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鉴赏研究

2024-10-04

新媒体艺术鉴赏研究(共10篇)

新媒体艺术鉴赏研究 篇1

0引言

音乐鉴赏是我国各层次的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门艺术教育课程。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由六个模块组成, 音乐鉴赏就位列其中。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教体艺厅发布的第3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 音乐鉴赏也被正式列入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优秀音乐艺术成果, 理解多元艺术文化。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音乐鉴赏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对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有着较高的要求。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传播媒体, 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实践表明, 在新媒体的支持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1新媒体与建构主义

在哲学家眼中, 世界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的。信息不是静止的, 它需要得到有效传播才能对世界发生作用。媒体就是信息传播所依托的载体和渠道。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信息传播媒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早在1967年, 哥伦比亚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的P·Goldmark将EVR (电子录像) 称为新媒体 (New Media) , 这是这个术语的最早诞生 (江宏、卢榕峰, 2011) 。二十一世纪以来, 传播技术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种“利用数字技术, 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 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童兵, 2009) 都被称为新媒体。

新媒体之“新”, 不但体现为新的信息载体和传播渠道, 也包括技术进步带来的新的传播模式。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对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建构主义作为一种经典的认知理论, 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 尤其是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 焕发出勃勃生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基本要素。 (袁振国, 2004)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 这些要素往往不容易满足, 或者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新媒体所具有数字化、交互性、个性化、多向互动传播等特性, 带来了教育传播模式的革新。新媒体的这些特性, 对于营造理想的教学情景, 帮助学习者之间进行深入的协作和会话, 最终完成意义的建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基于建构主义的音乐鉴赏教学环节设计

音乐鉴赏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其中实践环节占主导地位。学生通过“了解背景知识 (包括音乐理论与历史文化背景) →聆听/观摩实践→分析理解作品→模拟演奏/演唱实践”的环节, 来完成教学过程, 实现教学目标。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教学情景的创设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2.1紧密围绕教学目标, 利用在线流媒体, 创设教学情境建构主义音乐教学中首先就是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构建的情境。情境的创设决定着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向和意义建构的内涵与质量。

音乐本身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 在传统的多媒体技术环境下,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光盘、录像等资料展现给学生。但是, 因为音乐鉴赏课程涉及到的内容繁多, 与作品相关的中外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复杂, 一般的学校资料库中不一定能够找全。而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在线音视频媒体资料, 则可以构建出一个理想教学情境。

2.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利用移动自媒体, 进行协作与会话协作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 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在这一环节中,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服务者, 对学生给予指导帮助,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良好互动环境中, 潜移默化地进行了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 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 在此过程中, 每个学习者的思想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的不同, 学生对音乐作品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思维活跃,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大胆创意, 提出自己的设想。

协作和会话需要在一定的技术平台上进行。当前十分流行的QQ群、微博、微信等自媒体, 是最为理想的学习协作与会话平台。一个小组的成员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微博群, 利用这些平台共享资源, 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些自媒体技术, 不但使得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能够随时、随地、随身地进行学习协作, 分享学习心得与思想, 而且整个协作学习的过程都可以在平台中记录下来, 随时可以溯源, 是教师进行教学监督和形成性评价的宝贵原始资料。

2.3引导学生积极实践, 综合多种新媒体, 实现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音乐鉴赏课程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 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文化与艺术价值, 形成健康、高雅的音乐艺术审美观。

虽然意义的建构是在前面三个环节的学习中逐步实现的, 但是最终我们可以通过一定手段让学生将其所建构的意义展示出来。一方面, 我们可以搭建音乐鉴赏教学网站、教学论坛、教学博客、教学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为学生搭建公共的展示平台;另一方面, 我们也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课程学习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个人展示平台。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习感悟、作品赏析, 上传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和实践表演音视频。这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成果 (即最终学习效果) 进行终结性评价的重要依据。

3结语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经典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和著名的学习理论, 在各种课程的教学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 其理论与实践价值日益凸显。在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中, 音乐教育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当抓住时机, 与时俱进, 在音乐课程中充分挖掘建构主义的教学价值, 使这种经典理论焕发出新的光彩, 使音乐教育跃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摘要:建构主义在新媒体时代的应用模式不断得到创新。本文结合新媒体技术的特点, 深入剖析建构主义理论在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建构主义,音乐鉴赏,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童兵.新媒体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09[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2]江宏, 卢榕峰.解读“新媒体”[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2) .

[3]陈声健, 许思贵.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9.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新媒体艺术鉴赏研究 篇2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大众审美;影响

1.新媒体艺术的广泛性

新媒体的出现,也就决定着会出现一股与其相应的强大的“网络技术化”潮流。目前的新媒体技术范畴已相当宽泛,其中包括数字绘画、数字视频、录像技术、二维数字动画、三维动画、网络多媒体技术、音频技术、虚拟现实、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新媒体技术(全息摄影、基因生物技术、仿生机器、光电效应等),进而以新媒体技术为创作平台的新媒体艺术成为当代艺术主流的焦点。新媒体艺术是在这个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它改变了最初的信息传播途径,并且逐步深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艺术的一个代言词。

这股当今社会最引人注目、最具影响力的力量,影响着这个时代的交往模式和审美格局。从传统艺术到现在的新媒体艺术,从最初的狭窄的特定艺术发展到现在的生活艺术,审美随之表现出广泛的态度。大众化的审美观、价值观常常呈多元化的特征,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的生态环境也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新媒体的发展迅速而猛烈,吸引了企业家经济学家们眼球。网购发展的尤为突出,据发布的权威数据统计,2013年网络购物交易额达到1.85万亿元,销售额增长31.9%。

“网民”“网友”日益成为中国社会舞台上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新的社会意见阶层。全国的各地政府也都开通了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10月底,新浪平台上的政务微博有100151个,其中机构微博达到66830个,公职人员微博数33321个。

新媒体艺术深入我们的生活,微信的出现颠覆了短信的交流方式,人们的交流也愈加依赖各种媒介,我们也能深深的感受到新媒体对我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

网络草根的兴盛,使文化多元化共存。网络流行用语,草根红人,山寨现象兴起,“今天你吐槽了吗”成为大家的见面问候语,新媒体艺术再一次掀起一阵独特的文化狂潮。

2.大众审美的时代特征

美学与现代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从一般来讲,审美具有区域性,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审美的大众化反映了在审美领域大众参与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审美的大众化与时代的进步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认知和审美,大千世界每个人的的需求和愿望都不尽相同,他们的生活境遇也不同,这些不同的因素对艺术形式的创新、多种视觉元素产生起了关键的支持作用。人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温包生活状态下,就会追求更好的物资生活。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外在的物资条件来满足人的内心需求。但是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闲暇。大量的闲暇时间出现,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节奏的同时,也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艺术的观念。

2.1时尚性

时尚潮流的多变性刺激着人们的审美系统神经,满足了人们不断变化的生活审美需求。与此同时,同样也存在了弊端,这种多变的不稳定因素,可能会使社会陷入一种比较肤浅的现象当中。

2.2图像化

在现代的新媒体时代,图像被运用到广告中的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它在视觉上比其他传达方式更加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口味。

2.3娱乐性

审美的特征主要是使人在精神上获得愉悦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质条件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生活的欲望,于是新闻娱乐化、大众文学娱乐化、影视文艺娱乐化等现象出现,来满足人们的精神享乐。

3.新媒体艺术对大众审美的影响

互动艺术是新媒体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模式客体读者——主题作品总是给人一种心里的距离感来对待这些艺术作品。新媒体艺术的产生,这种模式被转换成作者——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审美客体——艺术品的审美关系,这是一种提供观众参与的艺术,互动艺术家用作品鼓励观者参与创作他们的叙事内容内容或是与自己的作品发生关系,这是的观众真正地“走近”和“走进”作品。现在一些节目制作当中出现了“互动”这一环节。在节目过程中,台下的观众也可以和台上的嘉宾主持人进行互动交流,让观众经历一次审美体验的过程。现在的节目越来越人性化,电视节目设置短信平台,电视连续剧根据观众的反馈设定结局等等,都是在“互动”方面做出努力的表現。

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能够通过新媒体的媒介特质展露出来,同时新媒体也扮演着一种艺术手段的角色对艺术内涵和媒介信息的传达做出了贡献。当我们身处在各种各样的新媒体艺术的精妙的环境中时,我们享受着这样的空间,接收着媒介信息,感受着这样的艺术,通过个性主义的表现方式,带我们进入一种宽广的体验当中。就譬如一部好的电影或者是电视节目,会给人一种近乎完美的亲身体验,观众会为之欢笑,也会为之涕哭。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交互方式。他的亲和力和综合力让时尚与中国的传奇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一时激起了人们创作的欲望,大批的爱好者加入这神奇的领域。对于一个新领域的理解,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它所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否认。虽然它源于艺术,但是真的属于艺术吗?一些所谓的新时代出现的“艺术产品”为了追求刺激和适应新潮流社会,与大众文化和流行元素相结合,但是真正的艺术价值不单单是具备这两种元素,它还有自身的审美价值。我们需要在艺术与时尚之间找到平衡,校正我们对艺术的审美思考,这样才能使新兴的艺术繁荣发展。

4.结语

总之,新媒体艺术的最终核心就是人的本性:我们的梦想,实现人的价值。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仅要接纳新兴的高科技而且还要融入我们的民族特色和汲取传统美学的思想,创造更加具有表现性的审美艺术。这是一个属于人类的世界,属于我们的时代。它因为我们而生成新的表达方式,我们因为它而获得新的存在方式。 [科]

【参考文献】

[1]马晓翔著.新媒体艺术透视,南京大学出版社.

