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精选15篇)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社会运转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这将使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不断增多。人们已深刻地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从2000年秋开始,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担当好学生“心理的维护者”,但更要注重教师本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校是一个由学生和教师(包括学校领导)组成的整体,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学生家长的代理人,而且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也就是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人格的影响者,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也影响着的学生心理与行为,同时这对于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也有极其重大的作用。这正如所罗门教授所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教师的教诲,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不但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而且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心理发展问题。”另外,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那些情绪经常失控的教师也有严厉的行政制裁措施。比如美国全国教师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就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中国国家教育部特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教师心理健康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维护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2
一、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 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 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 学校主环境, 应以崭新面貌出现, 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 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 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 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 提高学生兴趣, 活跃学生身心, 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 “四风”建设。 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 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发展。 良好的校风校貌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 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 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 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 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 充满欢乐和信心, 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 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后进生通常是纪律散漫, 思想意识差, 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是班级管理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做好转化工作, 我觉得在课堂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 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例如, 我班的蔡小宝同学, 课堂上经常拉拢同学讲话, 每次作业都欠交, 不愿读书背书, 不肯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脾气大, 成绩很差。 可以说真拿他没法子。 偶然中我发现他原来是很关心集体的, 他每天早上一到学校, 就抢着帮同学值日, 把卫生区打扫得干干净净。 因此, 我抓住这机会找他谈心, 教育他如果做作业也能像扫地这么认真的话, 那么我相信他的成绩肯定会很棒的。 为了使他增强学习动机, 我几次的跟他谈话及疏导他的心理和做心理游戏等, 同时和他一起寻找学习成绩差的原因, 帮助他树立学习目标, 改变自卑心态, 重拾学习信心。 现在, 他真的变了, 作业很少不交了, 而且成绩有所进步。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1.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情绪。 对学生要和蔼可亲, 以诱发他们的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 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 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 尤其是“弱势群体”, 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 鼓励他们进取。
2.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 培养健康情绪, 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四、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只有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 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 归属感和自信心。
五、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其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
一般来说,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正常和健康的。 但是, 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 如果困惑不及时给予消除, 任其长期积累, 超过学生年龄心理具有的承受力, 则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乃至妒忌、憎恨等不健康心理, 形成孤僻、懦弱或急躁、粗暴等人格阻碍。 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预防与消除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滋生, 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 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3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习上的压力
许多家长过于追求分数,怕孩子考不好,在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又给孩子布置许多家庭作业;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除了学习任务外,不顾孩子有兴趣与否,硬叫孩子去学美术、书法、器乐等,对孩子寄予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有的家长彼此之间互相攀比孩子的分数。这些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身心疲惫不堪。
2.家庭关系的变化
一些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这些孩子不是缺少母爱,就是缺少父爱,看到别人有父有母,一家和和美美,产生了自卑心理。有的孩子为了瞒住老师和同学自己是单亲家庭孩子,不惜编造谎言来掩盖事实。
3.学校和家庭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些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有些孩子只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而不自觉地犯了错误,家长、老师就抓住不放,大做文章,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有的孩子一贯学习很好,偶尔一次考砸了,老师和家长不但不帮助分析原因,而且大加训斥;还有的孩子因为师长的误解而挨了批评,从此萎糜不振而心理上产生了疙瘩。师长们的这些教育行为的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4.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媒介的不利影响也是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又一原因。大街上电子游戏活动比比皆是,大多数中小学生都喜欢这些带有刺激性的活动,电子游戏占据了他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许多中小学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严重地影响了学习。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部分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不仅事关学校,而且事关家庭、社会。我们只有把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联合起来,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抓好。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面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也要面对心理正常的学生。有人说,素质教育就像一座森林,如果这森林中只有一朵花在开放,只有一只鸟在鸣叫,那么,这森林一定不美。只有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时,它才是最美的。让我们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努力吧!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荣山中学。此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副理事长单位。电邮:zjm5163112@163.com)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4
