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华反倾销现状

2024-10-02

国外对华反倾销现状(通用9篇)

国外对华反倾销现状 篇1

在国际贸易中, 如果一国以低于国内“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商品到另一国, 并对进口国同类产品生产部门造成损害的, 被视为有倾销倾向。倾销本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手段, 在客观上都对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威胁。因此, 反倾销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常见的贸易措施, 也是国际贸易中合法的贸易保护手段。WTO也制定并不断完善反倾销协议, 对倾销行为进行打击, 以维护公平贸易秩序。但由于反倾销协议本身存在一些不合理性, 使许多国家以反倾销之名, 行贸易保护之实, 滥用反倾销措施进行贸易保护。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出口制造业的发展和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我国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大国之间的各种贸易摩擦在所难免出口额的扩大, 国外对华反倾销指控也越来越多。然而, 我国现有反倾销应诉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 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贸易。面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 我国应引导企业及时更新观念, 采取积极态度, 依法应诉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案件, 提高中国反倾销应诉能力。因此我们出口产品时, 应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教训, 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推进经济改革, 摘掉“非市场经济国家”帽子

在国外反倾销措施中, 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位是造成定案的关键性技术措施, 也是对转轨型国家实施反倾销的借口。尽管我国已经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 经济的自由度和市场的开放度已经超过某些所谓市场经济国家, 但在实际运行中, 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仍没有建立, 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全执行, 企业仍受到政府不同程度的控制。因此, 只有进行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 摘掉“非市场经济国家”帽子, 才能改变西方国家的看法, 取消对中国的一些歧视性规定。

二、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和“走出去”战略, 改善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形象

在商品结构上, 要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引导出口企业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进而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实施“走出去”战略, 也可以使中国企业有效规避反倾销。到国外去投资建立生产基地, 以品牌为核心, 改变产品原产地, 利用国外的原产地产品法, 获得生产国的国民待遇。比如我国到墨西哥建立生产厂, 产品的“户口”就在墨西哥。根据原产地规则, “中国造”产品与墨西哥产品一视同仁, 而且还能自由出口到与墨西哥达成自由贸易协的国家。

三、建立奖惩机制, 鼓励企业积极应诉

要建立反倾销应诉基金, 由同类产业部门的企业共同按比例筹集资金, 国家也给予一定赞助, 用于反倾销应诉和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 以解决反倾销应诉费用巨大, 单个企业难以承受的困难, 对获得胜诉者, 可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要执行“谁应诉, 谁受益”的原则, 对积极应诉和胜诉的企业, 通过采用出口许可证、海关审价以及其他手段给予补贴和奖励, 对不应诉或在应诉中表现消极的企业给予处罚, 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四、构建预警监控体系

一方面, 建立完善的反倾销预警机制。主要是观察对外贸易发展动态, 捕捉国际市场信息, 从而使我国企业在外国提起反倾销诉讼还处于萌芽状态时, 就能做好相应的准备, 及时调整出口策略, 或者快速组织应诉。另一方面, 设立重要出口商品价格监控体系。目的是打击企业竞相低价出口, 杜绝恶性竞争, 规范出口市场秩序。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幅度状况, 对价格偏低易引起反倾销的敏感出口商品, 应及时调整产品出口价格和数量, 而对恶意搞低价竞销的企业提出警告, 并报请有关部门促使其限期整改。

五、加快设立反倾销人才培养机制

由于我国参加反倾销应诉还处于起步阶段, 人力资源匮乏, 包括小语种翻译人员, 熟悉反倾销应诉的律师、会计师等。我国律师很少介入到此类案件中, 国内缺乏熟悉国际反倾销的经贸、法律人才, 至今仍处于依靠外国律师争取权益的尴尬局面。为此我国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尽快培养一批精通国际反倾销应诉的专业法律人才。

随着我国加入WTO, 关税的作用将进一步弱化, 国外将更加依赖反倾销和反补贴手段来打击中国产品。因此, 如何充分利用WTO的反倾销协议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应对外国对华反倾销, 为我国出口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已成为当前首要议事日程之一。作为WTO的成员国, 我国应积极参与WTO法律体系的建设和执行, 抵制一切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 切实维护WTO反倾销法的健康发展和公平实施, 同时利用WTO法律体系对各成员国的约束作用, 打击某些国家借反倾销之名而别有用心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彭文革徐文芳:倾销与反倾销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70~94

[2]陈茵:中国入世后何以应对反倾销[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2002, (9) :52~55

[3]钟欣:应对入时的冲击中国产业要穿合法的“防弹衣”[N].中国贸易报, 2002~5~9 (3)

[4]杨屏:国外对华反倾销发展态势及应对措施[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2002, (11) :68~71

国外对华反倾销现状 篇2

[关键词] 反倾销 特征 原因 对策

反倾销,是指国际上通行的进口国政府对进口的倾销产品依法进行调查并征收反倾销税的一种法律制度。反倾销问题在近几年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热门话题,是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大障碍,该项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企业的频繁使用使我国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反倾销不仅直接危害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发展,而且由于出口减少,出口企业将活动空间由国外转向国内,也加剧了国内的竞争。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反倾销受害最严重的国家,出口在全球占4.36%,而遭反倾销立案数占14.33%,立案总数中被对方采取措施的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8.43%。涉案金额快速增加,已对我出口工业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入世以来,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特征

1.入世以来,国外对华反倾销的总量特征

反倾销,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用于保护国内市场和厂商的做法,该做法已对世界各国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1年~2007年,国外对我国共发起反倾销调查182起,最终实施反倾销措施120起,见图1。

根据上图可看出,入世以来,国外对华反倾销立案调查数呈总体上升,升中有起伏的趋势,并在2002年达到了30起,随后有所下降,到2006和2007年,分别达到了31和32起的新高度,国外对华反倾销的问题依然很严重。2001年~2007年,国外对华实施最终反倾销数在2003年曾达到了创纪录的33起,随后有所下降,但在近两年里,这一趋势又有所上升,在2006年~2007年分别达到了26和27起,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表1 2001~2007年国外对华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国家和案件数 单位:起

2.入世以来,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国别特征

中国已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是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反倾销指控的重点“照顾”对象。入世以来,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对华反倾销案占全部对华反倾销案件的比例均高于在国际反倾销案件中的比例,是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反倾销指控的重点“照顾”对象。近年来,印度、阿根廷、新西兰、波兰、泰国的对华案比例还在上升,对此我国要予以重视。此外,新加入国际反倾销行列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也都加入了对华反倾销行列,且大多数国家都重点指控中国产品,导致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

3.入世以来,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商品特征

入世以来国外对华反倾销最多的产品种类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2001年~2007年,国外对华反倾销过程中共涉及42种具体产品(见表2)。在135起反倾销立案调查中,有102起案件就是关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占75%,而其中涉案最多的具体产品是二氯甲烷、乙醇胺、丁醇(各遭受6起),其次是冷轧板卷、乙内酰胺、聚氯乙烯、双酚、辛醇、氨纶(各遭受5起)。

2001年~2007年,国外对华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中共涉及25中具体产品(见表3)。其中涉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的具体产品有17种。在实施的77起最终反倾销措施中有56起是针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占73%,而其中被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具体产品是乙醇胺、乙内酰胺(各遭受6起),其次是丁醇、冷轧板卷、乙内酰胺、聚氯乙烯、双酚、辛醇、氨纶(各种遭受5起)。在世界反倾销中化工产品是涉案最多的产品,约占全球的20%。

表2 2001~2007年国外对华反倾销立案调查中涉案的具体产品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www.cacs.gov.cn)相关数据整理。

二、入世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中国出口商品屡遭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经济因素的影响,还有法律因素的制约。综合来说,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的原因有两类:一是国外因素,二是中国自身的问题。

1.外因方面

(1)国际经济贸易总体形势不景气所产生的负面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普遍不景气,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居高不下,从而也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缓慢发展。他们为保护本国产品的国内市场和考虑到某些政治利益,频繁运用反倾销措施来限制外国产品进入。同时,由于乌拉圭回合协议的生效,要求各国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取消进口数量限制,各国为抵消这一谈判结果对本国工业的冲击,利用反倾销自由裁量权,纷纷采用反倾销这一便利而有效的措施。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较快,出口产品种类多、数量大,在成本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维持对较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贸易顺差,于是就成为反倾销的主要对象之一。

(2)在国际贸易中,国外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并实行严格的反倾销政策。西方国家认为,把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价格或成本作为与其出口产品价格进行比较的基础是根本靠不住的。因此,必须用某一市场经济国家或“替代国”中可比较产品的价格作为参照,并被用来作为非市场经济产品的正常价值。然而,替代国的选择有时候并不科学,在原本不存在倾销的情况下,却有可能因选择了特定的替代国而使倾销成立。

(3)贸易保护主义者利用反倾销规定滥用反倾销措施保护国内产业,使我国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增多。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进口关税及配额、许可证等传统保护手段日渐削弱。然而,各国间经济发展水平毕竟不一致,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进口国为维护本国经济和产业的安全,为维护就业和市场的秩序,就不得不援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允许使用的手段来保护国内产业。反倾销就是在国际贸易不断自由化的同时,各国用来保护自己的一个有效措施,这也是近10年来反倾销手段被频繁使用的重要原因。

2.内因方面

(1)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致使出口产品价格低廉。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较低,具有比较成本优势,所以中国的许多出口产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而且由于中国出口增长方式仍然以量的增长为主,自有品牌严重匮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

(2)我国进出口结构失衡引起国外对华反倾销。就商品结构而言,我国的出口多为化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而这些商品大多是与创造就业机会密切相关的。由于主要出口市场近年来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进口国政府、工会等出于维持就业的考虑对进口竞争产业实施贸易保护,对进口商品加以限制,因而我国出口的许多商品也就成了其反倾销的对象。

(3)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国际营销谋略不足。首先,是价格竞争过度,同行竞相压价,以低价求胜,通过销售量的扩大来获利,这就给进口国留下了“低价倾销”的印象。其次,是竞争手段单一,单纯依赖低价战略的居多,对非价格竞争手段重视不够。再次,是缺乏宏观调控。一些企业未能把握国际市场和进口国行情,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致使某些商品大量涌入进口国,增大了对华反倾销的概率。

(4)在面对国外的反倾销诉讼时,我国企业的法律应诉不力。中国出口企业不积极应诉,是导致国外对华反倾销屡屡得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对策

中国入世后,中国产品不仅未因此而减少在国外市场的反倾销反而大大增加的现实表明:反倾销立案不会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消失,相反可能会有增无减。中国政府部门和出口企业应该密切配合,积极应付。

1.短期策略

(1)建立反倾销的预警机制。企业受到反倾销诉讼必然会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针对我国产品频繁受到反倾销诉讼的现状,结合我国遭受反倾销诉讼的原因,从源头入手,建立一套由企业、政府和行业组织共同参与的反倾销诉讼预警机制势在必行。

