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的心理学影响

2024-07-29

高层建筑的心理学影响(精选12篇)

高层建筑的心理学影响 篇1

摘要:将商业建筑的室内环境分成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 分别对应不同的室内环境加以分析, 从建筑师及室内设计师角度总结出有实用价值的设计策略, 阐述了商业建筑室内环境对购物心理的影响及室内文化与环境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对营造良好的商业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商业建筑,室内环境,购物心理,购物行为

1商业建筑室内环境

商业建筑室内环境就是商品销售所在室内空间的形式、销售方式、室内的色彩、家具、广告以及在这一空间中的人的活动所构成的综合体。商业建筑环境不仅仅是买卖、经营、购物之所, 而且作为城市文化的窗口, 成为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 它是整个城市生活的公共交往空间。

1.1 商业建筑室内环境的分类

1) 营利性空间环境:

店面、专柜等空间环境;

2) 非营利性空间环境:

开放空间、室内商业街等环境。

1.2 商业建筑室内环境的功能性特征

1) 商业性。在满足顾客购物心理与行为需要的基础上, 把提高经济效益, 吸引与方便顾客, 便于营销与管理放在首位, 这是商业环境最主要的功能特征;2) 展示性。在商品展示陈列中, 把顾客能有效感知与接受到商品的信息传达作为重点考虑, 以表达出商品的价值, 吸引更多顾客;3) 服务性。为顾客提供更多服务, 如修理配换、购物迎送、自动取款、通讯联络等;4) 休闲型。为顾客提供观赏、休息、娱乐、健身、运动、展览及表演等休闲方面的项目, 以适应现代都市中消费心理的新变化;5) 文化性。商业营销活动开展的空间也是大众文化传播的场所。更因为全国各地文化传统、风俗地域的差异而使各地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商业文化氛围。

2购物心理及购物行为

2.1 购物者的心理状态

1) 急需型。购物目的明确, 因急需而买;2) 计划需要型。已形成需要, 伺机而买;3) 突发购买型。在逛商店时产生兴趣, 突发购买。

2.2 购物心理演变的四个阶段及对应的策略

1) 被吸引产生兴趣:商品广告陈列技术;2) 联想欲望:商品情绪、商品自身价值、商品配置;3) 比较信赖:引导购买、待客艺术、商品信赖;4) 行动满足:包装艺术、掌握顾客要求。

顾客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与商业建筑对应的措施密切相关, 它是促使消费者购买心理逐渐推向高潮的决定因素之一, 所以商业建筑必须从购物心理和商业环境两方面进行精心考虑, 创造出理想效果。

2.3 购物者的行为分析

现代商业建筑内存在购买者与商品的关系, 购买者与服务者的关系, 并由此而产生以下3种消费者基本行为:1) 购物者对商品的需求:质量好是购物者的基本心理需求;2) 服务行为对购物行为的作用:服务质量是仅次于商品质量的因素;3) 商业环境对购物行为的作用:商业环境可以延长购物者在商店中活动的时间, 激起购物情绪。

3商业建筑室内环境对购物心理的影响

3.1 营利性空间环境对购物心理的影响

根据视觉心理学原理, 商品需要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被感知, 因此商业建筑室内营利性空间环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增强顾客的购买欲望, 提高经济效益:1) 增强商品与背景的对比。根据视觉心理学, 对象与背景差别越大越易被感知。如在室内设计中采用暗淡的色彩, 并进行低度照明, 而用强光投射到商品上;2) 掌握适当的刺激强度, 除了突出商品外, 广告、电视也可以用来吸引顾客, 但刺激过多, 超过了一定限度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3) 选择有吸引力的色彩。在进行营业厅配色时, 要充分运用色彩的魅力来显示和强调商品的色泽, 如女装、童装的墙面或衣柜色彩宜使用低彩颜色, 这样可以起到衬托服装的作用;4) 精致的展示处理。商品展示是商业建筑内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商品展示是否得当, 对于能否提高顾客对商品的注目、了解、记忆和信服程度, 进而诱导顾客做出购买行动具有重要作用。

3.2 非营业性开放空间环境对购物心理的影响

购物环境中的中庭、庭院、广场、大厅以及室内商业街道, 是购物环境中非营业性的开放空间。据调查, 现代消费者对购物环境中有明亮宽敞开放空间的商场的青睐程度明显高于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商场。

1) 开放空间功能及其特点。商业室内开放空间具有解决交通集散、综合各种功能、组织环境景观、完善公共设施、提供信息交换的作用, 沟通了与消费者的促销渠道, 随时随地向人们发出商业的信息与动态。开放空间的特点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a.交流的场所;b.内部空间环境的参照物;c.室内气候的调节器;d.竖向交通节点;e.专题活动场地;f.充足的自然光线。2) 开放空间与购物心理。商业建筑常常利用开放空间组织流线, 因此, 开放空间在购物者的心理上就成为路标, 起到参照物的作用, 他们根据特殊设计的开放空间推测商场的布局, 或确定自己的位置, 同时也对商场的记忆更加深刻。

另外, 商业建筑的开放空间也被看作是城市空间的延伸, 人们喜欢在这里聚会、交流、等人、休息逗留, 可以享受室内良好的环境, 了解社会生活的动态, 可以说商业建筑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商业建筑室内文化以及环境多元趋势

随着商业环境的发展成熟, 单一的购物空间也在发生着变化, 越便宜越好的时代过去了, 商业环境的魅力在于娱乐性, 多种选择, 空间舒适, 包括吃喝玩乐的所有内容。因此, 商业广告、餐饮娱乐展示及演艺等多种商业形式也加入进来, 愈来愈密切地与购物融合在一起, 形成老少皆宜的城市文化, 在这个进程的发展中, 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向:1) 餐饮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大都市中几乎所有的购物中心都把购物与餐饮结合在一起, 如在中庭中设置冷热饮、咖啡座或者开辟出独具风味的快餐广场、休闲茶座等, 甚至特色餐馆也挤入购物中心, 以尽量为人群提供方便;2) 娱乐化。现代化的购物环境呈现出“购物+N种娱乐”的模式, 电影院、夜总会、旋转木马等娱乐设施也走进购物中心, 中庭的设计创意空前大胆, 甚至是蒙太奇式的;3) 展示演艺化。在中庭内设时装表演, 这在购物中心已经非常普遍, 这种表演使营销形象变得引人入胜, 这种免费的演艺形式是消费者不花钱就能享受到的娱乐;4) 社区中心化。大都市购物中心的开放空间逐渐担负起社会活动交往中心的作用, 其中各种社交活动、集会以及私人会晤使它成为市民重要的交往场所, 这种类型的开放空间中, 配备了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设施, 如邮政、图书馆、证件办理处、银行等, 使市民可以方便地解决社区的日常生活需要。

5结语

建筑环境的创造尚属一项颇具难度的设计, 而商业建筑的室内环境则更加复杂, 需要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及其他各行各业的配合,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吸收本国和外国的经验, 特别是从自身本土的建筑中汲取营养, 为社会提供健康又丰富多彩的购物环境。

参考文献

[1]赵静茹, 李君.商店建筑购物环境与购物心理关系初探[J].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5 (5) :10-17.

[2]陈易.上海商业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分析与展望[J].室内, 1994 (2) :7-8.

[3]张建国, 杨木, 李骁晔.论商业建筑开放空间的功能意义[J].山西建筑, 2006, 32 (16) :26-28.

[4]麦朗, 罗蔚.商业购物中心人本设计中的空间环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4 (1) :92-94.

[5]何宏志.商业空间室内设计问题研究[J].室内, 1994 (1) :22-23.

高层建筑的心理学影响 篇2

姓名 张思宇 学号2012301270038 摘要:主要是笔者从自己的生活之中,看到了一些建筑的与心理学的联系,引发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本文从建筑的结构、建筑的材料、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方面谈了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关键词:生活 建筑结构 建筑材料 建筑内部空间设计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建筑心理学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栖息地由房屋演变成了建筑,由原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比如干草、泥土或是树干,演变成了钢筋混泥土的结构,由简单的木结构或砌体结构建筑发展到今天的框架结构、钢材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筒结构、筒中筒结构、钢网架以及悬索结构的种种现代的建筑结构,满足了我们的对于房屋布局的种种以前看似不切实际不符合受力结构的想法。现代建筑结构消除了我们的对房屋承重的担忧,我们对于建筑的布局变得更加讲究,更加注重人文的关怀。除了房屋是否结实(这一点现代人已经较少关心了),现代人更加关心房屋是否舒适。因此,建筑设计中的心理学因素正在快速地走上前台, 在工程设计领域里渗透心理学知识,构成了建筑心理学在建筑中的实践。事实上,建筑心理学的应用之广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里,笔者想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建筑心理学认识。

1结构

1.1建筑结构发展的现状

正如在绪论中所说的,现代建筑的结构千奇百怪,各种结构新奇闻所未闻而且承重力极其出色的建筑层出不穷。房子有能力越来越高了,似乎真的可以像通天宝塔一样与天比高。就我见过的新奇结构而言,台北101大楼是一朵奇葩。由于台湾位于地震带上,在台北盆地的范围内,又有三条小断层,为了兴建台北101,这个建筑在台北平原的位置的设计必定要能防止强震的破坏。且台湾每年夏天都会受到太平洋上形成的台风影响,防震和防风是台北101两大建筑所需克服的问题。鉴于此,整个建筑结构的理念就是“不倒翁”的原理。在台北101大楼的88至92楼挂置一个重达660公吨的巨大钢球,即“调谐质块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又称“调质阻尼器”)应高空强风及台风吹拂造成的摇晃,利用摆动来减缓建筑物的晃动幅度。

