作精神是极为重要的。
记:在群体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是否合作比竞争更好一些呢?
郭:不一定。竞争与合作是两种不同的人际相互作用情境。竞争与合作的个体都可能有很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表现。学生在竞争的情境中,能激起自尊心,使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学习效率高。但是,由竞争情境所激起的动机一般更倾向于外部动机,在中小学生中尤其明显。同时,由于竞争只有少数人取胜,而大多数人将以失败而告终,因此,自认为没有竞争力的学生会倾向退出竞争,或者面对失败情境时,有的学生会产生自我贬低,引起无能和自我拒绝的情感,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学生在合作情境中,一般激起的是内部动机,表现得比较有信心,有一种安全感,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大,会积极投入工作和学习,很少担忧和害怕失败。但从另一方面讲,由于合作容易产生责任分散,有时也会使一些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
在竞争情境中学生有着较强的动机,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学生为了保持优胜的地位,能主动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其更加完善。但是,学生为了保持“第一”或得“满分”,常常追求符合标准答案,而不敢独出心裁,这样的心态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在合作情境中,学生为了群体而共同解决问题,同心协力,一旦有人提出好办法会得到大家的鼓励,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但是,在合作中也可能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阻碍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竞争情境中,学生取胜后往往产生成功感、自豪感、满足感,同时,常常感到被他人所嫉妒或感到不安,怕别人超过自己等;而失败后则常常产生一种自卑、无能、自我拒绝的情感体验,有时还会感到受人轻视、排斥或打击等。在合作情境中,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喜爱的情感,同时也能体验到共同成功的喜悦心情。
所以说,竞争与合作各有利弊,教师一定要加强引导。我认为,如果过分强调竞争是靠打败对手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就会使优胜者产生骄傲情绪,甚至有时为了获胜而不择手段地削弱对方,这就会损害学生间正常的关系,或使个别学生形成不良的品质。因此,在学校里应更多强调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即使失败了,个体也不会受到过多的伤害。在学校群体中理想的教育环境应该是既讲竞争,又讲合作,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发挥竞争与合作相互补充的作用。这样既可以提高行为效率,又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记:看来群体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那么,您认为该如何发挥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呢?
郭:我想应当通过群体活动来发挥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因为群体心理是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活动是群体心理的根源,没有群体活动,便没有群体心理,没有群体活动,就很难发挥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在群体中,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开展心理训练活动,成立兴趣小组,搞演讲比赛,进行角色扮演等等。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在活动中不断形成和提高的。通过群体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使学生获得成功和失败两种经验。群体活动淡化了教育的痕迹,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便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所以,通过群体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记:除了群体活动之外,群体是否在其他方面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郭:当然。我们知道,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为什么?学生都希望自己遇到一名好教师、好班主任,为什么?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问题,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所谓的“好学校”、 “好教师”、 “好班主任”,他们好在哪里?单单是升学率问题吗?绝对不是。 “好学校”不仅升学率高,设备先进,而且它的校风、学风都好,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之中,学生不仅会努力学习,心理素质、心理品质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好教师”、 “好班主任”一般都不是只抓学习,而是更重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前几年,媒体连续报道了北京22中孙维刚老师的事迹。第一次报道,重点突出孙老师所带的班,40名学生中有22人考上了清华、北大,占全班总人数的55%。不久,孙老师的学生孙之星写文章,告诉大家孙维刚老师不仅教学水平高,而且非常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生如何做人。再后来,北京22中的老校长姜宪明,对孙维刚老师进行了全面介绍,告诉大家孙维刚老师辩证地解决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孙老师毕生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把“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孙维刚老师的建班原则是:诚实、正派、正直;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为人民多做贡献;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孙维刚老师就是“好教师”、 “好班主任”的典型代表。“好教师”、 “好班主任”不仅能够以身作则,而且,善于通过班集体建设,通过养成教育等各种各样的途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使学生的学业、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记者:谢谢您接受采访,也谢谢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意见、建议。
健康课堂对学生的影响 篇4
(一) 教育观和教育制度与城市学生体质健康
为了取得优秀的文化课成绩, 学生文化课学习的负担日益加重。学校的体育课时不断压缩, 部分教师挤占体育课时;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 甚至取消了毕业班的体育课。
(二) 学校体育环境与城市学生体质健康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 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学生在学校可以获得比在家里更多的活动场所、空间, 感受到家人无法给予的朋友间的友情。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增进体质健康、缓解压力的最佳方法。但是调查发现, 大部分学生喜欢体育, 但不喜欢上体育课, 原因如下:
1. 体育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体育课大都安排在上午或下午的最后一两节课上。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新陈代谢速度快, 对营养的需求量较大。经过一上午或一下午的文化课学习后, 他们已经饥肠辘辘。此时学生需要的是食物与能量, 而不是体育。在这种状态下, 学生当然不能很好地参与体育活动。而长时间在饥饿状态下进行体育运动, 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 导致低血糖、贫血等症状的出现。
2. 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主要项目是短跑、耐力跑、实心球、跳远等与体育中考和高中体育会考有关的项目 (近几年才开始进行篮球项目的考试) 。在体育课上, 学生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于练习考试项目, 没有时间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 进而对体育课失去兴趣。此外, 部分学校的体育课是“放羊”式教学, 缺乏对技能的教授、指导, 以及对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
3. 学校体育师资力量薄弱和场地不足
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有的教师甚至一周要上20节体育课。体育教师任务过重, 降低了教学效果;而由于没有闲暇时间, 教师也不能很好地给自己“充电”, 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教学能力。
此外, 很多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虽然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近几年得到很大改善, 但仍有很多学校和地区, 特别是贫困地区, 由于资金缺乏, 无法修建能够满足学生锻炼需求的场地设施。
二、食品环境与城市学生体质健康
200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显示:7岁~22岁的城市男生, 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25%和11.39%, 比2000年分别上升1.4和2.7个百分点;7岁~22岁城市女生, 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8.72%和5.01%, 比2000年分别上升0.7和0.9个百分点。肥胖不仅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还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成年疾病的发病呈明显低龄化的趋势。
当前食品安全环境受到农药残留物、水体污染、激素等的严重威胁。学生在饮用过程中, 直接或间接地食用了不健康的食品, 轻则会在短期内对身体造成影响, 如饮用不卫生的水会出现腹泻等症状;重则会在体内堆积, 经过长期潜伏, 产生病变, 如汞中毒。
三、家庭环境与城市学生体质健康
现在的城市家庭一般都是一个孩子, 生活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 使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 给孩子请家教, 让孩子参加补习班。学生考试后要进行成绩排名, 家长关心, 教师关注, 学生自己也把排名看得非常重要。
