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的任务研究

2024-10-15

新媒体艺术的任务研究(共12篇)

新媒体艺术的任务研究 篇1

摘要:日本的新媒体艺术自上世纪中叶进入国际视角被广泛认可以来, 以其独特魅力活跃于当代艺术舞台, 目前已走在世界前列。新型的艺术种类仍在不断派生, 以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广泛贴近人类的社会生活。作为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强国, 日本的新媒体发展及对科学技术的研发, 艺术创作的独特视角, 包括展示方式都很值得国内艺术界来借鉴。

关键词:日本,新媒体艺术,艺术种类

新媒体艺术, 其创作涉及众多领域, 涵盖诸多门类, 借助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 以新的视觉经验、新的沟通形态与互动方式, 扩展了人类丰富的审美体验, 改写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并推动着社会文明步入一个发展的新纪元。日本新媒体艺术从早期摄影术的发明, 到电视与录像装置等技术的运用, 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化, 科学技术彻底地改变了人类既有的生活型态与思维模式, 更提供给当代新媒体艺术家最大想象的可能。[1]日本新媒体艺术家很好的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发展了多门类的艺术形

1 光效应艺术

光效应艺术也称“光学艺术”或“视觉艺术”,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 是通过光学感觉引起“错视”的抽象艺术, 是建立在抽象派与波普艺术反叛基础上的一种新的风格流派。日本是亚洲最早进行光效应艺术设计教育的国家, 错视研究居世界前列。日本平面设计大师龟仓雄策、早川良雄及福田繁雄在创意视觉创作方面都曾与错视结缘, 但日本“当代错视大师”的称号却非北冈明佳莫属。北冈明佳广泛研究错视, 包括对几何的幻想, 运动和其他视觉现象包括完成视觉或知觉透明度, 被日本艺术界称作“日本错视研究第一人”。他最有影响力的错视作品是2003年创作的《蛇形旋转》, 之后的《乌龟》《眼睛的冒险》也颇为轰动, 并撰写了包括《被欺骗的视觉》、《错视入门》、《人为什么被错觉欺骗?》等超过十本关于视觉错觉或幻觉设计的著作。

2 动态雕塑

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 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 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也都出现在现代艺术视野动态雕塑改变了时空观, 使雕塑向多维度时空方面的探索成为可能。

当代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动态雕塑家之一伊藤隆道, 艺术探索近50年的历程中, 创作出多个系列百余件作品, 展示于万国博览会、雕刻之森博物馆及世界各地, 并多次获得国际奖项。在上海举办的“动的空间艺术展”中国首次动态雕塑展上, 展出了伊藤隆道30余件动态雕塑作品, 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动态雕塑和环境相融合, 随着光影而变幻移动, 映射出交错变化的抽象景象。作品巧妙运用了各种不规则的圆、方、几何体线雕图案, 在动力的推动下, 不时变换着情趣盎然的艺术造型。[1]伊藤隆道在其雕塑作品中运用结构、解构、重构等方式, 精致而又巧妙地将艺术、科学和技术有机地整合, 使雕塑与空气、音乐、光影、造型、景观甚至观者之间相互流动的韵律中实现出一种抽象与现实的独立意味。

3 激光和全息摄影艺术

3.1 激光艺术

激光的产生是100多年来科学家深入研究电现象, 电磁现象和光现象的结晶。在全息立体显示中, 激光和艺术开始发生关系, 互相渗透。1968年, 日本艺术家宇佐美圭司利用激光和丙稀板组合创作了一件复合媒介作品。在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 激光成为了日本各主要场所的重要技术之一。日本国家电子管弦乐队也运用激光产生的奇幻背景来增强演出效果。1970年前后, 激光进入了音乐、歌舞、电影、雕刻、绘画、摄影等艺术领域;它以出类拨萃的:“特技”紧紧地扣住了艺术家的心弦;它与艺术的结合产生了新颖的“激光艺术”。1976年, 京都新闻社旗下的文化团体兴建了京都激光展览馆, 专门用于激光艺术的展示和收藏。在类似天文台的巨蛋里, 激光在一瞬间投射出变幻多端的彩色影像, 如同万花筒一样, 让人身置恍惚之境。激光的艺术化就以这种方式开始展现, 激光视觉展示和音乐、戏剧表演的结合对这个领域的艺术创作作出了鲜明的贡献。

3.2 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又称全像摄影, 是光学技术。早期试验表明可以充分利用色散和散射等现象为作品添加新奇效果。摄影师利用光波的干涉特性研究出了具有立体效果的全息摄影技术, 在记录物体上的反光强度的同时, 也记录了位相信息。这种利用激光光波的干涉将影像与再现影像记录下来的全息摄影, 可以让观者观看到各个侧面, 但摸不到真实的物体。三田村畯右是国际知名的全息摄影艺术家, 他的作品《水中的太阳反射装置》首先将透过型全息胶片放置在镜面上使其转换成反射型, 然后将其放在装有波动装置的水槽深处, 形成一件全息环境装置作品。从房顶投射下来的白光通过反射成为再生光, 透过水将原本格子状的物体变成球体生成的虚像。同时, 全息的彩虹反射在墙壁上, 而水纹将映射在房顶上, 由于波动装置的作用而摇摆不定, 形成了一种由全方位空间和幻觉图像组成的宛如海市蜃楼的魔幻世界。

4 影像艺术及影像装置艺术

20世纪60年代, 电视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迅速占据了图像时代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 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使得对录像的历史性选择, 从工具意义上的文献记录变成为具有自觉意义的艺术实践。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促成了录像这一新媒介艺术的诞生, 这在艺术史上的意义, 正如影像艺术之父、现代艺术大师白南准所宣告的:“正如拼贴技巧取代了油画一样, 阴极射线管将一定取代画布。”[2]除了使观众在视觉上与作品产生交互之外, 艺术家还积极地利用其装置化功能将观众地影像作为作品的一部分, 与作品形成一个整体。影像装置在影像本身的属性之外更包含了装置所特有的品质, 但又绝不止于是二者之和。这体现在特定位置与路径上, 观者身体的到来是充满意义的, 不仅是一种体验, 更成为与装置作品处于同一时空中的一个参与者、完成者。

在这一领域, 日本的代表艺术家有山口胜弘、岩井俊雄、Dumb Type等。山口胜弘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 艺术生涯跨越1940年代后期直到现在, 以他无休止的好奇心, 用新媒体和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阐释了对未来愿景。岩井俊雄于1995年创作了互动影音装置作品《钢琴一作为一种影像媒介》, 另一代表作品《其它时空.白软糖监视器》是位于日木东京丸之内区的一座白色公共雕塑, 雕塑中隐藏的摄影机纪录着过往行人的行为点滴。“Dumb Type”是世界最先锋的表演艺术团队, 展现的是从未有过的视听感知体验。最具代表性的获奖作品是由计算机控制激光盘和声音组成的名为《恋人》的影像装置作品。大屏幕上, 相互失去联系的5个裸体男女伴随着间断的声音, 身体的时隐时现的跳着舞从一个墙面移向另一个墙面, 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对艾滋病的恐惧气氛。从创立之始就以全球化的视野进行创作的“Dumb Type”, 为当代传统艺术领域开创出新的方向。

