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对情绪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4-09-01

锻炼对情绪心理健康的影响(共9篇)

锻炼对情绪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1

锻炼对情绪心理健康的影响

“运动与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关,它能减缓抑郁和焦虑症状。”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似乎是一个广泛流传的常识。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减缓或消除焦虑、抑郁类心理疾病,纠正人的心理缺陷,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一.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 1.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2.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和改善部分人的意识和记忆模糊、朦胧,出现错觉和幻觉等智力上的障碍。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

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4.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5.治疗心理疾病

由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群体性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提供了一种亲和力。在体育运动中不必用言语即可相互交往,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他们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活动等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情感,并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另外,一些体育集体活动项目本身就对参与者提出了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要求,人们只有密切配合,互为默契,发扬团队精神,才能使比赛获取得好的成绩。对那些性格怪癖、郁郁寡欢 的学生,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他们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只有适宜的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心理健康,相反,如果所采用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不科学,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而且还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心理耗竭和锻炼依赖性。心理耗竭是指锻炼者在锻炼中因长期无法克服的运动应激而产生的一种耗竭性心理生理反应,是一种锻炼心理症状。该症状不仅会损害锻炼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直接导致其退出锻炼;锻炼依赖性是指锻炼者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和生理依赖,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有积极锻炼依赖性的人能够控制锻炼行为,在运动后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运动量组别对大学生的体、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因子等有显著性差异。有消极锻炼依赖的人在锻炼后往往会产生更多的应激、抑郁、焦虑和愤怒等情绪体验。

锻炼对情绪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012 - 04 ~ 2014 - 04 在我院进行产检的孕妇。88 例孕妇中, 年龄22 ~ 37 岁, 平均 ( 28. 2 ± 1. 1) 岁; 体质量42 ~ 75kg, 平均 ( 52. 3± 2. 1) kg; 孕周12 ~ 14 周, 平均 ( 12. 8 ± 0. 5) 周; 文化程度: 25 例初中, 33 例高中, 30 例大专及以上。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4例。两组在年龄、孕周及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方面不显著, 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产科盆底肌锻炼指导, 观察组实施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 具体内容如下。

1. 2. 1 对照组

为孕妇讲解盆底肌锻炼的相关知识,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 了解女性盆底肌群、哪些因素会导致女性盆底肌张力减退、盆底肌锻炼的具体方式及对分娩结局造成的影响等。同时, 指导孕妇进行盆底肌锻炼: 孕妇可自行选择盆底肌锻炼的时间, 锻炼时体位不限, 如可结合孕妇喜好选择仰卧、站立或者坐位。训练之前, 叮嘱孕妇现将膀胱排空, 并进行收紧肛门与阴道的工作; 训练时, 先持续收缩会阴, 持续3 秒后放松, 将上述动作重复5 次, 接着快速收缩会阴再放松, 然后重复收缩会阴。持续时间增至5 秒后接着放松, 循环往复进行15min左右, 循序渐进。训练期间, 若孕妇出现不适, 则立即停止锻炼。孕妇自首诊直到分娩, 锻炼时间至少为6 ~ 8 周。课后, 孕妇未接受专职人员指导, 自行锻炼。

1. 2. 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 观察组以电话随访形式继续进行盆底肌锻炼指导练习, 对孕妇的妊娠及产后疑难问题进行解答。电话随访1 次/周, 并一对一指导产妇进行产后锻炼。

1. 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 SDS) 与抑郁自评量表 ( SAS) 对两组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价, 分值越大, 焦虑、抑郁情绪则更严重[2]。另外, 对比两组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新生儿情况, 评定两组的护理效果。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 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用卡方值检验, P < 0. 05 则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 1 两组SAS和SDS评分对比

指导前, 两组的SAS和SDS评分比较并无明显差异 ( P > 0. 05) ; 指导之后, 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均远远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见表1。

2. 2 两组的分娩方式对比

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自然分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 P < 0. 05) , 见表2。

2. 3 两组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共3 例发生并发症, 1 例会阴裂伤, 2 例会阴切口感染, 约占6. 62% 。对照组共10 例出现并发症, 2 例产后出血, 3 例会阴裂伤, 2 例会阴切口感染, 3 例胎盘胎膜遗留, 约占22. 73% 。两组比较, 存在统计学差异 ( P < 0. 05) 。

2. 4 两组的新生儿情况对比

观察组2 例早期流产, 1 例新生儿窒息, 1 例围生儿死亡, 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9. 09% 。对照组4 例早期流产, 3 例新生儿窒息, 2 例围生儿死亡, 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0. 45% 。两组比较, 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 χ2= 2. 256, P > 0. 05) 。

3 讨论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下, 对妊娠结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直以来,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都是医学者及产科医师关注的重点。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女性妊娠期与产后进行盆底肌锻炼是一种主要的解决方法, 但在具体开展方面仍未达成共识[3,4]。在本次研究中, 我院对观察组给予了电话随访形式进行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 一对一指导产妇进行产后锻炼, 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盆底肌锻炼指导, 未随访及继续指导。对于孕妇而言, 通过进行盆底肌锻炼, 能够有意识、节律地收缩阴道、尿道口与肛门周围肌肉, 从而有利于提高盆底肌紧张度与收缩力, 对促进产后盆底肌肌力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5]。从表1 中可看出, 经过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后, 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者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从表2 中则发现, 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剖宫产人数则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显著。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人数较少。两组在围生儿结局方面差异不明显, 说明两种指导方式在降低围生儿不良结局中仍有待改进。这说明通过实施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 孕妇能够有意识、有节律地收缩尿道口、阴道与肛门周围肌肉, 大大增强了盆底肌紧张度与收缩力, 有效调节了孕妇的心态, 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 更有利于进行自然分娩, 大大降低了剖宫产及阴道助产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 也有效促进了盆底肌血液循环, 能够有效预防阴道松弛及压力性尿失禁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改善孕妇的抑郁情绪。