学生仅有的一点课余时间, 也是在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另一方面, 部分家长怕孩子吃苦, 或担心孩子会在体育运动中受伤, 不愿意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的家长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劳动。在这样的环境中, 孩子不但得不到锻炼, 还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
四、生存环境与城市学生体质健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 及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 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 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过去的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意外伤亡。促使人类疾病谱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 正是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变。其中, 居住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最大。住房对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住房的材料。如果住房的建筑材料或装饰材料中含有放射性物质或有毒的化学物质, 会严重损害居民的健康, 如甲醛超标等。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生活, 会引起呼吸道和其他多种慢性病的发生;第二, 现在的城市家庭基本都装有空调等设备。每天在舒适的环境下生活, 孩子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 免疫力自然会下降, 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交通也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元素。一方面, 快捷的交通工具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加快了现代人生活的节奏;而另一方面, 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交通工具也带来了其他不利的影响。如, 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人们进行身体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 且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等会对身体产生积累性伤害, 引发呼吸道疾病, 危害健康。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体艺[2006]3号.
[2]刘美杰.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下降问题的调研[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8 (9) .
[3]张闽涛.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论坛 (之三) 论文集, 2007.
[4]宋光春, 刘卫, 刘瑛.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健康教育的影响[J].体育学刊, 2002 (4) .
[5]程胜高, 但德忠.环境与健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健康课堂对学生的影响 篇5
1、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
美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它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明显地带有易感性、易变性和可塑性。一个在学校受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的学生,在整个一生中都会在心灵里保留着灰暗的心境——如在焦虑的教师调教下,学生也容易变得焦虑、紧张和恐惧;在敌对、偏执的教师手下,学生容易产生相应的敌对、偏执以及缺乏自信和尊严等——一旦在人生发展中遇到相应的情景,青少年时代的失败和蒙受羞辱的记忆就会使他失去挑战的勇气、自信和毅力。一个情感能力发展在中小学就受到压制的孩子,命运就会对他们产生不公正的待遇。在歧视中成长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提不高,而且情感发展也容易扭曲。这不仅会严重影响个人未来的健康与幸福,而且还可能影响他人和社会,诱发不稳定因素,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2、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
一项调查表明,有近半数学生对部分教师感到害怕。有些老教师给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对学生不能太客气了,一开始就得把他们镇住,不然他们就会登鼻子上脸,就会骑到教师头上拉屎拉尿。”有的教师以能让学生害怕为荣,以能把学生管老实为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时甚至不择手段,什么训斥、责骂、讽刺、挖苦、罚站、罚值日、打耳光、拧耳朵、掐嘴巴、直至拳打脚踢,各种方法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极。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合作的关系,可是在这些心态不正常、心理不健康的教师的班里,学生感受到的师生关系却是“猫和老鼠”“警察与小偷”“法官与罪犯”“棍子和懒驴”的关系。
3、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在学校里,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学生在校的表现,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追求,都极大地受到教师言行的影响。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从正面揭
示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努力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优秀教师。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教师由于他们不良的言行和心态,带给学生更多的却是消极影响。致使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消极,厌学、厌校、厌师甚至厌烦父母、亲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教师虽然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明显的问题,但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的态度有很大差别。对所谓差生(主要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冷言、冷脸,毫无耐心和爱心。这种态度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差,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低。有资料显示,在占学生总数20%左右的学习困难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成绩不良同教师的消极态度有关。例如作家三毛上初中时代数成绩不好。有一次她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分数,老师怀疑她作弊,让她站到讲台上示众,并用毛笔在她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美其名曰:“吃鸭蛋”。从此三毛不仅在心灵中就留下了不堪回首的阴影,而且对学习数学也失去了信心。还有一些经常逃课的学生经过我们的访谈,他们并不是因为这门课学不懂,而是“看不上”所教这门课的老师。平心而论,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不爱学习,他们的成绩不理想大多是与教师的消极态度有关,主要原因来自于教师的错误观念和不健康心理。
综上所述,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维护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作者:杨红梅 文章来源:昭武小学
教师心理健康不只是教师自身的健康问题,教师职业是人类最伟大的阳光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势必影响学生的发展。
首先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课堂气氛。教师的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师也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他们愿意学习,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互动,努力去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并有所创新,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有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一般都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而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中小学生的厌恶学习、恐惧学校,有些情况下与教师有关。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用过激的语言,对成绩差的学生冷淡,处理事情不公平等,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是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试图传播和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对学生来讲,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被教师在人际关系、工作态度、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榜样作用所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有些教师虽然没有时刻把扮演道德榜样作为自己角色的一部分,但因为价值观内含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决不可能避免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足够的自信,有明确的目的;才能信赖别人,与人为善;才能重视每一个学生;才能一贯认真备课、准时上课,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这些表现最终会通过教师的表情、态度、言语和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再次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学校所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其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和谐最突出的表现是:师生之间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互相尊重,愿意沟通。