5 计算机虚拟现实艺术

计算机图形处理对于新媒体艺术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 服务于静态动态及交互艺术, 使艺术构想得意实施。上个世纪末, 可视化技术将计算机图形艺术推向顶峰。仿真三维并藉由实时交互的技术帮助艺术家用以往不能想象的方式来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思维。目前, 日本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多运用虚拟现实技术, 通过三维多媒体的虚拟世界, 可以实现时空任意的游历。平川纪道在东京国立美术馆观展出的作品《全球方位 (Global Bearing) 》奠定了日本数字媒体的国际地位。观展者可以通过转动安置在地上的摇杆指到某一个方位, 在大屏幕上显现出所指的地球另一端的地图, 当不停的改变摇杆的角度, 屏幕上的地图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该作品赋予了人们一个全新的视角, 来看待人类所居住的星球。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熟知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的困惑。另一艺术家加烟将裕创作的作品《IBVA》展示出了更惊奇的试验, 作品用计算机显示器显示出人脑在各种状态下的视觉形式, 将人体的信息与网络环境形成联动, 另把声音转为MIDI信号也传入网络, 使得远在异处的身体信息转化成交互的声音与图像, 展示出了一个幻化的艺术世界。

6 人工生命艺术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工生命交叉了计算机与生态学两大学科, 是对生命的过程和行为进行模拟仿制的研究领域, 比如习性、感知、行为动作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工生命试图用观察演算的方法来解释生命的含义, 这种对生命形式的探求正是当代艺术家所关注的, 使得人工生命技术逐渐的被应用于新媒体艺术的前沿。

1996年5月在奈良举办了第五届人工生命研究会。此次国际学术会议在日本召开的意义极大, 更标志着日本成为亚州此领域的中心。欧美艺术家对人工生命艺术的尝试证明了人工生命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可行性, 从此激发了日本当代艺术家对人工生命领域的专研兴趣, 田中浩也、纳富诚、安藤高弘、铜金裕司等艺术家的作品在国际性大展上展露头角, 使日本的人工生命艺术一直活跃于新媒体艺术领域。铜金裕司在人工生命艺术领域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与数字媒体艺术家藤幡正树在2003年合作了《类兰花03》, 展示了几种兰花被接上电源线, 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它们脚下移动台产生的各种震动, 理解植物的适应性和稳态。2007年, 铜金裕司又与作曲家藤枝真守合作创作了《我生命中的芭菲尔》, 收集植物的声音, 使人们能感觉到当面对外界压力的时候, 植物生理状态和人类脑电波的变化模式是相同的, 使人类与植物更为亲近, 以此来唤醒人类对自然的深情和对整个生命空间的保护。艺术家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对本体的反思。

7 结语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推动着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加速衍生发展, 日本在新媒体艺术这一领域, 围绕人类感官、人工生命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话题越来越渗透整个艺术领域。艺术家们注重在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空间内进行新媒体的实验, 旨在使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一个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 活跃的、积极的新媒体艺术大环境已显雏形, 对并全球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推进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8 (05) :40-42.

[2]资讯.大美术.2007 (06) :131-134.

[3]邹安, 李振化.无形的影像艺术对有形的陶瓷艺术的影响.文教资料, 2009 (12) :79-81.

[4]皮力.中国当代录像艺术.当代艺术与投资, 2009 (09) :15-17.

新媒体艺术的任务研究 篇2

一、关于复试资格

凡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专业的考生参加复试必须符合我校自行划定的复试分数基本要求。参加复试的考生必须经过学院的资格审查合格。凡未经学院统一组织的资格审查或资格审查不合格者,一律不得参加复试。

推荐免试生在推荐阶段已进行复试,不再参加统考生复试。统考生按规定提交所需材料并缴纳复试费100元。

凡不能按时提交复试资格审查资料和参加复试的考生,视为自动放弃复试资格,不予录取。

二、关于复试资格的审查

原则上按120%左右的比例进行差额复试。取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当提供下列材料:(1)复试通知书(网上下载);(2)本人有效证件(身份证、现役军官证、文职干部证、应届本科毕业生学生证);(3)非应届毕业生应提供学历证书原件和一份复印件,并由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提供在校历年学习成绩表复印件(应加盖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4)应届毕业生须携带学校教务部门提供的加盖公章的在校历年学习成绩表;(5)以同等学历身份报考的考生,还需提供符合其报考资格要求的各类证书、文件及一份复印件。

凡提交资料与本人报名时提供信息及实际不符合的,取消复试及拟录取资格。

三、关于复试形式、内容

1、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侧重考查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笔试(时间为180分钟,各卷总分为 200分)

(1)动画艺术创作及理论

考试对象:报考动画艺术创作及理论专业方向的考生。考试内容:命题多格漫画创作(总分200分);

(2)非架上应用绘画创作及理论

考试对象:报考非架上应用绘画创作及理论专业方向的考生。考试内容:命题插画创作(总分200分);

(3)多媒体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

考试对象:报考多媒体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的考生。考试内容:命题设计(总分200分);

(4)工业设计

考试对象:报考工业设计专业方向的考生。考试内容:命题设计(总分200分);

3、面试(时间为 20 分钟,总分为 100 分)

(1)专业知识及专业综合素质(60分)

(2)专业外语及口语能力(40分)

4、复试时间:2011年 3 月 29 日 上午9:00---12:00;下午2:00开始

5、复试地点: 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一楼西厅)

四、面试程序

第一,所有参加复试考生分别到所在复试组自我介绍1分钟;

第二,按公布的复试名单排序依次抽取试题准备做答;

第三,根据秘书安排进入考场后,回答所抽试题;

第四,考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提问,考生作相应答辩;

五、关于复试结果

复试总成绩为300分。复试结束第二天公布复试结果及录取名单。笔试或面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拟录取考生需领取协议书和政审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新媒体艺术的任务研究 篇3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大众审美;影响

1.新媒体艺术的广泛性

新媒体的出现,也就决定着会出现一股与其相应的强大的“网络技术化”潮流。目前的新媒体技术范畴已相当宽泛,其中包括数字绘画、数字视频、录像技术、二维数字动画、三维动画、网络多媒体技术、音频技术、虚拟现实、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新媒体技术(全息摄影、基因生物技术、仿生机器、光电效应等),进而以新媒体技术为创作平台的新媒体艺术成为当代艺术主流的焦点。新媒体艺术是在这个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它改变了最初的信息传播途径,并且逐步深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艺术的一个代言词。

这股当今社会最引人注目、最具影响力的力量,影响着这个时代的交往模式和审美格局。从传统艺术到现在的新媒体艺术,从最初的狭窄的特定艺术发展到现在的生活艺术,审美随之表现出广泛的态度。大众化的审美观、价值观常常呈多元化的特征,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的生态环境也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新媒体的发展迅速而猛烈,吸引了企业家经济学家们眼球。网购发展的尤为突出,据发布的权威数据统计,2013年网络购物交易额达到1.85万亿元,销售额增长31.9%。

“网民”“网友”日益成为中国社会舞台上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新的社会意见阶层。全国的各地政府也都开通了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10月底,新浪平台上的政务微博有100151个,其中机构微博达到66830个,公职人员微博数33321个。

新媒体艺术深入我们的生活,微信的出现颠覆了短信的交流方式,人们的交流也愈加依赖各种媒介,我们也能深深的感受到新媒体对我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

网络草根的兴盛,使文化多元化共存。网络流行用语,草根红人,山寨现象兴起,“今天你吐槽了吗”成为大家的见面问候语,新媒体艺术再一次掀起一阵独特的文化狂潮。

2.大众审美的时代特征

美学与现代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从一般来讲,审美具有区域性,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审美的大众化反映了在审美领域大众参与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审美的大众化与时代的进步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认知和审美,大千世界每个人的的需求和愿望都不尽相同,他们的生活境遇也不同,这些不同的因素对艺术形式的创新、多种视觉元素产生起了关键的支持作用。人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温包生活状态下,就会追求更好的物资生活。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外在的物资条件来满足人的内心需求。但是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闲暇。大量的闲暇时间出现,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节奏的同时,也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艺术的观念。

