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2024-09-25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精选7篇)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篇1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思想特点】

(一)社会主义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使其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借鉴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经验,力图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三)越来越多地反映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

(四)认识到战争的灾难性后果,战争和反法西斯更为一个重要主题

【艺术特点】

(一)频频出现“长河小说”

(二)受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更倾向于开掘人物的心灵世界,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倾性、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手法更丰富

(三)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劳伦斯,成就最突出,《虹》

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

毛姆,自传性小说《人性的枷锁》,探索人生意义小说《刀锋》

格林,《沉静的美国人》

奥威尔,《一九八四》《动物庄园》

戈尔丁,《蝇王》

【“愤怒的青年”】艾米斯,代表,《幸运的吉姆》;奥斯本《愤怒的回顾》;布莱恩《顶层的房间》

60年代,英国创作了一批【实验小说】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最著名莱辛,《野草在唱歌》《暴力的孩子们》《金色笔记》;艾米斯《伦敦旷野》

女侦探小说家克里斯蒂《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惨案》;罗琳《哈利·波特》 戏剧家萧伯纳《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法朗士,短篇《克兰克比尔》,长篇《企鹅岛》《诸神渴了》

罗曼·罗兰,开创了“长河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

莫里亚克:《爱的荒漠》、《盘缠在一起的毒蛇》(后又译为《蝮蛇结》)

塞利纳,《长夜行/茫茫黑夜漫游》

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夜航》

女作家萨冈,《你好,忧愁》

杜拉斯,《情人》

移民作家,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德国文学

亨利希·曼:揭露批判德国帝国主义的三部曲:《臣仆》、《穷人》、《首脑》

托马斯·曼: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副标题“一个家族的没落”,直接点出了“崩溃”的主题。

黑塞(德国当代著名的作家、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荒原狼》 雷马克:擅长写战争题材,《西线无战事》《凯旋门》

布莱希特:创立了“布莱希特体系”。

伯尔(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一声不吭》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著名小说《象棋的故事》:以反法西斯为主题。

耶利内克,《女钢琴师》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

菲茨杰拉德,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德莱赛,《嘉莉妹妹》《珍妮姑娘》《天才》《美国悲剧》

辛克莱,《屠场》,“揭露黑幕运动”第一部小说

刘易斯《巴比特》

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黑人小说:艾里森《隐身人》;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宝贝儿》;艾丽丝·沃克《紫颜色》

移民作家:纳博科夫《洛丽塔》;赛珍珠,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

戏剧:威廉斯《欲望号街车》;米勒《推销员之死》

捷克作家,哈谢克,《好兵帅克》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寒冬夜行》

 劳伦斯

长篇小说

第一时期:《白孔雀》《逾矩的罪人》 成名作《儿子与情人》

第二时期:姐妹篇《虹》《恋爱中的女人》 《迷失的少女》

第三时期:《亚伦的杖藜》《袋鼠》《羽蛇》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短篇小说:《菊馨》《普鲁士军官》《狐》

诗歌:《情歌》《新诗》《鸟兽花草》《最后的诗》

【《虹》艺术上的传统与现代两重性。】

《虹》艺术地实践了多重复合式叙事方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运用内视角的强化与外视角的集约之间的复合式叙述。

2.在传统的“全知全能”式的作者叙述中注入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和展示心理的意象呈现。

3.在传统式常规叙述中包含了非小说的成分。

为什么说劳伦斯是一个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接点上的作家?

在艺术上,劳伦斯是一个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接点上的作家。他的小说对生活的描写,一方面,真实地再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外部生活和物质形态,另一方面,又观照人性、人的自然本能和精神状态,努力展露在自然本能驱使下人物的心理与情绪状态,具有现代小说的那种心理探索的内倾性特征。

小说在情节结构上既有传统小说的情节性、故事性,却又不完全具有传统小说情节的节奏感、完整性和清晰度,而出现了情节淡化和暗示性等现代小说的特征。

劳伦斯喜欢用象征手法表现人的心理情绪,在劳伦斯笔下那丰富而复杂的象征物中,有的具有传统象征的那种明确而稳定的喻意,如《恰特里夫人的情人》中,小树林象征自然,格拉比庄园象征工业社会。这类象征是直指式的,言能尽意、言在其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单一明确的。而另一类象征是非直指式的,象征物除了具有基本稳定、明确的象征意义外,又蕴含了深刻而含蓄模糊的心理、情绪和形而上的抽象意义,如黑夜、雪地、彩虹、凤凰等。

在这类象征描写中,劳伦斯的主要目的,是用自然物象和景致来暗示人的某种心灵隐秘,借以沟通物我之间的交流,表达人的心灵在自然力启迪下的某种顿悟、反响和心态、情绪与意识的细微变化。这类象征具有传统文学不曾赋予的美学特征。

 罗曼·罗兰

《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约翰·克利斯朵夫》,成名作,音乐小说,“长河小说”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

(1)克利斯朵夫是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天才音乐家。在他成才道路上受了两个人的影响:祖父培养了他的音乐才能;舅舅教导他创作要要真诚,还引导他去野外聆听大自然的音乐。

(2)个性倔强坦率,又有点鲁莽,他逃亡法国后,他发现巴黎的文艺界像个杂耍市场,于是他对法国的文艺界、文学界乃至整个法国社会进行了抨击。他要使自己的音乐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他开始到民间去,和平民交朋友,还想办一所平民音乐学校。

(3)奋斗失败后的克利斯朵夫认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惟一手段是艺术,惟一思想武器是“爱”。晚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下一代中传播爱的种子。在创作上,潜心于宗教音乐。他的艺术境界变得清明恬静,失去了往昔的战斗气息。

【思想内容】

小说描写了一个音乐家的一生,主人公到过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当时,欧洲的主要工业国家已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小说首先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去反映这种状况。

其次,小说描写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和精神的堕落。

第三,小说描写了战争笼罩着欧洲上空的严重威胁。

【艺术特点】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音乐小说”,它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在于具有交响乐一样的宏伟气魄、结构和色彩。音乐和小说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巨大的魅力。

从结构上看,《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各卷有如交响乐的几个乐章一样,分成序曲、发展部、高潮和结尾,气势浩荡,浑然一体。

再者,小说着重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感受,既反映了主人公的音乐才赋,同时又表现了他倔强的个性。

罗曼·罗兰遵循现实主义塑造典型的方法。

这部小说的艺术风格是朴素中隐含着绮丽,流畅中蕴含着精粹。

托马斯·曼

德国作家,《布登勃洛克一家》副标题“一个没落的家族”

布莱希特

德国作家,《大地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副标题“30年战争纪事”

菲茨杰拉德

美国作家,“迷惘的一代”,《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夜色温柔》“20年代富人的分析家”

海明威

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 主人公杰克·巴恩斯

“迷惘的一代”杰出成就:《永别了,武器》 主人公乔丹

创作道路上新起点的标志:《丧钟为谁而鸣》

【创作特色】

主题: 【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一代美国青年作家,并非一个文学实体,既无组织又无纲领。这些旅居欧洲的作家大多参加过战争或接受过军训,战争的残酷使他们震惊,战后的商业化大潮和保守主义盛行使他们失望,悲愤焦虑之余看不到人生出路,于是纷纷著文反对战争,抨击时弊,悲叹命运,流露出幻灭后的虚无颓废情调。美国女作家斯坦因曾对海明威说“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后者将此语印于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由此得名。这派小说家中的知名者除了海明威,还有菲兹杰拉德和托马斯•沃尔夫等。塑造形象:【硬汉形象】

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桑提亚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即是这种“硬汉”形象的精神境界。

风格:【冰山原则】

是指美国作家海明威独特的叙事艺术。

①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②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分析《老人与海》的叙事艺术。

频繁转换叙事情境;

追求纯客观的叙述效果,不带任何主观色彩;

采用“重复”叙述,增加叙述频率;

语言干净、朴素、简练、直白,却有极强的表现力。

《老人与海》象征意义

1.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在这场英雄与环境的斗争中,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桑提亚哥赢得了胜利。

2.桑提亚哥的生活信条和“硬汉子”的精神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也是这一形象留给读者的最深刻的启发。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篇2

关键词: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20世纪的中国,制度频繁更迭,时代演变带来的是文学思潮的百家齐放,启蒙浪漫主义一直在延续。20世纪结束,该世纪的文学创作及相关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文本”结构,对其的相关考察可以更加整体和全面。面对、 思索20世纪的文学现象及思潮,我们不难发现既成的论断显然与实际创作实践脱节,现实的需求经常拷问着既有的理论,使得后者尴尬而落寞。20世纪贯穿整个中国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即为启蒙浪漫主义。这是一种别样的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充满了主观色彩,而启蒙主义充满了功利色彩,前者往往以其直接或间接的形式服务于后者。

一、转型期中国文学充满探索与追求

20世纪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阶段,而不论中国还是西方,转型的社会机制背后,必然是充满危机的文学环境。绵延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在社会转型中结束,但是帝制的鬼影依旧纠缠着20世纪的中国,文学领域的危机则更加严重。转机总是存在于危机当中,生机同样孕育在黑暗中。

不断地探索、追求,决定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转型期呈现着过渡性、过程性和未完成状态。持续的探索带来的是启蒙主义的崛起,追求则始终导向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与启蒙主义,在转型期开始携手,共同成长,在中国文学领域蹁跹而舞。

二、浪漫主义虚实相生、以虚代实

浪漫主义虽然不排除虚实相生,但是20世纪的中国文学其所展现的浪漫主义最根本的特征则是以虚代实,甚至以虚为实。20世纪的中国,随着旧制度的彻底结束,对于何为理想的新制度,不论是中华民族疑惑是中国的知识者,都从最高、最美妙的视角寄望这更为美好的新制度。

20世纪,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浮躁的世纪,追求的世纪。虽然追求不止,挫败无畏的精神是可赞的, 但是由于浮躁的存在,一切被败坏了、扭曲了。而浪漫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甚至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基础。

从创作视角分析,这股特定的浪漫主义思潮,将20世纪直观的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一为没有任何光明充满黑暗的上半世纪,属于旧社会;二为充满光明没有丝毫黑暗的下半世纪,称为新社会。中国文学充满着夸张不实以及先验理念色彩,过往刻画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丰富性找不到了。

三、启蒙主义、蒙昧主义相互转换

20世纪所绽放的启蒙主义,其实正是浪漫主义先验理念的来源。20世纪的文学,在一些求知者的视野中,其总的主题应当为“改造民族灵魂”。换言之,启蒙主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绝对主潮。

学界通常把启蒙分为感性的和理性的两种,前者属于政治行动导向型,后者则是文化心态塑造型;前者为初级的,虽然效果快但是不彻底,后者是高层次的,虽然彻底但是见效过慢;前者进行的基础是低素质的全民族文化,而后者践行的实践则是高水准的全民文化素质;前者核心表现为阶级(政治)启蒙,也就是所谓的革命,而后者则是文化启蒙。20世纪的中国,前半世纪遭受各国凌辱,国民饱受苦难,下半世纪的中国动荡不安,发展困难。最初,从饱受欺压的知识分子,试图选择文化启蒙,但是严峻的现实将其推向了政治启蒙,虽然后者为20世纪的中国带来了革命的胜利,虽然民族得到大解放,民族、国家、集体无不以群体理想主义为主线,倡导英雄主义,但是个性主义自此失落,民族的个体人格逐渐萎缩,以至于发展到文革时期对个性、对人性的大肆摧残。

四、结语

19-20世纪欧美恐怖电影漫谈 篇3

[关键词]恐怖电影特效恐惧幽灵

在这儿有死般的寂静也有电锯的轰鸣;有悬疑惊悚,也有血腥暴力;

在这儿有你想知道却不敢问,想了解却不敢看的东西:

在这儿有——恐惧!

