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4-08-05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共10篇)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1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如何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某

一方面做得不好就有可能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留卜永久的阴影、我认为,家长可以从以卜几个方面着手呵护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

许多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养得没病没灾,教会孩子学习,那么父母的责任就尽到了,但这却是极其错误的思想。只有在心理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有所作为、在这一点上,家长必须树立以卜观念:一是心理健康等同于身体健康,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优于身体健康的发展,它与身体健康一起构成了幼儿健康成长的两翼;二是心理健康问题其实离幼儿并不遥远,它实实在在就在我们身边,它可能就在你自己孩子身上,也有可能在其他孩子身上,可能在一个孩子身上,也可能在一群孩子身上、二、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决定条件,许多幼儿的病态心理和不良行为是由于生活环境不良或太单调乏味所致、“孟母三迁”的典故即说明了社会生活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大影响。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又缺乏判断力,难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环境。而宽松、民主的家庭生活环境,其中充满了爱,形成了和谐、温馨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能得到充分发挥。

家长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

处,特别是夫妻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至关重要、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即使父母之间发生矛盾,双方也应该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妥善处理,而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拳脚相加,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善于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观察幼儿的需要,用一颗孩子般的心去进行亲子间的交往。父母既是幼儿的养育者,又是幼儿的朋友,应与幼儿做到情感上的交融,使幼儿乐于亲近,并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名 成员,受到了家人的爱和重视。这种宽松、和睦的家庭氛围能使幼儿生动活泼、充分发展。

三、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幼儿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教育幼儿要尊重父母的同时,父母也要尊重幼儿,应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在与幼儿交谈时,语言要平和、亲切,不应粗暴地训斥幼儿,即使在幼儿做错了事的时候,也要晓之以理,循循善诱,以维护幼儿的自尊心。家长还可以让幼儿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及活动,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对幼儿的正确思想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四、注重家园合作,协同育人

对幼儿而言,进入幼儿园是其由家庭走向集体、走向社会的开始。由于环境的变化,幼儿会出现哭闹、焦虑、害怕、不肯入园等现象,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可能造成其心理障碍。家长应和幼儿园教师相互沟通,使教师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以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幼儿逐渐熟悉,乐于接受新环境。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又有利于幼儿园和家长双方及早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防 患于未然、。

五、家长必须掌握教育幼儿的知识

家长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教育幼儿,可以克服家庭教育的自目性、这样 不仅能使幼儿减少心理问题,即使是他们有了心理问题,由于家长有了这方面 的知识,也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2

一、幼儿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是近年来人们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 英语中一般用“stress”一词来表示, 目前, 国外很多学者在研究成年人的压力来源或因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同时, 国外评估心理压力的方法也日渐成熟。但这些研究定性的主观描述居多, 定量的客观分析较少, 而且研究成果大多都是针对成年人的, 还很少有人去专门研究儿童的心理压力问题。至于国内的学术界, 对心理压力问题本身的研究就不多, 更不说儿童甚至是幼儿的心理压力问题了。

事实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儿童心理压力的问题已不可避免地突出出来, 2000年3月国家教委提出的“减负”主张就反映了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 但学业压力只是儿童心理压力的一部分而已。而且, 面临心理压力问题的孩子的年龄似乎也有越来越小的趋向。以幼儿园的孩子为对象, 在先前研究证实幼儿存在心理压力, 有自己的压力来源和表现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幼儿心理压力的现状及与行为问题、家庭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的心理教育提供一些具体的参考与帮助。

二、幼儿心理压力问题的现状

结果反映出当前幼儿园的孩子并不像我们成年人想象的那样无忧无虑, 68.9%幼儿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 其中压力较大的孩子约占10%, 社会上激烈、残酷的竞争正通过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要求无情地加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上, 至于他们能否承受, 则很少有人去关心。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男孩与女孩的要求差别不大, 所以在心理压力上表现为与性别的关系不大。但幼儿的心理压力与年龄的关系比较显著, 大班的孩子比小班的孩子压力要大。

1. 入托方式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孩子人幼儿园有两种方式:一是日托, 孩子每天早晨由父母送入幼儿园, 晚上被接回家, 即一天一接送;另一种是全托, 孩子每周一早晨到幼儿园, 周五晚上被接回家, 即一周一接送。研究结果发现, 日托的方式比全托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更好, 全托的孩子比日托的孩子心理压力要大, 因为全托的孩子相对于日托的孩子在幼儿园呆的时间更长, 他们同老师、同伴的接触也更多一些, 所以来自这两方面的压力也会多一些, 而且在环境的适应方面, 吃饭、睡觉、各种规章制度的遵守都要严格一些。同时, 他们得到父母的关怀、支持要小, 同父母的交流机会也少的多。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他们的压力更大一些。

2. 幼儿的违纪行为可能是其心理压力的信号。

研究结果发现幼儿的心理压力与幼儿的行为问题尤其是违纪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相关, 这提醒我们的老师或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违纪行为或破坏性行为, 不要简单地认为这只是孩子的调皮、淘气而不予理睬, 也不要一见到这种情况就责骂、惩罚孩子, 而要试着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去帮助孩子, 因为这很可能是孩子正在承受某种心理压力的信号或是孩子在借机发泄自己内心的压力与不满。

三、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压力健康的影响

1. 沟通情感、循循善诱。

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留点时间陪陪孩子, 经常与孩子在思想、情感上不断沟通, 建立起信任、和谐的亲子关系, 这是教子的基本条件。父母同孩子的关系, 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 又是朋友关系。孩子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孩子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当父母同孩子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 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 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 耐心启发,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当孩子出现过错时, 父母循循善诱, 说明是非善恶, 解释行为意义, 让孩子心悦诚服。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 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能力。因此, 凡孩子的事, 无论生活上、学习上, 父母都应当给予更多的启发性帮助。

2. 感受关爱与恰当的挫折。

儿童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素就是“爱”。作为父母, 一方面, 需要努力给孩子营造爱的氛围, 在生活的细节上通过细致入微的关爱, 传达父母对子女的爱, 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和谐, 从而使孩子自觉地热爱自己的父母, 进而自觉地热爱身边的人、热爱集体。另一方面, 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 让他们从小就能不断经历一些小逆境, 有意识地让孩子体会一些劳苦, 有意识地让幼儿忍受一些饥饿、有意识地让幼儿经受一些失败、有意识地让幼儿克服一些障碍、有意识地让幼儿接受适当的批评, 从而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 增强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意识, 提高良好的社交能力及合群、协作的素质。