[2]邵晶晶.新媒体艺术引发的审美思考,美术大观,2008.02.

[3]陈敏南.中国艺术美学视角下的新媒体艺术审美,求索,2010.08.

[4]吴予敏著.美学与现代性.

[5]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4).

[6]黄明奋著.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

新媒体艺术研究 篇3

一、新媒体艺术的基本分类

在分类形式上主要依据于新媒体艺术作品所涉及科学领域为主要分类标准:

1.1电光效应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即液晶显示器, 是通过电-光振幅调制器实现平板显示装置, 使其组成一定数量的彩色或黑白像素排列在前面的光源或反射镜。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 发光二极管是一个发光的半导体二极管。他是以高效率发出可见光或红外辐射的器件。伴随新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借LED为媒介进行装置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如北京2008奥运会、闭开幕式上大量使用LED技术, 将新媒体艺术又一次推向顶峰。

1.2全息艺术

全息术是一种基于波动光学的、再现物体三维立体形象的技术。这种技术在工程技术、医学、艺术、装饰、印刷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全息照相是美国科学家M.J.Buerger在利用X射线拍摄晶体的原子结构照片时发现的。

全息的艺术表现主要有:全息绘画, 美国艺术家Rudie Berkhout的全息绘画作品《Event Horizon》;全息摄影装置, 芬兰艺术家Noissonnet Pholoppe的作品《Odyssey 2001》等。

1.3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 将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 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 装置艺术, 就是综合展示艺术。美国艺术批评家Wands Bruce指出, 装置艺术在当代兴起, 与它的文献记录功能有关。它在这方面的潜能, 远远超过绘画、雕塑和摄影等艺术形式。

1.4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 (Electronic music) , 电子音乐是音乐, 采用电子乐器和电子音乐技术在其生产。1913年未来派画家路易吉.鲁索罗 (Luigi Russolo) 发表《噪音艺术》宣言, 声音便成了当代艺术 (不论是现代音乐, 或视觉艺术) 创作素材之一。电子音乐主要发源于欧洲系统的电子原音、声响拼贴、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实验音乐、噪音音乐、声响表演等声音艺术流派。

1.5网络艺术

网络艺术即为以互联网络为平台传播的艺术, 主要包括:超文本艺术;网络域名艺术 (如:www.01001011.org) 、浏览器艺术、网站追踪者;搜索艺术 (如:瑞典国家艺术委员Lisa Jevbratt创作的基于网络搜索得作品《The Voice》) 、真人搜索引擎 (如:微软公司开发的性感女郎Ms Dewey活动于网站!!Fdisplay Only VALUE NUMERIC 67108831”, 在[strings]中加上另一句“Fdisplay Only="只显示F盘"”, 然后将system.adm存盘后退出记事本, 重启动域控制服务器。

再次打开打开“程序/管理工具/Active Directory用户和计算机”, 编辑tv组织单元的组策略, 我们看到其中多了一项“只显示F盘” (见图五) , 将它启用。以edit用户登陆非编网络, 现在他只能使用本地驱动器的F盘了。

windows2000 server的组策略功能是十分强大的, 应用的范围也很广, 善加利用可以轻松实现很多看似复杂的任务, 本文就是其中一个小小的例子。在非编网络的管理维护工作中, 组策略的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具。

http:www.nsdewey.com之上) ;网站结构可视化的艺术 (Sala创作得艺术浏览器《Websites as Graphs》) 。

1.6虚拟现实艺术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VR) 。虚拟现实艺术伴随科技发展和对艺术观念的提高, 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和受众关注。同时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现更侧重于科技的作用。其中以美国、日本最为突出。

技术层面分析:虚拟现实是多媒体得终极应用形式, 它是由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传感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及行为心理学等科学领域飞速发展的结晶。主要依赖于三维实时图形现实、三维定位跟踪、触觉及嗅觉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高速计算机与并行计算技术、人的行为学研究等多项关键技术的发展。

艺术层面分析:虚拟现实设计艺术具固有的三个特征:

(1) 多感知性:所谓多感知性就是说除了一般设计艺术形式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 还有听觉感知、运动感知, 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如:日本互动艺术家Toshio Iwai和NHK科技研究所共同创作的作品《虚拟视像》, 作品显示一栋三维小房子, 用户通过触摸屏选择不同得视觉效果, 使小房子发生各种变形, 无需特殊得三维眼镜即可观看奇观。

(2) 沉浸感: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虚拟环境设计应该达到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假的程度, 实现逼真的艺术效果。如:法国媒体艺术家Benjamin J.Britton制作的虚拟装置《Lascaux》描绘了一个充满古代绘画的被列入世界遗产的Lascaux洞穴, 作品代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代。

(3) 交互性:指用户对虚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如:德国艺术家Franz Fischnaller作品《Planet Sram》将运动场虚拟, 以扑捉人物动态画面实现运动虚拟效果。

二、总结

根据上述统计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1新媒体艺术进入21世纪后, 发生巨大变化。主要由原先简单的影像装置艺术、全息术等发展到如今以web艺术和虚拟现实艺术为主体的艺术形式。

2.2从收集文章作者简介和研究重点可见主要集中在以美、欧和日本为主导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新媒体艺术相对比较滞后, 特别中国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还处在初级阶段。

2.3以科技与艺术融合是研究的核心, 突出体现在科技对艺术的推动作用。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的新媒体艺术, 颠覆了传统艺术。

新媒体艺术鉴赏研究 篇4

摘 要:现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进步,舞蹈艺术也不再停留在传统舞蹈状态上,现在新型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中,传统的舞蹈艺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革。而当舞蹈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相遇时,舞蹈艺术从原来的形式逐渐地转变,它让舞蹈艺术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效地为欣赏者打造一种新型的视觉体验和情感感受,呈现了多姿多彩的舞蹈艺术。本文就对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并根据现今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讨论,提出有效的新媒体舞蹈艺术发展策略,推动多媒体舞蹈艺术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舞蹈艺术;创新发展

基于新媒体视角下,舞蹈艺术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上进行改革,也要在情感的表达、主体的思想、审美的标准上进行有效的创新。而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表达舞蹈艺术,不仅可以提升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还有效提升了舞蹈艺术的视觉冲击力,让舞蹈艺术更加形象化,也能让更多的人理解和认识舞蹈艺术。舞蹈艺术借助新媒体技术后,其艺术形式也变得多样化,而且其传播的范围也变得开阔起来,将舞蹈艺术的发展空间有效地进行扩展,促进舞蹈艺术在未来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1 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概念和特点

1.1 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概念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将人们的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生活有效地进行了改变,它也将人们生活的环境有效地进行了改变,并且还有效地推动了舞蹈艺术的良好发展。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到来,给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机会,新媒体艺术逐渐被舞蹈艺术所接受,它有效地提升了舞蹈艺术的多方面和多范围发展,也吸收了视觉艺术和媒体艺术的精髓,让舞蹈艺术变得更加具有特点。随着现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有效地丰富和充足了新媒体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新媒体舞蹈艺术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动画、虚拟技术和装置等技术来表达舞蹈艺术内容,它也可以通过网络、数字电影、电视等形式进行传播。新媒体舞蹈艺术与传统舞蹈艺术相比,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视听艺术。