盆底肌锻炼可根据孕妇的情况采取相应的体位, 也不受地点及时间限制。不足之处是, 由于锻炼方式及动作相对单调, 且练习模式不固定, 许多孕产妇很难长时间坚持, 甚至停止锻炼。为此, 医务人员通过电话随访方式, 对孕妇进行鼓励、指导, 督促孕妇积极进行锻炼, 并一对一指导产妇产后锻炼, 这些做法对于保持孕妇锻炼的持续性具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 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应用于孕妇中, 可有效改善孕妇的焦虑、抑郁情绪, 大大减少了剖宫产及阴道助产等难产情况的发生, 还能有效改善新生儿结局,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对孕妇焦虑抑郁情绪与分娩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总结。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042014-04共收治的88例孕妇,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产科盆底肌锻炼指导, 对比两组的焦虑 (SAS) 、抑郁 (SDS) 评分及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的SAS与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剖宫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盆底肌锻炼持续指导应用于待分娩产妇, 能够有效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改善分结局, 效果显著。

关键词: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焦虑,抑郁,分娩结局

参考文献

[1]张蔚萍.出院后电话随访对产妇行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的效果[J].现代医学, 2014, 42 (7) :818-820

[2]王新, 邓美莲, 李桂友.围生期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对锻炼依从性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3) :51-53

[3]胡峥, 齐国华, 吴燕华.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对初产妇母婴分娩结局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14, 25 (09) :1351-1352

[4]吕静.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对分娩结局及盆底肌张力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2) :215-216

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篇3

那为什么情绪能够影响健康呢?对这个问题,科学家进行了许多研究,目前虽尚无定论,但大多倾向于人在不同情绪状态时,下丘脑、脑下垂体、自主神经系统都会有一定的生化改变,并由此引起身体各器官功能的变化。这就是情绪可以致病的生理学基础。

生理和心理学研究认为,应激状态可使人抵抗力降低,易罹患疾病。“一切顽固的忧愁和焦虑,可称为不良情绪,这种情绪强烈、长期存在,足以给疾病大开方便之门”。美国专家研究表明,因情绪紧张而患病者,占门诊病人的76%。近代国内外研究也证明,情绪在一些躯体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人的疾病状态,反过来也可引起情绪变化,两者互为因果。

(1)不良情绪与癌症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长期压抑和不满的情绪,诸如抑郁、悲哀、恐惧、愤怒等,都容易诱发癌症。心爱的人突然死亡或突然失去安全保障,也是癌症发生的诱因。

情绪与癌症的治疗效果和癌症的复发率,也有着明显的联系。愉快的情绪有利于癌症的治疗;悲观、绝望的情绪往往使癌症加剧。对子宫颈癌患者的对照研究表明,在同样抗癌治疗条件下,对疾病的态度正确和情绪良好的患者,其疗效较高,生命的延续日期较长;而对癌症持焦虑、恐惧、悲观情绪的患者,则其病情迅速恶化并很快死亡。

(2)不良情绪与高血压病

血压对于情绪的变化是极为敏感的。情绪状态的改变可以引起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愤怒、仇恨、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可使血压升高,尤其以愤怒、焦虑、仇恨与血压的关系最为密切。有人甚至认为,被抑制的敌视情绪可能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根据232例高血压患者的研究发现,其中58.7%的患者病前有急躁易怒、要求过高的特点。如果处于长期而反复的过度紧张,或者在强烈的情绪激动状态下,则容易发展为高血压病。例如,消防队员较易罹患高血压病。医学院学生中,毕业班高血压患病率是低年级学生的3倍。

(3)不良情绪与心脏病

心脏和血管对情绪反应最为敏感。反复而持续出现的不良情绪,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有焦虑、恐惧、愤怒、悲哀情绪者,其冠心病发病率或复发率较高。许多研究发现,高度焦虑者的心绞痛发病率为低焦虑者的2倍。有焦虑、抑郁情绪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愤怒、焦虑、惊恐以及其他情绪突变都容易导致突然死亡(猝死)。许多冠心病患者就是在不良情绪刺激下,导致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发作,甚至死亡。

(4)不良情绪与胃肠疾病

消化系统是对情绪反应的敏感器官。情绪与胃肠的功能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恐惧或悲痛时,胃粘膜会变白,胃酸停止分泌,可引起消化不良;而在焦虑、愤怒、怨恨时,胃粘膜会充血,胃酸分泌增多,长期如此,可导致胃溃疡。有研究证明,动物因受焦虑、恐惧、不安、紧张情绪的持续影响,几乎都患了胃溃疡。可见不良情绪对胃肠疾病的发生有很大的作用。

解放军常州第一○二医院心理咨询热线:(0519)8108568(8:00~22:00)

锻炼对情绪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4

1、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1.1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安慰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安慰。比如:中小学生由于小小的误会而失去一个朋友的时候,通过体育锻炼进行一定程度的情绪调节,使得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认识或结交更多的伙伴或朋友,排除由于他们缺乏伙伴,而出现内心孤独而渴望交朋友的情感趋向,同时更好地减少他们内心的失望感,帮助他们交更多朋友,从而获得更多的友谊,获得更多的同伴的支持。

1.2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要学会自我控制。比如:中小学生由于和同学发生争吵,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由于处于青春期,比较容易冲动,控制不住自己想对同学出手。而通过课间或体育课堂科学可以使学生情绪得到缓解,更好地学会自我控制。并且通过体育老师的引导使他们知道学会自我控制,知道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尊重同伴或其他人的人格和尊严,在日常学习活动和体育锻炼中做到公平公正,做到对同伴的一视同仁;同时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对同学的语言暴力和人身攻击等伤害同学尊严的行为。

