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论文

2024-08-06

新媒体艺术论文(通用11篇)

新媒体艺术论文 篇1

解读当代新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现象 20世纪是一个科技的世纪,在欧美,20世纪60年代的一场信息革命,使个人电脑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形式.在这个空间中,自主地控制情感和信息,挑战我们对颜色、形状、声音、空间和时间的`一般看法,并创造出一个动态艺术空间.由于IT业的努力,其所带来的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 者:高琳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艺术系刊 名:美与时代(下半月)英文刊名:BEAUTY & TIMES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论文 篇2

媒体从传统的定义来讲, 具有喉舌功能, 它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 在人类信息传播中起着及为重要的作用。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和传播技术的发展, 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 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会,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 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信息高速公路就是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邮政、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体, 对音声、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的多媒体双向信息系统。近年来, 新媒体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冲击。与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传播过程的双向性的增强、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媒介资源的丰富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知识结构, 也改变了人类观察世界的方法和思想过程。以电视为主的现代媒体改变了人类观察世界的棱镜。在遥远的土地上, 通过卫星、电视、互联网, 进入了家庭。观众和网民有一种实时、亲历、感性和全球化的感觉。以印刷媒体为主的传统媒体, 其文字死板地印在纸上, 读者要依靠自己的想象力构筑出现实画面来。然后, 大脑通过理性的思考做出结论, 最后再拿出行动方案。而新媒体改变了思想和决策过程。电视的动感、声音、色彩使观众的感官亲历了新闻事件, 引起了冲动的反应。由于电视依靠的是视觉元素构成的画面, 它总是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能出好画面、戏剧性强的新闻事件上。电视画面给受众带来的冲击效果也促使一些报纸跟着模仿。这类报纸强调和突出报纸的视觉效果, 借以提高新闻内容的质量, 增强新闻的冲击力。

二、信息时代的艺术互动

当代艺术的转型是艺术与大众传媒在制造形象化文化产品上的统一性, 决定了两者相互促进和统一的前提。大众传媒作为流行艺术的主要生产机器, 从内容到形式, 从工具到手法, 都控制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把它们整合到传媒体系中, 先天地决定了流行艺术的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方式。艺术与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造物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和审美意识的提高, 艺术与设计更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在中外艺术设计发展史上体现得都非常明显。所谓设计, 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 通过视觉的方式传送出来的活动过程。艺术设计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 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常见的分类方式将艺术设计划分为: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和空间设计;或者根据应用领域分为: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和商业设计等。设计作为视觉的造型活动必然体现为一种艺术形态, 艺术设计门类庞杂, 新的设计名称相继出现, 新媒体艺术设计就是其中的一例。设计有许多名称, 分别揭示了各种不同的设计目标和存在领域, 但是我们发现, 在一些设计中具有类的特征:视觉传达设计、商业展示设计等门类与二维空间关系密切, 都是通过视觉传达意图, 其学科基础是平面构成。与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设计门类, 如网页设计、数字3d设计、互动设计、动画设计、游戏设计等, 它们以电子形式存在, 不受时空限制, 营造的是虚拟的人工环境, 使人们在真实与虚幻中穿梭。虚拟艺术设计是指集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各种信息媒体于一体的信息处理艺术。它可以把外部的媒体信息, 由计算机加工处理后, 通过互联网以图片、文字、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方式输出, 以达到丰富的互动艺术表现。其特征为综合性、交互性、虚拟性。虚拟艺术设计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一种生活和娱乐方式, 日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技术与艺术, 现实与虚拟, 参与与互动, 这是数字化网络的观念, 是一种新的空间形式、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某种角度可以说, 虚拟艺术设计是数字时代和信息时代的艺术表现。其大致可分为网页设计、游戏设计、交互设计、用户界面设计、虚拟现实。

三、新媒体艺术引领时尚

新媒体艺术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部分, 它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 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加快社会主义文明进程, 这是它的动力和生命力所在。在人们刚刚熟悉了第四媒体———网络媒体之后, 以手机短信为起点的第五媒体又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除了拥有原先的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外, 又增加了两种新媒体。那么未来的媒体什么样呢?它应当是由信息技术突破带动的, 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多媒体平台。未来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将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上融合为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新闻平台, 并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公务、电子医务、电子教务等有交叉和融合的趋势。当前, 给媒体带来新的挑战, 媒体既是信息的传播者, 又是市场的竞争者。如何激发媒体的活力?传统媒体艺术设计所扮演的“点缀”作用, 必须起到画龙点“睛”的功能, 让媒体的活力在市场竞争中充分焕发。也就是说艺术设计就是打造媒体的第二生命线。新媒体艺术是一种创造媒体本身的新型艺术。传统媒体要进行自身的演变, 促进向新媒体转变。传媒的发展过程不是媒介依次取代过程, 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 每一种技术都使人类的传播能力有了飞跃。这种传播能力在进化过程中一代一代的积累、升华、传递, 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的一面。传统媒体必须与新媒体联手改变传统的传播模式, 作为世界上广有影响的传统印刷媒体, 美国《科学》杂志改造成了交互式的电子信息媒体。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媒体艺术, 继青铜、瓷器、雕刻等旧炼金时代实体造型艺术后, 第一次运用并融合声、光、电技术表达观念。发展到今日, 新媒体艺术更以它的互动性、渗透性, 把对某种具体技术的崇拜和开发转化为对此技术的分享与通感。如同一扇窗、一道门、一个镜面、一堆答案, 让参观者接近创作的过程, 通过创作者认识自己。