1.2 新媒体舞蹈艺术的特点

新媒体舞蹈艺术的特点有以下几点:其一,新媒体舞蹈艺术的表现方式更加具有虚拟化和互动化特点。对于传统的舞蹈艺术来说,只是通过舞者在舞台上来完成表演任务,多数是运用肢体语言来完成舞蹈内容。而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出现,有效地将传统只用肢体表达的艺术内容,通过虚拟化、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来表达出来,有效地实现了现实空间形成舞台空间的技术,并在屏幕上良好地展示出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新媒体舞蹈艺术所带来的艺术魅力,有效地将舞蹈艺术的中心思想传递出来。其二,多维度空间特点。对于传统的舞蹈表演来说,表达三维空间时,是通过道具、灯光和背景等内容进行表达,可是在表达多为空间时却显得特别杂乱无章。现今,新媒体舞蹈运用良好的技术,可以有效地营造良好的舞蹈氛围和环境,表达舞蹈中的时空性只需要运用虚拟技术来实现,并且真实的人物也可以运用虚拟技术来呈现,而这种舞蹈可以通过人影直接的互动和相关的信息技术来实现。同时,舞者在表演时间上,拥有可选择性的特点,如果舞蹈人员不在舞台上时,就可以运用虚拟技术来实现完美的舞蹈内容。并且,舞蹈的时空和时间也可以进行良好的扩展,这样可以出现多维度的审美特点,良好的表达舞蹈艺术的美。其三,新媒体舞蹈艺术将舞蹈的肢体语言有效地结合科学技术。新媒体舞蹈艺术将传统的、单一的舞蹈艺术表达形式进行改变,舞蹈表达的媒介也不再是简单的舞者的肢体语言,而是通过以科学技术作为媒介形成的新媒体舞蹈艺术,这一形式可以让舞蹈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并且,在新媒体艺术中,舞者也不再是唯一的主角,舞者也要与新媒体科学技术进行良好的融合,有效地对虚拟的舞蹈背景进行良好的驾驭,良好地协调新型的舞蹈形式,让新媒体舞蹈艺术变得更加具有视觉感,提升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发展速度。其四,形式重于内容的特点。舞者一般都是通过舞蹈作品来表达一个故事、情感或是思想,通过肢体来表达是外在表达形式。对于传统的舞蹈艺术来说,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的重要性都是相同的,而新媒体舞蹈艺术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结合舞蹈艺术,比较注重视觉效果的突出,舞蹈表现形式要重于舞蹈表达的内容。

1.3 新媒体舞蹈创作中,有效进行跨界融合

创新是对传统的形式加以继承和改革,形成一种新的形式,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形式。在对新媒体舞蹈艺术进行创作中,也要将创新理念融入其中,并且在创作中也可以进行跨界融合,不要局限于某种形式,要大胆尝试,但在创作中不要失去舞蹈艺术的理念和原则。在新媒体舞蹈艺术创作中,要有一定的个性思维、立体思维和逆向思维,这样可以更好地打破传统理念,将个性和具有特点的内容良好地展示出来。舞蹈主要是以人体来表达主题和情绪的形式,而在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出现,这一理念却成为了传统的舞蹈理念,新媒体舞蹈艺术通过多种多样形式,更好地诠释了舞蹈艺术的魅力。新媒体舞蹈艺术也将舞蹈营造的形式进行了创新,让舞蹈表达内容更加具有活力、更加丰富多彩,将舞蹈作品的意境有效地进行了升华,让舞蹈艺术作品变得更加立体化和多元化。并且,新媒体舞蹈艺术也将传统的审美评价形式进行了转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提升,对于传统的舞蹈艺术作品,人们的欣赏和评价都只是对人体的美感、舞姿的美感、情感的表达和舞蹈语言等内容。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舞蹈作品也逐渐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人们不仅仅只关注这些内容,更多的是关注开放性、多样化的美,使审美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包括个性美、另类美、艺术美、技术美等。并且,也有很多作品将这几点有效地进行融合,形成更加具有特殊的多媒体舞蹈艺术作品,比较让作品更加有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形成更加具有特色的审美内容。

2 新媒体视域下舞蹈艺术的现状

2.1 多媒体剧场舞蹈形式

多媒体剧场主要是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数字音频技术、LED视频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形式,有效地将传统的舞蹈技能进行良好的结合,最后所形成的整体性的舞蹈艺术。通过这种技术创作出来的舞蹈艺术,背景氛围相对比较新颖,科技感也相对比较强,再通过良好的和声和灯光等多媒体技术,有效地统一了舞台形式和舞蹈内容,让舞蹈艺术变得更加完整和丰富。并且通过运用激光技术、不同的场景效果和荧光灯会,使舞蹈场景更加虚拟化,给人们特别的视觉冲击。

2.2 虚拟舞蹈形式与装置舞蹈形式

虚拟舞蹈形式主要是通过运用虚构客观事实来实现舞蹈作品的表现,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展示出虚拟的舞蹈画面。虚构就是利用计算机创造形成的与客观事实极其相似的虚拟空间,客观事实是实际意义上存在于宇宙中的事物或环境。虚拟舞蹈形式多数是通过网络技术来形成的,主要包括动画舞蹈或是网络编舞等,而且在舞台上也可以运用虚拟舞蹈来表达虚拟场景和虚拟的人物。对于装置舞蹈来说,它是由特殊的设置空间和情景中形式的意思作品,他有效地让情景和空间变的具有特殊性,让欣赏者感受到新的审美感受。舞蹈表演者通过不同的装置来表达不同的舞蹈内容,这让舞蹈艺术的表达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多彩。

2.3 人影互动舞蹈形式

这一形式主要是利用了录像投影技术进行的新媒体舞蹈艺术形式,而在舞蹈表演中,主要是通过舞蹈演员和舞蹈影像投影进行良好的结合,实现录像的影像内容和舞蹈者的互动,其视觉效果相当特殊。近几年流行的墨舞形式就是借着影像来进行跳舞,通过事先准备好的特效书法影像,舞蹈演员要根据影像的变化进行舞蹈,这样的形式形成了人与屏幕的一种互动的艺术形式。并且人影互动的技术也是通过影像完成,通过电脑设备和多媒体技术呈现舞蹈,这样会使舞蹈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 新媒体视域下舞蹈艺术良好发展的有效策略

3.1 推动新媒体舞蹈艺术自由的发展,并实现舞蹈艺术的价值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有效地实现了舞蹈艺术不同方面上的价值和作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让新媒体舞蹈艺术更好地适应于社会发展。新媒体舞蹈艺术可以有效地实现欣赏者多样化的审美感受,新媒体技术使艺术体系与科学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相关科学技术人员和艺术观众人员,一直在找寻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的完美形式。然而,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形成,它可以有效地将科学技术和艺术进行良好的融合,它不仅让舞蹈艺术的表演内容变得更加新颖,也有效地促进了舞蹈艺术的稳定发展和进步。

3.2 将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展现出来

艺术作品无论是运用那种形式来表达,其主要都是由表达形式和本质两种组建而成。在舞蹈中,主要是为了表达本质内容,所以才选择不同的表达形式,而舞蹈所表达的情感和想法就是由舞蹈的本质所展示。艺术的表达方式中,舞蹈的表达形式和本质的关系是会产生一定问题,所以在对艺术的表达形式上进行创新时,也要对这种艺术表达形式进行警觉。在艺术创作中,其定律就是由表达形式来呈现本质内容,而本质则决定了艺术的表达形式。因此,在进行选取和运用表达形式时,一定要以本质为中心,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握两种之间的关系,将更完美的舞蹈艺术表达出来。

3.3 找到影响新媒体舞蹈艺术良好发展因素,并有效进行预防

所有的事物发展中都会有两个不同的面,所以在对新媒体舞蹈艺术进行研究时,人们不仅要研究新媒体舞蹈艺术积极的一面,也要对新媒体舞蹈艺术消极的一面进行良好的分析,对其形成的因素进行良好的研究,并良好地避免相关问题影响新媒体舞蹈艺术健康稳定的发展。在新媒体舞蹈艺术中,形成舞蹈艺术的消极因素主要有两种,即舞蹈艺术丢失自身的特性和欠缺良好的文化领域两个方面。而现今,科学技术在逐渐发展,新媒体舞蹈艺术运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样很容易使艺术丢失自身的特性。同时,新媒体舞蹈的商业文化色彩也相对比较重,这样会使很多创作人员有不同的私心,这就会导致剽窃和模仿等风气的出现,这也会导致新媒体舞蹈艺术作品在创作时出现很多相似的内容,完全没有艺术的创新可言。这就是导致艺术丢失自身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且这一因素会严重影响新媒体舞蹈艺术未来的发展。舞蹈艺术中的文化内容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文化雅俗非常明确,而新媒体舞蹈的形成,导致很多欣赏者却忽视可高雅文化的内容,有些欣赏者只关注视觉感官的刺激,却忽视了高雅文化的重要性,这样会导致欣赏者失去寻常和审美原则。所以,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一定要很好地分析以上问题,遵循舞蹈艺术的定律,将新媒体舞蹈艺术的负面问题有效避免,将积极的一面更好地展示出来,并发挥其本质作用,将更加具有特色的新媒体舞蹈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实现新媒体舞蹈艺术良好发展的目标。

