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艺术语言的重要性

2024-10-04

舞台艺术语言的重要性(精选6篇)

舞台艺术语言的重要性 篇1

摘要:舞台语言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它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以日常生活为依托, 同时需要进行专业的、系统的语言基本功和技巧的训练, 只有学会并能掌握它们的规律和技巧, 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 才能用语言、用声音去刻划人物性格, 从而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舞台语言,呼吸,发声,语言技巧

无论是舞台语言还是影视语言, 都是一种由艺术处理过的语言, 具有艺术的独特个性, 是一种艺术语言。要完成艺术语言的创造过程, 就需要演员的吐字清楚、准确, 字正腔圆;感情的表现真实、自然, 富有感染力, 同时还要将生活化融入其中。这些都是在舞台表演时所必须掌握的。

一、呼吸方法要找准

舞台语言表演者通常都有着大量的对白, 所以他们的用气量就比日常说话大的多, 所以, 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使自己的气息充沛, 有了足够的气息, 才能更好的控制声音的变化。所以在发声时, 我们对气息的要求必须要做到四个字即“深, 匀, 通, 活”。

为了达到稳劲、节省、持久、自如、协调的效果。就要求我们能够运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去调节气息, 这种呼吸方法容易控制呼吸, 而且具有容易操纵和支持声音的能力。

二、吐字归音要到位

舞台语言的表现者作为剧作家与观众之间的纽带, 是靠有声语言来传达剧本内容, 表达剧本核心思想的。为了让观众听得到并且听清楚,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声时要在正确发音方法的基础上, 做到字正腔圆。

声音清晰, 圆润, 自如, 富于变化是发声的基本要求。由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声带发出声音, 经咽腔到达口腔, 在口腔内受到各种节制而形成了不同的字音。例如元音“ai”, 它为复合元音, 前边的“a”要重读, 这就要求气息前强后弱。否则发出的音就不正确, 不自然。所以发音是否准确规范, 是与气息的强弱, 缓急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我们在吐字时, 不仅要做到口腔中的各器官灵活的与气息配合, 还要做到字头要出字有力, 叼住弹出, 字腹要饱满, 拉开立起, 字尾要归音弱收到位。

三、感情饱满要爆发

声音色彩是随着感情变化而变化的。只有在“气随情动”的情况下, 才能做到“声随情变”, 也就是说, 由于感情的变化, 气息随着动起来, 才产生了声音的变化。只有“以情运气”, 才能“以情带声”, 做到以声传情。气息是使舞台语言生动悦耳的动力, 气息的变化可以帮助演员把内心的情感和体验与外部的肢体动作有机得串联起来。“气”和“情”是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的。我们通常是运用气息的变化, 来传达人物得内心。例如, 在表现激动地时候, 呼吸急促并且吸气量浅, 胸部也会有明显的起伏;气愤恼怒时, 人的呼吸有时会出现“憋气”状态, 而且呼吸气流强, 冲击力大, 时时发出粗音的喘息声;当表现悲哀忧伤时, 会出现“长呼气”的状态;这种呼吸上的变化, 不仅能使演员很快的融入到作品中, 同时也能让观众感受到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变化。所以在处理一部作品时, 要联系稿件内容, 将情感很好的用气息来区分和处理, 用不同的声音情感去完整的诠释作品。

四、语言技巧要掌握

呼吸, 发声, 情感的准确运用都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语言节奏的明快度与人物内心的潜台词。而停连, 重音, 语调正是在表现人物性格与故事节奏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舞台语言的表演者来讲把作品内容表达清楚, 使观众能有深刻的印象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例如“你真好”这样一句话, 不同的重音处理就会出现不同的语意。确定语句的重音主要是看说话人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 从语言技巧出发, 表现出说话人的内心视象。如果把“你真好”!的“真”字用重音表示, 说出来后.观众就会感到他是从心底里发出对这个人的感激之情。相反, 把重音放到“你”或“好”上, 就会感觉到有嘲讽的意味, 这句话的语意就完全改变了。确定重音, 不能单独从句子中去寻找, 必须与文章的中心思想相结合, 联系上下句之间的关系, 然后确立重音的位置。掌握重音要从两方面出发, 一是根据语意的要求找出准确的重音位置, 二是根据情感的要求确定重音的表达方式。

停顿, 作为最能表现人物内心生活的语言功底的艺术性语言, 它更多的要求了演员自身的创造能力。语言停顿的目地是为了加强语言的清晰度和表现力, 它与语言的逻辑性是相适应的, 而心理停顿是依据心理变化确定的。停顿必须有思想与感情的支持, 越是要停顿的地方就越要融入更多的思想感情, 以便更好的传达给观众,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目的。

语调除了表达语意之外, 还能更好的揭示人物性格和表现内心活动。语调与重音和停顿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把重音和停顿这两种技巧运用妥当, 语意和感情的错综复杂的变化才能从语调中表现出来。语调的变化实际上就是说话人的内心活动和人物性格在语言上的具体反映。假如用轻重缓急不同的语调说出一句同样的话, 就可以传达出各种不同的内容来。一般说来, 表现激动或惊讶时语调大都是高昂的;表现心情沉痛和沮丧时, 语调大都是低沉的;性格鲁莽的人, 说话通常常高而快;性格温和的人, 又通常平而缓等等。语调对于表达说话人的性格、内心情感和思想, 态度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音高, 音色, 音长, 音量是语言声音的四要素。只要我们努力的进行扩展音域, 扩大音量, 改变音色音长、改变说话节奏等方面的训练, 都能很好的让声音语言高低自如, 刚柔相济, 从而更好地塑造不同环境, 不同性格不同身份, 不同年龄的人物。

五、总结

舞台语言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它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以日常生活为依托。只有进行严格的、系统的语言基本功和技巧的训练, 学会并掌握它们的规律和技巧, 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 才能用语言、用声音、用情感去刻划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 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谭霈生, 路海波.话剧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6.

[2]刘宁.话剧语言训练教程[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3]李永军.表演创作论.演员的智能[M].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9.

