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美文学中的“个性自由”特性(通用3篇)
论欧美文学中的“个性自由”特性 篇1
论欧美文学中的“个性自由”特性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摘要:“个性自由”是欧美文学作品中最为关键且重要的命题,将人类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当做人类生命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欧美文学;个性特点;个人主义;特征;个性自由
特别是古希腊文学作品作为欧洲文学的开端和典范,在作品中大幅度描写个性自由的内容,对人类的发展历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欧美文学的辉煌灿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阐述早期欧美文学中的个性特点
(1)古希腊传说和古罗马文化
古希腊传说为早期欧洲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古希腊传说中,除了极少部分属于神祗传说,无论是关于爱情、王位还是财产争夺等方面,大部分英雄人物都将个性解放和自由当做毕生的追求,都不会以民族利益或者是集体利益为个人动机。例如,在《荷马史诗》中,荣誉是英雄人物个人价值的体现和生活的意义,很多英雄为了追求荣誉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尤其是为了实现个人英雄价值,不惜采取极端的方式,个性十分张扬,这种极端的追求方式和张扬个性逐渐占据了古希腊文学的主流,成为其创作的核心内涵和文化基点。尽管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指出,古希腊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人本主义具有原欲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切以“我”和“人”为中心,张扬个性和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特点极为鲜明和突出。
(2)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既继承了传统古希腊文学中的部分文化,又对其进行了延伸和发展。在中世纪文学中,重视人类理性的`回归,鼓励和提倡人类通过励志来对原欲进行控制,更加强调精神和理性的重要性,挖掘其本质内涵,形成了中世纪时代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也为基督教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3)人文主义文学
在中世纪基督教中,所弘扬的观念主要就是人本来就是有罪的,出生主要是为了赎罪,只有控制和禁锢各种欲望,才能在来世有更好的人生,这种教义使得当时的神本意识逐渐取代了古罗马时期的人本意识,在起初对维持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发挥了一些很好地作用,但是后期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导致文化经济一直停滞不前。因此爆发了著名的文艺复兴活动,反动各种封建行为和教会思想,以“人文主义”为主要文化复兴目标。随着文艺复兴的不断推广和发展,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诞生了众多著名作家和学者,开创了人文主义文学先河。所谓的“人文主义”,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对人的各种权利进行保护,以人为本,反对封建社会统治者主导一切的思想,反对神的权威,要求立足于“人性解放”角度审视历史。从本质上讲,人文主义也就是个人主义,突出个人的价值,将个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对个人的利益和意志予以充分强调和肯定。文艺复兴活动否定了中世纪文学禁锢原欲的行为,肯定了传统古希腊文化,并对其进行了复兴和发展,进一步弘扬和推崇个人自由,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皮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诗人,他是第一个提出“人学”观念,鼓励发展“人学”,强烈反对“神学”,其代表作品――《歌集》中,对其爱情进行了全面抒写,推崇和表现了对自然自爱的追求和向往。再如薄伽丘的《十日谈》也对中世纪的各种封建宗教观念特别是禁欲道德思想进行了抨击和完全否定。在文艺复兴时期,所产生的一系列大师无一例外的强调个人尊严和权利,体现个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文艺复兴并不是对传统古希腊文化的简单复兴和重复,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基督教的正确观念进行吸收和融合,例如人人平等以及仁慈宽恕等观念。可以这样理解,文艺复兴对古罗马文化和中世纪文学进行了结合、继承和发展,是这两个时代文化结合的综合性体现。文艺复兴思潮的发展被看做是西方文化历史上的关键和转折点,结束了中世纪文化统治,使人类社会文化逐步走向了近代资本主义文化时代。
二、后现代主义中的个人主义
随着后现代文学的不断发展,文学本身以及文学评论价值观都出现了巨大变革,个人主义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导致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有多重因素,工业革命和科技的发展是推动后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成因。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下,文学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更加丰富且多变,文学作品面临着严重的叙事危机,同时各种文化和文学的矛盾也导致不同类型的文学主义应运而生,形成了多元化的后现代文学主义。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析时,也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哲学和历史角度,而应该进一步从科技、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等多方位角度去对文学价值进行分析和判定。以后殖民主义为例,后现代主义推崇文化相对主义来对其进行分析。英国认为自身文化优于印度文化,处处表现出对印度的歧视和不满,体现出英国自身的文化霸权。然而导致这一观念产生的根本性原因主要是由于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深受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后殖民主义则为了消除这一观念而进行努力,希望能够以新的视角和态度看待这种现象。再如女权主义,将重点放在对男性中心意识的消解方面,解放女性自由和权利,使女性所写出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视为经典而广为流传,同时也为女性解放以及文学创作带来了很多积极作用。然而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女权主义所存在的缺陷,例如浓厚的政治色彩以及偏激的行为等也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是反映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媒介。在欧美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人性自由始终是其发展的主流方向,对人类命运发展和社会前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紫旭.文学的发展与兴衰――论19世纪欧美文学发展的社会原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01).