3.4 互联网技术的良好融入

随着现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网络舞蹈游戏都很受人们的欢迎,它可以体现网络技术和舞蹈艺术的完美结合,这也是商业化互联网技术与舞蹈艺术的完美结合。游戏创作人将舞蹈艺术良好地融入网络游戏中,而且网络游戏中的舞蹈有效地美化了游戏中的虚拟人物。通过网络技术可以给舞蹈创造营造虚拟的展示空间,在网络平台中,虚拟的人物都是由计算机编制程序进行操作。因此,舞蹈编制人员一定要有效地借助互联网技术,将舞蹈艺术的感染力更好地发挥出来。舞蹈创作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平台与外界世界进行良好的交流,这样可以让舞蹈创作人员开阔自己的视野,有效改变创作风格,将舞蹈创作人员和舞蹈表演人员进行良好的衔接,将更好的舞蹈艺术和舞蹈作品通过网络技术传递出来,这样才能有效保障新媒体舞蹈艺术可以良好的发展下去。

4 结语

我国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也逐渐融入舞蹈艺术中。新媒体舞蹈艺术有效开拓了舞蹈艺术的发展空间,也为舞蹈艺术发展带来良好的条件。新媒体视域下舞蹈艺术要想良好发展,首先,要对新媒体舞蹈艺术做出良好的肯定,也要把握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新媒体舞蹈艺术也要避免个性丧失等问题的有效。并且,新媒体舞蹈艺术还要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这样才能保障新媒体舞蹈创作能够更加新颖,更加具有特色,也能有效保障新媒体舞蹈艺术在未来可以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滔,郁婷.新媒体视域下舞蹈艺术创新发展的有效对策[J].大众文艺,2016(7):185-186.

[2]张扬.科技与艺术的碰撞——新媒体舞蹈发展现状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3]王晓杰,吕敏.论新媒体下舞蹈艺术的发展[J].音乐时空,2016(3):106-107.

[4]王璐.跨界与超越——浅谈新媒体时代下舞蹈艺术的发展[J].艺术品鉴,2015(12):122.

[5]吴婷.新媒体舞蹈艺术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3.

作者简介:李滔(1979—),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艺理论。

日本新媒体艺术的分类研究 篇5

关键词:日本,新媒体艺术,艺术种类

新媒体艺术, 其创作涉及众多领域, 涵盖诸多门类, 借助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 以新的视觉经验、新的沟通形态与互动方式, 扩展了人类丰富的审美体验, 改写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并推动着社会文明步入一个发展的新纪元。日本新媒体艺术从早期摄影术的发明, 到电视与录像装置等技术的运用, 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化, 科学技术彻底地改变了人类既有的生活型态与思维模式, 更提供给当代新媒体艺术家最大想象的可能。[1]日本新媒体艺术家很好的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发展了多门类的艺术形

1 光效应艺术

光效应艺术也称“光学艺术”或“视觉艺术”,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 是通过光学感觉引起“错视”的抽象艺术, 是建立在抽象派与波普艺术反叛基础上的一种新的风格流派。日本是亚洲最早进行光效应艺术设计教育的国家, 错视研究居世界前列。日本平面设计大师龟仓雄策、早川良雄及福田繁雄在创意视觉创作方面都曾与错视结缘, 但日本“当代错视大师”的称号却非北冈明佳莫属。北冈明佳广泛研究错视, 包括对几何的幻想, 运动和其他视觉现象包括完成视觉或知觉透明度, 被日本艺术界称作“日本错视研究第一人”。他最有影响力的错视作品是2003年创作的《蛇形旋转》, 之后的《乌龟》《眼睛的冒险》也颇为轰动, 并撰写了包括《被欺骗的视觉》、《错视入门》、《人为什么被错觉欺骗?》等超过十本关于视觉错觉或幻觉设计的著作。

2 动态雕塑

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 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 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也都出现在现代艺术视野动态雕塑改变了时空观, 使雕塑向多维度时空方面的探索成为可能。

当代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动态雕塑家之一伊藤隆道, 艺术探索近50年的历程中, 创作出多个系列百余件作品, 展示于万国博览会、雕刻之森博物馆及世界各地, 并多次获得国际奖项。在上海举办的“动的空间艺术展”中国首次动态雕塑展上, 展出了伊藤隆道30余件动态雕塑作品, 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动态雕塑和环境相融合, 随着光影而变幻移动, 映射出交错变化的抽象景象。作品巧妙运用了各种不规则的圆、方、几何体线雕图案, 在动力的推动下, 不时变换着情趣盎然的艺术造型。[1]伊藤隆道在其雕塑作品中运用结构、解构、重构等方式, 精致而又巧妙地将艺术、科学和技术有机地整合, 使雕塑与空气、音乐、光影、造型、景观甚至观者之间相互流动的韵律中实现出一种抽象与现实的独立意味。

3 激光和全息摄影艺术

3.1 激光艺术

激光的产生是100多年来科学家深入研究电现象, 电磁现象和光现象的结晶。在全息立体显示中, 激光和艺术开始发生关系, 互相渗透。1968年, 日本艺术家宇佐美圭司利用激光和丙稀板组合创作了一件复合媒介作品。在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 激光成为了日本各主要场所的重要技术之一。日本国家电子管弦乐队也运用激光产生的奇幻背景来增强演出效果。1970年前后, 激光进入了音乐、歌舞、电影、雕刻、绘画、摄影等艺术领域;它以出类拨萃的:“特技”紧紧地扣住了艺术家的心弦;它与艺术的结合产生了新颖的“激光艺术”。1976年, 京都新闻社旗下的文化团体兴建了京都激光展览馆, 专门用于激光艺术的展示和收藏。在类似天文台的巨蛋里, 激光在一瞬间投射出变幻多端的彩色影像, 如同万花筒一样, 让人身置恍惚之境。激光的艺术化就以这种方式开始展现, 激光视觉展示和音乐、戏剧表演的结合对这个领域的艺术创作作出了鲜明的贡献。

3.2 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又称全像摄影, 是光学技术。早期试验表明可以充分利用色散和散射等现象为作品添加新奇效果。摄影师利用光波的干涉特性研究出了具有立体效果的全息摄影技术, 在记录物体上的反光强度的同时, 也记录了位相信息。这种利用激光光波的干涉将影像与再现影像记录下来的全息摄影, 可以让观者观看到各个侧面, 但摸不到真实的物体。三田村畯右是国际知名的全息摄影艺术家, 他的作品《水中的太阳反射装置》首先将透过型全息胶片放置在镜面上使其转换成反射型, 然后将其放在装有波动装置的水槽深处, 形成一件全息环境装置作品。从房顶投射下来的白光通过反射成为再生光, 透过水将原本格子状的物体变成球体生成的虚像。同时, 全息的彩虹反射在墙壁上, 而水纹将映射在房顶上, 由于波动装置的作用而摇摆不定, 形成了一种由全方位空间和幻觉图像组成的宛如海市蜃楼的魔幻世界。

4 影像艺术及影像装置艺术

20世纪60年代, 电视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迅速占据了图像时代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 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使得对录像的历史性选择, 从工具意义上的文献记录变成为具有自觉意义的艺术实践。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促成了录像这一新媒介艺术的诞生, 这在艺术史上的意义, 正如影像艺术之父、现代艺术大师白南准所宣告的:“正如拼贴技巧取代了油画一样, 阴极射线管将一定取代画布。”[2]除了使观众在视觉上与作品产生交互之外, 艺术家还积极地利用其装置化功能将观众地影像作为作品的一部分, 与作品形成一个整体。影像装置在影像本身的属性之外更包含了装置所特有的品质, 但又绝不止于是二者之和。这体现在特定位置与路径上, 观者身体的到来是充满意义的, 不仅是一种体验, 更成为与装置作品处于同一时空中的一个参与者、完成者。

在这一领域, 日本的代表艺术家有山口胜弘、岩井俊雄、Dumb Type等。山口胜弘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 艺术生涯跨越1940年代后期直到现在, 以他无休止的好奇心, 用新媒体和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阐释了对未来愿景。岩井俊雄于1995年创作了互动影音装置作品《钢琴一作为一种影像媒介》, 另一代表作品《其它时空.白软糖监视器》是位于日木东京丸之内区的一座白色公共雕塑, 雕塑中隐藏的摄影机纪录着过往行人的行为点滴。“Dumb Type”是世界最先锋的表演艺术团队, 展现的是从未有过的视听感知体验。最具代表性的获奖作品是由计算机控制激光盘和声音组成的名为《恋人》的影像装置作品。大屏幕上, 相互失去联系的5个裸体男女伴随着间断的声音, 身体的时隐时现的跳着舞从一个墙面移向另一个墙面, 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对艾滋病的恐惧气氛。从创立之始就以全球化的视野进行创作的“Dumb Type”, 为当代传统艺术领域开创出新的方向。