舞台艺术语言的重要性 篇2

近日,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祝捷教授撰写的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对台重要论述的语言艺术》,发表于《中国评论》月刊2月号。作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台系列论述不仅立意深刻、内容丰富,而且对于语言艺术的拿捏也十分到位。语言的内容与形式获得了高度的统一与完美的融合,十八大以来对台工作的新战略、新思想和新理念,在语言艺术的使用和发挥中,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更能为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民众所认知和接受。习总书记对台系列论述的语言艺术,已经和其中深邃的战略思想一样,成为理解习近平对台战略思想必不可少的环节,值得进一步思考与研究。”本公号特将文章整理于此,供各位专家学者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对台重要论述的语言艺术

祝捷

十八大以来,台海风云变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受到严峻挑战。面对日趋复杂的台海局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关于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的新思想、新战略和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对台重要论述,已经构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对台工作建构了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目前,学界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台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已经有了较多的讨论,但对于语言艺术的研究尚付阙如。语言是讲者思想的载体,语言艺术既是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说服听者的策略,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说到底都是以语言的力量去说服、打动听者。一个思想成熟的讲者,必然是一位语言大师。习近平总书记对台重要论述,既体现习近平一以贯之的语言风格与特点,又结合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的具体情况,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指引性,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台重要论述的必要方式和路径。

高屋建瓴:精确凝练标识性概念统摄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标识性概念是构建话语体系的观念,是统摄理论体系和战略体系的关键,也是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能不能叫得响、传得开、有人信的关键。一个高度凝练、表征明确、内涵丰富的标识性概念,将起到“纲举目张”的良好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概括凝练了一系列标识性概念,围绕这些标识性概念的理论言说、政策铺陈和策略展开,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对台重要论述的基本方法论。在这些标识性概念中,“两岸一家亲”构成政策基础,“两岸命运共同体”构成核心理念,两个标识性概念精准定位、相互关联,为新时期对台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两岸一家亲”构成大陆对台政策制定的认知基础和事实基础。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强调,希望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顺势而为,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两岸民众,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4年5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时,再次以“两岸一家亲”为主轴,提出只要两岸双方都从“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出发,将心比心,以诚相待,就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当前,两岸尽管仍未完全结束政治对立,“台独”分裂势力在岛内依然呈“坐大”之势,但两岸的紧密的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没有变,两岸民众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与情缘关系没有变,“两岸一家亲”概括了这种两岸民众基于地缘、亲缘、血缘和情缘结成的关系,描述了两岸尽管尚未结束政治对立,但无论在历史渊源、现实关联还是未来联结上,都是“一家人”的亲密关系。十八大以来,尽管两岸风云变幻莫测,但大陆对台政策依然立基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让两岸关系的红利惠及绝大多数两岸民众,用切实的情感交流和利益共享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这些都是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的政策抉择。

“两岸命运共同体”构成大陆对台政策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两岸命运共同体”作为标识性概念,能够统摄两岸历史、现实和未来:1、2015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前来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台湾各界代表人士时,强调“透过近代历史风云,两岸同胞深刻体会到,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我们的命运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两岸命运共同体”是对于近代以来两岸共同面临的历史遭遇的总结,正是两岸共同的民族记忆构成了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2、2015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朱立伦时,提出国共两党应共同开创两岸关系未来、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并就此提出了五点意见,这五点意见涵盖坚决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实现两岸利益融合的宗旨、推进两岸交流的重心、国共两党交往相处的关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等方面,从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当前两岸交往的推进思路和主要框架;3、2016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将两岸命运共同体上升至两岸交往目标层次的高度。“两岸命运共同体”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上,廓清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渊源、现实纠葛和未来目标,是对于两岸关系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因而足以统摄两岸关系发展的全局。

“两岸一家亲”和“两岸命运共同体”建基于对于两岸历史的深邃思考,立足于对于两岸现实的深刻关切,着眼于两岸未来的深远布局,是对于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全局进行总体判断凝练、抽象而成的标识性概念,发挥着统摄两岸关系全局的重要作用。

善用修辞:用鲜活的语言阐释深刻的道理

语言艺术是说服与被说服的艺术。修辞术作为语言艺术的精髓,其运用对于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和说服力颇有裨益。两岸关系和台湾问题的话题具有政治的严肃性和敏感性,一些重大提法有着约定俗成的意涵,普通民众可能产生误解或不瞭解,从而削弱语言的力量。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一些新的战略思想政治性强,如果简单使用刻板的政策语言、晦涩的学术语言,可能难以向两岸民众阐明。习近平总书记对台重要论述,注意修辞术的运用,综合运用各类修辞手法,或生动形象,或气势雄浑,或文辞斐然,将深刻的道理用鲜活的语言予以阐释。

两岸关系历经**,多有反复,既有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的历史时刻,也有李登辉访美、“两国论”的波折,既有陈水扁执政八年所带来的的伤害与隔阂,也有2008年至2016年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的成果与繁盛。2008年后,两岸关系再度发生变化,从“冷和平”到“冷对抗”的态势逐渐形成,“比冷更冷”的情势不断击穿两岸交往的底线。面对复杂的两岸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用人们常见的走路作比,在2013年6月13日会见吴伯雄时提出,两岸关系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据此确定自己的“路线图”,继续往前走;在2014年2月18日会见连战时,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走向民族复兴、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同胞要坚定信心,排除一切干扰,沿着这条道路“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无论是“路线图”,还是“正确道路”,以及“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都突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强调了这条道路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习近平总书记用比喻和类比的修辞法,生动阐述了预先谋划和认真设计对于走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也对认识两岸关系的长期性和反复性,鼓足干劲坚定走好这条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关键是坚持“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基础,比喻为“两岸关系之锚”,并且提出“锚定了,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这一系列修辞的运用,首先确定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在两岸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将“九二共识”对两岸关系的稳定、坚守、维系功能,用“锚”进行比喻,形象且贴切;又用“锚定了”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因果关系,描述“九二共识”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系,事理清晰,逻辑明确,又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和画面感。为了彰显中国大陆反对“台独”的坚强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用“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六个任何”表明立场。这“六个任何”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对于分裂势力、分裂活动、分裂形式的列举,都是近年来最为严厉、最为全面的,在语气上也是斩钉截铁、气势如虹、震人心魄,将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对“台独”、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决心与信心展现无遗。

