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电子监管(精选10篇)
金融电子监管 篇1
在“互联网+”的新经济模式下, 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大量问题, 如线上数据由于统计口径难以统一, 且线上交易存在大量虚假交易的问题, 诸类问题对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造成较大的瓶颈。解决如何判别电子商务中的虚假交易这一问题, 迫在眉睫。因此,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对电子商务中的虚假交易进行判别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全文的研究重点是基于淘宝数据构建出可判别电子商务中的虚假交易的模型。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 是基于爬虫技术对淘宝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其工作原理:预先设定的一个或多个初始种子URL, 通过初始种子URL解析出页面中涵盖的URL列表, 并在程序运行时从队列中持续获取新的URL, 对其进行访问下载。下载完毕后需要将所需信息解析出来并保存到站点数据库中, 并获取当前页面新URL保存至队列, 循环至系统被满足方可停止。
本文主要是对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淘宝网进行抓取。淘宝网的网址:https://www.taobao.com。抓取的主要字段为:店铺名、店铺动态评分、价格、销量、评论数、开店时长、所在地、退款率、纠纷率等。
二、数据预处理
本次采集数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缺失值
经过整合后会发现数据存在不完整的问题, 如累计评论、月均销量、最高价、最低价、平均价格、商品数、评论率等字段的部分信息是存在缺失的。针对此问题, 本文通过excel中的vlookup函数重新匹配统计信息。对于仍然不能匹配到信息的数据, 若销量该店铺等级较低, 且近期无销量, 则选择剔除, 若店铺等级较高, 且交易额较高, 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则需通过人工统计的方式进行修正。
2. 异常值
经过观察, 此次抓取数据的异常值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明显的信息存储方式有误, 二是不符合常识经验。经观察发现一级类目的数据存在形式有误, 非文本信息, 因此需要对这部分数据进行修正。另一部分异常值是一些店铺为天猫店且较为知名。但是抓取到的累计评论与月销量却为空, 因此对于这样的异常数据, 考虑是否验证是抓取过程中程序漏抓。
3. 噪声数据
经过以上修正后, 携带基础信息数据的缺失值, 以及异常值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下面将EXCEL数据导入SPSS, 观察变量的随机误差或方差, 去除附属数据的噪声, 达到光滑数据的目的。数据处理初步完成之后, 需要将数据转换或统一成适合于挖掘的形式。包括数据泛化, 规范化, 属性构造等。
三、模型选择
数据预处理后, 我们得到了一组具有高质量、规整、统一的适合数据挖掘的数据, 选取的方法为适合分类的监督式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 (SVM) 。
四、实证
1.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的判别虚假交易模型
由于SPSS Statistic中仅支持神经网络, 以及决策树模型的建立, 因此本文在SPSS modeler中建立SVM支持向量机模型。
首先创建基本流, 建立模型。本文选取多核函数的SVM模型, 选中分区, 插入模型SVM, 在第二个SVM模型中选择“专家”选项卡, 将模式设置为专家, 将内核类型设置为多项式。
多核函数的SVM模型流如下所示:
2.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的模型效果评估
下面将根据分析结果, 验收模型的训练结果。
“比较$S-是否为虚假交易与是否为虚假交易”为第一次建立的“是否为虚假交易”模型的预测结果。“比较$S1-是否为虚假交易与是否为虚假交易”为新增SVM“是否为虚假交易”模型的预测结果, 此模型对于14177条“1_训练”记录, 正确预测率为69.77%;对于14296条“2_测试”记录, 正确预测8689条记录, 正确预测率为60.78%.
“$S-是否为虚假交易$S1-是否为虚假交易之间的一致性”代表在两个模型中预测结果相同的记录的统计信息。在“1_训练”中, 两个模型预测结果相同的有8348 (占训练记录总数59.13%) 条记录, 在“2_测试”中, 两个模型预测结果相同的有8017 (占测试记录总数56.08%) 条记录。
“比较一致性与是否为虚假交易”代表两个模型预测结果相同的记录中分别被正确预测和错误预测的记录数。
通过对以上模型效果的评估可见,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的判别虚假交易模型的准确率较高, 模型预测的正确率为76.35%。
五、结论
通过数据采集, 数据存储, 数据清洗, 数据建模各个环节的处理, 本文最终实现了判别电子商务虚假交易模型的建立。通过各个指标间的对比, 可以看出判别电子商务中的虚假最重要的指标是评论率, 即评论率越高的店铺, 虚假的可能性越小。其次店铺所属行业, 店铺等级, 店铺在售商品的最低价等也是判别电子商务中是否存在虚假的重要指标。而通常人们所关心的销量指标, 经过模型的推算, 其实对于判别虚假交易并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 并非大众经验判断的某店铺所售商品的销量越高, 该店铺的存在虚假交易的可能性越小。
本文的电子商务数据覆盖率据淘宝市场份额估算, 目前仅为全网的50%。因此后续的优化空间可整合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深度判别的模型。
摘要:在互联网+的新经济模式下, 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大量问题, 其中线上交易存在大量虚假交易的问题是制约电子商务领域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本文旨在构建出能够判别电子商务中的虚假交易的模型, 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虚假交易,判别,监管
参考文献
[1]周昊明.销量数据挖掘技术及电子商务应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 2014.
[2]汪赫瑜, 丛喜宾.数据挖掘技术在C2C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S1:208~210.
[3]冯永平.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 2012.
