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2024-09-23

欧美流行音乐欣赏论文(通用8篇)

欧美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篇1

欧美经典电影欣赏 期末考试试题

一、《灵异第六感》观后感之柯尔角色点评

在欧美经典电影赏析课的倒数第二节上,甘老师又放了一部让我为之震撼的经典之作——看到最后眼泪哗哗的惊悚悬疑片《灵异第六感》。这是一部极具突破性的影片,没有极端的血腥,却可以令人毛骨悚然,在本以为圆满的情节过去以后,出乎意料的结局为我们带来无限感动与思考。

影片的一开始,身为儿童心理治疗师的麦尔康就被自己十年前曾放弃治疗的少年患者枪击,之后这个少年也因为绝望而举枪自尽。之后,镜头跨越了一整年时光,这时的麦尔康找到了一个与当年枪击自己的少年患者情况类似的病历,他想要帮助这个孩子,挽回当年的遗憾。这个新的治疗对象就是影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柯尔。这位有着淡蓝色的双眸的小男孩一出场就吸引的我的注意力,本来就喜欢小孩子的我,完全抵挡不住他透露出惊恐的蓝色眼睛。电影界有一句话说得好:"主角不要与孩子或狗演电影。”原因是他们会有意想不到的表现,要么毁了整部影片,使所有人放弃;要么表现得异常出色,抢去了主角的风采。而灵异第六感中的柯尔,就是后者。

柯尔与妈妈相依为命,却有着本不应该属于他这个年纪的漠然而敏感的眼神,他漠然是因为他被同龄人所排斥,他敏感是因为他内心深处不断涌出的恐惧。柯尔是个坚强的孩子,可我甚至都不忍心去说出这个看似平常的词语,他幼小的心灵在这后面承受着多大的痛苦和恐惧。当他目露惊惧地躲藏在家中的野营帐中,一双小手紧紧握住耶稣圣像时,当时我的眼泪就不可抑制的流了出来,这是一个被折磨成怎样的孩子,像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本应在父母的怀里撒娇,享受着极为美好的快乐生活,而他却承担着这些恐怖的痛苦。上帝为何会如此的残忍,将这沉重的负担落在一个小男孩身上。

“我能看见死人,尽管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当科尔蜷缩在被子里,用颤抖的声音向他信任的麦尔康医生说出这个秘密时,蓝色忧郁的眸子里充满了晶莹的泪水。柯尔以前不敢和任何人诉说他的恐惧与惊慌,因为他怕越来越多的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他希望自己是个正常人,但这只是奢望。当小男孩柯尔遇到了可以让他相信的医生麦尔康的时候,他把他始终不敢说出口的秘密说了出来。我仍记得的是当他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医生麦尔康时,麦尔康有感到一点不可思议和怀疑。当柯尔用含着无奈,失望的泪眼向着麦尔康喊道:“你不相信我,又怎么能治得好我”的时候。我心中涌起了心酸感。信任是他目前最需要的,却没人相信他,这该是多么的绝望啊。“如果我们能看见一些别人看不见的事物,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这是gift还是curse?”我当时只有这个想法。当时,我真的害怕医生会放弃治疗柯尔,幸亏,这是一个温情的故事。医生从治疗病人时的录音中听出了异样,追根纠底后他终于完全相信了柯尔的话。正是这种之前从未有过的信任再一次感染了本已心死的科尔。他抑制着内心的恐惧开始尝试和不断出现的鬼魂沟通,发现真如医生所说,他们是要寻求帮助。之后,柯尔在医生的陪伴下帮助了一个一直出现在他身边的死去的小女孩。更重要的是,医生终于帮他解开了心结,他明白自己的特殊,他也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在影片的最后,男孩与自己的母亲紧紧相拥,泪水也在刹那涌现,我为那亲情所感染。都说母子间的亲情是人世间最重要、最深刻的情感。所以,当儿子说出外祖母未来得及说出口的遗言,隔阂与裂痕在拥抱与泪水中消弭无形。

感触你细微的神经,发现你没能发现的世界,曲曲折折,原来我已经不是人。结尾处的震撼,现在想起来依然让心跳漏掉一拍。原本期待一个大团圆结局,孰料剧情却突然急转直下,令人迫不及防,也许死亡并不是一切终结。

这部影片让我往、全感受到一个单词的力量——believe。

二、我认为浓情巧克力这部电影,体现了三种西方文化,分别是:对待快乐、爱情和宗教的态度,而这些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不同。

首先说对待快乐的态度,影片从头到尾都贯穿着美味可口的巧克力。巧克力能给人带来很神奇的能量,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快乐,但对糖尿病病人,巧克力却是毒药。外婆阿曼达的态度让人叹服,与其索然无味地度过漫长余生,还不如不如尽情享受眼前,快乐致死,只要自己愿意,对她未尝不是最好的结局,他人应该给予祝福。强势的伯爵把享乐当成不可饶恕的罪过,却最终还是败在巧克力的浓情之下,实际上是因为他连自己也说服不了,上帝的理论不能用来对抗人间温情。在电影中的各种各样的巧克力,这种魔力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我很喜欢巧克力,薇安赋予巧克力更深刻的内涵 甜蜜,勇敢,热情,宽容。人的生活不应被世俗、教条、舆论导向等偏见的外因束缚,不管生活带给自己的是风雨、困境、疾病还是彩虹,心中保留一份巧克力般的情感,去认真享受生活,对待快乐,不要让生活暗淡、失去光泽。所以说西方人都会享受快乐,都十分想要追求快乐,这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保守观念有所不同。中国人大部分都不太会享受、比较重理智。比如说有了钱就起来,不随便乱花钱,买一件东西,要考虑很久才会买下来等等。勤俭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朱柏庐曾说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所以,勤俭持家的中国人也没什么不好,这也只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已。

