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幽默的实践运用

2024-10-04

教育幽默的实践运用(共7篇)

教育幽默的实践运用 篇1

随着WTO的进一步推进, 国家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在国际交往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精神文明的建设上, 更应广泛的重视和运用“礼仪”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这是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 也是社会文明的需要。学校体育教育, 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它有其独特的特点, 相当多的体育活动需要“精神文明”来体现体育竞赛活动的高尚与文明, 来体验运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体育活动在各种交往中就会产生“礼仪”行为和活动, 同时, 从社会学特征来看, 体育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平等性, 在运动过程中参与者根据自己所担任的某运动角色, 需要按既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志来进行体育活动。为此, 探索学校体育中的“礼仪”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1 礼仪的文化内涵

综观古今中外对于“礼仪”涵义的理解, 归纳起来有以下三方面的意思:第一, 礼仪是一种行为模式或行为规范;第二, 礼仪是带有“共性”的行为规范, 是人们共同的, 至少一部分人共同的行为准则;第三, 礼仪的意义在于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站在不同的角度上, 往往还可以对“礼仪”这一概念做出殊途同归的解释,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也就是说, 礼仪即教养;从道德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标准做法、行为准则;从交际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实用的一种艺术, 也可以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从民俗的角度来看, 礼仪既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一种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从审美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一种形式美, 它是人的心灵美的外在的表现。

2 礼仪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运用与实践

在学校体育中, 无论是体育课, 还是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和课余运动训练与竞赛活动等, 大都以班、组、队为单位来组织进行。所参与的人的一切体育行为, 都将影响着所在班、组、队的得失与荣誉。因此, 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最突出的表现出社会认同感、团队意识、平等公正、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公平竞争等社会观念和行为模式, 这正是体育与其它学科与之不同的, 能独特地发挥特有功能和作用之处, 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2.1 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

在体操教材中, 军事队列训练内容本身就是最好的体态礼仪教育形式。通过学习与训练, 可有效的加强学生良好体态的培养, 促进正确的站立姿势、走步姿态的形成, 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体姿, 形成良好的体态, 掌握规范的体态礼仪。在体育游戏活动和团体比赛的教材中, 队员间相互鼓励、致谦的手势与默契的表情, 以及文明语言的综合应用都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和训练的最佳途径。教育学生作为体育比赛的参与者时, 在赛场上除了完成运动技术和遵守比赛规则, 还应在个人道德行为规范方面体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范, 表现出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友爱队员、友好观众等文明的竞赛作风。作为体育比赛的观众, 应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姿态和文明举止, 如文明的坐姿、礼仪的举止、健康的语言等, 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共道德的教育, 培养学生具备社会公共道德的文明举止和行为。作为比赛的裁判, 积极的工作作风、端庄的体态、文明的举止和规范的裁判手势, 这些都是学生本人和活动参与者进行体态礼仪训练和人际交往礼仪的学习与运用的好时机。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除了传授运动技能和要求学生遵守运动项目规则外, 要求学生运动时穿着运动装, 是对学生进行服饰礼仪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使学生明确, 运动中穿着适宜的运动装, 不仅是运动安全、雅观和方便的需要, 也是对参与活动的人们和对自己的尊重的需要, 是积极向上和整体协调的充分体现。指导学生根据运动项目特点与个人兴趣爱好、个人体型状况与性别特征、个人心理需求与社会道德要求、个性展示需要与集体形象要求, 家庭经济条件与个人心理满足等方面进行运动服饰的穿戴, 使学生能通过运动中的服饰打扮, 包括服装的色彩、样式以及发型和饰物等, 学会在社会活动的适宜表现, 这也是社会生存的个人需要。

2.2 体育竞赛中的礼仪教育

礼仪是一定社会、处于一定关系中的人们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它与胡作非为、为所欲为是不相容的。竞技体育项目恰恰最能体现出礼仪的这一涵义, 要参与所有的竞技项目比赛必须以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为前提。而在大众体育娱乐活动中, 也往往表现出参与者之间通过长期一起训练而形成的日常习惯、约定和不成文的规矩等, 逐渐上升为大家认可的, 可以用语言、文字来做准确描述和规定的行为准则, 成为人们有章可循、可以自觉学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集体游戏活动中, 除了身体锻炼需要外, 必须根据集体协作、技能提高、安全需要和行为规范教育方面制定游戏活动规则, 使学生从小养成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在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组织者应高度重视适时的礼仪教育, 为学生营造良好社交礼仪的实践机会。例如课堂球类比赛, 教师可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水平和体能情况, 拟订比赛规则, 使学生能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完成比赛, 逐步养成自觉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的习惯。同时注意队与队、组与组之间在比赛的开始和结束的交往礼节形式的组织, 以及比赛过程中队员与队员之间的礼貌行为的引导。总之,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在遵守游戏规则方面施以对学生耐心、细致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 不仅体现自己在教学中表率作用, 还应表现在对学生间的体育活动的严格和公平的“执法”。