一、默片时代

诡异的镜头,噩梦般的光影,以及如死般的静寂构成了这“无声的恐怖”。

曾经有这样一个为黑暗笼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无论你叫得多么凄厉都无人能闻,这就是被喻为“黑影王国”的默片时代。在电影刚刚起步的年代里,难以捉摸的光线与深不见底的黑暗将电影世界营造成一个另类的地下世界。对此电影史学者卡洛斯·克拉伦斯曾做过精妙的评论:“电影就是潘多拉魔盒,里面藏着奇迹和恐惧。倘若这不是精灵的杰作,那就一定是顶级魔法师的技艺。”

梅里埃所发明的早期电影特效——“幽灵摄影术”,也就是所说的“二次曝光”被之后的导演发扬光大,其中乔治·阿伯特·史密斯的《科西嘉兄弟》(1896)便是众多作品中的翘楚之作。1922年,瑞典大师级导演维克多·修斯卓姆(他后来在古稀之年出演了《野草莓》中的老教授)将这一技法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在影片《幽灵马车》中,于平安夜死去的罪人成为幽灵马车的车夫,负责将人的灵魂送往阴曹地府。

在《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之后,再度掀起恐怖浪潮的是F.W.穆瑙的《诺斯费拉图》(1922)。整部影片完全笼罩在诡异的气氛中。实景骇人,剪辑完美,主演麦克斯·许瑞克更是凭超俗的演技名垂影史,其塑造的吸血鬼形象几近真实,形容枯槁、眼眶深凹、尖耳利齿,仿佛是疾病、压抑、病态的化身。这一经典形象被日后的电影反复模仿,最近的一次仿作便是尼尔·马歇尔在《暗袭》一片里塑造的原始爬行怪物。

1924年的《蜡像馆》是又一部极具表现主义色彩的恐怖电影。全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涉及巴格达暴君、伊凡雷帝以及开膛手杰克。影片上映后,Leni的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在第一时间被环球公司挖走。之后,Leni离开德国来到美国,并为环球公司制作了《猫与金丝雀》(1927),该片成了鬼屋片的开山鼻祖。

在这一时期,除了德国恐怖电影大放异彩外,好莱坞也确立了属于自己的恐怖大师——“千面人”朗·钱尼。凭借出神入化的化妆技巧,朗·钱尼饰演了众多的骇人角色。而对恐怖的深刻理解则使他成为了一代大师。在朗·钱尼看来,每一个怪物背后都有一个痛苦挣扎着的灵魂,倘若角色失去这一支撑,再完美的化妆和特效都一无是处。于是,他为电影史献上了《钟楼怪人》、《剧院魅影》等杰作。在他的努力下,恐怖电影中的怪物不再是单纯的肾上腺素刺激物,而成了有血有肉的更人性化形象。他的作品也成了环球公司屡试不爽的一块制作模板。在这之后,恐怖电影逐渐步入了新时代,开门的嘎吱声,少女的尖叫声以及午夜的鬼哭狼嚎成了新的恐怖元素,而真正意义上的怪兽也将轰然登场。

二、1930年代美国怪兽引领环球热潮

20世纪30年代是恐怖电影实现真正恐怖的十年。评论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Wood)说这是由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人们渴望通过恐怖电影来逃避现实。这说法也许不错,但是主要还得归功于有声电影的出现。默片时代确实有很多伟大的影片,尤其是在德国。但是声音为观众增加了至关重要的另一维度:危机四伏的音乐,潜藏杀机的沙沙声和吱吱声,威胁的咆哮等等。

与此同时,恐怖电影的地理重心向大西洋对岸转移。除了卡尔·德莱耶的《吸血鬼》(Vampyr,1931)出于欧洲,30年代的恐怖电影经典均产自好莱坞。这回又是腰缠万贯财大气粗的环球公司开了头一枪。虽然与制片公司老板卡尔·莱姆勒(Carl Laemmle)的制作意图相左,但影片《吸血鬼》(Dracula,1931)却实实在在成为年度的头条新闻,其后的《科学怪人》(1931)也毫不逊色。在今天看来,虽然经过陶德·布朗宁(Tod Browning)这样的名角之手,贝拉·卢戈西饰演的吸血鬼伯爵看上去仍然像一场毫无意义的闹剧。然而,即便如此简陋,天才导演詹姆斯·威尔联袂波利斯·卡洛夫的演出依旧为观众创造出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偶像之一。

1935年前,美国在罗斯福的新政下渐渐恢复元气。然而,环球公司却面临一些经济问题,而且恐怖电影的动力逐渐不足。30年代下半期几乎没有产出任何可与上半期相媲美的影片。1939年是个特例。查尔斯·劳顿跟随钱尼的步伐,出演《钟楼怪人》。巴兹尔·拉思伯恩(Basil Rathbone)制作《魔咒巴家》(TheHound Of Baskervilles),开始了他的福尔摩斯系列第一章。尽管如此,20世纪30年代仍旧是诸多恐怖故事的宝藏,可供后世不断挖掘,或创作续篇,或搞笑讽刺,或试图模仿,或重新翻拍。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篇4

一、填空

1、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主人公叫K作品没有结尾,所以对它的解释也是无止境的,作品的未完成性是卡夫卡小说的特点。

2、意识流中的内心独白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内心独白,一种是间接内心独白。

3、《喧哗与骚动》中首先设计了一个白痴形象,这有助于作者福克纳传达小说的深层主题即“人生就是一篇荒唐的故事”。.4、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是“存在”。即“自我,”、“他人就是地狱”、“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5、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德国的托马斯•曼创作的《布登勃洛克》,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英国作家劳伦斯创作的《儿子与情人》,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永别了,武器〉〉,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俄罗斯及前苏联的高尔基创作的《母亲》,肖洛霍夫创作的《静静的顿河》及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格医生》都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6、表现主义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文学流派。表现主义的中心在德国(填国名),并波及欧美众多国家,20—40年代达到鼎盛。

7、卡夫卡的长篇小说主要有《审判》、《城堡》、《美国》。

8、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领域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种结构形态。

9、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手法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

10、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上产生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创始人是萨特,“他人就是地狱”是他《禁闭》作品中的名言。

11、“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新的现代文学流派。1950年女作家娜塔丽•萨洛特发表了一篇名为《怀疑的时代》的文章,成为后来新小说理论的重要论文。

12、“黑色幽默”作家群中最有影响的是海勒,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被公认为美国当代文学上经典性的作品。

13、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盛行于拉丁美洲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的最基本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

14、文学界一般认为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的小说中就有表现,到了60年代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的高峰,意大利的卡尔维诺为其最突出的代表,俄罗斯裔美国小说家纳博科夫也被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15、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称为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

16、意识流小说经典作家乔伊斯在《 尤利西斯》作品中塑造了三个人物,被称为“代表着全人类”典型形象。

17、《局外人》的作者是法国著名小说家,是与萨特齐名的存在主义文学大师。

18、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19、《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最著名的作家,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品中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的坎坷命运,反映了拉美近百年的历史和社会现实。

20、意识流小说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其中法国当代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直接构成了意识流小说的哲学背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构成了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学基础。

21、《静静的顿河》突出描写了顿河哥萨克葛里高利的悲剧命运和他一家人的遭遇。

22、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是“荒谬”和“痛苦”。

23、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注重表现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内心世界,体现的是虚妄荒诞与细节真实相结合的特色。

24、中篇小说《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是一部典型的存在主义小说。它采用日记体形式,描写主人公青年史学家洛根丁复杂的心理感受。

25、阿根廷著名小说家,诗人,魔幻现实主义重要作家之一博尔赫斯才华横溢,创作的作品标新立异,主题富于哲理,代表作《交叉小径的花园》表现尤为突出.他的小说被文学评论界称为 “卡夫卡式的幻想主义”。

26、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从本质上看,所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 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27、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于196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总统先生》以艺术手法表现反独裁主题。

28、《局外人》不仅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主人公莫尔索是作者反映“荒诞”的第一典型形象,他的主要表现就是对现实的一切都是冷漠的。

二、不定项选择

1.存在主义的作家有(A B C)

A萨特 B西蒙娜•波伏娃 C 加缪 D尤奈斯库 2.意识流小说家乔伊斯重要作品有(AB)A 《喧哗与骚动》 B《我弥留之际》 C 《达罗卫夫人》 D《海浪》 3.萨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A.B)A 《存在与虚无》 B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C 《西绪弗斯的神话》 D 《自由之路》 4.“新小说”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C)A 德国 B 美国 C法国 D英国 5.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是(C)

A 《家长的没落》 B《周末后的一天》C《百年孤独》D《总统先生》

6、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B)A.卡夫卡 B尤金•奥尼尔 C. 勃洛克 D.弗吉尼亚•伍尔夫

7、“意识流”这一概念最初是心理学术语,是由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意识就其本身而言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链条’或‘系列’之类的字眼都不能恰当地描述意识最初呈现出来的样子。它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才能最自然地把它描述出来„„我们就称它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这位美国心理学家是:(B)A.亨利•柏格森 B.威廉•詹姆斯 C.詹姆斯•乔伊斯 D.弗洛伊德 8、1956年一个新的小说流派在法国应运而生,即“新小说”派也称“反小说派”。被称为“新小说之父”:(D)A.索尔•贝娄 B托马斯•曼 C.罗伯–格里耶 D.西蒙

