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精选9篇)
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篇1
对恋爱心理的理解及对该课程的建议
所谓恋爱是指双向的,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是恋爱双方你情我愿的。其主体必须是两个人,她们之间互相存在着感情。也就是说我们平常说的三角恋、暗恋以及单相思还有婚外情等等都不属于恋爱,但是一直不被大众认可的同性之恋却可以称之为恋爱。因为不论是男性同性恋还是女性同性恋,她们总有一方是扮演另一个性别的角色的。所以,我是可以接受同性恋的或者双性恋的。因为我个人认为恋爱是美好而神圣的。既然实际存在这份感情,那么就应该被尊重而不是被歧视。
其实,对于恋爱男女双方的心理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男女本身在思想上就是存在差异的。
例如:在恋爱关系中,男方希望能够被肯定,而不是永远耳提面命,包括婚姻生活中也是这样,他们希望自己是出于保护的一方而不是被保护;而女方却是希望被关心被尊重的,虽然也有女的很强势,但她又何尝不想得到一份来自爱人的关怀?
在情绪低落时,男方需要安静,得到自己的私人空间去思考去发泄,而不是被爱人勉强说出缘由,即使知道对方是好心想要和你一起面对,但他们还是不希望给女方增加负担;而女方则是需要一个绝对的倾听者,也就是一个发泄的对象,这时男人认真听女方说,不论她是对是错,都不要加以争辩否则只会使事情恶化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二人的感情。即便是对方有错也要等到她彻底发泄完毕后,你们再心平气和的谈论对错与否。
在寻找自我价值方面,男方喜欢在成就中建立自我而女方着希望在人际关系中肯定自我。
由此可见,男女在恋爱时的心理也是截然不同的。
女人喜欢直抒胸臆的男人,希望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而不是默默爱着,所以她们总是希望从男人的嘴里听到最直接的表白,譬如我爱你,即使有的时候不是真心的但还是希望听到,因此人们都说恋爱中的女人智商是零,因为他们的情感中枢过于集中,而理性中枢却处于极松弛的状态。所以当失恋时,心理会失去平衡,发生很多不可思议的事,可能出现自杀或者杀人事件。这时失恋方的自信心也是极受打击的,也就是说迈过了失恋的坎儿,什么都不算是事儿了。
女人喜欢有责任心,有上进心的男人。一个女人选男人凭的是这个男人内在而不是这个男人的长相。当一个女人还不成熟的时候可能她选男人是看外表,但是一个成熟的女人是不会因为外表而嫁给一个男人的。
相反,一个男人被一个女人吸引却是由于这个女人的相貌,,即容貌气质、身体形态、肤色服饰。也就是看重对方的性吸引力。男性若是第一印象不好他们就不愿意继续了解下去。所以,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的美女身边却不是俊男这种情景也就不足为奇啦!另外,男性再进一步会了解并喜欢那些善于体谅他人、有才识又含蓄的人。
以上就是我对恋爱专题的理解。
建议:事实上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心理也是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听课从而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的,然而是不随人愿,仍会有很多学生甚至有时候全部学生都不听课,在课堂上睡觉或者玩手机,有的几乎根本就不去上课。但是有时您又会发现,有时听课的人多了。其实。这都是源于兴趣。有人认为学生们选这个课程可能是为了混学分,但是又有多少人会知道这个课的学分是好得还是不好得呢?所以,大部分人还是因为多多少少对这个课程感兴趣所以才会选这节课,既然愿意选就说明还是想听听这个课,那为什么还会有绝大部分的人不听课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兴趣。因为对这个课程不感兴趣所以不听,所以怎么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才是最重要的。那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课有兴趣呢?其实我只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说老师事先把有可能讲的东西列出来,让后让同学们选择,这样就可以知道学生们的兴趣,从而根据他们的选择来决定您所要讲的课程,这样由于对所
讲课程有兴趣的人多了所以听课的人也就多了。希望老师根据我说的仔细想想还有什么其它方法,这可能会累点但总是为了学生好嘛!谢谢老师!
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篇2
关键词:高校学生,健康状况,教学因素
1 前言
健康新定义突破了原有二维认识, 把健康观拓展到四维认识, 把健康观定义为对自身或他人健康状况总体看法和观点, 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行为健康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 形势由低到高的层层递进的结构。体质和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它们不但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也有紧密的联系。体质主要反映人的生物学起初及其功能, 具有相对稳定性特征;健康则主要反映人的生命活动状态, 是动态的, 易变化的;体质状况好坏是身体健康的基本前提,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属于良好的体质之中, 体质是健康的核心。要正确认识体质与健康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地把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实施, 更好地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有效地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实践, 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作为知识特别是高新科技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 高校无疑会在知识的创新和转换过程中充当空前重要而必要的角色, 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进行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的重要过程, 是人们进行终身锻炼的基础阶段, 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最系统、最规范的体育教育, 是培养个体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终身体育能力和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最重要的时期, 对培养创新人才拥有健康的身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课程教学, 使大学生全面发展身心, 促进健康, 增强体质, 促进智力发展, 并进行思想品德和美学方面的教育, 肩负着传播体育文化和培养身心健康的重任。目前, 高校体育在不断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因此, 加强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 对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和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必要性。
2 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
2.1 当前学生体质现状
2013年《国家健康测试》成绩表明, 女生优秀率高于男生, 《大学生健康测试》测试的成绩合格率2011级为75.5%, 2012级为70.6%, 2013级为66.6%, 合格率呈下降趋势。肥胖率为36.6%, 较轻体重率为28.9%, 超重率为7.5%, 正常率仅为24.2%。大学生正常体重人数在下降, 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营养不良率为2.8%, 肺活量体重指数等级分布不均匀, 有待提高;学生对中长跑项目存在畏惧情绪, 厌烦心理;大学生应加强下肢力量、肌肉相对力量、身体协调能力、耐力等方面的锻炼;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因素主要在于学生自身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不足, 而对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十分重要的高校体育教育来说, 目前存在许多问题。
2.2 影响因素分析
2.2.1 教学因素
高校对学生体质健康不够重视, 学校一昧为完成教学任务努力, 教师只管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个体健康状况无人关注, 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身体锻炼深入不下去, 锻炼不持久;另外, 教授的内容缺乏新型的体育项目, 内容上过于呆板, 对青少年没有吸引力。课堂的组织、教学方法机械、不灵活, 不能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 使学生精神饱满, 注意力集中, 保证一堂课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有序高效地推进。
2.2.2 学生对体育锻炼主观认识的不足
学生自身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存在不足, 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怕苦怕累, 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多, 家长们过于溺爱并“娇生惯养”。除了学习, 这些学生的生活琐事几乎全部由父母包办, 导致在学生活中, 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而课余时间则沉迷于网络中, 经常性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逐渐减少, 导致学生体质下降。
2.2.3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不尽人意”
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充足, 但是场地、器材及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学生课余活动的需要, 导致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不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没有得到保障, 侧面反映出学校对学生课余体育的重视程度仍有欠缺。
组织教学不仅在课的开始进行, 而且要像一根红线贯穿全课的始终。组织教学不是教师的机械施教行为, 而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多种心理能力的协同作战, 实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交融。它以智慧打动心弦, 以语言启动思维。好的组织教学是教师用心灵和智慧撞击所迸发出来的一种庄严、永恒和宏伟的美。追求有效教学、优质教学必须讲究教学的组织方法。
3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建议
3.1 构建以终身健康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为实现终身健康的目标体系构建, 引领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具体设计与实施, 建国以来在高校体育教学领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如以保家卫国强国强种为目的的军事体育思想;以发展学生身、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质教育思想;一学习运动技术提高运动能力为主的技能教育思想;以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面发展教学思想;以在增强体质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竞技运动能力水平的竞技体育思想;把身体锻炼的快乐建立在自身愿望与需求基础上的快乐。在以发展学生“三基”为教学目标的情况下, 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多采用田径、体操、武术等运动项目中的练习手段, 体育教学竞技化, 采用训练竞技运动队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 所以对体育这种社会现象的认识也有一个历史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体育思想, 也必然会呈现出时间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同时,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 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影响, 也总会伴随着具有一定历史特点的体育思想的出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思想, 从而影响到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不同体育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设置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受不同时期体育思想的影响。
