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

2024-08-02

运动疗法(共12篇)

运动疗法 篇1

生命在于运动, 健康来自运动。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将糖尿病的运动疗法简介如下。

1 运动的意义

增强心肺功能, 减少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疾病。保持正常体重。促进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 避免或延迟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松弛身心, 消除压力。

2 运动原则

因人而异, 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3 运动前准备

3.1 到医院做全面检查, 查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肾功能等。与医生商量制定适合个体的运动计划。

3.2 选择合适的鞋袜 (软底鞋, 纯棉袜) , 透气性要好。选

平整的运动场地和合适的伙伴, 避免单独运动。随身携带易吸收的糖类食品, 以备低血糖时用。随身携带糖尿病救护卡, 以备发生意外时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4 运动

4.1 运动的时间、频率

糖尿病患者不宜空腹运动, 运动宜在餐后30 min~1 h进行, 每次30 min~60 min, 时间固定, 每周至少3~5次。每日运动更好, 次数固定。

4.2 运动的方式、程度

运动的方式很多, 如散步、快走、慢跑等, 根据病情、年龄、生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便于坚持的运动, 注意日常家务不等同于体育锻炼。程度因人而异, 程度可根据患者心率而定, 患者运动时测心率应在“最好心率”上下10% (最好心率=220-年龄-静息心率) 。

5 运动效果的评价

运动量适宜:运动后微微出汗, 感轻松、愉快, 心率在最大安全范围。

运动量过大:大汗、胸闷、乏力休息后不缓解, 血糖反而升高。

运动量过小:没有出汗, 脉搏无变化、血糖无变化。

运动疗法 篇2

中风后足内翻多由于肌肉牵张反射的控制紊乱所致。

虽然部分足内翻患者也具有一定的行走能力,但由于受其异常步态的影响,结果妨碍了踝部功能的进一步恢复。此运动治疗组对足内翻的研究旨在提高患者对踝关节的控制能力,克服足内翻,进一步改善步态。

中风后足内翻的特点:足内翻多出现于中风急性期后,下肢肌力开始恢复,肌张力也由低下变为亢进或已进入痉挛期,并出现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中风病灶多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内,如基底节区、内囊和相应的大脑皮层区;临床表现为足内翻并下垂或跖屈,足背屈、外翻不能或减弱,足趾屈曲并内收,随意运动能力很差。在足内翻初期,仅表现行走时足底前外缘着地,足下垂,踝关节软弱支撑乏力;中后期随着肌张力不断增高,足跖屈亦愈来愈明显,足跟着地困难,足趾屈曲,内翻的踝关节也逐渐僵硬,并伴随着膝关节共同运动。从解剖部位上看,张力增高或痉挛的肌群多在小腿的内、后侧及足底部,如胫骨后肌、趾长屈肌、拇趾屈肌、比目鱼肌和蚓状肌、趾短屈肌等。而与其相对的拮抗肌群尤其是胫骨前肌肌力较弱,在步行时胫骨前肌失去相互抑制,引起足内翻。

足内翻运动治疗方法:

1、被动活动

①小腿三头肌牵拉:用徒手或站斜板待办法来松弛小腿三头肌。

②足内翻早期均做良肢位摆放和关节的被动运动。仰卧位,患足支撑在床上治疗师一只手向下压其踝关节,同时另一只手将患者的足和足趾提至充分背屈并外翻位。

③在足内翻早期,可采用踝关节背屈外翻法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治疗师双手分别握住患肢足跟部和足底前部,做缓慢足背屈、外翻,到位后停顿5~8s,然后缓缓复原。重复操作15~20次。

④在足内翻中、后期,可采用牵拉足跟踝关节背屈外翻法。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握其患肢足跟向下缓慢牵拉,另一手握住足底前部做缓慢足背屈、外翻,到位后停顿5~8s,然后缓缓复原。重复操作15~20次。若跖屈、内翻肌群痉挛明显,可先采用按摩手法缓解其痉挛,然后再行被动康复手法。

⑤足内翻中后期采用足趾及踝关节背屈外翻训练:在运动开始前,要抑制拮抗肌的高张力,治疗师在踝关节的前方握住患足向下压在床上,然后通过它从内收到外展活动患者的腿,即通过腿近端的活动使足外翻。此法可解除因用力而引起的足内翻,并放松足固有肌。然后,治疗师用虎口下压踝关节;同时用另一只手将患者的足和足趾提至充分背屈外翻。当足对被动运动无抵抗时,患者随治疗师口令主动参与。依次做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抗阻运动。注意:治疗师的手不能触及患者足心。

2、主动活动

①足外展内收式:患者端坐体位,双膝关节呈90°屈曲并自然放松。吸气,抬患足尖,缓慢做外展运动,到位后停顿3—5 s; 呼气,缓缓内收再复原到起始位。重复运动10~20次。

②足后拉提跟式:患者端坐体位,双膝关节呈90°屈曲并自然放松。吸气,患肢膝关节屈曲尽力向后拉足并提跟,到位后停顿3~5s;呼气,缓缓放下足跟,足底平稳着地,再复原到起始位。重复运动10~20次。

③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治疗师分别握住患肢足跟部和足底前部,做缓慢足背屈、外翻,到位后停顿10秒钟,然后缓缓复原。重复操作3次后,令患者主动背屈、外翻1次。

④患者取仰卧位,令患肢自然垂于床边,在屈髋、屈膝同时足背屈、外翻,将患肢抬起足底放于床上,或辅以外力使足背屈、外翻或加阻力以增强足背屈、外翻的力量。如果痉挛明现,可先采用按摩手法缓解其内侧肌群的痉挛,然后再治疗。

3、神经发育学疗法:

Brunnsrtom:

①早期以诱发共同运动为目的:在仰卧位(也可在坐位进行),让患者做髋、膝屈曲时施加阻力以增加待长收缩,引发及强化足背屈运动,以后逐渐减少髋、膝关节屈曲角度,最后在膝关节伸展位做足背屈训练。训练要注意时刻纠正足内翻,不断提醒患者往外翻方向运动。

②用拇指指腹或指尖加力按压踝关节外侧稍前方以诱发踝关节背屈外翻和髋、膝关节屈曲,诱发出来后保持这种肢位,后通过增强患者的随意性反应进行强化。

Bobath:

利用反抑制模式,让踝关节进行外翻运动。

Rood:

①诱发踝背屈与足外翻动作,将拇趾及第二跖趾的关节、外踝、足跟各点连线的外侧,用冰块、毛刷、指尖以适度刺激量刺激,诱发患肢出现踝背屈与足外翻动作;

②采用刺激法诱发踝背屈外翻运动:用冰、毛刷或治疗师的手指叩击等方法刺激足背外侧及足趾尖,以诱发踝背屈外翻。随运动水平的提高,刺激量亦减少。

③手指叩击:用手指快速刺激足背外侧部,可促进足背屈。要注意尽量诱发外翻。

④利用冰刺激诱发足背屈外翻肌:用冰刺激足趾背侧及足背外侧诱发足背屈外翻,后通过增强患者的随意性反应进一步强化。

⑤缓慢刷擦足背外侧部以诱发背屈反应(持续约30 s)。PNF:(扩散效应)

①足外翻训练:翻训练患者仰卧位或健侧卧位,疗师位于患者患侧,患侧下肢伸直,嘱患者作大腿外展动作,治疗师于患足外踝部在一定角度(外展角度越小,患者完成难度越小)下作等长收缩抗阻,此时同为外侧群的髋外展肌的兴奋性扩散至足外翻肌,待足出现外翻反应时,嘱患者作足外翻动作,并在收缩终末端加入牵张刺激,再对操作引起的牵张反射和患者的主动肌肉收缩施加阻力(主动能力较弱时,可以加助力),完成全范围足外翻动作。②对患侧下肢作下肢屈曲一外展一内旋的抗阻运动:治疗师位于患者患侧,患侧下肢初始位,大腿伸展一内收一外旋,踝关节跖屈一内翻,治疗师远端手夹状抓握患者的足背,手指在外侧缘,拇指在内侧施加阻力。近端手大腿的前外侧面接近膝关节处,手指在上面,大拇指在外侧面,嘱患者作大腿屈曲一外展一内旋动作,在一定角度(屈髋外展角度越小,患者完成难度越小)下作等长收缩抗阻,待足出现背屈外翻反应时,嘱患者作足背屈外翻动作,并在收缩终末端加入牵张刺激,再对操作引起的牵张反射和患者的主动肌肉收缩施加阻力(主动能力较弱时,可以加助力),完成在全范围足背屈外翻动作。

