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2024-10-18

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共12篇)

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1

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希望有所帮助!

父母与孩子进行经常的、有效的沟通,有利于父母改进教育方式,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有利用于消除、缓解青少年的焦虑、紧张、苦恼及孤独压抑的心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有助于孩子避免形成胆怯、缺乏自信、情绪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与适度期望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略高于孩子现有水平,但又是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期望,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处于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对孩子要求和期望过高,使他们总不能达到目标,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怯懦、退缩、焦虑、压抑等消极心理。对于孩子要求、期望过低,会使孩子缺乏上进心和自信,阻碍他正确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和谐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气氛愉快轻松,有利于松弛青少年的紧张和不安。父母之间的良好婚姻关系为青少年提供了平稳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一致的管教方式,使青少年有正确的行为规则。家庭成员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关心和支持,有利于青少年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保持愉快、乐观、积极的心境。

对孩子专制、溺爱、放任的家庭均不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专制型家庭里,家长绝对权威,子女要绝对服从。在这样的环境里,青少年很容易形成被动、胆怯或反抗等不良心理行为。

在溺爱型家庭里,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以孩子为重,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中,青少年很难真正长大成熟,往往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任性、自我中心、人际交往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在自由型家庭里,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力顾及孩子,许多事情要靠子女自己面对和处理。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青少年,一般说来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但由于缺乏家长的关心、帮助与监控,出容易出现意志涣散、人际交往过于随便、自由散漫、难以抵御不良影响等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推动世界的物是摇摇篮的手。”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墨化的作用。父母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父母。

(一)高素质的父母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德和良好习惯的父母。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家庭教育中对子女个性的培养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追求卓越。理想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标志。一个人行为的背后肯定会有多种因素在推动着他,但毫无疑问,最高境界的肯定是理想。只有培养卓越,不断向着更高境界去攀登的人,才以达到辉煌的顶点。理想对孩子来说,是最神圣的,让孩子自觉地追求神圣是最完美的家庭教育。

2、独立自主。独立是人的天性。父母主要职责在于去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东西,然后加以培养、壮大并完善。着重孩子、放手成长、培养独立自主意识是对每个父母的基本要求。

3、持之以恒。父母应教育孩子认识到把握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坚持。有所成就的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不仅在于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劳动,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凭着坚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4、勤俭节约。“不要从经济上放纵孩子”。这是许多有远见的教育家对父母有忠告。孩子具有什么样的金钱观对孩子以后的成长相当重要。勤俭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从小培养孩子爱惜粮食、玩具和器物,体恤劳作的艰辛,不暴殄天物,不浪费的良好习惯品质。这些优良品质的养成对孩子来说将终生受益。

5、良好习惯。好习惯来自于平时的点滴培养。对父母来说,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就会成自然,习惯成定式,孩子以后自然而然就会从事某种格式化的行为了。培养孩子的习惯可以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三方面加以塑造。其中,生活习惯是基础。

(二)高素质的父母是永远保持年轻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还给孩子,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成长的父母。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身要保持年轻心境。父母要像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一样,努力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长,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父母应尽可能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按照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并适当地加以指导。

(三)高素质的父母是善于发现孩子天赋,善于挖掘孩子潜能,善于培养孩子特长的父母。

父母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天赋与潜能,父母就应该坚定不移地相信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天赋和潜能,他来到这个世界必然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生的道路看似很漫长,但真正起决定作用,允许人选择的紧要关头一生只有那么几次,为人父母若说对自己的孩子负责,最大的尽责就在于当你的孩子面临困难时,充满信心地对孩子说声:“你行!”这激情澎湃的声音无疑是推动孩子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这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四)高素质的父母是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教训孩子的父母。

我们不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孩子,那么他们永远不可能形成独立的人格。强调平等地对待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水要给孩子任何帮助、批评和建议。问题的关键是父母要以民主的方式教给他,给他选择的机会和解释的权利,当孩子觉得父母不是以长者的身份和权威来教训他的时候,父母的意见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五)高素质的父母是有着和谐家庭关系,能以身作则、一诺千金的父母。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行为的养成成度上是通过模仿,这是孩子学习的根本途径之一。父母的榜样作用对成长过程中的孩子起着强烈的刺激,父母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让孩子学会尊重人,这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造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2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 而经常有人向我讨教怎样教育孩子。其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不同的教育理念。一片树林里都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更何况是教育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孩子。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自己的兴趣、意愿。

我们有许多家长把让孩子看电视, 玩游戏, 作为对孩子良好表现的一种奖励, 并认为这种方法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在我看来, 这是一种谬论。孩子要想学好, 首先得静下心, 坐得住, 耐得住寂寞和孤独。人都是在寂寞和孤独中学会思考。常言道:自古圣贤多寂寞。人为什么要学习?说白了, 学习就是塑造一个人的过程!现在, 动画片左一个, 右一个, 一集又一集, 没完没了, 孩子如果把大把的时间花在这些上面, 考虑动画人物占用了太多的学习时间, 思想如何集中?游戏, 更是不知毁了多少英才栋梁, 各种各样的游戏把孩子们的心全拉走了。孩子的心灵才多大啊, 能容得下那么多吗?我怀疑。有人说, 学习, 需要孩子们查阅电脑, 不查阅, 孩子的作业就无法完成。有那么玄吗?第一, 谁能保证家家都有一台电脑?第二, 孩子对于一个知识, 很轻易就从网上查阅到了, 他会觉得, 以后碰见什么问题都可以来网上查阅, 多方便啊!哪天不想写作文了, 随便就能找一篇, 还没人发现。这简直就是培养懒人的温床, 思考力更是无从谈起。

大家有空的话, 打开中外名著, 里面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它不会告诉你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件事应该怎样去做, 它只是叙述人物所做的一系列事, 读者在读的过程中, 一点点的读, 一点点的想, 一点点的思考, 一个个人物的形象就在脑海里活跃起来, 这种通过自己的感受思考归纳总结出来的东西促进了孩子心灵的逐步成熟。其次, 对于每一点知识他们都在曲折的路途中获得, 才能感受到知识的美好, 才能学会珍惜, 从而形成完美的人格塑造过程。

