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歌谣

2024-10-04

教育歌谣(精选11篇)

教育歌谣 篇1

现在,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教学时重视英语知识的灌输, 但是忽略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所要培养的师资目标具有特殊性, 学生在以后从事幼教时必须具备出色的双语表达能力, 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知识。可是, 在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偏爱音乐、舞蹈、手工、绘画, 而忽视文化课尤其是英语的学习。英语基础本来就薄弱的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很低, 所以采用歌谣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文歌谣教学的重要性

1. 提高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1) 要让学生学好英语这门课程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其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入歌谣, 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使他们轻轻松松地掌握知识。在英语教学中加入歌谣, 会使英语单词或语法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紧张、忧虑情绪,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英文歌谣融入了音乐、舞蹈、色彩和情节在内, 这些又正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爱好和擅长。学习英文歌谣可以激发他们去感受、模仿、表现, 当然也可以提高其学习兴趣。

2. 教学形式多样, 课堂丰富多彩。

歌谣的应用丰富了教学形式,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歌曲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热身环节, 应用歌谣热身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例如, 可以用“who is wearing yellow today”和学生互动;在节日的季节可以唱“happy new year”或“merry chrismas”进行问候。在新课教学过程中, 穿插歌谣可以调节课堂教学节奏, 消除学生的疲劳。例如, 在学习水果的单词时, 可以唱“Apple song”。在课堂结束时, 可以唱“so long, farewell”, 回忆学过的知识。歌谣教学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使课堂丰富多彩。

3. 训练学生准确发音, 改进语音、语感、语速。

英语歌谣合辙押韵, 节奏鲜明, 是训练发音、培养语感和节奏感的绝佳材料。如歌曲“Animal fair”不但押韵, 而且有绕口令的元素在里面, 如果要把歌曲唱好, 就要吐字清楚, 发音准确。

4. 提高运用能力, 记忆持久。

英语歌谣朗朗上口, 愉快动听, 学生可以随时哼唱, 比如在上课的路上, 可以唱“on the way to school”, 坐在车上的时候唱“the wheels on the bus”, 下雨的时候唱“rain, rain, go away”等。

5.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学习西方文化。

英语歌谣可以给学生以美的教育,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的目的。“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通过教唱歌曲向学生输送大量的语言信息和西方文化, 让学生在学唱英文歌曲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 有助于了解外国人的生活、传统、历史、社会等。如, 节日歌曲, “jinglebells”, “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有关历史的“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等。

二、坚持原则, 发挥效应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英语歌谣教学时, 要围绕幼儿英语教学的原则, 即“重在培养兴趣, 关键在发音准确, 力求使幼儿在不感觉有任何负担的愉快情绪下, 学会丰富的英语词汇, 掌握简单的日常用语, 养成学习英语的习惯, 为今后的提高学习打好基础”。另外还要特别注意:

1. 适时适度。

虽然歌谣优美动听,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使用得太多, 会干扰正常的教学内容。毕竟歌谣教学只是英语教学的一种方式, 而不是全部。使用得太少, 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更谈不上技能的训练。所以, 英语歌谣教学应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2. 精心选择歌谣。

在决定要使用英语歌谣教学时要精心选择歌谣。

(1) 选择与单元主题或授课内容相关的歌谣。学生通过唱歌可以巩固所学的英语单词和句型。如果选择一首和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歌谣, 就会显得突兀, 不协调, 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然而, 如果是专门利用一两个课时教授英语歌谣, 那就要明确歌谣的内容和教唱的目的及意义。

(2) 内容应能用动作表现, 歌谣要能唱演结合。优美欢快、愉悦身心的旋律是英语歌谣吸引学生的关键,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所要教的幼儿来说,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 用动作表现出歌词的含义是少儿最乐意做的。在英语歌谣教学中, 根据儿歌的内容加入一些形象的动作, 即使只是简单的几个动作, 但它对幼儿学习语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所以, 选择的歌谣最好是用动作表达。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歌谣教学亦如此。老师只要按照“反复欣赏, 简略介绍, 逐步跟唱”的方式让学生习得即可, 剩下的交给学生去创作, 如改编歌词, 设计动作等, 利用学生的头脑风暴, 丰富歌谣的魅力。

三, 掌握方法, 有效应用

1.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工具把VCD教学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英语电视节目及电视录像、幻灯片、电影、动画等引入课堂教学, 可以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而且方便教学, 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 提高教学水平。此外,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注意学生的学习信息的反馈, 发展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2.全身反应法。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 但大多数幼儿还保留直觉行动性思维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英语歌谣动作性的要求。所以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时一定要强调这方面, 最好给每首歌谣都附上合适的动作。如“if you’re happy”和“shake my hand”两首歌曲中有明显的动作, 一定要表现出来。

3.情境表演法。

英语歌谣中有一些是带有故事情节性的, 可以让他们创设情境表演出来。一方面, 教师可以带幼儿到真实的自然界中感受儿歌。比如, “everybody jump”和“penguin’s dance”, 可以带学生来到操场, 蹦蹦跳跳。另外, 创设情境, 让幼儿扮演歌谣中的角色, 通过表情、动作理解和表达所学的内容。比如, “Awolf”和“Little cabin in the wood”。

4. 直观形象法。

英语歌谣中有许多关于人物、动物、事物的形象形态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一特点设计一些直观、形象、生动的动画或图片及玩具等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儿歌内容, 提高意义记忆的能力。比如:教学“who is wearing...”颜色的时候, 可以准备好颜色的卡片, 提到某种颜色的时候出示卡片, 并让幼儿找出班里穿着相同颜色衣服的小朋友。又如教学“round the clock”时, 可以准备一个小闹钟, 向孩子们形象地展示。

5. 创意改编法。

在英语儿歌中, 有很多都是同一旋律改写的不同歌词的歌曲, 如, “good morning to you”和“goodbye to you”及“happy birthday to you”是同一旋律;“are you sleeping”和“两只老虎”的旋律是一样的。此外, 还有的通过改换歌谣中的个别的单词丰富歌曲, 如将“ten little Indian boys”改换成“ten little fingers”。

6. 激励评价法。

建立适当、有效的评价机制是英语歌谣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以鼓励为原则, 根据学生对英语歌谣的掌握和创新程度给予多元化的评价。评价的标准主要是根据歌谣的难易程度, 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感、动作设计、表演进行评价, 这样学生就会保持学习动力和兴趣, 把英语歌谣学好应用好。

总之, 英语歌谣是英语教学中的一种有益补充, 只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掌握教学原则和应用方法, 恰当地、适时适度地运用歌谣, 不仅会使英语教学变得有滋有味, 对学前教育的学生, 对他们的未来也有利。