对当前的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对他们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影响很大。这是因为:(1)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这一联系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性格与其思想品德的相互关系之中。(2)心理健康促使人的智力发展,心理不健康阻碍人的智力发展。(3)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是交互作用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两者互为因果。(4)在理想美、思想美、品德美、性格美、情感美的内容中,很多都是人的心理健康特征所应包括的内容。没有健康的心理,就谈不上学生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那么,怎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心理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健康的心理应包括下面五个方面:
(1)有与自己年龄阶段特征相符合的自我意识水平和智力水平。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优缺点。有自尊心、上进心和自信心,有一定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爱学、会学。
(2)情感健康,情绪比较稳定,比较活泼开朗,经常保持愉快。遇事比较冷静,处事比较谨慎,同情老幼弱小伤残,憎恨坏人坏事,向往美好未来。
(3)有与自己年龄阶段相符合的自制力,不易受消极性暗示的诱惑;注意力比较集中;活动性的兴奋或抑制处于正常状态。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中有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自利,和同伴友好相处,乐于友好交往,与人为善;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依赖别人,不屈从别人,不嫉妒别人,也不固执己见。
(5)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较好地适应变化了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东西,能够承受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不幸。
总观当前的初中学生,应当说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毋庸讳言,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据调查,这些问题还有上升的趋势。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心理与自己年龄阶段特征不相符的自我意识水平。
(2)自制力比较弱,容易受消极性暗示的诱惑。
(3)心理承受力较弱,患得患失。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上至中央,下至各级教育部门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的课程。可以说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大事情。具体来说,其重要性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人们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不同状态下人们常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点。比如,在正常状态下,个体的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及人格特征相一致;在不平衡状态下,其个体常会做出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应当说,中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的只是极个别,大部分的心理问题只是属于不平衡状态。一旦个体处在不平衡状态,通常情况下,他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1、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如果个体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则最易于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发生不道德行为。所以,要防止或消除非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说,就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三、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出现了性的需要;其次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两种需要与他们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常常产生矛盾。于是便形成了他们既不同于儿童,又有异于成人的心理特点。而这些特点又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从矛盾中解脱出来。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不断提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从学校方面看,中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测试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初中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
从社会环境方面看,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注重和加强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呢?总体来说,就是要“对症下药”。比如,针对初中学生在心理与自己年龄特征不相符的自我意识水平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教育:(1)教育他们多征求与听取父母与师长的意见。初中生要求独立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父母与师长的见识与经验毕竟较多,看问题也全面些,多听取长辈的意见大有裨益。(2)教育他们多从小事做起。青少年逐渐长大,从依赖父母到依靠自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能逐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处事能力。(3)教育他们自尊,自信,不畏难。人总是在克服困难中成熟起来的。初中生刚学办事,碰到困难是肯定的,在困难面前不要畏惧。又如,针对中学生心理承受力较弱,患得患失的问题,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教育他们:(1)教育学生从大处着想,从远处想,立大志向,心胸开阔,以天下为己任。今天的挫折与失败就看作磨练自己,总结经验与教训,跌到了,爬起来再干。(2)教育学生要对自己有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时的失误不代表永远。(3)多对学生进行一些挫折教育。不要让他们养成凡事总是“一帆风顺”的思想,适当地给他们出一些难题。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5
浅谈对当代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
教育的重要性
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对学生不仅要重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做到无心理疾病,并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厌学是目前学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不仅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例如,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表现出的教学内容过难,教师一味填鸭式教学等,这些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逃离学校去寻找不正当刺激,从而出现一系列品行问题,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可见,厌学是当代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2、自信心不足。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表现出对中职学生的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精神苦闷”低落,失去自信心,自暴自弃。尤其一些学困生更是对学业、前途、未来不再抱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更有甚者,扰乱正常教学秩序,顶撞老师。
3、人际关系不协调。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特别是独生子女),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里听音乐、上网玩游戏”,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忽略了人际交往。
4、受社会不良现象影响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有时的一些不良话语和行为也深深影响着学生,不该当着孩子面说的话随便就说,甚至,有的学生感觉有爸妈给自己”撑腰”,出了事情由他们来解决。当社会上出现一些违法的事情时,竟然有的学生认为那个违法的人真”厉害”!
