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文学经典论文

2025-02-1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共7篇)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 篇1

《简爱》与《呼啸山庄》 魏家凤 2010220027 10国贸5

摘要:《简爱》与《呼啸山庄》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丽·勃朗特是两姐妹,她们所处的时代是动荡的,因此她们的生活也充满了悲惨的经历,然而她们分别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来诠释那个时代,并且用她们自己塑造的角色“简爱”和“希斯克利夫”来体现她们的反抗与斗争。所以要理解主人公简爱与希斯克利夫的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追求也应从那个时代背景里寻找一点痕迹。关键词:简爱 希斯克利夫 性格 追求 对比

一、《简爱》简介

主人公简爱出生在一个贫寒的牧师家庭,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父母双亡,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舅妈家里她遭遇的是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兄的侮辱与毒打,以及势力的佣人们的为虎作伥,然而这些并没有让她屈服,她小小的身躯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勇敢地与她们进行反抗与斗争直到被逐出盖茨黑德。

随后她又进入了罗沃德寄宿学校,在那里她并没有得到解放而过上新的生活,相反,她得到的是更加非人的待遇。学校的施主罗克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她,而且把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但她从同样受辱的海伦那里获得了一种内在力量,变得格外刚强。她没有在屈辱中沉沦,而是不断奋发进取,结果不但学习上飞速进步,而且也取得了师生们的理解。

后来她进入桑菲尔德庄园做了一名家庭教师,在那里她遇见了罗切斯特。罗切斯特是桑菲尔德庄园的主人,他热情奔放、敢作敢为、敢爱敢恨,而简爱虽然柔弱矮小,却性格独立,自有主见,对谁都敢于说不。简爱认为他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她对罗切斯特说“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充实!„„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这些对罗切斯特的震撼很大,同时也对她肃然起敬,并深深地爱上了她。

但是就在他们准备结婚的时候,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经有妻子后,毫不犹豫地离他而去,她的爱情不含杂质,她向往自由,所以尽管圣约翰是她离开桑菲尔德后危难中的救命恩人,品行端正,很有抱负,又拼命追求她,但由于“仅以这样的身份依附他,我常常会感到痛苦,我的肉体将会置于紧紧的枷锁之中„„”“„„做他的妻子„„永远受到束缚„„这简直难以忍受”,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圣约翰。最后,当她得知罗切斯特在大火中为拯救发疯的妻子而不幸双目失明,躯体严重残疾,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同时又妻亡财毁,她还是选择了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1、简爱的性格特点

1.1 自尊自主,叛逆反抗

“我是自己的主人”。

“我关心我自己。越孤单,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我被他打倒,头还在痛,血还在流;约翰粗暴地打了我,没有人责备他;而我,为了叫他以后不再干出这种荒唐的暴行,却受到了众人的许多责难”。

“不公平!„„不公平啊!”

“在那一个悲惨的下午,我的灵魂是多么惶恐不安啊,我整个脑海里是多么混乱啊,我的心有多么的反抗啊,然而,这一精神上的搏斗,是在怎么样的黑暗、怎么样的愚昧中进行的啊,我无法回答内心的这个不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这样受苦;而如今,隔了„„我不愿说隔了多少年„„我却看得明明白白了”。

这些都表明了简爱自尊自主、叛逆反抗的性格,无论是在舅妈家,还是在寄宿学校,她所遭受的都不是同龄人所能承受的,可是她做到了,她像一颗顶风冒雪的小树,不屈不挠地成长起来。当她发现罗切斯特已经结婚,而且结发妻子就在家中,她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不顾罗切斯特的再三挽留和恳求,因为她自尊自主,不愿做金钱的奴隶,不愿做他人的附庸,她永远是独立的。

1.2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平等

进入桑菲尔德庄园后,面对罗切斯特—这个庄园的主人,简爱没有丝毫畏惧,虽然她们身份悬殊,但简爱认为他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正如她所说的“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就如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她深爱着罗切斯特,不惧怕外界的阻挠,勇敢地向他表明心声。在简爱心中,爱情是不分贵贱的,是两个人灵魂的交流,是不受任何外物限制的,同时也是自由的,不含任何杂质的。

1.3乐观坚强,奋发进取

简爱小小的身躯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无论生活多么困苦,她始终没有放弃生存下去的念头,永远是那么积极向上,她以顽强的意志来面对生活的磨难,最终来到桑菲尔德庄园,成为一名家庭教师。虽然作为一名家庭教师在当时看来并不是光鲜亮丽的,但至少她可以自食其力,不依靠任何人。

2、简爱的人生追求

《简爱》主要阐述了主人公简爱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她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是因为她的童年经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她渴望家人的关爱,渴望亲情的呵护,渴望幸福的生活。她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与当时社会环境相关联的,贫穷的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是不被人们尊重的,她无法摆脱这一社会现实,也无法扭转这样的局面,她只能从精神上寻找尊重和平等。

二、《呼啸山庄》简介

《呼啸山庄》主要讲述了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悲惨的爱情故事。希斯克利夫是一名吉普赛弃儿,被好心的厄恩肖先生带回了呼啸山庄,与凯瑟琳和辛德雷生

活在一起。辛德雷对希斯克利夫十分粗暴,嫌弃他、厌恶他,而凯瑟琳却和希斯克利夫成为了好朋友,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是由于凯瑟琳对上流社会生活的向往,她还是选择了画眉山庄的埃德加,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在绝望与悲愤中离开了呼啸山庄。当他小有成就,重新回到呼啸山庄后便开始了他疯狂的报复之路。凯瑟琳在情感的折磨中伤痕累累,她内心深爱着希斯克利夫,却又割舍不下上流社会的生活,最终在痛苦中死去,在临死前她还远远地望着她们小时候常去的那片长满石楠花的山崖。

