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康的感悟心理作文

2024-09-24

对健康的感悟心理作文(共8篇)

对健康的感悟心理作文 篇1

大学心理健康感悟

这个学期,过得异常不平凡,疫情的原因使我们无法重返校园,对于我们这些刚进入大学的小萌新来说,无疑使心理上的一项巨大挑战还好老师开展的大学心理健康课程让我的心态逐渐明朗起来。从3月初到5月末,课程历时整整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我学到了很多。

首先,是个人的思想收获。其实我印象比较深的部分是幸福感那堂课。我觉得,由于教育和政策的问题,当父母那辈人成为父母的时候,中国的大多数原生家庭都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其实我们生活中常常会觉得他们不理解自己,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很大的一部分问题是在于,时代发展的太快了。很多的争吵、矛盾与冲突其实都不应该归咎于父母或者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认为对的方式去做事,没有人故意犯错。在几十年的相处中,只要爱彼此就够了。很多事,哪怕是当时你认为造成了伤害的,但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可以通过时间愈合的。感激,信任,依赖,愧疚等等,这么多年,其实这些早已都融合在了一起,根本分不清了。不必分得那么清楚,不要因为做错了一件事,就忘记他们从前对你的所有好。当然,我说的也不是打着爱的名头对你明目张胆控制与伤害的意思。总之,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自己觉得没问题,那就没问题,不用在乎别人是怎么说的。人生的决定只能由自己来做。所以说幸福感是自己来创造的,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

除此之外,我觉得印象比较深的一点是,就是想要解决问题,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说出来。很多时候,你心里想的弯弯绕绕,只会增加自己的难处。快刀斩乱麻,会让生活简单很多。另外,努力让自己的尴尬点低一点,不必任何事都觉得束手束脚。只要没有妨碍到别人,那就没问题。包括很多时候,要努力勇敢的去追求。追求自己的好处不算自私,牺牲别人的好处才叫自私。人生过了这么久,其实也就是为了两个字,快乐。当然,有愧疚的人是不怎么快乐的。我说的,是那种没有愧疚的快乐。很多事不要去计较的那么清楚,装傻更快乐一点,真正活得明白的人是不会忍心让自己活得太明白的。

其实很多道理我在高中是没法明白的,只要在大学生活了半年多,我才真的想明白,我觉得自己的脸皮比从前厚多了,与人相处起来也轻松多了,常常也是真的觉得快乐。我对自己说,不要去管其他人,不要去管他们做什么,本来就各有各的人生,为什么要对他人产生期待呢。而且,我一万遍对自己说,要远离那些会给我带来无休止的负面情绪的人,大家或者都不容易,没有任何人有权利消耗别人的热情。远离他们,不要用自己的快乐去当滥好人。除此之外,其实我有很多过于片面,负面的但是却十分有用的人生建议,那是我在漫长生活一点点被教会的,但我明白,那些只要心里知道就行了,不必灌输给其他人。

我的快乐是很简单的,现在吃穿不用愁,父母爱自己,好朋友陪自己,能做想做的事,喜欢的人也真切的喜欢我。现在大概就是人生最好的时候了吧,甚至有时候会觉得,人类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满足。其实,我也挺怕说话闪了舌头,但,我确实是经常觉得快乐,无关任何事情,我就是单纯的快乐。虽然这会麻痹人的意志,令人不想上进,但是,是真的快乐啊。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最后,感谢那么多老师给我上的每一节课,为我们奉献精彩的大学心理课堂,是你们让我成为更好的人,感谢你们。

对健康的感悟心理作文 篇2

其实, 对于心理健康课来说, 许多人还存在着误解。当别人问我教什么学科时, 我会很自豪地告诉他们, 是心理健康课。首先迎来的是惊诧和质疑的目光, 高中还有心理健康课?面对这一质疑, 在讲第一节课时, 我们就强调,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对自身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中学阶段, 在一个人漫长的生命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 但它却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随着生理上的发育渐趋成熟, 他们心理上会发生巨大地变化, 特别是自我意识出现了质地飞跃。他们喜欢用自己的眼睛, 从自己的角度来观察周围的世界。所以, 他们也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思考问题比较片面, 心理健康课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心理自我保健的意识。

由于没有固定的课本, 也没有具体的课程要求, 所以, 心理健康课的自主性很大, 这就对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疑问, 心理健康课要带给学生什么?心理健康课以一个怎么样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课能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些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心理辅导课能真正把握住学生存在的问题, 触动学生的内心呢?

