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对华反倾销

2024-09-26

欧美对华反倾销(共9篇)

欧美对华反倾销 篇1

在低碳减排成为世界潮流的背景下, 光伏产业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的光伏产业发展迅速, 已有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世界级企业。然而, 2009年下半年, 欧美反倾销的“魔棒”已悄然高悬于我国光伏企业的“头顶”。8月底, Conergy和SolarWorld等德国光伏企业游说该国政府和欧委会对中国产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调查;9月, 美国Sun Power等几家光伏企业呼吁本国政府重视中国企业的“低价抢单”现象, 表达了提起反倾销调查的愿望。从以往的教训看, 一些西方国家至今尚不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在判定中国产品是否倾销时往往以“替代国”同类产品价格作为标准。由于当时很难找到可与中国类比的第三方, 进口国极有可能选择一个于己有利的第三方。一旦以日本等发达国家作为“替代国”, 倾销成立的可能性会大增。若反倾销成立, 将征收高额反倾销附加税, 我国企业的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 许多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虽然直到今天他们仍旧“按兵不动”, 但是以上事件足以让外贸依存度高达98%以上的我国光伏企业警醒。国外反倾销已是“箭在弦上, 一触即发”, 我国企业必须严阵以待, 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欧美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的动因

1.保护企业的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是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硬指标”。在未来世界能源结构中, 最清洁安全的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越来越大的比重。欧盟联合研究中心预测, 2030年太阳能发电将占全球能源的10%, 2050年为25%, 2100年将达64%。抢占光伏产品国际市场份额自然成为各国政府和行业追求的目标, 由此催生出一批世界级的光伏企业。以无锡尚德、江西赛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发展迅猛, 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2008年, 我国光伏电池产量为2300兆瓦, 占全球的26%;出口额为63.64亿美元, 占世界市场44%的份额。而与此同时, 欧洲各国电池产量合计与中国持平, 占全球的27%, 美国只有14%。

金融危机爆发后, 欧美纷纷削减财政支出, 光伏产业融资急剧萎缩。如德意志州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就在此期间停止了对太阳能项目的融资。德国光伏巨头Q-Cells公司2009年一季度销售额下降了17%, 二季度税前亏损6200万欧元;Sunshine等10多家企业宣布倒闭;其他企业为降低成本, 不得不贴牌销售产自中国的电池片。美国著名企业Sun Power也销售不畅, 2008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1470万美元, 到2009年第一季度却出现250万美元的亏损。而同期我国尚德公司的订单却激增两倍多。我国企业在竞争中崭露头角, 分食光伏“蛋糕”的大部分, 自然让西方企业心中不快。美国媒体说:“中国正在太阳能电池板市场上享用我们的午餐。”为使本土“和尚”有“饭”吃, 就要发起针对外来“和尚”的行动, 而反倾销无疑是廉价的“中国制造”的“软肋”。

2.转移内部矛盾焦点

西方国家在国内出现突出矛盾时, 一个惯用的“杀手锏”就是制造事端、转移矛盾焦点。金融危机以来, 欧美光伏企业的经营业绩实在是乏善可陈, 一些厂商采取裁员节流的措施来节省成本, 致使部分工人失业。美国2009年的失业率从年初的7.6%升至年底的10%以上;德国龙头企业Q-Cellfs 2009年上半年共亏损7亿欧元, 裁员500人, 在岗员工全部转为兼职, 处于半失业状态。就业的持续低迷极易引发不满情绪和极端事件, 西方各国亟需转移责任目标以缓解内部压力。而借助公平贸易的名义将问题归咎于别国的不公平竞争最简便易行, 反倾销自然就成为西方企业和相关组织的惯用手段。

由于我国的产品在价格上具有明显优势, 所以在经济低迷时期很容易成为西方国家反倾销“优先”考虑的指向国。WTO的数据显示, 2008年全球35%的反倾销涉及中国, 2009年中国遭受“两反”、“一保”的涉案金额和案件数量翻了一番。虽然德国和美国的光伏企业至今未对中国实施反倾销的实际行动, 然而一旦其国内出现难以缓解的内部矛盾, 需要转移视线时, 针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就可能“一触即发”———以前是无缝钢管、铜版纸、电热毯、皮鞋、包装礼盒和包装丝带等产品, 下次很有可能是光伏产品。

3.影响中国产业政策

我国政府对新能源的政策扶持极大地推动了光伏产业的发展。此次欧美反倾销申请“剑指”中国的补贴政策, 其说辞是中国光伏产业获得了政府和国有银行大量补贴和无息贷款。德国认为, 中国政府的补贴使中德光伏产品价格的差距由5%拉大到30%, 大额无息贷款使中国企业在欧盟的倾销“完全可能持续2~3年时间”。德国所说的项目补贴是指2009年我国财政部出台的“太阳能屋顶计划” (《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 和“金太阳工程” (《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的有关规定:国家原则上给予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以总投资50%~70%的补助, 对于光伏发电关键技术产业化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主要通过贴息和补助的方式给予支持。而实际上, 我国的项目补贴是针对国内的光电应用项目, 与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商出口无关, 并且我国光伏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外部投资者, 银行贷款只占很少一部分, 更何况欧美等国光伏产业的大幅度扩张主要也得益于政府补贴和政策优惠。可见我国政府对光伏企业的支持无可厚非。欧美企业以中国政府补贴为名, 提起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申请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目的之一是, 通过反倾销等举措, 影响和改变中国政府的现行政策, 进而削弱中国光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提前在中国市场布局

目前世界光伏产业的市场集中在欧洲, 美国和中国这两个能源消耗大国的市场基本未启动。我国有12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沙漠化土地和潜在沙漠化土地, 每平方公里可安装1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池, 光伏发电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各种扶持政策相继出台, 我国光伏市场将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 到2020年光伏产业安装量可突破200亿瓦的规划量。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 欧美光伏企业当然不会只作“壁上观”。给中国产品冠以“倾销”的“罪名”, 轻则可降低中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重则可使部分企业因不堪抬价压力而退出光伏领域, 这样就可达到通过重新“洗牌”, 打压中国企业和乘虚进入中国市场的双重效果。

2009年, 在美、德两国提起对华光伏企业反倾销申请后, 外资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投资数十亿美元在鄂尔多斯开始建设20亿瓦的全球最大发电厂;美国第三大电力公司杜克能源与数家中国公司签署太阳能开发协议;德国Q-Cells SE公司与中国企业合资进军中国光伏并网发电领域;法兰克福Odersun公司与中国安泰科技公司合作在北京设厂生产太阳能电池和模块;西班牙能源龙头企业埃菲玛集团参与中国最大并网光伏电站———徐州20兆瓦光伏电站建设。这一系列动作说明, 在中国光伏市场将上演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同台竞技的“大戏”。德国Centrotherm公司CEO认为, 光伏产业正进入“暴风雨阶段”, 将会发生整合和并购, 有野心的境外公司将不遗余力地加快在中国光伏领域“掘金”的步伐。

应对欧美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的建议

1.组建行业管理组织和产业联盟

从以往应对反倾销的实践看, 单靠少数企业往往无济于事, 只有行业“抱团”应战才有希望赢得胜利, 因此发挥行业管理组织和产业联盟的作用非常重要。我国已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学会、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等相关行业管理组织, 对光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 由于光伏产业是新兴产业, 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全国性管理机构, 行业内部也未形成有效的联盟, 仅有的几个省级产业协会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这种“散兵游勇, 各自为战”的状况非常不利于应对反倾销。建议成立全国性的光伏产业管理组织, 负责光伏产业的统一规划、调度和协调, 并在制定政策、提供信息、对外合作等方面提供服务;同时组建光伏产业联盟, 全行业团结一致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2.熟悉国外反倾销程序

一直以来, 我国企业忽略对竞争对手的研究, 事到临头往往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面对一触即发的反倾销, 熟知程序并据此制定每个阶段的预案非常重要。以欧盟反倾销为例, 最初阶段是欧盟企业游说欧委会立案, 此时是公关的最佳时机, 涉案企业可在产业联盟的协调下, 与国外企业、协会、商会等进行对话协商, 相关企业在双方可接受的范围内作出妥协, 主动撤诉当然是最好的结果;如果投诉方不愿撤诉, 就争取在审议阶段终止提案, 避免发生超过半数国家投赞成票的情况;如果进入正式调查阶段, 应做好详尽的文书准备工作, 按要求提交问卷调查;如果已进入法律阶段, 则应积极应诉。总之, 面对反倾销调查, 只要我们准备充分、据理力争, 就会出现有利的结果, 即使官司打输了也会减轻“处罚”, 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3.加快启动国内市场

与光伏企业快速扩张极不协调的是, 我国的国内市场并未被激活。2008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为2300兆瓦, 装机容量仅50兆瓦, 出口97%;2009年多晶硅、晶体硅电池产量为2亿瓦, 国内消耗仅0.02亿瓦, 出口99%。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形成了对进口国极为有利的“买方市场”。我国企业要走出受制于人的境地, 尽快启动强大的内需市场是当务之急。据国家电网公司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统计, 2009年夏季, 西藏、上海、浙江等地电力供应持续偏紧, 其中上海用电高峰期缺口达6亿瓦;还有近8000个无电村和100多万无电户, 这些构成了光伏需求的潜在市场。国家可通过制定光伏行业税收优惠政策、初始投资补贴和上网电价分摊、建立光伏发电示范区以点带面逐步普及、制定光伏太阳能强制配额法律制度等办法, 支持光伏消费市场发展。

