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2024-10-09

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精选10篇)

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篇1

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影响调查与策略

黑龙江省儿童中心

李丹丹

摘要:现代社会高中学生面临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大,在心理上需要解压,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的提升,以音乐教学为载体,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素质与心理素质。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高中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学通常被称为青年初期,学生身体发育接近成人水平的早期,心理成熟,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可以看到具体事物的抽象意义,并具有辩证性,发散思维发展迅速,喜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不迷信,不盲目跟风,他们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没有别人的干扰,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在这期间,他们面对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在很多的压力面前他们的心理需要解压缩,需要释放。另外高中生在经过小学和中学的基础教育以后,已掌握很多的知识,理解力、记忆能、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强,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占主导地位。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态,并积极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审美升级,将导致其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呼唤教师的创新理念、能力和他们充满创新的性格。因此,在高中阶段,学生的 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音乐老师更注重音乐教学对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效应。

一、利用音乐学科特点,愉悦学生心理

轻松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感到快乐,它会影响人类的大脑皮层,这种积极的刺激具有辅助减压的效果。另一方面,美妙的音乐可以影响人类的听觉器官,从而影响身体肌肉、血液循环系统和其他器官的活动,也能发挥一定的减压效果。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反应,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课堂上,可以适当的讲解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音乐家的轶事,特别是有趣的故事等。还可以多安排一些器乐教学,激发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和创造欲望。反映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是教学生感受、理解和掌握音乐的内容,把握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安排合理的内容、过程和音乐教学方法。高中的音乐教学中的表现应从重视外在的转为高度重视内在情感。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感受自然的基础上自然地学习音乐知识。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的经验的基础上,将他对音乐的理解用在再创作中。学生不再是纯粹追求感官感觉上的需求,进而得到感知的满意度。关注音乐,关注各种音乐元素,是一个高中生的心理需要,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内容。

二、开展模块教学,尊重学生学习心理

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新教材设计了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创作六个模块。在六个模块中音乐鉴赏是必修课,鉴赏模块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音乐的能力,另外五个模块可以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比如歌唱和器乐模块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 能力。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自主地选择其他模块进行学习,学习内容增多了,范围扩大了,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也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权利。在音乐欣赏课《春节序曲》中,我为学生提供了锣、鼓、镲、三角铁等乐器,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展开联想,用这些乐器演奏出心目中锣鼓喧天的场景,学生兴奋极了,教室里面一片欢腾,有乐器的用乐器演奏,没有乐器的用嘴巴模仿乐器的声音,大家乐在其中,整个教室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音乐欣赏课成为他们宣泄情感的途径。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通过音乐去感受节日的快乐,通过参与音乐的演奏去体验音乐的内涵,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艺术熏陶。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参与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成为了学习的主体。音乐教师通过一系列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发自内心地感受音乐、喜欢音乐。因此模块教学具有时代性,更适合二十一世纪的现代高中生。

三、以音乐教学为载体,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高中生学习压力很大,小测验、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每一次考试、每一次成绩分析、每一次家长会,对学生的心理都是一次考验。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音乐课是他们最喜欢的课程,原因是在音乐课上学生的思想、心理都很放松,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释放了内心的压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以关心、亲切、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进而消除心理上的紧张和自我否定的不良情绪。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步骤,运用教学手段,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在学生的进步中也得到了心理的满足,更激发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教学的积极性。

四、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 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优秀的音乐可以反映美好和丑陋的现实,善与恶,光明与黑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可以帮助教育他们学习正确的生活态度。

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反映现实社会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欣赏这样的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教育他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音乐的情绪和意境,指导学生产生想象,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合成、比较和分类,使其逐步形成自己对音乐的理性地理解。学生有了更多欣赏经验的积累之后,自然而然会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欣赏的品位会随之提升,音乐审美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很多音乐教师都知道,高中的音乐欣赏课不好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不喜欢课本中的歌曲或者乐曲,他们更喜欢通俗歌曲,一谈起他们喜欢的歌星,他们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连歌星的出生年月、星座、爱好、喜欢的颜色、爱吃的食物都一清二楚。在教学中,教师并不排斥流行音乐进入课堂,而是和学生一起欣赏流行音乐和理智地分析,师生在朋友式的关系中分享对音乐的感受,师生在平等交流中对流行音乐客观地认识与评价,学生渐渐地对流行音乐有了正确的理解,不再盲从,知道了流行音乐中的优与劣,树立了自己的欣赏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对古典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开始接受,进而喜欢,提升了学生的欣赏品位,这正是发挥了音乐的教育性。《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也曾说:“民歌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创造永远都不会达到止境,在它的任何阶段中,它总同时寄托在很多形式里。”有很多人都非常喜欢中国的民歌,有很多人都很喜欢中国的民歌,因为它们短小精练,容易传唱,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民歌《茉莉花》就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小调。这首歌曲来源于南京六合民歌,是道光年间的曲牌名《鲜花调》,经著名的军旅作曲家何仿改编,将歌中的三种花改为一种花。1957年,歌曲《茉莉花》被灌制成唱片,在我国大江南北一炮而红,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1959年,《茉莉花》正式走出国门,在维也纳歌剧院表演,受到维也纳人民的喜爱和高度赞扬,还被收入了《世界名曲专辑》。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会展中心5楼会议大厅,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之前,中国军乐队演奏了著名的六和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在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交接仪式现场再次响起了《茉莉花》那优美动听的旋律。以这首歌为主题,让学生欣赏东北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茉莉花》,以及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片段。通过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加深学生对《茉莉花》及民歌特点的认识,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同一首歌,流传到不同的地方,就会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相结合,发生相应的变化。江苏版本的《茉莉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旋律婉转流畅,节奏稳重富于变化,是最为流传的版本。东北人却是豪放热情不拘束的,他们毫不掩饰对茉莉花的喜爱,体现在歌曲里,显得风趣幽默。河北人南皮《茉莉花》有河北典型的曲调特点,节奏具有舞蹈性,既有江南风情,又有南皮地方特色。帮助学生分辨这三首极具代表性的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引起学生强烈的听觉反差,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什么叫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学生们都沉浸在“茉莉花” 清新美丽的旋律中,我相信通过欣赏这首歌,学生肯定会对我国民间音乐更感兴趣,同时也会提高审美能力,更好地感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五、不拘泥于教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首先教师要有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努力钻研教法,探究学法,提高自己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才能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在教学中依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高中音乐评论课》校本课程,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学校为音乐教学创设良好的条件,教师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学生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学习,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激发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我校的校园电视台的采、编、播,完全由学生来完成,利用音乐教师教给他们的一些专业知识,运用教师介绍给他们的一些软件,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实践,在电台的工作训练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得到很大提高。