一、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走进学生的内心

心理健康课的内容, 必须紧贴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 才能达到它应有的作用。比如, 我们在上学期的课程内容设置上, 以体现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来设置每节课的内容, 刚入校时, 考虑到我校是一所寄宿制高中, 所以入学新生一般就会面临入学适应不良等问题, 比如, 独立生活的能力, 与宿舍同学相处的能力,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等问题。在考前和考后,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展相关的调节考试情绪和心态的讲座等。

二、课程形式——灵活多变, 但不盲目

心理健康课本质上不同于其他知识传授型的课程, 所以在教学形式上也没有很明确的规定, 这也决定了心理健康课的形式是多变的, 可以是理论性质的, 可以是活动性质的, 也可以是体会性质的,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发展健全的人格、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所以, 我们上课的过程中, 在理论讲解的同时, 会穿插一些心理游戏, 会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案例分析, 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进行一些实用的行为训练、自信心训练、社交能力训练等。

三、教学态度——宽容理解, 但不纵容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 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 他们的内心不断丰富起来, 但是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 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 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 他们又感觉到非常的孤独和寂寞, 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在这种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特点下, 他们对一些对世界的认识, 急待成人的肯定。如果心理辅导教师在此没有做到宽容和接纳, 对学生批评指责, 那么他们就很容易缺乏自信, 对你也心存戒备, 这样学生就不会信任你, 所以, 尊重平等的课堂心理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种氛围之下, 学生才能够敞开心扉, 我们的心理健康课也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 因此, 心理辅导教师对于学生的言语要宽容、接纳, 之后再适时的引导。

同时,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 在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 自身的保健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们要做到:首先, 保持合理的自我期待。我们要对自己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既要能看到自己的优势, 也必须看到自己的不足, 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和领导的评价。其次,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情感, 在学生面前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 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再次, 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当人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群体中, 其积极性与个人对群体的需要是交替上升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团日活动感悟 篇3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在我们的指尖流过了将近二分之一。这段时间里,各种的感情就像我们做饭时加入的各种调味料,五味俱全,这其中有刚进入大学时对大学生活的好奇与向往,有第一次班级聚会的激动与快乐,有参加学校运动会时的自豪与责任感,有最初学习时对大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时心里的烦躁与不安,也有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认识更多朋友时的开心与满足。其中最令人回味无穷的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班级同学在一起的那次的真心的心理交流,心中那缠绕了很长时间的困惑就如那无绪的乱麻突然间就有了头绪,这次的活动使我受益匪浅。

在“心理团活动”期间我物理10级的学生在这春意盎然百花争艳的季节在南苑滴水涌泉前的草坪上举办了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体的团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各位同学畅所欲言,比较详细的讲了自己在进入大学这一年多的感悟,比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等一些问题,当然了,在这期间,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班级同学以寝室为单位来讲解心理健康这个主题,然后大家投票评选出最好的宿舍,给予一定的奖励。然后个人就以励志歌曲、小品、笑话等不同的活动形式诠释了心理健康这个主题。最后班长、团支书对本次的活动作了总结,阐明学院对本次活动的重视。然后大家励志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会更家充分的利用大学时光。本次活动以大家的快乐的笑脸的合影而结束。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对自己进行了全面的审视、了解内心真正的需求和需努力的方向,从而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起了导航的作用这次的活动在同学们中受到了超乎想像的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了解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使自己的素质有全面的提高,争取做一个合格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XXX

XXX

对健康的感悟心理作文 篇4

经常听家长说:“现在孩子大了,越来越不听话了,你说这天凉,让他多穿件衣服,他都给你较劲,真让人生气!”