新媒体艺术所谓的“新”是什么?新=未存在过的=未被发现的=原创的。新, 就一定不属于大多数;新, 总是被少数人创造出来的。发现和创造新事物总是非常个人化的活动。在一个以媒体、信息和知识为引擎的社会中, 艺术, 作为创造力和表现力互相激发的一种实践活动, 积极地介入到塑形社会的过程中, 是至关重要的。学科交叉、跨媒体、人机交互与空间, 这几个元素构成了新媒体艺术的最主要特性。媒体艺术为跨文化的与学科交叉性的, 其实可以涵盖从绘画、摄影、全息摄影术、实验电影、录像艺术到行为艺术、交叉媒介演出艺术、交互艺术、界面等广阔的领域。欧洲新媒体艺术教育普遍以观念为导向, 并具有实验性、反思性、破坏性和置疑精神。我们在此领域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 还是以技术至上为方针。普遍缺少的是一种对艺术史、当代艺术、实验精神, 以及独立/合作关系的深入认识。学生们创作的作品只是一种单纯的工具层面的延伸。停留在3D特效和网络游戏互动这样的层次是无法了解真正的新媒体艺术的。新媒体艺术首先是建立在艺术层面上的艺术创作。互动与网络是新媒体艺术的两个主要特点, 二者之间经常是互相包含的关系。互动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广义的, 比如看电影、打电话, 等等;狭义的互动概念, 就是界定在人机交互上面。一些新媒体作品通过媒介和网络还可能反馈到艺术家。从人到作品, 再从作品到人, 这种交流是双向的, 这都是一些传统艺术所不具备的新的可能。

四、重引导与强管理并举

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媒体革命也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诸如管理失控、色情暴力信息泛滥、知识产权被侵犯、职业道德受到冲击等等。面对由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媒体革命, 人们给予了高度重视, 各国政府从国家利益出发纷纷调整和制定相应的战略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 以期在21世纪的媒体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带来的新挑战, 各种思想文化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相互激荡, 正确的与错误的, 先进的与落后的, 积极的与消极的交织在一起, 意识形态的渗透在加剧,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和舆论强势, 不馈余力地推行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西方文化、外来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容忽视。美国大片、西方时尚、日本动漫、韩流以及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在青少年中大行其道, 对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

灿烂的中华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 既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也是中华儿女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 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文明的传承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 既有口耳相传的神话史诗, 也有浩如烟海的纸质典籍。近现代以来, 随着科技革命推进, 大众传媒应运而生, 为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传承赋予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拓展了更大空间。媒体在文化竞争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我们只有努力传承、弘扬中华文明传统, 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创造出更具有生命力、竞争力的新媒体艺术, 才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在当今社会, 新媒体艺术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 具有对人们精神世界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已经成为人们接受信息、享受娱乐、体验艺术的主要渠道, 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重要平台。新媒体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艺术导向, 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 始终坚持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品格的自我素质。积极探索, 大胆创新, 有计划按步骤的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作品, 为活跃人们精神生活, 提高人们精神境界, 激励人们创造美好未来, 发挥积极作用。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思想的集中体现, 代表着文化发展、文化追求、文化价值的最高标准。温家宝总理说:“拥有名牌的多少, 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名牌就是质量, 就是效益, 就是竞争力, 就是生命力。希望全国有更多的名牌走向世界, 加快培育更多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新媒体艺术实施精品、品牌化战略, 带动整个新媒体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成为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 舆论传播的方式、方法、手段出现了新变化。舆论传播方式发展变化带来新的挑战。媒体形式日渐多样, 网络媒体构成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媒体利用新闻资源、人才资源、品牌资源等优势, 通过自建网站、合并和控股地方新闻网站等方式, 强势介入互联网领域, 大力拓展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等业务。民营资本和传统行业企业看好网络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发展潜力, 把投资网络媒体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为扩大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使得网络媒体资本结构日趋复杂多元。境外大型互联网企业普遍看好我国互联网发展前景, 凭借其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 大举抢滩中国市场, 通过与境内有关机构合作等方式, 扩展经营活动范围, 使我国本土网络媒体特别是重点新闻网站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舆论传播的内容日渐丰富, 主流媒体之外, 有都市类、休闲类以及其它各种专业性组织的媒体。受众接受信息的即时性、自主性、互动性大为增强, 从单纯的接受者变成了参与者与生产者。如何加强和完善对新兴媒体的管理, 促进网络健康发展, 是一个重大课题。网络媒体发展是信息技术、现代媒介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结果。其个人化趋势反映了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但是, 互联网媒体的社会属性和其他媒体一样, 在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同时, 也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当前, 对于新兴媒体在管理还不健全, 管理制度滞后, 管理手段有待提高, 达到有效地加强引导舆论的本领, 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的目的。在实现途径上, 对新媒体的管理和引导, 主要通过加强领导, 技术手段和法律法规相结合进行。从管理层面上讲, 要完善管理法规, 推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保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协调发展。首先, 应该改变对新媒体缺乏统一的法律界定的现状、技术划分和法规管理层面的分离的现象, 改变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局面;其次, 法规管理要宏观原则与微观细则相结合, 改变目前管理法规操作性不强的状况。从引导层面上讲, 要针对新媒体的特点, 采取有效的引导和控制方式。一是针对网络应有的整体有益性, 加以正面扶持。网络新媒体不仅仅是一种媒体, 对个人来说, 还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传播方式。积极引导网民文明上网, 应该鼓励对网络媒体的合理、合法和有益的应用。二是互联网是新技术的产物, 管理必须善于运用高技术手段。要利用技术手段防止舆论导向错误, 对虚假和有害信息加以拦截, 防止滋生蔓延。三是要加强网站的制度建设, 要像办传统媒体一样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建设好、运用好这一新型传播媒体。大力倡导网站守法自律, 大兴网络文明之风。防止舆论导向出现偏差。四是要加强网络编辑与内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与管理, 实行资格认证制度。网站要遵循网上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不断提高艺术引导, 要积极运用新技术, 开拓新业务, 丰富网上内容, 拓展服务功能, 努力成为集信息、娱乐、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媒介和“信息超市”。五是针对网民结构过于年轻化趋势, 应加强整个社会成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 从而改善网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和文化结构。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使网民懂得“虚拟空间”也要遵纪守法, 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

新媒体艺术 篇3

新媒体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达达式行为和70年代的表演艺术等。沟通与合作,成为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关注的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试图发掘创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许多艺术家对于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深感兴趣,而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仅仅决定于它的实体形式,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