大家都知道, 概括和表达能力需要孩子大量阅读, 积累知识。大量阅读, 使他们有了初步的思考力, 形成了主动思维力, 所以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看一些故事书, 旁边有感悟类的;有说明道理的。大家都知道, 孩子的概括能力有限, 他理解了, 未必能用高度而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 所以, 有选择性, 有目的性的看书, 提高才会更快。若想让孩子有高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今天开始, 身为父母, 我们不应再懒惰, 我们要和孩子一路学来, 共同进步, 共同提高。因为要想拥有优秀的儿女, 首先得有好学的父母。我认为, 读书要有实际行动, 为了孩子有良好的读书习惯, 我们自己就要有为实现预期目的而坚持不懈的行动, 使孩子和我们都能胜利地达到彼岸。这样的行动就是一个刻苦钻研, 汲取营养, 丰富思想, 获取智慧, 增长本领, 提高素质的实践过程, 是做优秀父母必须付出的努力, 我们家长自己首先要发扬“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精神。这样才能带动孩子的学习。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读书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谁都知道, 电视, 游戏样样都比看书更休闲, 更惬意, 谁天生爱看书?看书的枯燥和辛苦我们都明白。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作为家长, 我们就要作出一些牺牲, 每天忙完家事, 应养成一种捧起书本的习惯, 耳濡目染胜过千言万语, 此时无声胜有声。父母爱看书, 孩子自然也会爱上书, 早有人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习惯, 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 涓涓细流, 汇聚成海。有了良好的习惯, 孩子就自觉地, 心甘情愿的, 积极地去阅读了。有了主动阅读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再引导孩子去阅读一些有感悟类, 阐明道理篇的文章, 培养孩子用精炼语言表达个人思想的能力, 孩子的阅读能力, 概括能力提高了, 他们的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日积月累, 一切就水到渠成。这时, 一个高水平的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就诞生了。

教育孩子, 我们不可懒惰。也不可以简单粗暴地去对待我们深爱的孩子。我们要学会以温和的“爱”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 让孩子理解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是世界上最爱他们的人, 因为爱, 我们为他们做了一切, 因为爱, 我们甚至会呵斥, 打骂他们。

爱孩子还远远不够, 还得让孩子学会爱我们。为了让我们最爱的孩子理解我们, 爱我们, 我们应该学会把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让孩子在心情愉悦的时候, 去倾听父母的心声, 学会理解父母, 爱父母, 这样我们一切的付出才是最有价值的。请我们聆听一下来自孩子的心声吧!“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们有好多好多的话想说。不敢、不能、不好意思当面说, 希望你们让我们把话讲完您再说, 要先知而后行, 不要武断;你们的有些错误得允许让我们纠正;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希望能让我们自己选择业余爱好;在我们写作业时不要打扰;不要让我们学成书呆子, 给我们一些娱乐的时间;不要经常拿我们跟别人比;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吵架;不要用粗暴的语言对我们;要多换位思考, 我们考不好时需要更多谅解;不要说话不算数, 作出的承诺要兑现;我们大胆给你们提出错误的时候你们要接受。只有我们学会了聆听来自孩子的心声, 我们才会收获到来自他们的爱。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孩子的理解, 孩子就会以他们的方式最大程度的去回报我们, 我们的教育也才是成功的。我建议为了孩子, 我们家长应庄严承诺:为了孩子的精彩人生, 我决心用努力去耕耘, 用汗水做阶梯, 用心血做保证, 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合格的父母。

家庭环境、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3

首先,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从遗传学上讲,父母给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提供了孩子发展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是不是能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后天的各方面教育和各种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深刻。它是指人在生活中所能受到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像自然环境影响,指的是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无法抗拒的。当然,这些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有些积极的,也有一些是消极的,古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亦有“孟母三迁”之实。

在众多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起决定作用的,因为家庭环境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环境,是孩子最经常接触的地方。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早期的发展影响是极其深刻的,由于孩子整天接触这种生活环境,也就决定了他们注定会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细微的。像他们动作、姿势、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和各种行为习惯等都是后天父母能直接影响的,因为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中,父母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当然,家庭教育作为人一生要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被人们重视。家庭教育虽然不像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那么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但它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点。家庭教育的优势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意义。

从孩子出生以后,家庭教育就开始了,这个教育过程首先是母爱教育的过程。母爱对孩子一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母爱是孩子长大以后爱别人、爱集体、爱国家的思想基础,是别人所不能替代的。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缺少母爱的教育对孩子发育是极其不利的;婴儿期,是孩子身心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婴儿具备了接受教育的物质基础。父母是婴儿的第一任教师,他们模仿、学习的对象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各种规范,对事物的评价标准或尺度、好恶情绪、思维方式等是孩子的行动指南。因而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特别深刻。

少年期,对孩子终生来讲是起一定作用的。如果孩子在少年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会终生受益。反之,家庭教育抓不及时、抓不好,那么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养不成,就没有正确的做人目标,偏离正确的人生方向,会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痛苦,比如那些少年犯罪的少男少女们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那是终生痛苦的。

再者,家庭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俗语“亲其师,信其道”。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父母的话,孩子听之不疑,家庭教育还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这种现存的教育是独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少能达到因材施教,尤其是品德教育方面,孩子只有在家庭活动中才能显现出来,要在学校教育仅靠老师的教育是不可能的。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存在的问题,父母对此及时解决,既弥补了孩子在学校教育的不足,又改变了孩子存在的许多问题,使孩子有了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能更好地学习、工作,使孩子真正成才。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极其深远。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篇4

前言:家庭,学校,社会,时刻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优质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学校教育,和谐的社会环境能让孩子健康发展。然而,学校、社会环境对一个刚步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较为固定的,而家庭教育却是千差万别的,一个孩子从哇哇落地就开始接受着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学习及将来的成长道路。那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呢?父母长辈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到底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本文将从本文从家长的言行和家庭的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了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是在家庭里实施的教育。即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或家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予的一种教育和影响。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一种家庭精神环境,家庭环境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思想作用、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家庭环境从正、反两方面影响孩子的生活、心理、学习。

宁静、和谐、团结、上进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康生活与成长和高效学习。而嘈杂、争吵、猜忌、落后的家庭环境则难以培养出健康、进取的优秀孩子。家庭的不良氛围,比如玩牌、酗酒、唱歌、看电视等更是让孩子无法进入学习状态,甚至会让孩子陷进一个“乌烟瘴气”不健康的境地。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家庭环境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家庭环境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生活港湾,孩子会拥有更多的拼搏进取的力量。

家庭环境作为家庭教育的组成元素之一,对孩子的成长及其个性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其不可或缺性。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任何一个孩子都具有创造力,而且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开始于婴幼儿时期。幼儿期和学龄期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因为这是孩子们渴望自己能主动地去创造和发现的时期。

