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教案

2024-11-02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教案(共12篇)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教案 篇1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教案

合肥市常胜小学

孙巧玲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学目标:

1.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内容;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 3.学会运用相关法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违法现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学习法律法规

1、师:介绍一个关于违反交通规则的案例。

2、学生讨论、交流,并请代表发言。

3、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与学生生活有关系的内容。

4、学生阅读有关章节。

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介绍什么是“未成年人”?

2、学习本法规规定的有关内容。

3、学生相互讨论生活中有无什么现象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4、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章节。

三、小结,联系实际

1、师:小结两种法律法规的重点内容。

2、联系实际,加强对本法的了解。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教案 篇2

一、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必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开展创造教育,在21世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需,是与世界各国争夺科技制高点的必然。没有创造力,一个民族就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发展学生创造性智力,培养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

1. 培养创造意识。

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一个学生要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必须有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物理教材中,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为人类创造发明的典型事迹,我国科学家为祖国科学事业奋斗的思想和行为都堪称学生的榜样。教师在讲授物理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因素和教育价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

现在困扰当今世界的难题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如果教师讲授物理教材中某些问题时,与这些问题联系,既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又培养了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既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品质。

2.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人人都有创造性思维,只不过显现早晚不同,表现形式各异。作为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某个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创造性思维。物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充满创新的课堂气氛,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我们经常进行的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本身就是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向高层次发展。

3. 培养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想着自己如何教,要研究教法,还要想如何让学生学,学得会,学得好,这就不能不研究学生的学法,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研究新课标,吃透教材,活教教材,还要研究学法。上课时,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大胆地想,多角度地去猜想,去发现,找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总之,教师要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二、物理素质教育要基础知识和能力教育并重

目前,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但是应试教育所留下的问题根深蒂固,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的素质出发,把物理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上。

1.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任何的发明与创造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基础。它是进行科学创造的重要凭借。创造力离不开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的传授。加强物理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能够做到运用自如,游刃有余。物理是一门以唯物辩证法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应学一点唯物辩证法,学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归纳物理变化规律。这样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会变得更深刻、更透彻,应用也就会轻车熟路。当然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创造力,并不是知识越丰富,创造力越高。相反,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只要有创造力,一样能做出创造发明。

2. 开展小课题的研究。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喜欢那些循规蹈矩、善于做题的学生,而对那些标新立异、勇于探索的学生往往不予重视。基于此,教师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开展小课题研究,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主要培养学生养成搜集材料的良好习惯,初步具有写研究报告的能力。当一个学生写完了研究报告,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演讲或演示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事实上,中学生的研究不可能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关键是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关于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学生 个性教育

[作者简介]郑雅维(1964- ),女,内蒙古赤峰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哲学、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北 廊坊 06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高校德育无效化原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608011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099-02

美国学者博耶曾说过:“个性的发展对于一个自由的和有活力的社会是必不可少的。”可见,个性是社会的活力之源。当代中国曾经经历了一个对个性讳莫如深的时期,而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崇尚个性,已成为大学校园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有的学生对个性还存在着一些误解,其中“个性即与众不同”便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个性当然不是“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千人一面,但也并非简单的与众不同。离开自己的风格去标新立异,只能适得其反。因为个性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积极的个性,即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面则是消极的个性,即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前者可以立身益世,后者则会害人害己。由此可见,良好的个性是需要精雕细琢、不断完善的。在这方面,学校的作用不可低估。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教育历来强调个性的发展。各所大学都非常注重帮助学生寻求自己的目标,发展自己的才能,成为富有创造性、自信自主的人。日本也很重视个性教育,早在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就已确定,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充分发展个性”。多年来,我国实施的应试教育,其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个性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泯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抑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所以,如何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变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花了近十五年的时间研究“差生”问题,他得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就是:“差生”与“一般学生”和“优秀生”相比较,获得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因此,为了使全体学生受到同样的均等的教育机会,就要以异步教学代替同步教学。

所谓同步教学就是“一刀切”“齐步走”的教育方法,它最大的危害就是以牺牲学生的个性为代价。异步教学是以承认差别、允许差别为前提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而课堂则是实施这一方法的主渠道。

1.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的教育依然是面向少数优秀生的,即班干部和尖子生常常受到教师的青睐,而学习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忽视状态。其实,学习一般的学生是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的,但教师却很少把期望的目光投向这些被划为“一般者”的身上,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或安于现状,或不断退步;学习较差的学生最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关心,可是教师往往视他们为不可雕的朽木,很少看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于是,“失败者”便成了差生的同义语,强烈的自卑心理使他们逐渐封闭自我,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异步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有了这一观念,我们就不会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从而消除偏见,满腔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们,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2.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创造个性是指实现创造所表现出的与一般人相异的那些心理特征,例如有较强的独立性、自信心和好奇心,敢于冒险,喜欢求异等。创造个性是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那些最富有创造个性的人往往最具有创造力。另外,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有很强的表现欲,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而课堂发言是他们施展创造个性、满足表现欲的重要途径。然而我们注意到,在崇尚权威、反对怀疑,崇尚中庸、反对冒尖等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教师对发言结果的评判依据是那些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凡是与标准答案相符的,教师就会大加赞赏,而对错误的和奇异的想法则不屑一顾,甚至还会冷嘲热讽,这样一来,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扼杀了他们刚刚萌动的求知欲,最终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告诫教师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为此,对勤于思考、勇于表达的学生要多肯定、多赞扬、多鼓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创造个性得以张扬,最终实现学而生思、思而生疑、疑而有获的良性循环。