1、希斯克利夫的性格特点

希斯克利夫是个极端的人,他爱的全心全意,恨的也彻彻底底。他报复凯瑟琳的方式是极其残忍的,但是这也恰恰说明了,他爱凯瑟琳已经刻骨铭心,就像凯瑟琳所说“他比我更想我自己,我就是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就是我„„

2、希斯克利夫的形象

全文着重刻画了希斯克利夫的形象。他是恶势力的压迫者。这主要体现在辛德雷对他的残忍做法,他害怕希斯克利夫争夺他的财产,极力地打压他,把他当佣人使唤。他还是爱情的受害者,他以为凯瑟琳永远是他的皇后,那片石楠花丛和所谓的“城堡”就可以代表一切,然而凯瑟琳无法坚守这份只有贫寒的爱情,她向往的是衣食无忧,被众人瞩目的生活,于是她选择了埃德加,这对希斯克利夫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以致使他成为一个复仇的魔鬼。他与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结婚,以此来报复凯瑟琳,在精神上折磨她,并将这种仇恨延续到下一代身上。小凯瑟琳,小林顿,还有哈里顿都是他复仇路上的受害者,然而最终当小凯瑟琳与哈里顿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他仿佛看到了当初的自己和凯瑟琳,他的内心被再一次触动,他放弃了复仇,成为了人性的回归者。在那片他们曾经的石楠花丛和“城堡”里再次找回了自我。

三、《简爱》与《呼啸山庄》对比

1、关于作者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成长在一个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多难的生活使她早熟,善于洞察世情,独特的经验为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源泉。《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丽﹒勃朗特,也就是夏洛蒂的妹妹却有着与姐姐不一样的性格,她外表沉静,内心刚强,外表如冰,内心似火,意志坚强,宁折不弯。但另一方面,艾米丽有偏于沉郁、孤傲,藏而不露,自自我遏制,这种性格有使得她不善交往,不愿合群。她渴望爱,但又得不到爱,不被理解,遭到冷落。

2、写作背景

夏洛蒂与艾米丽两姐妹生活的三十年间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正迅速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出它内在的缺陷,劳资之间矛盾尖锐化,失业工人的贫困,大量的童工被残酷地折磨至死。这些生活背景都是作者创作作品的源泉,她们将内心的反抗、不满等等全部赋予了小说中的人物,简爱的不屈不挠,追求

自由平等的性格以及希斯克利夫的扭曲的性格都被当时的环境烙上了深深的印记。在那样的环境中去看希斯克利夫,我们会觉得他的复仇是可以被理解的,他的性格的扭曲是社会发展的扭曲造成的。而简爱身上所表现出的追求自由、平等和维护人的尊严的信念和举动,其实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当时,贵族阶级凭借出身和世袭的财产而居于社会阶梯的顶端。虽然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整个英国正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贵族阶级的地位岌岌可危,但贵族们仍借用等级观念的法宝来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经济上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要确立其相应的政治地位,就必须冲破旧有的等级观念,证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3、写作手法

《简爱》这部小说中反复引用了圣经、神话、史诗、古典名著、历史典故、莎士比亚的著作。这些典籍的引用,一方面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大大的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厚度,丰富了它内在的意蕴,使其更具经典的价值。它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富有激情和诗意,简爱与罗切斯特都用诗的话语来表达各自的心情,显得浪漫而富有魅力。

《呼啸山庄》在结构十分奇巧,不仅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悬念,而且从多角度叙事,使得故事层次分明,丝丝入扣,互为补充,互为引证。作者本人不参与评论,以一个旁观者的口吻叙述这件事,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其次手法也比较独特,尤其是细节描写和语言运用,不论是景色、器物还是人物外表,描写都极为鲜明精细,所用的语言质朴、生动、明快、流畅、不事雕琢、但又遒劲、凝练、简洁,从而使作品打打地加强了真实感人的生活气息,渲染了强烈浓厚的思想感情,丰富了奇特超凡的主观想象。

4、总结

总之,这两部关于爱情的小说都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示和思考。简爱所追求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爱情,没有任何的杂质,也不允许他人介入,这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启示,只有那样的爱情才可以长长久久;而希斯克利夫对待爱情虽然太过极端,但是我想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爱的那么刻骨铭心的了,这也正说明了背叛爱情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恨会让我们迷失自我,迷失方向。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 篇2

谈到欧美文学, 人们可以列举很多经典名著出来, 如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欧美文学历史悠久, 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代,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到了如今, 逐渐形成了五大文学思潮, 即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其中, 后现代主义是基于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也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颠覆。本文从欧美文学的起源入手, 叙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并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写作特点, 希望能让读者更好了解西方文化的后现代意识。

2 欧美文学和后现代主义的认识

欧美文学是西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欧美文化历史悠久, 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代, 并深受古希腊文学以及古希伯莱文学的影响。欧美文学早期主要受到古希腊神话的影响, 尤其是《圣经》对欧美文学影响至深。随着时间的推移, 欧美文学进入了荷马史诗时代, 当时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奥德修纪》和《伊利昂纪》。欧美文学先后经历了中世纪文学时期、人文主义文学时期以及古典主义时期, 各个文学时期具备了不同的文学思潮。

到了近代, 欧美文学出现了各种文学思潮, 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以及后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其中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爆发于工业革命之后, 作家们将自己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 演变成了精神的觉悟以及对自身的认识。现代主义源于二十世纪, 深受印象主义的影响, 现代主义主张人们从内心去感受生活的压力, 体会生活中的绝望,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往往荒诞不经, 悲观、绝望的意识贯穿了整个现代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也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和颠覆, 它提倡人们从自身出发, 把文字看成一个纯粹的工具, 任意勾勒, “前后矛盾”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真实写照。