2.3 体育仪式中的礼仪教育

利用电视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组织学生观看国际国内大型的正规比赛, 指导他们有目的的观赏比赛, 尤其是那些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幕和闭幕仪式内容。如开幕仪式、闭幕仪式、颁奖仪式、运动员入场仪式、互赠礼物仪式、升旗仪式、颁奖礼仪等相关礼仪, 是学生学习社会交往礼仪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仪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接待规范、礼宾次序、赠礼礼节、迎送规格、国旗悬挂法等国际交往礼仪和体育比赛仪式规范的教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在组织学校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中, 尽可能的做到按规范的要求进行比赛或活动, 创造条件使学生有礼仪行为的实践机会。如篮球比赛前的队员入场、双方队员相互问候, 队员向观众致意, 队长向裁判问好等。校级运动会的运动员入场仪式、升国旗唱国歌、来宾介绍、开幕式次序等等。

2.4 体育文书中的礼仪教育

文书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它是人们交际活动和交际行为的延长, 是人们交际活动、交际行为的精神的、意识形态的表现, 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体育在各类大小型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中, 常常需要进行相关行文知识的运用, 其运用恰当与否对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效果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故教会学生规范的行文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分内的事, 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其具体内容:“球讯”、竞赛挑战书、比赛邀请函、教练员聘书、运动会中成绩公告次序、运动员获奖证书、广告宣传标语、运动会秩序册内容规范, 等等。在组织学校体育运动竞赛和相关活动中, 应高度注意行文礼仪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规范地运用文书方面的礼仪知识, 强调这些体育实用性文书的规范格式、文字书写和礼仪用语, 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实用型人才服务。

3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实施礼仪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 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 充分考虑社会大众化需要。

2) 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切实考虑个人年龄可接受性。

3) 满足人的终身需要, 注意礼仪教育的持久性。

4) 强调实践运用, 克服形式教育。

4 结论

随着教育和体育改革的深化, 学校体育的功能已发展到多功能。对于传统的学校体育单纯生物观是一个发展, 启示我们要从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来认识学校体育, 形成生物的、教育的、心理的、社会的多维学校体育观。探讨学校体育的礼仪教育内容和形式, 对深入挖掘学校体育在人的生命过程和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作用,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摘要: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 标准做法、行为准则;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做法;是一种形式美, 是人的心灵美的外在的表现。体育活动中, 需要“精神文明”来体现体育竞赛活动的高尚与文明, 来体验运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学校中, 无论是体育课, 还是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和课余运动训练与竞赛活动, 都要贯穿礼仪教育。本文探讨学校体育的礼仪教育内容和形式, 对深入挖掘学校体育在人的生命过程和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作用,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礼仪教育,体育,竞赛

参考文献

[1]王淑林.公务礼仪与服务礼仪[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 1999.

[2]焦辉东.餐厅礼仪[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1.

[3]曲宗湖, 杨文轩.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4]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5]林晓娴.规范礼仪必读[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

教育幽默的实践运用 篇2

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信息技术的作用

1.信息技术有利于转变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实践观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教育模式, 其实际探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教育者和受教育人员, 教育的手段和教育的方法非常的单一、非常的单调, 实际的传播和存储的信息数量非常的少, 信息的实际强度也非常弱, 因此总体的效率非常低, 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观念上都呈现出了封闭及狭隘性。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呈现出片面地强调目标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其成本, 再加上大多数人狭隘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在课堂中或者是具有专门的实践来进行教学, 但是却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教育甚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2.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认识

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看, 教育者主要是依靠时间上的不断积累来完成, 但是信息技术则转变了传统的方式, 使得教育者能力的培养更加简单。教育实际并不是特别随意的, 其存在一定的基础。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时机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内部掩藏性, 同时仍然存在着外部的显现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并没有办法直接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 但是其心理活动则会影响其行为表现。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建立数据库, 根据教育对象来进行跟踪性的调查, 进而根据数据的反馈来进行教育对象的分析, 选取恰当的时机来进行教育。教育者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时机的获取, 进而根据预设的目标来进行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探索

