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4-09-20

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精选12篇)

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1

进入新世纪以来,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但高校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负担和生活条件略有变化, 使得高校大学生承受的生活、学习压力略有加重, 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确实,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使命, 承载着家长、社会与国家的极高期望。从某个角度而言, 只有获得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真正人才。这就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近些年来, 我国高校的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一番探索, 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还经常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但从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明显的现实问题上来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费时、低效”的状态中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势在必行。中国茶道思维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我国茶文化的影响。本文尝试研究中华茶道思维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1 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如今, 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从表面来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 大多流于形式,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虽然安排了一些内容, 但基本局限在做做心理测试, 建立一些比较笼统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等, 这实际上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不太重视的位置上。

1.2 教育对象不够全面

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问题个体”, 即主要为心理健康水平低、缺乏自信, 存在人际交往或情绪不稳等问题的学生服务, 这与真正意义上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还有差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学生, 做到以预防为主。

1.3 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现阶段, 不少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是兼职性质, 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 工作职责也不够明确, 这样就非常容易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 不难发现, 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确不容乐观、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注入中华茶道思维, 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改革路径。

2 中华茶道思维概述

茶道是我国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唐朝, “茶圣”陆羽是中华茶道的创始人, 他著成了世界上首部茶叶专著———《茶经》, 其中详细记录了茶道的主要内容, 文化价值不言在而喻。

何谓“茶道”?我国茶叶泰斗吴觉农老先生指出:“所谓茶道, 就是将茶看作一种珍贵、高尚的饮料, 将饮茶视为一种精神享受、一种高端艺术和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浙江大学庄晚芳教授指出:“茶道, 就是一种通过饮茶方式, 对人们实施礼法教育, 使人们提高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陈香白老先生则认为中华茶道是通过茶事行为, 引导人们在享受美的过程中, 完成品德修养, 从而获得安乐和谐之道。周树人先生对茶道也有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茶道的意思其实不难, 用通俗的话来讲, 就是苦中作乐、忙里偷闲, 在不完美现实中享受一点微存的美与和谐, 在刹那之间感受永恒。”台湾学者刘汉杰先生更是言简意赅地指出:“茶道就是品茗的方式与意境。”

毋庸置疑, 茶道是饮茶过程中的最高境界。人们通常将饮茶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把茶当作饮料, 做解渴之用, 用大碗海喝, 这被称为“喝茶”;如果讲究茶叶的色香味, 喝的时候又能慢慢品尝, 这可被称为“品茶”, 是第二层次;如果饮茶时还注重氛围、环境、音乐或冲泡技巧等, 则可称之为“茶艺”, 这是第三层次;如果在茶事中还融入哲学、伦理、品德等思想, 通过品茗来实现情操陶冶、修身养性, 达到人格健全与精神享受, 这就是中国茶的最高层次———茶道。

那么, 中华茶道的基本思维是什么呢?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给出的答案是“清、敬、怡、真”。台湾吴振铎教授对其给予了进一步解释:“清是指清廉、清静;敬是尊重他人, 对己从严, 这是做人之基础;怡是怡然自得、欢乐愉悦;真是真理之真。饮茶的魅力, 就在于启迪良知与智慧, 在于生活的宁静淡泊, 向往真善美的境界。”

庄晚芳教授对中华茶道的基本思维也有独到的见解。提出茶道思维可以概括为“廉、美、和、敬”;程启坤教授认为茶道思维是“理、敬、清、融”;林治先生认为中华茶道的真谛是“和、静、怡、真”, 他指出“和”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也应该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华茶道修行的必经之路;“怡”是践行中华茶道的心灵感悟;“真”是中华茶道的终极目标。

虽然诸多学者都从自己的角度对中华茶道的基本思维做出了不同的阐释, 但这些阐释具有一些共同点, 即茶道是为了净化人们的心灵, 提高人们的思想层次, 使人们得到精神享受, 进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同时, 我们也不难发现, 中华茶道基本思维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如出一辙的, 这就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中华茶道思维提供了可行条件。

3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中华茶道思维的对策

教育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 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 这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 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如今,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已经成为不容争辩的事实, 关键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促进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发展, 健全人格, 提升境界, 而这个目标与中华茶道的目标如出一辙, 所以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中华茶道思维, 应用中国茶文化感染大学生, 影响大学生, 可以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同时也能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焕然一新, 重新释放新的生命力。要想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中华茶道思维,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3.1 在课程实践中引入中华茶道思维

很多高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这是值得肯定的做法, 关键是教师要安排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育活动, 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鉴于此, 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茶道文化内容, 安排学生参与茶艺实践课, 从中感受茶文化的内涵, 进而促进自身心态的调整。

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适当穿插茶艺环节, 邀请茶艺大师为大学生展示茶艺表演, 并教会大学生学习辨茶、泡茶、敬茶和品茶。当学生亲眼看到各种精彩纷呈的茶艺表演时, 那种优雅与稳重会感染每一个人, 使大学生情感得到熏陶。而当大学生亲自参与泡茶环节时, 通过与茶、水的亲密接触, 更是可以达到心灵平静、怡然自得的境界。另外, 在互相敬茶过程中, 学生之间可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恭敬地说一句:“同学请用茶。”接茶人再客气地回敬一句:“谢谢同学。”, 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境界, 使学生发展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3.2 在专题辅导中引入中华茶道思维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辅导活动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有针对性的方式。高校可以将中华茶道思维渗透到辅导活动中, 使学生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比如教师可以开展“品茶论友”、“静看、静品、静思”、“论茶联、说成长”等心理辅导活动, 让学生在品茶之时谈谈自己的成长过程, 说说自己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与真情倾诉。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茶道所带来的和谐愉悦的氛围, 也可以让学生之间有效交流情感, 提升认识, 净化心灵。同时, 在诉说过程中, 学生还可能得到别人有价值性的建议, 进而解决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 有助于顺畅人生之路, 获得快速成长。

3.3 营造淡雅清新的校园环境

当一个人将自己融入到茶事的氛围与音乐中时, 会不自觉地被这种氛围所感染, 茶的静雅会使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 使浮躁的心绪得到一定化解。有鉴于此, 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建设“品茗室”, 通过校园环境的改造, 让大学生在茶文化的熏陶中培养儒雅的气质。“品茗室”的构建要符合茶文化的内涵, 比如种植竹子, 设置小桥流水, 让学生一进入到该环境中, 就忘却所有浮躁和世俗, 得到心境的豁然开朗和悠然自得。事实证明, 沉浸在茶文化的氛围中, 大学生的精神会得到有效提升。

4 结束语

我国是茶的故乡, 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和深厚内涵, 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要将中华茶道思维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使大学生得到茶文化的启迪, 让他们得到静雅和谐的心理教育, 这对他们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摘要:近些年来, 我国高校的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一番探索, 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还经常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但从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明显的现实问题上来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费时、低效”的状态中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势在必行。中国茶道思维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我国茶文化的薰陶。本文尝试研究中华茶道思维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中华茶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杨靖.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 (2) :144-147.

