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新媒体艺术研究(精选12篇)
国外新媒体艺术研究 篇1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新闻带来了挑战, 新闻编辑室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新闻产品的变化, 重要的是新媒体的运用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多媒体产品正在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新闻的观感也不局限于文章或者图片, 更多的是视频或者适时参与讨论。多媒体产品在飞速发展的同时, 也在面临一些挑战, 另外, 新闻质量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新闻质量也可能成为阻碍新媒体技术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多媒体新闻在未来将是充满吸引力的。
关键词:多媒体,新媒体,新闻编辑室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传统媒体在数字化技术支持下衍生出了新的媒体形式, 从而被称为新媒体。目前, 常见的新媒体形式都是基于传统媒体基础上产生的, 如网络报纸、网络广播、手机新闻等等。尽管这些新的媒体形式是由传统媒体的技术革新而产生的, 但这并不表示新媒体没有自己的特点。
“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通过任何他们喜欢的平台, 接收新闻和信息”, 这恐怕是新媒体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新闻编辑室 (newsroom) 的设立不仅让原先的受众跨过时间空间的阻碍, 更可以第一时间读到任何想要的新闻;而且将信息资源整合, 让同一信息在不同平台共享从而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克雷格·杜波所提出的信息中心的概念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数字化的新闻编辑室 (digital newsroom) , 与传统的新闻编辑室相比, 可以更加突出新闻集团对受众需求的回应, 突出了新闻从业人员不仅在为报纸, 而且也在为网站、微信、手持移动设备以及其他多种平台搜集新闻和信息。
本文拟通过BBC新闻网和SKY新闻网在新媒体手段运用上的异同点进行比较, 展现新闻编辑室 (newsroom) 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发生的变化。
一、多样化的新闻媒体架构
在新媒体时代, 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使新闻媒体架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多种多样的新闻媒体架构展现在公众面前, 前端的新媒体新闻线索数据汇聚平台;后端的新媒体新闻发布平台, 包括电视直播室、新媒体发布室、网络电视台、手机、i Pad等终端设备;中端包括新闻稿件自动生成系统、新闻后期编辑系统 (包括视频编辑系统、流媒体编辑系统和音频编辑系统等) 、新闻审核平台以及新闻在线资料库;末端则包括新媒体新闻应用服务平台和新闻存储平台。
从BBC新闻网站和SKY新闻网站这两个网站的页面上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 在常规Web新闻基础上, 两个网站同时都有手机版, 手机版本的出现让人们可以更便捷的通过手机获取新闻。BBC新闻提供手机特制版网页给手机用户, 每日头条和每日阅读量最大的新闻会在首页被重点标注, 此外智能手机还可以在网络允许的情况下免费收看视频新闻;与BBC新闻不同的是, SKY新闻仅为SKY会员免费提供手机SKY新闻, 其他用户则需要付费才能享受这样的便利。而在应用程序方面, 这两个网站为新闻更新都研发了适合平板电脑的Pad版应用程序, 这类应用程序的设计更适合平板电脑的尺寸, 也可以使用户更快捷的获取新闻, 使之成为用户获取重要的多媒体产品信息的主要途径。
BBC新闻网和SKY新闻网这两个网站都采用了新闻架构是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 这是一种同步网站内容的应用程序格式, 它用于发布和获取网络内容 (如头条新闻) 的XML格式。目前RSS阅读器已广泛用于网上新闻频道, 它的自动推送功能可以让用户不需要下载多个新闻客户端从而了解到新闻发展的动态。为了让受众更快地了解新闻, 新闻客户端也会支持RSS端口分享新闻资讯, 这种聚合工具软件给用户追踪不同网站的新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BBC新闻网站和SKY新闻网站这两个网站除了拥有共同的产品之外, 他们各自也有一些独特的新闻架构。如BBC新闻网站, 用户不仅可以从电视上观看BBC新闻, 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订阅新闻。邮件新闻订阅是一种免费的新闻定制服务, 用户订制新闻以后, 当有符合定制主题的新闻出现时, BBC将通过电子邮件自动给用户发送最新的新闻资讯。订阅方法也很简单: (1) 用户可以自己设置一个电邮信箱, 以便接收BBC中文网的电邮新闻; (2) 用户发送电邮到majordomo@lists.bbc.co.uk, 并在电邮的“主题”栏中填上订阅字样; (3) BBC网将发电邮给用户证实登记; (4) 用户按照电邮确认后即可开始订阅。
SKY新闻网站则可以提供网络广播和通过短信获取新闻信息的服务。网络广播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 也是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对传统广播而言, 网络广播是其功能的补充, 两者是互补和合作关系。总而言之, 在现代社会里,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闻的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新闻手段获取方式的丰富可以满足不用用户的各种需求。SKY网站所提供的SNS短信接收新闻服务, 类似于国内的手机报业务, 不同的是国内是新闻资讯由运营商提供, 而SNS短信是由SKY新闻网站所提供的。
二、以案例分析多种形式的媒体编辑手段
多样化的新闻架构也让新闻形式得以实现多样化, 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多媒体编辑形式有文本编辑、图形图像编辑、音频编辑、动画和视频编辑等, 多种形式并不是单一存在而是可以被整合在一起的, 这样受众可以更生动形象地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以BBC报道的“关于乐购超市的马肉丑闻”的新闻为例, 受众可以在BBC新闻应用程序或者它的网站上读到关于这则新闻的相关报道, 多媒体的新闻呈现形式可以让读者更及时、更详尽地知道“马肉丑闻”发生的原因、事件发展的过程以及处理办法, 并且这种形式的新闻浏览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数字技术支持多媒体产品的发展并且改变了新闻融合的分类形式, 这是多媒体产品的另一个阶段 (Chandra eds, 2000) 。Quandt和Singer (2009:p.13) 同时也申明多媒体是一种“小圈”产品。新闻或者电视只可以在一天中不断重复已经编辑好的“马肉丑闻”, 而多媒体产品更可以根据事件发展不断即时更新事态发展。然而上面提到的高速更新的新闻和多媒体产品的发展也可能会导致新闻篇幅的短小和新闻质量的低下。
再以“孟买厂房倒坍”新闻为例, 一个为英国品牌制衣的廉价工厂在四月二十四日厂房倒坍, 造成数百人死亡, 这样的新闻在各大媒体引起了持续关注。SKY新闻在二十五日报道了两则关于这一事件的新闻, 并且在随后的几天追踪报道了这一事件的具体情况, 比如, 楼房倒坍的具体原因;成衣品牌“Primark”给予的反馈情况;甚至此事件导致的英国民众反对购买“Primark”衣服引发游行等。时至今日, 由于网络巨大的信息存储量, 人们依然可以在SKY新闻网站的新闻追踪板块上查看到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我们从这两侧具体的新闻事例可以发现, SKY新闻网站和BBC新闻网站一样, 也是有多种多样的新闻呈现形式, 如视频、信息反馈和讨论等, 可以说, 在技术方面两个网站难分伯仲。
新闻网站除了利用技术手段报道新闻内容, 还可以通过利用公众参与来提高新闻层次。Quandt和Singer (2009) 都认为现代媒体的发展是以新闻技术为基础但是却不依赖于新闻技术手段。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读者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具体来说, 新闻编辑室的出现是为了给读者提供充分的空间去评论新闻 (Boczowski, 2004) 。这一新型媒体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参与到新闻制造中, 同时也可以使参与者在新闻制作过程中分享新闻的不同方面, 这也给应用程序上的开放程度和获取新闻链接的便捷程度 (Quandt和Singer, 2009) 等方面打开了一定的提升空间。
三、新媒体编辑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新媒体编辑的发展目前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 多媒体新闻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新闻以一种更加便捷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由此也给新闻带了很多挑战。首先, 记者人才的选拔规律被打破了, Belackova, Stastna和Miovsky (2011) 都发表了类似评论:不同新闻媒体的选拔形式满足了海量增加的新闻资源对新闻记者人才的需求。而新闻记者如何有效应对信息爆发的现状值得人们思考和关注。Quandt和Singer (2009) 进一步说明道:信息聚合在面对巨大的信息时越发显得重要, 同时日益增加的工作量会在新闻系统中降低团队合作的必要性。这一点是有必要引起我们重视的, 因为新闻是必须被整合的, 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在某种程度上会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
其次, 多媒体产品可能面对的另一个挑战是为了保证高质量的新闻和新技术的使用, 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专业记者是对新闻质量的一种保证, 新闻的真实性对于观众而言是由专业记者保证的 (Quandt和Singer, 2009:p.134) , 但是这也相应地会导致巨大的记者质量的投入和技术手段的支持 (ibid) , Wallace (2009) 同时也用一个BBC的例子来支持这一观点。新技术的投入花费包括对新闻人员的培训、版权的申请等方面, BBC新闻广播公司也承认由于在技术方面的巨大投入而导致了财政压力, 这无疑也是对新闻系统的挑战。因此, 技术投入也是多媒体产品所面临的挑战中不得不思考的一个方面。
再次, 海量多媒体信息的发布是否会影响新闻的质量, 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多媒体产品的受众参与度比较大的特点给新闻质量检测方制造了很大的困难去保证新闻融合处理的质量 (Cottle和Ashton, 1999) 。从另一方面说, 新闻更新的速度之快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新闻融合的难度 (Cottle和Ashton, 1999) 。
Quandt和Singer (2009:p.136) 承认说传统的新闻模式和内容已经被受众接受, 同时在现阶段多媒体又不能保证新闻的质量, 这可能是在新闻报道方面传统新闻记者优于多媒体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 Deuze (2007) 反驳道:多媒体产品加大了受众的参与度, 尽管有信任危机方面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互动也是新媒体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为了解决这一复杂的问题, 新闻网络管理员开发了社交聊天平台。如果网络管理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新闻质量在未来还是很有希望得到提高的。 (Deuze, 2007) 。由此可以看出, 新兴技术在未来帮助解决多媒体产品的问题方面还是具有巨大潜力的 (Wallace, 2009) 。
关于对网络新闻质量信任的问题, Cottle和Ashton (1999) 也提到过新技术的发展进步将解决这一问题。简而言之, 虽然现阶段新媒体的一些特点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媒体, 但新媒体产品具有巨大的潜力去变得更加完善, 更被受众所接受。
四、总结
目前国外新闻行业的新闻编辑正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 新闻内容多样化, 新闻的内容从过去的文字为主, 向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过渡; (2) 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和信息收集与发布之间的时间差正在逐步缩小。如新闻摄影记者在事件发生现场, 可及时拍摄照片和视频并立即上传到网上, 这样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新闻现场的声光影像; (3) 新闻的传播渠道不断拓展, 新闻机构可通过纸质报纸、网络、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发送新闻, 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新闻、天气预报、体育赛事、电影电视、生活咨询等信息。 (4) 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反馈, 如:专业记者每周发表博客, 与读者互动, 让读者上传自己的信息、照片和文字, 读者之间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相互交流;经审核后发表。实际上, 目前不少媒体或多或少地正在朝着全面彻底地“拥抱网络时代”这一方向前进。
综上所述, 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多媒体产品正在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受众将有更多的渠道来获取新闻, 比如, 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 RSS新闻阅读器等等。受众可以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形式浏览新闻, 对于新闻的观感也不局限于文章或者图片, 更多的是视频或者适时参与讨论。多媒体产品在飞速发展的同时, 他们也在面临一些挑战, 如在技术更新方面的巨额投入和新闻从业人员工作量的加大都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和阻力;另外, 新闻质量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新闻质量也可能成为阻碍新媒体技术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多媒体新闻在未来将是充满吸引力的。
参考文献
[1]Chandra, S.and Member, IEEE, Ellis, C.S.and Vahdat, A. (2000) , “Application-Level Differentiated Multimedia Web Services Using Quality Aware Transcoding”,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 Vol.18, No.12, pp.2544-2565.