李特维茨把后现代主义分解成三个层次:其一, 后现代主义是从生活各方面出发的最直接运动, 它涵盖了文学、电影、建筑、绘画以及音乐等方面;其二, 后现代主义是对工业革命产物的概述, 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发展的直接呈现;其三, 后现代主义是对启蒙和现代性进行批判的一种哲学思想。它对启蒙哲学中出现的元素进行质疑, 认为启蒙哲学中的元素都是虚构、不真实的。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讨论就像一个永恒的话题, 他们之间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 也没有明确的规划。德里达理论是后现代主义中十分流行的一种历史观。德里达理论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提出的一种关于中心的论述理论, 他提出“宇宙是没有固定中心的, 所谓的人人就是中心的理论也是虚妄的”, 他认为传统的把个人当成宇宙的中心, 其他都是“他者”这一说法是片面的, 宇宙中没有真正的中心, 所以万事万物都是“他者”。

后现代主义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韦氏词典将“后现代”解释为二十世纪中期在西方文化、建筑以及艺术领域兴起的一种思潮。后现代主义的建立基于现代主义, 它又致力于反对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立的法治、民主、平等、自由等理念, 也就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批判的对象, 因此后现代主义又被人称作“虚无主义”, 它批判现存的法律制度、道德观念, 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 一切都是根本不存在的, 或者说后现代主义让人又回归到了自然, 回归到了虚无。

3 欧美文学的后现代意识的特点

欧美文学的后现代意识是对现代意识的颠覆和批判, 概括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颠覆传统

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现代主义的旧传统, 同时也摒弃现代主义文学所建立的新的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建立在现有文学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文学, 是对现有文学的打乱, 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它反对传统意义上的诗歌、小说以及喜剧等, 采用一种特有的方式叙述文学本身。

(2) 摒弃了文学的终极价值

在文学史上, 学者们普遍认同文学的终极价值就是创造有信仰的文学, 达到对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共同占有。后现代主义文学彻底摒弃了这种观点, 它摒弃了传统上的崇高事物、信仰, 将“文学要为世界创造信仰”这一理念彻底抛弃。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再探讨人生的意义, 不再为人类构建崇高的道德标准, 不再论述社会上重大事件的意义, 仿佛彻底脱离了这个世界本身。

(3) 随意而作

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再注重文学本身的内容, 不再以一种深沉的笔调叙述自身的情感, 文学彻底成为了作者自身的园地, 他们以一种洒脱随意的方式来勾勒文字, 作品不再呈现出一种单一的意义, 而是很多种思想的混合, 作品本身的终极意义也就无处可寻。

(4) 回归自然, 回归俗世

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再遵循既定的写作模式, 也不再遵循传统的写作规范。它引导着文学的趋向逐渐向大众化转变, 文学开始回归到自然, 回归到俗世。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经常出现前后矛盾、语句不通、逻辑混乱等现象。它更像是一种任性而为的草稿, 它讽刺现有的标准, 它向人的本性回归。

4 欧美文学后现代意识的写作特点

(1) 前后矛盾

前后矛盾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风格。《牧羊狼加尔斯》中有这样的句子:“你是男人还是女人?”、“又是, 又不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也有这样的话语:“我开始拿定主意。我这一辈子老是拿不定主意”;贝克特在《无法命名者》中写到:“你必须讲下去。我不能讲下去, 我愿意讲下去。”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人物的思想总是前后矛盾, 人物的性别也是模棱两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 作者经常颠覆自己前面说的话, 整个作品都处在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

(2) 荒诞的排列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 波卓这样说道:“有一个人哭, 就有一个人不哭。笑也一样。 (他笑起来) 因此, 我们不必说我们这一代的坏话, 它并不比它的前几代更不快乐。 (沉默) 我们也不必说它的好话。 (沉默) 我们根本不必说起它。”作者试图将几种可能性强制地聚合在一起, 组成一组荒诞的排列。后现代主义文学经常强制规定一种秩序, 或是制造一种秩序, 然后将不同的组合排列起来, 达到一种荒诞的效果。

(3) 逻辑混乱, 随意而作

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中, 各个片段间杂乱无章, 整个文章好像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 前后没有逻辑联系, 作者仿佛随意而作, 读者几乎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阅读。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这样写道:“他们在街道中间放了一堆干草, 借太阳光的焦点让干草燃了起来。磁铁的试验失败之后, 霍·阿·布恩蒂亚还不甘心, 马上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发明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后现代主义作品中, 读者永远都不能知道作者下一句要说什么或是议论什么。

5 结语

欧美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其中的重点内容, 也是欧美文学的发展趋势。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颠覆和批判, 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杂乱无章, 更像是人性的自然回归, 体现了文学的真正来源是自然主义这一特性。

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学, 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潮, 并具备了完善的理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后现代意识是基于现代主义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对现代主义意识的继承与发展, 更是对现代主义意识的批判和颠覆。后现代意识注重人自身的领悟, 是一种人性的自然回归。

关键词:欧美文学,后现代意识,后现代主义

参考文献

[1]樊晓君.《三枪拍案惊奇》的后现代主义意识[J].电影评介, 2010 (8) :20-21.

[2]郦伟, 胡超文.浅析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建筑批评[J].科技成果纵横, 2009 (6) :59-61.

[3]赵凯.后现代语境下的悲剧意识[J].学术界, 2009 (4) :137-141.

[4]王笑冬.后现代主义小说《时震》的写作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 2010.

[5]郭艳英.试论《万有引力之虹》的后现代性[D].南昌大学, 2010.

