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物流管理研究现状

2024-10-04

国外物流管理研究现状(精选8篇)

国外物流管理研究现状 篇1

1.国外特许经营家族企业系统的研究

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的专家认为,特许经营家族企业实际上由两个重叠的系统构成,即家庭系统和企业系统。这两个“圈子”各有自身的标准、角色地位、价值观和系统结构。正是由于相同的个体必须履行双系统职责,才造成了家庭企业矛盾冲突的体现。换句话说,使两个系统都能得到满足、有段发展是所有特许经营家族企业的心愿,这对特许经营家族企业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还不够充分。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家族企业系统的三环模式。三环模式就把家族企业表示成三个独立而又相互交叉的子系统:企业、所有权和家庭。特许经营家族企业的任何个体都能被放置在由这三个子系统相互交叉构成的几个区域中,和企业有多种联系的人存在与两个或三个环的重叠区域。三环模式具备严密的理论性与现实的实用性,不仅解释了特许经营家族企业中个人间的冲突、职责矛盾、权利界限等产生的原则,而且有助于分析特许经营家族企业内部各系统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并为人们研究特许经营家族企业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工具。三环模式能帮助人民了解、分析处于不同系统位置的人,他们的利益、关注点及矛盾和冲突,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系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结构和他计划以尽可能协调好三方面的系统冲突,从而推动特许经营家族企业长期持续稳定地发展。

2.国外特许经营家族企业冲突的研究

冲突是指两个(含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主体因互动行为所导致的不和谐的状态。冲突之所以发生,可能使利害关系人对若干议题的认知、看法不同,需要、利益不同,或是基本道德观、宗教信仰不同等因素所致。广泛来说,由于社会上资源、权力稀少,不足以分配以及社会地位与价值结构上的差异,难免会带来不调和甚至是敌对性的互动,冲突便由此不断产生。

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的企业研究专家认为,因为经营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在家庭成员中出现重叠现象,而且是企业组织形式中最复杂的,结果导致家庭和经营因不同目的而相互抗争时,冲突和矛盾就产生了。而且,由于加总统汇总的冲突能够影响经营运作方式,会制造新一轮的冲突,因此这一过程会循环发生,连续不断。几乎所有的特许经营家族企业都要经历兄弟姐妹反目或其他类型的冲突。权利和利益是引起家庭成员纷争的主要导火线。

3.国外特许经营家族企业继承问题的研究

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特许经营家族企业往往由于未能够处理好所有权的继承问题而衰败或倒闭。在美国,大多数特许经营家族企业超越不了创业者的任期,10家特许经营家族企业中只有3家能延续至第二代,10%的特许经营家族企业能够传到第三代,而能够延续到第四代的仅有3%。因此,在最近一些年力,有关特许经营家族企业继承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的专家认为,管理的继承显示着特许经营家族企业的命运所在。最常造成特许经营家族企业失去掌控的原因都是无法在承接的过程中理顺管理,有些被迫卖给竞争对手,有些在新领导群的管理下破产,有些自动关门倒闭。有专家认为,特许经营家族企业权不易顺利过渡的原因与老企业家的性格息息相关。很多老一辈的管理者不愿放手,且对培育接班人的认识不足,第二代因此常有挫折和抑郁的感受,并且对接班缺乏准备,从而造成两代之间关系紧张。如果特许经营家族企业经营权力能够顺利交替,它们会比非特许经营家族企业更重价值、效率更高且债务较少。由此可见,能否将家族内最有能力者置于特许经营家族企业管理层的顶端是至关重要的。人们一般认为,对父母来说,将他们的洗碗和梦想永续的最好方式就是将他们一生所从事和建立的事业传递给他们的子孙,这可能使人类的天性和特质。只有通过了解所有权管理者的前景,才能战胜情感提供的理性的、恰当的建议,因而特许经营家族企业白编制继任计划是绝对必要的。一个合理的继任计划有助于成功的管理接续、所有权交接、有效管理及企业战略的赢利能力。尽管继承是个复杂的话题,但

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电话:010-635320***网址:

继任计划编制一定要详尽,并且要组织家庭会议进行开诚布公的讨论,并选择一个值得信赖的顾问团来解决问题。

4.国外特许经营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

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的品牌研究专家认为,创业者和创业家族拥有控制权对企业价值和其他特征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经营者之间的家族关系会降低代理成本。如果所有者与决策者一致的话,那么在高级经理人与所有人之间的代理问题将会有所缓和。也就是说,当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中与一人时,便不再需要由外在的所有权人进行昂贵的监管,由此也会提高公司的家价值。特许经营家族企业在经营权与所有权问题上有如下特点:家族成员同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上。彼此之间进行着许多不同层面的交往,因此在监管和约束相关的决策人员时便有众多优势。与之相似,由于家族成员之间及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关系,家族的参与有利于监管和制约经营者。企业所有权、独立性和家族控制因素会影响特许经营家族企业主的融资决策。家族在企业中的作用与企业主、董事会及管理者三者的整合程度有关系,能否构建一个优化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特许经营家族企业成长的关键所在。

5.国外特许经营家族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特许经营家族企业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家族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关系。沿着这样的思路,许多有关特许经营家族企业管理的著作都是从指导经营家族企业的管理者应如何把家族利益和企业利益分开这样的角度来论述的。

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的专家认为,家族与企业目标的不同确实是特许经营家族企业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但是在一个特许经营家族企业中过度重视一方——企业至上或家族至上的做法都将同时损害两者的利益,因而是不可取的。而割裂两者之间关系的做法也只能适得其反。因此,特许经营家族企业管理者要做的应该是通过制定战略计划两者很好地平衡起来,这样的平衡将会产生家族团结和睦和企业蒸蒸日上的双重效果。因此,特许经营家族企业制定一个与家族利益和企业潜力相一致的企业战略是非常重要的,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就是“平行计划流程”。同时,管理团队在制定战略承诺计划时也必须考虑其管理理念、公司目标和企业前景预期,而这两者又是协调一致、相互支持的。这样,家族和管理团队间承诺的像话作用和相互促进将会推动特许经营家族企业的顺利发展。

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电话:010-635320***网址:

国外物流管理研究现状 篇2

在美国, 从事兽医临床工作以及相关的工作包括生物制品的生产、兽药生产、销售等多数需要兽医执照 (license) 。执照的获取需要一定的条件, 主要条件分为职业教育和国家统一考试两大项。

1.1 兽医教育

1.1.1 兽医期前教育

美国的兽医学院入学要求学生具有兽医期前教育学历背景。这种期前教育可以是普通大学相关专业 (如畜牧、生物、生物化学等) 的学士学位 (一般4年) , 或者是地区技术学院的专业技术学历 (2~3年) 。许多学生在进入兽医学院之前在动物医院做l~2年的助手或护士性质的工作, 以取得相关经验, 所以兽医学院的学生中很多人已经有了一定临床工作经验, 这样他们在学习期间可以更好地接受课程的内容。美国兽医学院学生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他们对毕业后的目标很明确, 即从事兽医临床工作, 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或到公司、政府机关工作。

1.1.2 兽医教育

美国的兽医教育一般为4年。多数的州都有兽医学院。有的州兽医学院附属于州立大学, 如德克萨斯州、宾西法尼亚州等, 有的州兽医学院在综合大学里面, 如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麻萨诸塞州的塔夫茨大学等。兽医学院有公立、私立之分, 其中多数为公立的。兽医学院的学费在所有大学中是比较昂贵的, 仅次于法学院和医学院等, 平均每年的学费为2万美元左右, 还不包括吃住等费用。所以很多美国的兽医学院毕业生离校时都欠几万美元的贷款债务。

美国兽医学院的课程设置除了我们了解的基础课、临床基础课和临床课以外, 还有兽医道德课程、兽医经济学、兽医法律法规课程、动物行为学、动物医院管理、兽医市场营销学等, 有些是以讲座的形式开课, 课程注重实用。

兽医学生毕业前有近一年的时间一面上课一面在动物医院实习或农场实习。毕业前学生已经根据自己的志愿分成大动物兽医或小动物兽医, 这样在实习时可以有重点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对毕业生要求要达到一定水平的动手能力, 这些能力是通过国家统一考试的必备条件。

美国兽医学院的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的约占毕业生的85%以上, 其中80%从事小动物临床, 15%从事大动物临床工作, 剩下的5%左右从事混合型临床, 即大、小动物临床都做。兽医的收入很高, 而且不愁找不到工作, 平均年薪5万~7万美元左右, 如果自己开业收入还要高的多。在公司的收入平均8万~10万美元, 但是公司的特点是稳定性不如从事临床工作。

1.2 国家统一考试

美国各个州都有自己的关于在本州行医 (兽医) 的法律。基本上所有的州都要求兽医学院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必须接受国家统一考试, 而且考试成绩必须过线 (大多数州要求的分数一样, 有些州可能略有差别) 方能取得在本州行医的资格, 否则任何人不得从事兽医临床或有关动物诊疗的工作。

兽医师国家统一考试由独立的考试公司承担。考题则由美国兽医学会的兽医师国家统一考试委员会组织专家出题。专家出的题都要经过几道严格审查程序, 包括问题的合理性、问题的科学性、心理学可行性等, 而且每一道题至少由3名以上的不同专家审核, 合格的题收录到国家考试题库中。每年考试前, 由计算机随机抽取相应数量的考题, 由专门的考试公司装订, 密封后送到考场。考场的管理由本州兽医学会负责。