1.3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注意转移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注意转移。比如:中小学生因为谈论意见不统一发生争执,情绪异常激动,负面情绪积攒了许多,无法得到排泄。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学会注意转移,并且通过稍稍带有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项目将自己心里的负面情绪及时排泄出去。而且与同学发生争执的使用,要懂得通过打球、跑步或其他体育锻炼项目创造彼此交流的机会,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让同学发表一下自己意见来转移注意力,要给同学表达一下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机会,让同伴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自己再思考谁对谁错,如果自己错了就应该表示歉意,而不是一味争得对方认可自己错误的观点,而是对于自己观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或意见。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也通过体育锻炼转移了自己以前比较气愤的心情,更化解了和同学之间的争执局面或僵硬的关系。但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学生为主,从而通过和谐式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

1.4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发泄消极情绪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发泄消极情绪。比如:中小学生由于考试失利,心情低落消沉,短时间内提不起奋斗的激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项目使中小学生学会适当地发泄内心的压抑或难过,将自己的愤怒转化为自己锻炼的动力,通过体育锻炼将所有的压抑和难过都排泄出去,更好地防止学生抑郁、焦虑等负情绪的出现并严重化。从而可以以亲切的目光、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具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同伴、同学和老师交流;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还可以帮助中小学生表现出对同伴、同学、老师等人的信任和关爱,因为体育锻炼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同时,体育老师借助这种平等的理念更好地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懂得更好地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

2、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体育锻炼

2.1更好地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在教育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重要,更好地实现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在促进体育锻炼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小学首先就必须设计好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教学模式,要引导体育老师要充分理解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体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及时理解和掌握中小学生认知变化特征、情感成长变化特征、意志强弱变化以及其性格诸多方面所产生巨大变化,从而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此,体育老师要引导学生多参加班级集体体育锻炼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式活动形式,不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促使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尊重同伴,学会相处和关心同伴,从而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他们形成更好的行为习惯,改变以往不好的习性,更好地树立自信心,更好地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的集体奉献精神,从而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2.2树立学生是主体的体育锻炼教学理念

在教育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重要,就必须不断树立学生是主体的体育锻炼教学理念。采取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主体教学方法,在组织体育锻炼教学活动的时候,体育老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努力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理论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合作学习。然后通过具体的体育锻炼项目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尤其是他们人际关系的改善,因为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和矛盾所造成的。始终做到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路人,将体育锻炼课堂真正回归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体育锻炼课堂的主体,自由与同伴锻炼,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与谈心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将负面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及时发泄出去。

2.3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显得比较重要。必须不断加强师生间的合作,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改变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老师与学生进行民主和谐的相处,使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中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形成更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其心理健康成长提高积极健康的情感环境;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让中小学生更喜欢体育锻炼,并且使他们通过集体体育锻炼项目的比赛等形式深切地享受到奉献班集体、奉献他人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快乐,并且通过体育老师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自信和喜悦的情绪体验,以此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形成比较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3、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不断分析和研究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利于将中学生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中学生体育教育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实现体育课堂教学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实现健康教育人文化和科学化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提高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聪英,王宏建,李志军,等.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4):73-75.

[2]吴家舵,吴红权,朱超群.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4):114-115.

锻炼对情绪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5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and feasible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emotions of health worker and improve learning outcomes.Methods A total of 30 people were selected from 109 health workers who were train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to October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of 15 people.The 5-week group counseling was conduct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and the general academic emotions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Results After 5 times of group counseling,the positive scores of the health worker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the negative emotional scor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in the study,relaxation,anger,disappointment,pleasure,hope and interest.Conclusion Group counseling can improve health workers′academic emotions,and the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feasible.

[Key words]Group counseling;Health worker;Academic emotions;Military health service

卫生学兵,是指经过短期卫生知识培训学习,专门从事基层卫生工作的士兵[1-2]。卫生学兵群体均从刚入伍的新兵中选拔组成,其学历从高中生到研究生层次不等,从学校刚毕业就走进部队,面对部队不同的环境和艰巨的训练任务,本身就存在很多情绪问题[3];与此同时,又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复杂的卫生方面的新知识,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这些也会让学兵们产生另外的学习方面的情绪。有学者定义这些与学业进展、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情绪(愉快、焦虑等)的总称为学业情绪[4]。

有学者[5-7]采用一定的干预措施来改善在校学生的学业情绪,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其他方面能力。但是,目前这些研究的对象均来源于在校大学生,而面对部队卫生学兵这一特殊的群体,相关研究甚少。如何探讨出一套有效的干预模式,来改善卫生学兵的学业情绪,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业成就,为以后衛生学兵的培养提供科学方法,对我军的改革与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本职工作和培养卫生学兵的工作实践,进行了积极尝试和大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在我院学习培训的109名卫生学兵进行招募,经过筛选和面试,选出愿意参加团体辅导和问卷调查的30名,均为刚入伍的新兵,男性,年龄19~24岁,均为高中及以上文化。进行随机分组,15人为实验组,常规理论授课,并给予团体辅导;另15人为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理论授课不进行团体辅导。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8]包括学生在学习中最常体验的10种情绪:焦虑、厌学、放松、自豪、羞愧、失望、愉快、希望、气愤、兴趣。问卷各分测试的α系数为0.641~0.887,重测信度0.563~0.866。

1.2.2团体辅导方案 根据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9-10]和社会学习理论,并结合以往卫生学兵在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通过访谈了解的学兵的心理困惑和需求,自行设置团体辅导内容,制定时遵循团体辅导的`基本理念[11],并请专家给予审核,最终形成有效完整的适合卫生学兵并对学业有影响的团体辅导方案,连续5周,每周1次,每次90分钟,见表1。endprint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分析工具软件SPSS 19.0对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干预前后卫生学兵在各分测试得分发生变化,在放松、愉快、希望、兴趣积极情绪上得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焦虑、厌学、失望、气愤等负性情绪上得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各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得分在厌学、放松、气愤、失望、愉快、希望及兴趣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3.1卫生学兵学业情绪分析

