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类学生在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下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

2024-07-05

对艺术类学生在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下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通用9篇)

对艺术类学生在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下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 篇1

对艺术类学生在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下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

本文旨在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参考;为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计算机与网络学习的优势、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为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教学实践支持.

作 者:罗冰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北京,100000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8“”(1)分类号:H319关键词:自主学习教育心理学 英语教学模式 学习动机 兴趣

对艺术类学生在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下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 篇2

思维导图的创作者:东尼·博赞 (Tony Buzan) 英国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 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 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 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 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 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 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 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 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 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 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 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 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 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 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 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二、思维导图能够较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实践

思维导图的是个很强大的学习工具, 但是怎么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有效地应用于学习当中, 这个才是实践中的关键。在实践中学生能够自觉地使用上这个方法就可以很好地体现出自主学习的能力, 写出来的详细程度, 能很好的判断出该同学学习的认真程度。由此老师就可以根据这个书写的结果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认真思考。尤其是物理这门学科很多学生普遍认为是比较难的, 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个性写法, 增强同学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三、思维导图在教学实践中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过程

1.测试同学们的模仿能力。做法:在教室的多媒体屏幕上把一张写得很精美的思维导图放出来给同学们看, 照着模仿, 试着写第一期思维导图。

学生反应:有的从视觉上对这张精美的思维导图发出感慨, 觉得很漂亮;有的同学会关注这个思维导图上面写的到底是什么;有的同学则关注思维导图上面的颜色很多……以上就是对同学们第一次看到思维导图的写法时得出的一些简单概括。

在老师没有教怎么写的时候同学们写出来的思维导图, 在此做个简单的描述。有以下这么几种情况。第一, 试图按照给出的思维导图的样式进行书写, 结果无法完成;第二, 就是写得乱糟糟, 上面根本看不出他在写什么;第三, 能够有简单的节点, 同时引发出一些知识点, 但是知识点是完全独立的, 没有任何联系性;第四, 感觉书写思维导图很痛苦。第三种写法的同学模仿能力很强, 也是后来学得最快的同学。

因此, 必须得告诉同学们, 在书写出优秀思维导图的时候需要做一些前期工作。在做这些前期工作的时候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2.教师教学生书写思维导图。最简单的写法:目录式的写法。就是简单地按照章节一个个知识点罗列出来, 列完就可以了。此种写法是最简单的写法, 也是最容易实现的, 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同时也是对物理知识点熟悉的一个过程, 为更高级的思维导图的写法做好准备, 这个过程是必需的, 因为, 知识点熟悉了之后, 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这样写出来的知识点思维导图才会有联系性。

3. 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 在刚开始的时候最好按章节写, 以便每个同学都能完成任务。

第二, 同学们前面三次书写的过程中, 最好每次的参考书是一样的, 包括找知识点的过程尽可能一样。

第三, 尽可能使每个同学都能独立完成。

四、自主学习下使用思维导图后的效果

由于我带的班级有不同的层次, 从这三个层次不同学生表现来看, 使用了思维导图之后的效果是理想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亲自检测的时候, 很多同学以前不太记得物理概念和公式的, 现在能把很多很久之前学习的知识点写出来。采用的方式是在黑板上听写。

2.找同学谈话, 他们认为自从学习了这个思维导图之后, 感觉自己记得点知识了, 以前觉得物理知识很难的, 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但是现在能够回忆起很多知识, 哪怕有一些还不知道什么意思。

3.从两次考试来看成绩, 我们学校有月考和期中考试, 成绩同类班级的对比当中都有所进步。具体表现在及格人数有所增加, 低分层次的人员数目所占比例比以前少了。

4.最关键的是我看到当同学有些知识记忆模糊的时候, 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寻找知识点, 知道如何去找书, 从而认清知识点。

对艺术类学生在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下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 篇3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策略进行了调查。以当前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为宗旨,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他们存在的学习策略问题,改进教学策略,从而帮助他们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为终身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关键词:

学习策略 优化学习方式 教学策略

一、引言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整合发展的基础上。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措施。包括认知、调控、交际和资源策略等。随着高考主观题比例的不断扩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戴军熔 2008)

二、调查设计

1. 调查目的

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学习,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英语还是很努力的,但是学习效率与以前相比却明显下降了,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为了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2. 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对象为笔者带的高二年级一类班级的学生(全班均是少数民族,90%是乡镇初中学校毕业),调查时间是2011年9月1日,内容主要围绕英语学习习惯?、英语学习整体策略、口语、听力、词汇、句型、阅读、语法和英语学习效率九方面展开。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英语学习习惯

表1的数据表明:只有10%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30%的学生是在被动学习,原因是英语基础比较差(本班偏科现象严重,大多数学生都擅长数理化)。

2. 英语学习整体策略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为考试而学英语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忽视了英语是一门语言。

3. 听力和口语学习方法与策略

对于那些从乡镇中学毕业的同学来说,英语听说能力成为他们学英语的最大“拦路虎”,所以80%的学生缺乏听力技巧(见表3)。近几年,贵州省高考试题不包括听力和口语测试,大部分教师一味强调学生多做题。本班利用多媒体教学,为了让学生多接触英语,笔者下载课文录音、英语歌曲、电影等,这样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得到了提高。

4. 词汇学习方法与策略

从表5数据显示:只有大约25%的学生懂得词汇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大部分学生养成死记硬背孤立的单词习惯。

5. 句型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学生受到汉语的影响——词性用法比较统一,不受句子的制约,所以大部分容易学生忽视英语句型和词性的功能,因此在书面表达中,学生生搬硬套的现象很严重。如表6所示:大约85%的学生缺乏学习英语句型的有效策略。

6. 阅读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阵地,学生主要从阅读中获取信息,词汇、句型和语法结构基本上是在阅读文章中呈现的,但是学生的阅读策略很令人担忧:只有10%的学生肯定自己的阅读能力(见表7)。

7. 语法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语法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耗费的时间最长,从表8可以看出,能自主探究学习的学生比较少(占4%),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演绎法学习,但是这种方法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归纳能力。

8. 英语学习效率

表9数据表明:大约95%的学生不满意自己的学习效率,他们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逐渐习得有效的学习策略。

四、教学对策

1. 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课前两分钟Free talk,每个小组轮流进行,主要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即交际策略的培养。

(2)每天坚持听写,课外阅读1到2篇,根据学生的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分层次要求);周记一篇等等。这些任务的目标是通过组长评价过程或结果;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计划和调整学习目标,反思学习策略。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调控策略的形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在周记或单元测验中,要求学生必须运用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句型或语法。