兽医师国家统一考试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包括所有兽医学科内容的理论部分 (National Board Examination, NBE) ;二是有关临床实践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 (Clinical Competen-cy Test, CCT) 。

NBE (理论部分) 考试由400道题组成, 考试时间为8 h, 满分为800分, 通过为425分。

CCT (实践部分) 考试由14道大题组成, 考试时间为4 h, 满分为800分, 通过为425分。

通过如上二项考试者获得兽医博士学位, 即DVM (Doctor of Veterinmy-Medlcine) 学位。获得DVM学位后还要通过本州的州考 (State Board Examination) 方能获得在该州行医的资格, 即行医执照。州考一般以本州有关兽医行医法律法规、动物防疫法规等内容为主。

1.3 美国兽医毕业生

美国兽医学院毕业生在美国从事兽医临床相关职业工作必须取得行医执照。对外国兽医学院的毕业生, 美国兽医学会有专门规定, 这个规定简称为ECFVG (Education Commission for Foreign Veterlnary Gradu-ates) 项目。项目要求毕业生所毕业的学校必须是美国兽医学会名录上登记的学校, 然后必须通过美国兽医国家考试 (同美国学生) 。此外还要通过为外国人设计的一系列特殊考试, 这些考试包括:英语能力 (托福TOEFL, 英语写作TWE, 英语口语TSE) 和实际操作能力考试。实际操作能力考试总共考3天, 在美国兽医学会指定的大学进行, 考官由大学教授担任, 考试主要集中在临床实际操作方面, 内容包括病理剖检, 实验室检查, X光操作, 手术操作, 临床检查, 临床处置等。由教授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考试后教授打分决定考生通过与否。

以上所有考试都是收费的, 费用由几百到几千美元不等, 而且每年都在增加。

美国的兽医执照考试制度多年来在保证兽医质量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美国兽医学会近年来还在不断改进这个制度, 改进考试方法, 以期使制度更实用。

2 英国兽医管理体制概况

英国实行国家兽医官制度, 环境食物农业部 (以下简称农业部) 制定并组织落实动物健康和福利政策;食品标准局 (FSA) 管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动物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伦敦大学皇家兽医学院 (RCVS) 依法监管兽医行业, 实行兽医资格认证和注册, 规范兽医教育和职业操守;英国兽医协会 (BVA) 等行业组织维护兽医及相关动物利益并提供信息等服务。

2.1 农业部组织实施国家统一垂直管理的官方兽医体系

农业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实现政策制定与执行职能的分离。在动物健康和福利事务方面, 动物健康福利总司 (Animal Health and Welfare Directorate General) 制定并发展政策;国家兽医服务署 (SVS) 执行主要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运行服务总司 (Operations and Service Delivery Directorate General) 的奶制品卫生监察处 (DHI) 、食品农业渔业总司 (Food, Farming and Fisheries Directorate General) 的鸡蛋交易监察处 (EMI) 以及环境、渔业及水生物研究中心 (CEFAS) 的鱼类健康监察处 (FHI) 分别执行有关奶制品、禽蛋和鱼类健康的政策法规。

2.1.1 动物健康福利总司

动物健康福利总司的主要职责是对本国及外来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进行研究及监控;公布动物运输和进出口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发展动物健康福利战略并参与实施兽医培训计划, 总司司长兼任国家首席兽医官。

2.1.2 国家兽医服务署

国家兽医服务署作为政策执行部门, 是维护动物健康和福利的最前沿机构。

(1) 发展历史。2001年英国爆发口蹄疫后, 为加强对动物卫生的管理, 农业部对原动物健康和兽医司 (Animal Health and Veterinary Group) 进行改组, 成立了动物健康福利总司和运行服务总司, 国家兽医服务署划归至后者。由于此后国家兽医服务署和动物健康福利总司之间一直存在职责交叉, 抑制了政策执行效果, 加上欧盟即将于2006年推出的新食品安全法规也将影响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国家兽医服务署自2005年4月1日起改为农业部的执行机构 (Executive Agency) 。英国的执行机构与政府主管部门间为“契约”而非“隶属”关系。主管部门依据双方签订的“政策与资源框架文件” (Policy and Resource Framework) 对机构经营提出指导性意见, 不干预其日常活动。执行机构职员享有国家公务员身份, 但工资收入与经营效益挂钩。

(2) 工作职责。国家兽医服务署处理有关动物健康、公共健康、动物福利和国际贸易事务, 主要职责包括:应对重点疫病爆发, 检查动物福利水平, 提供防疫建议信息, 实行疫病防控, 颁发出口动物健康证明, 审查动物及动物源产品进口并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3) 组织结构。目前国家兽医服务署约有1 400名全职员工和273名一线员工, 另有7 000多名兼职地方兽医检察官 (LVIs) 协助工作。兼职地方兽医检察官本是私人兽医, 经国家兽医服务署培训后执行一些具体工作, 如例行检测结核杆菌和布鲁杆菌、颁发出口证书、依据《宠物旅行计划》 (PETS) 为动物提供旅行证明等。

国家兽医服务署包括总部和现场服务机构 (SVS Field Service) 。总部设服务处 (Service Delivery Division) 和应急计划处 (Contingency Planning Division) 。服务处下设人事科 (Personnel Unit) 、学习发展科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Unit) 、健康安全科 (Health and Safety Unit) 、信息技术科 (IT Unit) 和国家羊搔痒症计划管理中心 (The National Scrapie Plan Administrative Centre NSPAC) ;应急计划处负责处理突发动物疫病。现场服务机构包括5个地区办公室和24个动物健康部门办公室, 其中英格兰地区分别有3个地区办公室和16个部门办公室。

2.1.3 其他相关机构

(1) 奶制品卫生监察处。奶制品卫生监察处行政上隶属运行服务总司的乡村发展服务署 (Rural Development Service) , 但与食品标准局签有服务协议, 代表其执行奶制品卫生法规, 食品标准局为其提供经费。奶制品卫生监察处有37名监察官和13名工作人员, 具体工作包括为奶牛场注册, 检查产奶场所、设备和动物, 实施统一标准, 并将异常情况通知国家兽医服务署和兽药理事会。

(2) 鸡蛋交易监察处。鸡蛋交易监察处负责执行欧盟鸡蛋交易法规和英国有关孵化鸡及雏鸡法规, 目前有36名监察官, 主要监督鸡蛋生产、处理、包装和零售, 检查拍卖市场和孵化场, 并将异常情况通知国家兽医服务署。食品标准局提供5%的经费用于食品安全方面的工作。

(3) 鱼类健康监察处。鱼类健康监察处隶属环境、渔业及水生物研究中心 (CEFAS) 。环境、渔业及水生物研究中心作为农业部执行机构, 为政府部门、国际机构、商业公司及援助组织提供渔业管理、环境保护和水产业等方面的科研、咨询、顾问、监管和培训服务。该中心为英国政府和欧盟决策者提供了大量研究意见及建议, 并正逐步将其客户群扩展到全球。目前环境、渔业及水生物研究中心有近500名成员, 分布在英范围的3个专业实验室。此外, 中心还全资拥有一家信息服务子公司 (CEFAS技术有限公司) 以及与私营部门合资拥有两家企业。

依据《欧盟鱼类健康法》 (EU Fish Health Regime) 和英国相关立法, 鱼类健康监察处在有关鱼类及贝类健康方面行使监督职责、颁发进口许可并实施进口监控, 具体工作包括为养殖场注册、疾病控制及调查、进出口、流动控制、建议及立法、刊物出版。

(4) 兽医实验所。兽医实验所前身为中央兽医实验室 (CVL) , 成立于1894年。1990年中央兽医实验室成为农业部执行机构, 1995年与兽医调查服务局 (Veterinary Investigation Service) 合并为兽医实验所。兽医实验所中心实验室设在Surrey的Weybridge, 另在全国范围内拥有15家地区实验室, 整个实验室系统与皇家兽医学院、利物浦大学兽医学院的两所监管中心以及苏格兰农业大学均保持密切联系。

兽医实验所主要职责是为农业部提供专家意见、为首席兽医官提供诊断、研究和咨询服务并对突发事件进行以实验室为基础的反应。兽医实验所同时也对公共和私营组织提供盈利性服务。

2002—2003财政年度, 兽医实验所的财政预算为8 860万英镑, 农业部和食品标准局分别提供其中的88%和5%;平均雇员人数为1 276名, 其中包括627名科学家和97名兽医。

(5) 兽药理事会 (VMD) 。兽药理事会成立于1989年, 1990年成为执行机构, 和兽医实验所同坐落在Weybridge。

兽药理事会主要职责为颁发兽药生产销售许可、监督检测药物残留、发展执行政策法规。兽药理事会授予英国皇家药物协会 (RPSGB) 动物药品监察处 (AMI) 对生产及供应含有兽药成分饲料的法定监控权。

兽药理事会颁发许可和进行药残检测的经费由顾客承担。2002—2003财年, 兽药理事会的收入主要来自颁发许可 (474万英镑, 占41%) 、药残监测 (356万英镑, 占31%) 和农业部 (334万英镑, 占28%) 。

2.2 食品标准局通过监管和执法手段保护消费者权益

由于疯牛病等动物疫病的暴发, 英国工党政府应公众呼吁对食品卫生和安全机构进行了改革。英国议会于1999年通过《食品标准法》, 依法成立食品标准局, 原先隶属于农业部的食品卫生管理职能被划归至食品标准局。食品标准局虽是政府部门, 但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 为公众和政府部门就食品安全、营养和饮食等提供信息和建议, 并通过监管和执法手段保护消费者权益。