“我那孩子真拿他没法了,你说东,他就西,样样作对,真是头痛呀。”

“我那孩子什么话都不跟我说,与我说话从来就只有一个字:„嗯‟”,与同学抱着电话却能聊上两小时,你关心关心他吧,还嫌你烦,唉!”……。

而学生则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如果我妈不说,我还可能加件衣服,可我妈一唠叨,我宁可冻着,就是不想听她的话。”

“唉,我老妈对我就跟管小孩子一样,简直是烦死了!”

“我那老妈才叫烦呢,要有同学来电话,非得问问是男是女,时不时还要搞个地下活动,你说她没当侦探真是屈才!”

“有事不跟他们说吧,就一个劲地问,说吧,可刚一开口,话还没说完,她就把你教训一通,真是没办法!”……。

中国父母是爱孩子的冠军。而对母亲为他们做的一切,学生不但不能体会到爱,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不仅不知感恩,更不知珍惜。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责任帮孩子找回失落的人性的光辉——对他人的关爱。爱,应从对生养自己的父母亲开始。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通过本次辅导活动,以感悟、交流,音乐影片的播放等形式,把学生情感一步一步地调动激发起来,让学生真正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心灵深处产生要感谢父母,要报答父母的强烈愿望,并学会珍惜,从而改善亲子关系,是本次辅导的主要目的。【教学目的】

1、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增进对亲情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亲子关系。

2、帮助学生改善与父母交往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能够反省自己在处理父母关系时的不良习惯

小品表演——《回家后》。

期中考试试卷发下来了。儿子高兴地拿着试卷往家跑:“妈,我的数学成绩下来了,你看,112分,全班第三名呢。我要去看电视轻松一下。”说完,把书包一放,就到电视机前,开着电视看。母亲却过去阻止儿子:“有那么高兴吗?最高分是150分,你才112分,如果你再努力就会考得更好,你为什么不那样呢?还看电视?去去,到房间里复习去。你看人家×××,样样都比你强。”儿子觉得很委屈,觉得妈妈一点都不了解他,不喜欢他,就和妈妈大吵起来…,这时爸爸回来了,看到与妈妈吵架的儿子,一气之下,打了儿子,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下,儿子甩门而出…。

3、看后思考

(1)假如你是小品中的儿子,你会怎么做?

(2)生活中,你们和父母在一起时,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矛盾呢?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

3、请学生发言,小结(这,就是父母的心,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换来孩子们的第二次重生,而作为儿女的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当我们在埋怨他们不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是否又了解了他们了呢?)。

4、小测试

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在哪天吗?

②你了解妈妈最喜欢吃什么菜吗?

③你为你父母做过什么?

对健康的感悟心理作文 篇5

为了探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学的实效性, 以我院2016级电气工程与信息系学生为研究对象, 开展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比较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学和传统式教学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 探索和完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为将来顺利走上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对象与方法

(一) 被试

2015年9月~2016年12月, 选取2016级电气工程与信息系两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共发放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90份进行前测, 筛选无效问卷和心理异常的问卷14份。对照班和实验班干预人数各38人, 其中男生20人, 女生18人。

(二) 研究工具

采用信效度较高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该量表由郑日昌等人于2005年编制, 由104个项目组成, 包括躯体化、焦虑、抑郁、偏执、自卑、强迫、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依赖、冲动、精神病、说谎13个分量表, 专门用于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三) 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的方法对实验组成员采用体验式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教学形式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视频教学、心理游戏等, 对照组则按传统理论讲授为主的形式教学。两组学生均接受前测、后测两次测验。为了控制额外变量, 结合高职学生特点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采用同样主题内容进行干预, 涉及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与挫折应对、恋爱与性心理、人格塑造、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等十二个主题, 并且授课学时一致, 均为24课时。