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与学生相处时,信任、赞美、欣赏等正面态度多于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对学生以诚相待、关爱有加。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教师的这种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不是靠说教灌输给学生,而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内化积淀为学生固有的品质,使得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积极、健康、进取的精神风貌。相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粗暴、没有爱心;对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无视学生的主动性。他们思想狭隘,斤斤计较,胸无大志,遇困难退缩,见荣誉就争。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们也会去争名夺利,忘记了做人的坦诚。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影响之大。
再次还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健康的情绪能引导人积极向上,不良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学生拥有乐观、稳定的情绪是与教师分不开的。情绪有着极强的感染性,教师情绪的好坏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抑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薄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这说明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保持良好情绪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教师总是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决不迁怒于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能冷静处理。教师的这种乐观的情绪感染了
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胸襟宽广、热爱生活、遇事不惊、处世豁达,并能提高学习效率。
最终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风貌。健全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能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教师应懂得,独立、健全的人格是人一生各阶段均应有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必须要尊重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无私、互助、诚挚、谦虚、大度、顽强等优良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分析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对于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摘自: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网
浅析早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6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的逐渐成熟,性教育的欠缺和不完善,使异性相吸,彼此产生好感而相恋。另外,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形成中学生早恋的主要原因。再者,中学生心理还不成熟,对目前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盲目模仿,也是造成他们早恋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今,无论是城市或农村,一些学生缺乏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人性化关怀,成长的烦恼和学习的压力促使学生需要“知己”。其实,早恋不是恋爱,早恋是为了寻找倾诉的对象或能理解自己的人。认识到了早恋的目的性和特殊性,对早恋的预防和处理就有了更深层次的办法。
一、打出的“地下情”
在我班发生一起打架事件。甲同学打了乙同学耳光,乙报告了我。在后续调查中,我发现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突发事件。原来我在编位置时无意中把乙和丙(女)同学安排在同桌,甲丙是一对“恋人”,争风吃醋导演了这场打架风波,牵引出一段“地下情”。由于初次遇见这种“明目张胆”的爱情表白,我是气愤交加。因为是在晚睡期间发生的,我在安抚好乙后,对甲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并要求其认真反省,第二天再处理。我这样做,也是为处理这件事争取时间。
二、峰回路转,投石问路
事后我苦寻良策,寻求解决之道,正在我百思而不得法时,事情出现转机。第二天早自习下课后,甲到我办公室“主动、深刻”反省,检讨自己的错误,希望我能给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我看得出,这是学生惯用的伎俩,被教师发现问题后“先顾眼前”的急救方案,并不是学生真情流露。欣赏完甲的表演后更有意外发生,丙出现了。本想是我先找她了解情况,没有想到她消息灵通,“曹操先到”!我主动问丙找我何事。丙学习成绩较好,语言功底就是不一样,给我表达了“其实我们没有什么,就是同班同学”,但是我发现丙说话时双手搓着衣角。我静观其变,丙说甲在追求她,但是她不想谈。明白了丙的大概意思,我觉得没有继续交谈的必要,也想为女生留更多的“面子”。我说:“好了,我已经知道了,你先回教室吧!”丙很吃惊,估计她万万没有想到事情这么简单,还做好复杂化的准备。但是丙离开前说了一句更让我摸不着头脑的话:主动替甲求情。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三、早恋,不过如此
在和学生的谈话中,我逐渐明白了事情的真相,确定了问题的本质都是早恋惹的祸。经过再三思考,我觉得如用“高压政策”,必然在短时间内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不利于长期稳定地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堵”只怕会有更大的隐患。如果请家长又“兴师动众”,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寻找一条安全、稳定、高效的教育途径,最后我确定了“隐形批评、显性教育”的方法,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在当天的安全课上,我向学生展示了刚赶制的“生与死、情与爱”的班会课件。首先用《生死不离》这首成龙演唱拍摄的抗震救灾MTV,引起学生对生与死的理性思考,以问题、质疑、讨论、启发的形式理解生命的意义,提炼出人生的价值。其次用“大爱无疆”为过度,继续探讨“情与爱”。人生有三种情不能不珍惜:最先就遇到父母的亲情、慢慢长大后的友情和一定年龄后的爱情。我强调情的内涵,细说爱的意蕴,更告诉学生爱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要有共同的精神追求。我引导学生发言,把班会活动推向高潮。
四、反思
早恋是中学生思想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我这次因一次偶发事件引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处理中不用常规教育,一反“堵”的教育理念,而用“导”的方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处理类似问题上,教师切忌盲目冲动,需要冷静思考,给学生反省的时间,也为自己留足充分的时间分析问题的原委,并针对事件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策略。其次,要避免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早恋并不是成人认为的“耍朋友”。据调查,更多的中学生早恋是需要一个“倾听的对象和能理解自己的人”。教师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教师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科学合理、遵循中学生身心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第三,教师要对学生感情投资,用真心换取信任,以真情感化学生,相信会在教育教学中创造一番新天地。
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篇7
体育教学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以体育活动为主, 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没有其他学科多, 但是体育教师有其它学科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在学生心理成长中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第一, 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充分挖掘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素材, 指导学生解决冲突。例如, 无论是集体性体育活动或者大型的运动会, 教师可以把操场清理、打扫得比平时要干净, 操场跑道线描绘得比平时更加均匀笔直, 体育器材摆放得更加整齐有序……这样可以给学生一种美的视觉改变, 给学生愉悦的心理感受,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情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和谐的人际环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熟练地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 更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和身心健康的发展。第二, 教师自我本身也是一本“活教材”。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着装设计、教材教法设计、语言设计等把自身得良好素质展示出来, 以此来影响学生心理发展。这两方面都能有效地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在学校的体育课上, 体育教师与学生有着频繁的接触机会, 教师的言谈举止和心境、情绪、心态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如果体育教师心理不健康, 必然会破坏教育环境, 从而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
