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2024-11-11

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共14篇)

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篇1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品德。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阳光。感恩是培养道德良知、增强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长力量的最好催化剂。感恩之心驱使下的人博爱而善良,富有责任感。懂得感恩的人,总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充满感激,并且将这种感激转化成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孝敬父母、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学会感恩,是立身做人的要求。常怀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就多一些融洽,少一些隔阂;多一些团结,少一些摩擦;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给别人掌声,自己周围掌声响起;给别人机会,成功正在向自己走近;给别人关照,就是关照自己。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感恩社会、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一切。感恩教育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作为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呢?这里我收集整理了一些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是身教胜于言教。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更何况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首先要活出感恩的生活来。面对困难要勇敢接受;身处逆境要自强不息;图谋大作要善始善终;春风得意要戒骄戒躁。要保持超越的心、幸福的心、从容的心、平等的心、柔软的心、包容的心。记得要经常向孩子说“谢谢你”。向别人表达谢意是尊敬与礼貌最高的表现方法,也是建立与维系人际关系的最安全方法。詹姆斯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用感谢来满足别人的人性需求,不但简单又有报酬。我们要把它变成一种习惯,并能潜移默化我们的孩子。心存感恩与向人道谢是两个让人通往成功的习惯。学习感谢是迈向自我实现重要的一大步,也是我们教育孩子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

二是让孩子从感谢父母开始。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是来自父母那最简单的衣食,最质朴的关怀,也无不倾注了父母对他们的辛劳和热爱。这种爱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孩子才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理解并爱父母。最廉价、最实用、而且是最有效,那就经常让孩子亲吻拥抱一下爸爸和妈妈。比如给孩子削好了个苹果,在给孩子的同时,做爸爸的或做妈妈可以这样说:爸爸(妈妈)把苹果削好了,你拿什么来谢谢爸爸(妈妈),来亲一下爸爸(妈妈)吧。这时孩子过来将小嘴贴在爸爸或妈妈的脸上,“吧”的一声,这时再把苹果给孩子,这里也包括拥抱一下爸爸妈妈,从孩子呀呀学 语开始,就培养孩子这种感恩和回报的意识。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增进了父子母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二是培养了孩子的感恩和回报的意识,使孩子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任何的索取都是有代价的,不是无偿的;三是作为动物之间的拥抱和亲吻本身就是一种爱的传递和交流的途径,作为人是高级动物本身也不例外,所以我认为作为父母应该在孩子学说话时就开始这样做,孩子长大了后会很有爱心和感恩的心。

三是家长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则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正如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中“妈妈给奶奶洗脚,孩子给妈妈端洗脚水”那样,家长自己要经常对上一代人的付出表达感激之情,体现出感恩之心、之行。做父母的如果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就会模仿父母。同时,父母还需有意识地激发和呵护孩子的感恩之心。

四是让孩子体验辛苦。针对年龄特征,选择性地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了解家庭建设中的大事、难事,让其适当吃些苦,多一些亲身体验。如果体验不到关怀和爱等情感,光知道父母给我吃,给我用,对自己拥有和享受的一切容易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就是父母的义务,难以产生感激、感恩的心。现在的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想不开,总是觉得这个世界欠他的,就是因为从小习惯了接受,他所有的需要都被父母无条件地满足了,他就认为别人的给予都是应该的,也就不懂得感恩。

五是留意大自然。鼓励孩子对他们周遭的事物引发的灵感心存感激。惊叹于风的威力和大海的浩瀚;雪花的无瑕、夜晚的星空,或山脉的粗犷之美。就如歌德所说的:“自然乃是神的一件活生生又看得见的华服。”前不久有这样一则报道,文章的作者清晨在洛杉矶郊县一所旅馆的餐厅里,发现有3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给母亲写感谢信。孩子们说,这是我们每日必做的功课。作者细看了孩子们写的内容,有“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等。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他们幼小的心灵还不知道什么叫恩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只要你细心观察,用心体会,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无论是天崩地裂,还是斜风细雨,一花一草,一颦一笑,都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

六是是化态度为行动。一个小举动,像是一个微笑,一件小礼物,像是一封贺卡永远是受欢迎的。当一个孩子在家帮忙把碗盘放好,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家庭与食物的感恩。当一个学生帮助老师提录音机,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学校与老师的感恩。在节假日,亲手做些小礼物送给亲人朋友,以表感谢之心。这也是学会感恩的一实际做法。青岛一中学布置了 感恩作业。每天要学生完成。“今天有无给别人添麻烦?今天是否有进步表现?今天你最感激谁?”给学生布置感恩作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父母可以模仿此法。另外,北京一中学也有一特殊的作业--给父母洗脚,等等。都是将态度化做实际行动,从爱父母起。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将来又怎么可能去爱事业、爱国家、爱别人?我们家长切记不可过度溺爱,将孩子实践爱长辈的所有萌芽扼杀。中国早有名训“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形式到感悟。

七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让孩子经常注意社会上还有一些没房屋住的家庭,父母丧失劳动力的,或是那些本身残疾的,还有在街上乞讨人们。在看过他们艰辛的生活以后,对自己舒适的生活又会是另一种体会吧。听听老人讲讲过去的事情,或是看一些描述艰苦生活的书籍和影片,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等。忆苦思甜,其实对现在的孩子会有一定的好处的。从

横向以及纵向多方位的比较,不要老是把眼光往上瞧,你比许许多多的人幸运,比上不足,比下那是足足有余。

八是作一本感恩集锦。同时要注意不要庸俗化。拿出一叠旧杂志。翻阅它们并把认为值得感谢的画面剪下来。将图片贴在本子上,累积这些图片。很快地,你将会拥有一本具视觉效果的生活感恩回忆录。同时,把一些感恩的故事文章也剪下来,细心品味,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别人的一点小恩惠感动不已,却感受不到你最亲近的人的大恩大惠。平时试着写一些关于感激、感恩或感谢的字句,所有的形成一本感恩集锦。经常翻阅,经常地反省自己。

担心与展望: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有一个担心就是我们这个教育现在可能还缺少足够对它一种引导和理论支持,把它搞得很庸俗化,将它等同于宗教意义上的感恩。别人是神,自己则是奴隶或罪人,那就成了一种奴化教育,那决对是错误的。我们要的是它的精髓。感恩它本身是一种高级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仅仅限于一种表面化一种感谢或者一种报恩。它应该是一种很深层次一种理解,一种反省,然后是一种拥戴。齐美尔在《忠诚与感激》中提到,“感恩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回报而在与意识到无法回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既然恩情无法回报,就以施恩的形式将恩情传递给其他的人,形成一个“感恩之链”。有了这个“感恩之链”,我们的社会将成为一个互爱、互助、文明、友善的大圆圈。我们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