3.2 发挥高校体育课程文化优势
体育课程改革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 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 广大学校成为直接的受益者。学校的硬件建设不断得到改善, 学校中的体育场地、器材逐步得到完善, 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体育课程的发展与变革。由此, 我们不难看出, 正是由于经济领域所发生的变化, 导致了物质文化的变化, 直接作用到了教育领域中, 成为引发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
发挥制度文化优势。相对于物质文化而言, 我国的制度文化则相对显得保守得多, 牢固得多, 尤其是在教育制度方面。中国教育制度文化有其强烈的归属性, 有其自身的特点, 诸如重人文, 轻自然的思想。随着整个中国社会的转型, 我国特有的制度文化对于体育课程改革也在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 国家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由于管理制度中多采用垂直管理, 国家课程还占据着教育的主导地位, 因此“上传下达”也就比较通畅, 当国家重视的时候, 通常我们是很容易看到“全国一盘棋”现象的。这或许也是我国特有的制度文化所带来的便利, 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从一个侧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发挥精神文化优势。—切人类文化活动的主体不是凭空进行文化实践的, 而是依据不同的价值取向及文化背景进行文化实践的, 不同的价值取向及文化背景造就了属于它的、特定的文化实践方式及结果。人的价值观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 而这种影响直接体现在教育中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就是国家、社会对于体育教育的要求在不断地改变。
发挥教育文化优势。教育系统作为体育课程的母系统, 对于体育课程的改革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力, 每一次教育文化的变革都会使体育课程进行一次深远的变革。自近代以来, 我国教育价值观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这种变化也直接导致了我国体育课程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上个世纪20年代杜威的访华, 对于中国教育界不失为一次巨大的地震,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曾经短暂的提倡过“自然主义的目的论”, 随后陶行知等一批教育学家相继开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作为试点。一时间, “自然主义”成为教育界最主流的理论, 这种影响也促进了体育课程改革, 并且随后我们相继进行了“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试验, 但是很快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 一切烟消云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次体育课程改革, 更多的是围绕着“中心之争”与“两论之争”进行的。“中心之争”即“儿童为中心”还是“教师为中心”。
3.3 积极创新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目标
体育课程发展目标是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方向, 也是评价体育教学质量标准的基本依据。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和学校体育目标要求, 目前体育教育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 促进健康, 增强体质, 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个体。创新高校体育教学, 确保体育教学质量,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是转变高校体育教育思想观念的具体体现。如北方的学校往往会开设滑冰与滑雪课, 南方的学校则开设游泳等项目,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或少数民族学生多的学校, 会开设一些既适合学生参与又有较高锻炼价值的选择民族体育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刘成, 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16-21.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1:10—25.
[3]江崇民, 张一民.中国体质研究进程与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 2008 (9) :25-32.
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篇3
一、课程领域目标存在问题与修订建议
针对体育学习领域内容如何分类,学校体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刘昕[1]认为新课程虽然实现了课程目标的多元化,但目标分类的“双线”标准,极易导致五个学习领域之间在概念内涵上的交叉,无法体现目标分类的区分性,从而使得目标在细化的过程中,遇到更多的分类障碍。任大全[2]研究是可以将运动参与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领域目标合并,对于不同水平运动技能提出相应的运动参与层次目标。
专家学者的研究为我们对课程领域目标的思考开拓了视野,笔者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课程领域目标反思,即就分类内容进行具体的研究。《标准》第2页强调课程价值中包括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但是,在体育新课程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中,能体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只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领域,而在《标准》第7页这两个领域中只是强调的“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我们都知道学校德育的目标不仅包括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道德品质,同时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的目标不仅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更需要学生能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社会主义;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体育新课程价值中提出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要求,而在课程的领域目标中,只是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对待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却没有涉及,也可以说在体育新课程领域目标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因此,建议第7页社会适应领域目标改成:
(1)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集体主义和体育道德;
(3)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存在问题与修订建议
1.城市化现象突出
《标准》有些水平目标和达到水平目标时对学生提出的若干活动建议或内容建议,要么是存在城市化现象,缺少农村学校达成的水平目标;要么就是对农村学校来说没有达成的意义。
下面列举《标准》中的部分目标表述,不难看出:在《标准》中突出对城市学校学生的学习指导和要求,对农村的学校学生有所忽视。(表1)首先就“社区”而言,虽然社区的组成有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可是从所有的关于“社区体育”研究文献中我们发现,社区体育研究的范围全部是城市社区体育,没有一篇研究社区体育的文献是研究农村社区体育的。同时,在《2000-2010中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用“社区体育”表述城市体育,对农村体育用“乡镇体育”进行表述。不难看出,社区体育给大家形成的概念是指城市社区体育,基本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认识。其次,就全国而言,水平三和水平四的学生80%左右是农村学生,农村的“社区体育”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开展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体育可以说基本是空白的。而强调了社会适应领域水平三学生的水平目标是“表现出与社区活动的联系”,达到水平时学生能够“说出或写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情况”、“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如校外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农村社区体育现状了解不到位,也就造成课程标准中忽略了广大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现象。第三,就“水平四运动技能领域”的“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而言,更是体现出城市化的迹象。对农村的学生来说,野外活动技能主要是受长期生活和生存环境的固有影响,造成农村的学生对“了解在野外识别方向的一般知识和方法”、“野外常见的运动方法,如游泳、自行车、滑冰、滑雪、划船等”,根本不需要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来掌握,相反多数是长期的农村或山区、江河湖区生活阅历形成的,更有可能的是学生的野外活动技能有时比来自城市的体育教师还要好。因此建议这部分内容进行如下修订:
(1)水平三社会适应领域的水平目标:表现出与社会活动的联系。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如校外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说出或写出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的情况。
(2)水平四运动技能领域目标:自身生活环境以外活动的基本技能。水平目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各种体育活动。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了解在城市或野外识别方向的一般知识和方法;学会一两种野外常见的运动方法或新兴体育活动,如游泳、自行车、滑冰、滑雪、划船、街舞、健身操等;参加有组织的活动,如野营、远足、登山、旅行等。
2.选择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表述不准确
《标准》第34页对选择教学内容提出5条基本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生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行”。第1条和第3条科学性,第4条和第3条健身性表达的意思明显是相同,用这种性质要求和内容要求同时并列使用,一般是不宜采用。同时,《标准》研制者对教学内容选择进行的解读是“健身性、科学性、兴趣性、实效性、简易性、地域性”[3](124-128)。因此建议此段改成:
(1)利于增强学生体能、增进健康;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
(3)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4)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简单易行。
三、学习评价存在问题与修订建议
学生学习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因为学生学习评价集中体现着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影响课程发展的方向。但在《标准》中的评价部分,显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尽管已经在《标准》中谈到了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形式,但对于我们基层的广大体育老师来说,在实践层面的操作还有很大疑惑。