二、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仍以灌输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作为主体,对作用于自己的各种信息要进行选择、整合、内化,这是个体的内在接受机制。而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无的放矢,而且还会使学生因内驱力的丧失而产生心理阻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观念,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创造一个民主讨论、互相启发、积极思考、充分参与这样一种多向交流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学。孔子一贯主张学思结合,他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轻视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就不能培养独立思考和抽象思维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这种单一的交往形式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可以说学生没有或很少享受到自主思维、自我发展的乐趣。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只有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交往形式,提倡多向交流,才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从“课堂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抄笔记、考后忘笔记”的怪圈中走出来。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掌握的知识经验不同,这本身就是一种差异资源,而在广泛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恰恰可以利用这种资源,实现差异互补,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变“一手硬”为“两手硬”

美国一些教育家曾提出所谓整合教育的概念,这一概念与中国的“素质教育”概念有些类似,就是从传统的强调课堂内教学转变为强调在课堂内学习以及在课堂外非正式场合学习的统一,目的是将学生结构化学习与非结构化学习整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各种场所,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学习,向有着不同背景与经历的人学习。其直接理论推论就是必须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减少结构化学习的时间。在该理论指导下,美国一些一流大学的课堂教学时间比我国一般大学少,每学期大约少将近10周的时间。在假期中,学生把从课堂上学习转变为将课堂学习与向整个社会学习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一个更加主动、自主的学习者,实现教育目的从“教”到引导学生“学”的转变。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课本知识轻实践能力。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从我国古代的“重道轻器”到后来的“重学轻术”“重理轻技”,都没有把实践能力放到应有的位置,致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一手硬,一手软”。殊不知,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逐步积淀的过程,只有在长期的生活体验和教育中才能完成,这就需要更加注重渗透性的教育、养成型的教育,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就应更加注重实践。学生经过实践教学,对所接收的理论认识经过了从怀疑到认同、接纳,从认同到怀疑、否定的清理、验证过程,进而把已得到的理论知识纳入到自我的价值观念中去,成为自身素质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可能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修正,才可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设计、塑造、实现自我,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人。为改变这种现状,变“一手硬”为“两手硬”,就要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活动,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同时,还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他们在自我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中找到结合点,并且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个性教育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如果我们都能从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几个方面对学生实施个性教育,那么,这样的个性不仅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还是极富魅力的。

[参考文献]

[1]博耶.美国大学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怎样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篇4

所谓挫折教育又叫“磨难教育”,是指在困难的环境中经受锻炼,摆脱困境,培养出一种迎着困难上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挫折教育的目的是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体魄,以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目前,很多中小学生在校园中遇到的挫折情境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一、学习方面:考试不及格;上课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完不成作业;没能遇到理想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教师不屑回答自己的问题;无机会表现自己在某一学科的才能;没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肯定性评价等等。

二、生理方面:因生理有缺陷,或相貌不佳而被同学取笑、挖苦;因身体条件所限未能参加有关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等。

三、人际关系方面:给老师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好;没有知心朋友,经常遭人议论,被人特别是被同性戏弄、嘲笑等等。

四、兴趣方面:班主任不允许自己参加社团活动;自己的爱好得不到家长、教师的支持,甚至受到限制和责备。

五、自尊心方面:被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遭到点名批评,经常忍受委屈;教师、同学不信任、不理解自己,班干部被撤职;没取得应有的比赛名次。

六、自信心方面:自己付出巨大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精心制订的学习计划常常不能落实;自己苦思冥想的工作打算,被同学轻易否定; 1 因某门功课没学好而被视为“不可造就”。

当人处在挫折情境中的时候,总要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反应,引发出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挫折行为,并最终影响到人们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学校中的上述挫折情境会给学生带来哪些反应呢?

(1)情绪方面:挫折常常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恐惧感以及焦虑不安、灰心丧气、敏感多疑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2)理智方面:接二连三的挫折情境抑制了学生的心智活动,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分析、判断、解决问题时滞缓、刻板,缺少灵活性、独创性。这些学生往往把失败归咎于他人,并为自己找一些合理的借口,以减轻心理压力。如:踢输了球,便抱怨场地不标准;害怕与人交往,就说别人对自己不热情。

(3)自信方面:由于学习上的频繁挫折,加剧了学生对学习的担忧,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放弃了追求的目标,进而产生逃避学习的心理倾向。

(4)性格方面:挫折情境常会使一些学生变得悲观失望、沉默孤独、抑郁寡欢、不愿交往、不好竞争,或表现出暴躁、易怒,喜欢挑衅等等。(5)生理方面:挫折情境所带来的紧张情绪,常常导致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如呼吸急促、出汗、脸红、神情恍惚、食欲减退、失眠、健忘,以及轻度的身体疾病等等。

(6)行为方面:挫折情境常常使学生表现出直接或转向的攻击性行为。学习上的挫折常常导致学生破坏纪律、扰乱秩序、厌学、逃学、考试作 2 弊等。自尊与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常常使学生作出破坏对方财物、偷窃、讽刺挖苦别人、打人、骂人等行为。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教案 篇5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确实良好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对一个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的形成,也有着巨大的关系。因此,我们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必须常抓不懈。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对行为规范分为五大类:

一、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二、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四、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五、严于律己,遵守公德。而我认为尤其以纪律行为习惯、卫生行为习惯和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最为重要,特别是刚进入初中的初一年级新生。在半个多学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尝试了一些方法,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其中我觉得用案例或者好文章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较好。现在的初一学生任性、叛逆,个人主义严重,我们如果采用简单说教或者严厉批评,效果可能不好。利用案例或者好文章对学生进行教育,可能会让学生心悦诚服。

在开学三天始业教育中,我发现学生随意讲话现象很严重,我跟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富家女,边开车边吃香蕉,吃完后把香蕉扔了。那天半夜,她家的工厂着火了。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原因吗?学生说不知道。我告诉他们:那天有个小孩子刚好经过,踩了那块香蕉皮之后摔了一跤。孩子的爸爸是工厂的保安,接到电话后马上赶到事发地点并送孩子去医院,并向工厂请假,晚上在医院照顾儿子。晚上工厂无人看管,火灾发生后无人报警,导致整个工厂毁于一旦。通过这个故事我告诉学生:你违反纪律,不仅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损人不利己。

有段时间,我发现学生经常乱扔纸屑,我抓住时机,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案例: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是大家熟知的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他觉得:“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就是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 1 设计师非常感动。他觉得,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他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我给学生推荐一些好案例或文章一起探讨。当学生学习不刻苦的时候,我给他们一起学习杭报上的真实案例《衣+衣=爱》。讲到一些偏远的地方或山区,如11月4号的杭报报道了四川昭觉县很多学生现在还穿拖鞋上课,一天吃两顿饭,学习资料和课本还没有。当学生学习没有好的学习方法的时候,我给他们读上个月杭报一个版块“轻负担高质量学术报道珍藏版”,连续报道四期4门主课的学习方法,都是杭州一些著名中学的高级教师介绍的。学生听了之后很有启发。当学生在学习上非常懒惰,应付老师作业的时候,我给学生一起学习俄国著名文学家起契科夫的文章《我的“她”》,其中有这么一段:首先,我的“她”日日夜夜厮守着我,不让我干点正经事情。她妨碍我阅读,写作,游玩,欣赏大自然风光„„我才写了几行字,她就老来碰我的胳膊,分分秒秒都在引诱我到床榻上去,不亚于古代的克莉奥佩特拉(埃及末代女皇,先为恺撒情妇,后与罗马统帅安东尼相好)引诱古代的安东尼。其次,她像法国妓女,还得我倾家荡产。由于她的恋恋不舍,我为她牺牲了一切:前程,荣誉,舒适„„多蒙她的关照,我住便宜的租房,穿得破烂,吃的糟蹋,用淡墨水写作。她吞噬一切,一切,这个贪得无厌的东西!我憎恨她,蔑视她„„早该跟她分手了,但我却至今没有跟她分手,倒不是因为莫斯科的律师们办离婚案要收费四千„„我们目前没有孩子„„您想知道她的名字吗?好吧„„她的名字叫懒惰。当学生学习上得过且过,觉得差不多就够了的时候,我给学生读我国著名学者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当学生学习不能持之以恒,想放弃的时候,我给学生一起探讨梁启超的《论毅力》。我发现用好文章对学生进行教育,寓意深刻,对学生影响较深。

记得一位专家说过:一个班学生班主任带几年后,学生的脾气和性格都会像这位班主任。我知道班主任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平时我能以身作则,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每个学生的生日,我都会向全班同学宣布,然后让全班同学鼓掌向这位同学表示祝贺。平时我能注重对学生加强感恩教育。我特别教育学生要感恩。我说要感谢老师,是他们教给你知识;我说要感谢你的对手,他使你各 2 方面得到了提高;特别是感谢父母:我跟学生说父母工作的辛苦,我给学生举我和我老婆如何辛苦养育儿子的例子;我平时找一些文章跟学生交流,比如最近网上流行的文章《一个父亲给儿子的信》、《母亲一生当中的八个谎言》《永远不要对父母说的10句话》。我跟他们讲报纸上的真人真事,比如本月11月4日的杭报《暴走妈妈割肝救子记》。很多学生听了之后,眼泪都流下来了。只有懂得感恩,才能对任何事情负责任,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认真学习。感恩教育的效果是:有家长跟我说,现在小孩子比小学的时候说话水平也高了,对父母的态度也好了很多。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我让学生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有些信中这样写道:14年来,5110天的成长,5110天的照顾,有了现在懂事的我;妈妈,你的手粗糙了,你的头发也白了,你为我付出太多了;爸爸,我从你的体检表上看到你有很多病,要多锻炼身体,多注意休息呀!„„等等。只有懂得感恩父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可能会变的更好,才更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我们班主任应储备一些案例,常常刷新自己的榜样人才库,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储备好的案例或文章,必须加强学习。如我经常看杭州日报,《班主任》杂志,上中国班主任网,上面有很多特级教师独到的班级管理艺术,有全国优秀班主任的典型经验,也有一线教师的生动案例与深刻反思。当然,单靠一个案例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按照案例中的道理去做,每隔、例越多越好,最好发现一个问题就有一个与之相关的案例跳出来,与学生讲明道理。效果可能较好。

如何对问题学生进行和谐教育 篇6

摘要:“问题学生”的出现,深深困扰着我们每一位在教育线上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是放弃他们还是坚持教育他们呢?用何种方法才能使“问题学生”回心转意呢?当今社会是一个和谐社会,当今学校是一个和谐学校。因此,对“问题学生”我们同样提倡用和谐教育去感化他们。