4.突破光伏技术“瓶颈”

我国光伏产业虽已掌握了部分技术, 但总体上并未改变西方“跟随者”的现状, 除了光电转换、硅片生产技术在江苏、河北、上海等地具有一定优势外, 硅原料提纯、硅棒拉制、晶硅切片和系统集成等技术还不成熟, 我们制造的最多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属于投入小、技术低、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技术壁垒极高。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就要从国家层面上明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有关光伏产业的发展目标;设立光伏产业专项资金, 围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应用问题组织攻关;在高校本科教育中增设光伏学科和相关专业, 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国家光伏研发体系, 开发出与国际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多样化产品。

5.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

虽然应对国外反倾销, 我们有较充分的理由证明我国光伏产业总体平均毛利率约20%, 并不构成倾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部分出口企业确实存在价格畸低现象。在2009年3月的韩国展会上, 我国有的企业推出太阳能组件1.2美元/瓦的“全球最低价”, 仅为市场价的1/4;在欧盟调查我国光伏产品倾销时, 有的企业对国外媒体称其在美国销售的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低于材料、组装和运输成本。国内企业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不仅降低了利润, 而且也给国外反倾销提供了口实。Q-Cells SE的总裁就指责中国产品价格处于“倾销的边缘”;美国媒体宣称, 本国公司无法与拥有超低价格的中国企业抗衡;GT公司总裁托马斯·让瑞拉甚至认为“欧洲或美国都很难成为太阳能产品的主要生产者, 而只能成为消费者”。看来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势在必行。建议国家成立光伏行业标准制定委员会, 制定统一的光伏产品国家标准, 提高光伏行业准入门槛;设立光伏产品检测机构, 推行太阳能行业认证制度, 以此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 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6.鼓励企业海外设厂

企业应对反倾销还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以夷制夷”, 走“产地化”道路, 到海外特别是保护主义严重的国家投资设厂。当进口国的同类企业因中国低价产品冲击导致失业率上升因而采取反倾销手段以增加就业率时, 我们可尽量多的吸纳东道国雇员, 以达到合理合法规避反倾销的目的。金融危机后, 我国许多光伏企业已开始在国外设厂。尚德公司计划投资3000万美元, 在美国菲尼克斯或德克萨斯州开设太阳能电池板组装厂;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制定了在美国装配电池板的计划;天合光能公司也考虑与美国项目开发商建立伙伴关系, 并在北美开设生产基地, 设立更多的办事处。但是, 目前在海外设厂的毕竟只是几家实力较雄厚的大型企业, 今后应该有更多的光伏企业走出国门, 拓宽市场, 规避风险, 实现“双赢”。

欧美对华反倾销 篇2

确切地说,欧美与我国反倾销冲突是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欧美对中方的反倾销指控及中方对欧美的反倾销指控所进行的抗辩(即对欧美的反倾销申诉、调查、初裁、终裁甚至于诉讼所进行的抗辩)活动;另一方面是指中方对欧美的反倾销指控及欧美对中方反倾销指控所进行的抗辩活动。我国外贸部最近才启动反倾销调查,开始受理企业申诉,尚无实践中的反倾销对峙与分歧。本文主要谈前者的冲突焦点,并围绕焦点对欧美反倾销法作一剖析。

焦点之一:关于非市场经济国家

1 关于市场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划分及其影响

西方各国反倾销法把一切国家分为市场经济国家((Market economy Country)和非市场经济国家两种。对这两种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确定产品正常价值的方法。对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存在着资本、商品和劳务市场,产品的价格由竞争状态下的供求关系、价值规律所决定,产品价格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所以,通常是采用产品出口国的国内销售价格作为正常价值;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它们认为其国内销售价格是被扭曲的,不能反映产品的正常价值,则必须采用一个“替代国”(Subrogate Country)或“类比国”(analogueCountry)的类似产品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这样,由于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不同,便直接影响价格比较的基础,而价格比较,即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的比较,是反倾销调查中确定倾销是否存在的核心问题。因此,这种不同的比较基础对倾销与反倾销当事人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2 西方(国际)反倾销法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界定

按欧共体、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反倾销法的规定,确定正常价值的三种基本方法(即国内销售价格、向第三国出口价格、结构价格)不适用于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因为对非市场经济国家来说:第一,资源、生产资料为国家所有,原材料、动力的价格和工资由国家决定,产品价值是被扭曲的,不反映产品的.生产成本,因而无法确定一个正常的国内销售价格;第二,货币不能自由兑换,不能与产品的国内价格与出口价格进行可靠的比较;第三,国家垄断外贸,出口价格变得不正常。在这种情况下,用被扭曲的国内价格与出口价格进行比较,来确定倾销是否存在,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确定正常价值,应按特别方法进行,即主要按所谓替代国或类比国价格来确定。

(1)欧共体:欧共体从EECNo 459/68条例开始就规定了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但是至今未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下定义,而是采取列举式的方式,列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根据欧共体EECNo.2423/88条例的规定,欧共体把中国和前苏联、东欧、越南等一些国家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2)美国:美国在《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第1316节(b)中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作了不少的修改,并首次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下了定义,规定了一些判断标准。

关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义。凡不以成本或价格结构的市场原则运转的、产品的国内销售价格不反映商品的公平价值的任何国家均属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市场经济国家由美国商务部负责认定。

关于判断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因素。美国商务部在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时考虑的因素是:第一,该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可兑换程度;第二,该国工人与政府在工资问题上自由谈判的程度;第三,外国公司举办合营企业或作其它投资被允许的程度;第四,政府对生产资料所有或控制的程度;第五,政府对资源分配以及企业在价格、产量决定权上的控制程度;第六,主管当局认为适当的其它因素。与欧共体主观武断的采取列名单的方式来认定非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较,美国的上述规定似乎较客观些,但实际上,凡是被欧共体列入名单的国家,一般也是被美国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几乎没有例外。所以,从实际效果来看,倒是美国的办法更富于弹性,主管当局的自由裁量权更多。

(3)GATT:GATT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下的定义比较模糊。在它的附件九第六条第1款第2项规定:“应当承认,对全部或大体上全部由国家垄断贸易并由国家规定国内价格的国家进口的货物,在为第1款的目的决定可比价格时,可能存在特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进口缔约国可能发现有必要考虑这种可能

[1] [2] [3] [4] [5]

★ 论经济法中的社会公共利益

★ 商务礼仪中tpo原则

★ 我国继承法中遗嘱自由限制分析论文

★ 谈班级管理中的人本原则教育论文

★ 我国企业经济管理论文

★ 从职业化到反职业化的论文

★ 犯罪化原则与我国的“严打”政策

★ 我国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 中国神话学重构之作《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简评论文

外国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及影响 篇3

[关键词]反倾销比较优势贸易利益

一、引言

反倾销制定的初衷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秩序,也是世界贸易组织赋予缔约国抵制不公平贸易行为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现在由于发展中国家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贸易保护做法受到严重约束,反倾销这种“合法”的贸易措施被一些国家滥用,成为限制国外产品的贸易壁垒,日益变成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武器。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但由于我国产品有巨大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比较优势,在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地位,这样导致一些国家采用反倾销措施,对我国实施歧视性贸易壁垒。迄今为止,我国出口产品受到反倾销调查居世界之首,是国际反倾销中最大的受害者。

二、外国对华反倾销的现状

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遭受反倾销投诉始于20世纪80年代。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和盐类进行首次反倾销立案调查,自此后,我国企业不断遭到国外企业甚至政府的反倾销调查,遭受反倾销案件数量急剧增加,使我国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并成为国际上遭受反倾销投诉的首要对象国。我国遭受反倾销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其增长与变化趋势表现为:

1.对华反倾销案件数量增加

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提起第一次反倾销调查,20世纪70年代只有2起。20世纪90年代高达平均30.7起。据统计,到2005年6月,我国商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立案数量达到了713起。

2.除发达国家以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对华反倾销的行列中来

20世纪80年代对我国实施反倾销主要集中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20世纪90年代到如今发展中国家如巴西、泰国、印度、印尼、厄瓜多尔等国也纷纷加入到该行列中,而且年度立案数在1993年首次超过发达国。

3.遭遇反倾销的产品种类日益增多,范围不断扩大,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

国外指控我国出口产品倾销的不仅包括我国传统的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轻工产品,而且还包括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电设备、电视机等。1993年4月墨西哥对我国十大类4500余种商品同时进行反倾销调查,成为世界贸易史上至今为止最大的反倾销案,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4.反倾销税大幅上升,涉案金额和规模越来越大

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非常高,低则百分之十几,高则达百分之百甚至上千。墨西哥曾对我国鞋类征收的税率竟高达1105%。据统计,20多年来反倾销案件给我国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100亿美元以上。2005年针对我国纺织品的反倾销案件非常突出,涉案金额约2亿美元。一次涉案金额高达亿元已属平常,如对我国出口的旅行包商品反倾销指控胜诉,就使我国失去6亿美元的市场。

