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金融监管改革

2024-09-28

欧美金融监管改革(精选11篇)

欧美金融监管改革 篇1

一、欧美金融监管改革

(一) 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

2008年3月31日, 美国财政部公布了《现代金融监管构架改革蓝图》, 提出了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监管改革建议:

第一、短期目标。着眼于解决次贷危机问题。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包括: (1) 强化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的协调作用; (2) 赋予美联储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实地监察的权力; (3) 成立抵押贷款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审查各州关于抵押贷款市场的许可程序和内容;制定全国统一的抵押贷款业务资质标准;定期评估和审核各州关于抵押贷款市场监管的行政许可、行政监查和行政执法工作。

第二、中期目标。改革的中期目标是消除美国金融监管体制中的监管重叠, 提高对金融体系监管的有效性。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包括: (1) 废除储蓄章程, 合并货币监察署和储贷会监管署; (2) 设立联邦保险监管机构; (3) 明确州注册银行的监管机构; (4) 由美联储监督支付与结算; (5) 合并期货与证券监管。

第三、长期目标。改革的长期目标是构建最优的金融监管架构, 提高美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包括:设立三个不同的监管当局: (1) 设立市场稳定监管部门, 履行金融市场稳定职责; (2) 设立审慎金融监管部门, 接管目前联邦谨慎监管机构的职能; (3) 构建商业行为监管部门, 为金融市场实务制定行为标准, 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

2009年3月26日, 奥巴马政府领导下的财政部又制定了《金融改革框架》, 重新对美国金融监管框架提出了改革, 并且第一次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防范进行了具体建议。提出了四大改革内容:

第一、关注系统性风险。 (1) 建立一个独立的监管部门, 负责监管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和关键性的支付结算体系; (2) 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在资本和风险管理方面提出更高的标准; (3) 要求所有规模以上的对冲基金实行注册; (4) 建立一个全面的框架, 对场外衍生品市场进行监督、保护和披露; (5) 对货币市场基金提出新要求, 以降低资金快速撤离的风险; (6) 为防止复杂机构的破产, 建立一个更强大的决议机构。

第二、保护投资者或消费者利益。加强金融市场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以防止市场操纵或者欺诈等行为。另外, 加强法律执行以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第三、消除监管结构中的漏洞。金融监管架构中必须明确地界定每一个关键职责的权力、资源和责任。

第四、促进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金融业务的国际化使得美国政府意识到美国的金融市场规则必须保持国际化, 金融监管标准也是如此。

2009年6月17日, 美国政府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 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第一、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所有可能给金融系统带来严重风险的金融机构都必须受到严格监管。为此, 政府将推行以下六方面改革:成立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 (FSOC) , 以监视系统性风险, 同时促进跨部门合作;强化美联储权力, 将监管范围扩大到所有可能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企业;除银行控股公司外, 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也将被纳入美联储的监管范围;对金融企业设立更严格的资本金和其他标准, 大型、关联性强的企业将被设置更高标准;成立全国银行监管机构, 以监管所有拥有联邦执照的银行;撤销储蓄管理局及其他可能导致监管漏洞的机构, 避免部分吸储机构借此规避监管;对冲基金和其他私募资本机构须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

第二、对金融市场进行全方位监管。建议强化对证券化市场的监管, 包括增加市场透明度, 强化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 创设和发行方须在相关信贷证券化产品中承担一定风险责任;全面监管金融衍生品的场外交易;赋予美联储监督金融市场支付、结算和清算系统的权力。

第三、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不受不当金融行为损害。建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以保护消费者不受金融系统中不公平、欺诈行为的损害;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强化监管;提高消费者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行业标准, 促进公平竞争。

第四、赋予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所必需的政策工具。白皮书建议, 建立新机制, 以使政府自主决定如何处理发生危机并可能带来系统风险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美联储在向企业提供紧急金融救援前须获得财政部许可。

第五、建立国际监管标准, 促进国际合作。改革企业资本框架, 强化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 对跨国企业加强合作监管, 并强化对国际危机的应对能力。

2010年5月20日, 美国会参议院以59票对39票的结果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主要内容:

一是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将对所有金融机构实施更为严格的资本充足率和谨慎性监管标准。

二是对金融衍生品实施全面监管。提出对证券化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尤其是场外衍生品市场以及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支付、清算、结算体系的全面监管。提高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 并防止市场欺诈及市场滥用。

三是加强对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将通过增强金融产品的透明度、简洁性、公平性以及可获得性来提高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

四是重置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将美联储原来的8家机构合并为3家, 其监管权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五是同步提升国际监管标准。如果其他国家监管标准不提高, 美国强化监管可能造成监管套利, 损害美国金融业利益, 因此, 美国极力通过其领导地位促进全球金融监管标准同步化提高。

(二) 欧盟金融监管改革

2009年6月19日, 欧盟理事会通过了《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方案, 核心内容是建立两套新机构,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加强金融监管。

第一、成立欧盟系统风险委员会 (ESRB) 作为宏观监管部门, 控制系统性风险。该机构监控和评估宏观经济发展以及在整个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威胁金融稳定的各种风险, 识别并对这些风险进行排序, 出现重大风险时发出预警, 并在必要时向政策制定者提供包括法律方面的各种建议和措施。

第二、建立欧洲金融监管系统 (ESFS) , 强化欧盟的微观金融监管和协调机制。ESFS作为欧洲监管操作系统, 旨在通过建立更强大、一致性更高的趋同规则来提高各国监管能力, 实现对跨国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其下建立由各成员国相关部门组成的三个监管局, 负责对欧盟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监管工作的整体协调。除此之外, 欧盟改革的重要措施还包括降低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 全面加强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成立跨国稳定小组 (CBSG) 以加强各成员国之间应对危机的金融监管合作等。

(三) 英国金融监管改革

2007年, 英国五大抵押借贷机构之一的北岩银行受到美国次级房贷的拖累发生挤兑, 濒临破产。为维护金融稳定, 2009年7月8日, 英国发布《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 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

一是保持英国央行、金融服务监管和财政部组成的英式金融监管“三驾马车”模式不改, 同时提出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 以在出现重大风险时协调三方采取干预行动;二是规定英国政府有权在存款机构出现严重危害金融稳定风险时对其进行国有化;三是提出四项措施, 即加强市场纪律、加强监管、金融机构提前制定应对倒闭风险预案及改善证券化产品和金融衍生品市场架构, 防控大型金融机构出现风险;四是提出谁犯错谁买单原则, 以保护纳税人利益, 解决金融体系风险的成本来源问题, 同时表示要完善2001年推出的金融服务补偿计划 (FSCS) , 进行更充分的事前融资;五是保护消费者利益, 确保竞争开放的市场;六是强调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二、欧美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评价

美国的改革方案对现行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 包括对美联储“超级监管”的定位;成立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将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纳入监管体系;加强对场外金融衍产品交易的监管等。

欧盟改革方案从欧盟现有法律和实际情况出发, 为了维护欧洲共同市场, 设计了宏观和微观层面的金融监管框架。由于欧盟各成员国让渡本国金融监管权难以得到现有法律支持, 所以, 欧盟更多是从推动多国峰会和国际组织设立更高的监管标准方面来强化欧盟内部的金融监管。

英国方案没有对现有金融监管模式进行大的调整, 监管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加英国金融服务局制定监管规则的权力;二是建立金融稳定委员会;三是更加强调金融机构自身治理结构的改革。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 无论是分业监管的美国、欧盟, 还是混业监管的英国都没有幸免。因此, 美国、欧盟、英国的改革方案没有对混业监管和分业监管做出评价和规定, 而是把重点放在建立协调机制方面。从具体内容看, 美联储被赋予“超级监管”的权力,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美国混业监管取向。英国方案没有对英国的混业监管方式提出调整和修正。欧盟方案侧重分业监管与协调机制。美国、欧盟和英国的改革方案都扩大了监管范畴和监管对象, 把所有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对冲基金、私募基金、房地产基金、投资银行等纳入到金融稳定的监管框架中来, 对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实行注册登记制度, 并要求增加信用评级机构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美国、欧盟和英国方案都强调了提高国际监管标准和加强国际合作, 建议对巴塞尔协议中有关内容继续进行修改, 对银行实施反周期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监管合作;提高对洗钱和恐怖融资的监管标准;加强金融稳定委员会 (FSB) 作为国际标准制定机构的职能等。美国、欧盟和英国的改革方案都提出要加强对消费者保护, 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简单和透明的金融产品。