这时期,孩子有时候有一些很好的想法,这些想法常常出乎我们成人的意料。例如,在幼儿看天上的白云时不停地变化说法,一会说像冰激凌,一会说像风火轮,一会说像怪兽……但与大人的想法毫无关联。如果父母经常纠正孩子的说法就会遏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对于儿童的一些想法或做法,不能因为一时不合自己的想法就加以否定或反对。父母或家长应该多花些时间在思考儿童的想法上,尽可能地去发现儿童的想法或做法中的独特和巧妙之处。这时所奠定的基础可能会影响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这时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还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三)家庭教育对孩子情感发展的影响

3-6岁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外露、不稳、容易变化等特点,情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孩子逐步做到情绪稳定积极,情绪认识准确、表达恰当,并促进高级情感的萌发。

案例:凯凯从幼儿园回到家,要把刚学会的舞蹈念给妈妈听,妈妈连忙放下手中的事情,并邀请全家人一起看,看完之后热烈鼓掌。凯凯十分开心,还帮妈妈拿碗筷。天天从幼儿园回到家,兴奋地对爸爸说:“我得到小红花了!”爸爸正在看书,头也没抬,淡淡地说了一声“好”,天天失望地坐在小椅子上,一下子没了精神。久了以后,他对父亲的反应就淡漠了。凯凯妈妈的热情使凯凯“受关注”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此产生了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行为。天天爸爸的冷淡使天天的没有得到称赞后的愉快或受激励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了消极情绪。这个案例反映了孩子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情绪控制的。

因此,孩子情感教育的过程也是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发展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幼儿在家庭生活中长期得不到家长情感上的回应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危害,妨害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对于幼儿的情感教育,我们要全面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多利用生活情境,社会环境以及艺术作品对幼儿进行熏陶,以促进儿童和谐发展。

三、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社会中如此重要,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我们改如何做,才算是合格的家庭教育呢?

(一)父母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身的良好品德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孩子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20世纪初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曾说过:“您自己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不要认为,只有当您与孩子谈话,或教导他,或命令他的时候您才在教育孩子”,“在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即使您不在家的时候,您都在教育着孩子”,“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作则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父母应从细节处做到以身作则,如信守对孩子的承诺,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如果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定要注意和睦相处,做到长幼有序,给孩子留下文明、礼貌的做人之道。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品行以及待人处事的态度等都是有影响的。子曰:“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对自己严格要求,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才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才会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环境决定性格,家庭中要注意创造良好的环境。《学习与革命》中,有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中,他就学会了嫉妒……”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环境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一环。

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的氛围在无形之中对人起着一种感染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亲密的亲戚关系,和睦的邻里关系,民主平等的父子、母子关系,在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中,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又严格要求且积极鼓励孩子,能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得以有效进行。在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与引导下,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孩子在与人的接触过程中懂礼貌、讲文明、知书达礼。如果家庭关系不和谐,会给孩子造成极坏的影响,或使其心情压抑、或使其自我封闭、或使其性格扭曲、或使其生活态度悲观消极等,很多犯罪分子大都是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中的。由此可见,家庭氛围的好坏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关爱、地位平等、温馨和睦,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努力为和谐的家庭氛围添砖加瓦,这是我们最理想的家庭。我们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才能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5

1、幸福的家庭环境

父母营造出幸福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健康的氛围中成长,时刻接受爱的熏陶,给孩子创造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

有助于帮助孩子培养健康平和的心态,让孩子在宽松安静环境中自由学习空间,以学习为乐,有利于孩子自我探索世界,挖掘孩子的天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孩子自我性格和自我天赋的养成。

2、尊重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父母独一无二的礼物,孩子的个性发展各有不同,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挖掘孩子的潜力,正确引导子女进行学习,让孩子全面发展。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还会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3、正确引导孩子认知自我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采用正确教育方法,要经常鼓励孩子,肯定孩子,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同时要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发挥自身的长处,让孩子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

让孩子在父母的帮助和引导下,树立积极地学习态度,快乐健康地成长生活学习。

4、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爱好

孩子出生之后,尤其是少儿时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呆在家里,没有比家庭更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和兴趣爱好的了。

家庭教育中,更应该多多关注并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挖掘孩子的个性潜能,让他在兴趣爱好中形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创造必要的艺术学习条件和环境,并对孩子表现出某方面的艺术潜能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5、科学系统的教育知识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等各有不同,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家教方法。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6

高新中学 尹荐

摘要: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是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小环境。家庭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无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提供了不同的成长空间,进而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家庭环境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还影响着孩子的智商与情商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呼吁重视家庭教育,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 成长

自从中国恢复高考以来,教育便日益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素质教育在中国实施以后,教育的重要地位更是不容置疑。随着近年来问题儿童和问题少年的数量与日俱增,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真的是我们的教育出现问题了吗?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不仅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说到“教育”,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它对每个人的成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广义上来说,凡是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的范畴。教育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一、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在日常生活中长年累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养成不同的行为习惯,性格方式。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社会,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与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家庭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与学校教育相比,它更侧重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心理的培养。而这样的培养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怎样选择一种适当的教育方式就成为广大学生及家长极为关心的问题。

朱永新曾经说过,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第一,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的训练,很少有人教我们怎么做合格的父母。父母不仅仅是要为未成年的孩子提供衣食住行,尤为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行为习惯、性格、能力方面的培养。父母不同的语言、行为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第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容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感情联系,特别是母子一体,自然产生期待,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际。第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容易出错。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如今,我们有不少家庭具备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家长学历水平也较高,但是在家中却没有为自已的孩子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存在过大强弱对比,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甚至关系破裂(父母离异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由此可见:家庭氛围作为家庭环境的组成元素之一,对孩子的成长及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瑞典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不健全家庭结构的孩子患各类疾病的可能性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要高两倍以上。这是在瑞典全国人口中进行了近10年之久调查后得出的结果。由此可见,家庭结构的健全与否不仅关系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迫在眉睫。

二、家庭教育应该为孩子提供的空间和条件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非常大,作为父母来说,应怎样教育孩子?为孩子的成长应提供怎样的空间和条件呢?