食品标准局肉类卫生署成立于1995年, 当时隶属农业部。肉类卫生署作为食品标准局的执行机构, 集中了原先300多家地方机构对肉类卫生的管理职能, 统一负责全国肉类卫生安全, 监督执行有关鲜肉、禽肉、野生动物肉的相关法律法规。

2.3 皇家兽医学院作为法定监管机构, 为合格兽医注册、管理兽医教育、规范职业操行

2.3.1 法律依据

皇家兽医学院1844年获皇家特许成立, 此后兽医在英国成为正式职业。1881年英国通过第一部《兽医法》, 几经修正后目前实施的是《1966年兽医法》, 该法指定皇家兽医学院为英国唯一兽医监管机构, 负责兽医和执业兽医注册并规范兽医教育和职业操行。

2.3.2 学院职能

皇家兽医学院除作兽医行业法定监管机构外, 还另具两个重要职能:皇家学院——依据皇家特许颁发奖学金, 授予兽医和兽医护理等人员学历及学位, 提供有关兽医事宜的正确见解;慈善基金——皇家兽医学院基金会 (RCVS TRUST) 作为独立慈善部门, 提供皇家兽医学院图书馆、信息服务以及一系列津贴, 支持教育和科研活动, 促进兽医科学和药品的研究及开发。因此皇家兽医学院总体而言是集三大职能于一身。

2.3.3 管理机构

皇家兽医学院依法成立了由40名成员组成的理事会, 1年3次例会。理事会成员的构成如下:

(1) 24名从业者代表, 每年5月选举。 (2) 12名英国6家兽医学院 (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利物浦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的兽医学院) 推选的成员 (每家2名) 。 (3) 4名枢密院任命成员。

理事会下设初步调查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纪律委员会、外部事务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专业化及进修委员会、财政和普通事务委员会、皇家兽医学院信托和兽医护士委员会等9个委员会, 具体负责各项事务。其中兽医护士委员会负责有关护士培训、注册及资格认证等所有事务。工作小组和秘书处提出的政策议题先在委员会内进行讨论, 决定是否提交理事会, 理事会对提交的议题进行表决。委员会对部分事务具有决定权, 但均向理事会出具相关报告。

理事会主席、第一副主席、第二副主席和财务主管在理事会内产生, 他们和注册主任一起构成理事会的领导班子, 对理事会进行管理。

2.3.4 兽医注册

《1966年兽医法》规定, 只有在皇家兽医学院注册后方可在英国境内从事兽医工作。申请注册者须拥有皇家兽医学院认可的资格或者通过皇家兽医学院资格考试。

目前RCVS认可的资格包括: (1) 英国6家兽医学院授予的学位; (2) 欧盟78/1026/EEC认可指令中所列国家的资格, 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 (3) 英国皇家兽医学院理事会认可的外国和英联邦成员国的资格,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美国和加拿大。

特定情况下, 不具备在英国注册资格的兽医可被授予临时注册资格, 以便于其在限定范围内执行相关活动。

2.4 行会组织及网站

2.4.1 英国兽医协会 (BVA)

英国兽医协会为非官方的全国行业代表性组织, 已有118年历史。协会目前在全国共设按照动物类别和地区划分的51家分支机构, 拥有包括绝大多数执业兽医在内的1万多名成员。英国兽医协会与政府、议员和媒体保持沟通, 发展实施兽医行业政策, 保护促进兽医业及相关动物利益, 提供信息及其他服务。

2.4.2 英国兽医护士协会 (BVNA)

英国兽医护士协会成立于1965年, 是全国兽医护士行业的代表性组织。协会目前拥有包括合格兽医护士、学生兽医护士、动物护理助理、护理经理和接待员等在内的4 000多名成员, 为成员提供教育、培训、就业及业内其他相关信息。

2.4.3 英国兽医网 (www.vetweb.co.uk)

关于国外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分析 篇3

摘要:

发达国家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相对高的水平,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借鉴。选择部分国家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对不良现象进行纠正。

关键词:水利工程;开发利用;管理体制

一、田纳西流域的开发管理模式

发达国家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田纳西流域管理局 (TVA) 是美国一家水利管理部门,目前他们已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条件和流域经济运行与开发模式,这有利于我们学习美国流域管理的政策和法规以及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的先进经验,促进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流域管理能力建设。

(一)机构的组成

TVA是依据TVA法案成立的,制定TVA法案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田纳西河及其支流的航运和治理水灾、促进田纳西流域的植树造林和流域内贫瘩土地的合理利用、发展该地区的经济。为此目的需成立一个单一的政府机构来管理整个流域内所有的资源,同时应将政府的权利及服务与社会的动机与营利的私有企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相结合,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业地区的发展。基于此,TVA被定位为一个既享有政府的权利。

(二)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

设立TVA的宗旨,就是要促进田纳西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TVA成立后,积极发展防洪、航运事业,开发水电资源,帮助流域内的人民转变观念、改变生产和耕作方式,并以其自身的发展带动全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日本管理模式

日本的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有以下几方面

(一)在管理体制上,日本属于“多龙治水,多龙管水”的模式

水资源开发管理分别由国土厅、建设省、农林水产省、通商产业省、厚生省按准公益性政府赋予的职能进行管理。

(二)依法治水管水是其鲜明特点

二次世界大战后,从1949年起日本陆续制订了许多水的法律,如《水防法》、《国土综合开发法》、《工业用水法》、《水资源开发促进法》、《自然环境保护法》和《下水道法》等。从六十年代初期开始,日本开始编制全国综合开发、规划,陆续指定里根川、淀川、筑后川、木曾川、吉野川、簧川、丰川等七大水系为水资源开发水系。其范围覆盖了大半个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程建设。到了八十年代水资源工作继续深入,《21世纪水的供求》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制订和发表,标志着日本水资源开发、管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执法和监督

据日方介绍,主要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负责。据了解,一条河流的分水方案制订以后,各方均须遵守,不得转让,更不得违犯。

(四)水资源开发公团的作用

根据1961年制订的《水资源开发公团法》,于1962年创建了水资源开发公团。公团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家的各项长期规划和地方政府的远景规划,对日本的七大水系统一进行开发、治理,调整各方面的关系、筹集资金、统筹全国的水资源开发事业。

三、英国管理体制

英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是以英格兰和威尔士两地区为代表的水管理体制。分为国家级、区域级和地方级。

(一) 国家级机构

英国没有专管水利的国家级行政部门,水利由环境、运输与区域等有关部门分管。①环境、运输及区域部。②国家环境署。③水服务办公室。④区域级机构。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自1970年开始,水管理体制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革。第一次是根据1973年议会通过的水法,实行按流域(或联合附近几个小流域)分区域管理,合并、整顿,改组了原来1000多个大小水管理机构,成立了10个水务局。流域内不再按过去的行政划分和受其管辖权的限制,每个水务局对本流域与水有关的事务全面负责、统一管理。第二次大的变革是八十年代中期,英国政府大力推行私有化政策。顺应这一政策的要求,1989年水务局实现私有化,改为水公司。英国的水工业私有化目前只限于英格兰和威尔士,而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至今供水管理部门还是国营公共事业机构。

(二)地方级机构

郡、区、乡镇地方级不设水管理机构,只有地方议会负责管理排水及污水管道。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英国农村地区成立内地排水区。该排水区由农业土地和建筑物使用者(即交纳排水税者)成立用水用户协会,选举一个董事会进行管理。

四、我国可借鉴的经验

通过对各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国外水资源管理体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充分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对完善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十分必要。研究表明,国外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启示与借鉴之处主要是:

(一)依法治水

结合我国情况,国土面积大,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大,水资源分配不均,开发利用情况复杂,流域水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同时对水事活动中政、事、企单位划分不清,责任不明,使得我国的水管理工作困难很多。

(二)流域管理

国外流域管理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建议加强对国外流域管理和我国流域管理体制的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求的流域管理体制。

(三)综合开发治理

治水、利水相结合。水资源的开发治理与防洪、供水、发电以及生态环境的治理综合考虑。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国家优先安排立项,鼓励并支持有关地区和部门联合开发具有综合效益的水资源工程。

(四)建立财政投入和补偿机制

首先,水利与电力、交通、通讯等同为基础设施,需要注意墓础设施之间的协同发展。其次,财政资金无偿投入和有偿使用相结合。最后,建立财政补偿机制。

(五)开发多种融资方式

水利事业是全民的事业,水利资金的筹集需要有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其数量才有保证。积极动员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是加快水利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国外较早对水利资金的融资开辟可间接融资方式,即允许水利项目开发公司(业主)上市发行股票、债券以及政府出面发行水利建设债券,并以其收益、收费、政府财政性补助资金还本付息。国外多种融资渠道的开辟保证了水利资金有足额的配置量,有力地推进了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2002年9月17日