20世纪在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最大的发展就是图像技术对于艺术语言的特殊影响。美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家丹尼尔·贝尔曾经说过,从20世纪的下半期开始,人类已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转变为以看和听作为主要的方式。电视、电影、网络和集声音、图像及文本为一体的电子读物的出现无疑会对人类的知识结构、认知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20世纪末引入艺术创作领域中的所有新材料媒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视频艺术、数字艺术以及包括图形处理、虚拟现实和其他介于这几者之间的互动媒体艺术。那些勇于接受新技术挑战的艺术家,面对飞快发展的高技术化的社会环境努力去驾驭新技术,将技术的思维和创造性融入到社会的变革中。他们对新技术带来的探索艺术新的可能性赞叹不已,他们确信,忽视新技术便等同于漠视全球化的社会现实。对于一些视频艺术家而言,电影胶片和录像带以及CD成为他们表达日常生活感受的工具;与那些商业影视作品不同的是,他们并不追求视觉效果的感官刺激和可谋商业利益的“大片”。他们利用新媒体只是为了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个人化看法,使艺术在技术化时代仍然是把握和感知世界的鲜活方式,而非沦为技术与商业的点缀或奴仆。

20世纪60年代,掌握了便携式摄影录像设备的艺术家,开始将这一媒体用于艺术表现,新媒体艺术由此开端。被誉为多媒体艺术之父、出生在韩国汉城的白南准(Nam June Paik,1932~2006),首次尝试视频媒体的创作。他在电视机播放选择画面时,把磁铁靠近电视机,利用影像信号变换器打散图像进行变形的创作。白南准就是这样勇敢地向电视的权威性和商业性进行了挑战,因为电视总是以各种色彩、扭曲的信息、计划好的程序,毫不顾忌地、巧妙地调整收视观众的意识并给其洗脑。白南准后来不断地试验,让观众利用闭路电视可以直接从作品中实时看到自己的形象。他还用便携式录像设备把实时拍摄的录像内容传送到终端进行放映,使观众能同步感受到在那个地点、时间的感觉。

70年代初,欧美许多大众电视台纷纷设立实验电视节目,尝试在大众电视网中接纳实验性的艺术作品。这些实验电视中心为艺术家提供最新设备和与技术人员合作的机会,直接促成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子视觉,造就了录像艺术的第一代大师,同时也刺激了新技术的创造性运用。70年代末期,美国的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纷纷减少了对大众电视实验性节目的资助,转而直接资助艺术家,国家艺术基金也开始赞助非赢利性的媒体艺术中心。这些媒体中心提供了比电视台更民主的方式,也让艺术家更容易接触到新的数字化技术。这些中心创作的录像作品较少在电视网中播出,而是在博物馆和画廊里展出。于是,艺术家开始考虑将电子媒体与传统视觉艺术的空间结合起来,这就促成了录像艺术的成熟。

从80年代开始,录像艺术在各种国际艺术大展上出尽风头,它以新技术的强大威力,以传统媒体无法抗衡的敏感性、综合性、互动性和强烈的现场感,在国际艺术大展上频频亮相,成为与架上艺术、装置艺术并驾齐驱的主要艺术媒介。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举行的几个新媒体艺术展影响很大,让社会开始关注艺术与新科技结合对当代人类文化建设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技术至上主义并不能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1983年,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伊莱克特拉展”,1985年法国蓬皮杜中心举行了“非物质性展”。前者展示艺术的想象力和智慧对今日高度技术化社会的反映,试图说明科技进步可以解放艺术家的创造力。展品包括电子媒介、摄影、视频艺术、电脑艺术等;后者则探讨艺术的高技术化的哲学意义,反思高技术条件下人与世界及自然的关系。展览似乎在向人们说明,非物质化是当前高技术的特征之一,人们必须用不同的感觉和观点来检验我们既有的知识和对环境的新认识。1989年,为庆祝法国大革命和《人权宣言》发表200周年,法国举办了标题为“未来形象”的大型当代国际艺术展。展览选择了使用新技术的艺术品,以期向观众传达这样的观点:今日高科技革命的历史意义绝不亚于200年前的法国大革命。另一个有重要影响的高科技艺术展览是自1979年以来欧洲每年一度的“电子艺术时代展”,这一年度展的持续举行,推动了新媒体艺术在欧洲当代文化舞台上的发展。

90年代以后,世界各大艺术馆不但纷纷举办专门的录像展览,还先后设立了录像部门或制定录像计划。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定期举办录像节,推动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和交流。近年来,由于个人电脑日趋成熟,许多作品以互动多媒体光碟的形式出现。1998年的波恩录像节为多媒体作品专门设立了奖项,互联网作品也正在蓬勃发展中。今天,新媒体艺术已经发展成单频录像带作品、录像装置作品、多媒体光盘和网络艺术的大家族。

90年代以来,新媒体艺术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艺术奖项。例如在199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艺术最杰出奖被美国女艺术家珍妮·霍尔泽(Jenny Holzer,1950~)领走,她的获奖作品《保护我不要受到自己需要的伤害》,是挂在纽约时代广场上的商用电子显示屏。这件作品通过电子技术,将商业标牌转化为走出画廊和博物馆的公共艺术。

在探索人类感知的多样性和深度方面,新媒体艺术的一个共同诉求是通过技术手段创造人们未曾感知的世界和未曾体验过的东西。对于新媒体艺术家而言,艺术创造和审美探索的过程比一件具体作品的完成重要得多,他们甚至希望创造一个新的、充满种种发展可能性的、未定型的作品来探索艺术创造的边界,将艺术感性和科技理性的互动推向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和前沿,而非仅仅满足于一个审美对象的创造和审美符号的生成。

或许我们可以把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随人类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技术的进步是新媒体艺术存在的前提;其次,它历史性地先后出现了不同的艺术品类,诸如摄影、电影、剧场、视频、电脑、多媒体,而这些艺术门类仍然在持续发展着,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第三,随着新技术发展的广泛性和社会渗透力的不断强化,各种多媒介艺术门类走向综合的趋势日趋明显,促成了多媒体互动表演和装置的出现;第四,因为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发展及全球化加速整合,新媒体艺术国际化趋向逐渐明朗,而技术含量的高低已成为艺术品当代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浅谈新媒体舞蹈艺术论文 篇4

