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依从性

2024-07-24

运动疗法依从性(共6篇)

运动疗法依从性 篇1

运动疗法是帮助患者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方法,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功能状态上有着积极作用。但因运动疗法需要患者长期坚持,非常考验患者的意志力,故无法在大部分患者身上看到显著成效,致使运动疗法依从性严重下降,从而耽误了患肢最佳恢复时间[1]。鉴于此,我院康复医学科积极采取医护治一体化模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运动支持,旨在提高运动疗法依从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康复医学科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接诊康复治疗的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女11例,男21例,年龄25~65岁,平均(50.44±4.24)岁。观察组女9例,男23例,年龄22~69岁,平均(49.85±5.31)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结合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护理和康复运动计划表;每周安排1 d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

1.2.2 观察组

(1)成立医护治一体化专项小组:主任、护士长、医疗组长和康复治疗负责人等为一体化执行组长,另由医师、康复护士和康复治疗师担任医护治一体化成员,负责该模式的实施。(2)实施内容:包括健康知识宣教、运动疗法计划制定、运动疗法技术交流、运动疗法评定、疑难危重患者讨论、出院随访。健康知识宣教:该项工作主要由康复护士实施,通过集体学习、一对一宣教、观看视频等方式,加强患者对运动疗法的认识,并认识到运动对患肢功能恢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运动疗法计划制定:由医师、康复护士和康复治疗师共同负责,在患者转入科室后,对其患肢功能进行评估,在计划制定期间,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让他们参与到计划制定中来,并与患者商量计划的实施进度,以提高患者应对积极性;运动疗法技术交流:由医师、康复护士和康复治疗师共同负责,根据完成的运动疗法方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讨论,确定早期、中期、后期锻炼进度以及各阶段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运动疗法评定:同样需要医师、康复护士和康复治疗师共同负责,每周定期对患者的运动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讨论方案的调整。

1.3 评价指标

基于阶段变化模式理论,采用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分布5选项法对患者运动疗法依从性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运动疗法依从性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医护治一体化工作模式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一个系统的、连续的、有计划的、专业的指导,从而促使患者能够坚持锻炼。我院为提高康复科患者运动疗法依从性,引入医护治一体化工作模式,在医师、护士和康复治疗师的共同合作下,不断提高患者对运动疗法的认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定期评估运动效果,修订运动方案,针对不同阶段加强相关技术交流,并在出院后坚持跟踪随访[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运动疗法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康复医学科运动疗法实施中,引入医护治一体化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更利于患者康复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医学科实施医护治一体化模式对提高患者运动疗法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康复医学科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给予医护治一体化模式下的运动疗法,对两组依从性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医护治一体化模式,可提高患者运动疗法依从性。

关键词:医护治一体化,康复医学,运动疗法依从性

参考文献

[1]代莉莉“.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3,17(6):1063-1065.

[2]张小艳,吴姁怿,杜春萍.医护治一体化模式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5,13(10):25-29.

运动疗法依从性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河南省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咨询中心门诊就诊患者抑郁症状筛查后, 应用DSM-Ⅳ-TR轴Ⅰ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抑郁障碍问卷SCID-Ⅰ/P, 找出符合DSM-Ⅳ轻度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3]。纳入标准:病程>2周;具有2~4个抑郁症状, 包括有抑郁心境或兴趣/愉快感丧失, 但未达到重度抑郁诊断标准。排除标准:重大躯体疾病;智能障碍者;人格障碍者;双相障碍者;心境恶劣障碍者。

将64例轻度抑郁障碍患者分为两组:认知行为治疗组 (32例) 和帕罗西汀治疗组 (32例) 。分组方法:初高中学生40例 (女24例, 男16例) , 按1∶1比例 (女12例, 男8例) 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和帕罗西汀治疗组;门诊24例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认知行为治疗组32例中, 男15例, 女17例;年龄16~39 (22.6±8.4) 岁;病程0.5~4 (2.7±1.6) 个月;HAMD总分为 (16.1±3.0) 分。帕罗西汀治疗组32例中, 男16例, 女16例;年龄16~48 (25.3±10.4) 岁;病程0.5~7 (2.9±1.0) 个月;HAMD总分为 (15.778±2.5) 分。经检验, 两组基线具可比性, 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帕罗西汀治疗组:帕罗西汀20mg早餐顿服, 治疗6周后停药。认知行为治疗组:按照研究者自己制定的轻度抑郁障碍认知行为治疗操作手册接受认知行为治疗, 每人接受治疗6次, 平均每周一次, 每次持续时间约为1.5h。