1.2建筑心理学的结构作用

建筑结构的现状都是后话,建筑结构在建筑心理学的作用,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不是结构的新意,而是这种结构是否能带给居住者安全感。

同样是台北101大楼,虽然知道它所采用的是十分先进可靠的结构,但是台北101大楼的高度和地震多发台风频频的地段绝对不能给人安全感(至少不会给我安全感)。处于条件与时间的限制原因,本文事先无法就结构进行调查,但是推己及人,我不妨大胆推测一下,尽管大多数人可能会被新奇建筑结构所吸引,但是绝大多数人会认为最传统最常见的建筑结构是最为结实坚固的,最能够给人安全感。而且,楼层数与安全感可能一定程度上成负相关关系。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平房给人的安全感往往是最高的,因为你永远也不会担心房子坍塌对人身安全造成危害(尽管这种安全感与建筑的结构关系不大)。

2材料

建筑材料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其中的利害关系可能并不明显。其实,只要分清楚建筑的用途功能,我们又会自然而然的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了。

2.1建筑材料的分类

建筑材料可分成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结构材料包括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泥土、金属、砖瓦、陶瓷、玻璃、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装饰材料包括涂料、油漆、镀层、贴面、瓷砖等;专用材料是指用于防水、防潮、防腐、防火、阻燃、隔音、隔热、保温、密封等的材料。

2.2建筑心理学中的材料作用

笔者认为,关于建筑材料带给人的心理影响最为浅显的一点莫过于建筑材料的质量所带来的心理暗示了。试想你走进一间金碧辉煌的房子,你认为自己走进了一个豪华场所,但是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大理石的桌板只是人造的复合材料桌板,木地板只是一层贴纸,墙面漆散发着浓浓的化学制剂的令人不快的气味。那么,再辉煌的装饰也只无法让你相信这是什么高档场所。通过建筑材料的质量水平可以很容易判断一个建筑的档次。

另外,某些特殊用途的建筑会采用特定的材料。比如,修筑寺庙的材料往往是石材,原因我想可能是石材的厚重感给人一种庄重的心理感受,类似的,人民大会堂与法院等较严肃的地方也多采用石材做石柱;再比如,蛋糕房等地方会采用玻璃做墙,目的是给消费者传达一个“我们的食品是很卫生的”心理暗示。

3建筑内部布局 3.1建筑内部布局定义

我自己最感兴趣的就是有关建筑内部布局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因为中国自古就有房屋内部布局的讲究林林总总,如果不讲究,就会犯了“风水”。但是“风水”的概念又比较广泛,而且多涉及建筑的选址与家具的摆设,所以“风水”与建筑内部布局的关系不大。

3.2建筑内部布局心理的生活应用

但是,受某些中国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的讲究所启发,我对这个问题有一两点自己的看法。首先,中国人是不喜欢一开门就能一眼望穿自己家的,这种讲究表现在古代园林当中就是进门有屏风隔断,我分析其用心理学来解释无非是对自我隐私的一种保护,这一点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就是居住房的大门的位置绝对不会正对卧室,而且卧室往往是离大门最远的一处,这是对居住者隐私的保护,也是一种安全感的构筑。

其次,我有一个很让人感兴趣的发现:我家原来住的房子,厨房和厕所是紧挨在一起的。搬了家之后,厨房和厕所的距离就远了。后来偶然一次听我爸爸说,原先的房子之所以要厨房厕所相连,原因是水管接入房子后,厨房和水管可以共用一个水管,节约了工程造价。的确如此,但是新近造的房子为什么不这样节约造价,而要分开引两条水管入一户的厨房厕所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稍稍看看原先房子的内部布局就不难发现,厕所和厨房的边上就是饭厅,厕所是正对着饭厅的。换言之,厕所厨房相连的确节约了造价,但是这也就决定了与厨房密不可分的饭厅离厕所的距离很短。那么,宁愿牺牲造价,也要分开厨房和厕所也就是分开厕所和饭厅的心理不用我做过多的心理学解释了吧。

4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与心理学 4.1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心理感受举例

这个问题可以举一个对比很鲜明的例子来说明: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哥特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哥特式建筑外部空间给人的心理感觉是阴沉的等级森严的;与哥特式建筑相反的巴洛克建筑是17到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给人的心理感觉是柔和的人文关怀的。

4.2生活中的举例

从哥特式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的比较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的风格对人们的心理的影响。高耸的建筑,给人一种宽敞的开阔的畅快的感觉。比如说我们学校的第四教学楼,建筑内部十分高,而且很巧妙地利用了外高内低的地势,使它在外表看起来很不起眼很寒酸很娇小,但是走进去又别有一番洞天,在里面上课就很舒适很惬意手脚都能放得开。

5结语

现在的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发展得十分迅猛,心理学的普遍原理与各个具体学科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话,就可以摩擦出我们想象不到的美妙的火花,诞生出一门新的学科,还可能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建筑心理学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利用心理学原理在建筑学领域的应用,我们完全可以把建筑营造的更加舒适完美,让建筑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建筑材料的堆砌,而是更多一些人文的关怀。

我对建筑心理学并不十分了解,只是对建筑有兴趣,就在平时的生活中找了一点建筑与心理的摩擦,希望以后能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个方向的问题。

文献综述

高层建筑的心理学影响 篇3

关键词:建筑;光环境;设计;心理学因素

0 引言

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充分发挥建筑光环境的作用。在建筑物理学当中,建筑光环境即为在光的作用下,建筑呈现出的形态、颜色和质感的视觉环境。在光的作用下,人们才会有视觉上的感官,人的身心都会受到光环境极大的影响。所以,亟待进一步在建筑光环境设计和空间效果创造中如何运用心理学中关于视觉和知觉的理论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心理学因素的作用。

1 建筑光环境基本概念

在物理环境中,光环境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光环境在建筑物中,是因為光照射在建筑内外空间上构成的环境。可见光环境构成一个含有室外和室内两部分的光环境系统。室外光环境主要是由光照射在室外空间形成的环境,能实现生理视觉、心理、物理、美学和社会等方面的需求。而室内光环境主要是光照射于室内构成的环境。能实现生理视觉、心理、物理、人体工效学和美学等方面的需要。以上光源均为天然光和人工光。光环境和空间二者相互影响,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空间中只有有光之后,视觉功效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空间中人、物体的存在进行确认,并且在空间的基础上,光的状态、变化(例如控光、滤光、调光、混光、封光等)和表现力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在室内空间中,光利用材料构成光环境,比如光通过透光、半透光或者不透光材料构成光环境。另外,不同颜色、质感、光泽的材料也会构成相应的光环境。

2 视觉中的心理学

若缺乏明暗分布,则难以呈现出空间结构。不管使用何种材料和手法,各个建筑或雕塑的样式呈现的表现知觉都是相同的。换言之,艺术家们都是按照可见事物外观的决定性结构因素进行规划、设计特定的解决方案。不管光呈现出的效果是否存在立体感、深度感和不透明感等,不管其表达何种精神,其最终都是为了呈现出一种视觉上的效果。观众进入艺术世界,就仿佛置身于幼年时代对黑暗的摸索之中,自身会被带进一个对象和视觉相联系的复杂结构中。他在把握和感知光的过程中,感受到某种展现昼夜、生死、消失和存在的内部格局。在艺术史的发展历程中,为营造逼真的空间环境,艺术一直致力于在物体上逼真地分布日光和人造光。在不断发展之,光源已经不仅仅是观察到的事实,逐渐成为有规律的创造物。建筑也是艺术领域不断创造的结果,其内部光环境的设计同样也具备以上特点。在建筑空间中,光的功能不仅仅是照亮物体并呈现出其样貌,而是和事物并存。哪怕是最细的线条,也能刺激和作用于光,成为表现形式。光即为观察者的存在方式,他和某种物理模式相分离,人们在空间的光中发觉自身眼睛才是发光物体的终极源泉,仿佛寻找到建筑空间的本源即为其存在的意义一样。

3 建筑光环境设计心理学因素分析

3.1 建筑的自然光环境

在一个空间场景中,光线对空间知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光源环境、空间开口的差异,也会导致内部空间存在很大的不同。自然光能够穿透建筑的任何部分进入建筑内部,由于光线的不同,我们对空间的感受也会有所差异。室内空间的构成主要是借助地面、墙面和屋面顶棚等构件的围合,光线可以透过墙面和顶棚间的缝隙或墙面、顶棚上的开口进入室内。比如,变幻莫测的光线在西方宗教建筑中是呈现建筑艺术魅力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罗马神庙穹顶的开口渗透进光线,形成一个明亮的圆形,穹顶与室内的明暗对比使穹顶成为抢眼的视觉中心,渲染了一种神秘的宗教气氛。另外,引入穹顶的光线,能缓解内部空间原本的压抑感,让笨重的大穹顶显得灵动无比。

