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教学

2024-08-05

隐形教学(共12篇)

隐形教学 篇1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这就道出了“读写结合”的真意。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不会顺利,参与与探究,体验与感悟更是无从谈起。

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写作素质,这毋庸置疑。学生从书本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吸取各种各样的养分。阅读书本,相当于摄入精神养料,通过它,学生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书中知识,从而使表达能力的提升成为可能。

如果仔细研究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你会发现,几乎每篇课文都是教写作的极好素材。

通过阅读,学生的理解能力得以提升,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大大养成。阅读又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知性的。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这些文章可读性强,语言规范优美,写法灵活多样,是学生习作的典范,在语言的表达上、段落的衔接上和全文的谋篇布局上有很多值得学生借鉴学习的地方。

一、紧扣教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实教材中有山川风物,有自然美景,无一不可以成为写作时参照和学习的对象。至于古诗文名句,更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精彩点缀。课文中丰富的人物、风景乃至故事,如果能善于运用,善于学用,无疑是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

要表情达意,离不开语言。读透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传授给他们阅读方法,带领你的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你们一起感受泉声的悠扬和美好,泉声的变化多端,学生就能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好的文章,它本身就是提高学生水准的指导者。老师要坚持,学生先是愿读,接着是善读,最后是乐读,一定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够指导写作,阅读是克服中学生生活面狭窄的一个有效办法。当然,也可以治愈写作素材缺乏的毛病。

为此,我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可以系统性的向学生传授一些适当的阅读方法,借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文章内容,如:摘抄,做批注,背诵等读书方法。

二、分类归纳,形成习作素材系统

作为老师,必须要能纵观全局,心里对教材编排做到有数。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整理素材,关心学生的课文学习,关注课文学习的深度不断加深。就譬如写自然吧,七年级上册写的是自然之景,到了八年级下册,就不仅写自然界的景色了,还写作者体现在其中的深刻的象征含义。到了九年级上册,更是一边写景抒情,一边生出哲理。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因为学段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与此同时,也让学生对不同学段的素材进行比较,指引学生自己积累,在积累中能够比照,在比照中能得到提高。这样,学生就会拓展自己的思维,积累自己逐步加深的素材系统。

三、以读促写,习得写作的技法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运用书本中的写作资源指导学生,主要是模仿写作。在模仿中水平能得到提升,在提升的同时继续模仿。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能够获得一个良性的进步。

初中语文书上的文章大部分文质兼美,生命力很强,完全应该去反复诵读,教师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把它们开发成写作教学的蓝本。书本里还有不少优秀篇章,其立意高妙,写作方法,技巧突出,对于这些文章可以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大胆学写、摹写。比如说,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童年趣事》一文的蓝本,《藤野先生》就是《我的老师》一类文章的蓝本。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或有意或无意,让学生去关注书本和教材里优秀文章的选材、立意、技巧以及方法等,如果再能让学生学会迁移,活学活用,学生的文章就会有章可循,持续进步。

四、培养学生的个性,丰富写作的素材

素质教育是现代的主流,它能养成人格,发展个性,弘扬创造精神。教师的作文教学嘛,当然也要紧紧跟住时代要求,让学生的个性和思维鲜活地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的写作宽度就有了,写作自由性也就有了。从书本中,学生学会了用眼睛也用心灵去观察社会和体验生活,辨别生活中的各种真善美和各种假丑恶。学生用心灵去书写自己的情感,情感因而饱满舒张,写作素材更是丰富。老师的观念更要更新,要钻到书本和教材里去,以读来促进写,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捕捉学生的作文激情,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让学生活在情境之中,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文章自然真切动人。

由此看来,能够善用、巧用教材,联系学生的写作实际,努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技巧,开启想象之门,同时注意引导督促学生坚持做读书笔记,自觉养成多抄多背的良好习惯,积极主动积累写作素材,以读代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并持之以恒,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学效果。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那么,就让我们共同面对,去思考、去探究、去实践,进而解决学生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就让课堂阅读教学成为写作教学的一双隐形的翅膀,相信学生们一定能够在作文的广阔天空中搏击长空,迎风翱翔。

摘要:新课程改革理念盛行,要求教者要踊跃开发课程资源,要深入挖掘课程资源,教师要能够认真研读文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寻找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具体研究并活用教材中的作文资源进行写作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体验感悟知识。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隐形教学 篇2

【摘要】纵观当下的语文课堂,随处可见‚似曾相识‛的教学。从突破思维定式,重构文本解读思路,呈现课堂精彩几方面来防止模式化教学的隐形入侵,真正做到灵活教学,因材施教。

一、不落窠臼,突破思维定式

在阅读教学的一般程序中,学生初读时,教师总喜欢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让其带着问题读书。如:圈画出生字新词,在不懂的地方作记号,再归纳出文章的大概内容等。这样的读书方式虽然意图清楚,指向明确,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也承担了太重的负担:对阅读者阅读能力的初步培养,对识字学词任务的落实,对读物从读通的起步训练等。多年来,‚初读感知、解决生字、扫清障碍‛几乎成为阅读教学初读环节的惯性模式,一直沿用,少有人有异议。

语文教学不是文章教学,而是言语教学。在语文学的理论视野里,阅读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先进入人的心理结构的语言成分就成为人的言语图式的加工对象。古德曼概之为‚取样、预期、检验、证实‛的循环过程。因此,‚初读感知,解决生字,扫清障碍‛并非适合所有阅读教学的初读环节。《红楼梦》里,林黛玉教香菱学诗时,香菱说:‚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圆。这个‘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宝玉赞道: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试想,如果‚黛玉老师‛事先布置要求: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描写了什么景物,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那么,这种‚……似无理……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的美妙感觉还会存在吗?文学中那个美丽的‚白杨树倒影‛也许就此不见。

二、破茧而出,重构解读思路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教师们在总结文本思想时,不约而同地让学生体会‚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内涵。试想,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尚未经历人生的辛酸苦辣和挫折打击,对生命这样宏大而深刻的命题,如何能有深刻的感触?顾及小学生的年龄现状,教师宜极力回避过于理性的概括和启发,转而进行更柔性和感性的唤醒激活教育,同时还可大胆颠覆教参的既定思路,对文本解读方式进行重构。

反复细读文本,首先,我们可以发现:原本,春天是不能触摸的,只能去体验或感受,但安静却通过触摸蝴蝶来触摸春天。作为一个盲女孩,安静能够流连花香、穿梭花丛,并能神奇般地凭借灵性拢住蝴蝶,这一切都源自她‚内心的细腻、敏感和丰富‛,这是灵魂最健康的质地和内心最美好的状态。因此,用‚内心的细腻、敏感和丰富,就能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来替代教参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之类不够柔软的字眼,学生是不是也更易接受?