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短、平、快”的生活节奏慢慢步入我们视野, 由此人们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而体育课中的体育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增进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学生可以在活动中一起锻炼, 学会竞争, 合作交流, 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忘记自己过去的烦恼, 并能消除疲劳和孤独感, 使每个参与活动的学生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 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生动、活泼、积极、热情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如沐春风, 轻松愉快。
体育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表现在教学工作中, 而且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有所体现。比如, 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 往往能够理解学生的错误, 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名学生, 能够以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来营造出和谐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因此, 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使悲观的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振奋精神;受挫的学生重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懒散的学生变得勤奋好学;内向的学生变得活泼爱动;固执的学生变得机智、灵活, 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事实表明, 在体育活动课上, 学生的恐惧、胆怯、悖逆、没有礼貌等等心理失调表现, 究其原因, 大多与一些体育教师心理不健康, 师生关系紧张有关。
三、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由此可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格更有着奇妙的魅力。研究表明, 教师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人格特征有: (1) 精神振作还是沮丧; (2) 兴趣广泛还是狭窄; (3) 性格暴躁还是稳定、和蔼; (4) 意志坚强还是懦弱, 果断还是犹豫不决; (5) 生活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教师应该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思想, 使学生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均学习怎样做人, 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显, 这样就需要一个可观可感的样板, 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参照模仿。而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运动能力、性格特点、气质风度、教学特点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很容易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身心健康的样板形象, 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起到其他理论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
四、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的体育教师, 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得到了正常、健康、和谐的发展, 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人格, 并能在教学中较为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应对客观环境, 从而在自己心理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心理发展的需要, 而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着健康心理素质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身体素质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 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教学。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而且有利于体育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例如, 针对性格内向、不爱交际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练习排球、篮球或者学习交谊舞;针对性格急躁、遇事不稳重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练习下棋、打太极等项目, 锻炼他们的耐心;针对性格自高自大、逞能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练习一些稍有难度的项目, 比如, 跳高、跨栏等项目, 使他们能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针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练习难度系数小、容易掌握的体育项目, 如跳绳、健美操、羽毛球等项目。通过针对性的教学, 学生的性格得到了更大的完善, 从而提高了学生上体育的积极性, 能更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 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效率, 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8
有关健康概念的提法很多,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阐述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 而更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 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当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 不仅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而且适应社会的发展, 并与社会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神经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五个方面, 即智力正常、心境开朗、意志顽强、人格统一、心理适应。它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而且表现为个体具有旺盛的活力, 积极的内心体验, 良好的社会适应, 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本文所阐述的即为狭义体育范畴。狭义的体育是指学校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 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体育教学又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需要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 教师教学主要以讲解、示范为主, 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身体练习为主。体育教学具有动态性和竞赛性, 在这种特殊教学活动环境中, 学生进行练习的时, 能直观体现出学习的效果, 彼此形成一种竞争意识, 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协同和竞争关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正确解决协同和竞争关系为促使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调节心理情绪提供了锻炼机会。另外, 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合理施教,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也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体育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1. 体育运动能增进学生身体健康, 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表现在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的促进作用。首先, 体育锻炼能加速血液循环, 单位时间内增加血液流量, 为大脑提供充分的氧气和养料, 供脑细胞的生理活动, 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使神经系统得到锻炼, 提高反应速度, 完善大脑的传导功能, 并且能改善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 经常从事体育活动有利于建立运动条件反射, 使思维敏捷, 提高运动准确性和协调性, 缩短掌握运动技能的时间。其次,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改善血液供给, 提高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活性, 改善骨小梁的机构, 使骨骼粗壮、坚固、韧性增强, 增强骨骼的抗折、抗变、抗压缩和抗扭转等方而的机械性能, 也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同时能使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的肌肉增厚、弹性增强, 关节的伸展性、弹性、灵活性、柔韧性得到提高, 这样就提高了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另外, 体育锻炼能提高肌肉性能, 肌丝变粗, 增加肌肉的横截面积, 使之粗壮、结实、发达, 肌肉力量增强, 能承受更大的运动负荷。