③患者背屈外翻控制较好时,可以将足背屈外翻整合到步行前训练及步行训练中:立位下,患腿在伸髋位作足背屈内翻训练;患腿作屈髋屈膝摆动时,作足背屈外翻训练。

4、运动再学习

牵伸内翻肌肉,在斜坡上进行横行上下斜坡运动,患腿在斜坡的向上一侧。

5、强制性运动疗法

以500ml矿泉水瓶,内装适量细沙,最大可装1000g,用绳子绑于平底鞋内侧,瓶嘴朝后,嘱患者在家平地上强制性步行训练,重量由轻到重,循序渐进,每次半小时,每天3~4次,训练疗程3个月,每周门诊随访1次。

6、支具治疗:

早期(发病2周内)加用矫形踝关节托来保持患足的正常功能位,进行康复训练时脱下,其余时间坚持穿戴。若严重影响了行走时,也可在行走时佩戴踝足矫形器进行行走训练。或者穿丁字鞋。

7、肉毒素:

使用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A型肉毒毒素冻干结晶,置低温冰箱中保存。使用前以生理盐水稀释至浓度为每0.1ml含5U。药物剂量据患者体重、靶肌数目及体积的大小、畸形的严重程度确定。选择瘫痪侧下肢腓肠肌、比目鱼肌及胫骨后肌进行局部肌肉注射,畸形严重的加注胫骨前肌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趾长屈肌因部位较深采用肌电图协助定位。腓肠肌3~4点,比目鱼肌3~4点,胫骨后肌1~2点,胫骨前肌0~2点,趾长屈肌0~1点。每点注射剂量7例为25U,1例为10U,总剂量为80~300U。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康复治疗。

8康复

①针灸治疗:在足内翻初期,针刺治疗原则应以调和阴阳、育阴扶阳为主,取复溜、阳陵泉、足三里、阳辅、丘墟、悬钟、外丘,诸穴均施以捻转补法;在足内翻中、后期针刺治疗原则则以滋阴柔筋、抑急扶缓为主,取复溜、太溪、照海、足三里、阳辅、悬钟,诸穴均施以捻转补法;治疗中采用端坐体位,座椅高度应与小腿长度相同,膝关节屈曲并自然放松。尽力使足底平稳着地。以维持对踝关节的稳定支撑。同时可针刺特穴治疗,跷脉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肢体运动,“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而阳急”。平调阴阳跷脉,泻实补虚,针刺申脉,照海等跷脉交会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可达到明显效果。另一种针刺治疗:穴位:阳陵泉、阳交、光明、悬钟、金门方法:阳陵泉直刺或向后下方斜刺1~1,5寸,局部酸胀见足外翻背屈;其余均要求每个穴位出现足背屈或足外翻并能重复2~ 3次。留针时阳陵泉、悬钟加电针,采用断续波刺激,随电针的跳动见足背屈外翻,留针30分钟,1次/d,6日为1疗程。

②通电针刺:取穴:足三里,阳陵泉,照海,解溪,“ 内翻”(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距胫骨前缘 1 横指)。刺法: 常规取穴,标准深度,患者仰卧位,进针2.5—3寸,以局部有酸胀感或麻感向足部放散为度,留针30分钟,采用平补平泻,补虚泻实法,20天为1个疗程。

电针:使用C,6805一II治疗仪(青岛产,电压220V,︽6 V),常规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治疗仪,以疏密波为主,频率为100Hz,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且肢体有细微振颤为度(1.5—25A),每次持续刺激3 0分钟,每日1次。20天为1个疗程。此方法可以控制肌肉异常紧张,防止足关节拘缩和肌肉的短缩,兴奋拮抗肌,抑制共同运动,扩大关节活动范围,使足关节与肌肉紧张分离开。达到调节肌张力平衡的目的,恢复腓骨长短肌的自主神经支配,从而使足内翻得到矫正。

③脉冲治疗:于阳陵泉、阳交,光明、悬钟,各放一对电极,随脉冲波刺激以见到足背屈、外翻为准,每次 3 0分钟,1 次/ d,每 6日为 1疗程。

④推拿按摩:取穴:环跳、殷 门、委中、承山、承扶、昆仑、太溪、肝俞、大柱、肾俞。手法:推、揉、滚、拿、按、搓、摇、叩击法。操作: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其一侧,用双掌掌根或鱼际肌从双肩开始,沿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路线推至双髋及双下肢后面,当推至跟腱时,转向内踝与足尖。再用前臂揉、滚脊柱两侧、臀部及大腿后面。然后使患肢膝关节屈曲,术者两掌分别置于足跗关节后对揉、对搓、端提外翻踝关节,以纠正内翻。用拇指或肘尖按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拨承扶、太溪;然后两空拳有节律的叩击以上部位,以患侧为主。时间约15分钟。推、揉、拿患侧局部有关经穴,能疏通经络,活利气血,改善局部血运供给,使经脉肌肉得其濡养,助长肌肉恢复,缓解筋脉的挛缩,配合摇法等被动活动,能改善关节活动功能,矫正内翻。

9、手术治疗:

早期的内翻畸形,腓骨长、短肌力弱而胫前肌肌张力在3级以上,可采用跟腱延长加胫骨前肌止点外移手术,如果胫前肌无力,而胫后肌的肌力较强,可将胫后肌的止点切断,穿过胫、腓骨下部的骨间膜,将其止点固定于足背外侧,以消除内翻的拉力,转化为外翻力量。如果腓骨长短肌全瘫,伸趾肌无力,单纯用胫前肌、胫后肌仍难以达到力量均衡时,可将胫前肌与胫后肌的止点同时外移,以增强足外翻背伸的力量。当内翻畸形已发展至骨组织改变变成固定性畸形时,单纯用调整肌力的方法不能达到有效的矫正,因此还要行骨性手术,手术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三关节固定,即在距舟骨,跟股骨和跟距骨之间做切骨融合。

10、理疗

眩晕症运动疗法等 篇3

散步每日散步5000步。

腰伸屈运动正坐于椅子上,然后起立,从坐位改为立位,再坐下。每日早晚各进行一回,每回反复10次。

眼球上下左右运动坐好,在视线水平位置前50厘米处设一目标,在目标上下左右30厘米处各涂一标志。然后先上下再左右各注视标志数秒,每日反复进行10次。

头部运动头先向前屈30度,抬起,再向后仰30度,然后左右各旋转30度,每日反复进行10次。动作不要急,角度不要大。

摘自《辽宁老年报》健康常吃豆腐渣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经常吃些豆腐渣对防治某些疾病有较好的效果,尤其对中老年人更是大有裨益。它具有以下的作用。

防治便秘 豆腐渣中含有大量食物纤维,常吃豆腐渣能增加粪便体积,使粪便松软,促进肠蠕动,有利于排便,可防治便秘、肛裂、痔疮和肠癌。

降脂作用 豆腐渣能阻止胆固醇的吸收,有效地降低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对预防血粘度增高、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中风等的发生都非常有利。

降糖作用 豆腐渣有利于延缓肠道对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对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十分有利。

减肥作用 肥胖者吃后不仅有饱腹感,而且其热量比其他食物低,所以有助于减肥。

抗痛作用 据测定,豆腐渣中含有较多的抗癌物质,经常食用能大大降低乳腺癌、胰腺癌及结肠癌的发病率。

此外,豆腐渣中的钙含量也很多,且容易消化吸收,因此,常食豆腐渣对防治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极为有利。摘自《现代健康报》老年患者慎服利血平

利血平是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抗高血压药。它的特点是作用缓和而持久,因此一些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都爱用。其实,长期服用利血平会引起许多反应,所以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应慎用。

老年人使用利血平可引起嗜睡、乏力、腹泻、体重增加等,并可诱发溃疡病、癫痫、心力衰竭、帕金森症等病。专家们发现长期服利血平的老年女性患者,其乳腺癌发生率是未服此药的老年妇女的3-4倍。老年人服用利血平很容易引起抑郁症,表现为焦虑、表情淡漠等。长期服用利血平还可抑制性功能,使老年人的心情变坏、情绪低落。为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当慎用或忌用利血平降压药。尤其是有消化道感染、抑郁症家族史及心衰病的患者更应注意。

摘自《现代保健报》中草药治中耳炎

近年来经临床实践证实,一些中草药外治中耳炎有很好疗效,现简介如下:

地龙先取30%双氧水清洗耳中分泌物,反复清洗两次,擦干,然后滴人地龙糖浸液3—4滴。治疗急慢性中耳炎,一般4—5天可治愈。

冰片用冰片1克,研细末,放人核桃油10毫升,不断搅和使其溶解,用时先洗净外耳道内的脓性分泌物,用棉球拭干后滴人药液2-3滴,再用棉球将外耳堵住,以免药液外溢。急性者一般5天(每日滴药1次)痊愈,慢性者8—10天痊愈。

广郁金广郁金1枚,麻油少许,冰片少许。取广郁金蘸麻油少许在清洁的玻璃片上磨取浓汁,再放冰片调匀,先用药棉拭净耳内脓液,再用此油滴耳,每日3次,一般用1枚即愈。

桑叶用鲜桑叶数片洗净后,捣烂取汁,每次将1—2滴桑叶汁滴入耳内,每日3次,治疗中耳炎,2—3天即愈。

黄柏黄柏30克(生药),水煎浓缩液20毫升。滴耳,每次2~3滴,每日3次,2—5天即愈。摘自《上海中医药报》老年人出现寿斑提示什么?

