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疗法

2024-09-28

电针疗法(精选12篇)

电针疗法 篇1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96只Wistar成年雌性大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 体重200~220g, 11~12周龄,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刺组和预针刺组, 每组24只, 各组按取材时间不同分为3、7、14天3个时间点, 每个时间点8只。

1.2 动物模型制备

参照文献[1]造模, 假手术组只暴露胸背部节段脊髓, 但不予横断, 缝合伤口即可。

1.3 电针方法

在距损伤处上下端两个椎体的棘突间隙旁开3~4mm处取穴, 用30号1寸毫针垂直刺入约4~5mm, 使针尖触及椎板, 正、负极导线分别夹在头、尾两侧的针柄上 (正极在上, 负极在下) 。连续密波脉冲电流, 频率为100Hz, 输出电流强度是以背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度。电针刺组于造模成功后0.5、4、8小时分别进行夹脊电针治疗15分钟, 以后每天1次, 每次15分钟。预针刺组于造模前1周每天给予夹脊电针1次, 每次15分钟, 术后治疗方法同电针刺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予治疗。

1.4 神经电生理学检测

采用丹麦Dantec keypoint型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

1.5 数据分析和处理

各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 见表1。

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与针刺组比较△P<0.05;与术后7d比较#P<0.05

3讨论

随着电刺激再生研究的深入, 电针或电场疗法已被用于治疗脊髓损伤, 一些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证实电针或电场治疗脊髓损伤疗效显著[2,3,4]。本文观察结果表明, 术后7天时预针刺组脊髓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及针刺组 (P<0.05) , 但较假手术组比术后各组脊髓传导速度均明显下降 (P<0.05) , 术后14天时预针刺组脊髓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 (P<0.01) ;电针刺组脊髓传导速度也高于模型对照组 (P<0.05) , 预针刺组脊髓传导速度高于电针组 (P<0.05) 。可见电针对脊髓诱发电位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能够缩短脊髓的休克期, 尽早使被抑制的神经元呈现恢复状态。提示夹脊电针治疗可以修复损伤脊髓功能。预处理组作用优于电针组, 可能是预先针刺激发了机体对损伤的应激与耐受, 有助于治疗损伤的脊髓。

参考文献

[1]Borgens RB.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pinal hemisection in guines pigs the effects of applied electric field.Comp Neurol, 1990, 96 (6) :634.

[2]Cuixiaojun, Liyiwei, Chendongfeng.The effect of DU mai acusector to neural stem cells in rats after SCI.Anatomy Research, 2002, 24 (3) :180.

[3]Wangzhenyu, Sunzhongren, Liuruishu.Effects of Jiaji electroacupuncture on 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in ra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2009, 15 (10) :938.

[4]吴永刚, 孙忠人, 李晓燕, 等.针刺对大鼠脊髓损伤血流量变化影响的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5, 2 (3) :14.

电针疗法 篇2

物理疗法、按摩疗法和中草药疗法治疗运动损伤的效果分析

运动损伤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比赛及课外活动中时有发生,并不同程度地影响运动员生活和身心健康.针对运动损伤情况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与康复手段,可使运动员恢复健康.

作 者:王立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肇东师范学校,黑龙江,肇东,1511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6)分类号:G4关键词:运动损伤 物理疗法 中药疗法 按摩疗法 健康

生态疗法与生态疗法系统模型 篇3

关键词 生态疗法;森林疗法;园林疗法;荒野疗法;生态疗法系统模型

分类号 B84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6.008

1 引言

1.1 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的发展:从科学心理学方法论到生态心理学方法论

继笛卡尔时代之后的西方心理学,无论从世界观到方法论都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以赫尔姆霍兹(Helmholtz)、 韦伯(Weber)、 费希纳(Fechner)和冯特(Wundt)为起点的科学心理学,使西方心理学脱离哲学主体成为独立学科。以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为模板的科学心理学,在物理隐喻思想的指导下认为任何可以被证伪的知识和经验才具备科学意义,致使主流心理学将研究对象局限于“生物性”个体,以“物”的方式进行探索研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导致心理学方法论局限于个体主义和机械主义的还原论。如元素还原论,即把意识或行为还原为意识元素或分子行为,以意识和行为的元素解释意识和元素的整体;生物还原论,以动物行为的研究取代人的社会行为的研究,以生物学的特性解释意识和行为;生理还原论,把心理现象归结为生理现象,以神经生理的研究取代意识和心理现象的研究;机械主义则是另一种形式的还原论,将个体比作机器,认为个体受刺激和反应规律的支配(叶浩生,1998)。

当还原论大行其道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发现将人拆解进行碎片式的研究,已经不能代表系统的人的复杂性,人文取向的心理学开始越来越关注整体,以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整体论为代表。格式塔在思维和知觉领域提出人的整体性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整体决定部分之说(彭运石,2009);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在心理治疗领域,将神经症视为在生物性的(biological)、遗传性的(phylogenetic)、个人心理的(pure psychological)的综合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并且提出了人格结构的整体性(自我-本我-超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以“整体动力论”来弥补“还原论”之不足,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主张以整体分析法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Maslow, Frager & Cox,1970)。这样的整体论的出现是批判科学心理学范围太过狭小,延展了其疆界,无疑将人的维度扩展至更广阔的范围。但人文取向的心理学在操作层面仍难以结合科学心理学的方法,所以在学界仍处非主流地位,尤其是在学院派中。

生态主义心理学在这样一个方法论的背景下发展出来,提出生态整体论,弥补了格式塔等代表的整体论局限于个体整体的缺陷,将人与物纳入同一框架中,认为动物与环境是有机的交互整体,其中任一部分的改变,都将引起另一部分的转变。在生态世界观中,世界成为人與现实环境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场所。生态心理学家不仅看重人的有机整体的统一,同时也将自然系统包括物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纳入人的心理整体性中(Heft,2015)。同时代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采用整体的、相对的、互动的、多元的和层次性的观念和视角,例如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发展从机械的、还原的自然科学论逐步向生态主义的多元、整体转变。

1.2 西方心理学“自我”研究的发展:从“生物的我”到“生态自我”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史即为方法论的发展史,心理学这门学科同样如此。心理学方法论的核心议题,都是围绕“我”这个带着神秘维度的主体。方法论的演化,导致心理学家对这个不变的研究对象有了不同的认识。对主体“我”的研究,研究方法从量化式的物理解构,到后现代主义解构了连续性(continuity)、自我感(self)、意向性(intention)、认同

(selfidentity)、中心性(centrality)、性别及个体性(individuality),并且建立了一套传记式的连续体(biographical)完整性的记忆体制,虽然到现在仍然受到挑战(Hillman,1995)。对“我”的理解,也从最早的实验室中的生物性的“我”,过渡到现代精神分析提出“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的运作机制,也将外部客体依附在“我”的心中,“我”与世界的互动随即变成了,“我”与客体在我心中产生的“印象”的互动,这不得不说是对“自我”这一概念的扩展,但终未逃离“我”这一主体范围。“我”与“非我”之间的切割,成为各个心理学流派的特点,并且推动了对“自我”的研究。

从20世纪末开始,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学家开始用更为开阔的视角探索心理世界的规律性,同时也提出更具开阔性的“自我”概念。这些领域包括积极心理学(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2014)、叙事心理学(Sarbin,1990;McAdams,1993)、超个人主义心理学(Wilber,2000)、进化心理学(Buss & Barnes,1986;Pinker,1998)、自体心理学(Gross,1971;Stolorow,Brandchaft & Atwood,1987)等。它们倾向于以系统的(systematic)、整合的(holistic)、多元的(multiple)、有机的(organic)和主体间的(intersubjective)视角去理解心理现象。我国学者訾非(2014)也提出用“生态主义的心理学”(ecologistic psychology)的大框架去理解各个流派。超个人主义心理学者肯·威尔伯(Wilber,1993)在其著作《意识光谱》中,做了更为大胆的假设,其认为各个流派的心理学观点就像是物理学的光谱一样处于不同光谱位置,相互并不冲突,以一个更为庞大的整合思路,将所有心理学体系纳入一个框架之中。

nlc202309090533

生态系统框架的搭建,是建立在“自我观”逐渐发展下的——从最早的生物性个体的主体研究,到社会的“我”(Mathews,1991)(社会与文化),再到世界的“我”(生态系统)。弗洛伊德将心理学对“自我”的认识发展至冰山之下,荣格更是把潜意识领域的“自我”扩充到原始人类,肯·威尔伯是把意识的发展扩展到心灵层(the level of mind),在这个层的意识自我的特点是“非二元”的,主客体同为一体,是以世界、甚至是神为中心的(杨韶刚,2006)。

阿伦·奈斯(Naess)提出“生态自我”(ecological self)这一术语,被应用在“深层生态学”的研究领域。这一概念的提出,迅速成为了一些持生态世界观的学者的核心主旨,以及正在兴起的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奈斯(1995)认为,自我的成熟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从自我(ego)到社会自我(social self),再到形而上学的自我(metaphysical self)。其用“生态自我”来表示这种形而上学的自我。这样的自我的概念,已经不仅仅着眼于社会与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而是扩展到了人与物质、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罗斯扎卡(2001)在探索生态心理学的《倾听地球的声音》(The Voice of the Earth)一书中,延展了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与弗洛伊德的本我(id)的概念,他认为这些术语所指就是“世界”,提出了“生态潜意识”。他认为要使深层自我适应于集体潜意识和本我,就等于是适应于有机的和无机的自然世界。进一步说,一个人要与“自己深层的自我”调和,需要的不仅是一趟探索内在的旅程,也需要和外在世界的环境和谐共存。他提出的“生态自我”概念,包含“生态潜意识”,认为解决生态危机的办法就是“解除对生态潜意识的抑制,建立生态自我”。詹姆斯·希尔曼(Hillman,1995)呼吁心理专家,用不切割的方式来探索内在世界。他认为任何地方都可以是内在世界,任何我们以心理的眼耳去看听的地方皆可,整个世界是我们的咨询室和培养器皿。心理学可追随博物学家、植物学家、海洋学家、地质学家、都市计划学家等,探索各个地域中所潜藏的主体性、潜藏的意向性、被旧典范视为客观物性,且超越意识和内在性的领域。除了带着心理学的眼光进入世界之外,也允许世界进入心理学疆土,并承认在心理学所面临的问题中,空气、水和地域等因素,扮演着和情绪、关系与记忆同样重要的角色。

2 生态疗法

毫无疑问的是,“自我”这一体系,已经变得不再是实验室中单纯的生物性个体,而是更丰富的“世界”。而在生态心理学的推动下,心理疗法也不仅仅局限于城市中的咨询室里,而是发展到了自然环境中。生态心理学将自然的环境因素纳入到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中,也为以自然环境为背景的心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生态疗法从本质上是将生态心理学的原则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其中疗法包括了森林疗法(Forestry Therapy)、荒野疗法(Wilderness Therapy)、园艺疗法(Horticultural Therapy)等多种自然形态疗法(朱建军,2009)。

森林疗法,又称森林疗养,人体吸收森林释放自身生存的生化物质、经触发或置换而产生的负氧离子,从而调节人体健康。这一定义是建立在森林系统中自然具有的特殊生化功效的基础之上的。近几年来,对森林不同树木释放的化学物質“精气”的研究表明,森林系统对躯体健康有很明显的效用。例如,日本医科大学的李卿博士、千叶大学的宫崎良文博士、森林综合研究所的香川隆英博士等研究者,以东京工作繁忙的白领和高血压、抑郁症、糖尿病等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让他们在森林中散步、休息,发现他们血液中的免疫细胞活性明显增加,这表明森林环境对高血压、忧郁症、糖尿病等症状具有显著的预防和减缓作用,而城市环境对这些症状减缓作用不明显。森林环境对交感及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实验表明,森林环境可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活性,调节自律神经的平衡,因此森林环境可降低血压。森林疗法中的生态特点是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态环境,需要经过有关部门进行森林基地的验证,其中森林基地的设施要保证其生物与自然的功用(

南海龙, 王小平, 陈峻崎, 朱建刚, 杨晓晖, 温志勇,2013)