首先,虽然《标准》第42页学习成绩评定内容很具体地明确了“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4个内容,但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说明4项内容在评价时的权重。哪一方面是评价的重点、哪一方面的评价参考不明确,这种做法首先是给学生学习评价带来困难,更严重的是模糊了教师的教学重点,使教学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那么“身体练习”情况就应该是学习评价的重点,作为课程来说就要对学生学得如何进行评价。因此,建议在学习成绩评定内容中增加各项内容的权重,从体现体育新课程性质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体能和知识与技能应该是学习评价重点,权重要在70%以上。
其次,缺乏具体的评定标准和方法。《标准》第42页学习成绩评定标准中,只说明了“体育成绩评定中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运动技能成绩评定,可采用定量评定与定性评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43页的评定方法 “建议1-2年级采用评语制,3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采用等级评定制,也可将等级评定与评语式评定结合使用”。这里存在的问题有:运动技能的定量评定标准是什么?等级评定采用几级,是优、良、中、不及格,还是A、B、C、D、E?定性评价把握的难道大,一是现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一般授课8—10个班左右,面对的是几百名学生,对每个学生定性评价是否客观?二是在定性评价中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权重是多少?每个领域中评价重点又是什么?例如,情意表现的评价内容主要有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中自信心和意志表现3方面。但在对情意表现进行具体评价时,应以哪一方面为主,对这3个方面的评价又用哪些具体指标或行为表现为依据,在评价标准和方法上都缺乏对应的尺度的措施。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评价体系操作的难度。因此,建议在评价标准和方法中,进一步明确等级评定用优、良、中、不及格及其标准,明确运动技能领域定量标准和不同水平不同领域定性评价具体的标准和方法。
四、《标准》中案例存在的问题与修订建议
1.《标准》列举案例少
整个《标准》中只在第38页和第39页列举2个案例,这两个案例都是水平四的。整个《标准》是针对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只列举初中部分案例,缺乏小学和高中阶段案例。因此,建议增加小学和高中阶段教学案例。
2.案例的内容单一
《标准》中列举仅有两个案例只是对学生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关注。可能是《标准》的研制者认为这两个领域是过去体育课程中没有,所以才有意识单独列举这两个领域教学思路和方案供大家参考。问题是这样的案例往往给基层体育教师造成这样的错误认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的教育是可以“独自”和“直接”进行的。《标准》研制者在对学习领域划分解读时,也承认“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应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和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方式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的目标”。[3](43页)所以,笔者建议在《标准》中增加在运动技能学习中促进心理、社会适应发展方面的案例。
3.案例本身存在的问题
学习目标表述不准确,第1个案例学习目标是“增强个人自尊和自信”明显和《标准》研制者倡导的“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的学习目标相背,这个目标不利于学习效果的反馈和检测。虽然在《标准》38页中用“案例只是提供了一种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案,不是完整的教案”对案例进行解释,但考虑《标准》本身的严肃性、指导性,笔者建议这个案例学习目标修订为:在练习过每种障碍时,能反复尝试练习,并顺利通过。
《标准》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动态完善,在探索的进程中不断得以反馈与纠正,只要在课程改革中坚持理性精神,发展中不断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实事求是,善于反思,直面矛盾的解决,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不同意见,相信体育课改定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昕.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与重构 — 兼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6(11):1529—1532.
2.任大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产生与存在的问题分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5):97—100.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对学校课程设置的建议 篇4
出来实习的过程中是每个毕业大学生必须经过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了解社会,从中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学到知识,受益匪浅,开阔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作为一个即将离开学校的毕业生就说说对学校的一点小小的建议:
1:在学校以学习为文化课主技术为辅,专业技术的学习又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部分,该校的课程设置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欠完善之处.结合实习阶段的经历,觉得在校的学习时间,但真正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的时间却很少,待进入实习单位时却深感自己能力的不足。所以建议学校多开设一些实习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了解能力都有帮助。
2: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大都是老知识了,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所学的知识大多都是已经过时的,在实习单位所用到的是发展后的新技术,所以建议学校在学生课本的选择上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尽量选取所在行业专业的书籍,所展示的专业知识既成熟才能跟上发展的脚步。
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篇5
陈云
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引导中小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并解决中小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确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供参考:
1、要继续在中小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讲座:
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及人物各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就中小学生会出现的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现象作专题讲座。使学生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预防和及时治疗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并努力培养健康心理。切实有效地在中小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迅速普及心理知识的最佳手段。现在国内尚无统一的适应中小学教学的心理教材,教师可自行选定合适的心理学书籍,编写教案,但要注意遵循基础性、实用性的原则。
2、搞好心理卫生宣传工作,创建多种心理咨询方式:
学校可定期出心理卫生板报,介绍中小学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病例、预防及治疗,拓宽中小学生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学发展现状。同时,对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咨询机构,通过有关心理工作者回答问题、解释疑惑、提供建议、商量讨论等方式,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其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在解救学生心理危机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心理冲突、情绪冲动、焦虑、抑郁、自杀倾向等都是一时性的,经过心理咨询者的开导会中止其继续恶化,并且可以引导他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化。心理咨询的方式颇多,对中小学生较为实用的有:(1)门诊咨询。由专门心理咨询人员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解答问题、沟通情感,以达到解决一般性心理问题的目的。(2)专栏咨询。在学校心理宣传板开设专栏,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作答。(3)信件咨询。对于性格内向、难以启齿的问题学生,通过信件往来,提供缓解其心理危机的忠告,劝慰法解决其心理问题。(4)网络交流,受时空限制小,也可最大限度的打消问题学生的心理顾虑,保密性强。
3、建立一种双向式的学生档案:
这种学生心理档案应具备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基本特点、就学变迁、身体状况、家庭情况、通讯地址等。(2)主要的心理表现:学习能力(包括记忆力、理解力、思维能力)、同学关系、个人修养、情绪表现、学校行为、适应性及安全感等。(3)主要的心理问题:包括认知性的和情感性的。如学习无能、记忆力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孤独不合群、抑郁症、恐惧症、多疑症、狂躁症;焦虑、强迫现象、早恋现象、幻觉等。(4)引起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自身因素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5)矫治措施:结合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对策,确定有专家指导的综合性矫治方法及步骤。(6)小结:对学生个人心理档案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分析。从方式上,这种学生心理档案还应该是双向式:即这个档案一式两份,一份由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综合填写,具体掌握;另一份由家长协同学生自己填写其中大部分的内容,以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教育。这样,只要将师生两份档案的填写内容进行比较,就可找出其中偏差,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对中度、重度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做到及时发现,并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工作人员与问题学生直接交流,根据心理学基本观点和患者的实际,运用语言向问题学生解释,以消除其心理障碍。如对考试焦虑症的治疗(治疗方法可参考有关心理治疗方面的书籍)。另外,还可采用读书疗法,治疗中有目的、有组织的选择一些有关人生观、哲学、伦理道德、身心保健及诗歌等书籍让问题学生阅读,还可让学生自己吟诗、写读书感想和体会,写日记,使之心理矛盾得到消除、转移,达到身心松弛和净化的目的。
5、教师们要将心理学原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义务,每位教师都应该了解一定的心理学常识,掌握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并努力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探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依据规律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等。
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篇6
1.开设的二课堂是正常教学、咨询以外的工作,每周1次,每次1小时,建议心理健康二课堂工作量折合2课时。
2.建议除正常教学外加3课时
(1)接待教师放松要做好陪伴,而且要做好后续的材料登记,每次约1节课。
(2)心理咨询室工作属于用心、劳神的服务工作,做学生及家长的咨询必须要深入班级,与班主任,同学、家长反复了解情况,做出方案,然后正式咨询,后续电话回访等等,虽然每次面询1小时,但是这些工作不是1小时就能完成的。