[2] 马荣.欧美文学中思维方式的变化和发展:超越“主客观决定论”[J].山花,(06) .
[3] 阮航.现代传媒对欧美文学的影响――大众文化语境中的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之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6).
论欧美文学中的“个性自由”特性 篇2
关键词:自由与个性,网络文学,狂欢,作者,作品与读者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网络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渗透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部分, 更新换代迅速的电脑、手机、MP4等电子产品把互联网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潮流等密切相关的文学也不可避免的参与到互联网引起的信息革命中, 对于网络文学的定义, 欧阳有权认为:“网络文学包括三种形态:一种是传统文学电子化;而是网络上原创的文字作品;三是指利用多媒体与超链接技术创作的完全离不开网络的多媒体或超文本作品。”引起民众广泛关注的后两种形态, 它们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21世纪文学新样式的代表。
网络文学容纳了众声喧哗, 以狂欢的姿态溶于作者、作品、读者的文学接受过程, “狂欢节具有宇宙的性质, 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 这是人人参加的世界的再生和更新”。自1991年第一个网络中文杂志《华夏文摘》开办以来, 网络文学以不可抑制的速度发展壮大。作者通过虚拟的网络用网名发表文章, 体裁、题材、语言多样的网络作品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 广大的读者通过点击就可随意浏览作品, 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意义上文学的崇高性与精英特质。网络文学在开放性与去中心性的支配下呈现出自由与个性的狂欢特性, 参与到网络文学中的作者、作品、读者能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视觉或感官盛宴之中, 全方位的分享互联网传播媒介成全的个性狂欢。
一、作者:个性狂欢与欲望达成
网络写手多会隐去真实姓名进行网络写作, 同时网络可以容纳任何一个写手的作品, 网络的开放性与无名性给创作者更大的空间天马行空, “网络的出现为人类的精神活动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广阔的虚拟空间, 给人以最为广阔的话语特权, 所以它是对自由精神的一种豁然敞亮。”。网络的这种无限度的开放性为作者主观情绪的抒发与个人欲望的达成提供了契机。各个网络写手都在一定目的的操控下创作, 用新鲜的词汇构建文学世界, 其作品会打上个人化的烙印。如果作者不能调整好文字组建与情绪宣泄的关系, 就容易造就出一批质量不高的娱乐化、碎片化、低俗化的产品, 这也是网络文学倍受诟病的缘由。
写手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赵宪章就认为“网络文学的高自由度、非功利性、超文本等, 已经成为人类写作活动的新形势。”与此同时也造就出一批题材和样式与传统文学迥异的网络文学。首先是网络文学作品的数量明显增多、题材广泛、内容多样, 写手的广泛与各自关注的不同使得书写的主题不仅涵盖了以往传统文学中出现的所有主题, 比如男女情爱、武侠奇幻、军事历史等, 还强化并新增了一些主题, 比如游戏竞技、科幻灵异、穿越时空等。其次, 网络科技改变了文学的存在形式, 纸质文本到电子文本的变化为网络文学增添了一些异质性因素, “超文本小说”与“多媒体小说”把文字、声音、图像等链接, 从感觉、听觉与视觉等方面对读者的感官接受提出挑战, 罗兰.巴特的《SZ》与《恋人絮语》网络“超文本”作品就是他理想的动态文学的表现。