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篇2

一、家长作为旁观与欣赏者,时刻感受来自幼儿园的“绿色”气息

(1)让家长完全置身于一个到处都充满绿色环保气息的环境中。用花盆、蛋糕盒、筐等种植一些花草摆放在窗台上、自然角上;有的地方采取了吊、挂等方式进行绿化,开辟了一些种植园地;教师与孩子共同设计一些富有情趣的环保标志牌,有针对性地挂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另外以环境教育为出发点设计了宣传窗、画报,宣传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在教室里经常摆放一些师生共同用废旧材料制作而成的“再生作品”。(2)定期进行环保讲座,用家园宣传栏、家园联系册向家长宣传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定期向家长汇报幼儿园环境教育的进程。(3)通过家长开放日、环境纪念日、亲子活动等形式,让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内容、方法、进程。家长除了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与发展水平外,也是一种实地学习,有助于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帮助家长为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家庭环境教育。

二、让家长配合并实施教师的教育要求,成为环境教育的支持者与配合者

当家长逐步了解了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实质后,可在开展环境教育主题活动中根据需要对家长提出配合的要求。在开展废物利用这一主题时,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废旧材料,然后让幼儿动手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小物品”赠送给家长;在“种子的秘密”主题中,要求家长参与种子的收集、种植与资料查找的工作,和孩子一起体验种子发芽的过程,使家长对新的教育观与策略有了真实的感受;在“垃圾的分类”与“宝贵的水”的主题中,要求家长不仅自己要严格进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同时还要督促自己的孩子,做到相互监督,最后养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另外,还制作了“家庭环保行为卡”,指导家长如何观察与记录幼儿在家的环保意识与行为,这不仅增进了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而且能够改变家长的教育观。

三、努力营造互动的、开放的教育环境,让家长成为环境教育的参与者

让家长参与幼儿环境教育课程决策与教育过程,在主题教育过程中吸取来自家长的意见。如在主题活动“我生活的地方”开展过程中,家长所提供的对比教育方式丰富了教育手段:在周末的时候带孩子公园,让孩子感受自然,感受林间的幽静、空气的清新、鸟鸣的悦耳、花草的缤纷、湖水的碧波。通过这样的实地对比,孩子初步懂得了该做什么来保护环境。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家园同乐环保亲子活动,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性。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幼儿园这一媒介把家长与幼儿的个别经验转化为共享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多元化与个性化的互动与表达,也使环境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四、建立展示家长资源的平台,充分发挥家长聪明才智与教育功能

在家长助教日让他们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如有的家长本身就是环保工作者,就让他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讲讲现在环境的状况,并通过一些有趣的“魔术”,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酸雨”的形成、“水的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等。有的家长本身就有渊博的环保知识,又通过一系列的幼儿园指导教育有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就请他们向大家宣传科学的环保知识、育儿经验。另外,还开辟了家长经验交流园地,让家长将好的育儿经验通过这块园地进行传播、交流,经过横向比较、共同交流、互相补充,寻求对自己孩子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五、结束语

从成人与幼儿的对比中观察到:成人比幼儿有深厚的环境知识积累,但成人的环境保护行为往往不如幼儿。家长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他们的行为时刻影响着孩子,影响着环境教育的连续性。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活动,让家长们的环境认知在慢慢地转化为环境行为,他们的教育观念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孩子和家长越积极配合,环境活动内容就会不断地向纵向和横向发展,就会变得越来越有趣味性、连续性。

参考文献

[1]钱愿秋,李姗泽.家园合作中的家长参与现状调查与思考[J].幼儿教育,2012(07).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篇3

现今的孩子多数是在非常顺利和受宠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一旦遇到挫折,哪怕在别人看来是一丁点儿的小事,他也会觉得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理想或目标得不到实现,就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困境,容易走向极端。

美国儿童心理专家们认为,“有十分幸福的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是因为很少遭受挫折,受了一点挫折就经受不住而造成的,因此,要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必须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耐挫折能力呢?

一、要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对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家长在平时教育中要积极从理论和生活经验上对孩子加以引导,使他们知道人人都会遇到挫折,使他们有应付挫折的思想准备,不要只对他们讲顺利成功的一面,否则,当其遇到挫折时,就会毫无思想准备而不知所措,甚至铤而走险。在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阅读杂志中的有关如何面对挫折的内容,学习名人、伟人对待挫折的态度,如,从废稿堆上站起来的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被人们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的小提琴家”尼可洛·巴格尼尼,都曾历尽坎坷,最后一举成名。假如没有承受挫折的勇气,张海迪也只不过是一个碌碌无为的自卑者,莫泊桑不会成为著名作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意识地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

二、要使孩子懂得怎样去应付

只有应付挫折的思想准备还远远不够,还须有应付挫折的方法。考试失败了,可引导教育孩子,教会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改进学习方法,加倍努力,才能转败为胜,最终战胜挫折。人们交往中的挫折,可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具体情况,创设情境给予他们理论性或实践性的探讨,增强孩子人际关系的感受能力、协调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保持家庭的完整和谐,分析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需要等,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里正常地学习和生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三、要培养孩子受挫后的恢复力

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重新振奋,因此,家长们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可经常有意识地为孩子设置一些适度的难题、障碍,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忍耐力,从而培养他们。

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篇4

张老师,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

我是梁云姝的家长,首先感谢张老师给我这个机会与在座的各位一起探讨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的问题。其实,梁云姝在学习和班级各方面工作中能保持一个相对好的状态,离不开各科老师的关注,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倾心付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一生的老师,我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相对出色的人才。今天我只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孩子读书写作方面的习惯。

记得上一次来开家长会,散会的时候有位家长问我说,你就是梁云姝的妈妈吗,梁云姝的作文写的很好,你是怎么教她的。当时我就感觉有点惭愧,其实梁云姝的作文写的并不算好,但,今天在这里,我还是愿意就对她写作文的一些指导方法问题跟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从一开始上学的时候,我就引导她多读书,我觉得不阅读的孩子就像一扇房子没有窗户,阳光射不进来。读书和不读书的孩子,他的人生轨迹是完全不同的。好在,我的孩子比较喜欢读书,我也特别喜欢帮她买一些符合她年龄特点又有良好影响的书籍,梁云姝非常喜欢儿童作家杨红樱、汤素兰、伍美珍,以及曹文轩的作品,凡是他们出版的书,她都及时买下来一睹为快,几年下来,孩子的书柜已经满满的,她读的书已经有上百本。另外因为我是初中语文老师,所以我也让她读一些中学生要读的国内外文学名著,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汤姆叔叔的小屋》《老人与海》《爱的教育》之类的作品,虽然对她来说内容有些深奥,但我认为看一本好书,就好象跟一个伟大的人在面对面的谈话,会让孩子的思想更加深刻心灵更加清澈。另外,我觉得府新小学确实是一座书香校园,很重视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每次放寒暑假的时候,学校都会给各个年级的孩子精心推荐几部假期里阅读的文学作品,这样的机会我从来不会错过,每次学校推荐的课外书,我都会让孩子及时去买来读一读。并且每次读书的时候,我都让孩子拿着笔,把书中一些好的词语或者句子画出来,记在脑子里,不能让读书流于形式,只看个故事看个笑话,要从中学习优秀的写作语言和方法。慢慢的读的书多了,脑子里的积累也多了,好的词语和句子也多了。这样,她写作文的时候偶尔就能用上一些比较好的成语或句子,使她的作文能增点色彩。