园艺疗法,也称园艺治疗,指以园林中的人与自然物的亲密关系为推动力,让病患在主动参与务实中,投入精力、希望、期待、收获与享受的全过程,从而起到对病患进行干预与治疗的效果。该疗法主要通过园林景观以及植物系统,刺激人们的感官,通过人与自然植物的互动获得疗愈效果。目前的研究报告显示,该疗法对身心障碍者,常见如唐氏综合症(Downs syndrome)、智能不足(Mental Retardation)、脑性麻痹、自闭症(Autistic Disorder)、抑郁症等患者有显著疗效,并且在人们的精神方面、社会关系方面、身体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功效。园艺疗法的生态特点是半人工半自然的环境,主要提倡人们在与环境交互中的主动性(李燕,2014)。

荒野疗法,也称荒原治疗。它可以帮助心理障碍患者,甚至帮助迷途者找到目标,重拾力量。罗素(Russell,2001)认为荒野治疗是指发生于自然或者荒野环境中的体验,在熟练的荒野领导者与合格的心理治疗师的监督下,用冒险活动和原始的生活技巧来教授新的技能和挑战消极的行为和思考方式。简单地说,荒野治疗,是建立在荒野自然体系中,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干预治疗。而研究结果说明,荒野治疗对“自我概念”有明显的改善功能。例如,科罗拉多外展学校曾经对600名参加过该学校荒野治疗的当事人进行调查,发现参与者的自我概念有显著变化,现实自我与想象自我之间的差距也有所减少,并且焦虑感有所下降。之后众多研究也都证明荒野治疗在提升自我概念、自尊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马燕,2010)。

3 生态疗法的系统模型

笔者在研究生态疗法的过程中发现,各个疗法借助不同系统的特性进行治疗,即将注意力着眼于不同客观自然属性的特点,而各个疗法之间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连接。为此,笔者整理并分析出各个疗法之间的关联,提出生态疗法的系统模型。系统模型的提出,是建构在心理学各流派理论基础之上的,并非提出新的治疗思想,而是将各流派疗法整合到生态疗法系统中。

nlc202309090533

生态疗法的系统模型是指在心理治疗中,使来访者经历所有生态系统从而恢复心理健康的治疗方法模型。生态疗法的系统模型方向包括从城市为主的人文社会系统,到半自然半人工的森林或园林系统,再到纯自然的荒野系统,最后再回到城市系统。如图1所示。

纵观传统的城市咨询系统,各个流派虽有异同,但个体的心理治疗范围局限于家庭关系的交互作用、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社会文化的交互作用。且不同的流派在不同的位置展开治疗,如个体内部(精神分析)和个体外部(认知行为疗法)。然而,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相信,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也同样导致了精神系统的病理症状的出现。例如汤姆斯·贝瑞等(Swimme & Berry,1994)认为,现今人类在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上,已变得“自闭”。并且她将这种自闭回溯到笛卡尔所演绎出的机械世界观,他说“笛卡尔……等于是杀死了地球和其上的所有生命”,对他而言,自然世界是机械化的,不可能进入到一种沟通融合的关系状态。西方人类与周遭世界的关系,变成自闭状态。如同自闭症儿童似乎听不到、看不见或感觉不出母亲的存在一般,我们也一样盲目地无法感觉到这个活生生地球的心灵存在。这个症状只能藉由“人类与自然世界间新的共处模式”改善。

抑郁症、强迫症、自闭症、成瘾等等这些精神病理症状,既可以在社会家庭系统中找到症状的原因,也可以在人类的集体层面找到症状的原因。这些病因总体来说是源自人类文明的发展,致使人类悖离自然而导致的,而集体的症状同样也与每个人类密切相关。从唯物历史观的角度看待人类进化的过程,人类发展是逐步城市化的过程:从原始人所处的荒原系统,到半自然半人工的农耕系统,再到城市系统这一过程。从外在的物质角度讲,是逐步脱离原始自然的过程,而这样的城市化过程伴随着去荒野的内在心灵的变化。如果以分析心理学的取向解释,人类本由自然之物孕育和滋养,在完成城市化之后,隔离了原始自然,渐渐地把原始的元素压抑到集体潜意识层之中,所以我们对原始自然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害怕又渴望。害怕表现为那些对不安全因素的恐怖心理,如害怕原始猛禽,蛇,狼等等,所以荣格在谈论原型层面的阴影时,蛇和野兽的原始意象,多象征人类心灵中的阴影。以象征的角度谈人类心灵,原始自然象征着集体潜意识中的印记,城市社会家庭系统对个体造成的创伤以情结的方式存储于个体潜意识中。荣格(1926)认为:情结就像挥之不去的乌云一样,挡在“自我”与原型之间,使人类不断地重复着情结模式的循环。

如果按照Winnicott(1960)所解释的心理治疗的疗效来说,精神分析的疗效取决于治疗师带着来访者主动退行到原生状态,帮助个体来访者似乎“重新生活了一遍”,从而“重置”来访者的生活策略与防御机制,以起到治疗作用(郗浩丽,2007)。这个治疗观点,毫无疑问在城市系统中是已经被公认的经典观点,就像治疗取向的心理学家几乎公认精神分析是心理治疗的基石。而荣格和罗斯扎克所做的事情恰恰是在生态层面的“主动退行”,退回到人类集体早期的“子宫中”(原始自然),从而与更深刻的系统接应。了解了这一观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荒野治疗”具有修正自我概念的功效了。例如,人类从荒野到森林到农耕再到城市这一过程,逐渐分化出以城市化功能为主的机能,例如思维;而相对原始的功能,比如感觉、情感等会较少被使用。这里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优势功能是思维,劣势功能是情感,而应该从人类这一物种的进化特点的角度来理解回到原始环境中能够激活劣势功能这一观点。

荣格(1926)在《心理类型》中明确指出,劣势功能与集体无意识相连。原始的自然环境可以提供一个集体无意识的氛围,这样的“退行”可以为来访者提供一个重新认识世界的可能。现今,越来越多的心理治疗流派认为,人们的心灵拥有自我整合的动力,而这样自我整合的动力,会使人们变得更为完整,也使“自我”在与世界交互作用过程中所使用的功能更为完整。

可是回到最初的原始系统中,不免会对来访者造成很深的恐惧感,就像精神分析中的治疗一样,回到越早期的经验中,会唤出来访者更大更强的防御。所以森林和园林这一半人工半原始的系统,就很好地起到了过渡作用。这一过渡系统,是在森林基地(周彩贤, 张峰, 冯达, 马红, 邹大林, 南海龙,2015)的基础上建立而成,確保了自然属性的森林系统对人的外在影响,在半自然半人工的疗养环境中可以展开更具有适应性的内在心理探索。

我们不得不肯定的是,各个系统中包含着不同的治疗功能,各个系统之间也不能互相取代。如果我们从布朗分布伦纳(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模型理论角度来分析,其理论涵盖的只是城乡系统与人文社会文化的交互作用(刘杰 & 孟会敏,2009)。如果引入深层心理学中的内部心理活动,那么弗洛伊德提出的“个人潜意识”,仅仅是在比较小的系统空间内活动。随即而来的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提出一种涵盖更宽广、为人类所共享的心灵可能,即“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由所有心智的普遍运作形态,或称为原型(archetypes)所构成,可在人类历史中各种不同文化里的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故事中找到,这个系统包含了全人类的集体文化。紧随其后的是,罗斯扎卡提出的“生态潜意识”以及史蒂芬·艾森史塔特提出的“世界潜意识”(Aizenstat,1995),将内部心理扩展到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对应外部系统,即生态环境系统。引入新的生态治疗系统,其治疗范围包括了人与人的交互作用,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同时还包括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在意识行为层面和潜意识层面都丰富了原有的咨询体系。笔者认为这不仅不会影响在城市治疗中所探讨的成果,反而会加强这一部分,这也是笔者提出生态疗法模型中回到城市的原因,换句话说,所有的疗法都指向来访者如何能在社会活动中具有更好的功能这一命题。系统的扩大,为“自我”成长空间的扩大提供了可能。归根结底,人类是社会性种族,长期生活在城市中,所有的治疗都回归于城市系统,如何将生态系统的影响带回城市中,不仅是治疗师的重任,也是未来生态系统模型所讨论的重点即城市系统引起的创伤模式与自然系统的对应关系。

nlc202309090533

4 讨论

笔者只是抛砖引玉式地提出一种治疗框架,其中具体操作性的部分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者来探索与研究。例如,生态疗法治疗因子的实证研究;不同症状的来访者更适合什么样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疗;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发展不同来访者的劣势功能;如何将生态疗法的疗效应用在城市系统中等等。

另外,当我们讨论森林、园林、荒野等概念的时候,借用的是西方文化,因为这些概念是在西方的思维逻辑下发展出来的。当西方开始整合这些不同层面的疗法时,借鉴的是东方文化,这一过程早在心理学家荣格和肯·威尔伯(彭运石,2002)身上就有所体现。就像西方传统的建筑布局一样,是严格按照城市-园林-森林-荒野结构建造的,而传统的中国建筑布局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城市与自然和谐而不分家。生态疗法系统模型的实施和应用应当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讲究“道法自然”的,在城市系统中生活的人同时拥有与自然的连接,中国古人很早就这样做了。但同时也不能忽略西方量化的研究方式,如同森林疗养中大自然的药用作用,对不同躯体疾病的实实在在的帮助。

笔者长期活动于不同生态疗法的领域中,也身体力行地体验过每个疗法间的差别和联系。就目前国内发展情况来看,森林疗养刚从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引进,由北京园林绿化国际合作项目发起,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周彩贤, 张峰, 冯达, 马红, 邹大林, 南海龙,2015)。荒野治疗目前国内实施者更是寥寥无几,主要由行者荒原学校等民间力量在推动。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系统模式,也是想将民间的和官方的力量结合起来,而不是各行其是,共同推动生态疗法。各个领域的专家,如城市咨询、森林、园林、荒野,能够站在系统的生态心理学框架下,才能更好地整合和包容其他不同疗法。同时也希望各界的力量加入进来,了解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重要性,并且把这样的生态实践运用到儿童、青少年教育中,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一个更具建设性的“自我”空间。同时医疗界的进入也同等重要,将医保等国家补助项目纳入生态疗养中,也是造福于人民的民族大计。

参考文献

李燕(2014). 浅谈园艺疗法. 中国花卉园艺,14(1), 36-37.

刘杰. 孟会敏(2009).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7(2), 250-252.

马燕(2010). 荒野治疗述评.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

南海龙, 王小平, 陈峻崎, 朱建刚, 杨晓晖, 温志勇(2013). 日本森林疗法及启示. 世界林业研究, 26(3), 74-78.

彭运石(2002). 心理学的整合视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1(1), 107-112.

彭运石(2009). 人的消解與重构.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荣格(2011).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荣格(2011). 心理类型.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吴建平(2011). 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

郗浩丽(2007). 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的儿童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杨韶刚(2006). 超个人心理学.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叶浩生(1998). 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若干倾向之我见.心理学报,30(2), 204-210.

周彩贤, 张峰, 冯达, 马红, 邹大林, 南海龙(2015). 北京市以森林疗养促进公众健康对策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4(2), 13-16.

朱建军(2009). 生态环境心理研究. 北京: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訾非(2014). 走向生态主义的心理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3(2), 1-8.