2. 体育运动能有效改善学生情绪状态。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过程, 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状态是个体从事各项活动的心理基础, 也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 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交往等多方面的社交活动, 因此说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情绪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 也就是说从情绪上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状态。通过体育锻炼, 可以减缓和改善心理紧张等不良情绪。国内外研究认为, 体育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 从研究的结果看, 主要依据理论是转移机制, 并有实验性研究。
3. 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增强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体育运动具有激烈、紧张的相互对抗性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 在运动中要消耗一定的体力和心理能量, 产生疲劳及不适, 为了克服生理和心理的不适, 就需要学生能够吃苦耐劳和不断拼搏。通过体育运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品质。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 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体育的竞赛性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往往要求团队协同作战、相互配合, 需要集体的力量战胜对手, 因此, 通过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体育比赛, 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二、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1. 设置宽松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
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频繁, 个体之间的情绪互相交流, 形成相对统一的集体情绪氛围。然而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学生完成某一技术动作的失败, 会导致自信心受挫、情绪低落, 另外, 在体育课堂上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 也会导致课堂集体气氛发生起伏变化, 这种个体的情绪突变会感染每个成员的情绪, 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
体育课堂教学情绪氛围的优化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率。体育教学中形成的宽松的情绪氛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空间, 这种氛围能感染学生的集体情绪, 使之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 人人都显得跃跃欲试。课堂气氛的活跃, 带动了教与学、学与练的情绪高涨态势, 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 当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 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为了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学过程中就要不断地进行情感调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时地多进行表扬, 对于消极情感, 则进行疏导, 对于每一个学生都要给予肯定, 善于发现其好的方面, 挖掘出其闪光点, 面对存在的问题要耐心指导并提出合理的解决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具体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 给学生以愉快、轻松、乐观、和谐的心理感受。
2. 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使学生体验成功。
体育教学是由身体直接参与和体验来获取知识、技能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身体要受到磨炼, 心理上也要体验成功和失败带来的喜悦和烦恼。根据教学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动作难度较大, 以及经常伴随的对抗性、危险性等会使学生产生胆怯心理, 基于这些原因, 在教学手段上要改变常规的方式。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教学开始阶段要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当学生体验成功后再逐渐提高难度。因为对学生来讲, 体验成功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证实自身的能力, 并对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为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 为体育学习做好心理准备。而对于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败者来讲, 他们缺乏体验成功的情感,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 失去学习的自信心, 甚至产生畏惧感, 从内心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更多地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为此,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组织实施教学时注重学生的需要和情绪, 创设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教学氛围。另外,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的亲身体验,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
3.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健康课堂对学生的影响 篇9
关键词:体育锻炼,影响,身心健康
在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今天,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谁拥有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谁就在竟争中据主动地位。面对挑战,教师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具备七大基本素质,既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和健心、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在这当中,结合体育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师将扮有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学会健体和健心、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审美。
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有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当自己体弱和多病时,会考虑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能,恢复健康。然而,当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遭到挫折而情绪低落,或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时,却很少会想到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情绪,消除心理障碍。实际上,体育锻炼即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体育锻炼能有效地磨练人的精神,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只要引导得当,体育将能对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人的生活满足感和生活质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2、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3、治疗身体和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总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既是教育的一环,又是生活的一环,是属于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因此,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有: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呼吸系统功能;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调节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4、体育锻炼对人的认知能力有积极影响,并提高智力功能。