国外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现状 篇4

2001年8月21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在上市公司中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西方,独立董事是指在上市公司担任董事之外不再担任该公司的其他职务,并与公司及其大股东之间不存在妨碍其独立做出客观判断的利害关系(尤其是直接或者间接的财产利益关系)的董事。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是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一大制度创新,当它被当作一帖灵丹妙药引入我国时,人们希望它能解决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小投资者保护等问题。因此,了解国外独立董事制度研究的最新动向,借鉴它们在这方面的经验,有助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本文将对国外董事制度的学术研究、国外企业的独立董事制度发展状况做较为全面的介绍,以期为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的应用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独立董事制度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企业在营运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问题,这也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传统模式下,这一问题主要是由董事会来解决,即董事会通过选拔、监督经理人员,把握公司的重大方针,从而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实践中,一般的董事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为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股东根本无法对经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企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像企业董事特别是董事长、总经理等内部人实际上操纵着企业的重大决策,时常进行关联交易并严重影响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另一种情况是董事会成员自己为自己制定报酬。基于上述诸多情况,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而独立董事制度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独立董事又称外部董事、独立非执行董事,他们既不代表出资人,也不代表公司管理层,不拥有上市公司的股份,与公司没有关联的利害关系。因此,独立董事可以更加客观、独立地考虑公司的决策,从而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减少公司的重大决策失误。2000年5月,一些学者向韩国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他们指出,韩国公司治理结构弱化是导致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同时他们在报告中又提出了一项重要建议:在韩国企业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目前很多国家的机构和组织都积极实施了独立董事制度,大部分国家都把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完善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9年世界主要企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资料显示,在美国企业中,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比例为62%;英国 34%;法国为29%。美国是施行独立董事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美国全国公司董事协会(Na— tional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在1996年就曾指出,董事会的成员应当大多数是独立董事,甚至还建议在公司中只需设立一名内部董事,即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ricer,以下缩写为CEO),其余的均可为独立董事。①这一点可以从1997年标准普尔(S&P)公司对美国500家企业的调查中得到证实。在当年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将近56%的董事会其成员大多为独立董事,内部董事只有1—2名;而仅仅有2%的企业董事会成员主要由内部董事组成;在大部分企业的董事会成员构成中,独立董事占大多数(majority);还有不少企业独立董事占绝大多数。②另外,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委员会(Council of lnstitutional lnvestors,1998)在其公布的一份报告中,也要求企业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人数的比例至少应该占三分之二。

二、有关独立董事问题的学术研究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

1.独立董事的选择机制

从理论上讲,独立董事制度作为改进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其职责是积极维护股东的利益,能在重要的决策问题上发表独立意见,在选派经理、制定报酬、评价业绩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实践中,独立董事的任命通常由企业原来的董事会成立专门委员会提名,然后由股东大会进行选举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的经理层常常会介入到独立董事的提名中来,而且企业的CEO经常是“独立董事提名委员会”的主要成员,或者类似于CEO的企业经理能够控制独立董事的提名程序。经过这种程序选拔出来的独立董事对企业的作用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

Hermain和Weisbach(1988)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研究了企业在选拔内部董事和独立董事时的决策特点。他们认为,通常情况下,当一家企业的CEO快要退休时,他常常会指派更多的内部董事;而如果当企业的经营业绩下滑时,企业的经理层则会指派或者增选更多的独立董事。Lorsch和Maclver(1989)的调查报告表明,在美国,企业内部的经理层往往在选拔新的董事会成员方面起着决定性的控制作用。Gilson(1990)的研究又发现,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则其经理层往往很愿意提名一些银行家和其他外部股东作为企业的独立董事。Kaplan和 Minton(1994)研究了日本企业的董事制度之后,发现了同样的规律,当企业的经营业绩不佳时,其经理层常常会增选独立董事。之后,Tejada(1997)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如果一个企业的独立董事经常批评企业内部的经理层,那么在这些独立董事的任期满后常常会被解聘;相反,那些对企业内部的经理层不进行挑剔的独立董事将会得到连任。

通过上述的研究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在通常情况下,企业独立董事的增选大多数是在企业经营业绩下滑或者发生财务危机时进行的,也就是说,独立董事的就职与企业股票的市场回报率有一定的联系。Anil和Yermach(1998)的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对由CEO提名而任职的独立董事的反应远远小于非经CEO提名任职的独立董事。也就是说,由CEO提名的独立董事任职后,这类企业的股票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波动。因为这些由CEO提名而任职的独立董事对企业经理层的监督不会有所增强,企业经营业绩也不可能获得大幅度的提高,股东权益也不可能得到最大化。而那些非经CEO提名的独立董事任职后,企业的股票价格通常会有大幅度的波动,如果独立董事工作业绩出色,股价会上扬;反之,股价会下跌。

2.独立董事在企业中的角色

关于独立董事能承担什么角色,目前流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1)监督角色。Fama和Jesen认为:独立董事通常有资格来选择、监督、考核、奖励和惩罚企业的经理层,其职责是通过减少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冲突来提高企业的效益,因而独立董事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现代企业所面临的代理问题。(2)战略角色。Brickly和James的研究显示:独立董事可以运用他们丰富的商业经验、掌握的技术和市场方面的知识,来帮助企业经理层解决经营上的难题;独立董事还可以帮助企业构建重要的商业战略。独立董事一定是独立的、不在企业中担任其它职务。在美国,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员主要是其他上市公司的总裁、退休的公司总裁、大学校长、退休的政府公务员、成功的个体商人、独立的投资者等。其中,前两类人士是最受欢迎的独立董事,因为这两类人士对管理大公司具有一定经验,其提供的建议十分中肯、详细、实用。(3)政治角色。Anup和knoeber(1998)的研究发现:当政治因素对企业(尤其是一些知名的大企业)的影响较大时,即当企业同政府的贸易合作增多、企业向政府销售物资、企业需要向政府游说取得有利的经营政策、企业的出口贸易受到政府贸易政策的影响时,企业中常常就会有很多具备政府背景的独立董事。相反,如果企业由于环境污染或者垄断问题而同政府存在较多分歧时,企业中具有律师背景的独立董事就会增多,他们可以为企业提供具有洞察力的意见,帮助企业分析和预测政府的相关行为。

3。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构成比例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因企业而异,有些企业偏高,而有些企业则偏低。这除了受一些法律因素(如有些国家的公司法规定了独立董事的最低比例)影响之外,还可以从下列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1)独立董事的更迭与企业盈利能力、成长性相关。Hermailin和Weibach(1988)的研究表明,当大企业业绩恶化时,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会略微上升。这说明,企业的业绩会影响董事会的构成比例。但是Denis和Sarin(1999)的研究却不支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从长远来看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在企业董事会中的构成比例基本上是相同的:在董事会中高比例的独立董事在运作了一段时间以后,比例会逐步下降;而低比例的独立董事在运作了一段时间以后,独立董事在董事中的比例会逐步提高。(2)独立董事和经营环境的关系。Ronald(1998)的研究表明,在经营业务比较广泛的企业,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较高。而当企业处在监管的条件下,企业的经理层便会增选具有政治背景和法律背景的独立董事。(3)独立董事和行业的关系。Kole和Le-hn(1999)曾经对航空工业解除管制以后,公司治理机制的变化对企业独立董事比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构成比例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4)其他因素。Hersbach(1988)、Denis和Sarin(1999)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一个企业的创建者在企业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或者企业的CEO拥有较多该企业的股票,那么该企业很容易形成以内部人为主的董事会体系。相反,在一些知名的大企业或者历史较长的企业中,管理层主要为职业经理人,这些职业经理人拥有的企业股票数量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中则容易形成以独立董事为主的董事会体系。他们还发现,在那些有财务危机或者削减股利的企业中,独立董事的数量往往很少,其原因在于这些企业较难聘请到独立董事。

4.独立董事履行的职责

如何保证独立董事能够独立地行使职责,是独立董事制度本身所面临的一个很现实而又重要的问题。独立董事能否独立地行使职责必须有严格的、制度上的约束措施。在国外研究成果中,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用于激励和约束独立董事,它们分别是:(1)法律保证。独立董事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来履行其受托责任。倘若独立董事不能在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规划等方面履行职责,那么他们要对由此而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但是,Brook、Rao(1994)和Core(1997)等人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在一些企业的章程中,通常都有这样的规定:倘若独立董事没能履行其职责,则企业可以免除对他们的赔偿要求,这就弱化了独立董事独立行使职责这一机制的作用,使独立董事的决策很难独立于企业管理层。(2)声誉保证。Fama(1998)、Fama和Jensen(1983)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必须努力维护并能胜任其作为企业经营监督人的声誉。目前,尽管有的企业对独立董事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都实施了董事责任保险制度(有些独立董事也可以为自己购买董事责任保险以减轻自己的赔偿责任),但如果一个独立董事投保后,屡屡由于其品德问题或者能力不济而导致保险公司企业或者股东支付赔偿金,那么保险公司会不断提高该董事的保险费,上市公司也不会聘请这些无德、无才的人士担任独立董事,这样的独立董事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3)经济激励。这种激励包括:独立董事可以拥有企业的股票和获得自己的劳务报酬。目前有关专家呼吁,要提高独立董事的报酬以激励他们更加尽职。例如,企业可以采用以激励为基础的报酬制度来鼓励独立董事能够像企业的股东一样思考问题,从而减少独立董事和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Morck、Shleifer和Vishny(1988)等人的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拥有的股权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有一定的关系。同时,Hermalin和Weisbach(1998)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以激励为基础的报酬制度能提高独立董事监督企业经营的效率。