(2)建立奖惩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应诉。首先,要发挥我国驻外商务机构的作用,建立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协调网络,全面调研驻在国的反倾销法律、法规,随时跟踪我国出口商品被进口国反倾销机构立案调查的情况;其次,建立反倾销应诉基金,用于反倾销应诉和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以解决反倾销应诉费用巨大,单个企业难以承受的困难;再次,要执行“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对积极应诉和胜诉的企业,通过采用出口许可证、海关审价以及其他手段给予补贴和奖励,对不应诉或在应诉中表现消极的企业给予处罚,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3)培养专业人才,积极应诉反倾销。反倾销案并不可怕,虽然其程序复杂,费用不菲,但若应诉得力,有可能柳暗花明;不应诉,则会从此陷入困境。据统计,在已发生的480起对华反倾销案中,至少有50%的企业没有应诉。我国企业之所以不应诉反倾销,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企业不敢应诉,而是他们不了解国际贸易法规,缺乏国际商务人才,不知道如何应诉。因此,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培养在经济、法律和外语等方面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优秀国际商务人才,为反倾销应诉取得胜利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

2.长期策略

(1)健全市场价格体系,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真正主体,独立承担风险,使产品价格与商品价值直接挂钩,建立起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特别重要的是,要尽量减少由国家定价的商品种类,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格体系的早日建立。这样,即使我国企业出口商品遇到进口国厂商等的反倾销投诉的情况,由于我企业出口商品的价格主要是市场因素决定的,并且是不受国家定价控制的,就有可能根据欧美反倾销法的相关规定,争取获得涉案企业的单独税率甚至整个行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从而使欧美等国反倾销法规定中所谓替代国标准不再对我涉案企业适用。同时,我国应积极顺应市场要求,改革产品结构,摒弃重复建设,实施产品差别化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避免企业在低附加值的产品中进行过度竞争。要求商务部、行业协会和出口商会及时出口商品的销售状况和渠道,了解自己出口商品对进口国同类产品的影响,积极帮助企业作好应诉工作。

(2)主动对外沟通,营造良好贸易环境。我国政府应当积极同外国政府交涉,加强对外宣传、沟通,同有关国家达成协议,稳定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为中国企业创建一个有利的贸易环境,从而减少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并帮助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取得胜利。加入WTO后,一方面,可以利用WTO反倾销协议的一些条款,据理力争,抵制外国在对华反倾销案中用歧视性的法律方法处理与我国的贸易争端;另一方面,可以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加以评判,一旦发生争议,可在WTO范围内由当事者双方进行协商,如果协商不能解决问题,还可根据任何一方的要求成立专家调解组,使争端的解决不能只听外国的一面之词。

(3)转变营销观念,实施多元化国际营销战略。在商品结构上,要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必须转变国内“薄利多销”的营销战略,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长远看,要加紧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改善出口构成,提高出口效益。在市场结构上,要变目标市场过于集中为市场多元化。在巩固现有欧美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的海外市场,尤其要加强对东欧、拉美、非洲、中东等市场的开拓,以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并达到避免反倾销调查之效。

参考文献:

[1]汪腾锋.建立我国外贸反倾销应诉机制的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1996,(3):51-52.

[2]徐立军.试论国外主要国家的反倾销制度[J].经济师,2001,(8):67-68.

[3]陶晶波.扯掉贸易保护的幌子[J].商业研究,2001,(6):57-61.

[4]周世,刘建伟.直面反倾销[J].国际贸易,2000,(11):4-7.

[5]张煜.欧盟与美国反倾销管理体制的差别[J].国际贸易问题,1999,(11):18-21.

关于国外对华反倾销的思考 篇3

一、倾销与反倾销概述

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产品正常价值的价格将产品出口到另一国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倾销是一种人为的低价销售措施, 是由出口商根据不同的市场, 为了特定的目的, 对同一商品进行差价销售的做法。由于倾销的商品不能客观地反映其经济价值, 一旦倾销则可能对进口国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因此, 它是一种不公平的贸易措施, 不仅会有害进口国的经济发展, 而且扰乱了国际贸易的正常竞争秩序。反倾销法是指为了维护正常的公平的国际贸易秩序, 合理保护各国国内相关产业, 对国际贸易中的倾销行为和各国所采用的反倾销措施进行限制和调整的, 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内容在内的国内法规范和国际法规范的总称。反倾销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认定并抵制倾销行为, 促使国际贸易在公平有序之中进行。WTO对采用反倾销的贸易救济措施规定了相对严格的条件限制和程序限制, 是为了防止其成员滥用救济措施所赋予的免责和豁免的权利, 避免一些成员将其作为贸易保护的幌子。

二、国外对华反倾销的主要特点

(一) 中国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反倾销受害国的同时, 国外对华反倾销数量不断增多

截至2008年, 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经济体, 连续3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经济体。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针对中国出口产品, 今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调查:我国遭88起贸易救济调查, 其中反倾销57起;我国遭受的“双反”调查涉及金额102亿美元;我国遭受的反补贴调查增长速度125%;美国对我国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达58.4亿美元, 增长639%。

(二) 涉及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出口能力的增强, 国外对我国反倾销调查所涉及的产品从纺织品、鞋类、打火机等传统产品, 扩大到机械、电子等新兴出口产品, 从单项产品扩大为多项产品, 甚至为大类产品。西方国家对中国反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 只要他们认为危害到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品, 都可以列为倾销产品的范围。

(三) 涉案调查的国家日益增多

对我国实施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日益增多, 起初只有欧美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 现在不仅有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而且印度、墨西哥、南非、阿根廷、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 据统计, 目前已经有61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进行了反倾销调查。

(四) 征收的税率明显提高

各国在对华反倾销税的确定上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征税幅度普遍较高, 税率可以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几百乃至上千。80年代欧盟对我国电视机征收的反倾销税从28%上升到45%。90年代美国对我国小龙虾出口征收的反倾销税率平均为122.9%。墨西哥征收的税率更高:家电为129%, 自行车144%, 玩具315%, 服装537%, 鞋类竟高达1105%。如此高的税率, 无论哪家企业都无法承受, 相关企业将不得不退出已经占有的市场。

三、反倾销案件增多对我国的影响

第一, 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的恶化, 中国出口出现大幅度负增长。2009年全年出口下降几成定局, 这将是中国自1994年以来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第二, 致使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调整压力加大。我国出口结构性问题凸显主要涉及两类商品:一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二是资源型、高耗能型和高污染型产品。对“两高一资”出口商品的调整压力, 基本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但劳动密集型的下调压力加大, 对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负面影响较为突出。

第三, 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复苏。反倾销案件增多使得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部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 包括食品、纸制品、动物产品、鞋帽伞、木制品等。贸易保护主义的持续抬头, 不仅不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复苏, 而且不利于整个世界经济整体复苏。

四、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原因

(一) 国外把反倾销作为保护本国产业的主要手段

我国入世后, 根据WTO的非歧视原则, 成员国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如许可证、配额制等非关税壁垒将逐步取消, 而反倾销措施作为WTO制定的合法规则, 便成为成员国用来保护本国产业和限制进口的最主要举措。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出口产品种类多, 数量大, 保持对较多国家, 特别是西方国家的贸易顺差, 这样我国就自然成为反倾销的主要对象之一。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出现衰退时期, 为了保护本地市场和就业, 各国政府更容易屈服于本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

(二) 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增长很快, 而出口商品结构总体来看低价产品较多, 本身就容易遭受反倾销。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一旦进入国际市场, 很快便能占有一席之地, 从而影响相关进口国和出口国的同类工业者的利益。目前我国轻工、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很大比重, 这些产品本身就具有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也使得其价格偏低, 这为国外确定倾销行为提供了借口。同时, 我国主要出口商品大多与创造就业机会密切相关, 由于国外有些国家经济不景气, 失业率上升, 外国政府和工会出于保护就业的考虑, 通过反倾销来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另外, 我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主要是美、日、欧市场, 且增长迅速, 造成对当地市场的冲击。

(三) “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待遇

国际上对中国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分歧, 导致中国在加入WTO议定书中确立了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 并在入世15年后取消的承诺, 这一承诺使中国面临的反倾销风险增多。按照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反倾销法的规定, 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正常价格的确定一般采用所谓的替代国制度, 也就是选择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相类似的属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三国生产的相似产品的成本或出售价格作为基础, 来计算正常价值, 并且同时也规定:在一个反倾销案件中, 如果符合替代条件的国家不止一个, 选择哪一个国家作为替代国, 完全由进口国决定。显然这种规定具有很大的灵活度和不合理性。

(四) 我国部分涉诉企业应诉不力

我国反倾销法律和诉讼程序的透明度低, 部分企业在法律素质上有缺陷, 缺乏信息, 不知道如何应诉。我国企业在面对外国的反倾销指控时的应诉不力甚至无人应诉的情况多, 对反倾销的误解在一定范围内也存在, 甚至夸大一些国家对中国在反倾销上采取的歧视措施, 把反倾销完全等同于歧视政策, 在态度上采取消极抵制。由于认识不足, 一些出口企业不主动配合调查。我国的行业组织和进出口商会对企业应诉支持也不够, 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案件, 相关信息少, 语言障碍大, 很多企业得不到起码的指导和帮助。

五、我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

面对汹涌而来的反倾销浪潮, 扯掉外国对华反倾销的“幌子”, 尽快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应该加快制度调整和创新, 尽快建立符合WTO规则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消除可能诱发他国对我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因素。同时, 宜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 进一步完善我国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技术性壁垒的法律法规,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 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合力应对贸易保护。另外还要积极开展政府间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 争取各国早日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近年来, 一些国家已宣布不再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我国政府在谈判、签署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议时, 宜把不对我国实行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措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二) 是重视和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增强企业应诉能力

我国企业必须学会在规则下竞争, 并密切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 积极应诉, 据理力争, 将损失降到最低。同时, 宜规范出口商的市场行为, 避免授人以柄, 并通过行业组织协调本行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 防止出口商之间的恶性竞争, 尤其是杜绝个别企业的低价倾销行为, 降低国外对中国反倾销指控的几率。今年11月6日, 历时近两个月的中美紧固件贸易摩擦, 最终因为以浙江省紧固件行业协会为代表的数十家中小企业积极应诉, 取得了全面胜利。整个行业抱成一团, 才是这次反倾销案胜诉的关键。

(三) 平时注意保留材料, 掌握规则

在反倾销案中, 只有能提供可以被证明为可信的公司资料, 特别是财务账, 才能使企业在反倾销案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在反倾销案件中, 国内企业一般是在得知立案的时候才开始准备应对, 仓促的准备往往会使企业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同时也增加了败诉的可能性。中国企业在应诉国外反倾销时, 应主要从证明出口价格未低于“正常价格”着手, 认真研究反倾销规则关于正常价格计算标准和比较方法的规定, 多方收集数据和证据, 加以精确计算和准确描述, 才能增加胜诉的把握。

(四) 建立和完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学好用好WTO争端解决机制

今后一段时期内, 如何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遏制对华贸易保护主义, 最大程度地维护中国的自身权益, 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为此, 必须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和程序的研究预判工作, 并成立监督其他国家履行WTO义务的专门信息情报机构, 合理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对其他成员方对我国实行的各种不公平的或者歧视性待遇及时提起反诉讼。

(五) 转变营销观念, 实施多元化国际营销战略

在商品结构上, 要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 必须转变国内“薄利多销”的 (下转第62页) (上接第89页) 营销战略, 积极推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依靠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长远看, 要加紧体制改革, 调整经济结构, 提升产业层次, 改善出口构成, 提高出口效益。在市场结构上, 要变目标市场过于集中为市场多元化。在巩固现有欧美市场的同时, 积极开拓新兴的海外市场, 尤其要加强对东欧、拉美、非洲、中东等市场的开拓, 以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 并达到避免反倾销调查之效。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宽, 这样在一国“反倾销”而其他国家没有采取该措施时, 企业就可以实行贸易转移, 赢得喘息的机会。

摘要:反倾销是当前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允许成员方使用反倾销作为贸易救济手段, 但国际上滥用反倾销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日益明显。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受反倾销伤害最大的国家。本文分析了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及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以维护公平的贸易竞争秩序, 合理保护本国的贸易利益,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倾销,反倾销,贸易保护,非市场经济国家

参考文献

[1]曹俊, 岳彩申主编.国际贸易法.[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309.