金融电子监管 篇2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管理 新金融 监管范式一、前言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对于金融业的发展与壮大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包括平等、惠普、开放、共享等,该金融模式更加人性化,且十分民主,是一种非少数人控制的金融类型。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色,可以看出金融的监管应该保证其开放性、适应性与竞争性。当前,对于互联网的看法各有不一。因此,如何维护与保证互联网金融的正常发展,成为人们研究与探索的重要任务。
二、互联网金融的在发展中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应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市场的本质与功能完全相同。余额宝、支付通等技术的产生是互联网金融的方式与渠道,其主要的功能是支付、清算与资金的通融,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功能仍未超出金融市场的范畴[1]。因此,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互联网金融在今后的发展与应用中绝不会颠覆传统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
其次,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金融市场毫无冲突可言。互联网金融具有的是网络的相关特征,例如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性、快速性。且互联网金融主张的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稳健。而传统的金融市场更加强调市场经济的常规性、普遍性。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进而展开各种金融活动,因此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金融市场并无任何冲突。
最后,在未来的发展中,互联网金融具有不确定性和市场发展的不稳定性,人们在重视开展金融活动的同时,更应注意互联网金融可能产生的风险,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的防范意识。有研究学者表明,互联网金融本身并无任何新意可言,其创新之处在于金融与网络的结合,加快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变化,为传统的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在本质上并未发生任何改变。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新兴监管范式——互联网的监管原则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向和发展前景都十分可观。因此,应加强企业的探索精神和自律性,并提高法律监管的力度。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我国金融管理应适当采用新的管理内容,推进新金融的发展,鼓励其发展的同时也要进行规范[2]。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我国新兴的“互联网监管十二原则”。以下列举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金融应具有适当的风险容忍度原则
正因为互联网金融是当前新兴的金融模式,其发展与应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国家应适当放宽管理政策,过早期或是太过严格的监管力度,都会影响这种新兴金融业态的发展与壮大。有学者表明,世界上任何制度的制定都应处在“无序”和“专制”的范围之内。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原则也应采用同样的态度,从其长期发展的预测而言,互联网监管有其一定的风险存在,但是该风险都是在国家可控制的范围内。因此,对于互联网的监管应采取适当的容忍原则。
(二)互联网的实际动态金融监管原则
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外的定义中仍然十分模糊,还需要各个部门的进一步界定与明确。根据市场的监管力度,可以将金融的监管分为市场自律、监督、注册、审视等四个监管层面。此外,我国法律对金融的监管也具有相应的管理条例和管理职责。在监管过程中,如出现任何违法的行为,都要依法进行处理与惩治。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平台以及产品,金融的监管部门应适当根据其影响的程度和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对互联网金融的管理范围进行确定,分别是方法与强度。对于风险小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应适当采取市场自律的原则。而风险较大的互联网金融,则要划入监督检查的范围内,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执行最严格的管理制度,最终保证我国家金融市场可以稳定和谐的发展。
(三)原则监管与规则监管的结合原则
原则性的监管模式之下,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以引导为原则进行金融监管。这种情况下,一般不需要对互联网金融设置过多的监管条例,且监管内容不需要细分的十分明确[3]。而相比之下,规则性监管的模式更注重法律监管的原则。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监管部门应设立各项监管条例,对金融的项目和内容作出非常详细的划分与管理。并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完成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监管部门在监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互联网金融运行的特点。在对经营人员进行管理与约束的同时,保证消费者的各项合法权益。此外,在研究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风险时,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及风险高发的项目制定特殊的监管条例。在两种监管原则的结合下,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条例,确保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四)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一致性原则
监管套利现象是指金融监管机构利用监管的差异性,对某些市场金融放宽管理与监督的标准,降低监管的成本与监管力度,从而获取不法利益的现象。当前,互联网金融所提供的业务与传统的金融市场提供的金融业务大同小异,例如放贷、支付等服务内容。因此,在对两者制定监管条例的过程中,不应存在任何偏袒或是不公平的现象。为确保金融监管的一致性,我国应就原则问题,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并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五)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原则
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对于我国金融系统存在“双面性”[4]。一方面,通过金融的增加服务提高配置的效率,推动了实体经济的有效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金融系统的总体风险型。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会放大金融市场的总体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为迅速,正是因为其进入的门槛极低,这就会导致许多非金融机构大量涌入金融市场,从而降低了金融市场的总体价值,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交易风险。互联网金融的信息科技是最为突出的风险,正因为其具有较为便捷的快速处理功能,也就导致金融市场在发展与扩大的过程中,风险的聚集速度随之提升。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还具有业务流动性的风险,金融机构应加大对该风险的防范与处理力度,以确保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
四、总结
互联网金融作为当前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其发展与应用为传统的金融市场带来了全新的生命与动力,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十二原则为基础,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令法规,禁止任何不法行为发生。注重发展我国经济的同时,更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意识,以确保我国金融经济的稳定与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朴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探索新金融监管范式[J].金融监管研究,2014,12(26):6-17.
[2]李真互联网金融:内生性风险与法律监管逻辑[J].海南金融,2014,6(4):76-81.
[3]魏鹏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2014,3(7):3-9.
金融电子监管 篇3
1.1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受大萧条影响, 金融监管思想得以面世和发展。随着规制经济学的日益成熟, 人们在经济分析时开始融入了规制过程的理念, 如此一来, 实现了经济法则、经济运行的融合, 为接下来金融监管体系的出现和完善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在该理论发展之初, 公共利益监管理论等针对其必要性展开了系统的理论论证。实施金融监管, 不仅有助于维护金融部门的安全, 而且有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还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最终推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1]。
1.2金融监管的效率
对金融监管成本说进行分析可知, 受监管成本的制约, 金融监管需要面对效率这一问题。在金融监管过程中, 涉及各种费用的支出, 所以过度监管是得不偿失的, 将会造成监管效率的大幅下降, 换而言之, 金融监管具有理论上的边界, 对该边界进行设定时, 应遵循边际成本、边际收益二者相等的原则, 即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二、金融监管的复杂性
金融监管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金融系统的复杂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金融机构组织、金融业务及产品、金融体系结构日趋复杂;二、金融监管理念的相关变化;三、在制定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过程中, 各国之间的博弈不可避免。上述因素赋予了金融监管的复杂性[2]。
2.1金融监管效率的分析框架
融监管复杂性与金融监管效率的分析框架
图2是基于金融监管效率角度而得到的一个分析框架[3], 用于分析金融监管复杂性是否科学。该分析框架的核心思想在于, 如果金融监管的日益复杂化能够促进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 则表明金融监管复杂化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如果金融监管复杂化所消耗的成本大于复杂化所创造的金融效率, 则需要对金融监管予以一定的简化。随着金融监管的日益复杂化, 金融创新也将面临更大的难度;随着金融监管的日益复杂化, 不仅导致金融监管成本的增加, 而且给金融安全埋下了隐患。
2.2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最优化
金融监管成本指的是, 监管工作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支出;金融监管收益指的是, 避免不实施金融监管所产生的那部分损失。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最优化, 其本质在于通过有限的监管资源来达成监管收益最大化的目的。若监管效率用F (X) 来表示, 而金融监管成本及收益分别用C (X) 、R (X) 来表示时, 那么三者满足如下关系:F (X) =R (X) -C (X) 。R (X) 和金融监管复杂性成正比关系, 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将转为放缓趋势。当R, (x*) =C, (x*) 时, F (x*) 取最大值, 换而言之, x* 时金融监管复杂性达到了最优状态。以x* 为界, 左侧取值时, 金融监管边际收益大于金融监管边际成本, 该种情况下, 适当提升金融监管复杂性能够进一步促进金融监管效率的提升;右侧取值时, 金融边际收益小于金融监管边际成本, 该种情况下, 提升金融监管复杂性是得不偿失的, 将会造成金融监管效率的持续下降, 应简化金融监管, 以促进金融监管效率的提升[4]。
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最优化分析
2.3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成本收益分析
对于金融监管而言, 其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最佳平衡 (即金融监管效率) 取决于金融监管复杂程度。值得一提的是, 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完全固定的, 尤其是变化速度这一点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决定。金融监管复杂性的加剧将会促使金融监管成本的增加, 即前者对后者的诸多影响因素中, 绝大多数属于确定性的;但是金融监管复杂性对金融监管收益的影响则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后者高低通常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
