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论文

2024-10-20

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论文(精选7篇)

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论文 篇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传播媒介的种类也在日益增多, 科学与艺术在此种环境下相互融合的现象日渐凸显出来。新媒体艺术是艺术门类中最具先锋性和前沿性的。新媒体艺术在戏剧舞台设计中的运用可以提高戏剧在现代艺术中的竞争力, 同时使戏剧在现今社会中更具有生命力, 使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从相互竞争的关系转化为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新媒体艺术与戏剧的简述

(一)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性。新媒体艺术是不同于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成品艺术等现代艺术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一种以电子媒介和光学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它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基础的, 也叫做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已经深入到艺术的各个领域中。新媒体艺术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特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新媒体艺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综合性是指新媒体艺术的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和艺术媒介的多元化。新媒体艺术的发展重点一直都是对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的运用。新媒体艺术综合运用了多重媒介和现代艺术手段, 把舞蹈、表演、音乐、影像艺术、数字虚拟技术和行为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与最新技术结合起来, 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性的高度综合性的特征;第二, 新媒体艺术具有互动性。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表现在人与人、计算机与计算机、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相互交流。互动性的特点使它打破了空间和时间对艺术传播的限制, 使艺术作品不再只局限于一个封闭的环境内, 为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适合交流的空间;第三, 新媒体艺术具有非线性叙事性。“非线性”是指剪辑技术的模拟化转向数字化的过程。它是区别于线性叙事而言的。新媒体艺术的非线性叙事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方面是叙事手段在技术层面的运用;另一方面是整个作品在结构整合上的构思。非线性叙事性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 增加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第四, 新媒体艺术具有虚拟现实性。虚拟现实性在新媒体艺术上的表现主要是指数字化技术创造出来的虚拟的审美艺术空间。科技发展技术日益成为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 为戏剧或其他艺术作品的表现构建一个更为适合的审美空间[1]。

(二) 戏剧的审美特征。戏剧是用动作、舞蹈、语言、木偶和音乐等形式以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统称戏剧的表演形式很多, 其中常见的表演形式有歌剧、话剧、音乐剧、舞蹈剧和木偶戏等等。戏剧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决定了戏剧的一些审美特征, 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戏剧具有综合性。戏剧把音乐、舞蹈、动作等融于一体, 一部戏剧包含了剧本的创作、舞台的布景、人物的妆容、道具和装饰灯等;第二, 戏剧具有程式性。戏剧里的音乐剧、歌剧、话剧等的吐字发声、表演身段、音乐唱腔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和章法;第三, 戏剧具有虚拟性。戏剧的虚拟性是因为戏剧源于民间却更加地理想化。戏剧的虚拟性主要表现戏剧形式和内容上。

二、新媒体艺术与戏剧的异同

新媒体艺术与戏剧有很多的相同点:第一, 它们都是综合艺术。它们在自己的领域里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很高的综合性;第二, 它们都具有参与性。戏剧的创作思想来源于生活, 尽管更加理想化, 但还是会让欣赏者有亲身参与的感觉, 这也是新媒体艺术与戏剧可以永葆活力的原因。尽管有相同性, 但戏剧与新媒体艺术之间毕竟还有着不同点:第一, 它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相较于戏剧, 新媒体艺术更加依赖于现有的科学技术;第二, 叙事方式不同。戏剧更加倾向于线性叙事, 而新媒体艺术则更多地是非线性叙事;第三, 写意与写实程度不同。戏剧的程式化和剧本的偏理想化使得戏剧更注重写意。

三、新媒体艺术对戏剧舞台设计的影响

新媒体艺术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 更加受到大众的喜爱。而传统的戏剧形式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尽管还是有很多人欣赏传统的戏剧, 但单一的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代消费者的欣赏需求。将新媒体艺术与戏剧相结合成为戏剧能够继续并更好地发展的决定因素。通过新媒体艺术对戏剧舞台的完善, 可以更好地创造出剧本所想要表现的环境。通过声音、灯光等在戏剧舞台上的应用可以使欣赏者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戏剧的意境。通过国内外对新媒体艺术在戏剧舞台设计中的应用的相关调查显示, 应用了新媒体艺术的戏剧表演更受到观众的喜爱, 对剧本的表达更加到位。

四、结论

新媒体艺术能够受到大众的喜爱, 是因为它能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更好地使欣赏者感受到艺术所要表达的意境。戏剧的来源是生活, 虽然有些理想化, 但其根本还是源于生活的, 理想化使它更加适合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新媒体艺术在戏剧舞台设计中的应用更加符合我国的艺术发展趋势, 能够更好地使传统戏剧在新的形式下进行传承。

参考文献

[1]黄海令.戏曲与新媒体艺术的关系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13.