[2]Quandt T. & Singer J. (2009) ‘Convergence and Cross Platform Content Production’ in Wahl-Jorgensen K & Hanitzsch T (eds) The Handbook of Journalism Studies Routledge:NY Sky News Winner of newsroom technology. (2009, March 1) .Broadcast Engineering, p.98.
[3]Boczowski, P.J. (2004) , “The processes of adopting multimedia and interactivity in three online newsroom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June 2004, pp.197-213.
[4]Cottle S.and Ashton, K. (1999) ‘From BBC news room to BBC news centre:On changing technology and journalist practices’, Convergence:Journal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Vol.5, No.3, pp.22-43.
[5]BBC News Online. (2013) , “Horsemeat scandal:TESCO‘to use more Britih meat”, http://www.bbc.co.uk/news/uk-21598425.[Accessed 09.05.13]
[6]BBC News Online. (2013) , http://www.bbc.co.uk/news/10628994.[Accessed 09.05.13]
[7]Belackova, V.;Stastna, L.and Miovsky, M. (2011) , “Selling by drugs”:Content analysis of the coverage of illicit drugs in different news media types and formats, in Drugs:education, prevention and policy, 18 (6) , pp.477-489.
[8]Deuze, M. (2007) , Convergence culture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in SAGE Publication, 10 (2) , pp.243-263.
[9]Deuze, M. (2007) , What is multimedia journalism?, in Journalism Studies, 5 (2) , pp.139-152.
[10]Sky News. (2013) , Bangladesh:Building Collapse Leave 145 Dead, http://news.sky.com/story/1082297/bangladesh-building-collapse-leaves-145-dead.[Accessed 09.05.13]
[11]Sky News. (2013) , http://devices.news.sky.com/.[Accessed:09.05.13]
[12]Wallace, S. (2009) ‘Watch dogor witness?Theemerging form sand practices of video journalism’, Journalism, Sage, Vol.10 (5) , pp.684-701.
国外新媒体艺术研究 篇2
埃及和阿拉伯媒体广泛关注了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大闭幕会上的讲话,认为习主席在讲话中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未来政策的宏伟蓝图,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意志。埃及《金字塔报》18日以“中国新任国家主席承诺实现中国人民的复兴”为题撰文称,习近平主席在第一次向全国人民发表的讲话中承诺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梦想,强调中国奉行和平发展政策,让世界通过中国地位提升获得机遇,继续坚持与各国合作以实现世界和平和绝不称霸的坚定立场。
德国电视一台在报道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中说,中国新任总理李克强在人大会议闭幕后的记者会上承诺,将大力改善民生和社会福利,推进经济改革,实现可持续增长,还要缩小贫富差距,编织社会福利保障网络。他强调,要继续推进经济转型,以实现更多的可持续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是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李克强表示,从长期看,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都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
李克强还承诺,政府将采取措施,制定治理污染的时间表。他强调,一是不能再欠新账,包括提高环保的门槛;二是加快还旧账,包括淘汰落后产能等。政府应铁腕执法、铁面问责。李克强还要求政府部门厉行节约,杜绝腐败和奢侈浪费。他表示,本届政府任期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18日,英国各大媒体均报道了李克强出任总理后的首场记者会。路透社的报道称,李克强作为中国新一届政府总理在首次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表示,努力保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是本届政府的首要任务。报道说,在近两个小时的答记者问中,李克强多次阐述了深化改革以保障政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映出中国政府惩治腐败、整顿吏治、清理政治环境与治理自然环境并重,以保证中国发展沿着健康正确轨道前进的决心和信心。
克罗地亚主流媒体18日均在显著位置报道了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讲话及李克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晨报》用三个整版的篇幅介绍了人大闭幕会议上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该报认为,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具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在面对当前复杂的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下,能够处理好国内和国际问题。《晚报》则详细介绍了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的主要内容。报道说,中国新总理的第一次亮相就给媒体留下了深刻印象。李克强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样质朴又形象的说法来表达新政府对于改革的决心,以及不惧阻力的信心。他还在继续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领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和目标。这些都表明中国新一届政府在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继续推进改革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
新媒体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概念分析 篇3
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推进,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的数量在逐年呈现几何级的增长,广大的传媒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出发,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把握各有侧重,发展形成也不尽一致,但是对于新媒体发展中的艺术研究的范畴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了新的深入。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对信息化条件下新媒体艺术研究中的艺术语言、发展路径和评价体系三方面的基本范畴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和探讨。
艺术语言
新媒体艺术研究中的艺术语言是艺术创造赖以实现的基础,也是艺术研究的核心,是通过艺术的多种语言表达方式来将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民族的文化发展内涵表现出来。艺术语言的选择对于新媒体艺术能否成功表达出来有着重要的影响。艺术语言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根据不同的媒介来进行针对性的选取,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新媒体对于受众视觉方面的冲击,使受众能欣然接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众需求的多样化,新媒体艺术语言在媒体投放中的艺术语言形式也逐渐地多样化,诸如来自大自然静谧且悠闲的声音、各种语言节奏的搭配以及无声艺术的恰当切入,都对受众的感官器官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促使其带着好奇心去欣然接受。
同时,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便是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长期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在新媒体艺术中,只有那些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且能够让人感觉亲切自然的媒体内容和形式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接受和传播。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主题想融合,呈现艺术的真谛是新媒体艺术研究中艺术语言研究的重点课题。随着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原本需要媒体从业者来处理的内容现在基本上可以让受众亲身体会,媒体的主体逐步转移到受众身上。这对于新媒体艺术研究来说,意味着除了要满足各种要求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受众对于新媒体艺术方面的需求,选择受众能够接受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活动的主体。从艺术形式上看,新媒体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观念艺术、影响艺术、实验艺术、装置艺术的空间特质,旨在强调现场感、互动性和符合特质。诸如大型选秀节目、娱乐节目都是通过对于深层次需求的挖掘调研以后所选取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语言形式。
发展路径
艺术的发展路径更多地是强调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和轨迹,是各种新媒体艺术元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内外因想协调发展的产物,发展路径对于新媒体艺术的研究更多地是对经验的总结和对于未来发展的预测和引导。我国媒体的发展从原来的国有转为现在的自负盈亏的企业组织,经营模式的改变意味着发展路径的自主性更加大,如何在市场变幻莫测、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是新媒体时代下媒体研究者和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传统的媒体发展时代,各传媒主体只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资源确定研究主题就可以,受众对于媒体的需求也比较低,媒体的内容往往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政策有关;而到了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客户端的推广,使得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在不断地丰富和多元化,市场的竞争也更加地激烈,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市场份额的稳步增长是媒体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是,新媒体艺术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一种以光学、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门类,与时俱进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市场化条件下,媒体的发展路径逐渐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要以受众的真正需求为中心来确定发展的方式。