老年人的皮肤上,特别是脸上出现一些棕褐色的斑块,这叫寿斑。医学上称为脂褐质色素。这种色素不仅聚集在体表的细胞膜上,也侵犯体内各脏器。它聚集在血管壁上,会使血管发生纤维性病变,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肌梗死;聚集在脑细胞上,会导致记忆力减退、智力障碍、抑郁症、痴呆。

因此寿斑被人们看做人体衰老的一个信号,它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但平时注意营养可以控制和减少寿斑的发生。充足的水分和充足的硒化合物、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等,都可以抑制寿斑的发生。这些物质可以从动物肝脏、酵母、柑橘类水果、蜂蜜、海藻、牛奶、大豆、蛋类、蔬菜、芝麻中摄取。

此外,如果老年人突然在短期内长出大量的寿斑,提示可能体内隐藏着恶性肿瘤,应即刻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及早治疗。

摘自《生命科学》“咬牙切齿”亦健身

此处说的“咬牙切齿”,并非真的要人去仇视或痛恨什么,而是借“咬牙切齿”行自我保健求得身体健康。祖国医学中牙齿保健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叩齿。即稍用力使上下牙齿相叩击,铿然有声,形同咀嚼。充分咀嚼是健齿的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第一道消化工序。食物经过充分咀嚼,在口腔内翻动,可按摩牙龈并弹动牙周韧带,锻炼齿槽的神经传递,使牙齿得到更多的养料。古谚“食不嚼不烂,牙不嚼不长”,是很有道理的。

美国曾风行一时的“夫勒拆氏咀嚼法”,也提倡吃饭要充分咀嚼。夫勒拆是个富翁,每天耽于美食,体重达90多千克,经常感到疲惫不堪,影响了日常活动。他到处求医,后来听说吃饭细嚼慢咽可以防治疾病,就积极试行,并规定自己每顿饭要吃30分钟,咀嚼2000多次,这样做的结果是,每顿饭到吃去一半时就饱了。4个月体重就减了20千克。

单靠每日三餐的咀嚼,还难以满足固齿的需要,于是医学家提出“齿宜常叩”。当今食品“精益求精”,讲求软、酥、脆、甜,吃东西已很少用力咀嚼,咀嚼减少已成为现代人牙病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叩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叩齿,可用中等力度使上下齿叩击,也可空中咬牙,犹如“咬牙切齿”状,每天做百次即可(可分段进行)。如能在排便时将上下牙咬紧,防止,肾气外泄,则固齿效果更佳。摘自《健康报》转脚腕降血压

经常转动脚腕子,对于抗衰老、降血压都有好处。这是因为足踝部周围有昆仑、申脉、金门、丘虚、解溪、中封、商丘、太溪等穴位。刺激这些穴位,可作用于脑、脊髓、神经系统,从而起到抗衰老作用。刺激这些穴位,可用针灸、指压等法,而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反复转动足踝部。 具体做法是: 1.盘腿坐在椅子上,用手抓住脚尖,缓慢地转动脚腕子。

2.坐在椅子上,双膝抬起,脚尖着地转动脚腕子,每日早晚各做一次。洗澡后做效果更好。每次左右脚各做20-40次。有高血压的人,一般踝部有发硬的症状,转动踝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降低血压。摘自东方网冬季老年性膝痛的防治

冬季气候寒冷,是老年性膝痛易发作及加重的季节。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可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

睡眠时要保持温暖 上床前最好用热水烫脚30分钟,然后缓慢地进行膝关节屈伸运动20分钟。做完后,膝部会有明显舒适感,关节僵硬症状也会减轻。

起床前进行跪坐练习早晨起床前,可在床上做跪坐运动。跪坐时要保持上身挺直,膝关节弯曲,臀部要尽量向下坐,以增加膝关节的弯曲范围。

增加肌肉力量老年人宜多做些肌肉锻炼。练习方法为:仰卧于床上,患肢直膝抬高15度左右,此时股四头肌收缩,髌骨被拉紧固定。开始时一次只能持续几十秒钟至几分钟,练习一段时间后应争取达到每次10~15分钟。每日坚持练习2-3次。

高位半蹲锻炼两膝弯曲10—30度,以膝关节不痛为宜。向下半蹲不动,两手平举,目视前方,意念专一,心平气和。一般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早、晚各练一次。半蹲练习结束后,再做些放松膝部肌肉的运动,如散步、按摩等。摘自《中国医药报》常绕圈走,疾病没有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八卦掌,其行走方法粗看似走圆圈。若以此法,每天锻炼20~30分钟,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保持人体阴阳平衡之功,可防治低血压、偏头痛、失眠、腰腿疼、肥胖症等常见疾病。此法占地不多,简便易学,老少咸宜,行之有效,有兴趣者不妨一试。

初练时,可在地上画一个直径约1米的圆圈,人站立于圈外边缘,脊椎伸直,腰部自然下沉,如向右(左),先跨出左(右)脚,在距右(左)脚尖前10—20厘米处落脚,接着跨出右(左)脚。行走时双手垂于身体两侧或背向身后,不可低头弯腰,双膝可自然屈曲,但速度切勿过快,以双脚交叉或八字形朝向外侧。如此行走数分钟或一定圈数后换方向。

练习习惯后,即可正式走圈。设想地面有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圆圈,走圈时双臂向两侧自然伸直。待向左、右方向各走完10-20圈后,换“八卦掌”之法,即抬起双臂,一掌在上,不超过头顶,但横向可超出面部,一掌位于上腹部,双掌心皆向外(即身体的左右侧)。走10~20圈后,同时换手换方向。当“平伸”和“八卦掌”姿势感到累后,可采用自然下垂或背向身后的方法。

摘自三九健康网多下蹲强心力

不少中老年人因蹲得过久,或坐着思考问题时间长一些,站起身来就会头晕、眼前发黑,轻者一闪而过,严重的则导致一时性昏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心力弱、平时缺乏锻炼是其主要原因。下蹲运动能增强心脏活力,有助于帮助改善以上症状,现介绍如下。

预备时两手叉腰,双脚站立,与肩同宽,双日平视。然后腰部放松屈膝慢慢下蹲,下蹲时脚跟离地,重心落在前脚掌上,上身尽量保持挺直,避免前倾。同时口念“啊”宇音,意念随着下蹲动作将浊气从丹田深处缓缓引出体外。起立时,咬紧牙关,气运丹田,随着吸气,站直身子。如此周而复始。

下蹲程度当因人而异,身体较好的可以全蹲,蹲下后停一两秒再站起;老年人可以半蹲,甚至在开始时只略作屈膝状,逐渐加大下蹲深度;体弱者还可以双手扶着桌沿椅背下蹲;缺少体育锻炼、身体易前俯后仰者可以背靠着墙壁下蹲,逐渐做到自己完成全蹲动作。一般每天锻炼2-3次,每次下蹲36次。锻炼一段时间,你一定会觉得有效果。摘自《健康时报》卧病在床亦可养生

因年迈体衰,疾病伤残而在床上度日的人,尤其需要积极地采取一系列养生措施。

运动手指 双手互搓,然后手指用力伸开,快速握拳。一展一松,直至手心发热。这样可以刺激末梢神经,振奋精神,为下一步的锻炼做好准备。

搓揉耳郭 用示指、拇指相对夹住耳郭,搓揉半分钟,再沿耳郭上下来回摩擦1分钟,最后将手掌压放在耳郭上,前后搓揉耳郭1分钟,使耳郭充血发热。耳朵上穴位众多,经络通往全身。通过搓揉摩擦,可以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调理肝脏机能。

推擦胸壁 右手掌放在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方,适度用力推至左下腹,再向上推。来回推擦36次,换左手同法推擦36次。此法可使“休眠”的胸腺细胞处于活跃状态,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双手揉腹 双手相叠按在脐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36圈,换手逆时针方向按摩36圈。肚脐周围有众多强身要穴,揉腹可以刺激腹壁肌,改善消化吸收功能,防治各种胃肠道疾病。