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时, 金融监管的复杂性才能真正为金融监管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一、金融监管复杂性能够带来良性影响, 如能够带来多层次的或者一定深度的金融创新, 不仅如此, 该创新本身所具有的金融风险远远小于其多样性所营造的金融安全;二、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且数量众多的模型能够对未来的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和处理;三、针对金融监管这一领域所制定的各项激励相容机制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总之, 当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边际成本时, 才有必要对金融监管的复杂性做进一步的提升, 反之亦然[5]。
三、降低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监管效率
金融监管应趋向于复杂, 还是趋向于简单?面对一系列金融风险, 应选用何种监管模式, 简单底线式更佳, 还是高度敏感式更好?对于上述问题, 金融监管准则的复杂性一时也难以给出十分明确而具体的答案, 其焦点问题集中在一点, 即采用何种办法或者措施, 借助相对有限的监管资源在成本最小化的模式下去更好地达成一系列金融监管目标。由上文有关成本效率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 在增加金融监管复杂性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金融监管成本的增加, 然而金融监管收益增加与否却不一定, 这是诸多外生因素共同来决定的。因此, 若想实现对金融监管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方面要致力于金融监管复杂性的合理化降低, 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提供一系列有益条件以促进金融监管收益的增加。
首先, 在制定金融监管路径的过程中, 应将自下而上的监管作为基础, 与此同时, 予以自上而下监管的补充或辅助。金融复杂性、金融效率以及金融安全三者之间所具有的相关性并不算十分明确, 所以, 利用对监管路径的有效限制进而削弱或者避免金融复杂性、金融监管复杂性之间所产生的内外互动影响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所谓自上而下的监管指的是, 针对金融结构进行相应的顶层设计, 为大小金融机构划分目的明确且界限清晰的业务范围, 最终保证监管工作更具主动性, 更具系统性;所谓自下而上的监管指的是, 在面对金融体系的一系列创新或者变化时, 应对那些可能存在的风险予以监督并规避, 从有别于金融结构或者体系的其他角度对其展开相应的规制[6]。
其次, 在制定金融监管措施的过程中, 不仅要基于定量模型的相关分析, 而且要辅以相应的定性分析。如果对数量模型表现出了过度的依赖性, 那么随着金融风险多样化的加剧, 相应的度量模型将会更加复杂。需要指出的是, 在实际应用环节, 复杂程度过高的数量模型已经饱受质疑, 但是过于简单模型无法实现对真正情况的高效拟合, 有鉴于此, 对一系列金融风险展开定性化的监管以及判断也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定性分析结果予以适度引用, 可以有效弥补由于高度复杂的数量模型分析所产生的有关模型风险, 另外, 也避免借助定量模型来选用参数的发生, 如此一来, 在某种程度上大幅简化了金融监管的实施。
最后, 对融入了激励相容这一理念的金融监管予以再次的、重新的审视。由微观视角可知, 银行致力于短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而微观监管则强调保证单家机构的安全性以及稳健性, 二者具有某种程度的差异;由宏观视角可知, 银行致力于自身利益的追求, 而金融监管则强调整体安全, 实现二者的激励相容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此一来, 是否需要赋予银行更大的权力, 如自由裁量权, 又如参数选择权, 是否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检验内部模型所能达到的准确性, 促进金融监管复杂性的进一步增加, 便需要监管当局及相关政府机构予以重新审视。在监管资源并非绝对足够的条件下, 对全部银行均赋予内部模型的选择权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将会让监管工作承受更大的风险和压力, 建议采用类似杠杆率的简单监管模式, 同时, 针对那些重点银行制定并采取更为严格且复杂的监管原则, 还有监管标准, 为其配置较大份额的监管资源。
四、结束语
金融监管复杂程度合理与否, 其关键在于成本收益能否达到最佳平衡。为实现这种平衡, 应基于资源一定的条件下, 对相关路径、方法以及理念等予以进一步的改善, 从而完成对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有效控制, 与此同时, 尽可能地增加金融监管复杂性所产生的一系列收益。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及金融监管的效率, 然后重点探讨了金融监管的复杂性, 最后探讨了降低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监管效率。通过一系列分析得出结论, 监管局应致力于金融监管复杂性的降低, 为金融监管带来更高的收益。
关键词:金融监管效率,复杂性,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大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监管与防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2]丁玲华, 王仁祥.基于金融效率角度的金融监管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 (04) .
[3]李海海.效率与安全:金融制度的选择困境——来自美国的经验与教训[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 (05) .
[4]张铁伟.效率与安全: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协调发展[J].现代商业.2011 (20) .
[5]安辉, 钟红云.基于金融市场效率的美国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J].预测.2011 (06) .
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有关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防范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依靠金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金融危机问题时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发生目前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货币汇率的紊乱,银行信贷危机等等,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或者是减轻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是各国金融领域研究的重点,在这方面,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通过健全完善的金融制度和加强金融监管来实现。
二、关于金融危机的概述
金融危机主要是指在金融领域出现的混乱,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银行行业出现挤兑潮、银行倒闭,在资本市场出现资产价格严重损失、金融市场混乱,利率以及通货膨胀率飙升,或者是出现了汇率崩盘等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金融行业领域出现流动性紧缺、银行挤兑和股市恐慌等问题。金融危机主要有以下几项特征:金融危机具有周期性,金融危机按照爆发时间的统计来说,都有长周期和短周期,特别是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几乎隔几年时间都会出现金融危机,比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通货膨胀、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2007年的次贷危机等等。金融危机具有较强的破坏性,会直接造成国内生产总值的缩水,股票市值缩水,直接引发失业率问题。此外,金融危机还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传染性,在其他地方发生的金融危机,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很容易在较短时间内传导至其他国家,造成其他国家发生金融危机问题。金融危机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银行危机、信贷危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信贷危机往往是金融危機发生的源头性危机,也是金融危机未来可能爆发的最主要形式,货币危机主要是表现为货币的对内对外贬值,影响国际贸易。
三、关于金融监管的概述
目前来说,各国防范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积极干预和监管金融体系来实现。对于实现经济的稳健发展来说,金融监管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金融属于公共产品,如果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则能够依靠市场解决金融资源配置问题,但金融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金融产品势必会出现供给不足和需求过剩的矛盾,为确保金融行业的稳定,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管,对金融市场进行约束。其次,金融产品交易双方往往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比如保险市场、贷款市场、房地产市场,都存在着各种高风险项目,这些高风险项目彼此关联,很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防范这些问题,离不开金融监管。
四、当前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分析
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成果显著,但同时金融风险问题也是不断累积,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面临的金融风险隐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银行风险,近年来,我国信贷规模扩张速度惊人,资产的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资产质量的下降,不良贷款额以及不良贷款率等指标不断攀升,银行系统的脆弱性正逐步显现。
2.房地产风险,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泡沫问题,一旦房地产风险问题累积,而且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很容易发生金融危机问题。
3.债务风险问题,主要是目前信贷膨胀形势下的杠杆率提高的问题,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居民家庭等,债务额以及杠杆率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再加上我国目前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是加剧了信贷风险发生的问题。
4.汇率风险,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定程度上出现下跌,市场上对于人民币进一步贬值仍有担忧,如果汇率问题的不到很好的控制,在金融和资本账户之间的逆差处理不好,则容易产生汇率风险问题。
五、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方面,应该准确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金融危机问题的发生,从根源上来说是市场失灵导致的。政府金融监管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充分的发挥作用,应该准确的进行自身定位,主要是引导、改进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基础上,全面的做好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等职能,特别是在货币政策、金融机制、证券管理等方面,有效发挥作用,防范金融领域的泡沫风险。
另一方面,应该解决好金融监管方面的空白和缺位问题。在金融监管的实施方面,应该根据金融领域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金融监管制度,对一些创新性的金融活动或交易行为的经济实质进行界定,尤其是对针对众筹、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平台等新兴金融业态等互联网金融制定系统完善的监管意见,提高监管灵敏度和判断的准确性。在监管实施过程中,还应该突出重点,将金融监管的视角放在尽快消除纠纷、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金融领域的稳健上,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六、结语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金融风险也处于不断积累的过程,特别是银行领域、房地产领域、债务领域、汇率领域等方面面临的风险都是较高的,在这方面迫切应该加强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强化金融监管,减少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华,贾彦东.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进展[J]. 金融研究,2012,379(1):20-35.