1.坚持信息技术与传统手段的结合, 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际效果非常明显, 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观念上存在着重视创新却忽视传统的问题, 很多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信息化就需要抛弃传统的纸与笔的束缚, 认为信息的传输渠道非常单一, 信息的表述也过于简单, 实际的信息含量非常小, 进而需要被时代所淘汰。这样的观念影响使得教师更加注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上的创新, 但是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形式, 却没有认识到内容的重要作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注重其趣味性及娱乐性的传达, 却没有充分突出其思想性及知识性。教育者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件的细化, 因此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加具有冲击性, 这就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形式上, 却忽略了课件的内容, 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及思想性没有充分传达, 实际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在进行思想政治的随机教育中, 教育者需要利用面对面的方式来进行细致的启发与引导, 及时解答受教育者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结合实现了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二者之间属于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2.信息技术与教师情感投入结合, 实现技术手段与情感上的统一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实现了现代信息媒体技术上的充分发挥, 由于其具有传播速度快及即时性比较强的问题, 这就使得现代化教学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和地域上的阻隔, 利用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及互联网等方式来实现教育内容上的不断落实。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来看, 教育者存在着重视技术的应用却没有认识到学生情感交流的作用。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依靠相关工作部门提供的网络课件、网络教育资源等, 实现教育内容的照抄照搬, 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受教育者在思想上的启发和引导, 忽略了其在情感上的互动, 仅仅是利用学生注意力及兴奋点的调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巩固受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提高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信息的互动及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交流,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者充分地利用教育资源来实现受教育者思想上的启发, 加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启迪受教育者的心灵和智慧。

3.信息技术与教师素质提升 “两手抓”

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教育资源的实际信息数量更大, 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科技素质的提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来进行资源的获取及利用, 为其提供了便捷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重复性的劳动及低效性的劳动, 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来看, 教育者出现了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却轻视技术提高的现象, 也就是一部分教育者重视网络资源的获取及利用, 却没有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调研及备课, 其只是对收集的内容进行简单归纳和教育, 对其调研能力及归纳和分析能力造成限制。更加重要的是, 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结合, 教育资源利用更加充足, 这样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者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渐渐地忽略了其个人教育能力及综合素质上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由于教育者主导地位未变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呈现巨大的变化。教育者的政治素养直接关系到政治的发展方向及思想上的格调, 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教育者主观能动性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实现教育效果的理想化, 实现教育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及高效化。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担着思考、推理、判断及决策的作用, 因此信息技术无法完全替代教育者。一部分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则是采取下班级及进宿舍的方式来进行针对性的解决等。从理论的角度来看,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育者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 但是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却没有充分的发挥, 教育者一直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没有充分发挥。教育者需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辅助作用, 教育者在教育中需要认识课前调研、备课及教育准备会等的作用, 充分认识到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其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转变过于依赖信息技术的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结语

总而言之,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传统的静态性、平面性的发展趋势, 实现了动态性及立体化的发展。教育者需要认识到教育内容上的客观性及自主选择性, 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实现创新与传统、信息技术与情感互动上的集合, 引导受教育者主动进行知识的获取, 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教育者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自身的充实与提高,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树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上的优势,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理想化。

参考文献

[1]陈春雷、周斌芝:《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0期。

[2]付国辉:《论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的整合》, 《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

[3]王钰、王丽丹:《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探索和思考》,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

[4]刘军、葛国文、魏瑞荣:《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5]邓贵林、黄梦雨:《浅谈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7期。

[6]方晓明:《浅析信息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

学会运用你的幽默 篇3

幽默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 优化教学环境, 形成愉快氛围。

学生在兴奋状态下和在沉闷乏味中学习, 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有笑声的课堂, 学生总是易于合作的。听名师讲课我们如沐春风, 不仅佩服他们渊博的学识, 更感受到幽默的谈吐、翩翩的风度, 以及师生间的和谐。

2. 揭示人生哲理, 开启学生心智。

教师课堂上的幽默总是和深刻的见解结伴而来, 它激起感情的涟漪, 让学生久久地回味。语文课上, 老师总结守财奴葛朗台的形象时, 叹息道:“可怜他除了钱之外, 一无所有。而钱是用来干什么的?能购买幸福吗?”只两句话就给学生深刻的启示。

3. 传递爱的信息, 增强学生的信心。

幽默是宽容和爱的艺术, 它在轻松的谈吐和机智的微笑里, 透出关怀、理解和信任。在一堂公开课上, 一名女生回答问题时声音发抖, 老师说:“你回答得很好, 就是气儿有些接不上来。”全场一片欢笑, 学生们在笑声里感受到老师的和善与期待, 内心充满感激, 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4.钝化批评锋芒, 保护学生自尊。学生答错一位名人的籍贯, 老师笑着说:“是啊是啊, 他也有搬家的时候。”夏天的午后, 有人撑不住打起瞌睡, 老师笑嘻嘻提醒大家:“有位同学最热爱学习啦, 都睡着了, 还坚持捧着书呢!”同学们“哄”地笑开了, 睡觉的那位也惊醒了。老师意犹未尽, 俯下身子问:“睡得可香啊?”学生慌忙说:“不曾睡着。”“不曾睡着?为何鼾声如雷?”持久的笑声驱散了午后的疲乏, 沉闷的空气被快乐代替。