2.1时尚性

时尚潮流的多变性刺激着人们的审美系统神经,满足了人们不断变化的生活审美需求。与此同时,同样也存在了弊端,这种多变的不稳定因素,可能会使社会陷入一种比较肤浅的现象当中。

2.2图像化

在现代的新媒体时代,图像被运用到广告中的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它在视觉上比其他传达方式更加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口味。

2.3娱乐性

审美的特征主要是使人在精神上获得愉悦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质条件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生活的欲望,于是新闻娱乐化、大众文学娱乐化、影视文艺娱乐化等现象出现,来满足人们的精神享乐。

3.新媒体艺术对大众审美的影响

互动艺术是新媒体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模式客体读者——主题作品总是给人一种心里的距离感来对待这些艺术作品。新媒体艺术的产生,这种模式被转换成作者——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审美客体——艺术品的审美关系,这是一种提供观众参与的艺术,互动艺术家用作品鼓励观者参与创作他们的叙事内容内容或是与自己的作品发生关系,这是的观众真正地“走近”和“走进”作品。现在一些节目制作当中出现了“互动”这一环节。在节目过程中,台下的观众也可以和台上的嘉宾主持人进行互动交流,让观众经历一次审美体验的过程。现在的节目越来越人性化,电视节目设置短信平台,电视连续剧根据观众的反馈设定结局等等,都是在“互动”方面做出努力的表現。

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能够通过新媒体的媒介特质展露出来,同时新媒体也扮演着一种艺术手段的角色对艺术内涵和媒介信息的传达做出了贡献。当我们身处在各种各样的新媒体艺术的精妙的环境中时,我们享受着这样的空间,接收着媒介信息,感受着这样的艺术,通过个性主义的表现方式,带我们进入一种宽广的体验当中。就譬如一部好的电影或者是电视节目,会给人一种近乎完美的亲身体验,观众会为之欢笑,也会为之涕哭。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交互方式。他的亲和力和综合力让时尚与中国的传奇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一时激起了人们创作的欲望,大批的爱好者加入这神奇的领域。对于一个新领域的理解,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它所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否认。虽然它源于艺术,但是真的属于艺术吗?一些所谓的新时代出现的“艺术产品”为了追求刺激和适应新潮流社会,与大众文化和流行元素相结合,但是真正的艺术价值不单单是具备这两种元素,它还有自身的审美价值。我们需要在艺术与时尚之间找到平衡,校正我们对艺术的审美思考,这样才能使新兴的艺术繁荣发展。

4.结语

总之,新媒体艺术的最终核心就是人的本性:我们的梦想,实现人的价值。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仅要接纳新兴的高科技而且还要融入我们的民族特色和汲取传统美学的思想,创造更加具有表现性的审美艺术。这是一个属于人类的世界,属于我们的时代。它因为我们而生成新的表达方式,我们因为它而获得新的存在方式。 [科]

【参考文献】

[1]马晓翔著.新媒体艺术透视,南京大学出版社.

[2]邵晶晶.新媒体艺术引发的审美思考,美术大观,2008.02.

[3]陈敏南.中国艺术美学视角下的新媒体艺术审美,求索,2010.08.

[4]吴予敏著.美学与现代性.

[5]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4).

[6]黄明奋著.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

新媒体艺术研究 篇4

一、新媒体艺术的基本分类

在分类形式上主要依据于新媒体艺术作品所涉及科学领域为主要分类标准:

1.1电光效应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即液晶显示器, 是通过电-光振幅调制器实现平板显示装置, 使其组成一定数量的彩色或黑白像素排列在前面的光源或反射镜。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 发光二极管是一个发光的半导体二极管。他是以高效率发出可见光或红外辐射的器件。伴随新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借LED为媒介进行装置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如北京2008奥运会、闭开幕式上大量使用LED技术, 将新媒体艺术又一次推向顶峰。

1.2全息艺术

全息术是一种基于波动光学的、再现物体三维立体形象的技术。这种技术在工程技术、医学、艺术、装饰、印刷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全息照相是美国科学家M.J.Buerger在利用X射线拍摄晶体的原子结构照片时发现的。

全息的艺术表现主要有:全息绘画, 美国艺术家Rudie Berkhout的全息绘画作品《Event Horizon》;全息摄影装置, 芬兰艺术家Noissonnet Pholoppe的作品《Odyssey 2001》等。

1.3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 将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 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 装置艺术, 就是综合展示艺术。美国艺术批评家Wands Bruce指出, 装置艺术在当代兴起, 与它的文献记录功能有关。它在这方面的潜能, 远远超过绘画、雕塑和摄影等艺术形式。

1.4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 (Electronic music) , 电子音乐是音乐, 采用电子乐器和电子音乐技术在其生产。1913年未来派画家路易吉.鲁索罗 (Luigi Russolo) 发表《噪音艺术》宣言, 声音便成了当代艺术 (不论是现代音乐, 或视觉艺术) 创作素材之一。电子音乐主要发源于欧洲系统的电子原音、声响拼贴、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实验音乐、噪音音乐、声响表演等声音艺术流派。

1.5网络艺术

网络艺术即为以互联网络为平台传播的艺术, 主要包括:超文本艺术;网络域名艺术 (如:www.01001011.org) 、浏览器艺术、网站追踪者;搜索艺术 (如:瑞典国家艺术委员Lisa Jevbratt创作的基于网络搜索得作品《The Voice》) 、真人搜索引擎 (如:微软公司开发的性感女郎Ms Dewey活动于网站!!Fdisplay Only VALUE NUMERIC 67108831”, 在[strings]中加上另一句“Fdisplay Only="只显示F盘"”, 然后将system.adm存盘后退出记事本, 重启动域控制服务器。

再次打开打开“程序/管理工具/Active Directory用户和计算机”, 编辑tv组织单元的组策略, 我们看到其中多了一项“只显示F盘” (见图五) , 将它启用。以edit用户登陆非编网络, 现在他只能使用本地驱动器的F盘了。

windows2000 server的组策略功能是十分强大的, 应用的范围也很广, 善加利用可以轻松实现很多看似复杂的任务, 本文就是其中一个小小的例子。在非编网络的管理维护工作中, 组策略的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具。

http:www.nsdewey.com之上) ;网站结构可视化的艺术 (Sala创作得艺术浏览器《Websites as Graphs》) 。

1.6虚拟现实艺术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VR) 。虚拟现实艺术伴随科技发展和对艺术观念的提高, 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和受众关注。同时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现更侧重于科技的作用。其中以美国、日本最为突出。

技术层面分析:虚拟现实是多媒体得终极应用形式, 它是由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传感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及行为心理学等科学领域飞速发展的结晶。主要依赖于三维实时图形现实、三维定位跟踪、触觉及嗅觉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高速计算机与并行计算技术、人的行为学研究等多项关键技术的发展。

艺术层面分析:虚拟现实设计艺术具固有的三个特征:

(1) 多感知性:所谓多感知性就是说除了一般设计艺术形式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 还有听觉感知、运动感知, 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如:日本互动艺术家Toshio Iwai和NHK科技研究所共同创作的作品《虚拟视像》, 作品显示一栋三维小房子, 用户通过触摸屏选择不同得视觉效果, 使小房子发生各种变形, 无需特殊得三维眼镜即可观看奇观。

(2) 沉浸感: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虚拟环境设计应该达到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假的程度, 实现逼真的艺术效果。如:法国媒体艺术家Benjamin J.Britton制作的虚拟装置《Lascaux》描绘了一个充满古代绘画的被列入世界遗产的Lascaux洞穴, 作品代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代。

(3) 交互性:指用户对虚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如:德国艺术家Franz Fischnaller作品《Planet Sram》将运动场虚拟, 以扑捉人物动态画面实现运动虚拟效果。