两岸同胞同属一个中华民族,两岸血浓于水的情感是国家统一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情感维系和心理基础。对于这份血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用“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来加以描述,这十六个字连用四个四字短语,前八个字在音律上具备押头韵的美感,后八个字在形式上讲究对仗的工整,不仅将两岸同胞的血脉联系讲透彻了,而且具备语音和文字的美感,情真意切,表意准确,意韵深远。对于两岸同胞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又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法,提出“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将两岸同胞与民族兴亡的关系揭示得十分清晰。对于两岸同胞的种种复杂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7日与马英九会面的讲话中,使用了“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表述,不仅形象地说明了两岸尽管历经分合、摩擦乃至兵戎相见,但始终命运与共、血脉相连的历史情怀,而且言辞恳切,感人至深,已经成为两岸交往的经典用语之一。

对台工作的政策宣示和立场言说,本是一项政治性极强的工作,一些重大提法也务求准确。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台论述中,多次运用了修辞的方法,为对台政策宣示和立场言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敏感、严肃的对台工作话语更具鲜活感和生命力。

朴实动人真情实感:鼓舞和凝聚两岸民心

两岸民心承载着两岸交往的航船,民心所想所盼,就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根本方向。如何鼓舞和凝聚两岸民心,是对台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坚持寄希望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动摇所必需。鼓舞和凝聚两岸民心,需要政策引导和宣示,需要利益的释放与互惠,但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以真情实感打动两岸民众,特别是打动台湾民众。习近平总书记对台系列论述,秉持平易近人的一贯风格,以朴实的话语表现真情实感,触动两岸民众心灵,也展现了大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造福两岸民众的诚意,对于鼓舞和凝聚两岸民心具有重大意义。

两岸民心的凝聚究竟在两岸交往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两岸民心的凝聚要到何种程度?这些问题既是感性的认知问题,也是值得深思的战略问题。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两岸民众的心灵契合,被提高到与形式统一同等重要的位置,不仅是实现国家统一的过程性目标和价值,而且具有了结果意义的价值意涵。心灵契合地位的凸显,丰富了“一国两制”的内涵,是对“一国两制”在台湾地区具体实现形式的创新与发展,也是“一国两制”在历经三十多年风雨后的一次理论飞跃。“心灵契合”用朴实的语言,阐述了两岸统一的民心标准,将两岸民众的相知、相依、互信、互赖的关系清晰、准确地表达了出来,感染力强,传播价值大,已经成为两岸交往的主流用语,在两岸深度传播。

对于如何通过两岸交往实现心灵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亲情不仅能够疗伤止痛、化解心结,而且能实现心灵契合。我们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也愿意首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这句话,突出了两岸亲情在抚平两岸历史伤痛中的作用,也体现出对于台湾同胞的理解与信赖,更展现了直面现实和未来的勇气与决心。对于两岸交往面临到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加深两岸同胞相互信任。同胞有了互信,很多难题就容易找到解决办法。”这句话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却讲透了互信在克服两岸困难中的重大价值与作用。对于两岸青年交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他们多来往、多交流,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这句话用四个“多”表达了增加两岸青年交往的殷切希望和具体要求,又用两个“感悟”,如同长辈一般,向两岸青年道出了交往时应当注意的要点和目标,极具启发性。这些话语,目的明确、语言朴实、情真意切,表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两岸强化交往、实现心灵契合的希望,在平凡的话语中直指人心。

在两岸交往中,台湾民众的复杂心态是达致心灵契合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讲话中,表达了对于台湾民众复杂心态的认知与理解。在2014年2月18日会见连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是几百年前跨越“黑水沟”到台湾“讨生活”,还是几十年前迁徙到台湾,广大台湾同胞都是我们的骨肉至亲。这段话一方面回顾了台湾民众从大陆迁徙至台湾的历史,表明两岸的血脉联系,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大陆对于台湾民众艰辛岁月的认知,体现出对于台湾民众的真切关心与关怀。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有着自己特定的心态,包括特殊的历史悲情心结,有着强烈的当家作主的‚出头天‛的意识,珍视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心情。”台湾民众的“出头天”意识,在相当长的时期是一个敏感话题,涉及岛内本土主义思潮和台湾意识等复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直面问题,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于台湾民众特殊情绪的理解与宽容。

习近平总书记对台系列论述中,类似于上述朴实无华却情感充沛的语句俯拾可见,情真意切者有之,言辞恳切者有之,嘘寒问暖者有之,传递出对于两岸民众交往的关心与关注,传递出对于台湾民众的关怀与关切,是大陆对台湾地区以及台湾民众情感的真实写照。

引经据典:在中华文化语境中凸显同胞情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台湾民众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情感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是不可磨灭的”。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文化对于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多个讲话中,都提到了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2016年11月1日会见洪秀柱时,将“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作为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植根在两岸同胞内心深处,是两岸同胞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的对台系列讲话,不仅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而且身体力行,引经据典,在中华文化语境中凸显两岸的同胞情。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源自《周易·系辞上》,原文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意思是兄弟二人团结起来,凝聚的力量就像锋利的刀一样能够切断金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使用了这句表述,形象地描绘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于两岸的重大意义。用“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来表述两岸关系再贴切不过了:1、“兄弟”描绘了两岸天然而成、不可磨灭的亲缘关系,与“两岸一家亲”等标识性概念相呼应,是对于两岸历史渊源的总结;2、“同心”又包含了对于两岸在现实层面结束政治对立,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期盼;3、“其利断金”表现出两岸携手对于中华民族长远未来的重大意义。“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贯通两岸历史、现实和未来,表达了对于两岸民众携手团结的希望。

“守望相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曰“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18日会见连战时指出:“不管两岸关系历经什么沧桑,两岸同胞始终心心相印、守望相助。”守望相助,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两岸隔海相望的情境,也表现了两岸始终同属“一个中国”的场境,又揭示了两岸无惧风雨、相互扶持的意境。情境、场境和意境同归于“守望相助”的中国传统文化话语中,温馨之间更见真情。