5、“逆反心理”现象突出。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产生”你要我这样做我偏那样做,你说这个好,我偏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不可”等具体表现,有时与家长敌对“与人抬杠,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
6、“早恋问题”的困扰。由于中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会感到”和他在一起很荣耀,有靠山”,成绩开始下降,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应。
由上面的现象可以看到,开展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和谐发展是中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 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可以促进中职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因此,认识了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应引导教师利用各种条件,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策
1、创建优良的学校环境。校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培养良好的“四风”,既能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稳定心理的环境因素,这将直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康心理的发展。在团结奋进”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环境中,学生的心理”生理“智力”能力都将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每个学校都应培育良好的校风和精神,以净化学生心灵,优化学生心理,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引导教师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师应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通过不同教学途径,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不仅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而且在心理素质方面都得到提高和锻炼。
3、教育者自身的不断完善。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显然也是教师的责任之一。教师健康的心理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奠基石。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传授学生学业的同时,要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心理的教师,才能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心态。
4、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等心理障碍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因此,最好是学校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外,教师还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我们学校特别建立心理咨询室,解决很多心理问题,效果明显。
5、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安排好学习和休息,使孩子在心理生理方面能自我调节)帮助孩子稳定情绪,鼓励孩子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并与他人团结合作。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应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总之,认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1、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7)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6
连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吴少焕
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第二十九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卫生习惯,提高学生保护和合理使用自身残存功能的能力。”对特殊学校智力残疾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校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智力残疾学生生存能力、提高其整体素质的需要,更是当今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摆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智力残疾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智力残疾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他们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自主意识、健全人格、自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均以心理素质为先导。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具备良好的心理适应,是自立于社会,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特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在特校主要起以下作用:一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它不是单纯的传授,而是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学性,主动避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二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指导其改变偏常心理,消除情绪困扰,适应环境。三是进行良好的行为训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是进行具体的辅导,在辅导活动中,要全面了解学生,聆听倾诉,真诚接纳,正确引导,主动参与,耐心疏导,循序转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智力残疾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
在现代社会里,残疾人健全人格的个性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智力残疾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以促进智力残疾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调控,也影响着人格的发展,并且,客观的价值观念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消极地辅导转化,而是在教育过程中积极能动地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方式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特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智力残疾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提高智力残疾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驱动智力残疾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动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智力残疾学生潜能的条件
智力残疾学生由于智力障碍而使其潜在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特校教育则主要是对智力残疾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能力和生存能力给予开发,教师通过施加某种心理影响,激活智力残疾学生个体内所具备的潜在的能力因素,进而使其潜能得以形成并有所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真诚的交流和沟通,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生发出智慧、情感、生存的精神需要和欲望,以致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进而使内在的生命力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心理健康教育能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特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智力残疾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等。智力残疾人士在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表明,有些智力残疾人士虽然年龄步入成人行列,但是走向社会后,并不具备在社会和集体中生活的能力,心理和行为不适应社会,以至不能自食其力,成为社会的负担,其根本原因在于心理不健全。可见培养智力残疾学生的健康心理,是实现其社会化,并顺利步入社会、立足社会的基础。