[2]李圣敬, 朱嘉宁著.WTO争端解决机制和反不公平贸易法律实务.[M]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42.

国外对华反倾销现状 篇4

关键词:中国;外销型企业;应对国外仅倾销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100-04

近年来,随着国外对华反倾销摩擦的不断升温,反倾销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热门话题,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方之一,我国接受并支持该项贸易保护措施,但是,反倾销措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允许使用的维护公平贸易和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手段,它的使用不能借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然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反倾销措施的实施由于是进口国单方面的自由裁量,不免让有些国家在该项贸易保护措施的实行中把它作为贸易保护的工具,过分的夸大所谓倾销的幅度,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率,给贸易出口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给国际贸易中的公平贸易带来了一个问号。因此,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我国作为一个日渐开放的贸易大国,我国企业如何应对严重的对华反倾销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与此同时,研究我国企业频遭反倾销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应可行的应对策略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将根据上述问题在下文中做出一一的探究分析。

一、我国企业频遭反倾销的现状

1.我国企业仍然是反倾销的主要目标

目前,中国仍然是世界上遭到反倾销数目最多的国家,自1979年8月欧共体第一次对中国出口的糖精钠和机械闹钟产品实施反倾销并征收反倾销税以来,到2011年第二季度为止,全球各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实施反倾销案件已经高达1000多起,对华反倾销的态势是愈演愈烈,中国已经连续17年在全球遭到反倾销案调查的国家中“高居榜首”,图1和图2列出了中国在近些年来遭到的反倾销案调查情况,为节省计算时间,仅列出了中国加入WTO世后遭到的反倾销情况。

图1反映了中国在加入WTO的十年间里,全球一共发起了多达1999件反倾销案件的调查,然而在这些案件中对华反倾销却占到了560起,几乎占到了全部案件的1/3,可想而知,这给我国的出口企业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占全球反倾销案件总数的比重总体上有着明显上升的趋势,加入WTO以后,全球范围内对华反倾销的比重明显增加,这不仅说明我国企业目前仍是国际反倾销中的主要目标,也使我国成为反倾销措施下的最大“受害国”,给我国的出口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2.反倾销案件涉及行业不断扩大

从近年来我国出口企业频遭国外反倾销的案件来看,反倾销案件已经涉及了各行各业,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那么几个行业,钢铁行业、机电行业、纺织行业、建材行业等等,比如近段时间较典型的反倾销大案有,2011年2月,印度商工部反倾销局发布对于原产于中国的玻璃纤维征收正式反倾销税,涉案企业包括了巨石集团,山东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2011年4月,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钢制轮毂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涉案企业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世纪车轮制造有限公司,上海誉泰实业有限公司; 2011年10月27日和12月28日,加拿大对原产于中国的不锈钢水槽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裁定涉案产品的倾销和补贴行为对加拿大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

3.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数量不断增加

反倾销作为进口国保护本国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免不了会出现“胳膊肘往里拐”的现象,但是反倾销案件一旦涉及中国的产品,这种胳膊肘往里拐的现象就显得十分突出。纵观全球反倾销案件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是从我国出口的商品一旦存在倾销的嫌疑,各国都会采取反倾销措施,而且很多国家在发起反倾销时往往仅凭一面之词,甚至是戴着有色眼镜想当然行事,可想而知,结果往往有失公平。图3和图4中罗列出了我国出口的商品在被怀疑有倾销嫌疑而被立案调查后,又被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数目。

显然,我国出口的商品在总体上遭到严重的反倾销案调查,采取的反倾销措施也非常之多,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可想而知,高额的反倾销税率将会给我国的出口企业带来多么巨大的损失。

从以上的案例中还可以发现,在对我国出口企业实施反倾销案件的调查中,已经由过去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发展和延伸,这意味着我国的国际贸易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同时我们这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却频遭反倾销立案调查,这也不得不让我们的这些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的同时,认真的总结经验,不断思索和探究,力争能尽可能的减少反倾销调查。

二、我国企业频遭反倾销调查的原因

我国的出口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频遭反倾销案调查,事态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在接受案件调查的同时,还要痛定思痛,认真总结我们的企业为什么总是被别人立案调查,分析出原因,在以后的贸易往来中,争取尽量减少类似案件再次发生在我们身上。

1.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案时态度消极,缺少法律保护意识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国际反倾销条例第六条第10款规定,在进行倾销调查时,任何一个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在合理的时间内拒绝接受或者不提供必要的资料,或者极大地妨碍调查,那么有关的调查主管当局可以在现有事实众的基础上做出裁决,也就是说被指控的出口商未能于规定的时限内递交相关资料,则按申诉人提供的资料做出裁决,即所谓的BLA(Best Information Available)规则。纵览我国企业在反倾销的诉讼案件中,有多少是因为无人应诉的局面,而使得对方“不战而胜”,可能在反倾销案件中,国外的律师费用较高,涉案企业的经营金额相对较小,很多的出口企业宁愿放弃涉案商品,纵容申诉方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也不愿意上台去打官司,从而导致国外的某些产业的变本加厉,久而久之,他们的反倾销的势头变得越来越猛,使得更多的企业都深受其害。对于很多出口企业来说,很多经济领域没有商会或行业协会,无法形成整体的应诉实力,加之对国际商贸和WTO规则不熟悉,更有一些企业本着“搭便车”的思想,使得企业缺乏反倾销的应诉意识,并且很多企业内部也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反倾销机制,加之应诉经费不足,导致了出口企业的应诉不力。

此外,我国企业对于了解WTO《反倾销协议》相关知识的人才是比较匮乏的,以至于我国出口企业在面对国外的反倾销调查时,无法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给我国的企业们带来了严重的利益上的损失。尽管在国际市场上有些反倾销确实是因为我们的产品问题而造成的,但是,我们的企业却不能清楚地了解到我们的倾销幅度到底有多少,不能合理地运用法律的正当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赢得公平解决的机会和条件,而是别人说多少就是多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法律意识的匮乏在我们面对反倾销的问题上非常的重要,然而有些企业却是不注重这点,使企业的利益受损,这些都是在以往的冤假错案中,我国的企业吃的“哑巴亏”啊,如果企业能够很好地注重培养这样的一些人才,相信我们的出口企业,在今后的国际环境中,即使遇见反倾销,也能尽力的保护企业的利益。

2.我国部分的出口企业缺乏自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经过重大变革后,许多地区都有了自主的外贸经营权,像是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等一系列的外贸园区发展起来,竞相发展对外贸易。但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却出现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缺乏自律精神,低价出口以争夺和占领市场,最终授人以柄而导致反倾销,这也是近些年来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遭到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表现之一是低价竞销。为了广揽客户,某些企业不惜以低于成本的出口价格出口,造成价格上倾销的客观事实。表现之二是不能控制出口商品的数量,造成数量上的倾销。例如,1999年到2002年年间,我国的浓缩苹果汁加工业迅速发展,三年的时间从当初的18万吨增长到了30万吨,国内企业为了争夺出口市场,竞相压价,遭到美国浓缩苹果汁生产商的反倾销诉讼。

3.不公平的贸易政策歧视

我国的出口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国家认定中国仍然是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这就无形中给我国的出口企业贴上了一个会被人歧视的标签,使我们出口企业时时刻刻都会被别人认定有倾销的嫌疑,而这其实就是种先天的不平等性。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且还在不断完善,虽然我国大部分商品的定价权已经下放到出口企业,但是有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不认同我们,仍然按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我们的出口企业,在调查我们企业出口的商品是否构成倾销时,都以一个市场经济的第三国同类商品的价格作为正常价格,即所谓的替代国政策。

由于替代国的问题,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因此,一旦某个国家对我国出口的商品品发起反倾销案调查后,往往用替代国价格来确定我国出口商品的正常价值,而不是用我国的实际价格来确定正常价值。这种歧视性的做法,完全不顾及到中国劳动力和原材料丰富的优势,往往致使我国出口企业本来没有倾销而被裁定成“倾销”,或者本来倾销幅度小的被裁定成高幅度的倾销,这种明显不公平,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将会是一个很难跨过去的门槛,光靠企业自身的能力用眼不能抹去身上挂着的“非市场经济”的标签。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国家采用替代国方式处理中国的反倾销案,而替代国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的歧视性做法,得出的结论必然也是非公平的,这也使得我国的出口企业在受到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时受到严重的不公平对待,蒙受着损失。

4.部分国家对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产生不安情绪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持续增长,我国出口企业的商品的竞争力不断加强,使得部分国家对我国产生了很不安的情绪。

首先,发达国家出于其自身的国内市场和就业保护的需要,经常会搬出一系列的法律来对待我国出口额迅速增长和质优价廉的商品,像今年3月份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了一项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旨在对像我国这些“非市场经济国家”征税的合法化。

其次,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盟和拉美的一些国家,由于其经济结构与我国的非常相近,我国的出口企业给他们带来了强劲的竞争力,加上他们担心我国出口产品在发达国家受控倾销而被迫退出市场后,有可能进入他们势力范围,从而产生强烈的保护动机,也对我国的出口企业实施反倾销。

5.反倾销作为正当的贸易保护手段,却被一些国家滥用

反倾销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允许使用的一种公正的法律武器,然而有时候一些国家却不遵守法律依据,进行滥用,导致我国的出口企业有理却说不清。由于世界各国的关税的税率普遍的降低,关税贸易壁垒的作用在以后的贸易壁垒中的作用已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而且,关税的减让是互相的,任何贸易伙伴国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肆意的胡乱提高或者降低关税,反倾销的税率更是远高于关税税率,因此,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就开始滥用既合法有便利手段来应对我国企业出口的质优价廉的商品,从而转嫁经济危机,甚至为自己的产品壮大了市场占有率。

6.反倾销的政治色彩强烈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一直是虎视眈眈,唯恐我国的政治不乱,唯恐看见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强大起来,这样,他们就不会看见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的政治舞台上对他们有所威胁,在经济上构成对他们的压力。另外,反倾销作为一个既合法又便利的手段,可以打击我国的出口企业的产品在其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减少本国经济以及社会对我国的依耐性,限制我国的出口企业向其出口,压制我国的发展,限制我国可能在其国家获得的政治筹码。这些经济纠纷的背后都有一个终结原因——国家利益。要想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努力发展自身的实力是不二途径。这一点或许也是我们在寻求如何解决反倾销纠纷这一问题上的根本答案。我国的出口企业在这些政治上的问题上更是无能为力,所谓商不和官斗,因此,当遇见这政治色彩严重的反倾销案调查时,我国的出口企业真是太无能为力了。