另一方面,利用学校其他音乐教育,例如:音乐知识讲座、名作名曲赏析、校园歌手大赛、艺术节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内心深处对音乐的渴望。

现代社会高中学生面临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大,在心理上需要解压,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的提升,以音乐教学为载体,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素质与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 引用:

刘浩《谈谈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康佩锋《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

于亮《浅谈音乐教育与育人》潘铭春《把握学生心理特性进行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心理压力,性格塑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业中人们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代学生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心理压力巨大,怎样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缓解压力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学生在体育课中所感受的心理环境

体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随着生理负荷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

中学时代,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学习时间长、强度大。这种学习状况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一种考验,而且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挑战。尤其是高中期间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大,不少学生不堪忍受这种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怎样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是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体育锻炼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以及体育锻炼的参与过程中的竞争性、协作性、紧张性等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也起到调节情绪、磨练意志、培养合作和竞争精神的作用,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1]。体育锻炼包含于体育教学之中。首先,前者是体育教师有组织的教学行为,教师按照教学计划传授学生体育技能,在学习体育动作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从课堂的思考状态转移到体育课中来。对体育动作的学习不仅仅是脑力劳动,还有肢体的活动和正确肌肉感觉的形成。学生正确地完成体育教师所要求的动作,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称赞,其心里会感到愉悦。这种动作学习过程无形当中就消除了课堂上的紧张感和压力感。其次,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会对每个学生都有所关注,对动作完成质量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完成动作较差的学生耐心辅导和给予鼓励。因为体育课以锻炼身体为目的,不以熟练掌握动作为目的,对实在完不成动作的学生教师也不会施加压力,只要学生积极参与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算是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所以学生不会有思想压力。

在体育教学中,身体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意志品格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培养果断、自信、勇敢、细心等优良品质。在运动中获得的愉快感可以调节个体情绪,改善心境,使个体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经常参与身体锻炼,面对锻炼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有助于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

二、学生在体育课中心理压力的调节

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由于实际或认识能力上的不平衡而引起的一种通过心理、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2]。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导致疾病的产生。调节和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是高中当务之急,而中国的高中生基本是以学习为主,学习占用了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体育课是调节和减缓学生心理压力的途径之一。体育课不仅对学生的生理产生影响,而且对其心理起作用。体育课形式不同于文化课,学生活动的范围较大,同学之间的交流较多,交流不仅仅是动作学习上的,还有心灵的透露,这些无形当中就减缓了心理压力。实验表明,向自己信任的对象表白自己所焦虑的问题,能缓解心理应激刺激。

学生的心理压力通常情况下是来自学习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压抑、忧郁的心理,对自己没有信心。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奔跑和比赛对抗也是一种心理压力的宣泄,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益处。适当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也会缓解心理压力。颜军、金其贯的实验结果表明:运动训练通过提高机体的生理和心理应激能力,减少机体应激时内源性8-EP的释放,使血液中NK细胞的数量增加,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顾小明等的研究发现:应激大鼠在锻炼后出现IL-2的明显回升,显示身体锻炼有效地降低了应激反应,从而保护了机体的免疫稳定[3]。因此,体育锻炼提供了减缓心理压力的生理学物质。

三、体育课对学生性格塑造的作用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3]。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态度。性格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性格具有稳定性,但是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塑的。性格是在生活中形成的,生活环境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好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形成良好性格的必要条件。良好的性格是学业成功和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性格不仅有先天遗传因素,更有后天塑造因素。体育课给学生塑造良好性格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在体育课上,无论集体对抗项目还是单人对抗项目,对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都起着积极作用,在集体项目中学生之间有意识的配合能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单人对抗项目中,学生运用自身的能力通过顽强拼搏达到较理想的目标的过程,是培养坚强意志的过程。坚强的意志是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品质,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吕中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体育锻炼的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 (6) :47-49.

[2]陈华利.身体锻炼对心理应激、心理适应及其应对效能研究的分析于展望[J].四川体育科学, 2008, (3) :55-57.