有关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源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张朝霞教授曾在《新媒体舞蹈艺术源流与特质探析》一文中说,“1967年,斯德哥尔摩‘艺术与科技艺术节’,为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先锋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进行多媒体表演实验的媒介平台。某种意义上,它既是录像艺术、录像装置艺术和新媒体舞蹈表演艺术等新媒体艺术样式的‘播种机’,也开当代多媒体剧场和交互表演实验艺术之先河。”如此的实验性艺术表达正好符合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 贝尔在自己论著中的观点,他在《后工业社会来临》中认为,科技对人类生活的第五种影响,即形成了新的时空感,导致新的美学感觉和文化形式出现,丹尼尔 贝尔称之为“审美技术文化”。

时间推动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进程,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新媒体舞蹈艺术出现之后,形成了舞蹈艺术有关舞蹈本体的三个重要阶段:舞蹈形态展示——舞蹈内容思考——舞蹈媒体渲染。中国的舞蹈艺术同样经历这样三个阶段,舞蹈媒体渲染阶段也就是现今的新媒体舞蹈艺术阶段,它为舞蹈艺术影视化、商业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成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新媒体艺术论文 篇5

摘 要:本文首先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新媒体艺术的概念界定、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现象三个方面展示了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媒体艺术元素。然后从现象出发,论述了新媒体艺术之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新媒体艺术对复兴文化产业,保护文化遗产,提高文化商品的附加值的意义,并强调了其对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体验经济与美学经济的推动作用。最后,总结了新媒体艺术在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体验经济;美学经济

一、引 言

2009年底,詹姆斯·卡梅隆再次以《阿凡达》骄人的票房,突破自己曾以《泰坦尼克号》创下且保持了12年之久全球票房第一的纪录。在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阿凡达》获得三项大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该片提供2D、3D和IMAX-3D三种制式,在中国国内,不仅出现了连夜排队抢票的景象,在一些没有IMAX-3D制式影院的城市,甚至出现了组团去附近城市只为看到效果最佳的《阿凡达》的“壮举”。这样的疯狂和痴迷,从现实的角度,展现了新媒体艺术的绝佳魅力。

新媒体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状态,二是增强了信息传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三是实现了高科技、多技术、多媒介的融合。

而新媒体艺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载体,以现代艺术为内容,以大众传播科学理论为纲领,将信息通过媒介的传播技术将科学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并且,以此对文化艺术本身和文化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媒体艺术元素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生成主要来自以英国为首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文件,因此带上了浓重的地方色彩,各自的概念界定往往与其国家本身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认知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具有全球普遍认同意义的概念目前还未产生。我国近年来发布的官方文件,包括《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仍未采纳“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说法,而是保留了过去的称谓“文化产业”。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澳大利亚创意与创新重点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和项目主管、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学者约翰·哈特利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描述一方面在于创意艺术,这主要表现在个人才能上,另一方面在于文化产业即质量因数,这两方面的结合。它是近些年来在新知识经济范围内的信息通讯技术,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媒体技术的语境下,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提供城市消费者交互式运用的概念[1]。

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以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主导,以艺术文化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传播为支撑,以文化经济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国家、行业、技术领域交叉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2]。以上二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区别文化产业的认识中,都强调了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等新传播方式这类要素的创意地位。

而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也不尽相同。英国将其分为13类,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交易、工艺品、时装设计、电子出版、时尚、互动休闲软件、影视、音乐、表演、电视广播。美国依旧版权分为4类: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联合国则分为传媒、卡通、电影、娱乐、网络游戏、旅游、文化、网络信息、音乐、戏剧艺术、艺术博物馆等。

(二)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认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为新媒体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它的表现形式包括:影像及互动装置、虚拟装置、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动画动漫、影视广告、网络游戏、数码艺术设计、数字插画、CG静帧、数字特效、DV、数码摄影等。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多,但共通点就是被大众所接受的途径以及作品的直接互动,通过人的触摸、空间移动、声、光、电等的效果,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联系、融入、互动、转化、展现这五个阶段。首先必须有人与装置之间的联系,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通过与系统和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艺术作品与人的意识之间的转化,最后展现出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效果。

将当代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发展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它已不再仅仅依赖个体艺术家的才华和灵感,而是依赖整个艺术创作体系、艺术传播过程及方式、艺术媒介手法与参与方式等的全面创新。图像时代、消费时代以及“数字化生存”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现实语境。

首先,图像成为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资源,对许多人来讲,甚至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科技时代的图像主要集中于用声、光、电为载体的多媒体种,而不再集中于平面中的图像、文字等这类静态印刷物中。“当代艺术及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听觉的感官艺术文化,而不再是平面的印刷文化,这已经是不容小觑的事实。”[3]

其次,当今世界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商品的价值已不只是其使用价值,人们消费商品,也可能是为了满足内心需要的符号消费、仪式消费等,消费也成为艺术活动的基本方式。艺术经纪人出现后,处于艺术家和群众之间,他们了解并熟悉艺术家,懂得艺术欣赏,自身又赋有很强的营销能力,清楚明白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是他们富有经验,可以通过消费的方式把艺术推向大众。

新媒体艺术论文 篇6

要做一名合格的动漫设计师,就要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有一定的手绘能力;各种常见的、不常见的绘图软件你都要精通。你需要独立完成动画设计创意和美术设计工作,当然,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能力肯定是必要的。

二是平面设计、网页设计

平面设计主要负责公司日常宣传、策划设计制作,你的工作大致是设计、制作企业宣传资料,协助其他部门人员在设计和美学方面的工作,负责公司其他PC及MAC设计文件的使用和修改,进行数码照相处理等等。平面设计的薪水一般在2000元到5000元,地区不同,公司不同,薪水也会有所不同。

三是美工

浅谈新媒体艺术对动画艺术的影响 篇7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动画技术,数字特效,传播方式,艺术意义

一、新媒体艺术对动画技术的影响

1. 动画制作的新技术

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为动画技术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革命, 许多传统动画都开始尝试与新媒体相互融合, 并成功带领动画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在传统的动画制作过程中, 画面中的每一个动作, 每一个镜头以及每一个特效的表现都是通过人工一张张的手绘在塞璐璐片上, 然后再一张张的进行填色, 最后再一张张的进行拍摄最后整合成一步完整的动画片, 其工作量之大让人不禁可畏。美术绘制者要先将每一个动作的关键张画出来, 然后进行清稿, 接着加中间画, 完成后还要进行上色拍摄等工作。在传统的动画绘制中, 不仅考验着美术绘制者的绘画能力, 同时也考验着美术绘制者的耐力与持久力。