评价体系
新媒体艺术研究的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来对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综合评价,是一切艺术批评的主要依据。对于新媒体发展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方面,社会的发展使得各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如果单纯依靠赢取经济利润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这样的企业是不可能会得到长远发展的。除了经济效益以外,新媒体更多地是承载着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在建立评价体系时,要增加对于社会效益评价的相关内容。市场化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消费更加倾向于理性,在消费行为发生之前,往往通过对于已掌握信息的筛选和加工,来综合判断该项消费行为是否真正的划算。
新媒体艺术的评价更多地应该从媒体与艺术两方面来确定,只有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市场需求和艺术表达的多样性的要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对我国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主体内容和思想进行宣扬,才能够对于新媒体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结语
新媒体艺术的研究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需要跟随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以一种新的形式来增加受众的满意度。艺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媒体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艺术的魅力和媒体的功效。对于新媒体艺术研究中的范畴的分析能够有助于我们对新媒体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的了解,促使媒体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满足社会对于媒体的各方面的需求。
新媒体艺术研究 篇4
一、新媒体艺术的基本分类
在分类形式上主要依据于新媒体艺术作品所涉及科学领域为主要分类标准:
1.1电光效应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即液晶显示器, 是通过电-光振幅调制器实现平板显示装置, 使其组成一定数量的彩色或黑白像素排列在前面的光源或反射镜。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 发光二极管是一个发光的半导体二极管。他是以高效率发出可见光或红外辐射的器件。伴随新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借LED为媒介进行装置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如北京2008奥运会、闭开幕式上大量使用LED技术, 将新媒体艺术又一次推向顶峰。
1.2全息艺术
全息术是一种基于波动光学的、再现物体三维立体形象的技术。这种技术在工程技术、医学、艺术、装饰、印刷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全息照相是美国科学家M.J.Buerger在利用X射线拍摄晶体的原子结构照片时发现的。
全息的艺术表现主要有:全息绘画, 美国艺术家Rudie Berkhout的全息绘画作品《Event Horizon》;全息摄影装置, 芬兰艺术家Noissonnet Pholoppe的作品《Odyssey 2001》等。
1.3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 将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 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 装置艺术, 就是综合展示艺术。美国艺术批评家Wands Bruce指出, 装置艺术在当代兴起, 与它的文献记录功能有关。它在这方面的潜能, 远远超过绘画、雕塑和摄影等艺术形式。
1.4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 (Electronic music) , 电子音乐是音乐, 采用电子乐器和电子音乐技术在其生产。1913年未来派画家路易吉.鲁索罗 (Luigi Russolo) 发表《噪音艺术》宣言, 声音便成了当代艺术 (不论是现代音乐, 或视觉艺术) 创作素材之一。电子音乐主要发源于欧洲系统的电子原音、声响拼贴、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实验音乐、噪音音乐、声响表演等声音艺术流派。
1.5网络艺术
网络艺术即为以互联网络为平台传播的艺术, 主要包括:超文本艺术;网络域名艺术 (如:www.01001011.org) 、浏览器艺术、网站追踪者;搜索艺术 (如:瑞典国家艺术委员Lisa Jevbratt创作的基于网络搜索得作品《The Voice》) 、真人搜索引擎 (如:微软公司开发的性感女郎Ms Dewey活动于网站!!Fdisplay Only VALUE NUMERIC 67108831”, 在[strings]中加上另一句“Fdisplay Only="只显示F盘"”, 然后将system.adm存盘后退出记事本, 重启动域控制服务器。
再次打开打开“程序/管理工具/Active Directory用户和计算机”, 编辑tv组织单元的组策略, 我们看到其中多了一项“只显示F盘” (见图五) , 将它启用。以edit用户登陆非编网络, 现在他只能使用本地驱动器的F盘了。
windows2000 server的组策略功能是十分强大的, 应用的范围也很广, 善加利用可以轻松实现很多看似复杂的任务, 本文就是其中一个小小的例子。在非编网络的管理维护工作中, 组策略的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具。
http:www.nsdewey.com之上) ;网站结构可视化的艺术 (Sala创作得艺术浏览器《Websites as Graphs》) 。
1.6虚拟现实艺术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VR) 。虚拟现实艺术伴随科技发展和对艺术观念的提高, 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和受众关注。同时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现更侧重于科技的作用。其中以美国、日本最为突出。
技术层面分析:虚拟现实是多媒体得终极应用形式, 它是由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传感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及行为心理学等科学领域飞速发展的结晶。主要依赖于三维实时图形现实、三维定位跟踪、触觉及嗅觉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高速计算机与并行计算技术、人的行为学研究等多项关键技术的发展。
艺术层面分析:虚拟现实设计艺术具固有的三个特征:
(1) 多感知性:所谓多感知性就是说除了一般设计艺术形式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 还有听觉感知、运动感知, 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如:日本互动艺术家Toshio Iwai和NHK科技研究所共同创作的作品《虚拟视像》, 作品显示一栋三维小房子, 用户通过触摸屏选择不同得视觉效果, 使小房子发生各种变形, 无需特殊得三维眼镜即可观看奇观。
(2) 沉浸感: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虚拟环境设计应该达到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假的程度, 实现逼真的艺术效果。如:法国媒体艺术家Benjamin J.Britton制作的虚拟装置《Lascaux》描绘了一个充满古代绘画的被列入世界遗产的Lascaux洞穴, 作品代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代。
(3) 交互性:指用户对虚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如:德国艺术家Franz Fischnaller作品《Planet Sram》将运动场虚拟, 以扑捉人物动态画面实现运动虚拟效果。
二、总结
根据上述统计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1新媒体艺术进入21世纪后, 发生巨大变化。主要由原先简单的影像装置艺术、全息术等发展到如今以web艺术和虚拟现实艺术为主体的艺术形式。
2.2从收集文章作者简介和研究重点可见主要集中在以美、欧和日本为主导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新媒体艺术相对比较滞后, 特别中国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还处在初级阶段。
2.3以科技与艺术融合是研究的核心, 突出体现在科技对艺术的推动作用。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的新媒体艺术, 颠覆了传统艺术。
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 篇5
(1)改变单纯课本上获得知识的途径。
在原来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多的是依据课本的知识覆盖来进行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也是依据课本的知识来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就难免存在一些知识点的遗漏,教师找不到授课的依据,学生对于片面知识的理解难度加大。
在现代化信息社会,新媒体的应用让知识的获得不再像以往一样艰难,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更方便、快捷地获得最新,最全的整体知识结构,能够走出书本的限制。
数字媒体提供了高效率的方式,还可以应用易传播、能复制的特点,更方便地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这是一种新的教育资源,是以往所不能想象的。
(2)改变了传统师生传授知识的关系。
传统方式下,我们的.课堂过于重视以教师为主,不断地讲解、传授,很多时候不允许学生发出他们的声音。
而在新媒体技术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多了一条沟通渠道,双方可以跳出课堂,跳出讲台,跳出黑板,各自表达对问题的探究和见解;也因为数字媒体的便利性,甚至可以随时带入多个老师、多个同学各自表达,就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教授关系,由点对点变成了多个人,大家共同交流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多地发挥自身的主观感受,不断反馈自己的想法,自主地选择接受知识的方式,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一种平等的关系。
其中教师只起到引导、修正的作用,由教师起头,由学生本身来把握自己的学习内容,这样的新型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成长。
(3)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作业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压力最大的一部分,有些作业甚至成为了学生的负担。
而在新媒体时代,大家更多地关注到数字媒体艺术学习的应用,由教师带领,通过新媒体互动形式,完成课堂和课后作业,这样既达到了巩固、强化知识的目的,也让学生真正的减轻了负担,并且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形式,逐渐打开学生的思路。