(四)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作统计分析:运用T检验处理和分析样本数据,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对两组在体验式教学前后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变化进行T检验, 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心理健康水平的9个因子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焦虑、偏执、社交攻击3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的心理健康程度上基本上是同质。教学后T检验表明, 两组在躯体化、自卑、抑郁、社交退缩、偏执、冲动、依赖、精神病倾向8个因子上实验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实验组焦虑、社交攻击这两个因子得分也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没有达到显著的两个因子上, 实验组的均值也比对照组要低, 这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在实验后心理健康状况比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 也就是说以活动体验为主的心理健康课比传统教学的心理课更有效。

对两组各自前后测T检验结果表明, 实验组在经过体验式心理课堂教学后, 在性心理障碍和强迫两个因子上, 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P<0.01) , 在其他因子上, 差异极其显著 (P<0.05) , 这说明干预有效, 三个月的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短期内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照组前后测的量表得分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在进行以传统教学的心理健康课后, 对照组在12个因子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性心理障碍、冲动、强迫这3个因子上有所改善, 但是改善还达不到统计学水平, 说明对照组即以传统教学的心理健康课程在一个学期的上课后并没有达到明显效果。可见, 以活动体验为主的心理健康课能提高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体验式心理健康课比传统教学的心理健康课程更有效。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三、讨论

(一) 体验式心理健康课能提高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

从实验组的前后测对比结果来看, 经体验式心理健康课干预后, 实验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躯体化、焦虑、自卑、抑郁、社交退缩、社交攻击、依赖、偏执、冲动、精神病倾向这十个因子上有了极其显著的效果, 在性心理障碍和强迫两个因子上有显著效果。在实验前, 实验组除了在强迫、冲动、精神病倾向这三个因子上分数低于全国常模水平外, 其余九个因子分数都高于常模, 在实验后, 十二个因子分数都低于常模水平。这表明体验式心理健康课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在高职院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课程, 部分老师也照本宣科, 再加上师资力量良莠不齐, 课时及教学资源等因素的限制,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只开设了心理健康的选修课, 而不是必修课, 不能保证让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得到心理健康课程的辅导, 更别提对课程改革融入体验式教学了。所以在高职院校开展体验式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很有必要, 不但能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更能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 与传统教学的心理健康课程比较, 体验式心理健康课更有效

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后测结果来看, 实验组后测在十二个因子上都显著高于前测, 对照组的前后测在十二个因子上差异都不显著。尽管前测中, 实验组均值高于对照组, 且三个因子差异显著, 但在后测中发现, 实验组十二个因子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 在三个月的教学里, 传统教学的心理健康课程并没有达到显著的效果, 而体验式心理健康课明显很有效。经过对湘潭几所高职院校的实际调查, 我们发现, 高职院校大部分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研室, 以大班教学, 教师讲授灌输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并不受大多学生的喜欢, 大多学生都是抱着拿学分的态度来上课。实验组采取的是体验式心理健康课, 其优点是以学生为主体, 具有活动性、趣味性、体验性的特点,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参加活动体验、感悟分享、整合运用, 认识自己, 从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也更喜欢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这也进一步证明了, 与传统的心理课程相比, 以活动体验为主的心理健康课更有效, 不但关注知识获得, 更关注学生的感受, 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 外践于行, 更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 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1. 不断提升授课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在开展体验式教学中, 需授课教师不断学习与提升。改变教师为主讲的方式, 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并设计不同的体验式教学情境, 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需求, 将知识传授、活动体验、行为训练融为一体, 充当活动的引导者, 促进师生与生生互动。

2. 重视体验的分享、讨论和总结

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时, 要明确主题活动的意义所在, 注重体验的分享、讨论和总结, 教师在学生的分享中也可以适当表露自己的一些感受, 使教学气氛更加活跃, 最后针对学生分享的内容, 进行分析、解释和总结, 将感性的内容提升到理论的层次, 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内化、整合、提升。一般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是最难忘的,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中使用体验式教学,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师生积极互动, 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结论

本研究表明, 在高职院校开设以活动体验为主的心理健康必修课能提高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体验式心理健康课比传统的心理健康课更有效, 教学效果更好, 应在今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中大力推广。

摘要:为了探讨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的实效性,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比较体验式教学和传统式教学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 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学比传统心理教学课更有效, 以活动体验为主的心理健康教学能显著降低高职新生心理健康量表躯体化、焦虑、自卑、抑郁、社交退缩、社交攻击、依赖、偏执、冲动、精神病倾向十个因子, 提高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职新生,体验式教学,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日昌, 邓丽芳.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 3 (2) .