2. 关注策略,训练思维能力

(1)更新词汇教学模式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英语词汇、语法和句型学习中,存在很多困惑。《课标》对语言知识的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高中学生(八级)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而且语言综合技能的发展,以及各类测试所考查的语言运用能力,均以词汇为基础,新课程将词汇学习的策略列入词汇教学的内容(孙明,李涛,2010)。在词汇教学的进程中,渗透学习策略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归纳、运用,让学生逐渐发现单词的新旧联系,识别词干与词缀,牢记短语和习惯用语,在句子中区分谓语与非谓语动词,寻找不同时态与语态中的动词变化规律,以及实词的词形变化、句子的结构等等。在学新词时,笔者让学生自读一遍,如果有困难,老师就帮助解决,然后学生根据词性归纳词块,并用重点词汇造句。对于少部分学生来说,造句有点难,他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学会使用课本、辅导书、字典等工具书。在巩固一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时,让学生列出他们认为重要的五十个单词清单,能做到每学完一个单元,就自觉总结。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本单元的重点知识,而且促进了认知、调控策略的形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关注有效阅读策略

首先,了解学生不良阅读习惯。学生不良阅读习惯表现:①大声阅读,逐字阅读。②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语言点与语法分析上。③由于掌握的词汇量少,边阅读边查词典。④知识面窄,有些学生对英语的文化背景知道太少。⑤母语翻译。学生过多的依靠汉语,理解文章靠汉语翻译,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效率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传统的课文分析法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阅读策略。另外,由于老师在阅读理解的讲解中总运用中文翻译,让学生误以为翻译是进行阅读理解的重要手段,从而他们就形成了English—Chinese—English 的阅读理解方式。这种不良的阅读习惯在班上占的比例比较大,即使是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采用这种阅读方式。

然后,训练各种阅读策略。要想转变学生的学习策略,需从转变教师的教学策略开始。在阅读课教学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

①识别阅读目的;②默读;③略读(skimming);④寻读(scanning);⑤猜测;⑥单词分析;⑦辨认字面意思和引申义;⑧抓住篇章信号词来处理句子关系。等等。

最后,综合运用各种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技巧的培养。这些是笔者在阅读课中,分配给学生阅读前和阅读中的任务:①寻找段落大意;②找主题句;③找论据;④理解全文;⑤弄清篇章结构、作者的写作方法和目的等等。

五、结论

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培养学生不断调整自己学习策略的能力。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和解题技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做到学习有策略、有动力、有方法、有创造,这样英语教与学的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也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戴军熔. 2008英语高考命题:发展趋势及教学启示 . 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1):52-58.

3. 李雪梅. 2009高中生阅读理解障碍及其对策 . 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3):60-64.

收稿日期:2011—09—24

对艺术类学生在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下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 篇4

摘要:近些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从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出发,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受到的各种影响,并就目前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心理健康;工作建议

新媒体,从严格意义上该称之为数字化媒体,它与传统媒体差异甚大。新媒体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也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影响深远。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新媒体指的是数字杂志、数字电视、网络和手机媒体等,它们均是继广播、报刊、户外、电视等传统媒体后出现的新媒体形态。这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概念。新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有线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数字电视机、手机、电脑等终端并运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与娱乐的媒体形态。这是一种宽泛的概念。而由其另一严格意义上的概念--数字化新媒体可以得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具有的主要特征如下:

1.交互性与即时性;

2.海量性与共享性;

3.多媒体与超文本;

4.个性化与社群化。由此可见新媒体在迎合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追求自我的需求的同时,也会在各方面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新媒体在对大学生心理影响方面的体现

1、新媒体下多元化的信息在大学生认知能力方面的.影响

新媒体所具有的信息资源丰富、交流快捷便利等特点可以使大学生快速便捷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中各种价值观、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使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自由地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分享和发布信息。这既加强了大学生和社会间的联系,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和学习阵地。然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其选择信息的能力及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部分辨别信息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在面对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民主”和本土文化宣传的片面报道时,极易被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影响,从而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偏差。

2、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中交往的虚拟性对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

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新媒体时代下主要是以文字、音像及图片的形式进行虚拟交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人人网等任意的社交平台与其他人接触并交流。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大学生即使是面对刚刚结识的交往对象也可以宣泄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不良情绪,或者对其吐露自己的秘密,并且不必担心遭到其嘲笑或者泄露给现实中身边的人,而且很多时候还能得到对方的开导。这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内心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然而,新媒体的过度使用会让大学生对虚拟身份产生依赖感,长此以往会降低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沟通能力,使他们不自觉中陷入孤立的境地,难以体会到面对面交流的乐趣,从而产生孤独、情绪低落、压抑等心理问题。

3、新媒体下环境的虚拟化在大学生行为方面的影响

环境的虚拟化提供了有利于大学生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环境和机会,但另一方面可能会引发违背道德和伦理甚至是网络犯罪行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更丰富、更自由与更开放的特征,这迎合了当前大学生的求知欲强且对外界信息敏感的需求。虚拟化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交往的能力,并且可以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其人际认知能力乃至提高其综合素质。但过度沉溺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也会导致学生的交往能力和思考能力一定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新媒体监控性的缺失使人们在虚拟环境中不必承担责任,从而导致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做出一些诸如损害名誉和人格、情感欺骗、传播虚假信息、*客攻击等道德失范的行为,甚至是网络犯罪行为。

三、新媒体环境下正面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它除了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个人能力的培养外,还注重对学生兴趣、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切实追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要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牢固的基础。新媒体时代重在预防,因此当前大学应利用新媒体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早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有效教育和疏导。

2、重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能给个体性极强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和谐、广泛的人际交往的良好平台,它也蕴藏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调节人的心理,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的意志,还能规范人的行为。因此,当前大学要着力于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墙报、校刊、书籍、广播、学生社团、校园网络等宣传渠道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3、建立健全、多元的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对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就目前各高校现状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当前大学应当普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心理指导等常设机构,或者设立专门的学校心理咨询论坛,训练一支由心理学专业人员、辅导员及学生干部担任心理问题咨询专家的队伍,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的工作,倾听学生心理诉求,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并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问题。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从而整体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到多个领域,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经过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以及受咨询队伍的健全才能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专业化服务,从而达到更佳的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潘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3]密甜甜.微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对艺术类学生在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下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 篇5

福建省云霄第四中学

陈义铭

摘 要: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就是交际过程中的情景里具体的内容和事实(facts)以及双方对环境都相互明白的内容和各自拥有的、有助于理解当场情景以外的背景知识。本文通过分析语境教学模式的开展以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说明在英语新课标下语境教学对培养初中生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语境 探究性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