“虑善以动,动惟厥时”,出自《尚书.说命》,意指考虑妥善而后行动,行动应当适合它的时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会见朱立伦时,引用了“虑善以动,动惟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难题,国共两党都要勇于面对,汇聚两岸同胞智慧,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双方可以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关键是要‘虑善以动,动惟厥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目标指向明确,就是国共携手解决两岸间敏感而复杂的问题,特别是政治分歧和难题。

对于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大陆一直主张在“一个中国”框架内,通过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使用“虑善以动,动惟厥时”,对于解决两岸政治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应对方法:1、解决两岸政治问题,应当把握历史大势,考虑周全,不可草率为之,更不可枉顾历史趋势形成不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方案;2、推进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在具体操作上应当把握时机,不可错过最佳的历史机遇。这句话暗含着对于国民党积极采取行动,为解决两岸政治问题积极行动的希望,也表达着中国大陆对于国共交往的战略底线所在,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意蕴,发人深省,意义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对台系列论述的用典,能够把握经典语句的原意,又在此基础上适当引申与改造,使之更加符合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既坚持经典语句的本意,又能藉助具体的环境情势暗含引申义在其中,使得经典语句的效果获得升华。

结语

舞台艺术语言的重要性 篇3

1.语言艺术的针对性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1.1在与人沟通中.正确把握人的本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人同时具有双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人的存在和发展.同时受到双重规律.即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制约 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人们的各种不同需要进行分析.区分哪些是合理的需要.哪些是非份的需要.哪些是低层次的需要.哪些是高层次的需要.哪些是目前能创造条件可以得到满足的需要.哪些是在目前情况下还无法满足的需要等等.有利于指导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

1.2在与人沟通中.尊重人的权利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思想政治工作中包含着两个方面: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要使被教育者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务必注意教育者不能以教育者自居.必须开诚布公,平等待人,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权和人格。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要贯彻人权思想.就必须给人以爱.要把严格管理与热诚挚爱结合起来.把“情”与“理”结合起来.既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 思想政治教育作需要人情味,需要互相尊重,平等待人.这是我们党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

1. 3在与人沟通中.通过语言艺术的拔高引导作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工作直接目的是为解决这样或那样的各种具体思想问题,但这并不是思想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 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具体思想问题的解决.逐步提高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并自觉地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思想教育工作就是要落实在提高人生的价值上,既要重视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又要重视社会为实现人的价值提供必要条件 这不仅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2.提高运用语言艺术的技巧是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做人的思想的工作 要走进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形势下.人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显得越来越突出。

而沟通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工作方式.沟通的重中之重又是言语的交流.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党政工这个特殊的工作中.语言艺术又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从一些案例中来分析语言艺术的重要性.笔者做党工主管的时候.遇到一个叫小李(化名)的新进员工.性格内向。总是心事重重.通过侧面了解,得知他家庭条件不好,上学时还借了很多钱。现在的工作不适应,给这个初出大学校门的学子很大的打击。于是我找到他.讲了一些励志的故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发他的斗志。现在每当看到他那充满自信的笑.还有那坚毅的神情.我都会由衷的感到高兴语言艺术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工具.是表达者与接受者产生共鸣的主要“媒介”。因此,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掌握语言的技巧,注重语言的对象。适应语言的时空。使自己的语言像润物的春雨,似夏夜的清风。如秋山的枫叶.犹高原的瑞雪.去开垦心田,进化心灵。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掌握语言艺术。

2.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掌握语言艺术掌握语言艺术,能增强语言的魅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简洁、风趣、模糊语言的妙用,是常见的语言技巧。

2.1.1简洁莎土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婆婆妈妈的说教会影响受教育者的思维.导致对谈话的内容理解出现偏差,同时,对方会觉得你占用了他的时间 思想政治工作语言,必须经过认真组织、反复推敲,做到简洁、条理清晰。谈话时,语言中心要突出.主次分明.不能东拉西扯。

2.1.2风趣语言的风趣的作用就象菜肴里的味精.索然寡味的语言如同忘加放盐的菜一样,不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也不会脍炙人1:3 政治工作的实践表明,增强语言的风趣性.应重视三个方面的因素。

2.2“见什么人讲什么话”? 注重语言的对象无论哪种句式.不管再美的语言。都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一切都要依据具体的交往对象而定。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来看.谈话双方总会存在性别、文化、年龄、职业、性格、等因素某一方面差异 如若以这些因素中的某一因素为基准点.那么双方就可能相同或不同。要想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你的语言就要合对方的“口味”.而不能强行对方买你的“账” 应该如何说话.才能增加自己语言魅力.获得对方好感,在做工作时有两个原则不可忽视:

第一、认同,即在做思想工作时,改变自己的特征.打破思维定势,换位思考,顺其对方的自然.以适应对方的各自特点.从而消除或减少双方的差异。对他特点的认同,会使对方产生自己人的惑觉,并对自己产生好感。

第二,互补原则 一个人说话尽量保持并表现出和对方的相同.就容易引起对方的好感 可是相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说话人的语言表达不但要适应对方的特点.而且要根据对方的要求来进行.使双方的差异形成互补。

2.3“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语言要适应时空人的语言运用要适应一定的时空环境,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人对时空环境,不但有适应的能力.而且还有改造利用的能力。语言时空环境内涵丰富.而表扬与批评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经常采用的两种语言交往方式 此处针对时空环境就公开表扬与私下批评作些探究:

首先,表扬与批评时.要考虑到对象的心情。美国企业家玛丽说过:“秘密表扬并不起作用!”批评的情况正好相反,批评以私下批评为好 因此,一般说来.在表扬或批评人时,不要只想到自己表达的目的,不顾人际环境.这样就会影响交际效果。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应。

其次,要考虑到构成人际环境的那个(些)人的心情。前面说表扬以公开表扬为好.批评以私下批评为好 这只是从接受对象的一般情况而言.如果从需加重批评对方的分量和达到震摄的目的则宜用公开批评。