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篇3

【关键词】音乐 教育 心理 学生

引言:音乐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學习与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实施的重要途径,它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美的享受与共鸣。从某种角度讲,音乐既有审美的教育,又有思想品德的教育。可以真正陶冶学生的高尚的情操。

一、创造音乐氛围,营造健康心理环境

1.1音乐教学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审美情操,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罗杰斯曾说过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

1.2音乐教育的内涵是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蒙发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明起着重大作用。 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上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课堂上教师更应该和学生平等对话,并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学生也能更加自由畅快的发挥自己所想。

1.3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教学过程是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与追求,这既有审美的教育,也有思想品德教育。离开了音乐艺术的感染作用,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就会落空。思想品德教育也只会是成为贫乏无力的政治说教。这样看,音乐对学生心理和素质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宽松自由的氛围,是发挥学生潜力、培养敏捷思维的重要条件。

二、真正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1在实际教学中,兴趣是最好学生们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法设法使单调乏味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音乐有着无穷的魅力,它深深地吸引着人们。音乐给人们带来乐趣和享受,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且获得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美。

2.2如何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让其投身于音乐的大环境中去?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如游戏、律动、表演、猜谜、故事、小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学有所长。让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以及创造音乐。

三、针对不同心理发展水平采取因材施教

3.1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老师在教学中依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不同,为他们选择适合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可以发挥个人长处,弥补个人不足。从每个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样就是教育的原则。对特长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激励他们学习。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则要给他们安排简单易学的音乐活动。在这里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不同学生不同对待。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长处发挥到极致,从而弥补学习中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可用之才,关键是在于你如何去雕琢他。

3.2教育是要建立在学生本来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基础上的,这样循序渐进并且由浅入深的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学生发展的阶段着重强调其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上,不单单具有纵向性,而且也具有多维性。

因此,教师在教育方面要注意根据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阶段特点,为学生个体本身解决心理问题提供条件,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人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3.3针对个别学生即使有效的进行心理辅导

首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到,有些学生的性格内向,心理问题不愿意公开或者向别人吐露,教师就应该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教师要有耐心和细心,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辅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在学习中充实自己。让音乐课堂上充满生机和魅力。

其次,音乐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激发对艺术的创造才能,这样他们的精神生活就会绚丽多彩,充满青春活力,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就会健康的成长。同时音乐也可以调节他们的大脑皮层,消除因紧张情绪而产生的体力、脑力的疲劳。

最后,学校音乐课堂上的教学,不仅应该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更应该是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更高的提高。让他们的身心得到良好的放松。教师们应该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心理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人之情趣,这样的课堂才能放飞学生的个性,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感情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是其灵魂得以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4

摘要: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将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将康,改善学生生理机能。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法、访谈调查法、实验法、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看心理品质心理健康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分析法

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和查找图书馆资料为本文撰写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2)、访谈调查法

通过对两所学校体育锻炼课堂和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出的结论,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依据。

(3)、分班教学实验法

对两所学校进行了分班实验教学,一组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一组融入体育锻炼进行教学并得出结论。从理论上说明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将康的影响。

2、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锻炼的形式进行体育课堂的组织和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还让学生的情趣得到了满足,实现了教与学在情感上的融合与共鸣。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将康,还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达到锻炼的目的。

(1)、在体育课堂中使用体育锻炼教学实现意义

通过对调查和实验的两所学校进行体育锻炼教学课,在课后随机抽样调查得出: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育锻炼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一些学生脱离自闭的心理;有助于调节过度紧张的情绪、能帮助学生远离消极、颓废的生活;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品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到达身心健康平衡的目的。

(2)、体育锻炼在教学中的作用

提高调查对比我们发现,在体育课中采用体育锻炼教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智能和体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能改善和提高各种运动技能,可与田径、球类等项目密切配合,促进青少年身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3)、体育锻炼在教学中价值

体育锻炼可以愉悦身心,在体育锻炼的课堂上学生更喜欢表现自己。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由于青少年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都在不断的提高,而此时心理的发展相对缓慢。所以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厌倦和抵制的心里,加上身体的发育和变化使得很多学生产生害羞和情绪。所以在体育课上,如果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难活跃课堂气氛的。而在锻炼中,学生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完成锻炼,并严格遵守锻炼规则。还要不断监督、评价同伴的锻炼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地了解“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的解除活动中的自我中心,学会公正的评价伙伴和自己行为举止,逐步形成对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的建立了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见和观念。

(4)、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能提高自尊、自信的意志品格,能建立自尊与自信。作为参加体育运动的每个个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运动能力,任意参加体育运动的形式,这保证了他能从运动

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体育锻炼有利于智力的培养和开发。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在体育锻炼中的技术、动作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做出动作,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有促进作用,因为体育锻炼不是简单的肌肉活动,而是头脑中形成各种动作形象和概念的过程,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建设是体育锻炼对心理建设的一个亮点。

(5)、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体育动机。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加速期,应把握住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全面发展体育,打下良好的体育基础,体育锻炼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创造能力。体育锻炼的内容种类繁多,动作千变万化,学生在练习中如果不善于运用思维,就不能很好的掌握练习方法、理解体育锻炼的内容。思维运用越灵活就越能在锻炼中体现出学生的优越性,体育锻炼能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培养艰苦顽强的精神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能利用体育锻炼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还能促进其意志发展。