[2]马勇,陈雨露.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与搭配:基于中国的模拟分析[J]. 金融研究,2013,398(8):57-69.
金融电子监管 篇5
一个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 还有被称为金融市场看门人的三大评级机构。也许他们并不是这场危机的导火索, 正如一个世纪前马克思曾预言的只要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竞争, 资本积累, 信用发展三个因素的足够发展, 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既便是格林斯潘被美国众议院监管和政府改革委员会传唤听证时, 他依然辩护道:“金融衍生品的价值代表了他们的潜在价值, 可以有效平摊风险, 而不是积累风险。”格林斯潘的无罪辩护看起来契合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必然。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决策和疏忽对危机的提前到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影响。因为格林斯潘在随后的询问中也承认了一个事实:由于华尔街的贪婪, 一切监管形同虚设, 其实将债务打包成证券产品然后标售的金融公司应部分持有这些证券, 可以有效降低债务风险, 同时应在防止欺诈和交易结算方面加强立法监管。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首席执行官麦克丹尼尔在备忘录中也提道, 评级机构通过降低标注而不是以高标注做出真实评价以获取收入的恶性竞争最终会危害整个金融系统。
二、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以下简称法案) 内容
(一) 提高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
1、只要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2/3以上成员投赞成票, 并经委员会主席投票确认就可认定金融机构其支付、清算、结算活动是系统重要的。2、提高资本金要求, 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金水平和资本金质量, 在经济扩张时期增加对银行的资本金水平的要求, 而在经济紧缩时则减少资本金要求, 从而有效减少银行“逆周期”经营造成的冲击。3、通过沃尔克法则对银行高风险业务的限制。
(二) 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强化对消费者的金融保护
1、能够独立的制定消费者保护法规;2、对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金融机构发放的按揭贷款和信用卡进行合规管理。
(三) 强化金融机构内部管理
1、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公司提供5年内高管薪酬和股票表现的对比图, 以期更加明显的方法实施薪酬计划;2、金融机构每三年召开一次股东大会, 对高管工资实施表决, 从而增加股东在高管薪酬上的话语权。
(四) 强化对衍生品在内的金融产品的监管
1、限制过度金融创新和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的研发;2、规范场外市场的风险管理, 对有条件清算的场外衍生品实施交易所交易, 从而增强风险控制;3、禁止银行从事衍生品交易, 银行应当在24个月内剔除所从事的高风险衍生品交易, 或将其转移到分支机构。
(五) 强化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法案规定在证券交易委员会中设立信用评级办公室, 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监管和处罚。包括对评级机构使用的过往评级、评级标准等信息予以登记并披露, 对评级分析师进行专业资格考试, 鼓励投资者主动建立属于自己的评级系统等等。
(六) 设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和调整美联储监管职能
1、委员会负责认定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 识别和监控金融系统中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协调多个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合作;2、美联储监管范围扩展到储蓄和贷款公司, 紧急贷款只能用于解缓解流动性, 优化美联储内部治理结构。
三、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对我国金融监管立法改革的影响
从上述对美国“法案”的总结, 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是从银行资本控制、消费者投资保护、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信用评级监管和央行权力改革等六方面对金融监管进行改革的。由于我国实行的银行分业经营和金融创新不足, 所以结合美国法案和我国国情, 我们应当在以下几方面确定改革方向。
1、继续坚持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实践证明, 商业银行把业务与证券投资等适当隔离, 有利于降低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可以考虑从服务理念、代理服务扩展、自营投资范围、理财产品创新、合作创立资产隔离的投资子公司等提升业绩。2、针对金融投资者的特殊性, 可以仿照美国, 在消费者保护协会下设消费者金融保护部门, 对消费者金融诉讼和投诉进行处理, 并对金融投资产品实施风险评估和监管。3、强化金融机构内部管理, 正对目前投资市场重融资轻回报的现状, 对金融机构参与股票发行, 保荐承销实施长期跟踪管理, 对缺乏上市资格的企业实行负责管理。4、加强对金融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对场外交易产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监管, 建立专业投资者准入制度;严格上市交易金融衍生产品合约的标准型, 严控交易规模和保证金比例。5、由于此次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其逐利性的本质对次级债的不客观评价间接导致了危机的发生, 所以信用评级对于金融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我们应当坚持国家信用评级机构的非营利性, 保持其独立性、客观性。鼓励投资者建立属于自身的评级机构。6、此次法案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政府的监管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 不仅新设立了几个职能明确的金融监管机构和监管研究协调机构, 并且将原有的美联储打造成为了一个“超级监管机构”我们要借鉴美国此次金融监管改革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也就是注重通过政府作用的充分有效发挥来完善市场体制和机制。为此, 我国所有金融体制改革都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实施, 并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节奏和顺序, 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明华, 赵峰.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新视角[J].经济学家, 2011 (3) .
[2]金先银, 闫小娜.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 2009 (6) .