5 计算机虚拟现实艺术

计算机图形处理对于新媒体艺术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 服务于静态动态及交互艺术, 使艺术构想得意实施。上个世纪末, 可视化技术将计算机图形艺术推向顶峰。仿真三维并藉由实时交互的技术帮助艺术家用以往不能想象的方式来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思维。目前, 日本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多运用虚拟现实技术, 通过三维多媒体的虚拟世界, 可以实现时空任意的游历。平川纪道在东京国立美术馆观展出的作品《全球方位 (Global Bearing) 》奠定了日本数字媒体的国际地位。观展者可以通过转动安置在地上的摇杆指到某一个方位, 在大屏幕上显现出所指的地球另一端的地图, 当不停的改变摇杆的角度, 屏幕上的地图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该作品赋予了人们一个全新的视角, 来看待人类所居住的星球。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熟知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的困惑。另一艺术家加烟将裕创作的作品《IBVA》展示出了更惊奇的试验, 作品用计算机显示器显示出人脑在各种状态下的视觉形式, 将人体的信息与网络环境形成联动, 另把声音转为MIDI信号也传入网络, 使得远在异处的身体信息转化成交互的声音与图像, 展示出了一个幻化的艺术世界。

6 人工生命艺术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工生命交叉了计算机与生态学两大学科, 是对生命的过程和行为进行模拟仿制的研究领域, 比如习性、感知、行为动作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工生命试图用观察演算的方法来解释生命的含义, 这种对生命形式的探求正是当代艺术家所关注的, 使得人工生命技术逐渐的被应用于新媒体艺术的前沿。

1996年5月在奈良举办了第五届人工生命研究会。此次国际学术会议在日本召开的意义极大, 更标志着日本成为亚州此领域的中心。欧美艺术家对人工生命艺术的尝试证明了人工生命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可行性, 从此激发了日本当代艺术家对人工生命领域的专研兴趣, 田中浩也、纳富诚、安藤高弘、铜金裕司等艺术家的作品在国际性大展上展露头角, 使日本的人工生命艺术一直活跃于新媒体艺术领域。铜金裕司在人工生命艺术领域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与数字媒体艺术家藤幡正树在2003年合作了《类兰花03》, 展示了几种兰花被接上电源线, 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它们脚下移动台产生的各种震动, 理解植物的适应性和稳态。2007年, 铜金裕司又与作曲家藤枝真守合作创作了《我生命中的芭菲尔》, 收集植物的声音, 使人们能感觉到当面对外界压力的时候, 植物生理状态和人类脑电波的变化模式是相同的, 使人类与植物更为亲近, 以此来唤醒人类对自然的深情和对整个生命空间的保护。艺术家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对本体的反思。

7 结语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推动着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加速衍生发展, 日本在新媒体艺术这一领域, 围绕人类感官、人工生命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话题越来越渗透整个艺术领域。艺术家们注重在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空间内进行新媒体的实验, 旨在使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一个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 活跃的、积极的新媒体艺术大环境已显雏形, 对并全球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推进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8 (05) :40-42.

[2]资讯.大美术.2007 (06) :131-134.

[3]邹安, 李振化.无形的影像艺术对有形的陶瓷艺术的影响.文教资料, 2009 (12) :79-81.

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融合研究 篇6

(一)后戏剧剧场。

传统戏剧表演对舞台的要求较低,戏剧艺术形态的展现主要基于精妙的演唱以及形体,但剧场的规模以及整体形态对传统戏剧表现的影响较大,现场审美感则是戏剧表现的主要立足点。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戏剧表演方式难以有效提升审美感,需要使用新媒体技术将表演人员需要的影像技术应用于戏剧表演过程中,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实景实体材料的消耗、适当减少一些资金支出,还可以减少演出的准备时间、有效延展舞台空间,从而缩短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形成台上与台下的良好互动[1]。

(二)动态摄像剧场。

通过全新的成像技术,可以将现实舞台与虚拟世界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形成逼真的场景,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实现内心对于完美的追求及期待。同时,观众可在家中装设相应的多媒体设备来观赏戏剧表演,能达到空间对接和观影需求的合理结合,可降低地域限制以及提升观赏的便捷程度[2]。

(三)“新媒体戏剧”形成。

目前新媒体戏剧已出现在一些大型的演出过程中,新媒体技术可为戏剧创作提供灯光、舞美以及音乐等多方面的支撑,很多剧作家开始尝试通过动态摄像剧场改变自己的实际创作表演方式,实现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良好融合,进而突破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的限制,同时产生出新型的戏剧形态[3]。

二、新媒体对戏剧传播的实际作用

(一)实现戏剧的智能化、远程化以及虚拟化。

与传统戏剧不同,新媒体戏剧具有明显的智能化、远程化以及虚拟化的特征,其中虚拟化效果尤为重要,其可拓展戏剧本身的表演及创作方式,从而使戏剧情节更加逼真。通过虚拟技术的大量运用,将戏剧表演和环境进行良好融合,并使用立体灯光和舞台设计提升观众的观赏效果[4]。再通过舞台LED显示屏中影像的互换,使观众始终处于动态的观赏过程中,随着表演人员以及舞台背景的不断变换,可以营造出特殊的意境。一般来说,新媒体戏剧舞台设计的效果展示主要是依靠舞台LED电子显示屏影像切换实现的,可以实现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转换,它已成为新媒体戏剧的主要展现形式。

(二)基于受众角度的戏剧创作。

戏剧的创作主要基于受众的角度,这样才可将需要表现的艺术元素和观众的审美能力进行有效融合。当前,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使得表演舞台可以和现实空间进行多维度的链接以及转换,尽可能地表现出具有真实感的效果。新媒体戏剧的创作目的是为观众提供多角度的视觉享受,形成全新的思考方式,这样可以使新媒体戏剧表演获得更大的思维空间。

(三)新形态的传播实践。

新媒体艺术形态是演出过程的艺术凝聚力的体现,并依靠表演内容以及方式带给观众高质量的艺术享受,而使用新媒体技术传递的信息量已超出演员自身传递的信息量[5]。新媒体戏剧实质上是戏剧演唱语言的欣赏过程,这是其他艺术形态难以代替的。作为新形态的传播实践,其未来的发展主要基于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需要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当前新媒体技术和戏剧艺术的融合实现了智能化、交互性以及可变化的新型戏剧形态,其创新、发展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使之成为成熟的艺术形态。

其次,坚持冷静的理性思维分析。当前新媒体戏剧研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而移动通讯以及互联网的大量使用使得虚拟世界可以为新媒体戏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但是,信息技术和戏剧艺术融合产生的戏剧形态也会产生现实世界镜像化、正常生活戏剧化以及人性心理感知麻木化等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新媒体戏剧研究以及相关艺术实践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坚持冷静的理性思维分析,对于新媒体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优点以及缺陷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新媒体戏剧的现实作用以及社会功能。

最后,进行多角度及多层面的学术交流。新媒体和戏剧艺术的有效融合,使得新媒体戏剧形成了文化产业化,此领域研究涉及艺术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诸多人文、社会和自然学科,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做好跨学科、多角度及多层面的学术交流,这样才能实现新媒体戏剧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戏剧的实际发展需建立在戏剧创作的基础上,并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扩大新媒体的实际影响力。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大量应用,可以实现戏剧作品和艺术的良好结合,从而促进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融合实践活动,并解析了新媒体对戏剧传播的实际作用,以期为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良好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戏剧艺术,融合,实践

参考文献

[1]代晓蓉.新媒体技术与舞台戏剧艺术的融合[J].大舞台,2014,(01):21-22.

[2]蔡路恒.戏剧舞台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探究[J].戏剧之家,2015,(06):26.

[3]左雪梅.新媒体艺术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3.

[4]吕悦宁,唐芸莉,谭坤,李伟明.新媒体艺术中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研究[J].艺术科技,2013,(10):83-85.