(6)、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总结有以下几个促进作用:

一、体育锻炼的竞争性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参与竞争、接受挑战是青少年心理特点的表现,他们很多的积极情绪也是在竞争和挑战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体验游戏是在规则要求下,是参与者充分发挥智能、体能战胜对方,优越者感到成功的不易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使失败者有再战的激情,培养不服输的精神;

二、他锻炼能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感到愉快舒服的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体育活动有助于达到这一水平,从而是个体感到愉快。

三、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果锻炼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喜悦。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时候态度;

四、体育锻炼中的人际沟通能促进学生心理将康的发展。人际沟通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它是人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途径。

中学生心理现象对语病产生的影响 篇5

中学生心理现象对语病产生的影响

语病是语言运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中学阶段是语病出现相对集中的阶段,出现频率相当高,它的类型是多样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中学生心理现象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其心理活动的.特殊性,进而阐明对语病产生的影响及特征表现,以期对中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作 者:童效杰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刊 名:咸宁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NING COLLEGE年,卷(期):23(5)分类号:B84-05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现象 语病

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篇6

钦师附小

章雪梅

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或蛮不讲理,从不考虑他人。又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学生孤僻离群,沉默寡言,自我封闭......这些大都与家庭教育有关。

摘要: 最为一名有很深的工作经验的班主任而言,学校不算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所学校,而家庭才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身心能否健康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将来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为社会有用之才,都与其所受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有人说,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种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种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种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种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前途和为人的收获。怎样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一位父母和老师所关心的问题。

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胆小怕事,沉默寡言,做事没有信心,心理欠缺,怀疑同学看不起他;有的专门找别人的缺点,讥笑别人,从不思考自己的短处;有的凡事都关。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从教的经验,来谈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世人公认的永恒真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一位教育权威人士说得好:素质教育三分天下,家庭教育是头件大事。它“起于母胎,终于坟墓”。既是各种教育的起点,又是各种教育的归宿。谁忽视家庭教育,或者想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替代家庭教育,从而达到培育优秀儿女的目的,那是天真的幻想。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活的基本场所,人在那里接受了最初的和最长时期的教育与影响。家庭教育给予人初始的感染和上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它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而它具有奠基性,感染性,针对性,长期性,灵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特别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可以对学校教育效果较弱的方面,如对子女的品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等等进行弥补。如果说现代人必须在教育中生存的话,那么家庭教育便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重大作用。

二、父母良好的素质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

马卡连柯曾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模仿性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言语、思想品德、生活习惯、工作作风对子女影响很大。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长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言行,子女就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影响,相反,家长的言行不正,孩子就会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家长应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有意识地工作学习,在各方面给孩子做出表率。因为身教优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虽然有许多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缺少对子女生理和心理特性的了解,以及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不知道如何扮演教育子女的角色,阻碍了家教作用的发挥。现在许多国家正在采用各种形式提高父母的素质。例如,德国设有“双亲学校”,对父母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在美国则利用演讲、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对父母进行辅导,并通过建立“父母行为量表”来进行家庭教育研究;在台湾,对父母的教育已列入成人教育行列,注重利用各种条件和形式来培养父母教育子女的态度、能力与方式,并且已经开始重视在学校教育中系统规划家庭教育课程,安排青年学子修习“职前”的家庭教育科目。我们除了应继续发挥我国已有的独特、有效经验的作用外,还应该正确对待这些新时期关于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从而更好地提高父母的素质。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过分显权威,缺少对孩子的尊重

身为家长,肩负教育子女的重任,具有一定的权威是很有必要的。家长的权威是家庭教育的保障和前提,家长越有权威,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越有可接受性,教育结果越有深刻性和持久性。试想一下,家长在孩子面前唯唯诺诺,还有什么教育可言?但是,家长的权威是有限度的,绝不能表现为不切实际的高高在上和刚愎自用。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过分的显示权威,唯我独尊,要求孩子唯命是从,若有违背,轻者责骂,重者体罚。它表现为:粗暴对待孩子的错误,对孩子随意吆喝,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及个人活动,左右孩子的发展(如升学、就业等)。这些做法不仅导致教育失效,还极大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进取的积极性。

(二)“松”、“严”失度,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 家庭教育与学校工作同样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多数家长都是从严治教,但往往“严”过了头,限制了孩子的自主发展,其结果得不偿失。也有家长因对孩子的溺爱或自身懒散的原因,对孩子管教不严,松松垮垮,任由孩子自我膨胀甚至胡作非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有的家长平日里对孩子的言行熟视无睹,一旦心血来潮又严加管教,随意性极强,弄得孩子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察言观色,练就了一套当面一个样背后一个样的“本领”。等到“伪装”被揭穿时,不良行为已养成,教育的难度又增加了。

(三)“言传”多于“身教”,缺乏教育的示范作用。教育不仅仅是通过“言传”来完成,还通过“身教”在受教育者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教育的示范功能。据了解,多数家长手中的“尺子”只对人不对己,是用来约束和衡量子女的,在自己身上没有作用。因为在社会上跌爬滚打,不少家长已养成了这样那样的陋习。因为知道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就会明确的规定不许如何如何!子女们开始时自然是照样执行,但不久就发现父母却在犯着类似的错误(比如:粗暴的对待他人、说脏话谎话、赌博、酗酒、打架斗殴等),他们心中原本已架起的衡量是非的天平便会发生倾斜!并且,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其子女会“斗胆地去实践”一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极易模仿的对象,是孩子评判是非的活标本。父母言行不一致的作法不仅有损自身形象,往往还会事与愿违的推动孩子向错误的边缘迈进。