[2]万雅静, 吴东方, 王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9) :44-45.

[3]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 (5) :91-93.

[4]张忠良, 毛先劼.中国世界茶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6.264-267.

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2

论外部环境对创意思维的影响

创意运行是主体意识的创造性的展开,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制约外,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生活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外部环境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创意思维的数量和质量.

作 者:段轩如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2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4)分类号:B80关键词:创意思维 政治制度 经济模式 文化环境

直觉思维方式对中华气功的影响 篇3

直觉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理论影响深远,为形成传统导引的独特价值功能提供了有别于现代体育健身运动的形式与理论构建。在直觉思维影响下形成了导引养生的突出特征:一是运动中少思寡欲、游心于淡的思想;二是形成体悟生命体内外修炼的独特方法。

一、少思寡欲、游心于淡的生命自我直观

在内心恬淡无欲的运动状态下,不仅涵养人的精神,更是保养人的形体。如“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本体的体验和把握要求主体凝神专注,进入直觉体验的心境,达到物我一体、心物交融,从而排除不良情绪与杂念使身心得到调整。

道教直觉体悟强调直觉的心境是恬静素朴的,在非理智控制下使心灵自由活跃形成感性认识的升华。在心灵无欲无求中涵养心情,从而使身体调整到阴阳和谐状态。身体与精神是不可分割的,在排除过分欲望和需求时,从而维持人的生命自然状态,摆脱劳累。在老子的“涤除玄览”体悟推崇中,其思维机制庄子阐述“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尤明,而况精神……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无地之本,……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庄子·天道》)因此,人们追求生命至上的境界,就需要采纳形神兼养、以静养神为原则的舒缓运动,使人在运动中保持“涤除玄览”的心境。在主体的虚静之中,体悟到心灵融纳万物的本然状态,在“静则动,动则得”的过程中得到人的良好身体状态。

身体是人的生命智慧赖以存在的基础,身外之物影响人的生存质量,所以人应该追求少思寡欲,身体不受外物所累,达到心灵无思无为的空灵境界。《庄子·庚桑楚》曰:“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表达了庄子对生命束缚的认识。无论是仕途的功名利禄、还是私心杂念,人都应该放弃这些感官的诱惑,将所有扰乱心境的东西予以排除,以达到内心平静,保持生命的平衡状态。导引养生术强调三调对身体的作用,即调身、调心和调息。追求的就是在心神(意念)的引导下,意守身体某点,排除生命体外的感官诱惑,促进体内气血的运行达到强身健体。关键突出“神”的作用,神为生命的重要体现,在生命追求中,形过于辛苦就会疲劳,精神过度就会枯竭。因此,养生运动在于“堕其体”的直觉体悟养生方法。通过直觉心境的独特修养方法,培养超生死、齐万物的精神境界,达到“物我一体”的超然状态,而使身心一体得以延年益寿。直觉思维方式积极进行对“神”的修炼,充分发挥其作为一切生命活动主宰者的主导作用。因此,中国传统养生的特色不仅重视对形的锻炼,更重视对神的修炼。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对宇宙变化之神的探求,中医养生重视对人身之神的修炼。《医抄内编》指出:“养生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合。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志。 ”

排除纷繁杂乱的思绪,追求生命的虚静之体,活动中就应该保持虚静恬淡、游心于淡。老子认为“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表明老子的生命境界追求。他认为应该从生命的虚静恬淡的寂静状态中回到生命的本原面貌,达到生命的恒久以及充满智慧。这种境界的追求,只有从世界万物以及人的思绪繁杂境况中摆脱出来,才能静观万物变化,体悟自然、人、社会的联系,从而使人能够“以恬养知”自由自在地生活。这种生命保养的直觉思维要求使传统导引术的修炼,首先要排除杂念、调节呼吸、放松肢体,然后进入练功状态,以期达到气血畅通、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中国的传统导引养生术体现为“其动绵绵如流水,其静如若镜中清的水之特性”。

二、体验、顿悟生命体内外修炼的独特方法

在本体的体悟中转化为生命系统的世界观,养生家通过少私寡欲、游心于淡的静缓运动来感受“气”运动带来的身心愉悦,无知无欲素朴恬淡的心境。道家所崇尚的“心斋”“坐忘”追求人的康健与长生中,就是通过活动直觉的心境,达到变化,不求得道成仙,但求得心灵的安定和宁静,使有限的个体生命得到精神解脱中,促进身体健康得到有效调理而延年益寿。

传统导引养生术重视在直觉思维影响下对神的修炼,并产生了不同风格种类的养生术,其中与直觉思维有着最紧密联系的代表性方法有:吐纳、胎息、禅定、导引、存想等。如:吐纳法(行气法),是以呼吸吐纳为主,导引为辅的医疗保健功。吐纳导引功可分为坐势吐纳,站势吐纳和导引法。在三种吐纳导引法中,当属坐势吐纳法中的“胎息法”最有代表性。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瞑目无所见,闭气于胸中,鸿毛著鼻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鸿毛著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千金要方·调气法篇》)可见,胎息法主要是终止口鼻的自然呼吸,通过意念、想像效仿胎儿的呼吸锻炼方法,自我感觉、体验气在体内的一种呼吸锻炼方法。实践证明,胎息法经过循序渐进的锻炼就能够达到修养身心,强身祛病的目的。禅定法是一种以意凝神、思想内敛、静坐调息凝心的导引术。其中具体方法有数息法,内视法,守一法、返听法等。这些方法都是运用意念的调节,或进行闭气不息(微微呼吸),默念数字或返听呼吸次数,或是意守丹田。存想法是道教的一种养生修炼方法,主要通过集中意念、想像进行修炼的行气方法。存想法一般运用存思五脏法和存思身外固定某物等意念。存思五脏法,就是静心思虑存思身体某一脏器,能够达到防治疾病或保健功效。存思身外某物,就是意念存想身外的某一自然景象,如自然界的日、月、星等等。正如陶弘景在《真诰》中曾言:“凡人常存思,识己之形,极是仿佛,对要我前使面上恒有日月之光,洞照一形,使日在左,月在右,去面前令九寸。存毕,乃琢齿三通……使人精明神仙,长生不死。”非常明确的阐明了存思的修炼方法以及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导引法,与行气、吐纳有所区别,它是以肢体导引运动与以意领气相结合的导引术。如逍遥子导引法,共十六势,是由“意守、存想、咽气、咽津、运目、按摩、导引等”导气静功结合引体肢体运动的导引健身功。