同时, “接龙小说”即“合作小说”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作者独自创作的状态, 众多写作能力与文学素养相异的写手共同合作创作同一篇小说, 例如1999年1月我国新浪网与《中华工商时报》举办了以《网上跑过斑点狗》为题的“接龙小说”活动, 第一章由邱华栋、李冯、李大卫写作, 其余由网民和读者共同续写, 这篇试图反映互联网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冲突与影响的小说也增添了我国网络小说的样式。“互动小说”的出现则意味着读者与作者的沟通到达传统文学不可企及的高度, 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后可以及时的和作者互动, 关键时刻甚至可以影响到作者的创作思路。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网络文学丰富多彩的一面。
作为网络文学的发起者, 作者在权衡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不仅是运用科技对个人情绪的宣泄和个性的展示, 也是在世俗化的利益支配下实现欲望的途径。
二、作品:自由表征与魅力世界
网络文学的发表不必历经纸质文学发表的复杂审批程序, 保证了作品以最原始的状态呈现出来。开放的文学环境为杂语共生、百花齐放提供了先决条件, 网络作品题材的多样化与形式的技术化对作品表征意义非凡。新时期的网络文学呈现出一种浓厚的浪漫气息, 题材广泛的网络文学终究还是要得到读者的首肯, 据悉, “情爱题材、搞笑题材和武侠题材占据了原创作品的前三位。”情爱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时代发展的各因素使得当今民众的感情生活复杂化, 网络上传播的挑战伦理、道德、人性等的作品与宣扬永恒、纯真、忠诚情感的作品交相呼应, 能够满足民众的猎奇心理。同时, 现代社会的高速度运转给生存其中的民众极大的压力, 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从文学作品中得到解压, 搞笑、武侠等题材的盛行就不难理解。由此看来, “文学也显露出它的休闲娱乐性能, 休闲文学、大众文学兴起”, 网络文学成为时尚文化消费的一部分。消费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举足轻重, 作品形成的“粉丝”团体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读者和作者通过文本得到沟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调查发现, 中青年人是频繁使用互联网的团体, 这就为校园、穿越、青春、玄幻等题材的火爆奠定了基础。
网络文学在诞生之初就和科技进步有不解之缘, “超链接”文本、声音画面与文字的精巧结合等技术在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的同时, 也丰富了其内涵。比如王德胜就认为“当代艺术生活 (生产消费) 中的技术力量作为一种直接驾驭审美价值的审美元素, 已不再是游离于艺术活动之外的无关艺术本体的工具性存在;技术手段、材料和方式等直接产生了一种与经典话语有别的话语原则。”在这种话语原则基础之上建立的文学世界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宫殿, 有的作品试图对经典文著进行改写, 比如今何在的《悟空传》;还有的是对玄幻世界的描述, 比如萧鼎的《诛仙》;现代情感纠缠类如安妮宝贝的作品, 用华丽的语言描述病态苍白的情感;历史穿越剧的大量出现则表现了现代人对古代社会的想象性满足, 例如《步步惊心》、《宫》等。想象力与科技力的结合使得网络文学更侧重于艺术品的展示价值。鬼神玄幻、探险惊奇、历史变幻等网络文学题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示出其丰富的一面。
同时, 作为构建网络文学世界的语言也在新时期内发生了很多变化, 对外国语言的巧妙变形, 比如“哦, 买噶”实则是英文“oh, my god”的表达;有对不同方言的利用, 比如“额的神” (“我的神”) 、“盆友” (“朋友”) 、“吼多” (“好多”) 等;还有一些独创语言在网络上传播后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达, 比如“酱紫” (“这样子”) 、“矮油”、 (“哎哟”) 、“为虾米” (“为什么”) 等。新出现的词汇是网络上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表现, 丰富了汉语词汇, 同时它也对传统规范的语言表达带来冲击, 口语化、简单化、调侃化的语言呈现出网络文学的游戏特色。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写手的代表模范作用不容忽视, 他们在娱乐化与大众化的裹挟之下, 还要警惕低俗化作品与散漫化表达的倾向。