[2]闫蕾, 吴佳男, 丁庆如.体验式心理健康课对高职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6 (1) .

心理健康报对学校心理教育的作用 篇6

有人认为现代的中国, 经济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 作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 该是多么幸福啊!但是让人们无比震惊的是经常有青少年自杀、杀他事件出现在新闻报导中, 而且越来越向低龄化发展, 人们在扼腕痛惜之余不断拷问, “我们的孩子怎么啦?”“究竟是什么原因害了他们?”针对这种现象, 心理专家在广泛地调查后发现, 当今青少年儿童生活得并不十分幸福, 而且有不少孩子心理存在严重问题。他们当中22%经常感到紧张, 17%为一些小事过分担心, 27%感觉同学间关系冷漠, 28%有困难是没有倾诉对象, 35%对考试过分紧张, 在这种背景下, 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广泛地关注和重视。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全面阐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实施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同时,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在日益加快, 竞争越来越激烈, 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高校扩招使中职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不足, 学生综合素质急剧下降。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 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把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上了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如何有效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教育

1、明确认识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心理教育即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 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 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它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只有重视心理教育工作, 使师生的素质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促使学生、教师、学校健康发展。

2、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 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 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十分重要, 因为心理素质档案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可以帮助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在学生刚一入学时, 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素质测试, 并且根据测试结果建立起学生的心理素质档案。同时, 学校还应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动性和阶段性, 适时在学生中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心理测验, 以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为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3、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在教师。中等职业学校需要高度关注教师的心理素质。首先, 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 鼓励教育心理学科组的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学习, 使他们尽快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 承担对其他教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传授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术与方法的任务。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 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不断提高专职和兼职心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 为开展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发展思路。再次,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育, 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让班主任和全体教师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走进课堂, 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正是班主任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的素质教育中对班主任工作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班主任的素质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每位老师差不多都有当班主任的经历, 而检验这一角色到底称不称职, 合不合格的标谁应该是, 到底有没有真正把每一个同学当成自己的孩子。在此, 也不能否认任课老师的贡献, 因为每个人的奉献都功不可没, 我认为每位老师都应努力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良方法和经验, 为我国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4、创办心理健康教育报, 加强心理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报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而又具有创新性的一举。为了配合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 针对学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我们可以用定期创办心理健康报来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问题, 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 丰富心理健康报的发展。

在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对中职学生的重要性时, 我们始终要把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教育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注重探讨心理教育规律, 注重应用现代化的心理教育手段。并且要结合自身实际, 积极探索方法、创新理念, 把心理教育教育工作看成是一个细微的、理性的多种形式、多种层面的过程。只有这样, 我们国家的心理教育教育工作才能应对全球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应对国际局势变化、社会改革深人带来的错综复杂形势;只有这样, 我们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才能以点带面, 开展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 在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开创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崭新良好的局面。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所以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刻不容缓, 这是一项神圣而艰辛的工作, 需要多方的努力与配合, 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配合的一项任务。中职学校要提升教学的高度, 把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 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融人到教学内容中。不断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做好充分的准备。

5、坚持与时代俱进, 与学生同心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要把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需求、贴近校园生活作为工作基础, 要有有效的实现形式, 让学生容易接受。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人, 营造一种良好健康的文化氛围。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将网络作为学生心理教育的平台, 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积极向上的信息。与此同时要做好网络的管理与维护合作, 将不健康的内容拒之门外。三是做好社团建设工作。社团为学生服务, 是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合理利用这项资源, 做好心理教育的宣传工作。四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多为贫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 为贫困学生争取勤工俭学的机会, 让这些学生能够安心学习, 顺利毕业。同时也要加大对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帮助毕业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机会,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降低就业期望值, 以更加理性的心态选择用人单位。通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把国家和学校对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