学业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指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12],它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等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团体辅导对改善卫生学兵学业情绪效果明显,在兴趣、厌学、失望、气愤情绪方面的改善与杨萍等[7]对大学生的研究基本一致。卫生学兵从学校毕业到部队,本想体验不同的生活,现在又回到教室进行学校式的学习,势必会产生失望、抵触情绪,继而会厌学,更难以有学习的兴趣,这些都会制约着卫生学兵的学习效果。卫生学兵均是从新兵中选优出来的,所以卫生学兵普遍感到自豪,在学习中羞愧情绪较少,辅导前后两组学兵的自豪、羞愧情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是提升了学兵的愉快、希望和兴趣等积极情绪,降低了厌学、失望和气愤等消极情绪,改善了学兵的学习行为,有效促进学兵快乐、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提高了学兵的教学效果。

3.2改善学业情绪的团体辅导方法分析

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人际互动模式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11]。根据人本主义理论,人都有积极自我改善和要求上进的意愿,本次招募的成员都是自愿参加的,且有强烈改变的需求的学兵。团体辅导方案是基于积极心理学和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技术,结合访谈和分析以往卫生学兵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学业情绪的基础上编制的,团体辅导中通过成员间互帮互助、相互观察学习,领导者通过支持和鼓励来帮助卫生学兵们认识自我,接纳肯定自己,并挖掘自我潜能,找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唤醒了学兵的积极情绪,控制了消极情绪,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当学兵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就会更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卫生学兵来院的学习的动机是不同的[13],很多学者[14-16]研究不同的动机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成绩,团体辅导通过改变学兵的不正确的认知,纠正了不良学习的动机,明确了学习目标,激发了学习热情,提升了学习的希望,而团体辅导中学习策略和自我管理技巧的掌握和提高,也更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团体互动中和谐包容的氛围也让卫生学兵们体会到积极的愉快、自豪的情绪。所有这些都进一步提高了学兵的学业成就,保障了學习效果。

团体辅导中依从积极看待的立场,建立了安全、信任的氛围,成员间可以自由的自我开放,全面的自我觉察与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情感。每个人可以从成员中学习模仿,形成对自己新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逐渐提高自尊和控制力,在深入的自我探索中,通过领导者的带领和成员间的互动,提高自我效能感,在积极愉快、放松的团体氛围中提高了积极情绪,减少了负性情绪,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和充满希望的力量来更好的完成学习。促进对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果,掌握扎实的卫勤知识,更好地为部队官兵服务。

本研究首次在卫生学兵的培养中考虑到学业情绪因素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但还存在一些不足:①学业情绪量表均借鉴而来,没有针对军人的实际情况而进行重新编制,其适用性有待考证;②团体辅导内容科学性、时效性、普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③影响情绪的因素很多,应该有更多的干预措施来改善。

[参考文献]

[1]张媛,支国成,黄应堂,等.试论“卫生专业兵”概念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J].白求恩军事学院学报,2011,9(5):378-379.

[2]李伟,毕光远,胡立洋,等.军队卫生士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东南国防医学,,15(3):318-320.

[3]李红政,陈琼妮,雷美英,等.陆军新兵不同训练阶段焦虑情绪的变化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13(4):455-456.

[4]Pekrun R,Thomas G,Wolfram T,et al.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J].Educ Psychol,,(2):91-105.

[5]马慧霞,刘美廷,张非易.理性情绪教育改善高一学生的学业情绪[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1):116-119.

[6]董妍,俞国良.学习不良青少年学业情绪的整合性干预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1):162-171.

[7]杨萍,徐颖,浦昆华.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学业情绪、提升核心自我评价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2):203-206.

[8]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49-251.

[9]赵丽洁.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396-398.

[10]Yang HJ.Factors affecting student burnou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multiple enrollment programs in Taiwan′s technical-vocational colleges[J].Int J Educ Dev,2004, 24(3):283-301.

[1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94-295.

[12]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教育研究,,(10):39-43.

[13]顾振灿,唐雷.掌握心理规律激发学兵的学习动机[J].大舞台(教学与艺术),,(7):137-137.

[14]李喜芬.英语学习动机与成绩、策略的相关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6):47-49.

[15]杜永明,翼国锋.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关系的对比实验[J].大学教育科学,,(1):67-71.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6

针对目前在校大学生,由于学业、就业、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及人际关系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总结了大学生的自尊、焦虑、抑郁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作 者:樊丽丽 Fan Lili 作者单位:鸡西大学,黑龙江・鸡西,158100 刊 名: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COMPREHENSIVE EDITION) 年,卷(期):20xx 7(6) 分类号: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锻炼 焦虑 抑郁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7

1.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有关资料研究表明:近几年,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正在增长,患者人数不断增加,病种不断扩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它是由精神因素所引起的常见病,是既有精神性症状,又有躯体性症状的心因性疾病,主要有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和器官性神经症等。(2)心身疾病。也称心理障碍,它是指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的、与情绪有关的躯体疾病。这些疾病一般在身体的生理机能和组织结构上有明显的损害,如长期焦虑、恐怖、忧愁、愤怒等消极情绪会诱发胃溃疡、高血压、偏头痛等。(3)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精神活动分裂,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特征全面分裂与失调。

1.2 原因分析

导致中学生出现这些不良心理状况的因素很复杂,既有社会环境的因素又有个体自身原因,但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1.2.1 学习负担过重。

目前,中高考竞争异常激烈,社会和家庭把重心都放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特别是面临升学的学生,大多数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背负过大的学习压力。学校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这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欠缺,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能力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

1.2.2 生活上的挫折和对挫折的敏感症。

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于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再加上父母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失恋、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或突发不幸事件,常使这些承受巨大学习压力的高三学生再遭受难以承受的精神上的打击。有的认识水平不高,情感脆弱,心胸狭窄,计较个人得失,心理脆弱者均可导致不同心理障碍。