其次,我们可以想到:蝴蝶是有文化内涵的。它生活在春天,停留在花丛,翩翩起舞,色彩斑斓,悦目赏心,它是美好生存环境的象征。外在的美好环境和女孩内心的生存状态如绿叶红花,相映成趣。而现在的孩子负荷太重,内心杂念太多。外在的功利遮蔽了他们的天真和无邪,驱走了他们的诗意和浪漫,那一份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内心的细腻、敏感和丰富‛正如秋风枝头的黄叶,尚未‚过季‛便‚自会飘零去‛。基于此,心灵的重建、呵护和培植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关注。

三、羽化成蝶,呈现课堂精彩

1.言语图式的内化迁移。言语表现是语文学习的至高境界,其动力是言语生命的表达诉求。外在的文本图式通过学习主体的理解与吸收,与固有的语言图式相融合,通过内化转为学习主体的言语图式,丰富学习主体旧有的言语图式。课文学习后,教师要积极创设表达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所理解、吸收的文本段式,或仿或创,通过实践与运用,内化言语表达图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活学习主体的表达诉求,唤醒表达意识上。

将语法隐形,提升英语教学有效性 篇3

一、使用情境,淡化语法之“形”

在英语教学中,通常教师会采用讲授的方法,辅以大量的机械练习,其实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深感疲倦和厌烦。如果教师能够改变方式,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对语法学习的情境中。当然,教师要做的就是淡化语法,不能让学生对语法产生畏惧心理。

如采取表演的形式,让语法隐藏在情境之中,学生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进入特定的情境。我在讲授构词法的时候,就会安排一个时段挑选一部分学生进行表演,将26个字母排练成一个小节目。我让学生先根据词根将这些词are-careful help-helpful beauty-beautiful排列起来,然后组成动词、形容词或者是副词,通过表演,学生对字母组成、词语的词性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知识点牢固掌握。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互换角色。如讲授被动语态这一内容时,学生被分成两个小组,一组用汉语来表示当时的情境,另一组则用相应的英语被动语态进行同步翻译,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有了具体可感的情境表演,很快有了兴趣,学习也提高了效率。

二、加强练习,突出语法之“神”

英语是一门语言,需要听、说、读、写、练等多个方面进行巩固和强化记忆。练习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在指导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英语学习的各种知识点进行汇总,而对于语法来说,这是必须要进行练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练习形式,让学生进行巩固和记忆,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熟悉其中的要点,对英语学习得心应手。笔者认为,对英语语法练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让学生学习儿歌,从趣味中学语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儿歌是一种形式活泼,充满乐感的语言形式,小孩子在朗读的时候,大多朗朗上口,读起来也很有兴趣。为此,教师可以从儿歌的特性入手,设置一些富有动感和韵律感的儿歌,培养孩子的兴趣,同时在其中将语法规律渗透进去,学生可以一边诵读儿歌,一边记住一些语法规律。如在教学数词变化规律时,我给学生编写了这样一个顺口溜:两大数词基和序,前表数量后第几;13至19teen结尾齐,t y结尾表几十。几百and几十几。学生有了这个顺口溜,就能够根据这个顺口溜进行识记,在教给学生顺口溜的同时,我也会将一些详尽的口诀解释给学生们,让他们约定其中的意思,并辅以案例。

显然,口诀和顺口溜式的语法教学方式,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他们克服学习语法的心理障碍,同时也培养了感知语言的能力。同时在理解语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日常记忆,不但强化了数词记忆,也提高了语法运用能力。

其二,设定交际对话,在对话中进行语法练习。在小学英语学习中,口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让学生更好使用英语进行交际,与此同时,训练学生对英语词语的正确使用能力。口语和语法是紧紧相连的,对口语进行训练,也能够有效提升英语语法的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更好掌握英语语法知识。如在教学译林版教材中的“there be”句型时,设置了有趣的口语场景,制作了一个外观很像蜘蛛侠的盒子,让学生猜猜其中藏着什么东西,而且必须用上要求的句型。教学活动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问答形式,兴致盎然地学习了句式,并能够掌握相应的单词以及单复数的搭配应用,在轻松愉快的特定情境中学到了词语拼写,也学到了词语运用的规律。

三、对比记忆,领悟语法之理

在英语学习中采用对比的练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将经常会混淆弄错的知识分割开来,然后经过辨证领悟,学生从中学到语法之理。如学生经常会有些容易混淆的词语,还有用法,教师要带领学生寻找知识之间的差异,并掌握其中的要点。如在教授介词用法时,学生往往无法掌握具体用法,常常会搞混,为此,笔者让学生展开比较、对比,通过举例并对比例句,学生很快获得了深刻的理解。

英语语法的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要让学生投入特定的语法情境之中,将语法变为轻松的游戏或者是朗读,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法,掌握语法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黄山中心小学)

为分层教学插上隐形的翅膀 篇4

分层教学的实施要隐形。在课堂教学中, 要将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体结合起来, 在面向全体学生正常授课的前提下, 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加强分层要求和分类个别指导,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对成绩好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保证他们能够“跳一跳、多摘桃”;对学困生要强化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掌握与训练, 力求他们能够“跳一跳, 摘到桃”。在课堂提问和黑板板书时, 也可以根据难度把问题和习题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 照顾差异性。

分层教学的评价要隐形。在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学业考试评价中, 分层教学评价要化有形为隐形, 多进行纵向比较评价, 少进行横向比较评价, 做到激励不刺激, 引导不督导。

分层教学的合作帮扶要隐形。合作学习是解决分层教学弊端的有效方法之一, 分组的原则是“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但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 无非是异质组内的学困生感觉受到了歧视, 拒绝好学生的帮扶, “主动”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因此, 教师在强调组内合作帮扶时, 不要过多地强调好学生对学困生的单向帮扶, 而应该强调组员之间平等地相互帮扶, 让合作帮扶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

隐形的父爱作文 篇5

一个炎热的夏天,父亲拖着大皮箱回到家中已是汗流浃背,而我却没有递上一杯水,躺在房间中悠闲地玩着手机。父亲到我的房间里想跟我搭话,我也只会用“哦”“嗯”等简单的话来回答。父亲搭不上话便无奈地出去了。