各种项目的体育锻炼(特别是器械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运动或高速运动中要求运动者既能对外界物体(如球、器械等),做出迅速准确的感知和判断,又能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这样长期的运动便能促进人的感觉,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提高人的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锐、灵活;有些运动项目还能充分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记忆能力,如棋类;而体操、跳水、花样滑冰、健美操等运动项目则能充分发展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美的表现力。一些走,跑等动作的发展对少儿感知和思维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在排队、赛跑、跳上跳下、投包等一系列活动中可以培养低年龄学生的识别和理解上下、前后、左右、高低、远近和先后、快慢等概念,从而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低年龄学生在做复杂的游戏时,要敏锐地观察瞬息多变的环境,独立地,快速灵敏地,创造性的处理当时所发生的问题.这对发展和提高少儿的观察、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由此可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5、体育锻炼对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有积极影响。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或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克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健康课堂对学生的影响 篇10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天津市商务职业学院2012级大一学生共计60人为研究对象 (身体健康情况良好, 无长时间运动史) , 选择网球选项课30名学生为实验组, 其中男生15人, 女生15人。对照组学生则选择2012级选择其他理论型选项课的学生30名, 其中男生15人, 女生15人。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本研究通过到天津各大高校图书馆阅览室以及中国知网电子期刊上查阅大量关于“网球运动的特点”、“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及相关文献资料, 以供参考研究。 (2) 实验法。实验内容:研究对象按照学院的正常教学安排学习。实验组根据大学网球选修课设定的的教学内容、进度进行室外实践学习, 对照组则按照英美小说要素的课程安排进行学习, 两门课程均为每周两课时。对照组则可自愿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实验步骤:开学初对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水平的测试。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座位体前屈、立定跳远、800/1000m。随后, 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按照各自要求进行学习。在学期末, 实验进行完后进行第二次体质测试, 测试内容与第一次体质测试项目相同, 对两次数据进行数理分析, 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实验器材:学院统一使用的尤西姆体质健康测试器材。 (3) 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身体形态实验结果
由表2、3可以看出, 在身高方面, 参加实验的男女学生在实验后身高都没有出现明显的的变化, 和实验前基本相同, 经过T检验, p>0.05, 说明网球运动并不能促进身高的提高, 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身高基本已经定型所致。在体重方面, 实验组的男生实验后体重略有下降, 而对照组则略有提高, 但总体显示无明显变化 (p>0.05) 。实验组女生在实验前后无明显变化, 但对照组在实验后体重则有显著上升 (p<0.05) 。由此可以说明, 网球虽然不是减肥的有效手段, 但可以起到有效控制体重的作用。
2.2 学生肺活量实验结果
由表4可以看出, 实验组在实验前后, 男女生肺活量均有所增长, 平均值明显高于测试前, 而对照组则在并无明显的变化。说明网球这种有氧锻炼模式可以提高促进学生的心肺功能的提高。
2.3 学生身体素质实验结果
2.3.1 座位体前屈
由表5、6可以看出, 实验前后, 实验组男女学生的座位体前屈数值都有明显提高 (p<0.05) , 而对照组实验前后的则变化不大, 这说明网球运动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柔韧性素质。学生柔韧素质的提高和网球运动的特点有关, 网球运动对参与者在柔韧协调方面要求较高, 在准备活动中, 学生往往需要做大量的柔韧性拉伸练习, 这可能是学生在实验后测试成绩明显提高的原因。
2.3.2 立定跳远
表5、6中显示男女学生在实验前后立定跳远成绩有显著变化, 成绩均有所提高 (p<0.05) , 而对照组则在实验前后无明显差异。立定跳远的成绩与测试者的腿部肌肉力量、爆发力、身体协调性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而步法、移动的训练在网球运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迅速、快速的移动是网球运动参与者的特点。实验表明, 网球运动对参与者的腿部力量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注:*:p<0.05, 有显著差异。
注:*:p<0.05, 有显著差异。
注:*:p<0.05, 有显著差异。
2.3.3 800/1000m
800/1000m成绩主要反映了学生的身体耐力素质。实验结果显示, 实验组、对照组男女生800/1000m成绩均无明显变化。但对照组男女学生在实验后成绩均有所降低, 这说明通过一段时间的网球运动, 参与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身体有氧耐力水平, 但提高不明显。分析原因可能是实验对象参与运动时间较短, 且每周参与频率较少有关。
3 建议
3.1 重视网球运动的课程建设, 加强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开课率较低, 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学校应该重视网球选项课的课程建设, 科学的筛选网球课程的学习教材, 增大网球课的开课率, 满足学生们的学习要求。对网球教师进行定期的科研培训, 提供互相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2 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改善网球运动的练习条件
近些年来, 随着办学条件的逐步优化, 一般本科院校的网球场地、器材等硬件条件基本上能满足学生们的使用。但高职院校仍存在较大差距。高职院校应加大经费的投入, 完善学校场地的建设和器材的维护, 改善网球学习锻炼条件, 从而使学校能够有效地开展网球运动。
3.3 融入新的形式, 丰富练习手段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 如俱乐部、社团等形式建立网球运动兴趣小组, 来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 解决课时不足的缺陷, 并借机培养优秀的网球运动人才, 营造良好的网球运动氛围, 从而使其成为合理化的一种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晓婷.浅析网球运动的终身健身功能[J].辽宁体育科技, 20 03, 2 5 ( 5) :8 9.
[2]尹松.网球运动对中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11.
[3]魏子德.网球运动与大学生终身体育[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8 (6) :668-669.
健康课堂对学生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师生关系;心理健康;自我概念;发展的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47-03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校人际关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大量的证据表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幼儿,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儿童组织自己的交互作用、组织自己与世界的各种关系时所形成的日益复杂的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师生关系作为学生在学校的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更是甚广甚远。可以说,从学生一踏入学校的那一刻起,老师和学生就带着各自的个性和信息开始了彼此的交互作用。关系随着师生之间的日常接触不断地持续地发展。
师生关系是师生在交往互动中建立的心理关系。是一种对师生双方都发生影响的心理联结。一般认为,师生人际关系主要由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相互联系的成分组成,其中认知成分是师生人际关系的基础,情感成分是师生人际关系的调节器,行为成分是师生人际关系的外部表现。梳理近十年来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一、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情绪特征
在民主——亲密型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友好相处,感情融洽、心境愉快,学生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特征。例如在专制——紧张型师生关系下,学生对教师易产生胆怯、逆反、对抗性情绪;在放任一冷漠型师生关系下,学生易产生冷漠、猜疑和敌对情绪。有研究表明,如果老师认为学生的努力和自我完善比天赋更重要,那么将更可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相应地,学生也具有更积极的情感状态、更少的消极情感的状态(Amea,1992)。
Lynch&Cieehetfi;(1992)从个人中心的视角出发,描述了师生关系的五种模式:最佳模式、合适模式、剥夺模式、疏离模式和混乱模式。处于最佳模式的学生报告的积极情绪一般高于平均水平,心理接近性寻求则低于平均水平;剥夺模式的师生关系常与低于平均水平的情感质量、高水平的心理接近寻求性相关,处于此种关系模式的学生体验不到积极的情绪,且想与老师变得更亲密;处于疏离模式的学生报告的情绪的质量较低,心理接近性寻求也较低,他们感觉不安全、不满意但又不愿意和老师变得亲密;处于混乱模式的学生报告的情绪质量较高,心理接近性寻求的水平也极高。他们尽管报告具有安全感,但仍然希望和老师更亲密;而处于一般模式的儿童的积极情绪、心理接近性寻求都处于中间水平。
国内研究者阳德华也发现,师生间的消极情感与学生的焦虑情绪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积极情感则与学生的焦虑情绪有显著的负相关。进一步进行分析的原因主要如下:消极情绪是学生知觉到的教师对自己的批评、指责、讽刺或其它的不高兴、不满意和不喜爱。由于初中生常知觉到教师的批评、指责和不满意等,这容易使其缺乏心理上的温暖和安全感,总是处于一种对教师的批评或否认的高度紧张和担忧状态,从而产生较高的焦虑水平;而积极情感是指学生知觉到的教师的喜爱、安慰、鼓励和表扬等,这有利于学生自尊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其自信,从而降低其焦虑水平。同时,他的研究还发现,支持与帮助对初中生的恐惧倾向有显著的缓解作用。这表明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交往等方面提供的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教给学生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情绪的发展。另外,低的参与以及约束与控制对初中生的焦虑情绪有一定的影响,这可能是学生把教师的参与以及约束与控制看成是教师对自己的一种关心和重视。若教师参与以及约束与控制较低,则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的忽略或疏远,从而使其焦虑水平增高。
二、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