叙事疗法与传统心理疗法的比较 篇4

传统心理疗法取向的治疗师一般把自己标定为客观的观察者, 能够寻找来访者身上的问题, 并作出权威的诊断, 使用心理教育、建议、演绎和面质、布置家庭作业等方法来帮助来访者。这些方法背后隐含的观点是, 传统治疗师比来访者更了解来访者的生活, 更明白他们的问题所在, 所以他们才会给出一个客观方法。即便是来访者认为这些方法并不适合他们自己, 他们的声音也往往得不到尊重, 治疗师会把这种情况解释为是来访者的阻抗。传统治疗师在来访者面前是高高在上的, 而来访者扮演的是一个被动的角色, 他们走进治疗室的那一刻, 便把自己的问题丢给了治疗师, 他们认为治疗的答案在治疗师身上。

与传统治疗师给人一种权威的感觉相反, 叙事治疗师更倾向于采用一种好奇, 欣赏的姿态, 他们陪伴来访者去探求生命故事新的意义, 他们主动从心理专家的位子下来, 与来访者保持一种主体间关系, 是马丁·布伯笔下的我和你关系。赋予来访者更多的权利, 并且对来访者保持未知的态度, 能够悦纳咨询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他们不再把自己限定在线性思维、因果思维、决定论、确定性中。他们愿意对生命保持开放的姿态, 他们不再只是看到理论, 而是看到理论背后的人。在叙事治疗师的治疗中, 关怀大于治疗。咨询首先是为来访者服务的, 对来访者的改变, 咨询师保持中立, 将改变的决策还给来访者。

二、治疗取向

大部分传统心理治疗是病理取向的。弗洛伊德认为, 人不是自己的主人。精神分析认为, 人的童年决定了一个人整个一生。如果我们要了解眼前的这个人, 我们就必须了他的童年。来访者现在很多的问题症状, 很多都是他们童年受到的创伤所导致的。认知疗法认为, 一个人之所以陷入眼前的困境, 是因为这个人具有非理性想法。非理性想法是阻碍一个人解决问题, 造成实际困扰的最主要的因素。行为疗法以条件反射作为其工作的基础, 强调对来访者的行为和观念二分, 分为好的行为、观念和不好的行为、观念, 不好的行为和观念便成为了其目标, 当来访者表现出不好的行为或观念时, 便给予其一个负性刺激, 如一个不好的画面、电击等等, 这点在厌恶疗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然, 传统心理疗法也在随着时代发展, 更新了很多内容, 但传统心理疗法给人的感觉, 其把主要焦点放在来访者的主诉问题上, 以消除或减缓来访者的症状为主要目标, 是焦点问题疗法。而有时候, 解决问题的努力可能造成了问题泛化或加重这个问题, 希望解决问题的人结果构成问题的一个部分, 成为问题可以持续存在的条件。从另一个方面讲, 解决问题的本身也在强化这个问题。这是传统心理治疗病理取向的一大软肋。

叙事疗法的治疗取向与传统心理疗法大相径庭, 叙事疗法不再只关注来访者的问题, 而是更关注问题背后的人。传统心理疗法因为有结构化的治疗模式, 而被有些学者攻击为问题服务, 甚至是为心理学服务。而叙事疗法大张旗鼓的宣扬, 心理治疗是一种服务, 是为我们面前的来访者服务。走进咨询室的来访者不只是带着问题来的, 更是带着资源来的, 是带着解决办法来的, 只是这些资源或解决办法暂时并没有被来访者所发掘, 我们所要做的便是与来访者一起去寻找这些资源。叙事疗法把人本主义推向了一个高峰, 他们把来访者放得更高, 他们相信来访者是他们自己生命中的主人, 他们自己是解决他们问题的专家。叙事治疗师会帮助来访者去挖掘被主流故事所忽略掉的支线故事, 而在这些支线故事里, 来访者是富有力量的, 是主动积极的, 并通过不断的提问对话丰厚这些充满力量的生命故事, 让来访者在这些故事里得到比较充分的较期待的自我认同。

三、治疗设置

传统心理疗法的治疗设置显得比较结构化, 如精神分析比较喜欢寻找来访者的童年创伤, 分析来访者的移情、早年的客体关系等等然后用这些来解释为什么来访者有当前的问题。行为疗法会设置一个靶症状, 然后设置一些协议进行有计划的行为干预。认知疗法比较喜欢分析一个人头脑里的非理性想法, 然后跟来访者一起探讨, 并用理性的想法来取代非理性的想法等。并且, 传统的心理疗法一般比较注重时间设置, 一般一次咨询一个到一个半小时, 并且咨询室里只出现治疗师和来访者。治疗一般发生在咨询室中, 在咨询时间以外, 治疗师也来访者之间一般没有交流, 所以它给人一种很强的专业性。

相对来说, 叙事疗法的治疗设置并不那么结构化, 也可以称为偏半结构化。叙事疗法本身是一种更贴近来访者的疗法。所以它的治疗方向是灵活和富有弹性的, 随着来访者的思绪自由的漂移, 给来访者足够的自由权。虽然叙事疗法也有一些其突出的技术, 但是在治疗过程中这些技术的运用并不是按部就班的, 很多时候他们是重叠在一起的。同时, 叙事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 会邀请来访者的亲人、朋友、或者和来访者有类似遭遇的陌生人、或者是治疗师的同行团队等一起走进咨询室。同时, 在治疗室以外, 治疗师还会通过发奖状、写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与来访者进行治疗沟通, 它把治疗拓展到治疗室以外。所以叙事疗法的治疗设置, 给人感觉是相对宽容的, 是更贴近来访者的, 也更贴近心理治疗的服务理念的。

四、理论假设

传统心理疗法是以现代主义为理论基础的, 它以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 认为我们有能力追求普遍的真实、客观的世界。我们可以把客观的事实从主观的编造中分离出来, 现代主义给赋予“客观知识”的稳定发展主体以特权, 并坚信这种可关注知识来源于科学实验。下面是一些现代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因果关系是普世原则, 且人尽皆知;语言反映真实;人类可以通过客观观察了解事实;知识发展史是专家发挥其专业能力, 展现其自然本能的过程。总有一天, 人类能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所有的人类行为理论是基于广泛地以科学方法论为, 因此其包含以经验检验的“事实”;现代知识的深度和神秘性, 并不能被一般人所理解, 了解这个世界必须依靠专家的宝贵的知识和高超的技术;正如人类目前已经发展出各种了解自然界的方法, 人类内在世界的动力也已被发现;来访者因为不熟悉科学、客观的知识才来到咨询室, 他们有着各种功能不适, 看问题的视角被扭曲了;不论来访者对其生活和如何解决问题都是不可靠的;治疗师对于客观的心理知识和无偏见的科学研究的掌握使得他们有优势解决来访者的问题;治疗师成为了来访者生活的权威, 成为了来访者生命中的主人。

叙事疗法哲学观受福柯影响比较大, 他认为当知识成为真理的时候, 知识便会变成一种权利来压制人们。当我们没有尊重每个人的观点而带着唯一的观点时, 当我们固着于这个观点是唯一的知识来看待别人的时候, 这样的量尺就成为了唯一的真理。当我们把世界用正常和不正常很快的二分的时候, 便是用以后用一种极权的方式对待人们, 只是知识便成为独裁。从这个角度上讲, 问题和主流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都是在不知不觉中, 把“应该怎么做的”观念不断内化到我们内心里并成为我们如何规范自己行为思想的准则。所以叙事疗法的理论假设很强调当人们为一个存在状态贴问题标签的时候, 这个问题跟我们的主流文化, 跟我们标定的唯一真理知识有很大的相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性的知识, 叙事治疗师的工作是我们通过谈话让来访者看到他自己是面对自己生命里困难的主人和专家。叙事哲学观还受到后结构主义的影响, 后结构主义提倡对非理性的张扬和对非逻辑的推崇, 它认为结构主义在天经地义的理论和不可动摇的信仰里陶醉而不可一世, 结构主义已经不能代表后工业社会文化。后结构主义认为, 生活的意义是通过不断地叙事形式建构的, 但是生活本身可以有多重解释, 而不同的解释又可以带来不一样的意义。所以生活本身并不存在永恒成立的唯一解释, 每个人都有建构和阐释生活意义的方式, 多重角度的视角才能反映或者接近生活的真实。叙事疗法还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认为, 我们的事实并不是世界的真实面目, 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后现代思潮的提出对心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 治疗师不再需要也扮演专家的角色, 他们只是在咨询室里与来访者一起重新叙事, 再次体验生命里的故事, 共同建构新的故事, 而这个新的故事可以促进来访者适应现实生活。

五、督导模式

传统心理疗法认为, 一个治疗师要面对各种类型的来访者, 每个来访者的问题也不一样, 而在临床中有些来访者的问题会激起与他有类似经历的治疗师的激烈反应, 那么这表现出治疗师具有类似的情结, 具有一个与来犯者类似的“未完成的事项”, 而这个情结, 无疑会影响治疗的顺利进展。所以, 一个心理治疗师在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前, 应该首先要了解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因为治疗师在咨询室里的作用有点类似于一面镜子, 所以作为治疗师, 首先应该把自己这面镜子擦干净。在传统心理治疗督导中, 督导师的工作一般是帮助一名心理治疗师看到自身的问题和人格的缺陷, 并帮助他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 修复他的创伤, 使他能够以一名人格健全的身份走进咨询室。这样当来访者来找这样的治疗师咨询时, 便可以使来访者更清楚地看清自己。传统督导模式是鼓励治疗师修复自己的问题, 如治疗师早年遗留的问题, 未解决的冲突, 不良的客体关系等, 促使治疗师能从潜意识层面悦纳来访者, 保持一种相对中立的态度面对来访者。这个过程被怀特成为传统心理治疗的“职业文化”, 他认为这种督导是在寻找一种客观的真实。

叙事治疗师同样看重对治疗师的督导, 但是他督导的方向却与传统心理治疗的督导模式大相径庭, 叙事疗法督导的目标是寻找这位治疗师身上的资源, 哪些资源可以帮助这位治疗师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治疗师。国内有学者马一波和钟华曾归纳过叙事疗法的督导方式有一下假设:一、即便是刚刚入行的新治疗师, 他们也是他们生命里的专家。没有人能比他们更了解他们自己, 没有人可以替代他们成为他们生命的主人。二、叙事疗法特别注重寻找故事里的建设性意义, 所以叙事疗法的督导师非常关注新治疗师在培训过程中是怎么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的, 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讲这个故事的, 督导师并不特别关注故事的内容, 而是重点关注这个故事带给人的感觉, 和讲述者的表情, 动作, 以及现在与这个故事的关系等。三、叙事疗法督导也注重考察治疗的人品道德, 而在新治疗师接受督导时会讲到一些自己生命里的故事, 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了解这个新治疗师的思维、行为方式和道德修养等等, 从中我们可以筛选出那些可以很好的为来访者服务的治疗师。

另一方面, 叙事疗法对新治疗师的督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营造尊重氛围。督导师对新治疗师会抱以一种欣赏、好奇、未知的态度。督导师会表现出对新治疗师人生阅历、价值观、动机的尊重和理解, 会用同理心去贴近问题故事。并且督导师会让新治疗师重点阐述自己的人生愿景, 并帮助他向自己的人生愿景不断努力。二、回忆关系。就是督导师在督导过程中让新治疗师回忆自己重要他人的关系, 包括过逝的亲人等。三、组建专业的支持系统。心理治疗师因为职业的特殊性, 往往伴随着一种孤独感。所以, 需要同行之间的互相支持与鼓励。如果我们可以组建专业的支持系统, 同行之间一起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 关注彼此的成长, 无疑可以缓冲这种局面。

摘要:叙事疗法作为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一个主流疗法, 它去掉了传统上把人当做问题的治疗观枷锁, 通过“问题外化”, “丰厚特殊意义故事”, “改写故事”等方法, 视来访者为他们生命的主人。本文主要简单地比较了叙事疗法与传统心理疗法。

关键词:叙事疗法,传统心理疗法,比较

参考文献

[1][美]克莱格·史密斯, 大卫·斯奈德.儿童青少年叙事治疗[M].朱眉华, 等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健, 司群英, 郭本禹.古典精神分析学的早期理论转向:亚伯拉罕费伦茨和兰克研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

[3][英]Martin Payne.叙事疗法[M].曾立芳, 译.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2012.