三、结论

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场所, 是一个群策群力的机构。对于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各地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我们学校在这一方面自认为是走在了发展创新的前列, 建立了学校心理咨询室, 开设了“知心热线”“心理信箱”, 同时还开设心理健康课, 利用校广播站、黑板报, 并且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学生创办的“心理健康报”, 开展大力宣传, 组织并开展各种有益心理健康的活动, 加强科研, 努力研究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我们学校现在把心理健康教育报的建设始终立于心理教育工作的前线, 是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者和组织者, 而且由于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与学生的亲近程度, 决定了一个合格的心理健康报必然是上述各种措施的纽带和枢纽。

对健康的感悟心理作文 篇7

一、积极心理学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它是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不同之处是它主张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的复杂行为, 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 激发人的活力, 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 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认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使命, 就是如何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 帮助受教育者走向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的区别

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研究人类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 更多的是关注人类一些消极的表现特征, 着重于自杀的预防、心理问题的矫正以及心理问题的预防, 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规划为疾病的治疗, 而对于心态积极的人如何使他们变得更优秀则没有具体的做法和措施, 总是在想如何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对如何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缺乏必要的思考和探究。这种模式往往导致人们认为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本能的拒绝心理咨询和治疗, 而积极心理学更多的是关注人类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培养, 着重挖掘人类的积极品质, 对人性进行积极的评价, 以使人类学会分享快乐、创造幸福、保持生命的乐观向上的积极状态, 从而提高人类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

三、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立足于研究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 通过激发人类的潜能, 释放自身的积极品质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进而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 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幸福。积极心理学有着传统心理学所没有的优势, 它将人的主观幸福作为关注的核心, 以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体系为框架, 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 通过积极的人格特征促进个人的发展进步, 为建设积极的公众品质和良好的社会系统提供坚实的后盾。

四、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的必要性

(一) 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积极就代表着“正向的”或“主动的”意思, 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注重积极的人格的塑造, 通过获得人类的积极的品质和特征,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抵制消极情绪的能力, 同时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维护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引进校园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广泛干预的作用。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助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 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

(二) 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高, 但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并没有与此保持同步。相反, 人们的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各种心理问题随之产生。消极心理学的研究理念与研究手段是难以发挥更大作用的。而积极心理学以人为本、提倡积极人性、注重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的思想理念, 正满足了当代人们对心理学的需求。积极心理学的出现, 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与使命, 它有助于帮助人们在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下生活得更幸福。

(三) 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肯定人、重视人的发展, 我们可以把积极心理学同思政教育结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思想, 把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本身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相联系。通过为大学生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形成好学修德的和谐校园文化, 同时高校应该发挥其舆论宣传的作用, 善于运用各类传媒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大学生在积极的校园文化中培养积极先进的思想。

五、积极心理学下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 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认知能力。

悦纳自我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 体会自我的独特性, 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和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冷静地看待得与失, 在生活中注重自我发展和完善自我。

(二)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塑造积极的人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论, 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 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 承担起生活的责任, 成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利用积极心理学着重于关注和挖掘个体和群体中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 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使个体最大化地发挥出积极的品质。

(三) 多渠道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开设包括学习心理指导、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性格教育、人际交往关系指导、挫折教育、爱情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和性心理教育等课程, 还可以通过游戏、娱乐、主题团队日、野营、拉练、军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训练, 特别要注重快乐、尊重、感激关心、赞赏、宽容等情感的培养, 使学生在参与积极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自身潜能得到开发, 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四) 强化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理念。

教育者要坚信大学生具备积极潜能和美德, 这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 从而通过咨询与辅导发掘他们的各种积极品质和美德。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仅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能够推动心理学本身发挥其积极作用, 帮助人类及社会健康、良性、和谐地发展。

摘要: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全新的研究力量, 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 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 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 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更新观念、开阔视野, 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并努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意的统一, 达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刘燕, 谢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 2011.1.

[2]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9.

[3]张忠宇, 夏宝慧.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12.