第二,我要求孩子必须多写作,这方面的教育,我坚持了三年。

孩子从幼儿园跨入府新小学上一年级的那天开始,我就给她规定,每个周必须要写一篇日记或者作文。我在网上给她开通了QQ空间,所有她写的文字,我都给她打出来,保存在空间日志里。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她还不会写几个字,那么就以拼音来代替,或者她口述,我给她打字。三年以来,我一直这样坚持着,不管作业怎么多,不管多么想出去玩,每周一篇作文的习惯决不能改,漏掉的下个周必须补上去。一二年级的时候还可以,三年级以后基本上语文老师每个周末都会布置写一篇作文,我就不给她增加负担,以免产生逆反的情绪,所以我规定把老师布置的作文写好就算完成本周的任务。这样,从她一年级开始到三年级结束,在她的空间日志里,已经有一百多篇作文。有时她看着网友浏览自己文章并写下评论,也有一种小小的满足感。

第三,我认为满足她的成就感,激起写作兴趣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给她投稿。三年级,她报名参加威海晚报小记者活动,虽然小记者没什么具体的活动,但小记者的文章却可以在报纸上优先发表。因此,我就陆续帮她修改一些以前写过的像样的作文,向报社投稿。五月份她的第一篇作文《春天的诗》在威海晚报上发表的时候,孩子非常兴奋,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半年下来,在威海晚报上共发表作文十篇左右。这些对孩子来说,不但有成就感,也是一笔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梁云姝经常说班上很多同学的作文写的很好,老师经常表扬,其实我觉得家长如果注意帮助孩子积累,帮助孩子投投稿,让孩子享受一下作品变成铅字见诸报端的成就感并不是很难。

第四,我想谈谈如何具体指导孩子写作文。偶尔会有朋友这样问我,该怎么指导孩子写作文,孩子写出来的文字太平淡,就像记流水账。其实我也有同样的困惑,每当孩子问我妈妈这个作文怎么写,说实话我一时也不能马上给她一个具体的思路,写作,毕竟不是千篇一律的有固定模式的东西,千人千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风格。但给她一些方法的引导也是必要的,每当这个时候,我会帮她找出类似的课文,或者在网上查找一些相同题目的学生作文来给她作参考。当然,我不是让她照搬照抄别人的语言。我要让她学习别人好的写作思路和结构。找到一篇优秀文章后,我会让她读一遍,然后关掉电脑让她分析给我听,别人的作文是按照怎么样的思路来写的,比如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写什么,结尾写什么。学习了别人良好的结构设计,就好比心中有了骨头架子,再想一想用怎样的语言或示例去添血加肉,让文章变得丰满起来。长此以往,慢慢的孩子在心里对许多类型的作文题目也渐渐有了一些框架结构的经验积累。

比如说,遇到写景色的文章,如:春。可以按照这样的结构来写。第1段总写春的美以及给人的感受,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再总结一下春美景以及给人带来的启示或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中间的几段可以这样安排第2段写春天的色彩,第3段写春天的声音,第4段春天的味道,第5段写春天的希望。中间几段也可以这样按地点安排:第二段春天的田野,第三段春天的公园,第四段春天的海滨,第五段春天的校园。春夏秋冬凡是写景的作文都可以按照这几种结构来安排,结构清楚,语言优美,就不会显得文章很空洞。

再比如遇到写人的文章,如:我的老师。第一段总的写老师的外貌特点性格爱好等,第二段和第三段通过一件或两件典型的事来表现老师的性格特点或者高尚品格,最后一段写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并表达对老师的尊敬感激或怀念之情。

再比如写读后感或观后感之类的文章。第一段介绍看过的文章或作品的大体内容,第二段具体写作品中哪个人物,或者哪个镜头哪个情节最令你感受深刻,给你怎么样的启发。第三段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或生活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体会,第四段可以还是要和第一段照应一下,再来写写这次读过的作品给自己什么样的感受和启示,表达喜爱之情。

总之,脑子里总结了经验,以后遇到类似的作文题目,自己好歹心中有个大体的思路,就不至于每次都绞尽脑汁,翻来覆去泛泛其谈,甚至无话可说。

以上,是我个人针对孩子在阅读写作方面习惯培养的一些粗浅的做法认识,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家长予以指正。

当然,我在培养孩子方面还有许多烦恼和困惑的地方,比如她性格不够大方,不能踊跃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上课不能积极响亮的回答问题;比如她习惯养成的不好,经常丢三落四忘拿东西,或者因为贪玩不按时写作业,读英语也是隔三差五不能每天坚持。

总之,孩子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一杯清水,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的描绘和引导,让我们在培养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携手并进,使每个孩子都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带着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期望,走出更广阔的人生。

最后祝张老师和各位家长工作顺利,快乐每一天。

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 篇5

为什么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责无旁贷?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孩子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班主任既是学生的教育者,又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班主任对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给予必要指导,使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因此,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家长的希望,也为了自己的工作更加有效,班主任必须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任务。那么如何做好家长的工作,提高他们的家教水平呢?作为班主任需要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点和方法,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从而让学生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加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活动。①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是当前社会各方面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但仅靠教师一方的教育显得势单力薄,必须依靠社会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的行为和活动。虽然家庭教育由家长来完成,但是

搞好家庭教育指导既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职责的拓展,也是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新途径。班主任与学生、家长接触机会多,对学生及家庭的情况有更深的了解,学生及家长对班主任也最为崇敬、信赖,这是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优势和条件。但是,要完成时代赋予的这一神圣使命,班主任还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点与教育方法,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和谐氛围,更能让孩子自信满满地走好每一步。但由于诸多原因,却使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就迫切地需要班主任去点拨与传授正确的教育观点与方法。、家庭、学校多方力量的密切配合。

一、指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学校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学校和家庭的一致,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一致,是儿童时期完善教育的首要的和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人们常有一种错觉,一谈起教育,总以为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其实,一个人的成长总是受三个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使孩子上学了,学校教育还需要家长的配合,达成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共同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新人。尤其是当前独生子女占多数的社会状况,使学生的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更需要指导家庭的正确教育,密切家校的联系,使家长与学校共同探讨与解决不断出现的和存在的不利于孩子成长发展的问题。