其次我要讲的是中西方对待爱情的态度的差异。香浓的巧克力,再拌上爱情的味道,就非常香甜可口了。英俊潇洒的吉普塞流浪汉洛克斯和勤劳美丽的单亲妈妈薇安有着相同的观点,他们都勇敢地打开了自己内心,二人共浸爱河,他们面对爱情勇敢去追,决不后退。相对于西方人的开放,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都比较保守。所以中国人面对爱情都是比较含蓄、保守的,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人不好意思表白,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中方传统内敛,西方浪漫奔放,世界各地爱情观念大不相同。比如中国人在婚恋上具有传统观念,讲求门当户对,西方则更注重情感层面的随心所欲;中国人婚姻一旦出现裂缝,双方仍会尽力修补努力挽回,西方则认为爱情逝去便爽快分手;中国人不擅长情感表达,相对含蓄,西方则坦率直接,热情奔放。

最后来比较一下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待宗教的态度问题。宗教也可以说是信仰。信仰是对的,任何好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一种信仰。譬如影片中的亲情、友情,亦或是爱情,都能够成为信仰。而影片片中那食古不化的伯爵说过一句话,“我们要了解我们的敌人。”这令我有很大的感触。仅仅是因为薇安是个无神论者,她未婚生子,她有着与小镇上传统的人们截然不同的热情的作派,伯爵就将将不信仰他所信仰的信仰的人视为敌人。在信仰中,似乎欢愉与放纵都是被禁止的,而影片中之所以用巧克力,巧克力在此就是代表着某种欢愉与放纵,享受这些,实则也是人的本能与本性。而在我们中国,大部分人都信仰着佛教,整天烧香拜佛,可是他们都是嘴里说着信,实则却什么也没做,还是抽着烟,喝着酒,吃着肉。而中国的古人却有着忍耐与节欲的性格特征,缺乏对交换的要求,从而,造成了历史上的中华民族虽然文化灿烂,却没有产生商品经济的土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几千年里,一直占主导地位。而在西方,私有观念根深蒂固,个人生存的满足需要人与人的相互交换,使商品经济应运而生。我们并不是要抵抗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寻求自我信仰的权利,或许坚定地信奉着某种宗教信仰,会让我们的人生有了新的色彩。

三、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格局下,电影被视为一股非常重要的文化力量。一部成功的电影常常能产生世界性的影响,甚至助力国家形象。为了使中国电影业更加繁荣,需要多方努力,同时,西方电影的经验值得借鉴。

目前国内的北京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为电影项目提供贷款,但出于风险的考虑,银行大多将这些贷款授予《集结号》《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等大片,而很多有潜力的中小电影项目或小电影公司则难以获得贷款支持。而在美国,大部分电影项目都是由独立电影公司策划和制作的,这些公司通常将电影的发行权预售给海外发行公司,再以这些发行合同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

在电影的制作层面,为了发挥西方电影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并向世界传播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作用,美国政府在税收政策、制作服务等方面为好莱坞提供了诸多支持。西方的很多措施对于降低西方电影的制作成本,提升其制作品质,从而增强西方电影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无疑大有裨益。而在国内,也有税收优惠政策,不过受惠的主要是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国有公司、新开业的电影院和农村电影公司。总的来说,税收和服务是可以促进电影业发展的利器,西方电影业的经验可以适当借鉴。

在促进电影出口方面,美国也有诸多可供中国参考的经验。自上世纪初以来,为帮助好莱坞电影的海外扩张,美国施展法律、外交、国际合作等种种策略。国内各大电影公司,如能联合成立一个类似于美国电影出口协会的组织,负责帮助各公司开拓海外市场,与外国政府合作打击侵犯中国电影版权的行为,对中国电影走出去也将大有裨益。

在故事和题材方面,美国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等都是借助中国故事来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简单而又深邃的道理。为了全球市场的票房,好莱坞借用了许多异域故事。中国拥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文化,可以拍成大片的故事不计其数,这也正是我们与海外电影界、尤其是西方主流电影市场合作的强大优势。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认为,中国电影要走向国际市场,离不开国际上先进的制片经验和庞大的发行网络。这需要熟悉好莱坞电影制作体系和发行网络的制片人或者导演,以及各种资源优势的电影人帮助中国电影“走出去”。中国电影借合拍形式“走出去”,更应该发掘和重视自我文化主体的优势和特色,不能因为想要占领全球市场而选择为全世界的消费者牺牲自己的文化视角。

我觉得,虽然目前中国的电影产量不断增加,电影票房收入增速较快,院线和影院类型发展较快,影片类型也越来越丰富,票房过亿的影片越来越多。但是和西方电影相比,还存在差距:

1.和西方进口大片相比,虽然中国电影产量和票房总量增多,但是平均票房收入较低 2.与西方相比,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较小,观影人次不多; 3.中国电影海外影响力较小,竞争力不强; 4.中国电影投入产出低,盈利水平不高。

我相信,只要积极地把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与“国际化语境”加以结合融通,中国电影就能逆风起飞。对电影而言,资本不是一切。没有根基,资本再怎么堆砌,也只是空中花园。哪一天,中国电影能真正尊重市场规律,不再想着天上掉馅饼,踏踏实实回归电影本身,我们才有可能造出自己的好电影。

欧美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篇2

链舞 (Chain Dance) 的历史源远流长, 或许可以追溯到克里特王朝 (大约公元前1400~1200年间) 的米诺文明时期;也就是说, 这种舞蹈至今已经跳了3000多年。与此同时, 它和古希腊诗人荷马 (公元前9~公元前8世纪) (插图1) 同处一个时代, 因为荷马曾在其著名史诗《伊利亚特》的第十八卷中, 将链舞描述为阿喀琉斯 (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之一) (插图2) 盾牌上的图案之一, 并且使用了它的两种基本调度图形:弧线的与直线的。