1.3 疗效及依从性评定

以24项HAMD量表评定治疗6周末的疗效。减分率≥75%为痊愈, 50%~74%为显效, 35%~49%为有效。并以HAMD 24项评分≤8分也为痊愈计算, 于治疗前、治疗后2、4、6周末进行依从性评定。治疗依从性以按医嘱服药的时间及按约定时间进行心理治疗次数来评定依从性:按日按量服药或每周按时接受认知治疗达到75%~100%为完全依从;不定期服药或间断服药或曾有中断一周以上但之后又坚持认知治疗达25%~75%为部分依从;中途停药或中断治疗低于25%为不依从。

1.4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主要统计方法为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 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在治疗2、4、6周HAMD减分值比较

两组治疗第2周末, 总体上在HAMD总分的减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6周时与基线比较, 两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基线比较, *P<0.05。

2.2 两组疗效分析

治疗后6周时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药物治疗组痊愈率为20.7%, 显效率为48.3%, 认知行为治疗组痊愈率为6.7%, 显效率为40.0%。见表2。

注:与基线比较, **P>0.05。

2.3 两组治疗依从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第2周时两组间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认知行为治疗组依从性好于药物组;治疗后4、6周时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基线比较, *P<0.05, **P>0.05。

3 讨论

3.1 药物及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障碍的脑机制

国外一项研究对13例男性抑郁症患者在接受6周的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扫描, 结果发现前额叶皮质活动增加, 位于颞叶中部的海马及扣带回背侧活动减少[4]。另外, 对17例未经治疗的单向抑郁症患者在接受认知行为治疗之前和之后扫描, 结果表明:进行了认知行为治疗的患者大脑活动的代谢改变显著, 海马和扣带回背侧活动增加, 大脑皮质活动减少。Helen Mayberg教授认为:人们能通过不同途径影响抑郁环路, 抗抑郁药物通过作用于特殊靶位改变大脑的化学平衡, 认知行为治疗也能通过调节相同区域特殊位点的功能来改变大脑活动[5]。

3.2 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及依从性

由美国13个研究机构和社区诊所组成的青少年抑郁症研究组进行了一项为期12周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结果显示患者对12周认知行为治疗的反应率为43.2%。本研究中治疗6周后认知行为治疗组的痊愈率为6.67%, 显效率为40%, 有效率为16.7%, 总有效率63.34%。

轻度抑郁患者尽管存在社会功能损害, 但大多数人能够勉强坚持一定的工作和学习, 认知行为治疗的时间、次数、疗程及其治疗效果问题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这就要求因人而异符合个性化的治疗模式。本研究在治疗初期的2周药物组和认知行为治疗组在依从性上差异显著, 但后来的4~6周治疗后, 患者依从性没有明显差异, 这表明在治疗开始的2周, 药物副反应是最主要的问题, 在后来治疗的4周里, 由于对药物的适应性以及认知行为治疗各方面产生的不依从, 使得两组依从性上没有明显差异。治疗第4周时一人因治疗时间问题退出, 治疗6周时一人失访, 这表明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 有许多非特定的因素对治疗结果产生潜在的影响, 比如医患沟通技巧, 社会支持和医生素质是比较明显的因素。为了提高疗效和依从性, 还要求在认知行为治疗基础上, 发展更为有效的治疗模式。

摘要:目的 比较单独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和帕罗西汀对轻度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依从性的差异。方法 将64例轻度抑郁障碍患者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 治疗6周。利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6周评定减分值及6周后疗效, 并评定各期依从性。结果 ①治疗第6周末两组HAMD减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3, P=0) ;②帕罗汀治疗组和认知行为治疗组在第6周末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316.5, P=0.06) ;③治疗初期2周时药物治疗组和认知行为治疗组在依从性上差异显著 (u=385.5, P<0.05) , 46周治疗后, 患者依从性没有显著差异 (u=424.5和348.0, P>0.05) 。结论 单独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疗效相当, 且患者依从性好。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抑郁障碍,帕罗西汀

参考文献

[1]Lyness JM, Heo M, Datto CJ, et al.Outcomes of minor and subsyndromal de-pression among elderly patients in primary care settings[J].Ann Intern Med, 2006, 144 (7) :496-504.

[2]黄晓琦.青少年抑郁认知治疗对照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系, 2005:3-86.

[3]Shu L.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and depression status inventory[J].WangXD, Wang XL, Ma H, et al.Rating scales for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mentalhealth, 1999:194-196.