摘要: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对幼儿心理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育。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回到家庭教育中去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家庭教养,幼儿,心理压力,健康

参考文献

[1]王星, 王辉.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0 (05) .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幼儿是否健康成长不单单要关注幼儿的身体与智力,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人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幼儿时期心理有阴影或者创伤的幼儿在成人之后患心理健康疾病的概率要高于普通人。幼儿的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严重影响,但是三者之间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为幼儿时期幼儿最亲密的人要属他们的家人,平日里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关于幼儿的情绪

1.幼儿心理健康最简单的判定方法就是观察幼儿是否开心,一直开心的幼儿表明他的心理一直很健康,经常表现出不良情绪的幼儿表明幼儿心理上存在的许多焦虑与不安,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实际生活中多半的幼儿情绪都是正常的,但是也有少数的幼儿存在情绪低落不开心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在十分钟后就可以重新开心的幼儿证明其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当高,但是在长时间处于情绪低落的幼儿就需要家长与幼师进行辅助调节。

2.幼儿的情绪多半受家长的影响:可以自我调节情绪的家长,可以有效处理自身情绪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会将不好的情绪宣泄到孩子身上去,但是多半的家长不能够自我调节自身情绪,在他情绪低落的时候会传染给孩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阴影,孩子的情绪直接受到影响。面对幼儿的不良情绪不同的处理方法也将对幼儿心里产生不同的影响,幼儿在情绪低落时根本不会理性思考问题,如果这时候家长只是一味的打骂责备就会事倍功半,造成幼儿更加的紧张,要么就乖乖屈服于家长的暴力,要么就更加哭闹情绪更加糟糕。作为家长在面临幼儿不良情绪时应当正面引导,通过转移注意平息幼儿的哭闹,再用爱与包容试着走入幼儿的世界帮助他们走出阴暗。

3.家长和幼儿相处的时间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家长只要每周保持与幼儿交流、游戏或者学习六个小时就可以保持幼儿的愉快情绪,如果这个时间低于两个小时,幼儿就会经常感觉不安,如果受到家长的拒绝或者冷漠幼儿就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二、关于幼儿的自信心

家长的肯定对幼儿自信心的树立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家长经常性地鼓励、表扬幼儿,幼儿就很容易肯定承认自我,自信心也容易确立。若家长经常指责、批评幼儿,幼儿也会认为自己不优秀,甚至厌恶自己心理逐渐自卑。

三、关于幼儿的求知欲

幼儿的好奇心是幼儿探索学习的前提,一般体现在对事物的求知欲与对行为的模仿,一般家长鼓励并且帮助幼儿探索新的事物,还有的家长对幼儿的好奇心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只有少数的家长害怕幼儿的好奇心会给他们带来安全隐患,并且影响学习,会干预幼儿探索发现并打击幼儿的好奇心。幼儿的注意力是衡量幼儿求知欲的基本指标,一般情况下幼儿很容易对事物产生好奇心,但是幼儿很难保持自己的注意力,作为家长应该多注意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四、关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与世界交流的另一个自我,幼儿正是通过语言来认识自己的,幼儿的语言表达受到家长的影响巨大,如果家长经常与幼儿进行交流对幼儿的话提出疑问或者标识肯定,那么幼儿就会更加准确的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幼儿的思维就会更加的敏捷,渐渐幼儿会喜欢交流。家长在与幼儿谈话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意与幼儿谈话的频率更应当注重与幼儿谈话的内容与形式,内容上要多考虑幼儿的心理,不能只是关注幼儿的文明礼貌以及学习方面,在形式上应当尽量的与幼儿处于平等状态,不能一味的摆正自己的高姿态,灌输定义教训幼儿,久而久之会让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幼儿的语言表达也会不同程度上受到抑制。

五、关于幼儿的人际交往

人具有社会属性,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其社会化程度的集中体现,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幼儿各种心理素质的综合反应,例如幼儿的情绪、自信心、语言表达等等。人际交往最突出的两种表现是与同伴交往和与陌生人交往。

1.与同伴的交往,幼儿是否被同龄小伙伴接受以及交往是否自信都是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具体体现,家长在为幼儿创造玩耍机会上应当多做贡献,大多数的幼儿愿意与同伴玩耍并主动进入到游戏的设计与角色中,如果家长没能为幼儿创造这样的机会,是远远不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的。

2.与陌生人的交往,喜欢与陌生人交往的幼儿具备更加强烈的好气心与积极性,绝大部分的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不鼓励幼儿与陌生人交往,家长对幼儿的保护与社会的不信任大于对幼儿人家交往的鼓励。

六、关于幼儿的独立性

幼儿天生具备独立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通过做事、思想、说话等方式具体呈现。

1.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体现出幼儿的独立性,比如幼儿自己穿衣、吃饭、睡觉、玩耍等等,根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幼儿可以独立完成以上行为,但是只有三成的幼儿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对于家长而言,很少为幼儿提供做家务的机会,其实多半的幼儿对做家务都非常感兴趣,在做家务过程中幼儿充分体会到模仿大人与独自劳动的乐趣。

2.幼儿的独立性还表现在独立判断能力上。幼儿的独立判断能力建立在独立做事能力的基础之上,是幼儿健全的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只有极少数的家长会询问幼儿的意见作为参考,这说明只有少数的家长意识到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对其成长十分重要。多数的家长会强制性要求幼儿完成礼仪、习惯、学习等行为习惯,这样会逐渐促成幼儿的逆反心理,对幼儿的独立心理造成严厉打击。

七、关于幼儿承受痛苦的能力

遭受痛苦是每个幼儿必须经历的体验,尽管幼儿的承受能力有限,但是作为家长应该鼓励幼儿勇敢的战胜痛苦,而不是一味的对幼儿进行安慰。当遇到吃药、打针等等情况的时候,大多数的家长对幼儿承受痛苦的能力没有信心,还不能意识到幼儿承受痛苦会对其成长带来更多的意义,家长的安抚容易导致幼儿意志力不牢与薄弱。

八、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和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心理健康在七项指标上都反映出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家长在相应问题上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关系密切。因此,我们的建议如下:1.情绪方面。(1)多花时间,多陪伴。(2)交换角色,多理解。(3)面对苦恼,不指责。2.自信心方面。(1)发现优点,多鼓励。(2)发现错误,多指点。3.求知欲方面。(1)尊重孩子,多培养。(2)持久专注,勤锻炼。4.语言表达方面。(1)鼓励表达,少打击。(2)进行交谈,多聆听。(3)言语暴力要避免。5.人际交往方面。(1)创造机会,多交往。(2)善于交往,做楷模。6.独立性方面。(1)提供机会,早放手。(2)共同探讨,共选择。7.承受痛苦方面。(1)鼓励吃苦,不帮忙。(2)言传身教,信心强。希望以上分析会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星,王辉.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5):31—35.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4