三、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

加强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监管。次贷危机的蔓延和恶化反映了没有一个金融监管机构负责维护整个市场的金融稳定。美国金融监管改革逐步强化了美联储对整个市场金融稳定与风险的监管职能, 并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随着我国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性越来越强, 必须强化人民银行在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和加强金融系统风险监测的职能, 加强对不同金融市场风险的系统性监测, 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提高金融监管协调的有效性。我国“一行三会”监管框架和美国以美联储为中心的“伞形”监管框架相类似, 共同的问题就是缺乏监管部门的有效协调。目前,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在监管协调方面虽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但尚未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跨部门监管协调机制, 监管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有鉴于此, 应该建立一个更为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金融监管模式应该由机构监管模式逐步向功能监管模式转变。我国金融监管采取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 货币监管职能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 机构监管职能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行使。因此, 我国必须加强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 确立新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应逐渐实现由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的过渡及由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过渡。统一监管的实行, 可以大大减少监管职能的冲突, 防止交叉重叠和监管盲区, 从而有效地对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业务进行监管。

建立健全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我国金融在立法指导思想上, 往往侧重于金融机构的安全与效益、而忽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在机构设立上,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监管机构承担和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 受理消费者投诉;在制度上, 金融消费者保护还没有进入相关金融法律制度。对于金融消费者保护不足的现状, 要求我们建立健全相关的金融消费者法律、法规制度。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次贷危机的发生, 受损失的不仅是美国的金融机构, 欧洲与亚太地区的金融机构也损失惨重, 为了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拓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金融监管合作渠道, 充分利用双边和多边国际场合, 加强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的沟通与协调, 共享信息, 加强共同行动, 促进全球金融的稳定。□

参考文献

[1]Blueprint for a Modernized Financial Regula-tory Structure http://www.treas.gov

[2]Framework For Regulatory Reform http://www.treas.gov

[3]Financial Regulatory Reform:A New Foun-dation http://www.treas.gov

[4]朱小川.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方案评析[J].中国金融, 2009, 10.

[5]尚福林:中国金融监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N].第一财经日报, 2008, 5, 12.

欧美金融监管改革 篇2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内容提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给这些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巨大的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银行在经济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和存在的巨大风险,使各国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加强金融监管研究和进行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因素形成的金融风险,同样也给社会带来种种危害。虽然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金融监管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金融监管并没有完全真正地从合规性监管向风险性金融监管过渡。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建立起全新的金融监管运行机制

关键词:金融管理;监督制度;金融危机

正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金融危机,根据有关资料统计自1980年以来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经发生过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给这些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巨大的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银行在经济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和存在的巨大风险,使各国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加强金融监管研究和进行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加入wto以后,进入了一个深刻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预示着中国金融业全面竞争的时代到来,这不仅对于正处在金融体制转轨时期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冲击,而且对于实施金融监管的人民银行、保监委、证监委三大监管机构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适应新时期、新任务和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建立起一个有序的、高效的、规范的金融监管体系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和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金融监管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从1996年开始,我国加入了国际清算银行并且参加巴赛尔委员会工作以来,在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规范现场检查后评价以及指导和推行以风险防范为基础的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或者十二级分类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是金融监管没有完全真正地从合规性监管向风险性金融监管过渡,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金融监管的内容看,目前的金融监管仍然把重点放在机构设立审批、人员资格审查和经营的合规性方面,对日常的风险性金融监管尚未全面展开,没有建立稳定的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对市场退出前的监管基本上属于空白。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而又真实的审慎会计制度,从近几年有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生的经济案件看,会计统计数据隐瞒和虚假屡见不鲜,不能真实的反映被监管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盈亏状况。由于缺少金融机构顺利退出市场的配套机制,只能由政府和人民银行采取行政性手段予以解决,国家财政和人民银行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也带来一些不安定的社会因素。

二从金融监管的手段看,金融监管缺少必要的和严肃手段,从理论上说金融监管有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三种。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我国的金融监管应该是以法律手段为主要手段、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助手段。但是,现实状况则表现为法制建设滞后、法制观念淡薄,行政干预较多,在具体的监管操作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只注重金融监管问题的定性,缺乏对金融监管问题的量化标准,从而使金融监管部门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一定的制约。

三从金融监管的方式看,没有形成统一规范、连续和系统性的监管。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行政监管,并且在具体的运作中大多数是一次性的、分散的和孤立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全方位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价、预警和防范体系,缺乏早期预警和早期控制,往往是忙于事后救火。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结合效率不高。信息的不对称,没有建立集中统一的监管信息库和信息网络,缺乏金融监管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系统,社会中介机构会计审计等社会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市场约束力薄弱,金融监管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四从金融监管的主体看,存在监管主体缺位现象。从国际金融监管普遍经验分析,监管主体形成了以金融当局的行政监管、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管和社会外部监督“三结合”金融监管法人治理结构。目前,我国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管和社会外部监督机制非常薄弱,没有建立“三结合”的金融监管法人治理机制。一是在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管方面,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银行国有化程度非常高,银行自身缺乏强有力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机制,内部监管流于形式。缺少行业自律的严密组织。二是在社会外部监督方面,对金融机构社会外部监督非经常化、正常化和制度化,由于制度的不健全,监督人员素质的低下等原因,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和有关社会监督机构对金融业的检查监督不力,有的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抽查方面,没有形成一种长期的必检制度,社会外部监督效果不佳。

五从分业监管看,缺少一套分工合作、组织严密、监管联动、高效规范的协调机制。从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格局来看,分业监管与分业经营格局相适应,从金融监管的效果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分业经营原则,有利于监管部门集中精力对各自负责的监管对象进行监管,有利于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监管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分业监管使得监管部门自成体系,缺乏一套全方位监管联动协调机制,大金融监管支持系统无力,使有些欲自行其事又不想被监管的单位或者个人有了可乘之机,产生分业监管与跨行业违规经营的矛盾,出现业务交叉中的真空和现行体制无法管的弊端。如有的银行为了追求高利润,不顾国家有关规定和中央银行的三令五申,偷偷地向证券期货市场注入大量资金;有的证券机构向客户透支或者违规大量自营资金,变相办理银行业务,公开与银行争夺储户和资金;有的保险公司违反规定进入货币市场进行资金拆借,或者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证券投资,违规以高利回报为诱饵,承包保险业务、擅自开办险种,遇险后逃避赔付责任;有的邮政局(所)办理储蓄业务违规揽储甚至违反规定进行贷款和投资。这些违规行为本应受到严肃的裁处,但是由于我国实施分业监管即机构监管,它是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型设立监管机构,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管理各自的金融机构,但某一金融机构类别的监管主体无权干预其它类别的金融机构业务活动,负责货币市场的人民银行、负责资本市场的证监委和负责保险市场的保监委三者之间缺少监管联动协调机制,出现对一些机构违反规定的行为想管又管不了或者不能管的被动局面。金融监管的组织领导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一个分工合作、组织严密、监管联动、高效规范的协调机制。因而,也就无法对整个金融风险进行监测、评价、预警,更加无法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和从源头上加以控制。

二、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以及社会危害

(一)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成因

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分析,金融风险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历史上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痕迹较深,改革又没有现成的可能遵循的经验,还有一些人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想问题办事情按照过去的一套办法,某些计划经济体制弊端依然存在,在计划经济资金分配体制下,银行缺乏经营自主权,大量的信贷资金被政策性因素、财政性支出、重复无效建设和国有企业长期占用,政府搞建设上项目找银行,企业经营没有资金也找银行,有的地方政府指令性要求银行贷款给某个企业或者某个项目,以致形成计划与资金分配体制加上行政干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泡沫经济——银行不良贷款的非正常循环。

2、国有企业改革还没有走出困境,尤其是国有大中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没有明显进展。由于我国有很多国有企业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机制不健全。从内部来讲,企业没有建立良好的治理机制、有效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企业经济效益十分低下,三分之一的企业亏损;从外部来讲,没有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完备的金融工具,企业经营和资金周转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维持。

3、社会信用存在问题较大,地方保护主义时时抬头,导致金融机构的合法债权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很多地方亏损企业借改制之机行“金蝉脱壳”,大肆逃废、悬空银行的债务。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而且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

4、金融监管力度欠缺,从目前金融监管现状看,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非现场监管流于形式、现场监管力不从心、监管效率不高、监管的有关法律法规还有待于充实、完善。对有些金融监管机构功能定位不合理,监管人员的素质达不到准确履行职责的要求,不能及时发现、控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严肃查处,不能有效地震摄犯罪,有些银行监管人员甚至直接参加金融违法违纪活动。