二、指导家庭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点与方法

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点与教育方法,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和谐氛围,更能让孩子自信满满地走好每一步。但由于诸多原因,却使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就迫切地需要班主任去点拨与传授正确的教育观点与方法。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家长的希望。因此,家长们都相当重视孩子的成才。但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家长在迫切渴望孩子成才的同时,却正以错误的教育观念在教育着孩子。比如:成长观,家长们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指望孩子能“成名成家”,成为一名科学家、音乐家、画家等等,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智力开发、技能训练上,而忽视了孩子的品质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又比如:子女观,许多家长以为子女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是家庭的隶属品,家长对孩子享有全部主权,父母想怎么教养就怎么教养。因而,班主任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使家长认识到既要管孩子的学习、生活,又要管孩子的思想品质,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得当的教育方法能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能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里自由翱翔。但有些家庭却剥夺了孩子自由翱翔的机会,因为他们正以错误的教育方法教育着自己的孩子。比如专制粗暴:这些家长认为“不打不成才”,因此轻则严加训斥,重则棍棒相加,根本无视孩子独立的人格,不给孩子以民主、平等、自由,最终使孩子养成了消极、顺从、怯懦、自卑、固执、冷漠、刚愎自用的性格特征。又比如溺爱姑息:家长们对子女的要求盲目迁就、百依百顺,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怀里怕摔了”,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因此逐渐养成了自私、任性、骄气、专横、霸道等不良习气。因而,班主任要告诫家长摒弃这种种错误的教养方式,因为这些方法都将给孩子造成伤害,阻碍他们的成长。只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比如,民主、平等的作风,以身作则,合理的奖惩,严与爱的结合,等等,才能使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逐渐提高,才能让孩子成长的共同心愿得以实现。

(二)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

班主任在沟通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方面的细节作用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联系,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个性,了解学生的家境,从而配合家长,双管齐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1、上门家访

家访有普访和专访两类。前者如接班之后,要对全班学生家长进行一次普遍访问,旨在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具体情况和家庭气氛等。后则指就某一种目的,对个别学生家长进行专访。尤其是专访,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将会对学生起到很好的鼓励与促进作用。北京157中学金景辉教师发现班上的团支部书记情绪压抑,学习不专心,精神恍惚。金老师经过了解发现,他的父母正在闹离婚。金老师针对父母都是知识分子,都热切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的心理,几次上门家访,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让其父母意识到了家庭不和对孩子带来的严重后果。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双方终于表示要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宁学习的环境。孩子由于父母不再吵闹,终于安心学习了。可见,班主任的调节作用让这孩子起到了不可言语的变化,最终解决了孩子的苦恼,重新让一个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机遇。

2、请家长校访

家访是联系家长和教师的好方法,同样,校访也是一种有效方法。因学生家长白天上班不在家,晚上家访又有诸多不便,所以,约定个大致时间,请学生代请家长到校校访,这样家长可以安排好工作到校,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我教学的五年级中,班上的胡金鑫成绩虽然居中等水平,但行为松散,作业常拖到最后才交,有时甚至常常为了打篮球而不交。于是,我通知其家长来校。通过交流,了解到原来父母经常在外工作,家中只有爷爷奶奶照料,爷爷奶奶又特别宠爱这唯一的孙子,纵养了他懒散的习气。于是,我针对性地对他进行了教育,让他将玩与学习合理地安排。经过一段时间,确实发现该同学学习上进步了,习惯也渐渐地好了。

3、开家长会

召开家长会主要是使家长了解学校和班级的教育要求,向家长汇报班级的情况,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教育学生。如我们富亭小学常会定期召开阶段性的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工作,孩子的学习,并且共探孩子的成长。比如这个学期期中考试后我校就举行了一次家长会。首先校领导作了《做孩子的榜样》的专题讲座,让家长朋友们切实地意识到了他们的一言一行将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后各班班主任又向家长汇报了半学期以来班级及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共同的探讨,使家长朋友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会后,有些家长还与班主任进行了个别交流。可见,召开家长会是家校联系最方便而又有效的途径,通过家长会,可以让家长与老师乃至学校更直接地探讨与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

4、通讯联系

随着现代化通讯设备的逐渐普及,又由于家长工作繁忙,教师工作辛苦,采用通讯联系,如打电话,发邮件,发短信等,都是便捷而又有效的好方法。如我班上的凌晨同学,其母亲对儿子的学习相当的关心,不管是课内作业的监督,还是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都对其严加指导,可惜恨铁不成钢。该生有一定的逆返心理,在校的表现并不好,上课不认真听,作业拖拉,导致成绩并不理想。其母亲经常来电话询问,我也经常电话联系其表现,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渐渐地摆正他的心态。半个多学期以来,这孩子竟也慢慢地改变了,上课能不玩橡皮了,作业能及时交上了。可见,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合作能更快地找到孩子迷失的根源,并且逐渐帮助孩子改正,让其健康地成长。

(三)密切家校联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与家长联系应讲究方式方法,否则达不到“知情救失“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采取商量的态度,了解学生,互通情况,商讨方法,协调教育步骤。首先,应改变与家长联系时“报喜不报忧“或“报忧不报喜“的现象,既点出不足之处,又要表扬进步,让家长有自豪感和责任感,有决心和信心管好自己的孩子。其次,要打破学生认为“找家长就是告状“的思维定势,指缺点时要委娩诚恳,同时指出希望其努力的方向,让学生家长易接受。这样,就使家长感到老师对其子女是真诚关怀,乐意与教师配合;也使学生感到家长和老师都是为他好,从爱护他出发而乐意接受,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篇6

网络转载

很多家长朋友不知如何指导孩子的家庭学习,就英语方面,大家不妨看看下面几点:

(1)让孩子大声说英语家长要每天让孩子读读英语,不管当天有无英语课。我们要鼓励孩子大声地朗读、对话、问答,大声说,不害羞,这样有利于清楚地表达自己,也有利于他人纠正自己的错误。

(2)让孩子熟练背诵课文和单词背诵是一项基本功,可以积累一些日常用语,到用的时等候就可以脱口而出。但是在背诵过程中要讲究方法,不可操之过急,要注意分散和集中相结合。在背诵过程中要注意上下文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要求,课文中涉及到的相关词组和句型,要让学生熟记,并能用它们来造句、说话。

(3)单词亦是如此,分散记忆、根据读音记忆单词都是可取的方法。有时,我们回家布置抄写单词,其目的不在于抄,而在于提醒学生记忆这些单词。但是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不重视这项作业,认为只是抄抄而已,不做也没什么关系,其实他连抄写都不做,根本别说是去背了,结果几次下来,他负债累累,应付不过来,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从而影响了以后的学习,出现退步现象。因此,请大家在家里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完成英语作业,该读的读、该说的说、该写的写、该记的记,及时巩固,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亲的良好榜样起着很大作用。孩子一般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这时,父母亲对学习的态度,特别是行为,会极大地影响孩子。