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出现, 对动画艺术表现也有了很大的技术革新, 动画制作者不再依靠在一张张纸上进行绘制, 不再需要之前的大量的耗时又耗人员的制作费用。新媒体艺术的出现, 使得制作者可以通过电脑进行制作, 这样不仅节省了制作成本, 缩短制作周期, 提高了制作效率同时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内容生产, 使之变得具有个性化。

(1) FLASH动画制作的出现

FLASH是一种交互式动画设计工具, 它可以将音乐、声效、动画及富有新意的界面融合在一起。FLASH这个词在英文中的意思是指火速的、一瞬的, 这也很清楚的表达了这一制作软件的特性:方便、快捷。FLASH动画通过补间动画、逐帧动画以及遮罩、元件等等相互混合使用, 通过不同元素的组合来实现动画制作者想要表现的效果, 它可以快速、时尚的表现动画艺术。当然, 它所表现的是一种二维动画, 所呈现的内容还是与传统动画一样是基于平面的。

(2) 三维动画制作的出现

三维是指的一个立体的空间, 三维动画就是将动画中的人物、背景立体化, 它使动画的制作不再只是基于平面。首先, 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虚拟的世界, 动画制作者在这样一个虚拟世界中对人物及场景进行建模, 贴材质, 然后设定模型的运动轨迹, 还可以设置虚拟摄像机的运动和其他动画参数, 最后让计算机自动运算, 生成最后的画面。三维动画的制作已经越来越悄无声息的, 越来越深入的融入了当今人类的生活当中。光是运用到三维技术制作的动画片就数不胜数, 《功夫熊猫》《玩具总动员》等等都是十分优秀的案例;楼盘的演示也会运用到三维技术, 房地产商会将还没有以实物呈现的楼房用三维的技术给购买者进行演示, 使购买者能够通过这个虚拟的空间看到自己要买的房子的样式;甚至于, 三维技术已经深入到动画电影的制作当中, 电影有了更广阔的发挥, 也满足了观影者极大的观影欲望。

2. 数字特效在动画电影中的表现

在这样一个数码电子时代, 动画制作也已经与计算机紧密相连。数字特效的出现给动画艺术带来了一种更有生命力的表现。数字特效, 就是用计算机在一个虚拟的空间表现出需要的特别效果。这一效果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发生或实现的。

数字特技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用在了“动画”电影当中 (现在大部分的电影中都用孕了大量的动画数字特技, 所以已经无法很明确的将其划分为电影还是动画电影了) , 这些数字特技的运用, 将虚拟与现实两个矛盾的空间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带给观赏者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例如, 电影《指环王》, 通过大量的数字特效的运用, 在观影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具有浓厚魔幻韵味的经典电影, 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人、神、怪, 在这样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中活生生的呈现在观影者的面前。再如《2012》以及《后天》这样灾难性的电影, 通过数字特效的运用, 使观赏者可以直观的看到发生灾难时的情景, 而这些都已融入进电影, 我们已经无法分辨出这些灾难是用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制作出来而不是真的已经发生了。这在新媒体艺术出现之前, 传统的动画电影是万万无法做到的。

二、新媒体动画的传播方式

传统的动画的动画播放一开始是在影院中播放, 之后渐渐地出现在电视上播放。新媒体艺术的出现, 使得动画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广泛、快捷。

1. 互联网网络

与传统的播放形式相比较, 互联网的传播更加迅速, 并且可以全球化。人们只要有一台可以连接网络的计算机, 就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到自己想看的动画节目进行观看。观看者可以通过网站进行观看。

2. 手机动画的传播

科技不断的在发展, 随着智能型手机的出现到广泛的被大量用户使用, 手机动画业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手机上去。比如, 用户可以在手机上观看动画, 在线或下载漫画到手机中观看, 以及手机中的游戏, 这些都属于手机动画。手机动画的最大特点就是便携性,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观看, 而不用受地方的局限。

3. 网络电视

用户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或者网络机顶盒加普通电视机进行观看, 当然这也是需要网络的。如:可通过PPS、PPTV等网络电视播放器来进行观看。

三、新媒体动画艺术的特征与意义

1. 审美创作和接受的娱乐化

由于新媒体动画的创作不再像传统动画那样繁琐, 耗时耗力, 往往一个人也可以完成一部小的FLASH动画制作, 这也导致了新媒体动画变得更加个性化, 创作者也往往是带有一种“玩”的情绪来创作, 这也使作品具有更多地娱乐性在里面, 而受众者大多也处于娱乐的目的, 追求当下快感的情感体验。

2. 审美趣味的多元化

多元化使动画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它不再是单一的具有教条化的主流观念。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有适合孩子看的, 有适合成年人看的, 也有适合儿童与成年人一起观看的;也有面向大众的, 也有面向一个特定的团体的, 让不同年龄, 不同阶层的人有各自的选择。这种多元化选择, 符合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 十分符合当下的发展趋势。

3. 审美取向的世俗化

新媒体动画面向的观众越来越普通化、平民化, 这就需要新媒体动画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都更加的贴近大众, 也就是世俗化, 这样也可以使新媒体动画被更多的人接受, 成为大众的文化。新媒体动画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人类的生活当中, 例如一些法制教育题材, 通过新媒体动画轻松幽默的表现方式, 让观者在娱乐之后又受到了教育作用。

4. 审美感性的互动性

新媒体动画区别于传统的动画一个更大的特性在于, 新媒体动画具有更强的互动性。传统动画与观赏者的关系只能是接受与被接受的关系, 观赏者只能通过眼睛来与之发生关系。当进入了新媒体动画时代之后, 两者的关系就打破了接受与被接受这一固定模式, 而是将观赏者带入其中, 人们不再单一的用眼睛去观看, 而是由整个人与之产生互动的关系, 例如一款《切水果》手机游戏, 它就需要玩家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来切掉一个个在屏幕中出现的水果, 随着水果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快, 玩家的手指滑动速度也越来越快, 使玩家自然的融入进动画游戏之中, 与之产生交互关系, 体验动画游戏的乐趣。