到了中午我依旧纹丝不动地趴在床上玩手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父亲喊我吃饭,我只回答了一个“嗯”,我游戏还没打完呢,怎么能出去呢?我聚精会神地打着游戏,却不知父亲和妈妈一口饭都没动,一直在等我。正当我玩的尽兴时,父亲突然把门推开,二话不说把我手机夺走往床上一扔。我十分恼火、生气。不服气地大喊:“你凭什么把我手机抢走?我还没打完游戏呢!”只见父亲脸憋的通红,一个耳光打了过来,对我吼道:“你知不知道你很不礼貌?我是你父亲,你怎么说话的!全家都等你一个,你好意思吗?”“不礼貌?我现在已经这样子了,现在才来管我,早干嘛去了?”我反驳道。母亲听到后,想来阻止这场“战争”,可父亲却把房门紧锁,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我打开房门,跑到另一个房间里,抽泣了起来,泪珠大滴大滴地掉了下来,打湿了我的整个眼眶。在这一时间里,我一直在反思,反思我哪里错了。等我内心平静下来,蹑手蹑脚地走出了房门,只见父亲一直在客厅等我出来。父亲一口叫住了我,让我过去,我以为他又要打我,可我错了。

我坐在爸爸身旁,不经意看到了父亲微红的眼眶。父亲开口了:“知道哪里错了吗?我呆在家里的时间不长,很少管教你,这是我的失职,我也有错。”“爸!我也有错,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再也不这样任性了。”我哽咽地回答道。就这样我们交谈了许久……

自打那以后,我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变得沉稳,懂礼貌,不再跟大人顶嘴,那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父爱,知道了父亲原来是这么爱我。

隐形教学 篇6

“泰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泰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泰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泰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泰微课”是在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环境下悄然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微缩型的课程,由一个短小、单一、教学主题突出的视频组成,具有简洁、高效、新颖等特点.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改革的尝试,笔者结合物理学科的教学,谈谈“泰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一点思考.

1“泰微课”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预习

例如教师可以把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做成“泰微课”让孩子在家自主先学,独立思考.预习可以大大降低学习难度,“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预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着眼点是为学生自己“更好的学”,为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打下基础.学生经过预习再去听讲,上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比没有预习的要强.

我们知道,预习时因为知识储备和个人能力的限制,很难做到把教材全部内容领会,总会遗留一些不懂的问题,盼望着上课时能得到解决,这样,听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自然就比较强了.“泰微课”和课本的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可使学生更有效预先了解知识内容与线索,分清知识重、难点,同时也可预先理解部分知识,让学习更有针对性,有效提高听课的质量,特别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达到笨鸟先飞的效果.

当然在第二天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检查自学的情况,了解学生通过自主先学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教师就不需要再重复讲解,既能节约很多课堂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和自觉性.

2“泰微课”把物理知识变抽象为具体

物理现象及其规律有许多的物理专业术语,为使物理规律简单 、明了、准确地表达出来,我们需要有特定的物理情景.虽然教师能注重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知识,但常规课堂难以做到每个知识点都能配以情景,而以“泰微课”为主线来整合教学设计和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专题资源包”,营造真实完整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形象地了解物理现象,理解掌握概念和规律.

3“泰微课”能提升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泰微课”轻松有趣,其内容浅显易懂,简单易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感到繁难,同时配之以画面和实验,更显得直观形象、活泼灵动,非常易调动起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很深刻的印象.“泰微课”学习理念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邀请学生参与,在“泰微课”与学生的生成性互动中表达对于学生的尊重.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的存在,学习是一个生命自主活动的过程,如果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而忽视其能动性,任何课程都将是无色彩的风景,乏味而又枯燥,难以唤起蓬勃的学习激情.因此,“泰微课”的精神性资源,会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激发,提升学习信心.

同时“泰微课”有着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诱导力,在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意义上具有诱发生命潜能的特点.“泰微课”以其丰富的张力吸引与诱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最终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喜悦,然后再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面对“泰微课”,虽然学生已有的心理准备不尽相同,领悟“泰微课”意义的方式也各具差别,但是,他们的情感反应都在渴望着探究.“泰微课”以其直观的情境性、多维的诱导性,在开启学生的求知欲之后,深入发掘的正是学生源源不竭的潜能.

物理学蕴含着美,但这种美多是抽象的,对学生来说更多的是枯燥沉闷的公式、概念,很多学生在感受到之前已经知难而退,丧失学习信心,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若能根据需要选择“泰微课”,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能“一对一”的辅导,将一个个知识点以“泰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可能出现的效果不仅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效率提高了,还能提升信心和学习的勇气.“泰微课”及网络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使物理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学生感受到了物理的美.更多的学生对物理学习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为物理教与学的优化奠定了基础.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4“泰微课”能实现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学

“泰微课”内容丰富,且能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一对一的形式展开,各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也可以反复观看、细思慢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很好的实现了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学,也凸现学生在学生上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设计制作“泰微课”时,可让学生们参与,比如哪方面的知识未能掌握,喜欢怎样的讲授风格等等,甚至让学生成为主讲,与同学们交流,使“泰微课”的“粉丝”越来越多,以至出现“物理达人”,这些“达人”们虽然没有老师讲的那么系统、专业,但学生参与热情高,针对性强.学生参与“泰微课”的设计与讨论,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的拓展和提升.

5“泰微课”可以巩固复习

课堂听讲学生不可能一直全神贯注,总有一部分学生有这里或那里的知识漏听或没有听懂的.由于时间以及精力的限制,这些问题老师很难课后逐个答疑.而“泰微课”就可以让学生有目的给自己逐一答疑.由于个体的接受能力有差异,而“泰微课”可以重复播放,接受能力弱一点的学生就可以多次观看.

课后去看“泰微课”,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去寻找更多的拓展内容,从而能有效地理解课本知识,突破学习的难点,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例如在讲解力学时,有部分学生总是分不清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但是在课堂上反复的讲解又会影响大部分同学的课堂效益,那么通过“泰微课”再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补课”针对性就要强得多.

如果今天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较为平淡,那么可以上网查找一些不同风格的“泰微课”,有的“泰微课”别出心裁,里面有大量的图片、视频素材辅导理解,有的采用生动的实物展示,还有的采用专门的教学软件、3D动画模型.这些“泰微课”可多角度让学生理解知识点,扩展知识视野.