9、《第二十二条军规》(A.C.D)

A 被西方评论界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作品”。B 小说写的是法国一支空军中队的内幕。

C 主人公是尤索林。D 尤索林是荒诞与疯狂社会中的清醒者。

10、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的作品(C)中的人物

A.《太阳照常升起》 B.《永别了,武器》 C.《老人与海》 D.《丧钟为谁而鸣》

11、加缪反映“荒谬世界感情”的典型的存在主义作品是(A)

A.《局外人》 B.《鼠疫》 C.《陷落》 D.《误会》

12、卡夫卡揭示人在现代的异化的作品有(A C D)。

A《美国》 B《万有引力之虹》 C《变形记》 D《饥饿艺术家》

13、意识流作家伍尔芙的作品主要有(B C D)。

A《荒原》 B《墙上的斑点》 C《达罗卫夫人》 D《到灯塔去》

14、新小说的代表作家有(A B D)。A格里耶 B萨洛特 C西蒙 D布托尔

15、萨特的剧作有(A B)

A《苍蝇》 B 《禁闭 》 C《墙 》 D 《恶心》

16、海明威的著名作品有(A B C D)A 《老人与海 》 B《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

C《太阳照常升起 》 D《永别了,武器 》

17、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之后第一次没能按时起床,母亲,父亲和妹妹相继来敲他的门,他们的动机是:(D)A关心格里高尔的身体 B关心格里高尔的情绪 C催促格里高尔吃早饭 D催促格里高尔赶火车

18、作为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墙》的主要艺术特色是(B)A 典型化手法的运用 B冷峻真实的心理描写 C田园牧歌式的情调 D讽刺和滑稽交织的风格

19、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D)A阿斯图里亚斯.B 卡彭铁尔 C卢尔福 D马尔克斯 20、新小说的代表作品有(A B C D)A《风》 B《嫉妒》 C 《窥视者> D《橡皮》

21、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有(A B C D)A 《百年孤独》 B 《家长的没落》 C《霍乱时期的爱情》 D《>迷宫里的将军》

三、名词解释

1、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音乐、诗歌、戏剧、小说、电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成为表现主义的中心,到20年代,影响遍及捷、俄、美和北欧诸国,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艺术流派。表现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01年,它是当时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首次运用了“表现主义”这一术语,并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从而点明了这一流派最基本的艺术特征。表现主义有以下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

2、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收集了一些作家的小说片段,编成一个集子,书名为《 黑色幽默》。几个月后,另一位美国作家尼克伯克在《致命一蜇的幽默》的文章中,也把这一类型的作品称之为“黑色幽默”。实际上,“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在英语里,黑色常用来形容阴暗、神秘的事物,作为死亡的代名词。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故此,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作为一个流派,“黑色幽默”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小说具有寓言性。

四、简述题

1、《百年孤独》的主题是什么?

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百年”指历史。作者虚构的 马孔多是哥伦比亚乃至拉美的缩影。作者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百年历史,是一个循环反复过程。作者用意表明:拉美的百年历史并没有摆脱贫困落后和愚昧的困境,循环意味着停滞,拉美人民面临历史使命是寻找新的出路。

“孤独”主题。马尔克斯在写拉美历史时,更注意挖掘和表现拉美人民的精神生活。造成拉美人民的不幸和灾难,有外来的因素,也有本身存在的内部根源,尤其是人们精神上的原因。他把这种精神生活上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孤独。(可结合作品内容举例说明)

2、“黑色幽默”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答:⑴特殊的幽默风格。“黑色幽默”和传统的文学中的幽默不同。具体表现为使悲剧的内容采取了喜剧的处理手法痛苦和不幸也成了开玩笑的对象,即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⑵“反英雄”式的人物。这些反英雄形象怀疑和否定一切传统价值,但又有一定的追求。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⑶“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一改以往的叙事法,采用暗示,烘托,对比,比喻,象征等手法,给人一种扑朔迷离之感。⑷特殊的题材。如在科技领域发掘题材,或选择意义不明的,摇摆不定的来写。

3、为什么说“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上具有“魔幻性”?

答: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把幻想和现实,虚构和写实融为一体,成为它的基本创作方法,而且表现手法具有“魔幻性”。首先:这种“魔幻”性根植于拉美这块神奇的土地,是拉美的印加文化,阿兹台卡文化等传统文化观念的表现。其次:这种“魔幻”性还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诸多表现手法的影响,如荒诞,象征,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第三:该流派还常用一种“陌生化”技巧。第四:神话化也是常用的一种创作原则。

4、简述卡夫卡创作特色。

答:①具有整体暗示象征特征。只有透过文字表面及虚幻离奇情节,才能把握卡夫卡的思想脉搏。如《城堡》中那个时隐时现,神秘莫测的城堡,是专制政权官僚机构的象征。象征专制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②荒诞。这主要是指那些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如《变形记》中人忽然变成甲虫。这些看似荒诞的事,都源于作者“世界是荒诞的”这一基本信条。③独特的讽刺。卡夫卡的讽刺主要产生于对现实荒诞性的揭示。如《审判》中的K越是挣扎,陷得越得越深。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意外地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④叙述简洁、平淡。卡夫卡小说放弃细腻繁琐的描写,采用简洁、平淡冷漠笔法写。这恰当地表现了主人公痛苦、困惑,更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叙述风格。

5、《百年孤独》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作者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创作原则,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地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使读者从这种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画面中,获得一种“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艺术感受。小说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⑴现实主义的现代主义相结合。作家把现实怀神话、传说、梦幻杂糅在奇谲多变的情节发展之中,打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人间与鬼域的界限,置人物于更广阔的天地中,使人物、事物具有跨时空的更大容量。小说写出了拉丁美洲与世隔绝、愚昧落后的历史真实。⑵象征、暗示手法的大量运用。如全村得健忘症,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在各种物品上贴上标签。这类例子很多,作家这样写的目的是暗示大家要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

6、简述作品《恶心》中的“荒诞体验”。

答:《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它采用日记体叙述,主人公洛根丁回国后为了创作到图书馆工作的经历。有一天他对图书馆中的所见所闻感到恶心,有了无以名状的恐惧迷惘,觉得人们空虚无聊,孤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陌生,世界荒诞无比。小说通过洛根丁的复杂心理及丰富的感情变化,阐明了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这一存在主义的论断。洛根丁对世界的厌恶感,恐惧感,陌生感和孤独感正是二战前夕欧洲阴云密布,灾难将临的社会形势的反映。《恶心》的问世及成功,标志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体系的确立。

7、简述存在主义文学基本特征。答:⑴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体现“文”“哲”一体的特点。萨特、加缪的许多小说是“荒谬世界,人生痛苦”的哲理形象化。萨特的“境遇剧”多是“自由选择”的哲理图解。⑵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萨特的名剧《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写成,《苍蝇》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恶心》在很多地方用意识流技巧.加缪的《局外人》则是传统手法和现代派手法并用。

8、《鼠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加缪创作的作品《鼠疫》,虽然是虚构的鼠疫之战,但被认为比萨特的《恶心》更具有经典意义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其中涉及的道义,政治,哲学有象征意义。A以鼠疫象征法西斯势力对各国的侵略。B以鼠疫流行的奥兰城象征受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法国。C以市民的抗鼠斗争象征法国人民犯法西斯斗争的伟大历程。D以里厄医生自我牺牲行为象征法国抵抗战士的斗争精神。

9、简述萨特存在主义戏剧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境遇”二字.它们不是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给人物 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就是说,要在戏剧舞台上展现人物的境遇,以及在特定的境遇中,剧中人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因此,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如作品《禁闭》《墙》等都是在特定的“境遇”中发生的。

10、简述海勒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

答:海勒小说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海勒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黑色幽默中影响最大,成为这一流派的支柱。他注意发掘社会重大主题,揭示现代社会中使人受到摧残和折磨的异己力量,具有象征意义。他的创作方法往往是以超现实而不是从写实的角度出发,经常以夸张的手法把生活漫画化,表现了一种和写实性质的真实完全不同的真实,他又 善于把令人发指的暴行和难以忍受的痛苦写成笑话,但作品的基调是绝望的,排斥任何具有正剧含义的光明的圆满的结局。他在表现现实时有愤怒,但他用解嘲的态度减轻痛苦,以无可奈何的心情接受既成的现实,但并没有想改变这个世界。

11、简述新小说派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⑴表现在对巴尔扎克以来的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质疑和反叛。认为传统小说反映的真实只是一种肤浅的真实,无法揭示一个客观世界。⑵艺术观念上新小说派作家极力主张文学应该客观摹写现实,要求精细地如实地反映外部世界,而抛弃作家的主观思想,见解和议论。⑶他们不在探索小说的意义,要消解深度,写“表面小说”。⑷要求瓦解叙事。打破传统的完整的叙事方式,小说的表现方式为“现在进行时”。新小说家主要热衷于探索没有被别的小说家实践过的小说形式和主题,而对传统小说一概否定。

五、综述题

1、《尤利西斯》艺术特色。

答:⑴《尤利西斯》标志着乔伊斯意识流动技巧的成熟和完善,在小说的形式和结构上堪称一场革命,被称为“意识流”的百科全书。整个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和逻辑联系。作者使用交错型的意识流,互相交织,体现三个人物的复杂思想变化过程。⑵《尤利西斯》的特点还表现在作者对内心独白的系统运用上。⑶《尤利西斯》还运用了类比和象征的手法。⑷《尤利西斯》集多种文体之集大成,还运用多种语言,独创一些词汇。⑸《尤利西斯》的结构很奇特。作者试图通过各章的不同重点各自构成一个整体,然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整体。

2、比较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各种以悖逆传统文学为共同特点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⑴从哲学思潮、社会思潮看,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反理性主义,非理性化特征。反对用理性来认识事物,主张靠一种直觉。现代主义作家热衷于潜意识、性本能、梦境幻觉、自动写作,意识流方式展示内心心理。⑵从文艺表现的内容看,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人性异化,非人化现象。⑶从作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态度看,传统与现代主义作家都要反映现实描写社会,但具体表现不一样。如传统的作家,批判人性丑恶、金钱的罪恶。现代主义作家从个人角度、从局外人身份,对社会作笼统的攻击,给人以无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同时又是对社会的全盘否定。⑷从文学艺术观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是以表现论为基础的,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有两种倾向:

一、是注重表现。

二、是主体客体化。而传统文学强调,文学要再现和模仿生活。⑸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创造,追求形式主义倾向他们对艺术形式和技巧进行大胆的革新与创造,敢于标新立异,表现反传统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首先,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他们猛烈抨击不人道的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对人的异化,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同情受侮辱损害的下层人民,同情无产阶段级革命,向往没有人压迫人的美好未来。其次,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以现实的、具体的、变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为描写对象,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底蕴,进行真实的审美反映。第三、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20世纪的现实主义跟传统现实主义的较大差异,就在于突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和精神探索的描写。第四,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理性信念的失落是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一类是正面人物,他们有对生活目标的执著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内心世界复杂。另一类是有缺陷有弱点的普通人,但他们是好人,是实实在在地干了不少被人忽视、被人不屑却有益于社会的事,世界正是由他们组成的。

3、概括《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内容,并分析说明该作品如何体现了 “黑色幽默”的特点? 答:美国作家海勒于1961年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轰动欧美文坛的小说。它以其独创性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小说写的是美国一支空军内幕。主人公尤索林要求停止飞行复员回国的斗争经历。但空军大队指挥官卡斯卡特一次次任意提高执行任务的指标,致使飞行员各个得了恐惧症。尤索林装疯,军规规定,疯子可以停止飞行,但又规定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军规的附带的条件:凡是能提出条件的人就证明不是疯子。所以尤索林只能继续飞行。军规还规定飞满32次的人可以不在执行任务。但军规的附带的条件是停止飞行前不能违反上级命令。尤索林终于明白了军规是一个圈套,于是驾机逃到瑞典。小说至始至终笼罩在军规的阴影之中。这军规就是军队官僚机构。这军规象征着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以及有理性的荒诞。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典型地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特点。首先,小说结构散乱。作者采用的是一种类似戏剧“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全书42章,有37章以人物姓名或称呼为标题。每一章又重点写一个人物,然后以主人公尤索林贯穿起来。从叙述方式上看,全书只是以若干小故事小情节若断若续地进行拼贴,而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其次,小说是一出疯狂的喜剧。这部小说的喜剧色彩非常浓,夸张变形的幽默讽刺死亡的恐惧、对疯狂世界的绝望态度,都使人心情沉重。

4、论述《日瓦格医生》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内涵。

答:《日瓦格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写的是一个俄国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动荡年代的命运。日瓦格医生一方面憎恶俄罗斯沙皇时代的政治制度,赞同十月革命的历史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他却怀疑革命同时所带来的暴力和破坏。用他的话说;我是非常赞成革命的,可是我现在觉得,用暴力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应该以善为善。他追求的爱的信条是软弱无力的。正是这个意义上,帕斯捷尔纳克代表了俄罗斯知识分子所固有的一种内在精神:对苦难的坚韧承受,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对灵魂净化的向往,对人的尊严的捍卫,对完美的人性的追求。作者创作深刻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虽然饱经痛楚,放逐,罪孽,牺牲,却依然保持着美好的信念与精神的良知的心理历程。

一、填空

1、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主人公叫K作品没有结尾,所以对它的解释也是无止境的,作品的未完成性是卡夫卡小说的特点。

2、意识流中的内心独白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内心独白,一种是间接内心独白。

3、《喧哗与骚动》中首先设计了一个白痴形象,这有助于作者福克纳传达小说的深层主题即“人生就是一篇荒唐的故事”。.4、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是“存在”。即“自我,”、“他人就是地狱”、“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5、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德国的托马斯•曼创作的《布登勃洛克》,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英国作家劳伦斯创作的《儿子与情人》,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永别了,武器〉〉,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俄罗斯及前苏联的高尔基创作的《母亲》,肖洛霍夫创作的《静静的顿河》及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格医生》都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6、表现主义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文学流派。表现主义的中心在德国(填国名),并波及欧美众多国家,20—40年代达到鼎盛。

7、卡夫卡的长篇小说主要有《审判》、《城堡》、《美国》。

8、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领域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种结构形态。

9、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手法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

10、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上产生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创始人是萨特,“他人就是地狱”是他《禁闭》作品中的名言。

11、“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新的现代文学流派。1950年女作家娜塔丽•萨洛特发表了一篇名为《怀疑的时代》的文章,成为后来新小说理论的重要论文。

12、“黑色幽默”作家群中最有影响的是海勒,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被公认为美国当代文学上经典性的作品。

13、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盛行于拉丁美洲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的最基本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

14、文学界一般认为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的小说中就有表现,到了60年代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的高峰,意大利的卡尔维诺为其最突出的代表,俄罗斯裔美国小说家纳博科夫也被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15、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称为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

16、意识流小说经典作家乔伊斯在《 尤利西斯》作品中塑造了三个人物,被称为“代表着全人类”典型形象。

17、《局外人》的作者是法国著名小说家,是与萨特齐名的存在主义文学大师。

18、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19、《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最著名的作家,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品中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的坎坷命运,反映了拉美近百年的历史和社会现实。

20、意识流小说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其中法国当代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直接构成了意识流小说的哲学背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构成了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学基础。

21、《静静的顿河》突出描写了顿河哥萨克葛里高利的悲剧命运和他一家人的遭遇。

22、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是“荒谬”和“痛苦”。

23、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注重表现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内心世界,体现的是虚妄荒诞与细节真实相结合的特色。

24、中篇小说《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是一部典型的存在主义小说。它采用日记体形式,描写主人公青年史学家洛根丁复杂的心理感受。

25、阿根廷著名小说家,诗人,魔幻现实主义重要作家之一博尔赫斯才华横溢,创作的作品标新立异,主题富于哲理,代表作《交叉小径的花园》表现尤为突出.他的小说被文学评论界称为 “卡夫卡式的幻想主义”。

26、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从本质上看,所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 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27、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于196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总统先生》以艺术手法表现反独裁主题。

28、《局外人》不仅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主人公莫尔索是作者反映“荒诞”的第一典型形象,他的主要表现就是对现实的一切都是冷漠的。

二、不定项选择

1.存在主义的作家有(A B C)

A萨特 B西蒙娜•波伏娃 C 加缪 D尤奈斯库 2.意识流小说家乔伊斯重要作品有(AB)A 《喧哗与骚动》 B《我弥留之际》 C 《达罗卫夫人》 D《海浪》 3.萨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A.B)A 《存在与虚无》 B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C 《西绪弗斯的神话》 D 《自由之路》 4.“新小说”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C)A 德国 B 美国 C法国 D英国 5.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是(C)

A 《家长的没落》 B《周末后的一天》C《百年孤独》D《总统先生》

6、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B)A.卡夫卡 B尤金•奥尼尔 C. 勃洛克 D.弗吉尼亚•伍尔夫

7、“意识流”这一概念最初是心理学术语,是由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意识就其本身而言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链条’或‘系列’之类的字眼都不能恰当地描述意识最初呈现出来的样子。它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才能最自然地把它描述出来„„我们就称它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这位美国心理学家是:(B)A.亨利•柏格森 B.威廉•詹姆斯 C.詹姆斯•乔伊斯 D.弗洛伊德 8、1956年一个新的小说流派在法国应运而生,即“新小说”派也称“反小说派”。被称为“新小说之父”:(D)A.索尔•贝娄 B托马斯•曼 C.罗伯–格里耶 D.西蒙

9、《第二十二条军规》(A.C.D)

A 被西方评论界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作品”。B 小说写的是法国一支空军中队的内幕。

C 主人公是尤索林。D 尤索林是荒诞与疯狂社会中的清醒者。

10、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的作品(C)中的人物

A.《太阳照常升起》 B.《永别了,武器》 C.《老人与海》 D.《丧钟为谁而鸣》

11、加缪反映“荒谬世界感情”的典型的存在主义作品是(A)

A.《局外人》 B.《鼠疫》 C.《陷落》 D.《误会》

12、卡夫卡揭示人在现代的异化的作品有(A C D)。

A《美国》 B《万有引力之虹》 C《变形记》 D《饥饿艺术家》

13、意识流作家伍尔芙的作品主要有(B C D)。

A《荒原》 B《墙上的斑点》 C《达罗卫夫人》 D《到灯塔去》

14、新小说的代表作家有(A B D)。A格里耶 B萨洛特 C西蒙 D布托尔

15、萨特的剧作有(A B)

A《苍蝇》 B 《禁闭 》 C《墙 》 D 《恶心》

16、海明威的著名作品有(A B C D)A 《老人与海 》 B《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

C《太阳照常升起 》 D《永别了,武器 》

17、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之后第一次没能按时起床,母亲,父亲和妹妹相继来敲他的门,他们的动机是:(D)A关心格里高尔的身体 B关心格里高尔的情绪 C催促格里高尔吃早饭 D催促格里高尔赶火车

18、作为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墙》的主要艺术特色是(B)A 典型化手法的运用 B冷峻真实的心理描写 C田园牧歌式的情调 D讽刺和滑稽交织的风格

19、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D)A阿斯图里亚斯.B 卡彭铁尔 C卢尔福 D马尔克斯 20、新小说的代表作品有(A B C D)A《风》 B《嫉妒》 C 《窥视者> D《橡皮》

21、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有(A B C D)A 《百年孤独》 B 《家长的没落》 C《霍乱时期的爱情》 D《>迷宫里的将军》

三、名词解释

1、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音乐、诗歌、戏剧、小说、电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成为表现主义的中心,到20年代,影响遍及捷、俄、美和北欧诸国,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艺术流派。表现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01年,它是当时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首次运用了“表现主义”这一术语,并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从而点明了这一流派最基本的艺术特征。表现主义有以下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

2、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收集了一些作家的小说片段,编成一个集子,书名为《 黑色幽默》。几个月后,另一位美国作家尼克伯克在《致命一蜇的幽默》的文章中,也把这一类型的作品称之为“黑色幽默”。实际上,“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在英语里,黑色常用来形容阴暗、神秘的事物,作为死亡的代名词。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故此,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作为一个流派,“黑色幽默”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小说具有寓言性。

四、简述题

1、《百年孤独》的主题是什么?

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百年”指历史。作者虚构的 马孔多是哥伦比亚乃至拉美的缩影。作者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百年历史,是一个循环反复过程。作者用意表明:拉美的百年历史并没有摆脱贫困落后和愚昧的困境,循环意味着停滞,拉美人民面临历史使命是寻找新的出路。

“孤独”主题。马尔克斯在写拉美历史时,更注意挖掘和表现拉美人民的精神生活。造成拉美人民的不幸和灾难,有外来的因素,也有本身存在的内部根源,尤其是人们精神上的原因。他把这种精神生活上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孤独。(可结合作品内容举例说明)

2、“黑色幽默”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答:⑴特殊的幽默风格。“黑色幽默”和传统的文学中的幽默不同。具体表现为使悲剧的内容采取了喜剧的处理手法痛苦和不幸也成了开玩笑的对象,即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⑵“反英雄”式的人物。这些反英雄形象怀疑和否定一切传统价值,但又有一定的追求。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⑶“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一改以往的叙事法,采用暗示,烘托,对比,比喻,象征等手法,给人一种扑朔迷离之感。⑷特殊的题材。如在科技领域发掘题材,或选择意义不明的,摇摆不定的来写。

3、为什么说“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上具有“魔幻性”?