(3)图书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每周加4课时,心理咨询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更是繁杂,是否也可以考虑折合工作量。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很强,需要付出大量个人时间、精力、财力去学习研究。
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篇7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政府实施的刺激政策给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2009年, 中国商品住房市场经历了一个急转向上的行情, 09年全年, 房价环比累计上涨7.75%, 同比上涨1.53%, 其中2009年第四季度更是实现同比上涨5.8%。到年末, 一些城市出现了恐慌性购房和“抢房”的局面, 进入2010年, 房地产业迎来了全面调整的时期, 中央政府不断地推出各种房贷政策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和先导性产业, 研究房地产业如何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在国务院加快调控房价的当口, 我们更应加强对住房问题的形成机理与对策的思考。
一、高房价原因
1、金融危机是造成高房价的直接原因。
随着其波及面的不断扩大, 政府执行了及时的振兴计划, 促使商业银行加快扩大信贷规模, 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与银行信贷的冲击, 使得企业将投资于实体经济的资本转而投入股市、楼市等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渠道。
2、需求因素。
一方面, 房地产市场中高房价的超额利润使得住房的预期价格进一步上升, 使得对住房的需求不增反降。另一方面, 土地资源的有限及不可再生性、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年加快, 加上投机者利用短期房价的推高牟取暴利、国外游资的大量流入等刚性需求以外的投机行为加剧了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 造成房地产业短期地价、房价的非理性上涨。
3、政府与房地产业之间的利益机制。
我国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 在房地产的利益链条中, 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现行的土地财税制度诱使一些政府依靠房地产追求G D P的短期快速增长而产生寻租行为, 从而不能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有力监控房地产商行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秩序。
4、我国现行住房制度缺陷。
首先, 由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居民只能通过购买商品房满足需求, 对居民拥有多套住房的约束机制不完善会使少数人囤积居奇, 不断抬高房价。其次, 我国实施的商品房预售制度使得开发商与发放贷款的银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从而使政府下调房价的决心也受到影响。另外, 我国不允许自建房的建设是导致开发商肆意抬高房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高房价的危害
1、对消费者。
由房地产投机引起的房地产价格与使用价值严重背离, 使得市场价格脱离了实际的使用者。对于已经背上房贷的购房者, 长达几十年的分期付款会给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如果房价暴跌, 购房者的资产也将大幅缩水, 从而严重影响了消费能力, 这进一步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2、对商业银行。
从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到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都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这两次危机的共同点之一就是银行信贷在房地产业的过度扩张。银行信贷在房地产的高度集中, 使得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与房地产市场的波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估计, 我国有60%以上的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由于商业银行在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是一种助长助跌的角色, 一旦房价急剧下跌, 贷款违约率上升, 由于其缺乏流动性, 容易使银行体系出现经营状况恶化或出现支付危机, 造成严重的后果。
3、对房产市场乃至金融业。
高房价高利润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投身于房地产, 然而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获得采购、生产和管理等多方面的成本节约, 这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企业运营效率、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另外, 不少开发商为牟取暴利而采取的缩短工期、忽视房屋质量、私下勾结政府官员等行为严重地损害了市场竞争秩序。由于房地产市场对金融业的依赖性很高, 反过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也会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4、对城市乃至国家经济发展。
对于城市内部, 高房价影响了城市规划, 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的原有风貌, 导致土地利用率低下。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到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 使得政府的支出大大增加。对于城市之间, 高房价加剧了城市间发展的不平衡, 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凭借其活跃的房地产业与聚集增长的人才与资金, 使其发展与其他城市的差距进一步增大。
从国家经济发展来看, 虚拟市场的收益率过高会使资金大量逃离实体经济, 一旦过热的虚拟市场泡沫破裂, 又会再次对实体经济造成沉重的打击。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时期, “十二五”经济转型的根本性任务仍是如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而虚拟资产的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高房价挤压了民众消费, 抑制了内需, 将对经济转型造成不小的阻碍。
三、如何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1、完善保障性住房体制, 抑制商品房价格。
国家要抑制房价的不合理上涨, 防止房地产泡沫的出现。这次出台的“新国十条”要求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 并优先保证供应。确保在2010年完成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的工作任务, 这对打压房价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对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相比, 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还有很大的不足。当务之急, 一是完善我们的审查机制, 做好居民家庭收入动态变化、财产和住房状况的调查、统计和管理工作, 为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制定住房保障政策提供依据。二是完善惩罚机制, 加大相关的处罚力度, 使那些不符合条件并弄虚作假的人无法通过审核。
2、调整土地资源供应量, 降低土地开发成本, 提高土地利用率
(1) 土地供应短缺是楼市调控的最短板, 因此, 政府首先应该切实完成每年度土地计划供应量。新国十条已对增加土地供给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要限制各类用地的供应比例, 并严格监管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过程。 (2) 创新土地的开发利用, 努力降低土地开发成本。老城城区拆迁改造的土地成本都很高, 应尽量减少对老城区的拆迁改造征地, 要尝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围海填土, 开发非农用山丘荒地进行人工造地, 开发利用广场大厦等地下空间建设商业用房, 还可以利用宅基地流转等方式进行农村住宅改造, 并实现先储备土地, 再进行招拍挂的方式提供土地, 以降低土地的成本。 (3) 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应坚决制止城市面子工程和高档住宅的盲目开发, 防止出现新的积压对土地的浪费;二是为城市制定有效率的规划, 尽量提高建筑容积率。
3、加强和完善宏观监测体系, 加强金融监管, 规范金融业务。
(1) 由于买者信息缺乏和信息的不对称, 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对全国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及时归集、整理和分析, 就市场运行情况做出评价和预测, 定期发布市场分析报告, 这对于改变消费者的不利地位、合理引导市场、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都很有帮助。 (2) 应加快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业的宏观监测体系, 通过土地供应、税收和改善预售管理等手段对房地产市场及时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控, 并强化个人住房贷款管理, 严格审查住房开发贷款发放条件。 (3) 随着楼市新政的深入, 一些既得利益集团, 会集体反扑, 面对这一系列乱象, 要想确保新政执行到位, 就必须强化监管, 督促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严格落实新政, 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投资客毫不留情。
4、房地产业及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发展要创新。
第一, 房地产企业要拓宽融资渠道。对于房地产企业, 私募或股权合作方式相对于银行贷款方式更为有利, 发行公司债券也是一种很好的创新途径。对于开发周期长、投资额度大的房地产企业, 相对于其他融资方式, 公司债融资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功能, 而且从发行到交易, 信息更透明, 监管更严格, 因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第二, 全面推进以节能为重点的绿色建筑体系。建立绿色建筑体系, 一是需要有大量的技术成果作为支撑, 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 现有建筑节能技术已经难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二是建立示范创新, 以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带动产业节能发展。如今保障性住房在住房市场中已经占有相当比例, 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自主权, 率先推广应用各种节能技术进行示范。三是经济机制创新, 鼓励建立节能建筑专项贷款和基金。节能建筑的建设、改造工作量大, 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亟需政府出台相关的经济鼓励政策, 引导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第三, 加强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创新。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住有所居”。这对房地产金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房地产行业金融创新有着的积极意义, 不能因噎废食。首先,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 尽快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这种以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为支持, 以债券融资为载体, 实现证券资本市场与货币信贷市场的良好链接, 不但使商业银行的住房按揭业务有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而且也形成了住房信贷业务和住房融资业务的一体化运作, 推动了住房金融和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其次, 建立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将分散于公众的资金集中起来, 交由专业的基金管理人进行房地产投资, 进行投资物业的多样化, 对房地产投资风险实现有效分散, 有效保证了投资者的资产组合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企业获得投资信托基金, 拓宽了融资渠道, 减少了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第四, 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要创新。