(四)溺爱与盲目乐观,导致发展动力的缩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设计奋斗目标并不断地实现,不但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育目的,也培养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的信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激励机制。激励的目的得以实现,是因为它调动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发展动力。这种源于孩子内心的动力,是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遗憾的是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力量的开发与利用。对孩子的溺爱,以及对孩子现状的盲目乐观,导致了发展动力的严重“缩水”。一些家长对子女宠爱过渡,对孩子无限度的娇惯,无限度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霸道暴躁的性格。这些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很差。父母怕孩子这不行,那不行,凡事都替孩子动手完成。久而久之,养成一种怪习性、怪性格。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则无所适从,在集体中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显现出其与众不同的弱点。与此异曲同工的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当前状况盲目乐观,看到孩子某些方面的成绩就沾沾自喜,捡了芝麻当西瓜,认为自己的孩子了不起,常为此夸耀孩子。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在虚荣心日渐增强的同时,还失去了攀登另一高峰的勇气和力量,并且缺乏面对失败的承受力。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即使没有遭遇到失败,也会如方仲永一般,最终只落个“泯然众人焉”的下场。

四、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

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收到的效果将会不同。据一份调查表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而导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外因。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孩子走上邪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家庭当中,父母亲应着重从正面对子女进行教育,如:激励教育。可选用古往今来的众多英雄人物作为孩子学习的楷模,从小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学习的榜样,从具体的人物入手,用讲故事或选用身边发生的事,深入浅出地向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如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见义勇为等,让孩子基本懂得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懂得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当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否则,将会遭到周围及社会的厌恶和谴责。做父母的还应该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习惯,如语言习惯、劳动习惯、生活卫生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说话要有礼貌、讲究个人卫生、主动做家务等。以正面教育为主,但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案例对孩子进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讲清危害,达到避免孩子模仿的目的。家庭生活并不是封闭的,社会上各种信息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家庭中,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反面信息,公共场所一些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等,家长应对孩子讲清这些行为给社会、给他人、最终给自己带来的危害,让孩子区分是非,懂得利弊,达到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总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孩子未来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可以说抓好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将会使个人、家庭、社会受益无穷。

羽毛球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7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人的心理是复杂的, 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高等学校的教师应当熟知大学生的心理, 运用运动心理学去塑造大学生, 在认识动机的基础上形成对于认识的兴趣, 对于体育教学过程有巨大的意义。就高校学生上体育课的动机来看, 这是个心理过程,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知道“动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反映, 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使人产生行为的一种心理活动。

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因素, 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 掌握知识、技能技巧, 形成高尚的道德风尚的重要心理活动。

关心培养他们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前途的大事。对他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 也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良好的心理能促进技术的掌握。培养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羽毛球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

羽毛球教训之所以对参与者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因为它是在一定的场地、器械和规格的限制下所进行的提高技艺, 发展体制, 增进友谊的积极建设性活动, 它是人类机体运动的反方式之一, 具有强烈的愉快感和运动美的享受, 通过练习和竞争又会给人以成就感和自尊感。因此, 羽毛球运动对培养人的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保持人格的完美与和谐,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均有裨益, 对陶冶情操和自我完善, 均有积极意义。但是, 羽毛球运动不可能自动地增进心理健康, 只有结合有效实践、有目的的心理诱导与教育, 在精心组织和积极诱导的练习活动中才能体现, 如在练习过程中, 忽视和违反心理教育原则, 还可能自损和阻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一定要及时抓住学生表现好的情况加以表扬和鼓励。

三、羽毛球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全身参与的运动项目, 学生要接受不同方面的刺激, 从头到脚每一点变动都会引起他们的心理冲突、挫折感受, 这些不良现象如果长期占据运动员的话, 就会对他们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所以, 把心理健康有意识地渗透到他们的练习中,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并使他们有正常的社会交流, 是十分必要的。为更好地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练习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1. 确立练习目标。

在羽毛球练习中, 一些学生心理年龄小, 对自己的目标不明确, 只是认为羽毛球好玩, 不要在户外, 不用晒太阳, 省力, 其他项目选不上了。就选羽毛球玩玩。这想法是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要做什么以及羽毛球项目对人体的积极作用。因此, 练习动机不明确。人的任何活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并指向一定的目标。动机就是行动的内部原因, 目的则是行动的结果。学生在教师正确诱导下, 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远大的目标, 就会产生内部的巨大动力, 就能自觉克服练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就会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身体、技术、战术和心理水平, 一步步实现即定目标。显然, 动机上具有显著的动力特性, 学生有直接的动机 (代表学校去参加比赛, 取得一个好成绩, 减肥瘦身等) , 也有间接动机 (提高身体素质更好的为学习专业知识服务, 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等) 。我们应在练习中结合练习内容, 帮助他们逐步确立积极动机, 保持与发展正常心理状态, 进而鼓励学生投入练习的热情。同时, 要教育学生摆正练习动机, 从而使他们的动机健康发展, 成为积极的学习内因。