在建筑艺术中,建筑师常常会使用自然光这一设计语言展现艺术魅力,所以,现代主义建筑师往往倾向于使用自然光。安藤忠雄在设计小筱邸和六甲山教堂时,利用在建筑物墙面上开口,使室内渗透进阳光,在墙面开口的设计手法将相似性、邻近性、连续性、对称性等知觉特性原则全面考虑在内,在墙面开口设计成连续渐变的长方形带装开口,缝隙中渗透进大量的光线,有规律地构成空间序列,并且经过一个个重复交错的光影,给空间带来一丝丝灵动和生命的气息。比如,迈耶素有“白色骑士”之称,他一向对建筑空间和造型上应用光线尤为重视,他通过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内部反射形成光影效果,带给人们清新、自然、灵动、轻快之感,创造出鲜明的空间层次感。又如金贝儿艺术博物馆的设计中拱壳顶部巧妙地设计了长天窗,缓解了展示内部刺眼的光线,形成柔和的自然光。并且康设计了一条细长的弧形采光带于拱壳和山墙交界处,让拱顶形成一张悬浮感,创造出室内生动细腻的视觉效果。另外,他还在三个地方设计了光井,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充分感受室内和室外的自由切换,产生新鲜感,减少视觉疲劳。

3.2 建筑人工光环境

优秀的建筑室内人工照明设计也可以创造出良好的空间视觉效果,能同时满足功能上和装饰上的需求,创造美的视觉感官效果,在无形中改善人们的情绪,给人们带来好心情。光中有色,光是色彩的来源,具有色彩的光会创造出不同的氛围。灯光的颜色对人们的视觉感官、记忆、情绪、行为甚至是生理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红色代表活力和力量,橘红色能提高人们的情绪,减少愤怒和敌意,黄色能激发灵感,绿色代表清新和朝气,蓝色能缓解紧张的情绪,靛青色能激发想象力和增强直觉,紫罗兰能创造灵感,增强人的感悟力。围合空间表面材料的固有色和光线的颜色及二者相互作用决定了人们的色彩空间知觉。在光线照射下,墙面色彩存在差异,则会直接影响空间知觉。例如,正面墙若仍为灰色,两则墙面变成红色和蓝色,则由于红色墙面的影响,右侧正面的灰色墙面会呈现温暖的效果,而左侧受到蓝色墙面影响的灰色墙面的效果偏冷。我们在对各个角落仔细观察后发现,由于具体环境的改变,知觉色彩也会有所不同,可见心理学视觉理论中关于颜色对比揭露的人类视觉的内涵即是如此。

4 结语

形成视觉感知的前提即为具有光,所以视觉感知是人对建筑空间感知的主要来源,由此可见,光环境设计应当和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结合起来,进而对理想的建筑空间进行设定,打造特定的空间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林,杜彩.光环境设计学科建设构想[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12).

[2] 杨群.光环境设计理念的流行趋势和表现方式[J].美术大观,2013(08).

[3] 谭洪.浅谈室内的光环境[J].才智,2011(25).

[4] 梁振锋.景观的光环境与文化表现[J].大众文艺,2011(19).

高层建筑的心理学影响 篇4

随着众多高校的扩建与新建, 类似的规划被反复地应用, 造成了校园环境趋同。但各高校的历史与精神都有所不同。而图书馆这样一个文化场所, 理应有更多代表性和精神性。因此, 有必要对高校图书馆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如今, 使用功能已不是建筑的主要矛盾, 而建筑的心理感受却没有得到建筑师的重视。而研究建筑与空间心理感受, 发掘精神性, 应该从建筑心理学角度对建筑进行分析和设计。

建筑心理学就是心理学与建筑学的交叉学科, 它既要求人类意识形态渗入建筑形成的各个环节, 也探求建筑形式、空间、色彩等量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变化可产生影响力的分析[1]。而人作为空间的体验者, 最初提出空间需求, 之后人感知空间带来的心理体验, 同时向建筑反馈, 于是建筑由后期变化, 由此看出, 人的心理诉求会持续起作用。

1 设计背景简介

四川美术学院是著名的艺术大学, 也是重庆市最重要的美术教研机构。它的新校区位于重庆虎溪大学城, 南面和重庆大学毗邻, 东面是熙街, 即大学城的一条商业娱乐街。新校区主要为设计艺术类本科生提供学习生活环境, 其整体规划思想是尽量保留自然的环境景观特色, 营造“村”的意象。因此, 校园内保留了自然的高差, 留有多处山头, 保留了藕塘和田地, 还种有各种农作物, 有油菜、红薯等。还保留了一些农民, 让他们在校园田地里耕种农作物。校园内大部分建筑都与自然相融和呼应, 没有刻意去设计几何规则, 都是跟地形紧密结合。一切规划和设计都是为了营造“村”的意象[2]。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图书馆位于校区中部, 东面正对熙街, 西面是藕田和小山, 南面与设计艺术系馆隔小山相邻。图书馆整体造型很简洁, 一长条形, 沿正东西方向, 东面正对熙街商业街, 但是与商业街有一段高差。

2 文化影响

文化影响对于高校图书馆设计是贯穿始终的, 不论是顺应外界历史文脉, 还是营造本身精神场所内涵, 亦或是在阅览空间的文化氛围营造, 都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呼应。

2.1 来自外部文化的影响

四川美术学院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 对地域传统的独特关注, 影响了几代美术家的性格成长。因此, 新校区的设计突出了这种乡土情结, 做足了个性, 它的园林设计为了将“农村”“原生态”完美结合, 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为了营造出“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川美术学院很好地运用了“十面埋伏”的建筑构想, 将建筑隐藏于各大山头之间, 可谓匠心独到[3]。

而这种建筑布局方式又很好地将田里的小麦、油菜等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位于校园中部的图书馆作为建筑群体中的一部分, 在校区整体“农村”和“原生态”的乡土情结思想的统领下, 也有着很好的艺术感。

它与校园已形成的中小体量分散布局的建筑物形成对比, 凸显其重要地位及象征意义。具有地域精神的建筑形式与刻意保留和设计的农业景观形成有意味的关系, 表达对历史纵深的悠久文明的敬意。简明的体型在创造最大化的空间通用性的同时, 也暗合了传统建筑单体空间的构成方式[4]。

2.2 与自身文化属性的照应

图书馆作为大学教育文化活动的中心,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本身就蕴含丰富的精神含义。它是信息的殿堂, 启蒙人生的精神场所。在川美新校区图书馆这个案例中, 从外部造型上看, 给人一种精神教堂和知识仓库的印象, 与图书馆的精神内涵十分契合, 体现了精神性和场所感。而在内部空间当中, 舒适宜人的阅览环境, 安静祥和的空间氛围, 景色的渗透和书籍的环绕, 更给人一种徜徉在知识海洋的愉悦感和归属感。

3 形态与周边关系

合理的图书馆建筑形态, 表达庄重的环境语言。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环境或物体的认识度首先是通过外形产生的, 即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不一定是全面客观的, 一旦形成就往往产生思维定势, 进而对使用者产生心理暗示, 影响人对此环境的判断和接受度。

3.1 建筑形态塑造

显然, 这个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是很成功的。用建筑师汤桦自己的话说, 这个图书馆的原型取材于四川重庆乡镇地方的类工业建筑文本, 的确空间单一, 样式纯粹, 尺度宏大, 图书馆以一种简洁的形式屹立于山地与田野之中, 如同大地上的砖窑, 也像乡村的教堂, 具体说来就是:感觉是一个清水混凝土的大罩子, 双坡无檐, 东西贯通, 南北简洁, 立面完整, 一气呵成[5]。

从研究建筑边界线给人的心理效应来看。从东南到东北, 和西南到西北的范围内任何一个角度观察这个图书馆, 根据人对形状的认知特点, 焦点都是集中在边界线和拐点上。因为这个图书馆没有檐口, 从墙到屋顶的转折是个平滑的135°钝角, 不会过多吸引人的视线。所以所有视线都将集中到双坡交汇的那个转折点上。观察者首先注意到的就会是两片屋顶向上形成一个尖角, 直指上空。这个尖顶, 无疑会使人联想到教堂的意象。而图书馆, 就像是这个“村”里的教堂, 是这个“村”的精神中心。

再从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对人的心理影响来看。东面, 正对熙街商业街, 有10 m左右的高差, 中间隔着茂密的树林。在熙街观察图书馆时, 高大的银杏树遮挡了图书馆的下部, 只留下一个屋顶的尖角。加上建筑与观察者之间的高差, 观察者本身就微微仰视。建筑与商业街的距离使观察者几乎看到的就只有一个树林背后的尖角。这无疑给了观察者向上的精神中心的意象 (见图1) 。从综合教学楼方向观察图书馆, 因为隔有一座小山, 也几乎遮挡了图书馆的下部, 给观察者的意象也是一个神圣的精神中心。

近距离观察图书馆, 不管是从入口, 还是从藕田方向, 根据建筑环境视觉原理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像和背景原理, 因为建筑在东西方向上留下的巨大空洞, 加上内部材料的质感、颜色、通透性, 都不具有明显的焦点, 就间接促成了观察者注意到这个巨大的空壳的边界, 形式整体的意象。再近距离就是注意到这个空壳下的撼人的空间了。

3.2 建筑与周边环境关系

当然, 身处优美环境当中, 建筑本身也要有呼应, 廊屋形制的图书馆主体顶界面有着异于寻常建筑的开放设计 (见图2) :纵向的天窗提示空间的水平纵向动态;或大或小的两处缺口, 一方面使建筑体量在强调完整统一的基础上隐约带有分段聚合的意味, 强调自身形象之余又对周围小体量聚落建筑有所呼应, 另一方面将整个管道空间的水平纵向动势转为竖直向上发展, 室内有限空间与苍穹中的无限空间在此相交融。这种空间动势连同形制的简朴、素拙, 使得图书馆如同在村舍聚落中起着统领作用的乡村教堂一般, 实现了在这个校园中的“象牙塔中的象牙塔”的意象。