教育歌谣 篇2

讲安全,很重要。重教育,要防范。教室内,勿打闹。人追人,易摔倒。上下楼,靠右行。不乱推,不乱跑。坐窗边,不乱丢。丢下纸,砸倒人。做实验,须仔细。剧毒品,要注意。酒精灯,不乱吹。头有帽,小心戴。体育课,很重要。跑跳投,不能少。跨栏跑,要量力。保安全,是第一。扫清洁,有讲究。电扇转,须防范。擦玻璃,防划手。抹电灯,断电源。放学时,要站队。排整齐,不掉队。斑马线,要记牢。不乱穿,不打闹。放学后,不玩火。危险地,不要去。遇暴徒,讲手段。要沉着,重防范。陌生人,不要理。遇坏人,报案去。施工地,莫进去。防扎伤,防坠物。

雷阵雨,要躲避。高压线,须远离。大树下,莫躲雨。电杆前,遭雷击。大火起,不要跑。先报案,是第一。

闲话老北京歌谣 篇3

歌谣是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总称,是民间文学体裁之一。它起源于劳动之中,简单易懂的语言,明快流畅的节奏,深受百姓们的喜爱。《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歌谣以这种朴素而真实的文学形式,很快就在民间生根发芽,许多歌谣流传了上百年之久,但由于过于通俗的语言又很难使其登上大雅之堂,与之相关的文献记录也非常有限,因此歌谣的数量年年递减。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作为北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歌谣,在传承与延续这种特色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众多的北京文化当中,北京话又是独具特色的,这些看似最平常的语言,其实已经有了400多年的演变过程,这是一套最接近于普通话的方言。在相似的结构与发音中,却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它流传于北京地区,明显的儿化音、满族用语和土话,构成了这种特有的语言——北京话。因此不少人也将北京话称为“京片子”“胡同语言”,而这些特点又在京师歌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早晨起来梳小辫儿!”这首词尾加儿化音的歌谣,在内容上不但风趣幽默,朗朗上口,而且还将孩子天真顽皮的天性显现出来,读起来就有一种步入了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中的感觉,带有明显的北京风情。

再如这首《上轱辘台》的民谣:“上轱辘台,下轱辘台,张家妈妈倒茶来。茶也香,酒也香,十八个骆驼驮衣裳。驮不动,叫马楞,马楞,马楞,喷口水,喷到小姐花裤腿。小姐,小姐,你别恼,明儿,后儿,车来到。什么车?红轱辘轿车白马拉,里头坐着俏人家——灰鼠皮袄,银鼠褂,双子荷包小针扎。扒着车沿,问阿哥:‘阿哥!阿哥,你上哪儿?’‘我到南边瞧亲家!’瞧完了亲家到我家,我家没有别的,达子饽饽就奶茶,烫你‘勾儿的’小包牙!”这描写的是少女将要出嫁时的情景,歌谣里面有许多满语,如不了解其语境就很难理解其语义内涵,如“妈妈”是满语mama的音译,汉义为祖母。“马楞”,满族为“堪答罕”,是一种载重的驯鹿。“俏人家”是满族人指代“漂亮小伙子”的代名词,这里指新郎。“阿哥”是满族人对年轻男子的称呼。“饽饽”是满语,面点的总称。“达子、奶茶”为蒙八旗用语。“勾儿的”,北京土语,骂人的话,用在这里有打情骂俏之意。清初随着满人的入关,带来了大量的满语,在其影响下,原来的北京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满语在不自觉中被带入了人们的日常交谈中,至今在北京话中仍有大量满式汉语在使用,像“老家儿-父母”、“汗塌儿-小褂”、“哈喇-油类物品变味”、“点补-略吃一点”、“数落-责备”、“撺掇-怂恿”、“哈什-打哈欠”、“温朴-炒红果”、“奔得木-啄木鸟”等高频使用词汇都是遗留下来的满式汉语。

另外还有一种歌谣是用北京特有土语唱念的,用北京特有的语音念出来时,不仅节奏性强而且非常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如“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儿,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肉,你不吃给狗吃。”这里的“水牛儿”在北京土话中特指蜗牛而不是南方的水牛,如果是不明就里的人就会觉得一头雾水不知其意。还有“莲花莲花灯,今儿个点了,明儿个扔。”这里的“今儿个”指今天,“明儿个”指明天,北京特有用法。还有“铁公鸡、瓷仙鹤,玻璃耗子、琉璃猫。”这首歌谣在读音上展现了北京土语的独有的读法,其中 “仙鹤”要读成“仙豪”,而“耗子”也是北京人叫老鼠的特有的叫法。这首歌谣的主旨是讽刺那些爱占便宜却不舍得花自己钱的吝啬鬼,其中以鐵、瓷、玻璃、琉璃几样光滑物品来形容这类一毛不拔的人,显得形象贴切,尤其是在读音发生变化后,整首歌谣读起来更加合辙押韵增色不少。

编辑/韩 旭

教育歌谣 篇4

1. 爱的教育, 就是让孩子们学会感恩

那是一个下着大雨的傍晚, 黄老师的儿子放学回来了, 她担心地问他:“下大雨有没有淋湿呀?”话语间, 她惊讶地发现, 儿子不但没有淋到雨, 而且身上丝毫没有一点雨水的痕迹。儿子告诉她:“妈妈, 是一个大哥哥用自行车带我过来的。”直到后来, 她才了解到, 是她从前的一个学生用自行车带着孩子送回来的, 为了孩子身上不淋到雨, 他用雨衣把他裹得严严实实的, 这一接一送啊, 就是三年多, 每到下起大雨时, 这个大哥哥总是会准时地出现在她儿子的校门口, 将她儿子安全地送回家。

说起这个事, 还要源于十几年前。学生王同学, 在黄老师班上就读, 家境很困难, 老师除了对他的学习很关心, 并且对他的生活上也很关照。有一次王同学不小心把教室的黑板给弄坏了, 那时的黑板是一种玻璃材质的, 大家还不是很清楚如何保管这种新式的黑板, 作为班主任的她, 自认为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一笔赔偿费对于一个穷苦人家是多么大的影响, 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 黄老师知道情况后, 站在了学生角度把责任推到了自己身上, 就这样, 黄老师替学生承担了下来, 对于一个条件艰苦的青少年来说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之后他的母亲告诉他, 那时他们年轻的黄老师自己的孩子年幼体弱、感冒发热, 也是急需要用钱的时候, 而黄老师先给他垫上了。

这个孩子并没有考上大学, 毕业之后他在一家工厂上班, 感激之情深藏内心, 又不知道怎样的感谢老师, 直到有一天, 他知道了老师的儿子在附近读书, 多年以后的他, 最终想到了雨天用自行车接送她的儿子这样的方式来报答老师。

也许我们的教育成果不完全要用成绩来体现, 也许我们的教育未来不需要用金钱来衡量, 但我们的教育价值一定要用是否懂得感恩来提升, 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这个教育是成功的了。