二、总结

根据上述统计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1新媒体艺术进入21世纪后, 发生巨大变化。主要由原先简单的影像装置艺术、全息术等发展到如今以web艺术和虚拟现实艺术为主体的艺术形式。

2.2从收集文章作者简介和研究重点可见主要集中在以美、欧和日本为主导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新媒体艺术相对比较滞后, 特别中国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还处在初级阶段。

2.3以科技与艺术融合是研究的核心, 突出体现在科技对艺术的推动作用。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的新媒体艺术, 颠覆了传统艺术。

解读当代新媒体艺术 篇5

解读当代新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现象 20世纪是一个科技的世纪,在欧美,20世纪60年代的一场信息革命,使个人电脑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形式.在这个空间中,自主地控制情感和信息,挑战我们对颜色、形状、声音、空间和时间的`一般看法,并创造出一个动态艺术空间.由于IT业的努力,其所带来的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 者:高琳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艺术系刊 名:美与时代(下半月)英文刊名:BEAUTY & TIMES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的任务研究 篇6

摘 要:新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也越来越重要,而学生社团特别是艺术类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凸显出高职高专工科类院校加强艺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本文主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网上社团,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的发展与创新的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高专;学生社团;艺术类

1 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社团发展困境

1.1 艺术类社团建设缺乏方向性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社团发展大部分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从管理层角度看,大部分学生干部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组织、调动等基础领导能力。从学生角度看,一些社团成员对社团的认识相对比较模糊,造成了学生参与的程度低、组织凝聚力差。从社团本身角度看,社团文化以及特色挖掘的不够,无法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因此,如何发挥艺术类社团的优势,解决其建设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形成一条扬长避短的发展道路,是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社团发展所需要突破的瓶颈。

1.2 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社团缺乏发展资源

第一,专业教师数量有限。据了解,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工科类高校对于艺术类的教学资源匮乏尤其严重,对于艺术教育意识仍然十分薄弱。例如,注重艺术类社团的演出效果,缺乏对教学质量的考核;缺少实践环节,大学生艺术素养普遍较低;艺术类课程封闭,导致艺术教育缺乏活力等问题。

第二,缺乏场地、经费等后勤保障。显然,社团的发展除了专业的指导教师和优秀的学生干部等“软件”,同样需要经费的支持、场地的保障等“硬件”设施。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艺术类社团来说,硬件设备需求是更迫切的,社团的资源需求和学校资源供给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一矛盾正是带来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

1.3 艺术类社团发展空间受限

在校园内开展艺术活动中,社团间往往缺乏横向联系、平等竞争、精诚合作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各个社团在开展活动时,重复累赘,出现低小散的活动现象,这使得社团发展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

要满足艺术类多个社团的发展,仅仅依靠学校提供的资源往往是不够的,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必须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凭借庞大的学生资源,与校外相关企业单位建立合作交流项目是拓宽社团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景下,传统的海报、板块、横幅等方式的宣传已经无法满足校外企业的宣传需求,如何突破空间阻碍来获取更多企业资源,实现合作的互利共赢,既拓展学生社会生存能力,又丰富社团硬件资源,则需要更多的创新思维去创造。

2 新媒体在高校社团发展状况

新媒体技术的产生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依托网站、微信、微博、APP等内容丰富多样的传播媒介,实现线上交往、互动、共享,逐渐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2.1 学生群体对于新媒体的依赖性

据201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

另根据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5年12月发布的《2015年度微博用户发展报告》中数据和企鹅智库发布的《2015年度微信用户发展报告》分析可知,拥有大学及以上高等学历的用户是微博的主力用户,占比高达76%;

2.2 艺术类社团中的新媒体

新媒体中所涵盖的信息量是庞大的,其中社团管理方法、社团建设经验、专业教学视频等对于艺术类社团来说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通过新媒体,社团负责人可以学习了解,借鉴其他高校丰富的建设经验,拓宽自身视野,反思以往在活动举办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应当如何解决?社团成员间的学习互动如何提升?以便在往后的活动中予以避免。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融入新媒体,大学生离不开新媒体的生活环境,艺术类社团的发展离不开更多学生的参与与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艺术类社团的发展,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新媒体与艺术类社团已逐步形成鱼水关系。

3 新媒体在艺术类社团建设中的应用

3.1 突破传统障碍,打造专业化发展新天地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工科类高职高专院校,以新媒体应用为切入点,自主发布应用APP“艺·学”,并注册同名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改良艺术类大学生社团管理和发展途径,一系列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艺术涵养,浓郁校园艺术文化氛围的同时,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在教学方面,以舞蹈教学为例,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进行此门艺术基础性的推广介绍,让学生更生动形象透彻的了解此门艺术,增加对此门课程的兴趣爱好;社团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师上传“艺·学”的教学资料,进行课堂预习,划分分步剖析动作,慢动作讲解,再在此基础上加以讲解,课后可以根据课堂上老师的专业指导,进行进一步巩固联系。以活动竞赛等形式将部分教学成果进行公布展示,达到侧面激励社团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学习的效果,

在课余时间,结合社区模式,借鉴知乎、天涯、百度贴吧等成功的社区案例,根据平台用户的类别特性,艺·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开放的,用于技术探讨交流的社区平台,用户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如若有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遇见困惑或者难点,其他用户可以在平台进行线上回复,并以线上交流为切入点,进行线下实践交流学习。

在社团管理方面主要是以下四方面:建立便捷的微信群、QQ群及时传达信息;新媒体的运用将线下硬件设备资源进行线上调配共享;线上线下创新招新渠道;扩大对赞助商的产品宣传范围,实现相对双赢的合作。

通过这一年多来的实践,举办的各色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文章阅读转发达上万人次,学生的参与度远远超过传统模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2 新媒体建设艺术类社团的隐患以及解决对策

新媒体对于艺术类社团的建设毫无疑问是具有巨大优势的,如同互联网带给人们巨大的生活改变。所以在利用新媒体改革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网络的不可控性,网络安全问题是必须要及时防范的。例如一些负面消息的传播、社会热点的跟风评论等都会在无意间造成名誉权、肖像权等侵权行为发生。

因此,为了尽量规避这一风险,在推广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四方面措施:发挥党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模范带头作用;建立了官方辟谣渠道;平台的研发、改进、维护和资金的流通由学校提供实际有效的保障;平台的管理由校团委监管,根据人员的能力和管理所需进行匹配,专人专责制;

4 结语

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融合研究 篇7

(一)后戏剧剧场。

传统戏剧表演对舞台的要求较低,戏剧艺术形态的展现主要基于精妙的演唱以及形体,但剧场的规模以及整体形态对传统戏剧表现的影响较大,现场审美感则是戏剧表现的主要立足点。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戏剧表演方式难以有效提升审美感,需要使用新媒体技术将表演人员需要的影像技术应用于戏剧表演过程中,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实景实体材料的消耗、适当减少一些资金支出,还可以减少演出的准备时间、有效延展舞台空间,从而缩短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形成台上与台下的良好互动[1]。

(二)动态摄像剧场。

通过全新的成像技术,可以将现实舞台与虚拟世界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形成逼真的场景,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实现内心对于完美的追求及期待。同时,观众可在家中装设相应的多媒体设备来观赏戏剧表演,能达到空间对接和观影需求的合理结合,可降低地域限制以及提升观赏的便捷程度[2]。

(三)“新媒体戏剧”形成。

目前新媒体戏剧已出现在一些大型的演出过程中,新媒体技术可为戏剧创作提供灯光、舞美以及音乐等多方面的支撑,很多剧作家开始尝试通过动态摄像剧场改变自己的实际创作表演方式,实现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良好融合,进而突破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的限制,同时产生出新型的戏剧形态[3]。