1.2.3 人际关系紧张中的矛盾。

在一个真诚友爱和谐的班集体,其亲和力强,使人感受到自然和谐而有安全感,若环境恶劣、人际关系紧张,则感到烦躁恐慌,毕业班的学生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有的学生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行为不羁,上课时影响他人学习,在宿舍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感受,影响他人休息,导致同学之间的矛盾增多,群体不相容,互感压抑和紧张,造成不和谐局面。

2.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概述

2.1 体育锻炼含义

体育锻炼是指人们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交往的机会。与人交往,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参与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各种群体性的体育运动,可以得到社会强化和群体的认同,从而在安全、友谊、亲情、爱情、支持、理解、尊重方面得到应有的满足。

2.2 心理健康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矛盾,并将个人心理发展为最佳状态,主要包括智力、心境、意志、人格、心理适应几个方面。

2.3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为:一是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二是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三是恰当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四是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五是协调和控制情绪,心情良好;六是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七是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3.1.1 体育锻炼能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此时,体育教师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家长可多带学生参加户外运动,让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认识到体育锻炼是增进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以此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3.1.2 体育锻炼项目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习的锻炼项目需要。比如,在篮球比赛中,带球进攻由于要了解场上队员的位置,注意得比较广,既要高速带球又要防止被对方拦截,还要善于分配注意力。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要有勇敢、顽强、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的感情,而就一般的心理水平来说根本不能满足上述运动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需要。但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慢慢地得到提高。

3.1.3 体育锻炼能改善中学生的不良情绪,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中学生因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人际关系复杂及对前程的担忧而产生紧张、焦虑、烦恼和不安等。因此,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学生在运动中要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及进步的欣慰和失误的悔恨,这对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有着积极作用。此外运动可以释放人的心理能量,特别是当人体在直接参与或观看比赛的过程中,情感得到宣泄,促使人的心理平衡,同时也带来身心的愉快。

3.2 消极影响

中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其身心健康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不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还会给心理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3.2.1 部分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痴迷。

一般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对规律的锻炼生活有一种心理依赖,故在停止锻炼的24~26小时以后会出现一些停训症状,停训症状有:焦虑、易怒、肌肉痉挛、全身发胀和神经质等。这些症状的出现一般是因为被动停止锻炼而出现的,这里所谓的“被动”是一些锻炼者本身无法抗拒的必须打乱自己的体育活动的计划的因素。如果锻炼者要有意停止训练,则一般不会出现这些症状。锻炼者对体育的痴迷,表现为锻炼依赖性或运动依赖性,是指类似于对酒精、药物和赌博的精神依赖并难以摆脱。其典型患者的表现是把运动作为一个无节制项目,即使受伤也不愿放弃运动,这种对体育锻炼的痴迷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

3.2.2 中学生过度锻炼易造成心理疾病。

过度进行体育锻炼将会产生疲劳综合征,主要表现在锻炼者的身上,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是在发病的早期。过度训练早期运动员往往主要表现为类似精神官能症,主要表现症状有:压抑、焦虑、易怒、冷漠、自尊心下降、情绪不稳、害怕竞争、工作或训练时精神不集中等。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做及时的治疗或开导,长期发展下去,学生容易对体育锻炼产生厌恶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甚至易形成心理疾病。

中学生肩负着历史和人民所赋予的使命,同时他们是祖国的希望,因此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对祖国有着巨大的影响。且中学生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各个方面都处于半成熟状态,科学合理地参与体育锻炼则可以帮助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反之,过于运动训练不利于中学生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发挥积极功能,引导并帮助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养成好的锻炼习惯,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大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体育锻炼对中学心理健康的影响, 认为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 而且能促进自我意识的增强,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改善人际关系, 调节不良情绪,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但是要注意过度运动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体育锻炼,中学心理健康,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123-125.

[2]赵海峰.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J].长春工程学院院报, 2001 (2) :63-64.

[3]李少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55-57.

锻炼对情绪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学业情绪;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4-0004-03

十九世纪以来,情绪成为心理学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当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将情绪看作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不是一个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冷认知过程,而是一个伴有情绪的热认知过程。早在上个世纪初R.M.Yerkes 和 J.D.Dodson研究发现,情绪的唤醒水平影响学习效果,情绪唤醒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习,只有中等唤醒水平时学习效果最好。Pekrun2002年正式提出学业情绪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学生在学校情景下的情绪体验,并分析了教师和学生的情绪对学习、成就和健康的影响。青少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但同时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情绪易变,情绪发展不协调,两极性明显,自我调控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了解学生在学习情景中的情绪变化规律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学业情绪的涵义及分类

目前,关于学业情绪的研究还很少。在教育与心理领域中,关于学习情境下的情绪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考试焦虑方面。20世纪70年代,Bemard Weiner开始研究与成功、失败相关的情绪诱因。到了20世纪90年代,情况开始发生转变,教育研究开始关注情绪的重要性,大批来自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的研究小组开始分析教师和学生情绪的多重维度,包括它们的来源和发展,还有对学习、成就、健康的重要性。学业情绪概念在2002年由Pekrun等人明确提出:它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等。

早期关于学业情绪的分类,研究者只采用愉悦度将其划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类。另有一些研究者采用了积极情绪、中性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划分方法。而Patrick (1993)在研究中发现,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经历了四类情绪:积极情绪(兴趣、高兴、放松) 、厌倦、痛苦和生气。最近Pekrun (2002) 、Ravaja (2004)将唤醒度加入到了学业情绪的分类中,把学业情绪划分为积极高唤醒度的情绪、积极低唤醒度的情绪、消极高唤醒度的情绪与消极低唤醒度的情绪,使情绪的分类更加全面合理。2005年,我国心理学者俞国良、董妍依据Pekrun和Ravaja的理论,以我国青少年为被试,编制了《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该问卷在上述四种分类的基础上更详细地分出了各种类型的内在结构,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包含的具体情绪有高兴、愉快、自豪、羡慕、希望等;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包含的具体情绪有放松、满意、平静等;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包含的具体情绪有生气、焦虑、羞愧等;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包含的具体情绪有厌倦、无助、沮丧、难过等。