(二)独立董事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独立董事与企业首席执行官(CEO)的关系

独立董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必要的时候推选出更能推动企业发展的CEO。Michael Weibach(1988)的研究表明,在一个经营不佳的企业里,如果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超过60%以上,那么该企业可能更换CEO的概率要远远大于那些独立董事比例较低的企业。同时,他认为,当企业的经营恶化时,独立董事会做出快速反应,此时独立董事比例高的企业要更换CEO的概率显著大于独立董事比例低的企业。而对业绩高于同行业水平的企业,CEO更换的概率则大大地降低。但Kenneth和 Kleidon(1994)的研究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在独立董事占绝大多数的企业,当企业的 CEO被更换以后,企业的经营业绩反而比那些拥有独立董事比例较少的企业下降了。出现这种结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Kenneth和Kleidon所选的研究样本在时间上具有局限性,他们所选择的样本都局限在1983年到1988年这一时期内。这是一个企业兼并、收购高潮时期,因而得出企业业绩和管理层更换具有负相关性的结论。如果延长他们的考察期,那么这个负相关关系就不存在了。不过,总的来讲,现在国外的大量研究都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以独立董事为主的企业与以内部董事为主的企业,在制定重大决策上是有所差别的,但这种差别对企业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根据目前的证据和研究结果还没有定论。

2.独立董事和管理层的报酬水平问题

如何确定独立董事的报酬是令人棘手的问题。然而,给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制定一个合理的报酬标准往往是董事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政府监管部门,往往希望企业成立以独立董事为主要成员的报酬制定委员会,因内部董事进人报酬制

定委员会,会产生一些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从1992年开始就鼓励企业组成以独立董事为主的报酬制定委员会。对报酬制定委员会中有内部董事成员的企业,SEC要求更详尽地批露有关报酬信息。美国税务局(1RS)从 1993年开始也要求企业的报酬制定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成员的比例要高一些。政府监管部门都在力图通过这些措施来降低管理层的报酬水平,同时也希望达到激励管理层努力工作的目的,但相关的研究结果却不支持这些观点。

在国外,企业通常都会成立以独立董事为主要成员的报酬制定委员会(compensation committee),由他们来决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尽管Catherine、Jonathan、Alan和Dal— ton(1996)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报酬制定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的高低和CEO报酬水平没有什么相关联系。但是,目前国外大量研究都证明,企业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越高,有关企业CEO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也就被制定得越高。John,Holthausen和Larck— er(1999)的研究也发现,在企业里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员往往都是曾经或者正在担任其他企业 CEO的人,他们把企业CEO的报酬标准制定得较高,目的是对他们自己也有利。另外Core、Holthausen和Larcker(1999)的研究结果也说明,当企业董事会的成员以独立董事为主时,该企业CEO报酬水平和企业未来业绩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企业CEO报酬越高,企业经营业绩越差,这说明独立董事所制定的报酬计划仍有待改进。至少从目前看来,这种报酬计划并未能激励管理层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业绩。另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独立董事在企业的报酬制定委员会里的比例越高,那么这些企业给高级管理人员奖励股票期权的可能性就越小。

3.独立董事与企业购并

独立董事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决定企业是否可以出售,以怎样的价位出售。Kini、Kracaw和Mian(1995)等人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以内部董事为主的企业被收购以后,董事会的独立董事比例就会增加;而当一个以独立董事为主的企业被收购后,董事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就会增加。但总体而言,被收购企业在独立董事占多数的情况下,有可能以更高的价格出售。此后,Cotter、Shivdasani和Zennr(1997)等人的研究结果都支持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在企业董事会里,如果独立董事占绝大多数,那么当该企业被收购时,其股票的回报率比其他企业大约高20%左右。这说明独立董事比例高的企业被作为目标企业时,能向收购者索取更高的价格。另外,Lee、Rosenstein、Rangan和Davidson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企业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绝大多数,当管理层要收购其他企业时,则收购的价格就会相对较高。因为相比之下,在独立董事占较少比例的企业里,管理层更容易以非公平的、较低的价格来收购其他企业。

4.独立董事制度与企业业绩

独立董事制度能否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是目前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尽管已有相当多的研究都集中在独立董事制度与企业经营业绩上,但目前仍没有一致的结论。大量国外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比例和企业业绩之间的关联度微乎其微。有些研究甚至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经营业绩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这些结论和人们事先的设想是背道而弛的,按照设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应当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但实证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种设想。

尽管Baysinger和Butler(1985)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构成比例和企业业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是,这项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它所采用的业绩计量指标是单一的,而且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时滞效应,因此研究结果并不具有普遍性。又比如,Hermalin和Weibach(1991),以及Mehran(1995)等人的许多研究都没有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和企业经营业绩之间有什么显著的相关关系。之后,经济学家又不断地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高的企业,其业绩反而更差。例如,David(1996)的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和托宾Q(计量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之间呈反比关系,而与其他业绩计量指标之间并没有什么相关关系。随后,Agrawal和Knoeber(1996)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但后来,Millstein和 Macavoy(1997)的研究结果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拥有独立董事的企业比那些没有独立董事的企业运行得更好,拥有独立董事企业的投资人得到了比其他企业更为显著的正回报。然而,Ronald(1998)对单一经营业务的企业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和一些财务业绩指标呈反比关系。

国外物流管理研究现状 篇5

江苏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詹颖

【摘 要】 本文从众多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者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学者,试图从他们的研究中梳理出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在综述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该研究领域中的焦点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国外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现状,趋势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Prabhu在印度南部的Bangalore进行了一项强交际法的实验(Bangalore Project),提出了许多任务类型,并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Prabhu的这项实验可以看作是把任务作为课堂设计的单元的第一次尝试,并引起了语言教学界的关注。众多语言学家纷纷投入此项研究的热潮中,他们都把任务作为研究的中心元素。随着研究的深人,任务型语言教学于90年代在理论上逐步成熟。

一、国外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研究现状

语言焦点阶段包括分析和操练。在这一阶段学生分析课文和录音中出现的一些语言特点,在分析中或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新的词汇、短语和句型。虽然Willis不把语言分析和操练作为任务看待,但她认为,在任言教学中进行明确的语法教学是有价值的。

Skehan(1995,1998)提倡的语言学习认知法使任务型语言教学获得了新的发展。他阐述了任务型语的理论依据。

首先,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有别于母语的习得过程。母语习得过程为:词汇化——句法化——词汇化二语言的学习更多是认知性的,学习者在交际活动中趋向注意语言的意义。在信息处理系统环境下,学生的是有限的,注重意义就意味着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更多地趋向于实例和记忆系统,内在的句法化压力就不会起语言系统就得不到发展,所以语言教学应创造机会使学生注意语言的形式,促进其中介语系统的发展。

其次,语言运用取决于规则系统和词汇化系统。语言运用的目标有三个方面: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言的流利性与语言的意义相联系,而语言的准确性和复杂性与语言的形式相联系。认知教学法提倡的任务型张在交际的环境中,通过合理设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合理的分配,从而使其语言续而平衡的发展。关于如何合理地设计和选择任务,Skehan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1.分析任务的信息处理负担,确定任务的难度。Skehan不赞成Candlin制定选择任务和衡量难度的Prabhu(1987)在他的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书中对任务进行了界定。他认为,任

务是学生通过思考从所给信息中得出结沦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调控。Prabhu把这些活动分成四类:规则中心的活动、形式中心的活动、目标中心的活动和意义中心的活动:他非常赞同最后一种活动,认为教师不需要明确地教给学生语法规则和过多地进行看法纠正,学生就可在关注语言意义的过程中内化语法系统,这与Krashen所倡导的 “自然途径”的理念不谋而合。但Prahu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出存在一些不完备的地方,比如,任务的选择没有进行需求分析,任务的等级评定也是任意的,并且任何形式中心的活动在语言教学中都受到排斥(Long & Crookers 1992)。这些不足成为后来研究者解决的首要问题。

Candlin和Breen(1987)对Prabhu的研究进行了改进。Candlin对任务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任务是一系列有区分度和有层次的活动,这类活动内含问题(尤其是交际问题),它使得学生和教师通过各种认知和交际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井在活动创设的情景中运用新旧知识探索和实现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同Prabhu一样.Candlint和Breen也把任务当作课程设计的单元,并把这类课程大纲称作“过程大纲”。这一课程设计理念首先来自对综合大纲的评判;其次,他们认为,学生在与同伴进行有目的的交际时能更好地学习语言。与Prabhu不同的是,Breen赋予课程设计者新的使命,那就是为教学提供可选择的活动和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很高的教学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也必须更加积极。Candlin在对任务进行等级评定方面比Prabhu更进了一步,他提出了一系列选择任务和衡量难度的标准,即任务的维度,其中包括认知负担(任务内容的复杂性,参与者数量和组成任务元素的数量)、交际压力(来自交际对方的压力)、独特性和普遍性(任务目标的明确性和所要求的理解模式)、语码复杂性与理解密度(语言规则的复杂性和用语言规则来完成任务的复杂性),过程的连续性(对任务类型的熟悉程度和学习者把新任务与所熟悉的任务联系起来的能力)。例如:学生在全班面前发言比与同伴交谈时承受的“交际压力”更大;学习者从一篇文章中找出线索比判断对错的要求“理解密度”更大。尽管Candlin和Breen没有反对在教学中关注语言形式,但在他们的研究中却设有提到直接的语法教学,而是过分强调了交际。这样会使学生更加依赖交际策略和过多使用短语或词汇,而没有对语言结构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无法保证语言系统的平衡发展。