(一)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足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影响举足轻重。首先,全家人要建立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的教育目标要一致,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处处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的习惯和观念的形成与家长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需要家长做好孩子的榜样。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是孩子终生受用的财富。在家庭中,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对孩子性格品质形成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作为父母必须尊重、孝敬老人,对待兄弟姐妹要宽容和帮助,夫妻之间理解和信任,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孩子才可能获得稳定、温暖的家庭幸福感,并从中感受学习到关心与信任。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给我一百个婴儿,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一群知识分子,也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一批庸人,这些都取决于教育者,他想教给孩子什么,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优秀出色的孩子,是培养出来的。植物生长离不开空气、阳光和水;而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里平等、尊重、民主的氛围。因此,在家庭中必须尊重孩子,把他当作平等的人看待。尊重他的想法,认真聆听他的意见,那怕其意见是幼稚、不成熟的,也要对孩子充满信任,相信他的眼光和看到的世界,面对孩子的不当看法,像对待朋友一样,阐明其道理,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当孩子犯错误时,更要表现出家长的民主性,允许孩子对自己不当的行动理由和感受做辩护,在听清楚原委后再进行理智的教育,而非纯发泄性的责备和带侮辱性的谩骂,这不仅是父母形象的“自损”,也绝不会取得任何教育的成果。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需要关心,呵护的方面很多,除了要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其体魄的健康成长外,孩子内心的塑造、性格的健康发展,情感的滋润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都应同样予以重视,树立“让孩子全面发展”的意识,给孩子以全面的关注。家庭,虽然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但它不可能有学校教育中的课本和施教的课堂。对孩子提出的力所能及的要求,如果是正确恰当的,一定要坚持,尤其是一些需要在长时间中形成的习惯,更要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对孩子要求严格,是爱的明智表达。

当然,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堂堂正正的人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时惜时的人„„那种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缺乏爱心的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同时,又常是导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病态心理的原因之一——他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羞愧,自觉低人一等。另外,还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认错,那种认为认错就意味着降低威信,于是强词夺理硬辩,甚至以打驾手段镇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在孩子心理会刻下失望、伤心和轻视。因此,要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二)保证孩子心理健康

作为家长,要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在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自轻自贱,也不自骄自傲,这样才能正确地为人处事,否则孩子就会片面地认识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遇到事总感觉不顺心,不旦嫉妒别人,就是烦恼、愤恨,被一些不健康的情绪所笼罩,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快乐。其次,培养孩子要树立“我能行”的意念。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自信的基本点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或经过努力可以完成某项任务。自信心来源于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欣赏孩子,是每个父母对孩子都应该有的基本态度。如果孩子在生活、学习中真的有什么困难时,父母帮助的手、亲切的关爱,是他扬帆前进的风,是自信心的最好助长剂。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作为家长,要允许和接受孩子的失败和挫折,这是帮助孩子面对并接受失败与挫折的第一步。同时要告诉孩子失败与挫折并不可怕,失败乃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与挫折都积累着经验。指导孩子分析失败或受挫的原因,教他学会今后面对类似的问题该怎样去做。

(三)培养孩子为人处事之道

学会倾听,做孩子的朋友。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其实这也是父母和孩子交朋友的第一个要求——坐下来听孩子倾述,跟孩子交流,有时候只要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让孩子觉得您真正理解了他的想法,感受到父母对他是尊重的,孩子也就满足了。父母作为倾听者给孩子的尊重、时间和关注,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孩子渴望父母能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许多父母认为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玩最好的,孩子就会感到快乐。绝大多数家长舍不得打孩子一下,并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到了过度的程度。可这种关爱却形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有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有的孩子长大后没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这样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将会是十分困难的。孩子不能面对挫折,表现为稍遇困难就退却,甚至发脾气,通过一些破坏行为“发泄”怨气。这样的孩子是不快乐的。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为人处事之道,一个拥有诚实、正直美德的孩子,长大才能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因此从小就要教育孩子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以诚实、正直的态度面对每一件事。教育孩子要诚实、正直,可以以名人小时候的故事来点化他,但切忌讲摸不着头脑的大道理。他们毕竟是孩子,更乐于在做事和生活实际中接受教育。因此,在茶余饭后,不妨给孩子讲讲中外历史上名人的故事。如周恩来、牛顿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需要在孩子明亮的眼睛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只有这样,家庭才会成为孩子做人的第一正面教育课堂。要教育孩子做诚实、正直的人,更需要的是让孩子实践,让孩子在千百次寻常的学习、生活小事中养成习惯。

教会孩子“爱”别人。现在不少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只知道接受爱,不知道爱别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家庭内部的关系问题,它是关系到道德情感和怎样做人的大事。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知恩必报,增强孩子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感,从而培养起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首先要教育孩子见到长辈应主动打招呼,学会使会尊称和礼貌用语,懂得长幼有序;听长辈讲话时要认真,不东张西望、不插嘴;和长辈讲话时要和气、礼貌、绝不允许高声大叫。一定要养成虚心听取批评意见的习惯。家长对正确的意见一定要坚持,不要孩子一闹就妥协,当然,家长也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与方法,让孩子在家里干些力所能力的事,做到日常生活自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将会在他生活和工作的各种领域内面临同样的命运——不被接纳重用,从而让自己陷入一种难以逃离的怪圈之中。

(四)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许多父母都说:生孩子容易,教孩子难。可在父母的关爱下出现了许多怪现象:许多做父母的人费尽了心血,孩子却总不能如己所愿。有的孩子越学越不爱学习。有的父母节衣缩食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孩子却满不在乎,甚至仍然对父母不满。有的父母的谆谆教导被孩子视为唠叨。有的父母被自己的孩子瞧不起。其实,在这种关爱下成长的许多孩子也觉得苦恼。为什么作业总也写不完?为什么课外班越来越多?为什么父母总说别的孩子好?为什么许多好的想法不能被理解?时代在变,孩子在变,孩子们衡量父母的尺子也在变。作为父母不仅要在乎孩子的物质要求,注重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还应该了解孩子内心情感世界,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父母。因此,父母应关心、帮助孩子,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爱上学习。1.调整心态和孩子一起学习。

上学读书,对孩子来说是件生活中的大事。如果说孩子的生活是幸福的,必须有快乐的学习生活为支撑;孩子的学习生活,成为家长关注的内容——虽然没有直接的教育任务,但帮助孩子适应学习生活,是每位家长的责任。带孩子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旦可以送入学校了,好多家长会从心中产生一种解脱感,交给老师了,现在自己可以轻松一下了。认为像接力赛一样,家庭这一棒,如今交给学校、交给老师了。这种想法是极其片面的。家庭教育,永远是再好的学校教育也无法替代的,孩子送进了小学,作父母的是开始了更高一层次的学习和实践。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造就孩子的一生。

孩子入学后,作为家长来说,应该教育孩子遵守纪律,自觉努力学习,不管是否有趣都要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在家里最好给孩子准备一间专门的书房来学习。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协商,由孩子主动制定作息时间表,安排好读书、学习、休息、睡觉的时间,并由孩子自觉执行,以培养其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需要过程的,因此家长应在孩子入学之初,安排一定的和孩子同学习的时间,最好在晚饭前后,并询问孩子上学的情况,班里发生的新鲜事,这样父母的关心和帮助有利于强化孩子对学习的重视。除此之外,家长要鼓励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培养其学习积极性。课外,要鼓励孩子多读书、多看书,养成事事动脑、动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实践证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只看成绩结果是不理想的。因此,家长要关心、重视并帮助孩子学习,做孩子学习的助推器。