5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让我们摒弃低效、生涩的艺术教学模式,带人数字媒体技术,来丰富整个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由辅助教学人手,掌握整个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
国外新媒体艺术研究 篇6
关键词:新媒体;城市公共艺术;价值导向
0 前言
早期的公共艺术为宗教所用,20世纪以前多为雕塑,随后公共艺术被大家称为公有空间的艺术,表示在公共空间创作的艺术品,之后公共艺术继续延展,以创造视觉化空间来丰富人行道、街道、城市广场等公共场所。当代的公共艺术设计更多的是展现其文化价值及时代思想,更加强调其与环境及人的互动性。
1 新媒体介入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1.1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指的是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公共艺术之中传达出的精神作用于人本身,大众的参与又使公共艺术更具有沟通意义,这之间的相互作用致使公共艺术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景观环境。
1.2 城市公共艺术
城市公共艺术是以城市为载体的公共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兼备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承载着人们从私密空间走向开放空间的心理需求。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简单建设,也不是物质形态的简单制作,其最终目的是满足城市人群的各方面需求,以此带给人们社会所要求的城市文化意象。
1.3 新媒体的介入
互联网+业态的到来,数字技术的兴起使新媒体顺势介入其中,新媒体应用于艺术领域使城市公共艺术有越来越多的创作手段。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的态势,大众文化普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主要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础语言的新媒体,可以为城市公共艺术提供更多元更全面的可能性。新媒体的加入对强化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参与性有重要意义,公共性和互动性是公共艺术最本质的属性,新媒体实时交互的参与方式与之相契合,因此新媒体艺术与城市环境公共艺术的结合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新媒体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使其传播方式更加开放和互动;艺术家不再是传统的创作者,他们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受众也不再是单纯的观众,他们也成为作品的参与者和完善者。
2 价值导向与城市公共艺术
2.1 价值导向的概念
价值导向是指社会或群体、个人在自身的多种具体价值取向中将其中某种取向确定为主导的追求方向的过程。
2.2 城市公共艺术与价值导向的关系
(1)城市公共艺术以价值导向为创作理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艺术家们就把注意力从公共环境的物理属性转移到文化认同和社会历史的主题,对于公共艺术的创作被称为“制造环境”或“社会参与实践”,这表现了城市公共艺术中价值导向创作理念的初步形成。价值不是客体的自然属性,而是指它是否能够满足主体愿望或要求的特性,因此公共艺术的价值传达需要设计人员通过感性与理性地思考进行创作,而价值导向是依赖于社会发展所现有的城市精神以及时代审美,在城市环境的公共空间中,艺术作品的呈现给受众带来各种感官的刺激,作为城市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其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传播城市精神的媒介,以价值导向为理念的表达方式可以作为其创作方式之一。
(2)价值导向以城市公共艺术为载体。价值导向源于传统的道德和人生观教育,价值是多元的,例如真理、正义、审美、健康、艺术等。价值导向具有引导功能、激励功能、示范功能。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而言,价值导向是设立社会价值观的基础,通过展示和互动来明确当代城市精神或批判社会的不合理性,以此传递城市所倡导的追求方向,由此,承载着时代文化和精神的公共艺术得以在公共空间中为城市中的人提供价值导向。
(3)相互影响。城市环境从某一方面来说,它是人创造的产物,公共艺术的创作需要考虑其特定地点、环境条件、策划内容、资金及政府支持等方面,其在城市环境中又常常与历史、政治等话题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它特殊的社会角色,并赋予其价值导向的特性。
由于价值导向对社会普遍价值观的依赖性,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导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城市公共艺术中,其服务的主体和对象是大众,只有通过大众的评判和使用,才能实现公共艺术最终的社会价值,公共艺术一旦完成必须放置在公共空间里接受大众的审阅、评价和鉴赏。因此公共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关联着当地居民的日常城市生活。价值导向与城市公共艺术会在大众的关联性之下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3 新媒体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价值导向研究
3.1 新媒体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要求
新媒体城市公共艺术以科技为动力,运用交互媒体扩展艺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艺术引领城市发展的同时,强调技术的革新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城市公共艺术经历传统的艺术载体、新艺术载体和超艺术载体是基于科学进步的前提下出现的,材料本身的意义作为公共艺术载体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合理运用,创作出符合环境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
3.2 新媒体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价值导向表现
地方单个作品可以表现出单一的或多样的价值导向,也可以因受众的不同而改变。
(1)社会责任。遵纪守法、积极进取、环保、维护人权、安全、反腐、慈善等及其他。例如,美国凤凰城《光影》这一大型公共建筑装置,从顶部的枝干到底部的座椅,看上去就像一片完整的树荫,“树冠”上的光伏电池可以收集太阳能用于夜间照明。其灵感来源于大树,由不同尺度的金属结构建造而成,自给自足的运作方式充分表现了创作者的环保概念。
(2)精神文化传播。求知、归属、交际、道德、娱乐、审美、发展、理想、信念等。例如,伊夫·內兹哈默的《云的陵园》,其用一个五屏幕投影通过镜面关系完成立体万花筒,形成一个三角形空间,如果空间折叠,平面上的三角形切分成更小的一块。他的作品内容涉及人性、动物、荒诞的剧场和某些微妙的内心活动。
(3)物质文化解读、传承。例如,法国布鲁诺·佩纳多的《城市密码》,他为1973年建造的梅布雷埃酒店设计作品,不添加或创造新结构,而用灯光来描画、强调原有的结构,尤其是天线和控制台。这个作品时而如空间飞船,时而如电脑LED灯,它闪烁的光线像是不断发射着摩斯密码一样,从黄昏到黎明。
4 结语
在新媒体提供技术支持的城市公共艺术创作中,结合城市本身寻找恰当的价值导向,其作品能对城市中的人产生引导和制约的作用,使社会在多元价值的情况下形成对城市主导的价值体系的认同,有效地推动城市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唐晔.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功能与设计[J].设计视界,2006.
[3]王秋石.空间新语——在城市中生长的新媒体公共艺术[D]. 2016.
[4]王磊.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9.
[5]戴冰.當代青年工作的价值导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6]陈立博.互联网视域下交互媒体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
[7]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
日本新媒体艺术的分类研究 篇7
关键词:日本,新媒体艺术,艺术种类
新媒体艺术, 其创作涉及众多领域, 涵盖诸多门类, 借助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 以新的视觉经验、新的沟通形态与互动方式, 扩展了人类丰富的审美体验, 改写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并推动着社会文明步入一个发展的新纪元。日本新媒体艺术从早期摄影术的发明, 到电视与录像装置等技术的运用, 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化, 科学技术彻底地改变了人类既有的生活型态与思维模式, 更提供给当代新媒体艺术家最大想象的可能。[1]日本新媒体艺术家很好的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发展了多门类的艺术形
1 光效应艺术
光效应艺术也称“光学艺术”或“视觉艺术”,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 是通过光学感觉引起“错视”的抽象艺术, 是建立在抽象派与波普艺术反叛基础上的一种新的风格流派。日本是亚洲最早进行光效应艺术设计教育的国家, 错视研究居世界前列。日本平面设计大师龟仓雄策、早川良雄及福田繁雄在创意视觉创作方面都曾与错视结缘, 但日本“当代错视大师”的称号却非北冈明佳莫属。北冈明佳广泛研究错视, 包括对几何的幻想, 运动和其他视觉现象包括完成视觉或知觉透明度, 被日本艺术界称作“日本错视研究第一人”。他最有影响力的错视作品是2003年创作的《蛇形旋转》, 之后的《乌龟》《眼睛的冒险》也颇为轰动, 并撰写了包括《被欺骗的视觉》、《错视入门》、《人为什么被错觉欺骗?》等超过十本关于视觉错觉或幻觉设计的著作。
2 动态雕塑
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 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 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也都出现在现代艺术视野动态雕塑改变了时空观, 使雕塑向多维度时空方面的探索成为可能。
当代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动态雕塑家之一伊藤隆道, 艺术探索近50年的历程中, 创作出多个系列百余件作品, 展示于万国博览会、雕刻之森博物馆及世界各地, 并多次获得国际奖项。在上海举办的“动的空间艺术展”中国首次动态雕塑展上, 展出了伊藤隆道30余件动态雕塑作品, 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动态雕塑和环境相融合, 随着光影而变幻移动, 映射出交错变化的抽象景象。作品巧妙运用了各种不规则的圆、方、几何体线雕图案, 在动力的推动下, 不时变换着情趣盎然的艺术造型。[1]伊藤隆道在其雕塑作品中运用结构、解构、重构等方式, 精致而又巧妙地将艺术、科学和技术有机地整合, 使雕塑与空气、音乐、光影、造型、景观甚至观者之间相互流动的韵律中实现出一种抽象与现实的独立意味。
3 激光和全息摄影艺术
3.1 激光艺术
激光的产生是100多年来科学家深入研究电现象, 电磁现象和光现象的结晶。在全息立体显示中, 激光和艺术开始发生关系, 互相渗透。1968年, 日本艺术家宇佐美圭司利用激光和丙稀板组合创作了一件复合媒介作品。在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 激光成为了日本各主要场所的重要技术之一。日本国家电子管弦乐队也运用激光产生的奇幻背景来增强演出效果。1970年前后, 激光进入了音乐、歌舞、电影、雕刻、绘画、摄影等艺术领域;它以出类拨萃的:“特技”紧紧地扣住了艺术家的心弦;它与艺术的结合产生了新颖的“激光艺术”。1976年, 京都新闻社旗下的文化团体兴建了京都激光展览馆, 专门用于激光艺术的展示和收藏。在类似天文台的巨蛋里, 激光在一瞬间投射出变幻多端的彩色影像, 如同万花筒一样, 让人身置恍惚之境。激光的艺术化就以这种方式开始展现, 激光视觉展示和音乐、戏剧表演的结合对这个领域的艺术创作作出了鲜明的贡献。
3.2 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又称全像摄影, 是光学技术。早期试验表明可以充分利用色散和散射等现象为作品添加新奇效果。摄影师利用光波的干涉特性研究出了具有立体效果的全息摄影技术, 在记录物体上的反光强度的同时, 也记录了位相信息。这种利用激光光波的干涉将影像与再现影像记录下来的全息摄影, 可以让观者观看到各个侧面, 但摸不到真实的物体。三田村畯右是国际知名的全息摄影艺术家, 他的作品《水中的太阳反射装置》首先将透过型全息胶片放置在镜面上使其转换成反射型, 然后将其放在装有波动装置的水槽深处, 形成一件全息环境装置作品。从房顶投射下来的白光通过反射成为再生光, 透过水将原本格子状的物体变成球体生成的虚像。同时, 全息的彩虹反射在墙壁上, 而水纹将映射在房顶上, 由于波动装置的作用而摇摆不定, 形成了一种由全方位空间和幻觉图像组成的宛如海市蜃楼的魔幻世界。