一、引言

多年来,中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农村英语教学,一直没有摆脱“聋哑”英语、“笔头”英语的教学怪圈,以教材为最大法宝、以教室为唯一阵地的教学模式始终没有多大改变。不少学生直到毕业都很难使用英语进行口头甚至是笔头的表达与交流。笔者在农村中学从教多年,发现在教学中注重开创语境教学模式,打破单一的、静态的知识传授,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完成知识积累,提高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语境教学提出的背景与理论支持

1、《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设法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创设丰富的交际活动情景,增强语言实践的真实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和创造性使用语言的尝试,促进学生言语技能的发展”。

2、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则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这一目标出发,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强调学生在一定级别层次上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就为学生在语境中实现交际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得体性,并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达到学生获得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提供了理论支持。

3、诸城市龙源学校的张艳等人在《初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开发问题》一文中指出:

“英语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英语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探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探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英语探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

三、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创设语境,启用语境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形成。

要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养成探究性学习习惯,应该结合语境进行英语教学。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仅仅对时态、句型、语法结构进行讲解和练习,没有让语境产生效果,这种训练无益于加强学生的认知与识记,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无法形成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湘教版、人教版等版本的英语教材内容大多是根据日常生活项目编写的。诸如介绍、问路、购物、运动、提出请求、提供帮助等。部分教师没有考虑语境的作用,过分强调学生简单、机械地识记语法时态、知识结构等,造成学生重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结果学生常常记住了句型和意义,但不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日常交际表达能力低下,英语语言运用环节薄弱。教师应首先讲解基本句型,然后对基本句型进行操练,接下来设计语境让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基本句型运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笔者在实际使用语境教学模式时,采取了“室内外语境实践教学”、“课内外语境实践教学”、“专题主题语境实践教学(如节日主题、运动主题等)”等各种模式,配合教材内容,创设相关语境,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角色表演(role work)、双人表演(pair work)、组队表演(team work),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形成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最终目的。

1、根据教科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简笔画、录音磁带等进行情景教学,给学生创造贴近生活的语言活动环境。例如,在教 “introduction”、“sports”、“playing games”、“shopping”、“Asking the way”等功能项目时,我们借助课桌将教室布置成电话亭、商店柜台、街道、体育馆、功能建筑等,让学生随机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参与语言实践,培养探究性学习习惯。

2、对于教科书中的有些话题和功能项目的教学内容,还需要寓教于乐,寓语言学习和语言体验于自然生活之中。例如,教学“ Flying a kite”,“Planting trees”,“In the library”,“The sports meeting”等话题时,我们将学生带到自然环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实践语言,得体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使他们在掌握英语语言表达技能的同时,发挥创造性,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学会自主地、探究性地学习。

3、湘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中涉及了许多国内外的重要节日。为了让学生从中国节日活动中感受到祖国传统的文化习俗,从外国节日活动中获得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识,我们按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安排了一些节日活动课,例如:“National Day”、“New Year’s Day”、“Women’s Day”、“Teachers’Day”、“Mid-Autumn Day”、“Christmas Day”等。在节日活动课上,我们事先让全班师生一起收集与该节日有关的英文背景材料(通过查阅资料、浏览互联网等方式),然后让学生自制卡片,卡片上用英文写上祝福、吉祥的话语,赠送同学和师长,有可能的情况下,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节日庆祝活动等。

四、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语境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效果

通过近几年来语境教学模式的应用,我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大多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逐渐培养和形成了探究性学习方法习惯。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做到了教学相长,师生双赢:首先,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以转变,从应试教育和只重视少数尖子生的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室内外、课内外语境教学活动的同时,其自身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我认为,探究性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自己获得熟练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科学素养,端正明确学习目的,形成正确学习方法。而语境教学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把知识、技能、技巧等有机地融入自然和社会的课堂,能将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转化为无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将有限的文字转化成无尽的含义,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质疑解疑提供条件。语境教学模式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应用与实践平台,使农村中学的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正确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成绩,是可以普遍推广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先进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晖《新课程教学改革》[J].外语研究,2006.3.[2]斐文.现代英语语境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3]张艳《初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开发问题》[J].外语研究,2007.8.[4]周艳玲《初中英语“语境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外语研究,2009.5.[5]朱风云《.语境、语用、阅读与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J].外语研究,2004.5.[6]《英语课程标准》

[7]《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8]《英语教学大纲》

对艺术类学生在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下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 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很多的因素和条件,如启动资金、场地、设备、人脉等外部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学生个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系统的创业知识及管理能力等内部因素。如果这些内、外部因素都具备,还需要等待机会,即商机。从艺术设计的行业特点来看,一些专业的创业资金门槛相对较低、设备简单,启动时资金投入较少,场地要求也不太高,经营风险不太大,所以容易起步。一些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要好一些,创业所需的资金容易筹集。从艺术类各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自主创业者人数较多,艺术类大学生比较适合自主创业。

一、当前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存在一些弊端。

我国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最早提出了“创业教育”,主要是指对青年的事业心、进取心、冒险精神等的培养。①目前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是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它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深化,是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和创业精神的教育。②通过教育,大学生具备一种创造性意识和精神,以及积极创造和把握机会的能力。③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基本上落实在学生管理部门,一般由学工部牵头,学生承担具体的工作。从当前开展的情况看存在着一些弊端。

1、导师队伍缺乏创业的实践经验。

当前在高校负责创业教育的“导师”,其中一些是行政工作人员,偶尔请几位从事法律、市场营销、管理学等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来做讲座,较少有实际创业背景的资深教师,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教育中也没有足够的体现创业教育的内容,故而一些导师对学生科学地选择并确定创业意向难以提供帮助,学生就缺少必要的创业风险教育。虽然组织创业专项讲座,邀请一些校外成功企业家和优秀毕业生来校现身说法,介绍他们创业、立业、敬业的事迹,这仅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有一定的启迪,但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创业的帮助作用不大。在艺术设计专业内应开设创业教育课,要充分调动和利用校内那些兼职创办有设计工作室或公司的专业教师资源,他们一般拥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应请他们共同来担任创业教育课的导师。

2、创业教育内容较空洞,流于形式。

现在,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实行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如上海、杭州等地方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设立了专门针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一些高校也成立了学生创业中心,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然而,这些教育训练内容一定程度上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激情、心理技巧和国家优惠政策分析等。大学生创业仅仅靠政府支持、政策鼓励是不够的,家长和社会对学生创业初期难以给予承认和支持。结合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创业技能才是他们创业的基本功,离开自身专业知识的创业在社会上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结合专业知识的创业技能培养才应该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将创业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或将创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设想仍然十分遥远。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虽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技能训练是必要的。然而,实际情况是创业教育流于形式,集中式的创业教育又不适合每一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更何况高校终究是学府,没有创业的氛围,一些教授、专家编写出来的创业课程教材更有待实践的检验。