浅谈骑士精神与欧美文学 篇3

关键词:骑士精神;《堂吉诃德》;欧美文学

一、引言

文学也是有关人的学问,任何文学形式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都或明显或隐晦地反映着该时代的精神特质。

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时代——基督教和封建贵族统治欧洲社会的时代,而骑士就是其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之一,骑士制度也随之产生。而随着骑士阶层地位的不断提高,在欧洲文学史上反映骑士精神和生活方式的骑士文学也逐渐增多。根据题材的不同,骑士文学可以分为抒情诗、传奇、小说三种类型。骑士精神中崇武好斗的精神特点迎合当时的审美需求,也曾一度流行于欧洲,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依然受到大家的欢迎,因此骑士小说是西班牙文学史上一朵灿烂的瑰宝。

《堂吉诃德》正是由西班牙人文主义作家塞万提斯所著,表现了骑士制度衰落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小说塑造了一个具有现代意义,超越时空限制的经典形象,既有风车斗士的滑稽、又有绅士的风度、还有幻想家的奇思妙想、近乎疯癫的骑士游侠形象。他希望借由堂吉诃德这一荒诞的人物形象和他的奇怪行为和结果消除骑士小说一直以来的社会地位和人们心中的形象,替换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文学形式。

二、骑士精神与骑士文学

欧洲的骑士制度始于加洛林朝的法兰克王朝,在中世纪达到巅峰时期。骑士们英勇善战,忠心耿耿,是欧洲社会的重要一员。由于冷兵器时代的逐渐没落和封建社会的灭亡,骑士制度也随之消亡。13世纪,骑士由战士向绅士的转变使得骑士精神在欧洲逐渐形成。骑士在军队战争中的地位逐渐衰落,而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社会地位和精神代表存在与欧洲社会,并且得到追崇和提倡。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骑士文学与它背后的骑士精神也是封建制度下的结果之一,也会随着它们的社会基础崩塌而消亡,遵循社会规律再重新由新的社会制度和文学形式和社会精神所替代。《堂吉诃德》是骑士文学末期的缩影,是骑士文学在中世纪的集中表现,给中世纪的文学和骑士文化带来了终结,画上了句号。

堂吉诃德先生的生活背景是中世纪后期,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走到后期的时段,他所代表的骑士精神的消亡是时代所趋。因此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也将同它们的经济社会基础一样成为历史。[1]

三、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他自身的经历为他写《堂吉诃德》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灵感,人物刻画之细腻,情节描述之生动都体现了他与他所在时期的特点。

塞万提斯的父亲是一位落魄的外科医生,为了生计举家迁往西班牙,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他还去过文艺复兴发源地——意大利,感受过那里辉煌而灿烂的文化。领略了那里的人文主义思想,因此头脑里形成了非常狂热的为国献身的想法。塞万提斯曾做过宫廷侍卫,战队士兵,还参加了著名的雷邦多战役。战争中,他被敌军抓去成为俘虏,而后五年的俘虏的生活以及策划出逃给他性格的塑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直到国家把他接回。

四、骑士精神在《堂吉诃德》中的体现

故事中那位面容悲伤、憔悴,身体瘦削乏力的乡下老叟,由于受到骑士小说的荼毒,堂吉诃德行为怪诞,不断地学習骑士小说中的骑士行为方式。但堂吉诃德也不是完全遵循骑士制度里腐朽虚伪的一面,在游侠阶段,他捍卫作为骑士的尊严,努力践行作为骑士的职责,同时也行侠仗义,为民打抱不平。他同情那些受压迫的社会底层人民,表达了对弱者的关怀。

在《堂吉诃德》中,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的看法,而且其中不乏深刻见解,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火花。例如堂吉诃德教导即将上任的桑丘,要关心民间疾苦,而且教导他为官方正,文能治廉,武可抗敌,爱国勇敢,宁死不屈等骑士精神。正如堂吉诃德说“鄙夫不指地位卑微的人,王公贵族而没有知识都是凡夫俗子”。[2]

塞万提斯将堂·吉诃德的骑士道德夸张化,显示出他符合骑士道德的最高理想,把他和他的崇高理想道德推入尴尬的境地,与冷酷贪婪的外部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中世纪社会终结之后,文艺复兴可以使人性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堂吉诃德》之所以引人深思在于它不仅在于它反封建的指向,而且在于通过堂·吉诃德表达了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面对现实而发自内心的悲哀。塞万提斯认为骑士道德虽然落后陈旧,可是提倡了一种理想的价值观念,一种充满诱惑力的道德精神,体现了人类的某种共同愿望和理想。屠格涅夫曾评价道“我们应当承认在堂·吉诃德的性格中有着崇高的自我牺牲的因素,只不过是从滑稽的方面来理解罢了。”[3]

【参考文献】

[1]倪世光.中世纪骑十制度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95

[2]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下)[M].杨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26一230

欧美文学名著书目(英文版) 篇4

20世纪部分

美国作家

1,Tony Morrison.The Beloved;Song of Solomon 2,Kurt Vonnegut, Jr.Cat’s Cradle

3,John Updike.Rabbit at Rest

4,Donald Barthelme.Forties Stories

5,John Barth.The Floating Opera

6,Thomas Pynchon.Grravity’s Rainbow

7,Arthur Miller.Death of a Saleman

8,Tennessee Williams.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9,Norman Miller.The Executioner’s Song 10,J.D.Salinger.The Catcher in the Rye 11,V, Nabokov.Lolita

12,Flannery O’ Connor.Complete Stories 13,C, McCullers.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14,Ralph Ellison.Invisible Man

15,Saul Bellow.Herzog

16,Henry Ross.Call it a Sleep

17,Richard Wright.Narive Son

18,John Steinbeck.The Grapes of Wrath 19,Ernest Hemingway.A Fairwell to Arms

20,William Faulkner.The Sound and Fury;Sanctuary 21,F.S.Fitzgrald.The Great Gatsby

22,Eugene O’ Neill.Long Day’s Journey into the Night 23,John Dos Passos.U.S.A.24,Katherine Anne Porter.Collected Stories1

25,Ezra Pound.The Cantos

26,Sherwood Anderson.Winesburg, Ohio

27,Gertrude Stein.Three Lives

澳大利亚

28,Thomas Keneally.Schindler’s List

加拿大

29,Margaret Atwood.Surfacing

30,Northrop Frye.Fables of Identity

俄罗斯

31,Boris Pasternak.Doctor Zhivago

32,Aleksandr Solzhenitsyn.The Gulog Archipelago

德国

33,Gunter Grass.The Tin Drum

34,Thomas Mann.Joseph and His Brothers

35,Franz Kafka.The Castle

英国

36,George Orwell.1984

37,Doris Lesssing.The Golden Notebook

38,Willam Golding.Pincher Martin

39,Graham Greene.The Heart of the Matter

40,Samuel Beckett.Waiting for Godot

41,James Joyce.Ulysses;Dubliners

42,Virginia Woolf.To the Lighthouse

43,D.H.Lawrence.Sons and Lovers

44,E.M.Forster.A Passage to India

45,H.G.Wells.The Science Fiction Novels

46,Joseph Conrad.Lord Jim

47,Thomas Hardy.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48,W.S.Maugham.The Moon and Sixpence