在默写单词、词组、课文的时候,有些会诱导父母:老师要求报英语,那家长就比较为难,一方面,自己根本不会读英语;另一方面,也只能帮助他作弊了。

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篇7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片面追求智力开发

为人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幸福、快乐, 这本无可厚非, 但许多父母不顾孩子的潜能和兴趣, 不惜工本大搞智力投资。给孩子请家庭教师, 让孩子上培训班、辅导班、兴趣班, 还要做大量家庭作业, 错误地认为孩子知识的增长就等于智力开发, 忽视孩子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行的培养。儿童天真烂漫, 极易接受新鲜事物, 好奇心特强, 若能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其智力就会有很大的飞跃。有的家长忽视儿童的年龄特点, 提前实现从游戏为主到学习为主的过渡, 这样, 势必束缚儿童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抑制他们智力的发展。

家长为何如此费尽心机地、过度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呢?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教育界儿童早期教育理论的宣传, 新技术革命对人才的要求, 以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因素, 迫使父母产生教子步伐的紧迫感、使命感。二是孩子因“独”在无形中放大了自身的价值, 提高了在家庭中的地位。他们是子嗣庚续的唯一继承者, 由此加重了父母的忧虑感, 强化了他们“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期望。三是父母大多饱尝失学之苦, 他们把自己读书成才的强烈愿望加在孩子身上, 让孩子实现理想。理智的父母应该明白:社会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产生如此众多的“家”“星”之类的名人, 人世间多的是普通人, 自己的孩子也许跟许许多多家庭的孩子一样是个平凡人。

因此, 家庭教育并不在于多教孩子认一些字, 学一些技能, 而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养成孩子健康的性格, 发展孩子高尚的情操, 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孩子在学业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 而人格上的缺陷可贻害一辈子, 人们已经认识到:品格胜于知识。

二、家庭教育应注重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多注重孩子的智力水平, 严重忽视了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中心所在、关键所在, 非智力因素不仅是家庭教育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而且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能力和智力之外, 对智力活动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称。许多事例表明:因为家长忽视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磨炼和引导, 在其成长过程中, 由于不能克服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碍, 使孩子的智力潜能难以得到发挥。家长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激发和控制孩子的动机

动机是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 它在人的智力发展中作用十分重要。具有切实、良好动机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积极的, 愿意并自觉参加智力活动, 他们会顽强拼搏、勤奋学习, 取得良好的成绩。动机是促进人们成功的一种巨大动力。青少年时期, 各种各样的动机非常强烈, 但这个时期的成就动机还会带有不少浪漫色彩, 常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 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予以具体指导, 使孩子的成就动机建立在切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四川省有一位高才生, 曾以600多分的高分考进清华大学。但是入学后, 发现英语成绩不如其他人, 骄傲、自负、出人头地的强烈意识使他不能忍受这一现实, 于是申请休学, 想再考另外一所名牌大学。一年以后因未能如愿而自杀, 酿成了个人和家庭的悲剧, 也给社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家长一定要调适孩子过强的成就动机, 只有动机正确且强度适中, 学习效果才好, 动机错误或积极性偏低, 家长要予以纠正或激发。

2. 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 一个人只有对某种客观事物产生了需要, 才可能对这种事物感兴趣, 兴趣可以使人热爱生活, 陶冶情操, 对活动具有定向和动力作用。培养和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是家庭教育的难点。首先, 家长对孩子要有明确而切合实际的期望, 对于孩子取得的好成绩, 要从总体上评价, 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 使孩子感到自身仍有潜力, 今后还会学得更好;对不理想的考试成绩, 家长尤其要进行正确归因, 帮助孩子找到失败的根源, 使孩子真切感到家长的信任, 增强战胜学习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其次, 家长要注意研究青少年兴趣变化并相机引导, 孩子的学习兴趣往往要经历一个由直接到间接, 由笼统到分化, 由具体到抽象, 由不稳定到相对稳定的过程, 这个过程往往因年龄变化而变化, 因个性差异而不同。家长要随时发现孩子的变化趋势, 适时采取新措施培养孩子的兴趣。

3. 磨炼和强化孩子的意志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能帮助一个人提高时间利用率, 保证生活的一贯性, 提高学习自觉性。青少年时期是意志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强, 是培养意志力的良好时机。如果在这个阶段忽视儿童的意志培养, 所造成的损失恐怕以后再花成倍的力气也难以弥补, 因此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意志力培养。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竞争意识是当前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缺乏独立性就会缺乏竞争意识, 从这个意义上讲, 家长一定要抓住孩子独立性的萌动期, 积极扶植爱护这株独立性的幼芽, 不断引导孩子体验劳动的愉快和成功的欢乐, 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坚持性, 许多教育工作者呼吁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 这主要是针对独生子女养尊处优家庭环境所带来的“温室效应”而言的。挫折和失败, 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境遇, 要学会做人首先要经得起挫折和磨难。家长在教育中不能过于溺爱和放任孩子, 除了正面教育之外, 还必须给孩子提供一些“苦”的情绪体验, 使孩子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 这将会对他终生有益。

4. 完善和优化孩子的性格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不仅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方面, 而且表现在意志、情绪、理智等方面。性格是影响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是造就孩子优良性格的适宜土壤。父母要努力做到开朗、乐观, 家庭成员之间应团结、和睦、宽容、民主、平等, 家庭气氛要轻松愉快, 教养方式上应做到动之以情, 又有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气氛。子女一旦出现问题, 家长对孩子不能过于照顾或强化干涉;父母遇到挫折, 不要在孩子身上宣泄, 家长与孩子要经常平等对话、谈心, 甚至开展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完善的性格和个性来自于完美的家庭教育和环境。

当然, 我们并不完全否定智力开发的重要作用, 家长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智力开发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我们反对的是那种以知识代替智力, 对孩子进行知识灌输的家教方式。家庭教育应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个孩子若没有追求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品格, 最终将很难成才。一个人具备优良品格, 其聪明才智就能充分发挥, 否则, 即使有聪慧的天资, 也会被不良个性和习惯所淹没。中国有句古语:德为才之师, 才为德之智, 就是这个道理。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现在社会的基本思想, 单纯的知识教育是无法实现这个理想的。新世纪的青少年更应该具有博大的心胸、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性格, 只有具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才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持续、充分的发展。

摘要:家庭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 以为增加孩子的知识数量等同于智力开发, 忽视孩子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行的培养。文章认为, 家庭教育中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方面实现:激发和控制孩子的动机;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磨炼和强化孩子的意志;完善和优化孩子的性格等。

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篇8

原因与分析

1. 自然因素:

小孩从出生到3~5岁时,迎来了第一个“自我意识”的高峰期,看到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就会向父母亲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呀?”孩子这样问是十分自然的事。