新媒体艺术鉴赏研究 篇7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新媒体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作为一门综合性强、跨多个领域的全新学科, 新媒体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1.1 技术性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可以看做是技术水平的提升过程, 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新媒体艺术的演变与技术发展基本是并行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受限于科学技术的更新。这一点从上世纪60年代的影像艺术和70年代的计算机艺术就可以明显看出, 没有这些虚拟交互技术的出现, 就无法借助于它们以新的形式展现艺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技术特征, 利用相关技术展现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进而给人们创造出更多的审美体验。

1.2 连结性

新媒体艺术具有的活动性特征使其区分于传统艺术的“架上艺术”, 也就是说传统艺术致力于在固定的位置上创造表述性的艺术品, 而新艺术的创作则贯穿着关系连接、彼此融合、双向互动、转化和成型这五个发展阶段, 因此新媒体艺术是一种在活动过程中表达观念的新型艺术。新媒体的特点之一是创造性地使艺术品成为表达时间因素的载体, 并成功使观看者的观察角度成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这就使观看者与艺术品连接起来。其次, 新媒体艺术在题材的选择上与传统艺术有很大的区别, 也就是说新媒体艺术品不再致力于呈现那些具有深层价值内容的宗教内容或表现那些时间跨度过长的历史事件, 新媒体艺术品更注重通过使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去拓宽人类的感官, 从而建立艺术品和观众间的新型关系。通过这种更具冲击性的新联系, 观众不但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表达之中, 还能在科技创造的系统中与其他观众产生互动和彼此影响, 这不同于传统艺术的个体性的远距离观看, 这使新媒体艺术品本身和观众的意识都发生变化, 从而造成了新型的影像创作和新型的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关系。新媒体的连结性标志着现代艺术品的创作已经由传统的个体创意演变为观众的互动创造, 从而观众不仅仅需要艺术作品的内涵精彩, 还要求艺术家创造出一种互动的空间。

1.3 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的互动特点首先体现为艺术创造者和观看者的互动, 也就是艺术品本身及其接受者的互动, 新媒体艺术的特点就是能够使观众不是单纯接受艺术品, 而是进一步成为参与艺术品创作并与艺术家形成互动的创作者。观众不仅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能够体味到艺术家的思考和创造性, 还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不同的创意, 而艺术品的创造者与科技化的机器也能形成互动。新媒体艺术品的互动性不仅可以体现为观众对艺术创作产生的不在场的在场影响, 还体现为观众根据个体体验和程序设计对作品创作的参与以及艺术创作者与科技研发者的互动。现代科技的发展使艺术品与不同领域产生联系, 这使艺术家不再独自创作作品, 而是根据市场需求与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 这使现代艺术家的身份发生变化, 传统画家是单独创作一幅画, 而新媒体艺术家主要提供艺术创作的概念, 并借助科技工作者来完成艺术品, 这使艺术品成为集体创作的产物。

2 移动终端的概述和特点

移动终端设备指的是运用于移动网络中的计算机, 根据不同的需求移动终端设备被广泛应用于信息传递、医疗、娱乐以及多功能合成等方面。基于普适的计算理论和计算机设备的不断微型化, 从大众媒体逐渐走向个人媒体必然成为趋势, 个人媒体将会大规模的侵入大众媒体, 从而改变过去大众接受媒体的传播方式。现在的人与十年前的年轻人相比, 现在的人去关注电视节目的不断减少, 现代的年轻人将较多的时间用在了电脑、上网等方面, 加上智能手机的使用迅速增加,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现代人们关于互动的个性需求也不断增多。移动终端作为移动互联网中的一个标志主要包含了以下的特点:

2.1 便携性

移动终端不用受到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影响, 随时随地都能够使用。

2.2 交互性

移动终端可与其具体的使用者进行行为与反应上的互动行为。

2.3 隐私性

移动终端设备被广泛运用于私人事务, 这使其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公共性。

2.4 综合性

移动媒体运用网络能够整合不同的传统媒体, 在不同领域中进行综合性的交流。

在媒体的每个方面都存在科学, 科学技术是触手可得的, 以全球化为视角, 利用各种移动终端能够连接三网融合, 可以提供从移动终端到移动终端的用户体验, 其变革的起点便是三网融合, 并且在所有的移动终端平台中都可以使用。网络的融合能够提供一个新的技术环境, 这个环境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来给其提供足够的信息。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就像是在一个单位中的人每一个都是不同的个体, 人们来进行信息处理时往往通过三种手段, 分别是视觉、触觉和听觉。在媒体帮助下, 媒体便能够在移动终端的帮助下来让人们更好的使用移动终端平台, 满足自身的不同需要, 只需要通过简单的交互, 便能够完成相关的操作。

3 基于新媒体艺术的移动终端交互动画设计

新媒体艺术具有交互性特点, 交互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团体组成成员也会互相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 在人机交互以及设计方面, 交互这个词语的应用也更广泛, 在这个领域中, 交互指的是人机、行为以及情感方面的交互。交互设计领域的研究先驱Alan Cooper对交互设计的定义是指:交互设计是数字产品和环境, 以及系统和服务的互动机制, 以传达其外形与形式。

新媒体艺术所采取的交互设计不仅体现为新型的描写事物的方法, 还表现为新型的传达方式。新媒体的交互性涉及到传统艺术无法关联的行为设计方面, 相关方面的专家Richard Buchanan对新媒体如何实现这种交互设计做过进一步的解释, 他指出新媒体艺术通过调整艺术品的效果乃至激励观众的参与达到交互效果。传统的艺术设计旨在完成一个成品的创造, 而现代交互设计则针对人的活动进行。在交互设计的具体操作中要参照活动的实施者和活动的对象以及活动发生的整体环境。所以, 我们在进行新媒体的交互设计时, 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关系问题, 我们需要去创造一些新的关联活动, 这个新的关联需要的传递及所需要的计算机界面设计, 都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问题。

3.1 交互动画和传统动画的区别

和传统动画相比, 交互动画本身便是动画艺术和先进技术结合而产生的。交互动画更加注重受众的感受, 更加强调参与者的互动体验, 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实现人和科技的交互, 能够让人和信息的交流更加的流畅, 切实实现人和人、人和计算机以及人和主题之间的交互。和以往动画相比, 交互动画和其区别主要体现便是导演叙事的方式、互动性、参与性等多个方面, 但归根到底交互动画出现的意义在于提高了用户的感官体验。

3.2 交互设计和服务设计

早期在进行人机交互研究的时候, 科学家和艺术家在用户界面方面的共同研究比较多,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中也提到了普适计算理念的普及, 现在计算机呈现出微型化的趋势, 交互设计已经不再仅仅是界面设计方面, 已经成为了怎样让计算机系统和人的思维方式更加接近。而技术人员和科学家很少会考虑到人方面的因素, 而是在一些特定领域来进行一些特定研究, 但是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 需要根据人和市场来进行决策, 而设计结果本身便是未知的, 需要接受市场和人的考验, 在进行交互设计的时候, 需要将产品推向大众, 让大众真正的喜欢, 并在市场上获得好的反馈。传统设计和交互设计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交互设计往往更加关注人和物, 研究的也是人和物以及不同人之间存在的行为关系, 传统设计关注的旺旺是外在视觉形式方面的表现。领域不同, 交互设计设计出来的产品也存在较大差别。交互设计形式本身便是一个抽象概念, 但是若是将其作为经济产品来参与、消费和使用时, 交互便是服务的一种, 在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全面的考虑到用户交互思想。

3.3 交互动画的概述与创新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 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周围的物品, 无论是平时使用的工具还是游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数字技术设计的相关产品和以往相比变化也比较大, 不再仅仅是表面美华, 而是设计和其适应交互的一个过程。交互动化与传统动画艺术形式的不同, 在于它是将计算机的人机工程与图形学相结合, 是动画艺术与商业艺术的结合体。交互动画具有交互性, 使用户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主动参与到应用的需求中, 并可以与之互动的一种艺术形式。具体表现则是, 人们在进行应用使用和观看的时候, 可以将剧情中的一个角色来作为出发点, 能够直接参与到动画情节中去, 甚至还能够根据自身的意愿来进行剧情的发展, 选择不同情节发展以及结果也可能会不同, 这也是交互动画的行为过程不同得到的体验效果也各不相同, 并且交互动画也呈现出向游戏靠拢的趋势, 二者之间的界限也愈加模糊。

我们对交互动画的研究, 可以应用到未来的数字和工业产品设计中, 让未来产品的情感化表征更强, 能够赋予灵魂给动画形象, 工业产品和交互动画的结合, 能够更好的满足科技人性化方面的需求。

3.3.1 互联网使用电脑的网页中出现交互动画的形式

我们日常使用的PC电脑中, 在互联网的网页中也大量使用到交互动画的应用形式, 比较常见的是互联网的网络动画, 用户可以使用鼠标参与到交互动画中, 与之进行互动对话, 还可以参与到交互动画的剧情引导和选择中。虽然在网页中交互动画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交互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所限制的, 比如只是依靠鼠标的点击, 只能算是简单的交互。

3.3.2 基于移动终端的传播途径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其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 人们需要随时随地的享受互联网的服务。比如, 苹果公司每年推出的那些硬件产品很好的突破了人们使用电脑的一些习惯, 总是将最自然的交互方式应用到新的产品中, 比如直接用手去互动的iphone和ipad等移动终端产品大受好评, 后来推出的语音控制系统更是使用户在对电子产品的交互体验中摆脱了键盘和鼠标的束缚, 使用户可以更加舒适地去完成交互体验, 于是随着硬件交互的多样性, 给我们交互动画的创作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利用交互动画新颖的形式来吸引受众的注意, 借助基于移动终端的互动科技手段来传播信息, 使用户通过必要的交互动作, 结合多媒体手段增加其趣味性和参与性, 来提升传播效率。

摘要:新媒体艺术作为不同于传统艺术的现代新兴的图像艺术形态, 其特点体现在艺术创作到内容建设和传播途径等方面。新媒体艺术的双向传播彻底改变了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传统关系, 使接受者从传统意义上单纯的接受者和欣赏者转变为能够影响艺术创作的参与者和开发者, 这不仅使新媒体艺术变成一个始终可以添加的未完成品, 还使接受者能从自身的理解出发与艺术品发生关联, 从而使接受者自身对艺术品的不同反应变成艺术品的构成部分。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移动终端,交互动画

参考文献

[1]董燕娜.当虚拟撞击现实——浅谈新媒体动画的交互性[J].大众文艺, 2012, 04:196.