师生关系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同伴交往的能力(Bireh&Ladd;,1998;Howes,2000b;Howes,Hamilton et a.,1994)、学业成绩成功/失败的轨迹(Bitch&Ladd;,1996;Hamre&Pianta;,2001;Pianta et al.,1995;VanUzendoom,Sagi&Lambermorl;,1992)都存在着相关。对幼儿而言(主要指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老师对其行为的反馈对其他同伴如何看待和感知这个儿童有很大的影响(Hughes,Cavell,&Willson;,in press;White&Kismer;,1992)。当老师将某个幼儿的行为描述为积极的,则其他儿童也会报告出更偏爱该儿童,更可能将其行为视为积极的。当老师将某个幼儿的行为描述为消极的,并没有发现对同伴选择的明显影响。但如果老师轻视某个儿童,则同伴也会表现更多的消极情感和消极的看法(White&Kismer;,1992)。有些研究表明,老师对改变其他儿童对被拒绝儿童的感知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使班上的儿童对该儿童的积极行为更为关注和敏感(Hughes et al.,in press;White&Kisme;,1992)。Hamre和Pianta(2001)将早期儿童的师生关系与学业成果之间的纵向相关的分析扩展到了8年级。他们对入园时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问题行为进行控制,发现幼师报告的师生关系中的消极性可以预测儿童在任意一个年级的测验分数、违反纪律和留校察看的情况。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氛围的感知。“学校氛围是指在学校这个社区内,影响儿童认知、社会、心理发展的人际交互作用的特征和一致性(Haynes,Emmons,&Ben-Avie;,1997,p.322)。而老师在营造课堂氛围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他要使儿童感受到这是一个人道的、充满关爱的社区,他必须要通过与所有的学生分享,真诚地、感兴趣地倾听儿童的想法、经历、体验和成果(Solomon et al.,1992,p.384)。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亲密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对学校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并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如冲突型、依赖型师生关系)则可能使学生产生孤独感、对学校的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易表现出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
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正如Batfistich et al.(1997)所报道的那样,在氛围得到改善的班级中,学生处于社区的感觉更强。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的交互作用,在解决社会问题和冲突上表现得更好,并且阅读测试的得分也较高。与那些在学校没有受到干预的学生相比。他们也表现出更喜欢学校,更具有同情心,学习动机更强,具有更强的自尊。并且中学生对学校的积极的感知与他们的动机、成就和情绪功能相关(Roeser,et a1.,1998)。动机水平高和情绪幸福感水平高的中学生会觉得学校在师生交互作用、实践和规则方面都比较适宜发展(这点尤为重要,因为许多中学比小学对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的支持更少)。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减少暴力和反社会行为。
三、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自我认识的总和,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能力的认识,对自己与环境交往关系的认识,以及个体的经验、理想、目标、自我价值和自我态度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多给学生期望、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教师的期望、鼓励和支持下,不断获得自信心,体验自我效能感,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概念。而在不良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师生关系紧张对立、互不信任,学生各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教师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主要表现为自信心不强和自我价值感不高。对动机及对儿童的自我同一感发展的一些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教师是这些过程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和输入刺激(参见Eedes&Roeser;,1998)。
Hatter(1996)发现,同班同学及老师的支持和赞同与中学生的自尊是相关的。老师的支持对那些家长支持水平低的学生影响尤为重大(老师、家长的支持对学生的自尊的发展具有累加效应)。当老师对学生的成就抱有较高的期望,学生会获得更多的成就,会体验到更强的自尊感以及作为学习者的能力,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更能抵制问题行为的出现(Eedes,1983,1993;Roeser,Ecdes,&Samemff;,1998;Rutter,1987;Weinstein,1989)。
简而言之,一个人的自信程度与他对成功的最初期望有关,自信心与期望是相互作用的'互为因果的。在不良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消极期望、消极评价,对自己的成功期望不高,这种消极期望直接导致自信心不足。同样,由于学生常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得不到教师的尊重,获得消极的评价,这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导致他们自我价值感不高,自我效能感低。
四、师生关系影响学生个性社会化
个性社会化是指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儿童易形成大度、开朗、善于交际、具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等优良性格特征;而在不良的师生关系下,儿童易形成反社会、冷漠、胆怯、社会适应不良等消极的性格特征。柏茨和莱德研究了师生关系和儿童人际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亲密型师生关系与亲社会行为有较高相关;儿童的反社会行为与冲突型、依赖型师生关系有较高相关。许多研究也表明,在民主——亲密型师生关系下,儿童表现出大方、开朗的性格和乐于助人的行为;在专制——紧张型师生关系下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逆反心理和胆怯心理;在放任一冷漠型师生关系下儿童表现出较多的不合作行为和攻击性行为。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专制型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消解于教师的权威主义之下,师生关系紧张对立,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压抑或扭曲。在放任主义师生关系中,教育者完全放弃教育的责任,把一切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缺乏行动的目标,在完全不受制约的环境中把握不住自己。师生关系表面上一团和气,仿佛十分民主,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民主现象,师生之间隐藏着矛盾和冲突,学生个性发展失去合理的方向。而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就得到了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师生关系的质量与儿童在班级适应、学习动机、对学校和教育的信念、对学业成功以及对教师的感知、情绪幸福感这些领域的当前的、将来的许多成果相关。师生关系也和广泛的学校氛围、组织风气的一些指标相互关联,而不良的师生关系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因此。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师生交往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遵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积极关注的原则,才可能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师生关系作为一种资源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结论还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要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只仅仅依赖干预,即仅仅是消除可能出现的消极结果是远远不够的。促进学生健康或能力的各种方法只有充分利用对各种资源和实践的理解,致力于用发展的眼光为所有的个体配置种种资源,才能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教育更为强调对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教育,力争使每个学生变得更有文化,而不是甄别出那些有缺陷和无能的个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不同于减少学生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而是减少风险这一方法的补充。因此Cowen认为,仅仅强调对心理疾病预防是不够的,我们所需要的应该是多个水平的前摄性方法,不仅仅包括对身心健康和能力的提高,还应该包括给那些不能完全从以上努力中获益的学生提供资助(cowen,1997,1999),因为临床上被诊断为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或青少年只有1/3能接受到心理健康治疗(Durlak&Welh;,1997)。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促进健康和减少风险的各种预防性方法都将成为政策制定者的主要考虑。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师生关系等资源,用发展的系统观为指导,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大的环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发生。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12
针对高校学生自杀事件的思考, 具了解分析和有关报道, 这类寻短见的人多数是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和学习上的压力。加之个人性格内向、孤僻, 不善与人交流。只能适应顺境, 受不得委曲或挫折, 遇到困难茫然失措。