2. 紧跟时代前沿且富有创新精神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这样才能跟得上当今学前教育界发展,才能掌握最新的学前教育知识,用这些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才能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3. 有责任心、有爱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情感的哺育,这种情感的哺育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作为幼儿教师,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责任心、爱心和耐心。纵使一名幼儿教师拥有再高的学历,而没有责任心和爱心,那他的教育教学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爱心、责任心、耐心可以给予孩子__知识、经验的习得,更为重要的是能给孩子真诚和关心。孩子在老师耐心教导下不仅学会了丰富多彩的知识,还培养了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

4.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作为幼儿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3 ~ 6 岁的幼儿,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这样才能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同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师能及时与家长沟通,把幼儿的情况反映该家长,一起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教学组织能力的教师,能把这些活泼好动的幼儿“管住”,维护课堂纪律,能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

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篇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实施艺术教育这一主要途径的音乐教育,在这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优势作用,它能通过艺术形象直接影响着幼儿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的审美能力在当前幼儿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包括了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和打击乐以及音乐欣赏等课件。这些都是美育的内容,也是美育的主要手段。通过这些音乐活动能够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同时,在音乐的感染下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促进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小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点,使每个幼儿都感到“心情愉快,情绪安定”,真正获得美的体验,进而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

1 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情感的发展

音乐是潺潺的流水,音乐是美丽的诗篇,它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触动人的情感;美好的音乐作品能够使人振奋,也能让人感动。一首流传60年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春节年欢晚会,当四世同堂演唱的这首经典抒情儿童歌曲轻轻响起,竟引发全场合唱,它表达了几代人对和谐生活及优美景色的向往和憧憬;又如我国高慷激昂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听后能使人全身血液沸腾,产生奋进的激情,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反之,低调、沉闷的音乐只能使人低沉、萎靡不振,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幼儿时期正是幼儿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阶段。随着幼儿社的交往不断扩大,情感体验会越来越丰富。通过音乐教育就能大大促进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使其懂得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丑恶行径的憎恨,产生同情心和自豪感。如幼儿学习《小海军》时,他们能够自豪地举臂当炮筒,雄赳赳地踏着步。当唱到“打得他呀海底沉”,他们便会横眉立目,一边用手指地一边使劲跺脚,以示心中的愤恨和打败敌人的决心。由此可见,通过表现不同情绪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 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听觉、记忆的发展

幼儿学习音乐,首先是靠他的听觉得到,然后在多次视听中学会欣赏音乐,鉴别音乐,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幼儿听觉能力得到加强与提高。当然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靠听觉学习,而且更要靠记忆来巩固。只有幼儿在记住歌词、旋律、舞蹈动作的前提下,才能学会唱歌、跳舞,才能使幼儿的记忆力得到不断发展。同时,幼儿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也会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3 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的发展

音乐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正是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时期,是由再造想象逐步自创造想象发展的时期。幼儿在进行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中,运用想象进行创造。如:一段悠扬的旋律,幼儿可以想象成小鱼游水,鸭子嬉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想象自我在大海或天空中翱游、飞翔。幼儿在想象音乐、创造音乐的同时,为了表达内心世界,他就要积极地运用语言来展现,把自己的想法体验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加强丁语言能力的发展。

4 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个性的发展

幼儿园中的音乐教育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幼儿的参与下进行的,这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表现的可能,但现实教学中并不是每个幼儿都乐于参加,他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个别差异即个性的不统一性。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陶冶其情操,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为将来良好个性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如领唱、领奏、当小指挥、小鼓手,使那些胆怯、自卑的幼儿在音乐舞台上找到自信,变得勇敢、自信、坚强,敢于表现自我,形成自尊、自立的性格。同时在共同的活动中,为了完成任务使幼儿之间达成了共识,增强了团体合作意识,形成了集体荣誉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处事的应变能力。

第六,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幼儿时期身体发展正是由大肌肉活动逐步到小肌肉的细腻活动发展过程,幼儿通过学习打击乐器可以放松地、自由地运用大肌肉,促进小肌肉的发展。他们在打击过程中满足了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在悦耳和谐的声音和节奏中享受着乐器带来的快乐,这使他们感到身心轻松愉快,消除了身体疲劳与紧张感。

当然音乐教育的影响不止是以上这些。它还可以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注意力的提高,促进幼儿学会自我控制以及满足幼儿的成就感。

认识了音乐教育在幼儿全面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我们在工作中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认真地选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小乐队,搭建小舞台,举办小型音乐会以及排演音乐剧、小话剧以及歌舞剧等等,尽量给每个孩子提供自我表现得的舞台,让他们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培养美好情操,逐步完善自我,成为一个情感丰富,具有爱心和同情心的有教养的新时代主人。

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发挥幼儿主动性,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要“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千万不可整齐划一。(3)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的指导。

总之,幼儿时期的音乐教育并不是把每个幼儿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让幼儿全方位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将来适应社会及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在过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指导下,让音乐教育成为幼儿比较喜欢的启蒙教育,这样,我们才可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幼儿健康发展中的艺术熏陶作用。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在本院出生的婴幼儿78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9例。对照组男21例, 女18例, 患者月龄4~12个月, 平均 (7.5±1.5) 个月。观察组中男22例, 女17例, 患者月龄5~11个月, 平均 (6.9±1.8) 个月。两组婴幼儿的临床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资料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进行教育。观察组采用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形式, 具体如下: (1) 喂养方式的健康教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生活水平逐渐提升, 幼儿成长速度逐渐加快, 对喂养方式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科学的喂养方式得不到落实, 因此需要逐渐增加辅食。部分家庭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 养成偏食和挑食的习惯, 需要及时进行纠正, 医护人员给予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掌握科学、有效的喂养方式[1]。 (2) 创建生活情境:幼儿早期智力对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可以在幼儿的房间里张贴各种图片、气球等, 及时和婴幼儿进行互动和交流, 给予有效的鼓励和引导后, 能提升婴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3) 扩展婴幼儿语言能力:婴幼儿的语言能力教育需要采取同步指导的方式, 尽量让婴幼儿克服自身心理障碍, 主动说话。对于幼儿本身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 家长需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制止。父母本身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要多和孩子进行互动和交流, 适当进行语言沟通和指导, 能让婴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4) 教育引导:教育引导对健康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需要适当让婴幼儿进行户外活动, 选择适合年龄段的活动, 经常和其他婴幼儿进行互动和交流, 他们一起玩, 能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2]。