5.反倾销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

当我国某一产品在一国遭到反倾销调查后,会蜂拥转向另一个市场,其他国家由于担心大量涌入的中国产品给其同类企业和市场造成危害,因而采取反倾销投诉进行预防,如我国的钢板、糖醇等就属于这种情况。

6.反倾销诉讼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应对中国产品冲击的一个重要砝码

我国具有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样才能从国际市场上获得一些贸易利益。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愿退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这样就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

三、外国对华反倾销的影响

一起反倾销案件从立案到最终裁决,要历时1年以上,征税期长达5年,这样原有的客户和市场就会逐渐流失,给出口国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我国也不例外,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反倾销对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损害大

我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产业,与发展中国家相同产业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这样导致一些发展中大国对国内产业的保护程度很高。我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往往成为反倾销的主要对象。近年来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增速明显低于加工贸易出口增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2.遭受反倾销的出口品大量存积,冲击国内市场

由于外国的反倾销,大量的出口受阻而积压,产品转而销向国内市场。这必将增加国内市场竞争,破坏已经形成的国内销售平衡和市场经营秩序,产业结构与价格体系也将受到严重威胁。

3.反倾销诉讼的增长导致恶性循环

尽管我国对印度、阿根廷、南非、巴西等国出口很少,但这些国家市场潜力大,在发展中国家影响大,这些国家频繁使用反倾销措施,不仅阻碍我商品进入当地市场,而且可能產生示范效应,引发其他国家效仿它们的做法,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提出反倾销。这样的情况下将对被实施反倾销的行业以及相关的国内产业带来严重打击,进入恶性循环。

4.反倾销影响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开拓

由于反倾销的影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出口商将会采取减少出口,甚至放弃外国市场的措施。外国进口商出于经营风险的考虑也会减少或放弃从我国进口。这样我国出口品的国际市场将会大幅度地减少。出口商就会转向新开拓的市场。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引起国外生产企业的恐慌,要求其政府采取反倾销等保护措施。

5.影响我国外商投资环境

由于反倾销的实施,首当其冲受到严重影响的是三资企业,因在我国现阶段三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近40%。由于盈利与对外销售受损,外商因此对我国的投资环境将丧失信心。

四、结论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就开始了对华反倾销的历史,而今有愈演愈烈之势。大规模的对华反倾销,已成为制约我国外贸出口中不可轻视的问题。反倾销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破坏了我国出口品及企业的良好形象,失去了产品原有的国际市场,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引起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霍海涛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诉讼的原因与应对策略太原大学学报,2004.3

[2]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http://www.cacs.gov.cn/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http://www.mofcom.gov.cn/

欧美对华反倾销 篇4

一、倾销与反倾销概述

(一)倾销的内涵

倾销是国际贸易发展衍生物,产生于重商主义时期盛行的“奖出罚进”贸易政策,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有力武器。同时,重商主义时期西方国家的贸易政策对进口货物通常采取高关税政策,在奖励出口的同时,对进口同类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以阻止流入。倾销一般可分为国内倾销与国际倾销。国内倾销是指以低于成本价格在本国市场进行销售的行为。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当竞争商业行为,应该由国内法中的反不正当竞争等法规来调整。国际倾销是指出口国的出口商以低于产品的正常价值出口到另一国家的市场行为。

对于倾销的本义,在GATT中明确规定:“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如对某一缔约国内已建立的某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威胁,或者对某一国内产业的兴建产生实质性障碍,这种行为称为倾销。”①所以要成立倾销通常要满足三要件:一是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销售;二是这种销售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三是低价销售与损害存在因果关系。

当然,要实现倾销还要确保进口国与出口国市场平衡(否则出口商品便回流出口国市场,倾销方国内市场的高价便难以维持)同时,出口产品成本结构和竞争优势也会对倾销持续性产生实质影响。

(二)反倾销的内涵

随着倾销出现,西方国家认为这种交易是不公平的,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反倾销与倾销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斗争,且欧美发达国家一百多年前便开始立法制止倾销行为了。

反倾销就是指进口国当局为保护本国产业,对来自外国的倾销产品采取系列手段,比如提高倾销商品在进口国国内市场价格或限制进口产品数量。根据GATTWTO中反倾销协议的具体规定:“如果倾销裁定成立,进口国可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征收反倾销税和接受出口商做出的价格承诺等措施。”②这样,实施反倾销就可保护进口国受损产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倾销与反倾销是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产品优势的较量,还体现两者的规模经济、成本优势、贸易政策等。通常,反倾销产品所属行业是进口国处于竞争劣势的产业,而倾销的产品是出口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只有这样倾销才能在暴利下维持。

二、欧美国家对华反倾销现状

金融危机爆发后贸易保护主义死灰复燃,欧美国家频频对中国企业发起反倾销调查。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兴市场主体发挥重要作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使中国遭遇的反倾销也出现了新特征。当前反倾销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遭遇反倾销调查数量剧增。自1979 年欧盟首次对中国糖精纳提起反倾销后,欧美国家对中国反倾销便层出不穷。尤其是入世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量持续增长,中国也成为全球反倾销诉讼的“重灾区”。截至2013 年9 月份,中国已经连续十七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①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反倾销调查数量为213起,较上一年增长了29%,中国遭遇的反倾销调查数量也达到了最高点73 起,占全球当期反倾销调查总数的30%以上。②

2.遭受欧美及发展中国家“双面夹击”。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华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发起国的前三位有所改变,印度和美国居前两位,而阿根廷超过欧盟位居第三。2008—2011 年美国、欧盟、加拿大这些与国际金融危机相关地缘性密切的国家对华年平均反倾销数相对1995—2007 年间明显增加,巴西对华年平均反倾销调查案件数也上升。②而印度、阿根廷等国家,虽与金融危机相关地缘性不密切,也对华出口产品进行武断的反倾销调查。

3.反倾销案件向劳动密集型以外的产业转移。2008—2011 年间国外主要集中对中国的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等产品进行贸易保护。针对这三类产业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数量占总数的60%以上。而在金融危机前的十几年,这个占比约是55%,可见欧美国家对华反倾销案件涉及的产业更有针对性。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对华发起的反倾销不仅限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且也转向高附加值、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仅占到中国遭遇的反倾销调查涉及产业领域的45%。2008—2011 年期间,国外相继对中国的无缝精炼钢管材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起反倾销。③

4.欧美对华反倾销模式以高税率和日落复审为主。随着中国产品对外出口不断增加,国外对华反倾销不断加剧,不仅数量迅猛上升且严厉程度不断加强。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短短四年中对华发起的反倾销案件中终裁最高税率超过100%的已有34 起,是过去十三年中国遭遇全球反倾销高税率案件总和的两倍左右,占美国对中国发起反倾销案件总数的90%左右。最高的出现于2011 年2 月立案的钻管产品,最高税率竟达到429.95%。②高税率最终导致中国相关产品长期被拒之门外。

美国也挥舞“日落复审”大棒,据统计,2008—2011 年,中国遭受来自国外的反倾销日落复审立案调查152 起,美国占到40 起,其中有9 件产品竟然已经是第三次日落复审调查。②由于日落复审的调查期限不能超过12 个月,而快速日落复审的时期更短,从立案到终裁只需要4—5 个月,其打击程度不亚于任何反倾销裁定程序。

三、中国遭受欧美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遭遇如此多的反倾销调查,是外部大环境和企业内部原因综合所致。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一些欧美国家故意挑起贸易摩擦,挥舞“双反”大棒,不断增加倾销频度与强度。因此,全面、客观深究实质原因,将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反倾销具体现状,有助于尽快找到对策良方,推动中国外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外部原因分析

1.贸易保护主义时有抬头,反倾销措施频繁使用。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产业都不可避免受到外来企业冲击,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反倾销等手段自然也被用来保护本国工业。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而使产品具有价格优势,欧美企业千方百计弥补自己劣势。中国产品一旦被裁定倾销,过高的惩罚性关税使产品价格优势就荡然无存,因此反倾销手段成为中国产品出口的“拦路虎”。

反倾销在WTO规则里是被允许的,当前还有强化趋势,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启动频率攀升。据统计,20 世纪60—70 年代全世界平均每年约有40 件反倾销调查案件;80 年代后半期每年有114 件;90 年代则每年增加到190 件。④本世纪以来,反倾销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仅2013 年,共有21 个国家(地区)对华启动104 起贸易救济调查,比2012 年同期增加8 起,增幅为8.3%。其中,反倾销71 起,同比增加11 起;反补贴14 起,同比增加4 起。2013 年12 月5 日,欧盟对华光伏作出反倾销和反补贴终裁,接受121 家中国企业的价格承诺;⑤二是欧美国家非常重视反倾销立法。以美国为例,最早有《1916 年反倾销法》,接着是《1921 年反倾销法》,它是当今美国反倾销法的基础;之后又出台了《1979 年贸易协定法》、《1984 年贸易与关税法》、《1988 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2000年10 月又通过了伯德修正案等,其反倾销机制日益完善;三是欧美各国更注重发挥反倾销执行功能。其均建立了专门机构,以解释和执行反倾销法。如欧盟的欧盟反倾销顾问委员会、欧盟理事会等,专职管理人员达240 多人。美国也设置了进口管理局、国际贸易法院等专门机构。