西方舞蹈史学家认为, 这种严格按照弧线图形跳的舞蹈便是环舞 (Ring Dance) , 它或许是所有西方舞蹈形式中最为古老的——它通常会有一个圆心, 而这个圆心则通常会是某种圣物, 比如说一棵树, 或者一块直立的石头;整个舞蹈都会以它为核心进行, 而舞者们的动作也会以它为核心进退或收放。不过, 环舞在随后的欧洲舞蹈史上, 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 也不是荷马描述的那种圈舞 (Circle Dance) 。其完美的例证当属英国的乡村舞——赛兰格尔的圆舞 (Selenger’s Round) (插图3-4) 。

如前所述, 卡罗尔作为中世纪初期的链舞, 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绕弧线而舞的变体, 叫布朗莱 (Branle) , 主要流行于北欧国家;另一种则是沿直线而舞的变体, 叫法兰多尔 (Farandole) (插图5-9) , 主要是地中海国家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法兰多尔 (Farandole)

在这种舞蹈中, 舞者们总是列队向前, 载歌载舞, 并能合着任何有固定节奏的音乐跳舞, 无论这种节奏是双拍子的, 还是三拍子的;是简单拍型的, 还是复合拍型的, 无一例外。他们可以一边唱, 一边走, 或者跑, 或者跳, 周而复始, 这种节奏虽然看不见, 却是真实存在的。

法兰多尔的最显著特征是舞者们列队行进的图形, 尽管这种图形是非常简单的。其中最简单的是一种“迷宫式”的:舞者们千回百转, 循环往复, 似乎随心所欲, 并无既定的安排, 而一切则是跟着发令者的口令进行的。我们可从16世纪末一本关于克兰多 (Coranto) (插图10-18) 的舞书中看到这种情形, 而这种舞蹈则是法兰多尔在文艺复兴晚期发展出来的变体。这种舞蹈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当是它的三种弧线图形:第一种叫“穿针引线”, 第二种叫“蜗牛”, 第三种则因为没有什么一目了然的特征, 所以就叫“弧线”了。

到了中世纪的晚期, 法兰多尔的这三种图形都无影无踪。事实上, 我们总是难以精确地断定某种事物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停止流行的, 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 这三种图形是在15世纪停止使用的, 其中的原因则可能是女性的精致头饰成为时尚。尖顶的帽子和插着两支犄角的头饰使得女舞者们看上去像头神牛, 而戴着这样一些身外之物是不便于完成这些弧线图形的。与此同时, 到了16世纪初叶, 抬臂的动作也在上流社会的舞蹈中已全然消失了, 但这种动作依然是所有农民舞蹈的显著特征。直到18世纪的后半叶, 我们才在一种叫做阿勒芒德的宫廷舞蹈中看到了这种动作。西方舞蹈史学家提醒说, 这种阿勒芒德 (Alemande) 全然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同名舞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这种抬臂的动作不像有些当代制作人或编舞者所认为的那样, 是“宫廷舞风格”的代表性特征。为了制止这种风格上的错误, 我们可从15到18世纪英国皇室的文献中找到这样的证据:在这个时期的宫廷舞中, 抬臂的动作决不能高于肩膀。

导致这些弧线图形失踪, 或许还有更加微妙的原因。这些图形对于此前的时代而言, 一定具有某种象征性的意义:他们代表着通过一扇门, 然后进入冥界。这些信念在明显地遭到拒绝之后, 却一直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隐隐约约地存在着, 直到最后全然地消失。

在这些弧线图形从法兰多尔中消失后, 我们只剩下最初这种迷宫式的图形, 以及非弧线的图形, 由此出现了黑 (Hey, 或Hay、Heye、Haye) 这种舞蹈。这种图形在西方舞蹈形式中的重要性怎样形容都不过分, 因为它在浪漫芭蕾于19世纪出现, 其它要素占据了主要地位之前, 一直都是舞蹈空间设计中的根。从根本上说, 黑这种舞蹈的图形主要是舞者们相互交换位置, 其最简单的例证可举8字形的里尔 (Reel) , 或兰瑟斯 (Lancers) 中的大链条 (Grand Chain) 图形:男舞者们逆时针, 女舞者们顺时针地绕圈行进, 并且是先用右肩, 后用左肩引领着身体, 由此构成了环形的黑舞。其舞者可以少则四人, 多则为空间允许的任何人数。

这种黑舞的图形最初在法兰多尔中只是直线, 但当两条直线相遇时, 比如在“清理森林”这个图形中, 就会相互穿越, 直到最后, 当两条直线的末端相交时, 又回到最初的图形上去。黑这种舞蹈的图形可谓数不胜数, 人数最少的只需要三人, 他们在8字形上各有各的起点, 然后同步地相互追逐:这个舞蹈叫做三人的里尔。四人的里尔则是8字形上多绕了一圈, 而人们就是从这个舞蹈开始, 发展出了更多弧线与穿越的组合。这些黑舞则构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舞蹈 (Danze Balli) 和英国乡村舞蹈 (Country Dance) 的基础。

欧美流行音乐指南等 篇3

欧美流行音乐指南

编辑、剪辑:王小峰 章雷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该书也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增补的,这让我们有机会能查阅到大量信息,在词条选择和对词条把握上,有了更大的空间。此次增补,除了修改了原来词条的错误,还增加了最新信息,同时也增加了300多个新条目,新增内容大约有70万字。

嘻哈文化发展史

作者:袁越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嘻哈,那么,什么是嘻哈乐?它的文化形态与其他音乐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内在关联?它究竟要表达出年轻人哪些方面的气质?通过这本书,你将了解到一个更清晰的嘻哈文化历史。