三、读者:感官盛宴与互动交流
自古我国就有文学“缘情”、“言志”之说, 这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的。对于阅读者而言, 会通过创作者的文字感受到其情感流动, 从而达到与之“共鸣”的程度。网络文学也秉承这一意旨, 高科技导向下的声、光、图、字等的结合使文学逸趣横生, 读者在这一自由化、狂欢化、丰富性综合作用的网络世界里遨游, 通过情感性释放与想象性满足获得感官盛宴, 这是网络文学魅力所在。
面对网络上数量众多的文章, 读者有自由选择文学类型及题材内容的权力, 付费阅读的兴盛为产业链式的文学生产提供契机, 作者有必要根据读者的需要创作出一批能够满足大众口味的作品, 在这一过程中, 作者也把普世价值观和个人的好恶通过网络传达给读者, 吴伯凡认为“个人电脑造就的是一种崇拜少年精神、鼓励越轨、强调创造性的个人文化, 它使中年期和更年期的文化返老还童, 社会成员将像汤姆·索亚那样在不断的历险和寻宝中体会到一种‘孤独的狂欢’”。这种“孤独的狂欢”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共同完成的。网络为读者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 读者可以快捷的按照本意发表观点, 不受时空限制和外界舆论的干扰。读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和作者进行交流, 有的时候读者的意见甚至可以改变作品的故事情节。读者和读者之间也可进行交流, 对话与论争多是个性情感的流露, 读者可以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深处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义, 无形之中形成一种影响大众观念的文化力量。比如网络上发表的粗俗下流、突破道德底线、践踏人情人性等不符合国人审美的作品自然而然的会受到众人的批判, 不久之后就会走向湮灭。有些读者打着评论作品的幌子满足各种私欲, 对作品的评价和接受造成一定的影响, 言明评论家权威的评论与客观的评价是网络文学发展中重要的环节。
网络文学全民的狂欢表现在作者的自由叙述与发表便利, 作品也可直接跳过层层审批呈现出本真面目, 网络文学构建的魅力世界吸引大批阅读者, 读者与作者、作品的关系拉近之后变得暧昧不清, 相互影响之下构成了网络文学特殊的状态。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造就了没有边界限制的网络空间, 读者、作者的身份转换自由;各种文学体裁的模式模糊;平等真实的言说破除了传统文学中的权威话语等, 网络改变了文学呈现的物质载体, 其利用虚拟的符号呈现出文学的本态, 充分调动了人的感官体验。网络文学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逐渐革新, 充分发挥虚拟空间的狂欢特性。
参考文献
[1]欧阳有权.网络文学本体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17.
[2]巴赫金, 著.拉伯雷研究[M].李兆林, 夏忠宪, 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250.
[3]欧阳友权.论网络文学的精神取向[J].文艺研究, 2002 (5) .
[4]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研究的视点与热点[J].求索, 2005 (6) .
[5]欧阳友权.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9) .
[6]宁逸.消费社会的文学走向[N].文艺报, 2003-10-14.
[7]王德胜.当代审美文化中“技术本体化”趋势应引起重视[J].文艺研究, 1994 (1) .