5、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滞后,经营管理不佳或者管理松弛徒有虚名,违规经营严重,经济案件时有发生。长期以来国有银行“官办”色彩浓厚,“三高一低”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金融机构的良好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如2002年美国财政部货币监理署对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和其它二家银行违规行为发出“认可令”进行处罚。这种越过董事会和管理层,直接对一家银行的政策、程序、程度、方法作出导向性和规则性的干预限制是罕见的,这说明我国银行公司法人治理机制存在严重缺陷,也说明国内银行监管环境同样存在严重缺陷,必须尽快得到改进和完善。

(二)金融风险的社会危害

1、金融风险直接损害了广大存款人和投资、投保人的利益,危害了经济社会的稳定。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危机的直接结果是存款不能及时、足额兑付,从而损害了存款人的利益;保险公司不能及时理赔,投保人不能及时得到合理赔偿,生活生产不能恢复正常,因此危及了经济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2、金融风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损害了国家实力。金融风险的存在使得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贷款损失严重,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就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所有制结构来看,金融属于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还没有对国民放开,也就是说,金融机构的资产、收益及其风险损失都是国家的或者是集体的。金融风险及其坏财损失的出现,只有二种选择,一是国有银行的坏账损失实行国家财政贷款豁免,或者减少国有银行上缴国家的营业收入,或者打入成本挂在该银行的账上逐步消化。二是对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或者地处农村偏远地区的金融机构,金融风险过大,年年亏损或者亏损金额巨大的,只能选择市场退出,撤消或者合并,对资不抵债的宣告破产,但是无论是破产清算或者破产后的善后处理工作,都少不了政府的财政支持。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处理多融机构的坏帐损失,损失中的一部分“账单”最终只能落在政府财政的头上。尤其是在我国的金融机构自有资本金过低的情况下,考虑到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只能从财政渠道增加金融资本。因此,严重的金融风险必然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损害国家的经济实力。

3、金融风险损害了国家贷币的稳定,破坏货币政策目标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从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运动规律来看,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安全的金融运行是在信贷资金顺畅实现双重支付和双重归流(存款人第一重支付金融机构第二重支付、贷款人第一重归流金融机构第二重归流)的基础上实现的,在双重支付和双归流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发生金融风险,资金不能正常流动,国家的货币政策必然将遭到破坏,甚至危及国家的金融安全。

4、金融风险损害了金融机构的国内外信誉,动摇社会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金融危机频繁出现、挤兑风潮不断发生,增加社会公众对未来持有本国贷币资产的不安定心理预期,不断寻求外币、黄金、证券股票、期货以及房地产、古董古玩字画等保值行为和投资方向,丧失了对本国货币的信心,在金融业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降低本国金融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实力。在这方面1997年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沉痛而又深刻的经验教训。

三、完善监管体系的对策措施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建立的基本目标

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今天,我们已经确立了保证金融机构正常经营活动并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金融体系的安全、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并鼓励金融业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提高效益、确保金融机构经营活动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相一致的总体目标。对此,必须分步实施:

1、到2004年前后,基本化解长期历史形成的金融风险,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达到人民银行提出的各项监管指标的要求,其中,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不良资产比例不超过15%,实现整体盈利,基本上建立起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系统包括证监委和保监委监管框架,初步实现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规范、连续、系统的监管近期目标。目前,我们有的银行经过努力已经基本达到了人民银行要求的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资产比例,但是,从全国各大商业银行看,发展还不平衡,有的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2、到2006年前后,基本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和制度,实现对金融机构的系统、连续、全面的监管,提高金融监管的水平和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金融风险发生概率明显下降,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的中长期目标。

(二)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对策措施

面对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新趋势,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建立起全新的运行机制,尽快适应开发的金融市场,已经成为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本人认为,应该采取以下一些对策措施:

1、强化金融监管的组织领导和管理。

首先、明确组织领导体系与职责划分,实施“统一领导、分级监管、部门落实、责任到人、跟踪监控、评价考核”的金融监管责任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明确建立辖区“金融安全区”的目标,制定和实施金融监管工作规划,签订金融监管责任书和专项任务书;其次,建立以金融监管职能部门为主、其他职能部门(法律法规、统计、会计、审计、科技、货币政策等)为辅的内部高效运行和协调机制,强化金融监管的合力和效能,达到金融监管的全面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必须遵循依法监管、适度竞争、自我约束、综合管理、安全稳健与风险预防、管理机制的一致性原则,进一步建立金融监管机构依法监管、金融机构依法经营、自我监管、社会审计监督的“三位一体”监管格局,树立有效监督管理的全程化、全方位、持续性、审慎性监管意识,改进监管方式,同时要降低监管成本,注重监管成效。

2、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构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和监管的法律框架,强化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支撑和对金融监管的执法监督。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建立一个科学的、全面的、既符合国际法、国际惯例的要求,又不脱离我国实际的法律支持系统很有必要。

首先,要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修订和完善我国银行业经营与监管的法律框架,系统清理现行的金融监管法规,完善金融监管法律结构,补充制定新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从目前法律法规的种类看,我们已经制定颁布实施《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贷款通则》《保险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监管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但是为了适应对金融业的全面监管,还必须制定与这些基本法律相配套的更多的专业性法律法规、条例,制定和完善具体的针对性、操作性强的金融业监管办法;其次,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强化金融监管的执法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和履行监管职能的绩效考核,确保各项监督措施落到实处;其三,强化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的执行,建立严厉的经济处罚机制,强化处罚的威慑力。

在信息系统方面,要克服信息的不对称现象,加快金融监管电子化建设,建立监管信息中心。首先,尽快出台金融机构信息披露法规以及金融风险监管过程中对金融机构采取早期纠正措施的法律法规;其次,依托金融电子化,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设备,建立内部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平台,按照法人单位和地区两个层次汇总被监管对象的信息,统一口径、统一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制定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平台管理办法,最大程度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在审慎会计原则方面,要实施对金融业的审慎性风险监管,必须要求金融机构普遍建立和使用执行审慎会计制度和自我审慎监管,增强自我约束力。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必须采用审慎会计制度的标准,全面掌握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水平与效率,并且将此特别应用在贷款、应收利息、投资、固定资产、收益和资本的有效监管中。

在社会信用方面,必须建立健全单位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登记系统,以适当方式披露借款人、骗保人等人的不良行为记录,建立健全银行信贷以及保险保护法律、金融债权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逃债、废债和赖债、骗保的工作力度,除了依法严惩逃债、废债和赖债的行为外,还要对逃债、废债和赖债的企业个人进行新闻媒体曝光,并限制逃废债、赖债和骗保人高消费。

3、强化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制。首先,在内部组织体系上,强化监管权威和有效性、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在监管方式上,要改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的电子化全过程,并借鉴外国先进的监管办法对外监管对象实施监管评价,根据评价情况,相应采取无制约或者程度不同的法律制约行为以及监管指导;其次,明确各类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大众的多种需要,符合金融分业经营要求,发展专业优势,促进合理、有序的竞争;再次,严格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以及业务的准入和退出,高级管理人员资格的认定和授权,明确市场准入的标准和程序。在非现场监管中,通用采集数据和核对整理数据,计算出风险监控指标值,进行风险分析监测、风险评价和判断,发出预警,适度披露金融重点信息。在现场检查中,要把握好检查的主要方式手段和频率,明确检查的内容、方法和目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必要的程序实施检查。

4、强化金融机构内控制衡机制的健全以及监督考核。首先,切实遵循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查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原则,提高自律意识,实施全方位的内控管理,切实做到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行面前无特权,任何制度的建立均以审慎经营、防范风险为出发点;其次,强化行业自律,依法自我约束,要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建立自律性组织,并加入各类金融机构本行业本系统的自律性组织,实行行业自律。国家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同业公会,通过同业公会协调,通报中央银行和上级金融监管的方针、政策以及近期监管工作的重点,从而科学地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自律公约和竞争规则;再次,努力探索金融机构内部制约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在委托与被委托双方监管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委托金融机构内部稽核检查部门协同自律监管;当前要充分利用社会中介的监督作用,可以借助中介机构对金融机构实施委托监管和审计监督,发挥审计核实金融机构财务报表及相关数据、外部评价,提高金融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及权威性,强化市场约束作用,在条件成熟时也可以考虑成立一支专业化的金融审计队伍,针对金融业的特点和业务性质,除了完成国家布置的全面性检查外,主要完成一些专项性的、对管理层的管理决策及操作风险方面的检查审计工作;有选择地聘请社会金融监管监督员,设立监管举报和监督公告制度,强化外部监督力度和金融监管的透明度。