49,Arnold Bennett.The Old Wives’ Tales

法国

50,51,52,53,Marguerite Duras.The Lover Claude Simon.The Flander Road Alain Robbe-Grillet.The Voyeur Eugene Ionesco.The Bald Soprano

54,Jean-Paul Sartre.The Family Idiot: Gustave Flaubert 55,Andre Gide.The Counterfeiters

56,Anatole France.Penguin Island

意大利

57,Italo Calvino.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

19世纪部分

美国

58,Frank Norris.The Octopus

59,Henry James.The Portrait of a Lady

60,Henry David Thoreau.Walden

61,Edgar Allan Poe.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62,Herman Melville.Billy Budd

63,Nathaniel Haethorne.The Scarlet Letter

英国

64,George Eliot.The Mill on the Floss

65,Oscar Wilde.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66,George Meredith.The Egoist

67,Emily Bronte.Wurthering Herghts

68,Charlotte Bronte.Jane Eyre

69,Charles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

70,Mary W.Shelley.Frankenstein

71,Elizabeth Gaskell.Mary Barton

72,Jane Austen.Mansfield Park

73,法国

74,75,Sir Walter Scott.Waverley Charles Baudelaire.Flowers of Evil Gustave Flaubert.Madame Bovary

16世纪至19世纪末部分

德国

76,Erasmus.In Praise of Folly

法国

77,Voltaire.Candide

78,Michel de Montaigne.Essays

英国

79,L.Stern.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 Gentleman80,H.Fielding.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ing 81,Samuel Richardson.Pamela

82,Daniel Defoe.Robinson Crusoe

83,Oliver Goldsmith.The Vicar of Wakefield

84,Jonathan Swift.Gulliver’s Travels

85,John Bunyan.The Prigrim’s Progress

86,John Donne.Poems

87,Edmund Spenser.The Faerie Queene

88,Geoffrey Chaucer.The Canterbury Tales

西班牙

89,Miguel de Cervantes.Don Quixote

意大利

90,Dante.The Divine Comedy

16世纪以前

古代罗马

91,Virgil.The Aeneid

92,Ovid.Metamorphoses

93,Seneca.Tragedies

希腊化时期

94,Plutarch.Lives

古代希腊

95,Aristophanes.The Clouds

96,Sophocles.Oedipus the King

97,Aeschylus.The Oresteia

98,Hesiod.The Works and Days

99,Homer.The Odyssey

100,Homer.The Illiad

主要作品选

101,The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Vol.A: Beginnings to A.D.100;

Vol.B: A D.100-1500

Vol.C: 1500-1600

Vol.D: 1650-1800

Vol.E: 1800-1900

Vol.F: The Twentith Century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知识点提要 篇5

希腊悲剧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

为什么说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反应了奴隶主民主制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也显示出希腊悲剧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论述:12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风格比较。)7.8.9.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是怎样运用神话题材来反应现实、表现作家的思想倾向的?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思想内容和结构艺术

从《美狄亚》可以看出欧里庇得斯对希腊悲剧的发展有什么新贡献?

10.希腊的“新喜剧”与“旧喜剧”有什么不同?各自的代表作家是谁? 11.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学观点是什么?

12.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征。13.早期基督教文学的重要意义何在?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1.2.3.4.5.6.7.1.2.3.4.5.6.7.8.9.欧洲中世纪文学有哪些类型?各自特征。

教会文学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名词解释:10“摩西五经”)中世纪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有什么不同?各自主要作品。《罗兰之歌》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什么是骑士文学?它对文学发展有什么意义? 举例说明城市文学和城市戏剧的基本特征。但丁的《神曲》如何表现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主要国家文学的发展情况和主要成就。彼得拉克如何为欧洲抒情诗开辟了新路?

薄伽丘的《十日谈》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它在欧洲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拉伯雷《巨人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简答:12《巨人传》的狂欢特色。)什么是流浪汉小说?主要特征。最早的流浪汉小说是哪部作品? 维加《羊泉村》的思想、人物及其进步意义。

“大学才子派”戏剧家对英国民族戏剧的发展有哪些重要贡献?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0.堂吉诃德形象分析。11.桑丘形象分析。

12.《堂吉诃德》的艺术特色及其对欧洲小说史的重要贡献。

13.莎士比亚创作的三个时期各有什么特点?他的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14.哈姆莱特形象分析。15.《哈姆莱特》的艺术特点。第四章17世纪文学 1.2.3.4.5.6.7.8.巴罗克文学的基本特点。(名词解释:12)

什么是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简答:07简述古典主义的特征。)(名词解释:09古典主义)17世纪英国文学的发展情况和主要作家。

高乃依、拉辛悲剧的代表作。各自创作的主要特点。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的主要文艺观点。弥尔顿《失乐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如何认识莫里哀创作的民主倾向?

从《伪君子》看莫里哀是如何运用古典主义原则又有所突破的?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1.2.3.4.5.6.7.8.9.什么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征。启蒙文学的主要特点。(简答:09启蒙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什么是感伤主义?(名词解释:14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过程和主要作家。

菲尔丁在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分析《汤姆·琼斯》的思想、人物。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中的主要作家和作品。从伏尔泰的文学创作看启蒙文学的特点。卢梭的重要文学作品。卢梭对文学发展的贡献。

“狂飙突进”运动在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基本特征。(名词解释:08狂飙突进)

10.分析席勒《阴谋与爱情》的思想、人物。11.如何认识歌德一生的矛盾?