[4]Kimberly Goldapple, Zindel Segal, Carol Garson, et al.Modulation of cortical-limbic pathways in major depression:treatment-specific effe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4, 61 (1) :34-41.

运动疗法依从性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儿科门急诊就诊的哮喘儿童112例,根据就诊病历号,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6例。入选病例符合下述纳入标准: ( 1) 符合儿童哮喘诊断标准[5]; ( 2) 病程1年以上,哮喘非急性发作期严重程度分级 Ⅱ级或以上; ( 3) 符合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条件,并愿意接受吸入治疗; ( 4) 监护人能正确回答问题,能独立或通过调查员帮助完成问卷; ( 5) 所有参加者均知情同意,自愿配合。排除标准: ( 1) 有语言及沟通障碍; ( 2) 患儿伴有其他严重疾病。( 3) 患儿及家长对治疗不配合或家长不愿参加。

所有参与研究的医护人员均接受专业培训,正确掌握呼吸道吸入疗法强化护理干预的相关知识,熟悉操作流程,具备相关技能。

1.2研究方法

1.2.1干预方法

两组患儿全部纳入呼吸专科管理,均常规接受呼吸专科门急诊护理教育干预处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为期1年的呼吸道吸入疗法强化护理干预。具体包括: ( 1) 教育干预: 通过讲座、宣教资料、 诊间教育等方式对患儿及照顾者进行哮喘吸入治疗相关知识教育,每2 ~ 4周1次; ( 2) 行为干预: 通过诊间护理、家访、联谊会等形式,针对患儿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训练及指导,包括强化吸入技术,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避免哮喘激发因素等; ( 3) 心理干预: 通过“护士对你讲”活动,倾听哮喘儿童及照顾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需求,在我科儿童心理咨询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1.2.2观察指标

1. 2. 2. 1吸入治疗依从性每两周1次电话或门诊随访,详细记录遵医药物吸入情况、遵医随访复查次数、吸入方法正确性、避免哮喘诱发因素等情况,标准见表1。对不能按医嘱坚持或放弃吸入药物治疗、不能做到定期复诊的患儿及家庭调查其原因。

1. 2. 2. 2生活质量及医疗费用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急诊发病人次、住院人次、缺课人次及哮喘相关治疗费用支出( 指除去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费用的额外医疗支出) 。

1. 2.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 0软件包进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 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一般情况

研究实施过程中,干预组退出4例,脱落率为7. 1% ,对照组退出6例,脱落率10. 7% ,两组脱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3. 50,P > 0. 05 ) 。实际完成102例( 干预组52例,对照组50例) 。干预组年龄5 ~ 10岁,平均( 6. 36 ± 2. 05) 岁,患哮喘( 2. 04 ± 1. 13) 年; 对照组年龄4 ~ 11岁,平均( 6. 05 ± 3. 63) 岁,患哮喘 ( 1. 98 ± 1. 05) 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照顾者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2两组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调查结果

( 1) 医嘱遵从性: 干预组78. 8% 的患儿基本做到完全遵从医嘱,优于对照组的44% ; ( 2) 随访情况: 干预组84. 6% 的患儿做到定期准时随访,优于对照组的54% ; ( 3) 吸入方法: 干预组86. 5% 的患儿保证吸入成功率90% 以上,优于对照组的56% 。( 4) 避免哮喘诱发因素: 干预组61. 5% 的患儿做到严格控制,优于对照组的34% 。详见表2。

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包括担心激素不良反应( 24例,61. 5% ) 、认为病重或发作时才需要使用( 19例,48. 7% ) 、病情好转自行停药 ( 18例,46. 2% ) 、患儿不配合( 14例,35. 9% ) 、认为药物效果不显著 ( 11例,28. 2% ) 、各种原因 遗忘 ( 8例,20. 5% ) 、频繁更换 照顾者 ( 6例,15. 4% ) 、家庭经济困难( 5例,12. 8% ) 、医生指导不到位或不指导( 4例,10. 3% ) 、家长不接受哮喘诊断( 1例, 2. 6 % ) 等。

2.3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调查结果

两组患儿因病急诊、住院、缺课人数以及额外医疗费用支出情况比较见表3。

注: 表中数据单位除标注者外均为例

3讨论

3.1哮喘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调查的意义

支气管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哮喘发作的基本病理改变,这种炎症可导致反复发作的咳嗽、喘息、 胸闷和呼吸困难。吸入激素以较强的局部抗炎作用阻断气道炎症发生,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大量医疗实践证明,哮喘患儿长期吸入预防性治疗药物的依从性通常小于50%[6],这成为儿童哮喘控制不佳的最主要原因。不规范治疗的哮喘患儿则需要更多的急诊治疗、口服或静脉应用皮质类固醇或住院治疗,既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同时又成为哮喘家庭和社会的一个沉重经济负担。综上所述,分析影响哮喘患儿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干预措施来提高患儿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