Long(1981,1992,1998)和Crookes(1992)认为,任务是一项有特定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在确定教学任务时,他们非常强调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并认为任务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要设计教学任务就必须要知道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会碰到哪些任务。Long还从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出发,初步发展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模式——交互修正理论。该理论分析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须注意语言形式找到了理沦依据。Long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能够产生语言习得,使语言输入变为可理解输入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交际双方在会话交互过程中不断相互协同,对可能出现的理解问题进行交互修正,在交互的过程中引起对语言形式的注意。Long和Crookes的研究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只有学习者在完成任务中出现普遍的语法错误时,教师才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语言形式,并且在完成任务时,学生常会运用交际策略绕过复杂的语言形式.因此无法保证学习者中介语系统的发展。

Willis(1996)继Long和Crookes之后.为教师在课堂中开展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提供了

操作层面上的指导。她在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一书中提出了任务实施需遵

循的五个原则,这五个原则是:要接触有意义且实用的语言,要使用语言,任务促使学生运用语言,在任务轮的某一点上要注重语言本身,不同时期要不同程度地突出语言。Willis把任务型教学过程严格地分成任务前、任务轮和语言焦点三个阶段。

任务前阶段包括介绍话题和任务。在这一阶段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话题,着重介绍有用的词汇和短语,并帮助学生理解任务指令和准备任务,学生可以在其间听一听其他人所做的类似任务的录音。

任务轮阶段包括任务、计划和报告。学生以对子或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教师在其间不直接指导;学生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在全班汇报他们怎样完成任务,他们决定或发现了什么;最后通过小组向全班报告或小组之间交换书面报告的形式比较任务的结果。

认为这些标准与实际缺乏明显的联系。Skehan对任务的分析采取了三分法,即语码复杂性、认知复杂性以压力。语码复杂性包括语言复杂性和变体、词汇密度和变体、冗余性和密度。认知复杂性包括认知熟悉度(悉度和预测性、篇章类型的熟悉程度,对任务的熟悉程度)和认知处理(信息的结构、信息加工量、信息量的和有效性、信息种类)。交际压力包括时间的限制、陈述的速度、参与的人数、篇章的长度、回应的方式、际的机会。

2.分析任务的特征与语言运用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即如何通过任务的选择使学生的注意力分别指向用的复杂性、准确性和流利性。Skehan还提出了任务实施的五条原则,即选择一系列的结构作为学习目标的选择要符合实用的原则;选择一系列的任务使语言学习的目的得到平衡发展;通过注意力的安排最大可能生注意语言形式的机会;使用循环的评价。Skehan还提出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他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务前活动、任务中活动和任务后活动。任务前活动包括教的活动、意识提升活动和计划。教的活动与介绍新和重构语言结构密切相关,教的方式可能是直接和明确的,也可能是间接和含蓄的。Skehan认为,任务前常重要,这些活动能起到介绍新的语言知识、激活学生原有相关的语言知识、减轻任务的信息处理负担、引按任务的要求更好地理解任务的作用。意识提升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对语言结构的意识,其中包括课文探讨、他人做过的类似任务、任务前的集体讨论等活动。计划就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准备任务,这其中会给学提示。任务中的阶段包括三个方面,即执行任务、计划后面的报告、报告;任务后的活动包括分析和操练,Willis的模式大同小异。

语言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之间的矛盾、发展语言系统和发展语言交际能力之间的矛言课堂教学与语言自然习得之间的矛盾、提高语言流利性和准确性与任务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在任务型教学过合理设计和成功完成任务,这些矛盾会得到协调与平衡。无论从任务型教学的教学目标,还是从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综合了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的优势,因此在理论上它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二、国外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的趋势

虽然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模式已比较清晰,但是并未完善。该领域中争议的问题也是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例如:

1.任务的选择问题。对任务本身的争论主要包括:任务维度标准难以具体化。就其中的认知负担或杂度而言,其本身涉及的面很广,客观标准难以确立,只能做主观性较强的粗略分析。目前认知的复杂度是焦点,任务各维度之间常常是相关的和互动的。那么它们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还是其他?

2.任务的编排问题。任务不一定是同一层次上的链接,但在实际操作中,每一层次都是下一层次的随着层次的上升,任务的复杂度也随之增加。同样,维度系列的链接也是很多任务型学习教材的重要特征。不同层次和维度间的“接口处”难免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关系。

3.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多来自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为,任务是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的径,任务的设计能决定语言运用的类型和提供学习机会,从而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影响。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等复杂因素,因此教学中会出现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仅从心理语言学来分析语言教学显然是不够的。

4.目前关于TESL环境下任务型教学的讨论居多,而TEFL环境下的讨论较少。此外,第二语言或外育背景的复杂性决定了难以有统一的和可应用的维度权重参数和维度链接模式。

5.任务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任务维度的权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组织而教师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将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1)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开始走向多层化。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在TESL和TEFL环境下,以及的不同阶段中应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复杂性。因此对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应用性研究势在必行。

(2)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模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研究者开始认识到仅从心理语言学来分析任务型语言教学远未能揭示其规律性。研究者开始把心理语言学与其他邻近学科,特别是教育学的理论相结合来共同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这一趋势已初显端倪。

(3)对任务的设计和编排越来越重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的融合。在该研究领域里,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争论使得对任务设计和编排的研究越来越采取一种折衷的路线,从而使学生在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中仍需保持对语言形式的注意,从而有计划地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4)深入开展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实施者的研究。研究者普遍意识到任务的设计和实施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素质将成为此模式实施的关键。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下教师素质的研究将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外辐射化工产业现状 篇6

辐射交联技术应用面广,产业规模大。目前,国外辐射化工领域规模化的产业主要有电线电缆、热收缩制品、汽车轮胎、聚烯烃发泡材料、表面涂层固化、高分子PTC器件等。这几类主导型产品约占辐射化工年总产值的95%以上,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些产品的共同点都是采用辐射交联技术:即经电离辐射(γ射线或高能电子束)照射高聚物时,生成高分子自由基并互相结合形成交联键的过程。它无须添加交联剂,在室温下即可实现交联反应,通过控制吸收剂量即可控制交联密度。辐射交联后的材料提高了电绝缘性、热稳定性、抗老化性、耐腐蚀性、阻燃性等。辐射交联技术的应用尚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正在培育和形成之中,如橡胶硫化制品、SiC纤维以及胶乳硫化等。

辐射聚合、辐射接枝技术产业规模较小,但在新材料合成与材料改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性乳胶、离子交换膜是其中代表性的产品,特别是由辐射乳液聚合获得的水性乳胶,质纯性优,没有残存易挥发有机物,更符合环保要求。用水性乳胶调制的乳胶漆,水性家具漆、地板漆等是名符其实的环保涂料。目前这类产品尚处于产业化前期,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较低,但是,作为一种新技术,用于对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辐射固化与紫外固化正成为互补性技术,应用范围广,构成表面涂层加工的重要产业。辐射固化是利用低能电子束(EB)或紫外光(UV)照射液体低聚物涂层(膜)使其快速固化的技术。EB固化具有室温固化、节能高效、零污染、涂层不畸变等优点,主要加工大、厚、重的物件,与EB固化相比UV固化有投资少,成本低等竞争优势,适合加工小、薄、轻的物件。两种技术路线构成互补,目前,在日本、北美、欧洲已经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

辐射降解技术,主要用于对天然高聚物和废塑料、橡胶的再利用,由于辐照剂量大,成本高,目前国外有工业化中间实验,但产业化前景尚不明朗。

电离辐射导致的辐射分解及辐射合成反应被用于处理工业三废,例如火力发电厂烟道气辐射脱硫脱硝,同时合成出化肥,非常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用辐射技术处理工业废水,能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氯和重金属离子,同时还可杀灭微生物。目前,许多国家已有中试或工业示范工厂处理三废,但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尚需时日。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 美国的状况:

美国的辐射化工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是在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的过程中播下产业的种子;辐射化工产品又以军工为最大用户,通过市场机制与军工装备进行配套,进而逐步扩大到民用市场,如电力、通讯、能源等领域。有代表性的是Raychem公司,从创建期的热缩材料制品主业到发明PTC温控电伴热线缆迎来大发展。1957年美国硅谷兴起不久,在临近斯坦辐大学的门罗园内,Raychem公司在风险基金支持下宣告成立,开创了世界辐射化工产业的历史。Raychem公司初创期仅有33人和一台1MeV、6mA的加速器,主要研制生产热缩材料,1959年申报了第一项聚乙烯热收缩材料专利权。1971年发明PTC温控电伴热线,由于产品新颖、性能优越、市场需求旺盛,迅速发展成为规模产业。到1998年Raychem公司从业人员已达到8000人,拥有227台加速器,产品规格品种达3000多种,年销售额18亿美元。1999年与ASG、AMP、Eleon等多家公司一起被著名的Tyco公司收购,强强联合成立了Tyco International Ltd,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元件、配件供货商,2000年销售额已达289亿美元。Raychem的发展,标志着美国的辐射化工主导产品热收缩材料、PTC等材料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辐射化工由初创期相对独立的产业,进一步通过资产重组,与相关行业融为一体,又为辐射化工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此外,在辐射硫化方面,1957年Firestone公司首先实现了汽车轮胎的预硫化,并逐渐发展成为辐射加工的大产业,1998年北美辐射硫化轮胎的产值就达到了135亿美元