一, 优化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安全、合理的资本结构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证, 也是企业保持旺盛竞争力以及实现其价值最大化的关键, 对于企业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优化资本结构: (1) 通过上市融资优化资本结构。房地产企业上市后, 借助证券市场的筹资和机制灵活的优势, 可以为资本结构优化提供多种选择 (2) 房地产企业合作模式。房地产企业之间取长补短, 利用各自的优势, 从战略的高度在具体的项目上采用合作的模式进行开发 (3) 注重产品的创新。由于消费者正从追求“量”向“质”转变, 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不断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比如调查消费者的现实和潜在需求, 分析其购房的动机和行为、能力和水平, 研究他们的消费传统和习惯、兴趣和爱好, 并且对他们的消费倾向和变化趋势做出合理预测。三, 房地产品牌的创新。品牌是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现代房地产的市场运营中, 核心就是品牌, 品牌已经成为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一个桥梁, 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综合体现。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 对相关行业具有明显、持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国民的刚性需求, 过高的房价势必会给国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稳定房价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一系列政策密集作用于房地产市场, 已经使中国楼市出现了渐次“烧退”的迹象, 一些城市出现了价格横盘整理、成交量萎缩的局面。尽管已出台的调控政策对人们的心理预期起到了正面的引导, 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影响房价的因素仍然复杂。政府相关部门在遏制房价上涨走势进而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密切关注调控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房价和交易量产生的影响、最终促进房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征程中仍然任重而道远。
摘要:2008年以来,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最困难的一段时期, 而房地产业却提前“回暖”, 出现了量价齐涨的繁荣态势。进入2010年, 中国经济面临诸多两难选择, 如何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08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高房价的原因及危害的分析, 提出了完善保障性住房体制、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加强金融监管、房地产业务创新四条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高房价,保障性住房,健康稳定发展,房地产创新
参考文献
[1]、吴建业, 房地产经济中高房价的负面影响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09NO.19
[2]、王盛勇, 对高房价的再思考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12.6
[3]、杨俊, 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与房地产业的发展, 浙江社会科学, 2010.3
[4]、薄维, 简析房地产泡沫的成因, 危害及防范措施现代经济信息2010.2期
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篇8
【关键词】摄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摄影基础》是普通高院艺术、新闻、媒体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常见专业基础课程。它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摄影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介绍与训练,同时又为学生继续学习专业课程提供了构图、用光、配色、审美等方面的能力预备,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纵观当下高校中所开设的摄影基础课程,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拟对其中主要的几个展开分析和探讨。
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与管理环节中存在几个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者(大纲制定者)与专任教师缺乏沟通,造成大纲与教学内容脱节。开设《摄影基础》课程的院系横跨了文、理、艺术、教育等多个学科门类,因此必然会出现教师跨院系授课的情况,尤其是在选修制和学分制盛行的今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在学校内部共享软硬件设施以及人力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因为,各个院系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制定教学大纲的,而他们又往往不会去主动征求通常是属于其他学院的摄影任课教师的意见,因此,在真正上课之前,教师可能并不知道教学大纲是如何安排的,因而无法针对性的备课。而大纲的制定者通常也没有摄影的学科背景,因此在制定过程中,常有一些细节考虑不足,他们更无法知晓学科前沿知识,因而无法在大纲中做出反应,往往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判断来进行调整
(2)课程安排不符合教学规律。由于只是一门看来难度不大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很多院系都相当随意。比如有的院系会将教学内容原封不动,然后将学时数压缩为原先的1/2甚至于1/3, 1/4,以留下更多的時间去安排其它专业课;而丝毫不考虑是教师与学生是否能够在课时之内完成任务。另外有些专业虽然不压缩课时,但却会在课时的排布上随心所欲,有时候要求1天连上8节,在几天之内就将这门课程讲完,另有些时候则可能只要求每周上2节课,然后持续四、五个月。这种课时密度太高或者太低的做法,都不利于摄影这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3)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受到缺乏实验设备或者实验指导教师的影响,很多院系都没有办法安排摄影的相关实验,于是他们只好增加讲授的课时,使这门课沦为一门纯理论性的课程。这么做虽属无奈之举,但摄影基础主要是技能与经验的学习,它是无法通过纯理论讲授来实现的。实际的教学效果也无法保证。
(4)课程评价的方式不合理,教师没有自主进行课程评价的权力。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会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来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评价,开设了实验课的可能还会将实验成绩折算一定的比例计入总评分数。这么做看起来似乎很科学,但在执行的细节上却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实验成绩在最终的总评成绩中到底占多大的比重?是30%、50%还是100%?这个比重是由管理人员预先设定的还是由教师自己来决定的?可不可以完全以项目实践的方式来替代试卷考试?如果有多次实验,那么每次实验在总评成绩中又占到多大的比例?如果没有实验,那么平时成绩如何给出?
作为教学管理人员,他们是不会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通常的做法就是“一刀切”,即把摄影基础课与其它所有同类型含实验的课都按照一种方式来进行管理与评价,这种无视课程自身特点的做法最终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5)教学方法落后。目前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中已经相当普及,但在摄影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认为并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归根结底,是教学思想落后所致。
第一,多数教师仍然沿袭旧思维,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别开设。在理想状态下,我们希望能够创设出一种类似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浸入式学习环境,或是类似于“工作坊”的学习空间,能够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互动,边学边练,在听课的同时就进行实践操作,增进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现在有些教师虽说也制作了课件来进行教学,但在教学思想却没有转变,仍然是由教师“一个人主导的课堂”,而无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存在。
第三,在实践操作环节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先“演示”,然后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或者“模仿”。这种方式无视学生的自主思维与学习能力,严重制约了其创造力的发展,只能培养出熟练的“操作工”却并不能培养出“艺术家”或者“设计师”
三、对摄影基础课程教改的几条建议
(1)教学大纲的制定要与教学环节联系起来。要建立一种动态机制,使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能够紧密联系专业技术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我们还应该创设一定的条件,使任课教师与学科专家也能够加入到教学大纲制定者的队伍中去,而不是仅凭管理者的主观想象。
(2)课程安排科学化,模块化。我们认为,应该在课程的安排上秉承科学化的教学思想,使课程安排保持适当的密度,同时按照模块化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与实验。此外,我们还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一些模块化的项目实践或者实验,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3)提高课程管理水平。课改离不开决策与管理层的支持。只有让他们放下身段,切实提高自己的决策力与管理水平,贯彻服务意识,课改才能获得生长的土壤与环境,教师才有课改的动力,学生才能真正从课改中收益。
(4)提高教学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对于教师而言,转变思想认识,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在“做中学”,“玩中学”,重视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是他们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以外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曾晓剑,普通高校摄影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云梦学刊 2010年 01期 pp127-128
[2]刘勇,公共艺术课程背景下的摄影教学研究, 大众文艺 2012年 06期 ,pp235-236
作者简介:
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篇9
前言
2004年‚中国园林藤头杯‛青年封建园林设计大赛圆满谢幕了,代表着当今在校学生最高设计水准的比赛又告一段落。看着同龄人的作品,心中不免感慨万千。在为他们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少年老成‛的创造力和那些精妙杰伦的表现力震慑的同时,心中也开始有了隐隐的悲哀:我能行吗?为什么我们学校的园林专业不行?在全国农林院校中排第六名的山东农业大学,居然在有43所院校,23个设计单位参赛的‚藤头杯‛的194件作品中没有一件来自我们学校!真的想问,山东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怎么了?