5.用自嘲摆脱困境, 避免情绪尴尬。人难免出错, 大庭广众之下, 世俗之人情何以堪?幽默是心理健康的良药, 借助自嘲, 可以化解尴尬场面。一位理科老师授课时, 于激情之中冒出一句家乡话, 同学们大笑起来。老师镇定自若, 用方言慢慢念道:“普通话不够用, 如皋话来补充。”敢于自嘲的人, 别人就不敢轻视, 坦率地承认自身的不足, 教师就赢回了学生的谅解和尊重。

6.营造快乐空气, 滋养健康心田。学生食堂因锅炉故障而延迟开饭, 班主任陪着孩子们说笑话儿。有人抱怨说:“怎么还没好?要吃上这顿饭真不容易啊!”有学生抢着说:“你以为白米饭就那么容易吃到嘴?一粒米七斤水呢, 中间还要播种、插秧、收割、还要脱粒, 再碾成米。”有人叹息道:“也不知道现在到了哪一步。”大家七嘴八舌的, 有的说“快了快了, 白花花的大米已经进了厨房”;有的说“早着呢, 也许小秧还没插呢”。纵情欢快的笑语让等待不再漫长, 食堂里所有的人都受到感染, 个个脸上漾着笑意, 原来推迟吃饭是这样的有趣!

幽默教学效果的达成

1.乱词错用混搭法。巧妙借用其他行业的词汇, 表达特殊的含义。可以篡改歌词、贬词褒用、移花接木。例如:头脑“短路”, 身体“零件”, 字如“醉拳”。某老师缠着纱布进教室, 面对一片疑惑的目光, 他坦然一笑:“昨天遇上了一场马路杂技表演, 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2.前提错误归谬法。根据假定的前提去推理, 得出荒唐可笑的结论, 造成喜剧效果。因为学生写字像“甲骨文”, 老师变成“考古专家”, 所以, “咱班是人才培养基地, 专门培养专家级的教师”。有人频频转头, 可以得出结论:裁缝怎么把领子开错了方向?

3.坦诚相告自我解嘲。如“最喜欢做的事是———收藏钞票”, “奶奶当年下定决心偷番瓜, 不怕牺牲抱回家, 救活一家几个娃”。

4. 句意转折欲擒故纵法。

用“但是”“除外”等造成意外效果。如:有个同学很勤快, 帮妈妈用电水壶烧开水, 但是, “它忘记拔插头了”;“作业不用交, 可以睡懒觉———这是毕业之后的事”。

5. 因果倒置歪理邪说。上课打瞌睡是因为“学得太辛苦了”。考试作弊是“追求进步”的表现。

6. 巧用修辞。

如“春游的路上要走好了, 可别“丢人”啊;门卫的眼里能透出“x”光;你比哥哥姐姐们大多了, 你就多让让他们吧。这些就运用了双关、夸张、反语得手法, 增强了喜剧效果。

7. 合辙押韵。

汉语的节奏感很强, 声调和谐优美, 巧妙安排词语可以在说话时押韵上口, 造成很美的感觉。如:“台上眉飞色舞, 台下昏昏欲睡;上课头昏脑胀, 下课两眼发光。”“一滴水, 一滴油, 不让一滴白白流。”

8. 装痴傻。如:“啊, 原来名星说过的话才是真理啊!”

教育幽默的实践运用 篇4

关键词:《弟子规》,养成教育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重要蒙学教材之一, 是古代贤人智慧的结晶,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随着国学热的升温, 《弟子规》 也备受重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离不开经典的熏陶, 而《弟子规》恰恰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和德行教育培养的有效教材之一。 因此, 在当今这个道德缺失、民族文化弱化的社会, 将《弟子规》 应用于学生养成教育中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弟子规的精神内涵

《弟子规》是清朝学者李毓秀所作, 原名《训蒙文》, 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是一本启蒙读物。全书的主要内容可用开篇的几句话来总括:“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从七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应该孝顺父母, 维持家庭和睦, 做人做事应该谦虚谨慎, 友爱恭敬, 诚实守信, 亲近高尚渊博的人, 不断地去虚心求教, 提高人生修养。并且它通过113个具体事件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应有的做人原则, 可直接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标准。因此继承了儒家孝、悌、仁爱等思想的《弟子规》在当代有着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 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促进社会和谐。