[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陈小悦,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 篇6
金融检察是个新事物, 它是检察机关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概念, 然后进入理论界研究的视野。目前, 金融检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华东政法大学姚建龙教授对金融检察作了初步定义, 他认为, “金融检察就是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维护金融安全的相关理念、规范、制度与行动的统称”。笔者认为, 金融检察是检察机关通过行使检察权, 为了预防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保卫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健康发展, 依法对金融运行和管理中的违法、违规等行为开展的检察活动的总称, 其原则是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活动, 其对象是金融运行和管理中的犯罪行为;其目的是维护金融持续、保卫金融安全、服务于金融发展。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管理的总称。一般认为金融监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管部门 (主要是“一行三会”) 依据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的所有业务活动进行的监督管理。广义上的金融监管除上述监管活动外, 还包括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我们通常多指狭义的金融监管, 即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活动, 其原则也是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其对象是金融机构及其行为;其目的纠正金融市场失灵, 维护金融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
2 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二者是对立的, 也是统一的。
2.1 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的一致性
(1) 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金融监管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金融市场的失灵问题, 减少或消除金融市场中出现的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竞争的不完全性。检察机关开展金融检察活动, 对金融诈骗、破坏金融秩序、金融领域职务腐败等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惩治, 对可能产生危机的风险及时提示和预防, 也是针对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 为了纠正金融市场失灵展开的。因此, 二者都是为了对金融运行和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必要的规制。
(2) 金融检察和金融监管存在共同的目标。
无论是金融检察还是金融监管, 都是克服市场失灵、维护公共利益的工具。金融检察建立的目的就是要服务于金融事业的发展, 金融检察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促进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金融监管的基本目标是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维护金融机构稳健运行、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地发展和保护金融活动各主体利益。由此可见, 金融检察和金融监管的终极目标都是服务于金融事业稳定、健康地发展, 维护公共利益。
(3) 金融检察是金融监管的有效补充。
在我国, 金融业是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行业, 金融产品复杂多样, 其运行漏洞、监管缺位, 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对整个国家经济体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 金融犯罪案件频发, 犯罪领域扩大化, 犯罪手段专业化、智能化、网络化, 犯罪主体多元化、团伙化, 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提出了挑战, 司法机关适时介入到金融领域, 运用刑法手段打击金融犯罪活动, 不仅为金融监管提供法律保障, 也是对金融监管缺位的有效补充。
2.2 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的冲突性
(1) 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之间会产生业务冲突。
一方面, 由于价值判断的差异导致业务冲突。检察机关介入金融监管领域主要是依据其金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由于判断依据标准的不一致性, 检察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判断可能存在差异, 这就导致检察机关开展金融检察工作与监管部门的工作出现冲突。另一方面, 检察机关开展金融检察活动, 利用检察职权查办金融运行和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时, 如果过宽、过早的介入金融监管领域, 不仅会扰乱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 也会影响到正常金融活动的开展。
(2) 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检察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主要依据行政权力, 对于金融领域的矛头性犯罪案件, 或者涉及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案件, 监管部门一般都希望发挥本部门的作用, 运用自己手中的行政权力来进行调查和处理。只有涉及的案件较大或较为严重, 对社会造成较大影响时, 它们才会把这些案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因为检察机关过早、过多的涉入金融监管领域, 将对金融监管形成了一定的阻力。
3 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协作机制的构建
3.1 境外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的协作模式
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我国司法机关介入金融监督管理, 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的广度和力度还不够。美国为了加大力度打击金融犯罪, 由司法部牵头成立了特别调查小组, 吸收了最高银行监管机构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住房金融署、储蓄管理局等机构的人员, 以打击金融犯罪并对政府金融救援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澳大利亚为了打击洗钱等犯罪活动, 根据《金融交易报告法》建立了“澳大利亚可疑交易报告分析中心”, 通过与证券与投资委员会、税务总署、海关等部门建立信息交流机制获取金融交易信息, 将发现的各种金融违法犯罪行为提交给公共检察官。中国台湾金监会与法务部合作, 建立了打击金融犯罪的联系制度, 首创检察官进驻金监会协助办案。
然而, 我国还有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金融检察和金融监管的协作机制。我们可以借鉴境外的一些有益做法, 结合我国检察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 探索金融检察和金融监管的协作机制, 共同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活动, 维护金融秩序。
3.2 我国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协作机制的构建
(1) 相互交流学习机制的构建。
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多是学法律专业出身, 具备较强的法律专业知识, 金融专业知识相对缺乏, 而开展金融检察, 办理金融犯罪案件往往需要相关的经济金融专业知识。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从事的是经济金融专业性工作, 他们具有丰富的金融专业知识, 但也往往缺乏刑事法律方面的知识和案件处理经验。如果检察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 通过选派从事金融检察的工作人员到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构挂职锻炼或参与课题研究, 学习经济金融知识, 了解经济金融运作模式、金融发展规律和特点, 学习金融风险防范和管理经验, 就可以扩充其专业知识领域, 更好地运用检察权力, 发挥检察职能, 有力打击金融违法、违规等犯罪活动。同时, 金融检察工作人员通过宣传和讲解金融诈骗犯罪、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伪造货币、洗钱、职务犯罪等案件, 使金融监管部门充分了解金融犯罪的特点和规律, 有效发挥防范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稳定, 促进金融健康发展的职能。目前, 一些地方检察院也正在积极探索与监管部门的交流学习机制, 如: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与北京银监局签署了《“监检携手, 筑金融安全防线”合作备忘录》, 互派人员学习交流和合作培训, 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
(2) 信息共享机制的构建。
金融检察部门可建立与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传输机制, 互通有无, 共同探索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的长效机制。一方面, 要建立案件信息通报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金融犯罪线索, 如信用欺诈, 窃取、买卖、非法提供信息、运输假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操纵证劵、期货市场, 职务犯罪等违法犯罪线索, 应及时向检察机关通报。同时, 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中, 如果发现影响金融稳定和安全的因素, 发现金融机构的违规行为, 应及时向金融监管部门通报。另一方面, 要建立文件交换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将涉及破坏经济金融秩序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监管机构维护金融稳定, 保证金融安全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可以通过简报的形式, 向金融检察部门传送。通过简报传送金融监管部门, 可为金融监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此外, 检察机关可以将金融违法、犯罪记录纳入到人民银行征信体系, 对于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强化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金融改革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 一些地方检察机关与金融监管部门在积极探索协调配合工作机制。例如:山西省人民检察院与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共同签署《协调配合机制备忘录》、江苏省人民检察院与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签署了《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协议》等。通过金融检察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的交流协作和信息共享, 实现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的有效对接, 不仅能够弥补监管的漏洞, 提高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 而且也为检察机关依法、适时、适度开展金融检察工作, 发挥检察机关在服务金融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摘要:在理论上理清金融检察和金融监管的关系, 对于有效发挥检察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金融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双效作用非常重要。
关键词:金融犯罪,金融检察,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张伯晋.金融检察助力维护金融法治与金融安全[N].检察日报, 2011-11-07.
[2]祁敬宇.金融监管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3]王军, 张晓津, 等.金融犯罪态势与金融犯罪研究[EB/OL].http://www.jcrb.com.
金融电子监管 篇7
相比于中国, 国外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改革力度很大, 尤其在系统性风险监管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如美国, 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6月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重建金融监管》 (Financial Regulatory Reform-A New Foundation:Rebuilding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改革的措施有很多, 但核心有两项:一是将美联储:美联储作为超级监管者, 加强了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 并将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纳入美联储监管范围。二是设立新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 将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金融监管的中心内容。欧盟也做出了相应举措, 2009年6月, 欧盟理事会通过了《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Reform of EU’s Supervisory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Services) , 新建了欧洲系统风险理事会, 作为独立监管机构维护欧洲监管的宏观层面;另外组建欧洲金融监管体系, 强化了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监管的微观层面, 最后也是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日本在金融监管方面也有举措:由原先的大藏省为主的政府领导金融市场模式转为放权给市场, 结束“金融行政”传统的举措;设立金融厅;银行与政府分离实行独立化运营三大步骤。以上这些对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来说, 至少在三个方面可以改进:加强宏观层面上的监管与调控;在微观层面上对金融创新, 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最后加强金融消费者在公共政策及金融市场的安全性系数, 保障交易安全。
宏观层面上的改革我国已经着手进行:立法方面, 《银行破产法》的出台、存款保险制度等种种完善银行退出机制和结构性调整的措施已经开始了, 相应的金融司法、执法也正在进行中。但微观层面上的监管措施还有很大的弥补空间, 如以下几点:
一、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创新带来的微观层面的系统风险
金融衍生品泛指一切以一般金融产品为基础并由此衍生出来的投资工具, 在外汇买卖, 股票和债券投资、房地产投资、借贷等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生出的金融交易形式, 其带来的风险隐患主要有:
1.原始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原始借款人到期如不能归还所借款项的本金和利息, 可能引起资产质量下降而导致相关风险;2.利率风险与利率波动风险:利率的变化影响证券的销售量和固定利率产品的收益, 当利率风险提高, 流动性短缺导致利率波动风险提升, 导致收益不能;3.资信等级下降的风险:资产证券化对等价下降的敏感度较高, 当贷款人无法抵偿债款, 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亦无法支付固定利息, 之后便引起流动性短缺和亏损;4.营运风险:衍生品交易和结算过程中, 如缺乏内部控制, 交易程序不健全, 价格变动反应不及时或者错误预测行情, 电脑网络造成相应的风险即是营运风险;
二、网络融资平台等互联网金融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金融市场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但因其发展快, 种类多以至于相应的金融监管法律很难及时对其进行监管, 如P2PS私募平台等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混乱和法律真空, 是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软法的运用
国外的金融监管尤其重视软法的运用, 尤其在英美法系中, 商事法和金融相关法律对软法的运用不次于硬法, 在目前经济发展快, 经济形式多样且复杂的情况下, 更多地运用灵活的软法可以提高司法效率, 可以更好地解决如私募平台、股权不明问题等诸多复杂情况。
四、金融消费保护制度问题
相关的金融安全法仍未出台, 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具体的金融交易安全仍无法保证。我国对于投资者的保护力度欠缺, 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的进入门槛高,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系统的活跃性;退出机制欠缺, 对于信托形式的投资也被忽视, 导致消费者只能参考相关的零星的法条。
五、行政方面的干预
来自行政方面的干涉通过操控金融体系, 完成计划经济和国家发展任务;但随着市场经济成为主流, 行政方面的干涉和主导需要让位给市场, 政府从台前走向幕后作为监管者而非决定者, 这样才能符合市场对于金融系统的要求。以上是我国微观金融监管上的一些不足之处, 除了宏观监管的问题, 我国微观领域缺陷更大, 这是我国行政干预、宏观调控过强, 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而强化的结果, 但这已不适应当下的经济形势,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 我国在微观金融兼顾方面应以加强, 对金融衍生品、互联网金融方面加强立法, 减少金融监管中过多的指导性的行政性条款。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比国内外宏微观金融体系的改革措施, 外加目前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措施:在宏观上减少行政干预, 完善银行业破产等市场退出机制;在微观层面上, 对金融衍生品市场、互联网金融、信托法修改和金融安全的保障措施要加以重视, 保障金融监管的健康运行, 多层次地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蒋大平.《国外金融监管制度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法学杂志, 2010年1卷第二期.