2. 成长因素

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度时期,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这就是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平衡,“半大人”的角色使他们想问题,办事情时容易走两个极端。

3.青春期性心理发展因素:

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大致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①疏远异性的性疏远期(一般11岁~15岁左右):他们对异性彼此疏远,相互冷漠,但隐藏在内心里的却是对异性的好奇和新鲜感。

②接近异性的狂热期(16岁~20岁左右):少男少女随着性的成熟,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吸引力,彼此愿意接近而且感到愉快。

③浪漫恋爱期(一般18岁以上):此阶段青年男女开始把恋爱的愿望付诸行动。

4.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因素:

少男少女最富有幻想,有一种本能的冒险精神;敢于向传统挑战,越是不能做的事,他们越是想做,“禁果分外甜”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5.性教育残缺和滞后:

由于我国长期受封建观念的束缚,不少人认为,对儿童少年进行性教育会助长他们的性尝试。为了保持儿童少年的“纯洁性”,有些家长便杜绝他们对性知识的任何接触。

尽管学校也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但往往遮遮掩掩。

6.家庭因素

大部分出现早恋现象的学生,一般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或缺少家庭的温暖。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有些困惑不解的心理生理问题无法向父母请教,极希望能有一个理解自己、安慰自己、能与自己倾心交谈的知心朋友。

方法与建议

性知识教育任务应该由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来完成,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对孩子从小进行正确的性知识方面的教育呢?

从小家长就应考虑对孩子进行有关性知识方面的教育。在对孩子进行有关性知识方面的教育时,应注意把握全面发展、适宜、适时、适度的原则。

1.當孩子只有3、5岁时

孩子长到3、5岁时,会向父母亲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呀?”大人应该向孩子说:“是爸爸和妈妈两个人把你生出来的。”孩子又问:“那是怎么生出来的呀?”回答:“爸爸给了妈妈一个种子,种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发芽,变成了宝宝,宝宝成熟了,妈妈就把你生下来了。”对于孩子接下来的问话,大人可以告诉孩子:“等你长大了再告诉你”即可。

2.当孩子长到12、13岁时

当孩子长到12、13岁时,即女孩月经来初潮或男孩有遗精时,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生理卫生方面的教育,对于身体发育,一般顺其自然,不必主动向孩子灌输两性方面的知识和教育。

如何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篇9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分享:全人格教育

巴西教育专家理财教育建议

1.教孩子从小就懂得区别需要什么和想买什么。

2.带孩子到你工作的地方参观,让孩子懂得劳动和金钱的关系以及花钱的限度。

3.教孩子懂得区别物品的贵和贱,使他对理性花钱有初步概念。

4、鼓励孩子参与制定家庭预算,向其提示节省开支的方式。

5.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每月零花钱一次性全给孩子(从三岁起就可以),但如何花费由孩子自己决定,以培养其自决能力。

6.告诉孩子不应该乱花钱,让孩子懂得将部分所得储蓄起来的重要性。

7.让孩子在花钱时始终想到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

家长交流QQ群152230789全人格专家杨一波教授携专家团在线,协助您解决教育孩子的困惑!

8.不应随意给孩子礼品,也不应该用不给零花钱作为惩罚手段。

9.孩子决定购买某种物品时,你不要发表意见,因为他正在学习自己做选择,除非他想购买的物品违背你对他的教育。

10.未能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不要内疚,因为这会促使孩子更快地成熟,使他更有责任心和更为自重。

11.对孩子的失误不要大惊小怪,他会边错边改。

普及全人格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篇10

孩子说谎,这恐怕是最令家长和教师厌恶和恼火的问题之一了。但是仔细分析,孩子有说谎行为,不足为怪,是不能全部责怪他们的。孩子说谎原因是多方面的。孩子本身有易说谎的心理特点,有社会的影响,也有教育方面的原因,具体来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无意性说谎。孩子由于记忆、判断上出现错误而说出与事实不相符的话,这属于无意性说谎。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儿童对观察或认识到的事物,遗忘或错记的现象较严重,加上他们富于联想,想象力发达,而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很难准确地复述事物。这种“谎言”不是儿童有意编造的,而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所限而造成的。

2、保护性说谎。这种说谎是为了避开教师或家长的批评甚至打骂,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体现。孩子在过于严厉的老师或家长面前,最容易撒谎,尤其是当他们说了实话,遭到了批评或惩罚时,他们就只好用谎言这个武器来“自卫”了。如果教师或家长对他们的这种撒谎再穷追不舍,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就会促使孩子以后以更高明的手段撒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说谎是大人“逼”出来的。

3、模仿性说谎。长辈或孩子周围的同辈群体经常有说谎的表现,影响孩子而引起模仿性说谎,有的教师和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说假话欺哄孩子,或者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讲假话、吹牛,孩子受此影响也会模仿、效法;孩子说谎也很容易受同辈群体中伙伴们的影响。在伙伴中,别的孩子时常撒谎,尤其是孩子们在欺骗长辈得逞后的“经验”交流,更容易使别的孩子受到影响。

4、虚荣心说谎。儿童由于自卑心理,或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有时也会编造谎言。这种说谎是这了使自己在与朋友、老师和家长的交往中,处于一种有利于自己的地位。比如,考试成绩不好,却说考得好,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家庭的优越条件等。孩子有这种说谎行为,多数也是受家长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影响的,如果家长在家里经常不切实际地去谈论追求物质财富、社会地位,孩子也必会受到这种虚荣的影响。

5、报复性说谎。儿童有时出于一种报复心理而说谎,并不是存心欺骗人。比如他们对老师或家长禁止他们干某种事不满而故意说他已经干了那件事情,使老师或家长生气,受批评时,又固执已见,对抗父母和老师,有意背道而驰;本来是他先动手打人,吃了亏,跑到老师或家长面前却谎说别人打了他,指望得到同情支持,去惩治对手等,都属于报复性说谎。

造成孩子说谎还有其它方面一些原因,如孩子进入反抗期为反抗外来的以势压人的反抗性说谎;遭到老师或家长的冷落、拒绝后,为吸引老师或父母的注意力而说谎等。

孩子们一方面受到“不可讲谎话”的教育,而另一方面又时常受到长辈讲谎话欺哄自己、欺骗别人的影响;有的长辈甚至还教唆、鼓励孩子说谎欺骗别人;有的孩子因向老师或家长如实地讲了自己的过错和想法而遭到过于严厉的责备或打骂,有时讲谎话欺骗了老师或家长反而得到赞扬或奖赏;孩子们时常也体验到别人讲谎话使自己吃亏的教训,这些,都使他们陷入极度的矛盾和痛苦之中,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孩子从小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孩子的诚实教育。