二、将弟子规的精神应用于现代教育实践

弟子规虽说是一本儿童启蒙读物, 但在“国学热”升温之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 不仅是儿童, 当代青少年同样应该学习《弟子规》, 并且应该把它引进教学中来, 让传统经典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学生。

(一) 教师方面

1.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我国古代著名学者韩愈曾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新课标也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所在, 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弟子规》作为经典文化, 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 老师们也应该大力倡导学习这种精神内涵, 用心耕耘, 让《弟子规》的精神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

2.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我们知道学生处于一种学习期, 身心各方面还不太健全, 对于事物的善恶美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他们善于模仿、可塑性强。作为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 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他们。因此, 老师们以身作则去学习、 践行《弟子规》, 言传身教去影响感化学生, 时刻做学生的榜样。

(二) 教学方面

1. 利用课前时间讲读《弟子规》。《弟子规》三字为一句, 读起来朗朗上口, 让学生在课前诵读五到十分钟, 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诵读完之后, 老师加以点评, 进而向学生讲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比如, 让学生默读、大声朗读、跟读、拍手读、师生接读、唱读等。各种不同的读法交换使用, 可避免单调无趣,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在教学过程中用《弟子规》引导、教育学生。为了在课堂上更有效领悟文明精髓,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通过图片、 视频等方式来绘声绘色学习弟子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如发现学生读书时心不在焉, 就可用《弟子规》中的话来提醒他:“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如发现学生有辱骂别人的现象时, 应告诫他:“奸巧语, 污秽词, 市井气, 切戒之”。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内容中穿插这些内容, 比如我们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时, “我”因为天气不好不去上学, 爸爸妈妈怎么说我都不听, 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说, 我们在诵读《弟子规》时曾学过 “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等等。利用这种教学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经典文化的氛围。

3. 课后分成小组相互交流理解诵读情况。教师可组织开班会, 选取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弟子规》的文化知识。如通过讲《黄香温席》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冬则温, 夏则清”的含义。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兄道友, 弟道恭” 的含义。还可设置情景表演法, 让学生参与其中, 在欣赏和表演中探讨如何学好和践行《弟子规》的精神内涵。

三、《弟子规》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使用的局限性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 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弟子规》讲述的是与人交往的礼仪规范, 在很大程度上学习它是为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我们也知道经典文化是历久不衰的, 但《弟子规》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在当今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内容不合时宜。

(一) 限制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弟子规》中的“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谏步入, 悦复谏;号随泣, 挞无怨”。意思就是, 父母说的话你要立刻答应, 不能迟缓, 向父母提建议时, 父母生气便可以随意鞭打孩子, 而孩子明知自己没错, 也不可以反抗, 应该毫无怨言。这与当代我们所倡导的培养孩子独特的创造力是相背离的。“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即便是父母也有犯错的时候, 而不应该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的权威。

(二) 书中内容与当今倡导价值观相矛盾

在当今社会我们大力倡导和谐社会,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互帮互助, 互敬互爱。在《弟子规》中“彼说长, 此说短;不关己, 莫闲管”, “说话多, 不如少。唯其事, 勿佞巧”。这句话在当代看来就是强调明哲保身, 不该你管的, 就不要挺身而出, 话不要多说, 多说会招惹是非。如果学生不辩证地去学习鉴别内容, 难免会长成一个自私自利之人, 这样的话就与我们倡导的学习它的精神内涵适得其反了。

四、结语

教育幽默的实践运用 篇5

1.1音乐教育的内涵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其主要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组织的乐音对自我情感进行表现,如何能够通过美妙的音乐来进行自我心灵的展现。对于学生的“心灵”而言,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文字”,而音乐教育则主要是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引导,通过音乐所展现的一种美育的功能性特点去对人进行良好的教育。

1.2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

创新则主要指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且具有价值的事物的一种发展过程。而对于音乐中的创新而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巨大杠杆,意思是对人们内心深处正在沉睡的内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而对人们的创造欲望进行激发,加强人们的创新意识,对人们的创造能力不断进行加强和提升。对小学音乐课堂进行音乐创新教育,就是运用这种具有创造和创新的典型特点,在对儿童进行音乐素养培养的同时,对其内心深处具有创新精神的火花进行点燃,从而开发潜在的智力进而思维模式,启发创造,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小学课堂中创新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2.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对于教师而言,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提高,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随着现今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何去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创造良好的教学方法已经对小学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对于传统教学当中的对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灌输的方式已经很难再适应现今的教育教学的发展。虽然对于教学知识的整体结构来说,音乐依然具有一种规律性的理论需要直接对学生进行传授,而音乐所具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典型的性质,则更需要学生依靠自我的想象力去进行自我的再创造。