按擦腰部 双手掌用力按压腰部的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一寸半处),并上下来回擦腰50次。此法可补肾壮腰固元气,防止下肢肌肉萎缩。

揉拍小腿 用中指指腹按揉足三里穴(膝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2—3分钟,此法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接着拍打小腿肚,双手握空拳上下反复拍打1分钟。有防止腿部肌肉萎缩、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和消除疲劳的作用。

摘自《健康之友》多用左手防中风

日本医学专家在其研究的因脑血管破裂出血的中风患者中,发现有50%~60%的患者是右脑半球微血管破裂出血。他们分析认为,这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使用右手有直接关系,因此提出了预防中风的最新方法——多用左手。

生活中人们惯于用右手,这样就导致大多数人的左右脑使用不平衡。常用右手会使左脑牛球血管神经的弹性与功能不断得到锻炼和加强;而左手使用很少,右脑半球血管神经的弹性和功能就无法得到长期的锻炼和加强。

所以,平日生活中以使用右手为主的中老年人,应特别注意有意识地多使用左手与左侧,以便锻炼和增强右脑牛球血管神经的弹性和功能。 摘自《大众健康报》不对称体操

经常练习不对称体操,可以培养人“一心二用”的能力,锻炼身体各部位灵活性,使人摆脱习惯动作的束缚,提高人的创造力、理解力。具体做法如下:

1.两臂侧平举,一臂做顺时针方向转动,另一臂做逆时针方向转动。

2.右臂前伸划圈,左臂一上一下画线。之后,两臂交换动作,左臂划圈,右臂画线。

3.两臂齐胸,肘部弯曲下,一只手臂做/顷时针转动手臂做逆时针转动。4.一臂前伸做旋转运动,另前伸画三角形。

5.右臂紧靠头部,左臂紧贴腹部,右臂做上下画线动作,左臂做旋转动作。

6.在头部上方两手拍响声,用脚跟轻点地,击掌声由强到弱,点地声从弱到强,最后以轻拍手掌,猛蹬地面的动作作为结束。整个6节动作连续做5~10次。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老年人夜间小腿抽筋怎么办?

不少老年入夜间睡熟时常常发生小腿抽筋,可立即采取以下方法解救。

1 立即离床下地走动,忍痛用患足前掌向下蹬地,常可迅速解除小腿肌肉的痉挛,使疼痛消失。

2.立即坐起,把腿伸直,然后用双手用力将脚掌往背屈方向掰,可迅速解除小腿痉挛。

3.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用力按摩、按压人中穴使穴位有酸胀感,可解除小腿抽筋。

4.用拇指和食指分别按压脚后跟两侧,并用力上下搓动,也可迅速解除小腿痉挛。

老年人由于各种生理机能的衰退,容易发生钙代谢的负平衡,极易出现抽筋或骨折等现象。为预防夜间小腿抽筋,老年人在膳食方面要多吃些含钙量高的营养食品,如奶、豆、虾米皮、芝麻酱、海带等。为老年人烹制的菜和汤中加点醋或放几枚山楂、梅子,可促进食物中钙的溶解,易为人体所吸收。此外,冬秋季节老年人要注意下肢保暖,尤其是在睡眠时。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和运动,每日对小腿肌肉进行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摘自《健康之友》过份安静对老年人有害

大多数老年人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正由于此,许多家庭都让老人单独住在安静的屋子里。当孩子们到爷爷、奶奶的居室去玩耍时,父母常把孩子拉回来,并嘱咐说,不要到爷爷、奶奶那去闹!这种做法是不妥的。

让老年人长期生活在极度安静的环境中,对健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这些“与世隔绝”,与寂寞为伴的老人,会变得精神不振,性情孤僻,待人冷漠,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易患心身疾病和其他疾病。

因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许多声响对人类的健康是有益的。这不仅包括潺潺的流水声、萧萧的风声、百鸟呢喃,也包括优美的乐曲和亲人们那亲切的话语……这些声音对人们来说是一种良性刺激,有益于稳定人体内环境。

老年人也和一般人一样,需要这些良性刺激,古人早有“听松涛、闻溪水”可延年益寿的说法。特别是儿孙们在老人的面前,能经常与老人聊天、谈心,给老人唱唱他们愿意听的歌曲,说些愉快有趣的见闻,无疑,这对老人的心身健康十分有益。摘自《健康之友》晚练胜于晨练

锻炼身体的最佳时段,取决于季节、年龄和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初秋日出早,早晨5—6点钟锻炼对中青年人来说比较合适。这时空气新鲜,气温凉爽,有利于晨练者舒展筋骨,增强肌力。一般机关、学校、医院、工矿企业的工作人员,宜在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做半小时适量运动,如做广播体操,打羽毛球或乒乓球,有利于消除疲劳,增强体质。但是到了深秋至翌年早春,则不宜在早晨5-6点钟锻炼。因为这时气温很低,寒气袭人,对身体健康不利。尤其是老年人,到下午4点钟以后锻炼为好。

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看,傍晚锻炼更有益健康。无论是体力的发挥,还是身体的适应能力和敏感性,均以下午或黄昏时分为佳。例如人的味觉、视觉、听觉等在此叫最为敏感,全身肌肉、关节的协调能力最强,尤其是心率与血压都比较平稳,更适合参加体育锻炼。而在早上,不仅感官不敏感,运动协调能力较差,心率与血压的波动也比傍晚大得多,这对健康会构成威胁。所以,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不宜晨练。

运动疗法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8月在华北石油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 平均年龄 (64.0±10.8) 岁;其中男52例, 女28例;病变位置:脑叶 (皮质及皮质下) 37例, 基底节区33例, 脑干8例, 小脑2例, 其中大面积脑梗死7例, 多发梗死6例。 按照住院尾号奇数、偶数的不同分组, 奇数号入对照组, 偶数号入干预组, 再根据“不平衡指数最小化”的原则进行匹配, 最终每组各有40例。 诊断标准: 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诊断要点[5], 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 纳入标准: 年龄≥50岁患者;影像学检查未见中度以上的脑萎缩或脑白质疏松, 无视野缺损与视空间忽视;下肢轻偏瘫即在不借助辅任何辅助设施的情况下能够独立行走≥3 m;MMSE评分>24分, 无认知功能障碍;病情稳定, 无意识障碍;愿意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视听力严重减退;严重的言语障碍;药物滥用, 酒精依赖;既往精神疾病或有精神性疾病家族史;严重心、肺、肾等功能不全;既往有颅脑外伤﹑其他颅内疾病等。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 mg/d) , 洛伐他胶囊 (20 mg/d) , 尤瑞克林 (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国药准字H200520 64) 0.15 PNA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中静脉滴注1 h, 监测血压, 每日1次, 疗程为14~21 d。 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运动锻炼和娱乐作业疗法。 运动锻炼包括伸展运动、平衡锻炼、特定任务的练习 (慢走、快走、重复坐站) , 整个过程由康复治疗师参与并指导。 每周2次, 每次1 h。 娱乐作业疗法分为编织、刺绣类活动, 包括织围巾、十字绣、绳编等。 棋牌类: 象棋、军旗、跳棋、五子棋、扑克牌。 书报、写作类: 读书看报、成语接龙、练习书法、绘画。 游戏类:智力拼图、智力游戏、电脑游戏、猜字游戏;文体活动:如打台球、保龄球、做工艺品、烹饪、唱歌。 以上所有活动均以舒缓、温和的音乐为背景。 每周2次, 每次1 h。

1.3评价工具

分别于干预0个月和3个月运用执行缺陷综合征的行为学评价 (BADS) 进行测试。 BADS整套测试包括6个子项目, 分别为规则转换卡片测验、动作计划测验、找钥匙测验、时间判断测验、动物园分布测验, 修订的六元素测验, 分别对应测试受试者的规则转换能力、计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判断能力、组织监督行为能力以及记忆能力等。 每项测试都经由初步积分换算成标准分, 单项标准分0~4分, 总标准分范围0~24分, 分值越低说明执行功能越差[6]。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整个干预过程中由于患者突发其他疾病转院、出院后失去联系、不愿意配合治疗等原因, 最终进入对照组32例, 平均年龄 (64.50±8.25) 岁, 男18例, 女14例; 干预组35例, 平均年龄 (63.64±8.87) 岁, 男23例, 女12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 受损部位、是否首次患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BADS得分的组内、组间比较