2. 培养自信心。

这一点很重要, 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平时练习中要注意对于可能使一个学生产生自卑感, 而使另一个学生产生优越感的事情, 应避免加以评论, 而应注意在了解大部分学生个性的基础上, 分别给予具体指导。按能力的差异, 具体给予帮助, 使之既有自我观念, 又有外部条件的适应能力, 久而久之, 使挫折耐受力加强, 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3. 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便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经之路, 人总是在和别人交往中调整自己的活动。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可以增进相互了解, 情感交流, 相互关心, 互相帮助, 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有助于自我形象的建立和增强安全感。因此, 有益于学生彼此的心理健康。反之, 人际关系不协调, 必定导致情绪紧张, 抑郁或者怪癖, 造成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

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教育学生, 要关心他人的需要, 尽可能帮助别人满足其合理的需要, 做事光明磊落, 严于律己, 以礼待人;要学会尊重别人, 认真倾听他人意识, 不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 对人有礼貌。对其他队员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诚心实意的赞扬, 对其挫折失败与缺点要给予实际帮助或善意批评。

4. 学会调节与控制情绪。

教育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用理智驾驭情感, 而不做情感的俘虏,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教师在练习中要教育学生对正常的情绪可进行适当合理的宣泄, 对不良情绪要控制, 以其他有意义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 使情绪缓解, 在失败面前对自己宽慰, 以减少内心的失望, 或以幽默的方式来超然洒脱的对待窘困的场面。

心理自我调节训练是帮助学生进行心理与身体放松的好方法, 应使学生学会适当休息与放松, 对学生强调心理松弛训练是非常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如紧张的学习可通过打羽毛球得到放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是羽毛球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 也要不断提高他们心理承受能力, 使他们心理素质水平与运动技术同步发展。通过教师科学合理的教育, 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摘要:体育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和价值还是增进人的身心健康, 针对高校学生身心健康问题, 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 使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快乐, 提高体育锻炼的适应性, 激发积极的情绪, 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效果。通过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与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得出, 羽毛球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为他们今后的终生体育打下基础。根据学生心理的特点, 结合羽毛球教学的实际, 探讨了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怎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羽毛球教学,心理健康,学生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Z].

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篇8

摘 要 本文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多年的基层体育教学经验,对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部分高校学生的自信心不强、抗挫折能力不强团队合作意识)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并就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通过体育教学培养高校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希望可以对基层体育教师在对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方面有所助益。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学生 心理素质

大学时期是学校生活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除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进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其中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将来学生走上社会必不可少的,本文着重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一、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

(一)部分高校学生的自信心不强

拥有十足的自信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高校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将来在面对来自工作以及生活中压力与挑战时,能否有足够的勇气从容应对。自信心并非全部都是与生俱来的,而大多是受后天环境与际遇的影响,通过对本校学生的了解可以发现,在校学生自信心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优越的家庭环境。2.出众的外貌条件。3.优秀的学习成绩。4.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特长。5.受家长自信状态的影响。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发现以上几条均为影响高校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但除这部分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的综合条件相对来说还是较为普通的,那么,在这一学生群体中难免会有一部分心理素质不强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情绪,不利于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二)抗挫折能力不强团队合作意识

当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来自典型的“四二一”独生子女家庭,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整个家庭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几乎所有的家庭对待孩子都是百般疼爱,孩子从小到大的要求,只要在父母的能力范围内,都是尽可能的满足,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某项成功的经历,相应也就很少有受到挫折的时候,因此,导致一部分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依赖家人或选择逃避,这样下去,将很难适应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与将来紧张的生活节奏。同样,也因独生子女的特殊成长环境,导致当前大部分高校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较为自我,这也是影响学生将来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之一。

二、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一)通过体育教学培养高校学生的自信心

上节提到过,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校学生,前文也简要分析了一下当前在校学生的几种主要自信心的来源,那么不具备以上几条的学生是否就意味着没有其他途径可以获得自信?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如通过体育运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就是一个不错的途径。体育运动相对其他科目来说对学生智力因素的要求略低,同时,体育教师可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其制定合理的学习任务,使其通过自身的努力均可较为完美的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为其将来在工作与生活中取得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工作强度与工作中所需要面对的困难与挑战也越来越多,若此时,让一个完全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大学生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完成一个心理上的调整从而适应工作与社会是比较困难的,且极易使学生产生消极、逃避、自暴自弃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与日后的发展,因此,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挫折教育对其将来适应社会的速度还是有所帮助的,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体育竞赛,而只要是比赛就会有输赢,体育教师可通过比赛结果,對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帮助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促进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

(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一个企业要想取得一个良好且可持续性的发展,离不开工作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即我们常说的团队合作精神。上节我们也提到过,当前高校学生由于其独生子女的特殊成长环境,在日常生活中鲜少与他人合作与分享,大多较为自我,这对其将来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在校期间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体育运动中项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默契的团队合作才能出色完成的,教师可利用体育运动这一特别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意识进行培养。

(四)通过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无论是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体育教学无论是在开展形式还是内容方面相较其他科目来说都较为丰富灵活,是一个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错的平台,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除教学活动外,教师可鼓励学生成立高校体育俱乐部,为学生提供更多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岩,林永捷.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

[2] 刘卫民,李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1).