从来时的惊喜,到现在的悲哀,使我不得不为我喜欢的专业做点什么。我来自湖北,我的武汉在东部产业结构升级与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沦陷‛了;我来自林学院,我的园林专业在学校其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沦陷‛了!像武汉市长李宪生,为武汉的崛起而四处奔走呼吁一样,我要为园林专业的崛起吆喝助威。或许,我并不能马上改变什么,但是,只要你听到这样一种不甘沉沦的声音,只要你知道我对园林的挚爱并默默为之奋斗就足够了。1 园林专业现状及园林人才培养现状
1.1园林专业现状
我们园林专业的这一代,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伟大变革时代,祖国蓬勃的发展,日新月异的土地与社会变化,迫切需要以土地设计为己任的风景园林学科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不论从政府领导到地产开发商,从大众百姓到社会媒体,认识正在不断深化,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前景无不令人瞩目。然而,当今中国社会对现代景观需求如此迫切广泛之际,作为园林设计的实践者,大家都准备好了吗?众所周知,园林设计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她囊括了技术,艺术,人文,管理,政策法规等诸多领域的内容。可如今,园林专业的理论研究与专业教育却是步履艰辛,培养的人才更是寥如星辰……因此,对于园林专业教育的落后现状,我们要有充分的危机意识之后,才能有改变的动力和支持改变的社会氛围,是吧!
前景是辉煌的,未来是无限的美好。可毕竟再好的机会也是稍纵即逝。以前是建筑,建材行业,现在是咱园林设计的了!
1. 2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对于当前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陆地区可是众说纷纭,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于是大家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各占山头,各树门派,现在的景观园林正处于一个典型的诸侯混战时刻,谁稍强大谁就能多分一杯羹,谁就做大哥,接受别人的尊敬。当前园林专业大致面貌分为3类: 一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二是风景园林专业, 三是环境艺术专业。彼此虽名称不同,但大多数换汤不换药。稍有不同的就是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建筑类院校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重建筑,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重植物生态,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重艺术设计,综合性学校干脆什么都来,来个大杂烩,包罗万象,殊不知由于课程设臵门类偏多,累得学生叫苦连天却没有学到什么深入的,核心的东西。或许,培养好这么一个跨众多学科的专业人才,教育界也感力不从心。于是乎,我们这些园林设计的‚先行者‛成了各种版本培养模式的‚实验品‛,真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成为‚无名鬼(关于‘园林专业’名称的争论还没有停止呢)‛。
很快有人提出,我国无论是建筑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还是综合性院校,都应该统一园林专业课程,统一园林教材,称之为标准化。这应该是很有必要的。很明显,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规划设计和生物生态必须得到加强,保证以足够的课时和学分。而其他的一些风景园林必备的知识,针对不同院校的不同特点,要通过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来加强,不要让我们未来的中国景观设计师缺胳膊少腿。例如吧,加强对规划设计的技能,设计理念的表达,园林材料的应用,实习内容的逼真度的要求对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2他山之石:大陆兄弟院校课程设置
2.1 关于我对兄弟院校课程设臵‚全盘抄袭‛的说明
所谓他山之石,一方面,可以用来‚攻玉‛。下述几个院校都是大陆地区风景园林专业中的佼佼者。通过对他们的课程设臵的了解可以明白自身的不足。可以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可以‚多快好省‛的规划自己的园林专业培养模式,并最大的程度上减小自己专业设臵的偏差。但模仿并不是抄袭,并不是照搬照套,人家做大家闺秀,我们可以做小家碧玉,人家毕竟长的比咱漂亮,如果一味效颦,就成了东施,甚至邯郸学步了。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明了教育部门对园林专业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在1.2节中,关于目前大陆地区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设臵的现状已经
做了大致说明,通过对当前国内教有影响的院校的课程设臵,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明白园林专业更合理的前进方向,从而才能制订更合理,更赋有前瞻性的课程设臵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有可能让我们学校在园林专业众诸侯割据的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再者,给那些关注园林专业的朋友们一点原始的资料查看又何乐而不为呢?