传统疗法中心) 篇5

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下称“中心”)是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亲自题词和积极倡导下创办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和保健于一体,汇集全国名老中医、各派名家和民间的多种传统中医外治法,是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和中医特色的诊疗中心。“中心”副主任陈秀华副教授是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分会委员。“中心”积极引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百项诊疗技术和推广项目,如石学敏院士“中风单元疗法”、薄智云院长“腹针疗法”王文元教授“平衡针技术”(含平衡针灸、火罐、推拿、药浴和膳食等技术)、赵时碧所长“雷火灸疗法”、陈日新教授“热敏灸疗法、施安丽教授“砭术综合疗法”、刘剑锋教授“掌诊掌疗技术”、俞云教授“切脉针灸技术”等,积极挖掘开展“灵龟八法”、“董氏气穴疗法”等特色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哮喘、过敏性鼻炎、颈腰椎病、睡眠障碍、神经性耳鸣、乳腺增生、不孕症等各类常见疾病及疑难病。此外,“中心”还开展如中药熏蒸、中药浴足、药膳膏育、中医五音和情致疗法等各类特色疗法、针对各种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进行综合调养和干预治疗,体现传统医学“治未病”、“防重于治”、养生保健和健康调养的学术思想。“中心”开科以来,得到各级领导和全国名老中医的大力支持和学术指导,卫生部高强部长、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佘靖局长、国家中医药局于文明副局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李振吉副会长等各级领导先后到中心视察,邓铁涛、吉良晨、周仲瑛、张学文、罗金官、石仰山、孙树椿、薄智云、王文远、俞云、焦顺发、王岱、陈日新、施安丽、刘剑锋等全国名老中医和专家学者先后到中心学术指导和带徒。

“中心”在大德路总院和芳村分院均设有特色门诊,拥有特诊室一间,腹针门诊一间,传统治疗室六间,灸疗室2间,按摩室2间,情志治疗室1间,砭石养生房1间,中药熏蒸间6间,足疗室3间,其中含中药熏蒸床8张,中药熏蒸椅1张,全身中药蒸汽仓2台,其中针灸治疗床44张,按摩床7张,足疗椅17张。开展的特色疗法 针刺类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是继承祖国传统医学和结合现代医学对经络的研究成果、经过20多年的反复临床实践整理出来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新的针灸方法。腹针临床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在颈肩腰腿痛,失眠,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等慢性疾病、疑难病方面有独到的疗效。平衡针灸疗法 “平衡针灸疗法”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主任王文远教授所发明的特色技术。临床治疗疼痛领域(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风湿、类风湿等)、骨伤软伤运动损伤领域(全身各部位的软组织损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腰间盘突出、莱姆病、面瘫后遗症、脑血管症等常见疾病、多发病、疑难病,常常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切脉针灸疗法

“切脉针灸疗法”是俞云教授经过四十年的临床实践与研究,总结出常见病、疑难杂症和癌症的治疗方法。尤其在治疗癌症的患者,就好像拔刺、洗涤污秽、解开绳结、疏决河道一样,俞云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找到了久病可救治的方法和规律,无论多久的疾病,都是可以治愈。切脉针灸是运用中医理论,以及中医切脉辩证与针灸治疗技术的结合配合中药来提高疗效的治疗手段,经过西医现代化设备的检查来完成整个治疗过程的方法。

临床观察过对食管癌、肝癌、肺癌、胆囊癌、胃癌、胰腺癌、结肠癌、直肠癌、鼻咽癌、卵巢癌、乳腺癌、甲状腺癌都有很好的疗效。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放血祛除邪气而达到和调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目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适用于“病在血络”的各类疾病。

奇穴疗法

董氏奇穴乃董景昌先生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技,是一套源于民间的独特针灸体系,具有极强的临床实效性,在台湾享有“当代针圣”的美称,被针灸界称作“江湖秘术”,其疗效在海外影响极大,《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设立七百余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者,区分为十个部位,其特点是讲求经络的阴阳气血平衡,不会局部取穴,仅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施针,便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如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安全性非常之高,针法以刺血针法、倒马针法、牵引针法、疏通针法为手段,通过全息,对应经络、脏腑等理论指导,治疗各种痛证:如妇科疾病、消化疾病、心血管疾病、四肢骨关节疾病等。

针刺导气疗法

“针刺导气疗法”是《内径》主要针法之一,导气法具有取穴少,疗程短,疗效显著的特点。有的疾病气至病所甚至能一次见效。“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通”,而导气法则能有效地“通其经脉,调其气血”,故有如此神奇的疗效。在临床上运用于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如亨特氏综合症、面肌痉挛、闭经、卵巢早衰、不孕等症,均取得了显著效果。

耳穴疗法

耳穴是耳廓上的腧穴或反应点。“耳穴疗法”是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是防治疾病和调理机体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副作用少、经济安全。疗效较好等特点。到目前耳穴调理疾病范围更加广泛,已达150多种病症。不但能防治疾病,而且还应用于美容以及瘦身等领域。

埋线疗法

“埋线疗法”是以线代针,这种线可不是缝衣服的线,而是一种可被人体吸收的“生物蛋白线”(一般为羊肠线),利用特殊的针具埋入穴道,透过穴道调整体内的内分泌、神经系统及新陈代谢,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植入人体内的生物蛋白线体将会在人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穴位埋线法”在临床各科都有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肥胖症、颈肩腰腿痛、关节痛、胃痛、面瘫、中风后遗症、美容等。

梅花针疗法

“梅花针疗法”是民间疗法精华之一,为丛针浅刺法,是以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

一般针刺适应的范围,均可用梅花针治疗。多用于治疗感冒、头痛、急慢性气管炎、关节痛、皮肤麻木、腰肌劳损、失眠高血压、痛经、脱发、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三叉神经痛、小儿麻痹以及多种皮肤病。

灸类

雷火灸疗法

“雷火灸疗法”又称雷火神针疗法,是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以芳香走窜的药物做引经药,使其具有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作用的药力,渗透入穴位,产生温通经络,流畅气血,祛寒除湿的目的。本中心目前引进开展的赵氏雷火灸,是有赵氏雷火灸研究所副主任医师赵时碧所长根据祖传秘方研制,灸具独特,使用方便。

热敏灸疗法

“热敏灸疗法”是在“热敏点”进行集中灸疗的一种灸法。“热敏点”是灸疗的最佳治疗点;用艾条灸病人体表的“热敏化穴”,激发病人的经络传感现象,促进精气运行使气至病所,从而达到高效、速效的治疗效果。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和敏化态两种功能态,而敏化的腧穴最具穴效的特异性;经研究表明热敏灸疗像针刺一样,可以产生经络传感现象,而一旦出现经络传感,疗效便会随之大幅度增高。

“热敏疗法”的适应症几乎涵盖了内、外、妇、儿各科的疾病,特别是对现代医学治疗比较棘手的一些疾病,如中风偏瘫、脊柱关节疾病以及面部神经疾病等疗效更为显著。

温箱灸疗法

“温箱灸疗法”是用艾绒做成艾条,放于灸箱中,放置在穴位上(或疼痛部位)熏灸的一种治疗方法。

由于艾叶性温而味芳香,灸以火燃艾,烘灼腧穴,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感传从而达到温经通络、祛寒除湿、回阳救逆、强壮保健等作用,胃脘痛、泄泻、脱肛、肾下垂、习惯性流产者有良好的疗效。

火罐类 火罐疗法

“火罐疗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以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映,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火罐常用于治疗腰背痛、颈肩痛、风湿痛、落枕、感冒、消化不良、失眠和更年期综合症等。

平衡火罐疗法

“平衡火罐疗法”主要运用闪罐、走罐、飞罐,旋罐、抖罐、振罐、针罐、药罐等手法,选择相对修复病变其平衡作用的特定部位,实施熨刮、牵拉、挤压、弹拨等良性刺激,利用火罐的温热效应,连续不间断的向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反馈信息,使机体相应修复到平衡状态。平衡火罐通过以上良性刺激及火罐的温热效应,调理全身脏腑,疏通经络,从而达到调理肝脾肾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疗效。

砭术综合疗法类 “砭石疗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非药物疗法,砭石与经络及腧穴相结合,可以促进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

砭石疗法才用的泗滨浮石具有微晶结构超声波脉冲及远红外线三大特点。现代人的根据需要应用泗滨浮石砭板、砭锤,砭棍,电热砭。圆砭、砭袜、砭石耳塞等新砭具,具有温助阳气,养筋荣脉,宣导气血,疏通经络;逐寒祛湿,消痹止痛;祛瘀止痛,清热消肿;潜阳安神,止悸定惊等功能。

中药外治类 中药熏蒸疗法 “中药熏蒸疗法”又称“气浴疗法”,是利用药物加水煮沸后所产生的药蒸汽熏蒸患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实应征包括中风、(偏)头痛、睡眠障碍、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肩周炎、退行性骨关节病等骨科疾病,盆腔炎、附件炎、痛经等妇科疾病,痔疮、前列腺炎等外科疾病,湿疹、荨麻疹、痤疮等皮妇科疾病,以及慢性疲劳综合症、亚健康等。

沐足疗法

“沐足疗法”是用药液浸泡洗脚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实应征包括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肩周炎、网球肘。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证等骨科疾病,月经失调、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更年期综合症等妇科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内分泌疾病,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也可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健康保健等。

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是利用各种治疗手段作用于脐部,通过经络以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愈疾病的目的。几千年的历史与临床实践证明,脐疗可治疗全身数百种疾病,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一些疑难病症,药醋疗法

“药醋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利用药、醋煮沸后热敷于患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他可以起到祛除风寒湿邪软化骨刺等功效是一种有效地外治法。醋,本草弥苫酒或淳酢,通称米醋或酸醋;味酸苦,性温。本疗法通过热、药。醋三种作用起效。温热作用能疏松腠理,开发汗孔,舒筋活络,软化筋骨;药醋作用主要针对不同病症辨证施治,疗病除疾,两者配合而用,则取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骨科疾病:肩周炎、网球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增生性骨关节病、膝关节炎等有良好的疗效。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是通过药水对穴位地持久渗透刺激,将针刺与药理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疗效显著。常用以治疗神经及运动系统疾病。

推拿类

“整固推拿疗法”是以骨盆为基础,脊柱为中心,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入手,通过手法的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和气血功能,达到手法整复关节,脊椎小关节调整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中医正骨手法疗效非常肯定的一种方法,从临床上观察,治疗范围包括中医的内、外、妇、儿、骨科等许多领域疾病,具有安全、速效、疗程短等特点。在手法的运用上以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思路指导临床。

健康调养类 手诊疗法

如果一位与你初次见面的中医观察你的手掌不到一分钟后,就说出你曾经得过什么病,现在身体那里不舒服,而且全都说对了,他甚至还会预言你身体哪里将会出现问题,你一定会惊讶的目瞪口呆吧,没想到小小的一对手掌,竟然泄露了这么多身体健康的小秘密。现代医学统计表明,人体有8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均可以直接通过手诊获得。

养生膳食指导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健康收到了很大威胁!“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必有秧祸”传统中医学认为,合理的调摄保养可以延长生命:合理的饮食能提高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能使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处于阴阳协调。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从而延缓人体衰老的进程。因而饮食养生对于预防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延年益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套独立而完善的健身功法。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深受人民喜爱,据说是岳飞与梁世昌所传。早在北宋时已有记载,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八段锦是古代上等丝织品,用多种不同颜色编织而成,古人把这套动作视为祛病保健效果极好而又编排精炼,动作完美的一套引导功法。此功法共分为八段,故曰八段锦。

八段锦对身体的好处,简单概述为滋阴助养。培元补气、疏通经络、活血生津。长期锻炼可使人强身健体、聪耳明目。延年益寿。用现代科学医术分析,就是活动全身关节、肌肉、调节精神紧张、改善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提高人体各个生理机能。

太极拳

电针疗法 篇6

【关键词】森田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对比

心理疗法源于欧洲,从精神学上应运而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曾被认为曾被认为是临床的第一个心理治疗体系。随后,一些不同于精神分析的体系应运而成,以认知、行为治疗等为代表。接纳与承诺疗法作为一种新潮的行为治疗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该疗法和森田疗法问世的年代不同,但思想理论却有着相同之处。本文通过调研的方式,比对分析两种疗法的应用效果。