佛家对生命的直觉功能的体悟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实际体验中,确证了直觉思维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如“静观、顿悟”,在对生命的修炼中,主要通过坐禅来达到对事物以及生命的真相的豁然觉悟,从而提升对人生的认识,在精神层面得到永生。

由此可见,直觉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理论的影响体现在导引养生术的各个方面。不论是以肢体为主的导引法,还是以静功为主的导引法,都是追求人体“精、气、神”的内在统一,都是直觉思维的具体体现,最终通过实践的体验与觉悟而达到预想的健身延年的效果。

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4

一、中职学生常见的思维方式问题

1. 单向思维

单向思维是与逆向、多向、发散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时往往认定非此即彼, 把客观事物单一化、平面化, 择其一点, 不计其余。从思维发展的规律看, 人的思维方式的正常发展应是起于单向性思维, 然后逐渐向逆向、多向、发散到系统思维的发展, 但这种转变能到何种程度并非必然。要促使中职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单向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须要在教育引导和实践锻炼上下功夫。中职学生的单向思维问题有其特殊性, 他们大多来自相对贫困家庭, 教育环境相对较差, 知识基础相对薄弱, 人生阅历不够丰富, 这些成长条件和过程使得中职学生与其他同龄人相对单向性思维较为明显。

2. 我向思维

“我向思维”是1932年瑞士精神病学家布劳伊勒提出的概念, 指的是专受个人的欲望和需要所支配的思维, 即从自我出发、不顾现实的主观性极强而又不合逻辑的所谓“愿望思维”。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思维主体倾向于从自我愿望出发而不顾现实, 客观和主观混淆不清, 实际上是思维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当下的中职学生, 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 即使非独生子女, 兄弟姐妹也较少, 从小缺乏触发“他向”思维的现实环境。加上现今的中职学生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 从小由祖辈陪伴和教育或父母陪伴和教育的时间过少, 以他们为中心的现实条件更为强化了“自我中心”思维倾向。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我国农村生活的特点也使得他们从小缺乏与人交流和沟通, 参与社会生活程度低是他们保留着浓厚我向思维的客观原因。

3. 形而上学思维

传统上的形而上学本来是指对世界本质的看法, 或指代哲学, 用在思维方式上主要指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而不能直接透过感知所得到答案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 形而上学也往往被指陷入坐而论道、脱离实际、虚妄空想的思维方式。中职学生刚刚从初中毕业, 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心, 参与欲望强烈, 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些天性与知识、阅历和心智发展水平相结合, 衍生出的丰富心理现象和问题, 这本是他们在成长中必须走过的正常历程。但由于他们在家庭环境、学业基础、社会认可等方面较大程度上处于劣势, 他们的思维问题往往与他们的学业成绩一样容易受到家庭和社会的粗暴对待, 更不易得到正确的教育引导, 因而更加容易产生依赖于虚妄空想的方式满足自身对未来的憧憬, 并常常与现实生活形成冲突。

4. 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按照以往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 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思维定势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 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形成定势后,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 解决类似问题就会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 缩短思考时间, 提高效率;另一方面, 以往的思维定式已经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上形成习惯性的程序, 成为不自觉的、类似于本能的反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 这种思维定式反而成为观念转变、思维创新的阻力。当然现实环境产生变化后, 如何克服思维定式则成为人们认识和心理上难题。中职学生与其他同龄人一样, 他们会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势, 这些思维定势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自身的特点, 这些特点有些会对他们适应现代生活形成消极影响。

二、思维方式问题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1. 单向思维的消极影响

单向思维形成的单向学习观、成功观、前途观和自我认识观, 是中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偏差的具体表现。这种价值观上的偏差长期存在, 又强化着他们的单向思维, 使他们的内心长期处于学习、生活、自我的矛盾和冲突之中。在传统应试教育价值导向下, 单向思维让中职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缺乏自信和热情。他们往往认为学业成绩的评价是一个学生“好”和“坏”的唯一标准, 学习成绩不好就不是好学生, 就没有前途。由于自身比别的学生群体学习成绩较差, 是“非主流”学生, 低人一等, 自卑感相对较强。在自我评价上, 往往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 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肯定, 难以看到自身的优点或进步。有的学生还把学习困难与生活乐趣对立起来, 认为学习是件困难的事, 愉快生活与认真学习只能选其一。这些消极心理状态长期存在, 成为中职学生群体中令人关注的心理问题。

2. 我向思维的消极影响

我向思维是思维发展起始阶段一个明显特征, 随着青少年智力的发展、知识的丰富和社会实践的增加, 我向思维自身的局限应该不断得到克服。但在中职学生较为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下, 我向思维在向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方向发展时受到的干扰和阻碍往往更多, 因而仍然保持着较为强烈的我向思维。具有强烈我向思维的中职学生, 在遇事时容易受自己的强烈欲望和需要所支配, 难以对诸多有利或不利因素进行考虑, 容易一意孤行, 唯我独尊, 无形中拒绝了更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也就容易导致挫折和失败。或者在做事时总是从对己有利的方面考虑问题, 不顾周围的人和伙伴的利益, 导致与他人关系疏远;或者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掺杂过多虚假臆断和幻想成分, 甚至自欺欺人, 最后遭遇惨败, 却偏偏在归因上过于自我, 妒忌他人的成绩、成功。因此, 中职学生中常见的自我中心、幼稚狂妄、嫉妒等心理问题, 与我向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3. 形而上学思维的消极影响

具有形而上学思维缺陷的中职学生在观察事物时, 由于其片面、静止、孤立的思维方式, 往往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容易在思想上形成极端认识, 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或过于自信表现出自负心理, 一旦遇到挫折即转向自卑, 或在自觉不自觉间回避困难和问题。这样在现实生活中会引发多种心理问题。如有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但对社会现象和问题很感兴趣, 表现欲望强烈, 常常就某些问题滔滔不绝, 或引起同伴的思想混乱, 或因自身的观点站不住脚被人说道而愤愤不平;有的同学看到现在大学生毕业存在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不客观地分析社会对人才不同结构和类型的需求, 便直接想当然认为中职生即使学习再努力、认真也无法就业;在学习归因上, 不少中职学生把学习成绩不好归结为学校环境不好, 老师教学水平不高等。