隐形教学 篇7

一、侥幸“难得一次”, 忽视了“以身作则”

现象:随堂课上, 总会看到部分体育教师身着便装, 或者穿着牛仔裤、皮鞋授课;部分体育教师上课迟到、拖堂, 教学时随意接听手机, 将上课当成“儿戏”。

剖析:体育教师抱着“难得一次”的侥幸心理, 偶尔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其实, “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样子”。体育教师自身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养, 是吸引和影响学生的力量的主要源泉。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品德言行对学生的示范作用, 不断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认真做好每件事情的好习惯。

二、逃避“示范失误”, 忽视了“诚信原则”

现象:在后滚翻教学中, 教师示范动作失误了。但教师却急中生智地称是故意出错, 随即组织学生辨析并改进错误。这样教师就为自己找到了一块“遮羞布”。殊不知, 聪明的学生早就识破了教师的“小伎俩”。

剖析:教学中, 教师为了尊严和面子, 通常会“编出”一些理由为自身的失误开脱或者辩护。但是,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一味地“开脱”, 不但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诚信度, 而且会误导学生, 甚至导致学生模仿, 遇事不敢担当 (表现为设法寻找借口和理由) 。因此, 笔者认为, 教学出现失误时, 应尽可能实事求是, 并借机引导学生一起找出错误原因与纠错办法, 教师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坦荡胸怀”, 会让学生更加敬佩, 这既教会学生学习, 更能教会学生做事与做人。

三、推崇“赏识评价”, 忽视了“是非准则”

现象:现行课程标准倡导对学生的赏识性评价, 对此, 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 不论课堂是否需要, 不论学生表现、做法是否值得赞扬, 也不论事件的地点、时机是否成熟等, 诸如“棒极了, 大家为他鼓掌!”“好!好!不错!你真棒!”等夸赞声随处可闻;脸上贴星、头上戴冠、手上粘签等各种奖励手段层出不穷。曾有一节公开课, 笔者经过仔细计数, 执教教师竟说了37个“你真棒!”“你真行!”“真不错!”

剖析:赏识评价是把双刃剑。一味地表扬, 会让学生的兴趣、信心倍增, 但同时会让学生丧失是非准则, 沾沾自喜, 时间久了, 则无法接受教育与批评。笔者认为, 赏识评价要做到“三适”, 即适时、适量和适事, 更要少而精;赏识评价内容应具体化, 结果具有一定的延伸寓意, 赞扬之余如能恰当地指出其不足与努力方向、改进方法, 会激励学生永远处于“奋进”状态中, 向着更高的目标去努力。如, 评价铅球投掷动作准确的学生时, 教师可以说:“你出手有力, 角度正确, 如果能送肩就更好了。”评价动作失误学生时, 教师可以说:“很可惜你过度紧张失误了, 但你勇于表现, 出手迅速, 希望你把握好出手角度, 老师相信你, 你会成功的, 加油!”

四、保护“弱势群体”, 忽视了“规则意识”

现象:接力游戏在教学中较为常见, 但游戏过程中, 总会有部分学生“抢跑”或者“偷跑”;在跳远中稍踩线、投掷中稍越界、合作游戏中违反规则或乘教师不注意做“小动作”而获取一些小利。由于错误不明显或者是处于弱势小组学生的违纪, 教师往往视而不见, 见而不纠, 当其他学生检举或有异议时, 更有甚者还为违规学生辩解。

剖析:在上述案例中, 由于得利不多或违规者属于弱势群体, 教师就不去追究责任了。“犯罪偷菜起”, 教师这种护弱心理会助长学生的侥幸心理, 使学生从小养成投机贪小利、不守纪的不良品行。遵守规则是衡量现代人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 教师要注意规则意识的养成教育, 如, 赛前, 要明确比赛规则;赛时, 针对出现的犯规, 要及时裁决制止, 让学生为自己的犯规行为付出代价, 告诫学生优异成绩只有通过自己的汗水、智慧与能力才能取得。

五、挖掘“潜能激发”, 忽视了“尊重协作”

现象: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体育教学的常见形式, 合作练习、合作学习、合作游戏、合作比赛, 随处可见。但在合作中所谓的“差生”往往成了队员们责怪的对象, 大家会把差生当成包袱, 嫌弃怪罪差生。此外, 在比赛中还常常听到相互“喝倒彩”的声音, 或者对方队员出现失误时“幸灾乐祸”的声音。

剖析:埋怨, 也许能激发个体尤其是差生的潜能。本着这样的想法, 教师对埋怨、喝倒彩的现象过问较少。但是, 尊重他人、学会合作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能力。相互埋怨、相互责怪, 会扭曲学生的人格。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复杂表现, 引导学生既互相竞争又相互协作, 顽强拼搏;出现不和谐现象时, 要因势利导, 及时点评, 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六、注重“健康卫生”, 忽视了“意志磨炼”

现象:在跳远示范中, 因为怕脏, 教师助跑放慢速度, 跳起后轻落, 象征性地屈膝缓冲, 尽可能避免沙子挤进鞋子弄脏袜子。部分教师刚做完示范就立即脱下鞋来, 左倒右撒。在铅球示范中, 教师怕弄脏衣领, 用毛巾把铅球一擦再擦。

剖析:教师的言行感染着学生。如果学生以教师为榜样, 跑步怕出汗, 跳远怕脏鞋, 投掷怕脏手, 夏天怕晒伤, 冬天怕冻伤, 每次到练习时, 学生就会缩手缩脚, 唯唯诺诺, 放不开手脚。既怕脏累, 又怕苦难, 课堂教学还能正常进行吗?因此, 体育教师不但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领学生, 还应通过深入挖掘各种资源的锻炼价值, 运用耐久跑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 运用球类培养学生的对抗精神, 运用挑战身体极限培养学生的耐挫品质, 利用炎炎夏日培养学生的耐热品质, 运用寒冷冬天培养学生的耐寒意志, 使学生在各种艰苦的环境中养成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七、随意“搬弄器材”, 忽视了“公物爱护”

现象:在蹲踞式跳远教学中, 教师为了省时, 从器材室单手把海绵包拖到场地;在前滚翻中, 移动小垫子时直接用脚踢;教师将卷尺、体操棒、呼啦圈等各种器材随手扔之者更多。