2.欧美国家对华采取歧视政策。长期以来,欧美国家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华采取多项歧视性政策。主要表现有以下方面:(1)“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源于冷战时期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一种歧视性做法,在确定倾销幅度时也很重要。调查当局一旦认定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替代国成本数据来作为正常价值计算倾销幅度。欧美国家将中国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时的承诺。该协议书中规定: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之日起十五年内继续适用“非市场经济规则”,但并没有规定市场经济具体标准,导致世贸组织各成员作出多种解释。通常美国按产业部门来认定是否成立,不拘泥于个别企业;而欧盟却审查个别企业是否成立市场经济地位,不考虑产业部门情况。结果,在欧盟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在美国却不一定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2)替代国选择问题。欧美国家反倾销法规定对确定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通常采用替代国制度。但该第三国产品价格是否客观、人均收入和生产产能是否与中国具有可比性等问题在欧美国家反倾销法律中没有规定。事实上GATT1994第六条、《WTO反倾销协定》规定关于价格比较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应具有可比性。而欧美国家在替代国选择时就没考虑差异,此举是明显违背世贸组织规则的,甚至还规定:如达标的国家不止一个,具体选谁由进口国决定。如此操作显然不合理。在贸易实践中欧美国家就选定与中国市场实际相差甚远的国家。如2012年3月20日美国针对原产于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及其组件的实施“双反”调查,案中选择了人均收入比较高的泰国而非印度作为替代国,这人为夸大了倾销幅度,给中国光伏企业雪上加霜。①(3)“一国一税”问题。所谓的“一国一税”就是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不是按各公司的出口价格来规定倾销差和税率,而是对所有出口公司规定单一税率。不论企业应诉与否,一律将应诉企业和非应诉企业平均得出一个出口价格,考虑替代国正常价格后得出一个倾销幅度并征收统一反倾销税,适应所有中国企业,此举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合法利益。虽然近年来欧美国家已逐渐改变对中国所有企业实行统一反倾销税率的做法,规定如果中国企业符合5项标准,也可获得市场经济待遇,但实践中否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

(二)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内部原因分析

1.出口产品偏重于资源型、附加值低。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但出口产品依然集中在科技含量低的模式上,偏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中国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暂时还有比较优势,进入国际市场的阻力较小。加上信息不够通畅、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等现象还比较突出,容易引发企业间恶性竞争,出现低价倾销现象。加上中国产品出口主要还集中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市场过于集中,一旦某国提起反倾销调查,容易引起连锁反应,使中国产品陷入反倾销的恶性循环中去。

2.部分企业怠于应诉,维权意识淡薄。在中国反倾销案件中,超过半数的案件没有企业应诉。欧美国家便根据“最佳可获得信息原则”,快速判定倾销成立,课以高昂倾销税,迫使中国产品退出欧美市场。最终使中国反倾销案败诉率畸高,助长了国外企业对中国产品的倾销指控。

许多企业怠于应诉,究其原因主要有:(1)怕“讼累”,不愿意打洋官司。混淆了反倾销诉讼与国内一般司法程序,将企业参加反倾销诉讼当做当被告,害怕有损形象;(2)由于欧美国家“一国一税”等歧视待遇政策,企业不积极应诉,认为胜诉无望;(3)大部分企业财力不足,难以承担高昂的诉讼费用,同时缺乏高端的反倾销人才;(4)一些企业“搭便车”思想严重,等其他企业去应诉,一旦其他企业应诉成功,其也可坐享其成政策福利;(5)国内生产商之间、出口商与生产商之间缺乏沟通联络,没有形成整体合力,缺乏联手诉讼经验。

3.“双反”法规滞后。中国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拥有了以《宪法》为核心,《对外贸易法》为基础、《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为骨架的“双反”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但相对于欧美国家接近百年的反倾销历史,中国的反倾销法律和管理体制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外贸形势。在某些法规方面欠缺甚至空白,使得外国企业更加乐意提出反倾销指控。

四、中国应对欧美反倾销的具体对策

做好反倾销防范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虽说反倾销是针对企业的行为,但当前形势下单个企业是难以应付的。我们应用系统、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注重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方面“多管齐下”,整合资源,同时发力,逐步建立起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应对体系,为中国外贸企业保驾护航。

(一)政府层面对策

1.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尽早摆脱歧视待遇。近年来,许多欧美国家对华反倾销案都指控中国属非市场经济国家。其认为政府掌控着大部分资源,很多企业要么是国有企业要么是接受了政府补贴,其价格难以反映真实水平。我方产品出口会对进口国企业造成冲击。于是他们选生产成本远高于中国的第三国价格来计算正常价值,使中国产品没有倾销行为的被裁定为有倾销,低幅度倾销的被裁定高幅度倾销。歧视性待遇使中国企业惨遭损失。改革开放后,除国防等行业外国家是很少干预企业生产及下达指令性计划的。但为遏制中国崛起,欧美国家却一直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到2012 年世界上有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156 个WTO成员国中有97 个,不承认的主要是欧美以及印度等国。②所以中国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尽快抛弃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性待遇。

2.完善反倾销立法及应诉机制。(1)加快制定中国《反倾销法》。近年来,中国相继颁布了《反倾销条例》、《对外贸易法》和《反补贴条例》等“双反”法律法规,以全面指导中国企业应诉。但是这些规定毕竟线条太粗、规制太窄、操作性差。例如现在一些出口商通过改变制造方式或贸易模式规避反倾销法规。因此,反规避问题应在反倾销法中得到规制。鉴于此,我们应深入研究并借鉴欧美的反倾销立法,加快制定《反倾销法》,使其成为中国企业应诉的重要依据。在新的《反倾销法》立法过程中,应充分吸收《WTO反倾销协议》内容,尽量与世界规则接轨,制定操作性强的规定,并明确政府职能及完善司法审查程序。(2)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及反倾销基金。一方面,可仿效欧美国家设置反倾销调查司。地方政府可相应设立反倾销服务局、站、所等,为涉外企业适时发布反倾销诉讼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要完善应诉机制及应诉与受益关联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应诉。在反倾销应诉中,应当建立完备的”谁应诉谁受益”机制。有关部门要对积极应诉和胜诉企业给予奖励,同时也应设立反倾销应诉基金。设立的理由是由于各项费用较高,许多涉案企业无力承担这些费用,因而出现企业拒绝应诉情况。设立应诉基金可缓解此项矛盾,可由行业协会依据各企业出口额大小确定一定比例的费用份额,累积为应诉专项基金。不应诉的企业可考虑给予经济惩罚,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3.加强出口企业监管。一方面,入世后由于国家未及时对出口企业加强监管,致使出现恶性低价竞争而遭受反倾销的现象。为此,中国须加强对外贸企业监管,应实行出口商品审价制度。执行好已制定的《关于处罚低价出口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暂行规定》等规定,并据此对低价出口倾销的企业进行惩罚,而对检举低价出口倾销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另一方面,中国产品遭受欧美反倾销调查与企业无法提供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各环节的数据来证明中国已是市场经济主体有关。所以要督促企业加紧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规范财务管理,准确反映运营成本,以表明企业是在市场条件下独立、自主经营的,争取较低关税。

4.加快培育高端反倾销人才。在与欧美国家反倾销交锋时,由于缺乏高端人才而致我方企业应诉不力。如聘请外国律师中国企业也担心危及国家安全和商业秘密而顾虑重重。入世后,中国产品要走向世界须懂得国际游戏规则,只有熟悉反倾销规则才能在打赢反倾销战。为此,中国应加紧培养一批懂外语、法律、会计、经济的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批专家型的反倾销应诉队伍,为建立高效的反倾销应诉机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二)行业协会方面的对策

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并发挥咨询、自律、协调等功能的社会中介组织。国际贸易中行业组织在保护国内产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建议行业协会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1.科学组织企业应诉。反倾销诉讼需大量金钱,单个企业一般难以承受如此高昂费用。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虽说行业协会是民间组织,但它依然可发挥公共性组织作用:一方面,它能通过行业代表身份来收取会费以筹集资金,配备专业的反倾销队伍,聘请高端律师。可利用行业资源来解决单个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避免因资金短缺而未及时应诉;另一方面,无论是胜诉还是败诉,所有费用都由行业内业主分担,从而避免部分企业“搭便车”现象发生。加上行业协会对各企业的生产情况较熟悉,与各企业也保持联系,在遭受反倾销时,行业协会可充分发挥行业的组织协调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应诉。

2.深入开展行业培训工作。由于国内行业协会组织组建时间较晚、经验不足,导致行业协会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反倾销业务。现有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很难胜任当前繁重的反倾销应诉工作。即使到人才市场去招聘也难以招到真正熟悉这方面业务的人才,何况目前行业协会工作人员的薪酬很难吸引到高素质人才。为此,一方面行业协会可委托海内外高校帮助培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人才;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组织企业人员深入学习国际贸易争端解决规则等法律法规,并做好咨询工作。逐步提高各企业的法律意识和守法水平,在本行业内造就一批本领过硬的反倾销人才。

(三)企业方面具体对策

企业是市场竞争中最活跃因素,反倾销应诉成败关系到企业核心利益。因此,企业作为反倾销主体,从应诉开始就应全员动员、全情投入、全面准备。具体来讲应做好反倾销调查前和立案后两阶段的工作。