5、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实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配套战略,逐步实现国际接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世贸组织的加入,我国的金融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着迅速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竞争,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投资等行业相互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能否随着这种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的改革,是关系到我国金融业提高竞争力、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和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要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解决好金融业务综合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关系问题。目前应该调整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思路,既在面上实行“分业监管”,在业务经营的具体方面,根据现实情况,推行部分“混业经营”,通过人民银行、证监委和保监委三者联合制定相应的业务标准,凡是达到标准要求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可以在自己主要业务之外兼办跨行业业务。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后的5年过渡期的调整,为适应未来竞争过渡到“综合经营”作好准备。二是解决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应该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完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机制为主要途径,以加速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为坚强后盾,大力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整体实力。特别是要通过发展中小金额机构、完善国内中小金融机构企业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尽快剥离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和财务亏损,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内能量,以期望在全面对外开放金融业的未来,能为以较强的经济实力参与国际金融业务竞争创造条件。三是解决好金融监管体系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要建立健全并不断调整中央银行的组织体系,以有利于“分业监管”向“综合监管”过渡。逐步将人民银行省一级中心支行改革为实质性的金融监管机构,将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或者分行金融监管办事处改为“混业经营和综合监管”指导性机构。同时,为了便于协调监管中国金融业健康高效有序的发展,可以成立一个金融业经营管理监管委员会或者相对独立的金融业监管局,专门负责协调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经营管理监管的关系,在当前金融业“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并存的情况下,逐步实现金融业向混业经营的稳健过渡,为我国金融集团模式下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条件。

6、大力推进金融人才战略。市场竞争首先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要得以生存和发展,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首先,必须根据国际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化经济管理者队伍,抓好自我监管;其次,积极建设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金融监管队伍,积极探索金融监管人员等级制度和金融监管干部的培养培训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职、权、利相统一的人事任用机制、人才优胜劣汰和金融监管岗位竞聘、轮岗机制。健全监管部门内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和留住人才,有必要对现有的监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派到国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监管当局跟班操作,学习现代国际监管知识和技能,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还可以采取选拔抽调一批熟悉金融业务和法律、外语、外汇、统计、审计、会计、计算机等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充实到监管队伍中来,通过各种办法全面提高和改善金融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效能,真正起到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明华:《银行监管与风险管理》,《武汉金融》2003年02期

2、王大贤、孙爱红:《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的影响》,《经济师》2003年01期

3、林后春:《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金融论坛》2003年02期

4、童章成:《银行监管理论及其评价》,《中共杭州市委党委校学报》2003年02期

5、王晔:《多元化金融集团监管的模式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1期

6、杨丽清:《构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思考》,《西南金融》2003年01期

7、周晓松:《入世和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前沿》2003年02期

8、郇涛、王升:《我国中央银行监管改革的几个问题》,《济南金融》2003年01期

9、宋清华:《金融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监管问题》,《武汉金融》2003年02期

10、梁环忠:《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机制的几点新思考》,《武汉金融》2003年01期

11、张红伟:《银行危机及其防范》,《天府新论》2003年02期

12、周春生:《金融监管与企业投资股市》,《税收与企业》2003年03期

13、张仁德、韩晶:《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3期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简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篇3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颁布,意味着美国的金融监管放弃了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中的一些基本原则,而向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回归。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由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于1999年签署颁布,该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取消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界线,取消过去分业经营的规定,金融机构可以同时经营多种业务。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也称作《1933年银行法》。该法将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严格地划分开来,保证商业银行避免证券业的风险。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审视美国近30年来所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理想,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解除管制,其中包括金融管制。美国政府一直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推进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将银行业与证券、保险等投资行业之间的壁垒消除,从而为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投机打开了方便之门。金融监管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此次新监管法案的颁布意味着美国金融监管再次从严,将会严格限制商业银行的自营业务,种种严格的要求表明了美国金融监管当局从华尔街金融巨头手中抢回主动权的决心。

众所周知,金融体系分为实体金融和虚拟金融两部分,虚拟金融以实体金融为基础,同时又可以促进实体金融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国的实体金融比重必须大于虚拟金融的比重,才能保证该国金融业的脚踏实地健康发展。光有实体金融,没有虚拟金融是不行的,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金融创新可以加速一国金融业的发展,缺乏虚拟金融的金融体系的发展是缓慢的,比如我国就是如此,由于虚拟金融严重不足,导致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十分缓慢,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反之,光有虚拟金融,没有实体金融的后果则更为严重,以冰岛为例,近年来冰岛的国民逐渐由原来以捕鱼为主业转为以金融为主业,金融危机未爆发之前,金融业的确是发展迅速,但危机爆发之后,由于没有实体金融的支撑,缺少地基的冰岛金融大厦一夕之间土崩瓦解。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因为金融体系的失衡,虚拟金融所占比重过大,没有足够的实体金融做支撑,滥用金融杠杆,最终引发了此次危机。新法案对金融监管的改革措施,表明了美国金融体系调整的方向,要加大实体金融所占的比重,金融创新要以实体层面为主,逐渐将金融体系由以虚拟金融为主导调整为以实体金融为主、虚拟金融和实体金融均衡发展的健康金融体系,这将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复苏和未来的发展。

二、法案的不足和局限性

新法案的横空出世在金融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如此划时代的金融监管改革,必然会有利于一些机构和利益集团,而对其他一些既得利益者形成损害。这就形成了利益争夺,而美国当局不得不为了平衡不同的利益集团而采取一些折中的方式。法案审议的最后阶段有两大关注点:沃尔克规则和林肯修正案。沃尔克规则原本要求禁止银行业的所有自营交易,并完全与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分业。结果,最终通过的法案不仅允许银行机构将核心资本的3%投资于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而且在退出现有投资的过程中得到非常宽松的过渡:在法案颁布后,银行机构将得到两年的缓冲期,其后可以再申请3次每次为期1年的延期要求,而且在流动性不强的投资上(如房地产基金等),银行可以在前基础上再获5年宽限期。所以理论上,华尔街的大型金融机构最晚可以到2022年才完全遵守沃尔克规则。而林肯修正案原本要求大型金融机构剥离所有衍生品交易,退出金融衍生品市场,最终妥协为银行可保留常规的利率、外汇、大宗商品等衍生产品交易,只有垃圾债券的信用违约掉期等高风险衍生工具才会被完全剥离出来,并且银行同样也有两年的过渡期。简言之,新监管法案并非之前想象的那样有力。

三、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值得强调的是,金融监管的架构应该适应金融体系的发展,而不是背道而驰,金融监管要跟上金融的发展,不能本末倒置地通过限制金融发展去达到更容易进行监管的目的。那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是以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金融体系转向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新金融体系,其中一个显著变化就是金融发展的“去监管化”。新监管法案的突出特点就是终止了美国立法中继续“去监管化”的趋势,但是它恢复金融监管的方式并不是像先前预测的那样对金融自由化大力限制。相反,新监管法案几乎完全认可了美国金融体系的一系列变化,只是通过调整监管架构和监管规则使之适应金融体系新变化的方式,来寻求管理金融体系上述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风险。

欧美金融监管改革 篇4

一个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 还有被称为金融市场看门人的三大评级机构。也许他们并不是这场危机的导火索, 正如一个世纪前马克思曾预言的只要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竞争, 资本积累, 信用发展三个因素的足够发展, 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既便是格林斯潘被美国众议院监管和政府改革委员会传唤听证时, 他依然辩护道:“金融衍生品的价值代表了他们的潜在价值, 可以有效平摊风险, 而不是积累风险。”格林斯潘的无罪辩护看起来契合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必然。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决策和疏忽对危机的提前到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影响。因为格林斯潘在随后的询问中也承认了一个事实:由于华尔街的贪婪, 一切监管形同虚设, 其实将债务打包成证券产品然后标售的金融公司应部分持有这些证券, 可以有效降低债务风险, 同时应在防止欺诈和交易结算方面加强立法监管。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首席执行官麦克丹尼尔在备忘录中也提道, 评级机构通过降低标注而不是以高标注做出真实评价以获取收入的恶性竞争最终会危害整个金融系统。

二、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以下简称法案) 内容

(一) 提高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

1、只要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2/3以上成员投赞成票, 并经委员会主席投票确认就可认定金融机构其支付、清算、结算活动是系统重要的。2、提高资本金要求, 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金水平和资本金质量, 在经济扩张时期增加对银行的资本金水平的要求, 而在经济紧缩时则减少资本金要求, 从而有效减少银行“逆周期”经营造成的冲击。3、通过沃尔克法则对银行高风险业务的限制。

(二) 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强化对消费者的金融保护

1、能够独立的制定消费者保护法规;2、对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金融机构发放的按揭贷款和信用卡进行合规管理。