二、新媒体对戏剧传播的实际作用

(一)实现戏剧的智能化、远程化以及虚拟化。

与传统戏剧不同,新媒体戏剧具有明显的智能化、远程化以及虚拟化的特征,其中虚拟化效果尤为重要,其可拓展戏剧本身的表演及创作方式,从而使戏剧情节更加逼真。通过虚拟技术的大量运用,将戏剧表演和环境进行良好融合,并使用立体灯光和舞台设计提升观众的观赏效果[4]。再通过舞台LED显示屏中影像的互换,使观众始终处于动态的观赏过程中,随着表演人员以及舞台背景的不断变换,可以营造出特殊的意境。一般来说,新媒体戏剧舞台设计的效果展示主要是依靠舞台LED电子显示屏影像切换实现的,可以实现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转换,它已成为新媒体戏剧的主要展现形式。

(二)基于受众角度的戏剧创作。

戏剧的创作主要基于受众的角度,这样才可将需要表现的艺术元素和观众的审美能力进行有效融合。当前,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使得表演舞台可以和现实空间进行多维度的链接以及转换,尽可能地表现出具有真实感的效果。新媒体戏剧的创作目的是为观众提供多角度的视觉享受,形成全新的思考方式,这样可以使新媒体戏剧表演获得更大的思维空间。

(三)新形态的传播实践。

新媒体艺术形态是演出过程的艺术凝聚力的体现,并依靠表演内容以及方式带给观众高质量的艺术享受,而使用新媒体技术传递的信息量已超出演员自身传递的信息量[5]。新媒体戏剧实质上是戏剧演唱语言的欣赏过程,这是其他艺术形态难以代替的。作为新形态的传播实践,其未来的发展主要基于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需要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当前新媒体技术和戏剧艺术的融合实现了智能化、交互性以及可变化的新型戏剧形态,其创新、发展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使之成为成熟的艺术形态。

其次,坚持冷静的理性思维分析。当前新媒体戏剧研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而移动通讯以及互联网的大量使用使得虚拟世界可以为新媒体戏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但是,信息技术和戏剧艺术融合产生的戏剧形态也会产生现实世界镜像化、正常生活戏剧化以及人性心理感知麻木化等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新媒体戏剧研究以及相关艺术实践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坚持冷静的理性思维分析,对于新媒体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优点以及缺陷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新媒体戏剧的现实作用以及社会功能。

最后,进行多角度及多层面的学术交流。新媒体和戏剧艺术的有效融合,使得新媒体戏剧形成了文化产业化,此领域研究涉及艺术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诸多人文、社会和自然学科,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做好跨学科、多角度及多层面的学术交流,这样才能实现新媒体戏剧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戏剧的实际发展需建立在戏剧创作的基础上,并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扩大新媒体的实际影响力。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大量应用,可以实现戏剧作品和艺术的良好结合,从而促进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融合实践活动,并解析了新媒体对戏剧传播的实际作用,以期为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良好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戏剧艺术,融合,实践

参考文献

[1]代晓蓉.新媒体技术与舞台戏剧艺术的融合[J].大舞台,2014,(01):21-22.

[2]蔡路恒.戏剧舞台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探究[J].戏剧之家,2015,(06):26.

[3]左雪梅.新媒体艺术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3.

[4]吕悦宁,唐芸莉,谭坤,李伟明.新媒体艺术中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研究[J].艺术科技,2013,(10):83-85.

新媒体艺术的任务研究 篇8

艺术创意产业最早由欧洲国家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艺术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慢慢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进而成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普遍流行的文化发展理念。艺术创意产业体现着包容文化、技术、人文、艺术等在内的多元化思想, 与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 因而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数字艺术创意产业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 其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同时也是极具市场价值的新型产业。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创新, 在一般的创新模式下, 人们关注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延展, 但是, 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不仅包含有一般的文化创新, 而且还重视对人的技能、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人自身艺术潜力的开发和利用。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以传统的文化产业为基础, 但又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文化产业更多时代的元素, 使得现代文化产业具有更加广泛的外延。根据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定义和界限, 其主要包括新闻出版、建筑设计、网络游戏、企业策划、休闲娱乐策划等方面。数字艺术创意产业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 因而具有二元化的特征, 即文化特征和技术特征。

中国的数字艺术创意产业起步较晚, 是近些年来从国外发达国家引入的一种全新产业模式, 在中国的发展和其他相关产业一样较为迅速和成功。中国正在处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时期, 在文化发展方面面临着各种巨大的挑战, 数字艺术产业在这种大背景下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发展, 成为涉及各行各业的新兴产业链, 同时, 也带动了包括动漫设计、造型设计、体验服务等一系列相关的服务产业群的发展。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 截止到2010年为止, 中国直接或者间接从事数字艺术产业的专业人员的数量为40万到50万之间。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二百多所大中专院校或者社会教育机构建立了数字艺术创意专业, 相关的课程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 经过数年的发展, 这些教育机构已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数字艺术创意专业人才。在持续多年的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 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壮大有效地解决了一大批社会人员的就业问题, 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国家目前正在大力倡导文化产业创新, 数字艺术创意产业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力量, 并为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促进中国文化走向国际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国外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

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其本国文化走向国际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 现阶段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高达每天200多亿美元, 而且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增长。随着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扩张, 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潜力更是不可估量的。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国, 其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极具生机和活力, 并且在与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美国的数字艺术创意产业早已经跨出国门, 走向世界,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接受着来自美国的各种文化产品, 受到了美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有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说过, 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各国之间综合实力的比较已经从过去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比较转换为文化等软实力的比较。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达正是美国强大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是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中的成功范例, 其典型的作品就是闻名全球的米老鼠和唐老鸭, 迪斯尼公司首先利用电影的形式将这两个卡通形象向全世界推广, 然后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又将这两个卡通形象打入娱乐行业和服装服务业, 造就了一个庞大的跨国文化创意产业集团, 持续不断地利用网络数字技术将包括米老鼠和唐老鸭在内的各种美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向更深和更广的层次推广。

英国也是一个数字艺术创意产业非常发达的国家, 英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作品, 同时, 英国人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在传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 英国不断发展自身的数字艺术创意产业, 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将其发展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全国第二个产业集群, 从事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相关人员也远远超过其他产业的从业人员。

三、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在数字网络技术的引导下逐步发展起来, 虽然其具有一些时代的特性, 但是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仍然以传统的文化产业为依托, 因此, 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数字艺术创意产业根植于各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任何一种数字艺术创意都必然地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 否则, 任何所谓的创意都是空洞的和虚无的, 也将必然被广大社会公众所排斥和抛弃。脱离了传统文化背景的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 一些人盲目地认为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以网络技术或者计算机技术为灵魂, 可以脱离本国或者本民族传统的文化,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和不合理的。

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中的创意尽管高度依赖传统的文化产业, 但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和加工, 也不是换一种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表达和描述, 而是以传统的文化为基本素材,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对相关素材进行整合和编排, 并利用数字技术对其进行二次整理加工, 最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艺术创意产品。目前, 我国的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在思想理念方面存在着很多误区, 导致了我国数字艺术创意产业虽然在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在质量方面始终难以取得质的提升, 也成为了我国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瓶颈。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历史, 继承和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作品, 既包括有形的作品, 也包括无形的、口述的民间艺术形式。这些大量的优秀文化素材为我国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例如, 美国迪斯尼公司采用我国著名的花木兰故事, 利用数字技术拍摄完成了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卡通大片。这就是一个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中的成功范例。尽管该影片中的具体情节有失历史事实, 但是仍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拍摄手法赢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电影市场。由此可见, 在我国发展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 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的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取得质的提升, 创造更多的文化创意作品, 形成可观的产业规模。