剖析:长距离地拖动会磨损海绵包;用脚踢折垫, 随手扔器材, 是对器材的不珍惜。而且, 器材添置本就很不容易, 更何况爱护公共财物是现代人应有的品质。因此, 在教学中收发使用器材时, 教师要率先示范, 做好学生的表率,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珍惜体育设施设备, 搬运器械时不拖不拉, 领取器材时轻拿轻放, 不用脚踢, 不随手乱扔, 器材归还要整理有序。发现爱护、珍惜器材的学生, 还要及时给予表扬, 发现损坏、摔扔器材的现象要及时批评制止。

八、彰显“崇高目标”, 忽视了“贴近实际”

现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于是, 体育教师把这些复杂、远而大的德育目标, 直接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由于目标过高、过大、过空, 教学中无所适从、无法落实。

剖析:爱国主义精神、高尚道德情操、坚强意志等崇高目标的培养, 由于目标内容空泛, 要求抽象, 往往难于实践。所以, 教师在制订目标时, 内容要具体, 要求要实在, 可操作性要强, 要易于达成, 寓“德”于“学”中。因此, 这些目标可以制订如下:如, 教学中规定或要求个别学生动作做不好时不能发笑, 不讽刺或者讥笑别人;当同伴一个人做器材练习时, 要做好协助保护;课中要细心观察同伴的动作, 并提出建议;在讨论中, 要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接力比赛中, 要用全力确保小组获得好成绩、当同伴取得成功或超越时给予最热烈的掌声和加油声, 当同伴失败或落后时给予最真诚的鼓励和信心。这些不起眼的行为要求或规定, 由于符合学生的道德生活实际, 所以更能达到德育效果。

九、维护“教师权威”, 忽视了“师德规范”

现象:课堂中, 学生迟到或开小差, 教师跑过去, 劈头盖脸地厉声训斥和责骂。学生违纪了, 不是罚站就是罚跑圈。学生犯错了, 教师处罚力度会更重, 甚至会“拳打脚踢”, 再加“讽刺挖苦”, 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

给英语阅读教学插上隐形的翅膀 篇8

一、科学设置阅读目标

1. 分清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主要目标是语篇教学中要追求达成的教学目标。次要目标则是相对于主要目标而言居于次要地位的教学目标。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Halloween》A部分时主要目标为I like….Do you like…?结合C,D部分突出主要目标。而What’s for Halloween?和When is Halloween?则是次要目标,分清主次就能突出重点,重点突出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增强理解能力。

2. 融合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

阅读材料中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属于共性目标,而教学中具体细节的情感的处理或阅读材料的背景则属于个性目标。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11 A boy and a girl.有一片段为My name is Nancy Black.I’m an English girl.I’m from London.I’m nine.I’m thin.I’m tall.My eyes are big.My hair is long.在确定这段语篇教学时,许多教师只注重be(am is are)的用法这个共性目标,不注重英文姓名和中文姓名表达这一个性目标,个性目标不能得到重视。缺乏英语语言文化目标,阅读教学的亮点得不到突出。要融合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使两者相得益彰。

3. 拓展显性目标,生成隐性目标

显性目标凭着常识、经验和直觉能确定的教学目标,而隐性目标则依赖于教师的英语专业素养和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从材料中挖掘深层次的教学目标,这又称为生成目标。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3《Hobbies》Part E

Wang Bing:Liu Tao,where are you?

Liu Tao:I’m in the garden.

Wang Bing:What are you doing?

Liu Tao:I’m watering the flowers.Come here and have a look.

Wang Bing:Wow,they’re beautiful.Do you water the flowers every day?

Liu Tao:Sometimes I do.Sometimes I don’t.

Wang Bing:My aunt likes growing flowers,too.

LiuTao:Does your uncle have the same hobby?

Wang Bing:Yes,he does.He grows beautiful flowers.

在教学这段时我设置了显性问题:

Q1:What’s Wang Bing’s hobby?

Q2:Does Wang Bing’s uncle like growing flowers?

我也设置了一个隐性问题:

Q1:How many people like growing flowers?

A.One B.Two C.Three

多数学生对显性目标问题回答很顺利,而对隐性目标问题的推断是错误的。有的学生推断出来了,答案是C。对回答正确的同学予以高度的赞赏,并要求他们找出有力的依据。学生在文中找出句子:My aunt likes growing flowers,too.说明了Liu Tao likes growing flowers.My aunt likes growing flowers,too.My uncle has the same hobby.因此选择C。我以此为契机来突破隐性教学目标,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阅读理解能力。

二、注重阅读的学法指导

1. 快速准确地处理阅读材料的信息

许多小学英语教师多有这样的困惑。阅读练习中大部分问题可以直接从文本中找到答案,还是许多学生频频出错。问题的根源在于高估了学生处理语言材料的能力。学生缺乏带善问题寻读原文信息的能力和略读全文抓关键信息的能力。老师要指导学生“理解问题——寻找答案”。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A《Holidays》时我要求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快速阅读,Q1:Who are the students?Q2:How many holidays are they talking about?我先让学生用“O”划出人物名再用“=”划出节日名称,学生依次圈出Su Hai,David,Mike,Ben and Yang Ling五个人,逐个划出New Year’s Day,Spring Festival,Halloween and Mid-Autumn Festival四个节日。给阅读速度稍慢的学生示范了方法,给他们再次学习的机会。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在原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做好标记,学会重新组织语言来表达对文本信息的领悟。

2. 迅速高效地指向须获取的知识要点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Doing housework》A部分引言时我出示了日历,太阳和做家务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我在黑板上写When?Where?What?指导学生从图中寻找答案。

板书如下:When Sunday morning.

Who Su Hai and Su Yang.

Where At home.

What Doing housework.

学生在小组中完成转述It’s___.___are___.They are____.采用“wh”questions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要点,获取了知识要点学生就能明白引言的大意,明白本课的主要内容。

3. 当堂有效地做到知识的迁移

一节好的阅读教学课应训练学生运用课文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牛津小学英语5A《Doing housework》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电话用语,我设计了两个知识迁移活动。

第一个迁移活动是电话求助。我说“I’m your English teacher,I can help you with your English.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please call me.”

第二个迁移活动是表演。三个主题:①周六早上约同学去公园/动物园。②语文作业不会做,请同学帮助。③你在准备生日聚会,请同学来帮忙举办生日聚会,任选一个场景准备并表演。

A:Hello.

B:Hello,is that?

A:Yes,this is (speaking)./No,please hold on.

B:Are you free now?

A:No.

B:What are you doing?

A:I'm.How about you?

B:Shall we?/Can you come and?

A:OK./How about?

B:See you.

A:See you.