4. 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思维定势是社会个体提高社会适应效率必不可少的能力惯性, 但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 其具体作用则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 原有的思想观念、世界观、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已经在他们身上形成了思维定势。来到城镇后, 学习的目标要求、学习方式、生活环境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原有的思维与现代城镇化的学习和生活已不再适应, 但是在思维定势作用下, 他们还会习惯性地以之前的认知水平看待新的环境, 以原有的方式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为此, 必须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上有很大的转变才能适应。对他们来说, 无论是否认识到原有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这个转变都是个艰巨的任务, 这也是中职学生不少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应对中职学生思维方式的不足

1. 重视心理健康问题背后的思维方式问题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复杂, 但每个因素都与他们的思维方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妥善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一个重要的原则就要重视心理健康问题背后的思维方式问题。中职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他们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决定, 要重视他们心理健康问题背后的思维方式问题;而重视心理健康问题背后的思维方式问题, 就需要深入把握他们原来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长辈的文化程度往往不高, 不少还是留守儿童成长而来, 成长环境不利于他们参与“过独木桥”式的竞争, 往往属于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差生”, 经历了中考的失利, 才报读中职学校。这些成长背景必然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中必然留下烙印, 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一些不同于一般同龄人的特殊心理问题。树立了思维方式影响心理健康的观念, 才会积极主动地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过程中去深刻把握他们不良思维方式的根源, 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思维方式的教育

鉴于思维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在面向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时, 既要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来化解心理危机, 也要加强思维方式教育的渗透, 达到“治本”的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思维方式的教育首先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思维方式缺陷。中职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是在他们特有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以他们自身的自我认识能力, 不一定能客观认识自身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问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者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教育和引导, 帮助他们认识自身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理解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与自身思维方式的因果关系, 从而为解决心理问题提供认识基础。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思维方式的教育, 还应适当加强相应的思维方式训练。中职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 其来源很深, 但表现直接, 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针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思维方式问题开展讨论和思考, 逐渐克服自身在想事情、看问题上的不良思维定势, 通过思维训练逐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思维方式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3. 以素质教育推进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基础, 但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在的因素上看, 家庭教育发挥着关键的塑造作用, 社会环境的价值导向起着重要影响, 从根本上控制着个体的思维核心价值, 学校教育在个体思维方式的发展和完善中起着重要作用。从个体自身因素上看,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是其思维方式的根本决定因素, 而一个人的认知水平, 与其知识、态度、能力又有密切关系。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是将社会、家庭、学校、知识、态度、能力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在现代教育模式下, 学校教育是各方面力量协同开展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行动中起着关键作用。中职学校应自觉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克服困难, 主动发挥自身在发挥家庭、社会、学校协同作用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知识、态度、能力教育与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构筑起良性运行的教育合力系统, 中职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才能水到渠成。

摘要:文章探讨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中, 需要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背后的思维方式问题,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思维方式的教育, 调动各方面因素促进中职学生思维方式的科学化。

关键词:中职学生,思维方式,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侯玉波.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J].心理科学进展, 2007, (2) .

[2]侯玉波, 张梦, 王歆.青少年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7, (3) .

[3]田建安, 孟建伟.思维方式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 (5) .

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5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创新精神的影响

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强调整体统一、偏重直觉体验、崇尚中庸调和、侧重内倾意向为主要特点的我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创造功不可没,但其封闭保守、漠视个性、忽视理性等诸多弱点又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提出了在批判、继承我国传统思维方式并借鉴西方思维方式长处的基础上,确立起富有个体独立性、科学理性的.、求异多向性和发散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从而活跃创新精神、加快创新步伐.

作 者:阮爱莺 Ruan Aiying 作者单位:福建省委党校刊 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PARTY SCHOOL年,卷(期):“”(2)分类号:B80关键词:思维方式 创新精神

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6

关键词:数学;活动教学;思维品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他所着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数学活动中培养思维品质,让课堂呈现快乐生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教学会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观

传统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学习经验、学习情绪、态度都被忽视。数学活动教学加强了学生对于学习时间的自主支配,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的表达方式,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同桌一起演示相遇的过程,学生在进行合作演示相遇过程的时候,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对相遇问题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应该再向后一些,因为我的速度比你快。”“如果咱俩相遇的点在中间的应该是不对的,一快一慢的走两个人走的路应该不一样长。”“你比我早走了两步,这样咱俩算不算是同时出发呢?”在数学活动中,通过改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要求发生了内在变化,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课堂变为学生实践思考的活动场所,学生主动构建知识,通过与同伴交流对题目的理解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观。

二、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有一块标牌,上面写道:“我看见了,但可以忘掉;我听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教学活动可实现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深奥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活动能让学生从枯燥的演算、苦恼的思索中解脱出来,在活动中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在讲行程问题时,火车过桥问题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我把讲台当作“大桥”,然后让学生自己做小火车,体验1个人是一列火车时,3个人是一列火车时,10个人是一列火车时火车匀速过桥时的情况。通过以上三组学生的演示,学生认识到火车过桥时必须考虑车头到车尾的长度对时间计算的影响,怎样才算火车完全过桥了,时间计算才准确。通过这次直观形象的演示,全班学生都懂了。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游戏能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各种形式的“比赛”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游戏。如“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在巩固新知时,设计一个游戏。用圆圈套中海洋小生物玩具,它们的价钱为:章鱼23元,螃蟹28元,乌龟27元,珊瑚17元,海豚39元。教师提问:(1)你喜欢套哪两种动物,应付多少元钱?算出结果。(2)套哪两种动物花钱最多?是多少元?谁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数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有用“武”之地,教师要创设愉悦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乐于操作,乐于实践。数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严密性,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突出了知识的重点,培养了思维品质。

四、通过知识迁移实现经验更新和重建

学生积累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应用活动经验,参与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实现经验更新和重建后,可以深化对已有数学活动经验的理解,帮助积累活动经验,并在经验生长的过程中自主构建数学经验的认知结构。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从而透彻地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把已有的活动经验运用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数学活动教学让学生有了参与活动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动脑想、动手做、动嘴说,实现了探索、猜想、发现,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开发了学生智力,由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数学活动教学实现了新课标改革的理念,教师应借助数学活动教学这一个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注意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探索的主动权,让学生学得更主动、生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有利条件,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开启积极的学习之路。

参考文献:

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7

一、反事实思维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1. 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

反事实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 直接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状态, 而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反事实思维的两种机制的中介作用而产生, 即比较效应和因果推理效应, 两种效应都会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反应。当我们将任何一个客体与某个标准进行比较时, 比较效应就产生了。例如, 如果某学生没通过考试, 他意识到假如当时他更努力地学习就会通过, 他因此会产生一种具有影响力的对后续行为存在因果联系的先前行为, 这种行为接着可能会增强后续行为的产生。这种结构是从社会比较理论中衍生出来的。例如, 把自己跟优秀的人比 (上行, 反之为下行) 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但也会产生积极的和有宣传效应的影响。此外, 反事实思维的因果推理效应对青少年的情绪状态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 上行反事实思维容易产生比较效应, 从而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此时, 我们就可以通过因果推理效应对这种负性情绪进行改善。可见, 反事实思维对情绪的调控作用主要受到比较效应和因果推理效应的影响。