4 色彩与心理

色彩是心理活动的客观依据, 一切视觉表象都由其产生[6]。而在图书馆建筑中, 色彩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氛围格调, 它构成人们的视觉意向, 影响到人们的心理行为和精神风貌。因此, 要特别考虑色彩心理学在图书馆设计的应用, 图书馆是安静的场所, 需要营造的是安逸闲适的氛围, 来让读者以平静的心态投入阅读与学习。

4.1 建筑外部色彩处理

这座图书馆在用色方面很讲究, 从外形看, 由于它身处乡土田园的优美环境中, 那么它便用了淡淡的灰白色的清水混凝土做建筑表皮, 这个颜色非常低调, 从远处看, 如果不是尖顶, 那么它真的就好像隐藏在树丛之中, 和环境融为一体了。图书馆附近有油菜和银杏树, 因此, 可以看到绿色的油菜、黄色的油菜花还有随季节变化的银杏叶, 这些颜色与图书馆的灰色相得益彰, 增加了图书馆的宁静感。与之相协调, 从它的入口台阶、石门框、土地以及入口片墙的暖灰, 过渡到入口小广场的铺砖的偏冷灰色, 再过渡到台阶之上的小广场的大理石铺砖的青灰色, 色彩由暖到冷色过渡, 使人的心境更加静谧和淡定。

4.2 建筑内部色彩处理

再看图书馆的内部空间 (见图3) , 因为图书馆是大家心中一个可以停留并且阅览的地方, 因此, 从理论上讲, 图书馆内部的颜色处理应该以暖色为主, 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但是又不能太过饱和, 那样容易让人过度亢奋激动, 反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心境。

这座图书馆处理得恰到好处, 从墙壁到窗台再到地面都是原木棕黄色, 这种颜色既偏暖又沉稳, 让人感到温馨和放松。同时, 阅读区的天花板是灰白色的, 这种没有明显色彩倾向的氛围让人平静。因此, 当处在阅览空间中, 周边是温暖的黄色, 顶上是素雅的灰白色, 窗外是自然的山色, 整体的色彩氛围营造出适合阅读, 更适合长时间安静阅读而不感到疲惫和冷酷的空间氛围。

5 空间体验

5.1 外部空间体验与心理

首先, 建筑的入口空间组织十分用心。入口组织了两个小流线。一个可以算是小品, 沿着山坡, 一条弯曲的台阶向上, 穿过几个石门框, 门框两边都是无头的石雕塑, 这个空间无疑是宁静的, 旁边石花台里鲜艳的花只能衬托出小路的安静。另一个是在几步台阶之上一个古朴的片墙上一个门框, 推开一扇老旧的木门, 吱嘎作响, 那是历史之门?还是知识之门?刺激人的心理安静下来做思考。

再看见一堵片墙, 厚厚的片墙是老砖砌筑, 上面长有藤蔓和青苔, 一个个连续的拱洞, 透着古朴的气息。透过拱看到的是小青砖铺地, 后面还是一堵墙。抬头向上仰视, 巨大的向上的空间令人震撼。立刻穿过这堵墙, 开始上台阶, 台阶之上是一个开阔的小广场, 花岗石铺地。这个广场尺度上虽然说是比较开阔, 但是由于正好处在图书馆巨大的开口和大屋顶的空间影响之下, 因此显得宁静。再通过一段台阶, 才进入图书馆。由于开口这面完全是通透的玻璃, 而且内部构件没有与屋顶相连, 就像是一个混凝土盒子包了一个玻璃盒子, 形成强烈对比。

5.2 内部空间体验与心理

内部空间整体简洁大气 (见图4) , 一进入口便看到一个宽阔的直通3层的大直跑楼梯, 而且楼梯的右边做了细节处理, 把几级合成一级, 这样方便坐在楼梯上进行阅读, 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体验。同时, 楼梯作为交通空间, 那些坐在台阶上看书的同学也可互相交流, 同时因为有高差, 大家又互不干扰。

由于功能需要, 内部被分成了阅览空间和存书空间。这个图书馆把书架放在了中间, 使流线变得简洁, 同时这里人流更集中些, 所以取书的时候也容易产生交流。北面设置了小的阅览空间, 满足了私密性和领域感的需要。而南面沿窗, 光线很好, 也设置了座位, 很宽的木质窗台可充当了书桌也可坐可躺, 个人归属感很强。同时, 局部设置了阳台甚至露台, 当感觉阅读疲惫时, 可以走到阳台上去眺望美景, 欣赏自然, 瞬间舒缓了身心, 同时这种处理让室内外空间进行融合, 给人一种跟随书籍和美景一起旅行的惬意心情。

6 结语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当中的精神文化中心, 从对川美新校区图书馆设计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要照应校园周边环境, 传承历史文化, 营造有文化气息的场所氛围; (2) 在造型意向上, 应符合高校气质, 表达图书馆的精神内涵, 体现其在高校的重要地位; (3) 在外部色彩处理上, 应避免突兀的色彩, 与周边相协调。而在内部, 要注意冷暖色搭配, 既使人静心阅读, 又温馨宜人, 从而让人长时间阅读也不易疲倦; (4) 在建筑空间处理上, 要营造适合阅读的空间氛围, 提供人性化的阅读空间和能观景休闲的空间。给读者归属感和舒适感, 是人性化设计的体现, 也是建筑师按塔式心理学的“人———环境———建筑”进行整体性思考和设计的体现[7]。

[ID:003521]

摘要:以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图书馆为例, 从文化影响、建筑形态及与其周边关系、色彩处理、空间体验等方面来探究建筑心理学在高校图书馆设计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并从建筑心理学角度对高校图书馆设计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设计,建筑心理学,形式意象,色彩心理,空间心理

参考文献

[1]D.肯特.建筑心理学入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2]冯江.一处浅丘基地的记忆: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园地志解读[J].新建筑, 2009, 27 (4) :40-45.

[3]余斡寒.家·园:从汤桦的建筑理念看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图书馆设计[J].建筑学报, 2011, 58 (6) :66-68.

[4]汤桦.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图书馆[J].城市建筑, 2011, 8 (7) :75-79.

[5]汤桦.地域性的文本策略:关于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图书馆[J].建筑与文化, 2011, 8 (7) :54-57.

[6]小林重顺.色彩心理探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建筑环境心理学中期作业 篇5

《建筑环境心理学——城市意象之要素表达》实验课程内

容、要求及时间安排

一、南京城市意象(可以运用文字、图形、图片、影像、录音、描述等手法)。

主题例如:

A、城市印象之幽怨南京——从时间、事件角度着手,在建筑相关知识的平台上描述。

B、足下的记忆——用特定的,具有特色的路径来描述、记录南京的城市印象。

C、菲林中的南京——用图片定格南京的印象,以插图的形式描述南京城市印象,要求图片有特定内涵,辅以文字说明,能前后连贯成文。

D、…………

二、特定环境的意象(如城市广场、城市街道、城市开敞空间、城市街头绿地,但是必须是一系列的特定环境,寻找他们的共性,归纳他们的公共意象;可以运用文字、图形、图片、影像、录音、描述等系列手法)。

三、要 求:

1、从凯文林奇的五要素角度来展开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知识,学习实地调研的方法,努力提高调研的效率。

3、实地考察研究对象,积累数据,为后面课程选题做好准备。

4、个人可依据自己较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5、以3~8人组成小组调研为宜,调研的成果要求有一定人员数量体现。

6、即日开始调研,第七周、第八周的课时用于自由调研,第九周(11月1日)课上收取实地调研报告,请将组员的姓名、班级、学号注明于报告封面或者扉页。

四、成果考核:

要求与授课内容相结合,选择合适的研究切入点,了解相关研究进程,为课程考察积累数据和相关周边知识。实验课程成绩占课程最终考核30%。

高层建筑的心理学影响 篇6

学者们对工作绩效的界定因不同学者研究视角的的差异,而存在不同。Stoma把组织达成目标的程度作为绩效的定义;Schneider指出绩效体现为某个人或系统的所作所为;Morhman将绩效定义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为了达到某种结果而采取某种行动,从而得到的最终效果;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一定程度上绩效同行为有着一样的内涵,绩效就是人们采取的、能被他人有效觉察到的行动。杨杰等人将绩效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某个个体或组织采取某种方式最终得到的结果,他们认为绩效是时间、方式和结果的统一体。

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诸多,其中员工的心理是影响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情绪智力因素、人格因素、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心理资本等方面分析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以便为提高员工工作绩效作出指导和借鉴。

一、情绪智力是影响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员工的情绪智力是通过调整员工的状态使其更加理性地投入工作从而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的。拥有高情绪智力的员工相对于低情绪智力的员工,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进行自我激励,更少地将不愉快的情绪带入工作中。当遭遇挫折时,高情绪智力的员工能鼓励自己将工作做得更好,他们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1]。

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情绪智力与不同的工作领域——如政府雇员、公司职员、公关与销售人员、心理咨询人员、舞蹈演员等,和不同工作层级——如普通工作人员和管理者的工作绩效的关系十分密切,更高水平的情绪智力有着更高水平的工作绩效。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在控制人格变量和一般心理能力之后情绪智力仍然能预测工作绩效。最后,在单独的实证研究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元分析结果也证实了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二、大五人格各维度能够有效地预测工作绩效