五、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看,智力残疾学生在特校学习阶段是其品德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上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其心理复杂而多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是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实践证明,智力残疾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要使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单靠德育发挥作用是不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在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中解决智力残疾学生成长中出现的身心问题,容易被学生欢迎和接受。
教师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篇7
在职前培养环节, 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加强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教师[2011]6号) 中发布了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 (简称“新课标”) 。在“新课标”中, 明确了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必须涵盖“心理健康与道德”学习领域, 这一领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要求师范生掌握对未来教育对象进行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 而教师要想成功担当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者, 除了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外, 一个必要前提是教师自身首先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否则很容易因自己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导致学生发生近年被频频提及的“师源性心理障碍”。因此, 应在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学习领域对应的“建议模块”中增加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模块, 各级各类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应在新课标、新理念下, 积极调整优化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中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 如《压力管理》《情绪管理》《职业心理健康》等, 使师范生具备心理健康的意识、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能力。
在职业准入环节, 严格教师资格证认定条件, 强化心理素质要求。教育部1995年12月发布实施《教师资格条例》, 并于2000年6月发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具体规定了教师资格认定条件, 包括思想政治条件、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条件、普通话水平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其中良好的身心素质被界定为“无传染性疾病, 无精神病史, 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对于教师职业而言, 心理素质的要求仅止于“无精神病史”, 要求过低。无精神病史和心理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无精神病但有心理问题, 尤其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不适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教师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 而且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示范性,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靠言传, 更重要的是身教。因此, 在教师资格申请环节, 要强化对入职者心理素质的要求, 在“无精神病史”的基础条件下, 增加心理健康的职业准入要求。在进行体检的同时, 增加一些必要且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经典心理测验项目, 比如用于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的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用于人格测验的艾森克人格量表 (EPQ) , 通过这些测验来有效评估教师资格申请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健全程度。
在职后培训环节, 拓展继续教育资源,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 自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简称“国培计划”) 。各地“国培计划”培训内容更多侧重教学反思和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 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训仍属空白。因此, 需要进一步拓展“国培计划”的培训内容, 增加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资源, 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知识能力的同时, 也要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职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重点是促进教师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反思, 结合职业经验, 理解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和对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影响, 成为有心理健康意识的教师, 并进一步掌握自我减压、自我调节的技巧。除了在综合性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也可以进行专门的心理素质培养。培训方式上, 可以是接受式的专题讲座, 也可以是体验式的心理活动;培训性质上, 可以是成长性或拓展性的心理培训, 也可以是问题解决性的心理辅导;培训内容上, 可以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指导, 也可以是有助于减少心理应激源的婚姻关系指导、亲子关系指导等。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8
如果我们用心观察,会发现我们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胆小怕事,沉默寡言,做事没有信心。可又有的专门找别人的缺点、挑别人的毛病,讥笑别人,从不思考自己的短处;有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或蛮不讲理,从不考虑他人,平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遇事迁怒于别人。有的则异常活跃,常常不分场合过分地表现自己;有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可又有的则过于追求分数、名次,以至于心理失去平衡,表现考前焦虑不安、苦恼失眠,甚至在考场上因过分紧张而晕场等;还有些学生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大大咧咧,满不在乎。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这一切不能不令我们为之担忧。因此,从小抓起,从启蒙教育阶段抓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教师的心理常态应是不卑不亢,不愠不哀,宽严适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教师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过学生,要做“宰相”,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喜欢学生超过自己。举止大方,态度端庄,不论何时都不忘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态度保持均衡,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感,偏袒、庇护和鄙视、冷淡学生。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要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教师自己也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
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还需要良好的教育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这也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势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要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还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低年级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各种游戏。有入学时的“自我介绍”游戏、“文明用语”游戏、“称赞”游戏等等。使学生通过游戏,进行讨论,从而掌握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确立学习的榜样。高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体现出方法的多样性,除了上述一些必要的游戏、活动外,增加了阅读材料、心理问答、谈心、交流等内容。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学习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组织谈心、交流。还可以设计一些正反事例,使学生学会一些“拒绝对方”的合理方法。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材料分析、谈心等等,都是建立在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恰好弥补了低年级游戏活动的缺点。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所有教师都能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篇9