二、学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环境。青少年由于在学校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用于学习活动,因此在学校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情绪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而教师的领导方式、班级环境和伙伴关系都是学校环境中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所体验到的情绪即学业情绪来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发展。

不同的学业情绪状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积极高唤醒状态,具体包括高兴、愉快、自豪、羡慕、希望等情绪,这些情绪一般出现在个体较满意的情景中,例如获得优异的成绩或得到教师、同伴的高度认可的情况都会使学生体验这种愉悦的情绪。毋庸置疑,这种情绪体验会带给学生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积极的低唤醒状态,具体包括放松、满意、平静等情绪,这些情绪是在个体的需要得到适当满足的情况下体验到的。根据Yerkes —Dodson定律,这种适中的情绪是最佳状态,长期保持这种平和的情绪状态有益于青少年心理修养的提高。

消极的高唤醒状态,具体包括生气、焦虑、羞愧等情绪。当青少年受到挫折而又得不到适当的调节时就极易陷入这种情绪状态。如果长期体验这种情绪,将不利于青少年自信人格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发展。

消极的低唤醒状态,具体包括厌倦、无助、沮丧、难过等情绪。研究表明,由于各种原因如学业压力、同伴交际等问题,大部分青少年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这种情绪状态。这是青少年成长中的普遍问题,但研究表明,适度的消极情绪可以锻炼意志,刺激自我觉醒。美国著名的康乃尔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科学家们先把一只青蛙扔进一口盛满了滚烫的水的锅里,青蛙一接触到水面就反射性地跳到了锅外,获得了生存。第二次,科学家把同一只青蛙放入盛有冷水的锅中,在锅下面生火把水缓缓加热。开始,青蛙在锅里很舒适地享受着,随着水温的逐渐上升,青蛙终于意识到了周遭的危险,但是等它醒悟到这一点,准备从锅中跳出来时,它已没有了先前拼死一搏的力量和斗志。可见消极的情绪状态也并不都是我们的敌人,需要青少年用正确的态度对待。

三、调节学业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学生形成不同学习情绪的原因很多,既有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家庭生活的影响、学校生活的影响和自我认知的影响。由于学业情绪影响着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教育者可针对影响学业情绪的因素,结合青少年情绪、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调节方法,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

(一)教师调节

在学习情景中,教师是对学生情绪影响最大的因素。一系列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领导方式、信息回馈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措施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1.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信息。青少年的情绪虽然具有隐蔽性,但细心的教师还是可以从学生的表情、语言、行为等方面观察到他们的情绪变化,分析其原因以便掌握主动权,用适当的方法将其良好的情绪保持下来,及时发现其不良情绪的根源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或在教学中使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防止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

2.调节自身情绪,用积极的情绪状态影响学生。青少年的情绪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高昂的积极情绪状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时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从事工作,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感染下形成并保持相同的情绪状态。

锻炼对情绪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9

王晓东①刘青伟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人的第一需要已从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为保证安全和健康的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安全价值观念,努力提高自身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然而,现实安全生产的实践证明,尽管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技术、管理、设备、环境和人为的因素,常常是多重的、动态的、随机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人的安全意识淡薄,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主要的事故原因。现代安全原理揭示,在现代化生产的人、机、环境、管理事故系统中,人是最积极的因素。可见人这一要素在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中的重要性。

行为科学理论指出,安全意识是在一切活动中对自身安全作用反映和控制的外在环境条件下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意识通过思维来表现,并决定个体行为。心理活动是造成行为规范与否的最主要的最具有核心作用的因素。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心理和行为是知与行的问题。情绪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态度受到各种影响的外在表现,是体现,又是行为,直接影响安全意识并起放大作用。因而任何行为都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通过环境的外在表现,并受安全行为意识的调节,情绪的支配及道德、人生观的影响,是复杂的、动态的、多重的随机的“综合效应”,具有多样性目的性可塑性,因而还会表现出差异性。当各类因素综合作用对人有负面效应时,就会在生产中出现不安全行为、人为失误和“三违”,则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由此可知,人的意识、心理、情绪、行为是影响和决定实现安全生产最密切、最重要的人为主观因素。做好这方面的分析探讨,充分考虑人、机、环境中的人是生物人、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复合体,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的因素,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是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和“以人为本”的感情投人管理思想相结合的需要,也是实现安全生产长久稳定的治本措施。

那么,针对事故具有的再现性、重复性和预测性的特性,归纳、分析导致各类事故原因的人的因素表现或现象,研究分析影响职工安全行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使每个人能自觉对照自检和自我调控约束,对于我们消除造成事故的极端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达到控制事故的不安全行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增强安全意识,保证安全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当人的情绪处于极端状态时,往往是行为失常的先兆 以下四种消极情绪易发生违章行为,从而造成事故,应做到自我了解,自觉自我调控。

1.1厌烦情绪

在常年单调的井下艰苦和危险的环境中工作,时有工伤事故发生,极易产生厌烦情绪。表现有疲劳过度,力不从心,工作无精打彩,思维徽惰,注意力不集中,对遵守规章制度、标准、处理不安全因素持消极应付态度,得过且过,马马虎虎,缺乏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无责任感、自豪感。

1.2悲观情绪

在安全或其它方面(包括社会、家庭、子女、生活、人际等方面)受挫折,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情绪使人信心不足,优郁惆怅,无心作业,抑制积极性,失去战斗力;或者受到批评和处罚后,不能正确对待,心胸狭窄,心有余悸,思想消沉,情绪低落,自身无活力,工作无程序,对周围环境变化反映迟钝,对外界信息的捕捉和识别力下降,安全意识削弱,极易造成事故。