2. 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对于同样的事件结果, 不同的反事实思维可以引发不同种类的情绪。上行反事实思维多引发负性情绪, 使人对未得到更好的结果感到后悔、内疚和自责;下行反事实思维则能使人意识到避免了可能更坏的结果, 因而产生幸运、庆幸和满足等正面情绪。准备功能指通过这种思维方式, 个体能够为将来做准备, 并改善自己未来的命运。此功能的作用机制以因果推理为基础, 准备功能通过在反事实命题中建构前提事件和结论的因果联系而得以实现。

二、反事实思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 增进青少年对反事实思维原理的认识。

由反事实思维的分类可知, 上行反事实思维使人想象未得到更好的结果而引发负面情绪;下行反事实思维则能使人意识到避免了可能更坏的结果而产生正面情绪。因此, 我们可以向青少年讲解有关知识, 并在讲解的过程中辅之相关的具体例子,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同时, 鼓励他们使用下行的反事实策略, 尽量避免上行的反事实策略。也就是说, 当青少年遇到他们认为后悔的事情时, 我们要鼓励他们把事情想象得比可能的结果更好, 而不是更差, 这样才能使他们不至于产生过多的负性情绪, 较快地调整心态。

2. 正确引导, 使青少年保持良好的情绪。

反事实思维具有情绪和准备功能, 能调控人的情绪状态, 也能使人从过去的事例中获得经验, 并为避免过失的重复发生而形成有效的计划。尽管反事实思维的前提和结论都是假设的,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反事实的心理模拟, 使青少年意识到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 汲取教训, 从而为以后采取相应行动以获得理想的结果奠定基础。反事实思维常常与情绪状态交织在一起, 情绪既是引发反事实思维的原因, 又是反事实思维的结果。负性事件往往引发上行反事实思维, 而上行反事实思维又强化负性情绪。这种负性情绪又进一步引发反事实思维, 从而使负性情绪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我们可以利用反事实思维引导青少年管理和调控其自身的情绪, 避免他们的负性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3. 积极实践, 使青少年正确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8

思维模式是哲学领域认识论研究的重要一环,前人已经作过多种总结,笔者倾向于将计算思维视为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并列的三大基本思维模式[1]。图灵奖获得者卡普[2]认为,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内部蕴含丰富的属于计算的演化规律,这些演化规律伴随着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变换。也就是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也可以如自然问题一样,通过其中信息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计算思维是人类科学思维中以抽象化和自动化,或者以形式化、程序化和机械化为特征的思维形式[3]。

在教育领域,教学思维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效果实现的手段。我国学术界已有一些对于教学思维的反思,但大多是对既有思维方式本身的完善和改进,新的思维方式引入不多见。比如,有学者认为,教学思维方式是人们用以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释教学世界的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4]。对于教育领域的问题和现象来说,教学思维方式决定了其思考视角、解释方式以及研究范式,同时对教学实践来说,合理的教学思维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学者认为,教学思维植根于大学教育活动中,对于理解、施教具有方向性价值。思维方式规定着教学本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深深地隐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决定着怎样思考和处理教学问题,决定着教学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实施教学计划的方案与措施[5]。

教学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来自于作为社会成员教师的一般性思维方式,并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形成对教育教学现象、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认知模式。它能够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对教学效果作出一定的预期,具体体现为一种教师的素养。

2 计算思维对教学思维的启示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尽量使学生准确无误地了解自己所表达的知识,这种知识往往是以一种结论的形式呈现,那么教师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采取合理的表达方式,按照一定的语法和语义规则说明获得结论的理由,让学生相信自己所提出的结论,这就涉及到对计算思维的应用。

计算思维应用于教学思维步骤:

(1)确定问题集合,教师对于所要教授的知识必须确定一个问题集合。当下主流教学理念是一种探究式和理解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教授进程中,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是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对教授的知识有一个逻辑线索,在这个线索的每一个“节点”上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最终将所有问题形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的特征体现在所教授的知识内涵与外延上。比如,小学低年级数学课问题集合体现为能呈现数字、四则运算法则等知识点,通过引入客观事物的数学特征来确定问题。教师必须确定该集合中哪些问题可以选择、每种选择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是什么、最佳的问题方案是什么等。

(2)达成目的的策略,设置总目标与分目标。教师在授课前还需要确定授课目标。目标的设置应按照知识点的逻辑线索确定,每一个“节点”对应相应的分目标,或者说每一个分目标都应该有对应问题来引导学生达成。此外,教师必须明确实现分目标的步骤。

(3)按照逻辑线索授课,确定明确的话语表达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顺序应该按照之前所设定的问题集合,依循知识点的逻辑线索进行,确保每一个“节点”能够衔接。教师还必须对知识点和逻辑线索进行反思,比如提供的问题和有关知识点的论据是否切合,能否找到更好的问题和论据等。另外,因为计算思维的核心是语义的确定性,即在理解上不会出现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的多种可能性,所以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话语层面对知识点的表达作出规定,这在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中非常重要,比如在讲授“教学思维”这一概念时,必须与“教育思维”等概念明确区分开来。

(4)提供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相关信息。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可根据学生需要和知识点内容提供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必须和所教授知识点有逻辑联系,在难度和数量适当的前提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3 计算思维应用

(1)对知识点的反思。教师首先必须熟悉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能对知识点进行反思。表现为能够厘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此关系将相关教学信息拓展开来。其次对知识点分层,按照每个“节点”设置相应问题。对讲授的知识内容进行反思有助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有把握地教学,同时能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兴趣,避免学生厌学。

(2)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将学生引入逻辑思路。教师要实现教学目的就必须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成功将其引入架设好的逻辑思路中,利用明确界定的概念串起各个知识点,最后导出明确的结论。这一环节是利用计算思维进行教学的关键环节,目的在于架起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内容沟通的桥梁。

(3)通过明确的结论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计算思维作用下所获得的结论具有有限性的特征,即结论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有限的形式。教师所要传授的内容与相关的学科知识相比只是一小部分,其结论也必然有局限性,相关结论在学术上存在着争鸣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得出的结论进行辩护,通过推理和经验证明该结论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4)进行拓展层面的师生交流。因为条件限制,很多时候必须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结论。关于此结论在学术领域中的争论,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课后交流得到拓展,比如生物课上教师必然要以达尔文“进化论”作为正确的理论根据得出结论,但课后大家可以对其它相关理论进行讨论和交流。

4 结语

计算思维是与逻辑思维、实证思维并列的思维方式,虽然在学校教学层面运用还不显见,但可以预言,它必然会成为今后又一主流思维方式。

要在教学体系中体现计算思维,还需思考以下问题:计算思维除了目前能确定的有限性、确定性特征外,还具备哪些组成部分?如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师生的计算思维?计算思维对当前的教学内容来说是否意味着改变?如何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明确把计算思维“讲”出来?这些问题有待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朱亚宗.论计算思维——计算思维的科学定位、基本原理及创新路径[J].计算机科学,2009,36(4):53-55.