3.2影响哮喘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原因分析

影响哮喘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依从性差的原因又是复杂且相互影响的。本次研究表明,家长对哮喘基本知识和药物知识了解不足是导致哮喘吸入治疗方案依从性差的最主要原因。同时本研究发现,病程时间长的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较病程短的患儿好,分析原因,与患儿病程长,家长对疾病和药物知识认知准确度高,一旦体会到吸入治疗的好处,更易坚持有关,而病程短的患儿家长更易在孩子病情好转后擅自停药或仅在哮喘严重发作时才坚持用药。研究发现,家长认为药物吸入效果不显著者,与缺乏规范的吸入技术指导、患儿吸入方法不正确有关。 患儿不配合治疗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通常在哮喘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障碍问题往往不被重视[7]。所以在提高哮喘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措施中,首先要对参与哮喘管理的哮喘患儿和家长进行教育与培训,只有严格按照GINA方案的要求指导和教育患儿及家长,使其身心得到双重治疗,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吸入治疗的依从性。

3.3强化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哮喘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本研究表明,经加强教育、吸入技术指导和对哮喘儿童及家庭的心理干预后,干预组较对照组哮喘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要提高和改善患儿治疗的依从性需要对降低依从性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和顺从性,主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比如用通俗易懂且形象的语言讲解哮喘常识,如哮喘病的性质、简单的发病机制、 主要的缓解和控制方法、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后果等,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吸入疗法对缓解哮喘症状和控制哮喘发作的意义[8]。同时为哮喘患儿及家长提供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做到广谱教育和个体化教育相结合,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加强其对吸入治疗的认识,改变不良的态度和行为。提高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必须延伸到医院外,贯穿于终身教育过程中。开办哮喘之家、开设专科门诊、加强专科护士培养、建立社区儿童哮喘防治家庭医学模式是普及哮喘基础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是儿童一种常见、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是防治哮喘的重要手段,护士通过教育、心理、行为强化干预方式,可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达到哮喘长期缓解、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最终目标。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吸入疗法强化护理干预对哮喘儿童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2例哮喘患儿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6例,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为期1年的呼吸道吸入疗法强化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教育、心理、行为综合干预方式,可增加哮喘患儿及其家长对吸入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达到哮喘长期缓解、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最终目标。

孕妇孕期运动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8月确诊为宫内妊娠的妇女1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2~38岁, 平均 (27.6±3.2) 岁;孕周16~20周, 平均 (17.3±3.1) 周;所有孕妇均在我院定期进行孕期检查和最终分娩。排除孕期存在高危因素、主观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妇女。

1.2 方法

所有孕期妇女均建立起孕期运动档案, 实施运动知识调查, 孕期培训教育, 开设孕期运动课堂、督促随访等。

1.2.1 运动档案记录孕妇基本情况、定期产检情况、参加培训情况、孕期运动情况、身体不适等主诉情况、运动效果等。

1.2.2 孕妇建立运动档案当日, 以我院自拟的运动知识调研表进行调研, 内容包括孕期运动的作用、针对性、可选择的运动方式和适合于孕妇个体情况的运动方式、运动禁忌、运动注意事项、合理运动时间等, 调研问卷的设置旨在了解孕妇对孕期运动知识的知晓情况, 以便于针对性的对不同孕妇制定不同的运动培训计划和督促随访方案。

1.2.3 于孕20周、24周和28周孕妇产检后, 进行统一的孕期运动培训, 强调孕期运动的重要性、对分娩和母婴健康的意义、不同孕周运动的特点和重点、运动方式的选择、运动量和运动时间的控制等。同时通过与孕妇的有效沟通, 结合孕妇的工作特点、个性特征、体能情况等制定适合于不同孕妇的运动计划, 并指导孕妇进行各类运动时的注意事项。

1.2.4 于院内开设孕妇运动课堂, 每堂课程时间设为40min, 分别开设下午课堂和晚间课堂, 适用于工作和不工作的孕妇。孕妇课堂设置有氧操、瑜伽、慢舞、球操等, 不同孕周的孕妇可根据个人爱好参与不同的运动课堂, 每周参加运动训练3~4次。同时嘱孕妇每日餐后散步20~30 min。做好运动档案的整理与记录。