4 影像艺术及影像装置艺术
20世纪60年代, 电视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迅速占据了图像时代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 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使得对录像的历史性选择, 从工具意义上的文献记录变成为具有自觉意义的艺术实践。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促成了录像这一新媒介艺术的诞生, 这在艺术史上的意义, 正如影像艺术之父、现代艺术大师白南准所宣告的:“正如拼贴技巧取代了油画一样, 阴极射线管将一定取代画布。”[2]除了使观众在视觉上与作品产生交互之外, 艺术家还积极地利用其装置化功能将观众地影像作为作品的一部分, 与作品形成一个整体。影像装置在影像本身的属性之外更包含了装置所特有的品质, 但又绝不止于是二者之和。这体现在特定位置与路径上, 观者身体的到来是充满意义的, 不仅是一种体验, 更成为与装置作品处于同一时空中的一个参与者、完成者。
在这一领域, 日本的代表艺术家有山口胜弘、岩井俊雄、Dumb Type等。山口胜弘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 艺术生涯跨越1940年代后期直到现在, 以他无休止的好奇心, 用新媒体和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阐释了对未来愿景。岩井俊雄于1995年创作了互动影音装置作品《钢琴一作为一种影像媒介》, 另一代表作品《其它时空.白软糖监视器》是位于日木东京丸之内区的一座白色公共雕塑, 雕塑中隐藏的摄影机纪录着过往行人的行为点滴。“Dumb Type”是世界最先锋的表演艺术团队, 展现的是从未有过的视听感知体验。最具代表性的获奖作品是由计算机控制激光盘和声音组成的名为《恋人》的影像装置作品。大屏幕上, 相互失去联系的5个裸体男女伴随着间断的声音, 身体的时隐时现的跳着舞从一个墙面移向另一个墙面, 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对艾滋病的恐惧气氛。从创立之始就以全球化的视野进行创作的“Dumb Type”, 为当代传统艺术领域开创出新的方向。
5 计算机虚拟现实艺术
计算机图形处理对于新媒体艺术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 服务于静态动态及交互艺术, 使艺术构想得意实施。上个世纪末, 可视化技术将计算机图形艺术推向顶峰。仿真三维并藉由实时交互的技术帮助艺术家用以往不能想象的方式来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思维。目前, 日本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多运用虚拟现实技术, 通过三维多媒体的虚拟世界, 可以实现时空任意的游历。平川纪道在东京国立美术馆观展出的作品《全球方位 (Global Bearing) 》奠定了日本数字媒体的国际地位。观展者可以通过转动安置在地上的摇杆指到某一个方位, 在大屏幕上显现出所指的地球另一端的地图, 当不停的改变摇杆的角度, 屏幕上的地图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该作品赋予了人们一个全新的视角, 来看待人类所居住的星球。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熟知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的困惑。另一艺术家加烟将裕创作的作品《IBVA》展示出了更惊奇的试验, 作品用计算机显示器显示出人脑在各种状态下的视觉形式, 将人体的信息与网络环境形成联动, 另把声音转为MIDI信号也传入网络, 使得远在异处的身体信息转化成交互的声音与图像, 展示出了一个幻化的艺术世界。
6 人工生命艺术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工生命交叉了计算机与生态学两大学科, 是对生命的过程和行为进行模拟仿制的研究领域, 比如习性、感知、行为动作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工生命试图用观察演算的方法来解释生命的含义, 这种对生命形式的探求正是当代艺术家所关注的, 使得人工生命技术逐渐的被应用于新媒体艺术的前沿。
1996年5月在奈良举办了第五届人工生命研究会。此次国际学术会议在日本召开的意义极大, 更标志着日本成为亚州此领域的中心。欧美艺术家对人工生命艺术的尝试证明了人工生命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可行性, 从此激发了日本当代艺术家对人工生命领域的专研兴趣, 田中浩也、纳富诚、安藤高弘、铜金裕司等艺术家的作品在国际性大展上展露头角, 使日本的人工生命艺术一直活跃于新媒体艺术领域。铜金裕司在人工生命艺术领域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与数字媒体艺术家藤幡正树在2003年合作了《类兰花03》, 展示了几种兰花被接上电源线, 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它们脚下移动台产生的各种震动, 理解植物的适应性和稳态。2007年, 铜金裕司又与作曲家藤枝真守合作创作了《我生命中的芭菲尔》, 收集植物的声音, 使人们能感觉到当面对外界压力的时候, 植物生理状态和人类脑电波的变化模式是相同的, 使人类与植物更为亲近, 以此来唤醒人类对自然的深情和对整个生命空间的保护。艺术家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对本体的反思。
7 结语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推动着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加速衍生发展, 日本在新媒体艺术这一领域, 围绕人类感官、人工生命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话题越来越渗透整个艺术领域。艺术家们注重在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空间内进行新媒体的实验, 旨在使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一个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 活跃的、积极的新媒体艺术大环境已显雏形, 对并全球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推进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8 (05) :40-42.
[2]资讯.大美术.2007 (06) :131-134.
[3]邹安, 李振化.无形的影像艺术对有形的陶瓷艺术的影响.文教资料, 2009 (12) :79-81.
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融合研究 篇8
(一)后戏剧剧场。
传统戏剧表演对舞台的要求较低,戏剧艺术形态的展现主要基于精妙的演唱以及形体,但剧场的规模以及整体形态对传统戏剧表现的影响较大,现场审美感则是戏剧表现的主要立足点。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戏剧表演方式难以有效提升审美感,需要使用新媒体技术将表演人员需要的影像技术应用于戏剧表演过程中,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实景实体材料的消耗、适当减少一些资金支出,还可以减少演出的准备时间、有效延展舞台空间,从而缩短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形成台上与台下的良好互动[1]。
(二)动态摄像剧场。
通过全新的成像技术,可以将现实舞台与虚拟世界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形成逼真的场景,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实现内心对于完美的追求及期待。同时,观众可在家中装设相应的多媒体设备来观赏戏剧表演,能达到空间对接和观影需求的合理结合,可降低地域限制以及提升观赏的便捷程度[2]。
(三)“新媒体戏剧”形成。
目前新媒体戏剧已出现在一些大型的演出过程中,新媒体技术可为戏剧创作提供灯光、舞美以及音乐等多方面的支撑,很多剧作家开始尝试通过动态摄像剧场改变自己的实际创作表演方式,实现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良好融合,进而突破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的限制,同时产生出新型的戏剧形态[3]。
二、新媒体对戏剧传播的实际作用
(一)实现戏剧的智能化、远程化以及虚拟化。
与传统戏剧不同,新媒体戏剧具有明显的智能化、远程化以及虚拟化的特征,其中虚拟化效果尤为重要,其可拓展戏剧本身的表演及创作方式,从而使戏剧情节更加逼真。通过虚拟技术的大量运用,将戏剧表演和环境进行良好融合,并使用立体灯光和舞台设计提升观众的观赏效果[4]。再通过舞台LED显示屏中影像的互换,使观众始终处于动态的观赏过程中,随着表演人员以及舞台背景的不断变换,可以营造出特殊的意境。一般来说,新媒体戏剧舞台设计的效果展示主要是依靠舞台LED电子显示屏影像切换实现的,可以实现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转换,它已成为新媒体戏剧的主要展现形式。
(二)基于受众角度的戏剧创作。
戏剧的创作主要基于受众的角度,这样才可将需要表现的艺术元素和观众的审美能力进行有效融合。当前,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使得表演舞台可以和现实空间进行多维度的链接以及转换,尽可能地表现出具有真实感的效果。新媒体戏剧的创作目的是为观众提供多角度的视觉享受,形成全新的思考方式,这样可以使新媒体戏剧表演获得更大的思维空间。
(三)新形态的传播实践。
新媒体艺术形态是演出过程的艺术凝聚力的体现,并依靠表演内容以及方式带给观众高质量的艺术享受,而使用新媒体技术传递的信息量已超出演员自身传递的信息量[5]。新媒体戏剧实质上是戏剧演唱语言的欣赏过程,这是其他艺术形态难以代替的。作为新形态的传播实践,其未来的发展主要基于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需要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当前新媒体技术和戏剧艺术的融合实现了智能化、交互性以及可变化的新型戏剧形态,其创新、发展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使之成为成熟的艺术形态。
其次,坚持冷静的理性思维分析。当前新媒体戏剧研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而移动通讯以及互联网的大量使用使得虚拟世界可以为新媒体戏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但是,信息技术和戏剧艺术融合产生的戏剧形态也会产生现实世界镜像化、正常生活戏剧化以及人性心理感知麻木化等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新媒体戏剧研究以及相关艺术实践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坚持冷静的理性思维分析,对于新媒体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优点以及缺陷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新媒体戏剧的现实作用以及社会功能。
最后,进行多角度及多层面的学术交流。新媒体和戏剧艺术的有效融合,使得新媒体戏剧形成了文化产业化,此领域研究涉及艺术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诸多人文、社会和自然学科,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做好跨学科、多角度及多层面的学术交流,这样才能实现新媒体戏剧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戏剧的实际发展需建立在戏剧创作的基础上,并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扩大新媒体的实际影响力。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大量应用,可以实现戏剧作品和艺术的良好结合,从而促进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融合实践活动,并解析了新媒体对戏剧传播的实际作用,以期为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良好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戏剧艺术,融合,实践
参考文献
[1]代晓蓉.新媒体技术与舞台戏剧艺术的融合[J].大舞台,2014,(01):21-22.