2.2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

对于音乐的教学方式而言,应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构建一种无权威的教学、学习机制,在课堂中体现一种自由、和谐且具有师生双向交流的教学形式。体现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审美信息,在真正意义上体现教学之间的平等关系。除此之外,教师应该逐渐将自己从一个“教书匠”演变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伙伴”,为学生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

2.3增强教学中的民主意识

在小学音乐课堂当中应当着重体现教与学之间的民主意识,教师应当最终学生的人格,能够更好的维护学生自身的自信心以及自尊心,不管学生对音乐是否具有一定的天赋,也不管是否能够具有良好的优势,都应该接受他们所具有的被音乐教育的权利,去真正热爱和关爱每一个学生。

三、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

3.1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和探究环境

想要实现创新教育,其基本前提条件就是要有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果在课堂教学当中不能基于学生自由、宽松想象的空间,则很难实现自我创造。据有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在没有一定的压力、负担的情况之下,其心理及思维活动方式都会相对比较活跃,而这时候便很容易产生一定的联想。因此,对于教学而言,教师应当主动的营造一个良好的、轻松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进一步消除学生心理的紧张情绪,使得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通过愉快的方式更好的学习和想象。

3.2对学生的认识兴趣进行激发

“兴趣”是人体当中带有一种趋向性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只有某个人对某件事物具有兴趣的时候,才会进行自我主动的、积极的探索,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要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良好的设计,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对音乐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兴趣去主动的对课程进行学习和探头,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

3.3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当中应当确定学生的主动性,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当中更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依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设定一定的目标和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的进行钻研和学习,在学习过程当中出现困难的时候,运用良好的方式进行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摆脱原有的困难,达到一定的突破。

3.4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普及,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因其具有良好的传输功能和独特的优势,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方式逐渐活跃开来,而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变的都比较快,对一些新鲜的事物都会极为感兴趣,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同学当中最先发现的人之一,而对于计算机教学方式而言,他可以帮助学生将音乐教学变得更为具体话、立体化和形象化,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这时便可以利用多媒体适时巧妙演示,通过诱导、点拨,使学生沟通遇阻的思维,从而冲破障碍。

摘要:在小学教学当中,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辅助教学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没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在教学方面往往很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实践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从而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创新精神垫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学,音乐课堂,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孙佳宾.论音乐创造思维中的哲学意识及其思想属性[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02)

[2]刘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唱歌教学的目标定位、内容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佟贺.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语文教学幽默运用的技巧 篇6

幽默, 它是一种融智慧和学识于一身的艺术, 人人都喜欢, 随波逐流、千篇一律的幽默不难做到, 但是真正地拥有幽默的胸怀和意识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这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争取, 我们不能坐享其成, 否则, 一来我们的教学幽默会匮乏, 二来别人的幽默也不一定适合我们用, 三来别人的幽默套在自己这里难免会不那么自然。所以, 除了引用别人的教学幽默, 我们还需要学以致用, 学会一些教学幽默的方法, 可以多收集些幽默素材, 然后分析它为什么使你发笑, 它运用了什么样的幽默技巧, 幽默素材读多了, 你就会发现语文教学幽默无穷无尽, 但幽默的方法不过就那么几种。

1. 运用修辞方法

例如, 运用比喻, 用某些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抽象费解的内容, 使所说明的道理具有趣味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 语文课上, 老师正在讲课, 一名同学听课走了神, 玩起了圆珠笔, “咔嚓咔嚓”很“尽兴”。老师停了下来, 可能本想把那名同学叫起来批评一顿, 但想到他可能也是处于无意, 于是说:“讲课的时候是不需要伴奏的。”学生们笑了起来, 那个同学不好意思地收起了笔。

教师在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 能够恰当地把握时机使用教学幽默, 把学生制造出来的“咔嚓咔嚓”声比喻为“伴奏”, 学生通过教师的比喻也意识到了伴奏是不应该出现在课堂上的。一个简单的比喻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更容易接受, 巧妙地维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

双关是修辞格式的一种, 即表面说的是一种意义, 实际指的是另一种意义, 一语双关常常用在一些不便明说的事情上, 常常话在说此, 意在说它, 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正面的冲突, 双关有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两种。