戏剧舞台灯光艺术创新分析 篇2

一、戏剧舞台灯光的作用

正如上文所述,舞台灯光在戏剧表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整台戏剧表演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具体来说,舞台灯光的作用如下:

(一)促进剧情的发展。

戏剧舞台的表演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和剧情,尤其是话剧表演等故事性强的表演方式。而灯光的运用正是推动剧情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舞台灯光的变换都是根据剧情的发展而进行的。一方面,灯光可以照射到舞台布景上,使舞台上一些必要的剧情元素呈现在观众眼前。比如,演员的服饰、妆容、场景的设置等都具有一定的表现力。正是有了舞台布景的衬托,观众才能被剧情所感染,将自己的情绪带动到戏剧环境中去,得到观剧的愉快体验。[1]

(二)表现人物的情感。

戏剧表演的重点就是通过剧情表演体现出人物的情感。戏剧表演中,每个角色的设定都有一定的情感变化,而表演这种变化的方式正是演员的动作、对话、表情等等。而灯光作为舞台的重要因素,能够结合其他元素共同表现人物的情感。将舞台演员一些细微的表情变化通过灯光进行强化,观众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人物的这种心理变化。灯光也能营造出静谧的氛围,吸引观众在观看戏剧时带入自己的情感。

(三)增强舞台画面感。

舞台画面感直接体现着整台戏剧表演的艺术水平,也发挥着渲染气氛、带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舞台灯光的变幻多彩是构成舞台画面感的重要因素,不仅能够实现静态与动态之间的衔接,也能将舞台艺术以更加生动灵活的方式呈现出来。将灯光融入到舞台表演中去,跟随着背景和人物的走动而不断变化,实现光影艺术的完美结合,产生独特的舞台效果。戏剧表演中有时需要体现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而有限的舞台又会限制这种转换的进行,灯光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通过对光区和光亮的控制,全景和特写的切换,都能鲜活地体现出戏剧情节中时空的转换,使舞台表演自然流畅,形成美妙的画卷。由此可见,独特的灯光运用手法往往能够成为戏剧表演的亮点[2]

二、戏剧舞台灯光艺术的创新

舞台灯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细腻的灯光变化是与整场表演的无限配合,从而将舞台表演的渲染力和艺术感发挥到极致,使观众得到完美的观感体验。也许观众并不会时刻注意灯光的微妙变化,但是舞台灯光设计者却必须从每一个细节处保证设计的合理性,才能从整体上保证演出的效果。为此,戏剧舞台的灯光艺术设计和实践应该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一)保证安全。

保证灯光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在具体设计安放和使用灯光道具的时候,操作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仔细检查安全隐患,以保证现场工作人员、舞台表演人员等人的人身安全。悬挂在高处的灯光设施如舞台吊杆上的灯具必须定期进行检查,使用之前也要进行加固,避免发生高空坠物的事故。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也应该谨记安全规范,注意自己身边的不安全因素[3]

(二)配合演员。

演员的表演是戏剧舞台的中心内容,设计和操作灯光的时候必须给演员留足空间,不能妨碍到演员的行动。在很多戏剧中,演员都不免要在舞台上走动,以体现内心的焦虑等情绪或者体现空间的变化,而这种行动往往有固定的线路。灯光设计时必须避开这些表演所需的线路,保证该区域地面没有障碍物。同时,灯光光位的设计也应该紧紧契合演员的需要。

(三)创新性。

舞台灯光的变化有一定的依据,比如演员的动作、音乐的节奏、场景的变化等等。灯光设计并不是随意性的,但是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还应该重视灯光设计的创新性。一直使用同样的灯光变换手法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剧情表现的需求,也不能体现出艺术创造的独特性,难以形成对观众的吸引力。因此,舞台灯光可以在起光和收光等方式上进行适当创新,增加戏剧表演的亮点。

摘要:舞台灯光是组成舞台效果的必要条件之一,灯光本身不仅具有照明的作用,更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能起到渲染舞台氛围、营造戏剧情节的效果。舞台灯光具有完整的语意表达系统,能够按照戏剧的设计和安排推动表演的顺利进行。基于舞台灯光的重要性,对灯光艺术进行创新分析成为了提高戏剧表现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戏剧,舞台灯光,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1]靳磊.戏剧舞台灯光艺术分析[J].艺术科技,2013,(08):51.

[2]周奇期.论舞台灯光在戏剧演出中语意表达的准确性与重要性[D].上海戏剧学院,2014.