(三) 强化金融机构内部管理

1、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公司提供5年内高管薪酬和股票表现的对比图, 以期更加明显的方法实施薪酬计划;2、金融机构每三年召开一次股东大会, 对高管工资实施表决, 从而增加股东在高管薪酬上的话语权。

(四) 强化对衍生品在内的金融产品的监管

1、限制过度金融创新和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的研发;2、规范场外市场的风险管理, 对有条件清算的场外衍生品实施交易所交易, 从而增强风险控制;3、禁止银行从事衍生品交易, 银行应当在24个月内剔除所从事的高风险衍生品交易, 或将其转移到分支机构。

(五) 强化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法案规定在证券交易委员会中设立信用评级办公室, 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监管和处罚。包括对评级机构使用的过往评级、评级标准等信息予以登记并披露, 对评级分析师进行专业资格考试, 鼓励投资者主动建立属于自己的评级系统等等。

(六) 设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和调整美联储监管职能

1、委员会负责认定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 识别和监控金融系统中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协调多个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合作;2、美联储监管范围扩展到储蓄和贷款公司, 紧急贷款只能用于解缓解流动性, 优化美联储内部治理结构。

三、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对我国金融监管立法改革的影响

从上述对美国“法案”的总结, 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是从银行资本控制、消费者投资保护、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信用评级监管和央行权力改革等六方面对金融监管进行改革的。由于我国实行的银行分业经营和金融创新不足, 所以结合美国法案和我国国情, 我们应当在以下几方面确定改革方向。

1、继续坚持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实践证明, 商业银行把业务与证券投资等适当隔离, 有利于降低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可以考虑从服务理念、代理服务扩展、自营投资范围、理财产品创新、合作创立资产隔离的投资子公司等提升业绩。2、针对金融投资者的特殊性, 可以仿照美国, 在消费者保护协会下设消费者金融保护部门, 对消费者金融诉讼和投诉进行处理, 并对金融投资产品实施风险评估和监管。3、强化金融机构内部管理, 正对目前投资市场重融资轻回报的现状, 对金融机构参与股票发行, 保荐承销实施长期跟踪管理, 对缺乏上市资格的企业实行负责管理。4、加强对金融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对场外交易产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监管, 建立专业投资者准入制度;严格上市交易金融衍生产品合约的标准型, 严控交易规模和保证金比例。5、由于此次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其逐利性的本质对次级债的不客观评价间接导致了危机的发生, 所以信用评级对于金融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我们应当坚持国家信用评级机构的非营利性, 保持其独立性、客观性。鼓励投资者建立属于自身的评级机构。6、此次法案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政府的监管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 不仅新设立了几个职能明确的金融监管机构和监管研究协调机构, 并且将原有的美联储打造成为了一个“超级监管机构”我们要借鉴美国此次金融监管改革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也就是注重通过政府作用的充分有效发挥来完善市场体制和机制。为此, 我国所有金融体制改革都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实施, 并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节奏和顺序, 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明华, 赵峰.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新视角[J].经济学家, 2011 (3) .

[2]金先银, 闫小娜.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 2009 (6) .

[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陈小悦,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欧美金融监管改革 篇5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仅考验着美国的监管智慧,而且考验着全球的监管智慧,其后许多国家都在反思现有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并且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来遏制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和深化。中国虽然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但中国的经济与金融无疑也受到了重创,反思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我们发现有很多不足与值得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机构监管;功能监管;中央银行;行业自律

一、我国金融体制现状及问题。

金融发展日新月异,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在中国分业经营的模式下,也孕育出了一些大型的金融控股公司,如中信,光大等金融控股公司。而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外资金融机构也对本国的金融机构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但中国的分业模式对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着很大的制约,对于金融控股公司以及伴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利率市场化等未来金融发展的监管,将会使中国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目前还是传统的机构监管,在“一行三会”的分工模式下,以金融机构的类型如银行,保险,证券等作为划分监管权限的依据,随着金融的不断发展,机构监管暴露了很多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往往提供功能相似的金融产品,而这些业务却受到不同监管机构根据不同标准进行监管,形成不合理的监管差别,导致市场竞争条件出现差别,不利于金融机构间的公平竞争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机构监管还容易造成监管重叠,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容易引起矛盾纠纷;同时还可能导致监管真空,因为相关监管机构可能对于监管对象新兴的金融业务了解不够,监管力度不够,而这些监管真空往往蕴藏着很大的风险。

(三)分业监管模式也极大限制了金融的发展,使得机构成长比较缓慢,在尝试金融创新的路上不敢大施拳脚,与国外的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相比,竞争力很弱,而机构之间的协调不一致也不利于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二、功能监管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借鉴意义。

功能监管以金融业务作为划分监管权限的标准,在功能监管模式下,从事同一类业务的不同金融机构会受到统一的监管,功能监管对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功能监管是金融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

金融创新化和自由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而中国金融市场也已经体现了混业经营的态势,机构监管暴露出来的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的问题使得其有效性在如今的金融环境下大大降低,而功能监管的优势将会得到体现。

(二)功能监管有更强的专业性,针对性和预见性。

功能监管以金融业务为监管对象,使得监管机构能够针对所监管的业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积累更丰富的经验,从而能达到更强的专业性,使得监管真空和监管漏洞的问题能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同时,功能监管带来的专业性和经验累积也使得监管机构更有预见性,能更好采取有前瞻性的监管措施,促使创新与监管相协调,从而更好地促进金融的发展。

(三)功能监管能更好地促进公平竞争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以业务为监管对象的功能监管,能保证同一类业务监管标准,监管措施的统一性,能避免监管标准不统一带来的矛盾纠纷和不公平竞争,体现市场公平的内在要求,同时能极大地促进相关业务的发展,提升我国相关金融业务的国际竞争力。

三、功能监管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功能监管的缺点有。

(一)功能监管机构之间存在协调问题。

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需要银行,证券,保险等共同协调发展,而金融业务之间又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监管机构之间缺乏足够的合作,会使得全面协调发展这个目标难以实现。

(二)金融业务之间界限模糊,也有可能导致监管真空。

虽然功能监管以业务为监管对象,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业务互相渗透,可能使得监管机构之间可能相互推诿,出现监管真空,或是不能达成监管共识,从而带来矛盾纠纷。

(三)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成本,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效率。

在机构监管模式下,金融机构基本只用面临一种监管机构,而在功能监管下,从事了不同业务的金融机构会面临多个监管机构,将会更加频繁地应对金融监管,极大地增加了其成本,在多重压力下,金融机构也可能放缓本应正常进行的金融创新,这也不利于整个金融的发展。

四、建立协调机构,加大行业自律监管。

协调机构可以由人民银行牵头设立,无论在任何监管模式下,中央银行的监管者角色总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在其监管过程中,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为更好地执行货币政策打下良好的基础,能更有利于其职责的实现。在人民币国际化,加快资本金融账户开放的过程中,国际资金利用金融衍生品对金融经济的冲击更加强烈,监管部门要加大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做到监管与创新并重。

同时行业自律组织也应该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这是符合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的,在政府监管的刚性约束下,行业自律能发挥更为灵活的作用,并且能更敏锐地察觉行业创新发展的最新动向,能起到更为及时和前瞻的监管。同时,监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于政府标准的制定和监管措施的采取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监管的作用,这样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多层次的监管能更为有效地达到监管目标,促进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

希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体制能切实得到革新和完善,使其监管有效性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以便更好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平稳有效发展,这样,中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才能对于金融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举措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金融监管框架的演变趋势与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 《当代财经》 2004年1期

2、纪崴 张威 《从效率角度研究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选择》 《上海经济研究》 2008年6期

3、何德旭 饶云清 饶波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新趋势及启示》 《上海金融》2011年1期

4、李成 《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演进及其展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8年4期

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政策选择 篇6

改革势在必行,但从世界各国金融监管改革历史来看,金融监管改革都可以说是以事后的完善为主,缺乏前瞻性。我国应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经验,顺应发展趋势,应政策先行,深化改革。

从中国金融监管协调实践看,目前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由于缺少牵头责任部门,对各监管主体缺乏有效约束力、缺少有效争端解决以及外部监督机制等问题,在运作中难以解决金融监管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利益冲突外部化的现象。因此,应建立以人民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从监管框架来看,应加快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通过立法明确宏观审慎监管责任主体以及其他金融监管部门配合责任;通过构建逆周期监管调控机制,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制度、与新增贷款超常变化相联系的动态拨备制度和差别化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设计与经济周期变化有关的杠杆率和流动性要求;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明确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定义和标准,从附加资本要求、杠杆率、流动性、拨备等事前预防以及事后风险处置上提出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和工具;强化综合化经营下的风险隔离,坚持分业经营模式,审慎推进综合化经营试点,建立各行业之间的“防火墙”,严格管理控制相互交叉持股、授信和担保、资产转让等内部交易,防范由于业务交叉和行业渗透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在推进改革时,还应加快转变金融监管方式,适应金融经济发展转型需求,控制金融风险。通过放松管制,加强监管,从注重事前准入环节行政审批监管向行为监管、过程监管以及事后的惩戒相结合转变,不断提高监管有效性。通过强化对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与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建设相结合,确保特定市场参与者具备相应风险识别与承担能力,并能充分掌握金融产品的风险结构,实现保护投资者利益;对金融产品销售由“买者自负”向“卖者有责”转变,明确金融中介机构有责任将适当产品卖给适当的投资者,约束金融机构的不当销售行为。