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篇9

一、性别角色概念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不是通常人们所指的男女性别,而是依据人的体质、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区分男女的概念。也就是说,它抛开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把他们在体质、性格和行为上的特征抽象出来,分为男性行为和女性行为,又称性别角色行为。

二、性格上的性别差异的表现

1.攻击性

也许攻击性是性格上性别差异最为常见的证据,男性比女性富于攻击性(Maccoby&Jacklin,1974)一项元分析研究(Eagly&Edwards,1973)的结果表明:尽管这方面的研究结论不太一致,但从总体上来看。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特别表现为男性的攻击行为多给对方带来伤痛或身体伤害,而女性的攻击多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或人际关系的损失。

2.自信和自我评价

男女在自信心方面有一些差异,大多数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自我估计分数往往低于男大学生。心理学上将此视为女性比男性自信心低的证据。在一项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研究(平均年龄为四岁半)中,也表现出了性别差异。在各种活动中,女孩子比男孩子对自己的成绩期望较低(Karerdow,1978)。对于适合女性的工作以及在无法把自己的成绩与他人相比的情况下,女性的自我评价一般都不低;但是在有社会参与和社会评价的情况下,女性的自我评价往往较低。

3.焦虑与情绪性

大多数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显得胆小、多虑,她们自己也承认焦虑要比男性强烈一些。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爱哭,多愁善感,更具情绪性。也许这是性别刻板印象所造成的,人们习惯于把妇女描绘成胆小、多虑,而把男子描绘成英勇无畏的,从而使妇女勇于承认自己的真实感受,使男子羞于承认。

4.支配性和依赖性

大多数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有较强的支配性(范志强等译,1986)在人际关系中,支配权是一个人地位与身份的重要反映。显然,支配者比受支配者的地位更高。在支配性上的性别差异也许是恰好反映了男女地位的不同,甚至本身就是男女社会地位不同所致。

依赖性是个体向别人亲近,邀人支持,求人认可而获得安全感的心理倾向。在依赖性方面是否有差异,研究的结果不尽一致,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更具有依赖性。

三、性别角色差异对女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影响

1.自我形象焦虑

西方女性主义提出,女性历来只是被作为“被观看”的对象而存在的。外貌成为女性更关注的焦点,也是影响女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女大学生因害怕失去女性的魅力而不愿过多涉足竞争性的活动,她们把自己局限在“我是女人”的性别意识中,努力向男性心目中的“女性形象”靠拢,而一旦有所偏离或偏离过大时,更会产生种种顾虑。

据调查,63%的女大学生因为自己是女性而在事业上约束自己,34.8%的女大学生很在意“男性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议论,尤其是来自男大学生的评价”。

2.自卑

从整体上讲,女大学生是好奋斗、自信、进取的。然而,她们往往缺乏稳定的自信。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约有57.64%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信心时强时弱,造成自我期望值偏低,成就目标不高,从而失去了许多发展机会。许多文化研究表明,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化历程,是造

成女性普遍不如男性自信的主要原因。

3.顺从、依赖

传统的的女性气质具有“软弱、消极、依赖”的特征,这些特征作为人格因素必然影响女大学生能力的发展。据调查对于自主择业,41.7%的女大学生明确表示缺乏信心,甚至表现出“听其自然,无可奈何”的被动心态。[6]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以及现实的巨大压力,使女大学生以从众与依附心理来逃避自我与现实,影响甚至放弃自我选择与设计的权利,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四、促进当代女大学生更好发展自我的途径

1.客观的看待男女不平等现象

作为有文化素养的女大学生应该明白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是不能抹煞的,所以男女的气质总会有一定的差异。在追求两性平等的过程中,并非不顾性别差异而处处盲目追求形式主义,男女平等并不是故意模仿男性或者彻底放弃女性的特点,把自己的外形、举止和行为全部男性化。而真正的平等,不但是法律上的平等而且是女性作为一个人的劳动价值、受教育机会、参与社会、就业地位、自主选择、价值、尊严等方面与男性形象有同样的待遇。

2.客观认识自己

女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交往,获取多方面、多角度的社会信息,了解自我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形成积极而适合个人的有效的社会比较,避免无效比较带来的消极后果。女大学应摒弃沿袭男权社会的思维模式来评价自己,学会以性别视角分析问题,开发自己的潜能。

3.增强自信

自信是一项重要的人格特质,是积极的自我评价的主观体验,它具有引起和维持行动的作用,激励人们以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取得成功。自信的同学将有更大的可能和机会得到学业的进步及个性的发展。作为女大学生,增强自信的前提是确立两性平等意识,纠正自身的性别偏见

与性别刻板观念,正确认识两性差异,改变传统的评价标准。当然,这也极大的有赖于教育环境与社会具体的支持。女大学生对成功和失败应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相信自己的能力,逐步消除自卑心理。

4.有意识的培养自身双性化人格。

男女双性化(或双性性格)指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心理学领域内研究所用的术语———心理的双性化不是指男性或女性角色的自由化,这个术语与心理特点无关,与性无关,它主要指心理层面上的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双性化人格的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征,既独立又合作、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果断又沉稳、既热情又成熟。

双性化人格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适应各种环境并能在各种情景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女大学生应该抛开传统的性别角色,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不同环境的要求。

5.适度纳悦自我形成个人独特的魅力

对自己的成功与挫折心平气和,凡事量力而为,自我认定与喜爱属于自己的独特之处。女性的温柔、善良、可爱和优雅不仅应该得到肯定,而且也是自我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个人魅力不等于漂亮的容貌和苗条的身材,作为知识女性更应该注重用知识文化来完善自我,以内在的持久的人格赢得他人与自身的尊重与认可。