1.2.5 督促随访。孕期阶段, 每周对受试孕妇进行电话随访, 了解孕期运动计划执行情况、存在疑问、个人感受等, 并于运动档案中做好随访记录, 同时针对于孕妇的疑问给予细致解答。孕妇每个月到院进行产检后, 根据孕妇的检查结果以及孕周进展情况等, 帮助孕妇调整后期运动计划, 以适合于孕周变化和孕妇体能。

1.3 观察指标

所有孕妇于产后总结运动档案, 进行依从性情况调查统计。孕妇孕期按照运动培训教育的内容进行散步和参与运动课堂, 完成率可达80%以上者, 认为是“依从”。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认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附表所示为受试孕妇孕期运动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统计结果。年龄、孕周、工作情况、家庭支持、运动陪同、胎儿发育情况均对孕妇运动依从性具有影响, 其中29岁及以下、27周以下、有固定工作、有家庭支持、有运动陪同、孕期胎儿发育正常的孕妇依从性较高, 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孕期运动具有重要作用[2]。首先, 可提高孕妇体能和机体抵抗力, 预防孕期疾病发生;第二, 有助于孕期饮食中的营养吸收, 并促进胎儿的营养吸收;第三, 运动有助于调整胎位, 促进顺产, 减少产道裂伤及出血, 并促进孕妇产后的体形恢复;第四, 有助于愉悦心情, 使孕妇保持良好的心态度过孕期;第五, 有助于改善孕期胃部不适、便秘、浮肿、腰背酸痛等不良状况, 减轻痛苦。

目前孕妇孕期运动教育的开展在我国各级医疗机构中开展较少, 一方面由于孕期保健的意识和知识宣传仍不普及,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医师担心运动不当造成的孕期危险, 怕引起医疗纠纷, 因而不应用于临床教育[3,4]。但实际上, 并无研究证实孕期适当的参与各类运动会增加孕妇的危险性, 笔者认为散步仅锻炼孕妇下肢, 适当指导孕妇参与各项运动有利于综合调整孕妇全身机能, 宜处多多。

本组研究对我院经运动教育和管理的孕妇进行依从性研究, 结果发现年龄、孕周、工作情况、家庭支持、运动陪同、胎儿发育情况等易影响孕妇的依从性。通过与孕妇沟通, 了解到大龄孕妇和28孕周以上的孕妇多比较担忧运动会伤及胎儿, 因而依从性下降, 这受孕妇对孕期运动的认识理念影响;有工作的运动, 相对生活比较规律, 交友圈子广泛, 知识面广、文化程度高, 因而对孕期运动的执行力和依从性更好, 而家庭待业妇女则相反;有家庭亲人大力支持和有家人陪同参与运动的孕妇, 其依从性较高, 说明家庭和社会支持对于改善孕期运动现状具有重要作用;还有, 胎儿发育正常孕妇, 多认为运动对保证胎儿发育具有作用, 依从性高, 而孕期检查中发现胎儿有不良情况, 孕妇自身会主观认为与运动过量或幅度较大等因素有关, 从此对运动失去信任, 依从性下降。

综上所述, 提高孕妇孕期运动依从性, 应从转变孕妇对孕期运动的思想意识、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广泛社会宣传等方面入手, 从而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 促进优生优育。

参考文献

[1]吴娜, 丁焱.运动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和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2, 26 (11) :3066-3068.

[2]袁彦玲, 叶汉风, 速存梅, 等.云南省育龄夫妇接受孕前保健服务的依从性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9, 5 (5) :278-280.

[3]王继卿, 杨俊.孕妇对产前检查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J].实用医技杂志, 2012, 19 (12) :1255-1256.

运动疗法依从性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中心收治的KOA患者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50~80岁,平均(65.2±2.6)岁;病程10个月~3年,平均(1.0±0.3)年;右膝48例,左膝32例,双膝20例;KellgrenLawrence分级(K-L分级)Ⅰ度12例,Ⅱ度38例,Ⅲ度43例,Ⅳ度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6)KOA诊断标准[2],并行膝关节正侧位及髌骨轴位X线平片检查确诊,排除炎性关节炎、骨结核、肿瘤、骨髓炎、严重脏器功能不全和精神病患者以及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按随机数字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西医消炎、镇痛药物及超声波物理因子疗法,如关节有积液,则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治疗期间均给予饮食、健康教育等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强度由弱到强、活动范围由小到大的原则实施运动疗法,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和有氧运动锻炼。