在管理体系上,应加快构建中央与地方分层有序的金融管理体系。建议赋予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一定的地方金融监管职能,明确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管理地方金融的职责权限,将类似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不吸收公众存款的小型准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的监管权限交给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并适度下放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给省级政府。同时,提高省级金融管理部门的独立性,降低地方政府对本地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从而减少地方政府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干预。加强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与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避免垂直管理的中央金融监管体系“鞭长莫及”、不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各自为战”的问题。

金融审计视角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篇7

收录日期:2012年1月16日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各国都在酝酿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在经历金融海啸后, 各国经过对金融监管漏洞的反思, 金融监管体制的新一轮改革已经徐徐拉开大幕。作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金融体系受到影响较小的中国, 同样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金融监管体系。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为适应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年以前的统一监管体制, 对金融业的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负责;第二阶段是1992年到1998年由统一监管向分业监管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人民银行的统一监管职能被分拆, 逐步形成分业监管的格局, 其主要标志是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建立;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开始的分业监管体制时期, 2003年银监会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机制的最后形成。

就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而言, 近几年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 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形成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金融业开放加快, 金融监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分业监管体制已显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其本身所固有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二、应加快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步伐

2009年后, 世界上金融最发达的国家———英国和美国分别都推出了自己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虽然抵御住了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 被认为是有效的。但是, 必须认识到, 制度变迁对有效金融监管的需求是出于日渐强化的动态调整之中的, 监管领域积存的缺陷和弊端不仅会抑制以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也使其无法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而且在一定阶段里被认为是合适的制度安排, 在整个经济、金融环境发生变化时不一定还是适应需求和有效的。在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 中国的监管机关也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必要的体制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维护金融安全、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只有这样的动态发展监管体制, 才是真正符合需要的监管体系。因此, 在我国金融还相对安全, 但金融竞争力亟待提高的时候, 未雨绸缪, 加强对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金融审计角度分析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

当前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一体化正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金融监管离不开金融审计, 金融审计也离不开金融监管, 金融审计始终是各国金融监管的重要力量。我国应当根据国情将政府金融审计纳入到金融宏观监管大体系之中, 加强与金融监管的协作, 充分发挥审计的独立性、综合性优势, 明确分工, 形成审计与监管合力, 促进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自觉履行各自的职责, 最终实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审计目标。

1、在性质上, 政府金融审计突出监督职能, 而金融监管突出管理职能。

政府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应当发挥监督职能, 保持特有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重点揭露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大案要案线索, 揭示影响金融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风险。金融监管是因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需要而产生, 目的是促进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合法、运行稳健, 维护公众信心。因此, 金融监管应当在监管体系中对金融行业进行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更多地发挥管理的职能。

2、在职责上, 政府金融审计突出检查功能, 而监管机构突出处罚功能。

审计机关作为政府金融审计的主体, 既不参与金融政策法规的制定, 也不参与具体金融业务的经营和管理, 具有较高的独立地位。因此, 政府金融审计应当在监管体系中重点发挥检查职责, 对金融机构进行全面检查, 检查金融法规的执行情况, 发现金融机构的重大违法、违规事项, 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 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移交给金融监管当局去处置。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独立性难以保证, 其检查效果受到较多制约。因此, 应当针对当前违规银行机构和从业人员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现象, 加大处理处罚力度, 建立健全处罚机制, 促进金融业合法经营, 增强金融机构的守纪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 全方位构建金融风险持续监管的长效机制。

3、在作用上, 政府金融审计突出宏观性, 而金融监管突出微观性。

政府金融审计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应当突出金融审计的宏观性, 使金融审计工作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相适应。因此, 政府金融审计应当在注重发现和揭露具体问题的同时, 更加注重从金融体制、机制上研究和分析问题, 从源头上采取治本措施, 发挥金融“免疫系统”功能。

4、在目标上, 政府金融审计突出系统性风险, 而金融监管突出业务性风险。

政府金融审计应当保持超然独立性, 充分发挥审计检查、专项调查、风险评价等功能, 从国家宏观层面出发, 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检查、审核和预警为核心工作, 通过开展延伸审计, 重点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表现、风险形成、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过程、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检查、评价, 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分析与预警, 发挥宏观监督的作用。金融监管则应当负责金融机构的日常管理, 通过现场检查或非现场监管的方法, 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具体业务风险进行检查和评价, 及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指导性建议,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管理。

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构建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协作框架, 重新整合了金融监管机构现有职责, 切实发挥了行业管理和常规风险监管职能, 对金融机构进行日常业务进行必要的监管。此外, 该框架建立健全了政府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 强化了政府金融审计在金融宏观监管框架中独立性、综合性监督优势, 并依法对金融机构进行了系统性风险审计和对监管机构绩效进行再监督, 促进各金融机构和各金融监管机构更加有效地行使各自的权力、履行各自的职责。

摘要:近几年, 金融监管的绩效不尽如人意, 一些消极金融现象屡禁不止, 时有泛滥和反复。本文分析金融监管体系现状, 然后从金融审计角度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进行论述。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审办发 (2008) 72号,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S].审计署办公厅, 2008.

[2]贺强.中国金融改革中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浅析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篇8

2015年11月3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制定“十三五”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近来频繁显露的局部风险, 特别是近期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说明现行监管框架存在着不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 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金融监管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产品已经严重冲击到了中国的监管体系。金融工具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过快, 导致我国现有的监管体系已经无法应对, 因此进行金融监管的改革迫在眉睫。

1. 金融监管对于股市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配资方式主要有三种, 包括场内配资、线上配资以及线下配资。受证监会监管的场内配资数额达到2.04万亿左右, 创新型金融工具和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另外两种配资:首先是线上配资, 以HOMES, 同花顺, 铭创为代表, 金额约1.5万亿;线下配资的主体是一万多家小贷公司及P2P互联网金融公司, 金额在1万亿左右。线上配资和线下配资的加入使得配资体系失控, 融资变得极为容易。配资在股市上带来了倍增的盈利或亏损的可能, 放大了风险。2015年6月A股出现异常波动, 从6月15日到7月8日股价下跌30%, 出现10次千股跌停的情况, 8月18日调查HOMES的线上配资, 当天1600多只股票跌停, 股价下跌6.15%。而金融监管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投资, 因此对股市进行金融监管刻不容缓。

2. 金融监管对于P2P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

P2P互联网金融的回报率相对而言是很高的, 从一个月到一年期, 收益率在7%~12%, 很多投资者趋之若鹜, 但是互联网金融业存在很多问题。

从2011年开始, P2P互联网金融融资金额保持着每年3~4倍的迅猛增长, 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急需一个合理的金融监管机制对其进行监管。

2013年问题平台数量为76个, 2014年增加到275个, 2015年骤升到790个。跑路、提现困难、停业、经刑侦介入、诈骗等问题频出, 这也反映了金融监管出现问题, 需要加以整治。

3. 金融监管对于证券交易的重要性

我国交易所数量巨大, 据统计, 到目前为止, 产权交易所多达136家, 金属交易所72家, 文化交易所47家, 各类交易所总量高达695家, 目前都隶属于地方政府监管。交易所数量如此之大, 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对其进行约束, 保证证券交易在一个合法规范的环境中进行。

二、如何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1993年, 国务院发布了一个《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金融监管体制从混业监管转换为分业监管。但现在不少业内人士呼吁重新回到大一统时代, 金融监管究竟该何去何从?