(1)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①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
围。②激发中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动机。③对中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强化中学生的成功体验。④化解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⑤重视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
(2)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①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起来。②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活动。③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④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3)个体心理咨询。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10
教师培训计划
何元乡希望小学 2011年7月
新一轮全球基金学校预防疟疾教育工作教师培训计划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为预防疟疾的发生或感染,保障学生的健康,根据县教育局关于启动并实施新一轮全球基金学校预防疟疾教育项目的通知要求,2011年7月14日将对希望小学全体教师进行了预防疟疾教育培训,培训人员共计28人,培训覆盖率100%。
培训内容:
1、学校预防疟疾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疟疾基本知识讲解。培训计划如下:
一、背景与现状分析
疟疾与艾滋病、结核病是全球最严重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云南省是疟疾发病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由于我县人员流动性大,卫生组织薄弱,卫生人员不足,抗疟用药常不规范,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员缺乏疟疾防治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边境地区缺乏双边疟疾防控交流合作机制,疟疾极易传播和蔓延。为此,我县进行了新一轮的全球基金学校预防疟疾教育工作培训。由于受地理条件和人流因素的影响,我县学生疟疾发病所占的比重较大。为了降低疟疾疫情,减少学生发病人数,保护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按县教育局和县疾控中心的的要求,我们将在学校开展预防疟疾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通过他们辐射到家庭、社区。
二、总体目标
控制和降低我校学生的疟疾发病,加强教师疟疾防治知识培训,依托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使我校师生预防疟疾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通过教师把知识传播给学生,再由学生把疟疾防治知识辐射到社区和家庭。为确保学校开展疟疾预防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实施对象和范围
我校28名教师
五、项目活动
1、疟疾防治师资培训
2011年7月14日对我校28名教师进行疟疾防治知识、教学资料使用及教学方法的培训。
2、开展疟疾知识授课
以各班主任为主,使每位在校学生接受疟疾防治教育。
3、以班级为基础,开展以预防疟疾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4、做好疟疾防治知识宣教教育。以疟疾知识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七、督导和评估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11
关键词:教师;计算机培训;必要性;策略
一、教师计算机培训的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学校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可是,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较快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技术。有些教师甚至特别排斥使用计算机教学,他们认为使用计算机教学流程很繁琐,还不如传统的粉笔板书。还有一些教师由于对计算机掌握得不熟练,又害怕在学生面前出错,也很少使用计算机教学。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更是不屑于使用计算机。除此之外,学校虽然引进了计算机教学技术,但很少对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培训,也很少强调教师要对计算机加以运用。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培训,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不到位。所以,要想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二、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的策略
1.加强基础知识的培训
计算机的操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对于大多数的初学者而言使用时会有一些难度。所以,在进行计算机培训之前应该先给学习者普及一下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为学习者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在科技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技术更新很快,但是无论怎么发展变化,它都离不开最初的构成原理,只要教师掌握了这些构成原理,学习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师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培训,同时模拟一些虚拟现实的课件帮助他们理解、学习,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策略引导教师掌握计算机教学方法。
2.准确指导计算机操作技术
在接受培训的教师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后要对他们进行计算机操作系统培训。教师培训属于成人再教育的过程,被培训的教师除接受培训之外还有别的工作,所以,培训师在进行技术培训时语言要尽量简洁、精练,便于受培训教师理解。
与此同时,认真设置课程结构,丰富课堂内容且突出重难点,并运用PPT等多媒体设备,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每一节培训课后培训师应该经常和教师保持沟通,当教师遇到比较难操作的程序时,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大大提升培训的效率。
3.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
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所以,培训师在进行教师培训时应该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选取实用性较高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习。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师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性格的教师,他们的兴趣、爱好等都有不同,这时培训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培训,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爱好和学科要求对他们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激发教师学习计算机教学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培训效率。例如,对语文教师,培训师可以教教师如何制作教学课件,使教学实现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对理科教师,可以培训他们制作一些体现微观现象的课件和实际操作难以完成的实验的课件,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巨大作用。
总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教师的工作也随之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教师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正如古话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人们联系日益密切,信息的交流也更加频繁。
所以,学校应努力加强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素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培养更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红霞.主体间性视角下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师生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01).