1.未雨绸缪做好调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增强反倾销意识,强化预警,主动备战。反倾销工作是国际贸易中的普遍现象,在当前我们应正视矛盾,而不是逃避现实。企业应尽快学会利用世贸规则来保护企业利益。为此,企业在开拓市场时就应准备好预案。事前仔细分析对方市场情况,做好产品出口可行性研究,完善预警方案,逐步将反倾销工作的事后应诉转换为事前防范。要重点调查目标市场的产品潜在销量,分批分片执行出口计划,防止产品市场过于集中,并注意国内外市场行情动向,掌握同行营销网络、市场区域等,综合各方面信息仔细分析。若有受倾销申诉的前兆时候,可暂时减少出口及分散市场,避免倾销指控。力求将倾销指控解决在萌芽状态。

(2)强化企业管理及人员培训。中国入世后中国企业就要加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要依国际会计准则来强化财务档案管理,健全营销信息系统。以便在外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时企业能迅速提供真实可靠的生产成本数据,从而获得良好评价。否则查出的财务数据有水分,会使我方企业应诉陷入被动。反倾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平时就应抓好生产管理、财务报表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同时也要求企业管理人员不但要精通业务,也要熟悉欧美反倾销法律和调查程序,多组织相关方面的培训,增强员工素质。

2.反倾销调查立案后企业的对策

在国际贸易中,如进口国当局对中国企业产品已经开始立案反倾销调查,相关企业应积极应战,有序做好以下工作:

(1)企业要全力应诉,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当遭遇反倾销诉讼时,企业应拿起法律武器保护好自身合法权益。首先应积极应诉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侥幸心理终归会被课以高额反倾销税。且现在欧美国家的法律都严格限定了应诉时限,美国从公告到初裁一般只有45 天,欧盟也只有40 天。期间很多资料要准备,工作量巨大。如果超过时限,则不予受理,可见及时应诉是反倾销诉讼成功的前提;其次,应诉企业要联合起来,抱团取暖。参诉企业越多,诉求声音越大。欧美国家反倾销的目的不是追究某企业的责任,而是最大限度控制侵入产品数量。反倾销针对的是一类产品,而非一家企业。所以涉案企业不可自动弃权,否则当局会作出高额反倾销税裁定。通常调查当局很重视企业在行业中的代表性,群体应诉可获得良好诉讼效果。

(2)聘请高端律师,并认真实施应诉方案。反倾销诉讼专业性强、资料繁多、法规条文晦涩,且大都是英文材料,单凭企业自身力量很难取胜。所以非常有必要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律师代理。同时,也可要求律师先制定一份工作方案。并考虑到案件结果存在很多变数,可与律师签订风险代理协议,这样既可调动律师工作积极性,也可尽量减少诉讼费用支出,并根据案件进展阶段或终裁税率结果来付费。在选定律师后,应在律师的指导下重新制定一份更为完善的应诉方案。企业应成立以企业负责人为组长、有生产、销售、财会等部门人员组成的应诉工作小组。且应全情投入,抓紧时间收集各个方面的数据材料,为案件胜诉做好充分准备。

(3)谨慎填写调查问卷。涉案产品被控倾销后,进口国一般要进行调查问卷,其内容含产品价格、数量、生产成本等数据。认真填写好调查问卷是反倾销调查的必要步骤和当局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涉案企业抗辩的重要方式,对案件胜诉很重要。企业在接受调查时应客观、如实回答问题,使数据前后一致,不错漏百出。如时间紧迫可向调查当局申请延期,进口国政府一般会批准延期申请。

(4)充分利用好行政复审和世贸规则争端解决机制。如企业被最终裁定倾销,涉案企业依然可利用行政复审程序,要求降低反倾销税甚至撤销裁定,重新进入该国市场。通过年度、临时和日落复审,中国企业还有获得市场经济待遇和单独税率等机会。应诉企业如对裁定不服,还可向司法机关提出司法审议,要求改变或撤销原裁定。一般情况下,反倾销终裁时间是五年,但这不意味着裁定五年内一成不变。美国有年度复查程序,复查时,申诉企业可要求当局对复查期的销售情况进行复查,以决定实际倾销幅度。新的反倾销率根据复查结果来确定的。

此外,涉诉企业还可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争端。在已审结的反倾销诉讼中,有许多反倾销措施被裁定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定。涉案企业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该规则所赋予的权利,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结语

反倾销是中国入世后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必会遭遇欧美国家各种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本文前面分析了欧美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现得出笔者不成熟的看法:

欧盟对华反倾销实证分析 篇5

我国与欧盟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欧盟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渠道, 是我国引进政府贷款的重要合作者。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 以及欧盟内部统一大市场的逐渐形成, 双方之间的经贸交流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自2004年以来, 欧盟一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并于2007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对象。目前, 欧盟是世界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地区, 对华反倾销案件数居全球第一, 占外国对华反倾销案件数的20.7%。欧盟反倾销税率的征收有时高达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已经不是以维持正常的贸易秩序、抵消和防止倾销为目的, 而是企图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来使中国许多产品无力与欧盟同类产品相竞争, 最终被迫退出欧盟市场。

2 中欧贸易摩擦对双边贸易的影响预测

下面以引力模型为基础构建一个简单的模型, 研究反倾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引力模型是以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 研究双边贸易流量和流向的经验性工具。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量的是Tinbergen (1962) 和Poyhonen (1963) ,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一国向另一国的贸易流动主要取决于用GDP测量的国家经济规模和两国间的地理距离, 贸易量与经济规模之积正相关, 而与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负相关。

2.1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模型的简约形式具体表达式如下:Yij=aGDPiGDPj/Dij, 其中Yij表示一定时期i方从j方的进口额, GDPi、GDPj分别表示i方和j方的国内生产总值, Dij表示二者之间的距离, 代表运输成本, a是比例常数。

本文模型选取了欧盟中十六个国家2003至2006年的数据, 这十六个国家包括比利时、丹麦、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希腊、西班牙、奥地利、瑞典、匈牙利、挪威、波兰、芬兰、爱尔兰 (见表1) 。其中, 中国与各国的年贸易总额和中国年GDP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 单位是十亿欧元, 欧盟各国年GDP的数据来自《欧盟年报2008》, 单位是十亿欧元, 两国距离取北京至各国首都的球面距离, 数据来源为GOOGLE地图, 单位是千米, 各年欧盟对中国发起的反补贴申诉案数量来自欧盟委员会向欧洲议会提交的欧共体反倾销和反补贴活动年度报告。

Model 1:不考虑倾销而加入常数项, 即lnY=plnC+alnGDP1+blnGDPC+clnD;Model 2:考虑倾销而加入常数项, 即lnY=plnC+a lnGDP1+blnGDPC+clnD+dlnAD;Model 3:考虑倾销而不加入常数项, 即lnY=alnGDP1+blnGDPC+clnD+dlnAD。其中GDP1:欧盟贸易伙伴国的GDP;GDPC:中国的GDP;D:北京与各国首都距离;AD:反倾销案的数量;C:常数项。

2.2 模型结果分析

这三个模型的R-squared和Adjusted R-squared值均在0.4附近, 考虑到数据的数量和方差, 这个值已经是能达到的比较好的拟合程度。表1中Model 3的各项Prob.值均为四模型中最低, 说明Model 3是最理想的模型, 那么我们详细把Model 3的实证结果单列如下: (见表2)

由此可见, 各项数据的系数, 尤其是AD的系数, 结果都是显著的。此外, Durbing-Watson stat的值为1.905158很接近于2, 说明序列基本没有自相关性。同时拟合度也达到了当前数据所能要求的标准。AD的系数接近-1, 这也就意味着, 倾销案数目1%的增加将会导致贸易总额1%的减少。虽然AD系数远小于其它各项系数, 但由于反倾销案本身的基数很小, 故即使微小的变动也将导致贸易额较大百分比的变动。以2007年为例, 当年欧盟对华发起的反倾销投诉为6起, 那么假设增加1起, 其变化百分比为16.67%, 那么会使贸易总额相应地减少16.67%。由于贸易总额基数很大, 所以绝对量的减少将非常可观。

3 完善我国应对欧盟反倾销的对策

3.1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格体系, 优化商品结构

欧盟对华反倾销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就是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因此, 我国应当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 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真正主体, 独立承担风险, 使产品价格与商品价值直接挂钩, 建立起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 改变欧盟对我国采取的非市场经济歧视性做法, 争取和贸易伙伴达成双边反倾销互惠条款等。

3.2 设立预警监控体系和反倾销专项资金

建立完善的反倾销预警机制, 建立“反倾销应诉基金”, 以缓解企业应诉财力不足的困难, 保证无人应诉的大案能尽快组织起来, 应对反倾销诉讼, 避免因错过应诉期限而造成更大损失。在国家的层面上建立完善的反倾销预警机制, 使中国企业在欧盟的反倾销诉讼还处于萌芽状态时, 及时调整出口策略, 来遏制欧盟的反倾销。

3.3 提高产品档次, 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企业应加快自身的改革, 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建立品牌形象, 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此外, 我国出口贸易大部分集中在欧盟成员国、美国、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市场, 而这些国家又是反倾销措施最严厉、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因此我国应调整出口市场结构, 加快开拓亚非拉市场,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3.4 掌握WTO规则, 积极主动应诉

按照WTO的规定, 放弃应诉意味着至少5年或永远失去对该国或地区的出口权, 还有可能在其它国家或地区引起连锁反应。一旦应诉, 不仅有获胜的可能, 还可以延缓裁决时间, 获得市场机会。所以, 当反倾销调查开始时, 中国出口企业应积极应诉, 掌握主动。同时, 了解国外同行业生产情况、尤其是有关产业的发展动态, 这样可从侧面了解有关产业是否有损害、以及损害是否由中国产品所致, 以便在倾销裁定时提出有利的证据。

4 结语

由于当前中欧双边贸易关系中存在着若干亟待解决或消除的问题和障碍, 双边贸易中的摩擦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 但总体而言, 中欧贸易关系的发展是积极和良好的。因此, 双方都应努力, 尽量避免反倾销, 从而营造更加和谐的中欧双边贸易关系。

参考文献

[1]唐娟.论欧盟对华反倾销原因及应对策略[J].商业文化, 2009, (06) .