例如在课上, 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一首七绝, 这位同学刷、刷、刷很快默写出来了, 但字写的又高又大, 占据了二分之一的黑板, 引得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 而该生看着自己的“作品”, 颇有得意之色, 老师待同学们平静下来之后说:“这位同学的默写全对了, 但是‘字高字大’就不大好了!”随即在黑板上写出“自高自大”。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缺点, 含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使学生在思而得之的欢声笑语中受到教育。

2. 借用各种体裁

漫画幽默,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时候运用漫画, 使课堂生动有趣,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幽默性的绘画, 多采用比喻、象征、寓意、对比等手法揭露事物的矛盾, 有较强的战斗力, 漫画以其独具的形象性, 以不着一字的精辟性, 使它与语言幽默不同, 它需要学生仔细观察, 从而了解其中的内涵, 它可以使你省去很多口舌, 让学生自己看着漫画思索的过程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

有一次考试以后, 班上的许多同学成绩不理想, 被数学老师批评了一顿, 因而情绪低落, 心情不佳。于是, 在当天的作文课上, 语文老师出示了一幅漫画, 要求同学们根据漫画写一个小故事, 再写一段小小的评论。漫画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小孩走路, 跌倒了, 爬起来继续走路, 可小孩又跌倒了, 旁边写着一句话:“早知道还会跌倒, 我当初为什么还要爬起来嘛?”孩子们看后都笑了, 笑后都写了评论, 之后就不再情绪低落了。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 前面所类似于谜语的谜面, 后面是谜底, 即本意, 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它往往省去后一部分不说, 故称歇后语。歇后语幽默并不是生搬硬套一句歇后语就可以的, 而需要灵活地运用。要想游刃有余地运用幽默歇后语, 首先你必须博览群书, 收集众多的歇后语, 然后根据其内容, 思考这些歇后语该用在什么场合, 怎样运用才能产生幽默的效果, 以便在合适的时候派上用场。展示你不凡的口才。比如, 当你看到“背心上挂镜子———照人不照己”这句歇后语时, 你就可以想, 孩子们不是总看到别人的缺点,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吗?

3. 巧用表达方式

书面语言幽默, 是指教师在板书或作业评语中运用幽默手段来“幽而默之”, 以达到教育学生之目的。如有一位教师对一个写作文爱用“了”字的学生写了这样一段批语:“该用‘了’, 你不用‘了’, 不该用‘了’尽是‘了’, 你‘了’字用得太多了, 希望今后不要滥用‘了’了。”学生看到老师的‘了’字评语和自己的‘了’字作文相映成趣, 欣然接受老师的批评并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动作幽默, 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幽默化的眼神、表情、体态、手势等动作来形象地“幽默一下”,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沉思。

例如, 一节作文课上, 教师是这样点评一篇不加标点的作文的。教师上气不接下气地由站着念到红脸弯腰直到不得不蹲下, 学生困惑地说:“老师, 停顿一下再念吧!”老师则喘着粗气笑着说:“可文中没有标点呀, 停不下来!”学生们善意地笑了, 一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在学生写作文时, 经常会犯不写标点符号的错误, 虽然老师总是强调但学生怎么都记不住, 这位语文老师用自己夸张的动作 (上气不接下气地由站着念到红脸弯腰直到不得不蹲下) 来代替苍白的语言告诫,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犯错误的学生在看到老师的夸张动作时, 笑过之后, 一定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非改不可了。

4. 故用荒谬奇解

所谓奇解, 就是根据传情达意的需要, 运用语音、词汇、语法等手段, 临时赋予一个词语原来不曾有的新义而作出奇特新颖解释的一种表达方法。

婉曲释义法, 根据教学艺术的需要, 对某些概念、词语的内涵、外延做巧妙或歪曲的解释, 即可形成独特风味的幽默艺术。美国艺术幽默作家安彼罗斯·迪尔斯即利用释义这一手法编纂了一本不同凡响的《幽默词典》, 对一些原先枯燥乏味的名词作了新的解释, 使人读后, 对事物的本质有豁然顿悟之感, 而且引人入胜, 别有一番情趣和风采。比如, “政治”:指谋求利益而从事的公务;“外交”:指为本国而撒谎的活动;“和平”:指两次战争中的一段间隔;“坦克”:指超级大国用来拜访朋友的交通工具, 等等。有一位语文教师就很注意在教学中使用幽默语言,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找早恋学生谈话, 用“男女间情感过近了”;说“偷东西”, 是“没经主人同意拿东西”;说“吸烟”, 是“慢性自我摧残”;说“上课随便说话”, 是“语言失控”等。