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论文 篇3

(一) 戏剧表演艺术的特征

1. 对于戏剧演员来讲, 由于需要亲自登台表演, 而且每一次表演都需要重新开始, 这就使戏剧演员在不断重复表演的过程中对角色的理解更加深入。

2. 戏剧演员需要当众进行表演, 因此观众是最直接的评价者, 但由于观众具有不同的审美观, 这也使其对戏剧演员的表演能力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 作为戏剧演员需及时接收观众反馈的信息, 并进行具体改进, 从而获得良好的剧场效果。

3. 戏剧演员不仅是艺术的创造者和表演者, 还是艺术本身。在戏剧表演过程中, 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戏剧表演的始终, 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 演员需要考虑角色的需要, 同时还要将自己的感情和想象融入到表演中, 这是较为矛盾的事情, 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 演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但每个演员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长, 这也使其必然会受到自身局限性的制约, 从而在具体表演中很难突破这种局限性和设定的角色。

(二) 声乐舞台表演艺术的内涵

声乐舞台表演不仅是听觉艺术, 还是一种视觉艺术, 声乐艺术非常重视舞台表演, 只有将声乐与舞台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属于声乐舞台表演艺术, 二者缺一不可。在声乐中充分的地运用舞台表演艺术, 表演者可以在舞台上表演时有效地将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相互配合, 由于舞台风格不同, 也使呈现出来的声乐表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二、舞台表演的分类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戏曲和民族声乐的表现更加注重在舞台上的表现力, 通过眼神和动作来表达作品的中心思想, 我们将在舞台上表演的动作称为舞台形体动作, 它是舞台艺术的基本表现形式, 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内容, 是戏剧、戏曲与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舞台动作分为再现性动作与表现性动作。再现性动作是对人们现实生活动作比较接近的模仿, 而表现性动作又称为抒情动作或写意动作, 它是为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而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中国民族声乐中的动作多是写意, 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处于该状态时自然流露出的动作的升华。从表现方式分类, 舞台动作有动态与静态动作之分。动态动作一般都是流动的, 但舞台上的表演为了让观众对动作的某一瞬间有更深刻的印象, 往往有意地把动作的这一瞬间稍作停顿, 这种停顿如果是为突出表现角色形象, 便称为亮相。在戏曲及民族声乐中, 演员在出场、下场前及舞蹈或武打过程中往往有一个亮相的动作;静态动作是为了展现一个能给人深刻印象的画面, 一般称之为造型。艺术造型和亮相可以结合起来, 既能突出表现角色的形象, 又能够使画面更为生动。

三、戏剧表演艺术对声乐舞台表演艺术的影响

(一) 戏剧表演艺术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在戏剧表演艺术中, 由于表演过程中演员需要直接面对观众, 因此作为表演者, 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而且还需要具有非凡的表演技巧, 只有这样, 才能在舞台上更好地展现出戏剧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在戏剧表演艺术中, 由于其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 在表演过程中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 还能够引起观众心理和精神上的共鸣, 这也使舞台表演受戏剧表演的影响较深, 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更深层次的美学意义。

(二) 戏剧表演艺术促进声乐表演内心情感的表达

在戏剧表演艺术中, 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针对角色特点将自己内心情感有效地融入到角色表演中来, 因此在舞台表演过程中, 尽管舞台空间十分有限, 但表演者所表达出来的内心情感则是无限的。戏剧表演者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及一颦一笑来有效地展示出自己的内心活动, 从而增强了声乐舞台表演的渲染力。

(三) 戏剧舞台表演促进声乐舞台表演与观众的互动

由于戏剧表演过程中需要直接面对观众进行表演, 能够与观众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在互动过程中有利于表演者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声乐舞台表演过程也受其影响, 通过及时反馈观众的信息评价, 从而对声乐表演进行调整, 通过舞台上各种形式的表演艺术来表现声乐表演的特色。

四、结束语

在戏剧表演艺术中, 主要以演员对话和动作作为表现手段, 需要演员上有较强的艺术表演力。声乐舞台艺术有效地吸收了戏剧表演艺术的精华, 并形成自已的特点, 演唱者通过对不同歌曲的创造背景及情感走向进行了解, 针对不同情绪来设置具体的形体表演, 从而实现声音技巧与形体表演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摘要:戏剧表演艺术即演员创造舞台角色形象, 其对声乐舞台表演艺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 声乐舞台表演艺术主要吸取戏剧表演艺术的多种元素, 并且将各种元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以便达到丰富声乐舞台表演力的目的。本文从戏剧表演艺术及声乐舞台表演艺术的概述入手, 分析了舞台表演的分类, 并进一步对戏剧表演艺术对声乐舞台表演艺术的影响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戏剧表演,声乐舞台表演,表演艺术,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喆.试论声乐舞台表演艺术中的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 2016 (01) .