学生需要运用旧知识重组语言来丰富话题,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他们把刚才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中去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链接课文拓展阅读

1. 利用课前五分钟链接课文拓展阅读

我在教学时经常策划一些几分钟的片段练习。这些片段紧紧围绕着课文。以课文为中心适当地进行展开,利用课前五分钟的值日来链接课文,整合新旧知识,拓展词汇,从而建立了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拓展阅读理念。通过合理改编,帮助学生开阔英语阅读视野,拓展英语阅读范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 选择幽默风趣的课外材料来增强阅读能力

选择课外材料必须是短小精悍,故事性强。要有一个妙趣横生、出乎意料的结尾。也可做一些适当的更改。设置一些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针对性的练习。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使语言知识的巩固和英语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使阅读和领悟相结合。幽默风趣的阅读材料既能增强阅读兴趣,又能提高阅读水平。

四、结束语

教师要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主线,以教材为中心,以提高阅读能力为目的切入语篇教学,将课堂引向课外,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增加他们的思维的深度。产生阅读方式和思维方式二次生成、三次或更多次生成,就好比给阅读教学插上隐形的翅膀,它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指导,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拓展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效阅读教学的策略。指出链接课本,整合拓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编、导、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阅读与领悟结合,给阅读插上隐形的翅膀,从课本开始腾飞,飞向更大更广的阅读空间,从而实现阅读教学高效性。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教学目标,学法指导,链接拓展

参考文献

[1]牛津小学英语书3A-6B(共八本).

[2]英语课程标准.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1997.

隐形教学 篇9

一、学生的分层

受传统英语教学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这一因素的影响,多数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分层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据,且多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层级,将班内学习成绩好、学习自觉性高、学习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分为A层,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不足的学生分为C层,其余学生划分为B层。尽管在这里,几乎每一个教师都强调学生的层级划分是动态的,会根据学生下一次考试成绩的变化调整学生的层级划分,但是这样的划分仍有一定的弊端,或者说缺乏对涉及学生学习成绩诸因素的全盘考虑。

一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只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部分表达, 并不完全代表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英语学习的全部。尤其表现在笔试成绩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仅代表着学生的应试能力,却不能代表学生在日常口语交流中对所学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与水平,此为其一;其二,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显然后者更为重要,是学生未来学习的支撑,而这是无法通过一两次考试来体现出来的。二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技能相比,是同等重要的。如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等,均有赖于情感因素的积极影响,但这同样无法为一两次考试所能体现,而有赖于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通过交流、沟通、观察等来获知。因此在学生的分层方面,教师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力争做到分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教学的分层

新课标提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带有明确目标的任务型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对于不同的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学生来说,这种任务要求同样也需要一个符合实际学情的分层,以使教学有的放矢。以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七年级上册Unit 2 Looking Different的教学为例,仅从语言知识的角度出发,其对C层级学生的教学要求主要应是掌握have、small、nose、favorite、come from、black、blue等93个单词和词组的拼写,并了解其重音,以及掌握语法知识have/has的用法;而对B层级学生则应在C层级要求基础上增加掌握与上述单词相关之辅音因素/Ρ/、/Ь/等的发音,掌握部分辅音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理解does、blond、snowman等10余单词的确切含义,并掌握相关语法知识,如形容词small、big、short、long、round等及物主代词、名词所有格的用法;而对学习水平与能力最高的A层级学生来说,则应在B层级要求基础上增加如能识别并正确使用不同的语调、学习含有what和whose的特殊疑问句、继续学习可数名词的单、复数变化等。

授课的分层主要是指授课过程中的合作分层,其含义有二,一是教师授课的针对性,二是不同层级学生间学习上的合作,尤指A层学生对B层学生以及AB层级的学生对C层学生的帮助,即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同伴之间的“生教生”的积极同伴影响。授课过程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每一名学生都在听讲,但其真实的指向对象与对学生的要求却是明确的。即对A层学生,应着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B层学生,应重视双基教学,注重教材知识,并着重于精讲精练基础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而对C层学生, 则应降低要求,放低起点,强调与强化基本概念的教学,以教师的浅讲多练帮助学生掌握最为基本的语言知识。但显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无法完全将此类针对性教学行为完全分开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教互学,实现上一层级学生对下一层级学生的讲解性帮助。当然,这需要教师教学中的合理组织学习小组并实现组内互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帮助他人的乐趣获得,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降低教师工作量。

三、评价的分层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合理而积极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意愿。尽管由于受最终的终结性评价、升学考试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多倾向于以考试分数这一单一标准对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做出评价,但与分层教学相适应,教师仍要努力使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呈现一定的层级化,只要该层级学生达到了改层级教学的要求与目标,教师就要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表扬,以使各层级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一定的成就感, 并为自信心建设固基。即便学生没有能够达到该层级教学的要求,教师也应在了解真实的学情的基础上,保护其学习自尊心和积极性并提供试适当的帮助。同时,教师的评价更应关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习惯等,这是对学生的未来英语学习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的因素。

隐形教学 篇10

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如“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 就要求学生认识到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与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7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等。由此可见, 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 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点

这类知识, 因教材的编写体例, 或隐形于背景, 或隐形于因果, 或隐形于时限, 或隐形于补述。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于三国鼎立一节;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部分的内容;916年阿保机建国契丹隐形于五代时限之内;北宋末年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隐形于南宋农民战争;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阔台汗破坏农业隐藏于元世祖劝课农桑;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起于北魏等知识隐形于后面章节的补述。于是, 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插图中的隐形知识点

虽然在课文中插入图案可以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性, 减少课本中冗长文字的表述, 但也造成了学生对某些隐形知识的忽略。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 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图《达·芬奇自画像》, 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文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插图更暗示了许多知识, 如“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 就是指1912年, “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演论》之外, 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 等等。因此, 当我们在学习过程中, 插图所隐含的知识不可忽视。

四、地图中的隐形知识点

历史课本中的历史地图所附的古今地名注释, 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 如今天的开封, 战国时称大梁, 北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 在明代却叫宁波, 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世界历史课本的地图上隐形的重要知识点更多得惊人:如“美国独立形势图”上表明1783年英国在承认美国独立的条约中, 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 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归了美国。在“19世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图上, 清晰地告诉学生, 在拉丁美洲, 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国家外, 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在“美国的领土扩张”图上, 一个“阿拉斯加, 1867年从俄国购得”的说明就暗示了俄国在19世纪前期曾地跨欧亚美三洲;一个“夏威夷, 1898年吞并”的图, 反证了孙中山不是在美国建立了兴中会。所以,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应该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消化。