关键词:问题学生 和谐教育 优化差异 个性

引言:当前,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恰恰是和谐教育。对“问题学生”进行和谐教育,就是在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遵循“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造就出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坚持和谐教育理念,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老师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概:班上的“问题学生”太多了!xx同学经常迟到早退,爱与同学打架;xx同学经常欺负小同学,喜欢用小棍子玩女同学的头发;xx同学经常偷东西,还抽烟、喝酒,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来往。。。那么,对于这些“问题学生”该实施哪些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呢?我认为,对“问题学生”实施和谐教育是最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方法。

那么,什么是和谐教育呢?和谐教育,就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入手,细致入微地关心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和谐地,健康地成长的教育。我们清楚地知道,“问题学生”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问题出现,是因为他们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就犹如一枝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的野玫瑰,它需要温暖的阳光和充足的雨露,但经不起太阳的烘烤和暴雨的折磨;它需要朋友们的关怀与问候,但受不了同龄人的鄙视和驱赶;它需要亲人的宽容与大度,但经受不了时间的考验。一句话,作为一个在教育一线上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在“问题学生”荒芜的心田上播下爱的和谐教育的种子,为他们支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张扬个性,放飞心灵,重新成为一枝在风雪之中永远铿锵不败的玫瑰,为和谐社会增添光彩,贡献力量。

然而,怎样尊重“问题学生”的个性,实施和谐教育呢?我个人认为,要从下面三方面来实施和谐教育。

一、从身心发展入手,承认优化差异,以心换心。

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校没有差生,学生只有差异。学生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成长环境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而造成的。因此,我们要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的性格差异和能力特点,全面去观察分析,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学 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办法,让每个“问题学生”在和谐教育的滋润之下,放飞心灵,以心换心。

我们班有一个“问题学生”的情况是这样的:王志是个农村留守儿童,远在广东的父母几乎从来不打电话过问孩子的详细情况,年近70岁的爷爷也无力监管孩子。因此,王志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非常差。我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针对王志长期没有得到父母亲的关怀与问候而造成性格孤僻的情况,热情地把他带回了自己的家里,给他换上了崭新的衣服和书包,还添置了一些学习用品给他。随后,我又拨通了他父母的电话,和他们商讨研究教育方法,嘱咐他们及时给王志打来一个问候学习的电话,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爱可以跨越一切时间和空间。有了这个亲情问候,王志的脸上又出现了活泼的笑容,性格一天天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好。事后,他悄悄对同学们说,我就是他的第二个妈妈。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话啊!事实证明,爱可以改变一个远离集体,缺乏温暖,孤独无助的“问题学生”,爱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与自尊!但是,在关心与爱护学生的同时,还要从多方面了解学生。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认为:“如果教育学家要爱一个学生,就应该从多方面了解一个学生。由此看来,了解学生还是尊重学生个性的一个前提条件。如,陈一文是一个令老师头疼不已的学生,他个性倔强,做事非常干脆利落,但是爱与同学打架,甚至顶撞老师。针对他的优点与缺点,我在开学的班会课上任命他为副班长,许多老师都不敢相信我这个做法能改变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事实证明,充分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是使“问题学生”由差变好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记得学期结束以后,陈一文提着水果看望我时,他发自肺腑地说:“任命我为副班长,是我读书以来第一次当班干部,我很意外,也很激动,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地读书,不辜负老师的信任。”可见,只有尊重“问题学生”的需求和自尊心,他们才能在健康发展中发挥出自己特有的潜能。

二、从发挥特长入手,张扬“问题学生”的个性,扬长避短。

和谐教育就是着眼于孩子们的全面成长,促进其知识与技能的协调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时间上不能只盯着他们的今天,而应更多的思考他们的明天会怎样。所以,为“问题学生”开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因势利导,是实施和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曾经有过这么一个“问题学生”:上课爱说话,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喜欢玩女同学的头发。但是,我发现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还懂得一些家电的维修技术。有一次,听说办公室的收音机坏了,他二话没说就手脚麻利地拆下收音机,东敲西弄,居然把收音机给修好了,这不得不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以后,凡是学校里的电器出了小毛病,我都派遣他为特派维修员。因此,他又得了一个绰号“教授”,他还乐哈哈地说:“过奖了,过奖了。”当然,这个“问题学生”再也没有犯什么错误,慢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了。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欲念,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因此,我以满腔热情为“问题学生”积极创造“多次追求成功”的条件,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想方设法给他们表现才华,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让他们不仅仅感到满足、兴奋,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学习知识的信心与勇气。

三、从人生价值观入手,引导“问题学生”发生本质上的改变。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因此,教育工作者在“问题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探索欲望,促使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本质的转变,是实施和谐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点。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该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引导青少年用和谐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培养一种自尊、自信、自强的乐观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在进行和谐教育的同时,“问题学生”或许会出现许多重复而相同的错误,但是,我们还要用持久的耐心和宽容去感化、开导他们。

有句话是这样子说的:浇灌心灵之花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百倍。那么,我相信和谐教育便是以一个生命感动另一个生命,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让我们共同用和谐教育为“问题学生”扬起生命的风帆吧!