四、培养优秀的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人才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 同时也是知识经济时代,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的价值被空前地重视, 国与国之间逐渐由过去的军事实力的比拼转换为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的比拼, 归根结底也就是各国创新人才的比拼。中国的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唯有培养足够的从业人才, 方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也有利于该产业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前的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对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要求较高, 尽管在短短若干年内我国的相关从业人员迅猛发展, 然而仍无法满足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要求。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来指导和鼓励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 在必要情况下可以设立专门的人才培养基金, 帮助企业或者教育机构培养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人才, 以为我国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霍美辰.论“审美主义”对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策略的价值——新媒体视域中媒介素养教育论[J].美与时代, 2010

[2].凌继尧.大审美经济形态下的艺术设计教育[J].装饰, 2010

新媒体艺术的任务研究 篇9

一、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

数字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科学技术, 指通过各种信息设备, 对图像、文字、声音、影像, 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 是数字时代的核心技术, 影响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

艺术设计属于创造行为, 通过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利用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基本要素进行设计创作, 传达情感, 升华作品艺术内涵, 具体涉及: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品牌设计等众多方面, 基本设计要素有:文字、图形、色彩、图案等, 是一种视觉符号传达的过程[1]。但传统艺术设计属于静态设计, 且具有一定抽象性, 而数字技术与艺术结合后诞生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则是动态设计, 作品更具冲击力与感染力及表现力, 使艺术设计实现了立体化、动态化、数字化[2]。数字技术背景下, 艺术设计基本要素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发生巨大变化, 能更直观表现给受众群体, 且表现出的信息含量更丰富, 传达形式更加多样。而且新媒体艺术设计成果, 传播速度更快, 处理效果更好, 能实效数字化、数据化传播, 成本低, 更能进行成果共享, 使设计成果利用率本被大大提升, 为艺术设计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 满足了人们精神需求。当前新媒体艺术设计已对艺术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并且这种趋势已不可逆转, 这是时代发展需要, 更是市场发展的需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 对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视, 很大一部分人群都在追求精神领域上的消遣方式, 文化产品与艺术产品需要量越来越大, 同时对产品质量也提出了更多要求, 传统艺术设计方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发展需求, 融入数字技术是产业升级, 知识经济业态形成的基础。新媒体艺术设计提高了艺术产品和文化产品质量, 使人们的精神需要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 从新媒体艺术设计产品特点来看, 通常具有较大附加价值, 技术含量高, 并且这类生产、流动、销售各个环节中, 基本不产生污染物, 且能耗低, 属于高新技术产业, 所以积极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能加速知识经济发展进程, 促进产业升级。当前很多国家都在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 而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起步晚, 发展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的思考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艺术与数字技术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但当前我国数字技术的硬性条件与艺术结合发展过程存在问题, 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要求去结合, 一味满足市场, 追求经济利益, 忽视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规划与管理, 导致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不规范、不严格, 不论传播方式, 还是传播内容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种产业局面, 我国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发展中, 树立科学发展观, 不能盲目追求利益, 应加强产业管理, 正确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内涵, 更好的利用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带动新媒体艺术设计相关产业, 推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 为新媒体艺术设计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营造一个良好市场大环境。另一方面, 当前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发展中, 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才缺乏, 人才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当前一部分人才虽具有专业艺术设计技能, 但缺乏数字技术知识, 而专业数字技术人才, 却不具备艺术设计技能, 所以由于缺乏人力资源支持, 导致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缓慢[3]。虽然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已十分完善, 但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却迟迟没有一个完善体系, 没有针对人才培养需求调整培养体系, 不是对艺术方面过于追求, 忽视数字技术, 就是追求数字技术, 而忽视艺术培养。新媒体艺术设计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 想要将艺术与数字技术更好融合, 打造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 必须培养高质量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因此, 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 应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合理性, 全面、准确的发展战略, 进一步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使整个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能平稳发展。另一方面, 我国应出台相关产业法律, 明确政府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发展中的职能, 通过法规约束行业行为, 使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 鼓励相关企业公平竞争, 为产业注入活力, 解决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提供产业发展标准。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字技术已得到高度普及, 艺术设计领域融入数字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更是产业发展的需要。但当前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应积极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发展思路。

摘要:当前数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自然艺术设计领域也对数字技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应用。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艺术追求水准越来越高, 传统艺术设计方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和市场发展需要, 而艺术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为艺术设计创新提供了路径, 且弥补了传统技术缺陷, 形成了新媒体艺术设计。本身艺术设计就是紧随时代步伐的行业, 坚持与时俱进是其发展的根本, 所以数字技术融入艺术设计是必然趋势。本文将针对艺术与数字技术向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展开研究和分析, 以促进艺术设计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字技术,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

参考文献

[1]邢宏亮.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1, v.2;No.21003:27-28.

[2]林思.分析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3, No.30512:101.

新媒体艺术的任务研究 篇10

展示设计不是单独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的范围很广, 跨越多个领域, 虽然发展缓慢, 但它也是不断的求新求变。互动艺术被应用于展示设计后, 它使展示形态发生了转变, 展示由静态向动态发展, 它以真实场景转向虚拟场景。同时, 新媒体艺术为展示空间提供了互动体验, 增强了展示设计的传播性。互动艺术为展示设计带来的各种新变化、新特点, 现归纳如下:

一、虚拟空间中超仿真的互动展示

在传统的展示设计中, 参观者是在真实的展示空间中单纯的观赏, 形式单一, 内容简单, 参观者与展品之间没有任何的沟通, 由于参观者的国籍、知识含量等方面的局限, 对于展品多表达的含义自然不能完全的理解, 然而, 虚拟空间中的超仿真互动展示却可以运用外观、文字以外的其他视觉语言来更全面的展示作品的内涵, 使参观者跨越了国界、地域、文化修养等方面的鸿沟, 使观赏者与展品之间实现更好的互动与交流。

在虚拟的互动空间展示中, 万事万物都可以被超仿真的模仿, 假使你骑着骏马在土地上奔跑, 就会有尘土飞扬产生;当用手指去扣动扳机, 就会发出枪声, 并看到子弹出膛时候的火花。广州曾经举办过一次观赏鱼展览会, 展台的设计虽简单但却很独特, 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参观。设计者利用将投影仪设置在展台的上方, 向地面投射水波纹的效果, 地面就呈现了一个虚拟的鱼池, 池中有鱼儿在游动, 当参观者踏入鱼池后, 随着参观者脚步的变动, 鱼儿就像是被惊到了一样游走开, 鱼儿随着参观者的动作不停的游动, 或聚集或散开, 令参观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鱼池之中。在这个人工创造出来的虚拟的设计中, 任何感受都是非常的“真实”, 全方位的刺激着受众的各个感官, 真是让人印象深刻。这超仿真的模拟的虚幻空间, 较之实实在在的现实空间, 让受众更加增添了刺激和震撼。

2010年在台湾的花博会“梦想馆”的设计中, 设计者在大厅中展现宽度达到六米的巨型动力机械花朵的绽放, 周边布满了34000片用纸制作的叶片串接成森林隧道, 结合五彩绚丽的灯光效果, 加以薄如纸片的扬声器模拟大自然“风吹花叶动的声音”。巨型机械花同紧紧包裹着的重重叶片, 在灯光的烘托下, 花朵开合间, 所流转出视听感官齐扬之美, 使游客仿佛置身在大自然之中, 在这个设计中, 环境渲染的空间气氛使观众震撼, 这也是虚拟的展示高于实景展示的一大优势。