[2]王晰, 张国政.1995~2007年欧盟对华反倾销实践定量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9, (06) .

欧盟对华反倾销成因分析 篇6

1.1 国际倾销定义

WTO《反倾销协定》对倾销定义的规定, 是对倾销与反倾销实践经验的总结, 从而使倾销法律含义更加严谨、科学, 更富有实践意义。WTO《反倾销协定》, 是当今国际法体系中专门调整倾销行为的法律文件。它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既要对倾销造成危害的产业进行救济, 又要对倾销行为进行适度制裁, 防止歧视性和扩大化, 因而它已成为各国制定反倾销法、实施反倾销措施的重要依据。

1.2 我国产品面临欧盟的反倾销指控呈现出的特点

第一, 除非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欧委会将选择“替代国标准”确定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第二, 除非企业获得个别待遇, 欧委会将对我国所有出口商计算出一个加权平均出口价格。第三, 反倾销指控涉及的产品种类有扩大的趋势, 且涉及金额越来越大。第四, 反倾销征税率逐年升高。欧盟的大规模反倾销指控, 使欧洲国家进口商进口我国产品的预期风险大大增加, 现有的和潜在的贸易伙伴锐减, 原本占有的国际市场份额被他国产品取代, 对我国国内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2 我国企业面临欧盟大量反倾销指控的原因

欧盟对华实施反倾销的原因错综复杂, 其主要原因在于:

2.1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WTO框架下各国大幅度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使其只得寻求一些表面合法的措施来实贸易保护之实, 而反倾销以其既合法及较好的保护作用恰好满足了它们的要求, 其程序简便易行, 便于实施, 能够有效排斥进口又不易招致报复。

2.2 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采用歧视性政策

具体到欧盟来说, 欧盟在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时, 认为中国曾经是计划经济体制, 价格受到各种因素 (如管制和补贴等) 的干扰和扭曲, 不能真正地反映为市场决定的价格。以此为理由, 欧盟在对中国产品确定倾销幅度时一般都是选一个欧盟认为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类似的国家作为替代国, 用该国的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价格作为参照价格。“非市场经济地位”让中国企业屡次蒙冤受屈、被动挨打, 在应诉对华反倾销案中大量败诉。

2.3 我国的法制环境不易牵制欧盟对华反倾销

我国出口企业不积极应诉, 是导致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屡屡得逞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我国出口企业产品在国外遭反倾销诉讼时, 我国企业不应诉或应诉不积极, 国外反倾销当局以本国提起诉讼企业的一面之词为依据, 必然导致对我国反倾销的指控得逞。

2.4 中国的出口商品附加值相对偏低, 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策略有误

相比于欧盟国家的企业, 我国企业和产品的“优势”往往成为欧盟对我国进行反倾销的“劣势”, 这主要表现为:①竞争中往往处于明显的有利地位, 尤其是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生产的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更为明显。②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从而造成合理、正常的低成本, 容易遭到反倾销调查。③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经济结构尚不合理, 行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比较注重眼前利益。④出口企业缺乏自律。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 许多地、市、县的企业都有了外贸进出口权, 竞相发展对外贸易。但是,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出口企业缺乏自律, 低价竞销以争夺和占领市场, 最终授人以柄而导致遭到反倾销。

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应对措施 篇7

一、推进经济改革, 摘掉“非市场经济国家”帽子

在国外反倾销措施中, 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位是造成定案的关键性技术措施, 也是对转轨型国家实施反倾销的借口。尽管我国已经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 经济的自由度和市场的开放度已经超过某些所谓市场经济国家, 但在实际运行中, 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仍没有建立, 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全执行, 企业仍受到政府不同程度的控制。因此, 只有进行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 摘掉“非市场经济国家”帽子, 才能改变西方国家的看法, 取消对中国的一些歧视性规定。

二、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和“走出去”战略, 改善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形象

在商品结构上, 要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引导出口企业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进而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实施“走出去”战略, 也可以使中国企业有效规避反倾销。到国外去投资建立生产基地, 以品牌为核心, 改变产品原产地, 利用国外的原产地产品法, 获得生产国的国民待遇。比如我国到墨西哥建立生产厂, 产品的“户口”就在墨西哥。根据原产地规则, “中国造”产品与墨西哥产品一视同仁, 而且还能自由出口到与墨西哥达成自由贸易协的国家。

三、建立奖惩机制, 鼓励企业积极应诉

要建立反倾销应诉基金, 由同类产业部门的企业共同按比例筹集资金, 国家也给予一定赞助, 用于反倾销应诉和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 以解决反倾销应诉费用巨大, 单个企业难以承受的困难, 对获得胜诉者, 可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要执行“谁应诉, 谁受益”的原则, 对积极应诉和胜诉的企业, 通过采用出口许可证、海关审价以及其他手段给予补贴和奖励, 对不应诉或在应诉中表现消极的企业给予处罚, 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四、构建预警监控体系

一方面, 建立完善的反倾销预警机制。主要是观察对外贸易发展动态, 捕捉国际市场信息, 从而使我国企业在外国提起反倾销诉讼还处于萌芽状态时, 就能做好相应的准备, 及时调整出口策略, 或者快速组织应诉。另一方面, 设立重要出口商品价格监控体系。目的是打击企业竞相低价出口, 杜绝恶性竞争, 规范出口市场秩序。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幅度状况, 对价格偏低易引起反倾销的敏感出口商品, 应及时调整产品出口价格和数量, 而对恶意搞低价竞销的企业提出警告, 并报请有关部门促使其限期整改。

五、加快设立反倾销人才培养机制

由于我国参加反倾销应诉还处于起步阶段, 人力资源匮乏, 包括小语种翻译人员, 熟悉反倾销应诉的律师、会计师等。我国律师很少介入到此类案件中, 国内缺乏熟悉国际反倾销的经贸、法律人才, 至今仍处于依靠外国律师争取权益的尴尬局面。为此我国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尽快培养一批精通国际反倾销应诉的专业法律人才。

随着我国加入WTO, 关税的作用将进一步弱化, 国外将更加依赖反倾销和反补贴手段来打击中国产品。因此, 如何充分利用WTO的反倾销协议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应对外国对华反倾销, 为我国出口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已成为当前首要议事日程之一。作为WTO的成员国, 我国应积极参与WTO法律体系的建设和执行, 抵制一切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 切实维护WTO反倾销法的健康发展和公平实施, 同时利用WTO法律体系对各成员国的约束作用, 打击某些国家借反倾销之名而别有用心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彭文革徐文芳:倾销与反倾销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70~94

[2]陈茵:中国入世后何以应对反倾销[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2002, (9) :52~55

[3]钟欣:应对入时的冲击中国产业要穿合法的“防弹衣”[N].中国贸易报, 2002~5~9 (3)

关于国外对华反倾销的思考 篇8

一、倾销与反倾销概述

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产品正常价值的价格将产品出口到另一国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倾销是一种人为的低价销售措施, 是由出口商根据不同的市场, 为了特定的目的, 对同一商品进行差价销售的做法。由于倾销的商品不能客观地反映其经济价值, 一旦倾销则可能对进口国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因此, 它是一种不公平的贸易措施, 不仅会有害进口国的经济发展, 而且扰乱了国际贸易的正常竞争秩序。反倾销法是指为了维护正常的公平的国际贸易秩序, 合理保护各国国内相关产业, 对国际贸易中的倾销行为和各国所采用的反倾销措施进行限制和调整的, 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内容在内的国内法规范和国际法规范的总称。反倾销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认定并抵制倾销行为, 促使国际贸易在公平有序之中进行。WTO对采用反倾销的贸易救济措施规定了相对严格的条件限制和程序限制, 是为了防止其成员滥用救济措施所赋予的免责和豁免的权利, 避免一些成员将其作为贸易保护的幌子。

二、国外对华反倾销的主要特点

(一) 中国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反倾销受害国的同时, 国外对华反倾销数量不断增多

截至2008年, 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经济体, 连续3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经济体。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针对中国出口产品, 今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调查:我国遭88起贸易救济调查, 其中反倾销57起;我国遭受的“双反”调查涉及金额102亿美元;我国遭受的反补贴调查增长速度125%;美国对我国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达58.4亿美元, 增长639%。

(二) 涉及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出口能力的增强, 国外对我国反倾销调查所涉及的产品从纺织品、鞋类、打火机等传统产品, 扩大到机械、电子等新兴出口产品, 从单项产品扩大为多项产品, 甚至为大类产品。西方国家对中国反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 只要他们认为危害到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品, 都可以列为倾销产品的范围。