五、注释中的隐形知识点

注释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 虽然看似不重要, 但一些出人意料的高考题往往就出在注释上。如1993年试题的“榷场”, 其答案必须与注释的“收税贸易市场”相一致。因此注释成为不可忽视的知识点, 又如铜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开始制造;哈雷是英国近代天文学家;禁军, 在南北朝是指皇帝亲兵, 在北宋是指国家正规军;调, 指户税, 实质上是人头税;《周髀算经》, 可不能据“算经”二字或载有“勾股定理”就确认为数学专著, 因为《中国古代史》选修本就明白注释为天文学著作;阿蒙神庙, 就是卡尔纳克神庙;等等。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注释表述出来的, 所以在学习时不能忽视。

六、年表中的隐形知识点

年表中的隐形知识隐形于课本的大事年表中。本来大事年表中的时间史实, 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重点。但正文未讲, 或是讲而未明, 或是文表相左, 如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清朝建于1636年, 止于1912年, 年表中却是始于1644年, 没有终了年代, 年表上说1688年英国政变,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言下之意,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教材在讲1689年的《权利法案》后才公布结论:“经过半个世纪斗争, 英国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专政。”18世纪60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60至90年代, 是中国洋务运动时期;1917年3月, 发生了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1919年3月至8月, 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上述均是历史课本中未见而年表中明确的知识点。

七、文字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 隐形于文字表述技巧上, 稍不注意, 就谬之千里, 如“春秋时期, 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使用”。“已经”的使用否定了春秋开始用铁的观点。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 没有明确具体哪朝哪代?否定了唐朝发明火药的说法。“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 洋务派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 又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作为军工业的辅助”。一个“同时”加“辅助”, 否定了“洋务运动60年代的军事工业为主, 70年代以民用工业为主”的说法。甲午战争后, 帝国主义在“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的同时, 还向中国输出资本”, 教材用一个“同时”加“还”字, 准确地表明在中日战争之后, 帝国主义的商品输出并未为资本输出所取代, 否定了帝国主义时期, 列强的侵华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的论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 清亡于何年?辛亥年和1912年这两个答案都合适。辛亥年一般指1911年, 所以清亡于辛亥年决不等于亡于1911年。因为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时, 还是辛亥年腊月25日。

八、悟性中的隐形知识点

这类知识点, 紧扣大纲, 对教材若即若离, 全凭学生对所给信息的领悟, 对教材活的理解。如“1914年, 欧洲爆发了帝国主义大战, 日本借口对德宣战, 出兵中国山东, 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教材表述中并不能看出中日交战。日德战争中, 日本打败了德国, 并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等地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占为己有。又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本帝国主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 侵占了香港、马来西亚、缅甸等地, 处于军事优势”。根据教材这段话, 能判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参与过对日作战。19世纪初期美国利用欧洲对拿破仑战争的机会, 加紧在北美进行领土扩张。那么欧洲对拿破仑的战争对拉美独立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么?

九、课标教参中的隐形知识点

这类知识, 隐形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或配给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有些知识点, 大纲中有明确要求, 而课本中只字未提, 有些知识, 大纲上未要求, 课本上也未提到, 但教师用的教学参考书中却涉及了, 如果都能讲解到, 更有利于高考中的材料分析。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段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 虽然教材上将其放在社会主义社会一篇中, 但又确定1957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那么这个恢复过渡叫什么呢?教参上补充了叫“新民主主义社会”, 这是对中学生熟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一个补充。又如意大利的统一, 课本交待的外来势力中没有说西班牙, 教参补充了西西里王国是西班牙的属地, 这样也照应了世界古代史“15世纪的意大利”图上标明的那不勒斯王国是西班牙属地这个史实了。又如雅典卫城里的奉祀雅典娜的神庙, 课本未交待其名字, 而教师参考书却明确称之为帕德嫩神庙。

摘要:隐形知识点是指潜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为人注意而在高考中又常作为考点的知识,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隐性知识点的挖掘和思考。本文作者尝试提出并例举了有关目录标题、跨章节、插图、地图、注释、年表、课文内容、课标教参等方面的隐形知识点, 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扩展知识, 有效进行学习。

关键词:历史教学,隐形知识点,挖掘

参考文献

[1]王后雄.高中.新教材全解王.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8.9.

[2]王允青.新课标.高中教材全解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11.

[3]李时岳, 李德征.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2003, 第四版.

眼镜隐形,健康不隐形 篇11

自从隐形眼镜问世以来,人们对其褒贬不一。一方面,人们满足于隐形眼镜方便生活、让人更加漂亮的特点;另一方面,在配戴隐形眼镜的过程中,很多人发现眼睛容易出现不适。

第一,长期配戴,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甚至引发干眼症,导致眼睛酸痒、异物感、多眼屎、干涩,眼睛烧灼且视线模糊。

第二,隐形眼镜长期贴附在眼球上,使神经末梢麻痹,导致角膜知觉减退。很多近视族出现溃疡性角膜炎还浑然不知。

第三,隐形眼镜吸附泪液中的蛋白质、脂质、胶原等,使之沉积在镜片表面,滋生病菌。角膜水肿、角膜新生血管反应和过敏反应等都因此而起。

很多人将以上不适现象归咎于隐形眼镜本身,但从事验光工作十余年的杨和平医生说:“这是一种误解。隐形眼镜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会出现不适大都是因为使用者对其缺乏正确认识。比如,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导致隐形眼镜被污染等。”

根据眼睛状况挑选隐形眼镜

隐形眼镜并非适合所有人配戴。每款隐形眼镜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如何“取长补短”,应先了解自身眼睛的状况,再挑选适合自己的隐形眼镜,才能避免对眼睛造成伤害。

配戴隐形眼镜从不怕懒做起

事实上,隐形眼镜配戴者零护理和错误的配戴,才是导致眼睛产生种种不适最主要的原因。杨和平医生说:“如果不能做到细致的卫生讲究或者比较懒于护理,那还是不要配戴比较好。”

保养工作要做足

清洗

首先修剪指甲,彻底洗净双手并抹干。取下镜片,置于左手掌心,滴数滴护理液于镜片表面,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腹呈放射状轻轻揉搓镜片的前后表面15~20次。注意只能顺着同一方向揉搓,然后用新鲜护理液充分冲洗镜片,以彻底清除镜片上的污物。

消毒

将镜片浸泡在装满新鲜护理液的盒内,每次只要浸泡4小时以上即可完全消毒,取出镜片后最好用新鲜生理盐水冲洗过再配戴。通常2天后要更换一次新的浸泡液。

保存

将镜片完全浸泡在护理液中,注意每天都要冲洗保存盒。此外,每周用热水烫过保存盒后,再用中性洗剂清洁、晾干。半年左右换一次保存盒。

科学挑选护理液

第一,消费者应购买包装上标有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号的产品。

第二,看清隐形眼镜护理液的功能,不要将没有消毒功能的单一功能型产品当作多功能产品使用。如果购买只有清洁或者保存功能的护理液,则还需要购买消毒液。

第三,消费者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注意消毒浸泡时间。

配戴眼镜有窍门

第一,搭配隐形眼镜滴眼液使用,减轻眼睛干涩感。

第二,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替换用。偶尔戴上框架眼镜,给眼睛喘口气!