参考文献:

【1】 曾庆春,《跟随榜样成长》陕西师范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第133至154页 【2】 《广西教育》,姚美芝,《尊重个性差异 实施阳光教育》,2009年第2期,第30页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教案 篇7

一、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 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是人格发展的塑造和形成期, 他们正处于人生道路上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 而心理及其行为又正处于不定型期。由于对专业学习的不适应, 对职业、社会缺乏认识, 特别是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和求职择业, 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人际关系方面处理不当而遇到一些挫折。经调查研究发现, 近年来中职生的心理问题有趋向严重之势, 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心理、抑郁和心理承受力弱;学习焦虑, 甚至恐惧心理, 有明显的厌学情绪;以“自我”为中心、孤独、离群、缺乏责任感、没有明确的目标;冲动倾向, 遇事易冲动, 自制力较差等等。

(二) 影响因素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既有个人生理以及心理等内在原因。也有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等外在原因。从内在因素而言,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受其自身遗传、生物化学、性别、年龄、神经活动等生理因素的影响。此外, 一个人的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会使其对同一事物采取不同的评价态度, 因此,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也有着正相关。从外在因素而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 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思想成长、心理发展等, 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 中职生的成长与发展同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也是分不开的, 其身心健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学校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学方式方法简单, 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生活的要求;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不适应同学和老师进行适当交往的需要;业余生活单调枯燥等等, 这些都可能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一定的压力。

二、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 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前, 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些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有所增多, 甚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也有发生。究其原因, 大多是由于学生心理素质太差、人格不健全而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健康的人格是身心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 也是他们的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动力。

(二) 是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中职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不仅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中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的要求。

三、完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舍

不少心理异常的青少年, 往往都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渗透德育, 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交往和价值取向上不能违背德育的要求。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两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据调查发现, 很多企业认为, 中职生的人品比技能更加重要。因此, 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作为目的和内容, 把德育的相关内容看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合理延伸和扩展, 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重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的同时, 也适时地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 从而最终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层次目标合理有效地延伸到德育这一较高层次的目标中去。

(二) 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学生是心理教育实践体验的主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遵循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 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加以科学的引导、帮助。只有将学校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信念追求, 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帮助其找出缺点和不足, 正确评价自己, 充满自信;不苛求自己, 不追求十全十美, 不为自己存在缺点而沮丧, 不以已之长来比人之短, 也不以已之短比人之长, 扬长避短;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为。

(三) 建立和谐的班集体

教师在帮助新生实现角色认同之后, 应指导学生重新定位, 确立新的可行性角色目标。其中, 班级的整体氛围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重视通过班集体建设, 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气氛, 确立班集体精神和奋斗目标, 建立以集体为核心的和谐的同学关系, 互相鼓励, 相互倾诉, 排除心中郁闷和淤积情绪, 改变思想偏差。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有赖于心理需要的满足。建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宽容、理解、信任、尊重、善待的人际关系和人文情感来满足他们的心理渴求及

需要, 教师应积极营造团结、和谐、宽松的班集体氛围, 实现学生心理、情感、精神的健康发展。

(四)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心理健康老师的责任, 也是整个学校的责任。中职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 既是文化课基础差导致, 也是学习习惯不正确造成, 他们对文化课心理上抵触、情绪上厌倦。而在中职教育中, 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出现, 完全有可能激发起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 他们一方面动手能力较强, 另一方面他们看到所学专业知识对今后工作有用。所以, 专业课教师也可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专业课教学中,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在初中阶段学习中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说明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通过介绍中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成功运用在校学到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所产生优良效应的事例, 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们的不健康心理就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得到矫正。

(五) 采用多层结合的心理辅导方式

校级、年级、班级分别组成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小组, 多层结合, 给予学生以及时的、经常性的帮助, 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恶性事件。同时, 通过多种媒体如校报、校广播等途径的广泛宣传, 来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定期开展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 宣传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 以及自我心理健康保健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增强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六) 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职教师的长短期培训, 经常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验等专业培训,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 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并以案例分析会等形式, 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学习, 互相启发, 互相促进, 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另外, 学校还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 配用专用办公室, 并引进相关的心测验工具 (如16PF、SCL-90、MMPI等有关个性、情绪、神经类型、智力、爱好、人际适应的量表) , 以及一些必备的办公设施, 使机构建设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条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说明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进而提出了完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如何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 篇8

情商教育的背景

1.从宏观背景上来看,首先学校教育要与时俱进,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鲜明时代特征。二十一世纪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竞争成为时代的潮流,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面不被淘汰,仅仅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而且这点日益成为人生成功的关键因素。其次是要与国际教育接轨。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教育在重视智商因素开发的同时,更多的是重视学生各种情商因素的开发。再次,中学教育要对学生素质进行综合开发。我们国家在今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决不仅仅是科学文化一个方面的教育,而情商包含了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因素。

2.从微观背景上看,首先是学生学习实际的迫切需要。学生学习不好,成绩不高,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自控力,没有科学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必须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升学习动力。其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为每一个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需要。为学生服务不仅要为学生的今天负责,更要为学生的明天负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也许学习的知识会有所忘记,但是学生一旦形成稳定的健康心理和养成良好的自学、生活习惯,将受益一生。再次,现实的情况,青少年有以下几种精神体现:①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出理想主义的淡化、理论性的价值淡化、价值观念向个人本位转移的特点,他们不愿做“人民公仆”,把将来自己可能获得的福利收入,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地位放在第一位。②当代青少年的行为和成功观念呈现功利性,他们很少崇拜追求那些名扬天下的英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而更崇拜世俗的明星人物,这也是他们信仰缺失状况下的填补。③青少年的社会观日趋现实化,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逐渐取代了意识形态对民众的允诺和动员,成为社会主流。④青少年文化世俗性的精神呈现庸俗化的倾向,玩乐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主要追求目标。改变以上现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