3、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业教育针对性不强。

一些艺术类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大多有艺术创作的热情,也有创业意识,缺少的是创业素质,如组织能力、团队合作和身心素质等,所以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首先应该让他们学习诸如顾客心理学、礼仪课、人际关系学、营销学、管理学和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一些学校举办的创业讲座,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相关的内容较少,应加强对艺术类学生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使他们从中获益。

二、基于创业教育的艺术类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从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看,毕业生从事创业工作的比例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还是较高的。从比较成功的创业者调查中发现,创业热情和创业意识在学校举办的几次讲座中也能够得到增强。但创业素质的培养相对较难,需要长期的积累。而创业技能和系统的创业知识则可以在大学学习期间培养,高校所能做到的实际上也只有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开展创业教育不是以大学生毕业以后就马上创业为目标,这也是为了他们以后能够更好地就业。如果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融入到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创业教育的成效就会显现。

1、课堂教学引入创业意识。

从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纯理论的课程数量不多。在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应将创业意识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从全校的公选课来看,如果在一些公选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创业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比专门开设几门创业课的效果要好,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传统的就业意识根深蒂固,过分强调毕业以后自主创业有点强人所难,何况在高校内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本来就比较少。

2、实验教学培养创业技能。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业技能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传统教育非常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结合创业来教学,把每次所做的实验内容结合到创业的某一具体的工艺程序,让学生明确实验内容的重要性和实验目的,将会大大提高实验效果。而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向学生介绍领先的行业技术、工艺和资讯,鼓励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不断拓宽创业视野,逐渐熟悉并掌握创业技能。

3、艺术采风丰富创业素材。

采风是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体验生活和学习社会的重要环节,既是实践又是教学,它通过短期而集中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体察自然与社会风貌,并运用课堂所学方法与技巧进行独立的写生实践。通过采风环节,培养大学生发现蕴涵在自然物象中的美的能力。④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采风地点一般选择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具有典型的民俗特色的地方,或以自然风光为主体的名山大川、湖泊海洋、风景优美的地方,或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古民居建筑村落、民间艺术及民俗风情等地方。学生用不同的眼光和不同的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相同的景观,体验自然造物的和谐美,容易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有创业经验的导师指导学生时,不是局限于客观地再现、绘画基本功的训练,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主观想象把自然景观升华到形式美的境界中,并将自然景观有意识地强化到主观的创意中,甚至可以转变原有的自然形象,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设计效果。所以,艺术采风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创业素材。笔者所在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通过观察大海的潮水设计出“潮之涌”系列泳装作品,其灵感就是源于潮水涌动流转的意境,选用不同的蓝色表现潮水的层次,用白色加强层次与空间感,选用线条的流动表现潮水的动态之美。

4、社会实践学习创业经验。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应珍惜每一次机会,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安排大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公司、工作室去,了解各单位运行的各个环节。大学生可以利用各个假期,主动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联系,承担具体项目的部分工作,从中积累创业经验。

社会实践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的一个教学环节⑤,可是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所谓的社会实践较多流于表面化,整个学校组织几支小分队,分赴各地名则调研,实则旅游,与专业学习无关,与创业教育更不关联。一些指导教师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没有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5、学科竞赛检验创业水平。

学科竞赛主要侧重于考查参赛者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创新意识和思维亮点,是一条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⑥学科竞赛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还为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所以,学科竞赛的结果就是检验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因为学科竞赛所涉及的解题方案的拟定,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拟定方案以后可行性的调研,直面困难和遭遇挫折的勇气,探索问题的毅力,更为重要的是对团队分工、协作能力的考验等,所有这些正是一个创业者或创业团队所应有的素质,艺术类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就是直接接受专家和社会的检验,所以要多动员和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

6、建立基地开展创业尝试。

在高校建立创业实验园是目前最典型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形式,它以各种方式指导部分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⑦但笔者认为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实验室重复建设,能进入创业实验园的学生极少,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另外,让在校生创办公司不可能在短期内出成效,大学生毕业前的创业效果难以鉴定。

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就可以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创业尝试,如笔者所在院校的服装设计、艺术设计学生创新基地,有专业教师指导,能够承接社会业务,让学生动手创作,其作品直接接受社会单位的检验。另外,艺术设计院校的艺术展厅也可以作为大学生的创业基地,同时仍然是创新成果的展示场所,更有利于创新成果的直接转化。如果展厅的位置理想,参观的对象适合,一些艺术作品就可以直接变成商品,进入市场并销售出去,这也能够检验大学生设计创作出来的成果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

7、毕业设计总结创业成果。

毕业设计作为创业教育深化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提高专业水平,了解本行业特点和运作方法,拓宽行业知识,为创业之路储备个人素质涵养的最好机会。⑧经过创业尝试的艺术类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作全面而细致的总结,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有关创业教育的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从收集资料、市场调研、现场考察到后期的绘制草图、方案整理、设计制作等方面,都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对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整理,为撰写论文理清思路、提供依据。同时联系实际,对在创业尝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在论文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为毕业后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借鉴。

总之,创业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关键在于师资。若导师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经验,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和校园文化等方面,自然会体现出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氛围。在校内外环境的长期熏陶和影响下,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就会潜移默化地生成。因此,加强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综合教育,提高其综合能力,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而体现教育质量的创业技能的培养才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

(注:本文基金项目为浙江林学院教改重点项目,课题号:ZD0715)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②徐娟。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③徐婵。试论在设计艺术院校大学生中进行创业教育的构想[J]。台州学院学报,2009(2):75—77。

④张军。从写生到设计——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采风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3):45。

⑤刘会军。大学生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69—70。

⑥周治瑜等。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载体[J]。现代农业科学,2008(5):100—101。

⑦蒋海勇。高校如何办好创业教育[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6)(增刊):42。

对艺术类学生在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下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 篇7

目前,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也处于有效教学的探索改革阶段,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以下简称《基本要求》) 的通知中指出,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首先, 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开展课堂互动活动, 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其次, 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运用各种资源, 利用相关的图书资料、影视资料、心理测评工具等丰富教学手段。而翻转课堂以学生“学”的主体角度设计课堂, “微课”等教学素材迎合学生好奇心及认知偏好, 提倡小组化讨论学习的形式组织教学等, 这恰好与《基本要求》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自然契合, 顺应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益于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上的学习强化实效。综上, 翻转课堂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其针对性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是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导向的教学改革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困境

(一) 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根据《基本要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通识公共课程, 但教学实践中, 部分教师无法清晰地掌握学科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上采用传统单调的课堂讲授或孤立的教学活动设计, 无法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巩固、适应行为强化、正向情感态度学习的多元化教学目标;并且, 一些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缺乏积极心理学的学科价值取向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系统指导, 教学活动更是囿于传统的心理问题预防取向过多的围绕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展开, 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主旨过于狭隘和偏颇, 不能针对大多数学生普遍的心理发展需求。