一、发病机制

森田疗法的理论来源于神经症的治疗体验,通过对该病症的研究,认为神经症的病发和诱发性因素、精神状态等相关。其中,对该病症起主要作用的病因为疑病性。存在疑病性的人,由于对某种因素的高度关注,致使其越来越敏感,使病症发展、固定至自己所认为的病症,最终形成神经症。接纳和承诺疗法将关系框架作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类的心理问题是语言、认知等行为之间直接或偶然关系,这两者会导致患者失去真实的体验,甚至形成概念化的自我,最终致使其失去正确的价值观,无法按照所选择的方式生活。所以,大多数的患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回避过去的生活经历,包括:自身所厌恶的情感、思想和感觉等。在情感和思想上,凭借自我控制经历的方法只会制造更多的问题,并不是解决问题。和以往的心理疗法不同,森田疗法和接纳与承诺疗法都不完全的关注患者症状,而是侧重于探究疾病症状和患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患者对该病症的关注或者回避是增加疼痛度的主要因素。森田理论中所提出的接纳与承诺、精神交互作用中的回避理论基本一致,指出:人们试图控制的自身想法、情绪等并不能帮助其脱离痛苦,反而会加重病情,最终致使固定病情。循证学理论上,一些论证已得到证实,遭受压抑的想法会主动、频繁的出现,而试图压抑的痛觉也没有好结果。

二、治疗目标、原则

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为顺其自然,所谓顺其自然,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不逃避自己无法左右的情绪,自然而然的接受,并做自己需做的事情;接纳与承诺疗法则将提高患者的心理性能作为治疗目标,即:让患者尽最大限度的和现实相联系,在改变或坚持某种特定行为的同时,保持愉悦、灵活的心理,从而满足最终的需求。

相对传统的治疗中,均将疾病症状的改善作为衡量疗法的指标。和传统治疗方式不同,森田疗法和接纳与承诺疗法均未试图去控制或改善病症,而是侧重于改变患者和病症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森田疗法还是接纳与承诺疗法,均强调保持接纳而不是回避自身病症的态度。两种疗法的不同:森田疗法所强调的顺其自然没有较为详细的方案和论述,更多强调的是自身行为的改变,患者需靠自身的领悟去理解该观点;接纳与承诺疗法不仅需接纳自身病症、情绪的变化,还需接纳以往的不愉快经历。在这种情况下,接纳与承诺疗法提出这样一些方法:积极的体验当下生活、认知解离等,这些方法指导患者客观的看待自身思想活动,让其密切关注身处环境、心理状态的变化情況,但不进行评价。同时,还需关注自身的真实体验,促进认知接纳。无论是森田疗法的顺其自然,还是接纳与承诺疗法中的接纳,都不是疾病的最终治疗目标,都将最终指向行为改变,均强调做自身需做的事情,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三、治疗方法

一般来说,森田疗法主要分为门诊、住院治疗两种,门诊治疗方式相对灵活,可让患者每周1-3次的来门诊治疗,但需借助记日记的方式详细记录每天的具体生活。同时,门诊治疗过程中,咨询师还需给予指导;住院治疗分为三个时期:卧床期。此阶段需隔离患者,禁止和其他人见面、讲话,除排便、排尿等基础性的生活外,其余时间均绝对卧床休养;轻作业期。该阶段可让患者适当活动,便于促进改善机体现状;重作业期。该阶段可让患者自行活动,如:手工、院内活动等,通过对外界的适应,为回归正常生活、工作做准备。

接纳与承诺疗法的治疗模式较为灵活,治疗期间,医师可从任何方面着手,如:接纳、体验当下、承诺行为等6个方面,此6个方面需作为一个整体,但操作并没有严格规定先后顺序。另外,同一过程也存在不同的版本,只要达到指定目标,都是可以执行的。

森田疗法重点强调顺其自然,然一旦涉及到具体的病例,如:如何帮助患者克服内心障碍,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在这种情况,咨询师的导入工作将直接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且疾病治疗效果的好坏和患者治疗依从性、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能力关系密切。和森田疗法类似,接纳和承诺疗法也很少直接说教,但森田疗法更加侧重于通过自身的直接练习和实验进行体验,如:选定某种颜色的车,咨询师首先根据这辆车的特征进行描述,让患者于脑海中想象,6分钟以后叮嘱患者尽量不想该车辆,并详细记录下车辆出现于脑海中的次数,接下来的6分钟,让自己思想随意游离,同样记录出现次数。以此类推,让患者自行领悟在试图不去想的前提下何时消失。一般情况下,这种现象会反复性出现,且出现频率会越来越高,因为部分患者均会出现刻意提醒现象,间接增加焦虑症状。通过这样的练习,可让患者体会到刻意回避或忘记事件若得不到解决,将增加机体疼痛度。

四、展望

森田疗法和接纳与承诺疗法的治疗理论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如:两种治疗方法都认为自身心理问题的产生和直面或回避病症相关,要求对待不同的情绪、经历等均需积极接纳,活在当下,顺其自然。同时,两种治疗方法也有着不同之处,如:森田疗法的治疗模式较为规范,大多数的治疗观念东方文化色彩浓厚,易被国内患者所接受;强调疾病治疗中自行感悟观点,自行理解、接受相关操作。而接纳与承诺疗法则属于语境行为科学,是理论基础、应用相结合的整体,治疗模式灵活、多变,要求治疗人员充分掌握、理解接纳与承诺疗法相关理论。另外,该治疗方式还要求疾病治疗期间,灵活性的运用相应技术,便于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接纳治疗观念。但目前我国面对的接纳与承诺疗法均为翻译资料,因文化差异因素的存在,导致患者无法更好地实践和理解。

综上,森田疗法和接纳与承诺疗法各具特色,还需进一步探究其治疗方案、适用范围。在实际的治疗中,两种方法可优势互补,未来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疗法对同一问题产生的不同效果。此外,不同疗法的相互融合,不但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还可促使患者更加全面的理解心理健康、心理治疗内容,进而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婍,王淑娟,祝卓宏.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心理病理模型和治疗模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5):379-381.

[2]曾详龙,刘祥平,于是.接纳与承诺疗法的理论背景、实证研究与未来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7):1020-1026.

[3]张勇辉,黄芹,温云辉.改良森田疗法治疗抑郁症对照观察[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267-268.

[4]王淑娟,张婍,祝卓宏,等.关系框架理论:接纳与承诺治疗的理论基础(述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1):877-880.

[5]李玉霞,苏朝霞.森田疗法和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对比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156-158.

作者简介:

电针疗法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9例患者均选自我科2008年1月~2010年3月期间的住院患者。纳入标准:1.原发病为脑卒中,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经CT或MRI证实;2.偏瘫;3.偏瘫侧足下垂,踝关节跖屈不能背屈或背屈功能减弱,有踝阵挛;4.无糖尿病史;5.无四肢关节畸形;6.脑血管急性发作期患者出外;7.意识恢复清醒且无精神疾病史,能配合治疗[2]。分组:治疗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80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6个月.对照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14天,最长6个月。所有患者按入院时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电针疗法治疗。

2.1.1 取穴选患侧肢体穴位:

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太冲、申脉、太溪、昆仑、照海、承山。

2.1.2 电针疗法

常规消毒皮肤,用28mm~2.5寸毫针。足三里穴直刺(1~20)寸,阳陵泉穴直刺(1~1.5)寸,解溪穴直刺(0.5~1)寸,太冲穴直刺(0.3~0.5)寸,申脉穴直刺(0.3~0.5)寸,太溪穴、昆仑穴、照海穴直刺(0.5~1)寸,承山穴直刺(1~2)寸。针刺得气时即刻可使足明显的背屈外翻,否则应重刺。以上针刺均施以小幅度提插捻转,行针1min.然后按通G6805-1型电麻治疗仪,频率(20~30)Hz,采用连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刺激30min,每日一次,共治疗2个月。

2.2 治疗组

治疗组的电针疗法、时间及疗程同对照组,同时应用康复治疗技术。主要采用抗痉挛体位,Bobath促通技术,关节被动活动及手法牵伸技术.具体方法如下:

①患者采取对抗痉挛体位[3]防止髋内外旋,当患者进入BrunstromⅢ期后,采用抑制性体位[4]。将患足放进鞋底于下托垂直的丁字鞋,将丁字鞋固定在患侧床尾,帮助患肢用力蹬丁字鞋底,使足根与丁字鞋底密切接触,保持足背与小腿垂直,促使跟腱拉直保持足部功能位,同时要注意重物或棉被压迫,足根部垫海绵垫以防止足根部压疮发生。仰卧位时,患髋和膝关节下各垫一软枕,使之处于内收、内旋位,每天至少坚持4小时,变换体位前做足背的伸、屈运动5min;患侧卧位时,将上侧腿的膝部屈曲放在下侧腿膝前的床上,患膝屈曲,足外侧着床;健侧卧位时,患肢髋、膝关节屈曲放在健膝前,使患肢始终保持内收、内旋位[5]。穿鞋至病人可下床活动锻炼。

②患肢被动运动,从患足腕关节至趾间各关节,每个关节均辅以各个方向充分活动,使关节囊、关节周围肌腱充分伸展,手法要轻柔,用力由小渐大,对于肌张力高的肌群用安抚性质的按摩,使其放松。[6]在足趾将发生挛缩的前期施以柔和的外力,使关节被充分牵拉、挤压,刺激感觉和运动神经,促进功能恢复康复治疗师站于病人患侧,一手固定小腿,一手掌托住患侧足根,前臂抵住患侧足跖底前部足掌,利用前臂力量向前上方压足底腓侧,用力大于胫侧,致踝关节充分背屈仍不松手,保持踝关节背屈(3~5)min,休息3min再进行第2轮,共4轮。按照螺旋对角线运动法活动患肢(5~10)min。

③各种刺激方法:按摩拍打患侧跖底屈肌及其他下肢痉挛肌群;由下至上快速刷擦或用手掌大鱼际快速摩擦患肢腓侧肌肤,有利于胫前肌的兴奋以诱发背屈反应。利用冰块迅速擦刷足背屈肌以及用足趾夹住冰块,可抑制小腿三头肌痉挛,并诱发足背屈。利用Bechterev屈曲反射:是远端屈肌的协同收缩,表现为刺激伸趾、踝背伸肌、屈膝肌以及髋的屈肌.外展肌和外旋肌出现协同收缩[7]。被动屈曲足趾引起包括踝背屈在内的下肢屈曲反应以激活足背屈肌.通过下肢髋膝踝及全身各部联合动作协调训练,髋屈肌的收缩激活踝背屈.站立及平衡功能训练,采用站斜坡板等方式联系下蹲动作,诱发足背屈[8]。

④主动训练:患肢肌力Ⅲ级以下时坐位练习,达到Ⅲ级或Ⅲ级以上时可进行立位练习。床上桥式运动,依据循序渐进原则,先从双桥运动训练起,逐步过度到单桥及反桥式运动。坐立位转移训练,患者足根着地且各动作应控制平稳,此方法是纠正足下垂内翻等错误运动模式中最主要的训练方法.站立训练:足下放置坡度适中的楔形板使足呈背屈位,重心向患侧转移。每天坚持1h以上为宜.平衡功能及步态摆动的训练时尽量使脚跟着地。胫前肌力量性训练,嘱患者尽量放松全身肌肉,通过患者的意念感觉和信心,主动保持足背屈和外翻。

⑤踝足关节肿胀或天气较冷时,取验方衫皮3份,艾1份煎适量水,先熏,待到温度降至30℃~40℃时浸泡双脚10min~15min,每天早晚各1次,可促进血液循环,消肿,增加局部血管神经的营养,消除肌痉挛,增加病人的舒适感。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踝关节主动背伸角度提高5°以上;有效:治疗后踝关节主动背伸角度提高2°~4°以上;无效:治疗后踝关节主动背伸角度提高不足2°或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经行X列表资料的χ2检验,χ2=8.177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脑卒中后引起的足下垂是肢体瘫痪的表现之一,是瘫痪的下肢痉挛期伸肌张力增高,形成痉挛模式的组成部分。足下垂是由于脑卒中病人长期卧床,肌肉、肌腱和结缔组织性状的改变,如神经肌肉接头离子改变,神经营养缺失,肌肉纤维类型及交叉结缔组织的改变,肌小节的丧失,水份的丧失、胶原沉积和粘滞性的改变,而使肌肉肌张力僵硬,张力增高;小腿三头肌持续痉挛则会造成跟腱挛缩,小腿前外侧肌群激活不足,废用性萎缩,导致背伸肌群肌力不足,从而导致患肢足下垂,足跟不能正常着地[9]。