[2]KARP R M.Understanding science through the computationallens[J].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26(4):569-577.

[3]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2(1):7-12.

[4]李定仁,罗儒国.教学理论应用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5):123-127.

[5]郭方玲,吉标.教学思维方式解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4):51-53.[6][美]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15.

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思维的影响 篇9

一、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信息技术是指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代名词。信息技术发展很快,物联网、云技术等颠覆性技术的出现会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途径产生颠覆性效果,且随着这些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渗透,档案工作在思维方式上也将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一)档案具有的新特征。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在信息时代,档案作为一种最真实、最可靠、最具权威性和凭证性的原生信息资源在大数据的冲击下可以以一种新的方式加以利用。1.档案数据类型多样。档案数据日趋多样性,档案数据既包括结构化数据,也包括非结构数据。结构化数据即行数据,存储在数据库里,可以用二维表结构来逻辑表达实现的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包括所有格式的办公文档、文本、图片、XML、HTML、各类报表、图像和音频/视频信息等。如今非结构数据大量涌现,2012年非结构化数据在所有数据中的比例已高达85%,与结构化数据相比,非结构化数据库的建立,将成为档案数据库建设的新的发展方向。2.档案数据资源价值高。档案数据资源价值高源于档案数据的可靠权威性以及原始记录性,我们要善于运用档案数据,更要善于挖掘档案数据的潜在价值,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二)大数据对档案工作的影响。1.档案数据存储能力方面。以我省为例,据2013年统计,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共保存档案7 205 461卷比1979年增加了6190 755卷,每年平均增长约17万卷,馆均增长约4.2万卷,占国家馆藏总量的3.1%。面对海量的原始数据,对原始的数据库部署提出了极大的挑战。2.档案信息安全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档案工作也呈现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档案信息安全正迎来大数据时代和云计算环境下的新风险、新挑战。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涉及档案信息的泄密、丢失及篡改等问题。因此档案工作中应重视这些潜在的风险,并采取一些防御风险的有效措施。3.档案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大数据技术对于档案工作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档案部门拥有多么庞大的档案数据数量,而是在于档案部门对于大数据技术的掌控,以及能否实现对这些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固化信息进行专业化处理。”作为以服务为宗旨的档案工作者,仅仅提供利用的档案信息已满足不了信息时代对档案利用工作的诉求,档案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应提高对档案信息的“加工能力”、“增值能力”。

二、信息技术下档案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专业化思维。档案人员除具备基本专业素养外,还应掌握一些计算机技术。如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各大高校,也应随时代发展新增专业科目,采取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因材施教。通过优化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塑造出一支符合现代档案信息化需求的人才队伍。

(二)网络化思维。网络化思维具体体现在档案服务方式方面。传统的档案服务方式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其利用手段也较为单一。信息社会下,网络化的普及使得档案工作也可在“虚拟现实空间”提高服务效率。档案服务将朝着社会化、多元化、开放性和先进性发展,通过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聚类、分类、相关性分析,构建档案信息智慧库。在技术分析下挖掘出关联性较高的信息,通过个性化推荐实现档案信息的个性化服务。

(三)信息化思维。信息化思维体现在推进馆藏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就是实施数字化、数据化并行的举措。档案是具有凭证作用的信息资源,建立高效、便捷的档案信息系统以便于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发展。数字化的内容既应该包含档案目录,也应该包含档案全文。数据化,即将数字化后拥有的图像通过阅读等方式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信息。档案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技术将为档案信息数据化分析提供技术支撑。档案部门需要打破常规的分析,利用语义分析、智能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大数据技术从海量的资源中分析档案信息潜在的价值。

(四)服务化思维。共建共享”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在信息时代,对于档案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共建是共享的前提。档案信息资源共建不仅需要各档案机构相互协作,还需要社会各群体也参与进来。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在行政部门及相关单位的统筹规划下,以档案信息资源共建为前提,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地网络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方法和途径,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档案机构通过内部局域网建设、档案数字化信息网站建设、国家档案信息总网站建设,将全国档案资源合理整合,建设档案数据资源平台,真正实现“档案信息服务于社会”这一理念。

参考文献

[1].信息社会50人论坛《边缘革命2.0: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远东出版社,2013.35

英汉思维差异对主语翻译的影响 篇10

一、思维方式导致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 推理的展开, 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巩固和表达出来。”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不一定会适用于另一种语言。汉语和英语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 对于这两种语言的掌握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维方式。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 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 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与中西思维模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很大联系。

二、思维与语言

林大津认为, “语言等同于思维, 语言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语言, 思维依赖于语言, 反之亦然。语言与思维是先分开, 后联合。”同时,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引发了很多的争议。最著名的一种假想是Sapir-Whorf理论, 该假想认为语言与思维是相互独立, 相互作用的。思维是语言的基础, 而语言依赖于思维产生。同时, 语言又能使思维得到最好的表达与反映。这一假想因而为思维方式与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思维与翻译

奈达认为:“所谓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在当代翻译理论中, 最典型的文化学派特别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 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文化, “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起原文在源文化中同样的功能”。因此, 翻译过程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 实际也是从一种思维方式转换到另一种思维方式。同时, 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一种体现。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形成是受多种文化因素制约的。由于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响, 英国及其他西方民族的人形成了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具有理性, 重分析。该种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上则是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出来。相比较而言, 中国人强调悟性, 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强调主观意识, 因而是一种重整体、重悟性、重主观意识、形象的、直观的思维模式, 体现在语言上便是比较隐晦的表达方式, 意会即可。

此外, 文化的孕育也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中国5000年的文化长河中, 集体主义这一长期形成的思想形成了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当中国人以其思维方式去掌握和了解另一种语言的时候, 负迁移便产生了。因此, 译者采取的一些不可取的表达是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具体来说, 中国人采用他们不同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而这一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了在一种文化中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及习惯用语。译者往往在传统中文的思维方式下完成汉英翻译, 于是干扰因素便会产生。由此可见, 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我们的汉英翻译是有很大影响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些差异, 避免由此产生的错误。