7.我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价格优势

我国出口企业出口的商品大部分还都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由于我国是个劳动力资源特别富裕的大国,劳动力成本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远远的比其他国家的生产成本低,使得我国出口企业在价格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然而,正是因为这些价格优势,加上我国商品出口的目标市场过分集中,并且出口量巨大、结构单一,也就给人以倾销之嫌,而招致别国的反倾销。

2006年3月23日,欧盟委员会批准对原产于中国的皮鞋加征进口关税,原因是欧委会认为我国的皮鞋以不合法的低价在欧盟市场销售。

三、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策略

我们的企业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不管是两反一保还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或者是绿色贸易壁垒等等,企业都要做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工作,这对于一个有发展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对于反倾销的问题,我们的企业应好以下应对策略。

1.企业要积极应对

企业要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受到不公平的反倾销诉讼时,一定要据理力争,理直气壮的提出申诉。在以往的案件中,由于我国的出口企业都采取了消极的不抵抗的态度,使得我国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吃了很多的“哑巴亏”。从法律的角度而言,在现代社会,提起诉讼本来就是法律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无可非议;而积极抗辩和应诉则不仅是权利,同样也是一项法律义务。公平与否,由司法裁判最后解决已成为现代社会公认的准则,因此,即便实施了反倾销调查,本身并不意味着倾销就是成立的,通过我们积极的抗辩和应诉,可能就会撤销我们的反倾销调查,但是拒绝应诉或抗辩无疑就是默认我们的倾销是成立的,显然这对我们的出口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结果。

2009年9月8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高强力聚酯纱提起反倾销诉讼,经过长达一年半的积极应诉,2010年10月13日,我应诉欧盟高强力聚酯纱反倾销案取得了较好结果,欧盟反倾销咨询委员会(ADC)举行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欧委会就涉华高强力聚酯纱等反倾销案提出的裁决建议,关于高强力聚酯纱案,欧方认为我浙江海利得公司和杭州华春化纤公司分别满足欧反倾销法规定的企业市场经济待遇(MET)和分别待遇(IT)相关标准,计算其反倾销税率均为零;浙江古纤道等大部分应诉企业反倾销税率为5%左右;其他企业统一税率为14.3%。由于税率较低,我国企业未来对欧出口将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2.约束企业行为,防止在反倾销中授人以柄

我国企业应在国际竞争中能够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依法竞争,有利有理的开拓国际市场,将会最大限度的防止在国际反倾销过程中授人以柄,能够有效的减少我国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频频遭到他国反倾销案的调查。

企业应该充分的认识清楚低价竞争纯粹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不仅影响企业的国际形象,而且随之带来的反倾销会让企业的利益受损,更应深刻的认识到倾销是一种违法行为,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是该国政府严厉打击的行为,所以,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时应努力做到:首先,制定正确的价格战路,其次采取循序渐进的竞争策略,最后加强企业管理。此外,还必须强调的是在约束企业行为的过程中,对于那些不守规范、违法经营的企业要实施严厉的打击,使企业形成依法经营的观念,否则,规范和约束企业的行为,防止在反倾销终授人以柄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3.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在国际贸易中一定得把握好了产品的出口价格,稍微不适当的低价出口,不仅损失了利益,还会损失了产品的市场。因此,我们的企业要在把握好产品价格底线的同时,还要适应市场,改善经营,多方位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首先,对于大型的具有国际开发能力的企业,可以从出口产品转变为对外直接投资、融资,以技术、知识产权等获得利润和市场。这就要求企业不能再依靠生产大量的出口产品的老路子来进行国际化发展,而是走跨国公司的路子。

其次,对于出口产品,要控制生产规模,特别是出口规模,确保竞争的合理性,特别是价格竞争的合理性,而不成为对方的反倾销的借口。

最后,有能力的企业还可以进行国际合作,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产品成为双方合资合作的成果,这样产品就可以很轻松的进入对方国家。很好的一个案例就是欧盟在2006年对原产于中国的彩电进行反倾销案调查,而康佳集团却早在2005年的时候启动了“1568大航海计划”,在墨西哥、印尼、土耳其、泰国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并在泰国,日本,美国等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我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不直接从中国出口,而是从海外直接出口,使得企业在此次的反倾销案中极大地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出口产品之所以被反倾销说到底是经济上的原因,是我国外贸出口国际竞争力不强。从经济的角度看,我国的出口产品之所以大量遭受国际上的反倾销调查,与我国的出口产品的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落后、因劳动成本低廉使得我国出口产品价格较国外同类产品价格要低很多的原因密切相关;此外,我国出口的产品结构单一、档次低下,使得国外对我国出口的产品的数量和价格比较敏感。因此,要扭转这一局面,降低反倾销的压力,企业必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出口商品附加值和增加值比较高的优质产品,并按优质优价的观念去确定商品的价格,提高科学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实现把资本转化到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去,最终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效的杜绝我国产品价格低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的现象,从根本上消除反倾销的发起缘由。

5.建立起反倾销的预警机制

出口企业想在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对方市场上有没有出现问题,或者说想知道自己的产品能不能在对方市场上顺利的销售,都应该建立起自己的反倾销预警机制,通过对对方市场、同类产品等一系列的调研和数据的分析,防患于未然,在对方还没有反倾销诉讼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尽早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一旦发生什么情况,马上做出商务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手段,防止反倾销的发生。

在2002年到2005年间,中美水产反倾销的第一案中,中方居然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毫无反应,使我国损失每年2亿美元的产品价值,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我国南方到北方的南美白虾养殖热、加工热、出口热被就此节制,如果企业能够有很好的反倾销预警机制,相信在以后的对外贸易中将会减少更多的损失。

6.加强与政府、协会或商会的联系与合作

国际上对于我国出口企业的反倾销立案调查,不仅仅是针对某个别企业,实际上郎阔了我国的所有企业在内,因此,在反倾销的问题上,我们的企业必须联合起来,枪口要一致对外,为我们的利益而战斗;此外,在反倾销的问题上,政府,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某种意义上而言,反倾销其实也是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的较量,所以,政府部门在其中担任的角色是非常之重要,而行业协会和商会,在沟通政府和出口企业的关系上有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反倾销调查中有着政府或是企业都不能替代的作用:通过规范本行业的企业行为,尽量减少倾销的发生,通过组织本行业的企业们应诉,尽量减少企业的败诉。因此,我们的企业只有与政府,行业协会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商会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有效的应对反倾销案件,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在国际反倾销的调查中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企业的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2001年到2004年的三年时间里,中国就对阿根廷关于草甘膦的反倾销调查案,我驻阿使馆经商处和中国五矿进出口商会组织涉案企业召开应诉会,积极应诉,阿方终于在2004年2月份正式宣布解除对我国出口的草甘膦反倾销案调查,可见,与协会商会之间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7.实施价格承诺,用较低代价尽快中止反倾销调查

所谓价格承诺,通俗的说就是当我国企业在遭到反倾销时,与进口国政府就关于提高倾销商品的价格或停止按倾销价格向进口国出口以便消除损害影响而达成的一种协议。这也意味着即使在我国企业接受反倾销调查时或者调查作出肯定性初裁的情况下,企业仍然可以通过寻求与国外政府签订价格或者数量承诺的方式来避免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率,以便维持对国外市场的出口。

2011年3月15日,阿根廷工业部对原产于中国的塑料注射器反倾销调查作出终裁,接受应诉企业(中国温州五洲进出口公司)的价格承诺方案,根据不同产品规格执行较低的FOB最低限价,这一结果,既保证了我在阿根廷注射器的市场份额,有促进了出口经营秩序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近两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贸易行情都大不如从前,对我国企业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也有了下降的趋势,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纷纷制定和完善本国的两反一保等相关法律、法规,用来抵制他国商品的进入,在如此特殊的国际环境背景下,不仅企业要尽量规避国外的反倾销调查,我国的政府也应完善国内反倾销立法,我国已加入WTO,必须对现行的反倾销立法诸多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企业如何规避反倾销,其实有时候不仅仅是需要企业一方的努力,也包括政府、行业协会等官方和非官方部门的共同努力,不能说当大家都共同努力时,能彻底消除反倾销的指控,但至少相信,每年至少能有一半以上的企业能免受反倾销的伤害,当然这一前提条件是我们的企业能够自觉经营,守法经营,不做违反国际法律法规之事,不干非法之勾当。

参考文献:

[1]李昌奎.WTO《反倾销协定》释义——WTO反倾销丛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王琴华.反倾销规避与反规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EB/OL]..

[4]韩玉军.中国加入WTO反倾销释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5]卜海.国际经济中的倾销与反倾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商务部官方网站[EB/OL]

中国如何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 篇5

一、国外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的严峻形势

在众多国外对中国产品实施的反倾销案件中, 中国彩电产品蒙受欧盟反倾销制裁的案例可以说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也最具有典型性, 人们通过该案可以看出, 反倾销问题对于中国企业是多么严峻, 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并因此探讨一些应对措施对有志于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而言是多么具有迫切性和战略意义。

欧盟诉中国彩电倾销案自二十年以前, 1988年, 欧共体在当地彩电生产企业的要求下, 开始对来自中国的小彩电 (42厘米以下) 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在该案中, 欧共体指定以韩国CT—1455型彩电作为确定中国彩电正常价值的参照物。经过调查, 欧共体于1991年7月18日做出终裁, 决定对中国国有企业统一征收税率为15.3%、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 这是欧盟对中国彩电企业的第一次打击。

随着这次打击的成功实施, 欧盟对中国彩电企业的制裁越来越变本加厉, 直至将中国彩电企业彻底驱逐出境。在第一次反倾销制裁一年以后的1992年11月, 欧盟又对来自中国的大彩电 (42厘米以上) 立案反倾销, 并于1995年4月1日通过该案终裁, 对所有的中国企业征收25.6%的最终反倾销税。

按照欧盟反倾销法律的规定, 1991年裁定的对中国小彩电征收的反倾销税应于1996年7月到期:但是, 当时一些欧盟彩电厂家为了阻止中国彩电重返欧盟市场, 于反倾销到期以前的1995年向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对中国小彩电反倾销案的期终复审请求, 欧盟委员会借此机会, 不仅对中国的小彩电, 而且主动发起对大彩电案的临时复审, 并将大小彩电视为同一品种。1995年8月8日, 该案通过立案, 在这次反倾销调查中, 欧盟指定新加坡作为中国的替代国, 亦即用新加坡彩电市场价格作为中国彩电的公平价值的参照物。这个临时复审案延续达40个月之久, 大大超出了欧盟反倾销法规定的关于复审案一般应在12个月内结案的规定期限:最终, 1998年12月2日, 欧盟决定对所有来自中国的彩电统统征收44.6%的反倾销税, 直到目前, 欧盟仍然维持着对中国彩电企业的高额反倾销税制裁。