论欧美文学中的回归自然思想 篇3
【关键词】欧美文学 回归自然 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89-02
欧美文学主要经历过希腊神话时期、中世纪文学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等多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对于自然的态度有的遵循有的违反,有的回归,有的歌颂,也有的反映自然,都离不开自然也都不尽相同。
一、希腊神话时期的遵循自然思想
希腊神话是欧美文学的起源,欧美文学受到其许多思想和做法的引导和影响。在希腊神话中,存在多种形态的“神”,对“神”倾注了强烈的情感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自然的好奇。但是古希腊时期,人们对自然的了解还比较浅显,许多自然现象还没有被人们认识,所以人们便不断地幻想、沉思,企图以自身的经验来找出大自然的规律,并尽力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于是便形成了神话。人们有着生命,而且生老病死仿佛都在冥冥之中被一种神秘的力量主宰着,这种神秘的力量便是“神”,但是尽管“神”法力无边、无所不能,也必然有着其来处,于是希腊神话中便有了混沌生了地神该亚,之后衍生出了黑暗、光明、白天、黑夜、天空、海洋、冥界等;后来苍穹之神乌拉诺斯和大地之神该亚结合,主宰整个世界,并诞下六男六女(即十二泰坦巨神),自此世间万物各归其主、各行其责,大自然的一片秩序基本形成。在这样的构想中,不论世界有多大、多复杂,总会有“神”在统治着,绝不会陷入混乱。当然,有“神”也就必定有“人”,两者的区别就在于“神”可以长生不老,可以随意变形,具有超强的本领。总体看来,希腊神话中处处都显示出对世界万物的探索欲望,极力想找出每个现象的来龙去脉,这种思路充分反映出了古希腊人的遵循自然、展现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
二、中世纪时期的违反自然思想
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至14世纪),欧美文学完全被宗教神学占据,与自然规律相去甚远,甚至有所违背。基督教是占据欧洲的最主要的且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产物,基督教对上帝的崇拜引导人们对上帝绝对服从,成为麻痹民众的统治手段,基督教给人们灌输一种人生来就有罪的思想,人生在世主要就是为了要赎罪,才能死后灵魂进入天堂,这就是所谓的“原罪意识”。基督教文化虽然也包含着对理性和道德的追求,但是在统治阶级的引导下,强迫人们实行禁欲并接受统治阶级的奴役,人的天性受到严酷的压制、封杀,科学文化更是成了神学的阶下囚。中世纪的主流文学便是教会文学,一味地宣传宗教教义,鼓吹禁欲和服从,导致了中世纪时期对神权的盲目推崇,是违法人性和自然的。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超越自然思想
文艺复兴是在14-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遍及整个欧洲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由新兴资产阶级引导的以复兴古代文化为旗号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潮,旨在彻底改变长期被宗教蒙昧的思想统治,文艺复兴思潮的形成意味着整个欧洲进入了伟大的变革时期。由于中世纪时期的黑暗,文艺复兴时期呈现出了矫枉过正之嫌,如在《十日谈》里,高尚的爱情与低俗的情欲之间无甚差别,莎士比亚发现了这一切,并在后期的创作中写下了一幕幕由野心、私欲组成的悲剧,这种表现是发人深省的。所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创作是在寻找一种情感与理性的平衡,是人文主义思想与基督精神的双向选择,是希腊文化与基督文化相融合的典范。
四、启蒙时期的回归自然思想
启蒙时期的欧美文学将思想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实现了思想与艺术之间的和谐。18世纪,继文艺复兴之后有一场伟大的思潮——启蒙运动兴起了。启蒙运动是为西方世界的资产阶级扫清封建阶级阻碍的重大运动,意义重大。启蒙文学是与启蒙运动密切结合的,与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相比都显得独特而卓绝,他有着鲜明的倾向,饱含哲理,以理性崇拜为旗帜,涌现了一大批真正追求自然的作家和思想家。如卢梭,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独立、自由的人生境界,其作品中国充满了对不自然的人为、专制、邪恶的憎恨和对自然的美好的呼唤,对那个时期的欧美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回归自然思想逐步成为启蒙文学时期的主流思想。
五、浪漫主义时期的歌颂自然思想
浪漫主义文学,是指在18世纪末期开始兴起,到19世纪初期达到兴盛,发展到19世纪30年代成为文学主潮的文学运动。浪漫主义文学将大自然与资本主义文明相对立,歌颂自然。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中,当以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人为代表,他们曾经渴望社会不断的变革以求进步,对法国的大革命曾经表现出强烈的赞颂和欢迎,但是由于法国内的雅各宾党对于革命的抵制,而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人对专政的雅各宾党有所顾忌,便转为抵制革命了,但是其对于英国的资本主义文明不甚满意,所以就变得消极避世了。在这种复杂情绪的支配之下,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到了昆布兰湖区,创作出了很多对歌颂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作品,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一批文学作品。其中,如华兹华斯的诗又无疑是这第一批成果里的上品,其作品文笔清新、自然流畅,在众多作品中都抒发了对大自然的一片向往之情。
六、现实主义时期的反映自然思想