1.2.1 肌力训练

(1)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取仰卧位,双下肢放松,膝关节伸直,绷紧股四头肌约10s,放松5s,重复20次,每天3组;(2)直腿抬高训练:取仰卧位,双下肢放松,绷紧小腿三头肌及股四头肌,缓慢匀速抬起,坚持10s再缓慢匀速放下,重复20次,每天3组。(3)股内侧肌训练:取座位,双下肢放松,将枕头或球放在两腿之间,双膝用力夹紧,坚持10s,然后放松5s,重复20次,每天3组。(4)伸、屈膝肌群训练:分别取座位和俯卧位,双下肢放松,负重分阶段做伸、屈膝运动,达到最大伸膝关节位时持续10 s,放松5s,重复15次,每天3组,并行小弧度的渐进抗阻训练。

1.2.2 关节活动度训练

在急性期应用被动训练。取仰卧位,将患肢固定在CPM康复机上,从伸直0°、屈曲30°开始,每天增加5°~10°逐渐加大屈膝度,关节活动频率由慢到快,每次30min,每天2次,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度。屈曲达到90°后不再使用CPM康复机。

1.2.3 有氧运动锻炼

待患者后期疼痛减轻、关节功能基本恢复后,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散步、游泳、骑自行车和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锻炼,每次45min,每天1次。

1.3 效果评价

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12个月时采用国际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KSS)[3]评估膝关节功能,包括疼痛、关节活动范围、主动伸展受限、内外翻畸形、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6项内容。指标如下:无跛行5分;不需要支撑5分;无交锁或别卡感15分;无不稳定25分;无疼痛25分;无肿胀10分;爬楼梯无困难10分;下蹲无困难5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在1年内有5例患者因关节功能障碍加重而要求手术,其中包括K-L分级Ⅳ度全部4例,Ⅲ度1例。观察组有1例自觉运动疗法无效而要求手术,为K-L分级Ⅳ度患者。对照组在治疗1个月时膝关节功能评分有明显改善(P<0.05),而在治疗12个月时无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在治疗1个月和12个月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而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3 讨论

KOA发生率逐年升高,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更是高达78.5%[4],成为导致老年人残疾最主要原因。KOA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在衰老、创伤、炎症、肥胖、代谢障碍、免疫异常和遗传等诸多因素刺激下,直接或间接引起关节软骨的退变和破坏[5]。如何早期抑制或逆转这种病理改变是KOA成功治疗的关键,也是目前世界医学实验和临床医学的研究热点。

KOA主要以保守治疗(药物疗法、物理因子疗法和运动疗法)为主,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疾病已发展到晚期、关节功能障碍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常行人工关节置换术。药物疗法、物理因子疗法在短期内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及代谢产物加快排出,从而有效改善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但并不能阻止膝关节软骨退变和破坏的发生,对关节运动功能改善不明显[6]。本文对照组治疗1个月时膝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P<0.05),而在治疗12个月时无明显改善(P>0.05),证明了这一点。

以运动疗法为主的康复手段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和成熟。研究表明[7],在关节软骨退变过程中,肌肉力量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在KOA发生之前,伸肌和屈肌的肌力便已减弱,其中以股四头肌最为明显,引起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稳定性下降和关节疼痛,形成恶性循环。而运动疗法能阻断这种恶性循环,作用机制为[8]:(1)肌力训练可使KOA患者肌肉蛋白降解率明显降低,延缓和阻止肌肉萎缩;(2)肌肉活动激活了抑制疼痛的β-内啡呔系统,减轻膝关节疼痛;(3)膝关节周围肌群收缩,挤压关节软骨,维持了软骨的强度、厚度和弹性,阻止软骨因变性或退变引起的表层破裂和炎症,防止疼痛反复发作;(4)股四头肌的周期节律性运动可以促进关节滑液的循环,改善关节软骨的营养,加速损伤部位的修复。

有很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运动疗法的疗效,镇痛效果甚至不亚于药物疗法。苏晓川等[9]认为在疾病早期,即使存在明显炎症,也应采用股四头肌等长训练,而对于晚期患者,运动疗法在临床上并没有明显效果。本文中对照组K-L分级Ⅳ度4例全部在1年内手术,观察组K-L分级Ⅳ度3例中有1例自觉运动疗法无效而要求手术。我们认为运动疗法主要是KOA的早中期,对重度晚期患者我们主张行关节置换。另外,研究表明[10],运动疗法的效果会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本文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观察组治疗12个月时膝关节功能较之1个月时已有明显下降。在临床强化训练后,应告之患者及其家属继续坚持运动疗法的重要性,并定期复查。