评价方式:在本次研究中, 以本院自拟的评价系统对婴幼儿的各项行为进行评价。

统计学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以 (±s) 表示, 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甲组和乙组两组之间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的适应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婴幼儿时期对儿童自身有一定的影响, 科学实践证明, 在婴幼儿时期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 能促进孩子脑结构和功能的发育, 使其终身受益。婴幼儿的大脑皮层可塑性比较强, 在此期间进行有效的教育, 能帮助婴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3]。

由于婴幼儿阶段属于特殊阶段, 因此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基础上, 可以采用各种健康手段对婴幼儿进行指导, 让孩子能获得健康知识。健康意识的形成对孩子今后成长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的落实必须以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为目标, 保证他们成为健康的新一代[4]。

当前在实践阶段, 部分家长对儿童保健的落实仅以称体重、测量身高和常规性检查为主, 忽视了健康教育的落实。在实践阶段需要从改善喂养方式、创建生活情境、扩展婴幼儿语言能力等方面入手, 对婴幼儿进行保健健康教育。在教育阶段, 对医护人员自身工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工作人员需要适当扩展覆盖面, 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对疾病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指导[5]。由于婴幼儿是个体存在的, 医护人员在教育阶段需要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进行了解, 按照具体要求, 将保健教育形式落实到实践中。通过加强基层散居儿童健康教育工作, 使家长接受新的保健理念, 增强了家长的保健意识, 使其建立了正确的育儿态度, 改变旧的、不良的养育习惯和方法。必要时必须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1任老师, 其言行举止直接对孩子造成影响。因此需要从婴幼儿的角度入手, 将各项基础保健健康教育举措落实到实践中, 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升, 在各个领域得到明显的提升[6]。

观察组的适应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对婴幼儿采用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形式, 其优势显著, 能提升婴幼儿的行为发育水平。

综上所述, 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对婴幼儿的发育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能纠正不良教育习惯和方式, 使婴幼儿身心得到改善,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对婴幼儿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收治出生的婴幼儿78例, 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教育, 观察组进行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形式, 对两组婴幼儿的各项功能发育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适应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婴幼儿采用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形式能促进婴幼儿的成长, 改善幼儿发育情况。

关键词: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婴幼儿行为发育

参考文献

[1]赵秀勉, 白力甲, 刘秀敏, 等.基层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对婴幼儿行为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15 (13) :2048-2049.

[2]王红艳.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对基层婴幼儿行为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9 (1) :163-164.

[3]勾蜀平.探讨基层婴幼儿保健中心婴幼儿行为发育的保健需求与干预[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6 (12) :114-115.

[4]王文翠.基层儿童保健中婴幼儿行为发育的保健需求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4, 5 (1) :534-535.

[5]唐晓红, 文宁.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中健康教育干预对幼儿行为发育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11 (13) :1712-1713.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7

关键词:家庭美育;0-3岁幼儿

家庭美育是通过家庭途径实施的美育。它以家庭中的日常行为和环境为手段,以家庭中的情感因素为媒介,以培养和提高家庭成员成为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宗旨。同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相结合能够使人更加懂得美,理解美和学会美,从而影响人的一生。

一、色彩对0-6个月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刚出生的婴儿不但在生理上需要母亲的无微不致的照顾在心里上也是极其依赖母亲的,有研究表明0-6个月是婴儿形成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关键时期,婴儿需要母亲长期陪伴在身边,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提出了农民学大寨的要求有很多刚刚生完孩子的母亲把孩子放在框里挂在树上,这些孩子从0-6个月就缺少母亲的抚摸和爱,成年后的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了极度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的问题甚至出现智力较低等问题。由此可见在孩子幼年时期母亲的陪伴对婴儿的重要性。为了证明此观点笔者又对20个由于学大寨(因为环境和成长过程的经历也会对自信心和安全感的形成产生影响。所以选择环境和成长经历基本类似的人进行试验)0-6个月母亲没有陪在幼儿身边和0-6个月母陪在身边的成人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到学大寨0-6个月母亲没有陪在幼儿身边成人之后在心里上出现了缺乏安全感(不自信不自律 不相信他人)等问题,生理上出现了从小体弱多病,身高和体重达不到正常标准等情况。而0-6个月母亲陪在孩子身边的长大后的成人在心理上不管是在工作和生活时都是拥有足够安全感、自信和快乐的,在生理上也很少生病而且90%的孩子可以达到正常标准。可是长达六个月的时间母亲不可能一直陪在婴儿身边,虽然身为母亲也需要工作和打理家务,那么如何来解决生活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呢?如何让母亲能够在保证生活的情况下又使孩子不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呢?根据婴儿成长规律,婴儿0-6个月眼中呈现的不是清晰的像而是概括的形。在母亲需要工作而离开婴儿时,可以在距离婴儿两尺处放制一个形、色与母亲面色相近的物体如气球或海绵等。例如:我曾经有一个同事,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丈夫都不在身边。在打理家务的时候,孩子经常哭闹,为什么孩子会哭闹呢?幼儿需要母亲的陪伴,母亲的离开让幼儿强烈的的不安全感,后来我提议在孩子床的正上方距离孩子眼睛一尺处悬挂一个肉色气球,随后母亲继续做家务,发现幼儿不在哭闹。

二、撕纸对6个月-3岁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从生理学角度讲,6个月-3岁所处年龄阶段,是小肌肉群发展和手眼协调迅速完善的黄金时段。而撕纸活动在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左右手协调能力以及小肌肉群精细动作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的幼儿是自我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撕纸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自我的形成,自信和自律的形成。而6个月-3岁没有进行撕纸练习的幼儿在生理上会出现小肌肉群发展不完善影响今后的写字速度,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把纸撕成自己想要的形状,会有成就感,形成自我价值,在心理上形成完整的自我价值会有自信、自律和自尊。针对6个月-3岁幼儿的特点我们把撕纸活动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6个月-10个月的幼儿我们选择较软的纸进行训练,这时的幼儿对于学习撕纸是没有任何意识的,他们只会把纸随意撕扯。但是在无形当中已经锻炼了幼儿小肌肉群的发展,自信心开始产生。第二个阶段是10个月-18个月的幼儿会有意识的把纸撕成一条一条的。手部小肌肉群已经能够完成一定的精准动作了,这使得幼儿产生了自信心和成就感。第三阶段是18个月-3岁幼儿已经可以按照父母的指令把纸撕出简单的形状了,而他的小手会更加有力。这为幼儿今后的写字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也造就了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幼儿的手部训练和自我形成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获得,但之所以选择撕纸是由于6个月-3岁的幼儿主要靠家庭教育,纸张易得。而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纸张对于幼儿更加安全,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得使用过硬或是使用过不卫生的纸张)