答: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把幻想和现实,虚构和写实融为一体,成为它的基本创作方法,而且表现手法具有“魔幻性”。首先:这种“魔幻”性根植于拉美这块神奇的土地,是拉美的印加文化,阿兹台卡文化等传统文化观念的表现。其次:这种“魔幻”性还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诸多表现手法的影响,如荒诞,象征,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第三:该流派还常用一种“陌生化”技巧。第四:神话化也是常用的一种创作原则。

4、简述卡夫卡创作特色。

答:①具有整体暗示象征特征。只有透过文字表面及虚幻离奇情节,才能把握卡夫卡的思想脉搏。如《城堡》中那个时隐时现,神秘莫测的城堡,是专制政权官僚机构的象征。象征专制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②荒诞。这主要是指那些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如《变形记》中人忽然变成甲虫。这些看似荒诞的事,都源于作者“世界是荒诞的”这一基本信条。③独特的讽刺。卡夫卡的讽刺主要产生于对现实荒诞性的揭示。如《审判》中的K越是挣扎,陷得越得越深。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意外地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④叙述简洁、平淡。卡夫卡小说放弃细腻繁琐的描写,采用简洁、平淡冷漠笔法写。这恰当地表现了主人公痛苦、困惑,更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叙述风格。

5、《百年孤独》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作者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创作原则,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地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使读者从这种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画面中,获得一种“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艺术感受。小说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⑴现实主义的现代主义相结合。作家把现实怀神话、传说、梦幻杂糅在奇谲多变的情节发展之中,打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人间与鬼域的界限,置人物于更广阔的天地中,使人物、事物具有跨时空的更大容量。小说写出了拉丁美洲与世隔绝、愚昧落后的历史真实。⑵象征、暗示手法的大量运用。如全村得健忘症,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在各种物品上贴上标签。这类例子很多,作家这样写的目的是暗示大家要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

6、简述作品《恶心》中的“荒诞体验”。

答:《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它采用日记体叙述,主人公洛根丁回国后为了创作到图书馆工作的经历。有一天他对图书馆中的所见所闻感到恶心,有了无以名状的恐惧迷惘,觉得人们空虚无聊,孤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陌生,世界荒诞无比。小说通过洛根丁的复杂心理及丰富的感情变化,阐明了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这一存在主义的论断。洛根丁对世界的厌恶感,恐惧感,陌生感和孤独感正是二战前夕欧洲阴云密布,灾难将临的社会形势的反映。《恶心》的问世及成功,标志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体系的确立。

7、简述存在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答:⑴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体现“文”“哲”一体的特点。萨特、加缪的许多小说是“荒谬世界,人生痛苦”的哲理形象化。萨特的“境遇剧”多是“自由选择”的哲理图解。⑵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萨特的名剧《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写成,《苍蝇》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恶心》在很多地方用意识流技巧.加缪的《局外人》则是传统手法和现代派手法并用。

8、《鼠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加缪创作的作品《鼠疫》,虽然是虚构的鼠疫之战,但被认为比萨特的《恶心》更具有经典意义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其中涉及的道义,政治,哲学有象征意义。A以鼠疫象征法西斯势力对各国的侵略。B以鼠疫流行的奥兰城象征受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法国。C以市民的抗鼠斗争象征法国人民犯法西斯斗争的伟大历程。D以里厄医生自我牺牲行为象征法国抵抗战士的斗争精神。

9、简述萨特存在主义戏剧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境遇”二字.它们不是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给人物 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就是说,要在戏剧舞台上展现人物的境遇,以及在特定的境遇中,剧中人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因此,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如作品《禁闭》《墙》等都是在特定的“境遇”中发生的。

10、简述海勒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

答:海勒小说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海勒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黑色幽默中影响最大,成为这一流派的支柱。他注意发掘社会重大主题,揭示现代社会中使人受到摧残和折磨的异己力量,具有象征意义。他的创作方法往往是以超现实而不是从写实的角度出发,经常以夸张的手法把生活漫画化,表现了一种和写实性质的真实完全不同的真实,他又 善于把令人发指的暴行和难以忍受的痛苦写成笑话,但作品的基调是绝望的,排斥任何具有正剧含义的光明的圆满的结局。他在表现现实时有愤怒,但他用解嘲的态度减轻痛苦,以无可奈何的心情接受既成的现实,但并没有想改变这个世界。

11、简述新小说派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⑴表现在对巴尔扎克以来的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质疑和反叛。认为传统小说反映的真实只是一种肤浅的真实,无法揭示一个客观世界。⑵艺术观念上新小说派作家极力主张文学应该客观摹写现实,要求精细地如实地反映外部世界,而抛弃作家的主观思想,见解和议论。⑶他们不在探索小说的意义,要消解深度,写“表面小说”。⑷要求瓦解叙事。打破传统的完整的叙事方式,小说的表现方式为“现在进行时”。新小说家主要热衷于探索没有被别的小说家实践过的小说形式和主题,而对传统小说一概否定。

五、综述题

1、《尤利西斯》艺术特色。

答:⑴《尤利西斯》标志着乔伊斯意识流动技巧的成熟和完善,在小说的形式和结构上堪称一场革命,被称为“意识流”的百科全书。整个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和逻辑联系。作者使用交错型的意识流,互相交织,体现三个人物的复杂思想变化过程。⑵《尤利西斯》的特点还表现在作者对内心独白的系统运用上。⑶《尤利西斯》还运用了类比和象征的手法。⑷《尤利西斯》集多种文体之集大成,还运用多种语言,独创一些词汇。⑸《尤利西斯》的结构很奇特。作者试图通过各章的不同重点各自构成一个整体,然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整体。

2、比较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各种以悖逆传统文学为共同特点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⑴从哲学思潮、社会思潮看,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反理性主义,非理性化特征。反对用理性来认识事物,主张靠一种直觉。现代主义作家热衷于潜意识、性本能、梦境幻觉、自动写作,意识流方式展示内心心理。⑵从文艺表现的内容看,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人性异化,非人化现象。⑶从作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态度看,传统与现代主义作家都要反映现实描写社会,但具体表现不一样。如传统的作家,批判人性丑恶、金钱的罪恶。现代主义作家从个人角度、从局外人身份,对社会作笼统的攻击,给人以无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同时又是对社会的全盘否定。⑷从文学艺术观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是以表现论为基础的,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有两种倾向:

一、是注重表现。

二、是主体客体化。而传统文学强调,文学要再现和模仿生活。⑸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创造,追求形式主义倾向他们对艺术形式和技巧进行大胆的革新与创造,敢于标新立异,表现反传统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首先,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他们猛烈抨击不人道的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对人的异化,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同情受侮辱损害的下层人民,同情无产阶段级革命,向往没有人压迫人的美好未来。其次,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以现实的、具体的、变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为描写对象,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底蕴,进行真实的审美反映。第三、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20世纪的现实主义跟传统现实主义的较大差异,就在于突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和精神探索的描写。第四,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理性信念的失落是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一类是正面人物,他们有对生活目标的执著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内心世界复杂。另一类是有缺陷有弱点的普通人,但他们是好人,是实实在在地干了不少被人忽视、被人不屑却有益于社会的事,世界正是由他们组成的。

3、概括《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内容,并分析说明该作品如何体现了 “黑色幽默”的特点?

答:美国作家海勒于1961年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轰动欧美文坛的小说。它以其独创性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小说写的是美国一支空军内幕。主人公尤索林要求停止飞行复员回国的斗争经历。但空军大队指挥官卡斯卡特一次次任意提高执行任务的指标,致使飞行员各个得了恐惧症。尤索林装疯,军规规定,疯子可以停止飞行,但又规定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军规的附带的条件:凡是能提出条件的人就证明不是疯子。所以尤索林只能继续飞行。军规还规定飞满32次的人可以不在执行任务。但军规的附带的条件是停止飞行前不能违反上级命令。尤索林终于明白了军规是一个圈套,于是驾机逃到瑞典。小说至始至终笼罩在军规的阴影之中。这军规就是军队官僚机构。这军规象征着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以及有理性的荒诞。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典型地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特点。首先,小说结构散乱。作者采用的是一种类似戏剧“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全书42章,有37章以人物姓名或称呼为标题。每一章又重点写一个人物,然后以主人公尤索林贯穿起来。从叙述方式上看,全书只是以若干小故事小情节若断若续地进行拼贴,而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其次,小说是一出疯狂的喜剧。这部小说的喜剧色彩非常浓,夸张变形的幽默讽刺死亡的恐惧、对疯狂世界的绝望态度,都使人心情沉重。

4、论述《日瓦格医生》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内涵。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篇5

一、概述:现实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Realism)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是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是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通常现实主义也称为批判现实主义。西方语汇中并没有“批判现实主义”一词,这个词由高尔基提出。主要是因为现实主义文学对现存秩序具有强烈的揭露性和批判性,所以又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关于批判现实主义的论述 1934年,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和青年作家谈话》两篇文章中谈到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论述批判现实主义的错误

第一、抹煞了文学艺术的独立性,使文学依附于政治。

第二、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彻底批判的程度:批判的现实主义是“说明资产阶级的发展和瓦解过程的文献。”这种提法提前了资产阶级的发展阶段,拔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第三、混淆了阶级成份,认为现实主义作家是“资产阶级叛逆者”、“浪子”、“多余的人”、“毁灭了的贵族”等,由此引出批判现实主义是“浪子文学”,“多余人的个人创作”。

“批判性”并非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唯一特性,也并非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最根本特性。用“批判现实主义”概念称呼以司汤达、巴尔扎克为代表的早期现实主义较为科学。以勃朗特、狄更斯为代表的是“理想现实主义”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代表的是“探索的现实主义”。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1、价值观的转变以及务实的社会风气

2、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3、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思想特征

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艺术特征

一、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表现上的客观性,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二、题材的现实性。

三、细节描写的精确性

四、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五、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四、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1、法国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司汤达的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福楼拜

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

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艺术主张:

1追求真实性

2追求客观态度

3追求艺术美 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莫泊桑是福楼拜的弟子,也是继福楼拜后法国文坛上的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羊脂球》

小仲马,代表作《茶花女》 都德

都德19世纪后期一位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 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月曜日的故事》(《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2、英国文学

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色彩较强。

“一派出色的小说家”:狄更斯、萨克雷、夏绿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

萨克雷

萨克雷(Wiiliam · Make peace ·Thackeray 1811~1863)

 是一位讽刺作家,他认为道德训诫是作家的重要职责。他善于描写社会中、上等阶层人与人之间风雅而又虚伪的关系。代表作《名利场》

名利场

《名利场》(1848)以 19世纪20年代为背景,小说的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正好说明了在这个被金钱权势挤压下的名利场中正面人物的丧失,金钱才是真正的主人公。

英国女作家

19世纪的法国文坛,唯一知名的女性作家是浪漫主义小说家乔治·桑,她用这个男性的笔名载入文学史册。

英国在19世纪,涌现出一批女小说家,奥斯丁、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爱略特。

奥斯丁

奥斯丁(Jane Austen,1775 -1817)

奥斯丁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小说家,她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小说家的桥梁。《理智与情感》 《傲慢与偏见》

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简·爱》(1847)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呼啸山庄》(1847)安妮.勃朗特(Anne Bronte,1820-1849)《艾格丽丝·格雷》(1847)三姐妹都用中性的笔名发表小说。

《简·爱》

《简爱》(Jane Eyre ,1847)

夏洛蒂的代表作,也是夏洛蒂自传性的作品。简·爱的平等宣言 

艾米莉·勃朗特 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主人公: 希刺克厉夫 凯瑟林

盖斯凯尔夫人

盖斯凯尔夫人(Mrs Gaskell,1810-1865)

盖斯凯尔夫人以性情温柔著称。22岁时与曼彻斯特的牧师盖斯凯尔结婚。她的小说都是在丈夫鼓励下写成的。

盖斯凯尔夫人共创作6部长篇,《玛丽·巴顿》(Mary Barton,1848)是她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她在小说中描写了19世纪40年代曼彻斯特无产阶级的生活。她不仅描写了产业工人苦难的生活情况,而且也描写了产业工人苦难的生活情况,而且也描写了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宪章运动在小说中得到反映。哈代

托玛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于英国多塞特郡,年轻时继承父业。当过几年建筑师,不久从事文学创作。作品中较重要的是他称为“性格和环境的小说”的几部长篇,其中较优秀的有《德伯家的苔丝》(1891)及《无名的裘德》(1895)。

德伯家的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1891)描写贫穷的农家女子苔丝一生的遭遇。她渴望凭自己的劳动过日子,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却接二连三地受到沉重的打击。哈代对苔丝寄予深厚的同情,认为她是无罪的,是个受难者。他把这样一个犯了“奸淫罪”和“杀人罪”的女子称做“一个纯洁的女人”,并用这一称号作为本书的副标题。

3、俄国文学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

1、贵族革命(时期(1825——1861),这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和确立的时期。

 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别林斯基等人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莱蒙托夫

俄国著名诗人,他在其现实主义代表作《当代英雄》中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

诗人殒没了!——光荣的俘虏—— 他倒下了,为流言所中伤,低垂下高傲的头颅,胸中

带着铅弹和复仇的渴望!…… 诗人的心再不能够容忍 那些琐细非礼的侮辱了,他起来反抗人世的舆论,依旧是匹马单枪……被杀了!被杀了!……到如今哀泣悲痛、怨诉的剖白、辩解的空谈、空洞的赞扬,又有什么用? 命运最后的决定已宣判!不正是你们首先凶狠地 迫害他自由勇敢的天才、而你们自己只为了寻欢取乐 把隐蔽的大火煽扬起来?

好了?你们称心了……——他已经 不能忍受这最后的苦难: 稀有的天才火炬般熄灭,壮丽的花冠也已经凋残。果戈理

40年代,果戈理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俄国现实主义。

冈察洛夫

冈察洛夫(1812-1891)是50-60年代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反映俄国社会的变化。他的代表作《奥勃洛摩夫》是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的同名主人公奥勃洛摩夫也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形象。

奥勃洛摩夫:继奥涅金、毕巧林、罗亭等人之后的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别林斯基

著名文艺评论家

主要文学评论文章有:《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先生的中篇小说》、《一八四六年俄国文学一瞥》等。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1861—1895)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全面繁荣的时期。平民知识分子“新人”形象逐步取代贵族“多余人”形象。

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享有世界盛名,被誉为19世纪俄国文坛“三巨头”,车尔尼雪夫斯基 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一1889)是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作家。

《怎么办》

—新人的故事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创作活动。早期作品以《猎人笔记》最为优秀。

屠格涅夫在整整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过不少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剧本和散文诗,但最重要的是《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和《处女地》等六部长篇。“新人”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贵族知识分子逐渐被平民知识分子取代,文学中“新人”形象取代了“多余人”形象;

所谓“新人”,指的是平民知识分子,他们出身低贱,有革命理想,有坚实行动,尊重友谊、爱情等;

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塑造了许多“新人”典型。屠格涅夫创作的艺术特色: 屠格涅夫善于捕捉人物内心的瞬间变化,以描写“心理活动的结果——人物的行动”,卓有成效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屠格涅夫以抒情大师而著称,西方人把他的现实主义称之为“诗意的现实主义”。屠格涅夫还有一个主要特色就是简洁。

3、无产阶级革命时期(1895——1917)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衰落时期。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与俄国解放运动密切联系,批判锋芒主要针对沙皇专制统治和封建农奴制 富于讽刺性

文学理论和文艺批评与创作密切配合

4、东欧、北欧的现实主义文学 安徒生,世界著名童话作家 《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 易卜生

挪威的易卜生是北欧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重要作家,他的“社会问题剧“不仅在欧洲引起巨大反响,而且大大推动了欧洲戏剧的革新和发展.代表作《玩偶之家》 勃兰兑斯

丹麦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和文学史家,他的名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推动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比昂松

挪威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因其在戏剧方面的杰出成就,获1903年诺贝尔文学奖。

5、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80年代才真正形成。

50年代的废奴文学以反对美国南方的蓄奴制和反映黑人悲惨生活为主要内容,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斯托夫人的《汤姆大伯的小屋》。斯托夫人

 斯托夫人(1811—1896)是美国小说家,斯托夫人耳闻目睹黑奴受到南部奴隶主摧残和迫害的情景,与其丈夫和兄弟参加废奴运动,并开始写反对奴隶制度的小说。其代表作《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发表以后影响很大,推动了当时蓬勃发展的废奴运动。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美国(亦有人认为他是英国作家)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作家,他吸取乡土小说的某些表现手法,为美国民族文学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文学中的林肯”。欧·亨利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代表作品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等。杰克·伦敦

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 篇6

学习重点:本章的学习,应主要了解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特征;各国文学的发展情况。本章的重点作家是拜伦、雨果和普希金。关于拜伦,应了解拜伦的思想创作与时代环境的关系、各个阶段的重要作品和他创作的意义,同时应重点了解《东方叙事诗》及其“拜伦式英雄”形象、《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的思想内容和主人公形象,着重掌握其代表作品《唐璜》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其艺术特征。关于雨果,我们应了解雨果复杂的思想经历对他各个时期创作的影响,注意他在反对古典主义中的重要作用;了解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特点、积极意义及其局限。对雨果的作品应重点掌握《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特别是《巴黎圣母院》的主要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尤其是其对照的美学原则的运用。关于普希金,应了解普希金的创作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其创作经历的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意义及其思想艺术价值。

第一节 概述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曾经是席卷全欧洲的文学思潮。它产生于18世纪末期,并很快风靡欧美各国,既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回应,也是对古典主义文艺思潮过于压抑自我、克制情感的一种反叛。

一、产生背景

(一)政治经济基础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并且鼓舞了欧洲的许多国家加速了反封建的进程。但是革命后出现的局面却并非人们所期望的。在法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虽已确立,资本主义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其政权形式和政治体制频繁更迭,各阶层的社会地位也多次变迁,因此,社会矛盾极其复杂和尖锐;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金融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矛盾,劳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德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使得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但整个国家仍然处于分裂和落后的状态;在俄国,统治阶级对内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对外进行扩张,并且镇压法国革命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国内农民革命风起云涌,革命贵族十二月党人也举行了起义„„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现实引起了人们普遍失望的情绪,浪漫主义由此而产生。

(二)思想理论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同浪漫主义文学关系密切。在当时,德国的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十分流行,他们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天才、灵感以及人的理性自由和精神力量,从而对浪漫主义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感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但不主张政治斗争,幻想通过阶级调和、阶级互爱来代替社会斗争,消灭阶级对立,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他们的思想对浪漫主义否定现实、憧憬未来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文学基础

浪漫主义的产生有其坚实的文学基础。法国作家卢梭崇尚自然,主张个性解放、自由想象、直抒胸臆,写下了著名的小说《新爱洛伊丝》;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强调感情的力量,同情农民的贫困,诅咒炫耀门第和权势的人,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绪;德国的歌德提出“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认为古典诗和浪漫诗的基本区别是客观和主观的区别,而席勒也阐述了“素朴的诗”(古典主义)和“感伤的诗”(浪漫主义)的区别在于“尽可能完美地模仿现实”和“把现实提高到理想”„„这些都对浪漫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主要特征

浪漫主义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的政治经济基础、思想理论基础和文学基础的诗歌流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偏重表现主观理想,抒发个人情感

黑格尔曾经说过:“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浪漫主义作家由于不满现实,将崇高的精神生活看作是同鄙俗的物质生活相对抗的有力武器,因而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来表现主观理想。他们进行创作时往往不是根据客观存在的现实,而是根据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来写的,按照茹科夫斯基的话来说,浪漫主义诗人是“透过自己心灵的棱镜”来看待生活的。因此,他们感到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诗歌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将情感、想象和创作自由放在首位,强调“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是“对理想真理的探索”(乔治•桑)。

(二)歌颂大自然,诅咒城市文明

资本主义发展物质文明的结果之一便是城市的工业化,这种现象令浪漫主义感到十分厌恶,他们响应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将现实的“丑”和大自然的“美”来对比,极力讴歌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大自然在他们的眼中是无所不在的神,是精神的避难所,因此常常作为精神的某种象征而出现,寄托着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的诅咒和对自由的憧憬,例如,普希金的《致大海》,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三)重视民间文学