通常将大五模型分为以下五个维度:神经质、宜人性、经验开放性、外向性、责任心。Barrick指出,人格因素主要预测的是工作绩效中的周边绩成分即关系绩效,它是构成组织的心理背景、社会背景的行为,而不是直接的生产和服务活动。人格因素通过促进任务绩效而提高整个组织的有效性。

在大五人格各因素中,责任心的预测因素是最稳定而有效的,而责任心就是特质定向的动机变量。其它四个维度的预测力局限于绩效指标或特定职业群体:宜人性与外向性能较好的预测人际作用较大的工作(如管理、营销),其中宜人性能较好地预测服务类工作,经验开放性的预测效度变异性较大,主要发现它对创造性的绩效和培训工作绩效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作用。

三、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之一

丛庆、张强等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员工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程度就越高[2]。李晓玉研究结果表明,领导品德组织公民行为工作倦怠与工作绩效呈负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呈正相关。

一般自我效能感能显著地调节工作不安全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对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之间关系也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对工作满意度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工作幸福感和工作绩效都有显著的消极影响[3]。诸多研究表明员工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正相关,说明自我效能感也是影响工作绩效的心理因素之一。

四、成就动机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成就动机正向影响工作绩效,可以用成就动机预测工作绩效[4]。在成就动机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的两维度中,回避失败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显著,而追求成功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不显著。

高成就动机水平的员工表现于克服困难的意愿,要达成卓越的最高目标,追求有竞争性发展潜力的行业,选择有机会超越别人的工作等。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动机,把握员工的动机和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同时采用合适的激励方式,使员工的工作绩效得以有效提高。虽然每个员工都有独特的动机构成,但是成就动机是排在第一位的对每个员工都非常重要的一种动机。

五、拥有心理资本可以有较好的工作绩效

Luthans等认为心理资本由希望、乐观、自信和坚韧性四种积极心理状态构成[5]。Larson等人认为,拥有希望的员工通常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制定了实现目标的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并能努力实现目标;有坚韧性的员工能够更好地应对难题和逆境并取得成功;而乐观的员工能够积极地解释工作中的事件并经常拥有积极情感,而这些积极情感能够开阔他们的注意范围、使他们易于产生和接受新观念、新实践并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

在工作场所,拥有心理资本的人也可能有较好的工作绩效,具有持续改善及影响他人的能力。有学者发现,学校领导者的心理资本与工作态度,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组织气氛、心理和发展。心理资本的组成因素如希望、乐观、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等,对工作绩效与态度会产生影响。

六、积极情感影响工作绩效的某些方面

张剑等人研究发现,作为情感状态形式之一的积极情感,是员工工作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6]。积极情感除了对任务绩效影响不显著外,对适应绩效产生的影响最大,对人际绩效和努力绩效的影响作用次之。员工的积极情感越高就更热爱工作,对工作的投入也越多,他们具有更多应付困难的办法,在困难面前更能坚持;积极情感越高,个体更可能主动地与人交往,人际关系更为和谐;积极情感越多,个体更愿意自主学习和创新提高,积极地去适应环境。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个体处于轻松、愉悦的积极情感状态时更能放松自己,拖延工作时间;而当处于焦虑、压力与紧张的情景时,反倒会抓紧时间,积极投入地尽快完成任务。因此消极情感也有可能对员工的工作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七、影响工作绩效的其他心理因素

心理能力包括一般认知能力和特殊工作知识。很早之前就有学者发现:心理能力能显著地影响工作绩效。后来多个研究证明了责任心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受认知能力的影响显著,较差的认知能力能使责任心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效度减弱。

工作满意度、目标定向和组织承诺对工作绩效产生不同影响。员工对工作本身、薪酬、晋升、同事以及上级越满意,工作绩效越高;组织承诺与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学习绩效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创新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学习目标定向显著正向影响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学习绩效和创新绩效,而成绩目标定向正向影响任务绩效,负向影响学习绩效,对关系绩效和创新绩效没有影响。

根据以往研究总结出以上几种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心理因素,但笔者认为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心理学因素不仅仅限于此,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以便为以后的研究及提高工作绩效提供更多的理论借鉴。(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余琼,袁登华,员工及其管理者的情绪智力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 心理学报,2008,40( 1):74~83

[2]丛庆,张强,向明,陈扬,大学生员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其工作满意、工作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第22卷第2期2008年2月

[3]冯冬冬,陆昌勤,萧爱铃,工作不安全感与幸福感、绩效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心理学报,2008, 40( 4):448~455

高层建筑的心理学影响 篇7

1 建筑的相应概念

1.1 建筑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主要就是对于环境与人自身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指的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 必须要重视绿化和噪音等因素, 将空气质量与建筑环境设计结合在一起, 保证建筑物的整体舒适度, 而且居住者的生活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建筑环境心理学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可以将环境与建筑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在此基础上, 可以深入的研究工作绩效和居住者之间关系的产生, 只有对建筑心理学进行充分的把握, 才能够保证建筑能耗的减少, 并在一定程度上, 减少了成本, 保证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满足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要求。如果居住者处于一个优美的环境中, 那么建筑应用于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要更加完美, 这样人们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更大的满足。

1.2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就是对建筑物进行改造的过程, 在改造过程中, 必须要按照建筑物的居住要求和功能进行充分的设计, 对于整个建筑环境的整体进行构想, 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方案的拟定。建筑设计自身就有着一定的难度, 要求设计者必须具有灵活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保证居住者的满意度, 充分发挥建筑物自身的价值。建筑设计需要在初期进行充分的研究, 尤其是在实际操作状态下, 必须要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和假设, 但是这些假设必须要有充分的建筑理论进行指导。

2 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 在建筑空间长度设计中的应用

从前后距离上来看, 经过具体的实验就可以发现, 影响人们对于前后距离感知的因素有很多, 会有80%左右的人在心理知觉上对前后距离的判断比实际距离要短, 一般来说短了大约1/8, 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正对面的墙上设置有窗户, 那么就会感觉比没有窗户的知觉距离长大约1/5~1/20左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注意到一些细节, 如果左右方向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窄, 那么前后方向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长。通过研究可以证明, 在人的左右距离与墙壁的距离相等的时候, 那么从心理感知的角度来看, 实际距离就会与感知的距离相等, 但是当左右距离与墙壁的距离不一致的时候, 那么近一方的心理感知距离就会比平时要长, 在这样的情况下, 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就必须要对环境心理学进行充分的了解, 根据建筑的特点进行科学设计,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必须要把握每一个尺寸, 保证建筑设计符合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要求。这也是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

2.2 在建筑形式设计方面的应用

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形式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的建筑形式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学反应。建筑形式主要包括建筑物的表面形态、形状、线条、轮廓、背景、图形和建筑物的体量。这些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视觉产生一定的刺激, 也是一种客观的环境因素, 会形成一些规律, 对于人们的视觉会有一定的刺激, 尤其是在视觉环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形状来看, 这些规律中必须要具备建筑设计的秩序、立体感、简洁、韵律、均衡感。只有在人们熟悉了视觉环境下的心里状态之后, 才能够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建筑形式的设计,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建筑物的美观性与环境相得益彰, 充分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环境基本的心理要求。

2.3 在建筑色彩方面的应用

建筑设计中是离不开视觉环境心理的相关规律, 从建筑色彩上来讲, 合理的建筑色彩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效果, 例如兴奋、沉静、轻重、舒适度、大小、温度、膨胀收缩、明亮与黯淡, 这些都会影响建筑色彩的应用。充分认识建筑色彩对视觉环境心理的影响.对于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起着指导作用。

2.4 在城市环境设计方面

建筑环境心理学从广义上讲是城市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进一步扩充为城市环境心理学。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处理建筑环境心理学遇到的一些同题, 例如高密度居住区里出现噪音增多等现象, 造成不良的居任环境, 其是衍生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内涵。建筑环境心理学上的一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适用于城市环境设计。

3 结语

建筑环境心理学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 但在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中却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面对当前人居环境品质逐渐恶化, 空气污染与噪音逐渐增多的现象, 我们应该越来越关心人类生存的环境, 完善和提高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及至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的质量, 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家园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温新建.建筑环境心理学中有关空间使用的几个问题[J].现代科技 (现代物业下旬刊) , 2010, 9 (1) .