上述案件延续长达十几年的时间, 受欧盟不断加码的高额反倾销税制裁的影响, 中国彩电产品被逐步完全排斥在欧盟市场之外。虽然在本案的最后阶段, 受中国企业联合起来奋起抗争的影响, 欧盟在种种限制条件下暂时为中国企业开启了一条市场的门缝, 但是, 每年几十万台的配额对于年产量超过6000万台的中国彩电企业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对于年消费量高达4000万台的欧盟彩电市场而言也是微不足道的。

信息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 目前,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 整个20世纪90年代, 中国遭受的反倾销案件平均达到30.5起, 比20世纪80年代平均增加24起。进入21世纪, 这种势头有增无减, 2001年, 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67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 创历年最高;2002年, 国外对我国产品发起58起反倾销案, 虽然数量比上一年度有所下降, 但是, 中国仍然是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截至2002年末, 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 国外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已经超过了550起, 涉及4000多种商品, 影响已经超过几百亿美元的出口。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占世界反倾销案件中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3.6%猛增至目前的接近20%, 远远超出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

国外对中国产品实施的反倾销税税率有不断增大趋势, 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几百乃至上千。如此高的税率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相关企业将不得不长期 (至少5年) 退出已经苦心经营多年的国外市场。因此, 应对反倾销诉讼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不得不迈过的一道槛。

二、中国产品屡遭国外反倾销的深层原因

(一) 经济低迷导致当今世界反倾销具有扩大化的趋势

经济学家最近表示, 鉴于世贸组织对各国反倾销行为约束比较软弱, 因此即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倾销存在, 某一国产品仍然可能被认为是倾销, 反倾销规则的这种软弱性使得反倾销与世界经济形势的起伏紧密相连, 每当世界经济形势低迷的时候, 反倾销往往成为世界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首选方案。

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新经济泡沫的破裂, 世界经济开始转向低迷,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 (FDI) , 尤其是IT领域投资大幅减少;加上2001年的“911事件”的影响, 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反恐战争、美伊战争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世界经济更是雪上加霜。2001年, 按美元计算的全球商品贸易额下降了4.5%, 为10年间全球商品贸易下降幅度最大的—年。全球工业制成品出口下跌了2.5%, 此外, 自1983年以来一直增长的服务贸易, 却在2001年中出现了第一次下跌。

(二) 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导致中外经贸领域摩擦加剧

众所周知,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焕发了勃勃生机,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连续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大好局面, 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明显提高, 这与周边国家金融危机频频、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第3大贸易国家。据统计, 在全球150个发展中国家中, 60%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主要来自中国和墨西哥等5个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成为WTO正式缔约成员, 中国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增长趋势将仍然持续下去。

由于中国产品出口的强劲增长, 这些年来, 中国对美国、欧盟几大贸易伙伴始终保持着大量的贸易顺差;据国际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表明, 2002年, 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354亿美元, 比2001年增长104%, 2002年末我国外汇储备2864亿美元, 比2001年未增加742亿美元。2008年, 已经19000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海关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 200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 达到1263亿美元, 其中, 中国从美国进口额达到338.6亿美元, 出口约924.7亿美元,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接近600亿美元。

从宏观上看, 贸易收支的持续不平衡以及扩大的趋势使得中外宏观经济摩擦成为不可避免的焦点问题, 2003年甚嚣尘上、弥漫全球的人民币升值呼声就是这种摩擦的尖锐反映。另外,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 由于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态势已经初见端倪, 而市场往往呈现此消彼长形势, 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肯定会得到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这与工业化国家老牌企业, 尤其是传统行业企业肯定会产生冲突, 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 中国企业对国外反倾销危害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

中国企业对国外反倾销危害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的问题从已发生的案例来看, 中国企业对于越来越严重的反倾销危害性认识不足, 这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 中国企业应诉反倾销案态度不积极;第二, 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反倾销机制。

最近几年, 中国企业应诉率上升, 但是仍然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案件不应诉。以1998年欧盟诉中国硅铁产品反倾销案为例, 当时, 欧盟分别向中国的37个出口商发出调查问卷, 可惜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各国反倾销法中都有一项重要规则, 名曰“可获得最佳资料”。它指出:如果主理机关向被调查方 (倾销产品的生产商、出口商等) 发出的调查问卷得不到答复, 得不到可靠的资料, 或对方不配合调查人员提供有效证据, 则主理机关可偏听偏信申请方的资料, 并依此做出裁定, 通俗说, 应诉就有机会, 不应诉就等于“认罪”。不应诉肯定会招来严重惩治性后果。

(四) 对国际竞争对手的了解不充份

反倾销案件必须首先有起诉方才可能成立, 而发达国家大多数产业往往被几家跨国公司垄断, 因此, 跨国公司往往成为反倾销案的主诉方, 而且跨国公司已经与母国政府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在一个案件中, 跨国公司是否参与起诉, 以及它们在案件中的态度将直接对案件的审理和裁决产生重大影响。反倾销实质上是跨国公司对全球市场原有格局的维护, 是中国企业和跨國公司进行的一场关乎中国企业命运的斗争。

很多中国产品遭受反倾销制裁的案例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有跨国公司的影子。例如, 在欧盟诉中国节能灯倾销、彩电产品倾销等案件中, 菲利普公司作为主诉方对案件的发起和最后裁决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据有关资料透露, 美国诉中国彩电反倾销一案中, 人们也发现了该案背后菲利普以及日本公司的影子。

三、中国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对策

(一) 建立有效的跨国经营战略是根本措施

反倾销问题暴露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层次不高的问题, 它呼唤真正的中国跨国公司的出现, 俗话说要使自己变成“狼”才能有效规避国外反倾销制裁。这并不是说跨国公司不存在被诉倾销的问题, 而是因为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后, 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网络化生产、研发、销售体系, 这样不仅提高竞争档次, 而且可以通过海外投资、以及内部转移价格方式规避反倾销问题。另外, 还可以利用与投资国政府的良好关系, 在万一遭到反倾销诉讼时, 使得损失最小。

(二) 在企业内部建立反倾销机制是重中之重

企业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 快速反应机制的关键是培养熟悉国际反倾销法律的人才。另外, 企业内部要配置应对反倾销的高效信息沟通体系。其中, 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管理规范的会计管理基础将有利于及时向外方提供“正常价值”资料, 有利于保持主动。上海宝钢在最近几年应对国外反倾销案件中积累了很多重要的经验,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它们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信息沟通系统, 能够使企业在遭受反倾销时, 迅速调用有关产品生产、营销的信息, 以便于正确决策、迅速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

(三) 与国内同行、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国外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不仅仅是针对个别企业, 而是针对所有中国企业而言的, 因此中国企业必须联合起来, 一致对外。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 是可以壮大声势, 对调查委员会施加压力;其二, 可以降低单个企业单独应诉的涉案成本, 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某种程度上, 反倾销是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的较量。因此, 企业只有与政府, 行业协会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通力协作才能有效应对反倾销案件。处于国际化经营低层次的中国企业尤其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在欧盟针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案件中, 中国政府和新闻媒体积极施加影响是促使欧盟最终与中国企业达成价格承诺协议的重要原因。

另外, 这里需要强调行业协会和商会的重要作用, 它们在反倾销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大多数有识之士所认识。而我国大多数行业协会和商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战斗力不强、与业内企业的凝聚力不够。面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未来, 行业协会商会必须从根本体制和管理机制上创新, 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四) 不断学习和掌握斗争策略才能处变不惊

跨国经营中的经济摩擦问题要比国内复杂得多, 反倾销将是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长期面对的问题。企业随时可能面临不同国家的指控, 因此, 企业要有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只有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并积累经验, 企业才能在反倾销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对的国际市场环境要远比国内市场复杂, 走出去和国际化将是一个痛苦和漫长的过程, 这将是一场无法回避的持久战。对此, 企业要有充分和清醒的认识, 国内市场竞争的胜者不见得在国际市场上仍然一帆风顺, 企业要有策略.有步骤的层层推进, 尽可能做到少交一点学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 可以预见, 中外经济摩擦将不断升级, 并呈现长期化、政治化的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说, 摩擦将是战略性的常态, 而不是战术性的暂时安排, 直至达到一种新的均衡。例如日美之间经过一二十年长期摩擦和斗争而形成的目前的一种均衡状态, 而如何让未来的均衡点更加有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则是需要政府认真加以对待的重大命题。因此, 政府应该有必要的心理准备, 就反倾销等经济摩擦问题与外方进行不断磋商, 经济事务领域的定期磋商和连续磋商机制将成为中国外交事务中的重要任务。政府有必要成立类似国家“紧急经济事务委员会”性质的危机处理机制, 以便未雨绸缪、加强事前预警和事发后的谈判和协调能力。可以肯定地说, 中国产品和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的客观事实对政府公共政策水平和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国际化必然要求政府的服务也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金润圭, 等.全球战略: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国际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

[2]金润圭.国际企业经营与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LouisT.Wels, Jr.The Product Lift Cyel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4]Raymond 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Life Cye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ume 80 NO.2 May 1966.

国外对华反倾销与倾销情况分析 篇6

( 一) 立案数量

全球反倾销调查数量在2001—2012 年整体趋于下降, 但有回升迹象。主要原因在于世贸组织对各国反倾销行为约束比较软弱。反倾销规则的这种软弱性使反倾销与世界经济形势的起伏紧密相连, 每当世界经济形势低迷时, 反倾销往往成为世界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首选方案。而对华反倾销调查数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 国外对华反倾销占世界反倾销总数的比重由2001 年的14% 升至2007 年的37%, 达到峰值。随后这一比例开始下降, 到2012 年下降至21. 7%, 这一比重虽在下降, 但近十年这一比重均保持在20% 以上。从反倾销执行率来看, 平均在50%以上, 有些年份超过100%, 主要原因在于反倾销立案调查到裁决后实施反倾销措施具有时滞性,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成为全球反倾销调查首要目标国, 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原因。

一是世界经济低迷, 为刺激本国经济增长, 导致各国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已逐渐取消, 而反倾销措施是世贸组织所允许使用的反对不公平贸易、保护本国产业的合法措施之一, 加之反倾销行为的软弱性, 因此被许多国家广泛使用; 二是中国企业在面对反倾销调查时, 大都采取“消极避战”的态度, 助长了国外对华反倾销的气焰。

( 二) 产品分布

国外对华反倾销产品主要集中于贱金属、化工、机电、纺织等领域, 而这些产品正是我国出口最多、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其中, 遭遇反倾销最多的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和机电设备占57%。其相关产业的共同特征是: 固定投入高、行业规模大, 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这些行业资本规模较大, 一旦开始运行, 适应市场供求变化的调整能力较差, 因此需要一定的保护, 这是造成贱金属、化工等行业遭受反倾销案较多的重要原因。2012 年9 月6 日, 欧盟委员会公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 涉案金额超过200 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近1300 亿元, 涉及100 多家中国企业, 这是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 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由于中国光伏企业占据欧洲市场70% 的份额, 一旦实施高额反倾销税, 中国光伏企业将面临3500 亿元的产值损失、超过2000 亿元的不良贷款风险和超过50 万人口的直接失业。