三、随意绘画对2岁-3岁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近些年人们也逐渐对幼儿个性化和创造力的培养产生了重视,如何让2岁-3岁幼儿生理和心理有一个最大限度的发展呢?我们提出了2岁-3岁幼儿需要做随意画练习。因此我国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制作精良的随意画图书,这是我国幼儿美术事业的一大进步,但与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幼儿美术教育相比仍有一些差距,这些国家的家长会给幼儿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特别注重幼儿心理营养和生理方面的训练。例如:德国家庭会给幼儿一个独立的绘画空间,在这里孩子可以任意涂画,可以使用各种颜料,把这些颜料画在脸上、身上和墙上甚至把颜料吃掉。(因为2岁-3岁幼儿的年龄特点使用的颜料最好是食用颜料,地上要铺满地垫房间里不能有坚硬的棱角以免孩子碰伤。)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可以无限的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和突破自我,使这个孩子拥有自信、培养成就感和产生安全感。科学证明,人的成才或成功,科学知识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决定人将来能否成功的更重要因素却是孩子的心理营养、人格完善以及健康体魄。如果一个孩子具有较好的心里素质,也就具备了较好的情商,会很容易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再加上明确的目标、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强大的自我等等,就会为未来成才奠定深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芭巴拉·荷伯豪斯.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2]蒙台梭利著.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李芷怡编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家庭指导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影响 篇8

罗玲

05-13班 2005421088

摘要

研究早期阅读以及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家庭指导幼儿早期阅读存在的问题。家长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幼儿阅读,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早期阅读

兴趣

能力发展

早期阅读“(early reading)儿童一岁半以后开始的阅读,主要由成人将儿童读物中的内容读给儿童听,儿童识字后,进入自己阅读。早期阅读是当代一些教育家主张提早对幼儿进行教育而提倡的。他们认为如果大脑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受到刺激,有些东西就永远丧失。接受刺激的最佳期是儿童早期,早到出生18个月时。他们还认为早期阅读对儿童的影响不仅会持续下去,而且还会随着他们学历的延长而不断增加。这是《教育大辞典》对早期阅读的解释。我认为更确切的来说,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婴幼儿在最初阶段便出现了早期阅读的兴趣和行为。早期阅读是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准备,其中包括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愿意阅读图书和辨认文字,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等,早期阅读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是通向视野开阔、心灵丰富、头脑发达、聪明灵透的最佳途径。

早期阅读是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看、听、读一整套的养成性教育,所以,早期阅读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的早期阅读教育能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总的来说,我认为早期阅读有以下三个方面作用:

1、促进幼儿良好的听、说、读习惯的养成。幼儿阅读不仅仅是能否认识几个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的问题,而好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对幼儿以后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幼儿文学中,像《小兔乖乖》、《聪明的乌龟》、《三只羊》等,都非常形象生动,能很好的吸引小朋友,牵动着他们的心。因此,他们不管在看,还是在听,都全神贯注,养成一个听、说、阅读的良好习惯。此外,在阅读活动中,可以让幼儿逐渐了解到阅读的基本程序,逐步形成观察、想像、思考、听读一整套方法。如:老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逐渐无意识地将听到的语句、词、与书上的印刷符号对上号,并在此过程,学会了正确的翻阅书本的方法等,锻炼了幼儿初步的独立阅读技能,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幼儿阅读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和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及主动探索的能力,使之形成对阅读的积极态度,而且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纠正、自我调适的阅读技巧,也为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较高的阅读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2、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幼儿阅读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刺激物,借助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促进幼儿学习形象化语言。比如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语句“春风吹绿柳树,吹红了桃花,吹醒了青蛙……”等等。这些语言清楚、准确,具体形象地表达人对各种事物、人物情境的思想、观点和印象。对于处在早期发展中的幼儿来说,这种形象化的语言符合他们的认知思维特点,对他们有极大的魅力。很多幼儿在倾听故事时,会获得一种满足的愉悦感,并逐步了解用这样形象化的语言所产生的效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听听孩子们的谈话,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经常会很形象地描述那些故事、童话中的人物和语言,这说明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学到了许多东西。通过阅读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形象化语言的过渡,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3、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早期阅读是成人借助于图书和幼儿交往与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人不仅丰富和扩展婴幼儿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也能够让婴幼儿在书中再认出他已经熟悉的事物,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看到的东西。同时可以丰富幼儿掌握的词汇,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的现实思维的能力,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还能很好的发展幼儿的想像力。比如,在指导阅读时,通过让小朋友续编故事,或开展“小舞台”交流活动,老师和幼儿共同制作表演道具,幼儿将阅读内容通过情景、表演、讲故事、哑剧、续编创编故事等形式,培养幼儿在集体中大胆表现,勇于创新,树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这些活动可以密切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在幼儿阅读的过程中,幼儿的兴趣、性格、理想、世界观都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幼儿在形成自觉的阅读倾向和阅读兴趣的同时也使幼儿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幼儿的早期阅读,是当前国内外关于早期教育的热点课题之一。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早期阅读已是早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早期阅读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早期阅读在促进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开启其智慧、丰富其知识、发展其个性、提高其语言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价值,以往研究已经证实,基本上达成共识。因此,幼儿园和家庭要重视对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最佳的早期阅读效果,但实践证明,在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家庭环境、家长的自身素质、教养态度、观念、方法等都直接影响和左右着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目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家庭指导幼儿早期阅读在认识方面以及方式、方法上出现了不同的差异,存在着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

在1998年开始的关于《早期阅读与幼儿家庭指导》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人曾对上海地区幼儿家庭早期阅读指导现状进行过一定范围内的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在家庭指导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幼儿早期阅读观:在调查中发现,70%以上的家庭已经意识到幼儿早期阅读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幼儿早期阅读的真正价值和涵义不能正确的理解和把握,缺乏科学的认识,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过分强调将阅读活动作为儿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或工具。不少家长认为“幼儿阅读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是有好处的”,但很少意识到早期阅读对孩子情感的发展、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甚至有些家长将幼儿阅读简单的等同与早期识字,从而造成在阅读指导过程中,家长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机械的识字上,功利性的追求识字率,片面地进行知识性、学习性的“工具式”阅读,而忽视了对孩子整体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这样的阅读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有害的。