丰子恺音乐夜谭

作者:丰子恺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书萃取了丰子恺文集中有关音乐的126篇美文的精华,以最洗练而明确的方式,汇集成一部艺术小百科。除正文以外,分设边伴、对话栏等多种形式。让丰子恺面对面与你细谈,娓娓讲述关于艺术人生、艺术鉴赏与音乐入门的点滴常识,分享他最真实的心灵感悟。

琴语人生

作者: 让·法希纳(法) 袁俊生/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法希纳一直提倡“乐中有物”,主张演奏者的内心要与音乐有完美的交融,将真实的自我完全展现出来,做到琴随心动。在法希纳的笔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当音响、乐章、身体和谐地融为一体时,那就是音乐带给演奏者最大的幸福。

水莲

出版社:风潮有声出版有限公司

本辑音乐以莲为题,作曲家运用六种不同音色的主奏乐器,分别素描六种著名中国莲的曼妙风华。花与乐的巧妙遇合,使得六首曲作充满了生动、细腻的表现力,将琴、箫、琵琶、柳琴、曲笛、笙、筝、排箫等乐器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NO3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阿什肯纳齐演奏,海汀克指挥音乐厅交响乐团。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史上所有钢琴协奏曲中弹奏难度最大的一首。炫目的技法固然仰之弥高,难以把握的极端激情更是如同洪水猛兽。

曼托瓦尼精选

出版社: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曼托瓦尼,轻音乐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在他有生之年,唱片总销量已达3500万张。辑录大师生命中最经典的近四十首风靡世界的永恒金曲《红磨坊》《月亮河》等,几代人青春与回忆的至尊收藏。

维也纳男童合唱团500周年纪念版

浅谈欣赏流行音乐的感想 篇4

“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Pop Music)翻译过来的,国内也有“通俗音乐”的译法。“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是泛指一种类型的音乐。即相对于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而言的一种通俗性、大众性、易流传性为一体的音乐类型,流行音乐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美,成熟于二十世纪,自它成熟之日起就带有现代科技、市场经济、商业运作的特点。并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为欣赏主体,与青春、时尚相联系。

流行音乐中的声乐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流行歌曲”,是指用通俗唱法去演唱的歌曲形式,是流行音乐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流行音乐中全球流行程度最大的音乐类型。现在,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在风行站流行歌曲。而流行歌曲在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和现实状况也不尽相同。

中国改革开放后,港台和欧美的流行歌曲进入中国内地,并以迅雷不掩耳之势冲击了内地百姓的音乐生活。一时间大家都喜爱上了这种形式新颖的歌曲,并迅速接受了这种音乐类型,尤其是青年听众。这种现象同时也刺激了内地流行歌曲的创作与发展。在此以前,凡是流行过的歌曲不论美声歌曲还是民歌都可以称之为流行歌曲。在此以后,用通俗唱法演唱的歌曲成为了流行歌曲的代名词。从那时起,听流行歌曲成了大众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歌曲欢迎的程度大大超过了古曲交响乐等高雅音乐。现在,不论男女老少都能随时哼唱出几首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这已成为当代中国突出的音乐现象。为什么大家如此喜爱流行歌曲呢?中国的流行歌曲虽然发展历史相对短暂,但也以其独特的发展和庞大的力量成为世界流行乐坛中重要的一支。下面我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当代中国流行热的原因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流行歌曲在中发展的过程

中国人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听流行歌曲,那时只是经济富裕的人到歌舞厅、夜总会看演出或在家里听听唱片,所以普及的程度很有限。听到的歌曲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这时在中国的大城市流行歌曲创作相当繁荣,在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一些百老汇歌曲和电影插曲已可代表国际水准。创作上用李锦光作曲、陈堞衣作词的《爱神的箭》,严华作风、范烟桥作词的《月圆花好》,贺绿汀为电影《马路天使》作曲的《天涯歌女》等。依曲填词的流行歌曲都很好的融合、借鉴了西洋,又不失传统。充分证明了我国的文化有强有力的吸收消化外来养分的能力。

照这样发展下来。流行歌曲不会在80年代才在中国普及的。那为什么出现在80年代后的流行歌曲热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建国后改革开放这段时期,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出现了断层。由于国际政治上的种种原因和我国的政治体制改变,洪台和欧美的流行歌曲中国大陆听众没机会听到,人们只能通过电影、广播等途径听到我国作曲家创作的瓣民歌类抒情歌曲和一些苏联歌曲。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象《九九艳阳天》、《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这些在当时不叫“流行歌曲”的歌曲确实算得上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了。到了文革,连这些歌曲也被批为“封、资、修”。中国的流行音乐进入了十年真空期。几乎只能听到那个程式化的样板戏,表现个人情感的歌曲被视为小资情调而遇禁绝。大部分艺术形式都被禁听、禁学。80年代,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国家实行了宽松的文化政策。世俗的情感缍获得了应有的位置,一系列音乐作品被解禁,爱情终于可以言说。文革前曾流行的好的电影歌曲、爱情歌曲重新涌现出来。港台的流行歌曲开始在城市地下流行开来,但在社会正统眼里,欣赏邓丽君、张帝仍是落后“小青年”。这些歌曲视为黄色小调甚至欣赏者自身亦有道德上的洁感。这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当时流行歌曲刚刚被解禁时期却是非常正常的自然现象。在86年以前,大陆的听众通过广播、电视听到的都是些不洋不中的偏美声和通俗唱法的流行歌曲。港台和欧美发展成熟的流行歌曲大规模传播,使人们耳目一新,才真正使流行歌曲流行了起来。经过太久贫乏文化生活的人们重新认识、喜欢上流行歌曲是很自然的。受外来流行歌曲的影响,内地流行歌曲的创作也开始同国际接轨。