( 三) 国别分布

1995—2012 年共有32 个国家 ( 地区) 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 其中印度以154 件位居第一, 占对中国反倾销调查总数的17%。主要原因在于印度是世界头号反倾销大国, 1995—2012 年除对中国外, 印度对韩国、中国台湾、 印尼、泰国、欧盟都发起了较多的反倾销调查。

目前, 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对华反倾销调查的主力军。在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前十的国家或地区中, 发展中国家共发起436件, 远比发达国家发起的合计数 (290件) 多。主要原因:一是中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特别是在出口商品、出口市场上高度相似, 从而导致激烈的竞争, 由于中国企业具有劳动生产率高的优势, 其他发展中国家害怕其产品争夺国际市场份额, 所以更多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二是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出于对贸易转移的担心, 当第一国对某一产品实施反倾销后, 相继可能会有多个国家对同一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例如, 巴西2008年12月针对中国鞋类发起反倾销调查, 因为担心对巴西市场减少的出口“转移”至本国市场, 阿根廷在2009年3月对中国鞋类发起调查, 加拿大在2009年2月也对中国鞋类发起反倾销调查。

二、国外对华倾销及我国应对情况分析

( 一) 涉案数量

中国发起反倾销数量整体呈递减趋势, 特别是2010—2012 年中国发起反倾销数量仅为8 起、5 起、9 起。 相较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在世界总数的占比, 中国发起数占世界的比重极低, 均在10% 以下。从反倾销执行率来看, 也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其中2003 年、2006 年、2007 年、2010 年和2011 年反倾销执行率均大于100 万, 反映了中国对外反倾销措施案件数量超过了当年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 原因是之前对外发起的部分反倾销调查案件分别延至这五个年份才实施措施, 其中以2007 年为最, 该年的反倾销措施案件数超出了反倾销调查案件数8 起。

中国发起反倾销数量甚少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采取反倾销措施后未能达到贸易救济的效果。相反, 遭受反倾销的案件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呈上升趋势; 其次是反倾销立法存在不足且不够完善。表现在其立法层次较低, 仅是行政法规, 权威性不足, 对损害认定不够明确, 反规避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与《WTO反倾销协议》要求存在差距等; 第三是企业在反倾销过程中存在误区。我国多数企业提起反倾销调查的主体意识不强, 许多企业在进口商品倾销带来的严重损害面前, 往往因为对相关法律不熟悉、考虑到高额诉讼费用或缺乏必要的反倾销人才等原因, 未能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起反倾销调查申请。 部分企业甚至误认为反倾销是政府的责任, 不能把握最佳的立案时机。还有的企业在提起反倾销申诉过程中不能提供充足的证据进而影响最终裁决。

( 二) 涉案产品

从中国发起反倾销涉案产品的行业分布数据来看, 所涉行业均为国内产业集中度 ( 垄断程度) 较高的行业。 如我国化工行业, 1995—2012 年累计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就高达116 起, 占中国发起数量总数的14%。这是因为化工行业具有以下特征: 进口依存度较高; 产业链环环相扣, 上游产品的涨价波及下游产品的成本, 迅速转移至下游企业且不易被集中度较高的市场分散, 因此整个产业链时常会依次发起反倾销调查。而且化工行业进入壁垒较高, 因而导致该行业企业相对较少, 但规模较大, 各企业产量及市场份额较大, 使得该行业呈现出共同发起反倾销的态势。而我国其他行业并不具备像化工行业这样发起反倾销的环境条件, 对外反倾销意识淡薄, 对国内及国际反倾销法律不够熟悉, 不能充分运用各种国际贸易规则, 从而导致了我国整体发起反倾销调查的能力较低。

我国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 而在技术密集型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则相对较少。 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对薄弱, 对外依存度较高, 在相对薄弱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发起反倾销调查是对我国相关产业的一种保护。

( 三) 涉案国别

1995—2012 年我国共对26 个国家发起反倾销调查, 发起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美国 ( 36 起) 、日本 ( 34 起) 、韩国 ( 32 起) 。这些国家都是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国, 贸易量越多, 被反倾销的概率越高。其次, 我国反倾销措施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 ( 地区) ,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 ( 地区) 则相对较少, 主要原因: 一是我国对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省贸易逆差较大, 我国与美国、欧盟经贸活动交往密切, 虽然存在顺差但绝对进口量多; 二是为了保护我国相对弱势产业及保护就业率, 希望通过发起报复性反倾销来抑制发达国家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反倾销调查。但发达国家反倾销立法完善, 对于应对反倾销有较为成熟有效的措施, 而且发达国家经济基础雄厚, 对于反倾销的调查结果有较强的承受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从国外对华与中国对外反倾销情况对比来看, 中国对外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明显少于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数量。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占世界反倾销调查总数的28% , 中国对外反倾销调查仅占7% ; 从产业种类看, 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而中国对外反倾销调查以资本密集型为主; 从国别分布来看, 国外对华反倾销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对华反倾销调查的主力, 中国对外反倾销以发达国家为主。归结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国反倾销专业人才缺乏, “消极避战”, 从而形成恶性连锁反应, 同时发起反倾销调查的企业主体意识不强, 不能把握最佳的立案时机。因此, 今后中国要加快制定与完善反倾销立法, 创新应对反倾销战略体系, 培养反倾销专业人才, 积极应诉与起诉, 提高我国企业应对和发起反倾销的主动性,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熟练运用反倾销规则。

摘要:近年来, 面对世界经济低迷, 为了保护本国产业, 一些国家频繁使用贸易保护措施, 其中反倾销已成为贸易保护的首选方案。而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一些国家将中国作为反倾销的主要目标。从立案数量、产品分布、国别分布等方面分析中国反倾销现状, 提出我国要加快制定与完善反倾销立法, 创新应对反倾销战略体系, 培养相关人才, 积极应诉以提高我国企业反倾销的主动性等建议。

关键词:反倾销,倾销,中国

参考文献

[1]冯巨章.对华反倾销的趋势——国别分布与产品结构:1995—2008[J].国际经贸探索, 2010 (1) .

[2]周灏.WTO时代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国别和商品结构分析[J].财贸经济, 2007 (2) .

[3]刘爱东, 沈红柳.我国对外反倾销案件的统计分析与启示[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3 (4) .

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篇7

1 倾销与反倾销的含义

倾销即一国的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而使得另一国国内有竞争能力的产业受到损害的行为。根据《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定义, 构成倾销需具备三个条件: (1) 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 (2) 这种低价销售的行为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 包括实质性损害、实质性威胁和实质性阻碍; (3) 损害是由低价销售造成的, 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反倾销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 再增收附加税, 使其不能廉价出售, 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虽然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对反倾销问题做了明确规定, 但实际上各国各行其事, 仍把反倾销做为贸易战的主要手段之一。

2 反倾销原因分析

2.1 国外贸易保护

国外贸易保护是中国遭受反倾销最直接的原因。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扩大, 国际竞争不断加大, 尤其是2008年次贷危机后, 全球经济水平下滑、消费投资水平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在此国际形势下, 各国都在加紧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 以反倾销的名义来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保护本国企业、维持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中国随着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出口迅猛增长, 基于产品价格优势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给进口国国内行业带来很大冲击,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因此中国成为反倾销目标在所难免。而反倾销作为WTO协议允许的、为保护其成员国国内产业受冲击的法律武器, 其实施过程相对其他措施机动灵活, 无需经过一国立法机构审议, 更无需接受国际协定的约束, 只需要行政部门就能做出决定是否实施反倾销, 因此很容易被一些国家滥用, 从而成为新的贸易保护的一种形式。

2.2 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

非市场经济地位是造成我国企业遭受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原因。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规定在确定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进口产品的价格比较, 是存在特殊困难的, 此时世贸成员国可以将相同产品的价格, 或以产自另一个国家 (替代国) 的相似产品为基础确定的产品价值, 做为从这个国家进口的正常价值。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欧盟、美国、印度等国家一直把我国视作“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对我国进口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时, 并不以中国商品的国内价格为参考依据, 往往使用第三国“替代国”类似产品的国内价格来比较。由于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规定中选择标准模糊、随意性大, 这些国家在选取替代国时往往选择产业不发达或市场价格畸形的国家作为我国的替代国, 起诉产品在替代国的成本远远高出在我国生产的真实成本, 我国的国产品的生产成本被严重高估, 导致反倾销立案很容易就能达到目的。比如2006年欧盟起诉中国皮鞋倾销案中, 将巴西皮鞋作为“替代国”的价格, 忽视了巴西在劳动力成本、工艺技术以及鞋企的规摸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造成巴西生产一双皮鞋的成本远远超过中国制鞋成本的事实, 造成我国皮鞋被征收16.5%的反倾销税。

2.3 我国贸易产业出口结构问题

(1) 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一直以来我国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加工贸易为主, 出口产品大多是低附加值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比如化工、玩具、服装、纺织等产品, 这些产品由于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低廉, 使我国产品很容易利用低成本优势进入国外市场, 并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但是也极容易引起当地生产企业对我国实施反倾销调查。

(2)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WTO (反倾销协议》中规定:“关于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 调查主管机关应考虑倾销进口产品的绝对数量或相对于进口成员中生产或消费的数量是否大幅增加。”长期以来我国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北美、欧盟、东盟等国家, 市场过于集中化, 国内企业为了扩大出口, 恶性竞争低价销售, 造成使得我国产品在某一国际市场的数量急剧增加, 给该国生产企业造成巨大压力, 导致了国外企业的反倾销调查。

2.4 贸易出口企业问题

(1) 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出口企业普遍缺少市场战略眼光, 只顾眼前利益, 缺乏长远规划。我国企业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品牌意识, 产品对外出口主要以低成本优势为主, 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私营企业为获得更多的订单, 不遵守贸易规则, 恶性竞争, 不断压低价格。而且对市场没有调查, 往往是哪里有利, 就投入到哪里, 最终只会造成竞争越来越激烈, 价格越来越低, 最终造成当地企业的反倾销调查。

(2) 我国企业缺乏反倾销应诉意识。WTO (反倾销协议》规定:“如任何利害关系方不允许使用或未在合理时间内提供必要的信息, 或严重妨碍调查, 则初步和最终裁定, 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均可在可获得的事实基础上作出。”2010年欧盟对我国瓷砖展开反倾销调查, 有1440多家陶瓷企业涉案, 涉案金额超过3.2亿美元, 然而应诉的企业和参与调查的企业不到9%, 很多企业由于担心高昂的费用和最终应诉的6家企业获得26.3%-36.5%的税率, 120多家企业获得30.6%的税率, 其他未应诉的企业, 均被征收69.7%的惩罚性关税, 且有效期长达5年。

3 中国应对反倾销的对策研究

3.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到目前为止, 已有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俄罗斯在内的81个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但是作为我国最大的贸易出口国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依旧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虽然按照WTO协议我国将在2016年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但是面对国外对我国“非市场经济”的歧视性反倾销, 我国政府应当积极采取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 尽快使欧盟、美国等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按我国国内价格确定产品的正常价格, 避免“替代国”价格可能会给企业应诉带来的不利。同时, 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特点, 制定和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律体系。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行为, 对于部分企业的倾销行为和扰乱市场秩序行为予以打击, 从源头上改善反倾销状况。另一方面完善我国的反倾销应诉和起诉机制, 一旦企业受到反倾销指控, 要为应诉企业提供法律和信息支持;建立出口产品反倾销预警机制, 对出口产品和进口国同类产品的重要参数进行监测分析, 并组织专家进行反倾销风险评估, 积极展开反倾销预控, 以有效避免反倾销调查。