[2]参见顾功耘著.《金融危机与经济法的最新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金融监管在金融创新中变革 篇8
一、金融风暴事件回顾
2007年初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由房地产业蔓延至信贷市场, 由信贷市场又转向证券市场, 进而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 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造成数十家银行倒闭, 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申请破产。危机爆发以来, 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放缓。
2008年9月15日, 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从而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布什和奥巴马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金融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救助。为了防止类似的金融危机再次爆发, 奥巴马政府今年6月17日推出金融监管改革方案, 这是大萧条以来美国政府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的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
2009年9月1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纽约重申其金融监管改革的原则, 并呼吁国会尽快批准该方案。
二、目前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理论发展趋势
(一) 由机构监管逐步向功能监管过渡
兹维·博迪和罗伯特·莫顿的观点, 传统金融制度是一种“机构金融”, 在这种金融制度下, 观察金融体系的方法通常是:观察某些特定种类的金融机构, 如银行养老基金及保险公司等, 然后再为这些不同种类的机构设计规章制度。与这种“机构决定论”相对应, 金融监管制度一般选择以“分业管理”为主导的机构性金融监管体制。尽管机构性金融监管体制的正面制度绩效不容否认, 但随着基础技术的更新和其他因素的变化, 金融组织机构也将随着时间的转移而被迫发生变化。这样, 原有的金融监管制度安排通常难以适应这种变化, 滞后效应比较强。伴随着网络经济发展和金融工程所引致的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 全球金融业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转折, “金融”的内涵正在被改写, 金融的实质已由传统的“资金融通”转变为“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 金融体系被看做“市场及其他用于订立金融合约和交换资产及风险的机构集合”即是说, 金融制度开始从“机构金融”向“功能金融”转变, 金融业正在整顿、兼并、重组,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监管之间的实质性差别越来越模糊, 甚至金融中介与直接金融机构之间的差别也在缩小, 以前所明确划定的各类金融监管的组织界限正在失去意义, 金融业越来越倾向于突出其功能特色, 金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为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传统的金融机构性监管模式 (中央银行监督银行业、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监督证券业、保险监督管理部门监督保险业、彼此相互分离和独立) 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金融发展阶段。以中央银行对银行业的监管为例, 在新的金融格局背景下, 中央银行监管银行业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 中央银行要负责货币政策的稳定, 要密切关注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与通货膨胀指数;另一方面, 中央银行又要注意商业银行的证券交易风险, 保证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流动性, 防止商业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由于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在于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 以保证币值的稳定, 因此客观上存在着中央银行只注意货币政策而忽视监管银行金融业务的可能, 尤其是当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之间产生目标冲突时更是如此。
此外, 监管者分别对不同对象进行监管、彼此间相互脱离的机制已经不再适合新的金融体制。原因在于:国际竞争和技术创新 (主要是信息技术) 越来越模糊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 金融机构往往同时经营多种业务。如银行并购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业务、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开展基金管理业务等等。这意味着单个金融机构业务的多元化将涉及多个独立的监管者。在这一背景下, 如果多个监管者同时对同一个单独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 那么将必然造成监管重复、监管低效和浪费成本。于是, 功能性监管的思路和设想应运而生。
功能型监管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默顿最先提出的。所谓功能型监管 (Functional Supervision) , 是指在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内, 由专业分工的管理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监管。功能监管强调的是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 以金融业务而非金融机构来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 减少监管职能的冲突、交叉重叠和监管盲区。功能型监管的优点在于管理的协调性高, 管理中的盲点容易被发现并会得到及时处理, 金融机构资产组合总体风险容易判断。同时, 它可以克服多个监管机构所造成的重复和交叉的管理, 用统一的尺度来管理各类金融机构,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功能型监管也存在不足之处, 由于协调过多, 程序复杂, 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风险确认速度比不上机构型监管模式。随着电子计算机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 以及金融信息网的建成完善, 功能型监管的不足将会降低到最小的程度。鉴于功能型监管的诸多优点, 美国颁布的《1999年金融服务法》即是依据功能型监管的思想对监管体系进行的全新设计。较之机构监管, 功能监管更能适应混业经营和统一监管的发展趋势, 而且基于相对稳定的金融功能所设计的监管体制也相对更为稳定和连续, 有利于金融机构形成稳定的监管预期。此外, 在发达国家, 随着功能性监管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有一种逐步分离的倾向, 形成单独的金融监管当局, 如英国的金融服务局 (FSA) 、韩国的金融监督院 (FSC) 和日本的金融监管厅等。这些国家都在朝着金融监管和中央银行分离的方向迈进。很显然, 这些国家金融监管体系的重新调整是金融监管当局面对金融市场变化作出的必要调整。就其实质而言, 它是一种金融监管体制的变化, 是一种宏观上的变化, 反映了当今世界金融监管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当然, 在金融监管体制发生变化的同时, 金融监管的微观重点也在发生着变化。
(二) 实行金融业统一监管
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合并为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 将金融监管权统一起来, 为中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提供有力的保障。
为了与经营制度的调整相适应, 金融监管制度也经历了从统一到分散再到集中的历程。20世纪初, 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的逐渐统一使金融监管的职责很自然地主要落在了中央银行的身上。这一时期, 各国除了对证券市场通过传统上的专门机构 (如证券管理委员会等) 进行管理之外, 金融监管的主体就是中央银行。20世纪30年代之后,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但是, 随着战后中央银行承担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执行宏观调控职能的加强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兴金融市场的不断涌现, 金融监管的主体出现了分散化、多元化的趋势。其主要表现是, 中央银行专门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则由政府的专门机构 (如证券市场委员会、期货市场委员会等) 行使管理职能, 对保险业的监管也由专门的政府机构进行。近年来,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出现了一批综合化经营的金融机构, 为此若干国家又专门建立或准备建立针对这类机构的统一监管部门, 金融监管主体又有了从分散向集中的发展趋势, 但已经不再是集中于中央银行。如1997年英国成立了金融服务局 (FSA) , 全面对金融领域实行监管。日本也于2000年组建了金融厅, 统一负责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此外, 实施了统一监管的还有韩国、卢森堡、匈牙利、墨西哥等国。美国于1999年增加了美联储负责金融控股公司的伞式监管权力。一直采用分业监管形式的德国, 2002年也将银行监管局更名为金融监管局, 授权其监管所有的金融机构, 以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银行业务的经营和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 显示出统一监管的趋势。统一监管趋势从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上也得到反映。西方七国财长于1999年同意由国际清算银行领导, 将世界各国的监管当局和中央银行聚集在一起, 成立一个委员会, 并建议各国派出财政部官员、中央银行官员以及该国主要监管当局作为代表。这个提议还会进一步促进各国监管的一体化进程以适应金融市场和监管全球化的大趋势。统一监管有利于综合审视金融机构 (集团) 的经营风险及行为, 通过分享基础设施、行政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专业人员的集中调配, 最大化地利用了现有资源, 对市场作更灵活和有效的反应, 避免了“监管真空”, 能够带来规模经济效应。虽然统一监管存在权力垄断、监管目标不明确等争论, 但是统一监管已成为全球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三、结合中国国情视时变革、视情变革