第三,游泳时不要配戴隐形眼镜,否则,水池中的微生物会污染镜片。

第四,戴隐形眼镜可以化妆,但最好先戴隐形眼镜,后化妆,先取镜,后卸妆。

盲目配戴不可取

隐形眼镜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糟糕的外部环境、身体疾病都会让你无缘隐形眼镜。

外部环境:风沙、灰尘、挥发性酸碱物等环境都不适合配戴。

疾病:分为身体疾病和眼部疾病。全身抵抗力下降或对眼痛极敏感者以及患有眼部炎症、泪液分泌少、眼球震颤等,都不适合配戴。

挑选适合自己的隐形眼镜,必须考虑三个要素:基弧、中心厚度、含水量。

隐形眼镜中心厚度低于0.04mm,属于超薄型;0.04~0.09mm属于标准型;而大于0.09mm则属于厚型。

含水量则分为:低含水量:含水量<40%;中含水量:含水量为40~60%;高含水量:含水量>60%。

突发状况,你可以这样做

状况一:配戴时间过长眼镜粘着眼球取不下来,怎么办?

首先,不要将眼镜硬扯下来,这样会伤害眼角膜。先用专用眼药水滴在眼里,闭上眼睛一段时间让眼球和眼鏡湿润,稍微转动几下,连续操作几次。等眼镜湿润后,洗干净双手,保持干燥摘取。摘取时眼睛稍微看上方,食指和拇指从隐形眼镜下面两边轻捻,注意是下方两边而不是眼镜的左右两边。实在没有把握就去医院处理,不要盲目摘取。

状况二:眼镜不小心被别人撞掉了,怎么办?

被撞掉后,戴上备用的框架眼镜,尝试能否找到掉落的隐形眼镜。一般摔掉的隐形眼镜均已被损坏,若找到,找到后千万不要戴到眼睛里。此时的眼镜附带非常多细小尘埃和细菌并且有可能已经破碎,临时的冲洗达不到消毒的效果。即便身上没有备用框架眼镜也不要马上戴上,保存起来送去眼镜店检查。

状况三:外出活动忘记带护理液,怎么办?

隐形教学 篇12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有助于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拉近距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 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讲解, 在师生互动中, 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大胆猜想, 进而在师生互动中创造快乐.

在学习“钠的化合物”的这一节内容的时候, 我先用多媒体让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习的内容.投影一:钠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产物?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原因?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火情, 应该如何科学灭火?

提出这些问题后, 课堂像炸开的锅, 学生开始讨论, 紧接着笔者进行课堂过渡, 我们用来灭火的水和二氧化碳是否会引起火灾呢?学生各抒己见, 随后随堂进行了补充实验:将蘸有Na2O2的脱脂棉置于石棉网上, 用连有干燥管的导管向脱脂棉吹气, 脱脂棉剧烈燃烧.学生议论纷纷, 对于钠的化合物有了很多的猜想, 随后正式进入新课, 伴随着实验中发生的现象, 学生自己试着写出了方程式:

当Na2O2与CO2反应时, 棉花燃烧, 说明什么?

学生写出方程式:

经过这样的师生互动, 课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与活力, 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 让课堂变得高效而有活力.

二、在生生合作中感悟神奇

生生合作是师生互动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方面, 目前来说, 大多数的学生为独生子女, 他们独立能力较差、合作意识较薄弱, 而互动教学正是给生生合作提供了契机, 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得到优势互补, 在相互协作中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比如, 基于化学实验室的器材比较少, 而学生比较多, 我就采用分组的办法,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共同完成实验, 在小组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不免心生抱怨:为什么不让一个人做一个实验而是让小组共同参与呢?此时我教育学生:我们要践行环保理念, 实验室的器材是有限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做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 这种气体挥发到空气中, 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所以我们进行分组, 尽可能减少污染, 你们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领悟合作学习精神的重要性.随后我设计了一堂化学实验课, 学生通过学习的化学知识与环保知识结合起来, 在完成有毒气体:SO2、CO、NO、Cl2的实验时, 我让学生体会到可以通过SO2、NO2形成硫酸、硝酸的过程, 来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 学生很快联想到, “可以在汽车的尾部装置这样一个设置, 那么就可以减少尾气排放带来的空气污染!”

通过生生合作, 让学生感到神奇的是, 课堂45分钟过得很快.并且在生生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消除了, 学生与学生之间走的更近了, 在合作过程中一起学习、猜想、质疑, 获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在师生交融中激活潜能

师生交融是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师生交融是一种状态, 更是一种境界, 师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激活自身的潜能, 在这个激活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创设课堂环境, 结合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树立自信心, 师生交融也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情,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教学相长是高中化学教学的终极目标, 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构建高中和谐化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和谐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而不是传统观念上的教师一味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需要教师对学生真诚的付出, 观察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 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帮助.比如, 有一次, 班上一个学困生总是不交作业, 在我多次了解之下, 才知道这个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打算考大学, 对未来失去信心, 所以干脆连作业都不交.了解到这个情况后, 我利用课余时间与这名学生促膝长谈, 在多次沟通之下, 这个学生终于接受了我的方案:不要去过多想以后怎么办, 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这个学生在我的多次引导、鼓励之下逐渐走出心理阴影.同时, 亦师亦友的关系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师生共进、激活学生潜能.

参考文献

[1]赵国政.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的师生互动[J].管理学家, 2011 (1) .

[2]姜明涛.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优化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J].华章, 2012 (15) .

上一篇:巨幼细胞下一篇: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