2. 爱的教育, 就是让每个孩子创造自己的奇迹

1998年, 家住上黄浒庄村的张同学, 初一那年偏科现象很严重, 数学基本能考满分, 但像语文这样要花时间去学习的科目却基本不学, 甚至逃课玩起了游戏。黄老师为了使他将所有的心思放在学习中, 用心去学习, 她绞尽了脑汁。随后, 她陪同家长一起把孩子带到村庄附近的田里, 六月的大伏天, 她与这孩子一起在洒了粪的稻田里拾稻草, 那淋漓的汗水不断地从老师的额头和背上流出来, 衣裳都湿透了, 她仍然坚忍着弯着腰前行着。最终, 没过几个小时, 那孩子也坚持不下去了, 这样的农家活让他顿时感受到了他的父母为了供他读书, 每天在田地里干活的艰辛, 更知道了老师的用心良苦。黄老师语重心长地对这孩子说到, 你看, 学习比起工作他可能更容易些, 而你的父母为了你的学习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回到学校的几天里, 班级却一直不见黄老师的身影, 校领导告诉他们, 你们的老师因为劳累过度, 严重的颈椎病发作晕倒在家, 正在住院治疗。此时教室一片宁静……

最后, 这个同学顺利的考取了市光华中学, 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江苏大学, 最终没有辜负父母和老师对他的一片期望。

3. 爱的教育, 就是让有才华的孩子梦想飞扬

黄老师还是一位非常注重教育细节且充满生活激情的人。她为高三的孩子布置教学表彰橱窗的时候, 分别给不同层次的同学起了不同的主题语去鼓励他们, 她给成绩最好的叫“用拼搏打造理想”, 并且用照片形式来进行表彰, 给成绩进步的叫“把握现在奋发向上”, 最后给临界生去想主题的时候, 为了既能起到表彰又不会引起伤自尊的现象, 就为了这个板块的名称, 她甚至找了很多老师和朋友帮助她一起想, 最终决定用“希望之星”作为了这个板块的标题。

名师出高徒, 这确实是对黄老师那样的教师而言的, 这么些年来的教育生涯, 早已是硕果累累, 桃李满天下。

很多学生已考上名牌大学, 有些学生还继续在考研的道路上, 更多的学生已在各行各业开启了创业之路。

4. 爱的教育, 就是让一代又一代的爱传承并得以升华

几年来, 黄老师带领的徒弟们也都陆续上了高三, 有的也当上了班主任这一职责;渐渐地, 身边的人也在黄老师的影响下, 在教育教学事业中更加用心, 成果倍出;每年教师节黄老师都会收到来自各地的祝福卡, 也不时会有走向社会、或事业成功的孩子们不远千里回来看望他们的老师。

如今, 已近退休年龄的黄老师, 仍然担任着高三繁重的课程, 在高二小高考期间也主动配合学校担任高二几个班的小高考科目, 最忙时, 每天上的课要达到8节课, 加上高三的科目, 一周要上到几十节课, 对于一个老教师而言甚至比年轻人的课程还担当得多, 有人不禁的会问到:黄老师啊, 你高级都评了, 也都快到退休的年龄了, 还要这样的卖力图什么呢!她总是会笑着回答:我们还得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啊!

雪花的歌谣 篇5

柳树用自己长长的柔丝,给雪花的歌谣摇起温柔可心的秋千。柳丝在空中轻轻的摆动,用自己特有的妩媚迎接雪花仙子的翩然而至。晶莹的雪花,把自己的身躯悄悄地贴到柳丝上,她显得那样幸福、喜悦、舒展。有几片雪花落到了金黄色的柳叶上,长长的窄窄的柳叶,是秋天一枚枚漂亮的胸针,雪花成了胸针上闪光的修饰。

校园里花圃中的成行成行的串儿红,红得像烈焰,串儿红用自己特有的喜悦给雪花撑开鲜艳的摇篮。偶尔,有一两片调皮的雪花落到串儿红上,真像小姑娘红红的脸蛋儿上,贴上了一两片白白的花瓣儿。红和白形成鲜明的对比,红让白显得更纯洁,白让红显得更娇艳。串儿红张开红红的小喇叭,迎接着雪花惊讶的目光。雪花把串儿红的芳香,写满自己的稿纸,然后用自己的琴弦,弹奏出优雅的旋律。

纯洁的雪花,用串儿红的小喇叭,把歌谣吹得远远的。用柳叶的小船儿,把歌谣洒满秋天芳香的河里。

简评:小作文有三个闪光点,一是题目自然清新,给人一种清风扑面的感觉。二是语言清新,多种修辞的巧妙使用,使小作文形成整体美、节奏美、韵律美的神韵,像花一样悄然绽放在读者面前。三是线索巧妙,小作者用雪花的歌谣做线索,用柳丝的秋千、串儿红的摇篮来贯穿全篇,小作文结构紧凑,浑然一体。结尾雪花的歌谣飘满在秋天芳香的河里,给人悠远绵长的想象。 (指导教师:石铁权)

教育歌谣 篇6

一、民族危机下催人奋起的旋律

1.伤心断肠的《松花江上》。《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久负盛名的《流亡三部曲》中的第一部,1935年张寒晖创作,血泪般的歌声控诉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悍然侵占我东北三省,践踏我国土,蹂躏我同胞,掠夺我资源的侵略罪行。该歌一经传唱,迅速不胫而走。到1936年“西安事变”前后,《松花江上》已传遍西安。从张学良到全体东北军官兵,从青年学生到普通民众,听之无不动容泪下,感同身受。中国共产党也充分利用了 《松花江上》的影响力,动员东北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联合抗日、一致对外”,不仅有力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也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舆论思想基础。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演讲中还特别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2]

2.倾诉衷肠的《长城谣》。《长城谣》创作于1937年,由潘子农作词,刘雪庵谱曲。《长城谣》以“万里长城”起兴,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中国的国家象征,不仅歌颂了祖国大地的富饶,抒发了对沦陷区故乡的思念,也控诉了日寇对我国的蹂躏,倾诉了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惨象,还表达了中国人民群众万众一心结成“新长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誓赶胡虏出边疆”的愿景。 整首歌曲苍凉悲壮,亲切优美,激发了民众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在武汉演唱《长城谣》进行抗日募捐时,打动了很多人。捐款箱前排起了长龙,连衣不蔽体的难民也捐出了自己仅有的铜元”[3]。

3.激愤悲壮的《嘉陵江上》。《嘉陵江上》是贺绿汀在1939年端木蕻良散文诗的基础上谱曲而成的经典抗战歌谣。此歌以极富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思想内涵,沉痛地描述了“失去了田舍、家人和牛羊”的同胞,“徘徊在嘉陵江上”,抒发了被日寇侵占而流亡他乡者对故土的深切怀念,“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真挚地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所犯罪行的切齿痛恨。“我已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同时也坚定表达了誓死收复失地、打回老家的信心和决心。“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把我那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从而谱写出又一首广为人民群众传颂的、激励人民奋起抗战的“思乡曲”。