12.为什么说歌德的《浮士德》是三百年来西方先进人士精神探索的总结?什么是“浮士德精神”?分析浮士德和靡菲斯特形象。第六章19世纪初期文学 1.2.3.4.5.6.7.8.9.浪漫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在英、法、俄三国的发展概况及其主要成就。《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唐璜》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为什么说《<克伦威尔>序言》是浪漫主义的一篇重要理论文献? 雨果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悲惨世界》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10.为什么说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之始祖”?(名词解释:15《别尔金小说集》)11.奥涅金形象分析。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 1.2.3.4.5.6.7.8.9.批判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于连形象的典型意义。

巴尔扎克的思想倾向与《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简答:11简述《人间喜剧》的分类及主要内容。)《高老头》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如何理解《包法利夫人》是一部“新的艺术法典”?(论述:14从女性命运的角度分析《包法利夫人》。)《恶之花》的艺术手法及其对欧美文学的影响。从《双城记》看狄更斯人道主义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题解。巴扎罗夫形象的理解。

10.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11.《罪与罚》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12.密茨凯维奇诗歌中的革命民主主义精神。

13.《草叶集》的基本主题、艺术成就及其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八章19世纪后期文学 1.2.3.4.5.6.7.8.巴黎公社文学包括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

唯美主义文学和象征主义文学的主要理论观点与创作特征。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与文学特征。(简答:13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左拉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成就。

《萌芽》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为什么说莫泊桑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威塞克斯小说”的揭露批判精神与悲观宿命论思想。《德伯家的苔丝》的思想倾向与人物形象。9.从《玩偶之家》看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主要特点。

10.何谓“托尔斯泰主义”?(名词解释:13)11.何谓“心灵辩证法”?

(08从聂赫留朵夫(《复活》)的形象塑造看列夫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12.《复活》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13.契诃夫短篇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14.契诃夫戏剧的艺术成就。

15.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讽刺特色。

第九章20世纪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1.2.3.4.5.6.7.8.9.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大成就与经验教训。为什么说高尔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母亲》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与艺术价值。马雅可夫斯基的思想倾向与艺术成就。《日瓦戈医生》这部小说的评价?

《静静的顿河》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与艺术成就。罗曼·罗兰的思想倾向与艺术成就。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10.萧伯纳戏剧的揭露批判精神与思想局限。11.《虹》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12.《布登勃洛克一家》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13.海明威的文学成就与艺术风格。(简答:14海明威小说的文体特征。)

(论述:09结合《老人与海》谈海明威的创作的主题和艺术特征。)第十章20世纪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及其他重要作家 1.2.3.4.5.6.7.8.9.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哲学基础。(简答:08简述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与创作特色。(名词解释:11)新小说派的小说理论与创作特色。

艾略特的文学思想与创作活动对欧美现代文学的影响。《荒原》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卡夫卡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论述:13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色。(或结合作品论述卡夫卡小说的创作特点))《追忆似水年华》对传统小说观念与小说艺术的革新。

乔伊斯的小说创作体现了意识流文学的哪些特征?(名词解释:08意识流小说)

《喧哗与骚动》的小说结构、人物形象与叙述手法。(简答:15简述《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特色。)

10.从萨特的文学创作看他的哲学思想。11.贝克特的戏剧创作对西方戏剧发展的影响。12.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念与创作特色。

13.《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论述:11以《第二十二军规》为例,评述“黑色幽默”的特点。)14.魔幻现实主义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民族文化传统。15.《百年孤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简答:

10简述“荒诞派戏剧”。

06荒诞派戏剧在创作上主要特点。论述:

15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哈代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评述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大自然 篇6

18世纪末,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反复的搏斗,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出了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思潮——浪漫主义文学。

在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浪潮下,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也都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时代洪流下产生的浪漫主义此时无疑起到了稳定社会,启迪心智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浪漫主义作家都不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都具有愤世嫉俗和向往大自然的倾向,幻想回到人类社会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下,利用自然的宁静来治疗工业文明带来的心灵创伤。在浪漫主义漫延欧洲大陆时,英国无疑成了浪漫主义文学最典型的代表,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其中,最具影响力要数真正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湖畔派”三大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湖畔派”诗人从起初歌颂法国大革命到产生的抵触情绪,蛰居到英国西北湖区,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虽然,同为湖畔诗人,都以歌颂大自然为诗歌题材,但其风格却各有不同,其中最具有比较性的便是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这对曾一起出版过英国浪漫主义奠基作《抒情歌谣集》的密友。

华兹华斯之所以选择以自然作为自己的诗歌题材,是有其自身的生活环境和复杂的哲学思想背景的。华兹华斯出生在英国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这地方位于英格兰西北角的湖区内,以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秀丽的山色而闻名。奇秀的湖光山色深深的影响了华兹华斯对于自然形象的想象和喜爱。而随后在豪克斯海德的求学经历更进一步滋养了他在自然中嬉戏游荡之情。除此之外,他也亲身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全程,曾在法国革命急流中生活了一年多,目睹了大革命的残酷、暴力,这些都是导致了他寄情于自然原因。同样,柯勒律治也有其复杂的人生经历,幼时倍受父母喜爱的柯勒律治在七岁时由于亲人的逝去而使性情变得优郁、孤僻。在孤儿学读书期间 ,柯勒律治只有从大量的古典作品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此时他对哲学思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培养了他的思辨能力。法国革命的爆发激发了柯勒律治高涨的革命热情,他成为了激进青年团体的中心人物。而后他又仇视革命,也就选择把自己放任于自然之中。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一样的社会现实,殊途同归,使得两位本世纪最伟大的诗人选择了一样的精神寄托物——大自然,但各自在抒发情感时,却有很大不同。华兹华斯侧重情感的直呈,而柯勒律治则表现出理性的显现。