总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美好期望,而要把期望变为现实,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携手共进。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需要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一起为孩子的成才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孩子在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家庭关系和谐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篇7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根源

1.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

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发展人的心理, 这是因为:首先, 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 道德品质的发展, 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第二, 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 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 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 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 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

2. 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中国目前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这是当今中国最为普遍的家庭关系。这两种家庭关系的好坏, 对于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夫妻间的人际关系, 他们之间的合作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预定了家庭的基础特征, 特别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二、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谐

一个社会需要和谐, 一个家庭仍然需要和谐。一个健康、和谐和融洽的家庭关系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中, 才会感到快乐, 才会积极向上, 才会感到身心愉悦。否则, 家庭的缺失和成员间的关系恶化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子女的健康成长。所以, 家庭成员间应当搞好关系, 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 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的好环境。

1. 亲子和谐。

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至为重要。在亲子关系上,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不能正确了解孩子的需求, 教育方式不当, 容易引起他们对父母的反感。和谐的家庭关系应该是家庭成员相互尊重, 彼此体贴、关心、爱护, 这种和睦、民主、愉快的家庭生活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家长要努力营造这样融洽的家庭关系, 教育孩子热爱自己的父母, 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 关心父母长辈的健康和冷暖, 体恤父母的辛劳和苦心, 尊重父母的权威, 配合父母的教育和引导, 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分忧解难, 通过这种亲子情感教育激发孩子积极的情感体验。当然作为家长对孩子要多一些平和, 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引导, 少一些高压;多一些民主, 少一些一言堂, 要理解尊重孩子的相对独立性, 可以适当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利, 给孩子以充分表现自我、表达意愿的自由和机会, 多与孩子进行平等地对话和心灵沟通, 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所需要的, 而不是孩子想要的。

2. 人际和谐。

学龄期孩子的社会人际关系主要是亲友关系 (家庭的亲子关系、与亲戚朋友的关系) 、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些孩子因为学校老师教育方式不当, 不能公正处理问题, 造成孩子的消极抵触情绪, 使孩子对学习丧失信心, 造成孩子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反应。有些孩子由于自身心理较封闭, 比较害羞, 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 他们感到孤独, 容易产生偏激行为。要教育孩子与老师、同学们建立和谐的学习关系。家长要告诉孩子老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他们就像春蚕一样奉献自己的青春, 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前程。一日为师, 终身为师。无论你身处江湖之远, 还是身居庙堂之高, 都永远不能忘记老师的恩德。要尊重老师的智慧和劳动, 配合老师的教学, 积极地按质按量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同学是自己人生之中最难得的朋友, 如同自己的手足弟兄, 应该要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相互支持,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还要相互团结, 互谅互让, 相互关心, 相互照顾。

3. 德智和谐。

智力固然重要, 而品德尤为重要。智力超常、学识渊博、能力非凡的人, 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道德品质, 可能会自私自利、惟利是图、目光短浅、倒行逆施、凶残暴戾, 因而不仅不能成就一番伟业, 甚至危害国家、社会和人民。只有具备良好道德修养和品格的人, 才可能心系社会、胸怀祖国, 才能对别人对国家对社会充满深厚的情感, 才能甘愿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聪敏才智。家庭教育虽然可以在文化知识、思想品德、生理心理、生活技能等诸方面都能所作为, 但家长应该而且必须重在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不宜也不应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完全转移到家庭里来。

4. 身心和谐。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8

关键词:浅谈;家庭;教育;孩子;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173-01

家庭中的教育,具有较鲜明的随机性和灵活性,更多地贯穿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家长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而教,这样潜移默化,孩子日有所进,月有所进就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家庭教育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一世界观、众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质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庭教育的烙印。那么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应当如何进行呢?

一、以身作则

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是告诉我从头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婴幻儿各方面的发展处于初步形成时期,既好玩又爱模仿,幼儿常常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周围的人及其它事物。常听到有人这样说:“你看某某多像他爸爸,连走路的样子、说话的语调、表情都一模一样的。”一位专家研究得出:幼儿的五官也会调整,模仿他常见的人。可见幼儿的模仿能力,家长要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良好的生活习惯,带头把家里的生活搞得充实、高雅、丰富,防止精神污染,影响幼儿的成长。父母是幼儿最早先模仿的对象,家长应重视“言行一致”“正面教育”“言传身教”不断完善自身,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二、尊重孩子

提示在先。在一些家庭中,孩子只有服從的权利,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做主,很少有自由和自主。例如:我园幼儿黄忏忏较爱跳舞,每到电视播放模特儿大赛他都会在旁边观看,从不错过。在选择兴趣班时,其父母做主选择了英语,忏忏央求改变,其父母说学舞蹈不务正业,对以后工作没有什么作用,结果忏忏很不情愿学习英语,效果并不理想并经常闹脾气。幼儿虽小,亦同样要求信任独立,自尊、上进,有许多方面的需要,我们可以于尊重为前提,在做事情之前提示在先,提出合理化的要求和目标,正确引导,平等相待,不对孩子歧视和压制,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独立活动让孩子学会独立,使幼儿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三、观点一致

在家里除了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那么多“老师”要是教育意见不一致,不统一,孩子就会左右为难了,造成坏影响可大了。例如:当幼儿做错事时,一个要打骂,一个要护,这样的教育就被抵消得干干净净,当父母在教育意见不一致时切不要将分歧的意见传给幼儿,更不要强制性的要孩子听单方面的意见。第四、善用鼓励,别秋后算账,旧事从提。当幼儿遇到挫折时,我们应当鼓励为主,帮助为辅而不应挖苦幼儿或者秋后算账,旧事从提,不要老是说:从前就怎样了,现在还是这鬼样子的话。我们应当说:宝宝你行,你是最棒的。多给幼儿夸奖和肯定,但凡事要有个度,适可而止,否则就反效果了。