(三) 涉案调查的国家日益增多

对我国实施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日益增多, 起初只有欧美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 现在不仅有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而且印度、墨西哥、南非、阿根廷、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 据统计, 目前已经有61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进行了反倾销调查。

(四) 征收的税率明显提高

各国在对华反倾销税的确定上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征税幅度普遍较高, 税率可以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几百乃至上千。80年代欧盟对我国电视机征收的反倾销税从28%上升到45%。90年代美国对我国小龙虾出口征收的反倾销税率平均为122.9%。墨西哥征收的税率更高:家电为129%, 自行车144%, 玩具315%, 服装537%, 鞋类竟高达1105%。如此高的税率, 无论哪家企业都无法承受, 相关企业将不得不退出已经占有的市场。

三、反倾销案件增多对我国的影响

第一, 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的恶化, 中国出口出现大幅度负增长。2009年全年出口下降几成定局, 这将是中国自1994年以来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第二, 致使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调整压力加大。我国出口结构性问题凸显主要涉及两类商品:一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二是资源型、高耗能型和高污染型产品。对“两高一资”出口商品的调整压力, 基本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但劳动密集型的下调压力加大, 对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负面影响较为突出。

第三, 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复苏。反倾销案件增多使得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部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 包括食品、纸制品、动物产品、鞋帽伞、木制品等。贸易保护主义的持续抬头, 不仅不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复苏, 而且不利于整个世界经济整体复苏。

四、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原因

(一) 国外把反倾销作为保护本国产业的主要手段

我国入世后, 根据WTO的非歧视原则, 成员国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如许可证、配额制等非关税壁垒将逐步取消, 而反倾销措施作为WTO制定的合法规则, 便成为成员国用来保护本国产业和限制进口的最主要举措。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出口产品种类多, 数量大, 保持对较多国家, 特别是西方国家的贸易顺差, 这样我国就自然成为反倾销的主要对象之一。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出现衰退时期, 为了保护本地市场和就业, 各国政府更容易屈服于本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

(二) 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增长很快, 而出口商品结构总体来看低价产品较多, 本身就容易遭受反倾销。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一旦进入国际市场, 很快便能占有一席之地, 从而影响相关进口国和出口国的同类工业者的利益。目前我国轻工、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很大比重, 这些产品本身就具有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也使得其价格偏低, 这为国外确定倾销行为提供了借口。同时, 我国主要出口商品大多与创造就业机会密切相关, 由于国外有些国家经济不景气, 失业率上升, 外国政府和工会出于保护就业的考虑, 通过反倾销来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另外, 我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主要是美、日、欧市场, 且增长迅速, 造成对当地市场的冲击。

(三) “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待遇

国际上对中国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分歧, 导致中国在加入WTO议定书中确立了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 并在入世15年后取消的承诺, 这一承诺使中国面临的反倾销风险增多。按照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反倾销法的规定, 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正常价格的确定一般采用所谓的替代国制度, 也就是选择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相类似的属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三国生产的相似产品的成本或出售价格作为基础, 来计算正常价值, 并且同时也规定:在一个反倾销案件中, 如果符合替代条件的国家不止一个, 选择哪一个国家作为替代国, 完全由进口国决定。显然这种规定具有很大的灵活度和不合理性。

(四) 我国部分涉诉企业应诉不力

我国反倾销法律和诉讼程序的透明度低, 部分企业在法律素质上有缺陷, 缺乏信息, 不知道如何应诉。我国企业在面对外国的反倾销指控时的应诉不力甚至无人应诉的情况多, 对反倾销的误解在一定范围内也存在, 甚至夸大一些国家对中国在反倾销上采取的歧视措施, 把反倾销完全等同于歧视政策, 在态度上采取消极抵制。由于认识不足, 一些出口企业不主动配合调查。我国的行业组织和进出口商会对企业应诉支持也不够, 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案件, 相关信息少, 语言障碍大, 很多企业得不到起码的指导和帮助。

五、我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

面对汹涌而来的反倾销浪潮, 扯掉外国对华反倾销的“幌子”, 尽快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应该加快制度调整和创新, 尽快建立符合WTO规则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消除可能诱发他国对我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因素。同时, 宜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 进一步完善我国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技术性壁垒的法律法规,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 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合力应对贸易保护。另外还要积极开展政府间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 争取各国早日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近年来, 一些国家已宣布不再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我国政府在谈判、签署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议时, 宜把不对我国实行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措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二) 是重视和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增强企业应诉能力

我国企业必须学会在规则下竞争, 并密切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 积极应诉, 据理力争, 将损失降到最低。同时, 宜规范出口商的市场行为, 避免授人以柄, 并通过行业组织协调本行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 防止出口商之间的恶性竞争, 尤其是杜绝个别企业的低价倾销行为, 降低国外对中国反倾销指控的几率。今年11月6日, 历时近两个月的中美紧固件贸易摩擦, 最终因为以浙江省紧固件行业协会为代表的数十家中小企业积极应诉, 取得了全面胜利。整个行业抱成一团, 才是这次反倾销案胜诉的关键。

(三) 平时注意保留材料, 掌握规则

在反倾销案中, 只有能提供可以被证明为可信的公司资料, 特别是财务账, 才能使企业在反倾销案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在反倾销案件中, 国内企业一般是在得知立案的时候才开始准备应对, 仓促的准备往往会使企业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同时也增加了败诉的可能性。中国企业在应诉国外反倾销时, 应主要从证明出口价格未低于“正常价格”着手, 认真研究反倾销规则关于正常价格计算标准和比较方法的规定, 多方收集数据和证据, 加以精确计算和准确描述, 才能增加胜诉的把握。

(四) 建立和完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学好用好WTO争端解决机制

今后一段时期内, 如何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遏制对华贸易保护主义, 最大程度地维护中国的自身权益, 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为此, 必须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和程序的研究预判工作, 并成立监督其他国家履行WTO义务的专门信息情报机构, 合理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对其他成员方对我国实行的各种不公平的或者歧视性待遇及时提起反诉讼。

(五) 转变营销观念, 实施多元化国际营销战略

在商品结构上, 要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 必须转变国内“薄利多销”的 (下转第62页) (上接第89页) 营销战略, 积极推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依靠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长远看, 要加紧体制改革, 调整经济结构, 提升产业层次, 改善出口构成, 提高出口效益。在市场结构上, 要变目标市场过于集中为市场多元化。在巩固现有欧美市场的同时, 积极开拓新兴的海外市场, 尤其要加强对东欧、拉美、非洲、中东等市场的开拓, 以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 并达到避免反倾销调查之效。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宽, 这样在一国“反倾销”而其他国家没有采取该措施时, 企业就可以实行贸易转移, 赢得喘息的机会。

摘要:反倾销是当前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允许成员方使用反倾销作为贸易救济手段, 但国际上滥用反倾销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日益明显。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受反倾销伤害最大的国家。本文分析了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及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以维护公平的贸易竞争秩序, 合理保护本国的贸易利益,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倾销,反倾销,贸易保护,非市场经济国家

参考文献

[1]曹俊, 岳彩申主编.国际贸易法.[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309.

[2]李圣敬, 朱嘉宁著.WTO争端解决机制和反不公平贸易法律实务.[M]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42.

中国如何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 篇9

一、国外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的严峻形势

在众多国外对中国产品实施的反倾销案件中, 中国彩电产品蒙受欧盟反倾销制裁的案例可以说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也最具有典型性, 人们通过该案可以看出, 反倾销问题对于中国企业是多么严峻, 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并因此探讨一些应对措施对有志于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而言是多么具有迫切性和战略意义。

欧盟诉中国彩电倾销案自二十年以前, 1988年, 欧共体在当地彩电生产企业的要求下, 开始对来自中国的小彩电 (42厘米以下) 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在该案中, 欧共体指定以韩国CT—1455型彩电作为确定中国彩电正常价值的参照物。经过调查, 欧共体于1991年7月18日做出终裁, 决定对中国国有企业统一征收税率为15.3%、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 这是欧盟对中国彩电企业的第一次打击。

随着这次打击的成功实施, 欧盟对中国彩电企业的制裁越来越变本加厉, 直至将中国彩电企业彻底驱逐出境。在第一次反倾销制裁一年以后的1992年11月, 欧盟又对来自中国的大彩电 (42厘米以上) 立案反倾销, 并于1995年4月1日通过该案终裁, 对所有的中国企业征收25.6%的最终反倾销税。

按照欧盟反倾销法律的规定, 1991年裁定的对中国小彩电征收的反倾销税应于1996年7月到期:但是, 当时一些欧盟彩电厂家为了阻止中国彩电重返欧盟市场, 于反倾销到期以前的1995年向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对中国小彩电反倾销案的期终复审请求, 欧盟委员会借此机会, 不仅对中国的小彩电, 而且主动发起对大彩电案的临时复审, 并将大小彩电视为同一品种。1995年8月8日, 该案通过立案, 在这次反倾销调查中, 欧盟指定新加坡作为中国的替代国, 亦即用新加坡彩电市场价格作为中国彩电的公平价值的参照物。这个临时复审案延续达40个月之久, 大大超出了欧盟反倾销法规定的关于复审案一般应在12个月内结案的规定期限:最终, 1998年12月2日, 欧盟决定对所有来自中国的彩电统统征收44.6%的反倾销税, 直到目前, 欧盟仍然维持着对中国彩电企业的高额反倾销税制裁。