1、家长要言教身传。在家庭中做父母的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本身就首先要做到诚实正直,并用诚实正直的态度去对待子女、对待他人,千万不要以为欺骗了别人,欺哄了孩子是件高兴的事情,要知道长辈的说谎行为,就是在教孩子如何说谎,教孩子不诚实、不正直。经验证明,孩子的说谎多是模仿性的,家长言行不一致,欺骗别人,好说大话、假话、空话,孩子就会跟着学。由此可见,家长的言教身传在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品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如果一个孩子感到家庭很温暖,父母很爱自己,又彼此信任,孩子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影响,家长的言教身传就更有效。

2、加强养成教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确要求孩子要:“诚实,不说谎”。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要有长辈的言教身传,还要有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也就是说,要把思想教育、老师或家长的示范跟行为习惯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孩子从小就接受诚实教育,按诚实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校或家庭,教师或家长可有针对性地与孩子共同制订几条具体的诚实规则,如,要讲真话,不讲假话;要拾金不昧,不拿人家的东西;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等。象这样的.要求简单明了,把诚实教育内容具体化,使孩子懂得什么是诚实,什么是不诚实,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定能促使孩子养成诚实的习惯。

3、掌握孩子生理、心理特点,正确施教。如前面分析,孩子说谎也有其生理、心理根源。对于孩子某些由生理、心理不成熟的特点而造成的说谎,教师、家长要正确对待。对孩子的无意性说谎,要注意从逐步提高孩子正确认识、准确记忆事物的能力入手,以避免这种“说谎”行为的发生,对孩子某些虚荣心说谎,要耐心对待,除了长辈本身要克服虚荣心以外,还要经常教育孩子靠自已努力学习,发奋向上,去做一个真正自尊、自信的人,不要靠说谎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孩子的一些报复性说谎,是心理不成熟、不平衡的表现,要从关心孩子入手,平等地对待孩子,防止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尤其要注意培养孩子能容忍、大度、大量的宽阔胸怀。

孩子的诚实教育要从小抓起,孩子的说谎行为越小越容易矫正。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当教师或家长怀疑孩子说谎行为时,不能急躁,不要急于指责孩子在说谎,更不要“逼”孩子承认自己在说谎,否则,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或给他们造成“负强化”。纵然是发现孩子确在说谎,也不能“凶神恶煞”,相反,还更应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娓娓谈心,这样才更有利孩子健康成长。

培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意识 篇11

一、培养学做家长的意识

在一些家长的观念里,学做家长的意识比较淡漠,似乎只要有了子女,便能教育子女,至于自己是否具有教育孩子的知识和修养,怎样学做称职的家长等都很少考虑,家长缺乏自觉性。也有人认为,文化低的家长需要学习,文化高的家长不用学习。其实教育并不这么简单。调查表明,家长文化程度较高的孩子,相对来说比家长文化程度较低的孩子心理发展健康,但实际发现家长文化程度最高的那些孩子心理发展不如家长文化程度不那么高的孩子健康。因为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往往不会讲孩子易懂的道理,在与教师的配合上,也常常自持己见,不太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水平高低这个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并不是确立的对应关系。因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的模范作用以及对科学育儿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等中间环节,对教育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做一个合格的家长,首先必须具备学做家长的自觉意识。

二、培养反向教育的意识

在家长和孩子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中,孩子对于家长来说不仅是受教育者,也经常起到某种教育作用。孩子那毫无条条框框的丰富的想象力、忘我地投入和陶醉,这唤醒了成人用童心看待世界的美好心态。孩子的感情是纯真的,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评价是直接的,没有成年人所固有的保护机制。孩子还拓宽了家长的生活领域。有了孩子,养育了孩子,才使家长的生活出现了新的希望,开始了家长新的人生。家长应该和孩子一同成长,并注意向孩子学习。这种反向教育将培养家长的情感和精神,使家长的生活更充实、更有生气、更完美。

三、培养反省教育的意识

为了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家长不能只凭自身的经验和感觉教育孩子,而要具备反省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应不断地研究自己的教育行为,适当地调整教育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如:不仅要考虑自己对孩子施加什么样的影响,还要观察孩子是如何领会如何接受的;当孩子产生不良行为时,不能仅仅是责怪,还要考虑和家庭环境有什么关系,自己应负哪些责任;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动机是为孩子好,是爱孩子,还要考虑这爱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后果;当用某一方法教育子女而长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时,应该考虑是否换一种新的更合理的方法等等。正是这种反省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才使得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增强教育的敏感,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个性的教育方法。

四、培养自我完善的意识

为了教育好孩子,家长必须是孩子良好的榜样,具有教育子女的资格和威信。做家长的必须对自己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进行反省。在考虑怎样对待孩子的问题之前,首先问问自己。父母如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子女就会信赖和尊敬家长,在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上与家长保持一致。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家长的榜样,孩子对于家长具体行为的体验往往比枯燥的语言说教更有效果。为了达到这种教育效果,则依赖于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

对孩子应怎样进行安全教育? 篇12

对孩子应怎样进行安全教育?

对小儿的早期安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训练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二是要经常给小儿讲解预防中毒和防止意外伤害的知识。对小儿的教育和训练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待小儿神经精神发育达适当程度,方可进行。二要对小儿的.尝试和失败有耐心,成功时要及时给以鼓励。三要在训练中避免强迫,要引导小儿高高兴兴接受训练,寓教于乐。

在教育和训练中,还要掌握小儿的心理特点,尤其全家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教育方法必须一致,否则会造成儿童心理紊乱。成人对儿童应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袒,以免造成小儿缺乏信心和顽固任性,对培养习惯不利。一岁半至二、三岁的小儿,常表现一定的抵抗性,喜欢说“不”,对此应采取策略,凡事必须正面诱导,向小儿提出明确要求,并指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儿童喜学榜样,模仿性极强,故在饮食、睡眠、遵守交通规则等生活习惯上,同其他行为一样,成人应做出良好榜样,并鼓励儿童之间相互学习,养成良好习惯,改正缺点。

对孩子要多进行赏识教育 篇13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父母是否意识到孩子有了很多变化:孩子不再有牙牙学语的天真,孩子不再天天展现灿烂的笑容来消除我们父母的疲惫,孩子不再是你眼中的乖乖女,孩子给你的失望好像总是多于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幼儿园令你欣慰„„我们父母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变化:不再能够容忍孩子的调皮和撒娇,不再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着孩子的解释,不再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狂喜„„

父母和孩子随着时间都在变化,而结果就是父母的“赏识”和“表扬”越来越少,少的让孩子感觉全身上下都是缺点,做任何一件事都不完美。孩子越来越不自信: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原来的激情和探索的好奇,原因就是孩子得不到家长或老师的肯定。也就是缺少了家长的赏识教育而扼杀了孩子价值体现的动力。