(二) 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通识公共课性质, 学生往往不够重视, 课堂参与度不高。具体表现为部分不明就里的学生甚至先入为主地质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必要性, 一旦教学过程缺乏闪光点, 教学内容感染力不强, 教学实效不尽理想, 不能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关注点的异同, 某些程度上导致了“教师说正确的废话, 学生做无关的正事”的教学困境。另外, 课堂参与度不高, 还体现在学生选择性地参与课堂互动, 对课堂教学和课堂活动态度迥异, 对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讲授充耳不闻, 但是对课堂活动却兴致高涨, 只片面地追求课堂的趣味性, 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知识传授的完整性。

(三) 有效教学时间有限

《基本要求》将教学内容分为: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 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大部分。这三大教学内容分别细化为7个专题、12个课程章节, 但即使按照《基本要求》的教学管理要求, 将其作为主干教育课程的公共必修课配齐饱和的32~36个学时, 每个教学章节的课时平均下来也仅有3个学时, 然而这样有限的学时安排难以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知识传授、情感体验、行为训练的三维目标, 一旦教学设计不周密或者教师依据现场教学实际弹性发挥, 有效教学时间便捉襟见肘。另外, 高校在具体的教学安排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压缩至16~18个学时的情况, 更是缺乏有效的教学时间保障。

(四) 教学情境不够适切

为了让学生更加密切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体验积极情绪、加强行为训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然而心理健康课上创设的针对有效的教学情境首先必须符合学生的具体需要和认知审美习惯, 就教学实践中课堂引入的学生反馈情况得知, 单纯地列举教材个案、引用名人警句, 无法做到引人入胜, 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资源。这种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情境的单调乏味, 不尽适切的教学情境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课堂互动成效也不明显, 非但不能使学生乐享课堂, 甚至会起到认知疲劳的反效果。

三、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实效

(一) 更新了教学理念

既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客观存在的必要课程, 那么翻转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便是方法论, 因此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规律的教学理念是与其学科性质相适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通识公共课, 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个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人性化教育, 其任务除了知识的传授, 还强调人的培养、习惯的改变。而翻转课堂的设计理念, 是立足于人的信息加工的认知规律之上的, 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组织课堂流程, 而不是从教师教的逻辑“演绎”教学, 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经过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革新和教学实践, 教师避免了传统单调的枯燥课堂讲授, 并通过巧妙前置学习内容为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空间, 相信并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的自主性和向内探索的学习特点,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学实践更是反过来巩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学主旨, “从知识的传授, 转向人的培养”[1]。

(二) 翻转了师生角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 实现了心理健康教师从传统课堂讲授“主演”到翻转课堂“导演”的角色转换[2], 形成了“老师要教, 学生厌学”到“学生愿学, 老师乐教”的教学局面转化。经过笔者近一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实践探索, 传统课堂对照班级和翻转课堂试验班级的对比实践发现, 以传统讲授为主的班级, 其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自我意识探究的词汇量两项教学评价指标都不如翻转课堂的实验班级理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普遍反映心理健康课充实有趣, 给出“能够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 发动喜闻乐见的头脑风暴”的评教反馈。翻转课堂在构建主义的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 教师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3]。教师只是充当心理知识传授、积极情绪体验、适应性行为强化等方面学生探究学习的发起者和点拨者。

(三) 优化了时间配置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是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和独特教学流程, 将一部分课堂学习的时间前置到了课堂教学之前, 有效优化了教学时间配置。在以往的心理健康课教学实践中, 最担心的是学生不参与到特定情境下的课堂讨论中, 依据构建主义理论, 学习是发生于学生的大脑内部, 其问题的根源除了学生不感兴趣或不参与课堂, 更主要的是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进行自我探究。翻转课堂通过课前发布微课等视频资源、布置课前作业等方式,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依据微课及课前作业的引导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并且, 微课和课前作业的提前量往往是一周, 较之课堂引入新课主题的时间大为提前, 学生可以经过充分的自我探究思考沉淀, 其对教学主题的自我认识和剖析会更加深刻。这样引入新课的教学环节被有效前置, 课堂有限的时间可以通过小组讨论, 教师针对性点评的方式, 更加有益于学生的再次学习和思考, 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打破了课堂有限的时间空间界限。

(四) 丰富了课堂情境

由于教育信息技术、小组化学习等教学辅助手段和组织方式, 翻转课堂的课堂情境多元化和层次化, 是传统课堂教学难以比拟的。以短小精悍的微课为例, 必须包含“值得学、容易学、想去学”三个特点, 通过微课以小见大的教学实效拓展了课堂情境的感观层次——通过文字、声音和视频材料的视听多认知通道加工, 创设了有效的学习情境, 提供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课视频资料, 设置真实的情境去引导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的学习。另外, 小组化学习的方式也是翻转课堂的一种有效教学情境, 心理健康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意识到个体差异并悦纳自我, 而围绕特定心理健康知识点的小组讨论, 是学生渲染课堂氛围、体验积极情绪的良好途径。在小组讨论的情境下, 学生能够通过朋辈同体的讨论评价, 整合自我认知和社会期望以强化角色适应行为。翻转课堂丰富的教学情境能够兼顾到学生认知加工习惯和学习审美偏好, 促进心理健康的教学实效。

摘要:本文尝试将翻转课堂“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教学组织模式运用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 对教学方式加以改革及创新, 以翻转课堂模式下的问题解决为导向, 针对心理健康实践教学提出了适切的问题解决途径和有益教改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翟志勇.慕课 (MOOC) 时代的通识教育[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9) :108.

[2]于天贞.从“主演”到“导演”: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转换及其路径[J].教师教育, 2014 (5) :49.