关于商业步行街的建筑心理学思考 篇8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结点,标志物,形象

1 概述

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商业步行街具有了某些共有特征:

1)充分体现出对人的尊重,满足购物者的各种需求,提高购物的乐趣和舒适性。

2)建筑环境设计在寻求意义的建筑浪潮中,注重人与物的关联,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建筑的含义和人情味。

3)现代商业步行街在经营、公共设施、绿化、空间整体上相互配合协调,在舒适、美化环境和公共设施方面有明显进步。

总之,现代商业步行街的发展,人们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是围绕着人在商业街中的主体地位,满足现代化社会条件下人们不同的心理需要,而成为城市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和信息的聚焦点。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建筑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

2 商业步行街

商业步行街是人类存在空间的表现形式之一,人是其主体,因此,以人为核心,满足步行者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协调人与商业环境的关系,创造人所喜爱的明确难忘的场所成为了设计的关键。这就是我们的设计思想基础,而具体到设计,需要一个能够指导我们设计的中介,这就是建筑心理学。空间知觉、环境认知以及环境心理感受都是人们在步行街的不断行进当中不断体现出来的,这些感知的好坏也直接决定了步行街设计的成功与否。而沙坪坝商业步行街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

2.1 清晰的形象

心理学家认为,判断自身在环境中的位置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之一。 步行街清晰的形象便于人们的活动,人在其中感到行为的自由,从而产生一种控制感,活动于这一环境,熟悉这一环境,并产生安全感和安定感,增强人们内在体验的强度和深度。加上良好的视觉形象,就会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

就形象而言,沙坪坝商业步行街非常清晰,它位于区内几家最大的商场之间,有重百、明日、凯瑞等,从立洋百货开始,就能明显感觉到浓厚的商业气氛和人流的涌动,李鹏的题词是正式进入步行街的标志,沿着它清晰的路线可以轻松地步行,有休息座椅、绿化环境、喷泉流水,这里的环境和氛围是区内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匹敌的,因此有着很强的可识别性。这也是它吸引人流的首要条件。

2.2 个性的街道形象

商业步行街通常是人们感知最深刻的地方,如果突出街道空间环境的特征,将加强商业街的形象性,使其更具表现力。步行街的环境形象可以通过许多方面来表现,如特殊的照明方式、特殊的地面纹理和沿街建筑立面特有的装饰细节等。

这在建筑心理学上可以从环境认知的知识来理解,先由基本的感知到认知,再认识理解、熟悉。商业步行街就是利用人的这一心理过程来吸引人们的第一次目光的。

沙坪坝在这一点上的处理比较特别,它给了步行街一个个性化的主体——“三峡”,具有特殊的文化情境,超越了单纯的物质层面上的特殊,并且在整个步行街的布置上也呼应这样一个主体,让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当我们一提到沙坪坝商业步行街,所有去过的人都会想起“三峡”二字,这是它的成功所在。

但是就单从街道建筑来说,这些沿街建筑显得比较杂乱,例如重百、明日大楼都与街道关系不恰当,而且立面造型风格各异,从整体上缺乏统一和特点,不能给人鲜明的印象,这是它做的比较失败的地方。

2.3 明确的结点

结点是步行街的锚固点,在组织商业步行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往往以广场或(中庭)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位于街区中部的道路交叉处与主要用途的建筑结合起来。结点是人们行进过程中的停留点,因为人们常在这里集中注意力,更清楚地感觉周围的环境,因此它必须是突出和难忘的。结点的形象通过它的功能和形式而显现,首先它是活动集中的地方,自然增添了它的个性,如果再有强有力的空间形式,形象就更加深刻。沙坪坝商业步行街的结点可以说是整个街道的亮点,这个结点就是三峡广场,它不仅具有空间和形象特质,还具有文化特质。下面我将重点介绍一下三峡广场。三峡广场由绿色艺术园、商业步行街、名人雕塑园和三峡景观园组成,它们既是一个有机整体,又是一个各具特色独立成章的个体。巧妙引用城市公园的设计思想,实现自然景观和城市空间的结合,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结合。它在宣传三峡工程和文化的同时,也把沙坪坝的绿色文化、科教文化和历史文化融入其中,自始至终表现了一种重庆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巴渝文化的穿透力,就像坐落在三峡广场中心的三峡艺术碑一样,表达出蓬勃向上和催人奋进的精神。漫步广场,让人时时感受文化氛围的浓郁,商贸的繁荣。而美丽的三峡风光以及绿草、树木、鲜花、翠竹、水景、雕塑、喷泉、音乐和绚烂的灯光,把三峡广场变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2.4 街道的连续性

街道不仅要有明显的特征,同时还必须保持连续性,这是人们认识规律的要求。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具有依赖性,街道的某些特征重复出现,对人识别环境具有强化作用,能增强体验的深度。街道的连续可以是专门活动或用途的联系,也可以是地面铺装或建筑风格、绿化等的连续。商业步行街是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体验被感受和印象的,因为它是一个整体环境。沙坪坝商业步行街的连续性主要是通过用途来实现的,它集中了所有的商场,人们的购物活动得到了连续的保证。但是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在建筑风格上缺乏连续性,不能加强步行街的形象。

2.5 显著的标志物

清晰可见的标志是人们感受环境时所依靠的稳定支柱,商业步行中,各类标志对人的活动起到了引导作用。同时也通过这类标志物来识别环境,增强步行街的可识别性。

沙坪坝商业步行街的标志物有两个:一个是位于步行街入口的起点标志——李鹏的题词。它标明了领域的界限和入口,具有象征意义并给人以强烈的起始刺激。一个是位于三峡广场的中心标志——三峡艺术碑。它在整个步行街环境中具有统治性,对整个街道空间起了重要作用。

2.6 选择的多样性

人为步行街的主体,主体感的获得是通过商业环境满足人的不同需求来实现的,这种需求不仅有层次上的区别,而且还有特征方面的差异,由于个性不同,不同的个体对环境产生不同的需求。个性显示了一个人的自我特征,它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和倾向性。因此人对环境的要求也是极其复杂的。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需求不同,个性差异也要求商业步行街环境提供多样选择性的行为场所。在这一点上,沙坪坝商业步行街也做得比较好,它不仅有提供购物的商场,还提供了看电影的沙坪坝电影院、欣赏的三峡小瀑布、交谈休息的下沉广场和林荫坐台,坐骑玩耍的羚羊雕塑,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人的需求。

3 结语

建筑乃人类存在空间的表现形式,非单纯客观的存在;商业步行街并非简单的购物环境,它包含了更深刻的意义,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场所,是社会、经济、文化、信息的聚焦点,是以人为核心的场所,因此人的心理需要才是设计的关键,而建筑心理学自然就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中介。沙坪坝商业步行街也正是在设计当中充分考虑了人的心理感受,以步行者的行为及心理需求为依据,以人为主体,使空间环境与这些行为及心理需求达到合适化。

参考文献

[1]谢文博,王小凡.浅谈商业街的文脉与特点[J].山西建筑,2008,34(1):212-213.

高层建筑的心理学影响 篇9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施工安全管理,认知地图

进入21世纪,建筑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增强。建筑业作为我国新兴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安全事故多发的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建筑施工项目生产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施工场地窄小,往往需要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2)露天的作业和施工周期长使劳动者作业条件十分恶劣;3)建筑产品体积的庞大性;4)施工作业的流动性;5)建筑作业场所的固化使安全生产环境受到局限等。

因此,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直接引起的。但不考虑客观的情况而一概指责施工人员的“粗心大意”“疏忽”却是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所以,还应当进一步研究造成安全事故的背景条件,即不安全环境,如照明光线过暗、视物不清、光线过强等。施工现场就是与建筑施工活动紧密相关的环境。有序、整洁、周密布置的施工现场的事故发生率肯定较之杂乱的现场低。施工机具、材料堆放零乱、生活及生产用电乱拉私扯,不仅给正常生活和生产带来不便,而且会造成人的烦躁情绪,从而增加事故隐患。

1 环境心理学的内涵及环境与行为的辩证关系

1.1 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作为心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的环境心理学,是通过把人类的行为(包括感情、经验)与其对应的环境(包括自然、社会)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结合起来并加以分析。它以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等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在传承和吸取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法则和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人们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1]。

1.2 环境与行为的辩证关系

在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中,人通过各种手段改变了环境;在此同时,人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中环境与行为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人通过身体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被感知到的刺激通过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到人的大脑;大脑将感知到的刺激与以前储存的记忆表象进行比较和识别,即进行回忆和联想;在识别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对环境的判断和认知,即形成“行为环境”;个人对可感知到的环境信息进行储存备用,或就此作出反应行为或注意[2]。环境与人的关系模型为:外界环境→感官→大脑→注意或行为。

2 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作为研究人与其周边的物质、精神环境之间联系的环境心理学,自20世纪60年代确立以来,至今已逐渐发展完善。它主要的研究过程是人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和分析,寻求外界最佳的刺激,再根据心理和行为需求去调整、完善周围的环境[3]。因此,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运用环境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在建筑施工空间中的活动及人对施工作业环境的反应,将有助于建设和改造出真正人性化和更安全的建筑施工活动环境。

2.1 环境知觉

施工作业人员进入建筑施工环境,首先就要了解作业环境。作业人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接收建筑施工环境中的信息或刺激,经过自身的经验,把建筑施工工程的空间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在头脑中形成对建筑施工工程的大体印象,这就是“环境知觉”。人们通过环境知觉来初步感受建筑施工作业环境的空间格局和安全性。

1)视觉。在人类的各种接收环境信息的感官中视觉最为重要。据研究,人们从外界接收的信息中,有85%是通过眼睛捕获的,而且这种视觉信息与触觉等其他感觉相比显得更完整[4]。人眼对光源或物体颜色的识别产生色彩心理,它可以根据不同的表面视觉属性表现为不同的色调,并引起不同的心理效果。因此,对于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工程部位如临边、洞口等,可以设置警示性颜色的标识等,使作业人员对这些危险部位在脑中产生警觉意识。此外,眼睛的明暗层次感随光线变暗而急剧变得迟钝起来。当光线弱时,我们不太能分得清明暗层次,同样在强光下,眼睛对明暗层次也会变得迟钝。人的眼睛在555 nm的黄绿色段上视觉最敏感。因此,从打动感知觉能力的强弱角度看,略带黄绿色的物体最醒目,最能被人发现。2)听觉。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人的听觉比其他感觉具有易引起人的注意、反应速度快、不受照明影响的特点。声音给人的印象因其持续时间而异,持续时间越短,声音就越感尖利,就越容易引起人的不安全感[4]。因此,在一些没法安装照明的地方,可设置声音警报器等。3)触觉。触觉,即人的肤觉,是感受系统只是对刺激作用连续过程中的一段发生反应。为产生肤觉,外界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而任何强度上超过某种限度的刺激作用会引起疼痛,破坏肤觉系统的正常活动。温度作为外界作用于人体最主要的肤觉信息之一,影响着人的工作效率。极端温度不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甚至会危害健康。显而易见,没有所谓最好的单一温度。“舒适范围”是指大多数人感觉舒服的有效温度范围,这和人们穿多少衣服,从事何种活动等有关。当温度在24℃~27℃时,人们觉得最舒服。因此,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温度环境,能减少作业人员的烦躁情绪,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空间认知和认知地图