情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1.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和积极心态。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厌学以及悲、忧、怒、愁等消极情绪都是不良心理和不良心态的表现。学校应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情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健康心理和积极心态,通过心理健康课堂教育,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提供心理问题的预防。

2.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在学生的所有情商素质中,和人相处的能力与未来人生的成功关系极为密切。要想在未来社会中做到得心应手,学生必须学会了解熟悉社会,学生必须懂得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将来的社会是竞争的时代,是合作的年代,是人与人的合作,国与国的合作。在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合作就要具有很好的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学法教育是情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在学科教学中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现代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不再是接受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就完了,为了适应变革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终身学习”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在学校里就要教会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样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情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构建情感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彼此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情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先教学生学唱改写成歌曲的这首词,利用切合诗歌内容和特点的音乐营造情感教学气氛,熏陶学生良好情感。这样,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的渗透,不但使他们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的情感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在“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信念的鼓舞下,学生敢于拼搏、不怕失败的精神和意志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再如充分利用校刊校报这个阵地,让学生把自己对于学习、人生、理想的感受写出来,培养了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社会”是情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培养的学生最后都要走入社会,特别是在今天,各种信息渠道也都在日益逼近我们的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式的书呆子已经根本不能够适应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如让学生开展“环境污染与我”的调查活动,学生对我县自从某工厂开工以来,滏阳河已不再是水清鱼鲜了,变成了现在的臭气熏天,化工厂也使河两岸的粮食减产。通过调查活动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和自己息息相关,而且向有关部门反映了这个情况,并对该工厂采取了一些措施。

4.激活自我,创造自我,奠定学生希望心理。情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充满希望心理,那么如何满足学生的希望心理呢?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我提出了以“激活自我,改变自我,创造自我”的教育信条,让每一个学生描绘成功的自己,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目标,学习也有了动力。研究证明,创造性的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创造能力;二是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才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培养其自立、自制、自主的独立性,而这个独立性又恰恰和情商教育的内容相吻合,青少年要养成自我依靠的能力,养成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在面对外界压力和影响时,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摆脱外来压力,排除外来影响,实现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希望心理是人最重要的一种心理品质,如果一个人缺乏希望心理,就会感觉人生渺茫,没有前进的动力。而让他如果时常看到成功的希望,时常享受实现目标后的快乐,那么他就会在希望心理的鼓舞下走向成功。

5.重视乐观教育,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为适应未来知识、经济高竞争的社会需要,我们要面向未来,培养复合性、国际性人才,需要人们以宽容、接纳、愉悦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周边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学生情商培养,重视乐观教育,营造学生良好的心境。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和戴尔纳通过研究认为:乐观的人多数是自爱、自信的,自我控制能力强,且性格外向易与他人交往。因此,我们可通过目标激励,增强学生自信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幽默感,以轻松的心理对待压力,使他们正确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自然,使他们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具备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宽容心境和合作精神。

6.开展“挫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获得提高。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经常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及时了解学生所遇到的挫折。介绍一些伟人年轻时的故事,让他们明白许多饱经风霜,经历人生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更有作为。经常讨论一些反面例子,让学生知道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性,增强是非判断力,提高思想境界。我们也要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饥饿感、失败感、孤独感。如组织学生进行长跑、拉练活动,这样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加强抗挫折的教育,对他们的小错误要及时批评,不能让他们心理上有一种特殊待遇,否则,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有可能接受不了,不能让他们生活在教师和家长的光环中。现在大多数学生不善缓解情绪,难以克制冲动,不负责任,没有爱心,不关心自己的成绩,这么多问题只要有一项获得解决都有助于教育品质的提升。情商教育对学生以后的人生更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受益的不只是学生,而是全社会,这等于给学生的人生磨难打上了一剂预防针,为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篇9

(1)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①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

围。②激发中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动机。③对中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强化中学生的成功体验。④化解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⑤重视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

(2)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①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起来。②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活动。③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④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3)个体心理咨询。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篇10

一、何谓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种领悟生命本质、体味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它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和生活的重大问题。人活着不应该只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生活,不能只是碌碌无为的活着,总要追求点什么, 人要规划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价值,要去追求高于生命、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这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生命教育应努力致力于从关于自身的教育、他人与社会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宇 宙的教育等方面教育内容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学校生命教育实践目标建构首先在课程方面应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综合型生命教育课、选择适当的生命教育主题融入学校其他活动,其次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阅读赏析讨论法、实践体验法、随机通达教学法,引导教育学生在思考体味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理解他人,关怀生命。