高校寻短见学生他们都是既将毕业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正因为他们的学厉高, 社会、家庭给予他们极大的压力。这类学生的性格孤僻, 不自信, 遇到问题采取逃避, 不敢面对事实, 不爱与人交流, 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每天过得非常郁闷和压抑。由于我们是一个偏于内向的民族, 这类人一段有个什么心结就很难解开。他们的自控力差, 反应迟钝, 容易激动, 处事方法极端化。体育教学中我们在传授运动技术增强他们体质的同时, 更要教学生如何判定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使他们学会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理解他人、接受现实、热爱生活、做一个性格爽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人。
2 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生理健康自然重要, 而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因此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不仅是心理无疾病, 还要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体育教学能指导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克服不良心理因素的困扰, 提高心理素质和发掘利用身体潜能来完成一切任务。
在体育教学中应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馨和愉快的情感, 通过克服运动中的障碍和挫折,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 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创新意识。通过体育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 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教师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实践时, 在提高运动技术、生理健康水平的同时, 反过来也促进了心理健康的发展, 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情感、能力、意志、行为上的心理满足, 并能在复杂困难的条件下正确面对和理智的处理。例如, 教师在传授运动技术排球的扣球和拦网时, 虽然一个是进攻一个是防守, 都是在复杂困难的条件下要突破对方, 双方都有获得成功并战胜对手的可能。除了运动技术水平外, 心理素质自信心至关重要,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塑造个人完美的人格, 体育教学能培养人健康的性格,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体育课堂的教育使学生不断感受到进步与成功, 多给他们表扬和鼓励, 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不断地挑战自己和战胜自己。
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赖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双方努力, 才能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
3 在贯彻素质教育时不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2004年8月教育部在上海复旦大学, 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教育部长周济提出了“实施青春健身运动, 掀起大学生强体健身新热潮”, 并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50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这给我们体育工作者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贴近当代学生的生活, 并强调要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前途和发展是不可估量的。学校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魄, 还能增长知识, 调节人的情感心理, 加强意志品质的形成, 使之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他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 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 在这激烈的竞争市场, 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心理素质的竞争。人类如何战胜心理危机, 是心理健康的一大隐患。因此, 在体育教育中, 在传授生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是目前体育教育中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他对学生的成长能否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 是人们日前所关注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学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娇生惯养, 依赖性强, 心理素质的承受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容易产生过激行为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应从教育爱护学生的目的出发, 态度诚恳,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使每个学生能感受到自己是受关心和爱护的。学生就能接受老师的帮助, 克服自己的不足, 及时鼓励和肯定他们的成绩,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 获得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双丰收。
4 体育教学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保证
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和共同参与, 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在重视培养学生身体能力的同时, 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念。
体育教学过程不仅要求学生从心理上要接受教师的施教方法, 还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 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愿望。体育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让学生愿意与你交心谈心。他们认为体育老师性格开朗, 善解人意, 很容易沟通。例如, 我班有一位05级的男学生, 在课上不喜欢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 爱好一个人独自练习, 当我发现时并与他真心交流, 了解他的真实的思想, 他认为别人不能理解他的内心, 自己也不愿和他们谈吐内心的想法, 每天过得非常郁闷和压抑。由于家庭、社会多方面因素造成他自卑不自信是主要原因。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交流, 并要求他多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练习, 这名学生现在克服了过去的心理障碍, 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自觉锻炼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现在可以说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可行范围内通过体育教育达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 使人有一种催人向上的学习环境, 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师生间的互动心理和双方信息得到交流和沟通, 才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通过体育教育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用积极健康的心理面对一切事物, 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 真正达到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目的。
5 高素质教师队伍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常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高素质人才的铸造师。教师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仅仅凭着大学所学的书本知识是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 我们每位教师应拓展自我的知识面, 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完成教师这一神圣的职责。
教师应是形象完美、心理健康、内涵丰富的人生导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就不可能给学生传递最新的信息, 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向往, 不能沟通师生间的心灵。
只有扩展了自己的知识,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这是当前每位在岗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决不能掉以轻心,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司云.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2:56-58.
[2]贾燕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6:102-104.
【健康课堂对学生的影响】推荐阅读: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0-10
瑜伽对健康的影响研究08-02
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09-20
锻炼对情绪心理健康的影响09-01
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氛围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10-17
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11-14
教师风格对课堂的影响11-07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08-28
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论文06-07
微课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课堂教学变化的影响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