空间认知依赖于环境知觉。人们捕捉到与施工环境中相关属性信息和背景后,储存在大脑中随时供回忆和识别,由此渐渐加深了对施工作业环境的认识和了解,记住了它的作业环境中各项特征,这便是施工空间认知的过程。

认知地图并不仅仅是储存于大脑中的一张折叠的照片,它是经过大脑精简加工的产物,不精确、不完全和简化是这张心理地图的主要特色。很多研究说明人们会把日常的实质环境知识转化为相对简单的地理形式[5]。如一个椭圆形的铁路体系人们会把它看成是正圆形的体系;两条斜交道路交成的十字路口,人们会把它看成是由两条正交道路交成的。

虽然认知地图是不准确的、不完全的和不完美的,但它很有用。它表明我们描述环境时是有选择的,是以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意义的方式处理和组织信息的,其结果是产生了一个有效率的简化的认知结构。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认知地图可以帮助作业人员适应施工环境,帮助工人在施工建筑物内的定向、定位和寻路。它能帮助工人在记忆中对施工环境布局加以组织,提高在施工环境中活动的机动性,方便工作、休息等活动[5]。比较清晰的认知地图有助于作业人员更加充分有效地感受施工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和位置,为工人提供更强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2.3 注意

虽然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因素,但与人的外界环境紧密联系[6]。在施工安全管理中,可以通过外界环境的改变,来影响作业人员注意的内容,即注意力的分配,通过不同的外在因素影响作业人员所处的外界环境,从而诱导性地强调那些需要加强注意的危险信息对作业人员的刺激,避免那些不重要的信息内容在人脑中被注意。同时,可以通过发挥外部环境活动的影响作用,刺激作业人员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重要信息内容的注意能力,从而诱发和调动作业人员自发地对注意力进行合理的分配。

其中,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注意的原因;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差异越大越容易引起注意,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是指刺激物的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刺激物的活动变化和新异性也能引起注意[7]。

3 结语

环境心理学是目前心理学研究中最热闹的一个方向,因为它以人的行为—环境为研究对象,探讨外部环境、人的知觉、注意、人的行为等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了解,因此环境心理学得出的理论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也将帮助其他所有应用科学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为社会建立更和谐的秩序。

参考文献

[1]徐磊青.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学[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6.

[2]宋祖祥.工程心理学[M].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梁颖仪,刘管平.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绿化设计[J].广东园林,2006,28(6):16-18.

[4]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26-30.

[5]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9.

[6]彭聃玲.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1.

心理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篇10

认知法是人类认知心理学科中延伸出来的一种方法。它是受行为主义的心理影响的一种方法。听说法而产生的相对立的一面。英语教学法需要遵循其相关的英语教学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

2. 着重强调在对语言进行理解和语言规则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深入学习以及练习;

3. 运用自身的母语进行学习;

4.分析改正错误的理解。

由此可见,其在认知的思想上与认知心理学大致相同的,体现为认知心理学思想的一种表达形式,在英语教学上主要表现:

1.通过对英语所学的词汇"语音以及对语法的分析和对英语语言的结构理解和掌握上运用语言的能力将其意义在情景中进行发展。可以通过在句型结构上进行语言练习;

2.在人的认识结构过程中,强调行为的作用;

3.在认识心理学英语教学理论中,强调学生重视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意义。

二、认知心理学与社会构建主义的关系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构建主义教学方法主要目的是将当代教育心理理论上的一些方法运用到英语教学上。它的运用将英语教学进入一个新型的视角中。这种社会构建主义英语教学观主要包含:

1.学生自己对英语技能和知识进行构建或学习获取;

2.与社会形成互动,表现在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过程中;

3.这个理论影响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因素,包含学生自身。老师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环境"其中进行知识构建的学生本身决定着学习,而老师在过程中引导和提供经验,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和营造气氛,这种理论极大地运用了认识心理学的相关思想:

1.认知心理学中的构建主义理论,即强调主体本身对事物认识的构建及理解,强调自身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

2.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即以人为本,注重教学过程中人的需求,将人的情感。思想以及需要放在认识首位。

3.社会互动,即注重主体自身和周围环境,以及在互动中和同伴。父母之间相互关联。

三、英语叙事教学法

叙事学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经典叙事学,它表现在对文学的结构理论研究;第二阶段为后经典叙事学时代,它的特点为把教学实践因素整体语境化;第三阶段为叙事理论与跨媒介化,即多学科的发展整合。叙事的发展过程就是一种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理解事物的自然发生性,而叙事学与英语教学结合形成的叙述英语教学法则包含了多个教学思想和理念:

1.它是多个英语教学方法的补充。增强以及完善"它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2.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叙事化,其中对英语课堂语境的叙述即为一种叙事化体现"让学生参与学习叙事教学中,能够促进他们对英语的记忆。听说和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

3.叙事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将英语老师和学生两者自身的英语知识以及教学行为进行的信息重新呈现,可以对知识进行叙事化监控以及管理。

四、认知心理学对英语教学的理论指导

在人的心理现象以及过程中,认知心理学遵循五条原则:

1.重视人的过程中认知结构和第一只知道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分析的英语学习方法,使用和分化的能力,以保证后续英语教学不断,达到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效率。

2.注意内部发展的心理认知过程,即认知信息处理学生的英语学习是一个过程,只有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认识到程,可以更有效地指导英语的教学,例如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和思考,接受新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建情况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3.注重客观事物的认知概念的角色认知心理学的意义是促进学生学习英语从概念的角度,而不只是一个数据信息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可以完全理解的心是主动学习的概念,找到学习的意义,如英语教学是合理的和有效的方式“认知”是英语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是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另一个是积极理解和学习,思考更多,所以你可以了解更多。

4.加大认知信息的反馈作用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前期过程的了解,也需要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地对信息加以反馈,这样才能不断地总结,好的方法继承和发扬,不足则要加以改进,从而组织整理出一套适用于英语教学的方法,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5.承认在认知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每个人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也有自己的个性需求,所以我们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学习认知的差异性,在充分满足其个性需求的同时加强对其教学的指导,使得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需要认知遵循这些原则,并加强对这些原则之间关系的理解。

五、认知心理学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如何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水平,运用学生自身的潜力以及能力,从而获得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教学上的成功,这是非常值得进行研究的问题。上述表明认知心理学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影响,而英语教学注重的是人的学习思维能力培养,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挖掘以及对英语语言学习规则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语言操练,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认知心理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英语教学进行应用:

1.掌握认知心理学的认知规则,并结合英语教学应用需要注意的主体学习英语的认知心理过程,它的语言信息处理和研究”的使用在英语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独特的机制和相关函数在人类的大脑,和信息形式的语言认知和掌握语言结构,集成到相关和发挥其他实践学习和认知能力。

2.关注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将存在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的性别、年龄。等各种因素动机和概念是不同的,因此,认知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差异。如果没有学生的差异进行全面分析,而不是根据他们的能力,学生难以获得全面发展。只有在学生的认知差异研究,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水平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的认知心理学,英语教学必须进行分层渐进教学模式,即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内容分层、目标层等。

3.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团队合作的方式。团队合作就是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两两一组或者更多人的组合,这样互相的学习,督促。一来能够指出相互的不足,从而加以改正。二来由于英语学习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英语加以运用,熟能生巧,故加强团队合作,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性进行分组,不仅要考虑差异性还需要考虑互补性,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其次就是要明确英语学习的任务,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就是要对团队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和跟踪,以指导学生在之后的英语学习中不断地改进。

高层建筑的心理学影响 篇11

文章简要介绍了环境心理学,在具体分析产后妈妈对产后护理中心环境需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产后护理中心的设计当中。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消费观念的转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健康和美的强烈追求。更多的产妇希望在一个舒适良好的环境中渡过人生最关键的时期,但目前在其空间设计无论是功能还是审美的要求大多都流于形式,粗制滥造,有的是过度追求高档奢华,有的是缺乏文化内涵,不能满足女性特殊时期的的身体、精神、审美上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将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入到产后护理中心设计当中,创造出适合女性心理生理需求的产后护理中心。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研究的不仅仅是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并且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它是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对室内设计来说了解人在不同室内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室内环境设计中各要素的关系非常重要,例如如何进行空间的组织、分割,界面的设计、色彩和光照的搭配,室内环境的处理。

产后妈妈心理需求对产后护理中心环境的需求分析

产后护理中心是专门服务于母婴的护理机构,服务的对象是刚分娩出院的新生妈妈和新生儿,即坐月子期间的产妇和婴儿。主要从产后婴儿的喂养、健康保健和产妇的修养、塑形、哺育、培训、交流互动、精神放松转换的终极收获,不仅满足安全、健康、专业功能的需求,更要站在产妇的视角通过产后护理中心空间、材料、光与色彩及声音的设计与人们心理相结合,达到人与建筑相和谐。设计出符合产妇消费心理和审美心理的的方便、快捷、温馨、舒适、及功能多样化的室内空间。