两组在干预前BADS的单项评分及总分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显示:除时间判断测验 (t = 2.609, P = 0.026) 和总标准分 (t = 2.589, P = 0.027) 外, 其余单项分值干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干预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显示:干预后规则转换卡测验 (t = 2.449, P = 0.037) 、动作计划测验 (t=2.753, P=0.022) 、找钥匙测验 (t=3.007, P=0.011) 、时间判断测验 (t=3.973, P=0.003) 、动物园分布图测验 (t=2.689, P=0.025) 、修订六元素测验 (t=3.354, P=0.008) 及总分 (t=7.426, P=0.000) 均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组在动作计划测验 (t=2.739, P=0.013) 、时间判断测验 (t=2.929, P=0.009) 、修订六元素测验 (t=2.629, P=0.017) 三方面的单项分及总分 (t=4.545, P=0.000) 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1P < 0.05;与 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2P < 0.05

3讨论

执行功能是一组以调节人的行为和认知为目标导向的高级心理过程, 包括工作记忆能力、抑制能力、规划和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认知灵活性。执行功能障碍常常导致注意力分散, 缺乏主动性、社交障碍、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等[7],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研究显示执行功能障碍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执行功能障碍程度越重的脑卒中患者, 病死率越高[8]。

运动锻炼持续时间及锻炼强度均会不同程度地提高人们的执行功能。研究发现20 min的跑步机训练能够改善正常人群的执行功能[9];8周的有氧训练能改善与自主学习及执行功能有关的认知领域[10]。本研究显示干预组在系统干预后BADS单项得分及总分的分值均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前后两组BADS评分差值比较显示:干预组在动作计划测验、时间判断测验、修订六元素测验三方面的单项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系统的运动锻炼 (伸展运动、平衡锻炼、特定任务的练习:慢走、快走、重复坐站) 联合娱乐作业疗法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执行功能, 可能的原因是运动锻炼有益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身体的灵活性, 放松肌肉紧张度, 改善局部麻痹肌肉的力量, 缓解关节僵硬, 激发患者的运动渴望;运动过程中配以有节奏的动感的听觉刺激可以通过神经-肌肉冲动的传导使人体骨骼肌在运动时间、运动节奏及频率上发生同步[11], 在提高运动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 增加运动输出量, 提高锻炼功效的同时提高参与者的兴趣, 减少感知的运用, 另外愉快的音乐可以刺激额下回和右侧脑岛的记忆功能, 不同的音乐旋律可以激活海马旁回、杏仁核和腹侧纹状体来有效改善人体的注意力、记忆力、表达能力、互动的能力[12,13,14];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娱乐训练通过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环境刺激来增加海马处树突、轴突等突触的密度和数量, 增强学习记忆能力, 也可以激活胆碱能神经系统, 刺激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 使受损的功能逐渐恢复[15]。

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联合娱乐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8月在华北石油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各40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 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1 h/次、2次/周的运动锻炼和1 h/次、2次/周的娱乐作业疗法, 共干预3个月, 分别于0、3个月运用执行缺陷综合征的行为学评价 (BADS) (规则转换卡片测验、动作计划测验、找钥匙测验、时间判断测验、动物园分布测验、修订的六元素测验) 对所有受试者执行功能 (规则转换能力、计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判断能力、组织监督行为能力以及记忆能力) 进行测试。结果 最终进入对照组32例, 干预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受损部位、是否首次患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干预前BADS的单项评分及总分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显示:除时间判断测验 (t=2.609, P=0.026) 和总标准分 (t=2.589, P=0.027) 外, 其余单项分值干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显示:干预后规则转换卡测验 (t=2.449, P=0.037) 、动作计划测验 (t=2.753, P=0.022) 、找钥匙测验 (t=3.007, P=0.011) 、时间判断测验 (t=3.973, P=0.003) 、动物园分布图测验 (t=2.689, P=0.025) , 修订六元素测验 (t=3.354, P=0.008) 及总分 (t=7.426, P=0.000) 均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组在动作计划测验 (t=2.739, P=0.013) 、时间判断测验 (t=2.929, P=0.009) 、修订六元素测验 (t=2.629, P=0.017) 三方面的单项分及总分 (t=4.545, P=0.000) 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运动锻炼联合娱乐疗法可以增强慢性脑卒中患者的执行功能, 改善其认知能力, 提高生存质量。

残疾人康复治疗的运动疗法 篇5

(一)概述

1.定义是根据患者的功能情况,运用物理学、力学原理,借助各种手法、治疗器械及患者的自身参与,通过患者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或改善患者人体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称为PT。运动治疗师简称PT师。PT是康复治疗方法中最重要、应用最多的手段,也是社区康复的重点。运动疗法以运动为手段,着眼于功能。也就是以运动这一物理因子对患者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治疗的目的包括: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耐力,改善平衡协调功能,提高整体运动功能。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身积极参与,局部功能和整体功能、身体功能与心理功能均得到全面改善与提高。

2.运动疗法分类

(1)按用力程度分类。①被动运动:指运动时患者完全不用力,全靠外力来完成的运动或动作。其作用是预防挛缩和粘连的形成,刺激伸屈反射,增强本体感觉,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为主动运动做准备。②助力运动:指部分借助外力的辅助,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完成的整个运动过程。外力可以来自机械,也可以来自于健侧肢体或他人的帮助。其作用是增强肌力、改善功能。③主动运动:指既不需要辅助力也不施加任何阻力的情况下完全由患者主动独立完成的运动。其作用是增强肌力、改善功能,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耐力。④抗阻运动:是指在有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地进行对抗阻力的运动。阻力可以是器械的,也可以是徒手的。多用于肌肉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2)按肌肉的收缩形式分类。①等张运动:等张运动是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等张运动又分为:一是向心性等张运动。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变短,又称为向心性缩短,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

缩。.是离心性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被拉长,又称离心性延伸,如下蹲时的股四头肌收缩。②等长运动:等长运动是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不变,张力增加,关节不产生肉眼可见的运动,又称静力性收缩。多用于骨科患者肢体被固定后患肢肌力训练。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①神经科疾病:偏瘫、脑瘫、截瘫、周围神经病等;②骨科疾病:四肢骨折与关节脱位、截肢后、脊柱骨折、关节术后、颈椎病、腰腿痛、类风湿关节炎、脊柱畸形、肩周炎、软组织损伤等;③内科疾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糖尿病等;④其他:烧伤后、肿瘤等。

(2)禁忌证。发热、疾病的急性期、出血倾向、严重心肺功能衰竭、剧烈疼痛等。

(二)几种常见的运动疗法

1.维持与恢复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用于改善和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的练习称之为关节活动范围练习,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所通过的运动弧,各关节都有正常活动范围,也就是关节活动度值。关节活动按是否借助外力分为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辅助运动3种,以及是否使用器械分为徒手运动和器械运动两种。

(1)被动关节运动(关节活动范围维持训练):此种训练方法无需患者肌肉主动收缩,而是借助他人、器械及自我肢体辅助来完成。用于偏瘫、截瘫等无肌肉收缩的患者,主要目的是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关节挛缩、变形。①训练方法:治疗师根据关节运动学原理完成关节各个方向的被动活动。

一是躯干被动活动方法,治疗者一手固定患者的一侧肩关节,另一只手把患者的双膝关节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以达到牵拉外侧躯干肌群的目的。

二是肩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方法,治疗师一只手握于患者上臂,另一只手握住腕关节上部,两手同时慢慢地把患者的上肢沿矢状面向上高举过头。

三是肩关节外展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的体位与前屈位相同,治疗者手的摆放位置移动平面为额状面。当患者的上臂被移置到肩外展90度时,手心旋转向上后,再继续移动直至接近同侧耳部。

四是肩关节内、外旋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肩关节被外展90度时,治疗师的一只手固定肘关节,另一只手握住患者腕关节,围绕肘关节做向上或向下的旋转。

五是肘关节的被动活动方法,当患者上肢呈外展位时,治疗师一只手固定其肘关节,另一只手握住腕关节作屈伸的动作。

六是膝关节屈曲的被动活动方法,治疗师一只手托住患者的小腿,另一只手用手心托住患者的脚后跟,双手一起沿矢状面向上推。

七是髋关节后伸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呈侧卧位,治疗师的一只手固定髋节,另一只手从下向上托住膝关节及小腿,用力向后拉。

八是被动牵拉胭绳肌,即为直腿抬起的训练,治疗师跪于床上,在膝关节展的状态下屈曲髋关节,同时用自己的一侧膝关节把患者的另一侧下肢固定于床上,以防止在运动过程中这侧下肢向上抬。

九是被动牵拉跟腱,治疗师一只手固定踝关节,另一只手的手心握住患者的,脚后跟,前臂贴于患者足底外侧,利用身体的重量向上拉。

②注意事项:一是关节活动的各个方向都要训练;二是尽量做到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活动;三是被动关节活动的动作应缓慢柔和、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四是每个关节每个运动方向,上肢一般3~5次,下肢5~10次,每日做2次为宜。