舞台艺术语言的重要性 篇4

舞蹈服装设计属于造型艺术门类中的服装艺术学科, 它具有塑造舞蹈演员外部形象、辅助舞蹈演员表演的双重作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在相互作用的信息交流过程中, 立即呈现的是全部形象, 形象先于语言, 其速度之快、数量之多, 远远超过了人际的理性语言论述。舞蹈演员一上台就已经借助服装的形体表演, 向观众输出了舞台角色的第一印象, 这种形象语言的输出与输入特点是快速显像与快速接收, 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这种形象的、无声的语言, 常常成为有声语言的先导, 突破有声语言的局限, 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 在舞台表演艺术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服装设计理论研究是舞蹈艺术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本文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舞台服装的造型

造型性既是舞蹈动作的形式特征, 同时也是舞蹈形象本身的审美内容。所谓造型性, 是指人体动作在立体空间中人为设计的曲线变化形态[1]。舞蹈虽以动态为主, 但在动态中有静态的造型美。舞蹈的人物造型、动作姿态的造型、服装道具的设计, 以及场面的构图等, 都与造型艺术相联系[2]。人们通常将舞台服装设计称为舞台服装造型设计, 突出了造型的特定含义, 这是由舞台服装设计的造型使命所决定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以“形神兼备”作为艺术作品完美的标准, 并将“形似”放在首位。舞台服装设计也是如此, 首先要解决“形似”的问题。如何达到“形似”?我国古代杰出的艺术理论家谢赫曾提出要“应物象形”, 即要根据艺术所要表现的对象来造型, 要准确地表现戏剧人物的时代、地域、性别、年龄等特征。舞台服装帮助舞蹈者表明身份、民族的的属性, 不仅如此, 服装色彩花样还能突出人物性格。对模拟花鸟鱼虫的舞蹈, 符合形象的服装尤为重要。舞蹈服装要突出一个“轻”字, 避免臃肿、累赘, 这样既便于跳动, 又能突出舞姿、线条的清晰和优美[3]。舞台服装和其它造型艺术形式一样, 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形, 对美的规律的运用过程是从生活到艺术的点石成金的创作过程。那么舞台服装美如何美化戏剧人物、舞台角色的呢?

(一) 艺术自然美

从舞台角色出发, 艺术地表现人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自然美, 如青春期的青春美, 老年期的成熟美, 男性的阳刚美, 女性的温柔美等等。现实生活中的演员与他所扮演的舞台角色在形体上常常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需要通过舞台服装设计对演员进行修饰, 使之达到舞台造型的审美要求, 使舞台角色具有艺术自然美, 而又无丝毫人工雕琢的痕迹。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表现个体角色的个性, 而且也适用于表现群体角色的共性, 在集体舞蹈节目中应用比较多。在这类表演节目中, 首先由舞台服装设计与编导事先共同研究, 确定一个共同的艺术形体标准, 然后根据这个标准, 通过舞台服装对演员形体进行修饰, 最后达到整齐划一的艺术自然美效果。例如, 一个女子集体舞中的12位女演员, 尽管经过统一标准的严格挑选, 年龄相仿、体形相似, 但从艺术自然美的一致性要求来看, 她们彼此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因此必须通过舞台服装对她们的形体进行修饰, 给溜肩的加肩垫, 胸部不够丰满的加胸垫, 乳房扁平的加乳垫, 臀部过小的加臀垫, 身材较矮小的加脚垫等等, 经过舞台服装的修饰与美化后, 呈现出统一的自然美感。

(二) 艺术变形美

舞台服装设计通过艺术变形的方法, 使舞台服装更符合舞台角色的形象与艺术表演的需要, 这就是舞台服装的艺术变形美的创作方法。舞台服装艺术变形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将生活造型服装变形为艺术造型服装。例如蒙族服装中的女式长袍是一种生活造型服装, 生活中穿着很美, 但舞台上舞蹈演员穿上它跳蒙族舞则不行, 因为它束缚了演员的手脚, 使之无法表演。于是舞台服装设计根据舞蹈表演的需要将生活造型服装变形为艺术造型服装, 把蒙族女式长袍的上身改为紧身上衣, 以表现女性的曲线美感;下身改为松身长裙, 以表现舞蹈的运动美感。舞蹈演员穿上这种变形服装之后, 动作舒展自如, 舞姿优美动人。由于服装设计的成功辅助了演员的艺术表演, 把蒙族少女热烈奔放的舞姿展现在世界各国观众的面前, 受到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舞台服装艺术变形的第二种方法是使舞台服装向多样式、多功能方向发展。多样式的变形方法是通过演员动作变化, 将一种服装样式变成两种以上的服装样式。例如舞蹈《春雨》, 是表现江南少女春游的集体舞蹈。服装设计以福建水乡女子服装为创作依据, 短上衣的袖口刚过肘, 短裤的裤腿刚过膝, 服装设计采用艺术变形方法, 将一般短裤变为特肥短裤, 演员在表演之中抬腿为裤, 落腿为裙, 这种“运动变形”方法使一种服装变成了两种样式。由于它连续不断的交替变化, 创造了一种富有动感韵律的变形美, 在舞台上起到不换装也能变装的作用。这种“运动变形”的服装设计方法是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服装的多功能变形方法是将服装根据艺术表演的需要, 随意变成道具、布景等等。曾经蜚声舞坛的《丰收歌》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特例, 它是表现农村青年妇女收割稻谷的集体舞, 服装设计师匠心独运、别出心裁。根据舞蹈寓意, 它充分运用舞蹈语汇, 设计了一个多功能的金黄色斜纱腰裙, 在表演收割稻谷时, 演员将斜纱腰裙从腰间解下来, 用左手一扬一飘, 在飞快的舞动之中腰裙变成了金黄的稻谷, 再加上演员右手握镰割稻动作的巧妙配合, 在观众面前展现了一幅稻浪翻滚, 你追我赶夺丰收的动人画面, 把舞蹈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在这个变形过程中, 观众首先感到这一件件腰裙是演员的一件件服装, 稍加变化又成了一束束稻谷 (道具) , 一束束稻谷组合起来又变成了梯浪。显然, 这里的腰裙已起到了布景的作用。神奇之处还在于舞蹈结尾之前的抒情舞中, 这一束束稻谷 (道具) 又巧妙地披在演员的肩上, 变成了一条条纱巾, 终于使腰裙又恢复了舞台服装的功能。在一个舞蹈之中腰裙一物变三物, 一用变多用, 浑然一体, 妙趣横生。通过上述例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变形服装能给观众以充分的想象余地, 并通过想象力把事物的因果关系表现得尽善尽美。想象力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弥补事物实际中的不足, 把没有被发现的一个个环节用想象一步一步地展现出来, 激发观众在再创造的想象活动中去领略、补充、拓展艺术的情味, 从而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二、舞台服装的色彩