对健康的感悟心理作文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8月—2012年7月在我市结核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并已经确诊的结核病患者300例, 符合以下条件: (1) 小学以上文化程度; (2) 非耐多药结核病患者; (3) 既往无精神疾患; (4) 年龄≧16岁。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 即单日入院患者分为对照组, 双日入院患者分为试验组,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肺结核类型、治疗方案、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评定量表

(1)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此表由Derogatis.L.R.编制 (1975) [4], 共90个项目, 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 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 是医生评定患者症状的一种常用方法。主要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此量表在国内外精神卫生领域广为应用。 (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此量表由肖水源在1986年设计并于1990年修订, 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4], 量表包括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 (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PSSS) :由Zimet编制的此量表是一种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 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源如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 同时以总分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由家庭支持分、朋友支持分及其他支持分3部分组成。

1.3 方法

对照组:根据不同肺结核类型采取标准化化疗方案及常规护理;试验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之外, 与其家属一起接受每周1次、为期6周的心理干预。

1.3.1 心理干预的要求

(1) 每次活动15~20人, 每次时间约1 h; (2) 参与成员必须愿意表达和参与; (3) 活动场所安静, 无人打扰; (4) 为防止交叉感染, 每次参加团体辅导时患者及其家属必须戴好N95防护口罩, 指导者及工作人员可不必戴口罩; (5) 心理干预的指导者及时反馈每次活动后布置的家庭作业, 引导参与干预的成员思考如何把在团体中的学习成果应用到正常生活中, 达到真正的成长目标。

1.3.2 心理干预的主要内容

宣传结核病相关知识;对检查的理解和配合;对治疗及不良反应的正确认识;消毒隔离的措施;国家关于结核病治疗的免费政策;正确识别自身情绪;介绍不良情绪的几种控制方法;负性情绪宣泄的注意事项;组建互助小组。

1.3.3 心理干预的方法

(1) 6次心理干预的主题分别为:认识结核病, 怎样对待结核病和结核病患者, 我需要了解什么, 结核病给我带来什么, 住院期间我能做什么, 出院后我需要做什么。 (2) 参与心理干预的人员除了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心理咨询师担任指导者外, 还包括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所专家、专科医院科主任、护士长、结核病专管员及治疗效果好的肺结核患者参与其中;干预对象主要为肺结核患者及其家属。

1.3.4 心理干预后实现的10大目标技能

(1) 我了解自身的情况, 并能将这些情况向他人描述; (2) 我知道自己的药物治疗方案, 并知道这些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3) 我知道在治疗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后向谁咨询和采取怎样的办法; (4) 在担心检验结果和治疗效果时, 我能讨论我的担心; (5) 我知道我需要听从的营养建议并知道其重要性; (6) 我明白复查的重要性并能按要求定期复查; (7) 我有关于家庭防护和隔离的相应知识; (8) 我知道随意停药的后果; (9) 我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医疗、社会保险和享受国家政策范围内的免费药物治疗或检查; (10) 我已经了解了关于饮酒、吸烟、吸毒及艾滋病的危害。

1.3.5 个别心理辅导

对于其中SCL-90得分较高和社会支持度较低的患者, 依据自愿的原则开展个别心理疏导, 频率为每周1次, 连续4次。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评估对照组和试验组在实施干预前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情况, 试验组结束6周干预后再次评估, 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段做2次评估, 并比较2组患者的差别。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 数据比较采用t和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对照组干预前SCL-90结果比较及所有观察对象与全国常模比较

对照组和试验组SCL-90各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二者与全国常模[5]相比, 在总均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干预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SCL-90结果比较

对照组在2个相同时间段前后的测试结果表现为躯体化、敌对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试验组干预后总均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有显著性降低。见表2。

注:SCL-90—症状自评量表。

注:SCL-90—症状自评量表。

2.3 干预前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比较

见表3。试验组干预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有显著性增高 (P<0.05) 。

2.4 干预前后PSSS量表结果比较

见表4。试验组干预后PSSS各部分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PSSS—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1) 从分析结果看, 肺结核患者SCL-90结果与全国常模相比, 在总均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认为由于肺结核为传染性疾病, 若痰检阳性还需要隔离, 加上周围人因害怕被传染而疏远患者, 患者自己和亲人都担心发生传染, 这些客观和主观的原因, 都会导致肺结核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因而与全国常模存在差异。