5. 审美意向的图像性

国外乐队Gorillaz他们的所有MTV都是由新媒体动画制作完成, MTV中他们乐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卡通形象进行演绎, 这些卡通形象集中了个人自身的长相特点, 使观赏者很容易的就记住了他们的卡通形象。更多人也许在看到他们真人时并不认识, 但一看到他们的卡通形象便立刻知道了。所以, 图像性在新媒体动画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也是新媒体动画对传统动画的延续。

6. 审美表征的虚拟化

之前我们就已经谈到了新媒体动画区别于传统动画的一个做大的特点就是, 新媒体动画不再依赖于用纸、笔进行创作, 而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进行创作。并使在虚拟空间中创造出来的作品具有真实的效果。

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推动了新媒体动画的出现, 新媒体动画的出现推动了动画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对动画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动画艺术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往, 一提起动画, 人们脑海中产生的便是在电影院或电视里播放的供孩子们看的动画片。可是, 在当今时代, 动画不再是这样一个狭隘的代名词, 它已经悄无声息的融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无时无刻的不在于每一个人发生关系。每天, 用手机时你会接触它;上下班坐公交或地铁时你会遇见它;休闲娱乐时也会与它相遇。新媒体动画已经无时无刻的不发生在我们周围。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使动画艺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一个数码的时代, 一个具有更强生命力的时代, 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田军.数字娱乐时代——国内外动画产业及相关教育现状[J].电影文学, 2007年18期.

新媒体艺术之新意 篇8

关键词:新媒体;动画艺术;形式;受众;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码为媒介,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艺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全球各地崛起。这种有别于传统媒介的艺术形式,主要依托于前沿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采用新的艺术技法和表达媒介,彰显人文关怀与艺术反思,表现出鲜明的生态文化特征和信息文化特征。

新媒体艺术超越了单一媒介的局限性,具有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综合媒介效应,兼容了以往艺术的所有优点:既具备广播电视的直观、动画的声画系统,可以毫不影响电视、电影语言的运用,又具备了印刷媒介运用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进行准确定性的优势,可以同样含蓄、婉约地营造意境;同时也弥补了两大传统传播媒介的不足,更增加了其艺术性、立体感和真实性。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旧媒体”而言,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历史性变革的一种媒介形式。本文结合动画艺术,来阐述新媒体艺术的新意。

动画艺术是绘画艺术的升华,也是现代社会的朝阳艺术。但大多数国人对动画的理解仍仅仅停留在纸本和影片式动画这一阶段。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动画从传统媒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运用新媒体艺术多元化的形式,拓展了动画艺术的发展空间。传统媒体中的动画艺术,主要是通过电视、电影和少量户外媒体进行传播。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局限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让动画艺术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动画艺术应当秉承新媒体时代的艺术精髓,加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进行多向交互、深度参与,加强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从而达到体验式审美。

1 形式的互动性

互动性应该是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在新媒体艺术中,“媒体”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一方面它是艺术的载体;另一方面它又是大众传媒。这双重身份就决定了“互动性”的产生,同时也决定了“互动”必然是这样的互动:作品本身内部的互动,作品与来访者之间产生的互动,甚至来访者与来访者之间产生的互动。作品本身内部的互动性基本上是艺术家预设的互动,一般要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屏幕来展现。而各个环节又能巧妙地衔接,相互制动。作品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以及来访者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是非常常见的互动方式,主要是来访者通过作者预设的一些操作系统与作品之间产生直接互动,这一参与引发了作品的一系列转化,包括影像、造型、意义,同时也改变了来防者的意识,从而不断进入一个“活的互动空间”的新情境。来访者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主要是以互动装置和网络多媒体的艺术形式表现的,作品除了带给观众很强的趣味性外,也拉近了现实中人与虚拟影像的距离,实现了人与机器的对话、虚拟与现实的互通。

动画起源于艺术,并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应地改变着自身的面貌。新媒体的兴起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之上,而动画艺术与新媒体结合之后所产生的动画形式也都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技术的特征。动画的发展经历了手工阶段、机械阶段以及现在的电子阶段。在手工阶段和机械阶段,人的智能是主导的,但在电子阶段,电脑不但将人从漫长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还创造出人类智能在想象中才能完成的画面。比如说电影《阿凡达》就是技术与艺术结合后的代表作品,是新媒体艺术互动性的表现。

2 受众的细分化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交互性。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的受众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新媒体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媒体,它并不满足于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还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受众的信息利用效率。因此,网络世界里的各家媒体需要应对受众的多种心理需求,它们会更加注重信息内容的传播效果,来迎合受众的不同需求。网络作为一种载体和媒体,可以提供给网络受众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满足受众不同的心理需求。新媒体的用户高度集中在年轻化、时尚化,并且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人群身上。手机是新媒体的另一重要阵地,年轻人是手机上网用户的主体,且用户年龄有上升趋势。手机电邮、手机和手机支付等移动商务功能的不断完善,高学历人数的比重将快速增长,而学生、自由职业者、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据了手机网民的主体。新媒体的第三个代表是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的受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电视迷,他们愿意花额外的钱看电视;另一类是都市女性,她们好奇心强,爱赶时髦。这两类人都不一定是高收入人群,但他们愿意为这些差异化的服务付费。

新媒体时代的动画传播主要依赖于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所以其受众和传统动画的受众并不相同。新媒体时代的动画具有多样性,如今動画艺术不再仅仅属于儿童。在设计新媒体时代的动画时,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会有针对性的内容,细分市场、细分受众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必经之道。做好受众的细分,会使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3 对媒体的依赖性

在艺术史上,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今天的新媒体艺术一样对“媒体”有着如此强的依赖性,对媒体的驾驭往往直接影响作品的成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创作手段是“媒体”。从艺术媒介的演变可以得知,新媒体艺术是随着影像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由创作到展示的整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媒体支撑基础上的。第二,“媒体”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在新媒体艺术中,“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仅是一个中介,一种创作手段,它经常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而存在。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动画艺术的创作形式也结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从数字画板到数字合成,新媒体技术加强了动画创作的便利性,并改变了视觉制作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流程。与传统的动画创作方式相比,结合了新媒体技术对“媒体”的利用,能够得到更为精确的控制,并将各种动态分镜、时长节奏、背景音乐和配音等细节都通过媒体处理得更为完善,提升动画中后期的制作效率。同时,新媒体平台的多种媒体技术结合应用,也推动了动画创作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了立体动画、交互动画等动画形式的出现。

