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教育对德育的影响

2024-10-03

隐形教育对德育的影响(共3篇)

隐形教育对德育的影响 篇1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整体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显性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暴露出许多弊端, 隐性教育的功能愈加凸显。本文从深入研究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着手, 深入分析隐性教育的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德育,隐性教育,教育功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整体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显性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暴露出许多弊端, 隐性教育的功能愈加凸显。新时期要做好高校德育工作, 必须强化隐形教育的功能, 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整合, 以达到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最终目的。

一、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内涵分析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存在的, 目前高校中, 教育者习惯用正面的显性教育来教育学生。所谓显性教育, 即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对象均是“显露”的, 其教育形式是正面的、直接的, 常采用的方式为“灌输”教育, 以使学生立即接受教育者观点的一种教育模式。主要形式包括:“两课”、形势政策报告会、大众教育传媒、教职工的言行等。而隐性教育则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对象是不直接显露的, 是隐藏的, 其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 它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 对学生的知识、行为、情感、能力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采用动态的传递方式的教育。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 是正式课程以外的非计划、非预期的教育。常采用“渗透”的教育方式, 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教育者观点的一种教育模式。其主要形式有: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大众教育传媒等。 (1)

显性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 但当显性教育的效果不显著时, 如采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教育形式的隐性教育, 可使政治思想教育形式更丰富、更完善, 效果更好、更持久。

二、隐性教育的功能

隐性教育是相对显形教育《学校课程表列入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而言的。对学生身心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隐性教育可归纳为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教师行为等四个方面, 隐性教育的功能就是通过以上载体发挥出来的。隐性教育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校园环境美化育人

校园环境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 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资源, 对学校德育工作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校园环境建设能营造整洁怡人的自然环境和催人奋进的人文景观, 寓教于物, 寓教于景, 从而起到导向、规范、教育、激励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无声的教育力量, 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因此, 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成长氛围, 从而达到塑其灵魂、养其品性、娱其身心、增其素质的目的。

(二) 校园文化熏陶铸人

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培育具有潜在的影响, 对学生隐性熏陶的效果更持久, 因此,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 可通过科研活动、演讲、讲座、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来实现。通过引导, 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得到熏陶, 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修养, 增强识别假恶丑的能力, 自觉追求真善美, 从而铸就有理想、有道德的新一代大学生。

(三) 教师行为潜移默化地育人

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者, 教师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因此, 教师言行的修炼就显得十分重要。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靠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善学生的心智和人格来实现。因此, 教职员工平时的言行修炼是隐性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当然规范教师的言行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不同的个性、习惯、生活环境, 所以需要长期地修炼。这种修炼也是学校隐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 社会环境隐性育人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 处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和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中, 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随着外来文化与西方思潮在大学校园的涌入、传播, 其腐朽没落的本质极易腐蚀某些大学生的灵魂, 导致其错误的政治价值取向。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腐败丑恶现象, 以及国企改革困难重重、农民负担过重、工人下岗等状况, 大学生又因社会阅历较浅, 理论素质较薄弱, 解决这些问题时难免“底气不足”, 困惑迷惘。因此, 应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增强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使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的大学生能接纳并弘扬全新的社会时代精神, 自觉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从而达到社会环境隐性育人的目的。

三、强化隐性教育功能的对策

(一) 优化校园环境建设

环境对人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优化育人环境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首先, 应精心规划设计好校园布局和建设, 使其既科学合理、实用又和谐美观。要着力进行绿化、美化和净化, 使校园向生态校园发展, 四季常青, 百花竞艳, 干净整洁, 赏心悦目。通过美化校园, 给学生以美好享受, 学生也会自觉控制不良行为的发生。其次,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的美化、净化工作, 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学校环境的建设者, 在整洁幽雅的校园环境中自觉养成文明有序的生活习惯。最后, 特别要注意加强环境建设的知识性和艺术性, 有条件可搞一些园林小景、艺术长廊、大型壁画等, 给师生生活、学习、工作创造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时时处处, 耳濡目染, 陶冶、净化学生心灵、情感, 收到环境育人的效果。

(二)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隐性教育的功能, 需要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就大学来说, 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良好道德氛围的重要举措, 对于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有积极作用。当前,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首先, 认真总结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树立精品意识, 铸造大学人文精神, 为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良好的氛围。其次, 要认真抓好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要积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 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道德教育信息资源为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格服务, 并要削弱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最后, 要以学生宿舍、社团和班集体为载体, 通过开展并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健康、文明、高雅的活动, 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增进友谊, 建立和谐、友爱、健康、文明的校园人际关系, 使学生的人格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的熏陶中得到升华。例如:在校园文化长廊里展现各种优秀文化、学生作品等, 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使学生心中产生荣誉感和表现欲。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征文等活动, 让学生懂得自我价值, 纠正不良心态, 产生竞争意识, 从而达到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来熏陶育人的目的。