1. 分业监管的利弊分析

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提高了金融监管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促进了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专业化, 加强了不同金融行业之间的适度风险隔离和金融体系稳定。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首先, 分业监管难以避免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 其次, 易引发监管套利, 此外, 分业监管易导致监管割据。

2. 简单合并监管机构式的混业监管并不可行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 英国北岩银行挤兑事件引发英国对分离央行监管权不利于金融稳定的反思。鉴于此, 英国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将审慎监管职能回归央行, 实行审慎监管“大一统”模式。英国监管体制改革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对金融监管体制反思和改革的一个缩影。混业监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的问题, 但简单合并监管机构并不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抑制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 甚至可能进一步加大与货币当局之间的协调成本。

3.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可行性建议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应以有利于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核心目标, 强化中央银行的审慎监管职能。由央行负责宏观审慎政策制定、执行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监管, 并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三会”合并组建新的监管机构, 专门负责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以外的微观审慎监管。同时成立独立的行为监管局 (分别吸收了英国、欧盟和美国模式的部分要素) 。将“三会”中的部分监管人员转入中央银行, 充实职能调整后央行的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有关工作, 其他人员进入“三会”合并后的审慎监管局, 专司系统重要性机构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同时, 集中目前“一行三会”中投资者保护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的力量, 组建独立的金融行为监管局, 负责行为监管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央行可从宏观审慎角度对审慎监管局和行为监管局提出建议和要求。这样一来既强化了央行的宏观审慎政策制定、执行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职能, 又适当减小了改革的阻力, 并通过机构间合理和明确的分工降低了协调成本。

摘要: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于股市、互联网金融、证券交易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金融风险频繁显现, 金融改革已箭在弦上。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要以有利于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核心目标。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宏观,审慎

参考文献

[1]陈雨露, 马勇.金融业组织形式变迁与金融监管体系选择:全球视角与比较分析[J].货币金融评论, 2008 (06) .

[2]刘肖原.中央银行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李成, 李玉良, 王婷.宏观审慎监管视角的金融监管目标实现程度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13 (09) .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研究 篇9

2003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法》经过修订, 保留了中国人民银行为履行其央行职责所必要的金融监管权力, 从而形成了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目前依据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和银行业监管法的规定, 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 实施具体的金融监管。体制上, 金融监管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 由中央政府设立的金融主管机关和相关机关分别履行金融监管职能, 即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及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审计机关、税务机关等分别履行部分国家职能, 属于“一元多头”。

在这种分业监管体制中,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全国金融业的最高主管机关, 处于核心地位, 不仅负责银行业和信托业的监管, 还要从宏观上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予以指导, 以保证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银监会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管, 证监会作为国务院证券监督机构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督管理;保监会负责对全国保险业和保险市场的统一监管。同时, 我国法律还规定有有金融业的自律监管和社会监管作为辅助监管。自律监管包括金融机构自我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 社会监管主要是指中介机构的监管。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1、监管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足鼎立”的监管格局, 往往使监管出现真空, 造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作用的空间缩小。

2、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

监督措施的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突出表现在:对金融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成本过低, 违规处罚执行中缺乏严厉性, 且当前监管部门对违规行为的处理缺乏有效性。

3、监管人员素质尚待提高。

基层中央银行缺乏一套科学严密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方法, 监管工作中信息不对称, 由于商业银行报送数据可用性较差, 中央银行的非现场监管体系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监管效率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缺乏社会联合防范机制。

金融机构上级行对下级行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导致下级行经营者强化内部控制的激励不足。同时, 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重要内容的稽核监督体系, 隶属于各级行经营者, 没有有效独立出来, 其监督职能也容易流于形式。缺乏一整套系统性的风险预警、处置、缓冲、补救机制。金融监管没有形成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价、预警和防范体系, 缺乏早期预警和早期控制, 监管信息没有有效利用, 风险防范工作忙于事后“救火”, 不利于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三、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对策建议

1、建立监督机构协调机制。

打破现有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壁垒问题, 设立专门的负责金融协调监管机制, 同时保证整个监督机构的信息的对称, 监管立法的健全, 已优化我国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同性。通过专门的金融协调监管机制, 充分利用监管资源, 最大化监管效率。

2、建立统一监管模式。

鉴于我国目前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协同性不够, 效率低下, 分业监管的模式需要再行考量。但是目前采取的“一行三会”模式并不是无任何可取, 全盘推翻, 不能够简单的合并, 毕竟金融监管体制是根据一个国家现处阶段的行情综合考量出来的。目前我国可通过建立金融监管管理委员会, 负责协调各个金融监管机构, 以使各个金融监管机构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协调发展, 对业务交叉领域和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 实施联合监管, 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 降低信息交换的不对称性, 优化监管效率。后期随着我国金融监管经验的逐步积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足够期间发展、大规模推进, 可以考虑在保留中国人民银行的基础上, 将保监会、银监会和证监会合并成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

3、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金融监管信息化建设。

企业金融监管的发展与改革 篇10

金融行业进行监管的原因主要是在于金融交易双方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对于风险的问题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基础理论, 分别是社会利益论、保护债券论与金融风险论三个方面。社会利益论是在以委会社会公众利益的角度出现的, 而时间是在二十世纪30年代左右。因为社会公众的利益是分散的, 任何的私人部门都是不可能出面进行维护全体公众的利益.因此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只能是由国家的法律授权的公共部门去执行。发展这一理论的基础点是认为市场运行的本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一些缺陷, 并且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与外部效应, 在纯粹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必然会导致自然的垄断, 这就是造成社会对于富力的损失问题。一些单位主要是为了自己单位的私立, 而无暇估计他人的利益是否受到了损失, 如果是这样就会因为自身利益的目标违背社会的目标.这样就是有可能会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 这就需要对其的行动加以干预用来维护社会的公众利益。

二、我国的金融监管内容与方法

1. 金融监管内容很不充分

金融监管主要可以认为是对市场的准入监管与市场的运作监管, 还有一个是市场的退出监管三个方面上的监管问题。

(1) 更侧重于合规性

从长远来看, 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集中在一些金融机构的审批方面与业务经营方面, 这也是一种合规性的检查, 对与维护金融的安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简单的检查对于风险还是没有有效的针对, 因为简单的检查还没有触及到风险的深层次上, 所以会导致无法真正的预测到风险的存在。

因此, 不断的实现以风险为监管重点, 可以有利于将监管的模式和建立防范风险系统架构进行结合, 可以有利于围绕风险来确定监管的重点, 并且统一监管的标准。

(2) 存在许多的漏洞

因为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发展比较迅速, 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也是在不断地更新着金融业的发展, 而对于我国的金融监管行业来说, 是跟不上金融业发展的步伐, 导致于许多的金融产品没有及时的规范监管的内容, 监管的主体也就无法真正的判别风险是否存在。或者可以说是某一金融产品, 受到许多监管部门的监管, 而某一些监管部门不是很明确自己的责任, 所以对于监管的幽囚也没有能够很好的完善。

2. 金融监管的方式不尽合理

随着我国金融业在不断的发展后和成功进加入WTO, 对于我国现有的一些方式与手段也就都暴露出了一些缺陷:

(1) 监管的方式单一且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

我国金融监管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带有计划经济的管理办法, 是一种相对较为直接的管理方式, 比较具有行政色彩。这对于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合适的。在监管的过程中,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因为个人的原因导致了整个监管的失职。而监管的要求也会从质量方面转向适量方面上的要求, 最终也会导致因为监管的行政色彩而失去了最初的目标。

(2) 现场进行监管与非现场进行监管混合使用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 表面上是按照现场的检查与非现场的监管并重的原则来形成现代监管的框架与工作的机制, 但实际上是侧重于现场的监管的工作方法, 非现场的监管的作用远远不及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的主要优势就是可以将不好的事物扼杀在摇篮里, 使得一些问题变得不攻自破。从而也就会减少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很好的提高工作的效率, 同时也会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没有下手的方法。

三、现阶段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

对于监管方面的问题, 因为每个国家遇到的风险不同, 同时也会产生对风险的不同应对方法, 而对于不同的风险我们只能使用自己的方法对使得风险能变得最小化。

就目前金融监管体制的类型来看有单一的监管体制和多元的监管体制。从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在金融业的迅猛发展, 出现了一些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可以进行多种类的金融工具与金融业务, 引进了许多的外资金融机构, 导致了金融监管体制也同时在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 就目前基本上成立了分业监管的一种模式。许多金融监管的部门各司其职, 并且分工合作。绝大部分的金融机构同时设立了内部的稽核部门, 从许多的角度上来讲, 我国的金融监管的体制已经是很完善的了, 基本的框架已经形成。各种组织的发展也是很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 信息的披露制度不完善

金融机构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对社会披露自己关于经营方面的信息, 而对于发表出来的信息我们需要注意其信息的实效性, 因为信息的披露可以有效地使得社会上的人员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强的信心。同时也是有利于加强市场的约束力, 保护资产人的利益问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许多的金融机构是不愿意披露自己公司的经营状况, 导致我国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