对艺术类学生在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下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 篇8

摘 要:各级党组织都非常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党员结构有了很大改变,每年发展学生党员的比例非常大。艺术类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学生党员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发展中的不足、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途径如下: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发展程序;拓展教育阵地,丰富教育形式;注重全程教育,健全检查、监督机制;构建发展标准体系,严格组织纪律;提升党建队伍实力,扩展专业教师合力;形成发展新常态,全面保障质量。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党建

中图分类号:D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69-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下文简称16号文件),该文件下发后,高校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从战略高度加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经过十多来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艺术类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個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缺少的生力军,艺术类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也得到了加强和改进。

一、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发展中的不足

(一)发展中的“三重、三轻”

中央16号文件下发后,各艺术类高校积极响应号召,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大力发展学生党员,大学生党员的数量逐年增加。有的党组织在追求发展数量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对党员发展原则的偏离,比如: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培养;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

(二)党建工作有制度没规范

在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有的党组织存在有制度却没规范的情况。第一,党员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都很完备,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党建工作者及其协同人员没有认真按照制度来执行,而是投机取巧随意简化发展程序,因而使新发展党员对整个过程的认识不完整,后续党组织交给其同样发展任务时,也就会效仿前者,不利于组织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第二,有的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主要由各学生党支部来组织开展,在党员发展过程中,有的支部委员不熟悉组织发展流程,缺少必要的指导。因此,造成党员发展工作忙乱且无序。

(三)党组织生活缺乏活力

党组织生活是提升所有成员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以往组织生活多采用读书、读报、读马列专著、写读后感、批评与自我批评、参与党员发展程序等,以比较传统的形式来开展,使艺术类学生在向组织靠拢、进入组织的整个过程中,感到党组织生活就是以非常严肃无活力的形式在开展,因而组织生活常会变成一项被动参与的政治任务,艺术类学生缺少积极性。

(四)理想信念教育载体不丰富

加强艺术类团员青年从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到最终发展为中共正式党员过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很多党组织只开展“三会一课”及部分与时政相关的学习会,形式延续传统。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没有把握学生的特点及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地引入体现时代性的教育载体,使学生从自发的接受洗礼到自觉的精神境界提升,教育载体缺乏多样性、创新性和丰富性。

(五)党性教育不连续

艺术类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方面,很多党组织存在着:重视入党前教育,而放松入党后教育的情况,使党性教育不连续。入党前的动机可能多种多样,并不能保证入党前每一位都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而是要通过不断地教育端正入党动机。正确的入党动机形成后,如果不坚持巩固就有可能再次偏离,对党员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尤其对于艺术类大学生,从党性启发教育、递交入党申请、团组织推优、确定为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确定为重点发展对象、发展为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及之后直至毕业离校,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党性教育。艺术类党组织中的党性教育,很多在发展预备党员之前非常注重,而之后的环节却比较放松,造成部分党员入党前后反差很大。

(六)实践教育偏少

党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多数以在校园内、教室里开展理论学习居多,而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内容偏少,使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理论离开了实践,就会变成呆板的理论、空洞的理论、没有说服力的理论,也就难以在广大要求进步的学生党员心中扎下根。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其学习特点,经常走出校园参与实践,很多党建工作者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实践的机会与党的理论学习相结合,没有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二、产生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改革开放各种思潮涌入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西方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带来了巨大影响。在与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与交流过程中,人们思想日益多元化,出生在改革开放春风里,成长在不断深化改革阶段的艺术类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很容易受影响。因而出现了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想入党是为了今后能找份好工作、是为考研、是父母的要求等利己思想,而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抛到脑后。

(二)艺术类大学生特点的突显

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追求个性,讲究时尚;学习上有所倾斜;认识比较感性,组织纪律性不强;理想信念淡薄,比较务实。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决定了艺术类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非常活跃、非常有思想的群体。传统的党员教育方式方法对艺术类大学生缺乏吸引力,从一定程度上讲,制约了艺术天性的发挥,在艺术类大学生党员中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对16号文件把握的偏离

16号文件从战略高度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是对发展党员结构的重大调整,是党的自身建设、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十多来年的发展,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比例非常之高,有的高校党组织为了完成发展任务还规定了每年必须发展多少,对基层党组织进行考核,因此基层党组织为了完成发展任务就“矮子里面拔将军”,使得党员发展偏离了十六字方针:“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

(四)黨建工作队伍力量较弱

大学里党建工作者是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对广大学生党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很多基层党组织没有专职党务工作者,而是以辅导员来兼任,辅导员平时学生事务性工作比较繁杂,没有足够的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学生党建工作中,因此大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质量难以保证。有的基层党组织虽然设有专职党务工作者,但由于本身经验不足,缺少学习和培训,因此对学生党员的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导力弱。

三、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保障途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发展程序

学校分管学生党建工作的领导要亲自挂帅,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发展的指导和监督。发展党员工作不能对数量定任务,必须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避免只顾完成发展数量,不顾质量的情况出现。严格组织发展程序,不得简化发展程序,严把组织入口关、必须经过团组织推优、坚持全程公示、严格对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发展前要预审、发展中要谈话、发展后要布置任务锻炼培养,层层把关,哪里出问题,就要在哪里反省、教育、提升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拓展教育阵地,丰富教育形式

对于当代艺术类大学生而言,智能手机、电脑的普及率都非常之高,这为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提供了一个绝佳平台。党建工作者应将党建工作推向网络,充分开展网络党建,而不仅仅停留在用QQ发布通知的阶段,相应的微博、微信、互动BBS等都要充分利用起来,使党建教育的网络阵地不断延伸。由于艺术类大学生学习的特殊性,经常组织学生到各地写生、采风等各项实践,党建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教学安排,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入理想信念实践教育,同学们返校后,可以结合自己的见闻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使党性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由于艺术类大学生都具有专业特长,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丰富党员教育形式,如:红歌比赛、红色原创作品展演、红色经典电影回顾、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微电影拍摄比赛等。

(三)注重全程教育,健全检查、监督机制

对于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发展前、发展中和发展后直至毕业,每个阶段基层党组织都要做好教育、追踪、提升工作。确保每一位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能够在组织的教育、监督和管理下茁壮成长,既不失艺术特性,又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了达到以上党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健全各阶段检查、监督机制。各级党组织除了做好档案材料的检查,还必须做好各阶段的民意调查,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监督作用。

(四)构建发展标准体系,严格组织纪律

在党员发展过程中,以《党章》规定的党员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为基础,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炼各阶段的升级标准,达不到标准的绝不发展,使其有标准可循。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也是自觉的纪律,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得遵循,必须严格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纪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艺术类大学生要求进步,无论是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党员,虽然讲个性,但更要讲党性。艺术类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是艺术类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其言行都代表着组织形象,如果有违反组织纪律,或达不到各阶段的标准,要从严、从快处理,维护好学生党员的形象。

(五)提升党建队伍实力,扩展专业教师合力

由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党建工作者仅以一般的方式来开展工作,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党务工作者要配专、配齐、配强,并且要对党务工作者进行定期的培训提升,提高其理论修养和业务开展能力。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专职党务工作者的延伸,要充分发挥其辅助功能。艺术类很容易忽视将专业教师队伍中的党员也组织起来发挥对学生党员的培育功能。专业教师经常和学生一起写生,并指导学生的学业,与学生接触机会多,对学生的影响大。将艺术类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与专业教师相结合,形成全员党建育人的格局。

(六)形成发展新常态,全面保障质量

首先,发展速度新常态,把握好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改变求速度,增比例,下计划的发展现状;其次,发展结构新常态,改变平均化,各年级各班级分指标的发展现状,使党支部所辖团支部成员公平竞争,选优选强发展;最后,发展激情新常态,充分激活广大党务工作者的工作激情,使学生党员受感染、争先进、树标杆。

参考文献:

[1]路云平.创新党员发展保障机制,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J].文教资料,2011(11).