例如, 一位语文老师在讲公开课的时候, 由于前来观课的老师甚多, 堂上的气氛显得过于严肃, 学生有点紧张, 老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想要举手回答问题却又不敢, 害怕回答错了。老师为了鼓励学生, 说道:“你看你看, 有好多同学都准备举手了, 手都动起来了, 哎, 怎么还没有举起来啊, 可能是有点不好意思?好, 不好意思举手, 那手放在桌子上的都算举了。”同学们笑了, 干脆举起了手, 化解了尴尬气氛。

歪理“斜”说, 或称之为正话反说, 也就是说反话, 可以在明明知道对方的想法或意图的情况下, 故意装作不了解, 而从反面说, 使对方在你的委婉中明白你的意思, 而不至于太伤人的自尊, 也可以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 故意从另一个角度去说, 使提出的意见不至于太尖锐。

例如, 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前与学生的一段对话:

师:同学们是否预习课文了?

生:预习了。

师:同学们预习过程中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呢?

生:有。

师:有疑问的地方有没有问问你们的父母呢?

生: (低下了头) 没有。

师:看来同学们都善于“独立学习”了!那么我们现在就来一次“共同学习”吧!

同学们笑了一笑, 似乎明白了不应该这样的“独立学习”。

教师面对学生预习课文之后没有请教父母来解决不懂的问题这一状况时, 运用了教学幽默, 也就是临时赋予一个词语原来不曾有的新义而作出奇特新颖解释的一种表达方法。“独立学习”本来应该是褒义词, 而在这里教师用的是贬义的意思, 意在批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懂得向他人请教问题和学习。同学们也正是通过老师对“独立学习”奇特解释, 明白了以后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不懂就要问。

教育幽默的实践运用 篇7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以由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为首的诸多社会科学家共同提出的全新理论,相较于之前的心理学来说,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人类的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积极向上的品质,并研究人类的积极情绪感悟、积极认知过程、积极的性格特征等方面。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偏向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是将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以及积极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全面促进个人、群体和社会相互促进发展并趋于完善的科学。

二、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1.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发挥学生个性优势

世界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一句话“积极地心态决定人的一生”,而积极的心态主要是指自信、进取、诚实、创新、谦逊、自我调节以及抗压能力等。而在当今这个社会,随着应试教育的不断推进,家长们都有着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这就间接导致学生的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都比较的大,同时,由于学习压力的存在,使得许多学生的个性优势被压迫。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并且在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之中,还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例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专门开设心理课程,在心理课程上,教师向学生传输一些积极乐观的信息,并向学生简述“张海迪”“海伦凯勒”的故事,告诉学生,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不要畏惧失败,只有积极向上的面对人生,才能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增强技能训练,提高心理抗挫能力

虽然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到了学生耐挫力的培养和积极处理事情的方式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但是对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的投入是大大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的,特别是心理训练活动方面,往往将学生的情绪和体验置于忽视的地位。要知道,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大大的增加人们的满足感,而满足感的增加又将会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活动力。对于学生来说,激发其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能提高相应的教育教学质量,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更能促进他们的积极人格的养成与完善,磨砺出能够自如应对其面对困难时的人生态度。在这个物欲横流、压力巨大的社会中,只有内心的强大,心态的积极,才能够不被消极的因素影响,才能够以最本真的自我继续的奋斗。例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专门安排心理专业的教师来进行对学生的心理调节技能培训,教导学生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情,排解自己的压力,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3.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积极的道德人格

积极的道德人格是指人们为追求某一道德规范原则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而要想培养积极的道德人格,就需要将积极心理学贯彻其中,因为积极的道德人格的形成与积极心理学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人格,首先,需要向学生灌输自身的尊严、价值等,并要求学生能够自觉地履行道德责任,并按道德规范继续进行生活和学习;其次,矫正学生扭曲的道德价值观,因为社会的物欲横流,使得一些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开始扭曲甚至变形,因此,必须要运用积极心理学来矫正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但是仅仅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利用情景,让学生换位思考;最后,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要想不迷失,不再一次的犯错,就必须要增强学生对于道德的判断力,因此,必须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标准,并就学生们常见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以解开学生的道德困惑。

4.师生共同努力,提升积极心理学教学效果

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可以充分的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促使学生和教师携手共建和谐校园。教师、学生乃至家长都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参与者,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乏的客体,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得他们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作用,就能形成最有效的资源。在塞里格曼等人看来,心理健康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无论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化程度存在的差异有多明显,建构心理健康的能力是每一个青少年所共同拥有的。所以,灵活的掌握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家庭乃至社会融合,从而使得学生接受的教育能够更好的符合社会及人类的发展需要。

上一篇:教育歌谣下一篇:舞台艺术语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