[2]蔡路恒.戏剧舞台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探究[J].戏剧之家,2015,(06):26.
[3]左雪梅.新媒体艺术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3.
[4]吕悦宁,唐芸莉,谭坤,李伟明.新媒体艺术中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研究[J].艺术科技,2013,(10):83-85.
国外新媒体艺术研究 篇9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新媒体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作为一门综合性强、跨多个领域的全新学科, 新媒体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1.1 技术性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可以看做是技术水平的提升过程, 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新媒体艺术的演变与技术发展基本是并行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受限于科学技术的更新。这一点从上世纪60年代的影像艺术和70年代的计算机艺术就可以明显看出, 没有这些虚拟交互技术的出现, 就无法借助于它们以新的形式展现艺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技术特征, 利用相关技术展现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进而给人们创造出更多的审美体验。
1.2 连结性
新媒体艺术具有的活动性特征使其区分于传统艺术的“架上艺术”, 也就是说传统艺术致力于在固定的位置上创造表述性的艺术品, 而新艺术的创作则贯穿着关系连接、彼此融合、双向互动、转化和成型这五个发展阶段, 因此新媒体艺术是一种在活动过程中表达观念的新型艺术。新媒体的特点之一是创造性地使艺术品成为表达时间因素的载体, 并成功使观看者的观察角度成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这就使观看者与艺术品连接起来。其次, 新媒体艺术在题材的选择上与传统艺术有很大的区别, 也就是说新媒体艺术品不再致力于呈现那些具有深层价值内容的宗教内容或表现那些时间跨度过长的历史事件, 新媒体艺术品更注重通过使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去拓宽人类的感官, 从而建立艺术品和观众间的新型关系。通过这种更具冲击性的新联系, 观众不但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表达之中, 还能在科技创造的系统中与其他观众产生互动和彼此影响, 这不同于传统艺术的个体性的远距离观看, 这使新媒体艺术品本身和观众的意识都发生变化, 从而造成了新型的影像创作和新型的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关系。新媒体的连结性标志着现代艺术品的创作已经由传统的个体创意演变为观众的互动创造, 从而观众不仅仅需要艺术作品的内涵精彩, 还要求艺术家创造出一种互动的空间。
1.3 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的互动特点首先体现为艺术创造者和观看者的互动, 也就是艺术品本身及其接受者的互动, 新媒体艺术的特点就是能够使观众不是单纯接受艺术品, 而是进一步成为参与艺术品创作并与艺术家形成互动的创作者。观众不仅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能够体味到艺术家的思考和创造性, 还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不同的创意, 而艺术品的创造者与科技化的机器也能形成互动。新媒体艺术品的互动性不仅可以体现为观众对艺术创作产生的不在场的在场影响, 还体现为观众根据个体体验和程序设计对作品创作的参与以及艺术创作者与科技研发者的互动。现代科技的发展使艺术品与不同领域产生联系, 这使艺术家不再独自创作作品, 而是根据市场需求与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 这使现代艺术家的身份发生变化, 传统画家是单独创作一幅画, 而新媒体艺术家主要提供艺术创作的概念, 并借助科技工作者来完成艺术品, 这使艺术品成为集体创作的产物。
2 移动终端的概述和特点
移动终端设备指的是运用于移动网络中的计算机, 根据不同的需求移动终端设备被广泛应用于信息传递、医疗、娱乐以及多功能合成等方面。基于普适的计算理论和计算机设备的不断微型化, 从大众媒体逐渐走向个人媒体必然成为趋势, 个人媒体将会大规模的侵入大众媒体, 从而改变过去大众接受媒体的传播方式。现在的人与十年前的年轻人相比, 现在的人去关注电视节目的不断减少, 现代的年轻人将较多的时间用在了电脑、上网等方面, 加上智能手机的使用迅速增加,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现代人们关于互动的个性需求也不断增多。移动终端作为移动互联网中的一个标志主要包含了以下的特点:
2.1 便携性
移动终端不用受到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影响, 随时随地都能够使用。
2.2 交互性
移动终端可与其具体的使用者进行行为与反应上的互动行为。
2.3 隐私性
移动终端设备被广泛运用于私人事务, 这使其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公共性。
2.4 综合性
移动媒体运用网络能够整合不同的传统媒体, 在不同领域中进行综合性的交流。
在媒体的每个方面都存在科学, 科学技术是触手可得的, 以全球化为视角, 利用各种移动终端能够连接三网融合, 可以提供从移动终端到移动终端的用户体验, 其变革的起点便是三网融合, 并且在所有的移动终端平台中都可以使用。网络的融合能够提供一个新的技术环境, 这个环境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来给其提供足够的信息。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就像是在一个单位中的人每一个都是不同的个体, 人们来进行信息处理时往往通过三种手段, 分别是视觉、触觉和听觉。在媒体帮助下, 媒体便能够在移动终端的帮助下来让人们更好的使用移动终端平台, 满足自身的不同需要, 只需要通过简单的交互, 便能够完成相关的操作。
3 基于新媒体艺术的移动终端交互动画设计
新媒体艺术具有交互性特点, 交互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团体组成成员也会互相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 在人机交互以及设计方面, 交互这个词语的应用也更广泛, 在这个领域中, 交互指的是人机、行为以及情感方面的交互。交互设计领域的研究先驱Alan Cooper对交互设计的定义是指:交互设计是数字产品和环境, 以及系统和服务的互动机制, 以传达其外形与形式。
新媒体艺术所采取的交互设计不仅体现为新型的描写事物的方法, 还表现为新型的传达方式。新媒体的交互性涉及到传统艺术无法关联的行为设计方面, 相关方面的专家Richard Buchanan对新媒体如何实现这种交互设计做过进一步的解释, 他指出新媒体艺术通过调整艺术品的效果乃至激励观众的参与达到交互效果。传统的艺术设计旨在完成一个成品的创造, 而现代交互设计则针对人的活动进行。在交互设计的具体操作中要参照活动的实施者和活动的对象以及活动发生的整体环境。所以, 我们在进行新媒体的交互设计时, 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关系问题, 我们需要去创造一些新的关联活动, 这个新的关联需要的传递及所需要的计算机界面设计, 都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问题。
3.1 交互动画和传统动画的区别
和传统动画相比, 交互动画本身便是动画艺术和先进技术结合而产生的。交互动画更加注重受众的感受, 更加强调参与者的互动体验, 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实现人和科技的交互, 能够让人和信息的交流更加的流畅, 切实实现人和人、人和计算机以及人和主题之间的交互。和以往动画相比, 交互动画和其区别主要体现便是导演叙事的方式、互动性、参与性等多个方面, 但归根到底交互动画出现的意义在于提高了用户的感官体验。
3.2 交互设计和服务设计
早期在进行人机交互研究的时候, 科学家和艺术家在用户界面方面的共同研究比较多,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中也提到了普适计算理念的普及, 现在计算机呈现出微型化的趋势, 交互设计已经不再仅仅是界面设计方面, 已经成为了怎样让计算机系统和人的思维方式更加接近。而技术人员和科学家很少会考虑到人方面的因素, 而是在一些特定领域来进行一些特定研究, 但是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 需要根据人和市场来进行决策, 而设计结果本身便是未知的, 需要接受市场和人的考验, 在进行交互设计的时候, 需要将产品推向大众, 让大众真正的喜欢, 并在市场上获得好的反馈。传统设计和交互设计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交互设计往往更加关注人和物, 研究的也是人和物以及不同人之间存在的行为关系, 传统设计关注的旺旺是外在视觉形式方面的表现。领域不同, 交互设计设计出来的产品也存在较大差别。交互设计形式本身便是一个抽象概念, 但是若是将其作为经济产品来参与、消费和使用时, 交互便是服务的一种, 在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全面的考虑到用户交互思想。
3.3 交互动画的概述与创新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 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周围的物品, 无论是平时使用的工具还是游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数字技术设计的相关产品和以往相比变化也比较大, 不再仅仅是表面美华, 而是设计和其适应交互的一个过程。交互动化与传统动画艺术形式的不同, 在于它是将计算机的人机工程与图形学相结合, 是动画艺术与商业艺术的结合体。交互动画具有交互性, 使用户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主动参与到应用的需求中, 并可以与之互动的一种艺术形式。具体表现则是, 人们在进行应用使用和观看的时候, 可以将剧情中的一个角色来作为出发点, 能够直接参与到动画情节中去, 甚至还能够根据自身的意愿来进行剧情的发展, 选择不同情节发展以及结果也可能会不同, 这也是交互动画的行为过程不同得到的体验效果也各不相同, 并且交互动画也呈现出向游戏靠拢的趋势, 二者之间的界限也愈加模糊。
我们对交互动画的研究, 可以应用到未来的数字和工业产品设计中, 让未来产品的情感化表征更强, 能够赋予灵魂给动画形象, 工业产品和交互动画的结合, 能够更好的满足科技人性化方面的需求。
3.3.1 互联网使用电脑的网页中出现交互动画的形式
我们日常使用的PC电脑中, 在互联网的网页中也大量使用到交互动画的应用形式, 比较常见的是互联网的网络动画, 用户可以使用鼠标参与到交互动画中, 与之进行互动对话, 还可以参与到交互动画的剧情引导和选择中。虽然在网页中交互动画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交互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所限制的, 比如只是依靠鼠标的点击, 只能算是简单的交互。
3.3.2 基于移动终端的传播途径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其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 人们需要随时随地的享受互联网的服务。比如, 苹果公司每年推出的那些硬件产品很好的突破了人们使用电脑的一些习惯, 总是将最自然的交互方式应用到新的产品中, 比如直接用手去互动的iphone和ipad等移动终端产品大受好评, 后来推出的语音控制系统更是使用户在对电子产品的交互体验中摆脱了键盘和鼠标的束缚, 使用户可以更加舒适地去完成交互体验, 于是随着硬件交互的多样性, 给我们交互动画的创作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利用交互动画新颖的形式来吸引受众的注意, 借助基于移动终端的互动科技手段来传播信息, 使用户通过必要的交互动作, 结合多媒体手段增加其趣味性和参与性, 来提升传播效率。
摘要:新媒体艺术作为不同于传统艺术的现代新兴的图像艺术形态, 其特点体现在艺术创作到内容建设和传播途径等方面。新媒体艺术的双向传播彻底改变了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传统关系, 使接受者从传统意义上单纯的接受者和欣赏者转变为能够影响艺术创作的参与者和开发者, 这不仅使新媒体艺术变成一个始终可以添加的未完成品, 还使接受者能从自身的理解出发与艺术品发生关联, 从而使接受者自身对艺术品的不同反应变成艺术品的构成部分。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移动终端,交互动画
参考文献
[1]董燕娜.当虚拟撞击现实——浅谈新媒体动画的交互性[J].大众文艺, 2012, 04:196.