众所周知, 统一监管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具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二是金融机构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和内部控制能力;三是监管体系必须有明确的责任划分、顺畅的协调机制、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及快速的反应操作;四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复合型优秀监管人才。尽管统一监管已成为全球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但若不顾条件, 脱离实际盲目乐观, 急于从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过渡, 最终只能是削弱不同监管主体之间的竞争力, 诱发权力垄断和官僚主义, 致使统一监管的潜在优势丧失。因而, 在对中国现有金融监管体系进行变革时, 应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及专业的人员配备的前提下进行。
参考文献
[1]闫海龙.应对混业经营:中国金融监管的现实问题及对策[J].甘肃金融, 2006, (4) .
[2]卢秋帆.论网络金融系统风险的系统监控[J].现代商业, 2007, (18) .
金融控股监管迷途 篇9
迄今为止,国内现行的任何一部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的规章,都从未提及“金融控股公司”、“金融集团”的字眼,也从未对“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集团”下过严格的定义。
《公司法》第12条在关于一家公司向其他公司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50%的相关规定中提及,“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时用了控股公司字眼,但并未明确是指“金融性”控股公司。就是这条规定,最后使得中信成立金融控股集团成为可能。但2002年底中信控股挂牌时,仍然没能堂堂正正加上“金融”两个字。
金融控股的优势与困境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金融控股的核心就是风险控制,如果控股集团本身没有完善的风险监控机制和严格的制度建设,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和产品创新根本无从谈起。当整个金融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提高到足够的程度,按行业切开分而治之的分业监管就会水到渠成地被混业监管所取代。
金融控股模式被认为是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模式之间平稳过渡的适当选择。在避免冲击分业监管体系的同时,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各子公司经营业务涉及各个金融领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混业经营优化资源、提高效率、创造规模效益的优势。
从工商业界的海尔、德隆、东方,到银行业的中、农、工、建,还有实力雄厚的中海油、中粮、五矿、中化、首创,更有保险业的平安、太平洋、新华,都已经或正在实施进入金融控股领域的策略。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分析,企业积极参与金融控股的动因主要有几个:获得稀缺的金融资源的利润;利用金融机构筹资功能筹集资金,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为了全面提升企业集团的管理水平和内部风险控制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协同效应,提高集团业务和产品的竞争力等。
许多企业正是看中金融控股的制度优势,希望借助这种公司组织形式整合内部资源。但是在真正参与到金融控股的运营之中,究竟实现了多大程度的效益增长和效率提高却始终是未知数。就拿中信控股来说,其成立以来开发的金融交叉产品寥寥无几。夏斌认为,几年来的实践表明,金融控股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金融控股成立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其能因范围经济、规模经济而形成协同效应。但管理不好,便会转而成为负面协同效应,即金融控股集团内的金融机构间产生风险传递,甚至发生集团风险外溢。
而且,大多数金融控股公司在经营上的茫然,创新上的欠缺,风险管理上的不足,使得采取金融控股组织架构的公司既没有条件充分发挥正的协同效应,难以体会到规模效益应带来的优势,同时无法避免金融控股集团内的风险传染与风险外溢。而初始动机不良的企业却在金融领域和资本市场上闪转腾挪,借金融控股大钻分业监管的盲区,而且个别企业还利用金融控股大肆寻找监管盲点和漏洞,以金融机构作为融资平台,满足自身圈钱套利的需要,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便给国家和投资者带来巨额损失。德隆等公司的覆灭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银国际的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当金融控股内部风险管理不足时,外部监管就变得十分重要,监管机构必须有能力识别金融控股集团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对子公司的割裂能力,否则一旦子公司发生经营问题,极易蔓延到整个体系,金融控股在风险控制上的制度优势也就不复存在。
因此,金融控股的核心就是风险控制,如果控股集团本身没有完善的风险监控机制和严格的制度建设,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和产品创新根本无从谈起,风险控制得当,金融控股模式就能体现混业的优势。当整个金融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提高到足够的程度,按行业切开分而治之的分业监管就会水到渠成地被混业监管所取代。
监管应突破“鸵鸟”政策
夏斌:金融控股产生的所有问题都源于纲领性制度的欠缺。监管机构应积极进行制度建设,把金融控股纳入监管范围,为金融控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法律上合法身份的欠缺,使得监管部门长期以来对金融控股采取拒绝承认其存在的“鸵鸟”政策,对某些企业通过投资拥有金融机构的股权,已经形成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客观事实视而不见。
事实上存在的大量各种形式的金融控股集团,大都游离于监管视野之外。德隆集团的金融控股意图刚刚显露雏形的时候,监管层曾经加大监控力度,业内人士透露,中国人民银行为此几次开会讨论应该如何处理像德隆这种情形。监管层最后与德隆形成了默契—不过分阻止,但要从严监管,尤其严防关联贷款及证券违规。监管部门对风险累积并非完全视而不见,但对恶劣后果的产生的确没有作为。
夏斌认为,金融控股产生的所有问题都源于纲领性制度的欠缺。“我们不能再亡羊补牢,再一次交‘学费’了”,并呼吁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加强制度建设,把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研究摆到议事日程上。
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三大监管部门日前已经召开过联席会议,确立了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主监管制度,并明确了各监管机构的职能分工以及信息共享等框架,但总体来说,取得的进展仅仅处在原则性框架层面。所谓主监管制度,即对金融控股公司内相关机构、业务的监管,按照业务性质实施分业监管,而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团公司可依据其主要业务性质,归属相应的监管机构负责。
事实上,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持股有诸多明文禁止,对工商企业和实业集团参股金融机构却不存在任何限制,而这些公司恰恰不了解金融业务,控制风险能力较差,而且按照主监管制度,其业务性质不属金融系统,自然也就无法由金融监管机构对其经营行为和风险控制机制进行监管。
金融控股法案的酝酿和金融控股领域内制度建设呼声高涨,监管机构不能继续采取鸵鸟政策,应正视现实,切实考虑在现有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加强监管,然后确定金融控股的发展方向,有意识地进行制度建设,把金融控股纳入监管范围,为金融控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设置防火墙降低经营风险
夏斌:应以设置防火墙为核心启动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
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从制度上就存在困境。控股公司投资于金融企业,首先便是作为股东而享有权益;其次,投资和参股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控股股东在被控股公司经营中的风险控制上作为与不作为,监管机关无权干预,控股股东本身的动机和背景不能成为监管机关采取监管行为的动因。