舞台服装的色彩是与下述两个因素紧密相关的。

(一) 表演体系因素

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体系强调“艺术的表现”, 西方现代表演艺术体系强调“艺术的再现”, 两种艺术表演体系决定了两种服装色彩设计方法。在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中采用原色、纯色, 强调服装本身固有色的鲜明、饱和、纯正, 无须过多地采用彩光照明, 采用白光照明宜于表现服装的本色美, 所以传统戏曲的服装多运用“大白光、亮堂堂”的照明方法。在我国现在舞台上所演出的话剧、歌剧、舞剧中运用的是西方的“艺术再现”的创作方法, 强调生活的真实, 所以它的艺术照明是模拟自然中的光色变化。由于运用自然光色对服装的影响因素, 因此服装本身的固有色就不宜过纯, 一般不过多地用原色、纯色, 而是用间色, 因为越纯的固有色在受到环境色影响时变色的能力越小, 间色则能使服装易于随环境色而变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以光显色”和现代戏剧服装的“以光赋色”。从这一规律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现代戏剧中场景变化越多, 时间变化越快的场次中, 环境光色的影响越强, 那么服装本身的固有色也应该越弱, 服装在必要的情况下甚至会变成白色服装, 任凭灯光创造的环境光色给服饰施加影响, 称为“随光投色”, 把服装的色彩自由权完全交给了灯光, 环境光色直接变成了服装色。

(二) 观众的欣赏因素

由于舞台艺术是献给观众的艺术, 因此舞台服装的色彩设计要为观众的欣赏需要着想。观众与舞台演员处于中等以上的距离, 观众的目光对着舞台是“中投”或“远投”, 这就要求舞台服装必须具有中远距离观察的最佳色彩感, 彩色图案花纹不能过细、过小、过碎、过繁, 要求舞台服装色彩比生活服装色彩夸张, 舞台服装要比生活服装的色彩鲜明、强烈。要强化色彩的冷与暖的对比, 在需要灰色调时, 不宜选用接近中性的灰色, 因为中性灰色在台下中远距离观察会变旧,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来旧。因此在选用灰色调时, 要选用具有鲜明的冷暖倾向的灰色调为好。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中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图案讲究大胆取舍、巧妙布局, 总结出“疏能跑马, 密不容针”等口诀, 使花架结构清爽透气、眉清目秀。此外通过明亮的色彩装饰花纹图案亦能达到112服饰艺术醒目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中, 选用金色与银色装饰图案花纹, 取得明亮耀眼的效果, 中远距离的观众都能将图案看得清清楚楚。这种高超的设色方法在欧洲古典戏剧服装及各国现代舞台表演艺术中, 均取得了十分成功的艺术效果。另外还要考虑舞台电光源给服装色彩带来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对观众产生的影响。当服装选用黄色时, 为满足观众的需要, 应尽量增强黄色服装的色彩饱和度, 不适宜选用淡黄色服装, 因为台下的观众很难将淡黄色与白色相区别开。舞台服装中大量使用中灰色时在台下观看, 往往显得很灰、很旧、很脏, 即使投上各种色光, 也很难改变它的色彩明度, 这是由于中灰色感光能力差的缘故。因此在舞台服装中大面积使用中灰色时, 一般将中灰色改为浅灰色以提高灰色的感光能力。浅灰色在舞台上投光以后显得色彩明快、洁净、漂亮, 这种灰为高灰、亮灰, 在舞台上使用能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

三、舞台服装的传情与传神

舞台演员运用服装表演献技, 达到为角色传情与传神的作用, 服装成为角色传情与传神的媒介。在中国民族舞蹈中, 常要求一定的服装与道具相配合。服装服饰与道具本来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 舞蹈通过它们增强了动态的美, 扩大了舞蹈的表现力, 更显示出这一民族悠久的文化[4]。舞蹈借助服装的表演来传情与传神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例如汉族舞蹈《观灯》就是其中一例。它表现结伴而行的几个男青年在元宵节之夜闹花灯的情景。他们每个人头上都戴着一个特制的草帽圈, 每当他们看到一种新的花灯之后, 便很快地将头上的草帽圈取下来, 巧妙地用手将草帽圈模拟成那种花灯的造型, 然后再将它戴在头上, 这样就不断地采用模拟与变幻的手法来变化草帽圈的造型, 将他们所见到的一切感受传达给观众。他们幽默而诙谐的表演, 赢得了观众一阵又一阵的会心的笑声, 作为演员传情的媒介, 草帽圈成为演员动作的中心, 成为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在我国少数民族朝鲜族的传统节日里, 男女老少聚会在一起, 跳一种喜庆舞, 男子舞蹈者头上戴着一种头盔式帽子, 在帽顶中心装有一个可旋转的长柄, 在柄的另一端系上一条几米长的细彩带, 舞蹈者运用头的特技, 使彩带飘起来, 时而旋转像一朵朵鲜花盛开, 时而翻飞似一层层波浪腾越, 把舞蹈者内心无比喜悦之情尽情地表现出来。通过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服装作为角色传情与传神的媒介物, 它将形与神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表演艺术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四、对当前舞台服装中存在的几种倾向的批评