1.安全性的需求

由于产后妈妈心理生理的的改变,从妈妈的女儿变成别人的妈妈,作为一位新生妈妈对宝宝的责任感,他们对空间的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例如,空间装饰的材料、光的亮度、婴儿床的设计等。并且因自己身体上的改变引起的她们行为上的不便,所以她们对于产后护理中心的公共空间例如大厅、休息空间、服务厅、健身中心、培训室及保健中心等都要有利于她们的行动。所以安全性也成为她们对空间的最基本需求。

2.私密性的需求

对于新生妈妈来说希望所处的环境隔绝外界的干扰,并可按照自己的想法支配自己的环境。即使在专属的女性空间中,私密性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被虑到,如公共活动区的入口处、哺乳区等地方都要求有私密性,设计师应该为女性提供不同层次和各种灵活的空间,来提高空间的私密性。产后护理中心的私密性更应将关注点涉及到相应空间的视线遮挡、声音隔绝等方面。从而在独处的情况下表达自我感情,进行自我评价,而在需要时又要保持与其他人及外界的接触。

3.舒适性的需求

在产后护理中心,新生妈妈在产后恢复的一个月内,不仅希望能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安全性、私密性,同时也希望有“家”的氛围,空间是否舒适,直接影响着女性对空间的心理评价。女性敏感、细腻,因此,对于空间的采光、通风、家具的设计、面料的选择以及材质的舒适度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例如空间里的家具应采用圆弧、曲线的造型不仅体现功能性得需求,而且更加空间化。如阳光房内以圆形来摆放家具,产生很强的“聚合感”。

室内空间在心理环境心理学中的运用

1.色彩

当人置身于一个空间内时,最先闯入人们视觉的是色彩,不同的颜色搭配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色彩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视觉美感,而且影响着人们的情绪。产后护理中心在其不同的空间采用不同的纯度明度色彩,第一类新生妈妈常接触的空间上重点使用了纯度较低的颜色比如纯度较低的绿色,蓝色,粉色,这种颜色使人宁静、放松,缓解疲劳,对精神紊乱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第二类为新生儿,新生幼儿初期对艳丽明快的色彩较为敏感,因此我们应在公共区域如大堂、休息区、接待室等空间采用了高纯度及明度的色彩,以提高婴儿的色彩认知度。

2.材料

材料的使用不仅是体现不同材料的不同质感、各具特色的构造细节,而且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安全,特别体现在特殊人群方面。在产后护理中心除合理布局平面以外,利用装修材料与构造手法,也可防止噪音的干扰并且在产后护理中心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十分必要;家具、装饰细节应采用有弧度、柔软、体现充分的亲和力;顶面装饰宜采用简洁的造型和淡雅的色彩,给人一种温馨的舒适感。

3.光影

光影通过控制着空间视觉效果而影响着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合理的光影是营造室内气氛与创造意境的“特殊材料”。在产后护理中心空间的灯光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整体造型,而且要考虑安全因素如光的污染,光的亮度。设计中注重色彩与光线的结合,潜移默化营造出一种让人放松、安心的空间环境。灯光的设计根据空间的变化在其照明度上也要有亮暗的层次变化并且随着光线的变化其室内的氛围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使人不管在视觉上还是心理上均有舒适感。

结语

通过发挥特殊人群的特性,产妇心理、母婴文化利用设计表达新思想新观念,从女性角度出发去分析产后护理中心室内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新的设计观念,营造一个富有艺术感染力、符合使用者的生理心理要求并达到一种视觉与感受舒适平衡的室内空间为重中之重。

认知神经科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篇12

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相互结合, 于90 年代得到国际学术界公认的一门新兴学科, 被认为是21 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自然科学前沿研究领域。认知神经科学是神经科学的一个分支, 属于脑科学研究的范畴, 主要研究的是大脑本身, 旨在阐明心理活动尤其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脑基础, 以揭示心理与脑的关系。

认知神经科学将心理学的发展带入到一个新阶段。以往很多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都是建立在思辩的基础上, 认知神经科学中脑成像技术出现后, 这些概念和理论都应该尽量建立在神经约束的基础之上, 神经科学的证据可为心理学理论提供一种新的验证方法。总体来说, 认知神经科学为心理学带来了机遇, 同时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

二、认知神经科学给心理学带来的机遇及存在的问题

1、认知神经科学给心理学带来的机遇

首先, 将心理学从病症中解放了出来。认知神经科学正在改变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学研究所持有的一些观念, 借用潘菽先生的话, 就是“意识模糊”、“人兽不分”、“心生混淆”。所谓“意识模糊”, 指的是心理学发展至行为主义阶段时行为论者把意识完全抛弃在心理学的墙外, 而这种观念对心理学的理念与发展产生了深切的影响, 以至心理学发展至今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深受影响;“人兽不分”主要指的是心理学中的生物还原论, 将人等同于动物并将通过对动物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人的身上, 显然忽略了人具有的社会性、文化性等特征;“心生混淆”主要指的是不少行为心理学者公开宣扬心理学不过是高级的生理学, 将意识等比较抽象的概念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之外。

而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已经将心理学从这三种病症中完全解放了出来。第一, 认知心理学中实验研究范式的进一步发展使对人的意识过程与无意识过程的探讨成为可能;第二, 无损伤性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使我们得以真正区分人和动物, 从而逐渐摆脱以动物的研究结果来说明人类的尴尬局面;第三, 认知心理学中实验研究范式的进一步发展及其与ERP、PET、f MRI等无损伤性技术的结合使我们可以真正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从而避免“心生混淆”的毛病。这三点正是认知神经科学在关于人的心理活动研究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地方。

其次, 体现了心理学发展的一种部分整合趋势。近十多年来的发展表明, 对人类心理活动尤其认知过程的研究明显表现出一种从认知心理学向认知神经科学方向发展的研究态势。认知神经科学继承了认知心理学研究时所用的实验设计的精细性特征, 同时采用现代神经科学手段广泛探讨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将传统的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成功地整合在一个新的研究范式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十分复杂, 这使心理学研究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显得步履维艰, 到目前为止, 心理学之所以尚没有出现一个公认的、能解释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论体系, 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

2、存在的问题

认知神经科学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特别是f MRI技术的应用, 使得研究的数量几何增长。但这一领域研究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比如BOLD信号的来源一直有人质疑, 还比如很严重的数据分析的双重提取问题。作为一门科学, 不仅要不断积累实验数据, 还要将积累的数据整合成系统的知识。f MRI研究最大的问题其实是由数据性质及分析方法决定的, 即高空间分辨率的大量测量数据, 以及大量单变量统计的分析方法。这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一是统计效力低。受资金的制约, f MRI研究的被试一般只有15-20 人, 但因为大量单变量统计需要多重比较校正, 因此要采用严格的阈值。这导致f MRI研究只能关注最显著的效应, 而对于微小的效应通常无能为力。

二是误报很常见。多重比较矫正的越严格, 研究的敏感性就越低。因此需要研究者在敏感性和可靠性之间权衡, 采用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阈值。但这样结果中就会有很多误报。据估计误报的激活区域大概占总结果的15%。

三是重复实验很困难。首先是因为做研究要突出新意, 所以很少直接重复别人的实验。而且由于SPM统计方法的缘故, 也很难评价两个研究的结果是否一致。

四是研究逻辑的问题, 即如何将特定任务与特定的脑区相联系。要得出这个结论, 必须要表明这个区域与这个任务相关, 但与其他任务都不相关。但这样要进行大量的对照实验, 按照目前的现状也很难实现。

三、认知神经科学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1、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上

一切科学的进步都离不开“思想的驱动”和“数据的驱动”。“思想的驱动”与“数据的驱动”就像人走路时的两条腿, 哪个发展不好了都会影响心理学的整体发展速度。已经有研究者提出“心理学工作者面对纷乱繁复的心理学实证资料, 常常产生‘心目俱乱’的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理学畸形发展的现状。就像石里克所强调的, “科学研究需要“逻辑+ 经验”这样的双重标准”, 心理学研究在重视实证研究的同时, 必须得注重理论心理学的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 理论家建构出一定的理论体系, 提出一定的假设或预测, 这些理论假设可以为实验心理学提供研究课题。在认知神经科学发展狂热的今天, 有必要不时的反思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使认知神经科学在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中起到引领的作用, 必须得同时发展心理学理论, 坚实的理论基础加上丰富的实证数据才能推动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2、如何研究社会文化和生态学因素对心理的影响?

我们知道, 人作为复杂的社会性动物, 社会文化和生态学因素对心理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 因此在心理学研究中必然得考虑这些因素对心理的影响。认知神经科学通过在基因分子水平上对人的心理行为模式的研究, 不但深化了社会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开辟了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将基因和文化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完全孤立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便是在此基础上的产物。认知神经科学与文化、历史情境等因素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 这些关系也在慢慢显现出来, 它们之间更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而非互不相干的陌路人。

四、结论

心理学是一门兼容并包的学科, 从心理学历史的发展来看, 心理学研究并不介意甚至乐于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相结合。在承认人既是社会性实体、又是生物性实体的前提下, 采用脑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能够充实心理学的理论, 而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等一系列新学科的诞生, 预示着脑科学与心理学的“合作”将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Max C.认知神经心理学简介[J].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 (1) :4-9.

[2]李晓航.心理学研究工具与心理学的发展[J].心理科学, 2010, 33 (1) :251-251.

[3]叶浩生.认知心理学的困境与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0, 3, 28 (1) .

上一篇:审计实务课程下一篇:双乙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