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论文 篇4

一、让兴趣与能力并行

我们回顾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戏剧单元。其中不少篇章, 它们不仅具备文本, 更有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祝福》、《边城》、《林黛玉进贾府》、《智取生辰纲》、《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都有相应的以电影、电视剧的形式表现的“读本”, 而《雷雨》、《茶馆》等更是有着生动的舞台表演。在小说和戏剧的教学中, 我们便可利用这一资源优势, 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 纠正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水过鸭背”式的阅读方式, 让他们在积极的探讨与评论中, 不断地深入语言文字的意蕴, 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比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 一开始我先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课文, 体会其中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此时大家的热情并不高, 只是常规式的分析。可是当我们一起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相应片断时, 我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被激活了, 一种强烈的评论欲望在课堂中充斥着。当看到林黛玉出场时, 学生们开始用书中的描绘与之进行对比, 有的学生认为演员选得好, 尤其“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在演员身上有很好的体现;也有学生认为这个“林黛玉”并不好, 虽然长得漂亮, 但是太弱了;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林黛玉, 因为她总是多愁善感, 不够开朗等等, 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们已经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去阅读林黛玉了。而当王熙凤出场时, 大家在嬉笑的同时也在体会着这个人物的特点。对她夸张的“忽笑忽哭”, 大家也在批评她的假惺惺的同时认识到人物的虚伪……学生们各抒己见, 在热烈的讨论中加深了对剧中人物的了解, 也更加深入地解读了小说中的语言。

由此, 我们不难发现, 对于小说中的语言、情感、人物等问题并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可以给学生讲明白的, 可是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 并且在他们有了一种角色意识之后, 很多问题都变得简化了, 学生们在一种激烈自主的氛围中增强了自己的理解能力。

二、让讲台成为舞台

在前面对比教学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充当起编剧和导演, 将课文改成课本剧, 并且分小组排演。比如:对《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为了把剧本改好, 小组内进行了任务分配。找背景资料、不断地琢磨人物的性格特征、编写人物台词, 大家都做得尽心尽力。虽然对外国文学不是非常熟悉, 但是学生们学会了先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以便更好地把握小说的内容。在改剧本的过程中, 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在悄悄地从看过的影视作品中找感觉, 很是像模像样。几乎所有的过程学生们都是独立完成的, 我在其中只是偶尔充当一下他们的“资料库”。在最后的汇演中, 学生们俨然就是一个导演了, 开始评论各组的表演:A组的别里科夫太重感情, 不符合课文中的别里科夫的性格, 他应该是很死板的人;B组的华连卡不能够太顺从, 课本表现的是一个开朗, 开放的人……在大家进行各种评论后, 我们把优秀课本剧评选出来, 我也对大家的表演作出中肯的评价。

对这篇课文的学习, 学生们的演出已经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可以说, 这种让讲台成为舞台的方式带领着学生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使他们学会了怎样去准确地把握作品中的人物, 学会了去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 还培养和提高了多种能力。

三、让学生走进艺术

学生编排表演课本剧时, 将剧本中优美的句子熟记在心, 还可以深入体会到句子的语境, 进而感悟生活中的美与丑, 善与恶, 这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还能提高审美能力。譬如, 演《守财奴》时, 葛朗台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演《〈宽容〉序言》时, 激发了学生对扼杀新思想的守旧者的愤怒, 对勇于创新、大胆怀疑的先驱者的敬仰;演《罗密欧与朱丽叶》时, 罗密欧那富有诗味的语言, 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他对朱丽叶的那份炽热感情, 看到了人间真挚美好的情感。积极的解读与参与, 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产生艺术冲动、吸纳艺术信息、进入艺术状态、获得艺术体验、形成艺术意识、发展艺术能力, 在审美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由模仿走向创造, 由审美走向创美, 这是普通教学方式不易达到的艺术境界。

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论文 篇5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弥勒的代表作品。 米勒的代表作品,曾获“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奖” 和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高奖项“托尼戏剧音乐奖”。作品描写的是一个普通职员光靠工资很难生活下去的典型美国悲剧。主人翁威利·洛曼是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在一家商店里当了三十四年的旅行推销员。他一家住在纽约的贫民区布鲁林克。每周星期一他驾车带着货样,北去新英格兰个城镇推销商品,星期六回家休息,下星期一又再出去。三十四年来年年如此。

随着时光的流逝,威利越来越难以抵御后来者的竞争。 每月收入越来越少,而靠分期付款得来的住房、电冰箱、吸尘器、小汽车的花费越来越难以支付。威利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寄予了极大的希望。由于一次威利在波士顿与一个陌生女人鬼混时被因为数学不及格前来寻求父亲帮助的大儿子比夫撞见,从此儿子失去了对父亲的信任自暴自弃终日没有作为。父亲也怀着对儿子的猜疑,总想阻止儿子进入家门。 威利深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深,心中的积郁越来越重。