19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物质观念不断增强,金钱日渐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追求金钱成为生活的真谛。在这种热衷于创造物质财富并且依赖于物质财富的生产大环境之中,人性中的阴暗面逐步显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功利化并逐步恶化。在这样冷酷的现实之中,写实主义与批评主义自然成为极具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的思想家、文学家们的首要任务。众所周知,巴尔扎克是该时期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学家,创作了反映整个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间喜剧》。在这部作品中,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时期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资产阶级的罪恶的兴盛史,还非常深刻地描绘出来人性被金钱同化的历史悲剧。同时,在《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作品中,则处处流露出作家对于日渐被金钱腐蚀的灵魂和被资产阶级毁灭的人性的深深叹息。现实主义反映的自然,给了人们深深地感悟人性的思考和契机。
七、现代主义时期的神话自然思想
20世纪之后的世界,与19世纪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物质文明取得飞速发展,并且世界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等灾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生存压力逐渐增大,信仰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传统生活及习俗也逐渐被放弃,生活节奏加快,情绪焦虑,现代主义文学便是在这种环境中产生了。这种文学与传统的文学存在着诸多异变,对自然的表述已经超越了作品字面上的意义,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方式,以丑为美,进行反向描写。这个时期的作品中,病态、猥琐、梦境、歇斯底里等情绪充斥在作品的每个角落,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作品。卡夫卡是奥地利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表现主义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主要对卡夫卡的作品进行熟悉和了解,就能从中窥探到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总况。卡夫卡的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无法自主的、捉摸不定的处境,加之其在文学结构上具有鲜明的特点,所以形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说。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多是与环境和权力对抗的挣扎,表现的是敏感的心灵对社会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极具深度意义。《变形记》主要描述了一个公司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他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突然有一天清晨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这便是对“异化”现象的经典式揭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异化”是指主体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的一面,变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它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现代社会物质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窘迫,原本崇尚自由的人们却没有一点自由,最终完全丧失了自我。总体来看,现代主义作家集中表现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危机意识和悲剧意识,体现的是一种神话了的自然。
参考文献:
[1]温沁.“回归自然”和浪漫主义——从卢梭到华兹华斯[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2]刘淳尹.浅析“回归自然”思潮对西方音乐创作的影响[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S1)
[3]许欢欢.背叛·迷惘·激情·迷失——20世纪欧美文学中的“一代”[J].世界文化.2009(02)
[4]王锴.希腊神话与西方传统伦理精神[J].绥化学院学报. 2009(01)
[5]郑言.不同的回归——华兹华斯与斯奈德自然观比较[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5)
[6]赵升平.论欧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主题[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7]贡华南.回归自然何以可能——中国现代哲学的回答[J].天津社会科学.2007(04)
[8]李民.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华兹华斯《孤独的刈麦女》赏析[J].皖西学院学报. 2004(01)
[9]黄玮琍,韦贤斌.回归自然——精神家园的终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3(03)
作者简介:
【论欧美文学中的“个性自由”特性】推荐阅读:
欧美文学经典作业07-05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09-25
《十九世纪欧美文学》教学大纲08-01
论陶渊明文学作品中的玄学思想05-21
博客文学的文学特性09-22
欧美高校06-11
欧美市场08-25
欧美模式08-26
欧美企业11-02
欧美影视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