研究发现, 思维方式不同而产生汉英翻译常见错误包括多种, 例如, 望文生义、冗余、搭配不当等等。在这诸多的错误中, 我们发现在汉英翻译过程中, 中国学生对主语的把握不准, 经常会有主语缺失, 未正确地发现主语等现象。

四、汉英思维方式对主语翻译的影响

我们在英语的学习中可发现英语主语是很重要的句子成分。《当代英语语法》曾对主语作过如下解释:“主语与‘正在被讨论的事’, 即句子的‘主题’ (theme) , 有全面密切的关系, 它通常具有这样一种含意, 就是对前面某句中已经提出的某个‘问题’, 作一些新的陈述 (谓语) ……另外一点是, 主语决定动词的数, 在动词形式有单复数的区别时, 选择什么形式取决于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从这一解释中, 我们可发现英语的主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缺的, 是句子的句首成分。主语与谓语的关系十分密切, 要求保证主谓形态和数的一致。主谓结构是英语句法结构的核心。

然而, 在汉语中, 主语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汉语的许多句子都可以是无主语的, 并且汉语的主语形态和位置也并不像英语那般固定。例如:a.是我不好。b.实在太可笑了。c.我们盖了一栋房子。d.房子盖在西院。

a, b两个句子既没有省略主语, 也不是倒装句, 但却是符合汉语使用习惯的。而从c, d两句中, 我们可发现主语的位置并不如英语那般固定, 要置于句首, 而是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因此, 我们可发现如果我们仍然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 在汉英翻译中对主语不加辨别就随便乱用, 那么便会产生错误。

1. 主语缺失

例如:当一句话有多种含义时就更加困难了。

误:When one sentence has a lot of different meanings is more difficult.

正:When one sentence has a lot of different meanings,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学习者受到母语的影响, 照搬汉语的句法结构而导致了主语缺失。这一错误在中国学生中十分常见, 若要避免此类错误, 中国学生一定要从英语的句法结构来思考问题, 而不是用汉语的语法习惯来分析, 因为汉英主语存在着差异。

2. 主语与主题混淆

在汉语中, 很多时候主语和主题并不是对应的, 我们一定要加以区分才能准确地进行翻译。

例如:在逆境中成长造就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

误:Inadversityhisunwindingcharacters formed.

正:His unwinding characters were formed in adversity.

错误地把汉语的主题“性格”等同于主语, 混淆了主语与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之前先分析汉语句子中的主语, 然后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来进行转换。

3. 汉英主语的兼容性与形态

我们知道, 汉语主语的兼容性很大, 主语可以是名词、动词或是数词, 但是英语主语的形态却十分固定, 只能是名词或名词类短语。由于该种差异, 势必会在汉英翻译过程中产生问题, 中国学生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例如:采用该种方法一定能解决问题。

误:Adopt this way can solve the problem.

正:The adoption of this way can solve the problem.

在英语中, 动词不可作主语, 上述句子采用了动词“adopt”和“understand”作主语, 因而是错误的, 我们有必要把动词转换成名词来充当主语。

4. 人称主语与非人称主语的选择

中国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注重“以人为本”, 因而中国人通常采用人称主语来表达。而在西方国家, 他们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和客观事实, 因此他们较多用非人称主语来表达客观事实或现象。 (刘宓庆, 2006) 例如:我突然想到我以前见过他。

误:I suddenly remembered that I had seen him before.

正:It suddenly occurred to me that I had seen him before.

针对以上出现的错误, 我们一定要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方法, 采取对应、转换或是补充等方法来正确处理并完善汉英翻译。例如:

(1) 对应

一般说来, 在不悖原义的情况下, 对应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也是最简捷、最可靠的方法。名词作主语可直接翻译, 若是动词, 只要把动词转化成名词即可。

这种药治感冒特别灵。

This medicine is death on colds.

(2) 转换

我们的自然科学比较落后, 要努力向外国学习。

In natural sciences, we are rather backward and here, we should make a special effort to lear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3) 补充

今天他要去看病。

He is going to see the doctor today.

然而, 由于汉英思维方式不同所产生的翻译错误是多种多样的, 每一种错误的产生都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我们必须采用不同的解决之道来避免这些错误产生。

综上所述, 由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人类语言的不同层次上。思维是翻译活动的基础, 思维模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准确性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 在进行翻译教学中, 应向学生传授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上的不同, 并且进行比较分析, 使他们从母语的语言框架中解放出来, 把母语的干扰降低到最低程度, 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2]郭英珍.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3]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 1998.

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汉语思维;英语作文;词汇;句法;篇章

英语作文作为高考中分值最大的主观题,充分体现了一个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但是,汉语思维干扰和阻碍了外语水平的提高,体现在作文上尤为明显。实践证明,学生英语学习的言语错误与汉语干扰有关,也就是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有关。与其他语言技能不同,写作是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手段。学生用英语写作既涉及到母语和第二语言间的语际转换,还涉及汉语思维模式和英语思维模式间的转换。如果思维模式转换顺利,那将对外语学习和言语活动起促进作用。若转换不顺利,那将阻碍外语学习和言语活动。

一、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中的常见错误

在学习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对汉英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不甚了解,经常用汉语思维,导致用词错误。例如:“红茶”被写成“red tea”,英语应为“black tea”。“黑眼珠”被写成“black eye”,应为“dark brown eye”。因为英语中“black eye”意为“被打得发青的眼圈”。在用英语写作过程中,不少学生由于英语语言功底较差,还不能用英语思考,经常先在脑海里用汉语构思,然后将构思的汉语翻译成英语。这种机械的对应思考方法,往往造成严重的用词错误。例如:“Excessive smoking will injure your body.”中,“body”在英语中作“躯体”讲,而汉语“身体”有两重意思,一是指“躯体”,二是指“身体健康状况”。该句表达的意思显然是指“身体状况”,而误用了“body”,应该改为“health”。

二、重词义而轻词性产生的错误

因为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是先打好汉语腹稿,然后再进行英语对译,因此在进行对译时常常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词性,以致句子中出现不合乎英语语法规范的用词错误,最为典型的错误是:1.把动词误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做主语;2.把名词误用为动词,在句子中做谓语;3.混淆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4.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在句子中做谓语。例如:

(1)My father adviced me not to go out alone at night.

(2)My roommate doesnt afraid of dogs.