四、适当回避

在谈论幼儿时应尽量让幼儿回避。例如:有些家长在幼儿面前和别人交谈:我的小孩不吃这个,不爱那个。慢慢地幼儿为了证实大人所说,也就这样做了。我园幼儿何政,其父母在他刚入园时,就和老师说:“我儿很胆小。在原幼儿园老师大声说他,他害怕极了,不敢上学,所以转园,希望老师多多关照。”刚开始老师耐着性子教育他,尽量说他好,他也很开心地上学。可过了一段时间后老师发现他不少缺点,教育他。他回家就闹脾气了,其父母也不经他一闹,带着他上幼儿园找“原因”了。这样他可事无顾忌、为所欲为、得意洋洋了。其实老师说他并不胆小,但为什么呢?因为他明白妈妈和老师所说的“原因”。所以在幼儿面前有些事情要注意回避,不要在其面前大谈起他如何如何的,这样会错误引导孩子行为、思想。更不要把孩子当作炫耀品。

父母除了以上行为方面引导孩子往美好一面发展,同时更要注重端正教育价值观的心态:从总体上来讲普通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心态并忽视对幼儿基本行为习惯,传统的美德的培养教育。家长要重视儿童本身兴趣与个性发展,以民主和宽容的管教方式,培养孩子友善、助人、合群、自信。我们的教育要 “爱、教、望、管”四者兼备。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氛围;家庭环境;孩子成长;影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可见,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得重要。身为人父人母,肩上的担子的确不轻。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千差万别的孩子。有些孩子会成为促进和改变社会的精英;有的孩子会成为社会上平凡的普通人;有的孩子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孩子从出生之日起,他的身心就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漫长而潜移默化的过程。孩子们的身上都留下了父母的身影,也都在发生着不同于父母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变成了一个让父母觉得熟悉而又陌生的人。那么,家庭环境究竟会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自己的家庭氛围是和谐的、温暖的。这种和谐和温暖,如同春天的阳光,让人快乐让人焕发出盎然生机。它能使人的精神状态处于一个最佳境界,使人愿意去尝试任何美好而积极的东西,也愿意接受他人的好的建议和意见。反之,如果家庭氛围是压抑的、剑拔弩张的,孩子的心里就会受到冲击和煎熬,他们就无法维持好一个平和的、积极的心态,这不但对他们的身心带来严重损伤,也会使他们说出或做出一些有悖常理的话和事,严重者会给自己或家庭带来麻烦或灾难。很多家庭悲剧都是由于当事人长期心理压抑和失衡造成的。所以,父母们不能将家庭当作自己随意发泄愤怒与不满、以及彼此对峙和博弈的场所,请控制好你们的情绪和言行,还孩子一个健康的生活空间。

二、父母的智商和情商对孩子的影响

一些人认为,父母的智商和情商会传承给孩子,我认为这种传承是后天的传承,而非先天。因为孩子继承父母的东西大多是通过平时的观察和模仿得来的,所以,在早期父母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价值观、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就是孩子效仿的榜样。美国银行家摩根很小就受到身为大银行家的父亲的经营理财观念的熏陶和锤炼,长大后成为了一个能力强大且完全超越父亲的伟大银行家和实业家。毛泽东的母亲很和蔼,她对他人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毛泽东对人民大众的关爱之心。

三、家庭经济条件对孩子的影响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通常会提供给孩子更多的物质和机会方面的满足,这使他们有着更多的自信和优越感,也使得他们更容易获得某方面的成功。但如果凭借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只是沉溺于享受、浮于炫耀、不思进取的话,优越的条件就会成为毁坏一个人的罪魁祸首。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提供给孩子的物质和机会就会很匮乏,这种家庭的孩子通常会有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有的孩子会为改变这个现状而发奋图强,直至成功,也有些孩子会顺应现状,并维持着现状。但无论经济条件好坏,积极上进,追求梦想应该成为每个孩子的人生目标,父母们必须正确引导他们,使他们摒弃自满或自卑,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四、家庭的亲朋好友对孩子的影响

那些围绕在父亲和母亲周围的亲戚和朋友们,他们的社会身份、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兴趣和爱好,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以做官为主的大环境里,你的脑袋就会装满为官之道,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大环境里,你就对怎样赚钱有了基本的了解,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大环境里,你就会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如果你生活在一个耽于享乐和赌博的大环境里,你就会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投机取巧。每一个人都无法抗拒最亲近的人对自己的影响。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父母们应该慎重选择交往的亲朋好友,为孩子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人际环境。

五、家长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一门精深的艺术,绝不是顺其自然的随意。它就像是一项复杂而浩大的工程,需要父母们倾注心血和智慧,为这项“工程”做好规划和设计。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责任有担当,那就让他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去经历风雨的洗礼,去接受困难的挑战。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聪明而知识渊博,那就让他以智者和伟人为榜样,涉猎人生精髓,滋养自身血脉。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凡而快乐的话,那就让他懂得满足,学会感恩。如果,你想毁掉自己的孩子的话,那就让他变得疯狂吧。父母的言行和教诲,就像无尽的海浪,反反复复地拍打着孩子的心田,塑造和改变着孩子们的思想和个性。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谨言慎行、睿智灵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的影响 篇10

近日,在教育局各位领导的要求和倡导下,我们园开展了相关教育局文件的学习;通过对文件的认真学习和研究,对于刚踏入教育战线且没有任何经验的我来说,是一次思想全方位的洗礼,使我的思想觉悟水平不断地提高。文件涵盖的内容丰富,纲要明确,共包括七大块领域。总之,这次学习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我将重点谈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老师,我把我的娃交给你啦,你可要好好的帮我管好他,他不听你的话,不做作业,你想怎么打骂都行。”记得这是我第一年收学生一位家长带着孩子来学校报道的嘱咐,虽然这事已过近四年,但如今还印象深刻,难以忘记。是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为做家长的心头之盼。家长一心想让孩子有出息,就把孩子送来学校,交给老师这是合情合理。老师是知识的传承者和创造和传播者,学校和老师就应该教育好每一个孩子,为每位一个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和引导每个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人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然而,通过对文件的学习和揣摩,使我思想意识得以改变和提升;教育孩子不仅是老师和学校的责任,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当代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结合整体的育人系统;在这个系统工程里面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担负着重要和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 ” 正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教育不仅在时间上将扩展到一个人的终生,而且在空间上将扩展到全社会。在这种趋势下,学校,家庭,社会将构成儿童成长的一体化环境,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整个社会要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学校要向社会开放。因此,了解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对开展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它不同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不可替代的而且是不容忽视的优势。从学校育人功能来看,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社会化活动,它能按一定社会需要,根据教育大纲的要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从学校育人环境来看,学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们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从受教育的时间来看,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更利于全身心接受各种知识的传授,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