监管机关只能对金融控股内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加强对金融企业管理者经营能力上的监管,从这个角度试图减少金融控股集团内部的违规操作。曹远征认为,对金融控股公司大股东的金融从业资格限制,以及在风险管理能力指标上的严格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监管的追溯层次在控股集团内部相应提高。在加快提高金融机构全行业资本充足率的同时,把事实上已存在的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夏斌呼吁,应“以设置防火墙为核心启动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防火墙制度一般可分为法人防火墙与一般防火墙。法人防火墙是指利用法人有限责任的规定,设置独立法人实体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经营,以区隔各自风险传递的法律制度。一般防火墙是指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关联机构之间的信息流通、人事安排、业务联营以及资金融通的禁止或限制性制度。
防火墙的设置是非常具体、复杂的制度建设。对于参与金融控股的企业来说,必须理性约束自己,一定要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监管部门的主导思路还是鼓励包括组织架构、服务、产品等方面的创新行为,通过控股几家金融机构控股,利用和优化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控股集团之间交叉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监管的水平,凭借监管机关的能力可以实现对业务过程的监控,把业务操作流程和制度纳入监管范畴,就能够把握子公司之间业务来往究竟到什么程度,才是可控的。伴随监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子公司之间合作的范围也会逐步扩大深化,从销售产品到投资,从授权代理到合作伙伴,从互相持股到业务品种上的真正创新。
金融监管与规范金融秩序对策研究 篇10
关键词:金融监管,规范,金融秩序,对策
金融监管的规范性与有序性是维系整个国家金融体系制度完整的基础, 这也是保障国家经济稳固发展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从计划经济迈入市场经济, 并且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在快速提升, 与此同时, 由于金融监管体系和制度上问题和缺失所造成的各种问题也频繁产生, 尤其是暴露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和秩序上的问题, 这些值得我们反思。完善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整体秩序迫在眉睫, 这样才能打造市场环境, 这也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固发展的基础。
一、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实行的是集中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起来, 金融业也开始逐步发展。我国真正形成了“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方面的监管, 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则负责相对行业的微观层面的规制, 它们明确分工、相互协调, 共同履行对金融业的监管职责。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 金融结构变得日益复杂, 一些新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 金融业出现混业经营的趋势, 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冲击和影响, 给我国金融业分业监管体制的有效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暴露出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 逐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二、我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1. 监管机构间的协调机制不够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程度明显不够, 这是金融失序, 各方面具体工作推进困难的一个直接造成原因。我国负责金融监管的各个职能部门, 各部门间的职责没有非常明晰的划分, 有些部门在职责范围内有交叉部分, 而有些责任范畴则出现了真空状态, 具体工作不知道应当由哪个部门负责。不仅如此, 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也不够密切, 一项普通业务办理过程中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精力, 要跑很多部门, 这种协调配合的缺乏极大地降低了办事效率, 也是各种金融失序问题造成的内在原因。
2. 整体监管效率较为低下
金融监管的整体效率很低, 这和如下几个因素有关。首先,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手段仍然十分单一, 总体来说, 金融监管还是停留在行政监管的层面, 监管者及被监管者应当体现出的平等市场主体地位一直缺乏, 这使得金融监管中扮演领导地位的部门的国家意志色彩浓重, 对于金融机构的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过于突出, 而更为合理的采取经济手段或者市场调控来进行金融监管的模式却比较缺位。另一方面,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目前来说在法律层面上还较为缺失, 没有形成完善健全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 这使得很多潜在的钻空子的行为可以找到空间, 这极大地造成了金融监管的失序。
3. 社会监督机制和自律意识不够
我国的很多金融单位, 比如国有商业银行, 很多时候存在明显的自律意识不够的问题。明明知道是不合规的行为, 但如果能够钻法律漏洞还是会去做。不仅如此, 很多银行内部的审计部门应当发挥的职责和效用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审计部门的岗位权威性也存在明显的缺失状况, 内部体制的不够完善使得很多潜在问题乃至危机时有发生。另外, 整个社会层面对于金融机构也存在监管缺失的问题,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非常体系化且实用的社会金融监管渠道, 民众也还不具备对于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基本市民意识, 这些都是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中非常普遍的问题。
三、规范我国金融秩序的对策研究
1. 加强金融机构间的协调合作
加强金融机构间的协调配合, 促进各部门间更加紧密的合作, 这是规范金融秩序的一个基础。一方面, 我们可以逐渐建立金融监管的协调机构, 比如, 可以设定第三方监管联席会议制, 成立一个独立的负责协调和监管的部门, 这更加有助于监管工作的良好落实。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推进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 这也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 并且避免监管重复和监管真空问题的一个途径。信息平台的建立还可以为公众参与金融监管提供渠道, 能够让社会监督机制更好地体现出来。
2. 提升政府监管的整体实效
政府应当在金融监管中扮演最主要的角色, 这也是规范金融秩序的一个决定力量。一方面, 政府应当积极创新金融监管的模式和手段, 要充分发挥立法和体制建设的力量, 首先在法律层面完善金融监管的整体制度, 让整个体系更加健全。同时, 政府应当多发挥市场在金融监管中可以起到的作用, 尽可能地多采取金融工具实现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调节和引导作用, 而不是强制性的透过行政管理来打压那些金融机构, 这样的监管方式虽说可以立竿见影, 但是从长期效果来看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繁荣会产生负面影响。
3. 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和社会监管体系
金融机构本身应当形成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并且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督力度, 要完善信息的披露制度, 让社会监督体系不断得到健全。有效的金融监管不仅需要强大的外部约束力量, 内部的约束也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内部的自我约束, 再强大的监管力量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完善的金融机构自律机制与政府的强制性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发挥监管的真正作用, 二者相互提高和促进, 共同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和发展。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实现有效监管的必经之路, 不仅要在金融机构内部建立这种制度, 金融监管机构也需要这样的制度来激励和约束“执法者”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陈黎.金融风险扩散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9.
[2]朱莉.金融全球化与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3]许文彬.金融风险的经济学分析[D].厦门大学, 2001.
[4]刘静.试论转型时期我国金融风险及控制手段[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