二、如何在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

一)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所谓人的自我意识,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包括“自主意识”、“自重意识”、“自信意识”、“自爱意识”和“自尊意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婴儿时期就有自我意识的萌芽,在这之后,它的各因素随年龄的增长而进一步发展。它伴随一生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很多情况下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和独特性被教育者忽视,而只是按照学校、家长所认为的标准对孩子进行刻板的教育。现在孩子的生活缺少童真与童趣、欢乐与激情,有的只是没完没了的作业和一个又一个的课外辅导,过分地把成人的要求作为儿童成长的标准,抹煞了孩子的主体性,同时也是去了许多好的教育机会。杜威曾在他的很多著作里深刻地批评了这种做法,在他看来“为了成人生活的造诣,而不管儿童的能力与需要,是一种自杀的政策。”卢梭也一语中的地点明:“你怕他虚度童年,未做一事,什么叫虚度?难道快乐不算什么吗?终日跑跳不算什么吗?”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反观现在的教育,儿童很多时候去上辅导班、特长班并不是自己的喜好,而完全是家长的意愿,是在家长的威逼下弹钢琴、学英语,这无疑是孩子童年的悲哀,也是家长教育的悲哀。

我们不反对布置作业对于特长班应该鼓励但是应该提倡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项目去学习。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所有的孩子都有各自擅长的方面,但是家长如何能知道自己的孩子真正在哪一方面有特长?这就需要平时多观察、多尝试、启发孩子的自我意识。

二)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真正的人的发展是身心的共同发展,即身体和心理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于孩童来说,生活中有很多未知,精神世界中有很多新奇的事物,渴望探究,这些为他将来丰富精神生活奠定了基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会随着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而加深,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对一个人的一生有重要的意义。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的观点,说明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学作为教育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必然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还是一个特殊的生活过程,是一个人生价值塑造的过程。三激发学生的天赋本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柏拉图说过“教育实际上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象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学生是一种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存在,外在的要求只有转化为内在的需要才能产生效果。因此,教育不是教师知识的灌输,教师的真正的作用在于唤醒学生的天赋本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导。苏格拉底说“人,要认识你自己。”笔者认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受教育者认知他自己,认识他的缺点和优点,认识到他的潜力。古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帮助教育者认识他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并去培养,从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概言之“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四塑造学生正确的生命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在生命教育中,生命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摒弃物化的学生观,尊重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关照其精神生活;二是使学生树立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涵蕴其美好心性。培养积极的生命情感——对生命的热爱与欣悦,总能使人振奋,使心灵面向自我与他人而开放,引导人求真、持善、爱美。这正是幸福人生的要素。而消极的生命情感———对自我生命意义的否定与无望,对他者生命的冷漠,则使人要么沉郁、悲观,要么孤高、自负、敌视,难以同他人进行交流,这正是不幸人生的根源。因此教育必须增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必须着力于他们生命情感的培训,遗憾的是这方面的重要性还没有被我们充分地认识,学生生命情感淡漠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怎样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篇11

关键词:学生;养成教育;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92

初中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学生的心理、生理在快速发展,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心理、生理在快速发展变化。

首先是学习上的变化:课程增多,难度加大。由小学的以语文、数学为核心的两门课程,转变为语文、数学、外语、地理、政治、历史、生物七门文字课程,还有体育等非文字课程,难度也较以前加大。因此,他们的学习任务较以前大幅度增加。其次是心理上也有较大的变化,变得十分矛盾。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自己慢慢地长大了,即将走向成熟,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有一种小大人的自豪感。他们迫切想摆脱父母的约束,自己做主。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仍然很不成熟,在很多方面仍然不能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没有一个明确的是非观,不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即使知道有些事不能做,也无法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更没有摆脱小孩的幼稚个性。这一个阶段是一个断乳期。这一阶段的教育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他们将来是否能成人和成材。

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孩幼时”。中学阶段最重要的教育契机就是七年级。这时,他们对初中生活有新奇感和陌生感,对初中生活也充满了好奇,他们也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教师讲的规则易于接受。这好比一张白纸,是很有希望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的,因此教师应该在此阶段对学生加强养成教育。并且如果教师培养得当,是会有很大收获的,也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既然养成教育如此重要,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呢?

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属于被动学习,上课教师手把手地教,一遍不会,做两遍,两遍不会做三遍、四遍。一节课不懂,教师就再上一节。很多的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根本不上课,整天就是语文、数学两门课程轮流转。回家以后又有父母陪着做作业、背书。学生基本上不要自己去安排,自己去想该怎么样才能把书读好。但是到了初中一切都改变了,首先是课程增多,由原来的两门课变成了七门文字课程,再加上几科非文字课程,教师再也没有时间去反复教某一个题或某一个知识点,家人也不可能再陪读,于是那些习惯较差的同学在小学看起来成绩很好,到了初中就可能一落千丈。作为七年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就要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听课、学会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必须要学会观察,尤其注意孩子上课的神态:哪些孩子上课喜欢走神,哪些孩子上课有点搞小动作,玩小把戏,哪些学生不会做笔记,不跟着教师来听课。教师要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另外,教师还可以用榜样的作用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尤其是那些习惯比较差的同学选定一名同学做自己的榜样,激励自己向他学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采用名言激励法。每个同学可以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桌子上贴一句自己喜欢的名言,遇到问题时就下意识地去看看,以此来激励自己。还可以采用优差生组合提高法,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形成竞争机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想学习,爱学习的好习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习惯养成了,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二、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学习阶段只是人生短短的一段,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会影响人的一生。一位科学家曾说过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他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习惯。初中阶段是人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时期。习惯的好坏又是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我们必须在七年级阶段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在学校对教师要尊敬,与同学相处要和睦、真诚合作等。另外,还要注意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乱丢乱扔,不损坏公共财物等。这些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君不见白墙壁平添黑脚印,桌子、凳子横遭杀戮变得残手缺脚。因此,教师仍应反复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七年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可以说一下子由掌上明珠变成几千人中普通的一员,必须独立地去面对竞争,去面对陌生的教师、同学,去管理好自己的各种事情。他们一下子会很难适应,有的女孩子甚至会哭鼻子。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但也必须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让他们慢慢地去适应新的生活,学会自理。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叠被子、洗衣服等日常生活必须要做的事情,让他们养成自立能力,让他们能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四、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