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它具有早期优势,是子女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有益于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使儿童的智力得到尽可能早的开发,使他们从小就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形成最初的伦理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和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最能根据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实施个别教育,最能培养孩子的情感,也最能有针对的对各种社会信息景进行整理、筛选。此外,家庭教育是终生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终身受益,是非常重要的。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讲“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孩子对母亲的爱进而发展到对兄弟姐妹、邻里的爱,这就是道德发展的基本原则。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是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组织机构繁多,其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适应性、及时性与补偿性,其方式方法具有灵活多样性,若善于利用,引导得力,必然会对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青少年的素质提高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通过社会教育,学生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在社会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做准备。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实现 “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格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重要意义。它是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化,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是形成整体教育的思想保证,是对教育改革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和发展;是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根本途径,是把全党重视、社会共同参与结合在一起的重要举措。因此,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势在必行。

起跑线: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篇11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BSCMC认证萨提亚模式咨询师,中国萨提亚模式高峰论坛主题演讲嘉宾,中央财经大学培训学院客座专家。多年在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领域授课,为《心理育儿》《时尚育儿》等杂志撰写专栏文章。著有《相信改变会发生——养育完整而富有灵性的孩子》。

家庭生活和家庭中的孩子会成为何种人之间的重要联系,世界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曾系统而详尽地阐述:

“在孩子长到五六岁之前,他们的自尊是通过家庭这个外界因素建立起来的。在上学后,其他的因素也会有影响,但家庭的作用仍然很重要。外力或增强或削弱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价值观,自信的孩子可以经受住许多挫折,不管是来自学校生活还是源自同龄人的;而缺乏自信的孩子即便是在取得了许多成功之后还是会自寻烦恼地怀疑自己的价值,一个小小的打击也会让他有天塌下来的感觉。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或者一个面部表情都是一种信息,会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和家庭关系培训师,我的执业经验不断印证着萨提亚女士的这段文字。向我咨询的所有家庭,无一不在证明“家庭塑造人”。

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偷拿别人东西。原来,在家庭生活中,女儿根本没有物权的概念——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父母可以随便拿自己的东西;除非父母同意,否则不能买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等等。

5岁的儿子总是大声尖叫,有暴力倾向。原来,妈妈很少关注儿子,儿子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引起妈妈的注意,即便是训斥也好过不理不睬。

4岁的儿子不直接对父母说“不”,而总是找各种理由狡辩,絮絮叨叨,啰嗦不停。原来,父母就是这样对待他的,花很长时间来讲道理,直到他按照父母的希望去做为止。

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孩子,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当家长选择了以某种方式对待孩子时,也就决定了要把孩子塑造成某种样子。

编者按

当我们在孩子的起跑线上冲锋上阵时,不管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或者可以这样说,我们一直在“外面”迷乱慌忙,那我们的“里面”又是如何?回归到我们家庭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又会起到什么样的教育作用?

《母子健康》特邀请家庭关系培训师杨老师,来分享家庭给予孩子的心理营养。从而使得家长们在对待孩子的起跑线上有了“定心丸”,能够更多地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孩子。

杨老师爱心贴士

家长把孩子当作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听话的“木偶”、令人欢乐的“玩具”、问题的制造者、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或不能有任何磕碰的“瓷娃娃”,等等。总之,未能在人性的层面上与孩子这个“人”相遇。这会导致在生活中,家长要么跟孩子纠缠在一起,要么远离孩子,从而造成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低、缺乏活力、不愿为自己负责任、没有界限、容易闹情绪等各种问题。

家长把孩子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彼此只是在年龄和阅历上有所不同而已,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和意愿。如果父母自己有情绪困扰、不顺心的事、想要实现的梦想等,会想办法自己处理,为自己负责任,不会转嫁给孩子。这样的家长更能帮助孩子成为自我价值感高、多选择、负责任、和谐一致的人,获得健康、幸福和成功。

家长更关注自身的成长,内心变得更和谐快乐;能与孩子从彼此身上相互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彼此的关系十分滋养,双方的生命都更加完整。

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12

关键词:身心相关性,高校,体育教育,智慧,价值

人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发展。人是社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而人的生理—心理系统 (身心系统) 是社会情境结构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对它的加强及合理利用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的价值。身心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身心系统在社会情境中正常有效地运作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系。为此, 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内容, 和其他学科一样, 对人的社会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只有从人的发展来认识高校的体育教育, 才能符合素质教育观念的要求。

1人的身心系统特点分析

(1) 人的身心系统是由许多部分组成, 可以说有不同的层次和方面, 纵向和横向地交织成一个网络, 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 人的身心系统是息息相关的, 特别是人的神经系统, 作为关键性的部分起着战略性的作用。

(2)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蓄积的所在, 因此, 身心系统也是能量系统, 可以发挥力量, 在内部和外部进行能量交换, 从而产生影响和发生作用。

(3) 身心系统较诸其他系统, 具有更灵敏的和密切的对外界感应的功能, 可以说, 在这个宏观感应系统之内, 蕴藏着无数微观的感应系统。人的行为、思想、情感、欲望以及人的社会活动, 都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感应的表现。因此, 身心系统跟外界的全面的、客观的、流畅的感应, 既决定系统本身的发展, 也决定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开展。

(4) 任何系统 (尤其是身心系统) 既然是一个蓄力、带力、用力的体系 (特别是有机体) , 在能力发挥和能量交流之后, 必然会有损失, 因此, 休养和恢复成为必然。否则, 超负荷的系统的老化过程便会加快, 从而缩短系统的寿命。

2体育运动也是人的智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通过对人的身心系统特点的分析, 对身心系统的发展便有了明确的教育方向。体育以人的身体运动为教育方式, 其重要性在于教育, 身体运动只是教育的形式, 这与体育这门学科的知识特性有关。体育运动是以动作技术为学习主体的。动作技术作为一种认知方式, 其特性是操作性的知识性。操作性的知识认知特点是经验性, 要在体验中掌握。为此运动技术往往表现为机智, 是在运动过程中展现的。机智往往就是一种经验方式, 通常人们对某一件事情知道得越多, 知识越丰富, 经验越复杂, 联想也就越频繁、越敏捷。当人们全身心地投入体育活动中时, 往往能有“神来之笔”, 不经意中作出一些超乎寻常的精湛动作。处于机智状态的人可以把平时所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机智”其实就是智慧的一种表现方式。在运动技术学习中, 技术掌握的程度和体育活动中竞技能力的表现都能反映机智。球类等集体对抗性运动项目典型地反映了运动中的机智。我们喜欢看足球, 足球运动可能是当今技术最为丰富也最为复杂的一项运动, 这种丰富和复杂中充满了机智。训练学家茅鹏先生在讲足球运动训练时说, 人体结构中, 双脚支撑身体, 双手运用外物, 头部则属需时刻保护防止被撞击的部位。但这一切在足球运动中都被颠倒了, 使动作非常勉强、难为。以掌击球, 主要是以凹面对凸面, 而足球运动中基本上是凸面对凸面, 客观上准确度极低, 因而要在方向、路线、力度、旋转和落点等方面达到一定的准确度, 需要艰苦训练。足球运动中的机智便是以这种技术的高难度和复杂性为前提的, 正因为有了这种难度, 才给机智者以机会。球类运动中所谓的“假动作”就是机智的表现, 假动作只有变真, 达到真假融合才有可能蒙骗对方, 如果技术简单、粗糙, “假动作”也就失去了意义。