(2) 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SCL-90结果显示, 对照组在2个相同时间段前后的测试结果表现为躯体化、敌对因子有显著性差异, 试验组干预后总均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分有极为显著降低。可见心理干预对改善肺结核患者的心理问题有积极作用。

(3) 干预前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比较显示, 试验组干预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有显著性增高;干预前后PSSS量表结果比较显示, 试验组干预后PSSS各部分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显示, 由于肺结核为传染性疾病, 而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不足, 导致周围人对患者有意疏远, 不能提供有效支持和帮助。通过心理干预, 对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宣传和教育, 让他们对肺结核这一疾病的认识更为清晰, 也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心理问题。因此, 对患者家属及朋友进行有效宣传很有必要, 同时也需要在社会中对肺结核加强宣传, 让全社会的人认识肺结核, 并为肺结核患者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

3.2 结语

肺结核与一般的传染病不同, 具有疗程长、服药种类多、剂量大、不良反应多、易复发的特点, 复发后患者经济负担重, 住院肺结核患者多为急、危重症及复发患者, 这些因素会导致肺结核患者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度也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本文研究显示, 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进行切实有效的心理干预, 能有效改善肺结核患者的负性情绪, 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促进康复。

在对入选肺结核患者进行干预之前, 我们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一项疾病认知情况调查, 调查显示肺结核患者最希望得到关于结核病的知识是关于病因 (42.4%) 、疾病预防 (52.5%) 及治疗方案 (55.9%) , 并且最希望的健康教育人员是医护人员 (91.6%) , 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6], 因而,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对于结核病基本知识的普及仍是心理认知干预中的重要基础, 这样能帮助肺结核患者正确认识自己所患疾病, 在家庭和社会预防中减少不必要的担心和做好正确防护, 对自己的治疗方案及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心中有数, 这样的心理干预更需要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参与其中。另一方面, 在回答“当你遇到不良情绪时, 最希望向谁倾诉”问题时, 超过67%的患者选择了朋友或亲人, 这也说明了多数患者仍认为朋友和亲人是自己值得信任的、可以倾诉内心的对象, 因而, 心理干预的过程也是信任关系建立的过程, 这影响了干预效果的好坏。在心理干预结束后的调查显示, 在服药期间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 高达99%的患者会就近咨询社区结核病专管员或咨询医生并会继续服药, 没有一例患者会擅自停药, 这也表明我们的干预达到了最终的目的, 即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强化了遵医行为。

总之, 在实际的操作中, 只有密切接触和联系患者, 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和消除顾虑, 搭建起良好医患关系这个桥梁, 应用心理学技术, 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 改善患者的心理条件, 增强抗病能力, 消除身心症状, 真正引导他们采取科学、理性地对待疾病的行为, 促进其人格的成熟, 达到减少复发和耐药患者产生的目的。

摘要:目的 了解肺结核患者抗结核病治疗过程中心理干预的疗效。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社会支持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PSSS) 对300例肺结核患者进行心理测试, 并将这300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2组进行相同的药物治疗及护理, 试验组增加为期6周的心理干预及个别心理辅导。评定及比较2组SCL-90、社会支持量表及PSSS分值。结果 肺结核患者SCL-90部分因子与全国常模有显著性差异, 试验组患者负性心理明显好转, 特别是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但社会支持及PSSS量表各因子在心理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系统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肺结核患者负性心理, 减轻心理压力, 但不能改变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及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

关键词:肺结核,心理干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王长虹, 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6-12.

[2]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8.

[3]Anderen BL, Farrar WB, Golden-krentz DM, et al.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and immune Changes after a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a clinical trial[J].J Clin Oncol, 2004, 22:3570-3580.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2-14.

[5]金华, 吴文源, 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6, 12 (5) :260-263.

上一篇:中药馆致辞下一篇:与上司沟通的几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