从创作时间上看,以上三首抗战经典歌谣产生于1935、1937、 1939年;从创作内容上看,对“抗战救亡”主题的认识和理解一脉相承并逐步深化。由《松花江上》的追问:“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到《长城谣》的愿景:“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再到《嘉陵江上》的信念:“我必须回去,把我那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可以说完成了一个圆满的“轮回”。三首抗战经典歌谣,不仅蕴含着人民群众卫祖国、保家乡的要求,而且反映了人民群众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从抗战初期的悲怆迷惘,到坚持抗战到底的勇气决心,再到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

二、民族抗争下冲锋陷阵的号角

1.振聋发聩的《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抗战歌曲。1935年5月,在电影《风云儿女》公映后,《义勇军进行曲》立刻引起人们的共鸣,在社会上广为传唱。《义勇军进行曲》仿佛一针强心剂注入中华民族的心脏,激励着中国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高亢激越的旋律,振奋了全体人民的精神,“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这首歌曲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抒发了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的愿望,吹响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斗号角,“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其时,“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 ‘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于村夫牧童之口。都市里自不必说,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4]。

2.威武酣畅的《大刀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是一首大快人心、 家喻户晓的抗战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原歌副标题为“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词曲作者麦新,这首歌以高亢激昂的旋律,爆发出火山般的爱国热情,给人以强悍的感染力。歌词中“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以盛气凌人的姿态,塑造了中国军人勇猛如虎、奋勇杀敌的英雄形象,“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 把它消灭!”更给人一种一挥而就、杀敌如麻的快意恩仇。歌词中 “冲啊!”“杀!”则最大限度地释放出酣畅淋漓的战斗激情。可以说,《大刀进行曲》集中表现了对日寇刻骨铭心的愤懑与仇恨,以风卷残云、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为中国军队奏响起了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万千中华英雄儿女为保卫祖国去冲锋陷阵。

3.雄伟磅礴的《八路军进行曲》。1939年秋冬之际,诗人公木与作曲家郑律成合作创作了中共军队第一个军歌声乐套曲“八路军大合唱”,其中《八路军进行曲》是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八路军进行曲》以简洁明快、富有朝气的旋律,庄重豪迈、铿锵有力的曲调,塑造了八路军勇往直前、雄壮威武的光辉形象。歌曲从“向前,向前,向前”的进军号召开始,接着唱出“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表现了八路军是一支背负民族希望的正义之师。最后发出:“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着最后的胜利, 向着全国的解放”以排山倒海之势,讴歌了八路军蒸蒸日上、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八路军进行曲》不单成为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象征歌曲,也成为新时期人民军队的标志性歌曲。

这些产生于中华民族抗日解放战争的抗战进行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威武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的真实写照。它们以威武雄壮的音调,慷慨激昂的旋律,发出了中华英雄儿女的怒吼,表现出中国军民一往无前、前赴后继的革命勇气,展现了中国军民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鼓舞了万千民众奔赴抗日战场,也激励着前方将士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冼星海认为:“我们要让歌声传遍都市和农村,鼓励战士们忠诚抗战,用那雄壮的歌声压倒敌人的炮声。”[5]在各条抗日战线上,这些抗战进行曲转化成中国军民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激发着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念。譬如,在台儿庄战役中,混杂的枪炮声里总有抗战歌谣的号角,中国军队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和《大刀进行曲》等抗战歌谣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以来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胜利。

三、全民抗战下浴血奋战的绝唱

1.慷慨激昂的《保卫黄河》。1939年3月,冼星海为光未然的长篇组诗《黄河大合唱》完成谱曲,一部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音乐史诗孕育而生。作为《黄河大合唱》华丽乐章的主题曲,《保卫黄河》可谓经典中的经典,迅速传遍整个中国。歌曲开头“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不仅隐含了日寇对中国的罪行,暗示了民族危机警报的拉响,也预示了抗日民族战争全面反击的临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抗日英雄、游击健儿,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着“家乡”、“黄河”、 “华北”和“全中国”!通过齐唱、轮唱的演唱方式,“全体音群像一股澎湃的洪流,奔腾向前,一泻千里”[6]。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国军民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的爱国感情,象征了中华民族力量如黄河之水一般浩浩汤汤,滚滚奔腾,也暗喻了中华民族抗日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挫折中奋进,在困难里成长壮大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2.鼓舞人心的《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尾声,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最严峻的时刻。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处于最艰苦、最困难的“黎明前的黑暗”时期,西北战地服务团“武装宣传队”的牧虹、卢肃等同志一起创作了小型歌剧 《团结就是力量》,并由他们分别填词、谱曲的同名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也随即诞生了。《团结就是力量》短小精悍、主题鲜明、简洁有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向着法西斯蒂开火, ……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这首歌在严酷的战争困境中,深深感染了中国军民的革命热情,将无数热血赤子之心紧紧相连,成为鼓舞抗战士气的精神食粮,也为日本侵略者敲响最后的丧钟[7]。

3.面向未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1943年3月,国民政府发表了由蒋介石授意、陶希圣执笔的《中国之命运》,提出了 “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主张。对此,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在 《解放日报》发表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时年19岁的曹火星受到社论启发,创作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经典歌谣。歌词写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引导中国走向光明,他抗持抗战六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这首歌唱出了解放区与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普遍心声,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度概括。曹火星回忆说:“我写这首歌是动了感情的。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抗战,搞民主建设,使人民当家做主。搞土改发展生产,给人民改善生活……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是我亲眼所见,人民的抗战积极性,对党的深情,我有亲身体会。没有共产党怎么会有坚持抗战到胜利的局面?没有共产党怎么会有今天?”[8]从此,这首歌随着人民军队抗战胜利与解放战争的步伐而唱遍全中国。后来,毛泽东在原歌上加了“新”字,于是演变成为传唱至今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实际上,这些抗战经典歌谣的创作大多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抗战歌谣成为中国民间音乐与民众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开辟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新纪元[9]。这些抗战歌谣不仅在艺术上登峰造极,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发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了民族精神的精髓,唱出了抗战精神的最强音,成为时代精神的注音符。抗日战争为抗战歌谣提供了不竭动力,民族精神为抗战歌谣注入了永恒生命力。抗战歌谣广泛汲取了民族的思想感情、历史文化语境,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在炮火中得到了洗涤和升华。

儿童歌谣语用范式研究 篇7

一、儿童歌谣是一种优质的语用范式

由于儿童歌谣高度切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层级,使得它成为一种适合低年级儿童迁移创新的优质语用范式。