2、缺少科学的早期阅读指导策略:调查中发现,虽然大多数家长已经意识到幼儿阅读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也开始尝试进行这方面的实践,然而从家长以及老师的反馈来看,除了少数家庭以外,大部分家长的阅读指导在孩子身上的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家长缺少正确的幼儿阅读观所导致的,过多地追求阅读指导的“结果”,使幼儿阅读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幼儿阅读阅读成了呆板的家庭教育行为,减弱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在于家长缺少对阅读过程的科学指导。在对家长阅读指导行为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的指导行为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个人情绪化现象严重,“兴致高时、情绪好时陪孩子看看书,不高兴、没兴致时就不理睬孩子的要求”;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对孩子的阅读能力发展特点认识不够,没有考虑到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特点,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无法有效的调动孩子阅读的兴趣和欲望,提高阅读的质量,比如有些家长在指导孩子阅读图书时,仅仅只是照着书上的文字往下念,根本不去关注那些与文字相匹配的画面,也不去理会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和困惑,厚厚的一本书也许几分钟就给孩子读完了,对于图画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却熟视无睹,那么孩子在这样一种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只是一些单一的信息,而没有真正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和价值。另外,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的阅读特点和需求,在分析、评价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时,往往不能恰当地给予解析,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分析其行为,容易主观地作出评判,在某些情况下就会伤害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发展,从而使本应该和谐交流的亲子阅读变成负担式的机械阅读。

3、缺乏和谐的幼儿阅读环境: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阅读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也愿意花钱到书店为孩子购买各种各样的图书,在家庭中也会为孩子创设一定的阅读环境。但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在究竟应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图书进行阅读,为孩子创设什么样的环境更适宜孩子阅读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惑。

(1)家长在为孩子准备阅读材料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主观性。调查发现75%以上的家长只是凭自己的喜好和判断为孩子选择图书,较少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和意愿,而且在为孩子选择图书的依据或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孩子的购书欲望;只有1%左右的家长在为幼儿购买图书时能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以及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等。

(2)缺少足够的幼儿阅读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收入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也在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表明,家庭教育支出已经占到家庭收入得30%左右,但在时间上的投入却越来越少,在调查中发现,每天能保持2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的家庭不足15%。

(3)家庭环境的布置不利于阅读活动的开展。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还很差,行为和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维持孩子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在调查中发现,能够真正为幼儿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阅读空间或单独置放孩子阅读材料场所的家庭微乎其微。另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家庭中能够有意识地为孩子准备书房、书橱、书桌的比例不足3%。

根据调查的现状和幼儿早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家庭指导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家长对幼儿早期阅读的概念及指导意义的认识。让家长认识到幼儿阅读是一种准备性阅读,而不是成人的那种独立的看书、读报普通意义上的阅读,它是一种对图书、画报、色彩、音像、标志等多种读物的阅读习惯、兴趣和逐步阅读的过程,是为孩子的正常社会化做准备,更是为幼儿接触由文字符号组成的人类社会的文明做准备。

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提高,受家长和教师指导方法和技能的影响,在家庭中首先要建立一种家庭共同参与式的阅读环境,早期阅读主体不但包括幼儿,还包括父母,家庭中的早期阅读实际上是在父母的出声阅读、把抽象文字符号所包含的内涵转化成幼儿可以理解的口语氛围中,让幼儿在可以感悟的声音、图象中慢慢形成对书面语言文字的兴趣过程,从而产生阅读兴趣。

第二,为幼儿创设一个和谐的阅读环境。

一、选择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对幼儿来说,书籍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在学期阶段,幼儿所接触的书面语言一般是他们已知道的东西的文字代码。从幼儿认识书面语言这一特点出发,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

1、在为幼儿提供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三点:(1)图画色彩鲜明、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2)与幼儿生活有关,图画内容简单具体有趣,能让幼儿有兴趣看下去,并让幼儿有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3)文字正确优美、朗朗上口,句型短而重复。通过半年的实践,我认为“帮我早读书”教材是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早期阅读材料。这套教材图文并茂、语音规范、语义浅显、知识面广,幼儿通过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磁带、看色彩鲜艳的画书、读朗朗上口的文字,通过游戏和生活,逐步将口语符号与文字符号联系起来,自然地过渡到早期阅读。

2、根据孩子的发展现状选择图书。如有的孩子做事三心二意,就可以选择《小猫钓鱼》的故事;有的孩子爱撒谎,可有意识地为他选一些有关诚实方面的书,如《木偶奇遇记》等。

3、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图书。如有的孩子喜欢动物或兵器,有的孩子则喜欢《孙悟空》、《白雪公主》,家长在选择图书时,要尽量满足孩子。选书时还要顾及孩子的特长,如有的孩子爱绘画,可为其多买一些精美的绘画书。只有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书,他才会主动去看,去学。因此,购书时家长应该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孩子自己挑选一些他感兴趣的书。

二、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主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幼儿与客体环境的交互作用愈积极、主动,发展就越快。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接受书面语言。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阅读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

三、父母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建立互动的阅读关系。成人的榜样是使幼儿形成自我强化的源泉,幼儿的早期阅读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父母阅读习惯和行为的影响下,逐渐对图书产生兴趣的,如果父母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却用命令式的口气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阅读”,是没有用的。所以,要培养孩子早期阅读的好习惯,父母首先要做到自己喜欢阅读,在家庭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这样才能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父母需要跟孩子建立起共同阅读的互动关系,在帮助孩子阅读的时候引导他们充分感受阅读的快乐。开始时可以给孩子讲些童话故事,让他们听懂;同孩子一起看书,并讲解其中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许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越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就越广。因此说明家庭环境及父母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合理运用阅读指导方法。

一、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幼儿期的孩子对生活环境中的一事一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常以好奇的心态去发现疑难问题,寻找答案,不断地对成人加以穷究、发问。面对这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家长应耐心地解答孩子的疑问,切不该粗暴地加以制止或敷衍了事,平时,家长也可陪同孩子一起去书中查阅资料,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书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由于幼儿期正是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这一阶段,他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的感性经验,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书上的相关知识。因此,家长平时应注意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生活,丰富其直接的感性经验,使幼儿在阅读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给幼儿讲《猴子捞月亮》这一故事前,先引导孩子去认识倒影的话,那他在听故事时就很容易理解其内容了。