二、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热的社会现象基础

从流行歌曲是音乐中的新事物。每个时代都有最流行的音乐类型。象十八、十九世纪的古典音乐,在当时很流行,而现在社会中最流行的流行歌曲。也许再过许多年又会出现新的流行乐,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又成为了古董。流行乐的产生是顺应时代的。它产生于最早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家中。工业社会的到来使歌词的内容具有时代性,是时代的见证。它可以批判社会,反映现实,表达歌者对现实社会的看法,也体现了大众的心声,这也是流行歌曲受大众欢迎的原因之一。配器上,流行歌曲也紧跟时代。例如最早应用电声乐器,到现在和成器、MIDI的运用都丰富了流行歌曲的音色,电子音响合成技术使流行音乐的音响变得异常的丰富奇特,能制造出任何一种想象得到的声音,完全不受乐吕物理特性的局限,与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大异其趣。MIDI技术可通过预选编制好的数字化程序来操作电子乐器,能轻易地演奏出令人眼花缭乱的高难度音型和乐句,而无须经过多种艰苦磨练的职业乐手来演奏。而这么多的结合新科技是别的音乐类型所望尘莫及的。

流行歌曲是传播途径上也紧跟时代。从最早的单一巡回演唱形式到现在利用唱片、MTV、电台、电视台、网络、卡接OK等形式,可以说流行歌曲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先进电子化设备在传播着。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日本发明了卡拉OK伴唱系统和“随身听”(Walkman)小型录音机。这些新发明都直接影响了流行音乐的欣赏方式,使其变为一种更加个人化、体验化的娱乐方式。卡拉OK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流行音乐市场的走向,尤其是在亚洲地区,唱片厂商都十分重视出品那种适合于普通歌迷用卡拉OK演唱的歌曲。

1980年美国通了MTV有线电视,为流行音乐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制造了许多新的歌坛偶像。MTV还成了“流行音乐录像片”的代名词,MTV最初只是唱片厂商推销产品的广告手段,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运用视像来揭示歌曲的内涵的具有独立的表现手段和审美意趣的新型艺术形成。

现在,人们坐在汽车里、电视前、电脑前,随时随地都可欣赏到最新的流行歌曲。大量而快速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你从不听到喜欢上它。

这些都是时代为流行歌曲创造的条件,而流行歌曲正是把握住了这些机会,运用一切新技术,产生新音乐,受到人们青睐,使自己成为新时期的主流韵。

在工业化、都市化的世界性潮流的带动下,流行音乐作为现代文明的文化标志,从工业化国家向非工业化国家,从都市化地区向非都市化地区蔓延辐射着。

三、对流行歌曲自身艺术特征的分析

(一)歌词的创作

既然是歌曲,就有歌词,有了歌词就使音乐带来了语义性。流行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表达的内容都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如工作、学习、爱情、友情。除了上节所说歌词表现的内容具有时代性外,歌词创作本身也具有特殊性。

首先,流行歌曲的歌词很人性化,它生动、优美、贴近生活。例如,同样的表现团结伟大的欧曲,群众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曲风和号召、说款式的歌词就略显沉重,而同样表现这种情感的流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则更多的从人类自身真实情感的交流出发,使人们更易接受,产生心灵的上的直接碰触感动。“轻轻地捧着你的脸,替你把眼泪擦干„„”具有强烈的催人泪下的效果。而最后一句“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更是具有强烈的呼唤作用。十年后的《祝你平安》与它摇相呼应,从个人真实的情感角度出发,集中地表达了当代中国大人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其次,歌词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在歌词长短方面,可短可长。为了同音乐配合,一句歌词不宜太长,且句与句之间要押韵互应,华文音乐中多为中国诗歌“标准”形式的七律,或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却又在无形中形成以某一长短的句体为中心的向心力。例如莫文蔚和张洪量的《广岛之恋》;

随着流行歌曲歌词的日益发展和社会节奏的加快,歌词的创作也更加口话化,尤其是Rδ音乐的盛行,长短句的组合也更加自由,但始终仍遵循着句与句之间的音乐之间韵律的搭配,使它朗朗上口,易学、易记。

再次,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色彩值得一提。语言的色彩感觉在歌词创作中是一个比较微妙的技七。文字的组合总是组合成一定的形象,给人以一种意境的传达。所以,具备了有切身感受和一定文学基础的人才能谱写出好的歌词。中国的流行歌曲歌词创作从黎锦晖开始就注重词与曲和中国深厚文学底蕴的结合。所以,一直以来创作出了大量让听众陶醉其中,为之感动的好词来,这些经典歌词让听众不自觉被带到歌曲的故事情感中。

(二)音乐的创作

流行歌曲的创作技法来源于传统作曲技术,这样符合了人们听觉上的传统性。但是为作歌曲,流行歌曲的曲式精小,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一般是二段体、三段体或带副歌的单乐段。例如周杰伦的《安静》就是一个简单的二段体曲式。和声也很简单,一般是I—Ⅳ—V—I的进行基础上衍伸、发展,常用的I—Ⅵ—Ⅳ—V、I—Ⅵ—II—I、I—III—II—V、I—III—Ⅵ—V/V—V等,在发展中又出现了7级、减7级,反功能,五度循环等和声进行,但始终来源于传统,又不失新颖,使人们在传统和声中听到变化,得到听觉上的满足。乐器选择上也是时常采用民族乐器。例如《我心依旧》(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就用了苏格兰风笛。这种创作上和民间的结合,丰富了音乐的表现,使人们感到亲切,而乐于欣赏。

(三)演唱的特色

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还在于好唱、好学。流行歌曲的唱法突出的就是个性化、自由化。这不同于民族、美声唱法的类型化。不同的唱者表现出不同的音色和唱腔。它的演唱方法较自然,不需太多专业技术,以自然为准,人声音区的各个部分有着不同的色彩;高音区明亮,中音区柔美、低音区沉厚。流行歌曲的演唱通常也是遵循各音区的自然属性,发挥其自身的表现作用。例如萧亚轩的女中音唱腔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公司在包装她时就把歌路定在适合其自身音区范围内。这使歌手把最自然的一面表现出来就可以了,不需太多演唱技巧的训练。但有时也会根据歌曲内容表现的需要而改变各音区的自然色彩。如《一无所有》的旋律常在高音区徘徊,但在演唱时却应该将音色处理得暗一些。倘若一味强调高音区的高亢明亮,就难以表现出歌曲中所蕴含着的那份执著和抗争。