3.2 发挥行业的能动性

首先, 针对行业中存在的无序竞争现象, 应充分发挥行业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制定相关的规定, 遏制恶性竞争导致的倾销行为。行业内也应该设立组织机构对于国外市场进行调查, 一方面通过分析国外市场对出口产品价格进行指导, 避免因为低价引起的反倾销应诉;另一方面通过调研, 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 避免企业因集中进入某一市场而造成的过度竞争。其次, 积极为企业应诉提供支持。行业内应该定期组织各出口企业对反倾销等法律法规进行培训, 使企业能够熟悉反倾销的相关法律, 提高企业的应诉意识;针对企业遭受的反倾销调查, 一方面要组织尽可能多的被诉企业参与其中, 降低应诉成本;另一方面及时组织行业内重点企业和专家学者, 针对反倾销诉讼及时准备应诉材料, 提出应诉策略, 提高企业的应诉能力。

3.3 引导企业正确面对

首先,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主要依赖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 采取低成本战略开拓国外市场, 虽然有利于很快进入新的市场但并非长久之计, 面对日益上涨的人力、原材料成本, 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下降, 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而且还面临着国外同行的反倾销诉讼。因此企业要想在国外市场立足长久之地, 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竞争战略, 例如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或集中化竞争战略。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和服务价值、提升产品的形象打造产品品牌等方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调整产品结构, 生产不同价值的产品, 满足差异化的市场。另外可以通过对国外市场充分的调研, 细分国外市场, 定位产品, 集中优势发展某一特定海外市场, 满足特定市场需要。其次, 提高应诉意识, 积极应诉。企业是否积极参与应诉对于反倾销调查结果有相当大的影响。据统计应诉的企业, 即使倾销裁定成立, 倾销的幅度也会大大降低。而未参加应诉的企业将会被默认为构成倾销而征收高额的惩罚性关税。因此面对国外的反倾销, 企业首先应该积极面对, 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要团结同行, 积极争取用户或下游产业的支持, 使他们在公共利益审查过程中给调查当局施压, 以便做出对我国企业有利的决定。同时引入精通经济、会计、法律及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 积极研究国外反倾销的法律法规和通行惯例, 寻求利于抗辩的机会, 提高抗辩率。

总之, 自从我国入世后, 国际市场不断开放, 我国所遭受的反倾销诉讼也不断增加。因此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诉讼, 主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身利益, 对于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取最大利益或减少损失有重大意义。另外政府应当积极参与经济合作谈判, 完善反倾销法律体系, 为对外贸易的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宏观环境。

参考文献

[1]骆莽奇.中国遭遇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及对策浅析[J].商情, 2012, (35) .

[2]林璇华.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对策研究[J].当代经理人 (下旬刊) , 2006, (05) .

[3]马雯慧.中国企业如何在反倾销中求生存[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07) .

[4]卜海.论中国“入世”与反倾销[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1, (06) .

[5]宋亚楠.关于我国反倾销应对策略研究[J].新西部 (下旬.理论版) , 2012, (Z2) .

[6]吴学君.中国进出口产品反倾销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 2004, (20) .

[7]肖梅.中国产品被反倾销给企业带来的启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7, (S1) .

[8]谢萌.中国陶瓷遭受反倾销调查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消费电子, 2012, (12) .

国外对华反倾销现状 篇8

自1979年欧盟对中国糖精纳发起第一例反倾销案起,随着中国出口数量和竞争力的增长,国外对华反倾销指控案件也在迅速增加,涉案的产品种类也越来越广。根据WTO的统计,1995-2009年全球共发起反倾销指控3 675起,其中以中国为指控对象国的案件达761起,占总案件数的20.7%,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反倾销指控对象国;相对于被控总数以264件而居第二位的韩国,中国遭受的反倾销案件竟是其3倍之多。按照HS编码的22类商品,涉案的产品已涉及到其中的17类,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重要出口行业。此外,国外对华反倾销还呈现出立案数持续增加、诉讼国队伍不断扩大、倾销裁决随意性、征税结案率高等特点。

作为全球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对象,如何看待中国频频被诉的反倾销呢?Prusa(2001)利用美国1980-1994年间总计700多件反倾销案,发现无论是反倾销调查、征收反倾销税、协商解决,还是倾销被否定,都对涉案产品进口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Brenton(2001)对1989-1994年间欧盟涉及到的98个反倾销案和47种产品进行分析,也证实了贸易破坏效应的存在;Durling和Prusa(2006)分析了1996-2001年期间全球热转轧钢板的反倾销案件,发现进口国反倾销调查导致了产品进口金额下降了近90%。国内学者杨海艳、杨仕辉(2006)证实了欧盟对中国焦炭反倾销的贸易破坏效应;冯宗宪、向洪金(2010)分析了欧美对中国6种纺织品的反倾销案件,发现贸易破坏效应明显。这也表明无论是何种发起国、结案方式、涉案产品的反倾销都会产生贸易破坏效应,即涉案产品对反倾销申诉国的出口出现下降。

虽然反倾销涉案产品可以通过贸易转向效应,即向第三国增加出口以减少反倾销的影响,然而Bown和Crowley(2010)针对欧盟和美国在1992年至2001年期间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例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涉案123种产品对欧美出口明显下降,但却没有发现中国对其它38出口伙伴国出口的增加。

也有学者认为受外国反倾销影响的中国出口额仅占中国总出口的很小一部分,受欧美反倾销影响的出口仅占同期对欧美出口的3-5%。但这种观点仅只考虑了反倾销对中国涉案产品的贸易破坏效应等直接效应,Blonigen(2006)通过统计美国1980-1990年代的反倾销案件发现,企业过去的反倾销经验能够降低其再次发起反倾销诉讼的成本,反倾销的经验效应将增加企业对同种产品重复发起反倾销的可能性,提高企业未来反倾销发起的概率和获胜的概率。Blonigen(2002)实证显示日本企业在遭受反倾销措施之后,会通过向第三国对外直接投资来规避反倾销,此时日本的出口可能被FDI所替代了;杜凯、周勤(2010)研究首次证实了反倾销是刺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因素。这也说明反倾销也可通过声誉效应、投资效应等间接影响其它非涉案产品的出口。

基于对反倾销各种经济贸易效应的研究基础上,Vandenbussche 和Zanardi(2010)提出了反倾销的寒蝉效应,即反倾销对一国的总进口或总出口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他们利用1980-2000年全球反倾销案件,通过经典引力模型来分析反倾销对贸易流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反倾销调查并未对贸易流量有显著影响,但反倾销措施对一国的总进口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一些反新兴反倾销的密集使用国家,反倾销措施使其总进口下降了8.9%左右。Egger和Neslon(2007)采用加权的引力模型对1960-2000年的全球反倾销调查的案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反倾销调查对双边贸易量造成了负面冲击,但影响量仅为0.1% 左右。杨仕辉、刘秋平(2011)分析了中国反倾销申诉的寒蝉效应,然而结果却发现无论是反倾销调查还是反倾销措施对中国总进口有正面的影响。杨仕辉、邵骏(2011)分析了美国申诉反倾销对其自由化的冲击,研究证实反倾销调查会引起美国年均进口额下降7.12%,反倾销措施则造成美国年均进口额减少5.89%,美国反倾销造成总进口额平均下降近1 757亿美元,因此美国的反倾销确实有很强寒蝉效应。

综上所述,有关反倾销寒蝉效应的研究不仅成果较少,而且结论相差较大,因此关于反倾销寒蝉效应的研究还需进一步丰富。而现有关国外对华反倾销影响的研究,大都是仅仅涉及到对涉案产品的分析,鲜有分析反倾销对中国总出口的影响。本文基于1988-2008年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实证分析国外对华反倾的寒蝉效,测量国外反倾销对中国总出口的整体影响。

二、计量模型与数据

(一)计量模型

引力模型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它不仅能在统计上较好的解释国家之间的贸易,而且也常常被用来解释一些制度变量(如入世、自由贸易协定等)对贸易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引力模型来分析反倾销措施对总出口的影响。由于引力模型的相关研究、介绍已非常之多,本文在此将不再对其进行赘述。本文的引力模型是在Vandenbussche 和Zanardi(2010)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拟采用以下回归方程:

ln Xit=c+β1 ln Xit-1+β2 ln CGDPt+β3 ln GDPit+β4 ln cpoput+β5 ln popuit+β6 ln reit+β7 ln opennesit+β8WTOit+β9 ln ADinitialit-1+β10 ln ADmeasureit+β11 ln ADmeasureit-1+εit

模型将中国在t期对i国的出口Xit的自然对数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关于解释变量的含义、系数预期符号及所表示的具体经济含义见表1。但需要特别说明的:(1)为考虑历史因素的影响,模型中采用了出口的滞后一期Xit-1作为控制变量,当然这种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可能会使其它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变得更小。(2)模型中的反倾销变量是描述各个进口国在某期对华反倾销案件的总数,变量包括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和反倾销措施案件总数Vandenbussche和Zanardi(2010)模型的主要不同之处。(3)贸易开放指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本文采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即该国进出口总额与该国GDP的比例。(4)固定效应和一阶差分GMM检验中无法估计不随时间变化的变量,因此本文不再考虑距离等变量。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1988-2008年国外反倾销对中国总出口的影响,建立横截面单元为中国59个贸易伙伴的面板数据(详见表2),这些贸易伙伴在2000年、2008年占中国出口的总份额都在95%以上,因此这些样本量足可以代表中国的总出口目的地。而且,这些国家的反倾销案件也几乎占据了中国同期遭受的所有的反倾销案件数量,仅遗漏3起案件(其中牙买加1起,特立尼达和多巴哥2起)。各国GDP、人口、汇率数据均来自联合国统计署网站,其中汇率是通过单位美元的人民币价格/单位美元的i国货币价格计算而得;贸易开放指数中各国进出口总额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各国加入WTO的年份数据来自WTO网站;各国对华发起的反倾销变量数据来自Bown Chad P.的Global Antidumping Database,其中欧盟成员国的反倾销案件数据使用欧盟的反倾销案件数据来代替。

注:括号内数字A / B分别表示样本期间对华的反倾销措施数量/反倾销调查数量,其中波兰在加入欧盟之前对华反倾销的措施、调查数量各二起。

三、计量结果及分析

由于动态面板数量模型中解释变量中引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值,可能会造成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的相关性(即序列相关性),出现了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最终造成OLS估计结果发生偏误。因此,本文采用Anderson和Hiao(1981)建议采用的一阶差分广义矩估方法(Difference GMM)来估计动态面板模型,即作完一阶差分之后,使用Xit-2作为ΔXit-1的工具变量。但需要特别说明的:(1)使用Anderson-Hiao估计量,Xit-2被证实是有效的工具变量,且是恰好识别,故无需通过Sargan检验工具变量的有效性。(2)为检验扰动项εit无自相关,差分GMM方法要求扰动项不存在二阶自相关,需要采用Arellano-bond检验。