(2)辅助主动运动的训练:用于患肢肌力工、Ⅱ级的患者,患者能够有肌肉的收缩,但不引起关节活动或关节活动范围达不到正常值,治疗师设法使其关节活动达到全范围。自我辅助方式有:利用平面或训练板,肢体置于一平滑的木板或桌面,让患者在该平面上滑动肢体,达到活动关节的目的。还可用悬吊装置、人手辅助等方法进行辅助主动运动的练习。注意事项:①根据活动受限的关节不同,采取适当的体位;②注意固定关节的近端;③治疗师熟悉被活动关节的解剖位置及运动方向,向患者讲明动作如何做,运动方向是什么;④动作宜缓慢、有效地完成,动作之间有一短暂的休息过程;⑤随着主动肌力量增加,辅助力渐减少。

2.增强肌力训练如果患者能主动完成一全关节活动范围的动作时,说明肌力达到Ⅲ级以上,可以进行肌力增强训练,以使肌力逐步增强至正常。肌力增强训练的方法就是在肌肉运动时施加阻力,让肌肉抗阻力活动。常用的方法可分为徒手训练,如徒手等张训练及徒手等长训练,应用器械训练如弹力带、沙袋、哑铃、弹簧、悬吊式抗重力等方法。注意事项:

(1)选择适当的方法。根据目的、肌力的级别不同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

(2)正确设计姿势与肢位,患者感舒适、稳定,才能充分发挥潜能,全力完成动作。

(3)防止出现代偿动作。

(4)充分固定运动肢体的近端。

(5)科学计划每日的运动量(以次日无疲劳感、剧烈疼痛为宜)并持之以恒。

3.平衡和协调功能训练偏瘫或截瘫患者都可有平衡功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主要有视觉信息输入缺少、前庭功能紊乱、本体感觉缺失或消失、肢体缺失、瘫痪、小脑功能紊乱等。平衡是逐步发展的,平衡障碍的训练原则:①从最稳定的体位到最不稳定的体位逐渐过渡(即人体重心逐渐增高,支持面越来越小);②先静态平衡完成后,再训练动态平衡;③从睁眼活动逐步过渡到闭眼活动;④在保持稳定的同时,逐渐增加头、躯干、四肢活动,注意提示患者精力中,逐步提高能力。日常生活动作的完成需要身体的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来成。静态平衡是动态平衡的基础,没有静态平衡的稳定,就没有动态平衡的展。因此,训练首先从静态平衡开始,静态平衡也就是对某一静态姿势的控制力,主要依赖肌肉的等长收缩及关节肌肉协同收缩来完成。

训练方法:一方面通过对关节的挤压,刺激关节感受器,诱导姿势反射的出现;另一方面增强关节两侧肌肉等长收缩能力,从而达到稳定关节的目的。当静态平衡能完成时,就可训练动态平衡。

(1)坐位平衡的训练:训练身体重心向前、后、左右动作时的动态平衡。

(2)跪位平衡的训练:跪位与坐位相比,身体的支撑面积减少了,身体重心与支撑面的距离也提高了,因此维持平衡的难度也增加。跪位平衡的维持,除了具有头与躯干的控制能力以外,还增加了躯干与骨盆的控制能力。

(3)站位平衡的训练:立位平衡除了按静态和动态平衡划分以外,还可从肢体角度方面分为双足和单足的平衡。双足静态平衡的训练,可以让患者在站立位下,治疗师诱导其平衡反应的出现。可让患者站在平衡板上;训练重心横向或纵向的转移,为单足立位平衡和步行作准备。

4.步行训练偏瘫、截瘫患者大部分经训练可以获得步行能力。偏瘫患者患肢有屈髋、屈膝的能力以及患肢有一定负重能力后开始步行训练。训练方法如下(以偏瘫患者为例)。

(1)支撑相训练:患者站立位,治疗师位于其后,双手放在骨盆两侧,诱导患者将体重移到患侧,然后令健腿上下台阶。

慢性肾炎的运动疗法 篇6

1.按摩腰眼。站在地上,双脚同肩宽,两脚自然放松,两手掌用力摩擦臀部上边的腰眼(肾脏部位),直到手掌和腰眼处皮肤发热为止。

2.扭腰转身。站在地上,双脚比肩稍宽,两臂抬起呈水平线,然后向右侧扭腰,脸朝右侧看,停3秒钟后向左侧扭腰,脸朝左侧看。如此反复扭腰转身10~20次。

3.仰卧摆腰。仰卧床上,两手枕于脑后,两腿自然伸直,腰部向左右摆动,每侧摆20次。

4.俯卧摆腰。俯卧床上,两手垫在颈前,两腿自然伸直,腰部向左右摆动,每侧摆20次。

5.桥式支撑。仰卧床上,两脚靠近臀部,两臂自然放于体侧,以肩部和两脚为支点,臀部尽量抬高,身体呈桥形,停5~10秒钟后落下,连续做10~20次。

6.轻拍腰腹。站在地上,两脚同肩宽,一手在前,轻轻拍小腹部,一手在后,轻轻拍腰部。这样能改善肾脏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每天拍2次,每次拍40下。

运动想象疗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篇7

1 脑卒中患者上肢、下肢的康复治疗

Hamel等[2]认为个体中枢神经系统已储存进行运动的运动计划或“流程图”,在实际活动的“运动想象”时若所涉及的运动与相应的“流程图”相同,“运动想象”过程即有可能将“流程图”强化和完善,因此在康复治疗中应用想象来“运动”肢体是有益处的。

运动想象疗法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治疗的报道较多,如麦国钊等[3]对4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运动想象疗法治疗,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及STEF评分均显著提高,运动想象疗法能显著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iccio等[4]将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3周,治疗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3周,结果显示治疗组的肌力指数和手臂功能测试较对照组显著提高。朱士文等[5]也观察到:脑损伤偏瘫患者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4周,采用上肢功能检测(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患侧上肢功能显著改善。也有报道表明运动想像疗法有利于患侧上肢手功能相应区域大脑皮层的激活[6]。王刚等[7]观察到Brunnstrom分级为Ⅳ~Ⅴ级的脑卒中患者,经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方法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显著改善。

运动想象疗法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治疗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Malouin等[8]研究发现,正常康复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的承重能力。刘桂荣[9]观察到运用运动想象和被动运动相结合的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能有效促进患侧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谢琳等[10]选取病程<6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运动想象训练,发现患者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和5m最快折返速度均增加,有效提高了偏瘫侧下肢的运动功能。也有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接受基础药物、常规康复联合运动想像疗法、偏瘫体操治疗20天,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有明显好转[11]。闫彦宁等[12]选择20例病情稳定且病程>6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治疗,结果表明患者的10m最快步行速度和跨步长提高,提示该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提高步行能力。雷艳等[13]对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采用手法足背屈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6周,结果表明其能促进患者患侧下肢的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2 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的康复治疗

上肢瘫痪作为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其功能恢复情况将直接影响到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自理程度。青岛大学医学院康复科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运动想像疗法对脑卒中上肢瘫痪患者进行ADL功能训练,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功能和ADL进行评定,结果显示患者的ADL明显改善[14]。

3 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不仅影响患者进食,导致患者机体营养代谢失衡,还能导致患者因进食不当而引发吸入性肺炎,危及患者生命。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基础训练、摄食训练进行吞咽功能康复锻炼,同时应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治疗6周,其吞咽功能明显改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降低,还能使患者尽早摆脱鼻饲,有利于康复[15]。也有研究发现,对40名脑卒中患者给予降颅压、稳定血压及改善脑循环等药物对症处理,同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及电针刺激,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及运动想象疗法治疗,结果显示治疗14天及21天后,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明显,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降低[16]。

4 心脏病患者的康复治疗

运动想象疗法能减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对运动的恐惧,可以提示患者重视和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和健康知识水平,从而有效防止和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17]。

5 小结

运动想像疗法在康复治疗中的运用越来越多,虽然运动想像疗法对患者的康复有益处,但目前还未有单纯利用运动想象疗法对患者进行康复的试验研究,运动想像疗法仅作为一种辅助方法,需要与常规康复训练相结合进行治疗[18]。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的优点在于其占用场地少,简便易操作,患者安全无痛苦,容易为患者及家属接受,但在患者适应症的选择、指导人员的言语规范、有效性的证据方面仍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考证。

摘要:运动想象疗法常与运动疗法联合应用于康复治疗,本文将介绍运动想象疗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运动疗法效果观察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5~12月我院住院冠心病患者78例, 均符合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和命名标准[1]。所有患者均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等结果。