本研究对照组经过电针治疗,使受病经络之阴阳气血重新达到平衡,当电针刺激传递到胫前肌感受器时,其神经冲动经传入纤维传至脊髓中枢,通过交互抑制原理,抑制了小腿三头肌的痉挛,并使皮质下中枢代偿大脑皮质原有功能调节反射,使前后肌群达到相对平衡,再加上具有强烈刺激的连续波,充分发挥了经络的双向调节作用[10]。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治疗组除电针治疗以外采用的抗痉挛体位,关节被动活动,Bobath促通技术,手法牵引技术及主动训练等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均属于现代康复理论。现代康复理论认为脑卒中后大脑神经系统在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的能力或可塑性.针对性康复训练,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经传入、传出冲动的反复刺激,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促使大脑功能的重组,加强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调控作用,从而促进功能的改善[11]。配合康复治疗技术治疗卒中后足下垂畸形疗效更显著,表明,对脑卒中后足下垂进行电针疗法配合康复治疗技术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治疗技术结合电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9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予常规电针疗法,治疗组予康复治疗技术结合电针疗法。结果:治疗组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症状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治疗技术结合电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治疗有显著临床疗效,更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

关键词:脑卒中,电针疗法,康复治疗技术,足下垂

参考文献

[1] 王学峰,何小花,范永春.针刺配合AM800神经网络仪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2008;36(6) :50~51

[2] 张千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5) :461~462

[3] 范振华,周士坊.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498

[4] 南登昆.康复医学[M].第2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8~249

[5] 何其英.丁字鞋配合康复锻炼预防脑卒中后足下垂[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 :141

[6] 牛静,于学结,李亚静.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足下垂的预防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4) :98~99

[7] 吴运景,刘世文,蔺勇.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治疗方法[J].吉林医学,2007;28(2) :159~161

[8] 石学慧,谭涛,吴清明,等.经筋刺激法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39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9;15(5) :58~59

[9] 张亚琼,刘续磊,徐丽娟,等.网球鞋在长期卧床病人防止足下垂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4) :41~42

[10] 张宁,高敏.电体针与传统针刺对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对比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 :29~30

电针疗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间盘源性腹股沟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的对照组(50例)与采用下位夹脊电针疗法治疗的观察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20~72岁,平均(42.31±3.48)岁,病程1个月~20年,平均病程(4.36±1.01)年。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3.01±3.36)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病程(4.25±1.21)年。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为腹股沟疼痛,且在年龄、性别和症状等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1]。

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的间盘源性腹股沟痛临床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2患者年龄符合20~75岁。3患者无严重的精神疾病和重度感染。4患者本人同意,并签署同意书,且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排除标准:1患者不符合间盘源性腹股沟痛的诊断标准的其他疼痛者。2病情较重,不能采用保守治疗。3患者具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或是重度感染。4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5患者本人不同意参加本次研究,且不能积极配合治疗[2]。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对患者进行治疗,常规针刺治疗需要合理展开取穴,本次研究主要取腰、夹脊穴、肾俞、冲门和环跳等穴位,常规消毒,按照所取的穴位对患者的展开施针,运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治疗预留针的时间为0.5h,并采用隔天施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并连续施针10次。

观察组采用下位夹脊电针疗法,同样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展开取穴,以患者的病变椎体为取穴的中心,在其周边取3组夹脊穴。按照所取的夹脊穴的展开对患者的治疗,选取适宜是电针仪器。按照电针的基础操作需求,合理的展开下位夹脊电针疗法,需要保障三组导线能够有效的交叉连接,并避免负极在同侧出现的情况出现,保障治疗效果,在实际的电针应用过程中,采用疏波,患者的肌肉能够得到充分活动,进一步推动患者的间盘复位,从而有效减少对脊神经根的影响。在采用下位夹脊电针疗法治疗时,需要重视患者的耐受度,并将电针持续的作用所取的穴位,0.5h/次,1次/d,连续治疗10d[3]。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治愈:患者的临床效果全部消失,间盘源性腹股沟疼痛消失,且活动自由,没有僵硬和酸痛的情况;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仍旧有部分部位需要进一步治疗;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且存在加重的趋势。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利用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和%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说明相关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下位夹脊电针疗法治疗的观察组治愈32例,占64%,显效15例,占30%,无效3例,占6%,总有效47例,占94%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20例,占40%,显效15例,占30%,无效15例,占30%,总有效35例,占70%,差异显著(P<0.05)。

3. 结论

间盘源性腹股沟痛是临床常见腰腹疾病,主要的是由于患者的椎间盘出现脱位,使得患者的脊髓和脊神经根受到压迫,制约患者的行动和生活。间盘源性腹股沟痛患者会出现疼痛、痉挛和的关节异常的情况。针对间盘源性腹股沟痛治疗,可以采用常规保守治疗的方式,采用针刺治疗,合理的对患者的脊神经根区域的穴位进行针刺,达到痛经活络、活血化瘀和缓解疼痛。但是,采用常规针刺保守治疗的效果不够理想。采用下位夹脊电针疗法治疗间盘源性腹股沟痛,可以对夹脊穴周边的脊神经进行刺激,并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并促使患者的肌肉能够的富有节奏的跳动,并对其进行牵引,促使患者的椎间盘复位,进一步减少对脊髓或脊神经根的压迫,推动患者的康复。本次研究采用下位夹脊电针治疗间盘源性腹股沟痛,得到采用下位夹脊电针疗法治疗的观察组治愈32例,占64%,显效15例,占30%,无效3例,占6%,总有效47例,占94%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20例,占40%,显效15例,占30%,无效15例,占30%,总有效35例,占70%,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采用下位夹脊电针疗法治疗间盘源性腹股沟痛的效果有效,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的减少患者的疼痛和痉挛的情况,并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疼痛,并且通过下位夹脊电针疗法,可以有效的刺激患者的肌肉,达到松解粘连和缓解疼痛的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实践[4]。

参考文献

[1]许榕榕.火针腰夹脊穴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2]邹璟.夹脊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及其对退变腰椎间盘MMP-13表达的影响[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

[3]陈泽林.正骨推拿结合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3,13(1):33-34.

[4]谢晓焜,邱晓虎,谢建荣.推拿疗法联合超短波理疗与中药薰蒸治疗间盘源性腹股沟痛[J].中医正骨,2013,25(7):73-74.

电针疗法 篇9

关键词:岳氏祖传秘方,电针疗法,风湿寒性关节痛,下肢痛

风湿寒性关节痛 (风关痛) 是1984年我国著名风湿病专家王兆铭根据自己10余年临床观察, 结合中西医有关理论提出的一种病名。中医认为该病是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到风、寒、湿、邪侵袭后, 以肌肉、关节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1]。临床表现为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或关节肿大等, 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症的范畴。《黄帝内经》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见于现代医学对此病的发病机制还不确切, 对本病无明确的诊断, 在临床上多称为风湿痛、良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等。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利用传统中药方法并不断创新。孙继铭利用除痹汤对病程小于一年半的风关痛患者具有显著疗效[2], 何开仁等利用药物外敷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 田雪梅等利用火龙疗法配合祛寒逐风方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4]、针刀温阳通督法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5]、徐彭等的蜂针疗法[6]都有一定疗效。笔者利用祖传除痹秘方配合电针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 具有显著治疗效果。现仅对80例下肢痛风关痛患者的治疗总结报道, 以供同仁商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统计2005年3月至2013年12月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西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门诊及住院的80例典型下肢痛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男34例、女46例, 年龄26~72岁, 病程1个月~21年。

1.2 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通过的全国部分省市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座谈会标准[1]制定。①病史:有风寒湿邪侵袭史。②症状:关节或肌肉酸楚、麻木、疼痛甚至剧痛, 活动困难;遇冷或天气变化 (阴天、下雨、刮风) 病情加重。③体征:受累关节因疼痛致活动功能受限, 但活动后减轻, 多数病例只痛不肿, 少数病例关节周围轻度肿胀 (无红热) 。④实验室检查:ESR多数正常, 少数稍快;ASO、RF、血常规等正常。⑤X线检查:除少数病例可见软组织肿胀外, 一般无骨质改变;由于风湿寒邪 (尤以湿或寒湿之邪) 的长期刺激, 部分病例可并发骨质增生。⑥预后缓解期或治愈后受累关节不留畸形, 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1.3 纳入标准:符合风湿寒性关节痛诊断标准者;年龄26~72岁。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风湿寒性关节痛诊断标准者;有电针禁忌证者;施术部位有红肿、灼热, 或在深部有脓肿者;凝血机制不良或有其他出血倾向者;孕妇及体质极度虚弱者;血压较高, 且情绪紧张者。

1.5 治疗方法:

采用祖传秘方治疗配合电针疗法。岳氏祖传秘方: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各10 g, 桂枝、白芍、干姜、甘草、秦艽、乳香、没药、当归、牛膝各10 g, 全蝎、桑寄生、姜黄各15 g, 木瓜20 g, 丹参、补骨脂、骨碎补、川断、鸡血藤各30g, 蜈蚣10 g。服用方法:两日1剂, 煎2次, 每煎1 h。每次加水800 mL煎沸至400 mL, 两次合并, 4次/天, 每次100 mL。6剂1个疗程, 连服3个疗程。电针疗法:根据不同病情针刺不同穴位, 如环跳、风市、昆仑、阳陵泉、申脉、太冲、解溪、太溪、照海、双膝眼、鹤顶、血海、阿是穴等, 得气后接通TDX-I型电针仪, 选续断波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20分/次, 1次/天, 避免负重及受寒。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 根据症状消失程度增加疗程。

1.6 疗效标准[7]。

近期治愈:关节疼痛症状消失, 1年以上无复发;显效:关节疼痛症状明显减轻, 部分症状消失;有效:关节疼痛症状缓解;无效:症状未见缓解。

2 临床疗效

电针治疗当天大部分患者疼痛症状得到缓解, 1个疗程后43例症状消失。中药服用3个疗程, 78例痊愈, 1年内5例复发, 近期治愈73例, 显效78例, 80例全部好转。近期治愈率91.25%, 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风湿寒性关节痛属中医“痹证”范畴。《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著痹也”“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此病多由气血亏虚, 营卫不和, 腠理开泄失常, 风寒湿邪乘虚入侵, 邪侵肌表组织, 闭阻气血。风为阳邪, 其性轻扬, 善行数变, 故疼痛呈游走性。机体阳气不足时, 感受寒邪易从阴化寒, 寒凝致气血瘀滞, 经脉不通故痛甚, 得热则痛减。湿属淫邪, 重着, 湿胜则肿, 症见肢体关节肌肉肿胀、疼痛、重着、麻木。故治宜疏风散寒、健脾化湿、补肾强督、温经通络。

电针疗法是用电针仪器输出不同的脉冲电流, 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的经络穴位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在祖国医学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常用于瘫痪、麻痹、肌萎缩、神经痛、精神病、胆道蛔虫病、胆石症、尿路结石、内脏下垂、尿失禁、尿潴留等。各种痛症, 痹症, 痿症, 心、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 癫狂, 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具有调整人体功能, 加强止痛、镇痛, 促进气血循环, 调整肌张力等作用[8]。将电针用于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可以快速减轻患者疼痛, 疏通经络, 促进气血循环, 增强中药疗效, 对风湿寒性关节痛有辅助治疗作用。事实上, 不用电针辅助治疗, 仅仅用岳氏秘方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 在近期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等方面都相对较低。