1.3急赚情绪

在工作中遇到因难时,理智受到限制,意识范围狭窄,不能正确评价行为后果,感情冲动,有章不循,行为鲁莽,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极易造成事故。

1.4盲目乐观情绪

在好的形势下,达到一定的目标后,只看到成绩,看不到问题,骄傲自满,盲目乐观,粗心大意,放松警戒,而导致麻痹、松懈、疏漏,形成恶性循环,是造成安全生产周期不长的因素。

2、不安全心理因素,极易造成事故发生

从各类事故发生后的调查分析中得出,造成事故者的心理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我们总结出以下既相互联系和依存又相互矛盾和制约的不安全心理因素,应加强自我约束,预防事故发生。

2.1麻痹心理 极易在安全生产良好的情况下产生。其一是实际已有危险,但事先检查不细、不认真,安全意识淡漠、麻痹未发现其危险因素;其二是当时虽没有危险,但后来在作业过程中产生了危险,由于注意力的集中和分配不当,故未能及时发现危险;其三虽然已发现事故苗头,意识到危险,但主观上放松继续作业,冒险行动,存有侥幸心理;其四是从未考虑到安全和危险,盲目作业,主要表现为工作上的凑合、马虎、不在乎。部分人是因天天讲安全,班班讲安全,一直很安全,思想上麻木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违章了;另一部分人是安全意识不强,视安全规程当儿戏,在作业时,麻痹大意,对危险的迹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已有(存在)的危险未能发现;还有一些是刚来的新工人,开始对井下作业具有恐俱感,行为比较小心谨慎,而一旦熟悉了环境和工作,并受到他人不良习惯的影响,就会导致注意力涣散,产生麻痹心理。

2.2侥幸心理

事故的偶然性,往往使人产生侥幸心理,客观存在最为普遍,是安全意识差的典型表现,也是发生事故最多的一种心理隐患,既存在于管理者,也存在于被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来说,即是已经发生了安全事故,但认为现在这样干可能不会出现问题或发生事故,所以不及时予以排除。客观原因在于,违章发生伤亡事故的次数远远少于违章的次数。新工人由于见识少,缺乏经验,视安全教育和事故分析为危言耸听,认为老工人以前也这样干过,应该问题不大;或者别人干过侥幸安然无事,自己干也不可能出事,明知此行错,偏要错误行。持这种心态的,大都是干活偷徽图省事的人,总认为事故不可能正好碰到自己头上,他们操作技术有,规章制度懂,实际操作会,过去一直这样干,也没有出事故,再违章一次又何妨,往往使设备带病运行,在环境有隐患下作业,干活碰运气,安全凭侥幸。对管理者来说,主要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不严,要求不细,抓得不紧,检查不力,不愿动脑筋、想办法,制定一套适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管理政策、方案,既使上级定了政策,不是打折扣,就是走形式,搞应付,认为没有必要。处理具体问题隐患,安全措施当摆设,实现安全生产靠运气 和侥幸。

2.3惰性心理

惰性心理是人类的一种经常性心理,若用在积极的方面是很好的,但不少时候却使人产生惰性。为了省事、省时、省力,只图方便,怕麻烦,走捷径,操作时总想投机取巧,工作起来不愿出力气,臵安全于不顾,不考虑后果,偷工减料,不按程序操作,继而冒险作业,快中生乱;有的见到事故隐患或预兆也听之任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互相推诱,致使事故不能消灭在萌芽状态,结果酿成事故。

2.4经验心理

凭经验办事,靠估计去干,自以为是,不尊重科学,疏忽大意,虽然感到危险,但认为不要紧,不采取适当措施,总认为自己工作了几十年,从未出现差错,抱有事故与我无缘的心态。多表现在一些班组长或有一定经验的老工人,由于见识广,偶尔得手的捷径或经验,一旦条件具备,便再次违章,冒险作业,酿成事故。

2.5盲目自信心理

有这种心态的人,大都是爱逞能的人,一种是依仗工龄长、技术高,炫耀自己的能力,他们虽然乐于吃苦,积极肯干,懂技术,善操作,有一定工作经验,干活麻利,很受领导的赏识和工人的尊重,但长而久之,常以精明强干而引起自豪,不无盲目骄傲之感,干起活来,违反常规,不把规程、制度当回事,凭感情去办事,凭热情去操作;另一种是年轻人,为了追求暂时的虚荣,显示自己的所谓“勇气”与“价值”,一时冲动,做出不该做的事,导致事故的发生。

2.6冒险蛮干心理

持有一种规章制度与我无关的心态,认为井下不违章就不能生产,规程措施过于保守,防碍生产和作业,用不着事事循规蹈矩。常常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主观臆断,不尊重客观规律,不按规程操作,固执已见,行为不规范,盲目蛮干,冒险作业,极易导致事故发生。

2.7轻视心理

多在一部分干部中存在,重生产、轻安全,不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稳定的关系,把“安全第一”当做口号。反映在管理上松,作风上飘,未集中精力抓安全,深人井下现场少,致使许多事故隐患得不到及时处理和解决,特别是现场指挥者,条件好时抢着干,条件差时凑合干,只要能完成任务,甚至违章也干,即便违章被抓住,也觉得得多失少,错误地认为,抓生产见实效,抓安全只是让外人看,安全责任不履行,安全设施摆样子。安全措施不落实,事故隐患整改不及时,推靠拖延,靠自行消失,有的甚至带头违章,这类人往往以抢工期、抢进度、完成任务来成为违章的借口。

2.8应付心理

持有一种安全与我无关的心态,主要是对工作不太负责任,马虎、凑合,对领导安排必须处理的隐患敷衍了事,对安全和质量检查出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推、等、拖延。一是认为讲安全是领导的事,做安全工作是班组长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二是认为煤矿井下生产,没必要太认真,只要一个循环过去,问题、隐患均会自行消失,或认为即便有问题,也出不了事,更有甚者,认为井下生产,哪能没有问题,这既有对质量标准化的认识问题,也有安全意识的问题,是老问题,重复问题,是难以解决的根源之一。