1. 学习儿童歌谣的语用结构。

儿童歌谣的内容切合童心童趣,想象丰富且意境优美有趣,呈现出一幅幅异彩纷呈的画面,能养护低年级儿童的童心,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童趣。歌谣描写的多为儿童熟悉的物象: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山水美景;身边熟识的植物、动物和人物等,这些描写对象个性鲜明,饱含儿童情感,能激发低年级儿童观察和体验身边事物、现象的热情,激活低年级儿童的想象思维,培养主动发现、认识的意识。儿童歌谣语用结构特点鲜明,首先句式整齐,句子简短,每一节歌谣结构简单;另外,语言天真活泼,形式自由,韵律灵活,朗朗上口。句型句式和歌谣结构易读易记,适合低年级儿童积累素材和培养语感,易于模仿创造。情境化的语言直接给儿童提供了现成的书面语言学习“范本”,有利于儿童获得母语表达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母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 从儿童歌谣中汲取语用精髓。

遣词造句的基本功是儿童运用语言的起点,写话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奠基性的训练,需要规范和扎实。低年级儿童需要在文本中去发现和积累内容丰富且形式活泼的语句和句组,并在大量的说句、写句等语言实践中建立句子概念,逐步培养语感。儿童需要达成的语用能力为:一年级以说写一句完整通顺的句子为主要习作能力指向,重在建立句子概念,能表达结构完整、用词适宜、标点正确的句子,练好写句基本功,培养说话写话的兴趣。二年级主要培养儿童说写几句话的习作能力,能用几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做到意思完整、语意集中、语序合理。这里的句组是指表述同一主题的几个存在语义关联的句子,需包含三个最基本特点,即句子通顺、话题统一和语句连贯。儿童歌谣内容丰富、语言鲜活,多角度多层次描写身边的某一种自然现象、某一处风光、某一种事物,或某一种情感。以它为范本能引导低年级儿童发现和习得认识周围世界的方法,最终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

二、儿童歌谣语用范式的迁移

在儿童歌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读写迁移,打通语言材料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关注文本内容和语用结构的表达,学习遣词造句的表达技巧。教师可引导儿童先进入文本,发现事物的特点和事物间的内在关系,发现语用认知结构;再让儿童走出文本,在生活中寻找同类事物及事物的特点、事物间的关系;最后套用此类认知结构及时说出或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言语系统。这种读写迁移的教学策略,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步骤来逐步实现。

1. 搜集儿童歌谣。

教材中的儿童歌谣是编者精挑细选的学习范本,除了教材,教师还可鼓励儿童阅读名家的儿童诗集,如金波《妈妈的故事》、刘湛秋《无题抒情诗》等。教师还可节选儿童散文中的语段,改编成儿童歌谣供儿童模仿。此外,还可以鼓励儿童阅读千百年来大众创作的经久不衰的民歌、民谣,鼓励儿童上网搜集自己喜欢的儿童歌谣。

2. 发现并积累歌谣中有特色的语用结构(即特色词句)。

特色词专指低年段儿童熟悉的事物名词和描述事物特点的动作词和形容词;特色句专指形式规范,内容活泼的比喻句、拟人句、含关联词的简单复句等。如让儿童阅读儿歌“柳树姑娘,辫子长长,风儿一吹,甩进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洗洗干净,多么漂亮,多么漂亮,啊哩咯。”教师可引导儿童去发现和观察事物:柳树姑娘、风儿、池塘;让儿童去发现和理解动词:吹、甩进、洗洗;让儿童发现和体会形容词:长长、干净、漂亮。此外,还要引导儿童发现并积累儿童歌谣中的特色句,如上面儿歌可训练说句、写句:“多么……,多么……”。

3. 发现并积累儿童歌谣的写作顺序。

通过学习积累,规范儿童话语表达时句子语义的联系,使表达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最终达成智育目标。如学习:“小金鱼,真可爱。圆圆眼睛,大肚皮。摇摇尾巴,张张嘴,游来游去,真欢喜!”(本句按从头到尾的描写顺序:眼睛———肚皮———尾巴)“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本句按从部分到整体的写作顺序:羽毛———翅膀———尾巴———小燕子)在儿童发现和理解写作顺序的基础上,可鼓励他们仿写迁移。如儿童写道:“小黄鸡,真可爱。圆圆眼睛,细长腿。啄啄翅膀,点点头。走来走去,真自在。”“一身斑点油亮的皮毛,四条强健有力的大腿,加上长长的尾巴,凑成了凶猛的金钱豹。”

4. 发现并积累儿童歌谣中事物间、现象间的语义联系。

通过迁移寻找生活中同类型的语义联系因子,如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诗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描写了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等天然的指南针,教师可引导儿童探索如下事物与方向的对应关系:蚂蚁洞穴口———朝南、青苔茂盛面———朝北、中午的向日葵———朝南、年轮宽的一面———朝南、启明星———朝东。

5. 联系生活,迁移仿写,创作儿童歌谣。

儿童歌谣是儿童可望可及的、有梯度的语用范式,在实际教学中,儿童通过感知理解已经发现了词语、句式、事物或现象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教师可引导儿童从文本中走出去,将儿童歌谣中的语用认知结构(特色词和特色句)采用镂空的方式,让儿童结合生活经验来迁移仿写。如儿童仿照“小蚂蚁真有趣,见面碰碰小胡须。你碰我,我碰你,报告一个好消息!排队走,一二一,大家去抬一粒米。”创编了“小蜜蜂,真有趣。见面跳跳‘8’字舞,你跳上,我跳下,报告一个好消息,大家快来采花蜜。”“小螃蟹,真霸道。见面碰碰大钳子,你钳我,我钳我,报告一个好消息,大家横行去散步。”

“哭夜郎”歌谣习俗探源 篇8

小孩夜哭之症, 民间所采取的这种符咒治疗方式, 一般学界认为是道家符箓的民间化, 也有认为是源于一种原始的语言“灵物崇拜”。“所谓语言的灵物崇拜, 就是把语言当作一种神圣的东西, 认为它有一种神圣的力量, 从而对其膜拜。并且通过这种膜拜, 相信它有一种神奇之力, 可以支配和改造客观事物。比如用它治病、驱邪、捉鬼、残害他人等。这是人们巫术思维的结果。”[2]247我们姑且不论这种治疗方法是否有用, 但必须追究的是, 为什么人们相信这些歌谣能够威慑小孩使之能够停止夜哭?