岳氏祖传秘方根据中药“君”、“臣”、“佐”、“使”之药性合理配伍、辨证施治。制川乌、制草乌、细辛为君药, 桂枝、白芍、乳香、没药、当归、全蝎、丹参、蜈蚣为臣药, 干姜、秦艽、桑寄生、姜黄为佐药, 甘草、补骨脂、骨碎补、鸡血藤为使药。制川乌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用, 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半身不遂等症。制草乌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用, 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腰腿疼痛、神经痛等症。细辛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作用,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等症。同时, 制川乌、制草乌、细辛都是有毒中药, 制川乌、制草乌的用量一般在1.5~3 g, 细辛的用量一般在1~3 g, 须谨慎使用[9]。据岳氏祖传秘方记载, 等量的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在一起加热煮沸30 min即可去毒, 但它们的有益药效能够保留。本方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制川乌、制草乌、细辛, 虽然用量达到10 g, 但还是安全的。牛膝具有引血下行、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等功效, 主治血滞经闭, 痛经, 产后血瘀腹痛, 胞衣不下, 跌打损伤, 腰膝酸痛, 筋骨痿弱, 脚气肿胀等症。川断具有引血下行、补肝肾、续筋骨、调血脉的功效, 主治腰背酸痛, 足膝无力, 胎漏, 崩漏, 带下, 遗精, 跌打损伤, 金疮, 痔漏, 痈疽疮肿等症。木瓜具有引血下行、舒筋活络、和胃化湿、消食、生津止渴的作用, 主治风湿痹证、脚气水肿、吐泻转筋、消化不良、津伤口渴。牛膝、木瓜、川断与基础药方配伍, 让药效成分随血下行至下肢, 能加强对下肢痛患者的治疗。甘草味甘甜, 性平和, 入心、脾、肺、胃四经。具有散表寒、补中益气的功能。同时, 甘草还善于调和药性, 解百药之毒。在本方中主要起散表寒、补中益气、调和药性、增强药效的作用。补骨脂具有温肾助阳、纳气、止泻的功能。主要用于阳痿遗精, 遗尿尿频, 腰膝冷痛, 肾虚作喘, 五更泄泻, 外用治白癜风, 斑秃。属于芳香性中药。在本方中主要起纳气、增强药效的作用。骨碎补味苦、性温, 入肝、肾经。具有补肾、活血、止血。主要用于治肾虚久泻及腰痛、风湿痹痛、齿痛、耳鸣、跌打闪挫、骨伤、阑尾炎、斑秃、鸡眼。在本方中主要起活血、增强药效的作用。鸡血藤味苦、甘, 性温, 归肝、肾经。具有补血、活血、通络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在本方中主要起活血通络、增强药效的作用。

运用岳氏祖传秘方配合电针疗法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具有疏风散寒、健脾化湿、补肾强督、温经通络、引导药效成分随血下行之功效, 对治疗下肢痛风湿寒性关节痛疾病有显著疗效, 值得推广至全范围风关痛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兆铭.中国中西医结合实用风湿病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7:123.

[2]孙继铭.除痹汤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60例[J].四川中医, 2002, 20 (8) :45.

[3]何开仁, 张妤, 徐梦.德昂族药物贴敷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92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 2015, 23 (2) :75.

[4]田雪梅.火龙疗法配合祛寒逐风方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56例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 2013, 26 (4) :93-94.

[5]田雪梅, 王海东.针刀温阳通督法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 2014, 27 (3) :120-122.

[6]徐彭, 欧阳永伟, 肖诚, 等.蜂毒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观察[J].中草药, 1996, 27 (9) :542.

[7]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15-116.

[8]袁叶.电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1.

电针疗法 篇10

1 临床资料

本组后牙锁患者32例, 男12例, 女20例, 年龄12岁~21岁, 平均年龄14.9岁。锁牙位情况见表1。

2 方法

2.1 要注重心理疗法的应用

这里所说的心理疗法是指在治疗前及治疗中要加强医生与患者及家长的沟通, 要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 解决的途径, 以及需要注意的方面, 最终的治疗效果等。让患者对疗程长, 不适感强等在心理上做好充足的准备, 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众所周知, 正畸治疗要想顺利进行, 需要患者良好的合作。而正畸治疗针对的主要人群是青少年, 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具有叛逆的性格特点, 这就要求正畸医师不仅要有专业技术, 而且要掌握部分心理学知识, 适时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关注与监督。如果你的观点得到孩子和家长的认同, 治疗过程的注意事项及不适孩子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以及某些矫治方法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关键性得到了孩子的理解, 那么接下来的合作将是令人愉快的, 治疗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2.2 选择合适的矫治方法也很关键。

2.2.1利用弓丝弹力法 在锁牙颊面粘接托槽或颊面管或带环作为固定装置。此法的优点是由正畸医师临床操作即可完成, 不需要患者额外的合作。但需要选择合适的病例, 锁较浅, 利用息止间隙可以解除的锁才可单独应用此法。

2.2.2单纯交互牵引法 正锁患者在上颌牙颊侧下颌牙舌侧粘接此法对解除锁非常有效, 但应注意, 非拔牙且前牙浅覆的病例, 一定要注意避免后牙过度伸长, 以致前牙开。此法对患者的合作性要求很高。

2.2.3全牙列颌垫及平面导板与交互牵引的联合应用对于锁较深而且前牙深覆的患者, 利用平面导板打开锁结, 充分直立磨牙, 可在平整排齐牙列的同时解除锁打开咬。而对于前牙浅覆而锁较深的患者则需联合应用全牙列颌垫。根据锁调整的情况适当调磨牙尖以免造成损伤。如果锁形成的原因是下颌后牙过度舌倾造成的, 那么制作上颌全牙列颌垫限制上后牙的伸长, 下后牙粘接舌侧扣或其他牵引装置;如果锁的形成是由于上颌后牙的过度颊倾造成的, 那么制作下牙列颌垫的同时在活动矫治器舌侧直接安装牵引钩。

2.2.4对于中重度拥挤病例如果考虑拔牙矫治, 那么拔除锁的双尖牙将对疗程的缩短非常有利。有些情况是可以考虑拔除磨牙的, 尤其是锁的上颌第二磨牙, 前提是第三磨牙形态大小正常, 牙根尚未形成。

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 男, 15岁, 主因牙列不齐求治。检查发现双侧第二磨牙正锁, 以上颌第二磨牙颊倾为主, 下第二磨牙相对直立, 上下前牙中度拥挤, 浅覆, 下中线向右偏斜。X线片见双侧第三磨牙牙胚大小位置基本正常。矫治经过:采用固定活动矫治器联合矫治, 上颌牙列粘接直丝弓矫治器, 上第一磨牙粘接带环, 第二磨牙粘接颊面管, 下全牙列颌垫舌侧第二磨牙位置安放舌侧扣, 在排齐牙列的同时进行交互牵引。由于矫治前经过良好的沟通, 患者配合积极, 1个月后锁就已经解除, 继续1个月后停止牵引, 由弓丝继续调整位置。

例2:患者, 15岁, 主因上前牙前突求治, 检查发现开口时颞下颌关节弹响明显, 上牙列重度拥挤, 右侧第二前磨牙反锁, 深覆Ⅱ度, 深覆盖Ⅲ度, 磨牙完全远中关系。颞下颌关节片显示:双侧颞下颌关节结构发生器质性改变, 关节腔结构模糊不清。综合分析后认为颞下颌关节的损伤与右侧第二双尖牙锁关系密切。矫治经过:拔除左右第二双尖牙, 按常规固定直丝弓矫治方法治疗, 患者关节症状迅速减轻, 矫治过程顺利。

例3:患者, 男, 17岁, 主因牙列不齐, 颜面不对称求治。检查见右侧上牙弓中后段狭窄, 右上第一双尖牙伸长, 右下第一双尖牙舌倾明显, 间隙不足, 右侧第一双尖牙正锁, 深覆覆盖Ⅱ度。颜面观双侧下颌部不对称, 右侧明显塌陷。矫治经过:上颌先行粘接固定矫治器, 4个月后利用平导打开咬, 粘接下颌固定矫治器, 利用推簧开拓间隙, 逐步直立右下第一双尖牙, 最终解除锁结。24个月后戴活动保持, 颜面对称性明显改善。

4 结果

本组32例后牙锁患者及家长在矫治前均表示已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治疗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并表示会积极合作。在治疗过程中, 患者心理准备充分, 态度积极, 对不适感适应很快, 并且严格遵守复诊时间, 复诊时沟通顺畅, 矫治附件损坏少, 口腔卫生保持良好。矫治过程顺利, 达到了预期的矫治效果。

5 讨论

5.1 锁病因

乳牙早失及乳牙滞留是前磨牙锁的重要原因。第二磨牙锁最多, 原因与第二磨牙萌出晚, 颌骨长度发育不足而导致第二磨牙萌出间隙不足有关;同时还与第三磨牙牙胚有关, 本组第二磨牙锁病例X线片显示均有第三磨牙牙胚。同时, 锁往往还与错类型有关, 本组病例中安氏2类错, 深覆病例有17例, 约占53.1%。原因可能与下颌后缩造成上下牙弓宽度不调所致[1]。因此快速有效解除锁, 直立后牙, 打开咬, 对于缩短疗程, 取得满意疗效至关重要。

5.2 前磨牙锁对面型及颞下颌关节影响明显

前磨牙萌出时间较第二磨牙早, 由于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 此时前磨牙的锁造成下颌侧向运动受阻, 颞下颌关节受力不均, 极易出现关节损伤, 轻者出现关节弹响、疼痛, 重者甚至出现关节结构的器质性改变。同时前磨牙位处牙弓中段, 锁易造成下牙弓中段狭窄, 加上偏侧咀嚼造成下颌肌肉动力不平衡, 极易造成下颌骨发育受限, 表现为颜面不对称, 锁侧面形塌陷。

5.3 成功的正畸治疗离不开患者的密切合作

对患者及家长而言, 要求改善美观通常为正畸就诊的主要目的。但对正畸医师而言, 错畸形的矫治目标是平衡、稳定和美观。要求经过治疗后牙颅面形态和功能取得新的平衡和协调关系, 不仅仅是形态的畸形得到矫正, 同时对于因错影响的口颌系统的功能也应得到恢复, 而且这种形态和功能的矫正结果必须是稳定的。稳定的矫正结果的取得是同错的诊断、矫治设计, 矫治技术的正确使用等过程有着重要关系[2]。但是成功的正畸治疗仅有医师的努力是不够的, 尤其对有后牙锁的患者而言, 锁结的解除过程常常需要佩戴一些活动矫治器或附属装置, 口内的不适感大大增强, 同时还需要患者自己掌握一些操作来配合。而患者及家长往往由于专业知识缺乏, 对正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牙齿的排齐上, 对正畸过程的不适感、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的合作、疗程较长等问题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 为顺利完成治疗埋下了隐患。因此, 正畸治疗前及治疗中与患者及家长的沟通交流就非常重要。首先要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并传授卫生保健知识, 结合每位患者的情况讲解正确的刷牙方法, 预防龋病的重要性,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完成正畸前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3]。其次, 要在具体病例中为患者讲解分析存在的问题, 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大致时间, 不适感, 需要的合作, 同时要鼓励患者有志者事竞成, 增加患者的信心并努力争取家长的理解。有了患者的密切合作, 正畸治疗才有可能成功。

后牙锁是较为复杂的错类型, 往往有其他错同时存在, 只有后牙锁的顺利解除才能为纠正其他错创造条件, 达到平衡、稳定和美观的矫治目标。矫治技术是长期发展, 创新, 总结的过程, 目前已较为成熟。而提高患者依从性则是近年才提出的观点。经验表明,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对患者进行口腔健康教育, 适时鼓励督促患者, 不仅有助于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也使患者的合作性得到锻炼和培养, 最终使正畸治疗成功完成。

参考文献

[1]翟玲玲.202例锁畸形统计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1990, 6 (1) :34.