我们在运动疗法中根据KOA患者不同的运动功能,采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在急性期减少主动活动,采用被动训练,从而防止关节粘连,促进关节软骨的再生及膝关节周围组织的修复。对于老年患者、关节积液肿胀明显和疼痛患者先予以膝关节屈伸肌肉的等长训练,加速关节滑液循环,消除肿胀,在肌力有一定的恢复后,予以等张和小弧度渐进抗阻训练,可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减轻膝关节的疼痛。而在治疗后期选择适度的有氧运动,可提高肌体有氧代谢能力,巩固关节的稳定性。各种运动疗法有机结合,从而发挥协同、互补的重要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治疗1个月和12个月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因此,我们认为运动疗法能有效促进KOA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并能长期维持。

参考文献

[1]鲍隽君,刘永刚,苏佳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2):148-150

[2] Altman R.Asch E.BIoch G,et al.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riteria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development of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reporting of osteoarthritis:classification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J].Arthritis Rheum,1986;29:1039-1049

[3]刘颖,杨少峰,陈丽霞.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与生存质量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2):1092-1094

[4]何春红,谭妃英,谢小鸣,等.广州市越秀区126例老年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病危险因素:与121例老年组的病例-对照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33):6581-6584

[5]曹铭昕.骨性关节炎的病因和防治[J].现代中医药,2008;5(4):32-36

[6]武润桃,鲁蓓孙雪峰-物理因子结合康复技术治疗骨性膝关节炎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08;30(11):1713-1 714

[7] Maly MR,Costigan PA.Olney SJ.Determ ination of self-report outcome measures in people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6;87:96-104

[8]曹曼林,李韵,白跃宏.运动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J].中国康复,2010;25(3):200-201

[9]孙晓川,郭艳幸.运动训练结合药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72例[J].光明中医,2009;24(4):663-664

运动疗法依从性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KOA患者6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45膝)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61.7±5.6岁,平均病程为10.1±0.6个月;对照组(42膝)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61.6±5.6岁,平均病程为9.3±0.6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风湿学会推荐的KOA诊断标准[5]:①近1个月多数时间有膝关节疼痛;②X线关节周围有骨赘,关节间隙减小;③关节液检查符合骨关节炎;④年龄≥50岁;⑤晨僵<30min;⑥膝关节有骨擦音。满足①+②条或①+③+⑤+⑥或①+④+⑤+⑥条者可诊断KOA。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膝骨性关节炎的瘀血阻滞型辨证标准:主症为关节刺痛,胫软膝酸;次症为活动不利,动作牵强,舌质暗红、苔薄或薄白,脉滑或弦。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标准者;②年龄40~75岁;③近1个月未使用过药物或其它治疗方法;④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2 排除标准

①排除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②膝关节结核、肿瘤、化脓、代谢性骨病、急性创伤等;③哺乳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④过敏体质及对药物过敏者;⑤心、脑血管、肝肾功能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确切评价者;⑦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本方案或接受其它治疗方法,影响疗效观察者;⑧关节间隙显著狭窄或关节间形成骨桥呈骨性强直,患肢有血管、神经损伤史者;⑨年龄<40岁或>75岁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服用塞来昔布(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20063)0.2 g,每天1次,连服4周;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浙江诚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748),每次2粒,每天3次,连服4周。

1.4.2 治疗组

(1)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治疗开始时,先将正骨舒筋酊(功能主治:活血祛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闽药制字Z06309036) 20mL均匀涂擦于患膝部,选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型号:DS-MF2B,鼎世医疗)并将一次性电极片粘贴在膝关节疼痛处,设定治疗模式为按摩+导入,选2号治疗处方(适用范围:骨性关节炎),每次治疗20min,每天2次,连续治疗1个月。(2)运动疗法:包括下肢肌力训练及关节活动度训练,具体如下:①直腿抬高(SLR)训练。仰卧、膝关节伸展位,对侧膝关节屈曲90°,直腿抬高患侧约10cm,在空中保持5s后落下,训练时在患侧踝部挂一个1.0kg左右的沙包负荷。②外展训练。侧卧,健侧在下,膝关节伸展位,行患侧髋关节外展运动至高度10cm左右,在空中保持5s然后放下,训练时在患侧踝部挂一个1.0kg左右的沙包负荷。③内收训练。坐位,膝关节屈曲60°,两大腿间放一个排球,用力夹皮球并保持5s,然后放松。④ROM训练。双手抓住栏杆或扶手等支持物,在疼痛可忍受范围内加载身体部分重量,下蹲至最大屈膝状态,保持5s,然后双手同上状态支撑下起立,伸膝至最大状态并保持5s。上述4项动作每次20遍,每天早、晚2次,医生定期对每位患者进行检查和动作指导,疗程为1个月。