华兹华斯将大自然视为灵感的源泉,自然美景能给人力量和愉悦,具有疗效作用,使人的心灵净化和升华,强调的是客观世界对人的主观影响,主张寄情自然,揭示了人类天性与自然之美的关系,在这上面,华兹华斯认为,自然是客观存在,诗人的目的就是把自然之美呈现出来,不需要刻意修饰与创造,理应原汁原味地反映自然之美。因此,我们看华兹华斯的诗时,明显感受到语言的清新、朴素、自然、凝练,诗风的秀丽淡雅、自然流畅。如在华兹华斯名诗《水仙》中这样写到“我独自像一片白云在游荡,/飘浮在幽谷山岩上,/蓦然间当我回首一看,/一片片水仙花金光璀璨;/绿荫树下,翠湖岸边,/迎风弄影起舞蹁跹”。诗人清新、自然、欢快的自然语言在这里正表达了他渴望寻找归宿以安慰受伤的灵魂的心情, 可谓对大自然的描写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英国诗人很多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然而向华兹华斯这样被赋予英国“桂冠诗人”称号,“大自然的歌手”等众多荣誉于一身的人,是很难有人能超越的。因为华兹华斯有一颗静观和吸收的心灵,他从自然中汲取欢乐、智慧与力量。领悟到自然是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整体这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并将它通过诗歌传达给读者。华兹华斯的诗歌,不仅仅只是一幅幅反映英国北部的山川湖泊原汁原味的自然画卷,他眼中的“自然”,也是“人们的热情与自然的形式美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换句话说,这种自然是极具作家个人主观色彩的自然,不是单纯客观的自然景观。它既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又体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也正诗人独特之处的体现。

华兹华斯诗歌在对大自然的建构中,除对自然景物的客观呈现外,还有主观情绪的融入,那就是自然状态生活下的普通人,这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人性化的体现,华兹华斯将自然状态下的人与鸟语花香的自然相接合,从而构筑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画廊。那么,华兹华斯笔下的自然人具体是指哪些人呢?对于华兹华斯来说,对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对童心的推崇无疑成了他首选的标准。诗人选择了表现与自然直接打交道的乡村生活作为自己的题材。这样一种题材的选择也使得诗人被冠上了“下等社会阶层社会生活的主要代表和代言人”。在华兹华斯看来,这些人的交际范围狭小而又没有变化,很少受到社会上虚荣心的影响,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他们的纯洁、朴素也正印证了自然宁静、优雅。华兹华斯以人为描写对象的作品里,主人公一般多是儿童,儿童的天真、活泼、幻想、少不更事等等,在诗人看来童心的认识里没有死亡和随之而来的悲伤。如在诗歌《我们共七个》中,全诗同诗人与一个小女孩的对话构成,“可他们死啦,那两个死啦!/他们的灵魂在天国!/这些话说了也是白搭/小姑娘还是坚持回答/不,我们是七个!”,“七个”永远都是一个整体。尽管全诗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哀情中,可是,小姑娘童心纯洁可爱的清新答案还是能让人为之心动。总之,华兹华斯的诗歌里充满了宁静、和谐和哲理。在他看来:大自然就是自己心灵与道德的护士、导航及侍卫;是心智纯洁与精神融通的源泉;是伟大的老师;是连接人类与上帝的云梯。

虽然,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同属湖畔诗派,并一起真正意义上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但在歌颂大自然时,角度却十分不一样,带给读者的审美情感也各有不同。

华兹华斯是把个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整个大自然之中,在自然美景中抒发情感,可见,此时的诗人完全被自然所左右,成了大自然下的被动者,而自然成了主动者,因此,这样的诗风更显得清新自然。而柯勒律治不同,他是把自己驾驭自然之上,自己成了大自然的主宰者,他用自己离奇的想象来塑造自然状态下的人、事、物,也就是用超自然的想象来歌颂超自然的美。因此,他的诗风就显得十分的诡异。

浪漫主义是一种依附于想象的艺术。正如柯勒律治曾说过:“想象是具有塑造形象的精灵,想象于朦胧隐约之中显得和创造相类似,这种类似我虽不完全承认,然而,正是我们对于创造的全部设想。” 很明显,柯勒律治所说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想象被加工的创造过程,在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所需的想象,必须是大胆而且是奇异的。这在他的《忽必烈汉》这首片断诗中便得到了很明显的验证,这首诗表面上读起来会断断续续,似乎所表现的内容也没有一个鲜明的主题。然而,片段并不等于残缺,相反这梦幻过程的“片”与“段”却让人更加注意到了其诗歌瑰奇的表现形式。读者也能从中感到他所刻画的这些缥缈神奇的幻觉比捉摸得住的东西更让人觉得真实和具有鉴赏价值。其实《忽必烈汗》是一首极富有音乐美、想象自由美且富有生命力的诗作。

柯勒律治是很强调理性意识的,在诗歌中个人情感的投入就可以看出。在《忽必烈汗》等诗中,柯勒律治的主观意识虽占据着诗歌的中心,但激情、梦幻、与想象相交融一泻千里,致使理性走向模糊,让我们觉得诗的理性色彩消失了,而感性色彩加浓了,这也正证明了柯律治的诗意境的奇特,诗风的诡异,导致了感性的想象战胜了理性的思考。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 篇7

论著既精且专,所研究的范围涵盖了世界文学史上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欧美国家特别是法国文学中的重要发展阶段,书中既有对于大的文学思潮如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的理论探讨,又有对于重要作家笛福、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莫里哀、莫里亚克、萨特等人作品的分析,有史有论,含英咀华,多姿多彩,是近年来欧美文学研究也是整个世界文学研究中一部既扎实又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弥足珍贵的是,作者显示了感悟艺术作品美学品味的能力与思辨能力的有机结合。书中所提出与探讨的一些重要问题对于当代学术研究都是有创新意义的,作者都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消解”与“解构”、后现代小说的叙事艺术特性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长期教学与研究实践中所具有的努力探索,注重创新的学术品质。