[2]郭赛.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微动画的产生条件及内容特征[J].电影评介, 2015, 09:65-67.
[3]唐杰晓.浅析数字媒体艺术对动画艺术变革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05:114-115.
国外新媒体艺术研究 篇10
一、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
数字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科学技术, 指通过各种信息设备, 对图像、文字、声音、影像, 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 是数字时代的核心技术, 影响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
艺术设计属于创造行为, 通过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利用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基本要素进行设计创作, 传达情感, 升华作品艺术内涵, 具体涉及: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品牌设计等众多方面, 基本设计要素有:文字、图形、色彩、图案等, 是一种视觉符号传达的过程[1]。但传统艺术设计属于静态设计, 且具有一定抽象性, 而数字技术与艺术结合后诞生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则是动态设计, 作品更具冲击力与感染力及表现力, 使艺术设计实现了立体化、动态化、数字化[2]。数字技术背景下, 艺术设计基本要素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发生巨大变化, 能更直观表现给受众群体, 且表现出的信息含量更丰富, 传达形式更加多样。而且新媒体艺术设计成果, 传播速度更快, 处理效果更好, 能实效数字化、数据化传播, 成本低, 更能进行成果共享, 使设计成果利用率本被大大提升, 为艺术设计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 满足了人们精神需求。当前新媒体艺术设计已对艺术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并且这种趋势已不可逆转, 这是时代发展需要, 更是市场发展的需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 对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视, 很大一部分人群都在追求精神领域上的消遣方式, 文化产品与艺术产品需要量越来越大, 同时对产品质量也提出了更多要求, 传统艺术设计方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发展需求, 融入数字技术是产业升级, 知识经济业态形成的基础。新媒体艺术设计提高了艺术产品和文化产品质量, 使人们的精神需要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 从新媒体艺术设计产品特点来看, 通常具有较大附加价值, 技术含量高, 并且这类生产、流动、销售各个环节中, 基本不产生污染物, 且能耗低, 属于高新技术产业, 所以积极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能加速知识经济发展进程, 促进产业升级。当前很多国家都在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 而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起步晚, 发展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的思考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艺术与数字技术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但当前我国数字技术的硬性条件与艺术结合发展过程存在问题, 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要求去结合, 一味满足市场, 追求经济利益, 忽视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规划与管理, 导致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不规范、不严格, 不论传播方式, 还是传播内容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种产业局面, 我国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发展中, 树立科学发展观, 不能盲目追求利益, 应加强产业管理, 正确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内涵, 更好的利用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带动新媒体艺术设计相关产业, 推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 为新媒体艺术设计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营造一个良好市场大环境。另一方面, 当前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发展中, 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才缺乏, 人才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当前一部分人才虽具有专业艺术设计技能, 但缺乏数字技术知识, 而专业数字技术人才, 却不具备艺术设计技能, 所以由于缺乏人力资源支持, 导致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缓慢[3]。虽然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已十分完善, 但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却迟迟没有一个完善体系, 没有针对人才培养需求调整培养体系, 不是对艺术方面过于追求, 忽视数字技术, 就是追求数字技术, 而忽视艺术培养。新媒体艺术设计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 想要将艺术与数字技术更好融合, 打造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 必须培养高质量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因此, 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 应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合理性, 全面、准确的发展战略, 进一步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使整个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能平稳发展。另一方面, 我国应出台相关产业法律, 明确政府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发展中的职能, 通过法规约束行业行为, 使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 鼓励相关企业公平竞争, 为产业注入活力, 解决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提供产业发展标准。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字技术已得到高度普及, 艺术设计领域融入数字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更是产业发展的需要。但当前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应积极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发展思路。
摘要:当前数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自然艺术设计领域也对数字技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应用。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艺术追求水准越来越高, 传统艺术设计方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和市场发展需要, 而艺术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为艺术设计创新提供了路径, 且弥补了传统技术缺陷, 形成了新媒体艺术设计。本身艺术设计就是紧随时代步伐的行业, 坚持与时俱进是其发展的根本, 所以数字技术融入艺术设计是必然趋势。本文将针对艺术与数字技术向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展开研究和分析, 以促进艺术设计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字技术,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
参考文献
[1]邢宏亮.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1, v.2;No.21003:27-28.
[2]林思.分析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3, No.30512:101.