细考文献, “哭夜郎”绝非紧扣字面解释为“哭夜之郎”。这一民间习俗之形成, 也绝非一种单一的语言崇拜的结果, 而是蕴藏着深刻的历史内涵, 与历史上西南最为强大的夜郎国的夜郎王有着密切的内在渊源。“夜郎”在汉文典籍中是政权的名称, 而在彝族文献中, 夜郎首先是人名, 为彝族谱牒记载棘阿蒙三世孙夜郎朵, 后来才渐由人名演变为国名。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 夜郎最大。”秦汉之时, 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中, 最为强盛的王国就是夜郎王国。按现存彝族古文献《夜郎史传》记载, 夜郎不仅是西南最为强大的王国, 其君主夜郎王也是一个非常残暴专制的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夜郎王在《夜郎君法规》中颁布了二十条极为严厉的法令。其中第七条即为禁止小孩夜哭, 规定:“凡是君臣民, 人间的四方, 无论是哪方, 大人和小孩, 一律不准哭, 哭者要挖眼, 男哭挖左眼, 女哭挖右眼。[3]62”这一残酷而奇怪的法令, 源于夜郎王一个特有的“宿疾”:夜郎王曾经冤杀人, 死者之妻, 昼夜哭不停, 哭得人心恓惶, 最后啼哭至死。从此以后, 夜郎王害怕哭声, 并且严厉禁止啼哭。

《夜郎君法规》还记载了许多违反法规被惩处的故事。其中一则即为婴儿夜间啼哭而被剜掉双眼, 砍掉双手。时夜郎王南征“漏卧”, 正在夜间谋划之际, 忽然一阵小孩的哭叫传入夜郎王之耳。后来经过检查, 原来是一女奴外出挑水, 留下未满周岁的小孩, 因不见母亲而啼哭。根据夜郎法规, 小孩当应处以极刑。关于夜郎处决小孩的过程, 《夜郎史传》作了生动的描述:

“武夜郎君主, 越想越害怕, 叫来侍从们, 赶快去动手。这样的哭声, 吵得我无法谋划天下事。那些侍从们, 听得脚发软, 假装着糊涂, 抱起那娃崽, 就往外面走。可是君主呢, 杀意早已定。叫住侍从们, 怎不听命令。按条例执行。不准啼哭法, 我早已定下。侍从没办法, 只好去执行。可是这娃崽, 样子很可怜, 谁也不忍心, 对他下毒手, 全部侍从们, 一起跪下来, 苦苦地哀求:尊贵的君长, 这孩子还小, 什么也不懂, 只会叫阿妈, 我们手下人, 怎忍心下手?恳求君长呀, 赦免这孩子, 他刚满周岁, 离不开他娘, 若是挖了眼, 或是杀了他, 都实在可怜。……武夜郎君长, 双脚顿着地, 两手挥了挥, 开口便言道:‘你们都求情, 那就这样吧, 饶过刀下死, 死罪难脱逃, 把他扔下河, 让他去喂鱼。从今往后呢, 类似的事情, 若是再发生, 别怪我武君, 手下不留情。’”[4]82

这是夜郎王处死哭婴的暴戾与冷酷。当哭婴的母亲挑水回来, 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抛向河心, 残酷处死。夜郎王的禁止小孩夜哭的禁令, 随着夜郎王朝势力的扩张, 在西南甚至中原地区得以广泛传播。尽管夜郎王朝随后烟消云散, 但夜郎王的残暴形象作为孩子心灵最为悸怕的东西而永恒凝固下来。久而久之, 孩子的母亲为了止住小孩的夜哭, 也就将夜郎王妖魔化, 作为吓唬小孩的邪恶、残暴的符号表征。

小孩夜啼的原因与治疗, 隋代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已有记载:“小儿夜啼者, 脏冷故也。夜阴气盛与冷相抟则冷动, 冷动与脏气相并, 或烦或痛, 故令小儿夜啼也。然亦有犯触禁忌, 亦令儿夜啼, 则可法术断之。”[5]巢元方分析了小孩夜哭的病因有两种, 一是生理方面的, 即“脏冷”之故;一是非生理方面的, 即“犯触禁忌”。对于非生理原因引起的小孩夜哭, 巢氏指出, 须以“法术断之”, 从而给以咒语符箓方式诊疗奠定了文献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 民间以为, 小孩夜哭, 在于其魂魄受某种神秘力量惊吓, 遂作一纸咒书, 借行人念诵之力降伏妖邪, 治愈夜哭之症。

在人类学家泰勒看来, 任何看似荒谬的仪式、习俗、观点, 绝不是一个孤立的、毫无价值的孤立存在, 必然是某种原始文化的遗留, 是“初级文化阶段的生动的见证或活的文献”。正如泰勒所言:“儿童游戏, 民间俗语, 荒谬的习惯, 可能在实践上是并不重要的, 但是从哲学的观点来看, 它们并没有丧失意义, 因为他们跟古代文化的最富有教益的阶段之一有关。”[6]88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亦说:“存在野蛮社会里的神话, 以原始的活的形式而出现的神话, 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 乃是要活下去的实体。那不是我们在近代小说中见到的虚构, 乃是认为在蛮古时代发生的事实, 而在那以后便继续影响世界影响人类命运的。”[7]85随着时代的推移, 夜郎王国已经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但它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完全成为历史的化石, 而是以另一种形态存活、沉积在了现代乃至当今许多民间习俗事象之中。人们尽管已经逐渐忘却夜郎王禁止小孩夜哭的残酷法令, 但是夜郎王曾经在民间心灵所投下的心理阴影, 并未随之消失, 而是转入一种深层的文化积淀:人们相信小孩的啼哭, 乃是源于残暴的夜郎王这一神秘力量的牵引, 故唯有以这种近乎原始巫术的符箓方式, 才能换回小孩被惊吓的灵魂。

摘要:《夜郎法规》规定:凡小孩夜哭者, 均被处以挖眼处死的刑罚。人们以“哭夜郎”来对自己小孩夜哭进行心理威慑, 正是哭夜郎这一荒唐而残酷法令在民间投下的一道心理阴影。

关键词:哭夜郎,民俗,夜郎,夜郎法规

参考文献

[1]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滁州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8.

[2]高长江.文化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2.

[3]王子尧等翻译整理.夜郎史传[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8.

[4]王子尧等翻译整理.夜郎史传[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8.