4 结语

以上是对当前新媒体艺术之新意的分析,本文认为,与传统媒体艺术相比,当前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新在以上三个方面。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新媒体艺术具有的这三个特征并不是说每个新媒体艺术作品都要同时兼具这三个特征,一般来说,单个作品只具有其中一个或者几个特征。当然,这几个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艺术不断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新媒体艺术特征也会呈现出其他倾向。对于动画艺术来讲,动画原本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最早可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点。而今新媒体艺术大行其道,动画不再单纯局限在传统媒体中,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必然会给动画艺术的创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动画艺术将具有更深厚的潜力。可以预见,动画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生命力,毕竟动画艺术进入新媒体时代后,要想争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必然要根据新媒体的特征作出相应的改变,这不仅仅体现在它自身的艺术性会越来越成熟,同时会结合其他的媒体产生更加丰富的形式。

数字媒体艺术求职简历 篇9

应聘职位: 经理助理,游戏制作、美工,动画制作师(实习)

基本信息

姓 名: 应届毕业生求职网

性 别: 女

出生日期: 1990年10月

婚姻状况: 未婚

现所在地: 四川

户 籍: 河北

工作经验: 应届毕业生

最高学历: 本科

毕业学校: 四川师范大学

毕业时间: .6

所学专业: 艺术类 -> 数字媒体艺术

教育经历

- 四川师范大学 数字媒体艺术 专业 本科

实践经验/社团活动在读学生5月 在四川师范大学天朗气清工作室参与游戏制作 担任游戏人物制作职务。

主修课程与科目

游戏人物制作,游戏运营,flash动画制作,影视特效等

获得奖励

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学校精神文明奖;小睦爱生活摄影比赛三等奖;

兴趣爱好

游戏,听音乐,画画,英语,滑旱冰。

技能专长:本文信息来源于wWW.yjSJl.ORg大学生个人简历网。请注明。

专业职称: 员级

语言能力: 普通话:良好 英语:国家四级

驾驶情况: C照

专业技能描述: 计算机软件技能有flash短片制作,曾自己独立完成2分钟长的动画短片,并获得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英语听力水平良好,可以进行简单的英语沟通,无障碍。

求职意向

寻求职位: 经理助理,游戏制作、美工,动画制作师(动漫/卡通设计,多媒体/动画/3D设计,影视/视频设计)

希望地区: 四川成都武侯区,四川成都锦江区,四川成都青羊区

待遇要求: 1000--1499元(人民币)/月(要求提供住宿)

到岗时间: 随时到岗

自我评价

现代媒体艺术《摄影构图》教案 篇10

一、教学内容分析:

现代媒体包括的范围很广泛,高中美术选修确定的范围包括摄影摄像和电脑绘画和电脑设计,本课从画面形象元素和构图常识两个方面阐述了这些前提条件。运用身边的实际例子来引发学生对美感的领悟是搞好本课教学要领的所在。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但是对于从生活中在直接捕捉形象来说还是缺少实际的理论指导,完全凭感觉拍摄有时候会把握不住要点。但学生们都爱好摄影,特别是现代摄影机械的逐渐走到生活中来,让学生能从理论上对好的作品进行评述,对于学生以后的摄影拍摄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课试图通过营造问题情境,通过启发讨论,让学生初步掌握画面形象的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构图的基本概念,掌握构图的基本要求和如何构图。培养学生的摄影兴趣,提高学生的摄影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构图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各种构图形式,并加以应用。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数码相机或带拍摄功能的手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欣赏法等等。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老师:张映红 教学过程:(播放演示文稿)

一、导入课题: 比较:两幅作品在构图形式美方面有什么相同或不相同,为什么?

二、构图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要求

构图的含义是:把各部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称为“章法”或“布局”,也就是说,艺术家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着空间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构成。

构图的基本要求是丰富、简练、有表现力。应该力求使整个画面干净,避免多余的物体出现在画面上影响主体。而且应以不同的表现方法,强调和突出想要表现的内容。

三、如何构图

拍摄距离、拍摄方向、拍摄角度、画幅、虚实、色调与影调

1、拍摄距离:

远景——表现气势、强调整体,忽略细节

全景——表现全貌与环境、主体明显

中景——表现主体与辅体关系、情节取胜

近景——突出表现主要部分

特写——刻画细节

2、拍摄方向

正面——主体正面形象、对称美、庄重威严、缺乏透视感

斜侧——透视效果明显、画面生动、突出主体、要主次分明

正侧——刻画轮廓、表现人物的神态面目

背面——含蓄、引起联想

3、拍摄角度 平拍——亲切自然、突出主体

仰拍——强调夸张、高昂向上

俯拍——层次充分、场面盛大

4、画幅

横幅——强化景物的水平舒展与广阔

竖幅——强化高大向上,增添活力与吸引力

方幅——工整、淳朴、轻松,强化不足

5、虚实

6、色调

7、影调

初学摄影者常犯的错误有:画面撑得太足或太空、画面失衡、顾景不顾人、画面分裂画面无主次等。

四、小结:

拓展延伸:平衡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变化式构图、对角线构图、交叉线构图、椭圆形构图、X形构图、十字形构图、水平线构图、斜线式构图、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向心式构图、放射式构图、垂直式构图、九宫格构图、L形构图、黄金分割式构图。(结束播放演示文稿)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引导者、鼓励着、质疑者和掌舵者,多方的交流营造了共同探究的学习氛围。教学环节的转换符合认识规律,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引导学生发现、感受、表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审美思辨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因为相机不齐备,练习的少,有茫然神态,需要教师及时的鼓励和其他同学合作,树立起信心。