国外新媒体艺术研究 篇11
引言
传统绘画艺术是历经千年文化的洗礼,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以期独特的表现手法,细腻的绘画风格,表现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诉求和价值操守。传统绘画以期特有的魅力,虏获了众多人的喜爱,不仅仅包括国内人民,国外人民也为其陶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对于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方式。本文就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可传播方式进行了探讨。
1.新媒体概述
(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这一词汇是由西方发明并传入我国的,其最早诞生于美国新闻界,后广泛被西方各国所使用。新媒体泛指利用电脑(计算及信息处理)及网络(传播及交换)等新科技,对传统媒体之形式、内容及类型所产生的质变。即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技术手段,通过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向大众传递信息的一种新途径。
(2)新媒体的特点
①价值性
媒体是传播信息的一种载体,而其传播的信息首先必需是有一定价值的,必需是符合信息受体一定的心理需求乃至是社会需求的,这一条件同时也是媒体自身存在的社会条件和社会价值。
②原创性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形势的信息传播途径,其与以往的传统媒介形势有极大的不同。而在信息量广泛且巨大的新媒体时代,原创性无疑是其屹立于信息时代的助力,为社会大众传播一些最新的的消息。
③效用性
效应性指新媒体背景下的信息传播,必须在特定时间对某一人群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一定情况的影响。
④生命力
新媒体作为现下社会发展潮流之一,受到了大众的追捧。但是从长远角度看,新媒体行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生命力,才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引领风骚。其信息传播方法与模式一定要紧抓社会大众的需求和认可程度。
2.用新媒体手段对传统绘画艺术进行传播的必要性
新媒体的出现,对世界信息传递的方式与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播与发展需借助其媒介,原因有以下点:第一、新媒体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其影响范围广泛,受众广泛,可以对更多的人群进行传统艺术绘画形式的信息传递;第二、新媒体的传播途径众多,数字电视、互联网络平台、手机等均可,使得信息传递的难度降低,便于传统绘画艺术的传递;第三、其为传统绘画艺术的信息交流提供了等为便捷的平台,论坛、博客等平台的运用,降低了其传播门槛,实现了更过的人群在同一平台上对传统绘画问题进行探讨,发表看法;第四、新媒体使的从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播更加经济,新媒体采用新的媒介形式进行信息传播,不仅操作简便,更重要的是其性价比更高,所需成本更低,但是其效果却更为明显。
3.传统绘画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
(1)绘画艺术网站、论坛及博客
互联网平台为信息传播提供新途径的同时,使得信息传递的内容更加细化,从而诞生了各种与绘画相关的网站、论坛和博客等。此类绘画艺术平台可以向浏览者展示绘画作品,作画技法,鉴赏方法和一些相关的展览、活动举办的时间地点等,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通过线上来学习、观看、以及欣赏一些现代的和传统的绘画艺术作品。相应这一趋势,国内出现了众多相类似的网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中国绘画网,其浏览人数、专业性、知识覆盖等均属业内的佼佼者。除此之外,中国美术在线、中国名人书画网等属同一类的网站平台,均为大众提供了学习美术艺术的鉴赏、知识、技法的途径,同时也作为人们交流与传播相关信息的新渠道,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除绘画网站外,艺术论坛主要是对相关的绘画鉴赏、交流提供了平台,方便世界各地的人们,一同对绘画艺术发表看法,也是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的场所。其大多聚集了一批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有共同的审美情趣的人们。而博客是个人对绘画艺术发表看法的手段之一,成为了传播绘画信息的新媒介。
(2)绘画艺术数字虚拟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模拟传统博物馆形态样式,将绘画作品加以数字转换后,予以储存展示的数字虚拟空间。较之绘画网站、论坛和博客,其知名度和使用人群较少,但其确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种媒介,建立绘画艺术数字虚拟博物馆,必须采用多种技术,如数字建模技术、三维技术、数字拍摄技术等。现今人们对于艺术数字虚拟博物馆的了解还较少,大多聚集于高端人群,但是其具有便于查询并浏览、画面逼真、交流互动简便等特点,而且还能将不易挪动的艺术品较为直观的展给观众,为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新的条件,其未来具有极大的市场升值空间。
绘我国现已经实现绘画艺术数字虚拟博物馆的实际应用,例如我国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艺术家联展。用信息技术将绘画艺术作品的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后,采用数字建模技术,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数字信息展示出来,几乎可以将艺术品进行完美复制,达到和艺术展厅实品展示相同的效果。不仅如此,通过数字信息技术,与会人员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对艺术品进行赏析,还可以对绘画作品局部乃至整幅进行放大,这帮助了人们更为清晰的观察绘画作品的细节,同时附带文字说明,更好的帮助了人们欣赏和了解作品,提升了艺术作品的传播效率。
国外新媒体艺术研究 篇12
导视系统的基本功能具有引导、指示、说明、提醒、警告或介绍, 它的目的是以便让人们很快熟悉和适应周围环境。随着国际间的交流的频繁, 城市导视系统的整体面貌成为促进了解的一个窗口, 人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也普遍相应提高, 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这就要求导视系统在设计的观念、功能都与时俱进, 应与新的技术和艺术形式结合, 具备基本导向功能的导视设计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一、导视设计的功能演变
2005年以“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为主题的日本爱知县世博会, 主展馆的导视系统利用计算机影像技术将弯曲的树叶形态图形投射到地面道路上, 借此来引导人们前行的方向。这些发出绿色光芒的树叶形光影作为导视系统, 吻合了爱知世博会对环境关注的主题, 让与会的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行走乐趣的同时, 认识和理解了环境对于人类的意义。导视系统的设计作为一种面向人的信息设计, 旨在向人们传达有效的方位信息, 传统的导视系统的设计是单纯的平面图形设计, 导视信息的设计定位比较模糊, 受众处于信息传达的被动接受位置, 人在认知层面上无法立即认同导视信息所要传达的意思。德国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施瑞茨在他的《从信息化设计到体验化设计》认为“现在我们要发展的不仅是一个“信息世界”, 还要是一个“体验世界”, 这就要求用面向体验的设计来对面向信息的设计进行补充”。实际上, 体验设计这个概念最初由谢佐夫提出, 他认为体验设计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 消费者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来最终认可产品。谢佐夫的体验设计理念是建立在产品体验消费基础上的, 强调对人的行为方式的分析, 那么对于信息的体验设计应当更加强调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分析, 通过对信息设计过程的描述使人们在使用信息数据中消除心理障碍, 一方面, 能够提高人的认知效率, 达到的信息有效传达, 另一方面, 实现体验化设计, 让人和设计不再有距离。那么导视系统的设计在功能传达上就不能只局限在图标式设计模式, 它应当朝多元化发展, 最重要的是应让用户更加好的体验感受。所以应对导视系统设计建立新的认识, 它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视觉传达领域, 学科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媒体艺术作为导视设计的一种应用手段
1.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是英文“New Media Art”的中文译文。新媒体艺术从一出现就与科技和艺术紧密联系。早期的新媒体艺术是以20年代合成材料为主的“活动艺术”和60年代以电视为媒介的“影像艺术”。科技的进步使新媒体艺术已经迈入数字艺术和人工生命艺术。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史来看, 新媒体艺术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一方面它紧紧依附着科技的发展而更新变化着, 另一方面它不断带给人的生理机能的扩展和心灵感知的升华, 彰显了丰富的人文价值。对于新媒体艺术的界定, 陈玲教授的定义比较全面, 她认为:“新媒体艺术是指所有使用媒介和技术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而这里的‘媒介’包含了各种技术和各种新的材料。但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词汇, 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 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一门以综合性和跨学科为主要特征的全新学科。” (1)
2. 新媒体艺术介入导视设计的优势
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个重要的论点, 即媒介是人的延伸, 他认为媒介是人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不同的媒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状态, 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 影响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同时带来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进一步说, 任何一次媒介的革新, 带来最大的影响便是对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当我们在获得信息的时候, 我们常会忽视了发送信息的媒介, 因此我们不自觉地就被媒介引入到它所设定好的语境中。新媒体艺术作为新的媒介艺术, 它的本质就是体验的艺术, 无论在艺术观念上, 还是从技术特点上都成为导视设计的最佳借鉴对象, 在视觉、听觉、感知等各方面都提升了人的思考模式, 有助于人的情感体验。人在面对导视信息的时候不再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 而是能够发掘自我的需求, 从而形成新的思维习惯。
三、新媒体艺术应用在导视设计的体验特点
1. 动态化
新媒体艺术下的导视系统动态化设计是基于信息体验和多维化的。传统导视系统中的视觉符号, 图形所承载的含义是不可替代的, 它能通过标准化的视觉图形符号来向人们传达必要的信息, 而新媒体艺术结合的导视设计可以依据人的行为习惯, 生理结构、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 尤其是心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通过动态影像来传达信息。一方面, 动态影像的叙事功能要大大强于静态图形的叙事功能, 而且凭借其多感官的体验和真实感成为传播信息最终极的媒介, 它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静态图片更吸引人, 同时给人以动态视觉、听觉等综合感受, 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人的感知产生三维结构。另一方面, 动态影像可以更好的促进用户对认知符号的强化。
2. 沉浸感
沉浸是一种将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心理状态, 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沉浸感是新媒体艺术特征之一。感官是人获取沉浸感途径, 对于人类从事活动和认识事物, 感官都起到重要作用, 人类认识事物都是通过不同的感官器官接受各种信息后, 经过分析和整理来最终识别信息。一般来说人的直接体验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以及平衡感来获取, 传统的导视设计主要照顾了人的视觉感官, 而忽略了人的其他感官感受, 新媒体艺术所带来的沉浸感不仅仅限于满足人的视觉体验, 而且满足了人的切肤之体验和情感之体验。2010上海世博会德国馆所设计的导视系统, 通过对科技元素的描绘, 让人在科学的隧道中前行。
3. 交互性
导视设计亦可以被看做人与信息交流的界面, 界面往往都是人与机器、人与系统的交流的窗口, 人是交流的主体, 其目标是促进设计, 执行和优化信息与通信系统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导视系统作为一个传达信息的载体, 应当符合界面的特性, 具体来说, 导视的设计应与用户互动, 应当更加智能化, 使用户与整项设计结合, 最终的目的让用户有愉悦的使用体验。由于用户具有知识、视听能力、智能、记忆能力、可学习性、动机等特性, 使得对用户的分类、分析和设计变得更加复杂化, 必须了解各类用户的习性, 技能、知识和经验, 以便预测不同类别的用户对导视界面有什么不同的需要与反应, 为导视系统的分析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使设计出的导视系统更适合于各类用户的使用。
结语
导视系统不仅仅是一个指示工具, 它承载着人与环境交流的功能, 这种功能应当寄予时代的特征, 展现时代文化的积淀。新媒体艺术在导视设计的应用虽然在技术手段、应用的观念和艺术设计化上, 还未能普及和走向成熟, 但是可以看到这将是导视设计的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朝晖.什么是新媒体艺术?[J].美术观察, 2001年第10期, 第66页
[2][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第1版
[3]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4][法]卡特琳.格鲁著.艺术介入空间[M].姚孟吟,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张艳.导向设计之新视角[D].无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008
【国外新媒体艺术研究】推荐阅读:
国外媒体理论05-10
新媒体艺术鉴赏研究10-04
新媒体艺术的任务研究10-15
新媒体艺术论文08-28
新媒体艺术特征12-28
新媒体舞蹈艺术论文09-01
新媒体艺术与视觉文化06-30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美学08-17
新媒体时代的戏剧艺术09-06
新媒体研究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