经过许多争吵和职责,全家商量必须重新振作起来。比夫决定去找过去相识的体育用品商借一笔创业金做一笔体育用品买卖。威利决定去找自己的雇主霍华德,请求在纽约给他安排一个不需跑外的固定差事。然而,却双双失败了。

威利走投无路,决定用自己的死为家人换取一笔保险费。

在欧洲戏剧发展史上,从易卜生开始,常将现实主义戏剧和表现主义戏剧艺术手法同时并用。阿瑟·弥勒的这部作品同样是这两种形式的混合运用。1983年3月阿瑟·弥勒亲自指导的话剧《推销员之死》在我国人民艺术剧院进行了首演,时隔近30年后北京人艺于2012年复排该剧。两版《推》 剧由于排演年代及导演的不同也带给了观众不同的舞台体验。

《推》剧表现的主要是一天两夜的时间,剧情涵盖了威利的整个一生。剧情发生以威利家的厨房为主,同时涉及到威利夫妇的卧室、比夫兄弟就寝的阁楼、纽约的一家饭店, 霍华德和邻居查理的两间办公室以及波士顿一家旅馆的房间。在1983版的《推》剧中,全剧主景是威利家的厨房。厨房隔壁是威利夫妇的卧室。厨房后方楼上是比夫兄弟的就寝阁楼。如纽约的饭店或波士顿的旅馆,则在舞台前沿或两侧摆上一两件富有特征的家具,通过灯光的切换来转换表演区使观众领会人物活动地点发生的变换。布景不论是家具、 布局都充分地再现了哪段时期美国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实生活原貌与之相比,2012年版的《推》剧舞台布景则很简单, 几把椅子几张桌子就把几个不同的场景给予了表现。然而这所谓的“简单”中带给观众的却是无穷的遐想空间,一棵悬在舞台上方的树多少给舞台及剧本的表达增添了意蕴。

同一剧目的不同舞台空间美术造型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舞台体验。可见“舞台的空间造型在漫长的发展史中,从实用走向多功能,从舞台空间的框定到戏剧活动空间的框定,从提示性地、再现性地说明剧情时、空环境, 到表现性地创造一个直喻的、揭示性和感染性的戏剧空间造型设计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和在戏剧艺术创造活动中有着多么大的创造性作用。”1

1.揭示剧情环境

1983年版的《推》剧中表现真实生活的剧情环境时, 演员在由三面假定的墙壁分隔开的饿环境里进行。威力的卧室及比夫兄弟就寝的阁楼与厨房相隔的墙壁都是假定的, 这样观众可以同时看见三个不同空间里发生的活动。厨房与屋外相隔的墙壁也是假定的。由于剧中的空间都可以轮流或同事出现在同意舞台上,同时发生在两个空间里的剧情可以同时让观众看到。甚至并非同时发生在两个不同空间里的剧情,也可以重叠表现在同一个空间里面。而想象、回忆、往事则是在没有墙壁间隔的屋里和屋外表现出来的。在每场和每场、现在和过去、想象和现实之间,观众虽然能看得清清楚楚, 演员也能够心中明白。虽然这样的舞台造型可以充分的展现剧情环境的原貌,但是有可能给观众带来一些过去和现在、现象和现实之间切换所造成的突兀的感觉。

在2012年版的《推》剧中,这一点就相比较能够更好地得到处理,舞台运用了无论是威利家、餐厅、办公室还是旅馆都能够见到的没有那么明显指向性的桌子和椅子。这就使无论是场与场、过去和现在、想象和现实的转变都能够不受拘束和限制的切换,只需要配合演员的表演就能够实现。

2.暗示人物背景

从1983年《推》剧中,通过舞台真实、形象的老威利家破旧的冰箱,简陋的家具等这些布景中,充分的体会到一个美国下层贫民的生活窘状。这对于我们体会老威利这一角色在面对失业及儿子无所成就的情况下那种无路可走、生活无望,只能够选择自杀来换取一点点希望和价值的那种无奈。相比较2012版《推》剧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就比较弱一些。 但这也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现在观众对这部戏的理解,正如米勒所说:“观众的想象力是无边无际的,只要剧本的内容在逻辑不受破坏就可以。必须运用常规这一点是并不正确的。 观众会同你一起到任何地方去的;他们什么都会相信,只要诉说这个故事的你相信就可以。我们正处于产生许多爆炸性的艺术形式的开端,而观众正等待着奇迹。”2虽然2012版的舞台布景相对简单,没有那种真实反映老威利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但这样没有明确指向性的设计更加让观众能够映射和反思现在,这也正是戏剧精神的所在。