上述案件延续长达十几年的时间, 受欧盟不断加码的高额反倾销税制裁的影响, 中国彩电产品被逐步完全排斥在欧盟市场之外。虽然在本案的最后阶段, 受中国企业联合起来奋起抗争的影响, 欧盟在种种限制条件下暂时为中国企业开启了一条市场的门缝, 但是, 每年几十万台的配额对于年产量超过6000万台的中国彩电企业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对于年消费量高达4000万台的欧盟彩电市场而言也是微不足道的。

信息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 目前,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 整个20世纪90年代, 中国遭受的反倾销案件平均达到30.5起, 比20世纪80年代平均增加24起。进入21世纪, 这种势头有增无减, 2001年, 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67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 创历年最高;2002年, 国外对我国产品发起58起反倾销案, 虽然数量比上一年度有所下降, 但是, 中国仍然是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截至2002年末, 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 国外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已经超过了550起, 涉及4000多种商品, 影响已经超过几百亿美元的出口。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占世界反倾销案件中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3.6%猛增至目前的接近20%, 远远超出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

国外对中国产品实施的反倾销税税率有不断增大趋势, 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几百乃至上千。如此高的税率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相关企业将不得不长期 (至少5年) 退出已经苦心经营多年的国外市场。因此, 应对反倾销诉讼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不得不迈过的一道槛。

二、中国产品屡遭国外反倾销的深层原因

(一) 经济低迷导致当今世界反倾销具有扩大化的趋势

经济学家最近表示, 鉴于世贸组织对各国反倾销行为约束比较软弱, 因此即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倾销存在, 某一国产品仍然可能被认为是倾销, 反倾销规则的这种软弱性使得反倾销与世界经济形势的起伏紧密相连, 每当世界经济形势低迷的时候, 反倾销往往成为世界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首选方案。

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新经济泡沫的破裂, 世界经济开始转向低迷,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 (FDI) , 尤其是IT领域投资大幅减少;加上2001年的“911事件”的影响, 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反恐战争、美伊战争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世界经济更是雪上加霜。2001年, 按美元计算的全球商品贸易额下降了4.5%, 为10年间全球商品贸易下降幅度最大的—年。全球工业制成品出口下跌了2.5%, 此外, 自1983年以来一直增长的服务贸易, 却在2001年中出现了第一次下跌。

(二) 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导致中外经贸领域摩擦加剧

众所周知,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焕发了勃勃生机,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连续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大好局面, 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明显提高, 这与周边国家金融危机频频、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第3大贸易国家。据统计, 在全球150个发展中国家中, 60%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主要来自中国和墨西哥等5个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成为WTO正式缔约成员, 中国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增长趋势将仍然持续下去。

由于中国产品出口的强劲增长, 这些年来, 中国对美国、欧盟几大贸易伙伴始终保持着大量的贸易顺差;据国际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表明, 2002年, 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354亿美元, 比2001年增长104%, 2002年末我国外汇储备2864亿美元, 比2001年未增加742亿美元。2008年, 已经19000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海关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 200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 达到1263亿美元, 其中, 中国从美国进口额达到338.6亿美元, 出口约924.7亿美元,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接近600亿美元。

从宏观上看, 贸易收支的持续不平衡以及扩大的趋势使得中外宏观经济摩擦成为不可避免的焦点问题, 2003年甚嚣尘上、弥漫全球的人民币升值呼声就是这种摩擦的尖锐反映。另外,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 由于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态势已经初见端倪, 而市场往往呈现此消彼长形势, 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肯定会得到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这与工业化国家老牌企业, 尤其是传统行业企业肯定会产生冲突, 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 中国企业对国外反倾销危害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

中国企业对国外反倾销危害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的问题从已发生的案例来看, 中国企业对于越来越严重的反倾销危害性认识不足, 这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 中国企业应诉反倾销案态度不积极;第二, 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反倾销机制。

最近几年, 中国企业应诉率上升, 但是仍然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案件不应诉。以1998年欧盟诉中国硅铁产品反倾销案为例, 当时, 欧盟分别向中国的37个出口商发出调查问卷, 可惜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各国反倾销法中都有一项重要规则, 名曰“可获得最佳资料”。它指出:如果主理机关向被调查方 (倾销产品的生产商、出口商等) 发出的调查问卷得不到答复, 得不到可靠的资料, 或对方不配合调查人员提供有效证据, 则主理机关可偏听偏信申请方的资料, 并依此做出裁定, 通俗说, 应诉就有机会, 不应诉就等于“认罪”。不应诉肯定会招来严重惩治性后果。

(四) 对国际竞争对手的了解不充份

反倾销案件必须首先有起诉方才可能成立, 而发达国家大多数产业往往被几家跨国公司垄断, 因此, 跨国公司往往成为反倾销案的主诉方, 而且跨国公司已经与母国政府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在一个案件中, 跨国公司是否参与起诉, 以及它们在案件中的态度将直接对案件的审理和裁决产生重大影响。反倾销实质上是跨国公司对全球市场原有格局的维护, 是中国企业和跨國公司进行的一场关乎中国企业命运的斗争。

很多中国产品遭受反倾销制裁的案例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有跨国公司的影子。例如, 在欧盟诉中国节能灯倾销、彩电产品倾销等案件中, 菲利普公司作为主诉方对案件的发起和最后裁决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据有关资料透露, 美国诉中国彩电反倾销一案中, 人们也发现了该案背后菲利普以及日本公司的影子。

三、中国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对策

(一) 建立有效的跨国经营战略是根本措施

反倾销问题暴露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层次不高的问题, 它呼唤真正的中国跨国公司的出现, 俗话说要使自己变成“狼”才能有效规避国外反倾销制裁。这并不是说跨国公司不存在被诉倾销的问题, 而是因为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后, 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网络化生产、研发、销售体系, 这样不仅提高竞争档次, 而且可以通过海外投资、以及内部转移价格方式规避反倾销问题。另外, 还可以利用与投资国政府的良好关系, 在万一遭到反倾销诉讼时, 使得损失最小。

(二) 在企业内部建立反倾销机制是重中之重

企业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 快速反应机制的关键是培养熟悉国际反倾销法律的人才。另外, 企业内部要配置应对反倾销的高效信息沟通体系。其中, 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管理规范的会计管理基础将有利于及时向外方提供“正常价值”资料, 有利于保持主动。上海宝钢在最近几年应对国外反倾销案件中积累了很多重要的经验,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它们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信息沟通系统, 能够使企业在遭受反倾销时, 迅速调用有关产品生产、营销的信息, 以便于正确决策、迅速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

(三) 与国内同行、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国外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不仅仅是针对个别企业, 而是针对所有中国企业而言的, 因此中国企业必须联合起来, 一致对外。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 是可以壮大声势, 对调查委员会施加压力;其二, 可以降低单个企业单独应诉的涉案成本, 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某种程度上, 反倾销是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的较量。因此, 企业只有与政府, 行业协会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通力协作才能有效应对反倾销案件。处于国际化经营低层次的中国企业尤其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在欧盟针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案件中, 中国政府和新闻媒体积极施加影响是促使欧盟最终与中国企业达成价格承诺协议的重要原因。

另外, 这里需要强调行业协会和商会的重要作用, 它们在反倾销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大多数有识之士所认识。而我国大多数行业协会和商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战斗力不强、与业内企业的凝聚力不够。面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未来, 行业协会商会必须从根本体制和管理机制上创新, 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四) 不断学习和掌握斗争策略才能处变不惊

跨国经营中的经济摩擦问题要比国内复杂得多, 反倾销将是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长期面对的问题。企业随时可能面临不同国家的指控, 因此, 企业要有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只有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并积累经验, 企业才能在反倾销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对的国际市场环境要远比国内市场复杂, 走出去和国际化将是一个痛苦和漫长的过程, 这将是一场无法回避的持久战。对此, 企业要有充分和清醒的认识, 国内市场竞争的胜者不见得在国际市场上仍然一帆风顺, 企业要有策略.有步骤的层层推进, 尽可能做到少交一点学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 可以预见, 中外经济摩擦将不断升级, 并呈现长期化、政治化的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说, 摩擦将是战略性的常态, 而不是战术性的暂时安排, 直至达到一种新的均衡。例如日美之间经过一二十年长期摩擦和斗争而形成的目前的一种均衡状态, 而如何让未来的均衡点更加有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则是需要政府认真加以对待的重大命题。因此, 政府应该有必要的心理准备, 就反倾销等经济摩擦问题与外方进行不断磋商, 经济事务领域的定期磋商和连续磋商机制将成为中国外交事务中的重要任务。政府有必要成立类似国家“紧急经济事务委员会”性质的危机处理机制, 以便未雨绸缪、加强事前预警和事发后的谈判和协调能力。可以肯定地说, 中国产品和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的客观事实对政府公共政策水平和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国际化必然要求政府的服务也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金润圭, 等.全球战略: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国际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

[2]金润圭.国际企业经营与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LouisT.Wels, Jr.The Product Lift Cyel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4]Raymond 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Life Cye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ume 80 NO.2 May 1966.

上一篇:产学研合作网络下一篇: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