二、互动艺术的应用改变了单一的观赏形式

互动艺术它力求参观者立足于虚拟的世界中, 但却能够与虚拟的环境之间存在互动, 这就改变了过去只是单方面接收信息的方式, 互动的展示在针对参观者的所有对应的反应都是实时的, 而且是随着参观者的选择的变换而变化的。参观者在整个参观过程中, 不必按照统一的规定去执行命令, 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任意的去选择, 也就是说参观者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 依据自己的意愿去做出选择, 这样的选择不会对其它的观赏者有任何的影响。这样的设计符合新时期人们对于设计的需求, 能够让参观的人以更多更新奇的视角去观察我们的世界。

在北京城市规划博物馆“虚拟翻书”的互动展示装置, 设计十分巧妙, 首先制作了一个大的白色翻开的书的模型, 然后利用投影仪将图片投在白色的书页上, 从整体看上去就是一本翻开的有具体内容的书的形象, 当参观者左右挥动手臂做出翻书的动作时, 书页上的投影的画面就会根据手臂的左右挥动动作前后地反动页面。这种新颖的虚拟的翻书展示, 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虚拟翻书所收录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的书籍信息容量。

三、互动展示具有极强的趣味性

互动展示设计能够带动参观者的情感, 这是传统的展示器材是根本无法媲美的。它的内容更丰富, 形式更自由, 设计者可以随意发挥你的想象力, 任意的进行创造, 在互动的展示中, 参观者每个动作都会有类似真实环境中的变换相对应, 但它给观赏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观赏, 他能够带动参观者的情感, 让你不断感到的惊奇、震撼和快乐。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 韩国企业联合馆的设计者为了能够使大众更好的接受对各企业的介绍, 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们在设计互动项目中, 采用了动画的方式进行设计。在墙壁上运用LED大屏幕影像这一技术来制造生动有趣的互动画面, 在蓝天白云的背景前, 不断出现飘落的雪花, 使人们都忍不住想去触碰它。当参与者手的影子触碰的一刹那, 雪花便自动翻转, 这样变成了韩国各企业的标志, 每个雪花翻转后都形成不同的企业标志。设计者通过触碰然后带来不同的结果这种方式引发参与者的好奇心, 让参与者在整个参与过程中, 并乐此不疲。新媒体互动设计在作品中尽显趣味性性。这种方式消除了各国各地参观者的语言的障碍, 简单的动作与意外的效果使人参与交流变得更加简单明了, 观众积极参与的主动性也随之提高。

由于静态的艺术作品它给人的欣赏是单调的, 使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者们想要通过动态来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巨大魅力。静与动是相对而言的, 假使没有静的存在, 动也就无从谈起。设计者们采用虚拟方式来表现动的《清明上河图》, 拉近了作品与参观者的距离。过去仅仅是欣赏静态的图画, 且由于知识的局限性, 只有少数的人能够领悟其中的含义, 但现在通过3D虚拟的演绎, 不仅可以使各国的参观者有机会接近中国著名的艺术作品, 而且还增加了趣味性, 有助于提高各国参观者的审美情趣。设计者用虚拟的河流影像、流水的声音、驼铃的声音、大街小巷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熙攘的人群、变换的时空、逼真模拟的声音, 让人似乎置身于其中, 仿佛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幻觉, 让人应接不暇, 沉浸其中。

结束语:展示设计是多元整合的信息传播媒介, 同时应该是能够与时俱进的设计形式, 这就要求展示设计应该与社会、科技文化、经济发展相同步, 现今只有将互动艺术应用于展示设计, 才能给展示设计的发展拓展美好的前景。

摘要:随着新媒体艺术的飞速发展, 展示设计也已经改变了过去仅仅是产品陈列的生冷的面孔, 成为了一个具有超强互动性的动感空间。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 各国展馆的设计已经将互动艺术在展示设计中应用, 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得到了各国参观者的认可。

关键词:新媒体,互动艺术,展示设计

参考文献

[1]权英卓.王迟.《互动艺术新视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2]白雪竹.李颜泥.《互动艺术创新思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3]郭晓寒.何雨津.《互动媒体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新媒体艺术的任务研究 篇11

关键词:新媒体;名声焦虑;艺术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27-01

对名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博斯丁创办的成名学,他曾说:“‘成名’意味着一切应有尽有:权力、金钱、美女和不朽。”①名和利被视为名声的左膀右臂,哲学上认为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并这样定义:“名声一般指普遍被认定的一个人的品德或者某人受到的评价。”②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功利色彩,名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心理活动,看中的人会因此产生“名声焦虑”。

一、古代与现代的对比

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看重个人的名声,孔子曾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屈原也曾感慨“恐修名之不立”,可見名声对一个文人是多么的看重。但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更多的是靠口口相传,李世进的《略论唐代的文名传播》曾提到“大的名声离不开文名传播。”总的来说,古代的名声更多的是靠人际交往中的口碑相传,并且传播者更多的是依靠成名已久的前辈或达官贵人,普通人的传播效果远不如他们来的有说服力。“很多画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身价倍增,例如法国画家米勒,法国画家梵高,明朝画家徐渭。”③“最幸运的人当属毕加索了,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④从艺术上来说,艺术总是超前的,尼采曾说:艺术先于哲学,另一方面来看,一般在死后被人认同的艺术家都是某画派的先驱,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往往艺术家的思维都很偏激、开放,闭塞思想是接受不了的,这些事例让日后的艺术创作者对于名声传播的看重更是到了一种至关重要的地步。

二、新媒体环境的影响

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的历史环境下,新鲜事物不断涌现,社会对艺术也不断地提出创新要求,因而便出现相应的问题——“新媒体的大跨步发展导致了很多的青年艺术工作者产生了单一的、片面的、浮躁的形而上的创作思维。”⑤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媒体作为主要传播途径,使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创作方式已不可行。网络作为名声的巨大推手,已造就了无数网络红人和网络热点事件,名声与网络的和谐相处会产生巨大的能量。王京山的《网络声望论》曾研究过此类问题,提出三要素:知名度、美誉度和持续时间,这是当代新媒体技术与名声传播研究中二者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周能有曾在《现代成名学:博斯丁名声训练法》中认为曾经被读者奉为“成功学经典”的卡耐基和拿破仑·希尔已经过时了,它们是前工业时代的理念,而在信息时代的美国,人们已不再把单纯赚钱视为成功的主要标志——而认为“成名”(获得高知名度)才是成功人生的主要标志。新媒体传播本身的快速性和广泛性让其直接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声望。从信息发布者角度来说,其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但因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不可控性让这把双刃剑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受众的观念。传播心理学研究表明,传媒受众有着喇叭筒式的“扩散效应”。⑥一个网民背后有四到七个“二次网民”,所以网络传播的管理和控制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现实社会声望。网络宣传在当今宣传手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首的一大批互联网巨头在其门户网站上所发布的新闻可吸引足够的用户,并影响他们的认识。作秀、点击率、炒作这些跟名声息息相关的字眼出现在了新媒体的社会大环境下,时代赋予了名声和艺术创作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名声的优劣可直接影响到一线艺术创作,听说鲁迅在之前有以杨贵妃为主线写一部小说的想法,不过,在1924年的时候,他应邀到西安讲学路过华清池,心目中的景致登时打消,对其兴致大减,由此可见名声传播与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另外,在客观条件上,针对互联网平台,曾有研究表明因特网上的信息90%是英语,5%是法语,2%是西班牙语,剩下为其他语种。③虽然人数上我国占优势,但在文化输出方面,作为“世界语”的英语对我国的影响还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上的创作需要碰撞,金子的发光要建立在强有力的交流与沟通上,新媒体平台让优秀的艺术作品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大众与艺术作品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对于以往作品的流传与欣赏还建立在美术馆等实体载体上这种低效率的传播方式上,新媒体无疑是让作者与受众达到了及时的沟通与交流,真实的看法与评论在第一时间可以让作者感知,作品也在被网络无形的监督着,好坏一目了然。此大环境下优秀的艺术从业者自然脱颖而出,相对应的社会待遇也会随之而来。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名声把艺术创作者推到了一个分水岭,以艺术的思维为前提的艺术创作其过程是孤独且痛苦的,伟大的艺术家有所建树大凡都是经历了时间的痛苦与罹患,没有深入的生活体验作支撑,即使有渊博的艺术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法,也是难以完成可经得起推敲、万古流传的作品。名和利是艺术创作上的拦路虎,当贪图享受深陷其中,艺术生命也随之戛然而止。

三、结语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影响下,艺术界内创作状态的转变悄然发生着变化。传播模式的改变,对于传播对象、观者的观念都有极大转变,甚至重塑。“长隐终南,一朝闻名”的传统创作模式已不可行。而这种“名声焦虑”现象在整个行业中渗透至深处,成为创作转向的一个不可遗漏的因素,但在某种程度会使之艺术创作发生偏离而自逐于艺术。

注释:

①谢志伟,《“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J],《现代领导》,2004年.