3.渲染气氛及揭示戏剧意蕴

米勒《推》剧中,老威利不切实际的希望梦想、对个人价值判断与美国社会价值标准的冲突导致了老威利最终选择自杀的悲剧结果,这也正是作者想要向观众揭示的。对于这部分内容如果要通过舞台空间的美术造型予以体现,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是不能够全面表现的,在2012版的《推》剧中运用了表现主义的手法从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中汲取灵感。 舞台灯光,投射到简洁的背景上,变成了拉长的背影,极具美感,而灯光的明暗程度也显示了昔日美好生活和如今残酷现实的对比,增添了很多韵味。一颗悬在舞台上方无根的树再一次命中剧作主题,一个无根的“美国梦”,同时这颗无根的树也衍射了老威利不切实际、就算死了也未能如愿飘渺的一生。

虽然说:舞台物造型对于戏剧情节的意义来说,它只有附着于演员的表演并与之协调起来,才有意义。3但通过对两版《推》剧的对比,让我们可以看到舞台空间美术造型对于提示剧情环境、暗示人物背景、渲染气氛及揭示戏剧意蕴发挥其自身特有的功能,为辅助诠释剧本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自古希腊、罗马戏剧舞台的背景回音壁之后,舞台的空间美术造型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史。从舞台演出空间的框定到戏剧活动空间的框定,从对戏剧剧情及时、空环境的提示和再现,到具有创造性的直喻、揭示和感染的戏剧空间造型设计。舞台空间美术造型以它巨大的创造性在戏剧艺术的创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北京人艺的两次话剧《推销员之死》的演出舞台为例进行比较,阐释舞台空间美术造型在戏剧艺术中提示剧情环境、暗示人物背景、渲染气氛及揭示戏剧意蕴三个方面的功能。

新媒体时代的戏剧艺术 篇6

关键词:新时期,戏剧艺术,影视

戏剧艺术的电影艺术的来源, 电影艺术将戏剧艺术中文学叙事方法进行吸收, 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加入了很多的科技手段, 进而在屏幕上将戏剧艺术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有着一定的关系, 在设置相关情景的时候, 在对情感、对具体动作进行表现的时候, 在将相关的时空感进行展现的时候, 都可以证明影视艺术和戏剧艺术互相产生一定的作用。

一、戏剧艺术的表象与本质

尽管影视、戏剧艺术都属于表演艺术的范围内, 但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仍然有着巨大的差别。在舞台上可以体现出戏剧艺术的各种魅力和吸引力, 观众和演员之间可以通过具体的表演进行互动。戏剧舞台上下的演员和观众能够营造出互动、亲切的氛围, 虽然观众在剧院当中的座位是固定的, 和舞台上演员的距离也是一定的, 但是剧院能够针对不同的座位和距离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进而保证观众和演员的沟通和交流, 这些是其他艺术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通过先进的技术, 演员和导演将表演的效果进行优化, 最终到达其满意的程度, 但是这种影视表演太过于机械和完美, 缺少一定的真实性, 这样人和人之间就无法进行零距离的沟通。

有些人觉得影视无形和戏剧有形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不过这种关系产生了不同的观、演关系, 这也是这两者艺术永远不可能出现代替的必然。戏剧艺术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是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相比的。虽然影视艺术和戏剧艺术的表演方式比较相似, 而且影视艺术的表演效果更加完美, 但是它却不能和观众进行灵魂层面的沟通。在当前这个时代, 戏剧艺术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可以让人们对具体生活的特征和状态进行观察和思考, 进一步反映现实社会, 让观众从戏剧表演中对实际生活进行感悟。

二、影视艺术的表现态势分析

在影视艺术当中, 可以同时使用声、耳、目、花, 在感知的过程中使用视听的手段, 从时间中得到一定的空间感和拓展感。影视综合是一种艺术形态, 通过这种形态能够让观众们逐渐淡忘戏剧艺术, 打破了传统的舞台模式, 对于戏剧中模仿虚构情节和假设的创造方式进行了突破, 改变了人们在戏剧艺术中形成的欣赏方式和接受方式。据我们所了解的情况, 在教育、思想、娱乐和艺术等方面, 影视艺术和戏剧艺术有着很强的一致性。影视艺术是戏剧艺术价值的外化表现, 如果想要让影视艺术的外化价值能够被观众所认可, 那么观众们就应当对原本的戏剧作品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和其他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相比较而言, 影视艺术的发展是比较靠前的, 影视艺术对现代高科技技术进行了充分的利用, 并将这些科技应用到影视作品的创作和制作当中, 将空间、时间等元素继续进行了全新的结合, 进一步调整了每一个方面的有利条件。向观众们表现出了社会中的各种生活状态, 能够将社会生活全部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打破了原本的表演方式, 突破传统舞台的限制, 在普通观众面前表现出真实的情绪。从戏剧表演方式转变到影视表演, 表演场地由剧场转变到银幕, 这些种种的改变都打破了原本舞台的约束, 变成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在开阔的影视实地进行影视表演, 通过逼真的表演将剧情形象生动地呈现在银幕上, 达到一种深层次的效果。在目前大众艺术十分火热的时期, 想要突破低潮的局面, 戏剧艺术需要面对现实社会, 将现实的生活进行反映, 将原本的艺术特色进行发扬。找到自身的缺点, 进一步了解这个缺点, 将戏剧艺术的服务进行层次化。在人们群众的现实生活中融入相关的戏剧艺术, 改变当前不良的现象。观众可以从戏剧艺术中感悟生活, 这就是戏剧艺术的魅力。