[2]郭赛.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微动画的产生条件及内容特征[J].电影评介, 2015, 09:65-67.

[3]唐杰晓.浅析数字媒体艺术对动画艺术变革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05:114-115.

新媒体艺术鉴赏研究 篇8

一、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

数字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科学技术, 指通过各种信息设备, 对图像、文字、声音、影像, 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 是数字时代的核心技术, 影响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

艺术设计属于创造行为, 通过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利用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基本要素进行设计创作, 传达情感, 升华作品艺术内涵, 具体涉及: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品牌设计等众多方面, 基本设计要素有:文字、图形、色彩、图案等, 是一种视觉符号传达的过程[1]。但传统艺术设计属于静态设计, 且具有一定抽象性, 而数字技术与艺术结合后诞生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则是动态设计, 作品更具冲击力与感染力及表现力, 使艺术设计实现了立体化、动态化、数字化[2]。数字技术背景下, 艺术设计基本要素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发生巨大变化, 能更直观表现给受众群体, 且表现出的信息含量更丰富, 传达形式更加多样。而且新媒体艺术设计成果, 传播速度更快, 处理效果更好, 能实效数字化、数据化传播, 成本低, 更能进行成果共享, 使设计成果利用率本被大大提升, 为艺术设计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 满足了人们精神需求。当前新媒体艺术设计已对艺术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并且这种趋势已不可逆转, 这是时代发展需要, 更是市场发展的需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 对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视, 很大一部分人群都在追求精神领域上的消遣方式, 文化产品与艺术产品需要量越来越大, 同时对产品质量也提出了更多要求, 传统艺术设计方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发展需求, 融入数字技术是产业升级, 知识经济业态形成的基础。新媒体艺术设计提高了艺术产品和文化产品质量, 使人们的精神需要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 从新媒体艺术设计产品特点来看, 通常具有较大附加价值, 技术含量高, 并且这类生产、流动、销售各个环节中, 基本不产生污染物, 且能耗低, 属于高新技术产业, 所以积极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能加速知识经济发展进程, 促进产业升级。当前很多国家都在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 而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起步晚, 发展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的思考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艺术与数字技术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但当前我国数字技术的硬性条件与艺术结合发展过程存在问题, 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要求去结合, 一味满足市场, 追求经济利益, 忽视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规划与管理, 导致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不规范、不严格, 不论传播方式, 还是传播内容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种产业局面, 我国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发展中, 树立科学发展观, 不能盲目追求利益, 应加强产业管理, 正确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内涵, 更好的利用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带动新媒体艺术设计相关产业, 推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 为新媒体艺术设计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营造一个良好市场大环境。另一方面, 当前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发展中, 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才缺乏, 人才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当前一部分人才虽具有专业艺术设计技能, 但缺乏数字技术知识, 而专业数字技术人才, 却不具备艺术设计技能, 所以由于缺乏人力资源支持, 导致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缓慢[3]。虽然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已十分完善, 但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却迟迟没有一个完善体系, 没有针对人才培养需求调整培养体系, 不是对艺术方面过于追求, 忽视数字技术, 就是追求数字技术, 而忽视艺术培养。新媒体艺术设计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 想要将艺术与数字技术更好融合, 打造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 必须培养高质量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因此, 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 应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合理性, 全面、准确的发展战略, 进一步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使整个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能平稳发展。另一方面, 我国应出台相关产业法律, 明确政府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发展中的职能, 通过法规约束行业行为, 使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 鼓励相关企业公平竞争, 为产业注入活力, 解决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提供产业发展标准。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字技术已得到高度普及, 艺术设计领域融入数字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更是产业发展的需要。但当前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应积极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发展思路。

摘要:当前数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自然艺术设计领域也对数字技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应用。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艺术追求水准越来越高, 传统艺术设计方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和市场发展需要, 而艺术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为艺术设计创新提供了路径, 且弥补了传统技术缺陷, 形成了新媒体艺术设计。本身艺术设计就是紧随时代步伐的行业, 坚持与时俱进是其发展的根本, 所以数字技术融入艺术设计是必然趋势。本文将针对艺术与数字技术向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展开研究和分析, 以促进艺术设计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字技术,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

参考文献

[1]邢宏亮.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1, v.2;No.21003:27-28.

[2]林思.分析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3, No.30512:101.

新媒体艺术鉴赏研究 篇9

关键词:新媒体;名声焦虑;艺术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27-01

对名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博斯丁创办的成名学,他曾说:“‘成名’意味着一切应有尽有:权力、金钱、美女和不朽。”①名和利被视为名声的左膀右臂,哲学上认为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并这样定义:“名声一般指普遍被认定的一个人的品德或者某人受到的评价。”②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功利色彩,名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心理活动,看中的人会因此产生“名声焦虑”。

一、古代与现代的对比

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看重个人的名声,孔子曾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屈原也曾感慨“恐修名之不立”,可見名声对一个文人是多么的看重。但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更多的是靠口口相传,李世进的《略论唐代的文名传播》曾提到“大的名声离不开文名传播。”总的来说,古代的名声更多的是靠人际交往中的口碑相传,并且传播者更多的是依靠成名已久的前辈或达官贵人,普通人的传播效果远不如他们来的有说服力。“很多画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身价倍增,例如法国画家米勒,法国画家梵高,明朝画家徐渭。”③“最幸运的人当属毕加索了,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④从艺术上来说,艺术总是超前的,尼采曾说:艺术先于哲学,另一方面来看,一般在死后被人认同的艺术家都是某画派的先驱,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往往艺术家的思维都很偏激、开放,闭塞思想是接受不了的,这些事例让日后的艺术创作者对于名声传播的看重更是到了一种至关重要的地步。

二、新媒体环境的影响

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的历史环境下,新鲜事物不断涌现,社会对艺术也不断地提出创新要求,因而便出现相应的问题——“新媒体的大跨步发展导致了很多的青年艺术工作者产生了单一的、片面的、浮躁的形而上的创作思维。”⑤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媒体作为主要传播途径,使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创作方式已不可行。网络作为名声的巨大推手,已造就了无数网络红人和网络热点事件,名声与网络的和谐相处会产生巨大的能量。王京山的《网络声望论》曾研究过此类问题,提出三要素:知名度、美誉度和持续时间,这是当代新媒体技术与名声传播研究中二者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周能有曾在《现代成名学:博斯丁名声训练法》中认为曾经被读者奉为“成功学经典”的卡耐基和拿破仑·希尔已经过时了,它们是前工业时代的理念,而在信息时代的美国,人们已不再把单纯赚钱视为成功的主要标志——而认为“成名”(获得高知名度)才是成功人生的主要标志。新媒体传播本身的快速性和广泛性让其直接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声望。从信息发布者角度来说,其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但因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不可控性让这把双刃剑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受众的观念。传播心理学研究表明,传媒受众有着喇叭筒式的“扩散效应”。⑥一个网民背后有四到七个“二次网民”,所以网络传播的管理和控制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现实社会声望。网络宣传在当今宣传手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首的一大批互联网巨头在其门户网站上所发布的新闻可吸引足够的用户,并影响他们的认识。作秀、点击率、炒作这些跟名声息息相关的字眼出现在了新媒体的社会大环境下,时代赋予了名声和艺术创作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名声的优劣可直接影响到一线艺术创作,听说鲁迅在之前有以杨贵妃为主线写一部小说的想法,不过,在1924年的时候,他应邀到西安讲学路过华清池,心目中的景致登时打消,对其兴致大减,由此可见名声传播与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另外,在客观条件上,针对互联网平台,曾有研究表明因特网上的信息90%是英语,5%是法语,2%是西班牙语,剩下为其他语种。③虽然人数上我国占优势,但在文化输出方面,作为“世界语”的英语对我国的影响还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上的创作需要碰撞,金子的发光要建立在强有力的交流与沟通上,新媒体平台让优秀的艺术作品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大众与艺术作品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对于以往作品的流传与欣赏还建立在美术馆等实体载体上这种低效率的传播方式上,新媒体无疑是让作者与受众达到了及时的沟通与交流,真实的看法与评论在第一时间可以让作者感知,作品也在被网络无形的监督着,好坏一目了然。此大环境下优秀的艺术从业者自然脱颖而出,相对应的社会待遇也会随之而来。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名声把艺术创作者推到了一个分水岭,以艺术的思维为前提的艺术创作其过程是孤独且痛苦的,伟大的艺术家有所建树大凡都是经历了时间的痛苦与罹患,没有深入的生活体验作支撑,即使有渊博的艺术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法,也是难以完成可经得起推敲、万古流传的作品。名和利是艺术创作上的拦路虎,当贪图享受深陷其中,艺术生命也随之戛然而止。