为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通过逐步剔除不显著的控制变量而进行多次回归,同时也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进行估计对模型进行估计。本文使用STATA11.0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回归结果见表3。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稳健标准差。

由表3显示可知,OLS估计的F值、GMM估计的Wald值、各估计的P值都很理想,说明各方程的整体拟合得很好。同时,Arellano-bond检验均接受了序列不存在二阶自相关的原假设,因此,该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是一个较合理的模型。

本文考察的重点是反倾销变量,从6种回归结果中ln ADinitialit-1、ln ADmeasureit、ln ADmeasureit-1这三个变量的系数大都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其它变量结果略有些差异,计量结果分析如下:

1.历史出口变量ln Xit-1系数在各方程中达0.7左右,这说明中国出口中有70%左右是受历史因素决定的,这也可以根据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美欧日港)的稳定性来看出。综合来看中国出口的具有很的惯性,决定中国当期出口的最主要的是历史出口因素,这也实证了模型设定的正确性。

2.ln ADinitialit-1的系数为正,这说明反倾销的调查并没对中国出口起到扰骚效应,反而促进了中国出口在第二年的增加。Brenton(2001)发现反倾销调查会导致欧盟涉案产品的进口增加。原因可能是,当企业遭受反倾销调查后,预期被裁决倾销可能性较大时,或出口厂商之间存在反倾销应诉的搭便车行为等因素,相关企业可能会利用裁决前的这一段时间扩大其对反倾销发起国的出口。根据作者对反倾销案件的统计,样本期间,平均每年每个样本国家对中国发起1.816起反倾销调查,根据方程2结果ln ADinitialit-1的系数为0.114,可知反倾销调查使得中国第二年出口增加12.509%Vandenbussche 和Zanardi(2010)结论一致。第二,反倾销措施的实施对中国出口存在着负面影响,其影响可持续到第二年,根据本文统计结果,反倾销措施导致中国出口在二年时间下降了10.406%,反倾销措施对中国出口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第三,综合反倾销的调查和措施的影响,反倾销并未导致中国出口的总体下降,表明反倾销对中国总出口不具有的寒蝉效应。可能的解释是反倾销让中国企业学会了出口市场的游戏规则,学会去开拓新市场(贸易转向)、升级产品等。

上述结论有助于我们全面、科学认识和正确、积极地对待国外对华反倾销。首先,反倾销是中国出口规模增大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虽然作为全球最大的反倾销指控国,但中国出口总体上并未由此而受到明显冲击。其次,出口行业应积极应诉反倾销,尽量争取有利的裁决。我们也要充分重视反倾销终裁之后的措施对中国总出口产生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反倾销案例的裁定比例决定了反倾销对中国总出口的影响。因此,出口企业遭遇反倾销立案后,有关部门应鼓励企业积极进行应诉,以争取得到有利的裁决,降低损失。最后,对待国外反倾销的愈演愈烈之势应提高警惕。从1988-2008年期间的反倾销案件来看,国外对华反倾销的涉案金额是越来越大,由最初的几百万美元上升到上亿美元。近年来,特别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外对华反倾销的部分案件涉案金额甚至高达十亿美元,如美国对华的油井管反倾销案、木制卧室家具反倾销案等。

摘要:基于1988-2008年国外对华反倾销面板数据案件数据,本文通过构造以中国主要出口伙伴为横截面单元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应用一阶差分GMM模型分析了国外对华反倾销对中国总出口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促使了中国出口在第二年增加,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导致中国总出口在当年及次年均下降,反倾销并未对中国整体出口产生负面影响,并没有生产寒蝉效应。

关键词:反倾销,寒蝉效应,GMM,引力模型

参考文献

[1]冯宗宪,向洪金.欧美对华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理论与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0(3):31-55.

[2]杨海艳,杨仕辉.欧盟反倾销对我国产业的影响:以焦炭为例[J].科技和产业,2006(11):4-8.

[3]杨仕辉,刘秋平.中国反倾销申诉寒蝉效应的实证分析[J].产经评论,2011(1):121-128.

[4]Blonigen,B.A,Tariff-jumping antidumping dut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2(1):31-49.

[5]Blonigen,B.A,Working the System:Firm Learning and the Antidumping Process[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6(3):715-731.

[6]Bown C.P.and Crowley M.A.,China’s Export Growth and the China Safeguard:Threats to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10,43(4):1353-1388.

[7]Brenton P.,Antidumping policies in the EU and trade diversion[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1,17(3):593-607.

[8]Durling J.P.and Prusa T.J.,The trad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an antidumping epidemic:The hot-rolled steel market,1996-2001[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6,22(3):675-695.

[9]Egger P.and Nelsony D.How Bad is Anti-dumping?:Evidence from Panel Data.working paper,2007.

[10]Prusa T.J.,On the Spread and Impact of Anti-dumping[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34(3):591-611.

国外对华反倾销现状 篇9

所谓倾销, 是指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输入到其他国家的行为。倾销也正是一些企业为了抢夺国外市场, 以低廉的价格打起的一场国内外的价格战。这种违背价值规律的商业竞争被认为是价格歧视的一种表现。这种经济上的手段也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以廉价原材料与劳动力为契机, 产出的低价值产品对发达国家本身产业的冲击, 构成了对发达国家的威胁。反倾销顾名思义指针对倾销作出的反对措施, 相对于倾销这种经济行为, 反倾销则属于国家之间的行政行为。从WTO《反倾销协定》中我们可以获得反倾销这种国际行为需要保证倾销成立、国内行业受损及因果关系成立这三个条件。我国这样的出口大国便成为了反倾销的重灾区。

1 我国反倾销现状

反倾销本来是针对倾销这种不正当竞争的经济行为的打击手段, 但我国的商品出口却大多被扣上了倾销的帽子, 中国彩电及自行车等长期不能对大多数发达国家出口。这些后果不仅影响到了我国外贸出口, 更对我国产业结构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目前我国仍饱受反倾销之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针对中国反倾销的国家日益增多

1979年欧盟对我国的糖精钠提起反倾销诉讼成为日后发达国家对我国反倾销诉讼的开端, 接下来这几十年中, 对我国进行诉讼的国家逐年递增。从上世纪70年代的欧共体发展到80年代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 紧接着到了90年代, 反倾销国家又增加了印度、泰国、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南非、波兰、智力、委内瑞拉等国家, 进入21世纪后, 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或诉讼的国家已超过40几个。这使我国出口外贸行业在国外发展不容乐观。在这些国家中, 发达国家占了很大比例;在90年代出现了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 日益成为对我国反倾销之主体;反倾销并无减弱趋势, 反而愈演愈烈, 很多国家在发达国家的带领及支持下对我国一些正常的出口贸易定义为倾销, 出现了带有歧视性的反倾销。这些国家追随着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的步伐形成对中贸易壁垒, 对我国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局面。

1.2 反倾销案件规模加大, 密度增加

从1979年的第一次反倾销案件至今, 对华反倾销规模不断加大。上世纪70年代国外对华的反倾销数量仅有2起, 80年代急速发展到了63起, 平均每年发生6.3起, 90年代一共发生了307起, 相对于80年代的63起来说, 增长了近4倍。进入21世纪以来, 平均每年发生几十起反倾销案件, 如2000年38起、2001年53起、2003年54起、2003年61起、2004年65起。这样大规模大密度的反倾销案件中, 平均每6起就存在一起对中国倾销的诉讼。不仅数量增多, 对华的反倾销在全球范围的比例也逐渐加重, 这样的反倾销行为对于中国来说损失巨大, 据保守估计, 涉案金额达到几千万美元, 严重危害我国对外贸易出口。

1.3 对华反倾销产品覆盖面扩大

对中国反倾销案件涉及的产品覆盖面越来越广, 在这些产品类型中, 只要是发达国家认为对本国有危害或者构成威胁的产品一概被列入到反倾销的范围中。而中国日益的强大使得在西方盛行一种“中国威胁论”, 对中国出口方面控制也越来越严格, 最初被列为反倾销行列的仅有五矿、化学工业机器相关工业产品, 如今已扩大到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机械器具电器设备及其零件等等领域。其中五金、矿产和化工产品一直是反倾销的重点打击对象。

2 反倾销对我国的影响

反倾销本为打击不正当竞争的国际间行政行为, 如今却带有很大的歧视性和主观性。对于中国的强大, 发达国家措手不及, 只有通过贸易壁垒来阻止中国对外出口, 加之反倾销力度的增大, 企图打破中国出口的神话。这些都对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 对外贸易的减少带来外汇的减少。反倾销的力度之大不仅使得某类产品出口减少, 导致外国转移贸易伙伴, 相关产业也会受到牵连。同时一国对华反倾销势必带来他国对我国产品的偏见, 这样使得我国外汇出口大大减少。另一方面, 反倾销的出现影响我国产业结构。我国地大物博、劳动力比较廉价, 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较多, 这些产品相对于国外来说成本过低, 一旦出口受到阻碍, 我国的产业链结构就不得不调整。如我国的彩电、自行车等近十年来都没有出口, 严重影响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3 应对反倾销的措施

3.1 政府宏观调控, 整顿对外贸易秩序

从国际对华反倾销来看, 我国无论是从前期产业生产、出口贸易再到对于反倾销的应诉, 跟国外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我们面对这种不利的局面, 应首先从政府入手从根本政策上对产业结构进行宏观调控。在产品销售中, 政府应该抵制不良竞争, 反对以促销的方式进行产品销售, 从而被国外冠以倾销的名号。在出口方面, 政府应加紧建设一个出口贸易队伍, 使得中国在出口方面成为专业以及能及时保护本国利益。在面对反倾销应诉上, 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 支持企业采取积极的态度应诉, 加大法律投入以及法律支持。从政策上对于我国产品出口有个宏观上的控制。

3.2 产业结构迅速调整升级

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着很多不足, 由于我国人口密集, 在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 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些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 即研发创新不属于我们, 销售定价不属于我们, 我们的产业只是简单的加工。我国的珠三角甚至被形容为世界的“加工厂”, 只能赚取廉价的加工费用。也正是这种加工制度使得我国常被世界发达国家扣上倾销“非市场经济”的帽子。若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劣势, 势必要增加本身的研发力量, 成为自己产业链的研发机构, 注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 成为自己的加工产业, 摆脱反倾销的被动局面。

3.3 企业自身不断提升自我

企业在反倾销中的无能为力不仅体现在政府监管不利上, 企业自身也应增强防范意识, 培养熟悉WTO法规的人才。同时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 对于人才加以重视培养才能使得企业在生产销售中拥有自己的优势。同时, 面对反倾销中需积极应诉, 在得到政府扶持的同时也加强专业人士的分析, 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 加大胜诉的几率。企业在生产中还应加强研发力量, 提升自己产业的品质。同时企业应培养自己的反倾销人才队伍, 从法律上保护自己的利益。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正在又好又快地发展, 但对于出口贸易来说, 国外对华反倾销仍是我国急需解决的大问题。本文从倾销、反倾销及我国反倾销现状、对策等多方面加以论述, 从具体措施方面探讨中国发展走向。

关键词:反倾销,外贸出口,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廖良美.中国应对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研究[D].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02) .

上一篇:水泥冷再生基层下一篇:材料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