三、结论

影视艺术和戏剧艺术是相互依存的, 两者之间都有一定的特点, 可以相互补充。影视艺术的基本形式是戏剧艺术, 而戏剧艺术在升华之后产生的就是影视艺术, 从一定的角度来说戏剧艺术可以促进影视艺术的发展, 而影视艺术又可以促进戏剧艺术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郭琳.中原地方特色戏剧的传承与传播研究——以灵宝木偶戏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6) .

[2]赵鑫, 贾强.浅析形体语言在静态电影中的表现[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1 (04) .

[3]王晓鹰.戏剧在商业中的传播与沉沦——从我国小剧场戏剧现状谈起[J].艺术评论, 2011 (10) .

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论文 篇7

一、时代的变迁呼吁舞台表演艺术不断创新

当今社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人们在闲暇中可以更多地去选择看话剧, 听音乐会, 看魔术, 听演唱会等等。舞台表演这一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了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台表演艺术是指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 指利用舞台这一三维空间由演员进行二次创造为中心的综合表演艺术。它是一个需要直接面对观众, 在众人面前集中表演的艺术。表演者通过基础训练和掌握的技术技能, 运用舞台这个特定空间向观众诠释他们的内在情绪, 能够让观众更直接地感受到舞台表演的艺术美。

然而现在的观众, 审美取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2010年科幻电影《阿凡达》将观众带入了全新的3D立体电影的世界, 他们陶醉于3 D立体电影带来的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这也是当下艺术表现手法的一种趋势, 强调带给观众的一种沉浸感和互动感。而舞台表演艺术真正吸引观众的也恰恰是这种表演者与观众面对面所带来的表演过程中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任何一个舞台演出中, “观演关系”都构成了戏剧的最本质的关系。在这种基本关系中, 演员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向观众展示艺术形象, 而观众在观演中, 既有对演员的艺术形象的艺术构思, 也包含了对艺术形象的“美”的感知和体验。一个表演艺术的审美过程, 起始于演员的创造, 形成于观众的欣赏[1]。

当我们深入研究现代舞台表演艺术形式时就会发现, 传统创作手法相对单一, 虽然有声光电的结合, 但在舞台表演过程中观众始终坐在观众席上看着表演者在舞台上的演出, 让熟悉了3 D电影、虚拟游戏和交互产品的观众很难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有沉浸感, 而渐渐失去兴趣。因此时代的变迁也在召唤着舞台表演艺术紧紧跟随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进行创新。

二、舞台表演艺术和互动媒体艺术结合的基础

20世纪全新艺术形态——互动媒体艺术悄然兴起, 它非常强调观众的参与性, 以及与媒介之间所产生的互动性。互动媒体艺术形式与以往的艺术门类最大的不同在于互动作品中作者、作品和受众的新关系, 其发展是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艺术观念的更新的。目前在大量的国内外的展览中可以看到这种新的表现形式, 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舞台表演艺术和互动媒体艺术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基础:一是它们都在三维空间中进行表现;二是互动性;三是观众的沉浸感。

首先, 舞台表演艺术和互动媒体艺术都需要在三维的空间中表现。舞台表演过程中, 需要有舞台来展示作品, 需要有空间提供给观众来观看表演。而同时互动媒体艺术要产生互动必定需要媒介, 一般包括人与作品间传递信息的触动装置, 人能够融入环境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参与整个作品的完成。

其次, 舞台表演艺术和互动媒体艺术都强调互动性。舞台表演者需要通过肢体、语言、情绪向观众展示艺术形象, 而观众在观演中, 既有对演员的艺术形象的艺术构思, 也包含了对艺术形象的“美”的感知和体验, 它们都产生于表演者相同的情感共鸣[2]。互动媒体艺术, 顾名思义,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一是指信息传递与接收方之间的互动传播方式;二是指建立在计算机交互技术领域的信息交流方式。

最后, 一个优秀的舞台表演作品, 不管演员用何种方式去进行创作, 最终都需要将“美”的感知和体验传达给观众。因此观众在观看舞台表演的过程中是否能真心投入, 也是反映作品是否优秀的一个标准, 而互动媒体艺术则更突出。