在流行歌曲中运用的喊声、气声等唱法都是为了表达感情需要,听起来很有亲和力,也较易模仿。便如崔健的《一无所有》是摇滚喊声的代表,许茹芸的“芸式唱腔”则是典型的气声唱法。

对沙哑嗓音的崇尚并不是流行歌曲演唱中所独有的审美指向,在各国的民间音乐,尤其是我国的戏曲中,沙哑音色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一种表现手段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音色的沙哑上,而是这种音色所能表现的情感的力度和深度。当人的情感达到极端状态时,常会伴随出现嗓音的沙哑。这种音色有时也会与某种特定的审美意象相联系:粗犷强焊的阳刚美,饱经沧桑的成熟美,这些都是颇具偶像魅力的。此外,流行歌曲中常见的反叛、挣扎、调侃和嘲讽等内容也适合于用沙哑的音色来表现。

嗓音沙哑的歌手在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时,会对音色稍作调整,以适合歌曲的表现需要。如罗大佑唱《超级市民》时声音偏“破”偏“炸”,唱《痴痴的等》时哑,偏“压”,而《沉默的表示》就干净柔和了许多。所谓“假声”是指演唱时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而只使部分声带发生振动所发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比由整个声带都振动的“真声”要高要弱,而且音色有一种晶亮透明的感觉。

四、青年的艺术

流行歌曲可以说是青年人的艺术,而青年人又是社会的主流。随着它的发展越来越商业化,制造商不断包装出年轻、漂亮的歌手。他们不管是服饰上、言行上都成为瓣时期青年竟相模仿的偶像,由此产生了追星狂热现象。好多青年是因为喜欢这个明星而听他们的歌。歌星们确实是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在2005年“超级女声”大赛中获得总冠军的李宇春就使社会上掀起了一阵“李宇春热”,黄色成为春夏流行色,很多人已经在街头看到列成方队的黄色军团,唱着“我们是玉米!我们是玉米”呼啸而过。

青年们处于思想不稳定阶段,喜欢模仿、思想浮躁、追求狂热、具有反叛性,而明星们给青年们塑的一个个有个性的形象,所以明星效应也是流行歌曲流行的一大原因。

欧美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篇5

关键词:情感教育 因素 音乐欣赏 运用 策略

新课标从人的终身全面发展出发,以人为本,围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核心理念;从基于人的发展,关注人的发展和为了人的发展出发,努力制定了充满人性化的、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把培养目标由原来的“音乐天赋或精英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大众化教育。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为依据,针对欣赏课中的“情感教育”作以下粗浅阐述,谈点感悟而已。

一、中学音乐欣赏课为何要注重“情感教育”

1、时代需要

新课标带来了音乐教育的重大改革,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新课标”展示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即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初中音乐欣赏课的首要任务是吸引学生参与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情感,这一任务通过欣赏教学来完成是一条必经之路。

2、素质教育的需求

随着课程改革,加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实现素质教育课程化。人们情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课对丰富人的情感,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它不仅体现在欣赏课,还体现在教唱、理论等不同的内容中,它在音乐教学中可谓无处不在。欣赏中对作品的情感教育,可以提高音乐、艺术、文学等多方面的素质基础。是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3、音乐欣赏的专业需求

音乐欣赏作为音乐体验中的一种专业,可谓音乐的“最高境界”。由学唱到欣赏是对音乐的理解的升华,是一种“阶梯性”的提高。欣赏是指享受美的事物,领略基中的趣味。享受必须是“入境”性的享受,趣味必须是体验性的趣味。

4、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学生是一个个体,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既然是有血有肉的人,就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这个个性表现的最突出地方就是情感。学生的个性要充分展示,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对音乐的理解,与本人的性格联系起来,在欣赏中流露自己的对生活的情感,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二、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审美趣味性

什么是审美趣味性?审美趣味性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说明了兴趣

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体验、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

2、情境性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与音乐的时间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景。

3、变通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学生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实验证明,教学中使用精选的音乐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充分利用学生情感性的活动,使学生大脑活动,从而创造愉快而不紧张的气氛,达到学生有意识与无意识活动的统一、理性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4、创新性

欣赏并不仅仅是提高兴趣,激发情感,而且随着形象信息的储备,往往能激发思维的飞跃,产生新的思想。所以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创新技能的孕育。

5、鲜明性

情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欣赏课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学生的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三、初中音乐欣赏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一)建立协调的师生情感

1、课外“功夫”促进课内情感教育

音乐是时间的、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造自由度是最高的,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笔者认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而课外音乐活动就是音乐与生活相连的桥梁,通过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使音乐欣赏课得以更好的开展。

2、情将不如激将,鼓励学生听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倾听音乐的权利,要鼓励学生听音乐,要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其用抒情手法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动之以情、感之以形、晓之以理,使学生产生愉快、痛苦、愤怒、兴奋、忧愁、哀伤、恐惧等情感与精神的共鸣,达到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情感交流的目的,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其乐观向上的精神,并“使之爆发出火花”。教师根据音乐教育以情动人的规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基础,积极地与学生产生情感交流,以引导和激发他们的情感,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愿望。

(二)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每一首歌曲不仅是对生活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而不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学子的心。“情”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无悔。

1、教材中情感类型

(1)民族音乐的情感

中华民族音乐存在了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 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除了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欣赏乐曲还可以适当选择一些课外的乐曲,如以民间小调为素材的《小城故事》、《原乡》,以西北民族音乐为素材的《黄土高坡》、《信天游》等,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这种丰富多彩民族音乐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追求淳朴的思想情感,也充分反映了国家多民族的团结安定的局面。