一个时期以来, 有些艺术表演团体的舞台服装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需要, 一味地追求瘦、露、透, 观众在台下观看演出时, 往往为演员捏着一把汗, 担心演员在台上表演时一不小心把上衣扯坏, 将裤子绷开, 这种使观众担心的“超瘦形”服装又怎么会给观众一种美感呢?舞台服装的紧身要有一个限度, 不能超过这个限度, 这个限度就是要留给服装一个表演活动系数, 应有助于表演, 而不能有碍于表演, 既要给观众以美感, 又要给观众以快感。比如舞剧服装一般穿得较少, 以便突出人体动作。传统芭蕾的男主角, 无论是王子还是牧羊人约定俗成都穿紧身裤, 化装的头饰帽子也一般从简, 特别是主角。唐朝女子高髻, 如果是舞台表演女主角头髻就要缩小、降低, 否则头部过长了, 躯干和四肢动作不美或限制了头的动作[5]。生活服装是舞台服装的创作基础, 舞台服装是生活服装的艺术化创造, 二者之间既有着密切的联系, 又有着严格的区别, 不能互相替代。有些服装设计师和导演, 由于对生活服装与舞台服装的概念不清, 造成思想认识上的一度混乱, 于是出现了不从舞台表演出发, 生搬硬套生活时装, 结果就产生了上述的问题。从生活与艺术二者的关系来看, 生活时装的各种流派必将对舞台服装产生冲击与影响, 舞台服装肯定会吸收与消化那些富有艺术营养价值的东西, 但必须是从实际出发, 以实用为目的, 绝不能一味地求怪、求奇。我们的探索与创新应该从舞台需要出发, 偏离舞台需要的结果必将是失去舞台服装的艺术价值。以服装的瘦、露、透去迎合某一部分观众, 必将失去多数观众。服装设计应以严肃的创作态度来对待艺术与观众, 使舞台服装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符合当代观众审美情趣与要求, 从舞台表演艺术的使用目的出发去创造出更新更美的舞台服装来。

当前存在的另外一种倾向是有些艺术表演形式的舞台服装设计不从本身特点出发, 直接借用其它艺术表演形式的服装。例如有些新编的话剧、歌剧、舞剧, 甚至包括杂技在内, 它们在表现古代历史题材时大量地借用中国传统戏曲服装。这种借用的结果, 不仅失去了作为一种表演形式的自身的服装特点, 更重要的是它失去了艺术的真实, 失去了自身的特点。服装的民族化不等于服装的戏曲化, 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要求不同的服装设计方法, 而不能照搬一种固定的模式, 何况戏曲服装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服装设计应自立于本艺术表演形式的服装的探索与创新, 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去进行艺术创作, 使我们的舞台服装艺术园地异彩纷呈、百花争艳。

参考文献

[1]赵大鸣.舞蹈艺术论纲[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教材, 1990

[2]戴碧湘、李基凯.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3

[3]薛天、陈冲、胡雁亭、周凯.舞蹈编导知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4]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 1988

舞台艺术语言的重要性 篇5

全国文化设施在不断建设完善,其中涌现出一大批中小型剧院让人们享受艺术的追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戏剧院包括多功能剧院、主题公园、体育演出馆等,随着演出规模的增大和科技的发展,投资规模也逐渐增大,系统设备在逐渐增多,舞台的搭建和布置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给舞台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带来了更大得挑战。因此,完善舞台技术管理体系,统一标准化模式迫在眉睫。

一、现代演剧中舞台技术管理现状

我国现代剧院的发展非常迅速,无论是在建设规模上还是在硬件设施上都不比国外的知名剧院差,唯一欠缺的是舞台管理经验和模式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随着国内演出场次的增加和国内外演出交流的扩大,国内剧院的管理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尤其是国内外的高水平演出,世界先进的演出设备和国内“师傅带徒弟”式的舞台管理模式的矛盾日益凸显。舞台剧院涉及到反方面面的问题,包括设备的使用、租用、管理;剧场技术人员、演出人员、工作人员的管理;剧院自创节目、外来租借场地的管理;以及演出中涉及的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舞台技术管理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条例进行规范,保障舞台演出有秩序的进行。因此,国内剧院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国内剧院的发展状况,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的完善舞台管理条例和模式,促进我国剧院的蓬勃发展,从而推动国内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二、现代演剧的舞台技术与管理工作模式

1.方案审核

(1)导演阐述舞台剧在演出前要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从服装设计、场景布置、灯光转换等都要精心准备,导演是统筹全局的关键人物。导演要事先召集各个部门进行布置,将整个剧目的构思和要达到的效果跟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确保各个部门能够统一协作,营造最好的舞台效果。(2)技术分析导演阐述完毕后,技术人员要根绝场地的条件和制作中的问题对大家进行说明,具体讲述制作中的细节问题,落实好场地大小和舞台设备的空间;制作材料、结构、承重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投入资金是否到位;制作周期需要多久,这些都是前期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有问题是否有替代方案和解决办法,这些问题到要提前规划好,避免影响舞台的制作。(3)方案确定只有解决了上述的技术分析问题,整体方案满足技术要求和舞台条件才能够确定最后的执行方案,而且必须协调好制作技术、资金、周期三方面的协调,才能够保证方案的顺利施行,最后才能敲定美术方案。

2.技术落实

(1)确定舞台灯光和多媒体的视频方案在舞台美术布置过程中,灯光、布景和视频是最容易相互冲突的三个方面,例如:灯具的安装和舞台布景的吊挂产生冲突,灯光亮度和视频投影产生的冲突等。因此,在舞台美术布置过程中,必须协调好三者的关系,避免冲突,从而达到最好的舞台布置效果。(2)落实舞美布景制作细节在舞美布景制作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事先了解好布景的尺寸、结构等,还要考虑好布景的预算,争取用最合理的材料来达到制作图和导演的要求,布景方面还应注意安全问题,确保制作结构的合理,发现问题要及时跟相关人员沟通,落实好舞美布景的各个细节。(3)道具的设计、制作及管理道具的设计要根据图纸进行,确保达到演出效果,为节省成本可以事先去道具房进行挑选之前的道具,但要避免和其他演出冲突。对于特殊的道具可以根据导演的要求进行设计制作,提前找好工厂进行生产,生产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保证道具的质量和要求。道具使用完毕后应放在道具房统一管理,进行编号、记录、检查后再放入仓库,以便下次使用能及时找到。(4)制定工作日程工作日程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主管负责人应定期对技术组召开会议,听取各部门的工作进度和遇到的难点和技术问题,及时反馈给技术组进行解决。除了整体的大会议外,各部门应当定期召开局部会议加强沟通交流,反映问题。工作日程可以整体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时间,避免发生冲突,保证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提升舞台搭建的效率和质量。