(三) 注重优良校风的培养

培养优良校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校风一旦形成, 便会在无形中产生一种影响、一种压力, 对学生起到规范、约束、推动、导向作用, 渐渐形成习惯、规范, 变成自身自觉行动, 并内化为人的素质。不会因时间的推移、人员的变动而改变, 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得以一代代保持下去并发扬光大。许多名校百年不倒, 就像窖藏老酒, 久而弥香, 这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校风包括领导干部的领导作风、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从学校方面来说, 每个学校的领导、教师、班主任、管理人员、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 都应该严于律己, 注意自身的修养, 爱岗敬业、公正廉洁、克己奉公、勤奋严谨、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爱校爱生, 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形象和威信, 成为学习的楷模、仿效的榜样。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起融洽的感情, 形成良好的校风, 这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情操、行为习惯、意志品质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成为无穷的榜样力量, 强大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内驱力。

(四) 构建综合德育管理体制

即积极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体制。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教育和影响。因此加强学生的德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不仅需要学校做出巨大努力, 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全力参与和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 使各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 形成合力。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的合作, 可采用请家长来校、同家长书信往来或网上交流等方式,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成长情况, 双向交流, 相互沟通, 以达到“吸收家长参加德育过程”、增强学校德育合力的目的。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的合作, 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就是引导学生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经济实践, 接受广泛而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请进来”就是邀请社会上的模范人物、优秀毕业生和有关专家、学者、成功人士来校给学生作报告, 举办讲座、开座谈会等。通过这些方式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 借助和依靠社会力量强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不断增强学校德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邓建平.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隐性教育生成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 2013 (6) .

[2]张涛.要注重发挥隐形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8) .

[3]沈嘉琪.论隐性教育[J].教育探索, 2002 (1) .

隐形教育对德育的影响 篇2

张 青

家庭对学校德育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张 青

学生成长在不同的环境中,学校和教育部门对学生的教育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还必须要有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为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促进家庭与学校 密切 配合,减少家庭教育中的负面影响。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 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借这次机会,我们组织了一次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现状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以学生家庭环境、家长道德品质为调查重点,从家长“家庭美德”、“个人品质”、“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四个方面入手,设计了52个选项题。调查采用抽样法,在本校随机选取了5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集中组织了答题。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1)调查表明,学生父母之间不能互敬互重或关系处于一般状态的占47%,父母之间吵架的占42%(其中经常吵架的占8%);1%的家庭不稳定,其中有4%的家庭家长已离婚。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加之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到了冲击与挑战,家庭的不和、父母离异率的升高给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带来阴影,幼小的 心灵受到伤害,对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影响。(2)学生在家庭中父母的关爱,活动的自由,平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而家长们往往不在意或不屑一顾,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只有绝对的服

从,不顺心时对孩子随意 训斥 甚至打骂。父母对孩子关爱不够的占36%,其中16%的孩子认为父母不爱自己;45%的学生受过父母责骂,更为严重的是14%的学生经常受到父母责骂,57%的家庭不考虑 子女们的内心感受;78%的家庭父母商量事情不让孩子发表意见;37%的学生感到家里缺乏自由,有压抑感。与此相反的是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却“关爱有佳”对子女百般迁就、放任、溺爱。是子女养成了许多不良风气,如霸道,娇气,不合群、懒惰,花钱大手大脚等。由此可见,有些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不够的,经常责骂孩子更不应该,做父母的要善待自己的孩子,有心呵护幼小的心灵,消除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特别是建立和谐平等的长幼关系,拉近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在家庭里要让孩子有较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形成独立的人格;父母要多注意孩子的内心感受,保持其良好的心境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然而,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过于放任,同样也会使孩子贻害终身。

2、家长个人的品德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1)调查发现,学生家长在个人品德方面良莠不齐,有55%的家长经常摸牌赌博;21%的家长经常酗酒;19%的家长语言粗鲁,甚至有少数家偷拿别人的东西,这些都说明,部分学生的家长的个人行为是缺乏道德修养的。摸牌赌博,借酒消愁已成一种社会公害,势必导致家长无暇关心自己的子女,松懈对子女的引导和教育,这些家长不务正业,缺乏进取精神和家庭责任感,势必导致家庭债抬高筑,家

庭不合;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叶沾染恶习,顽皮难羁。(2)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每个人成就事业、与人为善,泰然处世的必备因素。心理品质的外在反映既是人的道德行为。调查表明有2%的家长喜欢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19%的家长做事缺乏耐心;15%的家长处理问题不是很干脆;14%的家长在别人不小心冒犯是不能谅解;1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很勤劳。没有坚强的意志。做事缺乏耐心的人,势必一事无成,不勤劳的人一生只 能苦守寒窑;不能原谅他人的人又怎能与他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呢?这些家长要么被子女看不起,要么影响子女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3、家长的社会公德对学生的影响