二、认真做好“讲、看、听、引”四个方面 “讲”包括家长讲和幼儿讲。每天,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分层次地为幼儿选择一些多元化的阅读材料讲给幼儿听,也可根据幼儿的阅读水平,让幼儿来穿插故事内容或续编故事,这样,不仅密切了亲子关系,还使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看”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色彩鲜艳的低幼读物,而且还应引导幼儿观看一些动画片之类的与视觉刺激有关的多媒体材料;也可教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与符号,或在逛街时带幼儿认识马路上的交通标志、商店名称、马路路名等等,这些都是早期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听”孩子故事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慢慢地就有了自编故事的欲望。这时家长应耐心地听孩子讲述他的小故事,而且也别忘了对他进步的肯定。有时,家长讲完一个故事后,也可同孩子交流一下读后感。交流时家长要注意倾听,及时帮助孩子引导话题,使之紧紧围绕主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孩子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家长应以游戏方式、玩具性质引导幼儿自由地去阅读书籍,并适当地进行复述故事。在阅读过程中,家长还要根据实际阅读情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背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等手段来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闲暇时,家长应多带幼儿去图书馆或书店,诱导幼儿喜爱阅读的环境。

三、从多种角度看图书,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幼儿图书并非单一的文学作品园地,有许多幼儿画册是带有智力开发内容的,家长不但应充分利用现成的智力题,同时还应注意发掘图书内容隐藏的各种资源,比如画面结构、色彩、线条、形象、物的数量等等。可以提问:“小房子屋顶是什么形状的?小鸡的头是什么样子的?图中有几个小动物?这些花都是什么颜色的?”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仔细寻找,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许多教育孩子的素材,可以培养孩子数、形、空间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家长还可同幼儿一起合作,将幼儿自编的故事制成一本图书,幼儿绘画,家长配文字,这样不仅使孩子的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发展,而且也使幼儿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了。

上海少儿出版社社长、总编周舜培曾在学前儿童识字教育研讨会上说“我认为阅读是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提出尽早阅读就是一切。因为阅读确实是孩子一切学习和发展的基础,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个人80%以上的知识要通过阅读获得,阅读能力是基础教育的灵魂,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是对一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未来社会一个必须具备的能力。阅读能力主要依赖于幼儿时期的早期阅读教育,所以早期教育重在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贾国琳 韩仁玲:《为了每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王洁 :《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上海托幼》2002年1-6月刊第4期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9

------区角环境创设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摘要:幼儿园良好的区角活动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关键词:幼儿园;区角环境;影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皮亚杰认为,人的潜力行为就是适应能力,环境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说环境对幼儿的发展作用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而幼儿园的区角环境的创设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区角环境更能吸引孩子,更能启发孩子。

一、区角环境创设的现状

(一)过于注重美观

现在在幼儿园我们可以看见在很多的区角外观形式多样、很漂亮,也的确能吸引孩子,但区角里真正的实用的材料并不多,这并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而老师们往往都是忽略了环境在教育过程的作用。

(二)内容片面化、简单化

幼儿园区角本是一体的,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区角的环境都只是单一的,各区角之间并没什么关联。而还有的很多幼儿园区角环境很简单的、或者是没有的。

(三)忽略幼儿参与

在区角的环境创设里,大多是老师操办的,老师们尽情的展示自己手工才能,而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想法,大多是以自己的想法做的。其实老师们可以不用全操办完,可以做一些半成品或者是提供一些简单的材料,和孩子一起完成区角环境设计,这不仅能减轻老师们的负担。也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区角环境创设的原则

(一)注重全面性原则

区角活动环境创设是有限的、客观的,教师不可能穷尽生活中所有幼儿感兴趣的材料为活动所用,但幼儿对环境和材料的选择却是开放的、自由的。所以在区角活动环境创设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经验、态度,从孩子身心发展出发,全面考虑创设的环境是否适合孩子。

(二)结合主题性原则

任何环境的创设都必需服从于内容和需要,不能为创设而创设,充分发挥环境的综合功能和内在潜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已有的条件构建。在区角活动环境创设中,不仅仅是要各区角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要符合本区角的一个主题,比如,一个表演区角,设计的环境却是与建构区相符,这会让孩子比较茫然,我们要充分利用区角环境设备发挥教育效应。

(三)体现主体性原则

在各区角的环境创设中要以幼儿为主体,创设幼儿熟悉、喜爱和积极投入的区角环境,让幼儿感觉到自已是环境的主人,并能主动参与到环境的布置中去,并从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促进幼儿认识和操作技能的发展。

三、各区角环境创设的影响

(一)角色游戏区

角色游戏主题是从幼儿的生活中来,要求是幼儿熟悉、了解和接触过的或是感兴趣的。良好地环境可以让幼儿在区角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幼儿了解人际关系,更好的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还能让幼儿学习友好交往的技能,如轮流、分享、协商、互助、合作等。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个人意愿、情感、见解,能相互沟通,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实践和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幼儿的表征能力,如能以物代物,激发幼儿想像力及能创造性地反映现实。学习适度表达个人情绪,了解他人情感,能学会更好的自我控制,调整与伙伴间的相互行为关系。

(二)积木区

积木区的场地应较宽敞、平整,不要过于的复杂,可以简单明亮一些,让幼儿可以更好发展建构能力,学习建构技法。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认识基本形状、数量关系。学习尝试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方法、设计,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像力。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设计、建构,共同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与人交流、表达的能力,以及掌握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玩沙玩水区

玩沙玩水区主要是在户外,所以环境时要以自然为主,靠近水源,便于为沙池、水池加水,便于幼儿洗手和收拾、整理、清洁材料。良好的环境更好的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物的性质,满足幼儿摆弄物体和好活动的愿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在沙水游戏中,区别干湿、冷热、粗细、多少、深浅等不同的概念。活动后自己学会收拾整理,培养幼儿清理、打扫的技能与习惯。

(四)阅读区

阅读区是所有区角中最安静的,并且应有充足的光线。因此,在环境创设时,要选择适合的场地,远离音乐表演区、角色游戏区等较为嘈杂的地方。在语言图书阅读区地上可以铺上漂亮、柔软的泡沫垫,在桌上铺上美丽的花布等,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舒服的阅读环境。让孩子在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中,练习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培养阅读兴趣,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看、听、读的过程中,通过对图书中的故事情节的感受、进行的模仿、学习和欣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能连贯地讲述故事和图片,能与同伴共同创编诗歌,对书上的文字感兴趣。