1.2 方法

给予药物治疗, 如营养心肌、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聚集等, 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疗法。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病情、心功能和血压控制等情况, 可任意选择以下1~2项运动项目: (1) 散步:自由步行, 步行速度控制在60~70m/min, 每次20~30min, 每天1次; (2) 快走—步行:快走30s, 然后步行60s, 以快走、步行相结合的方式重复进行, 快走速度控制在80~90m/min, 步行速度60~70m/min, 每次运动20~30min, 每天1次; (3) 慢跑:速度100m/min, 每次运动10~20min, 每天1次; (4) 太极拳:每次15min, 每天1次。运动强度以不感到劳累为度, 循序渐进, 从小的运动量开始, 依据靶心率 (靶心率=170/min或180/min-年龄) 控制运动强度。每周运动频率控制在3~4次为宜, 每次运动持续40~60min, 包括10~15min的热身运动、20~30min有氧运动、10min冷静期及5~10min放松期。

1.3 观察指标

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 行体格检查和常规生化检查, 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采用SF-36简明量表评估生活质量, 即躯体性功能、社会性功能、活力/精力、综合健康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运动治疗后, 患者的活力/精力、综合健康情况评分高于运动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运动治疗前比较, *P<0.05

3讨论

目前冠心病已经成为一种对人类健康及生命产生严重威胁的慢性疾病。2007年WHO发布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评价和处理指南》中认为:无论男性或女性, 中年人或老年人, 是否进行体力运动与心血管病发生危险因素及病死率均互为关联, 不充足的体力运动与大约1/3的冠心病病死率有关[2]。

在冠心病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 由医师给予运动处方, 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定期随访。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运动治疗量的大小及运动持续的时间, 用来实现个体化的运动治疗方案。给予患者运动疗法后, 患者的氧气运输能力得到提高, 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和改善心肌缺血, 对于减轻和克服因长期卧床而导致的情绪低落、焦虑、抑郁大有裨益, 从而避免因非心源性循环功能减退导致其活动能力下降等。

综上所述, 运动疗法可以增强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力, 改善心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建议中老年人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虽然运动疗法为冠心病患者防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仍然不能替代饮食控制、药物及手术等治疗措施。同时冠心病的运动疗法有其适应证、禁忌证, 因此最好根据医师的运动处方来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J].中华内科杂志, 1981, 20 (4) :254-255.

颈椎病的手法治疗及运动疗法 篇9

关键词:颈椎病,康复,手法治疗,运动疗法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 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 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 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 创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 其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 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及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 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 刺激或压迫了临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的交感神经等组织, 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 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 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轻者头、颈、肩、臂疼痛麻木, 重者可发生突然眩晕摔倒, 甚至肢体瘫痪, 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笔者采用手法和运动保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颈椎病患者83例, 男68例, 女15例, 年龄38岁~65岁, 病程2个月~6年。其中神经根型57例, 脊髓型4例, 椎动脉型7例, 其余为混合型。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治疗

(1) 患者正坐, 术者用滚法放松颈肩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 (2) 拿捏:沿督脉之风府、亚门至大椎穴反复揉按, 然后沿两侧膀胱经用滚法揉按天柱、大枢穴及小肠经之肩中腧、肩外腧、天宗等穴位的分布区, 手法要求做到因人而异, 轻而不浮, 均匀有度[1]。 (3) 痛点:找到颈部压痛点, 反复施以按揉法。 (4) 拔伸颈椎:患者仰位, 头略前倾20°~30°, 术者一手托颌部, 一手夹枕部, 拔伸颈部力量以患者能承受为宜, 并在牵引下配合头部小范围的左右旋转、屈曲。 (5) 放松:经手法牵引后宜平卧片刻, 急性期起床须戴颈托, 限制颈椎活动。

1.2.2 运动疗法

每日2次, 持之以恒。急性期伴疼痛活动受限时不宜锻炼。

1.2.2. 1 体操

(1) 基本姿势:每次做各项训练动作前, 先自然站立, 双目平视, 双脚略分开, 与肩同宽, 双手自然下垂, 全身放松。 (2) 双掌擦颈:示指交叉贴于后颈部, 左右来回摩擦50次。 (3) 左顾右盼:双手叉腰, 头轮流向左、右旋转, 动作要缓慢, 幅度要大, 每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 停顿3 min~5 min, 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受到充分的牵拉, 并增强肌肉的力量, 左右各旋转8~20次。 (4) 健侧牵伸:头颈向健侧缓慢侧屈, 直到旋侧耳朵及肩部相触, 注意不要耸肩, 持续5 s左右, 然后恢复到原来体位, 重复10次。 (5) 夹背伸颈:双手体后相交叉, 双臂用力向后, 尽量使两侧肩胛骨靠拢;同时挺胸, 头稍低, 下颌内收, 后颈项上拔, 保持5 s左右, 然后还原。要求做到肩胛部酸胀, 颈项部感到舒服, 重复10次。 (6) 双手托天:双手上举过头, 掌心向上, 仰视手背5 s。 (7) 抗阻后伸:双手交叉置于头后部 (枕后部) , 头颈用力向后伸, 而双手用力阻止其后伸, 呈相对抗相持状态, 持续5 s~10 s, 要求做到颈项部感到发热、酸胀, 然后还原, 重复10次。 (8) 旋肩舒颈:双手置两侧肩部, 掌心向下, 两臂先由后向前旋转50次, 再由前向后旋转50次。

1.2.2. 2 游泳

蛙泳练习, 每次30 min~40 min, 1次/d, 20 d为1个疗程, 治疗2~4个疗程, 每个疗程之间休息7 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疼痛和麻木症状基本消失, 功能活动和肌肉恢复正常, 能恢复原来的工作;有效:症状减轻, 疼痛和麻木部分缓解, 能参加工作;无效:症状无缓解。

2 结果

本组83例患者显效63例, 有效16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5%。

3 讨论

本病属中医学“痹症”范畴。颈椎位于头部、胸部和上肢之间, 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灵活性最大、活动效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 由于承受各种负荷、劳损、甚至创伤, 因此极易发生退变。30岁之后, 颈椎间盘开始逐渐退化, 含水量减少, 并伴随年龄增长而更为明显, 且诱发或促使颈椎其他部位组织退变, 导致颈椎周围韧带、关节囊松弛, 颈韧带的内外平衡失调;颈椎椎骨增生, 颈部周围软组织劳损、痉挛、炎症、水肿乃至变性、粘连等, 对颈部的神经根、血管、脊髓、神经等造成刺激或压迫, 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候群。依据病变部位、受压迫组织的不同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 交感神经型、混合型。运用手法推拿疗法, 能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 扩大椎间隙, 恢复颈椎活动度, 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从而缓解症状。需注意脊髓型脊椎病禁止重力按摩和复位。

3.1 运动疗法的作用

通过颈部各方向的放松性运动, 温泉水中的自主运动, 微量元素对肌群的渗透、舒缓、按摩作用, 可以活跃颈椎区域血液循环, 消除瘀血水肿, 同时牵伸颈部韧带, 放松痉挛肌肉, 从而减轻症状。

3.2 做颈椎体操可通过对抗练习, 锻炼颈部肌肉, 增强其

对疲劳的耐受性, 通过颈背部肌肉锻炼, 增强其力量, 以保持颈椎的稳定性。通过颈部功能锻炼, 可恢复及增进颈椎的活动度, 防止颈椎关节僵硬, 并可改善颈部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的消散, 解除肌肉痉挛以减轻疼痛, 防止肌肉萎缩, 防止颈椎退行性病变。通过对83例患者的治疗和观察, 手法治疗结合运动疗法对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显著, 远期效果较巩固, 长期坚持医疗体操锻炼是防止复发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运动想象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运动想象,脑卒中,康复

1 运动想象的定义

运动想象是指在内心反复地模拟、排练运动活动, 而不伴有明显的身体运动。即在暗示语的指导下, 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 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其没有任何运动输出, 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 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功能的目的, 其与身体锻炼相结合可促进运动学习, 改善活动能力。

2 运动想象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运动想象疗法具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 但由于脑损伤后运动想象能力也可能受损, 因此在进行运动想象疗法前一般应先对患者的运动想象能力进行评定。有学者提出治疗时应排除明显的智力障碍、感觉性失语及不能进行运动想象的患者, 也应除外混乱运动想象者, 并尝试排除依从性较差者等。

2.1 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李桥军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运动想象组和一般治疗组, 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其中运动想象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前进行“运动想象”, 想象的内容集中于改善某种功能 (如肩内收、外展、外旋, 肘屈伸等) 。结果发现, 通过常规康复结合治疗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上肢FMA、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尹明慧等将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同时实施运动想象, 实验前后分别采用Fug-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和步态分析相关指标进行评定。结果发现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运动想象后治疗组下肢、膝、踝FMA评分优于对照组, 步频与步速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