三、互动媒体艺术在舞台表演中的应用

(一) 互动媒体技术的应用为舞台表演提供更丰富的表现力

数字技术的更新换代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发展成熟的舞台表演中, 早已经普遍使用了LED显示技术, 其高亮度可以让舞台更加绚丽多彩, 可以随意按需要将屏幕装饰成各种形态, 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击缶表演。而声光电的元素也早已经融入到了舞台表演艺术中, 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如:2012年《中国达人秀》中的激光舞就很好地运用了光的手法去进行演出。

而现在国际上的很多艺术家, 在运用声光电及LED技术之外, 也有为数不多的艺术家已经成功将一些互动媒体技术很巧妙地应用到现实的舞台表演领域。例如, Golan Levin的作品《Messa di Voce》 (如图1) 。表演者在投影幕布前表演吹气泡的动作, 与此同时背后的投影幕布就会出现很多小圆点, 模拟他吹出的泡泡, 并且泡泡的发出点是会跟随表演者的运动轨迹而发生变化, 表演者在吹泡泡, 可泡泡是虚拟的, 同时泡泡还可以进行下坠、逃离等真实的泡泡不可能表现出的拟人的状态。该作品是一套由投影、幕布、计算机、音响等视觉和听觉输出装置, 外加传感器、图像采集和处理软件等输入装置组成的。整个流程通过在装置内部配有的麦克风和传感器, 实时捕捉表演者的活动。捕捉到的活动经过软件计算后, 再将结果输入给视觉和听觉输出装置, 该装置输出的结果是基于表演者的运动和发出的声音。整个作品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会根据表演者的演出情况实时地对投影显示图形进行调整。

(二) 电影语言的应用实现了舞台表演中时间和空间的大跨度转换

互动媒体艺术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个分支, 有着数字媒体艺术所特有的非线性叙事的能力。传统的舞台表演中, 演员都在表演大致一个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故事, 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不能进行时空的穿越。而电影语言的应用, 可以实现虚拟空间的真实再现, 打破了传统舞台背景的时空局限性。利用技巧转场 (后期特效, 淡入淡出, 划像, 定格等) , 以及蒙太奇剪辑手法 (交叉蒙太奇, 重复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等等) , 把“不可能”的舞台时空瞬间变成“可能”。

如:2013年湖南卫视元宵喜乐会上, 黄渤表演的《创意秀美人鱼》 (如图2) 中成功地通过电影镜头语言的运用, 使得作品中时空的变换巧妙、丰富, 充满创意, 并且与真人的表演相结合, 在真假时空的转换中营造出一种出其不意的感觉。

(三) 身体与影像之间互动的应用开辟了舞台表演的新形式

众所周知, 皮影是将一张原本平面、静止、毫无生命的图变成一个经由人们操控就能活动、表情达意的“人”。传统的皮影艺术启发了许多艺术家思考, 是否能通过表演者身体的表演与影像——也就是类似皮影中的这个“人”来进行互动呢?从以上两点的论述, 我们知道互动技术的发展能够给我们解决信息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的问题, 而电影语言的应用也能实现舞台表演中时间和空间的大跨度转换, 因此身体与影像之间的互动是完全可以实施的。例如:201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除夕的传说》 (如图3) , 表演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真人与投影中的“年兽”的互动来展开的。投影中的“年兽”挑衅真人扮演的角色, 真人用功夫与之进行决斗, 最后取胜。表演期间真人的动作与投影的互动非常完美, 让观众沉浸其中, 完全忘记了真与假、现实与梦幻。

(四) 全息影像的应用使舞台的三维空间效果更加丰富

全息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人们观看全息影像, 会得到与观看原物完全相同的视觉效果, 当转换观看视角的时候全息影像也会跟着视角的变化而产生位置的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全息才是真正的三维图像。而现在舞台的设置已经开始使用背景的LED屏幕与地面的LED屏幕结合显示, 能够营造出三维空间的效果, 可是如果加上了全息影像, 就可以让观众在观看到平面与立面显示效果的同时, 观看到全息投影到平面与立面之间的影像, 以及存在于空间中的影像, 不管坐在哪个位置的观众都能看到不同角度的影像, 这是一种全方位的三维空间的体验。

四、结语

互动媒体技术与设备的不断突破、进步给舞台表演形式注入了无穷的力量, 使舞台表演形式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舞台表演不应该只停留在传统的表现形式上, 应该让艺术创作与技术革新同步进行, 将互动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同时, 要多从观众的角度考虑, 让观众参与到表演中来, 并且让他们在观看表演时能更加的投入。不过, 在互动媒体技术和艺术的研究和发展上, 我们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要想使互动媒体艺术在舞台表演发展上走得更远, 仍需要不断的努力与研究。

参考文献

上一篇:汽车高职院下一篇:医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