2.9突击心理

为了尽快完成生产任务,早下班、早出坑,只顾生产,不顾安全,规程、措施、标准抛于脑后,粗心大意,简化程序,于是常常忙中出错,导致事故发生。

2.10烦躁心理

因素较多,主要有:一是因井下环境恶劣,工作和颜色单调乏味;二是存在各种心事,如孩子上学、婚姻问题、经济问题、家庭琐事等,若工作中常想着这些不顺心事,心里就感到烦躁;三是当本人的体力、智力、情绪处于低潮时,自然会出现烦躁心理。它分散精力,影响注意力,降低观察、分析、判断危险的能力,极易受到外来或第三者的干扰而受伤害。

2.11逆反心理

常表现在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一是一些个别领导不尊重职工人格,出言不逊,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和激怒他人,破坏了对方的良好情绪,使一些职工产生了与领导的对抗情绪,便想把满腔的怒气和愤恨发泄给领导看,结果违章还是违章,事故隐患还是事故隐患;二是个别单位以罚代管,职工个人受到不公正的处罚时,不能正确对待,有怨气,不服气,结果是罚款不断,违章不止;三是在规章制度面前不平等,经济分配不公平,这些都会使职工产生“逆反”心理,使安全主观愿望淡化,偏反行其事,有意制造隐患,以至赌气违章,加重逆反心理;另外,由于井下的特殊性,但不少领导者、管理者在经常强调安全生产时,由于自身素质差,缺乏针对性、具体性、指导性、帮助性,官话、套话、废话连篇不断,强调“要注意安全”,好像只要注意到了就一定不会出事,讲不到点子上,使人听了厌烦,职工对此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2.12包庇心理

较为普遍,主要因抬头不见低头见,你违章,我也曾违章大家相互包庇;还有个别区队管理者,为了照顾个别生产骨干违章者的“情绪”,往往不了了之;更有甚者,违章时还设有岗哨,集体违章,一旦发现上级领导或安监人员便发出信号,及时收敛违章制造假象,以便开脱责任,是“三违”屡禁不止的根源之一。

2.13义气心理

只顾哥们义气,用生命作赌注,对违章指挥听之任之,对违章作业视而不见,以至引发事故。

2.14涣散心理

因精神上或生活上受到打击,无法把握自己,以至思想涣散,注意力分散,既有客观因素如噪声,又有主观、生理因素,如家庭生活方面出现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及睡眠不足、疲劳、体力不足、疾病等往往易造成违章事故。

2.15专权心理

某些单位的个别区队干部,因为个人或小集体利益,以权代规,独断专行,对群众的正确意见不采纳,对上级的安全质量检查持敷衍应付态度。

2.16盲目从众心理

没有工作责任感,受外界压力和消极暗示及社会风气影响,一是对领导(上一级)的违章指挥盲目服从;二是放弃自己的意愿,盲目地随“大流”违章,客观存在象传染病一样严重威胁着安全生产;三是由于安全知识的匾乏,不懂安全操作规程,未掌握安全作业标准,常常想干好而不会干,违章时有发生,违章了也不知道,是未经安全培训或虽经培训但流 于形式的结果所导致,现实中人数不少。

2.17不良习惯心理

主要是“三乎三惯”作怪,是安全生产的大敌,最易淡化“安全第一”的思想,是各种事故的主要祸根。

其特点:一是普遍性,存在范围广泛,干部有,工人有;二是随意性,法制观念淡薄,安全知识少,自我保护意识差;三是具有反复性,在同一单位、同一人员和不同人员身上都会重复出现;四是不可预测性,人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一旦有机可乘,就会产生。

原因有:一是由于长期重复进行,从而在人的心理上构成了一种比较牢固的动力定型的结果,习惯养成自然,习焉不察也。其行为带有极强的易发生、固癖性。它根深蒂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既有历史的原因和传统的习俗,长期受影响,又有现实社会和环境及地域关系的影响,使得不良习惯一批传一批,一代传一代,交替残遗。二是由于自身素质差,主要表现在一种是在生产中不加思索地、自然而然地沿袭原有不正确的习惯行为,造成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另一种是明明知道这种习惯是违章行为,但冒险行动,或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或怀有侥幸心理,或怀有偷懒心理,错误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成功的可能性极大,产生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有意识的习惯性违章。三是不规范的设计、不合理的施工组织、不切实际的措施,加上规程贯彻不到位,职工未能掌握,监督不力,都会使作业者按老一套不良习惯去干。

2.18疲劳心理

由于煤矿井下劳动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客观造成职工心理、生理上的疲劳,感到身体不适,力不从心,动作迟缓,反应缓慢,对外界潜在的危险情境的意识水平下降,应急能力低下,使行为者所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工作环境和机具的要求,从而产生人为失误行为,导致事故发生。

2.19不良品德心理

违章是事故的根源,有意违章、冒险蛮干,实质上是属于缺乏品德修养,缺乏社会安全观念,不尊重公众利益,不尊重和珍惜他人生命和健康,违章成性,习以为常,恶习成惯,个人安全可靠性很差,对事故缺乏责任感和反省精神,往往自己的违章会造成他人的伤亡和企业财产的损失。

2.20拜金心理

主要是不顾自身的安全健康,不惜流汗出力,一切向钱看,钱迷心窍,既受“干多钱多,干少钱少”的旧观念影响,也与单位不突出安全生产政策和劳动组织有关系,重生产、轻安全,在为了达到多挣钱的需要动机下,麻痹、侥幸、偷懒、蛮干及不良习惯心理及行为等都会出现。

上一篇:长治十三中2014年教学教研工作计划下一篇:军训第二天日记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