浪漫主义作家认为民间文学没有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继承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语言淳朴、通俗易懂、形式自由等特点,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同时也有利于唤起被压迫民族的觉醒,因此他们对民谣和民间传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内容到形式都加以借鉴,对浪漫主义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追求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为了打破古典主义文学日益显现出的僵化与沉闷,浪漫主义作家喜欢选取古代或异域的题材,通过对比、夸张、巧合的手法,描述离奇的情节,塑造超凡脱俗的人物形象,以达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这一点在雨果的创作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三、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一)德国文学

18世纪末,浪漫主义文学最先出现在德国。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一般分为早期浪漫派、中期浪漫派和后期浪漫派三个阶段。

1789年,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代表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与他的弟弟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一起在柏林出版了《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由此形成了一个以他们为核心的文学中心,史称早期浪漫派(或耶拿派)。他们提倡个性解放、创作自由,主张“诗人要凭兴之所至,不受任何狭隘规律约束。” 早期浪漫派的另一重要作家诺瓦利斯(1772—1801),原名弗里德里希•莱奥波尔德•封•哈登贝格,是浪漫派理论的主要实践者。他的代表作《夜颂》(1800)共分六章,包括一些诗和散文片段,是他深情眷恋的未婚妻和他笃爱的哥哥几乎同时病逝之后写成的,诗人处在精神危机之中,只能在主观幻想中寻求理想和美的境界。

1805年,拿破仑的军队占领了德国,一些浪漫派十分关注民族的命运,他们聚集在海德堡,共同出版了《隐士报》,并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史称后期浪漫派(或海德堡派)。后期浪漫派诗人的主要代表是阿尔尼姆(1781—1831)、布仑坦诺(1778—1842)和格林兄弟。阿尔尼姆和布伦坦诺共同编辑写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雅科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俩共同编写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为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霍夫曼、沙米索和海涅是后期浪漫派的代表。霍夫曼的作品想象力丰富,擅长心理分析,具有神秘、怪诞的色彩,后世的许多作家,如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爱伦•坡、波德莱尔等都受到过他的影响。代表作《小查克斯》写的是一个丑陋的侏儒靠着三根魔发到处招摇撞骗,最后终于垮台的故事,对当时的德国现实作了犀利的讽刺。

沙米索既是诗人,又是作家。他的代表作中篇童话体小说《彼得•史勒密奇遇记》(又译《影子的故事》)写的是贫穷的市民彼得•史勒密出卖自己的影子给魔鬼,换得一个能够获得财富的幸福袋,结果不仅没有得到幸福,反而招致很多烦恼,最后,他扔掉幸福袋,得到一双神鞋,在研究大自然中找到了真正的幸福。海涅也是在浪漫派的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的,他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诗歌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以抒情诗为主,代表作为《歌集》,主要抒写爱情带来的欢乐和痛苦以及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有不少抒情诗被作曲家谱成歌曲,在世界各地广为传唱,如《乘着歌声的翅膀》、《罗累莱》、《你好比一朵鲜花》等。政治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是海涅最重要的作品,将诗人1843年在汉堡的所见所闻以梦幻的形式表达出来,揭露和讽刺了德国的专制制度,同时也表达出对人类前途的希望。

(二)英国文学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其主要成就体现在诗歌方面,先驱人物是彭斯和布莱克。第一代浪漫主义的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柯尔律治(1772—1834)和骚塞(1774—1843)。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城市文明毁灭了人类天性,造成尔虞我诈和自私倾轧,只有重新回到大自然中,才能恢复人与人之间的纯朴关系,使社会健康发展。因此他们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讴歌平凡、古朴的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描写神秘离奇的情节和异国风光。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合作出版了《抒情歌谣集》,这本集子的出版标志着华兹华斯诗歌创作已趋成熟。1880年该书再版时,华兹华斯写了一篇序言,系统地阐述了他们对诗歌的主张。这部诗集和这篇序言从诗歌的实践到理论,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新时代。在序言中,华兹华斯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但这种感情又是“经过在宁静中追忆的”。诗的内容应是“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景”,诗的语言在运用时要能给普通事物以“想象力的色泽”,诗人应当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卫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在诗歌创作上,华兹华斯实践着他的理论。他的诗大多歌咏自然,语言质朴无华,意境清新深远,形象生动感人,代表作主要有《丁登寺赋》、《序曲》、《不朽的征兆》、《孤独的收割女》、《杜鹃颂》等。

柯尔律治的诗作不多,主要有长诗《古舟子咏》、《克里斯特贝尔》和《忽必烈汗》,其特点是节奏鲜明,情感跌宕起伏,想象力丰富,具有超自然的神秘色彩。《古舟子咏》(又译《老水手谣》)是柯尔律治留下的唯一完整的长诗。诗中讲三位青年应约参加婚礼,其中一位在途中被一位老水手拉住,听他讲自己航海的经历。老水手说他的船一开始顺利航行,后遇到浓雾飞雪,一只信天翁给他们带来了平安,而老水手却在一种不可解的冲动下射死了这只吉祥鸟,于是大自然开始惩罚他们,南风把船送到赤道下困住,船上的人都陷入极度的干渴中,这时,老水手看见一条船的残骸驶来,上有两位女子骰子赌输赢,一个是“死亡”,一个是“死中生”,结果“死中生”赢了,她要下了老水手,于是别的水手都死了,唯独他活了下来,老水手感动于神的怜悯,为美丽而快乐的生物祝福。在他一觉醒来之后发现露水和雨水都降临了,死去的同伴们忽然能站起来操作,船儿又顺利前进。不过后来又经历了一次曲折,赎罪的过程才完结。最后,老水手告戒婚礼客:“热爱一切大小生命,祈祷才有效力。”青年听后,无心赴宴,他变得“更严肃,也更聪明了”这首长诗主题深刻,在道德、宗教、艺术、心理、环保等方面给读者以启示。

1817年,柯尔律治发表了关于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著作《文学生涯》,在这本书中,他强调了想象的作用,认为“诗的天才以良知为躯体,幻想为服饰,行动为生命,想象为灵魂。想象与幻想的区别在于:“想象是一切人类知觉的活力与原物力”,是一种重新创造,而“幻想实际上只不过是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秩序的拘束的一种回忆。” 优秀的诗人才有想象力,普通的诗人只有幻想。这些理论对英国浪漫主义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是拜伦(1788—1824)、雪莱(1792—1822)和济慈(1795—1821),他们的诗歌对其他各国的浪漫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波西•比希•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卓越诗人,他具有叛逆精神,一生追求理想、追求真理。他的诗作语言朴素、想象丰富、音韵和谐,抒情性强,大多以自然、爱情和政治自由为题材,在诗中,他追求纯洁高尚的爱情,为被压迫者鸣不平,支持妇女解放运动,憧憬着一个充满光明与自由的理想社会。其代表作主要有《西风颂》、《致云雀》、《麦布女王》、《伊斯兰起义》等,而最能体现其思想精髓的当属《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该诗剧分四幕,写的是为人类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受天神朱庇特惩罚,被绑在高加索的山崖上,后来冥王击败朱庇特,大力士赫拉克勒斯使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整个世界沐浴在一片爱的曙光中。雪莱在浪漫主义理论上也有所建树,他的文艺思想主要体现在《伊斯兰起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等作品的序言以及长篇论文《诗辩》(1821)中,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济慈(1795—1821)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向往古代希腊文化,幻想在永恒的美的世界中寻找安慰。他的诗歌形象生动、想象丰富,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和立体感,渗透出对自由的热爱,对真美的追求。其代表作有《希腊古翁颂》、《夜莺颂》、《秋颂》等,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诗人对美的向往。丁尼生、布朗宁、王尔德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受到过济慈诗歌的影响,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闻一多亦是他的追随者。

司各特(1771—1832)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同时也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他同彭斯一样热爱苏格兰的民间文学,于1802至1803年间编印了三卷《苏格兰边区民谣》。他的长篇叙事诗主要以苏格兰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为题材,代表作为《玛密恩》(1808)。他的历史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对话生动传神,将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一炉,对后世的许多作家,如萨克雷、狄更斯、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等都产生过影响,代表作主要有《艾凡赫》(1819)、《昆丁•达沃德》(1823)。

(三)法国文学

法国的浪漫主义形成于1820年左右,其先驱人物是夏多布里昂和斯达尔夫人,夏多布里昂以英国湖畔派诗人为师,斯达尔夫人则以德国文学为楷模,分别将英、德浪漫气质引入法国,在德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阿达拉》(1801)的问世,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阿达拉爱上了青年夏克达,但是由于阿达拉是基督教徒,夏克达是异教徒,他们不能结合,最后,为了不背叛上帝,阿达拉服毒自杀,临死前她叮嘱爱人日后要皈依基督教,并约定死后在天国相见。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说《勒内》是《阿达拉》的续篇,写的是法国贵族青年勒内刚一出生,母亲就去世了,家人都嫌弃他,只有姐姐亚美丽和他相依为命。后来,姐姐又坚决要求出家修行。当勒内送她进修道院落发的那一刻,她吐露了真情:原来,她对弟弟产生了爱情,因此两人必须分手。从此勒内孑然一身,孤独忧郁,到处漫游,曾经远涉重洋,逃到美洲原始森林中寻找安慰,最后在基督教中找到精神的归宿。这部作品发表后影响很大,忧郁被称为勒内式的“世纪病”,因此勒内是欧洲文学第一个表现出“世纪病”特征的浪漫主义“英雄”的形象。

斯塔尔夫人的论著《论文学》(1800)和《论德国》(1813)为法国的浪漫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两部著作中,她分析了文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确立了社会学文学批评的方法,开启了法国实证主义文学批评的传统。她将欧洲文学明确划分为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两大类: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诸国文学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兰西文学属于南方文学;英国、德国、丹麦和瑞典的文学则列入北方文学。在这里,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是作为古典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同义语出现的。通过对两种文学的比较,她态度鲜明地赞美北方文学是“土生土长的文学”,是有“无穷无尽的灵感源泉”的文学,是“唯一可以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文学”,对法国浪漫主义最终战胜古典主义,走上历史舞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的两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黛尔芬》(1802)和《柯丽娜》(1807)描述的是才华出众、追求个性解放与爱情幸福的女性被社会偏见吞噬的悲剧命运,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了她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善写爱情和自然,他的《沉思集》(1820)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篇之作。另一位诗人阿尔弗雷•德•维尼(1797—1863)以写哲理诗著称。他的《古今诗集》(1826—1837)、《命运集》(1864)宣扬孤傲坚韧的精神,表现出不满现实、悲天悯人的思想。在他的后期诗作里,对未来的憧憬处处可见。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也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他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1827),成为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剧本《欧那尼》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详见专节)