柯金河等选择了病情稳定且病程>6个月的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4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A、B2组进行两阶段交叉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功能锻炼, 其中A组于常规功能锻炼前在安静的房间内进行想象行走训练:10~15min/次, 1次/d, 5d/周。先由训练护士讲解并示范想象行走, 要求患者认真观察并明确是肢体哪一部分“活动”, 应该做什么样的运动, 再让患者把有关动作想象一遍, 然后听想象行走锻炼指导语录音进行想象练习。结果发现常规功能锻炼结合应用想象行走训练可以改善脑血管意外慢性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2.2 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

沈梅等研究了28例病情稳定且病程>3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运动想象和头针治疗对其步态恢复的影响。将其分为综合治疗组、头针组和运动想象组。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综合治疗组行头部针刺后留针, 在进行运动想象及步态训练时进行间歇运针;头针组行头针治疗, 拔针后进行步态训练;运动想象组在步态训练前进行运动想象训练。结果表明在常规康复训练中联合应用运动想象和头针治疗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恢复, 提高步行能力。

2.3 在脊髓病变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苏善英等将60例患者分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实验组除进行常规护理外, 留置尿管后, 实行想象排尿训练, 开始时由护士指导, 直到患者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后由自己训练。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方法。30d后统计2组能自主排尿的例数及发生泌尿道感染率。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能自主排尿的例数多于对照组, 泌尿系感染也有所下降。

章岩等将40例T8-L2脊髓损伤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运动想象组各20例, 2组均采用功能电刺激、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治疗, 运动想象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于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前听轻音乐。治疗后采用脊髓独立性评定Fusl-Meyer评定法、10m步行速度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发现运动想象、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功能电刺激综合疗法能有效提高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3 小结

综上所述, 运动想象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脊髓病变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运动想象疗法在临床患者中的应用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鉴于运动想象疗法不需要特殊设备、特殊场地, 其具有疗效确切、简单易学的优点, 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 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桥军.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34) :220~221.

[2]尹明慧, 李波, 孟长军, 等.足部运动想像改善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15 (7) :660~661.

[3]柯金河, 杨冰霞.想象行走训练对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19) :8~10.

[4]沈梅, 车世钦.运动想象结合头针治疗在偏瘫患者步态训练中的作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 32 (16) :51~53

骨质疏松症的运动疗法 篇11

适当的运动对骨骼系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一定的应力刺激所产生的生物电能帮助钙离子沉积于骨骼,防止骨质脱钙,促进骨的代谢。同时,还可牵伸肌肉、韧带及关节囊,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运动还可改善病人的情绪,增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的功能,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

本病的运动治疗原则是:因人而异,量力而行,持之以恒,自我监测。本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及绝经期后的妇女,此期病人常伴全身退行性变化,表现为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减退。若此时承受某种额外的负担时,极易造成机体内环境的失衡。因此,超负荷或不合适的运动对病人很为不利。这就要求病人选择适当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量。随着病情的变化及年龄的增加,及时调整活动的强度和时间。对于有其他合并症的病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锻炼,避免发生意外事故。一般情况较好的病人,可选择一些自己有兴趣的运动项目,这样较易做到持之以恒,并不断取得锻炼效果。在锻炼的过程中,病人应学会自我监测,项目包括呼吸、脉搏、血压、休息、睡眠、情绪、疼痛、疲劳、大小便等等。进行自我监测时,应对上述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不可仅以某项指标的好坏作出片面的结论,必要时应征询医生的意见。

适合本病的运动项目很多,如散步、变速跑、慢跑、游泳、太极拳、气功、五禽戏、体操等。因篇幅所限。这里简单介绍一种安全、轻松,不受年龄、性别、时间、空间及其他条件限制的运动——行步。行步又称快步走,是行走的一种特殊形式。行步通过有节奏的、持续的呼吸运动,可使人体获得更多的氧气并加以充分地运用。同时,对全身负重关节的持续刺激,较适合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预防。通常,锻炼地点可在公园、树林、公路旁或体育场进行,一般以早晨锻炼为宜。每次快速步行10~30分钟,也可根据各自的条件和习惯缩短或延长时间。病情较重或体弱者,行步时间及路程应酌情减少。风雪雨天或酷热天气可在室内小范围进行,以保证锻炼之连续性。锻炼过程中,病人还应根据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运动量由小而大,循序渐进。一般衡量活动量是否适合,常以脉搏数作为标准,行步活动后5~10分钟,脉搏数恢复正常为适当。如超过每分钟120次就应减量。不到5分钟就恢复原来水平的,可适当加量。活动前应作准备活动,如摆手、踢腿等。活动时呼吸自然,情绪应轻松愉快。活动后应作放松动作,待恢复正常状态后结束。

运动疗法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我科近2年的门诊患者, 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3例, 女性37例;年龄最小的17岁, 年龄最大的82岁;病程最短的1d, 病程最长的7d。无外伤史, 多急性发病, 主要症状都是在晨起后突觉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 可向上肢或肩背部放射, 活动时患侧疼痛加剧, 甚则颈部向患侧活动不能。

1.2 治疗方法

取患侧的后溪穴, 采用28号1寸的不锈钢针灸针, 常规消毒后, 针尖向手腕部透刺, 采用快速捻转针柄, 同时请患者主动活动颈部, 在患者边活动颈部时边快速捻转针柄, 5~10min后出针, 统计治疗效果。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所选病例均为门诊患者, 均在治疗一次后统计疗效, 故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如下标准。

(1) 显效:颈项部疼痛、压痛消失, 颈部活动。

(2) 正常:有效:颈项部疼痛、压痛减轻, 颈部活动幅度增大;

(3) 无效:颈项部疼痛及活动度等均无改善。

2.2 结果

60例患者中, 显效38例, 有效19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达95%, 其中显效率为63.3%。

3 典型病例

顾某某, 男, 50岁, 于2008年8月7日就诊 (主诉颈部疼痛2d) 患者诉昨晨起即觉左侧颈项部牵扯疼痛, 头部活动不能, 自药店买膏药贴后未见好转, 故来我院就医。诊断为落枕, 给予取患侧的后溪穴, 采用28号1寸的不锈钢针灸针, 常规消毒后, 针尖向手腕部透刺, 采用快速捻转针柄, 同时请患者主动活动颈部, 在患者边活动颈部时边快速捻转针柄, 10min后出针。患者诉疼痛消失, 颈部活动正常。

4 讨论

本病多由睡眠时姿势不当, 引起颈部气血不和, 筋脉拘急所致;也可由颈部扭伤、外伤或受凉后风寒之邪侵袭颈背, 导致局部经气不调而致。现代医学认为, 颈部肌肉长时间过分牵拉是发生痉挛主要原因, 也可见于颈椎小关节滑脱嵌顿、半脱位或肌肉、筋膜炎症。本病多起病急, 轻者3~5d可以自愈, 重者可延至数周不愈。本病属实证者多, 根据“实则泻之”的针刺原则, 采用快速捻转针柄的方法即采用了捻转补泻法中的泻法。《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 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上腕, 出踝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 出肘内侧两筋之间, 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 绕肩胛, 交肩上, 入缺盆, 络心, 循咽, 下膈, 抵胃, 属小肠;其支者, 以缺盆循颈上颊, 至目脱眦, 却入耳中;其支者, 别颊, 上 (出页) , 抵鼻, 至目内眦, 斜络于颧。”手太阳小肠经脉的循行, 起于小指末端, 沿手外侧的后缘向肩部循行, 针尖逆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即刺向小指末端为泻法, 即同时又采用了迎随补泻法中的泻法。后溪穴的定位是微握拳, 第5指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 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其局部解剖位置是在小指尺侧, 第5掌骨小头后方, 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 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主治: (1) 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 (2) 耳聋, 目赤。 (3) 癫狂痫。 (4) 疟疾。后溪出于《灵枢·本输》, 属手太阳小肠经, 同时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于督脉。《针灸大全》记载后溪主治“颈项强痛”同时颈部又为督脉循行的部位, 所以后溪可以治疗落枕。运动疗法常有以下几点作用: (1) 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2) 增强心肺功能; (3) 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形态和功能; (4) 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落枕时采用运动疗法可以缓解肌肉的痉挛, 改善颈部肌肉的平衡协调能力, 促进血液的循环, 增加痉挛肌肉的血供。针灸与运动疗法的结合是伴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同步进行的, 有着广阔的前景[2]针刺后溪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正是符合这样的思路, 选穴少、疗效好, 患者痛苦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上一篇:洞口设计下一篇: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