日本的情况

日本辐射化工产业始于1961年,住友电工开发生产的6kV辐照交联电力电缆,为辐射化工在电线电缆行业中的应用打开了窗口。1966年积水与东丽两家公司生产了聚乙烯发泡材料。LSI工厂利用辐射接枝技术生产了离子交换膜、电池隔膜。辐射化工对日本主导产业贡献最大、最有显示度的是对汽车轮胎的辐射硫化。1997年的产值达到1.02万亿日元,日产的子午轮胎中91%是经过辐射硫化的。子午轮胎采用辐射硫化工艺,可以削减胶的用量,稳定制造工艺,提高轮胎质量。日本辐射化工产业产值排在前三位的是轮胎硫化、电线电缆和发泡材料,热缩材料排在第四位。日本辐射化工产品结构与北美比较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因为日本的辐射化工更直接服务于日本主导产业(如电子、电器、汽车等),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31%的EB装置用于交联线缆(主要是电器装备及汽车用细线),有14%的EB装置用于轮胎硫化。而北美以热缩材料为主,占有47%的EB装置。线缆和轮胎分别只占11%和7%。

亚洲地区,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地区,除日本外,韩国在辐射加工方面发展也很快。耐热线缆、热缩材料、汽车轮胎制造等已形成规模。马来西亚利用日本援建的EP装置,制造热缩材料;用6.8万居里Co-60源辐照交联天然胶乳。

欧洲的情况

欧洲的辐射加工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以瑞士为例,STUDER公司有1~10MeV范围的加速器6台,还有几百万居里的Co-60源,而在1999年之后用于生产电线、电缆、热缩材料以及薄板、包装箱等的辐射固化。到上世纪末,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欧洲地区的辐射加工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接连出现许多大公司。IBA在1986年成立时,仅是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后来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一举收购了美国的STEAIGENICS、RDI、GQIFIC、SCANDITRONIX等多家公司,成为辐射产业界的跨国公司。另外,英国的ISOTRON,法国的BGS等也都发展成为拥有多家工厂的大公司。

辐射化工产业发展趋势

综合国际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其主要发展趋势:

主导产品进一步走向规模化和国际化。以高性能热缩材料、交联线缆、轮胎硫化、发泡材料为代表的主导产品均属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配套性的基础产业,历经近半个世纪,长盛不衰,生命周期较长。日、美等国通过政府引导及市场推动,进一步将这类产品融入本国的主导产业,成为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主导产业(如汽车工业、电子、电器等)的发展,辐射化工产品进一步走向规模化和国际化,预计今后若干年内国际上没有对手能够与日本、美国竞争。

一批新的高性能材料正走向市场。例如天然胶乳的EB辐射硫化在法国、德国、印度、马来西亚已有中试厂;工程塑料和通用塑料辐射改性正走向成熟;德国生产的室内供热聚乙烯管是将耐热70°C的PE管经辐射交联后,提高到110°C,并具有抗腐蚀、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其年产量已达8000万米,正逐步取代传统金属管材。近年日本和美国开展对天然多糖类(海洋系甲壳素、壳聚糖、藻元酸、角叉菜胶等)辐射降解的研究,其辐解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可用作植物生长促进剂,开辟了辐射化工的新领域。日本利用辐射技术进行环境治理和资源再利用已经取得突破。1999年日本与中方合作,在中国成都建造的电子束脱硫脱硝工业性示范装置,标志着辐射化工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鼓励企业增加R&D的投入,开拓辐射化工新的应用领域。日本、北美各国政府积极鼓励本国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以产业化为目标的辐射化工技术创新,仅日本,专门用于R&D的EB装置就有115台;北美104台。韩国非常重视R&D以及人才培训,大约用了3年时间说服IAEA,同意在韩国设立IAEA/RCA(亚太地区原子能科技研究、开发、培训协作的地区事务所),2003年3月已在大田举行了开所仪式。同时又提出建立国际原子能大学(INU)和国际原子能培训教育中心(INTEC)。韩国原子能研究所(KAERT)计划在2004年建立“尖端放射线应用研究中心”,该计划是将KAERT为中心的区域(内有商用100万居里Co-60源、5MeV EB装置、离子束辐照设施和γ辐照温室实验农场等)作为辐射加工技术的研发中心。马来西亚是以原子能研究所(MINT)为中心进行技术转移,政府、研究机构、企业联手进行广泛的研究开发,MINT经费来源的30%~40%是靠自己的开发收入。

国外物流管理研究现状 篇7

1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研究

综览近期研究文献,国外学者对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有着不同的见解。Samantha Sharpe和Cristina Martinez-Fernandez(2007)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由区域创新企业集群、支持企业创新的区域机构和知识库以及区域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等三方面构成[1]。R.Sternberg(2009)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区域内所有影响创新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包括信息企业、研发机构、高等学校等之间的关系构成[2]。F.Tödtling(2009)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内生性组织(主要是创新型企业、大学、研究和教育机构)和其它支持知识转移和创新融资的组织构成,而且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是至关重要的[3]。Michaela Trippl等(2007)从系统观出发,认为一个区域创新体系由5个核心子系统构成:(a)知识创造和扩散子系统:该子系统反映了区域的知识基础设施,包括研发机构、教育机构、技术中介和其他创新支持机构;(b)知识应用和开发子系统:该子系统是指区域内的商业部门,包括制造和服务型企业以及它们的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c)区域政策子系统:包括区域政府组织和区域发展机构;(d)区域知识流和技能;(e)区域社会经济制度因素:包括共同的习惯、程序、惯例和规则,即社会体制和文化环境[4]。无独有偶,德国学者J.Revilla Diez等(2009)也从系统的角度概括区域创新体系由六大要素组成:(a)制造和服务型企业;(b)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KIBSs);(c)知识生产和传播机构,如大学、理工学院和公共资助的研究机构;(d)人力资本——大学、理工学院以及其它教育机构的输出机构;(e)中介机构,包括技术转移机构、科学园和企业孵化器,还有金融机构如银行和风险资本家;(f)区域政策制定和监管机构,政策制定机构如议会、政府部门、其他公共机构和科学与技术委员会,监管机构如专业组织、工会和学会等[5]。

可看出:近年来,学者们在Autio(1998)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加入区域政策、区域社会体制和文化环境等因素,明确界定RIS的结构的同时还划分了RIS各构成要素的功能。虽然学者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强调构成RIS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因素进行关注,深入探讨了不同地区RIS的影响因素。近三年来,构建RIS影响因素研究综合起来可分为四个方面:(1)RIS构成要素之间的地理位置。日本学者Yoshiyuki Takeda等(2007)对日本山形县4个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进行调查研究,认为组织间距离和区域网络影响区域创新集群的形成。组织间地理位置越靠近,意味着降低交通成本,从而有助于促进与该组织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而区域网络可以促进知识流动和加强区域内组织间合作[6]。而Anne Nygaard Madsen等(2009)分析了欧洲16个氢气燃料电池产业(H2FC)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结果也表明地理位置的相对集中对区域创新活动有积极的影响[7]。(2)RIS中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Cristina Chaminade等(2008)从发展历程的角度研究了印度班加罗尔区域创新体系的演化过程,认为RIS系统各组成部分的互动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RIS的形成要经历初期和成熟两个阶段。在RIS创建初期,市场主导RIS各组成部分(企业、大学及其他知识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是及其重要的;而在成熟阶段,RIS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作互动是通过市场及非市场机制(如信息联络,交互作用和其它正式或非正式网络等)进行的[8]。(3)RIS中的知识资本。M.Trippl等(2007)对奥地利维也纳、施蒂利亚州和蒂罗尔州地区的生物技术产业进行问卷调查,认为区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RIS的优势和结构 [4]。Giovanni Schiuma等(2008)对四类知识资本对决定和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的不同作用进行了分析:人力资本、关系资本、结构资本和社会资本,他们认为知识资本是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最重要因素[9]。(4)区域文化。Anne Nygaard Madsen等(2009)在研究中也认为区域文化和社会凝聚力对区域创新活动有重大影响[7]。

另外,德国学者Michael Fritsch等(2009)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地区的行业专业化水平与创新效率呈倒U形关系,而其他影响因素包括私营机构的研发投入以及公共研究机构的知识转移强度[10]。Tom Broekel等(2010)对德国97个地区影响区域创新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将70多个RIS影响因素综合为12大因素:企业研发人员数、产业特征、城市化程度、就业结构、经济结构、大学和技术学院数、人力资本质量、潜在的人力资本、公共研究机构数、财务状况、企业成立情况和区域吸引力等[11]。

上述研究主要围绕着地理位置、经济结构、RIS要素间的交互作用、知识资本、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来进行。大多数学者都非常注重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强调区域内物质基础等硬性环境。比较而言,多数缺乏对其它非物质影响因素的探讨和发掘,对影响区域创新发展的历史积累、文化环境和社会体制等软性创新环境有所忽略。

3 区域创新体系的评价体系研究

目前关于RIS评价体系的研究是RIS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对区域创新体系进行评价,因此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Jon M.Zabala-Iturriagagoitia等(2007)基于欧洲创新记分牌(EIS)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欧洲区域创新体系进行评价,把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参与终生教育的人数、中高科技制造业就业人数、高科技服务业就业人数、公共R&D支出、企业R&D支出和高科技专利申请数作为输入指标,以人均GDP作为输出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水平越高的区域越需要系统的协调[12]。Hugo Pinto等(2010)通过对欧盟175个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概况进行比较研究,用因子分析法将区域创新评价指标综合归纳为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状况四个维度[13]。

上述RIS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能力和效率等方面,主要指标都集中在创新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和科技成果等方面。而在测度评价方法上,多为对特定区域创新体系的定性描述。定量研究方面主要是应用DEA、回归分析和生产函数模型等方法,缺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到目前为止,学者们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评价体系。