谢谢 再见

新媒体艺术“科光幻影” 篇11

新媒体这个当下最流行、汇聚全球目光、攻占最多国际艺术展览与奖项版图的艺术创作类别,虽然是当代艺术表现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其实是无法单纯地指向单一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也不是一项艺术运动的名称。摄影、电影、跨领域表演、动力艺术、录像艺术、数字艺术、互动艺术、网络艺术、虚拟实境、生化基因艺术等,以各种科技作为工具而完成的艺术作品,正以一种动态的内涵、集合性名词概念,统摄在新媒体艺术的名词构念之下,随着科技不断演进而延展扩张其范畴,将艺术创作的疆界推向无垠,也重新形塑了艺术与科技间微妙的关系。

现象·现况

在国际艺术趋势的因势利导之下,新媒体艺术没有例外地成为台湾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如雨后春笋般的一种创作潮流。在数字产品或资源不虞匮乏的前提下,年轻世代的台湾艺术家对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更加显出跃跃一试的热情,甚至已经成为目前学院当中炙手可热的主流热潮。受西方媒体艺术熏陶或启示的台湾新媒体艺术家,大多是90年代后期崛起的新世代艺术家。他们大多应用数字媒体,而且以影像创作为主,这些艺术家大多属于40岁以下。对于既无传统也无历史的新媒体艺术和有心寻求突破的年轻世代创作者而言,反而具有解放作用。他们从自身开始,逐渐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

反思与提问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其著作《存在与虚无》中阐述人存在的本质时,提到存在与虚无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存在,虚无才得以发挥作用,因为虚无,人才得以感知到存在的价值。

原住民艺术家吴鼎武·瓦历斯以《隐形计划——生活中的影子族》系列作品表达出台湾原住民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所面临关于母语的丧失、生存空间、基本人权、文化自主权、主体意识以及文化认同的消失危机与存在的虚无感。艺术家选择了台湾原住民在祭典活动或日常生活上,映照在地面、墙壁、器物上的各种动态影子,藉此结合电脑与光栅片呈现出一个忽然出现又消失、以及似有若无的存在状态,也藉以突显出台湾原住民在全球化与强势文化殖民下所面临的危机,其生存状态则显得更为虚无而苍凉。

艺术家黄博志作品《自画像》运用扫描仪扫描自我,纪录了时间流逝的过程中曾留下的存在,不同于镜像反射的真实,扫描机纪录的是艺术家身体在色彩与扫描的混杂过程中,被忽略或掩蔽的事实状态和细节,变形扭曲的身形揉合着色彩像是人类存在于真实世界中物体稍纵即逝的瞬间,如同被隐藏在体内的欲望,在科技技术之下被真实的录下来了。

社会与人性

在新媒体艺术领域扮演拓荒者角色的袁广鸣,善于运用科技媒材对存在与虚无的哲学命题抛出精准的提问,2004年的作品《城市失格——利物浦》在其密集式的“去除”动作下,将英国第三大城利物浦里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观一一除去,时空感消失后呈现出一种真实下的极度不真实,以及不真实下的极度真实感,在城市空间里一切喧嚣与寂静都成了最真实也最虚空的当下。这诡异的风景似乎都有其源头但却面目模糊,一如艺术家所言“风景仍在,只是正在逝去当中。”而消逝的岂止是那可辨识的面貌,那看不见的内心风景与存在状态也逐渐消逝当中。

现代人生活的脚步非常的快,心中也都有一个既定的目的地,所以往往忽略了走路本身的感受,因此,当踏上这个气囊时,整个注意力都在每一个踏出的步伐,将能对身体的律动有一番透彻的体会。作为女性艺术家的王德瑜,所有作品都以编号的方式依序命名,而每件作品都只关注于一件事物之上,也许单看一、二件作品时并不觉得特别,但当她以这类纯粹干净的手法连续创作40余件后,就可以看出她意图建立的一个系统。在她2000年作品《No.35》中地面以白布铺平并注入空气,当观者行走在饱和的表面时,空气因压力的关系会使白布前后起伏,犹如置身滔天海浪里,踏着白浪前进。不能看出迈入新纪元的台湾女性艺术家,拥有了更为强烈的自主性,创作风格也更加偏向复合媒材的观念艺术。

后现代与未来

新媒体艺术家林建荣的作品《灯泡人》带来一个提问,它360度摇晃着忽明忽灭的灯炮头,有着呼吸般的韵律,却又只是一个机械装置。现代人的生活又何尝不在这种尴尬中?不停运转之下隐藏多少彷徨与不知所措?“灯泡人”究竟是机械化的真人,还是拟人化的机械?林建荣另一个作品《Escape I》同样以机械装置讽刺人类的无奈,几个发光的云朵在雾气蒙蒙的空间里悠哉而无方向地漫游,人们通常羡慕天上的云,认为它自由自在。但是,云也许也羡慕地面生活的。于是,一组云逃脱到人间,变成游走的“小绵羊”,像众人迷失的灵魂。

艺术家陶亚伦作品《移动的光墙》试图以暗室、光与雾,让人联想到一种近乎宗教神秘的氛围。用一束缓慢移动的光和白色烟雾创造出云海中飞行的绝妙效果。蹲低下来,使视线与前方灯源同高,隐逸若现的金黄光宛若日出,在奔泻而来的云海底端召唤前行。对人类而言,莫名的焦虑来自于对快速异变的时空,缺乏体验与掌握生活节奏的能力,而丧失存在感与身体的方向感,因此期待藉由人在黑暗中看着光墙的缓慢移动,企图以人类的古老身体对应时间演进下科技超乎寻常的速度感,精准地呈现了人类于当下的存在困境,并还原古老身体的节奏,作为人类摆脱被科技物化的良药,与面对超速机械文明的心灵出口。科技的角色在此刻化为乌有,涌现的是感知重开后,惊觉自我存在时的一种感动。

今日新媒体艺术所涉及的媒体早已是一种现代科技,而如何驾驭科技媒体,使其为艺术家所用,而不受该科技媒体的宰制与遮蔽成为今日艺术家极为重要的课题。未来,随着媒体科技的日新月异,台湾新媒体艺术家如何藉此以建立自己的一套影像诗学或造境美学,这自然是“艺术”的问题,而不应该沦为“科技”的宰制。

上一篇:文化旅游局长的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驻村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