乔治•桑是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她感情丰富,热爱大自然,喜欢用理想主义的目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特别是在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后,她的小说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闪耀着乐观、明快的色彩,主要作品有:《康素爱萝》(1842—1843)、《安吉堡的磨工》(1845)、《魔沼》(1846)。

(四)俄国文学

19世纪初,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茹科夫斯基是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第一位抒情诗人,他的诗歌受感伤主义思潮的影响,充满神秘色彩,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对俄国诗歌的形式和格律的革新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发挥了重大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把俄国浪漫主义文学引上了为人民解放运动服务的道路,创作了大量富于革命激情和爱国、民主情绪的政治抒情诗。他们的创作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常借历史人物和民间传奇抒发自己的献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理想。30年代,莱蒙托夫继承了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创作出一系列谴责专制暴政,追求个性解放的诗篇,如长篇叙事诗《童僧》(1839)和《恶魔》(1829—1841)。在小说《当代英雄》中,他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的第二个多余人形象毕乔林。

(五)东欧文学

在德、英、法首先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迅速传播到欧洲各国,终于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全欧性文学思潮。在东欧,浪漫主义的兴起与19世纪初蓬勃开展的民族复兴、民族解放运动有密切联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和鲜明的民族色彩,出现了以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他们的诗歌不但具有鲜明的爱国民主思想倾向,而且富于民族特色和民间文学色彩,生活气息浓厚,抒情性强,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中别开生面。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先人祭》第三部抨击沙皇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揭露波兰贵族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颂扬了爱国志士的顽强斗志。裴多菲的叙事诗《雅诺什勇士》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英雄,反映了匈牙利人民的希望和要求。《自由与爱情》是诗人歌颂自由的最强音,在世界各国人民中代代相传。

(六)美国文学

19世纪上半叶,年轻的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日益高涨,一些以美国为背景、美国人为主人公的作品开始出现,初具美利坚民族的特色。“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1783—1859)致力发掘北美早期移民的传说故事,他的《见闻札记》(1819—1820)开创了美国短篇小说的传统。库珀(1789—1851)在《皮袜子的故事集》中以印第安人部落的灭亡为背景,表现了勇敢、正直的移民开辟美国文明的途径。诗人布莱恩特(1794—1878)是美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有“美国的华兹华斯”之称。他笔下的自然景色,完全是美国式的,他歌颂当地常见的水鸟和野花,而且通过它们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爱伦•坡在诗歌、短篇小说和理论批评方面达到新的水平,标志着民族文学的多样性和在艺术上的发展。他的诗歌既优美又神秘莫测,词藻华丽而又极富韵律感,著名的《乌鸦》一诗就是其中的代表。法国的象征派诗人受坡的诗歌和意象的启发并以他的诗歌为范本,创造了现代“纯诗歌”的理论。除此之外,坡还是美国哥特式小说和侦探小说的创始人,作品描写超自然的恐怖、神秘和怪异等。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厄舍古厦的倒塌》(1839)、《黑猫》(1843)等。其小说的特点是,故事情节富于戏剧性,注重细节描写,推理合乎逻辑。坡的文艺理论著作有《创作哲学》(1846)和《诗歌原理》(1850)。他认为文艺创作应当以美为目标,写诗应该注重用词、格律和结构的严整。

在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爱默生和梭罗等超验主义理论家提出了浪漫主义的主张。他们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觉的意义,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回归大自然。这些因素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构成了其争取个性自由和歌颂精神解放等特点。

霍桑(1804—1864)美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他的创作主要有短篇小说《重将一遍故事》、短篇小说集《古屋青苔》(1846)和四部长篇小说:《红字》(1850)、《七个尖角阁的房子》(1851)、《福谷传奇》(1852)和《玉石雕像》(1860)。霍桑受了英国“哥特小说”的影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着重描写超自然的、怪诞恐怖的现象,并擅长心理分析。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篇7

1 文学翻译与“选择–顺应”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 其选择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 主要原因在于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协商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 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语言的顺应性则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出灵活的变通, 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特性 (Verschueren, 1999:173) 。语言的这三种特性互相联系, 密不可分, 构成语言运用的基本要素。其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过程的目的和根本, 在可能的范围内灵活的选择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

由于在翻译过程中涉及到语言、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 译者如何准确地理解文本语言及其选择翻译策略?译者在进行语码的选择和顺应的过程中是否受到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我们就需要对维索尔伦的语言选择论中核心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以适合对文学翻译的相关研究。“变异性:界定译者对原文意义、目的语语言选择可能范围的语言特征。协商性:对原文意义和相应的目的语语言的选择是根据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原则和策略来进行的语言特征。顺应性:使译者得以从范围不定的语境中对原文意义进行可协商性选择, 以及在目的语语言的一系列范围不定的可能性中, 进行可协商的语言选择, 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语言特征。” (李占喜, 2009:91)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具备较强跨文化意识的译者应该发挥主体作用对目的语语言进行选择和顺应。而翻译过程中的顺应就是指译者选择目的语语言以阐释源语文化, 同时译者的思维运作及翻译活动应顺应源语和目的语两者的认知环境。由此, 文学翻译的过程可看作是译者在双方认知语境中进行目的语选择来阐释源语文化的过程。

2 顺应论下解读中国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变迁

在中国翻译史上,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西方文学翻译具有特殊意义。在这个时期, 西方文学翻译掀起了第四次翻译高峰, 引进了政治和文化思潮, 在翻译实践领域中加强文化意识、在翻译理论层面上树立文化观念, 推动着文学翻译研究向广度和深度前行。该文拟从顺应理论的三个层次来解读20世纪下半叶中国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变迁, 即:语境关系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2.1 语境关系顺应

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 (曹悦, 2010:163) 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顺应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语境, 也就是说, 要顺应不同文化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方式等等。这些因素会影响着译者对翻译的认识和理解, 制约着译者对翻译的主题和策略的选择。

2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选择较为开放、西化, 其表现在:社会生活小说和爱情小说占较大比例, 这类主题的选择是顺应这段时期的社会文化因素的结果。建国初期, 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西方文学翻译大多为俄苏文学作品。大量与“本土利益”相符的作品涌进, 高尔基的作品最为典型, 少量英美文学作品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阴暗面的才得译介。文革时期, 中国经历了一次大的文化浩劫。新时期初期提倡“解放思想”、“学习西方”。当时在中国相对多元的文化中引进了主题各异的西方文学作品, 我国的翻译工作者开始着重于那些能揭示人性、倡导人权的作品的译介。以“人”自由解放为突破口, 关注个人存在和社会生活, 在这种特殊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下, 爱情小说和社会生活小说作品的译介就不足为奇。“社会生活小说和爱情小说的大量译介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二十世纪末期我国文学对社会问题和人的进一步关注, 出于对极左思想的反叛而再次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主题思想意识。” (姜秋霞、刘全国, 2005:69)

此外, 西方文学翻译中的主题演变是译者对所译作品认知顺应的结果。建国初期, 达到文学翻译发展的高潮, 具有代表性的译者:傅雷和钱钟书, 傅雷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观, 钱钟书提出了“化境”说。符合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标准, 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中国翻译理论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的特色。后期时许多西方译作都有了复译本, 译者力图接近原文, 再现原文的全貌, 如《简爱》、《飘》等等。综上所述, 2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演变是译者对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及翻译活动的认知顺应的结果。

2.2 顺应的动态性

作为维索尔伦顺应论的核心概念, 其动态适应性主要体现:1) 与时间的密切关系。目的语语言的产生和源语语言的理解会因时间差异而出现一定的变化, 时间因素也会促使人们在使用目的语语言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2) 与语境的密切关系。根据动态的语境来选择, 与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他们自己的认知心理有关。

2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重心从教育和政治为主要题材的小说转移到社会生活、经济、法律类小说。20世纪后期, 由于大众“强国富民”的愿望和文化学术界提倡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思想, 我国翻译者投入到大量的国外著作的译介, 其主要涉及经济、文化、法律、科技等各个方面。这一主题的变迁是译者对时间因素动态顺应结果。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政治意识和认知心理, 对于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选择也有所差异。时间因素会促使译者在西方文学主题选择上做出调整和顺应, 其结果又加速这一时期主题的变化和发展。

语境因素对西方文学翻译主题的选择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译者须根据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社交关系和认知结构做出动态顺应, 从而有目的地选择源语文本和翻译策略, 这一翻译活动涉及译者的心理认知对社会文化语境动态适应。

2.3 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程度

翻译中的语言顺应过程意识突显主要涉及翻译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翻译目的指译者对译文整体以及其中任何语言单位的功能和效果的期望。它并非一成不变, 既影响着具体的翻译活动, 也受顺应实现可能性的制约。此外, 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规范也会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黄小松, 2011:59) 可见, 译者的意识程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意识程度的高低与选择读者所接受的翻译主题有关联。20世纪末期, 翻译家在选择西方文学翻译主题时都是有意识地顺应当时的背景。译者通过对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方方面面, 从而揭示了平凡的人生和人性的力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精神折磨, 让人们凝视生活中被漠视或被遮掩的东西, 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张聪, 2005:53) 这一时期, 人们对极“左”思想的反叛, 对开放自由生活的向往, 开始更多了解西方社会。读者大多喜欢看有异国风情的文学译作。许多译者在选择西方文学主题上尽力满足读者的期待,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中译本, 增添了不少20世纪中期认为“不符甚至有损保尔崇高形象”的情节, 包括保尔和达雅的爱情, 保尔积极加人“工人反对派”, 小市民们的反叛心态等等。

3 结束语

语言顺应论的视角下研究具有动态性和顺应性特征的中国翻译史, 考虑到社会文化以及心理认知等诸多因素, 全方位探讨的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语境关系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意识凸显程度三方面来分析影响20世纪下半叶中国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的因素, 揭示出主题变迁的内在规律, 从而为西方文学翻译实践提供启迪。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 (Pub lishers) Limited.2000:173.

[2]李占喜.顺应论:文学翻译的一个新视角[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8 (3) :90-97.

[3]曹悦.从顺应论视角解读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9 (4) :163-164.

[4]姜秋健, 刘全国.翻译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二十世纪初与二十世纪末我国翻译文学主题和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37 (1) :67-72.

[5]黄小松.翻译过程-选择与顺应的运用维度[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1, 28 (3) :56-60.

[6]张聪.意识形态对20世纪中国翻译实践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7 (5) :51-53.

[7]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嚼一片苹果皮》阅读理解及答案下一篇:无愧担当作文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