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既是政治课的任务,更是教师的责任,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因此,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发现不好的苗头,如上网、早恋等,把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在班上尽量树立起良好的班风。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思想品德。

其实,要想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必须要言传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自己首先也要做到。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讲卫生,自己就不能随手乱丢乱扔。教师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自己也必须要兢兢业业地工作。另外,要想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教师还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一次不见效就再次教育,二次不见效就三次,反反复复,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形成习惯,到那时也就无需费太多的心思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也会变得十分轻松了。

好的习惯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会伴随他们一生。七年级新生的养成教育确实至关重要。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几点做法 篇12

一、运用无为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无为教育就是不教而教

1. 认真倾听, 因势利导, 缓释学生紧张焦虑的心情。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 在倾听中因势利导, 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班上有一名学生, 学习认真刻苦, 成绩一直比较优秀。在一次语文单元检测后, 我发现她上课时经常走神, 课下也失去了往日的欢笑。我和她谈话中得知, 问题就出在这次语文检测上。我替小女孩擦干眼泪, 拿出一块巧克力, 并在一张纸上写下一行字:“老师把最甜美的巧克力送给我心目中最优秀的孩子。”我看到孩子的眼里浸满了泪水, 她使劲点了点头。老师的无为教育, 使说教寓于无形之中,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 迂回教育, 宽容处之, 留给学生自悟、自育的机会。

我的班里有一对很要好的学生, 因为竞争一个市三好学生名额, 落选的学生因嫉妒而恶语攻击入选者。入选者感到很委屈, 两人闹起了矛盾。班会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首诗:土地接纳了种子, 拥有了收获;大海接纳了江河, 拥有了浩瀚;天空接纳了云霞, 拥有了神采;人生接纳了遗憾, 拥有了未来。我组织学生开展大讨论, 谈自己的看法, 不几日, 这两个学生又和好如初。无声的批评教育帮助他们建立了健康的心态, 使他们明白了要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

无为教育是教育艺术的高层次表现, 常表现为无言与无形,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的体验, 升华精神, 净化灵魂。

二、重视情感的力量

减少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的力量不可忽视。

1. 创设情感宣泄与交流的场所和环境。

首先, 广泛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 使学生接受心理咨询活动;其次, 咨询教师要鼓励那些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敢于吐露心扉, 与别人进行情感交流。

2. 架起情感桥梁, 疏导学生心理问题。

首先, 让学生懂得明白感受比明白真相更重要;其次, 通过倾听学生的情绪宣泄, 获取全面的信息。

3. 教会学生把消极情感化为动力。

有这样一些学生, 他们面对别人的错误而愤怒不已, 这时应引导他们逆向思维:“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对别人所犯的错误无济于事。”以此帮助学生学会把愤怒的情绪转化到纠正他人的错误行动中去。

三、努力探索耐挫教育

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 他们一旦遭受挫折, 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意识, 增强他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1. 换位思考:

善待学生心理。作为教师, 学生心理出现了问题, 不要急于下结论, 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 透过表象认清学生深层次的心理动机, 找到症结, 再施以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 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2. 渗透教育:

创设良好的集体氛围。 (1) 教室环境的布置。 (2) 人际氛围的创设。 (3) 舆论氛围的营造。

3. 榜样教育:

正面感召促导行。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我们既可用名人战胜挫折的典型事例, 也可以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可知可感的事, 用这些事例感召教育学生, 帮助学生加深对挫折的认识, 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四、小学阶段是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重要阶段,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每个小学教师的重要工作和重要职责

对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只有明确自己行为的目的, 才有可能坚持一定的行动, 以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 使学生理解各种活动的目的,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这是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意志品质的首要条件。比如,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听战斗英雄讲故事, 特别是听一些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儿童顽强斗争的英雄事迹, 还可以将儿童的学习、活动的具体目的与国家的长远目的结合起来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 还应注意不要空洞说教,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生动形象地进行教育。

2. 要有意识地在困难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主要在困难的实际行动中予以培养。例如:对于胆怯自卑的学生, 应多鼓励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对于骄傲自满的学生则应提醒他们注意克服主观武断和盲目自信。最后, 给予学生的困难活动, 必须是对他们有益的, 必须要使他们明辨是非, 认识到锻炼意志不等于就是去冒险或盲动。

3.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习惯。

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 是培养他们意志力的重要途径。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生活制度, 既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又可以使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愿望, 促进他们自制力的发展。

4. 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自我锻炼。

观察表明: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能够要求自己遵守纪律, 能够把自己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能够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对照自己, 进而督促自己。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 引导他们增强意志力的自我锻炼。

5. 从生活小事上开始培养。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必须从日常生活的细小事件上做起。生活小事也包括学生的一些小缺点, 例如, 写字不认真, 害怕上讲台等,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敢于和自己的缺点作斗争。这样, 既克服了学生的缺点, 又锻炼了他们的意志。

上一篇:困境的价值作文下一篇:助理馆员专业技术聘任书(样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