4 区域创新体系实证研究进展

很多学者对全球各地区构建RIS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对国外近三年来的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和分类,期望对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4.1 具体地区的RIS实证研究

David Doloreux等(2008)通过对加拿大拉波卡捷尔区域创新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地区的大小和地理位置并不阻碍创新体系的出现和发展,在周边区域也可以建立区域创新体系;高度集中和专门化的知识基础设施、高效率的技术转移和强大的人力资本是促进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14]。

Kavoos Mohannak(2007)通过对悉尼地区的生物技术产业和墨尔本地区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了澳大利亚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创新网络,强调创新网络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取得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15]。Yoshiyuki Takeda等(2007)对日本山形县4个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进行调查,从企业地理分布和企业间网络的角度分析了区域集群的形成[6]。

综合来看,近三年来国外学者对RIS的实证研究仍然存在地区上的局限性,主要局限在RIS构建成功地区,或都市中心区,对外围地区、边远地区和经济衰退地区等落后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很少涉及,缺乏对RIS构建不成功区域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4.2 RIS构建的区域创新政策研究

政策研究一直是区域创新体系实证研究热点之一,是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指导思想。许多学者基于各地区RIS的发展实践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政策的制定方法、原则和框架。

P. Cooke(2009)认为支持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最重要的政策是减少政治冲突,通过营造一种包容、开放和透明的创新文化使区域内所有创新参与者和组织在创新活动中能相互作用。而且区域创新政策的重要任务是利用RIS的构建来创造一个综合和扩散的创新平台[16]。

Maria Giovanna Bosco(2007)通过分析意大利伦巴第RIS的特点及其政策,认为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不仅要与国家政府合作,而且还要与当地具有自主权的省以及公共机构(如商会、财团和大学)合作,尤其是促进和加强企业与知识提供方(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相互合作[17]。Elvira Uyarra(2010)对不同区域范围的区域创新政策进行了广泛地研究,认为在制订政策时不仅需要以区域的知识和体制作为出发点,还应该考虑到现有的政策组合和过去相关政策制定的过程,因为它们会支持或限制新的政策目标[18]。

Philip Cooke(2008)推出了“绿色创新”时代构建RIS的政策路线。首先是认识公共采购的力量;其次是区域产业政策应聚焦创业精神和创新,包括大型公司企业创新和寻求绿色技术下区域供应链的整合;最后各地区可以支持“知识实验室”在中小型城镇的示范和生态工业或循环经济在试点城镇的推广项目[19]。Russo等(2009)分析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时,对创新政策的设计提出建议:(1)必须注重网络建设和管理的过程;(2)保证创新参与者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合作;(3)尽量提前确定那些能够更好地对创新提供支持的创新网络的参与者;(4)需要行政程序、评价标准和监测工具的互补程序来保证创新政策的执行[20]。

由于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和知识基础等具体情况和环境的差异,不存在通用创新政策的理想模式。对特定地区RIS的构建而言,只有“适合”的,没有“最佳的”通用模式照搬。

5 国外最新RIS研究述评及展望

本文对近三年来的国外RIS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总体看来,国外RIS研究的最新成果是:(1)界定了RIS组织结构的功能边界范围,对RIS的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明确了创新主体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深入挖掘和分析影响RIS的影响因素,有些研究者还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影响因素,为RIS的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3)归纳出主要的RIS评价指标,初步形成RIS的评价体系,丰富了RIS评价理论;(4)揭示各国区域创新体系的最新发展现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创建和发展,总结各地区RIS多方面的实践经验;(5)从不同角度探讨不同地区RIS构建的政策制定情况,为相关决策者提供有利的借鉴与指导。

在近期RIS研究中实证分析居多,而理论研究较少,缺乏统一的理论研究整合。从研究内容上看,许多研究者主要关注RIS的基本理论、影响因素、政策等,强调科技创新产出和经济效益,而缺乏对RIS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创新服务等软性环境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以对具体地区的创新体系的经验总结和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难以将RIS研究引入纵深。现有的实证研究及对策研究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创新体系的特色研究明显欠缺,更缺少对失败教训的分析和总结。

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展望RIS研究的发展趋势,未来在以下五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1)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作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RIS的内涵、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等基本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应用研究;(2)在RIS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定量研究针对RIS的影响要素进行量化测度,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区域创新评价体系;(3)广泛、深入不同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深入把握RIS的地域空间分布、产业分工、经济结构、社会环境等,突出区域创新体系的特色;同时,具体的区域实证研究应该进行更加深入,充分归纳和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且要注重具体区域创新系统的特色研究等。(4)通过创新障碍分析以及创新政策比较,系统地开展区域创新体系专题研究,为各级政府提供可操作的对策参考;(5)以更加开放的视角,应用其他学科交叉研究区域创新体系。例如从社会学视角加入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要素,以产业经济学为基础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环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从管理学角度加入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等等。

摘要:近年来区域创新体系(RIS)已成为国内外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通过对近三年(2007-2009)国外学者研究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文献进行了回顾,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实证研究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述评,归纳综合了目前国外RIS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国外物流管理研究现状 篇8

中华武术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还具有许多现代价值,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武术既可以健身养生也可以防身自卫,另外武术还在军事训练、表演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武术”是个只有中国人才会的项目。所以,发展中国武术,对外推广是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群众热爱这个运动项目,这个项目就永远发展不起来。本文拟研究的问题正是中国武术对外推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外学员学习武术的现状调查。

在西方人的眼中,传统的东方技击术包括武术,空手道,跆拳道,柔道等,其中空手道,跆拳道,柔道在世界上的影响更为广泛,武术虽然有着自己完备的体系和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但是由于有计划地对外推广的时间比较短,在对外推广的过程中又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工作,所以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提高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武术对外传播的方法和途径。

2研究目标

了解目前国外武术学员学习武术的基本情况,了解国外进行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大量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对外武术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影响学员学习武术的障碍因素。总结对外武术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解决办法。

3国外学员学习武术的现状

第一,武术国外传播的障碍因素方面。中国武术对外传播有武术自身特征的障碍、语言障碍、跨文化交流障碍等,对于这些障碍的分析,很多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1]赵岷、李翠霞在《影响武术国际化的五大历史原因》一文中认为影响武术国际化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武术的封闭性、宗派性、非科学性等五个方面。[2]《制约武术实现国际化的因素探析》一文中,杨啸原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采用调查、统计、走访、文献资料查阅等方法进行研究,认为武术要走向世界,首先应该克服制约自身发展的“管办一体的武术发展模式”、“本土化的管理模式”、“传统的思维模式”等因素。[3]刘树军、王苑苑在《武术文化传播的障碍因素分析》一文中运用文化学、传播学理论,分析探讨了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指出,由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武术对外传播过程中注重了“物器技术”的传播,而较为忽视武术心理价值的交流。最后得出影响武术文化传播的障碍因素主要有语言、文化背景、兴趣、认知等。

第二,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方面。对于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方面,有学者认为应该在重视武术技术交流的同时,重视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如[4]刘树军、王苑苑在《全球化与武术文化世界化发展》一文中提出:当前,武术世界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过分偏重武术技术的推广和交流,而轻视了武术文化的传播。因此,我们要把握全球化为武术文化世界化发展提供的历史契机,“推武术以布中外,敷文化以及四方。”不只要把武术技术世界化,还要把武术文化世界化。[5]王国志、邱丕相在《新世纪武术国际化发展探析》一文中主要对武术国际化发展进行重新认识,并分析了国际化中存在问题,同时提出了推进武术国际化发展的一些思路。

4对策建议

4.1拓宽武术对外传播的渠道,比如知名武术人士录制武术的视频教学录像,使一些学员在没有机会跟老师当面学习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教学来学习武术;我国官方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为来华进行武术学习的外国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方便,吸引他们亲身到中国来学习武术。

4.2应该对我国的对外武术教师队伍进行适度规范,在鼓励民间武术教师的对外武术教学时,也要培养正规的对外武术教师队伍,从对外武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入手,提高对外武术教师的整体水平,可以通过专门的培训,以颁发对外武术教学资格证的形式来规范对外武术教师队伍。让更多合格的高素质的对外武术教师在传播中国武术和中国文化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4.3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通过影视作品、大型文化节目、大型运动会表演等形式来宣传中国武术。强化具有文化内涵的传统武术的宣传力度,弱化现代竞技武术的宣传。我国一直都在努力让武术这一中华特色的体育项目进入奥运,但是终究以失败告终。后来,武术界的专家学者又开始研究武术标准化的相关学术问题,把武术向西方竞技体育靠拢,希望通过标准化,让西方人民接受竞技武术,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绩。其实,这条路走不通,完全可以换一条路试一下,为什么不以官方的形式去推广一下传统武术,说不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武术可以更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呢。

4.4对外武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颠覆,在实践的过程中注意发掘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教学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的质量。

5 结论

国外武术学员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重点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缺乏优质师资障碍、缺乏合适教材障碍等现状,建议通过提高我国对外武术文化宣传和教学质量、组织编写规范教材等途径来增强国外武术学员学习武术的效果,提高外国学员学习武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中国武术对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赵岷,李翠霞.影响武术国际化的五大历史原因[J].体育文化导刊,2006,43(1):88-89.

[2]杨啸原.制约武术实现国际化的因素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1):31-33.

[3]刘树军,王苑苑.武术文化传播的障碍因素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48-50.

[4]刘树军,王苑苑.全球化与武术文化世界化发展[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1:67-68.

上一篇:民政局2012年工作要点下一篇:青春与梦想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