[2]郑永廷.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

[3]李京彬,郭杰,顾岩峰.构建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2).

对艺术类学生在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下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 篇9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战略目标。因而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完善人格以及造就跨世纪的实用型、复合型、开拓型人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艺术内容的丰富与艺术课时的稀少(每周二节课),教学单调、内容枯燥,缺乏趣味性,还有一些学生上艺术课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课堂纪律差,校园内艺术教学环境不理想,没有自我发展的空间或机会。致使艺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因此应重视艺术教育,而丰富的课外活动是提高小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小学阶段进行艺术活动的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意义有几大方面

1、能使大部分学生参加,加大普及力度。

2、活动形式多样,多种艺术结合、学生兴趣很高,使学生艺术方面素质得以开发。

3、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集体主义精神,能激发学生想像力、培养人的意志品质、情感,造就人的创造力。

4、能发现一批艺术方面的尖子生。

5、能宣传展示本校素质教育成果,赢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艺术活动是人的“修养教育”、是做人的教育

生理学家认为艺术活动对促进人大脑左、右半球均衡发育,合理运用有明显协调作用,应试教育使学生长期为文学数据所困,导致学生厌学、考试作弊情况出现,左脑长期绷得极紧,导致左右脑发展不平衡、影响智力提高,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缺乏创造力,制约整个素质全面提高。再则,艺术活动能净化人的心灵、对人的全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和补足作用,是灵魂的教育。各门类艺术是融合统一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做实践。艺术活动的空间灵活,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有组织、有针对、有意义的比赛、展览、排练演出等形式,构筑健康向上的艺术环境。活动中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尊重的精神和拼搏的精神;增强学生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同时磨练学生意志,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升华,使校园艺术氛围浓厚。(二)、符合艺术课程的性质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如果没有绘画、雕塑、音乐、诗歌及自然所引起的情感,人生就会失去一半乐趣。”艺术活动正是用感人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是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具有综合性、愉悦性、经典性、人文性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创造鉴赏的审美情趣,情感丰富,文化智能得以提升,应用价值得以体现,使学生更有学习效率。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根据活动模式的不同,确立为全校三分之二的学生作为普及型活动模式的研究对象,再从中由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素质良好的学生参加提高型的活动小组,每班人数为25人左右。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阅读国内外有关相关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学生兴趣的调查、课外活动的反馈调查。

3、行动研究:设计方案——行动——反思总结三个环节。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①、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拟订本课题实施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

②、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课题实施方案,了解研究的目的意义、具体操作方法。在理论学习与思想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分工,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③、课题组对本校学生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形成书面分析材料。

2、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①、第一阶段:理念宣讲与普及阶段(2011年11月)学习有关理论。②、第二阶段:研究领悟与交流阶段(2011年12月)

a、在专职教师层内讨论:如何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研究。b、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析,为制订活动计划作铺垫。c、形成课外活动开展的流程图。

③、第三阶段:系统设计与推介阶段(2012年1月——2012年3月)a、进行课外活动方案设计并实施。

b、制订课外活动的工作计划,包括音乐、美术两大部分的详细计划安排(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地点)。

c、艺术组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创建走廊文化,提升校园艺术氛围。利用学生在课外兴趣活动中的优秀作品装饰校园走廊的墙面以及橱窗布置。通过这样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充满自信,激发了学生的对艺术的热爱。

定期在校内开展“我是小小艺术家”展示、评选活动,使一批出类拔萃的艺术少年脱颖而出。组织学生现场作画比赛,让孩子们的创造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升华;

举行每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充分展示活动成果,从而获得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艺术教育的兴趣。如:举办书法、绘画或剪纸作品展;开展校园小歌手、器乐小能手的评比活动。

充分发挥家长的艺术才能,邀请家长与孩子同台表演,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加深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④、第四阶段:总结与正常化阶段(2012年1月——3月)对照活动开展进行总结、评价,进一步推进实验。

3、总结阶段(2012年4月——5月)①、收集课题相关资料,撰写课题报告。②、做好相关后继研究与推广工作。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制订课外活动的工作计划 一是制定学校工作计划时,把课外活动工作列入学校计划中。明确全校及班级课外活动的种类和要求;筹划课外活动方面需要增添的设备和其它物质条件,确定专业辅导老师。二是在学校课外活动工作总体安排下,负责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专业教师要制定每学期的具体计划,提出具体措施,落实具体活动项目的负责人员。

三是每项全校性的课外活动的活动开展前,都应由有关负责人拟定实施计划,包括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地点。

【案例】×××小学2011第一学期课外活动总体方案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从本学期以每周3—4个学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开设美术、音乐兴趣小组,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具有自觉接受教育和锻炼的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每次参加活动都能既满足各自需要,乐意参加,又确实增长见识,有所得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的课外活动开展情况如下:

一、活动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着“活动应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特将课外活动分成低段组(1—2年级)、中段(3—4年级)、高段组(5—6年级)三部分,三部分同时开展。

低段组课程设置如下:美术(儿童画、线描画、吹塑纸版画、手工制作)、少儿舞蹈。中段组课程设置如下:美术(吹塑纸版画、线描画、剪纸)、舞蹈、器乐(竖笛、电子琴等)高段组课程设置如下:美术(素描、水粉、国画)舞蹈(欣赏与实践)、铜管器乐等。

二、课外活动安排(具体操作见附页)附:解放路小学课外活动记载表 活动课程:

活动地点:

活动时间:

辅导教师:

活动的主要内容(经过)及效果(结果)记录

(二)、探索课外活动模式

1、普及型活动模式

→ →

①、音乐课外活动:针对节日开展多种活动,如五四、六一、七

一、国庆、元旦、每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等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充分展示活动成果,从而获得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艺术教育的兴趣。

②、美术课外活动: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教师的自身条件成立儿童画班、国画班、素描班、手工制作、剪纸等。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览,以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认识各种绘画题材和表现手法;组织学生去风景秀丽的地方写生,让孩子一边欣赏自然美景,—边学习写生方法;学校美术组还组织每班出一期有关反邪教的黑板报;组织学生参加学区的食品安全漫画评比、在校园内开展以每个年级为单位的专题小报展览等等。开展活动

活动目的 活动内容

实践提升

器乐比赛

加强对少年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为广大学生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酷儿杯”小歌手 比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显音乐学科特色,增强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和演唱水平,让学生在愉快的歌唱中展现风采。

诵读比赛

通过组织学生诵读我国古诗文经典活动的方式,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他们在诵读、创作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