3.布景制作

(1)制作、监制首先要确定舞美制作厂家,与厂家进行充分的沟通,确保生产出来的舞美布景符合舞台搭建的需要,在制作材料、表面造型、制作结构、颜料上色等问题上都要和厂家确定好,避免出现纰漏影响工作进度。技术人员应定期到工厂进行监督工作,及时与生产人员进行沟通,确保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效果都能够达到要求,保证演出的持续使用。(2)技术测试对于技术难度较高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布景,一定要提前进行布景搭建测试工作,避免在实际演出中出现问题。测试时间应及时协调,实在协调不出来需要租用场地进行搭建,在测试中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录汇总,找出替代可行的解决方案,避免在演出时发现问题影响压演出效果。

4.排练

(1)准备排练使用的代用布景和道具在排练之前要确定排练使用的布景和道具,真实布景道具如果还在制作阶段,可以临时生产一些尺寸大小符合的临时道具,达到排练目的即可。(2)搭建排练场在主演舞台进行排练时间可能不好协调,这时候需要舞台美术技术人员搭建排练场,搭建过程中要注意结构、材料,区分好排练场地和工作场地,可以在舞台地板上粘贴地标区分不同的场次,并在两侧放置布告栏、平面结构图等,保证排练的搭建场地完善、安全、合理。(3)排练现场排练开始时,舞台两边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舞台场景的转换和布置,技术人员要仔细观看排练场景,记录出现的问题,及时与演出人员进行沟通,一旦发现道具、布景和舞台表演发生冲突时要及时汇报,作出及时地调整和安排。(4)排练记录在排练过程中,舞台监督要做好排练记录,内容包括排练时间、排练场景、参演人员等,记录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排练结束后将排练记录发放给各个部门,将各个部门出现的问题进行标注,方便各部门及时找到解决办法,并及时与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5.装台

在布景制作完成之前,要做好装台计划。工作人员要跟各个技术组确定好装台时间,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装台计划,避免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装台计划确定后要做好核实工作,避免在装台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造成资金损失。

6.演出技术保障

在舞台真正演出前要做好舞台检查工作,对场景、道具、布景、设备等做全方位的检查,确定没有安全问题,保证演出人员能够顺利地演出,再次核实场景转换的细节,避免在演出中出现场景转换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对于演出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记录,找出原因,总结经验,避免下一次演出出现类似的问题。

7.拆台及技术档案整理归档

演出后的拆台工作也要按计划进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拆台工作,不要影响下场的演出。拆台中要注意安全问题,对于设备、布景、道具要轻拿轻放,避免损坏。最后要检查布景道具是否齐全,避免遗留在舞台剧场中,将这些物品编号入库以便下次使用。对于整个舞台的筹划资料、结构图、场景搭建资料、演出记录资料、道具定制资料等要进行编撰整理,装订在册,为以后的剧场表演提供参考作用。

8.建立数据评估,提升演出品质

对于整个剧场表演从剧本筹备、舞台搭建、场景布置直到最后的演出都要做好详细的数据分析,通过电脑建立数据库进行建模分析评估,找出工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数据对比进行修改改进,从而提升演出品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场精彩的舞台剧表演呈现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从筹备准备工作到完成舞台表演持续的时间是非常长的,舞台技术管理工作也是非常复杂的。只有做好舞台剧准备的各个环节,建立完善的舞台技术管理体系,才能提升艺术品质,为观众奉献出精彩的舞台表演。

参考文献:

舞台艺术语言的重要性 篇6

1 护士的语言艺术

1.1 沟通的基本态度与技巧

讲究礼貌是同病人谈话的最基本的态度, 这不仅是自身文明的体现, 而且也是尊重病人的表现。如果没有良好的基本态度, 对病人冷淡、怠慢、鄙薄、轻视, 不但不能交谈, 而且也会使交谈失败。同病人沟通应掌握一定的技巧。①针对性: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境、不同问题来选择谈话内容与方法;②教育性:谈话内容主要围绕安心住院, 服从治疗, 配合医疗, 遵守院规来谈话;③科学性:在交谈病人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时要严谨, 要有科学依据, 切不可主观臆断;④通俗性:说话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⑤艺术性:说话要风趣幽默、婉转、圆润。

1.2 语言艺术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

①低年资护士或实习护士初次接触病人时, 不知说什么, 表现尴尬与腼腆。怎样开口跟病人说话呢?当见到病人时, 话未出口, 先要面带微笑。从询问病人姓名、入院时间、自觉不适等开始。随情境找话题, 说一些能使病人安慰的话。如针对长得漂亮、好玩的小孩说:“你这小孩的眼睛长的真好看, 真有神”。也可以询问病情的转归, 饮食的好坏, 服药的效果与反应等。②对病人说话或听病人说话时, 要注视对方的眼睛或面部, 以表示真诚地倾听病人说话, 同时这也是尊重对方。不敢直视对方, 是羞怯的表现;有意不注视对方, 是冷淡的表现;从头到脚的巡视病人, 是审察的表现;只注意手中的工作不看对方说话, 是怠慢的表现。总之, 护士应以期待的目光注视病人说话, 不卑不亢, 只带微笑即可。③病人正在说话, 护士不要打断谈话。无意中插话或有意出言制止病人说话, 都是极不礼貌的举动, 极易伤害病人的自尊心。在日常工作中, 当病人对药物、病情及其他问题不理解而提出疑问时, 护士理应耐心解释。若此时工作比较忙也应对病人说一声“您提的问题我已记住, 我忙完之后再给您解释, 好吗?”护士绝不能脱口而说出“你没见我这么忙, 哪有时间给你解释”, 或者说“不知道, 去找医生”。从而使病人觉得护士态度生硬, 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

2 小结

由此可见, 一个态度好、具有文化修养和语言艺术的护士, 本身的言行对病人就是一种心理治疗和安慰。它能唤起病人的乐观情绪, 增强病人与疾病进行斗争的信心。

关键词:语言艺术,护理工作,重要性,沟通技巧

参考文献

[1]李永生.临床医学语言艺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280-281.

上一篇:教育幽默的实践运用下一篇:初中音乐合作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