尽管现在社会中两性角色差异现象依然存在。但是法律对女性的保护,社会媒体对女性的关注,积极倡导、宣传文明和进步的性别观念等,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机会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作为未来的职业女性,女大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业,还应培养自身广泛的兴趣爱好,关注社会,具备敏锐的视角与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客观对待那些以生理区别

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篇10

“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岳丽娜王芳华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摘要,从1985年开始我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进行的4次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与体质下降相伴随的,是青少年心理状况的不良趋势,如情绪调整能力羔、挫折反应不适当、心理承受力较弱等。本文重在探讨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开展阳光体育的措施,以期待得到广泛重视和协调发展,真正做到让每一个青少年走在阳光下。

关键词阳光体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上日趋成熟,但社会阅历少.心理上还比较稚嫩,在处理生活、人际关系和学习等方面都缺少经验。有研究表明有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其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近几年,国内有关中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许多调查都表明,在中学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中比例在10%一20%。近几年发生的一些恶性事件,如学生之间报复杀人案、学生袭师案、学生轻生自杀案。以及学生的厌学逃学现象等,都是由于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直接后果。阳光体育的功效

阳光体育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活动筋骨,而且给学生问形成一个轻松快乐的交际氛围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强的体魄,锻炼学生勇于冒险和不怕失败的大无畏精神.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做到乐于助人,人际关系良好,具有与他人积极沟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律和自控能力。同时,阳光体育还可以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总而言之,阳光体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质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阳光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1)阳光体育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注之一。刚入中学的新生。在新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与以前不同。先是对新的环境感到陌生。再就是进入中学脱离了父母照顾和呵护,开始独立生活。还有学习压力的增加,使得中学生在某几方面发生了不适应的现象,人际交往发生变化,使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很难适应新的人际关系。恰好体育活动多是在伙伴的相互交往、合作中完成的,比如各种比赛及活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比较频繁,有助于培养学生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阳光体育对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作用。中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如多动症、攻击行为、破坏行为、懒散行为和对抗行为等。还有少数的学生有吸烟和玩游戏上瘾等不良行为,并因此产生了很多问题,对学校教育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学生的行为有机的结合起来。阳光体育要求学生在行动中实施,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发现并作出及时纠正,培养良好的行为。

(3)阳光体育对学生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应试教育。升学的压力使中学生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家庭压力、教师态度和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使中学生在人与人之问,胜利与失败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都产生各种对立的心理。致使成绩好的比较傲气,而成绩不好的悲观失望甚至妒忌和不服气。这样使学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阳

光体育中每—个学生都会遇到成功与失败、胜与负的情景.没有哪一项活动能使失败成为如此自然的结果,它鼓励学生渴望与追求胜利,也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和接受失败,为心理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4)阳光体育对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往往现实不能够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就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就比较敏感,因此时常感到紧张,心烦和恐惧。积极地参加阳光运动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愉悦,调节学生的某些不良情绪和心理,如紧张烦躁、意气消沉和情绪的沮丧等,使人暂时忘记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和烦恼。3开展阳光体育的措施

(1)阳光运动开展需要的体育场所和器材。学校场馆和器材是制约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学校必须具备基本的体育器材和场所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使用;各学校除了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配齐最新没施外,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学校的原有条件。如必须有标准操场;还要创造条件增添、自制简易的体育器材,以便丰富阳光体育教学,给体育教师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灵活组织和安排教学设施的选择空间。

(2)精选阳光体育教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阳光体育选择的内容要坚持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原则。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因为采用不同的教材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要选择那些具有健身价值和教学效果的的运动项目,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如:田径中的中长跑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还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精神;球类教学既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还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太极拳特别强调“知己”功夫的练习,可以明显提高锻炼者对自我的认识;游泳、滑冰、体操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能培养学生刻苦顽强和勇敢坚韧的精神;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具有锻炼身体、抒发感情、陶冶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

(3)学生应加强对卫生保健知识,对科学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认识,因此学校要通过课堂、讲座、媒体、网络等培养发展学生自我健康的意识;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求助老师;教师也可以传授一些调节心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控、自我调节的能力。如今有许多学生任性、自控能力差,当他们遇到难度较大的动作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如意的事情,情绪很容易发生波动,甚至会导致过激行为。对此,教师应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例如,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自我暗示,有助于学生调节情绪,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自信训练,培养学生用积极的思维代替消极的思维来增强信心,教导他们可以通过努力来把握自己的未来,从而增加其自信心。

4结语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各地中学是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对学校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且每年都要求各校对学生按标准进行测评,对成绩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给予奖励;同时加大对学校体育课和大课问活动的检验力度,并且在体育考试上适当增加比重,考试内容就是学生的日常锻炼,只要学生平时生活有规律,身体健康,辅以适当的锻炼,都能在体育考试中拿到满意的成绩,以鼓励激发运动的开展,引领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来重视体育锻炼,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来抓,这样才能使阳光体育真正发挥促进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江奔,袁静.启动阳先体育运动。关注学生体质健康【I】.科技信息

【2】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转159页)

【3】钱金平.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研完Ⅱ】.教膏

探索,2008.

【4】郭红兵.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Ⅱ】.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5】王.嗣平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都萄英.“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思考[1】.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

上一篇:子公司月度工作计划下一篇:有趣的游戏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