2.2 浙江大学风景园林课程设置
必修:规划设计:画法几何与建筑美术设计初步环境艺术测量学园林绿地系统设计规划
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甲)园林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
生物生态:植物学(甲)气象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甲)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
环境科学导论
其他:有机化学园林学导论微积分(丙)线性代数(乙)大学物理普通化学
现代农业学导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
体育现代管理学基础计算机文化程序设计基础VB军事理论
选修:规划设计:室内装潢设计城市规划原理风景名胜区规划园林植物造景
生物生态:城市生态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园林组织培养草坪建植与护养设施园艺学
其他:园林史建筑史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名特优果树园艺种质资源学
插花艺术与盆景
2.3 北京农业大学风景园林课程设置
必修:规划设计:画法几何美术Ⅰ阴影透视Ⅰ设计初步园林艺术测量与遥感
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Ⅱ园林设计Ⅱ园林工程
生物生态:植物学Ⅱ园林苗圃学园林果树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Ⅰ
生态学Ⅱ
其他:专业概论高等数学Ⅱ中国园林史外国园林史园林管理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形式与政策外语体育
计算机技术基础
选修:规划设计:建筑结构美术Ⅱ设计初步Ⅱ城市规划设计原理Ⅰ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
风景区规划
生物生态:气象学草坪与地被的园林应用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植物生理学Ⅱ
其他:有机化学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城市形态与发展理论插花艺术与花艺
鲜切花技术
2.4 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课程设置
必修:规划设计:园林制图素描阴影透视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艺术原理测量学基础
园林绿地规划园林建筑设计(一)园林设计(一)水彩水粉
生物生态:植物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生态学(一)植物生理学
土壤学基础
其他:大学数学普通化学普通遗传学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法律基础马克思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
大学英语体育管理学原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
选修:规划设计:建筑构造与结构建筑画城市规划原理建筑CAD风景名胜区规划
建筑环境设计园林工程(一)户外游憩设计建筑设计(二)园林设计(二)
城市景观设计
生物生态:林业气象学园林昆虫学园林植物病理学园林植物育种园林植物组织培养 草坪学其他:有机化学专业英语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化学建筑力学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园林建筑概预算园林经济管理园林经济管理
盆景与插花艺术
2.5拓展阅读
代表当今中国园林发展最前沿的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臵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臵,他们的课程如何设臵,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有兴趣的同学朋友可以自己
搜集材料,进一步思考有关‚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臵‛更合理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2.6小结:大陆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1)规划设计和植物生态课程的比重一般达40%,大同小异,基本体现了专业特点。
(2)在必修课中,一些传统科目,例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微积分,线性代数已经不再不可
或缺了。上述3所院校,在必修课中基本是有选择的做了很多放弃。我个人觉得这种做法适应了时
代潮流,是个与时俱进的思路。一个人,有所失必有所得;一个专业,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所
谓‚宽口径,广对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已经没有市场了,因为很难想象别人会接受一个
懂很多却都是肤浅认识的人的意见,更何况是园林设计这么一个十分开放,前卫,个性张扬且已经
分化很深入的领域。减少一些不是十分必要的课程无疑给学习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留出了时间。
我们现在迫切得几乎没有可以浪费的时间。如果你想在景观园林设计行业有所建树的话。
(3)在选修课中,园林设计,园林史的能力普遍重视,一些有关设计和生物生态的内容也有所补充,电
脑表现方式的要求也有所加强。但与社会需求的园林专业人才差距还是很大。你的思想你能用拿得
出手的效果图来表现吗?你的设计理念有多深刻,你受了什么流派的影响,你的那些东西你能让客
户接受吗?你对园林植物的栽培,采购,园林植物供应商,供应流程了解多少?你的审美观点如何,和客人有多少差距,你如何让别人接受你的思想?你对园林施工的相关法规了解多少?国家的大政
方针对专业的影响你考虑过吗?入世后的竞争以及一些还无法预知的因素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有多大
多严重?你思考过没有?需要自己学习,体验,尝试和充实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就选修这块,可
以改进的地方,可以做文章的地方,可以提高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课程设臵还真不少。例如增加
园林材料学,园林植物配臵学,人体工程学,行为心理学,遥感与测量,数学地理课;加强CAD绘
图出图能力,PHOTOSHOP后期处理能力以及3D-MAX建模能力。增强园林设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3他山之石:从园林设计教学课程看台湾辅仁大学关于园林人才的培养模式(内容从简)
3.1培养模式
一年级:上学期
(1)步入空间和艺术的殿堂,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和著名景区。
(2)设计基本元素的认识与利用。
①形与比例----------点线面的不、排列组合②造型与色彩-------点线面灰度练习与色彩的应用
③造型----------------材料与质感
④立体练习-----------面立体,线立体,体立体
⑤构成联系-----------半立体,立体,材质组成的综合练习。
(3)设计资源与设计原则的掌握与运用
下学期
(1)空间形塑过程解析及空间尺度的把握
(2)创造合理的空间模式与架构
二年级: 通过接触真实环境设计,加强对各项环境资源,园林景观元素的认识和设计的基本训练
三年级: 难度较二年级增大,开始进入环境规划领域;训练的重点转移至对社会环境需求与价值的了解,环境设计的功能与工作范畴,环境整体观念的正确建立。开始对都市环境生态保育,坡地形,水
滨开发等复杂问题,能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 景观设计大四学生可以基于过去设计练习的学习经验,依个人兴趣,选择规划设计或论文研究,进行完整的规划设计演练或熟悉研究方法。并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加强其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增
强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奠定开创专业生存的基础。
3.2小结:台湾辅仁大学设计教学模式给我们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①在对设计的对象认识上,先加强感性认识,在注重理性认识,之后有开始回归感性认识。通过对学生
设计素质的加强后,让他们试着用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在能独立,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之后,让
学生们试着了解社会环境需求与价值的关系,试着关注环境,尊重自然,从而回归到设计本来目的。
②在设计课程设计步骤以及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这符合学生认识的变化过程,从而让学生在宽阔的基础上逐渐拔高。
③他们的设计要求已经进入了很深的领域,课程设臵非常合理,人性化以及具有实战性。这点值得大陆
院校的关注。相对于大陆的设计师来说,他们肯定容易在理论上(为什么这么设计的原因),和在对园
林设计本质的理解上胜其一筹。
④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毕业生与社会的对接,没有出现断层现象。社会需要怎么样的毕业生,他们的毕业生就刚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这点值得大陆院校学习。当然,我们有自身的特点,一味的全
盘模仿,认为外来的和尚肯定会念经是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目的。但我们还是应该不戴有色眼镜的学习
他们的长处来使自己的相关事情更合理些。
4我校园林专业课程设置
必修:规划设计:测量学B素描水彩设计初步计算机CAD辅助设计园林工程学1-2
园林建筑设计1-2园林规划设计1-2
生物生态: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植物生理学普通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土壤与肥料学实验
园林园艺原理园林树木学1-2花卉学1-2园林植物造景
其他:德育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写作大学英语
体育管理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无机及有机化学有机化学
生物化学基础化学实验WINDOWS98OFFIC计算机网络知识与因特网应用
选修:(分方向:园林规划设计方向及园林植物方向)
园林规划设计方向
中外园林史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原理园林建筑构造及结构现代旅游规划设计
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施工管理与工程预决算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规划
园林植物方向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园林种苗学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插花艺术盆景艺术园林植物组织培养切花生产与经营无土栽培
其他:c语言VFP程序设计语言VB程序设计语言电子商务适用教程FLASH动画设计
WEB信息系统POWERBUILDER数据库开发技术计算机网络
5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特征以及生源的特点
5.1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特点
5.1.1课程设置的一些特点
① 课程设臵重植物生态,轻技术与艺术。这是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通病。