(2)乐器、合奏曲的情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积累乐器领域的感情,把这一领域的感情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很重要的,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情绪和情感还处于不安定状态,他们的情感还没得到调动,所以学生的学还处于一种盲目阶段,通过欣赏教师创造乐器的美,这样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下,使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到交好的位置,从而培养积累了充分的感情。

(3)现代生活音乐的情感

在对待意识形态的音乐文化的方面,持开放性文化心态的人们坚持的是一种融合的方向,不可能音乐的内在完全“同质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日益平繁,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同需求使得各种音乐形态的并存已成为一种必然。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和对待学生的现代生活音乐的情感,我们的课堂要用不同的音乐情感来教育学生,使学生的身心都受到良好的熏陶。

2、教材情感的呈现

(1)爱国颂国之情

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让学生体验的每个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我们可以在安静、严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欣

欧美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篇6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可见,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觉,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在音乐欣赏中感受音乐、想象音乐、表现音乐呢?下面谈谈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在音乐欣赏中感悟音乐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对音乐风格的感受力及对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

例如《口哨与小狗》,乐曲用模拟手法使音乐产生直观听觉形象。在欣赏作品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吹着欢快的口哨,心爱的小狗在其身边摇着尾巴,跳来跳去。我不禁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所感动。

音乐欣赏不应该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他们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二、在音乐欣赏中想象音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欣赏教学,必须舍弃一些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

如在欣赏《丰收之歌》前,我先让学生想象一下秋天的景色,接着播放丰收景象的flash,学生们看到了田野上庄稼都已成熟了,人们在忙着收割,果园里甜美的水果挂满枝头,人们正在忙着采摘,一片丰收喜悦的景象。学生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成熟果实的香味,脸上也露出了像秋天一样的灿烂笑容,并且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次欣赏歌曲时,学生们很快地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愉快地进入歌曲听赏,并试着用打击乐器随歌声进行伴奏,进一步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

三、在音乐欣赏中表现音乐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欣赏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欣赏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够更好地表现歌曲中的内容。比如《快乐的诺苏》是根据彝族民间音乐改编的弹拨乐合奏曲。在欣赏教学前,我先让学生听着音乐,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接着播放一些彝族歌舞给学生看,激发学生喜爱彝族音乐和歌舞的情感。然后让学生穿着彝族服装,戴上头饰,扮演成“彝族小朋友”,跟着音乐跳起欢乐的舞蹈。游戏表演进行的顺利而愉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分组表演后,同学们很快掌握了这首欢快热烈而又轻松活泼的民族乐曲。一次,我让学生们一边欣赏《我是人民的小骑兵》,一边编排舞蹈动作,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小舞蹈,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他们,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心血,他们自己的“作品”。作为教师要精心地耕耘和栽培,让孩子们幼小心灵中播下的创作种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欧美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篇7

一、欧美电影音乐赏析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程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与学生们在进行课程选修时呈现的热情形成了巨大反差。通过不断地分析发现,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在开展欧美电影音乐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也略显陈旧。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参与欧美电影音乐赏析失去兴趣。第二,由于一部分老师在音乐教学素材的选择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差距,无法让学生通过音乐赏析来形成共鸣与关注。第三,由于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是一门选修课程,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放松了自我要求,在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二、革新教学内容增强音乐教学新体验

(一)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在开展音乐赏析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采用的教学形式通常以讲解为主,然后进行音乐欣赏,最后再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来完成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时,老师通常会选择一些经典影片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对于具有个性化要求的学生而言相对较为固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无法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影片或者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影片素材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阳光、青春气息的影片中寻找到学习的方向。此外,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应该打破教材的限制,不要只把重点放在好莱坞作品上。可以借助音乐赏析的教学机会,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比如:我们在以神话主题开展音乐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播放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些神话电影片段,同时也要向学生展示我国的一些神话电影来增强学生对影片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同电影题材所采用的不同音乐表达方式。

(二)借助影片中的古典音乐来渲染学习氛围

在一些欧美影片中,经常会出现古典音乐,尤其是电影内容涉及到某位音乐家时,在影片中会更多地使用古典音乐作品。比如:《一曲难忘》中所刻画的主角就是肖帮与乔治,在《不朽的情人》这部影片中所讲述的就是贝多芬的情感经历等。这些影片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都是在讲述每一位音乐家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在演奏音乐时的技巧和内心变化。学生在观看这类型的电影时,会受到故事内容和音乐作品的双重感染,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赏析教学活动当中,利于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借助影片中的现代音乐来增强音乐的时代感

现代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不仅具有感情抒发和渲染氛围的作用,同时还能在开展音乐赏析教学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具有现代音乐元素的影片,来增添课堂的活泼性,可打破传统音乐赏析教学过程中的沉闷局面。比如:让学生观看美国灾难大片《龙卷风》,在这部影片中,大量地采用了摇滚元素的音乐,让学生在听到这样的音乐时精神一振,从而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三、个性化教学模式加深学生的艺术感受

(一)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个性化教学指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来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再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为学生量身定制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音乐这门艺术,本身就具有十足的个性化,换言之,个性就是艺术的生命。虽然在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开展欧美音乐赏析音乐教学时,不需要以艺术专业的知识学习目标来要求学生,但是同样要在赏析过程中达到艺术教学应该具有的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目的。