②肖冬平、王春秀著,《社会资本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③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8HdmPTEHfnKejPNhg.

④杨剑,《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欲望法则”》,重庆大学,2009

⑤刘靖戎,《关于艺术创作中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6年5期

⑥王京山,《网络声望初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5期

参考文献:

[1]谢志伟,《“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J],《现代领导》,2004年.

[2]肖冬平、王春秀著,《社会资本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3]杨剑,《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欲望法则”》,重庆大学,2009

[4]刘靖戎,《关于艺术创作中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6年5期

[5]王京山,《网络声望初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5期

新媒体艺术的任务研究 篇12

作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代表, 罗伊-阿斯科特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最本质特点主要有连结性和互动性。新媒体艺术设计活动是创作者与创作作品以及环境融为一体, 在创作的过程中与系统和他人交流产生互动, 将创作作品赋予自己的创作思想, 由意识转化为艺术品, 最后出现全新的创作作品, 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另一位代表人物本杰明-威尔在《数字艺术新媒体展览》, 中提出了与罗伊-阿斯特不同的观点, 弥补了罗伊的忽略之处, 他强调创作者的艺术观念和个人创新思想, 更注重人的创新能力和主观意识, 他认为数字媒体技术只是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一种手段, 最主要的仍然是创作者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本杰明明确的提出了艺术创作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关系, 为后来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2 数字技术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特点

2.1 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技术影响下的新型艺术形式

传统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自己喜爱的艺术元素以及其他主观思想对艺术作品进行设计创作, 在传统的艺术创作中人的主观创意对艺术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数字媒体等新兴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改变了艺术设计的形式和方法, 给艺术设计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 艺术设计也因此具备了很多的优势。艺术设计在强调主观创作思想的同时也要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利用, 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延伸新兴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2.2 新媒体艺术设计传承传统设计的理念和审美观念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传统艺术理念的影响, 无论是外在的表达方式、语言形式还是内在的思想、内涵等都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补充。一件艺术品要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 必须要满足两个要求, 第一是满足人类的功能性需求, 第二是满足人类的审美要求。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原来的艺术设计中添加了数字媒体等技术的运用, 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在传统艺术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元素, 使得艺术设计内容更加生动。

2.3 新媒体艺术设计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时代特征明显, 新媒体艺术是传统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新媒体艺术为了满足人们的功能性需求, 它的表现方式更加丰富, 所要表达的内容信息也越来越多, 信息内容也更符合科学性和时代性, 更加通俗更能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并且具有了商业特征。

2.4 新媒体艺术设计丰富了艺术内容

数字媒体等高新技术的运用, 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容内涵, 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传播媒体越来越多, 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现在流行的网络媒体艺术设计、数字电视中的艺术作品、虚拟空间中的艺术作品等等。

3 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新媒体艺术设计无论是表达方式还是设计的内容和内涵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 我国的新媒体艺术设计还存一系列的问题亟需解决。

3.1 缺乏足够的艺术理念

数字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媒体艺术设计随之拔地而起。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功能性需求, 具备了更多的商业价值, 艺术家们为了能够最大化的体现出艺术品的商业价值, 而忽略了艺术设计的本身特质, 也就是艺术审美价值, 因而整个艺术设计作品体现了艺术家们的商业性和功利性。艺术家们缺少对艺术设计本身的艺术思考, 没有自己的创意性思考。这些艺术设计违背了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规律, 因此在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中, 要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新媒体艺术设计, 不仅要运用新媒体技术, 同时要符合艺术设计的发展规律, 讲究艺术本身的美观。

3.2 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虽然目前新媒体艺术设计在整个艺术设计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艺术家们, 尤其是一些老艺术家们, 他们认可传统的艺术设计方法和理念, 排斥新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认为高兴技术以及新媒体艺术设计不能够称为合格的艺术设计作品, 并且认为这些高兴技术离自己很遥远, 对新媒体艺术设计抱有否定的态度, 并且不为这些新媒体艺术设计努力。这些艺术家们过分的依赖传统艺术设计的概念和方法, 难以接受新兴艺术设计模式, 并且对这些新兴艺术设计持有批判的态度。实际上, 任何成功的艺术设计都是得到大众的认可, 并且要根据时代的发展, 跟上时代的潮流, 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和审美观念。艺术与高科技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更好的体现出艺术设计的思想内涵, 更能够满足不同时代大众对于美的享受, 艺术设计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3.3 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一种新兴的艺术设计模式, 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 而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流行则带来了专业方面的问题。许多艺术家崇尚新媒体艺术设计, 并且渴望获得这方面的成功, 但是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一知半解,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 只是对这方面有一些笼统的了解, 于是设计出的艺术作品缺乏了思想内涵, 并且新兴技术运用不当, 反而出现了画蛇添足的不伦不类的现象。当前从事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主要是业余爱好者和企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他们大多是转行而来, 并非专业研究这个行业、这个学科的人才。与此同时, 许多愿意接受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培训的人, 他们不能够得到非常专业的培训, 因为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了高兴技术和艺术学习的学科, 学习人员不仅要充分掌握数字技术等高兴技术的内容, 熟练操作这些软件;同时他们还要掌握艺术设计的规律和要求。从事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要有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和创新, 将自己的创作思想通过高兴技术, 比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来进行表现和传达。如何培养专业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呢?这一问题迫在眉睫, 若想在这一领域取得进步和成功, 必须解决这一问题。在培养专业人才时, 要注重市场的需求, 根据市场需求的不同来进行差别教育。并且对培养对象方面做出一定的改革, 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 进行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养。

4 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设计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艺术设计是随着人类不断发展和进步而产生的, 它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符合人类发展的步伐, 将新兴媒体技术与传统艺术设计相结合, 不仅能够更好的表达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 更能够满足人类的功能性需求以及对美学的理解。与此同时, 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计算机辅助也越来越强大, 因此新媒体艺术设计必然得到更多的发展, 在多方面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的要求。比如21世纪以后, 网络通信手段的发达、数字影响的发展、CG特效的发展, 这些都体现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 并且促进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科技与艺术将会更好的更融洽的结合, 新媒体艺术设计将会呈现出更完善的表现。社会和学校应抓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增加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性, 既要加强科学技术的培养, 也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为社会传输更多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数字媒体技术深入到每个行业每个领域, 不管是娱乐方式还是艺术作品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当然我国的新媒体技术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新媒体技术认识的不断加深, 对新媒体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 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必将更好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数字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 人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本文通过对数字媒体技术下的新媒体艺术形式带来的意义和内涵以及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为当代新媒体艺术设计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数字技术,新媒体,设计

参考文献

[1]任斌.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 2008 (06) .

[2]郑飞.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之我见[J].艺术科技, 2013 (02) .

上一篇:图像分割技术综述下一篇:苗圃管理的探讨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