记得一位专家说过:“不要说你的孩子笨。第一次说孩子笨的时候,他会不相信,产生质疑。我笨吗?第二次说孩子笨的时候,孩子会有点不自信,我真的不如别人吗?当第三次说孩子笨的时候,孩子就会不再怀疑,非常肯定的给自己下了定义—我原来是真的笨。”就这样,我们家长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了“笨孩子”。想想我们平时是不是经常不经意的批评孩子,甚至生气的时候会口不择言的说了一些伤害孩子的话了,比如:“你真笨,你不如※※,你让我失望,你太不听话了,你脑子不好用吗,你眼睛出问题了吗„„”这些话语说的多了,你会发现孩子真的变成你生气说的那些话了。

回忆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的鼓励和赏识随处可见。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 你真棒!孩子今天吃饭很乖,你竖起大拇指-你又长高了。孩子认识了一个字,读给你听,你很高兴—你很有才,妈妈都崇拜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鼓励和赏识变成了抱怨和批评。总感觉孩子随着年龄的长大,应该越来越听话,越来越优秀。对于孩子的优点认为是理所当然,而对于孩子的缺点,家长把他夸大化尤其不能忍受。

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篇14

案例回放:

刚刚过去的4月,因多所高校相继发生刑事案件而变得不平静。让我们先简单地梳理一下这些发生在校园里的悲剧:

[案例1] 2013年4月16日,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同学因中毒经抢救无效去世。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是与黄洋同寝室的同学林某。据说,林某与黄洋及另一位室友葛林(化名)曾因水票起过争执,黄洋和葛林提出三人平摊购买桶装纯净水的费用,林某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喝得少,平摊不合理。争执后,林某退出平摊,不曾想事情却以林某从实验室带回毒药投入饮水机,致黄洋死亡而告终。

[案例2] 同一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发生了校园凶杀案。学生袁某在宿舍玩电脑游戏,同宿舍的蒋某因未带钥匙敲门,袁某未及时开门,双方发生口角和冲突,袁某拿起书架上的一把水果刀捅进蒋某胸部,蒋某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3] 4月17日,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该校经管系2012级学生符某因悲观厌世,几度想自杀没有勇气,便预谋用加害他人的方式来排解内心压力。当晚,符某在宿舍楼内发现了独自在宿舍上网的曾某,便冲进房间行凶,导致曾某受伤。

校园悲剧的发生令人心寒,也让人不禁要问:这些莘莘学子,哪来的狠劲?我们的教育出了哪些问题?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又如何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呢?

父母要教给孩子爱的能力

纵观这几起案件,都是因为一念之差,嫉恨同学,或一时情绪失控,任由恶的本能膨胀,不计后果。这些案例都反映出这些学生对生命冷漠,毫无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这是多么扭曲的思维和心态!

现在的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祖辈在过度溺爱小孩的同时,对晚辈又寄于过高的期望。在一个什么都由父母安排,自己不用操心,犯了错误有人庇护,不太要负什么责任,要什么家长都不敢不给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对生活中的不同意见缺乏包容,缺乏挫折体验,考虑事情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没有同情心。这样的孩子极度自负,性格里却埋下了不健康的隐患,一旦受挫,自尊心又极度脆弱,只可自己辜负别人,容不得别人辜负自己,一旦不顺便采取“逆我者亡”的极端行为。这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而对他们来说却是合理的。

独生子女输不起,家长对孩子溺爱而不教给他爱的能力,最终导致孩子无法适应家庭以外的世界。在中国的家庭里,孩子往往是家中的老大,可走出家庭的围墙,要想被社会群体接纳,就应该遵循两条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

一条是互利原则。就是要交往的双方都能得到好处和利益。这种好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情感的。互赠礼品,互相安慰,相互礼让,投桃报李。只有互利才能使人际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如果交往中大家都想称大,只想得到而不愿付出,关系就会中断或恶化。

另一条是宽容原则。所有的个体都存在差异,世界上没有两个相貌和思想都一模一样的人。因此,学生在交往中要理性地看待别人,而不要认为违背自己心愿的就是不好的,要有容忍别人的缺点和异议的能力。当双方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就应该抱着豁达大度的心态,彼此忍让,相互适应。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挫折是一种生活现象,每个人都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时候,挫折感带来的烦恼、痛苦,甚至绝望的情感体验,是导致心理危机的高危因素,用消极还是用积极的方式应对挫折,代表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消极应对挫折的方式主要有攻击、退化和冷漠等。有一学生因为寝室同学事先没打招呼拿了他的书而心生不满,不听解释对着同学就破口大骂,这就是一种攻击行为。一旦发展到拔刀相向,就是一种极端的攻击方式,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有时候,攻击会转向,把攻击朝向自己的人有可能自伤或自杀。还有一种是迁怒,一个大学生曾对咨询师说:“那些嘲笑我、和我过不去的同学,我真想揍他们一顿,甚至杀死他们的心都有。但我又不可能去做,于是我就去欺负小动物,看见小猫、小狗就想踢两脚,如果是只没人管的野猫,我就有把它掐死的冲动。”

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的符某本来想自杀,最后却捅伤了不相干的同学,就是典型的转向攻击。

一般来说,人的行为随着心理的发展会趋向成熟,但有的学生,一旦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沉浸在网络游戏里,一旦与同学搞不好关系,就发小孩子脾气,这都是一种退化、逃避的行为,往往已有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网瘾、被同学孤立等,只会增加挫折感。

挫折虽然给人带来痛苦的情感体验,但挫折同时也在锻炼一个人的抗挫折容忍力和韧劲儿,如果学会用一些积极的应对方式,挫折能帮助一个人的成长。

给自己的失败或挫折一个“合理化”的解释,就是一种积极应对挫折的方式。比如一个失恋的大学生,开始的时候感到心灰意冷,后来想通了,认为自己失去的只是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今后一定会遇到一个欣赏自己、更优秀的异性。这种“酸葡萄心理”,可以缓解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

“失败是成功之母”,“化悲痛为力量”,这些耳熟能详的励志语言,代表的是另一种积极的应对挫折的方式。就是将敌对、愤怒或自责的消极情绪,都做积极处理,转化为向上的动力或高尚的表达。罗曼·罗兰因为失恋而发奋图强,写出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史玉柱面壁多年东山再起……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通过合理化解释和升华的方式,可以消除受挫情绪,让内心回复平衡。要真正面对和解决问题,还可以运用另一种积极的挫折应对方式,叫作理喻。同样是没有考进理想的大学,与其抱怨命运不公,不如庆幸至少所学专业是自己喜欢的,重点规划今后如何通过考研等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通过把挫折转化为行动来消去负面情绪。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但如果扣除八九成不如的意事,至少还有一两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我们如果要过快乐的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两成的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的事打倒。希望前面几个案例血的代价能引起广大读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能因极端个案,而忽视应有的反思,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必须知道,要成才,先成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成熟的人,才能成为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浙江 邢少红)

上一篇:窗外优秀作文600字下一篇: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笔试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