人类的自然动作, 意到、情到、目到、肢体动作到, 浑然一体。对抗中的足球运动, 一般都要求运动员作出双重甚至三重动作:示敌、示友和运动本身。唯有机智者才能做到真假融合, 虚实难辨。可见, 体育运动不仅进行着身体的运动, 更进行着智慧的运动。在认识、实践、谋略和反谋略等过程中, 都大量地贯穿着智慧的运动, 体育运动是以体力为表现而以智力为灵魂的事业。

3体育教育对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方向性作用

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来看, 身体运动等实践性活动有助于锻炼生理—心理系统, 并进而培养它的威力。其特点一是活力无穷, 用之不竭;二是潜力深厚, 越用越多。因此, 一个人采取正确的态度 (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 , 对“劳力”和“劳心”的活动持之以恒, 他的身心便能保持健康, 而且, 只有体能充足才可以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其实, 无所事事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后患无穷的。

可见, 身体运动这种教育形式, 发展体能是其方向性指向, 也就是体育教育必然有利于学习者的身心完善, 健康成长。这种方向性是靠具体的体育教学, 在动作技术的学习中表达的。因为动作技术学习由不会到会是一个练习的过程, 这个不会到会的身体运动过程从体育教学的学习角度来讲, 是学习过程, 是学习目标的完成过程。这个过程是依托于身体的活动, 而身体活动对调节身体状态, 改善体质是有作用的, 也就是说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体育教育不求而可达的效果。

体育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现代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应保持一致, 这是不争的事实。体育作为一门学科, 通过体育知识体系的教学为培养人才服务。因此“身体素质”考核代替教育效果评价便不能成立, 把“增强体质”狭隘地理解为几项所谓的身体素质或几项运动技能的掌握, 这是不足为取。其实, “增强体质”是体育学习在不断地操练的过程中由掌握这一知识形态的特点决定的, 也就是说“增强体质”作为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一种方向性的愿望, 这才符合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而我们通常把“增强体质”理解为达成性的功利目标, 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我们认识到“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方向性追求, 而非达成性的功利目标,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也就自然平息了。

我们长时间把“增强体质”作为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且在生物学层面理解, 为此才形成了一系列相关联的操作方式。其实我们只要不盲信, 而以质疑的心态对待, 是能够看清楚问题所在的。其一, “增强体质”这个词语作为目标任务从字面上来理解, 也是不确定的概念, 不符合作为教育目标概念效度和信度检验的要求。因为“增强体质”, “增强”只有比较, 没有“适度”。“增强”一旦实指, 马上就出现“更强”。在“更强”面前, “强”就变成“不强”, 可见“增强”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没有“度”, 为此不好检测。其二, 影响体质的因素极为复杂, 遗传基因、饮食结构、卫生环境、劳动负荷、医疗条件等等, 是综合性、多因素的系统, 这一系列的因素都或多或少地、甚至主要地影响着每个个体的身体素质。当然体育教育也是重要的方面, 不容置疑。然而, 我们没有办法分辨学生体质增强的各种因素的各自贡献。目前在体育教育考评中运用的身体素质测验“五项素质”或推而广之的“十项素质”等, 并不能检测体育教育的准确结果。我们在方法学上找不到可以直接考评的科学方法。

身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因素的制约, 如何进行考核呢?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 而按同一标准进行考核, 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无法调动学生体育活动的热情。因为有些人不用苦练, 也是上游, 另一些人则再苦练也难摆脱下游, 这已从我们进行的“对学生体育效果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现状调查”的课题研究中得到证实。如果以学生的初始水平为基点进行多标准考核, 那么, 一方面无法防止学生故意降低初始起点;另一方面, 对于一个身体素质基点很低, 经练习有了很大进步但仍属下游的学生, 能给他一个高分吗?所以说, 用“身体素质”作为体育效果评价是不科学的。

4体育活动具体地表征着身心关系的内在统一性

我们分析了人的生理—心理 (身心) 系统, 在这个认识层面, 我们意识到体育的教育意义。为此, 我们对毛泽东同志早年以“二十八画生”笔名写的《体育之研究》中提出的“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的理解也就更清晰了, 这些做法都可视为加强身心的健康及其活动的努力。这既是需要经常性的、平衡的行为, 又是要长期坚持的行为, 也就是所谓的“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孟子又有“有诸内必形诸外”之论, 一来可理解为体魄 (体格) 健康, 神经、感觉、四肢、内脏等系统均处于良好状态, 给人活泼有力的感觉 (形象) ;二来可理解为生理健康, 使人对外界信息接受与反应的“感应系统”也得以生气蓬勃, 表现得有信心、有作为, 积极而又有效率地跟他人进行能量交流。

5结论

体育活动与“身心”紧密联系, 是由“身”至“心”的过程, 人体的智能层次同人体的生长发育控制核心重合在以大脑为中心的神经系统中。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已表明, 感觉和运动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基础, 体育活动具体地表征着身心关系的内在统一性。时下作为社会文明病发生于孩童身上的“感觉统合失调”症, 与忽视身体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消除这种症状, 不应仅仅停留于症状本身, 而要追本溯源, 回到身体操作水平, 以肢体性的体育运动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以往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大多从纯生理的角度出发, 这样可能会使它的价值受到很大限制, 如能从体育活动与人的心智发展关系上来思考, 从显意识 (身体意识水平) 与潜意识 (导致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原因水平) 的关系上来考察, 则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大的益处。

可以说, 体育运动为人们了解自己提供了最理想的机会。生活中常提到“体会”一词, 讲的就是通过身体而到达心灵的一种自然过程, 也就是心理学上讲的运动和感觉是人的认知基础的道理。

参考文献

[1]蒋方田.人格与健康之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沈瑞杰, 王国斌.关于体育教学观念的思考[J].体育函授通讯, 2002, (1) .

[3]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谭兆风.现代体育学教学审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同乡会章程范文下一篇:mba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