[5]巢元方.巢氏诸病源, 卷四十七[M].文渊阁四库全书版。

[6] (英) 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夜渔是抒情的歌谣 篇9

沈从文放轻了脚步, 没打扰一家人, 而是躲在一旁, 看着快乐的图景。他耐心地一一介绍了小说里的人物, 笔墨不多, 却出场了一堆人。沈从文像画家, 眯起眼睛, 端着速写夹, 画出每个人的性格。一张纸上, 不一会的工夫, 鲜活的人物凸现出来。一根根线条涨满了情感的汁液, 漫出一股真实的气息。沈从文很快就注意到了茂儿爹, 他是一家之主, 这时轻松许多了。茂儿爹放下手中的饭碗, “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 小潮丝烟管, 呼得喷了一口烟气, 不说什么。”烟气形成了一朵小烟云, 缓缓地升起, 向夜色中洇化。透过烟气, 沈从文看见茂儿爹的眼睛, 有一种满意和憧憬, 无丝毫杂乱的烦躁。

五叔今天也和往日不同, 竟然邀茂儿和他去守碾房。在平时大人不允许, 天黑了孩子不能到处乱跑, 更不能随便在外过夜。茂儿年纪不大, 心计不少, 从桌上的饭菜就知道, 好收成给一家人带来的快乐, 所以他胆子也大起来, 没等爹爹同意, 他随口答应了。爹爹一坐那儿, 就显现出地位和权力, 这里是他统治的世界, 家长的威严是不能侵犯的。爹爹说的话就是真理, 不允许反驳和打断。茂儿的心撒开野, 他喜欢夜晚的碾房, 充满了迷人的、新奇的事儿。有几次, 他想去碾房过夜, 在那里没人管, 不像在家里, 早早地便把他轰上床, 在极不情愿中进入睡梦里。他可以趴在窗前望天上的月亮, 听虫儿吹快乐的口哨, 萤火虫儿, 打着小灯笼四处游逛。沈从文小的时候, 也和茂儿一样, 所以他了解茂儿此时的心情。茂儿很像童年的他, 不过沈从文离那个时代已经遥远了。过去的事情, 一阵阵地跑过来, 沈从文经受一场回忆的追赶。沈从文的一边是童年, 另一边是现在的他, 他们互相穿插分不清了。沈从文关注事态的变化, 他还是有点偏心, 对童年的自己偏向。童年消失了, 被埋在记忆深处的深处了, 但是茂儿和五叔去守碾房, 这一简单的细节, 却勾起了沈从文的情感。碾房是一条金线, 穿起沈从文碎裂的童年的事情。他一步步地接近, 伸出一双手, 强大的岁月的大门, 不会轻易地被推开。沈从文的感情被激活了, 由此产生的力量, 变作一群勇敢的豹子, 比以往的时候更加凶猛无敌。

在茂儿的身上, 沈从文看到了自己小时的影子, 他动情了。沈从文停住了脚步, 朴实的童年吸引着他, 那种特殊的感觉, 浓度极高的真情涌动, 包裹住他不肯散去。沈从文吸了一大口这样的空气, 他感受到从心灵往外冒出的情缕。沈从文观察茂儿有些得意了, 爹爹烟管里挤出的烟, 说明他的心情。沈从文还是喜爱让孩子回到大自然中去, 在那里学的东西, 不是书本里有的, 也不是大人们可以教会的, 沈从文看着茂儿的心动, 他舒畅地写道:

他知道碾子上的床是在碾房楼上的, 在近床边还有一个小小窗口。从窗口边可以见到村子里大院坝中那株夭矫矗立的大松树尖端, 又可以见到田家寨那座灰色石碉楼。看牛的小张, 原是住在碾房;会做打笼装套捕捉偷鸡的黄鼠狼, 又曾用大茶树为他削成过一个两头尖的线子陀螺。他刚才又听到五叔说溪沟里有人放堰, 碾坝上夜夜有鱼上了……所以提到碾房时。茂儿便非常高兴。

当五叔同他说到去守碾房时, 他身子似乎早已往那飞转的磨石边站着了。

五叔放出了想象, 它诱惑茂儿胡思乱想, 也不正经地吃饭了。桌边的茂儿, 心早跑到碾房去了。筷子在碗中扒饭, 却不知怎么进嘴, 如果平时早就被爹爹看不顺眼, 大骂一顿了。今天日子不一般, 一家人说话温柔, 老少都没火气, 脾气也就没有了。茂儿根本没心思吃饭, 不住地问五叔, 什么时候走。沈从文把一顿黄昏饭写得有滋有味, 这都是丰收带来的喜庆。乡下人脸朝土地, 背驮晴天, 一年到头在地里淘着生命, 如果风不调雨不顺, 那么一家人在艰辛的边缘挣扎, 哪还有清闲坐这里。在乡村这不过是一顿普通的晚饭, 但沈从文一定发现了什么。沈从文择不同的角度, 想融进这场景中, 他想嗅一嗅, 茂儿爹身上被汗水和阳光洗过后, 散发的独特的气味。沈从文关心的不是表面的形式, 关注的是生存状态和大地的情感。一声叹息, 一阵笑声, 一句粗野的话, 沈从文体验他们的灵魂。萧红的小说和沈从文有些共同的地方, 都是触摸生命的本质, 原汁原味地将生活摊在阳光下, 不是靠堆积词语, 去修饰生活。萧红没像沈从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她是直接地使用我, 我在童年的亲身经历: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 来了风, 这榆树先啸, 来了雨, 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 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 它们闪烁得如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 祖父戴一个大草帽, 我戴一个小草帽, 祖父栽花, 我就栽花;祖父拔草, 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 种小白菜的时候, 我就跟在后边, 把那下了种的土窝, 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 哪里会溜得准, 东一脚, 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 没能几天就冒芽了, 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

祖父铲地, 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 拿不动那锄头杆, 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 让我单拿着那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 也不过是爬在地上, 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 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 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 他就问我:

“这是什么?”

我说:

“谷子。”祖父大笑起来, 笑得够了, 把草帽摘下来说:

“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

“是的。”

很多年了, 萧红和沈从文漂泊在外, 童年的树深扎在心灵上, 越长越大。苦了, 累了, 绝望的时候, 他们都躲在树下, 在浓阴中寻找呵护。童年离生命最近, 那时还没离开家, 苦难没锈住稚嫩的枝权。沈从文写下的每一句话, 每一个细节, 都流满一股温暖。他不想让过多的苦难, 早早地根植茂儿的心中。沈从文和萧红经受过大苦大难, 当情感触及到童年, 回忆漫长了。他们的思想深刻而又真切, 没虚假的成分。这是一种生命的态度, 透出作家的思想寒光。通过普通的生活场景, 体现了沈从文对人生的感概。沈从文和萧红性别不同, 但对人的关爱和深切的感触相同, 他们的精神土壤密不可分。在人生的路上漂流, 童年和故乡支撑他们走下去。