世界文学研究的学科在中国历史并不太长,但却是一个充满争议而又在争议中迅速发展的学科。

仅从这个学科的命名来看,就可谓变化多端。起初有称为“欧美文学”或是“西方文学”的,以后把东方文学纳入,称之为“外国文学”,稍后,又变成了“世界文学”。近年来,随着比较文学的发展,教育部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定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这尚且不算在外文系开设的各语种的文学研究,如英国语言文学、法国语言文学、德国语言文学、俄国语言文学、日本语言文学等,这些学科虽然与中文系的欧美文学等不同,但彼此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中,又具体划分了欧美文学或西方文学、东方文学等不同专业方向。这就使得这个学科的规范变得相当宽泛,也因此招人物议。

古人尝言:“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正其名也”。世界文学的名称多变正反映出这个学科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它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十世纪初期,外国文学与文艺思想大量涌人中国,兴起了早期的外国文学研究,其中欧美文学研究是最重要的研究方向。第二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中期,特别是五十年代,中国高等院校受到前苏联文学的较大影响,俄国人的“外国文学”教学思想进入中国,俄苏文学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第三个时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比较文学兴起,与世界文学合流,逐渐形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规范。

第一阶段(1900-1949年)的发展表现出世纪之初中国的文学研究随着社会变革所经历的巨大转折,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是这个时期起步的。1900年原东吴大学成立,教席黄摩西开设的中国文学史课程中,已经有对于欧美文学的比较,但这种比较是简单的、初步的。此后到1949年之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山西大学等国内多所大学开设了欧美文学与比较文学课程,北京大学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课程与其教材《欧洲文学史》(1918年)、梁实秋的英文学课程、吴宓的比较文学课程与相关教材都对于这个学科的学科建设有重要影响。

未可否认的是,这一阶段是荜路椎轮,开启山林,属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执教者大多是留学欧美、才华出众的学者,但学科教学与研究还只是早期的水平,以对于外国文学名著与杰出作家的介绍为主,没有系统的文学史理论体系,作家作品研究方面也没有系统理论。这都与当时的中国高等院校实际有关,作品翻译与理论研究的落后是主要原因。另外,对于东方文学如印度、波斯、阿拉伯国家等的研究也相对缺乏。值得一提的是,在延安等地有一些文艺理论家和作家进行了俄罗斯与苏联文学的研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作了准备。

第二阶段(1950~1978)是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虽然这个时期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世界文学是受到冲击最大的学科之一,但它仍然发展起来。

首先是俄苏文学的迅速崛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由于中国与苏联的特殊关系,俄苏文学成了外国文学教学中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苏联学者编写的各种论著,如布罗茨基主编的《俄国文学史》、苏联科学院高尔基研究所主编的《英国文学史》等著作对于中国影响很大,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这一阶段对于中国的世界文学发展可以说是复杂的,俄苏文学占有过大比重的问题逐渐得到调整,俄罗斯属于欧洲国家,俄苏文学虽然对于中国文学有过特殊的影响,但是俄罗斯文学仍应作为欧美文学的一个部分,这是无可怀疑的。这一合流也加强了外国文学研究的力量。

从整体上来说,世界文学成为除中国之外其他国家文学研究的总体文学研究,它奠定了中国的高等院校中“外国文学史”这一课程成为一门基础课程的地位,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大学中,中文系的外国文学史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文艺理论成为文学系列课程的主体,这——格局至今仍未根本改变。

另外,理论化与体系化成为世界文学学科的最重要贡献,这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有直接联系,苏联学者所提出的文学史观念如文学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关系,作家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关系,文学思潮与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批评的标准等重要理论问题都在这——时期提出,这些问题经过多次的讨论,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史理论体系。

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的世界文学学科可以说是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特别是冯至的《德国文学简史》、杨周翰等主编的《欧洲文学史》等论著与教材,在各高校教学与研究中得到普遍采用,提高了教学与研究水平。

第三阶段(1978年之后)中,世界文学学科的发展繁荣昌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主要是思想观念的解放,使得世界文学成为文学研究甚至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最具活跃的学科。现当代西方各种文学与学术思想在中国的介绍极为迅速,大有超前之势。如后现代主义文化等问题早就由弗里德里奇·詹姆逊等人介绍到中国,其代表作在中国出版之早是远在其它国家之前的。笔者在美国大学里讲课时曾经引用过的拉康等人的理论,同系的美国教授与学生都大感新奇,“忽闻海外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其实并非美国没有人研究,而是关注外国新理论的程度远不如中国。

当然,对于世界文学学科产生最大影响是的比较文学学科的兴起。比较文学虽然在中国早就有吴宓等人的提倡,但毕竟没有能在多数院校成为主要课程。八十年代之后,比较文学在中国再度兴盛,各校纷纷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而且多数是与世界文学一同开设的。九十年代中期,教育部决定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合为一个专业。从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

世界文学研究中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东方文学的兴起,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课程系列中独立成为一门课程。高校世界文学史教学中一般分为西方文学(欧美文学)与东方文学两大部分,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笔者所感叹的是,世界文学的研究仍是任重道远。二十世纪是西方文学理论最活跃的时期,文学史观念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如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少数族裔文学等思潮都对于文学史编写有直接影响。笔者认为,以新观念新材料来编写新的世界文学史,重新评价文学事实、阐释文学思想是一个重要任务。

新的文学史编写中,推陈出新是最主要的宗旨,这是无可怀疑的。但是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大对于文学原著的分析与批评理论的介绍。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弗莱(Nothrop Frye)曾经有一句名言:作品无言,而批评有声。所以他主张把文学理论与批评作为文学史研究的基础,而把文学作品作为研究的对象与材料,从而建立起一门系统的文学批评。我们在研究文学吏各种现象时,不妨将这种系统现念运用于具体实践之中,在这方面,像沈永赋先生这种既有理论观念又有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是值得提倡的。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专利代理人考试经验下一篇:实习周记鉴定表小结格式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