(二)个性化教学的步骤

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以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来涵养学生的艺术感情。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作热情。比如:在讲解电影音乐对影片中人物情感的表达功能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为影片片断创作音乐。老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片没有配乐的影片,让学生通过观看来分析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当时的情绪。然后老师再分析给出多组不同情绪的音乐作品提供给学生进行选择。让学生选择其中适合于这个片断人物情绪表达的音乐类型。比如:愉快的、悲伤的、雄壮的、古典的、激动的等等。在这个音乐教学环节中,每个学生对于影片片断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因此会有不同的创作理念,老师要针对学生所做出的选择给予一定的肯定,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打击,失去音乐学习的信心。当学生选择完之后,老师把学生所选择的音乐分别加入到影片当中,让学生进行赏析。最后老师结合影片的发展以及人物情绪,针对学生所选择的音乐作品进行节奏、音乐等全方位的点评。

(三)个性化教学的效果

通过个性化教学模式,学生会了解到自己选择的音乐作品在与影片进行搭配后,有哪些不足之处,是否出现了节奏不一致的问题,画面与音乐之间是否和谐等等。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电影音乐只能在节奏、音色、旋律等多个方面与电影画面形成统一时,才是一个非常好的电影配乐。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中激发出了学生进行音乐创作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实现音乐艺术的教学目标。个性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在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进行渗透。我们应该有效地把电影作为一个载体,把音乐作为一个媒介,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了解音乐的美,加深对音乐艺术的印象,提高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感悟。

四、营造教学氛围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 后甚至00 后,这个年龄层的学生由于时代的变化,而更加具有个性化。因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无法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教学当中。我们应该改革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其能够在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自我的学习需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通常采用的老师播放、学生观赏、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其能够更好地溶入到整个音乐赏析教学氛围当中。比如:在讲解音乐节奏必须要与影片的画画节奏保持一致时,老师应该采用多媒体技术,把一段影片的片段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节奏的打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音乐的节奏以及律动,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来进行节奏打击,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节奏要素对音乐表现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非常容易地就能够掌握音乐节奏以及节拍方面的知识点,有效地提高了音乐赏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运用电影音乐审美特征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感知力

(一)运用电影音乐来唤起学生的情感

传统的音乐创作,是创作者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绪。对于电影音乐而言,创作者需要顾及到的内容很多,这给电影音乐的创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比如:电影音乐作品更多地还需要考虑音色、人物情绪、画面节奏、故事情节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音乐作品能否把这些因素表现得恰如其分,决定其是否能够成为优秀的电影音乐。所以说电影音乐作品不具备音乐的独立性,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与电影艺术所要传播的意图相结合。如果学生按照传统的音乐接受方式来理解电影音乐,有可能会无法真正意义上地对电影内容以及音乐作品的艺术性达到更深入地理解与感悟。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好电影音乐具有的非独立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让这个特征来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其能够更好地对音乐艺术进行深入地探索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感受。

(二)借助电影的音画结合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思考能力

虽然欧美音乐赏析课是一门选修课程,却具有独特的音乐教育功用。因为电影音乐的审美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更多地考虑电影中画面、人物情绪、音色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电影音乐所要表达出来的情绪和内容。音乐是通过声音的传递来进行形态呈现的,但是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音乐记忆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因此,我们借助电影的音画结合的特征,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通过画面的清晰表达,把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诠释,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归纳能力以及音乐想象能力。让学生通过画面来对音乐进行联想,从而延伸到用心去体会音乐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电影以及音乐艺术享受当中,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思考能力。

五、结语

欧美流行“旧石器时代饮食” 篇8

弗拉德·阿韦尔布赫,29岁,是美国纽约网站管理员。在午餐时间,记者看见他身穿烫得笔挺的灰色西裤、黑色皮鞋从位于下曼哈顿的一座写字楼里走出来。这时,他和我们熟悉的任何一个白领没什么不同,但很快,他的“异处”显现即出来:他挑了一处脚手架做起了引体向上,动作轻盈,接着又开始倒立。

“我喜欢在吃东西前先锻炼。”阿韦尔布赫说,“饮食和锻炼并举,这是我们祖先的生活习惯。”午餐时,他面对记者吃起血淋淋的生牛肉。

许多人对“旧石器时代饮食”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种倒退。不过,我倒认为,我们可以在深入了解“旧石器时代饮食”的现实意义之后,再做评判。

旧石器时代人的饮食结构与狼相似:以肉食为主,不吃粮食,不喝牛奶;没有烹调,全面生食。

“旧石器时代饮食”理论由美国健康学家洛伦·科丹教授提出。他提倡人们像1万年前的祖先那样,多吃应季水果、瘦肉和鱼类,不吃或少吃经过加工的食品,比如糖、面包及奶制品,从而避免患上癌症、肥胖等现代疾病。鉴于上班族吃饭不规律、吃饭速度快、经常窝在一处不动等特点,科丹把上班族称作“现代穴居人”,提倡他们以更亲近自然的方式生活,把去健身房跑步、练肌肉的热情用于到野外攀岩、跳跃、扔石头和赤足跑。其实,这正是现代总结出来的“旧石器时代饮食”的精华之处。

不过,有些“旧石器时代饮食”的狂热崇拜者显然忽视了这种精华,而推出一些惊人的观点,认为奉行“旧石器时代饮食”就是要彻底“回到”1万年前。比如,认为粮食不适合人吃。而营养学家玛丽萨·利珀特对此的评价是,“旧石器时代饮食”很有趣,但或许有些不足,因为“它遗忘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些‘伟大的谷类’和有益身体健康的碳水化合物”。

(编者注:“茹毛饮血”的饮食方式是远古时代的产物,现在情况和当时已有天壤之别,食用的畜禽多为人工饲养,且随着工业的发展,有毒物质的排放和污染,很多动物体内含有寄生虫和有毒物质。盲目地仿效过去“茹毛饮血”式的生活是危险的。)

“舊石器时代饮食”特点

1.吃饭时不需要刀叉,但需要纸巾。

2.多吃应季水果、瘦肉和鱼类,不吃或少吃经过加工的食品,比如糖、面包及奶制品。

上一篇:教育从尊重开始下一篇:以资源库建设为契机 扎实推进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