② 课程改革步子较慢,思路不开阔,相对于艺术院校和建筑院校有些保守。舍不得孩子打不了狼:该接纳的没
接纳,该抛弃的没抛弃,学生则大受其乱。
5.1.2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特点
① 课程改革步子较慢,思路不开阔的印记依然存在,以至于培养模式机械化,不太富有生命力。因为有关设计的东西从来都是开放而且是变化很快的那种,根本不象和农林院校老打交道的树木,十年如一日,不甚变化。
② 园林专业的‚教学工具多媒体化,教学内容案例化,教学过程实地化‛要求普及的不够。但随着社会对教育
事业的支持,目前这些现象有所改观;随着社会竞争的白热化,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部分开
始了这方面的建设。
5.2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生源的特点
首先强调一点,现实是用来面对的,是用来解决的。无庸臵疑,农林院校学生来自农村居多,接受的教育
主要以升学为目的,很多方面的素养没来得及形成,这当然和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以及园林专业本身
对学习者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
①有关专业的基本素养有欠缺。现在的设计作品,无论‚中国园林藤头杯‛上获奖的,还是园林设
计公司的设计图纸,基本是通过水彩画和电脑效果图来表达,并配以文字诠释设计的理念。这说出来简单的3项包含了太多的专业素质。很显然,这是那些在上大学以前成天埋头学课本的学生是欠缺的。而这部
分学生大部分来自素质教育相对薄弱的农村。②对现代人心理特征,审美观点的理解有偏差。设计是一门
沟通的艺术。而沟通离不开彼此观点,理念的接近。所以彼此的审美观,彼此的兴趣爱好,对客户生活方
式的认同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设计的作品是否能付诸实践。③对现代社会的学习方式不很适应。学课本的知识很强,通过多媒体,案例,甚至现场教学的模式不大适应。在网络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就很困难和不
大主动了。如果要求有专业嗅觉和职业眼光就有些苛求了。④对社会生存方式不太了解。很多同学对社会
竞争激烈的程度,以及对我们专业在社会的存在形式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很难想象这样的思维状况能对园
林这样开放的专业有较深的涉足。
6给我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一点肤浅的建议
6.1园林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观点:以前有钱的车主喜欢说:会开车的不少,会修车的很多,可要找一个会修车的司机太难了。但现在他不会那样说和那样做了:他会找一个开车技术过‚八级‛的专职司机为他开车,因为他的生命太宝贵了;他需要一个修车水平过‚八级‛的修理工为他对车子进行护理,因为他的车子太奢华了:客户对什么都会要求用最好的。那么,鉴于一个‚开车技术和修车水平都过‘八级’‛的园林设计师不可能出现(园林设计专业需要的东西太博大精深了,而人能涉及的领域是有限的),就让我们莘莘学子在一个相对狭窄的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吧,以迎接‚车主‛的挑选。
建议: 我们现在园林专业应该细分为3个专业,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风景园林植物专业和风景园林植物本硕连读专业。现本着该精通的一定要精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要有广阔的了解的原则,对各专业课程配臵如下: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
必修课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建筑环境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环境行为心理学遥感与测量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预决算学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垂直绿化楼顶绿化中外园林史计算机CAD辅助设计与开发3D建模设计PHOTOSHOP应用素描水彩
美学专业英语摄影技巧
选修课植物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生态学植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园林草坪学园林水生植物学有机化学普通遗传学气象学
遗传育种学病虫害防治学专业英语植物组织培养 风景园林植物专业
必修课植物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生态学植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园林草坪学园林水生植物学有机化学普通遗传学气象学
遗传育种学病虫害防治学专业英语美学植物组织培养
选修课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建筑环境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环境行为心理学遥感与测量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预决算学风景区规划设计垂直绿化楼顶绿化
中外园林史计算机CAD辅助设计与开发3D建模设计PHOTOSHOP应用素描水彩 风景园林植物本硕连读专业
其课程设臵可参考风景园林植物专业的课程设臵,只不过本专业稍重视植物学基础科学方面的学习与研究,而风景园林植物专业则强调园林植物的开发,园林植物企业技术支持和进行相应的社会生产的能力。
上述3专业其他基础课程的设臵:
除风景园林植物本硕连读专业应加强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风景园林植物专业可适当减少这些学科的数目,从而抽有更多的时间来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打下扎实的基础和培养一流的实践动手能力。
优点:这样的课程设臵直面社会现实,也体现了人性化。一句话,就是把专业细分,把学习目的细分。没有人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跨越园林植物和园林景观设计这两个专业;也不是每个学习这些知识的人为了考研。我们把专业分裂开来,就可以调动同学们学习专业的兴趣并投身为之奋斗。就不会出现喜欢设计的同学厌恶植物那块,喜欢植物的同学觉得自己没有设计的天赋不是设计的料而惶恐。而志于考研的同学就不会觉得时间紧张而不知所措。把学习目的分裂开来是为了满足同学们不同的学习目的:有的想快点就业,有的想考研来进一步深造。这样‚集中火力‛的课程设臵就让大家不会耽搁什么且皆大欢喜,脚踏实地的为学好自己的专业而努力。你想考研,你学习风景园林植物本硕连读专业;你想就业且喜欢植物就选风景园林植物专业,你除了设计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就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显而易见,这样的专业设臵是皆大欢喜,实现‚全赢‛。如此以来:学习风景园林植物本硕连读专业的同学有扎实过硬的理论基础,学习风景园林植物专业的同学有扎实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能很快投身社会实践,在园林公司不用多久就能独当一面。而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的则有了更强的思维表达能力,更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让客户接受自己的设计理念,而且,目前流行的园林设计软件出手就会无疑让挑选自己的老板耳目一新。
显然,这种课程设臵培养的学生是要理论有理论,要能力有能力的。无疑会成为将来山东农业大学的脸面。
6.2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建议
建议:①针对我校园林专业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园林专业相关知识,相关素养的知识积累与培养,推荐学生选读
相关书目,尽量与专业有关,但又是专业深入的铺垫。让学生明白学好园林专业的相关内容以及本专业需要的相关背景知识。当然,这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且重在引导。
②积极跟踪国内较有影响的院校的园林专业的最新发展。该借鉴的要借鉴,该超越的要大胆超越。及时的调整专业课程设臵及人才培养模式。世界是变的,园林专业的变化也会很快。及时掌握最新消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可能使我们学校在园林这个已被占尽山头的领域有一席之地。
③积极推进教学工具多媒体化,教学内容案例化,教学过程实地化。让学生习惯园林专业这个依赖现代表现手段的要求,尽可能做到出师后立即就能在设计现场动手开始工作。这期间,或许原来我校没有参赛,没有获奖能力的状况才能有所改观。
④积极邀请园林方面的专家,教授以及活跃在设计前沿的设计师来学校上课,讲座。拓宽学生的眼界,保持学生对当今社会园林专业发展变化趋势的把握,从而明白自己奋斗的方向和如何奋斗。
7目前园林行业整体发展的一些流行观点
(1)明确景观园林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是3足鼎立的3个独立学科,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景观园林设计师是
3个相对独立的职业。
(2)实行景观园林行业准入制度,制定景观设计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实行注册景观设计师,使之与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一样,与国际接轨。
(3)景观设计培养计划与国际注册考试接轨。各高校要进入这一行业就应该及时调控相关课程的内容和比重。
(4)建立一批核心富有特色的教材,实现教学工具多媒体化,教学内容案例化,教学过程实地化。
(5)在一些综合性的研究性的大学里积极设立研究生院,设立多层次,更加细分的研究领域,加强硕士,博士
培养。
8后记
有关这篇文章所含的问题我前前后后琢磨了很久,组稿和写作也花费了不少日夜。不图什么,就当抛砖,就当一阵风。但我希望是北方的北风,多少可以让大家感觉到它的存在,感觉到问题的存在。看着2004年‚中国园林藤头杯‛青年封建园林设计大赛获奖名单上没有我们学校的名字,没有我们同学的名字,真的很气愤。远的不说吧,就说眼前的,你觉得冷落在校园中间的,散发着臭气的梳洗河看着我们景观园林设计专业的同学是哭还是笑呢?----不,是笑,是嘲笑。
同学看了这篇文章的初稿后,或者半天不说话,或者说的就两字:真强。我告诉他们不要惊诧,更无须欢喜。很多事情只是大家没有时间关注而已。太阳属于我,也属于你,属于我们大家。
我如果不喜欢一个女孩子,我绝不会对她说:你的腿太粗了;所以我想对山东农业大学园林专业说:你还不够完美。--------因为我很爱你。
最后,请允许我对好友戴世俊,安燕同学的支持与鼓励表示真挚的感谢。
04级林学院园林3班万鹏程
【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推荐阅读:
对健康的感悟心理作文09-24
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09-20
锻炼对情绪心理健康的影响09-01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08-28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10-26
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论文06-07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09-27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看法09-21
关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10-05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