[2]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

电针疗法 篇11

关键词:脑卒中 肌痉挛 电针 拮抗肌穴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19-01

卒中后肌痉挛约出现在发病后3周,痉挛一般持续3个月左右,如因为误治或失治等原因使痉挛状态被永久地固定下来,它严重影响卒中疗效的提高。因此寻找有效的抗痉挛疗法,在提高患侧机体肌肉力量的同时,减少病态模式的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医学领域中的重大课题。笔者应用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132例住院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女54例,年龄58-69岁,平均(65.4±7.8)岁,病程(1.43±0.68)个月。脑梗死76例,脑出血56例,左侧肌痉挛38例,右侧肌痉挛52例,双侧肌痉挛42例。将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关于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1],并经CT或MRI确诊: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能够积极配合检查与治疗;病程在3个月内;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偏瘫侧肢体肌张力≥1级。

1.3 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者;在观察期间采用其他治法者。

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待病情稳定后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采取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单纯采用运动疗法。

2.1 拮抗肌电针治疗:针刺拮抗肌侧的穴位,上肢以阳经穴位为主,下肢取阴经穴位为主。上肢穴位为曲池、外关、支沟、合谷、肩臑、手三里。下肢取穴为殷门、委中、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冲。操作方法:患者平卧,患侧下肢胭窝处垫高10cm左右,上肢放置体旁,尽量伸直,掌心向下。皮肤应用75%酒精常规消毒,常规针刺得气后,连接针刺电极,设定好刺激参数后,打开电源,并调整输出强度,从零逐渐增大至患者能耐受,针体、受刺激肌肉出现细微颤动为度。每天1次,每次20min。

2.2 运动疗法。以抗痉挛手法和诱发分离运动的训练为主,包括:各种活动中抗痉挛体位,全身各个关节做全活动范围的被动(助力)或主动活动,对各部位痉挛肌优势侧施以缓慢持续的牵张;各种体位下的躯干肢体控制训练。具体训练内容包括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缓慢而持续的牵拉,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下肢搭桥训练和分离运动强化训练,坐下、站起训练,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每次治疗20-30min,每日1次,共治疗1个月。

2.3 疗效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进行疗效评价。根据改良的Ashworth评级法评分对两组患者的总疗效进行评定比较。痊愈:肌张力恢复正常,恢复随意运动;显效:降低2级肌张力;有效:降低1级肌张力;无效:肌张力无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

2.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 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和Barthel指数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MA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同组MA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明显(P<0.05);2组治疗后MAS评分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明显(P<0.05)。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出现的异常运动模式表现为上肢屈肌群优势的屈曲性痉挛,下肢伸肌群优势的强直性痉挛,原因是中枢神经损伤后肢体伸肌与屈肌在动能上的交互抑制失去平衡,肌张力增高,甚至出现痉挛[2]。寻求一种既降低异常肌张力,但又保留必要的张力,既消除妨碍正常运动的过高肌张力,又使运动功能得到改善的方法尚在探索之中。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素急,肝阳化火生风或劳伤过度,阴血受耗,肌肉失养而蠕动,治以熄风止痉、濡养经筋。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有较好疗效,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3]。针刺可刺激神经肌电,使之兴奋和收缩,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防止肌肉萎缩的发生,并使兴奋向中枢传导,使肌痉挛得以缓解,尤其是早期治疗可保持上肢关节活动度,促进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电针刺激通过感觉的输入,经脊髓投射到中枢,使高级中枢反复受到刺激,突触的结构发生改变和新生突触形成,轴突的侧枝长芽、重新对位,是神经功能重塑的重要物质基础[4]。针刺的同时借助电针产生的电磁波作用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运动中枢,使其将抑制信号传递到肌神经兴奋处,从而调整异常兴奋的肌纤维。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腧穴,能调和气血而养筋止痉,同时足三里、太冲、三阴交配合具有很强的解痉作用。运动疗法在缓解肌肉瘁挛中起着重要作用,或多或少利用了拮抗肌的互相抑制作用,在肌肉牵伸技术的收缩一放松一收缩步骤中,拮抗肌自我做向心性肌肉收缩,以对抗痉挛肌肉并帮助关节运动,使受限制的肌肉放松拉长。

我们的研究表明,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水平、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单纯运动治疗。联合应用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易于推广等特点,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2] 刘伶俐,刘忠象.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2):34-35

[3] 张为民,郑鹏.拮抗肌侧取穴针刺结合现代康复训练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291-294

肝硬化的中医药疗法和饮食疗法 篇12

1.1 肝硬化的中医辨证论治

1.1.1 气滞湿阻 (1) 症状:

腹大胀满, 按之不坚, 腹部青筋暴露, 两胁胀痛, 食欲不振, 食后作胀, 肢体困倦, 小便短少。舌苔白腻, 脉弦滑; (2) 治则:疏肝理气, 健脾除湿; (3) 方药: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柴胡、枳壳、香附、白芍、陈皮、川芎、厚朴、苍术、泽泻、茯苓、大腹皮、肉桂。

1.1.2 气滞血瘀 (1) 症状:

腹大坚满, 青筋暴露, 胁下肿块刺痛, 面色黎黑, 皮肤可见丝纹状血痣, 手掌赤痕, 口干渴, 但欲漱口而不欲咽下, 大便色黑, 唇色紫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 (2) 治则:活血化瘀, 利水消胀; (3) 方药:调营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元胡、莪术、三棱、大黄、瞿麦、茯苓、大腹皮、桑皮、枳壳、红花。

1.1.3 湿热蕴结 (1) 症状:

腹大坚满, 脘腹撑急胀痛, 烦热口苦, 渴而不欲饮, 小便赤涩, 大便秘结, 舌尖边红苔黄腻, 脉弦数; (2) 治则:清热利湿, 攻下逐水; (3)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芩、黄连、厚朴、枳壳、陈皮、半夏、猪苓、茯苓、泽泻、茵陈、大黄、栀子。

1.1.4 寒湿困脾 (1) 症状:

腹大胀满, 按之如囊裹水, 胸脘胀闷, 得热稍舒, 精神困倦, 怯寒懒动, 小便少, 大便溏, 舌苔白腻脉缓; (2) 治则:温中化湿; (3) 方药:实脾饮加减:茯苓、白术、厚朴、大腹皮、木香、附子、干姜、青皮、枳壳。

1.1.5 脾肾阳虚 (1) 症状:

腹部胀大, 入暮益甚, 控之不坚, 兼有面色晦滞, 畏寒肢冷, 身体疲倦, 尿少便溏或下肢浮肿, 舌质淡胖苔薄白滑。脉沉细无力; (2) 治则:温补脾肾, 化气行水; (3)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附子、肉桂、车前子、猪苓、黄芪。

1.1.6 肝肾阴虚 (1) 症状:

腹大胀满, 甚则青筋暴露, 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 口燥心烦, 手足心热, 尿少黄短, 大便干, 或见齿鼻衄血。舌质红降少津无苔脉弦细数; (2) 治则:滋养肝肾, 凉血化瘀; (3) 方药: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川楝子、当归、川芎、赤芍、元胡、桃仁、红花、鳖甲。

1.1.7 气血两虚型 (1) 症状:

头晕心悸, 面色无华, 神疲乏力, 食欲不振, 两胁隐痛, 舌质淡苔薄白, 脉象虚弱; (2) 治则:补益气血; (3) 方药:补血益气复肝汤:太子参、黄芪、何首乌、云苓、炒白术、当归、阿胶、丹参、郁金、木香、连翘、桑椹

1.2 治疗肝硬化的单味中药

经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 以下单味中药治疗肝硬化疗效可喜。 (1) 丹参:现代药理证明, 丹参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如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变血液流变状况、抗凝、抗炎、耐缺氧、提高免疫功能等。适用于气滞血瘀兼有血热的患者 (主要表现为肝硬化、脾大, 兼有低热、烦躁、失眠、胁痛、痈肿疮毒等) 。丹参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10~20mL/d (相当于含生药15~30g) , 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滴, 25~30d为1个疗程, 一般用3个疗程;丹参饮片15~30g/d, 水煎服, 用3~6个月。临床上常用的制剂还有丹参酮片、复方丹参片、丹参酮磺酸钠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等。 (2) 桃仁:中医认为, 桃仁的主要功能是破血行瘀, 适用于血瘀征象明显, 伴有肠燥便秘、舌质紫暗、面色黧黑、肝区刺痛、腹腔感染等患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桃仁具有抗菌、抗过敏、抗炎、镇痛等作用。桃仁活血化瘀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苦杏仁甙。用法为桃仁8~15g, 煎汤, 每天分2~3次服, 或入丸、散;苦杏仁甙注射液0.59~1.5g, 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 隔日1次, 总疗程为3个月。 (3) 冬虫夏草:中医认为冬虫夏草的主要功能是补虚损、益精气, 适合于各种虚证患者。煎汤内服, 8~15g;或入丸、散。虫草菌丝胶丸, 每次5丸 (每丸含量为0.259g) , 每日3次, 疗程3~4个月。 (4) 汉防己: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汉防己甲素有镇痛、抗过敏、显著的降压及抗菌、抗原虫和抗肿瘤作用。主要适合于湿热壅盛型的胸水、腹水、肢肿的肝硬化患者。用法为粉防己饮片8~15g, 每日水煎后分次内服, 或入丸、散, 疗程3~6个月;汉防己甲素片, 每日150mL, 分3次服, 疗程18个月。 (5) 茯苓:主要功能为渗湿利水、益脾和胃, 适合于脾气虚弱、腹水、肢肿的患者 (表现为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泄泻、咳嗽、失眠等) 。每日12~25g, 水煎, 分次内服;或入丸、散。 (6) 柴胡:主要功能为疏肝解郁、解表和里升阳, 适合于肝郁脾虚类患者 (表现为低热、胸胁胀痛、食后胀满、恶心、腹痛等) 。每日5~9g水煎后分次服;或入丸、散;或制作成注射液。田三七:功效止血化瘀, 用于肝硬化患者出现鼻衄、牙龈出血、呕血、便血者, 三七粉2g, 冲服, 半年1疗程。 (7) 红花:用于血瘀征象明显者, 3~9g, 泡水服用, 半年1疗程。双目灵 (又称蛇王藤) 、泽兰、当归等长期使用, 也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2 肝硬化的食疗方案

肝硬化患者的饮食治疗除了要注重日常的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外, 还可辅助以下一些食疗配方配合治疗。

2.1 荷叶药仁鸭子汤

配料:荷叶50g、鲜鸭肉500g、药仁100g。做法:将鲜鸭肉洗净切碎成块, 同药仁荷叶放在一起, 加水煮至肉烂, 不放盐和其他调味品, 每日2次, 每次250mL左右, 连服10~14d。功效:利尿、消肿, 补血行水。

2.2 杞子南枣堡鸡蛋

配料:南枣10枚、西枸杞30g、鸡蛋2只。做法:将枸杞、南枣洗净后加水适量, 文火炖1h后打入鸡蛋, 再煮片刻, 做成荷包蛋即成。每日2次, 饮汤吃蛋。功效:滋肝补肾。

2.3 冬笋香菇汤

配料:冬笋250g、香菇50g。做法:冬笋剥去外壳, 洗净切丝, 香菇切片, 两者同放入锅内翻炒20min左右, 再加入汤、调料煮沸即可。功效:适用于肝硬化患者症见乏力, 纳差, 腹胀等。有健脾疏肝的功效。

2.4 猪肚粥

配料:猪肚100g、大米100g。做法:将猪肚洗净, 加水煮至七成熟, 捞起切丝备用, 然后以大米、猪肚丝、猪肚汤 (去油) 适量, 同煮粥食用。功效:适用于肝硬化早期见脾虚不, 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者, 有调肝健脾, 益气行血的功效。

2.5 赤豆鲫鱼羹

配料:鲜鲫鱼3条 (每条约300g) , 赤小豆、商陆各30g。做法:将鱼清洗干净, 把商陆、赤小豆分别放入鱼腹中, 用线缝好, 清蒸熟烂成羹即可。分3次空腹淡食。功效:主治肝硬化水湿偏盛、腹部膨大、食欲不振、大便泄泻、小便不利等。

2.6 泥鳅炖豆腐

泥鳅500g, 去鳃及内赃, 洗净, 加食盐少许 (腹水明显者不加) , 加水适量, 清炖至五成熟, 加入豆腐250g, 再炖至鱼熟烂即可, 吃鱼、豆腐、喝汤, 分顿食用之。主要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硬化。

2.7 冬瓜生姜皮汤

冬瓜皮15~30g, 生姜片20g。将冬瓜皮、生姜片洗净, 加适量水煎。当汤喝。

上一篇:腔内置管下一篇:欧美金融监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