例句(1)把名词误用为动词,例句(2)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这是由于有些学生基础不牢,对某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随手写来,又检查不出错,导致误用词性却浑然不觉。

三、如何有效避免汉语对英语写作的干扰

1.加强词汇学习

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学生不但要掌握英语单词的发音、拼写、意思,还要弄清其感情色彩、固定搭配和使用场合。对同义词、反义词进行比较分析,对词缀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出规律。

2.通过背诵训练

背诵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语言输入过程,而写作刚是语言的输出过程。只有学生不断地输入纯正英语,才能有效地保证英文写作的质量。

要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学生理解能力逐渐增强,简单机械的背诵费时费力,而且容易使其产生厌倦情绪,学习效率低,所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以提高背诵速度,增强学习效果。

要科学选择背诵的资料。如果太多生疏的单词,也会影响同学生们背诵的信心。同时,背诵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调、不完全爆破、重弱读等语音现象,增强诵读的节奏,提高背诵的效果。

3.进行仿写训练

仿写是避免汉语因素干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模仿写作中,格式、构思、表达方式等都可模仿,但要提醒学生注意创新变通,用英语思维来理解,要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四、结束语

中式思维对英语写作句法的影响 篇12

Robert B.Kaplan将东西方思维模式用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 包括汉语在内的东方语言的思维模式的特点是遵循螺旋性发展, 而英语则是依直线发展。即在表达思想时, 英语更直接。他们在表达逻辑思维时往往要把表达的判断, 结论等重点先呈现, 然后再把各种标志的事实。

1 表达顺序

写作句式中的顺序问题正式由于上面说到的这种中英思维在逻辑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如:

误:We went to the cinema after dinner正:after dinner we went to the cinema.

分析:当写作中我们遇到写这句话时, 由于中式思维的影响我们会先从时间顺序展开, 先交代时间地点, 再讲时间本身, 而英语中却恰巧相反, 时间状语通常放在句子的最后。所以应把after dinner置于最后。

而具体谈到个别词序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时间, 大小, 方位两方面:

局部:方位, 大小。Eg:你先请误:you before正:after you.

分析:汉语主张在各个层次上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 而英民族主要是以形态和形式词来表示的, 灵活的安排句子的成分, 简而言之, 中国人是面对着过去来区别时间先后的, 前指过去, 后指未来。而英美是面向未来区别时间先后的, 如back指过去, forward指未来, 所以再同一举动, 同一意思, 英汉的表达方式完全相反, 汉语中用先表达意思, 英语中却用后表达。

方位Eg:1) 左右误:left and right正:right and left

分析:在地干里表达方向上, 中国人习惯先说横向方位, 再说纵向方位。从东到北, 从西到南。而英民族则恰好相反。因此, 我们在写作表达方位时容易把顺序颠倒。

大小Eg:2) 小学误:middle and public school正:public and middle school

分析:在我们汉语中, 观察现实世界时大致是从外表形态开始, 再到局部状态, 再到具体细节和本质特征。因此在“中小学”中我们往往把相对较大的“middle” (中学) 放在“public” (小学) 的前面。

2 句式特点

由于中西思维的差异, 中文和英文中句子的结构有很大差异, 往往在中文看来是正确的, 在英语中就是病句了, 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些差别有所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在造句中避免出现由于结构差异导致的错误。汉语的基本结构比英语要复杂。英语主要是以“主谓结构”为主, 然后通过拓展才有了这五个基本句型。由于结构的不同, 自然在某些表达上中英文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就是句子的结构, 衔接、句子的多样性等。

2.1 句子的多样性 (variety)

汉语注重思维的主体性, 首先强调的是--“他”对事物的影响, 因此常常用人称词作主语。而英语则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 因而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这种思维差异导致了英汉语言在句法上主语的不同和语态方面的差异。英语常常突出主语, 主语以“物称”形式出现, 而汉语则习惯选用一定概念的人作主语。所以是从同学们的作文中找出的比较常见的例子, 虽不是错误, 但是却让人读起来索然无味:

1) 有些词用的过于频繁, 这种过度的使用就显得重复

The music with words expressing one’s emotion is the best I think I like reading poetry which I think is the most beautifu and sweet words.Classical Music, I think, is a kind of exquisite music.

我们乐此不疲的运用一些不是很必要的词或词组 (如I think) , 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升级”。下面是一些例子:I think→I believe;want→intend;buy→afford;safe→secured;keep→maintain/sustain;in order to→aim to/in an attempt to;besides→in addition to;more and more people→people increas-ingly.当然, 在“升级”的过程中要保证所用词语或词组的正确性。

3 地道表达

我们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还发现, 许多同学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些语句, 没有语法错误但又不是规范的句子, 由于受中式思维的影响, 要么平铺直述, 过于平庸, 不符合英美的地道表达方式。

3.1 词语, 搭配

1) 滥用, 漏用

在写句子的过程中同学们习惯从中文的角度思考, 只考虑选用自己熟悉的词义, 不考虑其用语环境, 如将“从外国进口”表达为:Import from abroad, 汉语不怕重复, 而英语怕重复, import本身就包含了“从外国”的含义, 这句话明显是照着中文的句子未加思索地进行翻译了。

2) 措辞或搭配不当

按中文的意思诠释英文要表达的内容常常导致措辞的不准确和词组的搭配不当。如:

But after continuous practice you can understand it well and do it perfectly.

→After constant practice, you will understand and be ableto do it well. (同学们对于如何按英文惯用表方式表达以及近义词的辨析能力有待加强)

3.2 表达方式

1) 主动与被动

英语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有明确的主谓施动和受动关系, 主语施动用主动语态;主语被动, 用被动语态。而汉语的主谓关系主要表现主体与评论的关系。同学们很少能注意到这一点, 所以很容易犯错误。

Our city has built a new modern high school.→Anew modern school has been built in our city

4 总结

针对以上前面提到的种种弊端, 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克服方法:首先要加大英文原著的阅读量, 多听英文广播, 扩大词汇量。其次, 写作文时首先要考虑的英语句型, 当自己头脑中的中文句子与英文句型有冲突时, 宁可舍弃中文句子也要符合英语句型。避免容易引起误解或意思含糊不清的中式英语, 用符合英语习惯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对自己喜欢又没能力表达的美丽的汉语词藻要舍得割爱。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规范英语与中式英语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区别, 处处提防。我们之所以能很好地掌握中文语法, 原因是除了生活的语境外,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小学的教育中进行了大量的生词造句练习, 而英语学习中我们基本忽略了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要多运用生词造句练习, 熟悉其用法和固定搭配, 提升英语语感, 同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熟悉各种语法句型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毛荣贵.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评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

[2]张柏然.写作[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西玲.英语写作:遣词.造句.组段[M].2版.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空间任务下一篇:制度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