[2]乔浩风.我国高校教师培训改革深化的途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01).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12
一、教育者要提高思想认识, 转变教育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 这早已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 也被教育实践所证明。多数发达国家在学校开办了心理训练中心,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为心理患者提供治疗帮助与服务。我国的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部分学校, 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对于相对闭塞的学校来说, 还处在起步阶段, 究其原因, 应试教育难逃其咎。
二、加强专业培训, 提高教育水平
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地在师范院校中开始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师资保证;要通过教师培训提高在岗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在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上, 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 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才能更好地落实教育计划,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三、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 不断更新观念, 不断改变教学方式, 尊重学生,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促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嘲讽、相互间缺乏心理沟通, 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抑。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师生心理障碍的关键, 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 师生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 学生就会喜欢上你的课, 学习就有了兴趣, 学业成绩也就随之有了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 也就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又能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这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情绪状态、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优化心理品质, 改变评价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 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 中学生更是如此。教育过程中, 教师需要用“放大镜”看待每一个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并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和表扬, 逐步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 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 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 完善人格。不少学生的自卑心理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 个别教师凭主观感情, 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 对中等生不管不问, 对学困生全盘否定, 出言不逊, 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和心理压力, 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和社会环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口头说教是不行的, 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 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和教育。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 校园里繁花点点, 绿草茵茵, 无时无刻不在触动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 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六、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应彻底改变只重智育, 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能力, 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 让孩子去磨炼意志, 增强自信;要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 加大对家庭文化生活的投入;要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 不能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爱之则宠, 恨之则打, 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育方式可直接导致孩子心理疾病的发生等等。
七、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工作, 配备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 进行倾吐和宣泄, 释放心理压力, 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老师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 尊重、理解学生, 保护学生的隐私;要给咨询学生温暖, 指导他们自我调控, 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 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 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除心理咨询外, 学校还可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13
由于中、小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由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工作。
造成中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往往有下面几方面原因:
一是与学习有关。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成绩好才能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奖赏,才能被评为好学生,考上好学校,长大了找到好工作;反之,不少学习差的学生,则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打骂。由于老是担心成绩不好,不少学生回到家中就立即看书写作业,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第二天到校时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以至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学的问题。
二是由人际关系引起。由于教师、父母对学生缺乏理解和沟通,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或因父母离异、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了心灵伤害。另外,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也令他们十分苦恼。
三是来自情感方面的困惑。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感的烦恼等等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些家长总以为孩子只有感冒发烧才是得了病,出现学习障碍、多动症、焦虑、厌学、胆小、说谎、不守纪律、打架等就不是病。而学校和老师们也总是把着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上,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考虑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来转移情绪、渲泄痛苦、发泄愤怒。其实健康是由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方面组成,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要随时经常注意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切不可等闲视之。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里生机盎然,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心理指导,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师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三.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14
在这个人才竞争的21世纪,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所以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中扮演了奠基石的角色,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方面就成为了关键所在。
一、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现状
学生是教师直接接触并服务教育的对象。教师的心理健康值得引起社会的关注,因为不仅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要靠它,而且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要靠它。因此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现状就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很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在近几年调查检测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内随机抽查了112所中小学的1691名教师,结果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教师占所有教师的51.23%,比我国目前正常人群心理问题发生率高出了一倍多,在这51.23%中,轻度障碍的教师占32.18%,程度严重到成为心理疾病的教师也已经达到了2.49%。更有调查发现,每天觉得很忙、很累,却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的教师占75%;觉得当教师压力很大的教师占了90%。这些研究调查都显示出,当今社会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已经日渐严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理应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教师的待遇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而对于教师师德的修养也是夸夸其谈,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得到重视与关注。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全国有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都分布在农村,所以,基础教育的成败甚至中国的全民素质教育的决定性因素便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的好坏。