(五)音乐表演区

音乐表演区首先要有一个给幼儿表演的舞台,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敞的活动场地。舞台可以用布、屏风或彩色纸条来表现和装饰。让幼儿在一个动感的舞台上学习用动作来表现音乐,按照音乐的内容、节拍进行有趣的游戏情节,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在演唱和表演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辨别声音高低、强弱、快慢变化的能力,以及倾听、跟从节奏指令的能力。发展动作,使动作准确、优美、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

(六)美工区

美工区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所以环境也应是富有想象的、丰富的。美工区也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区角,适宜与语言图书阅读区相邻。幼儿在丰富的安静的环境中学习观察和感受周围事物,并用美工材料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发展创造力、想像力和不拘一格的表现力,体验成功。训练小肌肉,手眼协调,发展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自然角

自然角的环境,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教学的需要、季节的变化及其他条件进行设计。将周围环境和广泛的自然物有选择地、集中地、分层次地著地展示于幼儿的眼前。更好的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使幼儿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自由地操作和探索,弥补集体活动时观察探索的不足。开阔幼儿的眼界,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积极情感和态度,以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总结

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来自意大利北部小镇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则对环境的创设与布置提出了要求他们认为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 索 和 学习的 容 器。”区 角 活 动 在 现 今 教 育 中以 越 来 越 重 要,区 角 活 动 环 境 的 创 设 也 必 不 可 少,所 以 创 造 一 个 良 好 的 区 角 环 境,会 更有 利 于 激 发 孩 子 的 兴 趣 和 好 奇,让 孩 子 更 好 的 在 区 角 中 学习成 长。

参考文献:

黄 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② 阎水金.幼儿园环境与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③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④ 李金华.幼儿园环境创设[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⑤ 周宗清,陈志超.幼儿园环境创设——区角设计[M].湖北:湖北少儿出版社,2010 ⑥ 陈晓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策略及案例评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⑦ 虞丽丽.幼儿园区角活动设计与指导[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⑧ 刘云艳.幼儿园教学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⑨ 陶纪秋.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创设原则和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5)

探析动画片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篇10

幼儿期指的是3~6、7岁时期,也指学龄前期,这时期的幼儿正处于幼儿园阶段,研究动画片对这一时期的幼儿的影响,必须了解这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动画片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在语言的发展方面,是一生中词汇增加速度最快的时期,语言的连贯性随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好,在语言表达的同时还伴有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此阶段利用语言与人交流已没有障碍。动画片的语言形象生动,对这一阶段的幼儿影响很大,大部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模仿动画片中角色的语言,因此,动画片语言也尤为引起家长的关注。《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没有任何的暴力、粗口,虽然是狼与羊儿的故事,但是在故事中羊儿们与灰太狼也只是智力上的较量,没有任何血腥的镜头,不像央视之前播过的《虹猫蓝兔七侠传》,就因为情节中有粗口、暴力、血腥而遭到一些家长的声讨与投诉,以至于该片停播。《喜羊羊与灰太狼》这种只讲青青草原上羊儿们的简单幸福生活的动画片让家长们十分放心,不必害怕这部动画片会玷污了孩子们纯洁的心灵。

二、动画片对幼儿注意力发展的影响

学龄前幼儿的注意仍以被动注意占优势,注意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因此只有被动注意对象色彩鲜明、外观生动形象时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画面就具备这种特点,场景画面简单,人物线条明快,色彩鲜明亮眼,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氛围,让幼儿仿若置身画面中,因此最能引起学龄前幼儿的注意和兴趣。从这点来看,内容健康、人物活泼、视觉效果好的动画片不失为幼儿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动画片对幼儿情绪发展的影响

在情绪的发展方面,幼儿的情绪体验非常丰富,成人能体验到的情绪,学前期幼儿基本上已能体验到,如高兴、悲伤、愤怒、恐惧、紧张、害怕等,而且很容易表现在外显行为上,不象成人那样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情节简单又各自独立,易于为幼儿理解。每一集都是灰太狼抓羊失败的结局,过程中虽然会使幼儿体验到紧张、害怕的情绪,但不会产生焦虑与恐惧的过激反应,并且常常以小灰灰的经典台词“爸爸飞了”来结尾,也易于让幼儿产生战胜灰太狼的成功情绪体验。

四、动画片对幼儿性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性心理发展方面,学前期幼儿是幼儿发展性别认同和形成性别社会规范行为的关键时期,此期幼儿主要通过选择玩具和日常活动内容来反映性别角色。男生在玩具上多选择刀、枪、剑、汽车、坦克等显示“男子汉”气概的玩具,游戏和日常活动也多扮演见义勇为、拔刀相助、“爸爸”、“英雄”等角色。女生在玩具上多选择布娃娃、小动物等显示文静、爱心的玩具,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也多扮演“妈妈”、“公主”、被保护对象等角色。4岁以前这种游戏和日常活动中性别的差异尚不明显,5-7岁已逐渐显示出差异来,在活动中也可表现为按性别不同而进行不同的活动内容。而真正的性别差异要到少年期乃至青少年期以后才会出现。在此时期,性别角色混乱或性别识别障碍就表现为男孩女性化或“娘娘腔”,女孩男性化或“假小子”,仔细辨别幼儿的性别角色并加以正确引导,对日后性心理正常发展,避免出现性心理障碍如同性恋、易性癖等都将有积极的意义。《喜羊羊与灰太狼》角色性别认定明确,机智勇敢的喜羊羊、温柔爱美的美羊羊、健壮鲁莽的沸羊羊、爱吃贪睡的懒羊羊、善良努力的暖羊羊、聪明畏妻的灰太狼等等。这些性格明朗的角色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也易于家长对幼儿性格教育和养成。

作为百年来国产动画片的代表作,《喜羊羊与灰太狼》体现了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首先为成年受众接受,其后通过成年受众开放给幼儿,并成为亲子关系的交流纽带。当然,这部动画片还包含了一些成年人的因素,因而在观看过程中,需要家长对幼儿进行合理的引导,以期产生更好的影响。

项目资助: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JG10022)。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段向琼.幼儿园5-6岁儿童动画片喜好现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王振宇.学前儿童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4]杨丽珠.儿童心理学纲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5]皮亚杰,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深圳: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1981.

(作者简介:张锦霞,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现就职于安徽省合肥市桃花工业园中心校。)

上一篇:劳动节日作文600字下一篇:全国高考优秀作文:以竞争为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