三、结语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影响下,艺术界内创作状态的转变悄然发生着变化。传播模式的改变,对于传播对象、观者的观念都有极大转变,甚至重塑。“长隐终南,一朝闻名”的传统创作模式已不可行。而这种“名声焦虑”现象在整个行业中渗透至深处,成为创作转向的一个不可遗漏的因素,但在某种程度会使之艺术创作发生偏离而自逐于艺术。

注释:

①谢志伟,《“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J],《现代领导》,2004年.

②肖冬平、王春秀著,《社会资本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③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8HdmPTEHfnKejPNhg.

④杨剑,《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欲望法则”》,重庆大学,2009

⑤刘靖戎,《关于艺术创作中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6年5期

⑥王京山,《网络声望初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5期

参考文献:

[1]谢志伟,《“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J],《现代领导》,2004年.

[2]肖冬平、王春秀著,《社会资本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3]杨剑,《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欲望法则”》,重庆大学,2009

[4]刘靖戎,《关于艺术创作中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6年5期

[5]王京山,《网络声望初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5期

新媒体艺术鉴赏研究 篇10

导视系统的基本功能具有引导、指示、说明、提醒、警告或介绍, 它的目的是以便让人们很快熟悉和适应周围环境。随着国际间的交流的频繁, 城市导视系统的整体面貌成为促进了解的一个窗口, 人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也普遍相应提高, 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这就要求导视系统在设计的观念、功能都与时俱进, 应与新的技术和艺术形式结合, 具备基本导向功能的导视设计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一、导视设计的功能演变

2005年以“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为主题的日本爱知县世博会, 主展馆的导视系统利用计算机影像技术将弯曲的树叶形态图形投射到地面道路上, 借此来引导人们前行的方向。这些发出绿色光芒的树叶形光影作为导视系统, 吻合了爱知世博会对环境关注的主题, 让与会的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行走乐趣的同时, 认识和理解了环境对于人类的意义。导视系统的设计作为一种面向人的信息设计, 旨在向人们传达有效的方位信息, 传统的导视系统的设计是单纯的平面图形设计, 导视信息的设计定位比较模糊, 受众处于信息传达的被动接受位置, 人在认知层面上无法立即认同导视信息所要传达的意思。德国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施瑞茨在他的《从信息化设计到体验化设计》认为“现在我们要发展的不仅是一个“信息世界”, 还要是一个“体验世界”, 这就要求用面向体验的设计来对面向信息的设计进行补充”。实际上, 体验设计这个概念最初由谢佐夫提出, 他认为体验设计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 消费者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来最终认可产品。谢佐夫的体验设计理念是建立在产品体验消费基础上的, 强调对人的行为方式的分析, 那么对于信息的体验设计应当更加强调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分析, 通过对信息设计过程的描述使人们在使用信息数据中消除心理障碍, 一方面, 能够提高人的认知效率, 达到的信息有效传达, 另一方面, 实现体验化设计, 让人和设计不再有距离。那么导视系统的设计在功能传达上就不能只局限在图标式设计模式, 它应当朝多元化发展, 最重要的是应让用户更加好的体验感受。所以应对导视系统设计建立新的认识, 它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视觉传达领域, 学科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媒体艺术作为导视设计的一种应用手段

1.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是英文“New Media Art”的中文译文。新媒体艺术从一出现就与科技和艺术紧密联系。早期的新媒体艺术是以20年代合成材料为主的“活动艺术”和60年代以电视为媒介的“影像艺术”。科技的进步使新媒体艺术已经迈入数字艺术和人工生命艺术。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史来看, 新媒体艺术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一方面它紧紧依附着科技的发展而更新变化着, 另一方面它不断带给人的生理机能的扩展和心灵感知的升华, 彰显了丰富的人文价值。对于新媒体艺术的界定, 陈玲教授的定义比较全面, 她认为:“新媒体艺术是指所有使用媒介和技术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而这里的‘媒介’包含了各种技术和各种新的材料。但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词汇, 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 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一门以综合性和跨学科为主要特征的全新学科。” (1)

2. 新媒体艺术介入导视设计的优势

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个重要的论点, 即媒介是人的延伸, 他认为媒介是人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不同的媒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状态, 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 影响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同时带来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进一步说, 任何一次媒介的革新, 带来最大的影响便是对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当我们在获得信息的时候, 我们常会忽视了发送信息的媒介, 因此我们不自觉地就被媒介引入到它所设定好的语境中。新媒体艺术作为新的媒介艺术, 它的本质就是体验的艺术, 无论在艺术观念上, 还是从技术特点上都成为导视设计的最佳借鉴对象, 在视觉、听觉、感知等各方面都提升了人的思考模式, 有助于人的情感体验。人在面对导视信息的时候不再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 而是能够发掘自我的需求, 从而形成新的思维习惯。

三、新媒体艺术应用在导视设计的体验特点

1. 动态化

新媒体艺术下的导视系统动态化设计是基于信息体验和多维化的。传统导视系统中的视觉符号, 图形所承载的含义是不可替代的, 它能通过标准化的视觉图形符号来向人们传达必要的信息, 而新媒体艺术结合的导视设计可以依据人的行为习惯, 生理结构、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 尤其是心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通过动态影像来传达信息。一方面, 动态影像的叙事功能要大大强于静态图形的叙事功能, 而且凭借其多感官的体验和真实感成为传播信息最终极的媒介, 它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静态图片更吸引人, 同时给人以动态视觉、听觉等综合感受, 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人的感知产生三维结构。另一方面, 动态影像可以更好的促进用户对认知符号的强化。

2. 沉浸感

沉浸是一种将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心理状态, 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沉浸感是新媒体艺术特征之一。感官是人获取沉浸感途径, 对于人类从事活动和认识事物, 感官都起到重要作用, 人类认识事物都是通过不同的感官器官接受各种信息后, 经过分析和整理来最终识别信息。一般来说人的直接体验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以及平衡感来获取, 传统的导视设计主要照顾了人的视觉感官, 而忽略了人的其他感官感受, 新媒体艺术所带来的沉浸感不仅仅限于满足人的视觉体验, 而且满足了人的切肤之体验和情感之体验。2010上海世博会德国馆所设计的导视系统, 通过对科技元素的描绘, 让人在科学的隧道中前行。

3. 交互性

导视设计亦可以被看做人与信息交流的界面, 界面往往都是人与机器、人与系统的交流的窗口, 人是交流的主体, 其目标是促进设计, 执行和优化信息与通信系统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导视系统作为一个传达信息的载体, 应当符合界面的特性, 具体来说, 导视的设计应与用户互动, 应当更加智能化, 使用户与整项设计结合, 最终的目的让用户有愉悦的使用体验。由于用户具有知识、视听能力、智能、记忆能力、可学习性、动机等特性, 使得对用户的分类、分析和设计变得更加复杂化, 必须了解各类用户的习性, 技能、知识和经验, 以便预测不同类别的用户对导视界面有什么不同的需要与反应, 为导视系统的分析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使设计出的导视系统更适合于各类用户的使用。

结语

导视系统不仅仅是一个指示工具, 它承载着人与环境交流的功能, 这种功能应当寄予时代的特征, 展现时代文化的积淀。新媒体艺术在导视设计的应用虽然在技术手段、应用的观念和艺术设计化上, 还未能普及和走向成熟, 但是可以看到这将是导视设计的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朝晖.什么是新媒体艺术?[J].美术观察, 2001年第10期, 第66页

[2][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第1版

[3]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4][法]卡特琳.格鲁著.艺术介入空间[M].姚孟吟,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张艳.导向设计之新视角[D].无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008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科学下一篇:三坐标精密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