沈从文控制情感的发展, 没让五叔带着心急的茂儿去碾房。这是收后的好日子, 一家人难得有闲情逸致, 坐在院落中, 漫无边际地聊天。沈从文让茂儿搬来板凳, 坐在一旁听大人们说笑, 欢笑中等待五叔领他去守碾房。茂儿是孩子, 听不明白大人说的话, 心里装不了太多的东西, 他对大人们说的事情不感兴趣, 他注视天边的晚霞, 变幻出各种色彩和形状。茂儿丰富的想象力, 如同绽开的花朵, 跑出缤纷的色彩, 漫出逼人的香气。茂儿看到那堆红云, 薄得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 黄云铺展天空, 像一条金黄的锦锻。迷人的景象, 堵住了茂儿的嘴, 他在美丽的彩云面前安静了。沈从文给了茂儿太多的笔墨, 把自己对童年的怀念, 一古脑儿地倾泻到茂儿的身上。沈从文想起小时候, 和母亲还有妹妹们围在炉边, 喝莲子粥, 吃冰糖白煮鸽子蛋的情景。大门外, 卖面人一面敲着竹绑绑, 诱人的吆喝和绑声像两条蛇, 纠缠一块, 不分上下, 忽左忽右, 它们一齐扑来。沈从文花了很多的文字写那些经历, 不是一句话两句话打发走的, 它长在生命里了。跟沈从文同一个时期的鲁迅, 对童年的理解也是深刻的, 他的很多小说都与童年有关: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 几个到后舱去生火, 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 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 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 一面洗器具, 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 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 一定要知道, 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 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 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 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哪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 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 却是我的母亲, 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 船也就进平桥了, 停了船, 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 说是过了三更了, 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 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 又渴睡, 不如及早睡的好, 各自回去了。第二天, 我晌午才起来, 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 你们这班小鬼, 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 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 是六一公公掉着小船, 卖了豆回来, 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 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 便停了楫, 笑道, “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 “迅哥儿, 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 说道, “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 说道, “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 将大拇指一翘, 得意的说道, “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乡下人不识好歹, 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三位大师都写了童年的事儿, 发生地点各不相同, 都是那么真性情, 去掉雕饰, 没一丝造作的表演。他们面对本质的童年, 对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这种关怀, 不是教课书上的提示。乡村的虫子是一个不知疲劳的歌手, 在它的伴唱下, 大人们的谈话内容, 融进茂儿的记忆中, 今后无论离开故乡多远, 当他浮出思乡的念头, 一定会想起童年的暮色。这声音和话语声生在心上, 不是时间能摧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 乡情反而越长越大, 那种幸福缠绵一辈子。

夜色击退了白天的暑热, 凉爽的风拂在脸上, 身上的汗褪了。秋天悄悄地来临, 潜伏、等待时机, 一夜间横扫大地。沈从文盯注田塍上行走的茂儿和五叔, 天空上的月亮, 还没完全露出脸。田地上割过的稻地, 残留的根茬诉说收成后的喜悦。这样特殊的语言, 没在田间播过种子, 插过秧, 守过夜渠的人理解不了, 翻译不出的。沈从文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他不但听懂稻子的话语, 而且还为它配上一段文字的音乐。“身前后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 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金铃子的‘叮……’像小铜钲般清悦, 尤其使人沉醉。”沈从文把画面和音乐用文字拍摄的清淡而美丽, 他把镜头缓慢地推远, 叔侄的身影有了传统水墨画的韵味。

水车咿咿呀呀的呼喊, 在夜色中清脆地传来。碾房中透出的灯光, 引诱茂儿加快脚步。沈从文笑了, 因为他看到茂儿脚步的频律, 像虫儿的叫声, 敲打着通向碾房的田路。拐过一个山口, 溪水甩落眼前, 数不清的萤火虫在半空中游走, 如同一盏盏小灯笼, 为他们带路照明。茂儿听到溪边有人说话, 他问五叔:

“咦!五叔, 这是怎么?”

“嗨!今夜他们又放鱼!我还不知道。若早点, 我们可以叫小张把网去整一下, 也好去打点鱼做早饭菜。”

茂儿的思绪顺着五叔的话想到逮鱼的情景, 他的心动了。

唱起那绿色的歌谣 篇10

洛宁县林业局李京涛局长告诉记者,洛宁山、川、塬、岭皆备,洛河横贯其中,为了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尽快披满绿装,勃发生机,县委、县政府坚持“改善生态、优化环境、强县富民、贡献社会”的思路。县委四大班子领导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仅2001年以来,全县人工造林40万亩,封山育林11.6万亩;植树2100万株;“四荒”拍卖面积达到17.8万亩。目前全县主要通道绿化率达到100%;95%的村庄绿荫掩映;城镇集中居民区都建起了公共绿地;70%以上的机关单位都实现了绿化、美化、香化。全县山在绿中、路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茂密的森林,绿色的屏障,构成了洛宁生态系统的主体,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自然灾害,对促进洛宁及其洛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挥着巨大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李局长说,为了推动林业发展,我们一直坚持实施“科技兴林”战略。一是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全县现在中等专业以上水平林业技术人员达到400余人;二是不断加强对外科技协作,先后与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美国、荷兰、匈牙利国家林业科学研究所、河南省林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林校等国内外十多个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协作关系。2001年以来,先后聘请国内外100余名专家、学者到我县考察指导林业工作;三是对林业科研和良种引进常抓不懈。近年来,先后开展了“黑核桃引种与繁育栽培技术研究”、“良种大枣无毒化繁育与栽培技术研究”、“林木良种壮苗技术研究”等科技攻关研究项目20余个;四是全面普及推广林果先进实用技术。近年来,推广普及全光照喷雾扦插育苗、设施栽培、大枣无毒化繁育与丰产栽培、激素处理、地膜覆盖、核桃夏季芽接、刺槐信桃、李、杏、枣顶端嫩枝嫁接、大容器袋育苗、果实套袋等先进实用技术20余项,其中全光照喷雾扦插育苗技术在省内居于领先地位。

目前,洛宁县林地面积已经达到126.5万亩,森林总产值达381.9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达49.1%。去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724元。李京涛自豪地说:“洛宁县林业发展不仅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使我县林业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日益提高。2001年以来,我县先后荣获‘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特色种苗基地’、‘河南省造林绿化十佳县’、‘全省林业育苗先进单位’、‘河南省森林防火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科技兴林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去年我县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光荣称号。”

微笑着,去唱生命的歌谣 篇11

晨光中, 呼吸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踏着轻盈的脚步,

走进这生命的殿堂

———产科病房。

在这里, 无数的新生命,

正呼唤着你。

那是心灵的触碰,

那是爱的涌动。

那一声清亮的啼哭声,

会让你瞬间融化,

让你义无反顾地爱上你的白衣

———迎接生命的使者。

微笑着, 去唱生命的歌谣。

夜幕里, 满天繁星正眨着眼睛,

如孩子般, 从窗外看着你,

伴着你纤细的身影,

穿梭在生命的摇篮中。

那清脆悦耳的“滴答”声,

是“孩子”向你诉说着她的心声

———这是生命的感动。

微笑着, 去唱生命的歌谣。

无数个日夜的守护,

多少次生命的洗礼,

让你深深感悟, 这生命的真谛,

也让你深深体味, 这风里来雨里去的

价值,

更让你的青春, 跳跃着生命的律动。

微笑着, 去唱生命的歌谣。

习惯了带着朝霞而出,

抱着月亮而归的你,

依然微笑着, 默默地守护着。

你的爱, 如河水般流淌,

流进“孩子”的心田,

上一篇:房屋租赁纠纷处理下一篇:教育幽默的实践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