大合唱比赛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让爱国主义成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旋律。通过本次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现场书画比赛

为爱好美术的小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发挥特长的平台。举办这次绘画比赛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而陶治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的教室,我的家” 温馨教室评比

营造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让幽雅的、健康的教室文化,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增长,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融洽、和谐。让学生的生命在充满温馨气息的教室里更加灿烂。

2、提高型活动模式

→ →

针对两年一次的江山市教育系统艺术节演出,一年一度的中小学书画大赛。成立了校舞蹈队、器乐队、书画特色班。从普及型活动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参加校级兴趣班。经过长期苦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以学校为代表队把最精彩的一一展现出来。因这种活动社会反响很强,固师生务必扎实、认真地对待它。

①、根据活动的目的要求,根据学校的基础设施确定健康的、有意义的活动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针对不同学生生理特征及教学需要来确定活动类型。

②、选拔确定人选十分重要。强调要有组织观念,讲纪律,资源热心的具备一定艺术素质,能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人员来参加活动。将实验学生划分为声乐、器乐、舞蹈三个大组,每个学生可参加一至两个中心组的训练,训练力求“三有”“三定”,即训练有计划、有内容、有记载,训练定人员、定时间、定场地,使学生在课外艺术训练活动中掌握音乐技能,形成音乐专长,更主要的是在训练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发展智力、陶冶身心,形成专注、热情、富于想象、创造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等良好的精神品质。我校在组织挑选合适的铜管乐队队员时,一般挑选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应具有下列基本条件:首先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在乐器分配方面,还应具有其他必要的良好的生理条件,如:手指灵活,这是管乐队吹奏本身所需要的。

组织美术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的成员不应该太多,大约20人左右,所以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人员除了自愿以外还是美术方面比较有特长的学生。活动是固定的,每周两次。③、确定训练时间(周二、周四两节课外活动)进行重点训练指导,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④、以饱满的精神,满腔热情去参赛。

(三)、保证艺术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

1、特色化 ①、选取不同于邻居学校的兴趣特色班:如舞蹈队训练以扎实的有一定难度的基本功为切入口,组织铜管乐队、儿童剪纸等。

②、大胆将乐器(竖笛、口风琴)进课堂,举办“口风琴音乐会”。③、电脑多媒体进课堂,更重要的是课外收集与音乐教材相关的音像资料或现场拍摄课堂教学活动场景活动。

2、个别化

①、低段学生“动”为主的活动。如游戏、集体舞、不同形式的演唱、小乐队自制乐器、音乐剧、化妆舞会等音乐课外活动。美术方面确立低段学生以儿童画为主。②、中段学生结合技巧。如进行乐器(电子琴|、古筝、钢琴独奏),竖笛齐奏等形式。独立作画等等,要求个体与群体和谐。③、高段以培养艺术表现能力为主。如举行合唱比赛、音乐沙龙、音乐黑板报设计、科技晚会、音乐会,让学生当个音乐小主人。高段学生以写生画、素描、色彩、国画为主要的训练内容,要求能有自己的个性。如:以个人或集体班级为整体进行绘画作品展,包括各种题材的作品(陶艺、手工、制作等),从而学一些装裱、装璜、厨窗等知识。这是学生实现自我审美教育的重要部分,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美术创造才能,提供展示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外活动本身效果评价 学生家长反馈表 问题

时 间

回答情况(百分比)

学生对课外活动的评价

喜欢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的同学

觉得在活动中有进步的同学

参加过比赛并获奖的同学

实验前

20.7%

23.2%

10.1%

实验后

68.6%

85.4%

78.5%

家长对课外活动的评价

时间

认为学校组织的活动有意义的家长

觉得自己孩子有进步的家长

对孩子其它方面有所促进的家长

实验前

25.7%

26.7%

35.7%

实验后

75.7%

87.7%

86.7%

五、研究课题成效分析

1、激发学生兴趣,愉悦心情 对同一年级去年9月份,今年9月份作了实验对比(常开展音乐课外活动与活动少开展的对比)

课题研究前,学生在上美术课的时候经常有忘记带书本、学习材料,作业交不齐的现象。开展“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小学生艺术素养”实验后,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乐于动手画画;参加课外美术活动人数递增,报名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越来越多,没机会参加的学生则让家长向老师提出请求;书画兴趣小组的学生放学后迟迟不肯离开美术室;参加各级展览、比赛的学生作品越来越多。

2、促进身心发展(1)、艺术实践活动是第二课堂的补充,活动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正如一首首歌曲的歌词,演唱时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象《小猫钓鱼》给学生播种下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种子。《凤阳花鼓》加强对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我们的田野》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的向往。(2)、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随着学生音乐经验的不断积累及理性知识的不断增长,必定伴随他们不断增多审美评价的成分,从而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培养高尚审美情趣。(3)、陶冶情操,优化心理素质的熔炉

学生在一次次比赛,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活动开发了学生的艺术智能,提高了学生想象创造力,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从而完善和提高智力品质,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更何况一次次活动比赛的画面也成了学生一生中难以忘却的回忆。

3、学校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 各艺术活动小组参加各种比赛,硕果累累:舞蹈队于2011年12月参加了湛江市教育系统第四届艺术节学生集体舞大赛中获市一等奖;古诗文诵读比赛获市二等奖;器乐专场比赛中获市二等奖;在学生声乐专场比赛中获市三等奖。美术兴趣小组的学员在参加第四届艺术节学生现场绘画比赛中两位学生分获市二等奖;在2011年12月中小学食品安全漫画比赛中获学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6个;2012年1月在湛江市首届青少年陶艺现场创作大赛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2012年2月在湛江市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获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2012年3月湛江市“中行杯”第五届少儿现场书画大赛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8个。

六、存在问题与思考(1)、艺术课外活动要长期开展往往遇到:活动时间到了,可总有几个学生会被一些事情耽搁,时间上得不到保证,效率不高。为此我们思考如何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怎样保证课外活动的效率,提高活动的质量。(2)、学生毕业、升学流动,小学低中高段兴趣班选择幅度大。导致一些学员刚刚学了些基本功,勉强可以上台演出时,已经恰到高年级阶段了,就马上换数奥、写作、英语兴趣班。持续性不够。

本实验从酝酿到实施经历过程已经告一段落,实验表明:艺术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在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的一些策略对提高活动质量是十分有效的,对学生个性发展是积极深远的。课外活动全面开展,是值得推广,甚至要加强力度。后续实验还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提高活动效率。参考文献:

1、《艺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音乐教育文选》林绿淇主编中国戏曲出版社2005年

3、《中小学音乐教育》浙江省音乐家协会2007年

上一篇:加强优质护理病房建设下一篇:秋雨作文600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