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都应共同履行的道德行为标准,他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在家长社会公德的调查中了解到,在17项社会公德中,多数家长能规范遵守,但仍然有部分家长社会公德意识较差。具体而言,关心国家大事的仅占43%;14%的家长与邻里经常吵架;10%的家庭与邻居互不往来,乘车主动给老人让座的仅占39%,对学校教育活动不支持的占23%,有见义勇为的也不多,不很诚信的占7%。

助残济贫,帮助老弱,诚实守信,嫉恶扬善,爱国忠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同美德,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作为国家的公民,理应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家长只有“身正为范”,为 子女做出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才能使子女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然而,调查的情况却给我们每个教

育工作着敲响了 警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二、学校德育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1、受家庭环境影响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 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但不少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家庭缺乏民主氛围。这样的家庭环境,要么是孩子心里感到压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要么是学生形成逆来顺受的习性,即使 长大了也缺乏独立的人格,缺乏个性的张扬,要么是孩子为所欲为,惟我独尊,放荡不羁,听不得批评,经不起挫折,这些都给学校的教育转化增加了难度。

2、受家长个人品行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些家长的社会公德意识差,素质不高,自己不能遵守社会公德,反而向子女灌输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观点,如学校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谦恭礼让,有的家长担心自家孩子吃亏,要求孩子“以牙还牙”,学校教育学生“诚信”,有的家长认为“诚信”会上别人的当,结果家长的“言传身教”与学校的教育要求大相径庭,步调不一致,使学校教育失去感召力,弱化教育效果,甚至使学校教育前功尽弃。许多学生在此环境中说一套,做一套,形成“两张皮”、“会说不会做”,养成了双重人格。据此,为了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广泛宣传《纲要》,组织家长学习,提高家长素质。学校要充分加强对学生家长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做自觉遵守社会

公德的模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2)深入家庭、加强与家长沟通,改善家庭环境。学校必须做好深入细致了解每一位学生家庭环境的工作,突出重点帮扶教育方式不当的“重点户”和不配合学校教育的“难点户”,不断地与家长沟通思想,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最终 实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果的目的。

(3)实行“因人施教”加强德育针对性,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校要和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办法,做到“因人施教”,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对于性情孤僻、怪异的学生,学校要多给予关爱,用老师的爱心温暖学生“冰冷”的心田,对于因家长过于溺爱而导致孩子懒惰,动手能力差的,学校便要动员家长配合 让学生在家里作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了进步及时 表扬等。

(4)改善德育管理,健全工作机制,真正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完美结合。

隐形教育对德育的影响 篇3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密不可分的,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要充分了解网络时代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就必须分析这一环境影响下的学生特点,还要对不断变化的周围环境进行分析和思考,才能总结出有效的应对办法和策略。

由于网络的出现,职业学校学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网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现实中没有的生存空间,同时拓展了人们的现实生存空间。青少年学生总是向往超越学校、家庭、社会的所有限制,试图达到完全的自由状态。而互联网的出现恰恰迎合了青少年学生的这种需求,受到了普遍欢迎。当青少年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自由空间时,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冲突就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冲突,作为学校就必须做到教育培养人才要具有相当的超前性,在了解现实德育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德育环境,充分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使得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充分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网络影响下的社会德育环境

所谓德育环境,就是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德育观念,以及其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一切内部与外部因素的总和。

职业学校德育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职校学生成长成才、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职业学校德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内外因素的总和,其中主要包括外部社会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而传统的德育观念认为学校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环境,往往是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环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迅速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传统思维模式,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渠道和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是九零后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差,社会经验不足,这就造成了他们不能正确的辨别真伪善恶,以至于会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影响其价值观和责任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到了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网络环境下的一些经济活动也或多或少的对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由于网络过分夸大了市场经济效益,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不断滋生,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而大量信息数据也通过网络对人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渗透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而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十五六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辨别能力差、接受新事物能力快,导致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上的不良文化影响。从近年来网络犯罪的典型案例中不难看出,由于网络经济活动相应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其中也包括一些青少年学生。

面对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的新课题,很多家庭的认识不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许多家长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进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成员,而家长则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养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及性格发展等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作为家长,面对互联网却又持有恐惧态度,严厉打击学生,坚决不让学生去接触网络,这恰恰促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更加加剧了网络对学生的诱惑力和神秘感。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家庭网络德育环境的弱化。

二、网络影响下的学校内部德育环境

上一篇:量子免疫算法下一篇:构成设计中的自然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