2. 金融监管的不协调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业发展是相当迅速的, 而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监管方面还是以一个相当缓慢的脚步在前进, 所以导致了新兴的金融产品没有监管方法与之对应。而我国的主要的监管部门, 在业务的交叉方面非常的少, 而各自又是以自己的方法在进行各自的监管, 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不只是在小小的一方面上面。并且各监管部门的监管方法也是非常有自己的特色。而主要的监管部门对于监管的信息也是进行了保密的政策, 而这一政策的出台导致了我国的监管效果是非常不好的, 同时也大量的浪费了监管的资源。

四、对于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的探讨

1. 不断地加快立法的进程, 填补立法的空白

(1) 制定关于金融市场的退出机制, 同时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的发展。我国在金融监管的方面总是关注金融监管的准入机制, 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金融市场的退出机制, 而在金融监管的过程当中, 金融监管的市场退出机制是一切的保证。因为如果国家不完善金融市场的退出机制将会导致某些人在破产之后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 而损害了存款人的利益, 因此, 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完善的机制去规范那些破产人的行为, 使得当危险出现时存款人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好自己的资产。我国制定机制的方法主要是会采用法律的形式来明确好每个人的责任, 当真正出现危险时应当有谁来承担责任。

(2) 制定属于金融集团的监管的法律与法规。长时间的经济发展中, 我国主要是以金融集团的形式存在, 而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金融监管趋于分业经营与监管的形式存在。并且对于现在来说是金融监管的一个“真空地带”, 至今来说都没有一个属于金融集团或者是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同时为了防范风险的发生, 就必须要对其发展进行有效而安全的的监管, 首先制定相关的法律与法规让其更加的规范。针对一些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进行立法, 因为可以借鉴一些美国与日本的成功经验, 不断学习他们已有的先进立法技术, 综合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与条件, 需要制定一部既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的法律, 又能不断的与国际金融发展趋势接轨的《金融控股公司法》的法律。

2. 建立内部控制机制, 发挥自律性的组织作用

行业协会在内部控制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我国虽然拥有着金融机构自律监管, 但是在实际金融监管过程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近些年来一直使用积极的方法去促进金融监管方面的问题, 去通过这些方法来促进与防范风险的发生。其实在金融的监管过程中我们主要是需要通过使用自律监管的方法去管制我们的企业。而许多国家有的也是在采取会员制的方法去规范国家。而使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的金融业务现在是正趋向于国家化与网络化的趋势发展。

要求每个会员需要遵守行会规则也变得尤为重要。金融行业的自律性监管也是整个金融监管中必定的一方面, 在确立后保证公平竞争。

3. 实行一定的信息披露制度

在许多有一定地位的国家中, 金融业是以一个自律组织的形式出现的, 而自律的前提就是需要获得真实的金融信息, 因为这些信息在社会上是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它也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

这样也就能够准确地衡量其存在的风险, 因而在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在这些信息化的监管中, 网络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于信息的披露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可以及时的披露, 而在这个信息与网络化的时代中, 我国已经可以执行点对点的监管, 从而可以达到信息的共享。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监管的信息网络化也就完善了金融机构的一种监督机制, 不仅能够使金融机构得到了监管机构的监管, 而且大众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其进行监督。

五、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一、不断的完善金融法律的体系。法律对于完善一个社会制度是至高无上的, 而对于一个社会是否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职能, 就需要看法律是否健全。但是, 随着金融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不断的针对我国金融法律与法规却不能很好地去适应对金融业监管出现的问题。在立法中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不断的提高立法的层级。减少一定部门的规章的适用, 特别一点就是要加强的金融组织方面进行立法, 增强法律的权威性。

二、我国的法律与法规还是存在很多的漏洞, 我们应该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总、从而最后可以很好的去这一问题。

三、金融法律的规范性完整具体、细致与周密, 也是便于实务中的操作。可以使得部门之间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职能, 加强联系有效的完善体制。在金融的执法中出现的问题, 根本症结是在根本于体制, 在体制问题方面没理顺就不便于开始执法。针对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的模式, 我国应该大力健全我国金融行政执法的机制, 积累执法的经验, 到时时机成熟后, 可考虑将我国的分业监管模式将其改为混业经营监管的模式。以我国现在的经济现状, 我国可以采用专管专人的方法去解决监管曲线不协调的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我国金融监管的职能。而折衷方法可以说是现在最好的一种方法。银监会, 证监会与保监会的行政执法机构, 需要建立一个有分有和与目标一致的金融业。适当的去运行高效的金融行政执法体系。此同时, 金融执法的机构自身也需要完善, 不断地在实践中培养高素质的金融监管人才。

六、结语

总体而言, 我国现在存在的监管体制是与国际体制有一定距离的,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甚至可以说是与国外的监管是背离的。我国想要取得与国际上一致的监管体制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需要稳扎稳打的方法去解决这一问题发生。而这一监管的体制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监管的目标, 可以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要对金融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必要地改革, 使之与新的监管模式相协调。当然, 不管是在分业监管还是在混业监管的情况下。我们在完善监管的同时还需要对监管的效率进行监督, 我们甚至有的时候需要对安全与效率进行一定的取舍。而我们的目的就是在一定安全的要求上达到最高的效率。所以, 任何的改革都应当稳步进行。

摘要:金融监管是指对于金融管理与金融监督的总体概括。金融监管是指以金融监管作为主体为了实现监管的目标从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 主动的进行干预与控制的活动。本文是从金融监管的理论开始、讨论了金融监管的缺陷、最后对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金融监管,发展,改革

参考文献

[1]欧阳天治.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与改革[J].经济问题探索, 2003 (10) .

[2]胡宇霆, 宋利格, 余梅.我国金融监管的缺陷分析宁[J].夏农学院学报, 2003 (3) .

供给侧改革需加强金融行为监管 篇11

谈及供给侧改革的金融支持,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在我看来,其中有个问题值得探讨,即如何进行有效监管?我认为,现在的审慎监管,有必要向以行为监管为主来转变。

为什么要强调行为监管?原因在于,现在金融的业务越来越多地转向了金融市场的业务,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汇业务,现在听起来都似乎已经属于末代的恐龙了,现在的金融业务更多的是市场行为。股市、私募、公募等等,实际上体现的都是一种个人的行为。

我们现在的金融监管称之为“一行三会”,谁家孩子谁抱。谈及“一行三会”如何改革,有人建议把三会合并,但是在我看来,三会合并也解决不了问题,而应该按照市场功能,不断完善我们的金融行为监管体系。

这种监管模式的雏形最早出现在英国。英国伦敦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就金融机构而言,它的大银行数量非常有限,但是有很多投资公司、保险经纪公司、财务顾问公司、咨询公司等等,大大小小,总量近25万个。这些机构的一些行为已经在金融市场形成了蝴蝶效应,必须将其纳入到统一的监管中。

提及行为监管,美国的例子也很有参考价值。美国等于是把几个监管机构一部分行为监管统一归纳到了一个叫作消费者保护局的管辖范围。它强调的是对个人的一种监管,其职责主要表现在消费者金融方面,例如信用卡、养老金、学生贷款等等,通过加强消费者教育,解决他们的矛盾纠纷。

另外,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监管模式也可借鉴。加拿大紧挨美国,但是这次全球危机,并没有受到多大冲击,原因之一便是加拿大消费者保护署很早便启用了行为监管。澳大利亚的监管机构叫作证券监管委员会,整个市场的行为监管、消费者保护都归它。

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一些体制已经给我们趟好了一些路。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大家的金融原理是相通的,中国的金融西方化特征非常明显;其次,金融工作语言一致,基本上都是英语;第三,中国所有的金融实践与全球接轨比较紧密。因此,基于以上三个理由,我认为,我们真的需要认真学习国外金融历史变革和走过的道路。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搞分业监管,国际上通行综合监管,现在国外金融监管走到了行为监管这一阶段,我们再将“一行三会”合并实行大一统的监管,我担心恐怕又晚了,过几年还得改。

另外,行为监管监管了什么,这是最重要的问题。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一个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指导意见,里面规定得非常清楚,主要有三项:第一项监督检查,就是对它的行为一种规范。行为的规范主要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安全权、知悉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索赔权、受教育权等八大基本权益的监管,在这八项权益基础上明确机构应该干什么;第二项就是消费者金融教育。这个教育不是指学历的教育,而是机构在开发每一种产品和办每一项业务的同时,负有对消费者的解释权和教育义务;第三个就是金融纠纷的调解机制。出现金融纠纷,不可能大家都去打官司,所以需要这样的调解中心,并且已经开展了金融消费纠纷第三方解决机制试点,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已于2015年5月开始开展调解事务。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上一篇:电针疗法下一篇:刀具几何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