1.5 观察指标

1.5.1 膝关节功能

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7]评价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其包括跛行(5分)、支撑(5分)、交锁(15分)、关节不稳定(25分)、疼痛(25分)、肿胀(10分)、爬楼梯(10分)、下蹲(5分)等方面,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

1.5.2 恢复情况

采用膝关节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8]评估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该指数是评估疼痛、僵硬和机体功能的多维的疾病特异性自我评估问卷调查量表,其包括5个疼痛、2个僵硬项目和17个涉及日常活动完成困难程度的功能项目,采用五方格评分法进行评价,分别为没有困难(0分)、轻微(1分)、中等(2分)、非常(3分)、极端(4分)。

1.5.3 疗效标准[9]

优:症状消失,功能活动正常(Lysholm评分>90分);良:症状基本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正常(81≤Lysholm评分≤90分),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中:疼痛基本消失,关节屈伸活动基本正常(71≤Lysholm评分≤80分),参加活动或工作的能力有改善;差:症状未见明显缓解(Lysholm评分≤70分)。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15.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膝关节功能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恢复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WOMAC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OMAC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WOMAC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临床疗效

治疗组优良率为76.7%,对照组优良率为46.7%;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KOA属中医学“痹证”、“痿证”范畴,《内经》中早有记载“痹证”的病因,见《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灵枢·刺节真邪》说:“虚邪之中人也,洒析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类证制裁·痹证》曰:“诸痹……气血凝涩,久而成痹。”明确指出KOA病在筋骨,病位在肝肾,肝肾亏虚、筋骨失养为发病根本,风寒湿邪为致痹外因,瘀血是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10]。近20年,中医药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治疗方法多样,如中药内服、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针灸推拿、新型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等,并根据KOA中医病机研制出了多种疗效确切的中药制剂[11]。有文献表明,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且有廉便效验的特点[12,13]。《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14]也指出:治疗KOA目的是减轻或消除疼痛,矫正畸形,改善或恢复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在采用口服药前,建议首先选择局部药物治疗。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作为一种新型中医外治法被用于治疗KOA,其机理是利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与具体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中药相结合,采用动态多制式中频电流和低频电流相结合的方式,将药物定向导入患处,靶向作用于病灶,比低频电流更能有效到达人体组织深部;调制的中频电流能促进皮肤电阻下降,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静脉淤滞,降低骨内压力,促进关节积液吸收,缓解疼痛和肿胀。陈勇嫦等[15]研究表明,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是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新方法;刘昱良[16]研究显示,中医定向透药法治疗风寒湿痹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运动疗法对KOA患者非常重要,国外早在2001年便提出将运动疗法作为治疗KOA的首选,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基于循证医学及国际共识所制定的最新的髓与膝骨关节炎治疗指南中对运动疗法极力推荐[17,18]。通常认为,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是造成膝骨性关节炎的主要原因,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力量的改变可能在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更具重要意义。研究表明[19],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屈、伸肌肌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肌力下降可以出现在膝骨性关节炎发生之前。运动疗法可增加膝关节周围肌肉的肌力,同时其镇痛效果并不亚于药物治疗,即使对末期膝骨性关节炎,运动疗法对患者活动能力的改善也十分有数[20,21]。徐守宇等[22,23]认为运动疗法能取代或减少非甾体抗炎药在膝骨性关节炎中的使用,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给老年人带来的心肌梗死、胃肠道不良反应、肾脏损害等副作用。运动疗法可加强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改善关节软骨营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有文献显示中医外治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副作用少[24,25],而中医定向透药作为中医外治新型疗法,尚未见其与运动疗法结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报道,故本文率先进行中医定向透药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法能有效改善KOA的总体功能,缓解关节疼痛,增加关节屈伸度、关节稳定度和上下楼梯能力;同时中医定向透药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具有不良反应少、经济、患者易接受、临床实施方便、疗效显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而该疗法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定向透药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定向透药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服用塞来昔布(0.2g,qd)+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2粒,tid),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优良率为7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7%(P<0.05);治疗后,治疗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WOMAC指数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定向透药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且操作简便,是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特色方法。

上一篇:宫腔纱条填塞术下一篇:钢结构节点设计