二、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成因形成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概括如下:
(一)自身因素。农村中小学教师焦虑心理的产生,首要原因是教师职业在知识经济方面的高要求与教师的自身素质的不相适应。在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创新,往往是善于知识的创新的人才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拔得头筹。而基础教育则是培养人才以及开发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这也决定了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为了确立学生创新的理念,形成创造性思维方式打基础,必须通过创新式教育抓基础教育。然而我国现今社会的中小学教师中30至40岁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他们不仅面临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和学校寄予的厚望,而且面临基本陈旧的在学校里学的知识,他们的知识结构、教育观念等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他们为了不让时代淘汰,就要继续学习新的教育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但是教学任务的繁重以及紧缺的学校经费等很多因素导致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即使进修,教学和学习也是难以两者兼顾。焦虑心理就是在教师面临知识经济时代对于教师素质的高要求和学习与工作矛盾的双重压力之下产生的。
(二)社会因素。农村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传播者,其工作任务是及其繁重的。然而教师的付出和收入却不成比例。《教育文摘周报》中指出:小学初中教师每周平均课时达到15.31节,其中周课时超过18节的教师占46%,在校工作时间平均每天达到8.93小时,平均每天在家备课的时间为1.63小时。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的教师也大有人在,还有连续几周持续工作的教师,体力以及脑力的超额付出,加上匮乏自我调节能力,导致他们失衡的心理,多数教师出现上班情绪低落、人际关系紧张、畏惧上班等情况,导致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被严重影响,而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被严重制约。
农村中小学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在农村,较城市而言,比较艰苦。而且学校对教师的需求也并不重视。《教师法》由国家审议在1993年10月31日通过,其中不仅教师的权利义务有了明确的规定,而且也将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是合法权益在许多农村的中小学教师身上仍得不到保障,甚至会出现拖欠工资的情况,教师的生活水平无疑被严重影响,尤其是山区的教师,艰苦的工作条件,闭塞的信息,使教师的心理失衡、心力交瘁,以至于发展成各种心理疾病,在实施全民素质教育时遭到严重不良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很大程度上被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所影响。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高。社会上,周围人的行为密切影响了个体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心理的因素有:社会对于教师的评价、教师对于评价方式的接受。终结性评价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主要采取的方式,这种评价将教师为了改变学生的品德行为、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所做出的努力贡献忽略。
(三)职业因素。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众多,所面对的冲突也多,在家里是父母、妻子、丈夫、儿女,在领导面前是被管理者,在学生面前却是管理者,而且农村远离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较城市狭小,在这种情况下人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导致心理的失衡。
三、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的主动者是教师,学生心中的榜样也是教师。学生的言行举止都被教师所影响,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理问题应得到重视与解决。
(一)中小学教师需要的.和谐环境的构建。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小学教师和谐环境的构建需要依靠社会,而社会的主导者是政府,首先应该将健全的法律在农村山区严格实施,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其次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减轻升学压力,使尊师重教成为和谐的社会风气。“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的树立有其实际的内涵: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理解教师的苦衷;减轻教师的压力;提高教师的地位。同时,政府应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自我强度。另外,家庭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小学教师积极心态的培养。情绪上的成熟是成功教师的必备品质。情绪上的成熟就是能很好的调适自己心理状态。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教师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是成正比的,所以我们提倡给教师减压,减轻教师的精神压力。
四、小结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篇1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促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身体健康以外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视,对心理健康的内容人们逐步得到了认识和了解,现在各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正式的教育范围,健康的心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大思想教育的工作力度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依靠广大教师的辛勤劳动和不懈的努力,教会学生如何调节自我心理,如何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形成不良心理的原因,掌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的方法。现在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很多,如:有些家长的不良行为影响着学生,爱贪小便宜或者嫉妒别人有好的东西而自己没有;还有的从电影或录像片中学来的坏习惯,年龄大的学生欺负年龄小的,身体强壮的欺负身体瘦弱的,这些已在学生心灵深处形成了隐患,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极为不利,造成了有的学生怕出门、怕上学、怕讲话。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不良的心理,因此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因材施教,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用爱心、细心、耐心关怀学生和教育学生,要随时与学生家长联系,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正面引导学生,加强对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励那些具有良好心理健康素质的学生,让他们更上一层楼,为班集体、为社会奉献力量。
二教师用自己的真爱影响学生,使其树立良好的健康心理
教师不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把自己良好的心理信息传递给学生,不但要善于热爱和关怀学生,而且还要学会如何了解学生的心理,做到与学生进行愉快的心理互换交流。教师要对学生真心爱护,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学生往往会多疑、对人怀有敌意,容易形成对别人感情冷漠、自暴自弃、愤怒等不良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只有真正地关怀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才会对教师的教育愉快地接受,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心理前提,更是转化具有不良行为学生的首要条件。有不良心理行为的后进生,他们在心理上较空虚,比较敏感,戒备心理较强,他们往往认为周围的学生看不起自己,误认为被老师和学生轻视而厌弃自己,只要教师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们,他们就会逐渐消除不良情绪,会信任关心他们的教师和周围的同学们,只要信任和理解了老师对他们真挚的爱,他们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育,才能尽心尽力地按教师的正确引导去做,并不断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才能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积极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身心发展逐步走向和谐和全面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监考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稿11-13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10-23
班主任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05-14
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心理减压力(演讲内容)08-03
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论文07-02
对孩子进行自信心的培养非常重要10-11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教案11-02
教育教学论坛「39」如何写教案才能促进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11-18
谈谈如何进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09-11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